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8-10

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9篇)

1.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一

国内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背景

由于我国进入市场经济的时间较短,对于大多数刚刚从人事管理过渡到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来说,并未真正发挥其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尤其是未能将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手段。作为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内外部环境激变的今天,培训工作的成败关系着企业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培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培训的过程中,不少企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针对在我国企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性对策。培训是指“企业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为了使员工获得和改进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行为,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进而提高其工作绩效而对其实施的有计划、系统化的培养和训练活动”。我国企业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岗前培训和素质培训两方面。岗前培训即对受训者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的培训。素质培训则为工作动机,态度,行为等,主要体现为企业文化相关的培训。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企业培训是提高企业的生产力与竞争力,促进员工提高其自身素质、能力和自身发展的珍稀福利。然而,目前我国员工培训的开展因企业经营规模和领导者重视程度等原因参差不齐。甚至有的企业投入很多,结果却差强人意。如何搞好企业培训是值得我们去继续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企业培训未从战略角度对待和实施员工培训

在大多数企业中,没有把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放在战略的高度来思考,没有足够的重视。很多企业流行“培训无用论”的说法.认为培训可有可无,只是赶形式,走过场,又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长期表现为供大于求的形态,处于节省管理成本的角度出发,认为培训是不必要的浪费多以应付为主,更不可能投入过多的培训费用,企业往往直接从市场招聘所需人才。

而作为员工本身,他们对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人员仅仅选择服从组织安排。从调查中还发现,大多数企业对员工的培训管理缺乏系统化和规范化,有一半以上的企业对中员工的培训没有系统的培训计划和长远的规划。2.忽略培训需求分析

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是开展有效培训的前提,而从目前大部分企业员工培训的现状看,培训前期需求调查环节往往被忽视,企业内部没有有效开展培训需求的调查和分析,使人员的培训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需求与培训往往脱节,培训信息滞后,内容简单,使受训者产生厌烦抵触情绪。

3.在确定培训师资、方法、内容、时间方面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培训师资方面。大部分管理人员希望由行业内专家来对他们进行培训。而企业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培训师资一般会选择由公司高层管理人员、高校教师等来担任。

在培训方法方面。从员工的调查反馈结果来看,大多数员工认为体验式教学和案例讨论对他们更有效。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企业的培训主要以讲座讲授为主。

在培训内容方面。在调查中,大部分人认为岗位能力培训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而在实际的培训工作中,企业的培训以专业知识培训为主,一般领导和管理能力培训和岗位能力培训次之。

在培训时间方面。从调查中发现,在实际的培训工作中,培训时间主要定在作息日和节假日、甚至是下班时间,这很大地影响了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而员工认为培训的时间应主要定在工作日,不能占用休息时间,并且每次的培训的时间应以1—2天和3—5天为主,以一个季度参加一至两次培训为宜。4.缺乏培训效果的反馈

很多企业在人员的培训中忽视对培训效果的评估,特别是在培训后人员的技能和素质是否得到了改进或提高,通过培训是否更好地达成绩效目标,这些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培训工作没有与员工的薪酬和绩效考核相挂钩,没有与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联系,因此培训效果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对策

1.从战略高度重视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问题

企业应具有战略和长远的考虑,把人员培训视为一项战略投资,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人员的培训。企业应将培训工作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与企业生产经营和未来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员工的岗位任职资格要求结合起来,与员工中层管理人员(尤其是年轻的中层管理人员)个人职业生涯结合起来。2.在企业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激励中层管理人员参加培训

培训和学习需要一种氛围,如果一个企业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员工都非常重视培训工作,非常乐意和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那么这就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企业应把调动全员学习的理念落实到企业流程、制度中,引导企业员工积极参加培训学习。同时,企业还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励人员参加各项培训,抓住员工关注的需求焦点,通过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岗位晋升激励、发展激励等多项激励方式,使更多的员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培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3.进行员工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制订培训计划和实施培训工作的前提,也是进行培训评估的基础,从员工需求特点出发,进行行之有效的人员培训需求分析是搞好培训工作的关键。通过对员工的培训需求分析,找出针对不同的员工需要开展什么样的培训,也就是中医上的“望、闻、问、切”。总体上培训需求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战略层面的培训需求分析,即:根据公司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分析企业人员培养方向;第二、工作层面的培训需求分析,即:根据工作说明书,对照工作要求和工作所要达成的绩效,分析员工与工作要求的差距;第三、个人层面的培训需求分析,即:用现有的职业素质、专业水平、履职能力等与岗位素质要求进行对照,寻找差距和不足,针对差距和不足设定培训目标、实施相关培训。4.设计好针对人员的培训内容

对人员的培训内容会因行业特点、岗位职务和企业发展战略不同而各有差异。但总体来讲,可将对人员的培训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商业伦理培训,包括:职业道德、职场规则、企业社会责任等;第二、常规管理理论知识,包括: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现代企业制度、人力资源管理、领导科学与艺术、管理与沟通、变革与创新、会计基础、生产运营与管理等;第三、管理技能培训,包括:如何进行时间管理、沟通技巧训练、团队合作能力训练、如何进行目标管理等;第四、业务能力培训,包括:专业技术知识的提高、现代办公软件的使用、会议组织能力、工作报告的制定等;第五、企业人员自身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培训。

5.选择合适的中层管理人员培训的方式方法

根据企业的预算、时间等方面要求,针对所需培训的内容不同,结合参训人员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和培训方法,培训方式包括:第一、自主培训,企业完全依靠自身力量组织培训。第二、合作培训,企业和高等院校、外部培训机构联合,共同开展企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第三、外包培训,企业将员工的培训工作全部交由外部培训机构实施。第四、网络培训,在互联网上开展培训,员工通过账号登录互联网来进行学习和培训。

选择了不同的培训方式后,为了更有利于参加培训的员工吸收和消化,从而真正达到培训的效果,我们还可以选择不同的培训方法,具体的培训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法、体验式培训等。

以上所介绍的各类培训方式和方法各有利弊,关键是根据企业的实际和参加培训人员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方法的组合。总之,有效的培训方式、方法才是最好的。

6.建立员工培训效果评估系统

在整个培训系统中,培训评估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保证整个系统循环的完整性。通过培训效果评估,可以帮助企业纠正培训过程中的偏差,对实际培训工作进行调整,使整个培训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进行培训评估时,从三个层面来进行评估:第一、学习层,主要评估反映参加培训的员工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第二、行为层,主要是评估参加培训的员工在培训后行为是否有改善,是否运用了在培训中所学的知识、技能等等;第三、绩效层,主要评估员工参加培训后对企业的最终贡献程度。

2.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二

1.1缺乏系统规划

一些企业在进行员工培训时, 前期的培训目标不够明确, 不能和企业战略对人员需求相衔接, 对培训缺乏系统的、战略上的研究和判断, 使培训工作和企业未来对人才的需求相脱节。

1.2缺乏需求分析

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培训计划是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然而诸多企业并没有在培训之前进行相关的培训需求调研, 而只是凭部分员工大致的推断, 导致培训的内容根本不是参加培训者所需要的, 或是出现重复培训等现象, 这种没有针对性的企业培训, 降低了员工参加培训活动的积极性和自发性。

1.3缺乏完善的制度

完善的培训制度应涵盖培训计划制度、培训的上岗制度、培训的奖惩制度、培训经费预算制度、培训考核评估制度和培训质量跟踪制度。然而目前诸多企业在这方面的制度并不完整。

1.4缺乏效果评估

进行培训效果评估时各级人员应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检查, 比如理论知识的增加和在工作中的实践运用, 然而很多企业把对培训的价值片面的理解为授课内容, 对培训效果的评估仅局限于培训过程中, 缺少在实际工作中培训内容运用的跟踪, 导致培训与实际生产服务脱节这一现象。

