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之我见

2024-09-29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之我见(共8篇)

1.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之我见 篇一

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之我见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它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的确,对那些处在可塑性较强时期的小学生来说,一点一滴的成长都离不开班级这个环境。他们在班级中进行学习、交往、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班级文化必然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积极的影响,对他们的言行产生同化力和约束力。因此,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是每一位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班级文化,通常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可以说,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将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而在农村小学中,由于客观原因的存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不能够是“大而空”的、高要求高素质的;而应该结合本身的客观条件及学生、学校、农村实际的情况,建设一些实际、实用,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素质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班级文化。

下面,我谈谈我在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美化班级环境,陶冶学生情操

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美的班级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另外,优美的班级环境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在工作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凡环境整洁优美、富有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其师生的荣誉感、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都比较强。所以我以为,作为一名班主任,应当十分重视班级环境的“美化”,力求朴素、大方,突出班级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文明的学习环境。

1、保持教室整洁

教室的卫生是班级文化环境的基础。我要求班级的教室必须是课桌闪光,门窗鲜亮,物品有序,地面洁净。我一直认为,干净的教室不是打扫出来的,而是保持出来的。因此,平时的工作中,我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我经常教育学生:看到纸屑主动捡,课桌椅排成一线,卫生洁具摆放齐等,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教室就是我的家”。有了教室整洁这个扎实的“地基”,我们就可以添砖加瓦了。

2、让墙壁“说话”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意识到坚持用名言警句教育学生犹如春雨对学生有“润物细无声”之妙。在教室两侧的墙壁上布置各种名人名言条幅,告诉学生一些道理,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日无书,百事荒芜”等。学习一则警句,一句名言,对学生的思想变化或许不能立即奏效,但是坚持不懈,必然会对学生思想的变化,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3、优化教室板报

黑板报是学生施展才华、倾诉心声、摄取知识的宝库,在整个教室环境中所占的面积较大,是班级自己的田地。因此,用心经营它,让它焕发活力,变得生动起来,出产出班级的优质“土特产”,成为班集体建设和班级管理的好帮手,也成为学生的一个精神乐园。在出黑板报时,具体的版面设计、策划全由学生做主动手,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享受美的熏陶,力求黑板报期期做到图文并茂。

4、美化教室“四角”

教室的布置不能乱,应使各个部分都和谐统一起来。充分利用教室的四角,让教室的文化色彩书香气息尽可能丰富,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起到独特的浸染作用。班级里可开辟一个小范围的公告栏,里面可以包含课程表、值日表、班务分工、光荣榜等,力求条理性、实用性;图书角是班级的小书库,学生主动自觉地拿来自己的书放在里面充实小书橱,供全班同学共享,并安排小图书管理员对其归类摆放,做好借阅登记,让学生随时都可以有课外书看,养成阅读习惯;利用学习角这个阵地,不定期地展示不同专题、不同形式的园地专栏,时而粘贴学生日记佳作,时而展出学生优秀作业,时而刊出丰富精美的手抄报,时而是学生美术作品的展览,时而是课外知识的拓展,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此外,在绿化角养花,点缀教室,给学生增添无穷的学习和生活乐趣,同时也带来希望和活力,把教室建设成一个赏心悦目的场所,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

二、健全制度文化建设,形成良好行为规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来约束人们的不良行为的,是建设优良秩序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对于启蒙教育的对象——小学生来说,要把他们从一个不懂事的顽童培养成具有“四有”品质的社会人,必须使他们从小在学校里养成能受制度约束的习惯。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内容应紧紧围绕《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突出“五爱”教育,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中国共产党这个主题。总的说来,小学班级制度建设要尊重小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突出班级制度文化的民主性、科学性,同时要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要突出主题、简捷适用,这样便于小学生记忆、理解和执行。

二、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提升学生道德修养

精神文化是小学班级的象征,它反应出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具体表现在班级的学风、班风和考风,这些无形的东西也是班级文化最核心的东西。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应从抓班风入手,以建立和谐班级为奋斗目标。

从小学生进入班级的第一天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和睦相处。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怎样与他人交往,如会使用对不起、没关系等语词;要经常组织集体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谅解别人的过失。培养学生的是非感,形成正确舆论,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方面,只有班级里有了正确的舆论,学生才能分辨是非,敢于坚持正义,自觉维护集体荣誉。民主是和谐的基础,要建设和谐班级,首先班主任应在班内倡导民主,要利用休息时间多与学生接触,参加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班上的制度建设、重大的活动要与同学们一道讨论决定。

总之,班级文化就像春天的阳光,它使每位同学感到温馨、温暖、快乐。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能使班级井然有序、一枝独秀、充满生机,使学校充满文化氛围、文化底蕴、育人特色。让我们携手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为祖国的花朵的娇艳一起努力吧!

2.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之我见 篇二

一、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及重要意义

农村文化礼堂, 是指根据农村行政村人口规模、人员构成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合理确定设施规模, 开发建设的农村综合文化活动场所。它可以利用既有的空间设施, 如祠堂、旧校房, 也可以根据规划新建、改建、扩建。主要设施包括文化礼堂、讲堂和文体活动场所。以有场所、有展示、有活动、有队伍、有机制等“五¬有”为基本标准, 按照“两堂五廊”, 两堂即“礼堂、讲堂”, 五廊指“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艺术廊”设计, 可建成综合一体式, 或者分散组合式。农村文化礼堂应成为集教育、娱乐、礼仪于一体的农村公共空间。

建设农村文化礼堂, 有利于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从设施建设向内容建设提升, 从资源分割向资源整合提升, 在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乡风文明、培育农民素养等方面,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重要载体, 是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保障, 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构建农民精神家园, 提升农村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举措。

二、目前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存在问题

近年来, 浙江省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取得了良好发展, 特别是临安市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 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典型模式。从全省已建成的农村文化礼堂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村民认同感有差异, 全民参与难度大

新农村建设使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有些村民思想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从农民向农村居民转变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村民组织的文化活动, 有些因参与度不够而难以开展, 从而也影响了组织者的积极性。

2. 活动单一, 缺乏特色, 内容建设可持续发展堪忧

从试点村情况看, 通过梳理村史文脉, 挖掘本村特色文化品牌加以弘扬, 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在今后推广中, 各村“文化礼堂”的内容与形式将会面临捉襟见肘的困境。简单机械复制试点村的经验与模式, 可能会与其他村存在兼容性上的差异, 导致原先基础就比较薄弱的农村文化活动得不到村民们的认同。

3. 资金缺口较大, 缺乏长期日常经费保障

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动辄几十万, 上百万, 对于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村来说, 启动建设资金就让人望而却步, 更别说长期日常运行管理经费了。

4. 开发不力, 没有很好地利用农村文化礼堂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礼堂建起来后没有很好发挥作用, 建时轰轰烈烈, 建后无声无息。

三、积极建设好农村文化礼堂的途径

1.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和村级主体作用

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 制订工作目标和规划, 强化措施。市文广新局、市文联等单位要充分发挥“文艺专家联百村”、文联志愿者等活动载体, 积极开展“送文化、种文化”服务, 丰富文化礼堂活动内容。努力打造村级、镇级文体交流平台, 培育特色、精品, 整合升级。

农村文化礼堂的主体是农村, 村两委高度重视是基础, 村两委思想认识到不到位、直接关系着文化礼堂的运作发展, 必须确定一位村干部分管负责文化礼堂工作, 只有充分认识“文化礼堂”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民素质提升、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才能真正建好、管好、用好文化礼堂。

