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共8篇)
1.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篇一
提升三个能力 做好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是区域卫生规划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区域
卫生规划的核心是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以医疗服务需求为导向 ,调整医疗机构的宏观布局和功能定位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真正解决人民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所以,我个人觉得社区卫生服务就是在社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卫生方面的服务,那么,它就涉及到如何做好社区,卫生,和服务三个方面的能力,现就分析与探讨如下:
一、做社区的能力,就是提升做好人际网络与关系。因为社区本身就是一个大家庭,他里面住着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形形色色的人。在这样一个关系复杂且不太理解的环境里,要想开展工作,首先得学会做人。如: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随时需要我们进社区入户做健康体检。如果我们没有诚恳的态度,良好的形象,耐心的沟通和适当的技巧,你别说工作,就是进门都成问题。记得有一次,我和同事敲开别人的大门,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方言版的:“你们这些骗子,难道敲门不累吗,烦死人了,"我一听,显然他是我老乡,还把我们当成了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哦!这只是一个误会,我马上微笑着用方言解释自己的身份,介绍同事,同时递出我们的工作证。他没有来得及关门,这给我留下了机会,我赶快和他聊起了天,拉起了家常,又不忘认真地讲
解我们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服务内容,和此行目的。通过耐心地沟通和认真的讲解,他终于相信了我们为他家人做健康体检。又如,健康教育的宣传,前来听课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和慢性病人,和他们沟通,你得记住几点,一是声音够大够清楚,因为他们听力不好;二是语言通俗易懂;三是有礼貌讲尊敬;一句张爷爷、李奶奶,也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增强信任度。只有他们认可你了,你讲的东西他们也就认可了。四是乐于助人,懂得关爱,他们年龄大了行动不便,空巢在家很是孤单,当你随意的一个搀扶或一句嘘寒问暖,也足以让他们感到心里的慰藉。所以只有彼此的尊重、信任、理解了,你所有的工作也就成功了。
二、做卫生工作的能力,就是提升我们自己的服务能力。在社区所做的事,都与辖区居民密不可分,你得有超强度服务能力和丰富的全科知识。这需要我们具备快速的应变力,精确的判断力,良好的沟通力,和完善的协调力。因为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不一样的问题,如:在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时,别人好不容易让你进门了,可是你又不能解决“张爷爷的高血压吃什么药”“李奶奶的怎样才能减肥”“他儿媳的什么中药才能回乳”“孙子八个月打什么预防针”等等的一些问题,那么你又如何给别人带去健康呢?他们家又怎能相信你,相信我们的社区卫生服务呢?所以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我的服务能力,才能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为居民提供方便、安全、快捷、优质的服务。
三、做服务的能力,就是提升我们做人做事的态度与积极性。其实社区卫生服务很简单,那就是要我们用优质的服务态度去做人做事.而优质的服务包括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网与超强的服务能力以及对工作的积极性。只有三者综合发挥互相协调配合,才能展现出团队的力量。如: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就算别人相信了社区医生,也建立的健康档案,但如果他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咨询和就诊时,或有健康需求时,如果我们没有热情的招呼,耐心的介绍,专心的诊治,甚至连一个微笑都没有,或者说他看到的是一个又脏又乱环境,一群表情呆板,语言生硬的医护工作者。那么他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所以要想把社区卫生服务做成一个真正的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又能让群众满意的百宝箱。我们只能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建立好社区的人际关系网,又不断提高自我的服务能力,并让它们有机结合,合理利用,才能打造出真正优质的社区卫生服务品牌。
2.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篇二
关键词:检验科,现状,建议
1前言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完善,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络向乡镇卫生院全面落实铺开,使得乡镇卫生院的综合医疗业务得到了快速、长足的发展,临床检验专业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随之而来的是临床医学检验的多方面需求也越来越多 ,业务增速也越来越显著[1]。乡镇卫生院的发展状况, 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关系到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进程。然而在目前,快速发展的检验医学与乡镇卫生院检验科目前的现状存在着显著的不相匹配、不相协调的矛盾。
2检验科的现状
2.1布局设置:缺乏合理
部分乡镇卫生院检验科实验室用房面积、科室设置和分区布局不符合规范要求,少数实验室过于拥挤,布局也不合理。部分乡镇卫生院由于领导重视不够或基础设施不足等导致检验科业务用户偏少,从而造成不合理的布局。 没有或未按检验科建设管理规范要求设置明显标识,严格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有的乡镇卫生院因为房屋结构的限制,没有将检验科设置在一楼,而是设置在没有配置电梯或辅道的二楼,给老、弱、病、残、孕等患者诊疗带来极大的不方便,严重影响了这类患者对临床检验、后续治疗的依从性。
2.2人才建设:青黄不接
有的地区乡镇卫生院在体制改革后由公办转变为民营,成为民营企业或民办非企业,期间为了减少开支,节约成本,辞退年龄偏大的检验科专业人员,而留用或新聘用低年资的人员,直接影响了检验科的检验、检测质量, 不利于人才梯队的合理培养,不利于检验科长远、健康和持续的发展。乡镇卫生院检验科人员数量普遍较少,存在着结构分布不平衡、不均匀,面临着人才断档的发展瓶颈,而且检验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偏低,往往由医学相关专业或其他专业人员转任,其中护理专业转任者最多,且多数检验技术人员为初级职称,甚至无职称。
2.3学术建设:缺乏激励
部分甚至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检验科全年甚至数十年没有一篇相关专业的学术论文发表,院方、科室也没有订阅一些与检验医学相关的专业刊期杂志。 由于乡镇卫生院人员相对较少,常常难以安排人员到上级医院进行进修学习等岗位培训。市、区、县卫生行政相关部门没有或很少开展检验医学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 检验科技术人员自我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以提高自身学历、晋升上级职称和撰写发表论文的版面费等经费问题,卫生行政部门及院方没有形成统一的方案,也没有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严重影响了检验科技术人员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检验专业人才的有效合理培养。
2.4“三基”训练:流于形式
当前,乡镇卫生院检验科存在着过分依赖自动化仪器而忽视了基本操作技能,特别是一些形态学识别技能、人工操作和判别能力等有明显弱化的倾向,如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检验科技术人员在做血常规检测时过分依赖血细胞自动分析仪,忽视了血细胞的显微镜分类检查。乡镇卫生院自行组织的“三基”训练部分或大部分流于形式,应付上级检查,更有甚者根本不开展“三基”训练,并且每次 “三基”训练的考核结果也未与工资绩效考核挂钩,使得检验科部分人员的惰性增加,懒于学习。
2.5生物安全:过于薄弱
乡镇卫生院生物安全、医院感染管理等方面的现状非常令人担忧,检验科工作服、隔离服、帽子、橡皮手套、 护目镜、洗眼器和紫外线消毒灯等生物安全防护设施严重配备不足,洗手基本上用的都是同一块肥皂,存在着严重交叉感染的风险隐患[1]。检验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差,大部分技术人员工作时不戴工作帽、防护眼镜和口罩等,有的甚至不戴手套就对体液、血液和分泌物等具有高传染性的物质进行检测或进行实验仪器的管道清洗等。 检验科技术人员遇到医源性职业暴露时无紧急处理预案程序,不做也不会做必要的预防处理及相应的登记管理工作。对于在高危操作时发生的血液、体液污染和锐器扎伤等生物安全、医源性暴露时,缺乏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绝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没有设立控制院内感染科,即使设立也是形同虚设, 检验科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管理一片空白。
2.6质控管理:缺乏规范
目前,乡镇卫生院检验科普遍缺乏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尤其是缺乏比较规范的操作规程,质量控制也不规范。大多数检验科仅有大型仪器的使用规程,对于样本要求、试剂准备、仪器校正、质量控制、仪器维护保养及各项目分析的原理、步骤和要求等都没有严格的、规范的操作规程[2]。未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没有建立医院内感染管理方面的制度,相关设备、设施配备不全。部分或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检验科未建立标准化操作程序(SOP)文件,有的检验科人员甚至不知道SOP文件为何物。检验技术人员对SOP文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即使建立标准化操作程序,相当一部分检验人员也从未翻阅过SOP文件,普遍存在书写不规范[3]。少部分乡镇卫生院检验科基本上不正常开展室内质控,个别医院流于形式[4]。检验人员的质控意识差,甚至有些非专业人员不知质控为何物,更不知室内质控及室间质控,也没有见过质控图。
2.7检验项目:难以满足
随着人们对乡镇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加,乡镇临床检验业务量骤增,但是乡镇卫生院检验科设备简单, 服务能力明显不足,从而使乡镇居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受到一定限制。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乡镇卫生院的临床医生过度依赖实验诊断的数据日益增多,检验科的检验报告结果是否准确、及时已经直接影响到患者疾病的明确诊断和有效针对性治疗。乡镇卫生院检验科检验设备配置相对单一,乡镇卫生院对检验科建设投入明显不足,许多单位很少或根本没有新的投入,普遍缺乏临床免疫检验、临床微生物检验等主要临床检验设备。乡镇卫生院标本数量较少,开展新的检验项目的成本要比二级以上医院成本大的很多,如果再加上质控所需成本就会出现没有新增经济效益,更不用说仪器校正、保养和维护等费用。要解决这一客观矛盾,必须通过增加标本数量、降低检测成本,但是乡镇卫生院有关检验检测项目的患者较少,标本数量相应明显减少,投入和产出明显不成正比。