1.5缺乏激励机制

要充分调动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就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培训机制。然而, 大多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的激励机制并不完善, 比如, 对成绩优秀者缺乏有效激励, 对成绩不合格者惩罚力度不够, 没有把培训的结果与员工的报酬、职务晋升、职业生涯设计紧密结合起来, 致使培训流于形式, 无法收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1.6缺乏专业的内训教师队伍

企业内部的培训教师往往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但在知识面、知识层次、专业要求和授课技巧等方面非常欠缺, 组织部门为保证当期的效果, 会考虑从外部聘请专家学者采取单向授课方式进行, 但外聘老师理论知识多于实务, 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学员和老师之间缺乏互动性交流, 导致培训时热热闹闹, 培训结束后效果不明显。

1.7企业对培训资源投入较少

在企业培训中存在一种重生产轻培训的现象, 这就导致企业对培训的资源投入不足。在多数情况下, 企业把培训作为一种支出, 在面临困境时, 培训总是第一个被削减的项目, 必须给其他的工作作出让路。而且, 某些工作要求员工掌握的技能较高时, 企业往往更喜欢“招来即能用”的新员工, 而不愿对老员工进行培训, 但是事实上招进新员工花费的成本远远大于培训花费的成本。

2 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2.1 企业领导对培训的态度

(1) 培训无用论。主要体现为直接无用论和间接无用论。直接无用论认为培训主要是耗费员工的工作时间而不能增强员工的相关技能, 间接无用论认为培训不能给企业直接带来收益和利润。 (2) 培训浪费论。相当多的企业领导认为, 培训是一项需要花费大量资金的活动, 而企业目的是获取利润, 因此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培训中, 而且在短期内得不到收益是一种浪费。

正是源于以上错误观点, 企业的管理者始终是“重物轻人”, 不能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把人看作生产要素中最为活跃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没有把人力资源看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更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投资的效益大于物力资源投资的效益。

2.2 员工对培训的态度

从员工自身考虑, 很多人认为培训是培训管理者和企业的事, 和自己没有太大关系, 有些人甚至认为, 接受培训是不得已而为之, 只能被动接受。因为在很多企业, 员工的技能高低与福利待遇的多少没有形成紧密的联系, 干的好和干的差, 技能高和技能低对个人没有太大的影响。同时培训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 这就意味着工作时间相对减少了, 这样会直接影响到工作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 参加培训还要放弃一部分自己的业余时间, 同时要劳神劳力来完成。由于“工学矛盾”不可避免, 一些企业和个人就会选择放弃接受培训的机会。

2.3 企业的管理者对培训的作用主观放大或缩小, 使培训组织者无所适从

有些管理者在工作中遇到人员素质低下、工作效率不高、沟通渠道不畅等问题总是会全部归结为培训缺失或培训没有跟上, 在日常管理中培训确能解决很多员工技能、员工知识结构等问题, 企业要发展没有培训是万万不能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培训不是万能的, 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如体制问题等等, 因此作为管理者要客观认识培训工作在企业中的作用, 使培训工作为企业发展服务。

3 人力资源培训问题解决途径

3.1 重视培训需求调研

企业在做培训计划和规划时一定要培训需求调研。详细的培训需求分析是真正有效地实施培训的重要前提条件, 也是培训工作准确、及时、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培训需求分析包括四个主要阶段: (1) 第一阶段, 通过需求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发现某些缺陷。 (2) 第二阶段, 提炼和组织分析发现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和下一步如何根据这些问题对员工进行统一的针对性的培训。 (3) 第三阶段, 基本层次的分析, 主要分析工作职责任务、个人能力、工作环境, 更加明确问题的性质、特点及如何消除的办法。 (4) 第四阶段, 明确结果, 找出差距。主要分析员工个人的绩效和企业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 找出出现这些差距的真正原因。通过对出现问题的详细分析, 总结归纳出进行培训的必要需求, 鼓励大家提出改进工作的一些好的建议, 建立企业培训目标, 制定出企业的培训计划。

3.2 创新培训方式方法

企业培训的内容很重要, 然而不同形式、方法的培训内容对于企业培训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很明显, 国外的许多企业就很重视培训的形式, 例如源于日本的“魔鬼训练法”、产生于欧美的“外展训练”、流行于台湾的“心灵的革命”等等。由于培训理念很先进, 培训方式很新颖, 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员工的斗志, 更加增强了员工的团队意识, 而且这几种培训形式也各具其特色。对于国内的企业培训者应该在借鉴国外先进的培训方式和理念的基础上, 积极创新培训方法, 开动脑筋。

3.3 加强培训后的效果的评估

这是企业培训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整个培训体系的成功运作依赖于科学的考评机制。企业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为解决企业问题、改进员工行为, 增加企业绩效。若是缺少了跟踪评估, 甚至没有跟踪评估, 那么培训效果我们无从得知, 也无法改进后续的培训工作。对于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 在培训后, 我们要帮助员工对所学内容充分理解并融会贯通, 通过对学员培训后绩效的跟踪, 评估培训的作用和效果。我们一旦了解了这些规律, 就可以决定何时实施后续培训 (员工行为纠正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 就能了解什么样的培训能够产生最佳的激励效果。

3.4 加大培训激励机制

不管是企业还是员工, 为培训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花费一定的成本, 所以只有把培训的结果与员工的薪酬、职务晋升、职业生涯规划等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培训发挥应有的作用, 形成行政职务晋升和专业技术、职业资格晋升的双渠道晋升机制, 使人尽其才, 在不同岗位发挥不同作用, 使员工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和个性自主选择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从内向激发员工接受培训的热情, 在企业掀起终身接受培训、终身接受学习的良好氛围。

4 结束语

人是企业生产力的核心因素, 企业的创新、变革和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员工, 所以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已成为企业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所说过的:“成功的公司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个是对最有竞争力、更富有生产性的管理人员的需求;一个是把办公室与教室连在一起。”员工培训与发展在企业中的地位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有效的培训是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是实现企业和员工“双赢”的过程。只有不断提高企业员工学习能力, 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才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摘要: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是开发人力资源和提高人员素质的基本途径, 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提高组织绩效有重要作用。本文就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方面做了一些简要的分析, 对如何转变培训观念, 建立培训机制, 丰富培训内容, 创新培训方式, 评估培训效果上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培训,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吴必达.成功企业如何培训员工.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1.