2. 应挖掘特色, 突出亮点与文化品牌

各村在文化礼堂建设中, 首先明确各自的文化主题, 打特色文化品牌;其次在品牌、特色的选取上, 要因地制宜, 注意挖掘本村的历史、非遗, 力争一村一品, 百花齐放, 各具特色。一类是特色明显、单一的, 确立主题可打特色牌, 比如:义乌市稠城街道下西陶村, 根据村内曾有个婺剧站历史, 确定了戏曲之乡为主题, 成为独具特色的一大亮点。一类是历史上贤达人物较多, 或者特色较多的, 应该注重挖掘期间的关联性, 找到共通点, 确立本村的主题, 如稠城街道下娄店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该村是骆宾王的后裔, 而且史上村里还有参观过远征军的革命烈士, 村里建有革命烈士墓碑, 该村把爱国热情、红色革命两者结合, 将忠勇孝义、开拓进取确定为礼堂建设的主题, 并将这个主题融入到礼堂建设的每个细节, 形成的特色鲜明。

另外, 要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要求, 以活动为支撑, 为农村文化礼堂注入“活力”, 进一步提升文化礼堂的功能与定位, 把它打造成传播现代文明、弘扬主流价值的新平台。要善于把思想引导与文化娱乐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开展活动引导农民价值观的转变。

(1) 要注重“思想性”与“娱乐性”的结合。农村文化礼堂注重精神、礼仪活动, 不仅有家族祖训、村规民约、贤达人士、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媳妇的展陈, 还有春节祈福迎新礼仪、婚礼、七岁开蒙礼、成人礼 (即为冠礼) 、重阳敬老礼仪等, 这些礼仪活动与每个村每家每户、每个村民息息相关, 要让这些精神引领、礼仪传承成为村民的一种自觉的需要, 从而产生对村庄的归属感、荣辱感, 凝聚人心, 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 引导每位村民主动投入到农村的发展建设上来。

(2) 要融入生活, 充分利用民间传统节日开展活动。我国节日众多, 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建党节、七夕、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冬至、腊八节、除夕等等, 如春节以迎新纳福为主题开展活动。迎龙灯是正月里最盛大的活动之一, 人们通过迎灯, 以示驱邪除瘟, 祛灾祈福, 祈求丰收、祈求平安。每个节日都有其不同的来历、含义、特点以及相对应的文化活动, 特别是传统的节日, 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因而更能引起村民的共鸣, 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围绕这些节日主题, 开展各类与之相应的活动, 让民间传统节日活动在农村文化礼堂中发光出彩。

3. 注重多形式、多渠道的资金投入

各级党委政府要落实出台农村文化礼堂的财政扶助政策, 给予一定经费保障, 确保“有钱办事”。建立农村文化项目资助机制, 对有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艺术形式, 通过项目资金给予支持, 激发农村文化创新活力。义乌市就出台了《义乌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实施意见》, 部分镇街出台了相应的配套补助政策, 最高达到1:1补助。同时, 各村也要通过村级配套、民间集资等方式多渠道集资筹款。村级要树立节约办会、开源节流, 坚持花小钱办好事、办大事的理念, 让每分钱都能发挥出最有效价值。与此同时, 对于特色鲜明的, 要加大扶持力度, 提升建设档次, 走股份制开发旅游、产业化发展道路。

4. 加强制度管理, 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农村文化礼堂能够持续发展,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要按照“建管同步”运行机制, 健全市、镇街、村三级管理制度, 完善奖惩机制, 确保“有人办事”。市级层面建立考核办法, 镇街制定管理办法, 村级建立管理制度。镇街要建立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活动档案, 对各村文化礼堂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和考核评价。村级要建立文化礼堂管理制度、活动安排, 对全年活动进行周密细致安排, 精心编排每月文化活动主题, 让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真正发挥作用。

5. 积极培养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

农村文化礼堂管理实施“市—镇街—村”三级管理, 相关部门负责业务指导, 各镇街统筹推进, 各村是管理主体, 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及使用, 必须抓好: (1) 文化礼堂管理员队伍。负责任、懂民俗和礼仪的文化礼堂管理员是关键, 他是联系村两委、组织活动者、参与者的桥梁和纽带。村里要挑选一位热爱宣传文化工作, 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懂一些民俗礼仪、会使用礼堂设备, 并且热心服务群众的专职文化礼堂管理员, 负责日常管理服务。 (2) 文化骨干队伍。要组建一批善于组织活动的文体骨干队伍、挖掘一批非遗传承人、培训一批农村宣讲员队伍, 通过发挥村内“草根艺术家”的作用, 协助开展文化礼堂各项工作, 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3) 群众团体。充分发挥老年协会、团、妇等群众团体在文化礼堂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

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之我见 篇三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出台,这为广大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机遇。经济生活提高的同时,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也相应需要提高。农民是“三农”的主体,农民素质和精神状态决定着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进程。科右前旗属于老边穷地区,近年来,随着国家、自治区的投入和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建设进程加快,建设质量明显提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群众精神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但与南部发达旗县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民文化素质还需要提升。要想缩小差距,迎头赶上,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

首先,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农村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广大群众在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带动,相互学习致富经验,相互间走出固有的个人空间,关注集体利益,培养他们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克服自私自利小农意识,从而形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合力。

其次,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由于传统落后文化的影响,农民在生活富裕后,认为温饱问题得到保证就行,因此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如果不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会导致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较少。甚至有的边远地区由于文化生活单调空洞,活动形式单一枯燥,许多群众农闲时期热衷于赌博,这对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没什么好处。

如近两年来,中铁十三局修建锡盟(霍林河煤矿)——乌兰浩特铁路,该铁路贯穿我苏木所属12个嘎查村;省际通道霍林河至阿尔山公路修建,在我苏木途经所涉及嘎查村为数也在一半以上。公路铁路修建取土方、占荒山,施工方需要给嘎查村和农户相应补偿,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由于精神生活匮乏,许多得到补偿款的农民,聚在一起打麻将、斗地主,输赢不在话下。对于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十分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再次,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农村发展的关键在农民,而农民的发展关键在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当前,我国农村不仅教育水平比较低,而且缺乏对科学教育基础性地位的认识,许多农村孩子还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中途辍学。尽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呼吁“控辍保学”,但是返校继续上学的仍然是为数不多。大多数农民认为反正是一辈子都离不开土地,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只要赶上好年头、不懒散就能有好收成,年底腰包照样能鼓起来,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运用与创造持不屑态度。而当今社会是个科技的社会,种植、养殖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就拿我苏木来说,今年科右前旗政府下达给我苏木农业生产任务就有“五大作物”核心技术推广1.5万亩、大豆垄三高产示范3000亩、无土栽培果蔬0.2万亩……从这些任务和数字不难看出,农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日新月异,如果广大农民还是抱着旧观念不放的话,则更落伍。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正确了解和把握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但也存在着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等等。特别是广大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

(二)加大农村文化事业投入,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科右前旗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旗、乡、村三级建设得到日益加强。旗级图书馆、旗级全民健身工程顺利完工;乡级文化活动广场数量不断增多;嘎查村“草原书屋”全覆盖。这些都是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农村文化事业投入的真实写照。

一是进一步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在条件具备的地方,为群众安装宽带,拓宽群众充实文化生活渠道。二是积极开展农村电影放映,加强农村科教影片的放映。三是利用好嘎查村远程教育设备,播放爱国主义题材影片。乡镇农科站、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要与配合,协调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集中开展“送技术、送信息”下乡活动,组织村民收看农牧业科技专题片,提高致富技能。四是结合新农村新牧区示范点建设,在各村建成文化活动广场,为农民茶余饭后、农闲期间休闲娱乐提供场地。

(三)要结合实际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乡镇文化站要经常组织开展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二是要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发挥“草原书屋”职能,倡导群众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三是嘎查村“两委”班子也要结合实际,组织引导村民自行编排表演文娱节目,为群众表演节目提供方便。四是旗乡两级文化站要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五是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如二人转、蒙古长调等。

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不断增强农村文化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实现文化惠民。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加强教育培训,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4.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之我见 篇四

摘要:农村文化礼堂是农村基层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担负着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先进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现代科学技术传播、健康生活知识普及等历史使命。笔者作为一名乡镇文化员,就丽水市松阳县为例,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文化礼堂队伍建设进行了调研,初步形成了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文化礼堂 队伍建设 对策措施