2.8思想认识:缺乏重视
不少乡镇卫生院领导忽视了检验质量管理工作,对临床检验,特别是质量控制管理了解不多。只片面重视硬件的投入和经济收入,对仪器核准、维护、维修、室内质控、标准操作程序和失控因素缺乏记录以及纠正失控等方面无明确要求[5]。主观认为只要能对临床出具检验检测报告,所使用的人员越少越好。部分检验科人员严重不足, 有时为了完成不堪负荷的检验量,少部分检验人员甚至违反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6]。随着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检验项目也越来越多,由于检验科人员未能与一线临床医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临床医生不可能了解所有检验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甚至对某些检验结果的意义不太清楚。 由于主观缺乏循证医学观念,长期习惯于传统经验性诊断,没有养成开具检验单的良好习惯,导致检验标本数量较少,检验设备利用率降低,往往造成检验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陷入恶性循环[7]。
2.9标本采集:缺乏沟通
部分检验科技术人员不实行标本签收制度,不注重标本来源的可靠性及质量。开具检验单的临床医生普遍存在对空腹采集标本的意识不强,开单前未能与患者有着很好的沟通。由于未能明确告知采集标本前的注意事项,使得患者对空腹的概念模糊,造成部分患者在采集标本时未达到空腹时间的标准,从而增加了检验结果的不准确性[3]。检验人员对标本的采集、采集时间及运送缺乏正确的观念, 部分人员无菌观念淡薄。受到化学、细菌不同程度污染标本导致溶血的现象不同程度客观存在。在标本的保存与送检过程中,没有严格注意温度、送检时的污染、过分震摇等都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没有及时送检,甚至委托患者或家属运送标本,或将血标本注入试管后随意搁置,对暂时不能进行检验的标本未能根据检验项目进行及时分离后冷藏。
2.10设备维护:影响诊疗
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检验科只有1台大型生化设备,从检验设备仪器的维护、保养及科室人员安排调休等角度考虑,检验科每周选择1~2天除保留三大常规及部分急诊检验项目外,其他生化检测项目暂停。如此一来,往往给就诊患者、体检人员临床诊断带来诸多不便。现在农村打工者比比皆是,空余时间极少,就诊或健康检查一次也不容易,由于暂停检验往往需要再次安排合适的时间就诊。大多数乡镇卫生院检验科把空腹采集标本的时间安排在上班后至上午9点之前,这不仅给临床医生,而且也给工作、生活忙碌的患者带来极大的不便,患者来早了检验科没有正常上班,来迟了已停止了采集标本。部分乡镇卫生院检验科检验申请单不同程度被残留的污渍、尿液,甚至血迹等污染,也没有进行一定程序的消毒处理,甚至与检验报告单混放在一起,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报告单污染的隐患。
3根据客观存在的现状提出的合理建议
3.1分区布局,设置合理
现有许多乡镇卫生院由于房屋面积、结构等原因,如果一味地增加检验科用房面积或加设电梯、增设辅道已不太现实。只有将检验科设置在一楼或有辅道、电梯的二楼,才可以极大地方便老年人、腿脚不便、中风偏瘫和慢性心衰等患者。同时为心绞痛、急腹症、昏迷和体质极度虚弱等患者开设绿色通道,由接诊医生电话通知检验科人员,随叫随到, 并于床边采集标本进行检验,在节约时间,挽救生命,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的同时,也减少了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检验科开发小型、快速和简易的检验检测技术与项目,由临床医生或护士进行有关项目的检测,如尿糖、快速血糖检测等。不仅能及时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减轻检验科部分工作量和劳动强度,而且可因方便、经济、快捷和简便而倍受患者欢迎。检验科应明确设置分隔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污染区内应设置消毒装置,必须设置独立的排风系统,确保检验科实验室的气流方向是由清洁区流向污染区,以保持空气清新。
3.2引进人员,加强交流
大力引进检验专业技术人员是一个快速而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很多临床医学检验专业人员不愿意到偏远的乡镇卫生院工作,可以通过调整政策、经济补偿等杠杆效应,提高引进专业技术人员的多种福利待遇。全面落实岗位管理,公开招聘和人员聘用制度,进一步规范乡镇卫生院人事管理。对乡镇卫生院检验科岗位的人员补充,应根据实际的供需情况,适当放宽招考条件或降低开考比例。 严格执行二级以上医院医、技、药专业晋升副高级职称前到社区或乡镇卫生院进行对口支援工作1年的规定。通过上级医院技术人员的言传身教,既可以将检验医学专业新的知识、新的发展动态向乡镇卫生院检验科人员进行宣传、 带教,又可以解决因检验科人员少、难以去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的实际问题。
3.3制定政策,鼓励学习
鼓励检验科人员加入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支持他们参加由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和省、市各级医学会举办的多种形式的有关医学检验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 通过学习交流可以显著拓展他们的思路和视野,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乡镇卫生院应主动积极制定相关激励政策,给予全额报销学术交流相关的费用。由市、区、县医学会组织举办每年或每两年1次的临床医学检验学术交流年会,不仅可以活跃乡镇卫生院检验专业人员的学术氛围,了解本专业国际国内学术动态、发展前沿,而且对检验科人才的培养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院方或科室主动订阅医学检验专业的学术期刊,让检验科人员在工作之余主动了解本专业最新知识,不断自我充电,提高自身服务能力,鼓励他们学习和掌握更多新技术和新方法。对在正规医学期刊公开发表的学术、管理类论文,院方除给予全额报销版面费外,应根据发表杂志的等级和影响因子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在绩效工资考核、年度考评中给予充分体现。选择较高业务素质、工作作风严谨和有钻研精神的人员到上级医院进行进修学习,对取得高一级学历、晋升职称的人员进行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
3.4加强训练,开展竞赛
由市、区、县卫生局行政部门组织牵头,由相应的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医学检验中心具体实施,对乡镇卫生院在岗临床医学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分批参加市、区、县年度临床检验业务培训及“三基”水平考试。对于参加由市、区、 县统一组织的“三基”训练、竞赛活动中表现优异者,乡镇卫生院应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增加他们参加培训、竞赛的信心和动力。通过定期举办医学检验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培训和“三基”考核,将进一步规范乡镇卫生院实验室管理工作,促进检验专业人员相互间技术交流,提高检验工作质量。通过组织理论、实践竞赛活动,在乡镇卫生院检验科人员之间掀起学理论、练技能的热潮,达到岗位练兵的目的, 从而使理论水平和基本操作技能有进一步的提高。
3.5强化意识,安全防护
严格按照检验科建设规范要求配备、配齐生物安全防护用具,具体制定生物安全防护用具的使用规范,意外事故应对方案和应急程序,检验科实验室废弃物处理规定等操作规程及有关管理文件,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检验科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必须经过专项培训的人员专人负责,分类进行收集。严格实行密封化、标志化和无菌化的规范管理原则,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路线由专人运送至指定的地点进行处理。定期组织对检验科技术人员的自我安全意识的教育学习,强化生物安全防护用具的具体使用方法。由于检验科技术人员经常接触的是传染性标本, 因此在为患者服务的同时,也要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3.6加强质控,建立SOP
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规范化操作, 各科室建立SOP文件,并登记检验结果。建立室内质控记录,应把室内质控当作每天的常规工作,并定期参加省、 部级室间质控评价活动。在室间质控评价活动中,对发现检验结果不合格项目的实验室提出警告,及时查明原因, 督促改进,连续2次不合格,将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暂停开展该检验检测项目。由检验科主任负责或由主任指定专人负责检测项目、时间,做到每日做质控,停机停质控,开机做质控,通过开展室内质控,确保检验仪器正常使用,从而提高日常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常规开展每月底对当月质控结果进行一次总结,对失控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充分总结分析失控原因。全市、区、县乡镇卫生院检验科要尽可能达到仪器、试剂和检测方法的统一,经常对乡镇卫生院进行检验、检测结果的质量抽查。
3.7扩展项目,加强合作
注重乡镇卫生院检验科检测技术的发展,可以极大方便乡镇患者将所需检测的项目都完成后再到上级医院进行诊断。通过整合资源组建社区卫生临床检验集中检测中心,依托市、区、县临床检验中心,建立市、区、县社区卫生临床检验集中检测中心,以整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检验检测资源。也可与第三方检验机构开展合作,如迪安、 艾迪康和金域等医学检验所。中心建成或与第三方检验机构合作后,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除保留三大常规和急诊报告的检验项目外,其余的生化检测、微生物检验、免疫学检验等检验样本统一送集中检测中心或第三方医学检验所检测。集中检测中心或第三方医学检验所通过建立完善的样本条形码信息管理系统、物流运输系统, 保证检验样本的安全接送和检验报告的准确及时出具。乡镇卫生院通过集中检验中心或第三方检验所这一平台,可以扩大检测项目范围,让原来不能检测或只有在二三级医院才能检测的项目,在乡镇卫生院也能开展,不仅极大方便社区群众,也为乡镇卫生院增加社会经济效益,还可以使乡镇卫生院之间,乡镇卫生院与二三级医院之间真正做到检验报告一单通,检验结果同城互认。
3.8加强教育,沟通思想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良好的医德是医院行业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个医务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行为准则。通过对检验科技术人员进行质量管理思想、质量管理技能等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教育,从而达到强化检验科人员质量意识的目的。加强检验技术人员的医德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认真听取患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强化无菌观念意识,采集标本应具备有菌观念、无菌操作,不能因为在操作过程中的污染标本而造成检验检测结果的误差和混乱。标本采集宜新鲜,新鲜的标本能提供准确的检测结果。临床医生在进行疑难病例讨论时应邀请检验科人员参加讨论对话,不仅活跃学术氛围,还可以交流医学知识,加深相互理解,促进检验与一线临床充分合作沟通。
