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

2024-09-29

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共8篇)

1.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 篇一

1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被提出来。会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新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便开始了有益的探索,有专家称“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21世纪,毕业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后的第三本学习证书,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近年来,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全国两会上,总理提出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大家通过创新创业,形成经济发展新引擎。同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36号),明确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2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科学化、现代化、机械化的日益提高,社会发展急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在目前就业压力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应在尽量安排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同时,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实现创业愿望,使学生不仅是求职者,更成为岗位的创造者,这对缓解就业压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据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中每年自主创业的人数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其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只有0.3%。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存在一些的问题,还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培养体系。

3.1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足

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把创新创业简单的理解为创办企业当老板,部分学生则认为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而做出更多的相关的创新工作。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对创新创业只是停留在感兴趣和观望的阶段,并未作出实质的创新创业行为,毕业后直接创业的人数较少。

3.2缺乏系统的、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培养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历史已有百年。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时间较晚,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培养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3.2.1缺乏可操作性强的系统的课程教学体系和相应的课程教学评估机制

目前,高职院校现有专业课程教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够,理论课与实践课不能有机结合。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有些高职院校使用国外开发的一些适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有些高职院校随意使用由社会案例编写拼凑的校本教材。这些教材没有反映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特色,没有针对高职学生的专业、个性等特点。其次,虽然政府出台了各种支持鼓励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文件,但多为宏观层面的建议,缺乏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具体的操作层面的`指导,导致各高职院校对文件政策的实施标准不统一。

3.2.2创业师资力量仍需要大量补充

高职院校现任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一般是由就业部门老师、思政课教师担任,专业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由于现任创业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多学科既性质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需要大量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充实到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中来。

3.2.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联系不紧密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多以各种讲座、竞赛为主,注重技能训练,但在学生课程设置中,独立设置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较少且呈边缘化现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无法融入创新创业理论知识。

3.3缺乏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目前没有形成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及理念,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时缺少良性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且高职院校资源场地有限,只能提供给极少数学生创业的办公场所,造成创业实习场地不足,这种情况制约了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校的高职学生缺乏创业资金,学院虽然有就业工作专项经费,但没有提供创业教育专项经费,导致高职学生创业所需的启动资金不能到位。

2.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 篇二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创新创业活动在促进学生就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已不言而喻。高职院校更新教育理念, 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 全力以赴培养应用型人才。然而, 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活动起步较晚, 大学生创业之路仍面临诸多问题, 具体而言,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欠缺

1、不少同学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正确认识。

受传统“官本位”文化影响, 部分同学认为他们在校就应该认真学习, 取得较高成绩, 以求在毕业后获取一份稳定工作, 如公务员、事业单位, 创业只是找不到工作的最后选择。

2、部分同学对自身能力认识不足。

他们缺乏自信, 不敢主动参与相关实践活动, 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不尽如人意。

3、创新创业教育注重短期利益。

从教师到学生都倾向于追求短期收益, 他们参加各项技能竞赛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奖励、取得荣誉, 当竞赛结束后, 创新创业活动项目通常也随之结束, 缺乏后续研究与追踪。

(二) 学生个人能力不足

创新创业活动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及创新创业动手能力, 能及时发现创业商机, 并解决各种创业问题。然而, 伴随高校扩招,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知识欠缺, 综合素质偏低, 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一方面, 高职院校虽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开设相关理论与实践课程, 并组织各项职业技能大赛, 但学生综合素质差, 又缺乏学习热情, 因此, 相关课程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另一方面, 在创新创业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新问题, 而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坚韧毅力及十足信心, 遇到问题容易放弃, 导致创新创业活动效果不理想。

(三) 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匮乏

目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主要从企业或校友中聘请, 多以兼职为主, 时间和精力有限, 也缺乏教学经验;而专任教师偏重理论知识教育, 缺乏创业实践经验, 兼之科研和教学考核压力, 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指导积极性。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出, 如何有效推行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各大高职院校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一) 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良好的文化氛围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高职院校应努力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首先, 通过官网、校报、宣传橱窗、广播、官方微信等大众传媒方式宣传创新创业文化理念, 营造创新创业舆论导向和文化氛围;其次, 不定期邀请一些创新创业成功人士开展主题讲座, 分享其创业经验, 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观念与意识;此外, 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 激发创新创业激情;最后, 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制度, 奖励成功项目及团队, 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

(二)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市场需求, 将创新创业理念纳入学生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教学中, 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传播创新创业理念与知识, 将学科前沿知识与生产经营管理问题带入课程, 鼓励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其次, 改革考试方式, 鼓励学生以提交课程论文和调研报告、发表演讲的方式进行考核,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最后, 开展创新创业主题讲座, 鼓励学生广泛参加各项实践活动, 如ERP企业创业大赛、大学生沙盘模拟大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创业大赛等,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三) 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研究者, 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高职院校在广泛咨询创新创业专家与成功人士的基础上, 应建立一套创新创业教育选拔、引进和任职标准, 优化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评制度, 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职称评定、奖金等挂钩, 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