一些地方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由于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等问题,确实导致农村文化礼堂出现了活动内容设置单

一、活动开展偏少、场所利用率低、参与人气不旺等普遍现象。但是,真正致使农村文化礼堂很少开展活动,或者不能持续正常活动的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文化礼堂队伍建设的脱节或者可以说是薄弱。殊不知,多种层面的骨干队伍的支撑,才使文化礼堂富有生命力,完成从“文化乐园”到“精神家园”,从“集聚人气”到“凝聚人心”的目标提升。

一、农村文化礼堂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农村文化礼堂需要组织各种活动的策划队伍、宣传讲座的宣讲队伍、编创文艺节目的创作队伍、引领文体活动的文体队伍、保障正常运行的管理队伍以及社会文化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伍等各方面的队伍。这些队伍如同人体身上的五脏六肺,不可缺失,然而当前不少农村文化礼堂恰恰正是少了这些关键“器官”。由此可见,农村文化礼堂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应该成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农村文化礼堂队伍体系

在开展农村文化礼堂活动的实践中,各地结合自己的地域特色、文化传统、群众需求以及资金条件等因素,创建了许多队伍,构建了“总干事驻堂主抓、‘八大员’各负其责、文化大使联系指导”的队伍体系。

(一)总干事“驻堂”,主抓文化礼堂日常运转

农村文化礼堂活动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具体事务杂,要保证农村文化礼堂的常态长效运行,其各项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因此,需要物色一些富有责任心和懂电脑、电器知识的热心人组成管理队伍,负责场地的维护、设备的维修、活动规章的制订以及安全的宣传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确保农村文化礼堂的正常开放和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总干事不仅仅是管理员,还是文化礼堂不断完善和开展活动的总导演。除了参与特色民俗展厅建设,还组织老艺人、青少年等人群,利用重大节庆日,开展各种活动,传承民族特色文化。

(二)“八大员”干事,创新文化礼堂的队伍建设模式

推广建立由组织员、宣讲员、辅导员、文化员、科普指导员、文史保管员、法制协理员、舆情信息员、网络宣传员等组成的“八大员”队伍。他们“任一个岗位、带一个兴趣组、做一个项目、创一份荣誉”,有效拓展了文化礼堂的文化活动。

(三)文化大使在文化礼堂管理过程中,负责指导和策划各项活动

如松阳“文化圆梦大使”(流动文艺大使、流动电影大使、流动图书大使、流动培训大使、流动策划大使)情系山乡温暖农民心,积极探索以“文化圆梦大使进百村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流动文化服务新机制,初步走出了一条送文化、种文化、办文化、赛文化有机结合的农村文化发展新路子。

三、农村文化礼堂队伍建设方向

既然农村文化礼堂队伍处在激活农村文化礼堂功用,确保农村文化礼堂持续运行的重要位置,那么,把握好农村文化礼堂队伍建设的方向就显得尤为关键。根据农村文化礼堂的性质、任务和特点,其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应着眼于以下三个方向:

(一)本地本土方向

因为来到文化礼堂参与活动或说受教育的都是当地的农民,所以为其服务的队伍组成人员也应来自本地本土为主为宜。可以从热衷公益事业,喜爱农村文化的当地乡土文化能人、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以及农村干部、道德模范等群体中选拔人员,组成策划、宣讲、创作、文体、管理等方面的队伍。建立起一支本乡本土的永远撤不走的队伍,从而增强农村文化礼堂的自身运转能力和活动的经常性开展。

(二)乡音乡情方向

乡音乡情是拉近感情距离的便捷方法,也是农村文化礼堂队伍发挥更好作用的有效途径。例如松阳县望松街道吴弄村在文化礼堂建设中建立的由本村党员干部、退休教师、模范人物组成的乡音乡情宣讲队,队员们在“晒家风、说村训、传礼仪”等活动中,引起许多村民的乡愁,潜移默化中让诚信、孝敬、慈善等传统道德文化润泽人心。

(三)草根艺人方向

农村文化礼堂队伍建设倡导草根草星特色,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农村文化礼堂队伍建设措施

(一)抓好管理队伍,实现文化礼堂“有人管”

在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各村文化礼堂均配备有1名以上懂文化、会管理、热心文化事业的专(兼)职人员,负责文化礼堂各项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做到有人办事。

(二)抓好文体队伍,实现文化礼堂“有人演”

通过建设一批有地域特色的草根文体团队,支撑文化礼堂各类文体活动的开展,如:松阳县望松街道西河村舞蹈队,舞蹈队每天组织开展广场舞活动。队员们积极配合送戏下乡演出、警民共建文艺晚会、五水共治、农民文艺汇演等演出。组织策划开展了“十里避邪”庆端午民俗活动、“九九重阳节孝老”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广大村民的好评。不少村民天天晚上到文化礼堂跳广场舞,文化礼堂真正成了村民的精神家园。

(三)抓好志愿者队伍,实现文化礼堂“有人导”

松阳县根据文化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的专长,帮助基层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策划举办民俗文化节会活动。如西屏街道“妈祖文化节”、古市镇“叶法善养生文化节”、“象溪溪鱼节”、大东坝镇“客家民俗文化节”、玉岩镇“香乳庙会”、“三都梨花节”、“四都萝卜节”、“竹溪摆祭”、樟溪乡“田园文化节”、安民乡“箬寮杜鹃节”、枫坪乡“高亭迎神赛会”、板桥“??乡三月三”等一大批初具规模、渐成品牌的民俗节会活动。这些民俗节会都由村民自己举办,“文化圆梦大使”策划,一经举办就受到了本地百姓和都市游客的普遍欢迎,成为人民群众自己的节日。

走进松阳,你会发现一个随着建设的深入、队伍的建立、设施的完善、品味提升的农村文化礼堂,将更多的文化种子根植乡土,成为村民们温馨的精神家园。

5.推进农村警务建设之我见 篇五

推进农村警务建设之我见

作者:陈玉友

来源:《海峡科学》2009年第05期

[摘要] 当前,农村警务在警力下沉和警务管理前移、密切警民关系、情报信息收集和增强治安防控能力诸方面取得可喜成绩,但警务需求增加和警务理念落后等内外因素仍然制约着农村警务建设的发展。调动村干部参与农村警务工作、引导群众参与农村警务工作、构建和完善高效的农村警务运行机制、优化警力资源配置、完善经费保障及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是推进农村警务建设的首要工作。

[关键词] 农村警务 警务建设 警务室

农村警务建设是新时期公安机关警务运行机制改革的重要方面,是新形势下提升基层公安工作质量的有效举措。当前,与基层派出所实际相适应的农村警务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公安派出所的防范和管理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各地在推进农村警务室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思想认识,警务保障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农村警务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因此,要实现农村警务室建设的新突破,必须对农村警务体制改革的现状和成效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估量,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认真的剖析,才能摆脱困境,顺应警务改革潮流,推进农村警务建设。农村警务建设的现状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各农村派出所抓住有利时机,调整警力配置、明确工作职责、规范警务运作,以不断满足辖区群众的安全需求和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为根本出发点,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农村警务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

1.1 警力下沉和警务管理前移

农村派出所在开展农村警务室建设时,按照地域大小、治安状况、人口因素、警力情况、民警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等综合因素,重新调整合理配置警务室警力,形成“一室两站”、“一警三员一队”的警务运作模式,同时突出重点,明确和规范警务室民警职责,强化责任到人的警务机制、考核到人的评估机制,努力将各项警务工作向警务室延伸,发挥警务室民警立足于警务区,工作于警务区的优势,通过加强防范、严格管理、热情服务,使基层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

1.2 改善和融洽警民关系

通过在警务区建立统一规范的农村警务室,为驻村民警立足警务区提供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平台。驻村民警深入辖区走访群众,立足本职提供便民、利民服务,主动、热情地为群众