3.9建立制度,强化管理
加强对库存试剂的严格管理,避免使用过期、失效和无法校准的试剂。检验设备的管理包括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 检定和校准。检验结果的管理包括对检查结果进行严格的审核,了解检验检测方法学差异[8]。明确专人负责试剂出入库的登记,登记内容应包括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有效期及失效期限、试剂类型和领取日期等,同时还应该特别注意避免浪费试剂。建立健全检验仪器设备档案,强化使用记录,制定规范标准操作程序和标准保养程序。检验科技术人员必须持有医疗卫生权威机构颁发的相应专业技术人员上岗证书方可上岗使用仪器。严格执行定人管理、定人使用权和定期进行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使用管理、交接手续和技术操作培训等,乡镇卫生院分管院长和检验科主任不定期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监督[9]。
3.10绩效考核,合理分配
激励项目包括新项目的开展、技术的引进与创新、技术疑难的解决、论文发表的数量与质量、专业技术资格的按期晋升、继续教育、合理化建议和实验室管理程序文件的执行等,还包括目标激励、经济激励、荣誉激励、优先激励、环境激励和处罚激励等。通过有效地建立合理的奖金分配制度,从而充分调动检验科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要能真正充分体现出多劳多得、奖勤罚懒,不搞平均主义。对科室技术人员参加值班、质控、撰写论文、开展新项目、科研、加班、 SOP文件登记及自配试剂等应给予逐项加分奖励。对科室全员分配部分,应充分考虑职称、职务,充分调动其管理积极性,积极鼓励认真履行好本级本职工作职责。
3.11印发通讯,规范采集
标本留取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检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如在输液同侧采血会造成检测结果过低。检验科应整理临床检验采集标本前注意事项,印成通讯册或宣传单等与一线临床医生充分沟通,由临床医生开单时发放或于交费处由挂号处收费人员定向发放,从而显著提高标本的准确性,杜绝不必要的误差。医、护、检等人员充分发挥协同、合作和联动作用,从正确规范标本采集入手,到以正确报告指导临床为止,从而使单方面即检验科的室内质控转变为全院的全面质量保证。如大多数生化检验项目必须在禁食12小时后空腹抽取静脉血,尿常规检测应在取样后1小时内送检,大便常规检测应在取样后2小时内送检。 口服避孕药可使血清铁、甘油三酯等结果增高,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使血钙降低、血糖增高等。
3.12信息平台,充分利用
打造智慧医疗,推进三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初步完成市、区、县和乡镇卫生院平台一期工程,逐步实现各级平台互联互通,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共享信息、协同管理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患者在一家乡镇卫生院诊治后, 相关信息、健康档案以及检查诊断都会存储在乡镇卫生院信息平台里,如若下次去别的乡镇卫生院或二三级医院就诊,医院可以通过患者身份证号,借助信息平台,继而查询患者既往的就诊记录信息,从而可以有效合理避免重复检查。乡镇卫生院以检验科信息系统为切入点,整合医院检查信息资源,打造集多项检查检验结果为一体的横向式患者检查检验结果在院内自助查询系统,为方便患者就医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技术保障。启动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工程,推进检验结果在区域卫生系统内共享和远程医疗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3.13“危急值”,制定完善
“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是防范医疗纠纷、医疗过错的前提。乡镇卫生院必须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及制定危急值报告项目表,并对危急值的界限、项目进行定期总结、分析,建立危急值报告程序,以适合乡镇卫生院医疗安全管理的需要[10]。 可以针对血钾、血钠、血钙、血糖、血红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等检验项目,根据检验结果的危急程度分成相应的危急等级。此时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危急检验结果信息,就可以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以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可能出现严重结果,失去最佳挽救机会。临床医生在接到电话通知后,应首先考虑该检测结果是否与临床症状相符, 如果怀疑不符合,则应考虑样本的留取是否有问题,必要时立刻重新采集标本或复查。
3.14“条形码”,快捷高效
条形码技术的应用是实现乡镇卫生院现代化管理的必要手段,其优越性是众所周知的。检验科在使用条形码的附加设备后,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差错,具有数据输入准确、速度快、经济便宜、灵活实用、 设备简单和易于制作等优点[11]。通过合理使用条形码技术可以明显提高检验科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质量是生存的惟一出路,现代社会到处都存有竞争,尤其是在乡镇卫生院改革的关键阶段,没有了质量就没有生存下去的支柱。 目前,各省市加强对乡镇卫生院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考核验收,各市、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应进一步做好“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的完善和巩固工作。通过加强技术培训,督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规范使用系统,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系统服务群众的作用。
3.15注重细节,完善服务
为减少检验报告单污染的隐患,可以将大量的检验申请单消毒后统一贮存,两周后由专业人员放入焚化炉销毁。将非急用的报告单采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或臭氧熏蒸法消毒等处理。注意避免检验报告单在检验科被残留的污渍、尿液、血液和医护人员的手等污染的可能,减少院内感染的环节。注重患者对服务快捷性的需求,加快了出具报告的时间,同时通过设置“挂号邮寄报告单”、“快递报告单”等多项便捷服务,为外出打工人员、残障人士等提供极大的方便。合理同时开展低成本,多形式组合的项目服务,为患者节约费用。开展全年无休日制进行生化全套项目的检测,检验科设备维护、保养和人员调休等正常进行。调整检验科的作息时间,将上午采集标本的时间提前1小时,可以让广大患者明显受益,并且对一些健康体检人群,可以达到体检、上班两不误的效果。
4结语
3.试论提升企业基层团组织服务能力 篇三
企业团组织担负着服务企业、服务青年职工的双重职能,在加快青年成长和推动企业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青年职工是企业发展的新生力量,是企业的未来,企业青年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当下的青年职工文化素质普遍较高,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能力较强,思想活跃,思维开放,常常富有冒险与创新精神,充满生机与活力,是企业不可或缺的、朝气蓬勃的生力军。
一、强化企业服务意识,提高团组织服务企业改革发展的能力
企业团组织要在企业党组织的领导下,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中心,不断提高企业团组织的服务渗透能力,扩大服务工作延伸面。广大青年职工要立足工作岗位,在“创先争优”的氛围中,在“比、学、赶、超”的发展氛围中认真履责,增强执行力,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强团队的协调配合,工作中实现能力特长的优化组合,资源互补,充分发挥团队的整体合力。
(一)服务企业发展大局,为推动企业持续跨越发展提供动力
企业团组织要围绕企业发展大局,凡事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有利于企业职工利益的工作制度与工作运行机制,都要大胆进行尝试,要用改革创新的勇气与魅力不断推动工作深入开展,制约企业发展的制度要及时进行修改,阻碍企业发展的制度要及时废除,有利于推动团组织工作的制度要及时制定。围绕企业发展,团组织要作好人才选用工作,人才激励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工作,青年职工要勇于进取,工作上精益求精。在选拔团组织干部工作上,要将有激情、敢担当的人充分调动起来,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及时塑造典型,表彰先进,带动整个团组织活力,为企业的持续跨越发展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
(二)服务生产经营,促进企业经济运行
企业的工作重点在生产经营,稳定的生产经营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生产经营系统是青年人才集聚的地方,同时应该是企业团组织工作的重要领域。企业团组织强化在生产经营的工作力度,不仅有利于人才资源的整合,而且还有利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让企业不同岗位管理人员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及时交流总结经验,学习别人的长处,修正自身不足,推动企业各项决策的落实。
(三)服务好青年人才,为人才成长提供平台与智力支撑
青年职工是企业的未来,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当代企业的竞争,集中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作用地位越来越突显。团组织服务好青年,要及时真实反映青年职工的心理诉求与理想愿景,要搭建平台,激励青年职工学习进步。要加强对项目一线职工的人文关怀,提高青年职工工作的幸福感与企业归属感,增强对企业的忠诚度与责任心,不仅有利于企业向心力增强,而且还有利于企业人才队伍的稳定。
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丰富、创新团的活动载体会使学习型团组织创建更加充实,对于突出团的特性和职能有巨大的帮助。创新团的活动载体就是要用新的工作思路、方法、方式帮助企业、团员青年,促进企业的发展,帮助团员青年成长成才。
(一)加强学习,引领团组织逐步壮大
团组织要培养青年的上进心,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参与党的活动,使团员青年能及时了解党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国家发展动向,为团员青年营造一个健康的良性的竞争环境,是团员青年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要创新团的活动载体,团组织的阵地建设是基础,学习型团组织创建是团的阵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长期需要抓好的基础工作,对党团员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进了党团员之间的友谊,实现了双丰收,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目标。要坚持党建带团建,全面推进行业团建工作,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通过召开青年座谈会等方式,与广大团员青年交流谈心,了解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对团建工作思路提出指导意见。