3.我国家族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三

存在于中国内地的家族企业,既有家庭作坊式企业或单一业主制企业,同时也有合伙制企业、共有制企业,甚至还出现了家族成员保持临界控制权的企业集团。目前,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如下问题:

(一)家族企业存在着融资问题

融资难仍然是困扰家族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对于中小民营企业中的家族企业而言,由于资信较差并且经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银行对其放贷依然十分谨慎,造成贷款手续繁,贷款额度低,归还期限短。加之中介担保体系不健全,急需扶持的中小企业往往求贷无门。

(二)家族企业的产权制度存在弊端

家族企业产权过于集中必然导致家族对企业经营的干预。他们往往把产权关系与血缘关系联系起来,以血缘关系来建立企业的内部管理,导致企业无法摆脱家族血缘关系的干预,造成企业的经营困境。同时,单一的产权结构是家庭企业获得企业发展资金的途径受到限制,不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家族企业产权的高度集中阻碍了企业实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不利于吸引作为人力资本的优秀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三)在战略考虑以及用人方面存在弊端

中国的中小民营家族企业大多只重视策划,而不重视战略。许多民营企业家被“大而全”的模式所吸引,被“世界500强”的光环所迷惑,盲目地扩张和多元化,最终导致经营失败。在用人方面,由于主要和关键岗位的领导基本上来自一个家族,使家族外的优秀专业人士难以晋升决策层,致使人才流失,对企业造成资源、声誉等多方面的损失。有专家认为,只有当中国的富翁把自己的财产交给比自己强的人而不是他自己的血亲来管理的时候,真正的家族性大企业才会出现,才会健康地发展。

(四)家族企业的继承人选择存在弊端

如何选择企业的继承人,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企业的股权100%地归属于一个家族的纯家族企业,最大问题就是血缘高于能力的人才选用问题。据研究,家族企业接班人存在三个变数:有没有子女?子女愿不愿从事父业的管理?子女有没有能力管理?这三个变数的组合会有多种结果,理想结果是很少的。

二、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目标模式及对策建议

我国的家族企业要顺利成长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就必须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出发,从壮大自身的力量、强化自身的竞争力着眼,进行制度变革和创新,走股份制和公司制的道路。

(一)产权社会化和多元化的措施

家族企业的股份化、公司化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产权的社会化。家族企业产权在企业发展初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随着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其局限性更大。产权社会化是实现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必然途径。所有权让渡是产权社会化主要措施。

(二)引入职业经理人,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在讨论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时,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当今理论界和企业界都已逐步接受的一个理论,即人力资本理论。对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的激励与约束主要采取如下方式:一是对人力资本的经济利益激励。二是对人力资本的权利与地位激励,提高人力资本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地位,扩大了人力资本在经营活动中的权力。

(三)以公平、公正的原则聘用经营者

按照公平竞争原则,能力较低的家族成员要将职位转移给优秀的社会经理人。完善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机制。公司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形成各个机构权责明晰、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有效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保障所有者的利益,赋予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权,确保公司长远发展。

4.中国企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四

2010-04-10 09:19:10 清华大学领导力培训 中国学术期刊

字号:T | T

中国企业培训管理现存主要问题是:培训投入较少,业务管理水平低下,专业人才缺乏,配套制度薄弱与设备设施落后等,应引起足够重视。同时,本文也对有关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对策,指出了今后有待努力的方向。

一、当前中国企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企业培训未从战略角度对待和实施员工培训

一些中国企业培训工作只是一种点缀,培训机构是企业的“花瓶”,有些企业甚至认为,没有培训中心的若干人,企业的工资、奖金、福利开支还小些,日子还好过些。这种短视的眼光将来肯定要吃亏。大多数企业培训临时性、突击性很明显,不重视培训的实际效应。

相对于中国的一些企业管理者而言,国外一些企业家的眼光就深远得多。日本松下公司领导人松下幸之助说:“松下是制造人的,兼之制造电器”。日本三洋公司领导人讲:“三洋首先是生产优质的人,其次是由优质的人生产优质的产品”。美国的卡内基也说过,只要留下我的人,四年以后,我还是钢铁大王。

(二)中国企业培训对培训投入较少

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只是简单培训,应付当前需要。加之,培训对企业的产出影响不很直接,所以,一般而言,企业对于培训往往不够重视,不愿做过多的投入。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要将总收入的1.5—3%用于员工培训,而中国则是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5%用于培训。而且,就是这一点计划投入还被经常挪用或成为企业领导人个人买文凭的储备金。投入不足,不重视,主观上将培训机会作为赏赐,这是中国企业的通病。

(三)中国企业培训具有被动性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企业培训thldl.org.cn也象其它部门一样,习惯于下计划。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这种现象并没有消除。一些主管部门出于好心,在年初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达培训计划,具体到培训班的人数、时间、参加对象、学时等,详细得很。有的主管部门还把培训任务完成的情况作为考核干部工作的绩效依据。于是,有的基层单位在工作紧张的情况下,对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任务不敢不派人参加。有的生产一线的人员实在抽不出来,就派一些工作任务不足的人参加。这种情况在中国相当一部分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中国企业培训存在盲目性

培训工作缺乏系统化和规范化,培训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多数企业培训内容仅停留在简单的技能培训上,多以应急式的业务培训为主。培训方式也很单一,主要采用课堂教学法。培训项目制定不规范,很少做到全面、准确地从素质要求、知识结构、能力出发来制定培训需求。另外培训时效性差,不能紧跟形势的变化来合理安排培训计划。因而,往往不能充分调动员工培训的积极性,难以收到预期理想的效果。

(五)中国企业培训趋于形式化

中国企业培训的被动性和盲目性决定了企业培训的形式化。往往企业在各类的培训过程中不是主动地探求一种最适合自身的培训方式、最适合自己企业需求的培训内容。这种不切实际的、形式化的培训只会给企业带来负面的和不良影响的效应。在实践中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会议式、休闲式、旅游式、充数式。

(六)中国企业培训忽视培训效果的反馈和使用

培训部门对培训的结果不能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因而无法合理有效地安排培训,保证培训效果和质量。员工接受培训后往往感到在工作中不能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从而认为培训意义不大。

二、解决中国企业培训中问题的对策

面对中国企业培训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中国企业培训从战略角度对待和实施培训

加强企业人才培训是增强中国企业核心能力、组建培育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把企业做大做优做强的现实要求。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产品开发、技术进步、管理加强、市场开拓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以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核心能力的提高。

虽然中国高层重视企业的培训工作,但真正将培训工作做好,还得靠企业自身。1989年4月,在IPM/BAICE举行的题为“提高绩效——共同学习”讨论开幕式上,后来成为英国国家贸易和产业秘书的梅拉·姆勋爵认为:“培训工作不应该由政府来推动,它需要企业自己来完成。对于培训者而言,培训工作是客观存在且不应终结的。培训工作必须与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竞争相连。”

(二)中国企业培训应加大对培训的投入

对员工的培训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活动,因而,企业培训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必将带来很大的利益,使企业对人力的投资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因此,企业要加大对培训工作的投资力度。政府在资金上也要给予支持。要学习发达国家,对企业培训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2.5%。

(三)中国企业培训应加强培训的主动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培训工作也要讲究效益。要改变“企业要我学”的状况,变成“我要学”。不要下达指令性的培训计划,每一次培训之前都要认真搞好需求评估,真正是企业生产、经营必需的培训、对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真正有效的培训,一定要搞。

中国企业如何依法经营,合理快速地发展,这对企业培训提出了严峻的问题。现代企业发展强调的是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而这其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人是一切活动的中心,劳动的智慧、能力、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才是企业发展的活力。因此企业培训应主动根据实际需要制定自己员工的培训计划,切实做到培训工作的有效性、主动性。

(四)中国企业培训应加强培训的针对性

注重培训的内容,保证培训内容的适用性、针对性。向新经济的转变带来非常高质量的就业要求,对人才的知识生产能力、传播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更注重培训内容。企业培训人员要密切注意观察、跟踪各种新技术、新知识,包括商品技术、经营技术和管理技术等。

主要内容包括如下:

1、思想意识的培训。

培训的重点应由过去的单纯的业务技能培训转换为以员工素质教育为主,开发员工的潜能,满足员工未来发展的需要。国有企业培训工作的近期重点应放在如何帮助员工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服务观念和创新观念等,以保证国有企业进行有效的改革和改制,使员工能迅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2、要注意时效性,及时调整培训内容。

及时跟进最新技术的发展。培训者要能敏锐察觉到被培训人需求的变化,并明确满足被培训人新的培训需求,使之与当今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满足业务同步发展的需要。