排忧解难,进一步拉近派出所民警与村民的距离,密切警民关系。辖区群众的安全感和对民警的信任感、满意率明显增强,警务工作得到群众的理解和认可。

1.3 情报信息灵敏

农村警务室一方面作为民警在警务区的工作站、联系群众的服务点,另一方面也为公安机关灵敏、高效地获取各类信息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驻村民警通过开展警务工作,多渠道构建治安耳目,组织信息员队伍,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情报信息网络,使驻村民警直接接触群众,及时收集掌握和上报各类治安动态信息,为公安机关能及早介入纠纷、化解矛盾、平息事态,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保证。

1.4 增强治安防控能力

驻村民警依靠镇干部、基层组织和村干部,积极组织、发动各村(社区)和群众,充分挖掘和利用辖区治安资源,不断发展壮大各类群防群治队伍,积极开展以治保干部、协警队员为主体、形式多样的治安防范,一方面提高群众治安防范意识,另一方面增强群众主动参与治安防范意识,农村治安防控体系日趋严密,刑事案件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制约农村警务建设的因素

当前农村警务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影响和制约农村警务建设发展深化的不利因素、难点问题依然存在,我们必须直面现实,认真剖析,以增强农村警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1 外在原因

2.1.1治安防控任务繁重

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农民文化素质偏低、防范意识不足、法律意识淡薄。一些群众对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不能充分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一旦发生有悖自己意愿的事情就上访。

2.1.2村干部作用有限

随着社会转型,农村原有的社会运作机制处于弱化状态,村干部忙于计划生育、支柱产业建设等带有硬性指标的工作,造成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降低,对一些民间纠纷和社会矛盾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最终酿成治安问题。

2.1.3警务需求增加

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原有的行政区划被打破,城乡交融,农民群众对基层组织的依赖性有所减弱,农村的违法犯罪日益突出;农村人口大量外出打工、经商,使得一些

地方的村级治安联防组织陆续解体,群防群治工作失去了原有的效用;农村人群聚集场所的治安力量薄弱,警务需求非常强烈。

2.2 内在原因

2.2.1 警务理念落后

在农村派出所中,仍有相当数量的派出所领导和基层民警将破案当作硬任务,把农村警务区工作作为软任务,思想上还未从传统型的被动反应式警务方式中解放出来,仍停留在“重打轻防”,“重破案、轻基础”的思维定势,导致不少基层派出所把侦查破案、打击处理人员的多少作为评先评优的硬指标,而把治安防范工作作为软任务。另一方面,由于派出所与农村基层组织和一般群众缺乏必要的联系,群众对农村警务建设的认同感和参与意识不强。

2.2.2 警力保障不足

基层警力严重不足,以及配置上的不合理,是困扰农村警务建设的一个现实问题。根据警务室规范化建设要求,若以“一室一警”的配置驻村民警,现有警力数量显然不足。在农村派出所中,除去派出所领导,每所平均只有3~4名责任区民警,他们负责案件侦破、群众求助、基础信息采集等辖区所有事务工作已有力不从心之感。一些有识之士早就呼吁,“如果警务室建设的警力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农村警务室建设的深化将无从谈起,甚至连维持现状都将困难。”[1]此外,民警个体素质参差不齐,群防群治力量薄弱,专项斗争、非警务活动与派出所自主权的矛盾等问题的存在,使得警力更是捉襟见肘。一些乡镇政府部门在行政工作中遇到困难或解决问题受到阻力和障碍时,如拆迁征地、建小水电纠纷、计划生育罚款、违章建筑拆除等,往往不是从自身工作中找原因和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却常常把这些棘手的矛盾推给公安派出所去解决,出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等多种原因,派出所不得不从中周旋,无形中牵扯了大量的警力。目前,基层派出所非警务活动所投入的警力和时间占了很大的比例。

2.2.3 经费保障渠道不畅

农村警务建设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需要与地方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对于农村派出所来说,更需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特别是在经费投入上的倾斜和支持。从各地农村警务室建设现状而言,地方政府的支持,只是基本解决了农村警务室用房问题,但在维持运作资金上仍有相当大的缺口,警务室日常办公开支经费方面显得尤为不足。同时由于派出所经费保障体制不完善,基层警务经费保障渠道不畅,有的基层派出所只好到处“化缘”求“赞助”,这难免会影响派出所的形象和警民关系。

2.2.4 考核激励机制滞后

实施农村警务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社会稳定”,为确保这个目标的实现,在推进农村警务建设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必须及时跟上,以发挥其重要的导向作用。但现行的派出所工作考核机制在具体实施中依然存在与警务工作相脱

节的情况,对防范、管理等基础性工作的考核还在沿用对打击破案的量化考核办法,以致考核导向性出现偏差,对警务建设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得不到较好发挥。同时,与农村警务相配套的工作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特别是对驻村民警的奖励办法滞后,激励导向上存在轻视和冷落农村民警的现象,在表彰先进、晋级提拔、福利待遇等方面依然偏向从事破案工作的民警。3 推进农村警务建设的思考

当前农村警务的开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困难,与上述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不无关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农村行政村的划分,人口多少、治安状况、地理环境以及交通便利等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配套、稳步推进,对农村警务进行一次战略性调整,重组农村警务体制和机构,从打防控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出发,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农村警务建设的新突破。

3.1 调动村干部参与农村警务工作

在农村,村干部是村民与驻村民警联系的纽带和桥梁,警民关系很大一部分靠的是村干部的协调与配合。当前,村干部由于忙于带有硬性指标的工作,无精力组织开展群防群治,一些经常性的治安防范措施难以落到实处。因此,推进农村警务建设,首要是调整村干部与派出所的关系。我们必须做好三项工作:一是配合甄选村干部,提高村干部素质。目前我国倡导的大学生任“村官”制度是公安派出所开展农村警务的很好契机,为提高农村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创造了条件,有利于警民形成良好的互动,促进警民关系的发展。二是通过村干部开展宣传教育。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墙报、宣传栏以及具有地方特色、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农村广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三是通过村干部组建治安协警力量。如组建由公安、司法、乡镇综治部门及各村委干部组成的调解小组配合农村警务室开展工作。

3.2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引导群众参与农村警务工作

3.2.1做好服务群众工作

在农村热闹处设立警务公开栏、意见箱,公布民警姓名、联系电话,主动到农村开展调查走访、宣传发动、案件调解、警情通报等警务工作。

3.2.2组织安全防范工作

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探索并组建具有农村特点的治安防控队伍。加强对流动人口、有前科劣迹人员、村里表现不好人员的管理,提高打击效能。据农村发案特点,建立治安预警和提示制度,定期发布治安动态预报和警示,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重点时段和重点部位的控制,开展分等级、全方位巡逻,增强群众的安全预防意识。努力提高基层治保组织在协助公安机关先期处置治安事件、化解矛盾纠纷、保护犯罪现场、控制重点人员的能力。预防和减少农村违法犯罪活动。加强与辖区群众的联系交流,积极构建隐蔽力量和治安信息员队伍,及时获取、分析与处理各类基础信息。

3.2.3开展打防并举工作

充分发挥派出所、农村警务室、驻村民警的职能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治安防范活动。警务室民警要带领联防队员定期执勤巡视,深入村组接受群众咨询、求助,调解民事纠纷,把广大农民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应对犯罪和各种治安问题的智慧和力量。

3.2.4实施爱民实践活动

各地农村派出所可以结合实施“大走访”等爱民实践活动,认真组织民警开展学习与讨论,依托农村、依靠群众、走进村庄、深入村民家中,详细登记、了解实有人口等情况,掌握重点人员的现实表现,回访发案村民,征求意见和建议。通过“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如“警民恳谈”、“相约警务室”等,积极引导广大民警正确把握“便民利民”的基本要求,真正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实现和谐的警民关系。