摘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既是适应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需要, 也是满足自身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研究对策。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杨景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才智, 2016

[2]冯帆.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J].学园, 2015

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研究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理念 体制机制 课程体系

李克强总理对全国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批示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紧扣国家发展战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关键纽带。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国家决策部署,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

十八届五中全会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把创新创业作为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

教育部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指导性意见。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如何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社会寄寓厚望。就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在理论认识上还是在实践探索上都处于初始阶段,主要表现在创业教育的研究不够深入和系统。要开展创业教育,首先要大力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对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内涵、目标、特征、功能和模式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科学理论,用以指导创业教育实践。

一、理念更新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比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提高,强调学生对企业行业等社会环境的被动适应,忽视培养学生对社会环境的主动适应问题,即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对社会环境加以改造更新。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首先要更新理念,要打破传统模式,倡导学生个性发展,强化市场意识,培养开拓精神。理念更新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主体意识培养

从教育本质来看,人才培养过程不仅需要高水平的教师、良好的教学环境,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要着重引导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摆摊依赖和被动性,注意培养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敢于挑战权威的良好品质。

(二)注重市场意识培养

了解社会,熟悉市场规则是创新创业的前提。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为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高等职业教育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深入研究市场,培养和强化学生市场意识,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抛去落后的市场机制观念,学会审时度势,善于发现、捕捉和创造商机。

(三)强化团队合作意识

处于创业阶段的个体,羽翼未丰,经验缺乏,专业知识、人际关系、资金等都方面会存在一定问题。这个时期,合作精神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确保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就显得尤为关键,它是创业者必不可少的综合素质之一。

(四)培养创新和超越意识

创新创业教育,关键是善于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摆脱陈规陋习,超越现实或传统的思想束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变学生被动接受就业指导为教会学生主动创新,既要鼓励学生敢于改革更新现有行业规则,也要鼓励学生勇于开创新领域,培养学生创业的胆量、勇气和开拓精神。

(五)加大挫折教育力度

高校创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乐观向上、乐于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顽强、坚毅、独立、自信和承受失败的挫折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帮助他们确立人生目标,挖掘自身潜能,寻找施展才华的机会;培养学生生存、竞争、创新能力,使之从逆境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因此,要加大挫折教育力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失败与挫折,辩证地看待成功与挫折。虽说挫折会带来痛苦和沮丧,但也是经验积累的必由之路。

二、体制机制创新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體系应当以制度创新为先导。当务之急,应当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要加强领导,加快设立专职创业教育机构,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或教育中心,负责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创业咨询、创业基金管理以及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等。各二级院系成立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小组。成立企业家创业中心,赞助创业活动,投资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

国家要尽早制定出台《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规划》《大学生创业项目管理办法》,各院系要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创业教育工作奖励制度》《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评审制度》等配套系列制度。各部门要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建立协调机制,共同推动创业教育工作健康快速发展。在管理手段方法方面,探索运用项目管理、目标管理、信息平台管理、柔性管理等手段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水平。

三、课程体系创新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高校已经形成较为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基本涵盖创业构思、融资、企业设立、管理等方面。这是我们在创新课程体系构建时可以借鉴的先进经验。

(一)植入创新、创业基因

创新教育是一种广义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启蒙与体验教育。构建创新课程体系的目的并非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成功地创办企业,而是要在他们心中植入“创新”“创业”的种子,一旦时机成熟便生根,开花。成功的创新创业案例显然是在广泛的实践中产生的。因此,适时植入创新、创业基因,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这些基因的植入可以通过与创业成功人士的座谈、经验介绍、典型案例分析进行。

(二)确立课程建设的核心层

核心课程的建设需从树立学生创业思想,培养学生创业技能的实际出发。学校应开设《创造学》《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分析》等课程,着重讲解创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经验与教训;开设《风险与挫折教育》课程,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挫折,理解没有失败就没有创新;开设《专利与产权》《金融管理》《投资与理财》等课程,着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创业能力。

我们应采用一体化课程模式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核心课程,形成自身特色,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减少课内学时,增加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时间。

(三)组建人才孵化班

探索校企合作、校生合作的孵化模式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孵化是学生的创业项目由萌芽、成活到新创企业的培育过程。项目孵化需要早期关注,重点开发建设。除需要孵化场地和配置相关设施外,还要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制定基金管理办法。孵化的方式是让社会参与到学校创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来,充分利用企业、院校以及个人的资源,结合社会力量强化学生的生态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四、创业实践平台构建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除了改革办学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创新课程体系,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推进评价模式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行业企业指导作用外,还需要构建、创新、丰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各种实践载体。