在同一个培训项目上,要培训那些确实需要培训的员工,企业在年初进行培训市场调研时,要求进行同一项培训的员工很多,但是,从企业的实际发展和工作来看,不是所有的员工要进行此类培训,例如,计算机、工商管理和英语的培训,在现在的企业员工中被认为是热门的培训,但是,不是每一个需求者都被认为是确实需要接受这样的培训的。工商管理培训是针对在一定层次的管理岗位的员工而确定的;计算机培训是针对具体的操作岗位和管理岗位而确定的;英语培训没有必要人人都搞。

确定接受培训的员工受到其个人能力、潜力、动机、收效的影响。如果一个员工个人经过培训有能力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在组织内部有其提高绩效和发展的潜力,他学习的愿望和企业的发展相协调,通过培训,员工能够上他渴望上的岗位或者可以更好地在原岗位上搞好工作,这样的员工就应该培训。如果一个年轻的员工有参加工商管理培训的动机,也有潜力,但是,他没有可能达到岗位要求的能力,培训后不能收效,就不能让他参加培训,可以让他参加一些他适宜参加的培训。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培训被称之为“西门子培训教程”,包含有管理理论教程、基础管理教程、高级管理教程、总体管理教程、执行教程等5个级别,每个级别培训那些确实需要培训的员工,值得我们学习。

在传统的培训教学中,把培训看作是提供正确答案的过程,教师是知识的源泉,学员吸收教师的知识。在某些时候,选择这种模式是可以的。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单靠这种培训模式满足不了企业的培训需求。传统的培训没有发挥培训学员的积极能动性,忽视了让学员自己去动脑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种模式不能确保学员能够学到真正意义上的东西,当同样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时,学员们不一定能够解决,也许,他们又会来向培训教师请教。在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应当让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而不是作为标准答案的宣讲者的面孔出现。培训教师应该给学员授权,让培训学员在培训学习期间有充分的自由来思考问题,培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的面貌出现,维护教学秩序,启发学员的思维。只有把培训者所要使用的帮助方式与学员的学习方式统一起来,才可以称为高效率的培训。

设计高水平短期适应性培训,为企业人员“充电加油”。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改革以往的短期适应性培训做法,采取一套全新的培训机制,筹办“企业现代经济管理知识系列讲座”,并以此统一和规范企业高中层管理人员短期适应性培训。邀请美国、日本、瑞典、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跨国公司和著名大学的企业家、专家、学者,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官员、国内著名大公司和院校的领导、企业家、专家,作关于经济形势和国企改革、海外经营战略、日本的就业政策及现实运作、中国国企资产状况及资本运作、财税及会计政策、新经济合同法、企业的二次创业、国际现代信息管理现状及展望、企业成本管理及比价采购等多项内容系列讲座和专题报告。

(五)中国企业培训应重视对培训结果的严格考核和有效使用

培训效果的反馈是确定培训效益的依据。是否让培训员工在合适的时间学到了应该学到的内容,中国的企业培训工作没有定量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是搞好教学效果评估与反馈工作,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时机培训员工。实际上,培训后的效果评估是很难但很重要的环节。评估有三个出发点,一是从企业的角度去评估,企业员工经过此次培训,企业是否受益,花这么多的钱与时间合适吗?二是从受训者的角度出发,看此次培训是否让他在思想意识上有所改变,对工作有没有启发,是否打开了思路;三是从培训机构的角度来评估,看培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检验当初的培训设想是否真实有效。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目的就是帮助员工把事情做好。在西方,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中级和一线的管理者接受各种各样的培训,从计算机体系、人际关系到目标管理,样样俱全。遗憾的是,这些培训项目大部分效果不佳,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每一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环境或者说企业文化。为了使培训有效,必须提供支持与维护功能。除非这两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得到保证,否则就不该进行培训。所谓“支持”,就是指所接受的培训在短期内被应用。如果企业花费了大量的力气和财力培训了员工,由于政策或者外部环境的制约而没有将培训的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中,这样的培训就没有支持系统,就是不成功的培训,而目前中国企业培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维护”是指培训的长期效果。

5.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五

【摘 要】随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企业层级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加强、完善各业务环节、企业各层级之间内控制度的建设,而公司内部审计则适应这一要求。目前规范的内部审计工作已成为国内企业上市成功重要条件之一,这充分说明了内部审计在企业内控部中的重要性地位。根据内部审计在企业不同环节发挥的重性层度,及结合我国国内企业实际情况,展开分析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总题,及相应对策。

【关键词】内部审计;监督;对策

一、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1.内部审计促进企业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

企业内部控制涉及销售及收款、采购及付款、生产、存货、研发、固定资产、资金、会计税务等各个环节。要做好内控的工作,除了明确规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规定外,还需要通过建立内部审计机制来降低内控的风险,从而不断提炼、完善内控制度,防患风险,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如,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一些内部控制系统控制点进行测试,分析各控制点是否存在薄弱点,是否需要整改,以及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在实际业务活动中运行情况,同时审查各项管理制度在执行中落实情况。

2.内部审计有利企业良性运作

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取向,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对战略管理的影响作用是渗透在每一个阶段的每一个步骤中的,甚至可以渗透到每位员工身上,是企业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为了让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一致赞同企业的价值观,则需要借助内部审计规范企业经营活动每个环节的经济秩序,发挥内部审计最基本的经济督导职能。通过监督手段,推动、灌输全体员工坚守诚实、守信等价值观,可以帮助管理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降低、防患舞弊行为,从而提高企业良性运作。

3.内部审计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水平

内部审计贯穿企业整个经济活动过程,对关键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差异,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评价经营业绩,总结经济活动效益,提出改进观点,从而推动企业内部人员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和经营水平。

内部审计除了发挥服务与监督两机制外,同时为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反馈,并积级主?庸娣镀笠的诳刂贫攘鞒獭⒎阑嘉蠢捶缦眨?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二、企业内部审计的存在的问题

1.企业对内部审计重视度不高

很多企业认为外部聘请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可以完成本企业的审计职能,认为设置内部审计人员或机构不但增加人力成本,而且没有外部审计机构的水平专业,发挥不了外部审计机构的专业水准。如,有些企业在发展初期未设置内部审计人员,在发展中期就算设置内部审计人员或内部审计机构,但往往在企业组织架构中不突显、不重视其机构的职能,导致业务部门在经营运作过程中,存在不相容职务未分离,最终产生贪污、行贿等舞弊行为,从而腐败企业。

2.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素质相对低

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高低和能力大小直接关系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和成败。如企业价值观的践行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团队进行推动,而往往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人员本身的综合素质能力较差,往往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心理素质、沟通协调能力及法律、预算、信息技术等综合专业背景的知识。

在企业内部展开经济审计时,若内部审计人员无法做到自觉抵御经济利益的诱惑,且内心缺少强烈政治思想博弈时,往往因为一步之差的念头,做出违背内部审计客观、公正的原则,不但无法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而且失去自我正确的价值观,让自己走上错误的人生。

3.内部审计缺少客观性、独立性、公正性机制

企业若不授予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则将无法发挥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的价值,而客观性、独立性、公正性是企业内部审计的基本原则,是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企业在发展的经营中,往往误将审计人员或审计机构设置在财务或职业执行总经理下,如将负责全国销售审计工作的机构,设置在销售总经理下等,因销售审计团队的绩效KPI由销售总经理点评,销售审计团队担心个人经济利益的影响,从而使销售审计团队在业务执行过程中无法客观、独立、公正的工作,从而无法发挥销售审计的价值,甚至失去销售审计机构真正存在的意义。