3.3 优化和提高警力,推动农村警务建设可持续发展

各地从目前辖区社会治安现状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一方面积极争取增加警力编制,加大警力数量的投入,另一方面进一步精简机关,警力向基层倾斜,将有限的警力摆到一线。同时加大改革力度,提高警员素质,优化警力资源配置,实现警力的最大价值取向。其中,责任区民警的素质问题,是打开农村警务建设工作局面并得以进一步深化的内在关键因素。因此,要对民警强化系统的、经常性的理论教育、业务培训,警务技能、体能训练,切实提高民警个体素质和工作能力。在做好民警的业务、法律等知识培训的同时,加强驻村民警有关群众路线、公共关系、警民关系、群众工作方法等专业内容的学习,特别是要针对农村人员分散,宗族观念强,文化程度相对低等特点,采取“强弱搭配、以老带新、优势互补”的警员搭配,促进驻村民警在农村警务工作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工作经验。以公安工作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切实提高农村警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增强驻村民警的信息意识,实施“信息导向警务”战略,以科技强警带动农村警务建设的高效运作,不断提高警务工作效率。

3.4 因地制宜,积极构建和完善高效的农村警务运行机制

要实现农村警务建设的新突破,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好农村警务运作机制问题,最大限度地推动警力下沉、警务前移,真正凸显派出所的基层作战实体功能。一是根据农村的不同情况,在整体规划的同时,加强分类指导和重点扶植,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促进共同提高和完善。二是建立多警种联动、打防控一体化的警务运行机制,构建动态治安防控体系。三是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的地理、经济、人文、治安状况等差异,各农村派出所积极探索建立各具特色、灵活、高效的农村警务工作模式。

3.5 把握农村警务工作方向,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考试、考查和考核是推动各地加强农村警务建设的强大动力,也是检验农村警务建设工作成效的有效载体。根据农村警务工作的方向,将现行的各种考查、考核、评比活动进行必要的整合、规范,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进而形成一套科学、严谨的综合考评体系。制定考核机制需要注意的是:①考核对象上要坚持考核到人、责任到人。在制定考核标准时,要综合考虑驻村民警管辖地域大小、人口多少、治安复杂程度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尽可能确保考核的公平和合理性。②考核内容上要坚持以控制警务区可防性案件发案率,提高现行违法犯罪人员抓获率,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效果,提高居民安全感、满意率等为主要指标,建立多侧面、多角度,科学、合理、规范的警务评估体系。③考核方法上要注重绩效考核。要重结果、轻过程,牢牢把握正确的工作方向,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确保民警的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公安信息化、执法规范化、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三大建设工作上来,进一步推进和夯实公安基层基础工作。

3.6 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完善经费保障

经费紧张是制约农村警务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各农村派出所应抓住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治安工作的时机,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阐明开展农村社区警务建设的战略意义和工作思路,积极争取他们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农村社区警务工作。笔者个人认为,市场经济不仅需要国家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更需要市场调节的经济手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也需要多种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管理手段。既要运用国家专门机关的力量来管理,又要运用经济手段来调节。因此,通过多渠道筹集警务建设经费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农村警务建设经费可根据社区治安“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在地方政府的指导下,多渠道筹集资金,以弥补农村警务正常运作经费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李泽强.福建省南安市公安派出所警务改革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泉州警务, 2008,(5):

[2] 黄同元.新时期农村警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EB/OL].咸丰县公安信息网.http://10.76.129.10/non-cgi/wmnewsimages/wmnewshtml

6.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之我见 篇六

科左中旗委党校

情暖人间

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是解决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长期课题。为满足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中央提出了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的要求,强调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合作性和政策性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

这对于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民增长收入意义重大。本文试就农村金融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进行简单分析,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与对策,希望能够对当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有所裨益。

一、我国农村金融建设现状及问题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取得丰硕成果,人民银行积极参与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进程,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添砖加瓦。在人民银行的积极推动下,农业银行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公司治理架构初步建立并开始运转,风险控制体系趋于完善,内部改革和机制转换工作稳步推进,各项业务平稳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农业银行积极探索面向“三农”和商业运作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以服务创新和事业部制改革试点为主线,不断增加涉农信贷投放,加强和 改进“三农”金融服务,支农功能得到了很大发挥。人民银行大力开展调研工作,为论证改革方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农业发展银行积极拓展支农领域,支农能力不断增强。同时,着力转变思想观念,全面推进内部综合改革,为全面改革做了铺垫和准备。

在人民银行的积极推动下,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从改革前的2002年末至2013年7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各项存款和各项贷款都得到了扩张增长。同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农力 度不断扩大。农户贷款也得到大幅度增长。

自2003年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农村信用社长期积累的沉重历史包袱逐步得到有效化解,存在的系统性、区域性支付风险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经营财务状况和资产质量明显改善,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增强,支农信贷投放显著 增加。比2002年末增长近3倍。

部分农村信用社积极探索有利于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产权组织形式。上级政府对辖内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和风险处置责任得到初步落实,内外部对农村信用社改 革发展前景的信心明显增强。

目前中央高层已经意识到,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理顺一系列体制机制的问题,单单依靠各类“三农”直补不足以为未来的“三农”问题找到出路,农村金融改革可能会成为重要的 突破口。就“十二五”规划而言,农村金融改革应该优先于农村的土地制度改革,相比之下,阻力难度都会相对小很多。

现代农业只是靠直补可能已经走不下去了。单单依靠增加财政补贴,不能改变农产品剩余价值过低的问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振伟坦言:“现代农业就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生产力的过程,而其中离不开金融强有力的支持。农村金融就是建立现代农业的核心。”

中央1号文件提出“抓紧制定鼓励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实施办法”。我们发现,在全国的农村信用社中普遍存在从村里农民手中吸收存款而向乡镇以上企业发放贷款的情况,从而出现了农民的真实金融服务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

目前,中国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网点13.9万个,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的71.9%,其中包括了农业银行、农村合作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但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仅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20%。

尽管贷款有所增长,但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和“三农”发展的现实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着农村金融服务满足率不高;覆盖面有缺口;服务功能不健全;涉农贷款不良率较高等问题。

事实上,如何通过金融改革搞活农村一直是困扰“三农” 专家的难题。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表现为五个矛盾:一是商业银行效益考核与支农要求的矛盾;二是政策性银行资本金不足与支农任务重的矛盾;三是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重与发挥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作用的矛盾;四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慢与形成竞争格局需要的矛盾;五是农业保险发展滞后与分散涉农信贷风险的矛盾。这些矛盾导致了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不支农,80%放在了乡镇以上的企业,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目前支农惠农力度还不够,现行举措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未来中央的三农政策应该从增强农村自身活力上着眼,不但在多予少取上做文章,还应该在放活上做文章。

上述矛盾的存在,有些矛盾是现行政策体制造成的。比如说农行已经剥离了不良资产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依然负担着支农惠农的要求,而从在商言商的角度来看,此部分业务往往是成本高风险大的业务,并不符合市场规律要求。

因此导致了商业银行的效益考核和支农需要的矛盾突出,甚至出现了不少金融机构收缩农村网点的情况。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比较慢。

鉴于上述现状和矛盾,解决的办法就应该在化解矛盾和深化改革上做文章,加大解决矛盾的力度。

二、化解矛盾,采取积极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对策

1、提高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建设的认识是解决问题的 关键

对农村有效信贷需求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解决农村金融供求矛盾的关键。一直以来,银行机构觉得在农村找不到有效信贷需求,而大量的农村经济主体又觉得发展生产得不到有效的信贷支持,出现“难放贷”和“贷款难”的问题。这涉及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如何理解有效信贷需求。对有效信贷需求有三种理解:一是按银行业的现行授信规则符合授信条件的信贷需求;二是有投入产出效率、具备内在还本付息能力的需求;三是具有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应该努力去做的项目需求。事实上,农村地区的绝大多数农业项目都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由于缺乏金融机构所要求的抵质押条件和信息充分的要求,才被认为不具备授信条件。如能针对项目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和采取灵活的授信办法,就可成为有效的信贷需求。提高认识,解放思想是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前提,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2、多元化多层次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根本举措 如何解决“三农”特别是农村小微企业和农户个人融资难题?笔者认为多元化多层次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势在必行。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机构,提高农村金融覆盖面,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一是要积极推进农业银行改革,发挥好农业银行在支持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功能,开办农业基础设施、农 业产业化贷款。二是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避免农村信用社改革“同质化”,保持农村信用社服务定位“三农”。三是拓宽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渠道。四是优化农村金融组织结构,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租赁、保险、担保、财务公司等在内的多元化农村商业金融机构网络,促进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和服务效率的提高,增强农村金融的服务供给,满足“三农”多层次的融资需求。