(二)建立团员青年工作联系机制
建立团员QQ群、团员青年兴趣小组等组织工作负责人的联系机制,召开座谈会,交流工作经验,共同探索行业团建工作思路。团委与其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向党组织汇报团组织工作进展,接受党的指导。深入开展“青年文明号”“青年安全示范岗”创建工作,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推动广大团员青年爱岗敬业,争做文明个人和集体,大力开展宣传学习先进典型工作。
(三)充分利用各类节日为团组织活动载体
以清明节、青年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为载体,让青工在节日中不仅接受传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而且通过这些节日载体,获得了许多难得的情境教育和情感体验,并在内心中自然升华为健康的心理情感。以“十佳岗位之星评比”、“诗歌朗诵比赛”、“球类比赛”等传统团队活动形式为载体,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陶冶职工的思想情操。抓住重大节庆日的有利契机,广泛开展红色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团员青年听党话,跟党走。
(四)建设固定团组织活动阵地
发挥团校、实践基地、“职工书屋”、图书馆、板报、墙报、宣传栏、团组织期刊等团队阵地载体的作用,渗透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丰富青工科学文化知识,形成良好导向,营造浓厚氛围。进一步利用好互联网QQ群、微博和手机等现代网络载体及通讯工具,改变填鸭式思想灌输和居高临下讲话等方式,以论坛交流、观点碰撞和大墙会议等形式,平等交流,激发主动性,引导团员青年深入思考。
4.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篇四
----关于加强基层乡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几点思考
XX乡是XX县下辖的一个乡,位于XX县西北中心,地处湘赣边陲。虽然这里有很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但是作为一个山区乡,地理位置不佳,资源不够丰厚,该乡镇的医疗卫生保障服务也一直落后于兄弟乡镇的平均水平。
近年来,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卫生院不能满足XX乡患者的就医需求,造成病源的大量流失,严重制约了医院的发展,致使医院业务增长缓慢,为了解决这种状况,2018年4月县卫健委对我院的领导班子进行了充实调整,在新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医院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创新思路,主动作为,投入引进了新的设备,提升了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门诊、住院患者也随之增多。自健康扶贫工作启动以来,我院亦深入贯彻落实了相关健康扶贫精神,积极推动实现了“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服务”等惠民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五保户、低保户、六类对象患者亦逐渐增多,病人回归现象明显。随着基层医改的深入推进,该院基础设施建设旧貌换新颜,公益性的运行新机制逐步形成。
——医院的门诊楼和住院楼全部翻新,锈迹斑斑的老病床也全部换成了功能更齐全新病床,添置齐备了电脑等办公设备,院内空地全部用沥青硬化;
——城乡居民医保保障范围从大病延伸到了门诊小病,从普惠性补偿延伸到重大疾病补偿试点,并逐步扩大病种范围,医院全部实施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当地居民在乡镇卫生院就医的经济负担明显减轻。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14大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面向全乡居民免费提供,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
2018年,我院在医疗业务、基本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健康扶贫等工作方面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肯定,给予了我们“六心”好评(热心接待、细心倾听、耐心解答、用心诊断、精心治疗、衷心祝福)。
大家在为该卫生院的明显发展感到欣喜同时,也听到了“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普遍不足”的声音,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基本医疗服务质量不高。由于人员、设备和技术资源严重短缺,半数以上的乡镇卫生院门诊、住院人次呈逐年缓慢下降趋势,乡级住院病人流向了县级医院,县级医院住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病床空无人影;
2、专业人才短缺。部分乡镇卫生院尤其是偏远地区,医务人员配备明显不足,比如XX卫生院,在岗人员24人,其中在编人员仅11人,不足50%;
3、医改收费政策还没完全落实到位。一些乡镇卫生院还存在“重资本收益、轻脑力劳动补偿”的情况,基本药物供应难以满足临床需求,平台内药价虚高现象依然存在。
***在江苏镇江调研时强调,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乡镇卫生院是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等综合性卫生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中心地位是其他卫生机构无法取代的。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作用,满足乡镇卫生院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实际工作需要,切实解决“小病不进城”的问题,是全体农村村民的期盼。如何进一步创新乡镇医院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使之能与百姓需求相适应?我们也做了些许思考:
1、分类引导,明确定位。偏远地区卫生院,可向一般卫生院发展。交通条件好、距离城区比较近的卫生院,可向中心卫生院发展。一部分重点强化群众需要的重点科室建设,条件好的可以向二级医院发展;一部分可根据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向医养结合机构发展。
2、精准施策,培养人才。从提高一线临床医生待遇、放宽卫生院用人自主权等方面落实乡镇卫生院编制周转池、“县管乡用”人才管理制度,全面加强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
5.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篇五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卫健委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我市关于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州中医院针灸等特色科室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取得了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各县市中医药服务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为群众提供简、便、廉、效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为中医药工作的全面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成效
(一)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
截止2020年11月,全州有1所三级乙等中医院、6所二级甲等中医院,为区域提供中医药服务,起到了“龙头”示范带头作用。29所综合医院(含妇幼保健院、精神病医院)中有14所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有中医药人员154人,综合服务能力得到了提升,使人民群众在综合医院能够享受中医药健康服务。90%以上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提供中医药服务,70%以上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切实提高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为城乡居民提供了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服务,满足了城乡居民对中医药服务需求,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了社会和谐和经济持续发展。“十三五”期间,4个县创建为国家中医药工作先进县。
(二)中医临床重点专科专病建设
全州“十三五”期间,我市已建成1个国家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7个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专病,18个州级中医中医临床重点专科,提高了综合服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中医药人才培养
截止2020年11月,全市已培养沪滇合作中医临床骨干技术6名,中医临床技术骨干25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21人,中西医结合人才15名,中医全科医师转岗学员16人,中医药管理骨干培训15名,传统医学师承人员20名,能西会中乡村医生1055名。
(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
根据《2013年云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培训方案》要求,重点加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的宣传和服务规范、技术规范的培训,使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人民群众充分认识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掌握服务技能,提供规范服务,进一步规范中医药健康管理相关信息报送及网络直报。截止11月,共完成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177569人、占总数298181人的60%,0-3岁儿童中医调养100916人、占总数145199人的70%,均超过省下达任务指标。在9月份第三方对全省中医药健康管理(中医包)考核,我市得分96.6分位列全省第一名。
二、存在问题
(一)服务体系不完善。个别乡镇卫生院仍然未建有中医馆,部分县级综合医院中医科综合服务能力不强,妇幼保健机构未设中医科,中医药服务能力缺失。社会办中医较为滞后。
(二)中西医发展不平衡。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尚未得到充分体现,中医药倾斜政策尚未有效的贯彻落实。
(三)基层中医药人才不足。乡村医生老有所养问题尚未解决,基层医务人员队伍不稳定,县乡村中医药人才匮乏,严重影响基层中医药的发展,提升工程提质增效困难较大,中医药服务水平难以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做到中西医并重,促进和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强力推进中医药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支持社会办中医。