(一)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构建创业实践平台的首要任务是因地制宜,利用校内资源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对学生开放实验实训室,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最新生产设备、科研成果,同时接纳一部分学生参加课题研究。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中心,规范创业项目评审程序,选择优秀创业项目进入中心经营,并为学生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推进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大学科技园,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在校内成立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科技服务公司,使学生实际体验创业全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校内创业实践基地能够发挥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的重要举措,可以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技能训练和创业实战演练提供强大平台。

(二)社会实践活动

建设一批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校外基地,让学生进入企业,了解岗位任务和工作流程,体验企业生产及创业氛围,学习工作技能。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流通市场开展顶岗实习、社会调查等活动,既可拓宽教育教学途径,又能提高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

(三)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

以项目的形式申报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在日常的实验实训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教学中,发现、选拔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和优秀创业项目,在此基础上推荐申报校级、省级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在企业顶岗实习阶段,指导学生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了解企业经营活动,在参与企业生产活动中,除按时完成规定任务外,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企业行业运营规则,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条件成熟的,即可生成创新项目。

五、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融合

创业教育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学工处、团委、教学系部等部门要齐抓共管,整体联动,大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相结合,使创业教育全方位融入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中去,打造人才培养一体化模式。定期举办创新创业研讨会,研究探讨创业课堂教学新方法。各部门、各院系以及教职工要增强服务意识,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工作中树立服务意识,引导学生学好知识,提高能力,健全素质,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为学生创业项目提供信息咨询、技术等服务。

(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对专业教育起到促进、强化的作用。创新创业教育要渗透到具体的职业教育中,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相融合。专业教育和学科教育中也要融入创业教育理念,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内容,形成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三)校政行企四位一体,深度融合

夯实校企合作平台,促进校政行企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吸收政府工作人员、企业家、管理骨干等组建创业教育工作委员会,邀请他们参与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创业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更好地解决校内外创业教师培训、兼职和校外创业基地建设等发展难题,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支持,逐渐形成与学院办学特色相适应的创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引进社会评价工作机制,建立在校生和毕业学生创业信息跟踪系统,收集毕业生创业信息,建立数据库,把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和创业项目质量水平作为评价学院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反馈指导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6/16/content_9855.htm,2015-06-16.

[2]徐建科.大學生创业能力培养方法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5(04):26-27.

[3]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27(05):64-67.

4.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 篇四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思考与示范院校的实践

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文化体系、实践体系等面临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大学生的`创业实践.作为示范院校,必须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改革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文化氛围,推进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为最终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目标创造积极的条件.

作 者:金建孟 JIN Jianmeng 作者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浙江,温州,325035刊 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N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9(1)分类号:G421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 课程体系 实践平台

5.试论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途径 篇五

亓伟军

【摘要】高职院校应把创业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与其他教育要素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全面理解创业的涵义,转变就业观念;加大培训力度,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结构优良的师资队伍;通过讲授创业课程,开展创业专题讲座和创业竞赛活动,使学生掌握创业方法;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锻炼学生创业能力。

【关 键 词】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 途径

【科研课题】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多元智能视野下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编号:2011GG171)

【作者简介】 亓伟军,男,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副教授。邮编:272000

创业教育是以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在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对高职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更是十分必要的。从广义上讲,创业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创业知识、创业精神、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等多方面的教育;从狭义上讲,就是对学生进行从事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就业教育,要通过开展创业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健全学生的创业心理,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教育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应切实把掌握创业基础理论与创业实践结合起来,以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一、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 创业教育已成为国际潮流,而且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创业教育也取得一定成果。那么高职院校能否开展创业教育,其毕业生能否成为创业者,也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有人预言,创业教育是21世纪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新亮点,传统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将面临新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

21世纪人类将更多地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性应用去发展经济,社会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特点迫切要求青年学生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使毕业生不仅仅成为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所以,一切学校教育不应仅仅传授知识,更应把重点放在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精神,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二)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依法执教的客观要求

《职业教育法》第四条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加强创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

施。”可见,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就业制度改革和未来竞争的突破口

随着市场就业体制的建立,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有资料预测,现在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有50%很难获得工资形式的就业机会。这除了大学扩招,其毕业生的就业冲击,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及国有经济对人才资源的有效需求不足等影响外,主要在于高职生创业意识淡薄和创业能力的不强。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使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需求,通过创业自谋职业,这不仅能解决自身就业谋生问题,而且能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就业机会,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创业教育正是实现这种价值取向的一种重要途径,这也是高职院校适应未来竞争的突破口。