3、完善金融创新机制 推动“三农”经济发展是既定目标

工作着力点放在健全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农村金融创新的工作环境上:一是着力加强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统筹协调农村金融创新工作,在各层面推动下建立跨部门农村金融工作协调机制和金融支持“三农”的风险补偿和激励机制。二是着力提高央行信贷政策指导效果,建立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制度,以此作为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的重要依据。三是着力加快农村地区金融组织体系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到县和乡镇设立分支机构,大力支持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积极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按照总行花钱买机制的要求,在全国从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等方面全方位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四是加快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地区支 付结算环境。要尽快启动“金融便民服务点”试点活动,在农村地区大量布设ATM、POS机、自助转账终端等金融服务设施,有效地解决未设银行网点农村地区的支付服务问题。五是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4、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促进金融支持“三农”是全社会义务

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等5家国有控股上市银行,是我国的主导银行。这5家国有控股上市银行在取得优良经营业绩的同时,认真执行国家和有关金融监管部门的调 控政策,不忘履行社会责任,在改善“三农”金融服务的同时,支持住房保障建设、提供助学贷款、捐助灾区人民等民生领域做大量的工作,对农村的金融服务要加大信贷支持,要作出较大的贡献,这也是社会义务。

5、完善信贷管理机制是解决农村担保难题的基础

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完善的信贷管理机制,积极开办授信、创建信用村镇,建立信誉担保、保证贷款体系,缓解抵押担保贷款难的压力。根据农业发展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林地使用权等抵押方式,规范发展应收账款、仓单、存单等权利质押贷款。建立和完善农业订单贷款管理制度,积极推动和发展“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专业市场+农户”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贷款模式,积极探索“龙头企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担保公司+农 户”的“四位一体”经营模式,解决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资金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探索开发“信贷+保险”的金融服务新产品。建立主体多元化的信用担保体系。创新担保方式,探索农村宅基地、经济林权、土地使用权等抵押方法抑制交易风险,推进综合业务经营试点。成立由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行业担保机构,提高担保机构对“三农”的融资担保能力。

6、加强职能部门的监管是农村金融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

明确监管主体和两个监管机构(银监、保监)的分工和责任,确立审慎监管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银监、保监部门应进一步深化综合监管协调机制。对基层银监部门实行授权监管,随着银保合作的不断深入,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对银行业和保险业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规范银保业务操作,如何防范银保业务给两个行业带来的风险,已成为监管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效对银行保险实施监管,最好的办法是由银监部门和保监部门实施联合监管。

7、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业是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在农村建立专门的政策性国家农业保险机构,专门办理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等保险业务。随着金融全球一体化的 发展,金融的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农业银行、小额信贷等金融机构可以凭借其在农村的机构网点开展农村保险业务,拓展农村市场,通过业务的多元化来化解和分散风险,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良好的发展。此外,引导农民和农村合作经营组织建立农业保险合作社。由此,形成以农业保险公司为主导,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农业保险体系。

8、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前提条件

推动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和推动区域信用工程建设,通过着力打造信用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中介、信用客户。全面扩大农村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信息采集和使用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的电子信用档案,加强对服务对象的信用管理。推动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政府协调、行政推动、授权运作等手段,将分散在各行业、各部门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及管理资源纳入征信系统,实现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及时有效的信用信息。

7.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之我见 篇七

一、从我省文化工作发展看“文化礼堂”的重要意义

“礼堂”是封建社会、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的产物, 与新中国后出现的“会堂”“讲习班”“扫盲识字班”, “大礼堂”在“教化”功能上有些相同之处, 而在内涵、本质上是有很大区别的, 特别是“文革”时期村村都有的俱乐部、大礼堂、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是“穿老鞋, 走新路”。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新世纪以来, 追溯文化建设发展过程, 不难寻觅它的发展轨迹。起先, 宣传部门提出“文化示范户”是指政府表彰具有好学精神的个人或家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文化示范户”以个体家庭为单位是居民文化生活的主要承担者, 原因在于早年经济发展的条件限制, 文化生活在社会中的作用尚未被深刻认识。

之后, 政府又投入建设“文化中心”“文化广场”, 从个人微观层面提升到国家社会宏观层面对居民文化生活的推动。中心、广场的场所, 是一个单纯提供文艺演出、开展文体活动的室外空间。城镇、农村社区提供场地, 邀请文化单位组织带领人员、设备为居民带去表演、展览和电影播放。但在这个过程中唱主角的是工作者, 群众多是看客, 而且场地在室外受天气牵制。

与“文化广场”只提供演出场地不同, 文化礼堂属于室内空间, 突破了天气对文化活动的限制。更重要的一点, “文化礼堂”强调深层内涵, 要为群众提供一个精神归属, 发挥文化对人精神抚慰作用和凝聚作用。

“文化示范户”到“文化礼堂”, 文化场地从私人领域到公用广场再到村村有礼堂, 文化活动从零星个人转入到文化组织带领再到鼓励大众广泛参与, 文化外延不断扩大, 内涵不断丰富, 文化不再是奢侈品, 而是大众精神生活必需品。

随着时间推移, 浙江省的文化工作不断深化。从原先单纯的提倡学习文化知识到文艺演出下乡, 现在则认识到要不断挖掘文化“精气神”和“凝聚力”。开展文化礼堂建设, 注重精神内涵的发展要更甚于外在文化表演形式。如果只为了追求“高、大、快”的任务观点来应付上级考核, 单纯以演出场次、扩建多少场地、投放几场电影、图书室里有几册图书等数据作为文化礼堂建设的绩效考核, “文化礼堂”只能昙花一现。因此, 指导者、执行者以及媒体评论者在发起“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要重实效、重作用。不能只呐喊不行动, 不能因为建设初期的一系列困难而不作为, 更不能只关注设施建设忽视活动展示对受众精神层面的提升。而应该深入当地了解民情, 寻找适合的本土文化养料, 并在建设过程中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 使“文化礼堂”能有一个积极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以城乡区域传统文化对比看“文化礼堂”建设的优势所在

“文化礼堂”选择在农村开展, 主要是因为城市的文化设施、场所, 比较密集、普遍, 文化氛围、文娱活动丰富多彩, 各个阶段、各个文化层次, 都能找到合适自己的活动形式与去处, 而在农村, 这些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 农村的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与城市居民享有同样精神享受, 是农民非常迫切的愿望, 这是其一;新中国以来, 我们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村的文化建设, 特别是新世纪以来, 党和政府采取了许多有力举措, 像“文化中心”的建设、“文化示范户”的推广、“文化广场”的建立, 各种文艺娱乐活动也经常开展, “文化礼堂”的建设有很好的文化基础, 这是其二;相对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 农村的文化建设较为滞后, 也正因为如此, 农村的传统文化、传统的风俗习惯、礼仪保存得较为完整, “非遗”资源较为丰富, 传统文化的土壤肥沃, 这是其三;相比之下, 浙南丘陵地区的农村, 由于交通比较不便、信息较为闭塞, 传统文化习俗保存得更为完整, 如祠堂、族谱、家谱等传统文化资源更为丰富, “文化礼堂”的建设, 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尽管浙北农村传统文化资源有所逊色, 但深受“海派文化“影响, 文化信息畅通, 群众思想、观念较为开放, 所以对远去的传统文化更有吸引力, 对新的文化行为方式更能认同与接受。可以说“文化礼堂”在当今时代被提出、创建、发展、提高, 充分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三、融传统文化与“文化礼堂”为一体推动两者的共同发展