(三)加强对高层次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
(四)进一步充实基层中医药人员,扩大中医药队伍。
(五)进一步加大对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培训力度。
6.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篇六
国中医药医政发[2012]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军队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国发„2012‟11号)、《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33号)等对中医药(民族医药)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切实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和部队官兵中医药服务需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为做好提升工程实施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施提升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其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多样、费用较为低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城乡居民和部队官兵的欢迎。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卫生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下简称深化医改),探索建立群众支付得起、政府承受得了、财政可持续的中西医相互补充的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化医改启动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区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加大基层中医药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成效。目前,75.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6.5%的乡镇卫生院、51.6%的社区卫生服务站、57.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人民群众看中医的公平性、可及性和便利性得到初步改善。中医药为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作用越来越显现。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和理念不断增强,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对中医药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不健全、基础设施条件差,人才严重匮乏、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突出,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体制机制性和结构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与城乡居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对此,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反映强烈。
实施提升工程是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落实,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实施提升工程是坚持中西医并重的重要体现,是贯彻落实《“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民生工程,更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提升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努力开创基层中医药工作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二、明确实施提升工程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紧紧围绕“服务更可及、能力有提高、群众(官兵)得实惠”的工作宗旨,贯彻落实基层中医药工作的各项部署和要求,充分调动地方各级政府和中医药、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军队各级卫生部门以及中医医院(民族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军队为中医药相关科室等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军队为部队卫生机构,含军以下部队编配的门诊部、医院、医疗所、卫生队、卫生所、医务室等)的积极性,投入建设与督导实施并举,落实政策与推进改革并重,通过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的建设与完善,可及性和可得性的不断提高,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和优势,构建中西医优势互补、广泛应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
原则:政府主导、行业落实;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二)主要目标。
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中医医院为龙头和支撑、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和军队系统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基本齐全,人员配备较为合理,素质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和部队官兵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使城乡居民和部队官兵看中医更方便、更有效、更便宜,通过中医预防保健不生病、少生病、延缓生病。
——到2015年底,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提供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是指配备中医类别医师,配置中医诊疗设备,运用中药饮片等6种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是指配备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按照规定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乡村医生,配置中医诊疗设备,运用中药饮片或中医非药物疗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每个县(市、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量达到总服务量一定比例,并在“十二五”期间有明显上升。
三、着力完成基层中医药工作的各项任务
(一)推动基层中医药各项政策贯彻落实。
在健全全民医保体系中发挥中医药优势和作用。提高新农合中医药报销比例;将针灸和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引导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制定省级新农合报销目录时,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目录。将符合条件的中药(含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制剂)和中医诊疗项目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在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中,完善差别支付政策,将支付比例进一步向基层倾斜,鼓励使用中医药服务,引导群众小病到基层就诊。
在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中体现中医药特点。按照基本药物制度的要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中药饮片的基本药物管理暂按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中药饮片定价、采购、配送、使用和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等政策规定执行。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和评审中将中医药科室建设和中医药服务提供列为重要指标,中医药内容分值应占一定比例。在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中,将县级中医医院对口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业务开展作为关键性指标之一。
(二)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中医诊疗设备。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配备适宜的中医诊疗设备。
开展县级中医医院基本条件建设、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到2015年,70%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加强尚未设置中医医院的县(市、区)综合医院中医科中药房建设。
(三)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配备中医药人员。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各省(区、市)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允许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的人员经过临床考核、农民评议和省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中等中医学专业水平考试并合格后,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进入村医疗卫生机构执业。乡村医生(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中等中医学专业水平考试基本要求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另行制定。到2015年,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
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培训以及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中医类别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开展多层次师承教育,鼓励老中医师带徒。开展基层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中医专业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开展临床类别医师和以西医为主的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鼓励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