4.民营企业审计定位局限,内部审计内容狭窄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往往偏向账务审计,如财务人员账务记账是否存在错误,发票报销审核是否严格按公司标准、流程、制度报销和审核等,而这块往往财务主管、经理等角色人员已做把关,审计人员对此进行二次复审,不但难以再审查出问题,反而增加成本。而公司生产采购、营销渠道或终端的资源,是否真实投放、投放的金额大小是否真实等,审计人员却未介入监控审查,但往往这两块费用是占公司主要的成本费用,而且是构成账务处理的原始依据,审计人员不应仅对产生后的单据的数据简单的相加减复核。

三、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建议

1.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给予充分的授权

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在行政系统经营管理系统设置审计机构,这样有利于审计人员独立工作。如营销审计机构隶属集团董事长下,而非在销售部经理管辖下,以集团的角色充分授予销售审计机构权限,且其组织地位超然独立于企业的任何管理部门,发挥集团授权的权威性功能。这样有利于销售审计机构发挥独立性的作用,且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中各项所需资源得到充分的保证。

2.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注重培训

内部审计人员是一支权威而独立审查的监查部队,他有区别于其他职能管理人员,在企业内部,职能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在执行同一政策,实现同一目标时,管理人员往往仅限管辖部门范围的局限,而审计人员可以无限地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工作领域非常广阔、甚至无界,那则必须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向多学科、多智能的方向发展,同时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强大的内心素质及良好的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水平。如营销审计人员在对营销渠道门店、经销商的费用投放进行审查时,不仅需要懂财务内控专业水平,而且懂营销的商业政策、渠道的操作模式等营销专业知识,同时时刻具备独立性思想,不受他人干扰、不受他人行贿等经济诱惑,必须具备财务、业务、法律等综合素质水平。

而上述这些综合性强的营销审计人员,集团需要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从业资格考试和不定期政治素质教育及考核,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内部梯队的后续教育培养,使内部审计计人员的知识随业务模式、政策制度的改变而提升,不断掌握新的内部审计手段、方法的新技能,让销售审计人员不仅懂财务知识、而且熟悉审计业务、又具备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且发挥审计机构的审查价值。

3.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加强内部审计管理办法

任何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运行好坏,取决于企业管理当局的重视度和所赋予的权力大小,也就是对企业给予内部审计部门的定位高度决定内部审计的质量。但给予的定位高度或权力大小必须从独立性的角色思考,即设置的内部审计部门在执行任何审计工作时,可以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和威胁,这样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公正和客观性。

内部审计部门设置后,需要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即不仅有经济监督职能,还要有经效益和战略发展目标服务的作用。明确职能后,再梳理清楚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建立内部审计各项规章制度,跟进内部审计机构运行的情况,对审计人员审计输出的成果进行评估,是否真正有效发挥监督角色的功能,是否提升企业的整体内控管理水平等,即从全方位提升内部审计管理办法来提升和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4.拓宽内部审计领域,积极实行营销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工作不应仅局限审查账务处理是否正确、财务报销审核是否符合内控等财务领域的事项,而应延伸业务的前端或终端。如耐用、快消品等行业往往在网络媒体、电视广告、市场渠道等不同方式,进行大量的营销宣传活动而费用投放,而这块资源投放的真实性,必须一支懂业务、审计两多角色内部销售审计机构进行监督审查。所以根据企业的特性,经济重要性角度评估,必须拓宽内部审计的领域,重视营销审计机构,积极充分发挥营销审计的价值,帮助企业提升营销内控管理水平。

一家成功上市的企业或基业常青的企业,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审计人员的成长性,发挥内部审计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审计方法,更新审计内容。同时,内部审计未来必须朝着服务与监督方向发展,为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反馈,并积级主动规范企业内控制度流程、防患未来风险,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6.当前企业改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六

一、企业改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所改制的企业资产评估不规范,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改制的企业只注重对房产、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评估,而对企业的商标、专利、商号、名称等无形资产没有进行评估或评估不足。意图从事改制企业经营的人往往从个人私利出发,将企业多年积累的无形资产,试图从企业的资产总额中除去,以达到降低购买股权成本的目的,从而侵占国有资产,将国有资产归为已有。党委、政府为尽快将企业的资产盘活,对无形资产不评估或是少评估,也是常有的事。再者对于资产评估机构是否有资质、有能力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能否对无形资产做出准确的评估,缺乏应有的监督。同时从事改制企业经营的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投机钻营,虚增债务或虚减资产,并通过拉关系、托人情,尽量使所评估的资产价值降低,也是致使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之一。

(二)企业改制过程中的产权交易市场不完善,缺乏公开透明度。

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企业的产权交易往往不进行公开招标和拍卖,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多是采用行政手段,与意欲从事改制企业的经营者采取协商转让、零转让的方式,实现企业的改制;国有股未经批准擅自出售,对于国有资产的出售法律有明文规定,必须经具有审批权的部门审批同意后方能出卖。但现实中有很多企业改制国有资产出售是未经批准进行的,出售程序严重违法,最终导致了暗箱操作,没有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国有资产。而且在实践中,所改制的企业多是资不抵债,无法继续经营的企业。在资不抵债的情况下,债务远远大于资产,这又给了从事改制企业的经营者一些可乘之机,使他们可以不出一分钱,即可用债务抵顶所购企业资产的价值,从而大大获益。另外原企业的陈年老帐在企业改制中未进行清理,对于到底是否有债权人、债权人的能力如何,无债权人或无财产继承人的死帐、呆帐不认真核实的情况,现实中还大量存在。一味地将企业的债务抵顶,势必导致大量的国有、集体资产流向个人所有,最终极大地损害了国家、集体和广大职工的利益。

(三)企业的改制工作缺乏机制制约,逃债、漏债现象依然严重。

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政府的体制改革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多头并进,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和监督机构,所进行的企业改制工作与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房地产、工商、税务等政府主管、职能部门脱节,致使这些主管、职能部门不能参与企业的改制工作。特别是对原企业的担保债务尚未得到全部落实的情况下被强行注销登记,新企业虽然接收了资产,但又不承担责任,使债权长期得不到偿还,债权实际被悬空,侵害了债权人的利益。此外,行政部门侧重于本地利益的保护,对企业改制中低估、漏估国有、集体资产、虚增债务的行为“睁一眼闭一眼”。企业改制,还可能导致债务转移给无履行能力的部门,脱壳经营,以使改制企业轻装上阵,侵害债权人的利益。这就是名为改制,实为逃债,损害了债权人和国家、集体和广大职工的利益。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大股东通过玩“空手道”将国有资产据为己有。其基本做法是自己一点本钱也不出,而是用企业的资产作担保从银行中借款买股,买股后则成为该企业的大股东,用这种手段就把企业搞到了手,获取了巨额利益。改制企业职工出资购买企业资产,组建有限责任公司这一现象,多数情况下职工不会实际出资,而是以企业所欠职工工资等与企业资产相抵消,这种做法表面上看起来是公平合理的,但实质上是一种逃避债务的方法,其结果是本企业职工的权益得以保障,而原企业责任财产灭失。