(四)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为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局面已逐渐形成,中小企业的地位得到较大提升,并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有专家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潜力,中小企业的数量及其发展水平是重要的指标之一。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办公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所需设备的成本日益降低,都为小微企业和家庭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适当的环境和条件。

(五)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现在的在校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极少关心自己的未来,将个人成长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缺乏社会责任感。特别是经历高考之后,进入高职院校缺少了自信心,这势必影响他

们的成长。课题组对山东理工职业学院2010级新生创业个性特征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的独立性、敢为性、适应性、自信心、责任心得分都不高;“生活依赖程度”,大多数学生填写依赖家庭。可见加强创业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所面临的社会形势,培养其吃苦耐劳精神,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塑造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已成为当前实施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创业教育的思路与目标

(一)创业教育工作思路

高职院校构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为核心,以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创业能力培养为关键的创业教育新体系。把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教学中,通过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全面理解创业的深刻涵义,转变就业观念;加大创业师资培训力度,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结构优良的创业师资队伍;将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渗透创业教育;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给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舞台,锻炼学生创业能力;发挥职教优势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适应竞争的能力。

(二)创业教育工作目标

要树立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创业教育观念,把创业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三、创业教育工作途径

(一)构建创业教育模式

构建框架。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围绕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目标,从转变教育理念、完

备教育体系人手,以完善组织架构、搭建教育平台为基础,努力把创业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创业教育与其他各种教育要素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协调一致,坚持“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的教育模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创业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和市场运作规律,通过完善主渠道、发挥主阵地、建设主基地,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系统框架。

突出“三性”。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突出普惠性、层次性和标志性。普惠性即面向全体学生,惠及社会,真正体现创业教育的教育功能。层次性即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这两个平台进行互补式教育,以全体学生和创业团队为对象进行分层次教育,将惠及全体学生、培育创业团队、培养创业精英三个方面有机统一起来。标志性即通过标志性人物、标志性项目、标志性成果,给全体学生以示范作用,全面推进创业教育。

明确内涵。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塑造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创业创新能力,丰富创业知识结构,达到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目的。

分层施教。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逐步开展创业教育。对一年级学生进行创业启蒙教育,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对二年级学生进行创业品格教育以及创业模块教育,结合专业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对三年级学生进行创业市场及形势教育,使学生对创业有更深层的思考,并且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二)培养创业教育师资

努力塑造教师的创业精神,重视教师自身创业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让教师深入企业体验创业过程,总结创业案例;选聘有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企业家、管理专家作为兼职教师;选派和组织创业指导

教师参加各类创业培训,赴境外短期考察和学习交流;制定扶持政策,让教师在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上和学生共同创业,造就一批“创业型教师”或“教师企业家”。

(三)建设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课程目标上,以创业型人才质量标准和培养目标为导向,加强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的改革,努力培养既能就业又能创业的实用型、复合型、创业型人才;在课程内容上,重点加强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的训练与培养,着力进行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创业实务知识的传授;在课程形式上,做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调整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的课程结构,构建新的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和视野的课程体系。针对创业的特性实施模块教学,并与原有的专业教学相结合。坚持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同时把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者结合起来。

(四)拓展创业教育基地

完善创业教育载体,建设学生创业园,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建设大学生创业素质拓展中心,围绕学生创业能力拓展进行素质教育;建设创业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创业政策和专业知识等信息支持;建设创业心理及法律辅导室,对创业学生进行心理及法律辅导;建设模拟实验室,让学生模拟企业实际运行,感悟正确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

(五)开展创业教育研究

重点研究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型和框架,创业教育基本规律、基本性质和基本原则,创业教育的教学原理、特征、运行方式,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教学管理体系的设计与操作问题。围绕创业与创新、创业与企业成长、创业管理、创业活动与创业环境、创业经济等一系列问题开展研究,积极探索理论创新与企业发展之

道。

(六)营造创业文化氛围

着力培育校园创业文化,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注重创业意识、创业观念、创业精神的培养,明确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和目标,通过创业咨询日活动、创业教育校园行、创业论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文化建设座谈会、学生素质拓展、学生野外训练、企业家讲座等活动形式建设校园创业文化。

主要参考文献

1、凡禹编著,创业前三年,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10。

2、吕敏编著,青年创业成功之道,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2。

3、常建坤 李时椿,美国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N],光明日报,2005—12—28(7)。

6.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 篇六

在全社会总体就业压力持续不减的情况下,高职农业院校毕业生的“涉农”性就业范围尤其狭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对高职农业院校学生实施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改变学生的就业思维定势,使学生有机会、有条件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可以有效缓解高职农业院校学生,乃至全社会的就业压力,提高全社会的就业率。