笔者所在的嘉兴市秀洲区, 自提出建设“文化礼堂”之初就十分重视此项文化工作的开展, 积极在5个镇16个试点村开展“文化礼堂”工作。文件公布至今, 各个村最大限度利用村中资源高度完成了“文化礼堂”场地设施的改建扩建。

但就秀洲区而言,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仍然棘手。

其一是“文化礼堂”的建设过程中, 形式主义遗风仍有影响, 应付检查、走走过场;其二是资金不足, 必要的设施器材配备不足;其三是传统文化的挖掘不够重视, 传统文化支撑力度不够;其四是“大路货”普遍, 缺少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文化品牌。

笔者以为, 着重挖掘发挥“文化礼堂”的“食堂”“学堂”“会堂”“展堂”功能, 融传统文化与“文化礼堂”为一体, 推动两者共同发展, 或许是解决这些棘手问题的一个良策。

1. 食堂

这当然不是一般概念中一日三餐的食堂。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 让我们发现在不经意的日常饮食中也传承着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一直发展至今, 每个地区的餐桌上都有它们独到的历史记忆。

饮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支脉。“二月初二吃撑腰糖糕”就是嘉兴一些乡村里的传统风俗:旧时正月干了一年活计的家家户户都会给自己放一个假, 农历二月后又开始新一轮劳作。所以在二月初二这一天, 农村里会做糖糕给壮劳力吃, 让他们更有力气做农活, 因此得名“撑腰糖糕”。这习俗也寓意期盼新一年有好收成。还有冬至夜吃“红糖桂圆鸡蛋”等等风俗, 都是嘉兴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色饮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饮食文化绝对可以成为文化礼堂中吸引人的一大特色。打造本村“特色食堂”并不是要求村民集中吃大锅饭, 而是要让村民在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弄清楚节日饮食、婚丧饮食都该吃什么, 又有哪些关于饮食的典故出处, 由此发现传统饮食文化之美。通过“美食”把一代代人不同的记忆、将村庄的故事、历史传递给更多人知晓。

2. 学堂

笔者曾在油车港镇参加过一场葬礼, 发现农村社会之中还保留着一些过去的丧葬传统。农村家中老人去世, 身上要带一个布袋, 男不放梳子女不放扇。老人的亲属披麻戴孝也都各不相同:儿子身披长衫, 女儿女婿则穿短衫, 孙辈短衣上还须缝制一块红布;女儿要为老人叠六斤四两“银元宝”等等。但细问礼仪风俗由来, 现在农村里大多人已经回答不上来, 只有少数年长的老者能说出一二。

这时候就希望村里可以邀请专家或者当地有威望的老者, 在学堂内授课讲述关于传统文化常识, 普及一些我们时常为之却不知道出处的传统习俗。

有的人或许认为传统文化只需依葫芦画瓢效仿先人就可以了。但只有明白传统习俗的由来、典故, 才能帮助人们践行、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村里能够开设学堂, 给孩子们点聪明痣, 举办成人礼, 给青年讲讲嫁娶礼仪, 为老人举办祝寿典礼, 都不失为一种增加居民传统文化知识, 和谐邻里关系的好方法。

当然重要的是在大家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 要识别精华与糟粕, 移风易俗始终是文明社会积极提倡的意识形态,

3. 会堂

会堂是提供村民商讨村情村务之处。其功能类似于过去宗族祠堂, 但也有所区别。过去的村落多以拥有相同血脉的村民聚居而成。在祠堂内商讨要事, 并请乡村中有名望的乡绅主持会议, 使会议的结果获得认可。祠堂可以说是公正威严的象征。如今秀洲区与浙北地区村庄状况类似, 村落是通过行政划分, 不以血脉为联络, 缺少祠堂等村民自行商讨集聚的场地。

“文化礼堂”则可以弥补这一空缺, 提供场地, 无论是今年的种植计划还是本月的节假日活动安排都可以让村民自主在“礼堂”内商讨;也可以容纳一些村民在其中处理不涉及法律底线的问题纠纷以减少政府与村民间的直接冲突。还可以邀请本村有民望的村民主持, 使得结果公正性、公平性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样的“文化礼堂”才不只是个文化活动空间, 更赢得了村民精神上的依赖性和归属感。村民也就更愿意参与本村建设, 为自己的村庄献计献策。

4. 展堂

展堂, 具有展览陈列演出的功能, 这部分功能也是现阶段各个试验村落“文化礼堂”设施中普及率最高的功能。嘉兴市的几个试点村落都开设或计划开设类似活动。

例如, 嘉兴嘉善“十字绣”活动室、秀洲区各镇的排舞活动、王店村姑嫂摄影等。在了解这些试点村的活动开展情况过程中笔者发现, 无论是排舞、十字绣还是摄影团队, 都是近几年才开始着手, 具有特色文化较少, 历史底蕴不浓厚。类似嘉善桃花村的“两分两换”旧物展之类, 从乡土田间汲取出来的文化“汤汁”还远远不浓。

一些村民会不愿意展示乡下的“土气”的技艺和表演, 宁愿跟风模仿电视里“流行时尚”的东西, 才是有“腔调”。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 支持他们组织庙会、网船会等一些乡间固有活动, 或者建立像“母亲博物馆”等有故事、有纪念性的展览。通过“文化礼堂”的平台, 让村民展示自己的文化, 对自己的文化拥有信心, 创造出传统文化精品。

若要建成富含底蕴的“文化礼堂”, 不是轻而易举的工程。文化礼堂要做到有场地, 有新意, 更要有长效机制, 让村民有的“玩”, 愿意“玩”, 更要“玩”了还能“玩”, 扎根于传统文化土壤必不可少。各地在“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 村民、指导者、政府部门都要牢牢把握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 做出准确定位, 做好活动规划与实施。

8.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之我见 篇八

一、松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

松阳县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风俗文化,特别是拥有丰富、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松阳高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项——松阳高腔、畲族叙事歌、竹溪锣鼓、道惠夫人会、黄建大院木雕技艺、叶法善传说、道教音乐月宫调、松阳端午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8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人,省级传承人17人,市级传承人32人,县级传承人61人。这些民俗文化涉及乡村文化的各个方面,概括地来说,戏曲曲艺别具一格(松阳高腔、百日戏、木偶戏、松阳鼓词等),民间音乐曲目繁多(叶法善道教音乐、民间器乐曲、竹溪锣鼓、板桥十番、畲族叙事歌等),民间舞蹈风韵独特(山边马灯、小吉草狮、横坑绳抽狮子、畲族祭祖舞、蔡宅采茶灯、程路船灯、文武彩灯、太平龙灯、桂花亭、花鼓灯、鳌鱼灯、台阁等),民间美术多姿多彩(驱邪巫画、月光佛画等),传统手工技艺精湛(黄家大院木雕技艺、松脂采制、佛像泥塑、手工绣花、剪纸、畲族织彩带、手工布鞋、打铁、钉称、胡琴制作、蒙鼓、制陶、麦杆扇编织、弹棉花、松阳家酿酒、松阳晒红烟、风炉制作、蓝布绣花等),民间习俗丰富多样(竹溪食品祭、道惠夫人会、迎神赛会、三月三歌会、社公信仰、四都祈福、打清蘸、畲族婚俗、上梁仪式、传统集市、尝新米等),体育竞技妙趣横生(樟村拳、畲族问凳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能有机融入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不仅有利于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且还有利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礼堂“两堂”“五廊”建设中的相互促进