(四)工资构成因素因改制而出现单一因素工资,工资的合理因素被破坏。

工人的工资是由多种分配要素决定的,这些要素体现着科学合理的分配方式,并包含着工人解决自身生存、赡养父母、孩子教育等费用内容。企业改制前工人的工资还是按规定内容发放,但是企业改制后,一些企业的负责人错误的认为政府管不着改制后的企业了,工人的工资由企业自己说了算,所以就自行制定工资标准:对管理人员实行高工资标准,对工人实行单一的苦力工资标准,并且不少单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有的随意增加计件加大劳动强度,变相延长劳动时间,有的取消工人应有的工龄补贴等必要的福利待遇,有的把月出勤时间规定为25天以上,侵害了职工的法定休息权利和加班待遇。这些规定使得合法的工资构成因素被严重破坏,工人利益受到严重侵犯,特别是为创建企业出力多年的老工人,在企业改制后,由于年老显然不能再从事与其年龄不相符的岗位工作,而只能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因此,按企业的不合理工资标准,这些老工人只能得到单一化微薄工资,难以承担起基本的家庭责任。这样的工资标准在改制企业中普遍存在,已足以影响企业的长久发展和社会稳定。

(五)法院在处理改制企业案件中适用法律方面存在许多困难。

由于企业的改制过程相当复杂和繁琐,不可能面面俱到,加之广大审判人员对于改制案件的审理缺乏整体性的思路,势必导致一些纠纷的发生。对于改制中遗漏的债务、逃废的债务如何处理,最高人民法院虽在2003年1月3日公布了《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但我国公司制改造缺乏规范,对企业担保所形成的债务往往被遗漏,形成了原有企业的“漏债”。《规定》对漏债的承担没有规定,对于诸如评估报告不实,购买者是否承担超出部分的债务;如何理顺新、旧企业的关系,债务承担主体资格等问题均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没有可行的法律法规执行,企业改制纠纷的案件也就成为人民法院民商事审判的热点、难点。企业改制纠纷的案件复杂、面广,要慎重处理,人民法院内部也必须上下协调,上级法院指导下级法院审理好企业改制纠纷的案件。否则,将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依法规范引导企业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规范企业改制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一)建立健全国有、集体资产监督机制,建立统一的国有、集体资产管理部门,完善和规范企业改制立法。

对于改制企业中国有、集体的资产统一管理,严格资产管理工作,防止国有、集体的资产流失。由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政府对改制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市场运作,增加产权交易市场透明度,最大限度的盘活国有资产,防止国有、集体企业的资产流失,实现国有、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减负增收的目标,确保企业改制的良性循环,维护国家、集体和广大职工的利益。

应当通过立法的完善,使企业(包括非国有企业)改制获得完善、清晰法律制度,规范政府的行为,淡化政府在企业改制中的行政管理色彩,使其充分发挥监督、协调职能,担当反垄断控制和依法指导改制、提供政策法规、优惠政策、妥善安置下岗职工等服务型的角色,为企业改制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软环境。同时依法加强对改制企业监督,用法律手段规范改制企业的行为,保护好工人的利益,使改制企业这颗流星走向法制轨道上来。

(二)严格按法律程序办事,国有股未经批准禁止出售。国有资产的出售国家有明文规定,必须经具有审批权的部门审批同意后方进行出卖。但现实中,有很多企业改制国有资产出售是未经批准进行的,出售的程序严重违法。对于此类违法,应建议有关部门对此予以撤销,按照法律程序,重新出售。

(三)明确责任,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督与管理,加强产权交易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避免改制中纠纷的出现,对产权评估、拍卖、交易公告严格制度化。对于中介机构在评估报告中弄虚作假、隐瞒或遗漏债务的,要追究其责任。在产权交易中,应借鉴破产法中有关规定,尽量避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现象发生。在改制中,依法办理有关产权转让手续,应征得债权人同意,避免产权交易中的纠纷,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严格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确保改制工作顺利进行。

(四)设立专门的机构或企业,用以降低企业的责任风险。

担保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为保证债务的顺利履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担保债务具有不确定性,往往使得企业改制中担保的漏债发生。应建立风险防御机制,防止企业改制漏债的发生,杜绝企业相互间担保,避免企业两败俱伤,以提高企业抗击风险的能力,因此,应设立专业的机构或企业。如设立专门担保公司可以将风险分化转嫁给担保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也可以开展专门的业务,通过投保的方式,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降低企业在运行中承担责任的风险,使企业真正轻装上阵,保障企业的顺利运转,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五)做好安置、社会保障工作,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职工安置和社会保障及职工权益的保护问题是改制工作中的大事,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的大局,党和政府对此也相当重视。因为我国的体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职工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的雇佣关系,劳动者还享有参与对企业依法监督与管理的民主权利。在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里,职工兼具劳动者和股东的双重身份,非系雇佣。政府部门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建立和完善下岗失业救济机制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充分保障职工的利益,制定合理的工资标准,限制企业的绝对权力,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劳动主管部门要规范劳动合同,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督促改制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严格遵守《劳动法》,避免侵犯职工权益。劳动、仲裁、监察和司法部门妥善处理劳动争议纠纷,要把职工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维护企业用工自主权,确保企业无后顾之忧,健康运行。

(六)积极发挥人民法院在企业改制中的司法作用,审理好企业改制中出现的纠纷。应把握以下几点司法政策和原则处理涉改制企业案件:

1、企业出售中隐瞒或遗漏的债务主体的确定

灵活适用债务随资产转移原则。出卖人在出售企业时,应当参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公告通知债权人。如债权人在公告期内申报过该债权,买受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买受人可再行向出卖人追偿。如债权人未申报过该债权,债权人应向出卖人主张债权,出卖人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对于出卖人未参照《公司法》有关规定公告通知债权人,或者虽公告通知债权人但不发生法律效力的,企业出售中发生的隐瞒或者遗漏的债务,应当由出卖人承担民事责任。

2、企业兼并中隐瞒或遗漏的债务承担主体的确定

企业合并后,被兼并企业的债务原则应当由兼并方或新设法人承担。当事人履行了公告程序的,隐瞒或遗漏的债务由兼并方或新设法人承担。如债权人在公告期内未申报过权利,对于隐瞒或遗漏债务,善意的兼并方不承担该部分债务。隐瞒或遗漏的债务后由被兼并企业原资产管理人承担。如企业兼并方明知或者应当知道的,仍应承担该部分债务。新设合并与此完全不同,如债权人在公告期内未申报过权利,存续的企业作为兼并方也要承担该部分债务。未履行公告通知债权人程序的,或者虽公告通知债权人但不发生法律效力的。隐瞒或遗漏的债务都应由合并后存续的企业或者新设的企业法人承担。

3、正确处理好企业改制中内部职工工资、集资转股权问题

企业内部职工工资、集资转股,使得企业的股权结构发生变化,但企业的资产总量不会减少。企业为了逃避债务,将职工工资、集资转为在新设企业中股权,然后用部分资产抵顶,投入到新企业去,原企业存有恶意,借企业改制,剥离资产,逃废债务,侵犯了债权人的利益。因此,新企业应对原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4、企业分立后原企业债务的处理

一是尊重当事人约定的原则。对原企业债务有约定,并且经过债权人认可的,依据当事人的约定处理。二是法定原则。如果当事人之间对债务的承担没有约定、约定不明或虽有约定但债权人不同意的,由分立后的企业承担连带责任。对于分立企业之间会出现债务分担或追偿问题,对此应按照约定或分立时的资产比例进行分担。

5、国人企业整体改造为公司的责任承担问题

只要是企业整体改造,原企业的债务均由改造后的公司承担。国有企业改造为国有独资公司,其全部资产全部投放到国有独资公司,原国有企业的法人资格消灭,改制后的国有独资公司应当是国有企业的延续。新设公司与原企业之间是一种承继关系,原企业的债权债务概括转移至改制后的公司中。

6、企业部分改制为公司后的责任承担

一般按下列原则处理:一是尊重当事人的约定原则。对转移的债务,债权人认可的,只要约定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就应认为有效。按约定由新公司承担。对债权人不认可的,由原企业承担,与新公司无关。二是债务随资产走的原则。原企业改制后,无能力清偿债务时,适用该原则。新公司应在其接收的财产范围内与原企业承担连带责任。