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以及部队卫生机构的各个中医临床科室集中设置,建设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形成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的中医药综合服务模式。
建立县级中医医院和城市大中型中医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导帮扶机制。在县级中医医院和城市大中型中医医院设置基层指导科,采取接受进修、巡回医疗、轮流下派、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业务指导。探索中医类别医师县、乡、村纵向流动机制,逐步建立县级中医医院从人才、技术等多方面帮扶乡镇卫生院建设中医科的机制。
(五)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
针对不同级别医疗卫生机构和中西医人员分层分类推广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和通告的适宜技术目录为重点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允许基层西医人员经过培训考核后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开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能力建设,到2015年,每个县(市、区)均建有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依托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全国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视频网络平台。开展民间医药挖掘、整理、推广、应用工作。
(六)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和应用方法培训,逐步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中医体质辨识的比例。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方面对城乡居民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宣教等中医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印刷资料、音像资料的种类、数量、宣教栏更新次数以及讲座、咨询活动次数等方面,应有一定比例的中医药内容;在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和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提高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
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工作,探索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标准逐步提高过程中,设计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和内容并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七)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进一步改善执业环境,落实价格、税收、医保定点、土地、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建设、职称评定、名老中医师带徒等方面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给予优先支持。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在基层开设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鼓励零售药店提供中医坐堂诊疗服务,鼓励有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在基层开办连锁经营的中医坐堂医诊所。
(八)依法加强基层中医中药监督管理。
强化中医监督管理。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质量监管,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各项中医药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杜绝不具备执业资格的人员个体开业,严厉打击打着中医旗号的各种非法行医活动和虚假医疗广告。
加强中药使用管理。广泛宣传和培训推广《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基本药物(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中成药。允许乡村中医药技术人员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自种、自采、自用民间习用的中草药。收集和评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用中药验方,筛选适宜的中药验方并探索推广应用。
加强中药质量监管。发展道地药材,规范中药材种植和养殖。开展中成药基本药物临床使用综合研究,规范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中成药剂型、规格、包装,推动中成药类基本药物临床使用综合研究基地建设。严格规范中药饮片采购程序,中药饮片必须从合法的中药饮片生产及经营企业采购,严禁假劣中药进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体诊所。
(九)推进“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 进社区 进家庭 进军营”活动深入开展。
推进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进乡村。充分利用各级广播网络、各种传播媒体以及集市等,向农村居民普及中医药知识和发放中医药科普宣传资料。组织开展“中医药大篷车”进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活动。
推进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进社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宣传栏,组织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讲座等活动。有条件的地区可在城市社区设立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开展群众性中医健身活动等。
推进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进家庭。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把中医药科普读物等送进家庭。有条件的地区,可联合当地媒体,组织制作、播放和开设面向家庭的中医药养生保健与知识普及类节目和专栏;向家庭配送中医药保健器材等;面向养老院、孤儿院等特殊家庭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
推进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进军营。发挥军地中医药资源优势,深入基层部队广泛开展“中医中药军营行”活动并建立长效机制。
军队系统实施提升工程相关任务由总后勤部卫生部确定并实施。
四、建立健全提升工程的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军队各级卫生部门要把实施提升工程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务求实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总后勤部卫生部成立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各省(区、市)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成立由中医药、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食品药品监管、军队卫生等部门参加的提升工程组织领导机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把提升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抓好抓实。其他部门要结合部门职责对提升工程各项目标和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明确各项任务的具体负责部门和责任人。
(二)强化目标管理。
建立目标责任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共同签订《目标责任书》。各省(区、市)内要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要加强分类指导,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总体目标和目标。建立奖惩机制,将《目标责任书》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项目安排的重要依据;对《目标责任书》落实不力的地区,进行督导、约谈和通报批评。
(三)加大投入力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卫生部等部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开展提升工程相关项目,重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科室建设、中医药设备配置、中医药人员配备和培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以及县级中医医院基本条件建设、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在国家和地方共同实施的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中,强化中医药功能建设,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备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基本条件。各省(区、市)要围绕提升工程明确的工作任务和国家实施的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形成上下联动、共同投入、地方为主、相互配合的投入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四)开展监测评估。
开展信息监测。依托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和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中心开展基层中医药服务情况信息统计工作和动态监测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布基层中医药服务信息。各省(区、市)要加强本地区提升工程实施工作的动态监测。