1.2创业教育的开展满足了高职农业院校学生未来事业发展需求

在现行高职农业院校教育体系中加入创业教育,并系统、广泛、有效地加以实施不仅能够让高职农业院校学生更清醒、合理地认清自己,更早地着手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轨迹,同时还可以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要在今后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必须培养“自主性”,通过自主性创业能力的提升,使其在毕业后能顺利走向社会,适应就业竞争,实现自我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3开展创业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重要途径

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力资源是重要基础。高职农业院校既培养基层农业人才,又担负着培养面向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的艰巨任务,在高职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1.4创业教育是高职农业院校教育深化改革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受到传统办学理念的影响,高职农业院校在设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式、过程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创新型思维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还是教学方法,绝大部分高职农业院校均采取以专业知识教学为核心,以谋取职位为导向来培养适应型人才的模式。开展创业教育,有助于高职农业院校将教学目标转移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上来,推进高职农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2当前高职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2.1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高职农业院校对创业教育概念理解比较狭隘,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经商办公司,因此与高职农业院校关系不大。高职农业院校学生对创业的理解更多来自感性,缺少对现实各种各样复杂因素的理性思考,既没有端正心态正确认识创业的难度也没有对接受创业教育的`意义、重要性产生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创业教育无法完成其应达成的目标。

2.2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创业教育的教师应该是了解社会现状的精英,只有这样的群体才能指导高职农业院校学生认清现状,在此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和兴趣。高职农业院校有效开展创业教育,势必需要在此方面有足够强大的师资力量。无疑,这样的师资力量应由一支精于业务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组成。但是目前的绝大多数高职农业院校负责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是由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就业指导中心的行政人员组成,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与常规专业课教学别无二致,就实际教学效果而言很难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创业的指导,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自主创业热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目前各高职农业院校负责创业教育的教师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但由于其自身缺乏实践经验或缺乏与创业人士接触的经验造成的视野局限性,绝大部分教师并不能够很好的完成创业教育的教学任务。缺少专业的师资力量是制约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最重要因素。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在高职农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人力资源保障。

2.3高职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氛围

高职农业院校校园文化环境相对封闭,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大都希望毕业后在大城市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把进机关、事业单位作为读书、奋斗的目标,而将自主创业作为一种无奈的选择。尽管高职农业院校学生已经在学校学习了一定的农业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了基本的农业技术和技能,但又不愿意回到家乡开拓一片天地。传统就业思想的束缚使得大学生回乡创业面临巨大压力。

2.4高职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缺乏有效的实践机会

7.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 篇七

一、科学认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 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科学认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与创业是双生关系, 二者天然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正如蒂蒙斯所言, “如果把创业比做美国经济的发动机, 那么创新就是此发动机的汽缸, 它带动了许多重要新发明和新技术的诞生。”创新与创业密不可分,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也密不可分, 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是可互相结合为一体的。创业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创造经济利润, 创业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各种创新。所以, 要突破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分离的局面, 打通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 将二者有机融合[2]。

(二) 创新创业教育要有层次性

科学认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要立足于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特征, 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要有层次性和阶段性。在层次性方面, 既要有全面的系统培养, 又要有层次的分类培养。从系统培养来看, 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未来创业奠定基础。从分类培养来看, 要分层次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能力提升, 重点促进部分大学生创业个性和特色的形成[3]。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提升离不开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对于不同心智水平的大学生群体, 应有不同且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一定有别于面向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响应政府号召, 也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也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新命题新方向。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 从目前的实施情况看, 很多学校还是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 创业教育还未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缺少统一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学科内容界定

有的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课程附属于经管类课程或者就业指导课程中,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缺乏科学性, 教学内容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不匹配, 课时数也不能保证;

(二) 重视理论知识传授, 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训实践课程与条件

很多高职院校由于重视程度和软硬条件的差异, 没有实训实践课程, 也没有实训实践所需的场地设施等硬件环境条件, 课程的开展以理论讲授为主。但是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不能只靠理论知识, 而是更多地需要在实训实践的场景中进行体验、感悟与训练, 所以, 目前的课程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 没有结合认知规律与创新创业过程规律来安排课程开设的顺序

一开始, 学生对创业认识是没有基础的, 对创业知识也是处于一片空白状态, 也没有创业的任何体验。所以, 在创新创业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方面, 一些高职学院没有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创新创业过程本身的规律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

(四) 缺乏专项能力提高课程或核心课程

有些高职院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到目前为止, 还只开设了一门类似于《创业基础》的选修课程, 虽面向所有学生开设, 但教学内容也仅涉及有关创业的基本知识及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精神, 而对于创新的方法、创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提高的课程没有相关的支撑课程提供。