7、企业股份制改造的问题

7.县级农机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七

一、县级农机培训存在的问题

1. 设施落后, 师资水平低。

由于农机具的更新换代和普及, 传统的农机培训已远不能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 加上对县级培训学校的发展重视不够, 投入不足, 很多教学设备大多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各种培训设施和办学条件都很落后。由于对农机学校的投入不足, 致使学校经费不足, 培训教师得不到进修学习的机会, 不能及时更新知识, 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业务理论知识, 从而影响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2. 培训内容更新缓慢。

随着科技的发展, 农业机械逐步向电子化、自动化、气动化等高科技方向发展, 农机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 农业机械的管理范围不断扩大和更新。但目前县级农业机械化学校培训的内容相对落后, 与现代社会农机的发展脱节, 原先传统的内容根本不适应农机新技术的发展要求。

3. 培训人员减少, 培训内容单一。

《道路交通安全法》出台后, 县级培训学校培训的主要对象从拖拉机驾驶员以及三轮汽车、低速货车驾驶员减少为拖拉机驾驶员和少数三轮汽车驾驶员。同时, 随着农机培训工作改革力度的加大, 农机培训逐步走向社会化新上户的农机驾驶员在培训上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 造成县农机培训学校的培训人员减少, 从而影响培训质量, 使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无法保证。

4. 政策法规不足。

由于县级培训学校缺乏政策法规的支持, 部分农业机械化学校失去了自主办学、自我管理的主动权, 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各农机学校对走向企业化管理, 一时难以适应。

二、解决对策

1. 改善培训基地设施, 提高师资水平。

加大对县级农机学校的资金投入, 引进基层培训急需的教学设备, 提供农机培训工作的硬件条件。只有具备良好的教学条件, 配备齐全的基础设施, 才能给学员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 才能对学员产生吸引力。

2. 培训内容紧跟需要,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培训内容要紧跟县级当下农机发展的需要, 要努力解决农民朋友在农机使用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民朋友所接受, 才能满足农民朋友的需求。在培训驾驶技能的同时, 也要涉及农机的保养、维修培训和田间生产实际作业的培训。由于农机学校培训的对象是农民, 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 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那些理论知识差的学员, 要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需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常规教学与书本知识、实际事例、电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 加大对农机驾驶员培训和宣传教育。

要让农机驾驶员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 同时应该做好农机培训宣传工作, 加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 使农机培训人员充分认识到农机培训的必要性, 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培训。增强农机驾驶员的自信心, 通过面授、实训、远程培训与现场田间操作并重的方式进行教学和技术指导。

4. 加强农机补贴政策宣传, 开展“阳光工程”培训。

8.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企业 会计监督 问题 对策

一、对企业会计监督的认识

(一)企业会计监督的含义

会计监督分为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内部监督三种类型,是指有关会计机构、部门或人员,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运用一定的“核算”方法,如记录、计算、分析和检查等手段,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长时间、多方位的监督和检测,以此确保企业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性。

(二)企业会计监督的作用

一方面,会计监督促使企业的经济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当今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遵循明确的法律制度。所以,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也是为了保证企业的运营符合政策法规这样的基本前提,对其违法行为从源头上进行扼制,从而保障企业和国家的财产安全。另一方面,会计监督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企业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分配不均或资源浪费的现象,而通过会计监督能够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减少资源浪费,促进企业经济活动的正常展开,即在最小资源使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法律监督机制不健全

早在1999年,我国就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但是,直到现在都只有笼统的原则性规定,而缺少具体的可行性细则。我国各省份经济发展差别大,如果不能针对差异把弹性较大、概括性的内容明细化,就很难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长久以来,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常常会出现财务行为违反国家会计法规的情况,但是由于国家法律监督机制不健全,执法部门的审查和沟通不到位,使许多企业在法律漏洞之下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偷税漏税、谋取暴利。

(二)社会外部监督体系不完善

社会外部监督主要是指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的审计监察活动,具体来看分为社会公众的监督、媒体的舆论监督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尽管如此,目前这个看似庞大的监督体系却并不完善:大部分公众都没有主动监督的意识,媒体的报道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甚至有的会计师和会计事务所与企业同流合污,为其提供虚假的审计报告,以获取个人利益。长此以往,势必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对企业财务工作的监督效力也大打折扣。

(三)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自身进行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要依托,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都忽略了这一方面。一方面,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会计工作流程紊乱,财务信息混乱,篡改财务报表信息等时有发生,中饱私囊的事件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尽管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其工作人员不具备独立的监督能力,审查的目的也是为部门领导或企业利益服务。这样的内部控制活动多数流于形式,从长远来看也给企业的良性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风险。

(四)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两个方面。首先,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会计这个职业。可事实证明,很大一部分会计人员都没有经过正规学校的培训或学习,其专业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低下,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专业技能方面都达不到企业会计工作的要求。其次,一些会计人员职业素养不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法律观念不强,无法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地进行会计工作,甚至为了个人私利服从领导的指挥,弄虚作假、欺上瞒下。

三、企业会计监督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健全国家法律监督机制

根据已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大纲,不断完善具体细则,确保其更加合理、科学,能够适应不同地域特点,进而推广实施。例如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法律,明确会计监督工作和审计工作的责任范围,明确侵犯会计人员职权的处罚力度,明确打击报复会计人员的惩治规则等等。总的来说,就是要增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可行性,平衡企业利益和国家法规之间的冲突,从而实现会计监督工作“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完善社会外部监督体系

第一,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业务检查,一旦发现违法违纪行为就要对相关会计师或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同时进行一定程度的公众曝光,促进社会共同监督。第二,广大公众应该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发现企业不当的会计工作及时向有关政府部门进行举报,并在核实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奖金奖励,提高其主动监督的积极性。第三,媒体应明确自己的第三方立场,对企业的贪污腐败进行大胆曝光,充分发挥舆论监督职能,保护国家和大眾的利益,维持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规范企业内部监督机制

企业要规范内部监督机制,主要从岗位责任、内部控制和稽查等方面入手。具体而言,要明确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细化职务要求,理清业务流程,及时发现财务会计工作中的漏洞,有效处理财务审核问题,通过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与相互监督制约作用,推进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的有效实施,促进企业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

(四)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企业在招聘人员时要录取专业水平较高的会计人员,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及后续教育培训,以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其次,企业要积极开展会计人员法律知识的普及工作,组织会计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的学习,使其掌握基本的法律法规,懂法守法。如果有必要,企业可以根据会计人员的工作表现予以一定的嘉奖,促使其更好地为企业会计监督服务,增强其责任感,确保会计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企业会计监督的要求也会有进一步的提升。所以,我国的众多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同时,国家也要出台有关政策、法规以建立健全有关的监督机制,加强对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督,促进企业经济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晓莉.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4,(19):254-255.

[2]张金春.关于强化企业会计监督问题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4,(34):138-139.

[3]高杰峰.新形势下会计监督问题与对策研究[J].商业会计,2013,(06):104-105.