开展督导检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各省(区、市)《目标责任书》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估和不定期督导。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会同省级卫生行政等部门每至少要组织一次省级检查评估工作。定期检查评估办法和细则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另行制定。军队系统督导检查工作由总后勤部卫生部组织实施。
(五)营造良好环境。
各省(区、市)要部署和加强新闻宣传工作,使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充分认识开展提升工程的重要意义,增强实施提升工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市(地)和县(市、区)要在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开展动员部署活动。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提升工程开展得力、效果明显的单位进行表彰。加大对实施提升工程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提升工程的良好氛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卫生部
7.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篇七
一、明确认识和转变观念, 不断推动乡镇机构改革的深化
1、乡镇机构改革严格意义上是基层政府改革
一者改革并非只是单纯的“机构精简, 人员分流”, 而是政府的转型, 即政府由管制型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型的转变。二者改革的实际内容复杂且涉及的方面众多, 其基本问题还是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和农牧民的关系问题。在乡镇改革的问题上, 有人提出了改革需要“县乡联动”, 强调不能把注意力只集中在乡镇机构和人员改革上, 或眼光只限于乡镇政府改革的这一层级上, 这是很有见地的, 当然, “县乡联动”主张的着眼点还在于与政府机构改革的整体性和配套性的问题, 而改革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当是如何在基层政府的“瘦身定位”基础上, 提高政府的效能, 以促进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基层政府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或缺和无可替代的
维护稳定、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 维护社会正义, 既是政治的需要, 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由于利益多元化存在, 各种矛盾和冲突有着激化可能性, 城乡和贫富差距的扩大导致弱势群体基数的不断增长, 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配置必然是资源由农村流向城市, 乡村凋蔽、拉美化的现象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已经有了端倪, 而从扶助弱困和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能来看, 也更加突出了基层政府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所以政府的执政和治理的主导作用是不能削弱的。这就是说, 虽然还需要按照层级的事权和财权的不同来确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不同的内容和范围, 但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还是不可或缺和无可替代的。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的提出, 也使得乡镇引导和组织作用更为突出, 所以在这一意义上也更有存在的必要并更加需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当然, 我们必须要克服和摈弃过去那种一强调重要, 就必须通过增加机构和人员的办法来实现的传统方式。在当前, 之所以有“取消论”的观点和无所事事的实际状态的存在, 是因为没有把握好“什么可为与什么不可为”的问题和界限, 也就是说, 在基层政府的“定位”和职能上还没有真正得到明确, 基层政府是如何定位依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3、改革不能只出于经济因素的考量
发展地区经济、降低行政成本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动因, 但是决不是唯一的因素。政治、社会、文化、地缘、传统、人口、生态等必须统筹考虑。如果在规模较小的情况下, 政府的治理都不能令人满意的话, 那么, 区划规模变的更大是否就能有更高的治理质量呢?还有服务的有效性、直接性和便利性如何考虑?所以, 从行政管理体制上说, 应当是适应性调整, 而非指标性调整, 但是, 如果没有指标性要求, 整个改革就可能无从着手和推动,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原则要求和灵活掌握的结果都可能会变的“对策高于政策”, 所以直到目前为止, 恐怕也没有一个最优的选择, 但从次优的角度说, 使旗县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是一个符合实际的选择。
4、实现改革与民主化的相结合
在整个改革的过程中, 效率和价值的导向是应当兼顾的, 并且民主的导向更具有决定性意义, 要与民主化的政治改革结合起来, 大力推动乡镇改革的乡镇书记和乡镇长的直选工作, 在这方面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经验。服务型政府的本质在于服务的态度和质量, 而其决定性的因素必须是用“选票购买服务”, 这是形成对民众负责而不仅仅是对上级负责的机制性要求, 当然, 为了克服各级政府对选举制的“反映性迟钝”, 还必须确立“顾客导向”的原则, 通过流程化和程序的确定, 保证各级政府以及基层政府对民众利益诉求的回应性, 否则, 任何所谓的自觉性或责任都可能是空谈。
5、改革必须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
改革和调整是需要经常进行的工作, 是常态, 而且显然从来也没有一步到位的改革。当然政府组织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客观的需要, 不能经常性的变来变去。所以, 在渐近于精简、统一、效能的目标的改革过程中, 有必要从战略发展的角度思考基层政府的改革。从我国历次的改革实践可以看出, 精简和统一的目标是容易实现的, 但效能问题往往难以解决, 我们知道, 前两者是后者的因果链关系, 但由于滞后性, 也由于缺乏考评等工具性手段, 所以, 效能往往被事实上忽略了。因此, 目前首要和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基层政府的绩效管理体系。以往的体制改革关注的是前者, 特别是精简, 即机构和人员的精简, 现在的改革虽然目标上有了新的认识和理念, 但是, 实际的操作仍难以避免陷入这个窠臼。我们认为现实的途径应该是:通过立法先行的方式, 使编制和改革有法可依, 并且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实现预期目标的动态控制。任何事情, 一刀切从来就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而且也不会变成激励性机制, 所以, 不能简单运用。我们要消除以“减”为主的改革视野, 把注意力集中于政府转型和提高治理能力上来。
6、依法进行和推进法治政府的建设
改革必须依法进行, 虽然改革试点赋予了改革的尝试性、实验性和灵活性, 但是, 也不能违背法律, 只按领导意图和规划随意进行。这是我们必须给以充分重视的问题。坚持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和约束, 保障社会和公民的权利既是法治政府的理念, 也是改革行动的原则。
二、注重上下联动、内外结合, 实现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实现政府转型, 需要消除计划经济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改变目前的压力型体制, 需要正确发挥基层政府、社会和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通过分权化的改革, 实现了我国的地方竞争性的政府管理, 并且实践表明已经是成功的经验, 尽管地方保护有所抬头, 中央权威受到影响, 但是, 我们不可能再回到过去那种中央集权的体制。当然, 还存在一个收放适度的问题, 以及因时而动, 因时而变的问题。然而, 一个更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是地方的权力集中并没有解决, (既中央集权变成了地方集权) , 也就是说, 一些权力还没有真正放到社会和民众手中。在目前的制度体制下, 只部分地解决了地方经济发展问题, 并没有制度创新来解决更好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问题。所以在继续坚持分权化改革的同时, 要通过制度机制的创新来实现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县乡治理结构的重建, 通过改革实现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改进和提升。目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改变政府唯一治理主体的思维, 实现多元治理。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的根本不是一元化政府治理下的社会化和市场化, 而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条件下的治理主体的多元和平等化。当基层政府转变职能,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时候, 必须还有社会其他组织来支撑和替代。换言之, 只有大力推动中介组织的发展, 政府才可能从无所不包、无所不管中解脱出来, 政府的职能转变才有可能性和现实性。所以, 发展中介组织, 既是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在一定意义上说,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困难,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滞后造成的。
其次, 克服机构依赖症。机构的过分完备, 易导致部门化、官僚化和利益化, 不利于社会自主管理, 会出现与民争利和加重社会负担等问题。经验证明, 基层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的机构职能过于完备的话, 容易使机构衙门化、干部官僚化, 不利于扩大社会自主管理的空间;而且长期下去, 会形成机构依赖, “没有机构就办不成事, 有了机构没有钱也不办事”。所以, 提升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 不在于追求机构的完备化, 而在于打破部门和单位所有, 实现以绩效为中心的任务管理型的组织构造。
第三, 重在方式选择。目前的改革方式, 即“撤乡并镇”、“乡财县管”可以预期的是增强了权力的集中和控制、监督能力;但也可能抑制了作为一级政府和组织的积极性。由于缺乏制度性突破, 可能还会陷入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治乱怪圈。当然, 改革的关键是事权和财权的合理划分, 与此同时需要改变过去的“任务指标型”的管理方式, 从建立基层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入手, 通过评价和考核方式的变革, 实现政府绩效的不断改进和提升。