(五) 有普及型教育课程, 缺阶梯递进型的能力提高课程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既要将创新创业的知识及意识精神培养普及到所有学生, 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及职业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功效, 也能真正助力于“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兴起。在普及教育的过程中, 必然会激起或发现对创新创业有浓厚兴趣且本身具有创新创业潜质与天赋的学生, 对于这些学生, 学校应提供阶梯递进型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 真正帮助并将他们打造成小企业的创办者与经营者、创新创业的先锋, 让他们有机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是, 就目前而言, 大多数高职院校除了普及型的创新创业课程外, 还没有开发出以创新创业素质能力提高为导向的阶梯递进型课程。

(六)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没有形成有机联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教育, 高职教育由门类齐全的各学科专业组成。而所有的创新创业活动, 都要依托于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的应用, 它不是凭空而起的活动, 而是与专业技术技能紧密相关的活动。但是, 目前国内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还没有与各类专业课程之间建立起相关联系,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并未形成有机融合的关系, 所以, 创新创业课程同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融合增强性有待进一步理清与拓展。

(七) 重第一课堂教学, 轻第二课程教育

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至少一门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 都是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 传授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 所能采用的教学方法方式手段也是有众多约束限制的。创新创业的精神、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不仅需要知识的传授, 更需要在模拟或实际商业环境进行实践与历练, 如仅依靠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那是完全不够的。大多数创新创业活动以及校院创新创业氛围的培育, 都需要学生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到创新实验室、创业实训中心、大学生创业街区、创业园、创业孵化器、校外创业公司等参加各种各样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各类实验实训实践活动, 在体验中学习成长, 在做中学, 边做边学。但是, 到目前为止, 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也没有为此制订或设计相关的制度与政策。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

(一) 课程体系及其目标定位的含义与关系

课程体系的目标定位, 这是课程体系构建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广义来说,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 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 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为此, 课程体系的目标是什么?课程体系要达到什么功能要求?这是课程体系构建首先要明确的问题[4]。可见, 课程体系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载体, 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 对于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关键作用。所以, 课程体系实际上规定了培养目标实现的具体方案。

(二)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定位与构建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首先应服务于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 也是由它决定的, 两者方向是一致的。而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还必须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相适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有别于本科院校的, 它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是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级技能型应用性人才, 人才培养的初次就业目标主岗位是企事业单位的一线技能型岗位。为适应或从属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 所以,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并不是鼓励大量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业, 或者毕业后直接创业, 而是将整体目标定位为为企业一线技能型岗位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细分目标定位为发现并培养一些有创新创业天赋的学生, 将他们培养成小微企业的创办者与经营者。高职学生在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个性潜质等方面是有较大个体差异的, 为使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更好地得到实施并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那就必须因材施教, 这样可使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既能普及覆盖到全体学生, 又能兼顾对那些具有较好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 让他们真正有机会在创新创业方面有所突破, 成为创新创业的先锋, 能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基于上述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分析与理解, 根据泰勒提出的“目标源”理论以及教育目标筛选原则,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应从共性目标和个性目标两个层面加以定位[5]。具体来讲, 这个共性目标也可以认为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初级目标即普及性目标, 具体为帮助全体高职学生了解创业知识, 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激发学生对创业的兴趣, 加强和重视创新创业意识与思维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这个个性目标也可以认为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高级目标即重点培养目标, 具体为帮助小部分有兴趣有潜质的学生全面培养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素质、精神与能力, 把这些学生培养成小微企业的创办者与经营者或一线技能岗位的创新者。上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共性目标与个性目标, 也指明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最终成果的规格和要求, 也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及评价的基本依据和中心, 也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选择教育内容、确定教育方法、组合教育措施的出发点和归宿[6]。

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要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落地生根, 就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作为实施载体。课程体系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导致思维方式、心智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就是让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心智结构更倾向于创新创业, 更适应于创新创业。在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时, 要兼顾或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 普及性教育课程与专项能力重点培养提高课程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面向所有在校生实施, 这是为了实现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性目标或整体性目标, 所以需要一门类似于“创业基础”的广谱式课程, 向所有高职在校生开设。“创业基础”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所有学生都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 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 激活他们的创业动机, 激起他们学习创业的兴趣。通过“创业基础”课程教学, 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性目标。同时, 在普及性教育实施时, 必然会发现和吸引到一些对创新创业有强烈兴趣并有志于将来成为企业创办者或经营者的学生群体。对于这群兴趣与愿望强烈的学生, 可以通过专才培养的方式组成专门的班级进行重点培训, 专才培养的课程是按照素质能力不断提高的要求, 以阶梯递进式开设各类相关理论与实践课程。