9.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九

[摘 要] 企业内部控制一直在企业的整个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对企业的业绩、管理均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我国企业普遍对管理的重要性认识晚于西方国家,在管理环境、管理手段上还有很多不足,在制度的落实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结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涵意、目标、方法、问题与对策做了进一步研究,并参考相关先进经验和理念,从控制制度、管理思想、完善体系等方面,对企业内部控制加以分析。

[关键词] 内部控制;管理环境;控制制度;管理目标

doi : 10.3969 / j.issn.16730194(2016)11-0017-03

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1.1 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所有管理的基础,由于受企业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也具有动态管理的特点,主张以动态管理的过程对企业经营活动做全局性的把握,只有将各控制因素进行系统的控制,才能更好的应对风险,使企业内部管理发挥作用。

1.2 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及方法

企业内部控制的加强离不开明确的目标,分析现代企业发展背景以及管理现状,确定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如下:促进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的目标、促进企业提高信息报告质量的目标、促进企业维护资产安全的目标、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的目标。在企业内部管理过程实施过程中,要将这四大目标落实到企业内部,将目标层层落实分解到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岗位,按照岗位要求,监督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合理利用时间、资源,使企业内部控制目标以最优资源达到要求。

目前广泛采用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方法通常包括有: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对企业内部控制理念方面

2.1.1 企业决策者认识不足

企业决策者认识不足具体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缺少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单纯将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财务管理相联系,忽视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影响。这主要是因为许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本质和内涵认识模糊,或认为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就是用来防止企业财务发生错误和舞弊等。二是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落实不充分,缺少规划,很难形成管理体系。这是因为大多数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定时都偏重于内部会计控制,在方法和内容上更多的重监督而轻管理,在制度的落实上缺乏监督等。

2.1.2 企业全员理解不充分

由于大部分企业对内部控制本身理念把握角度不同,个别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落实程度不同的因素影响,造成了企业内部控制举步维艰。内部控制不是单独的一个部门可以完成的管理方式,是需要企业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来实现的,而大部分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不够充分,单纯将内部控制视为某一部门的管理方式,与自己无关。

2.2 制度设计与落实方面

由于企业经营状态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内部控制对于临时性和突发性的例外事项缺少相应的控制能力,导致内部控制在制度设计与落实上容易出现诸多问题。具体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2.2.1 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合理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普遍存在不合理现象,如在会计等重要部门,出纳和会计由一人兼任,发票印章由一人管理等,另外一些重要的部门对岗位缺乏严格监管,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松弛现象频频出现。缺乏对风险的自我防范意识,缺乏应对风险的约束机制。

2.2.2 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困难

企业内部控制落实困难主要体现在:一是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覆盖范围定义不清,往往企业内部控制范围难以覆盖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环节;二是内部控制制度落实程序科学性、合理性、是否便于操作使用等方面,也导致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困难。从目前大部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情况分析看,其内部控制制度在设计、使用、落实效果上与内部控制较成熟企业还有一定差距,内部控制制度落实的科学性和连贯性还有待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在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上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2.3 内部控制监控考核方面有待完善

受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内部控制的监控考核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大部分企业忽视对监控考核的管理,而在实际的企业内部控制中,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受该系统的运行成本的限制。内部控制体系越复杂,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就越多,企业配备的资源就越多,消耗的成本越大,受企业成本效益原则影响就会越深。

企业内部控制的良好运行需要对企业运行各个环节进行良好的考核与监控,在具体实施时需要良好的监控考核制度来保障实施。而现在个别企业内部管理的考核与监控多流于形式,在检查上缺乏创新性,在考核上范围不全,容易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奖惩制度落实也缺少有效的监督制度。

2.4 人力资源方面

受企业管理、企业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企业在内部控制上,人力资源有限,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内部控制在人力资源方面主要有3个方面问题。

(1)执行人员管理越权。内部控制受执行人员管理权限影响较大,一些企业存在担任内部控制职能的人员权限过大,使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滥用权力、营私舞弊现象时有发生,对内部控制的展开具有消极的影响,使内部控制的效果大打折扣。

(2)执行人员串通舞弊。内部会计制度规定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控制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单独一人实现隐瞒和不符合制度的事情发生,但是不同责任的执行人员互相串通,产生各类不符合制度的操作行为,对企业的声誉和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均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所以执行人员串通舞弊也是内部控制发生问题的一个诱因。

(3)内部控制在企业的落实和考核都需要大量专业的技术人才,并且对职业道德要求较高。

另外,目前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主要着重对企业全员的物质文明建设,缺少企业员工的综合职业道德培养、缺少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2.5 奖励机制落实困难

奖励机制对增强员工士气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往往存在落实困难的现象,企业内部控制受规模、资源有限影响,管理制度落实特别是在奖励机制落实上十分困难。缺少对实施效果的评价,缺少对奖励机制落实情况的监督管理,不能及时给员工发放奖励或者奖励条件太过苛刻,对员工士气将有很大的打击。

2.6 企业凝聚力方面

由于企业在运营初期或者扩张阶段将注意力过多放在营销策略上,企业资源在企业凝聚力上投入有限,致使一些企业将企业内部控制单纯定义为一个管理方式,未能及时引申到企业凝聚力管理方面,使大部分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凝聚力表现一般,企业员工缺少对企业决策的参与性,影响员工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企业员工缺少与企业管理方面的互动,企业整体文化软实力不强。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3.1 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理念

企业内部控制的一切活动应以正确的企业内部控制理念为指引,在对内部控制管理理念进行深入分析,贯彻落实后,企业所形成的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经营环境与制度执行状态的良好体现,是内部控制的基础。企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理念,使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环境更加积极、健康。

3.1.1 增强管理者的素质和内部控制的意识

企业管理者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可以通过这样几个方面获得:一是多多参加内部控制管理培训,提升自身对内部控制管理的执行力进而形成良好的自觉性;二是通过企业例会对内部控制意识进行沟通交流,保障内部控制稳步推进,加深对内部控制意识的认识。

3.1.2 规范企业治理结构

企业内部控制要符合企业现代化生产的要求,与市场经济运行有较好的适应性,对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要建立奖励激励机制,监理科学的企业内部控制领导机制,完善企业决策流程,将企业内部控制中各个环节的责任落实到人,规范企业治理结构,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3.1.3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职能

企业内部控制要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作用,使机构安排、人员安排要符合工作的独立性。企业内部审计对检查中发现的各类内部控制缺陷要及时向上级报告,并参与内部控制管理的审核制度制定,使企业内部控制职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3.2 构筑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

各企业单位在建立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合法性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规和规范;二是有效性原则:内部会计控制要对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进行约束;三是全面性原则:内部会计控制应当涵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

3.3 跟踪落实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对于落实企业内部控制经营效果评价制度,平衡计分卡是评价企业经营效果的方法之一,具体的指导思想就是在企业战略统领下把企业的财务、内部营运等方面通过指标的分解设计有效链接起来,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战略负责。

3.4 加强企业人力资源整体水平

3.4.1 培养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

财会人员必须具有客观公正的态度,保证企业经营的合法、合规。只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人员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才能得到强有力的执行和落实。

3.4.2 实行关键岗位员工定期轮岗制度

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容易出现权责不明、徇私舞弊的现象,要对企业关键岗位员工实行定期轮岗制度。明确轮岗范围、轮岗方式等,形成相关岗位员工的有序持续流动。

3.4.3 注重对会计人员的选用和培养

单位要选出有经验和有才能的人去完成各项工作。提升会计人员素质是内部控制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切实加强会计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高度重视会计人员的选拔和素质培养。

3.5 建立激励机制

鉴于会计人员专业素质要求较高,而会计的主观估计、判断、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及利害关系者的人为干扰,又增加了会计工作的风险程度,因而,对会计人员赋予高薪待遇,其奖金与工作质量挂钩,以激发其积极性与创造性。结 语

当前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是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寻找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完善措施,建立与企业发展协调一致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大力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加快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建设,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提供可靠保障,以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运行。

主要参考文献

上一篇:石榴树小学作文下一篇:《分数乘法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