第四, 以人力资源的开发的观念建设公务员队伍。除了视公务人员为宝贵的资源外, 具有现实意义的观念, 是改变以往精简、分流、买断、离职下岗等的以减少人员为选择的改革思路。而是要坚持提高人力成本;养着不如用着;给福利不如给工作等符合实际的观念;在坚决保障和强制清除两手都要硬的法治基础上。在着手构建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的同时, 完善保障机制。转变只关注于减人减事的思维, 在确立财政开支向下倾斜的思路下, 转变用人的工作机制, 打破单位和部门所有的壁垒, 以公共事务和工程为项目进行人力规划和重组, 这样可能更能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所以, 在具体问题和具体方法上, 我们不必拘泥于社会能办的事要交给社会的笼统说法。
第五, 优化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机制。政府治理能力的表现, 除了工作效率的要求外, 还体现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能力上。围绕着提高这一能力而进行乡镇机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选择。一般来说, 基层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更注重执行和服务的职能。但怎样才能保证它们正确的做事和做正确的事呢?在坚持科学决策、民主管理、依法行政的同时, 需要建立表达群众满意和公认的机制。
三、以回应性和顾客导向为选择,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
毫无疑问的是, 基层政府应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这一问题上负主要责任, 而当前最为现实的问题则是, 我们怎样才能让基层政府有能力负这个责任。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的上级层次与基层之间的有着不同利益关系, 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更为公平和合理的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体系。在改革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大前提下, 要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和在乡村两级建立起有效的、真正由农民群众参与的制衡机制。在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 转移支付还需要明确、公正、公开和有效监控。所以, 在当前要实现苏木乡镇应有职能的合理实现, 从而达到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 改革应首先着眼于合理划分财权和事权。国家权力的运作形式决定了乡镇机构的工作性质和范围, 以往的乡镇机构虽有一级政府之名, 却没有一级政府之实和之能, 而且在更多情况下, 财政包干的体制使得政府企业化了, 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府的政治和服务职能。事实也说明, 传统的包干性的财政体制, 在上级提取大于给予的情况下, 自利是优先的选择, 即首先是“吃饭财政”, 然后是消极行政,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如果有发展和政绩的“冲动”, 必然的选择就是资源的置换——土地和矿产等资源的交换。这种作为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可能更甚, 当然在缺乏硬性约束的条件下它会于农村建设和服务愈来愈远。这是应当需要我们引起注意和重视的问题。
无论是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还是体现政府服务的本质, 抑或是政府职能转变, 实现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 乃至于推动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破解“三农”问题, 实现农牧民的温饱小康, 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具有引导和带动性意义的重点就是建立和健全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确切地说, 它应当是今后农村牧区一段时期内工作的重点。如果说在广大的农村牧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不一定能体现公平和效率的话, 那么, 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既能体现公平与正义, 又能极大地解放农村牧区生产力, 这也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实现的基点。
8.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篇八
创建学习型党组织
确保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正确方向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党的理论、最新文件、会议精神等,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把握正确的方向,不偏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自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开展以来,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眼于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通过采取集中上党课、中心组理论学习、党课竞赛、经验交流和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最新文件、会议精神。对党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等方面进行考核。
强化责任形成合力
确保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任务的完成
基层医疗卫生党组织建设工作严格按照医院党委统一部署,把支部建设在“科”上,通过完善党总支抓党建、书记带头抓党建和支部书记履行党建工作具体责任的相关制度,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将党建工作与具体的各项医疗卫生工作联系起来,牢固树立党建工作必须“走前头”的思想。要按照组织原则和民主集中制的要求,坚持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监督,充分调动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意愿的情况通报和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党建工作合力。
树立良好的党组织形象
确保各项卫生工作的有序推进
树立好卫生基层党组织形象。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纪律、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基层党支部工作法》;参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用反面教材教育党员干部,真正触及其灵魂深处,让广大党员干部做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警钟长鸣,淡泊名利,遵章守纪,做到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润才,成为进步的示范和榜样。建立党员干部监督预警机制,单位、个人要认真查找工作潜在风险点,落实防控措施,纠建并举,严格监督,从源头上治理腐败,让党员领导干部始终保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克难攻坚,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和政绩观,在政治上有先进的信仰,业务上有优秀的业绩,品德上有高尚的情操,努力在各自的岗位上创先争优,建功立业。
加强制度队伍建设
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油田医疗卫生工作直接面对油田职工开展工作,直接影响党在职工群众心中的形象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认真按照《党建工作例会制度》《培养、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制度》的相关规定,从培养选拔、教育培训、激励保障、监督管理等方面着手,与时俱进的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扎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从基层卫生工作者中吸纳优秀者为基层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要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用制度约束人、激励人,着力实现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把制度建设贯穿于组织建设的各项工作之中,积极探索依靠制度抓好党建工作的新路子,对工作不力、作风不正的党员干部要进行严肃处理,不断改进、强化卫生系统党员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引导医疗卫生单位创新服务载体和服务理念,提升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密切联系群众
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
要密切联系群众,进一步推动基层卫生党建工作创新,找准党建工作与当前卫生工作中心任务的结合点,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推动油田医疗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医疗行业基层党组织所服务的群众,不只是本单位的职工群众,更重要的是广大患者群众。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直接面对人民群众,检验我们工作得失的标准是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所以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问需于民,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从而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通过开展“创先争优”“三好一满意”以及“访万人、走千家、进百队”等活动,使在具体的工作中时时看得见党组织的影子,发挥党组织的作用,让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践行宗旨,兑现誓言,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工作目标有前瞻性,工作内容有针对性,工作措施有实效性,充分体现党的基层组织富有凝聚力、感召力。
(作者单位:大庆龙南医院党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崔 晓)
【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推荐阅读:
提升三个能力,做好社区卫生服务09-15
孵化服务能力提升09-15
茶房乡基层党组织巩固转化提升11-17
金融服务能力提升10-09
强化医院内部管理全面提升服务能力07-23
牢记党的宗旨 不断提升气象服务能力08-01
学生书写能力提升06-29
创新机制提升能力09-11
实践能力提升总结09-25
快速提升阅读能力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