(二)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

从内容角度, 可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形式进行划分, 它可以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组成。其中, 学科课程提供的是可编码的知识, 是可用语言和符号表达出来的“可交流的知识”, 所以此类课程属于显性课程;活动课程是在互动中让学生领悟“隐性知识”或“不可交流的知识”;环境课程则是让学生处于一种完全仿真的实战环境进行操作与演练, 意在培养学生非经“做中学”而不能及的能力, 所以此两类课程都属于隐性课程。就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而言, 它是一个社会认知过程, 更何况最小的创业机会也只能在市场中产生, 以“社会”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 即使最完善的正式课程 (显性课程) , 也只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一部分。说到底, 课堂教育无法提供哈耶克说过的“理性不及”的知识, 因此, 创新创业的素质与能力不是一种能够被正规教育系统而完整培养出来的人力资本。因此, 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中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只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交叉融合, 将教育教学内容恰当地分布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中, 才能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三) 创新创业课程要融入各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案例与内容

创新创业活动不是空洞的, 都是在某个专业技术领域内进行创新创业活动, 所以,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不能与相关的专业教育相分离, 而是要嫁接到相关专业教育教学上。因此,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上, 必须要开设与某专业领域有关的创新创业课程。国外高校很注重将创业教育课程与其他专业的结合, 许多创业教育课程都是在原有课程与创业知识相结合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如美国北德州大学音乐学院就把创业教育课程与本专业课程进行融合, 开设了“音乐创业与营销”课程、“音乐创业导引”, 讲授关于音乐类企业的创新、管理和营销等内容[7]。鉴于上述国外的经验, 各高职院校可以此类推。譬如, 有的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汽车维护专业, 那么与此专业领域知识相结合, 可开设“汽车维修门店的创办与经营”或“汽车配件的供应与销售”课程, 从而帮助有志于未来在此领域进行创业的学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对于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 可开设“广告媒体公司的创办与经营”课程;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 可开设“淘宝店与微店的创办与经营”。这些与专业领域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都必须是实务型课程, 教学内容必须具备实践经验丰富、实操性强。以上只是例举, 更多的专业领域创新创业课程可以据此进行模仿开发。

(四) 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重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提供一些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知识, 而是要想方设法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不能光靠理论课程说教, 而是要更多地依靠实验、实训、实践课程来训练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导向很强的教育。我们培养的创业人才, 今后是要在市场上、社会上来展现自己的创新创业才能的, 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千万不能脱离市场、脱离社会的大环境, 而是要与实业教育相结合, “学中干”, “干中学”, 使学生在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的过程中, 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提升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这就要求实验、实训、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建设, 不能闭门造车, 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此外, 在实验、实训、实践类课程设置时, 要循序渐进, 由易而难, 遵从先实验或模拟实训, 再进行具有市场化社会化特点的实践。

五、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模式与课程安排

(一) 结构模式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模式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实质构成”, 即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二是“形式构成”, 即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课内课程与课外课程。这四对课程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构成了高校课程体系的主要框架[8]。

1.“平台+模块”结构模式的具体构建形式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采用“平台+模块”的结构模式, 即将“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渗透融入两大“平台”。这两大“平台”是指公选通识教育平台与专业教育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分成三个子模块, 即创新创业教育子模块1:创新创业基础模块;创新创业教育子模块2: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模块;创新创业教育子模块3:专业领域内创新创业模块。具体见图1。

公选通识教育平台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子模块1的主要目标是着眼于扩充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 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 其教育教学实施对象定位为全体学生, 以理论课程为主, 在入学后的第1-2学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模块2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在商业开拓与经营管理方面的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 教育教学实施对象定位为那些对创新创业有较强愿望兴趣并有良好天赋潜质的学生, 理论与实践课程并重, 实践课程课时占比更大, 在入学后的第3-5学期实施;专业教育平台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子模块3的主要目标是结合各专业领域内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 其教育教学实施对象定位为本专业学生, 理论与实践课程并重, 在入学后的第5-6学期实施。

2.“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结构的优点

这个课程体系结构的优点是:1创新创业教育同时打通与连接了校内的两大教育教学平台;2创新创业教育子模块1通过公选通识教育平台能够实现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性目标, 并实现了学生筛选与选拔功能;3创新创业教育子模块3通过专业教育平台能够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成功率;4创新创业教育子模块2作为整个创新创业教育模块的中间部分, 它有效地连接了子模块1与子模块3, 能够对那些创新创业意愿、兴趣强烈的学生实现专门培养并切实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与能力, 而且子模块2中的课程在学习进度上与部分专业教育课程并行但不排斥, 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修相关课程, 子模块2中的课程可与部分专业教育课程进行学分互认。

(二) 课程安排

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为引领, 以增强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提高创新创综合素质与能力为核心, 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与课程体系的结构模式, 可将课程体系的具体课程设置安排如表1。

上述理论课程在组织教学内容时都要以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提高为核心, 都要求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组织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从无到有, 从有到完善, 必然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实践中不断修正不断完善。但只要我们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为引领, 以提高创新创业精神、素质与能力为核心, 把握好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与结构模式, 设置安排好相应的各类课程, 就一定可以使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更成熟更实用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李伟铭, 黎春燕, 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 2013 (6) :42-51