展示展览是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展示素材,或者内容单调肤浅,那么文化礼堂建设就会显得单薄空洞。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则能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提供素材、彰显特色、增添亮点,从而发挥独特的吸引、宣传和教化作用。如浙江丽水松阳县(以下实例简称松阳县)赤寿乡梧桐口村则充分整合利用村内保存完好的祠堂、古民居等资源,打造“古村文物馆”,对一些破损的墙壁、格扇门窗、牛角、古字画进行仿古修复,较好保留了历史建筑原有的风貌。如村史廊建设中则需充分整合民间历史资源。深入挖掘村情村史、宗谱族谱,整合提炼出各个村庄的“传世之宝”和“存世之事”。如松阳县吴弄村、蔡宅村深入挖掘古村落的文化典故、人文风俗共20余个在村情村史、历史文化版块进行陈设展示,让古村落不仅仅是古老的房子,还包括房子和村子的内容和故事,让古村落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内涵。特色廊的建设中,如松阳县大东坝镇蔡宅村和二滩坝村对采茶灯、正月龙灯、狮子灯等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以展演、实物展示等形式巩固传统历史文化。在特色展馆建设中则需充分整合民间特色资源,挖掘整理古村、民俗、宗教、姓氏文化等八大田园文化脉络,整合提炼出蔡宅客家文化、吴弄晒红烟文化等一批乡土特色文化,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这些都是非遗在文化礼堂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二)内涵与保障的相互促进

农村文化资源比较匮乏,而非遗含有许多精神、礼仪层面的文化内容,如结婚礼仪、学子入学礼仪、年俗礼仪等习俗,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发展,逐步凝结成特色和精华。这些特色和精华能丰富和提升文化礼堂的文化内涵,真正发挥其精神家园的作用。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的“五廊”建设,能为非遗传承提供阵地和展示、展览平台,增强了非遗工作的实践性。

(三)活动与载体的相互促进

非遗的特点是活态的流变,如传统的松阳高腔、道教音乐等,能极大地丰富农村文化礼堂的活动内容。农村文化礼堂是非遗的传承载体,如果没有这个载体,非遗就像尘封的宝剑会生锈,又如失去土壤滋润的树苗会干枯。

(四)传承与发展的相互促进

非遗需要加强保护和不断演练,才能传承发展,如大东坝山边马灯、采茶灯等,文化礼堂需要宣传培育、潜心研究,才能创新繁荣。所以,农村非遗融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能实现相互依存、共同提升的良好效果,必将极大地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五)建设与教育的相互促进

采取戏剧、戏曲、小品、文艺演出等宣传教育方式,宣传、展示农村非遗,非遗开发和研究才会更加深入。

三、影响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作用发挥的因素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也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如何发挥非遗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的相互作用,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外部条件欠缺

具体表现为四个不够:一是社会氛围不够。在现代化浪潮的强烈冲击下,不少古村落、民族建筑和文化遗址遭到破坏,公众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和珍惜,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参与,以及对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等存在较大差距。二是资金投入不够,财政预算安排在文化建设和非遗工作上的资金很少。三是人才储备不够。基层文化工作者长期缺乏,农村非遗传承人的年龄逐步增高,待遇问题急需解决,使许多农村非遗技艺失传,甚至消失,严重影响农村非遗的传承和保护。

(二)内部运行问题

主要有:一是文化礼堂文娱活动形式单一。以前农民文化生活单调,除了在家看看电视,偶尔看几场演出或电影。文化礼堂建成后活动也不多,只开展跳跳广场舞、技能培训、文艺汇演等活动,民俗活动极少开展,节庆文化也比较枯燥,而礼仪文化逐渐淡化或者异化。展示文化素材也不多,孝道文化又不成气候,励志文化尚待培育。大部分文化礼堂没有充分利用这个大平台,没有发挥文化礼堂应有的作用。二是非遗项目单薄。农村非遗数量非常有限,缺乏地方特色,底蕴不厚,亮点不够。三是非遗展示空闲小。农村非遗因为缺乏活动和展示空间,缺少运行机制保障,基本停留在初步整理状态,还接不上地气,给人比较空虚的感觉,保护和传承变得困难重重。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农村文化礼堂展示相互融合的思考

(一)利用平台,做好展示

充分发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的作用,科学利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能够长期保存的媒介或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农村文化礼堂等平台对松阳县内的非遗项目进行全面展示,对其历史沿革、分布区域、传承谱系、表现形式、文化内涵等进行介绍,系统、完整、准确地保护各门类非遗项目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

(二)突出重点,打造精品

一是积极鼓励传承人主动地开展传承活动。除了对省市级传承人给予一定的考核和奖励外,还应根据非遗传承活动台账,对会带徒弟的师傅给予一定的补助,以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队伍当中来,有了更多的优秀人才才能更好地打造非物质文化的精品。二是突出重点打造非遗精品。选出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深度包装,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非物质文化品牌。如:举办以“千年古县、多彩民俗”等为主题的民俗文化展演活动,利用文化礼堂这个平台进行展演,把松阳千年的历史、古老的非物质文化展示出来,更好地传承下去。以松阳茶文化为主线,利用松阳茶商大会把各类民俗文化串联起来,展示采茶灯、月宫调、民间小调、桂花亭(各种花灯)、高腔、畲族祭祖舞……再到现在的献茶歌、敬茶歌、泡茶歌、贩茶歌等等,弘扬松阳民俗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整合资源,开发品牌

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吸收业外资金和社会资金创办非物质文化产业,进一步提高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价值。非物质文化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将自然与社会、文化与生活、观览与体验、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田园松阳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生活情趣才能更好地显示出特殊的魅力。应在精心设计包装的基础上,尽快推出相关项目,赋予景区、景点以恰如其分的文化、历史、民俗内涵,作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如:可以以“松阳大木山骑行茶园”为试点,整合各方资源,把松阳非物质文化精髓在文化礼堂“五廊”或文化墙上展示。结合卯山文化的特色,在“文化礼堂”演绎月宫调和桂花亭等经典曲目。这样,去大木山的游客不仅沿途就能了解松阳的民俗文化,还可在骑行之余坐下来欣赏到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四)多管齐下,全面推介

一是整理编印非物质文化丛书,拍摄制作以非物质文化为主题宣传片、宣传手册,系统介绍我县非物质文化及保护知识。大力宣传优秀民间艺人的事迹和保护非物质文化的先进典型,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的良好舆论氛围。在国内外主要媒体网站开辟专栏,大张旗鼓地宣传松阳非物质文化资源。二是结合现有的各类节庆活动,在活动中宣传各类非物质文化。如竹溪食品祭活动,在观赏品尝竹溪特色食品时,可以把其中蕴含的民间故事进行挖掘、整理、宣传,赋予特色食品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增添像松阳高腔表演、现场模拟采摘松脂过程等多项充满松阳民俗风情的节目,把这“排祭”仪式做得热闹非凡;可以把“排祭”的过程和相关故事、特色食品的介绍、竹源“松香客”的打拼精神放在“竹源峡”乃至田园松阳这一大背景当中拍成影片,在各大媒体和网站上宣传。三是建立和强化政府与企业联动的机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演艺活动和旅游交易会,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展现我县田园松阳的魅力,加快非物质文化走向国内外市场的步伐。四是建议教育部门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和保护知识编成乡土教材,纳入教学计划,将非物质文化艺术欣赏和技艺训练引入中小学课堂,让青少年了解并能传承我县的非物质文化。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浙江省政府十件实事项目之一,是农民的“精神家园”。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一项新鲜事物,需要以更加超前的思维,创新的理念,前瞻的视野,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礼堂的活动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使农村文化礼堂增色添彩,文化礼堂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展示平台,共同推进了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总之,我们可以从非物质文化提升乡村魅力为切入点,将小活动做成大事情,将小人物做成大文章,形成可持续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的机制,建立以非物质文化为引领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

上一篇:项目说明书怎么写下一篇:经典生日短信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