[2]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5 (1) :39-43

[3]杨晓慧.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瓶颈问题与策略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8) :42-44

[4]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 2009 (3) :88-90

[5]黄兆信, 郭丽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 2012 (19) :81-84

[6]彭钢.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86-87

[7]黄兆信, 郭丽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 2012 (19) :81-84

8.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 篇八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育改革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

虽然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几乎全部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但是大多数的人们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全面不透彻。教育者认为教育就应按照教学大纲讲授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取得好成绩。学生认为自己基础薄弱,创业这种大事“与我无关”。家长們更多的关注孩子的课业成绩,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的重要性缺乏理解,未能将其上升到经济复苏动能的高度,把实行创新创业教育仅当成是完成教育部规定的任务。国家虽然近几年加大了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但相关的管理规范还是处于低级水平。以上种种都是片面的认识创新创业教育,未能从更高的层面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性,重要性和紧追性。

(二)创新创业教育形式空泛,脱离学生的创业需求

高职院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上大多采用公选课或者社会上的成功创业者进校园讲座两种形式。公选课采用案例式的教学模式,多以马云、俞敏洪等中国知名的创业企业家为范例讲述创业过程,总结创业成功经验,这些人物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学生们感觉可望而不可及,离自己太遥远,不能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课程内容的设置仅仅是创新创业相关理论,与学生们的专业知识联系甚少,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讲授法缺乏实践操作的环节,脱离了学生的创业需求。

(三)缺少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束缚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由于资金不足、场地受限等原因很少有运作机制完整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有的学校即使有社会实践环节,也仅仅是学生去企业内部参观或者去生产线上做简单的生产任务。无法有效的锻炼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所必需的创新能力、经济管理能力、抗压抗挫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创新创业实践应是一套组织机构合理、管理制度健全、考核措施完备的系统化的科学运营机制。

(四)创业教育师资匮乏,无法提供高效的创业指导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没有专业教师讲授,都是由其他管理类专业教师或思政类专业教师兼职讲授。这些老师都是由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没有创业经历,缺乏创业经验,甚至对企业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模式都知晓寥寥。缺乏专业教师资源,学生在创新创业平台上实践时得不到必要的关键的指导帮扶,导致学生多走弯路,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更主要的是在创业路上得不到专业人士的指导,之前所有的努力成果很容易瞬间崩塌,极大的打消创业的积极性。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对策

(一)树立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推动由“接受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型,破除传统教育观中“教师中心”“学科中心”“课堂中心”的思想禁锢,重建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创新创业教育观主要包括“学生为本”“能力为本”“实践为本”。“学生为本”是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按照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针对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的同学,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独立思考大胆创新;针对有创业意识但无创业行动的同学,鼓励其追求梦想积极探索,做好相关准备,勇于迈出创业路上的第一步:针对有创业能力但没有持久坚持的同学,教导其创业路上注定会充满重重险阻,将最开始的创业激情保持到最后。“能力为本”是指相比创新创业理论化知识更注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性学习能力,创新性感知能力,创新性解决问题能力等。“实践为本”是指除了课堂讲授之外,还通过创新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和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组织实践等形式,来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应变能力、管理能力,切实的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二)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大学,更多的是服务于地方经济,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高级技术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以个性化教学为原则,以实践活动为手段,以自主学习为导向,以自主创业为目标。

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开设创新创业课。课程形式分为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等,课程内容包括创业流程、选择商机、创业必备素质和一些相关的管理类内容等,教材的选择要符合当地的教学资源。其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增设学科前沿的理论成果,讲述专业领域内创业成功的案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再次,建立创新创业课程学分转换制度,将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创新成果,创报告、创新专利等折算为课程学分。

(三)搭建创新实践平台,为学生创业提供环境支持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创办创业实践基地,整合高职院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基地,如创业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园、创新研发实验室等,在基地内同学们把创新理念付诸实践,参与和体会系统化的创业过程。高职院校多多举办创新创业竞赛,成立创业协会、创办创客空间等。聘请创业专家对突出的项目进行指导,使其在活动过程中创业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鼓励脱颖而出的同学能够真正的走上创业之路。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开发,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为改善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创新创业专业水平不高的现状,可对讲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老师进行岗前培训,课程轮训和骨干研修;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内部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将创新创业教育业绩与教师职称挂钩;建立创新创业绩效考核机制等方式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案例研究,以提高创新教育教师的专业性。同时也可以聘请社会上创业实干家,创业校友来学校授课担任兼职教师,此类人员具有丰富的创业经验,能为学生提供实际性的指导和帮助。

上一篇: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计划下一篇:心要在焉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