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教育现状分析

2024-06-18

残疾人教育现状分析(通用8篇)

1.残疾人教育现状分析 篇一

我校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分析

我校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分析

作者/ 赵 伟

摘要:残疾学生心理异常在我们特殊教育工作中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我们学校是陕西省唯一的一所以残疾人为主的特殊职业教育学校。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的特殊教育工作者迫切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 特殊教育;残疾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相应对策

关注残疾事业,关注特殊群体,是我们党和我们国家的重大举措,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体,普遍提高了对特殊教育事业的认识。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也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但由于经济、环境、师资、观念等影响,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还处在一个急需发展的阶段。如果不解决,不发展,不但阻碍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容易导致把这项工作引入歧途。因此,及时发现在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在当前尤为重要。

一、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

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残疾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机能、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只有具备最基本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能力,才能正常从事人的活动,才能从人性的视域来审视作为人的活动,才能使其具备作为人的活动的理想、情感、意志、等个性心理特征。对人心理的培育势在必行。残疾人由于肢体的残疾给他们带来生活、学习、工作的极大不便,再加上他们还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有时还要受到歧视、嘲笑、讽刺、挖苦等,给他们心理和思想带来极大的`伤害和压力,严重影响了他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病变。具体表现在;常处在一种紧张或不安的状态下,会有孤独感和胆怯感,常会有痛苦感受和自卑感,常会有内疚感和怨恨感,常会有依赖感和反复无常感,常会有片面感受和猜疑感,思想压力严重,极易走极端。

二、当前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1)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不断地走向完善和成熟。我校的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在蓬勃发展,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适合他们特殊人群特点、心理特征的健康教育。但从全国来看,地区发展不平衡、数量不平衡、质量不平衡。南方好于北方,东部好于西部,特殊专业心理老师极缺。从学校看来,我校受到全国上下实行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染。也纷纷根据地情、生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经济原因,投入不够、专业特殊心理健康教师短缺、理论研究薄弱。对一些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问题认识尚不一致。对于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还存在不同理解。其理论框架还不很清晰、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理论研究滞后,已经严重阻碍了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应需加大投入,组织科研和学校骨干专业人员对实际遇到的问题深入研究探讨,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2)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专业化、整体化、规范化水平不高,没有形成全社会、全学校、全方位、多层次的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系统。目前我校开展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主要有:尝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班主任或残疾生心理教师同特殊残疾生定期谈话,专业、学科渗透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开展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卡或心理档案,在社会或学校建立残疾生心理健康咨询办公室、咨询热线、建立“悄悄话”信箱等心理辅导和咨询点,常驻机构和家长取得联系,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合力模式。虽然形式多样,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尝试开设了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教材不一致、教授方法不一、课时不一,常常将心理健康问题德育化。如:将学生的情绪、性格、气质等归于思想品德问题。有时只注重于表面和形式,把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摆设。专业教师紧缺、急需培养和提高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整体化不够、没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心理教育。特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应是多样的、灵活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老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在心理健康课程讲授的内容、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没有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残疾生心理教育的体系和模式。残疾生的心理教育,需要全社会、全方位、多层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教育合力。

(3)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极缺,专业理论有待提高。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完善、教师队伍已初步形成规模。但数量较少,并且教育水平需要不断地提高。部分专业教师是从专门正规的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系或心理系毕业,他们有扎实的特殊心理学、特殊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且专门从事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教师目前是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和骨干。但随着学科发展、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还有一些从事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他们虽然没有学习专业理论,但是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管理经验,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已基本掌握了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更需要加强专业理论学习。还有一部分残疾生心理辅导教师是由非教学人员改行担任,或以前学校没有配备专职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而由德育教师、团委、政教处兼任,很难胜任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当前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全面深入开展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残疾学生心理异常越来越重、越来越多。在特殊学校展开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势在必行,统一教材,规范教法、科学安排课时、确立正确的目标、培育他们健康、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统一的教学方案,培养健康科学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全方位,多层次关心和教育他们。深入研究,探索出一套具有符合我校校情的教育方法。

(2)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习和借鉴、外国、古代、东南、沿海城市的先进经验。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东南沿海城市和发达地区的经验。走出去、引进来,通过学习和培训等各种形式、加快和提高中西部地区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协调、快速、全面发展。对残疾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对个别残疾生进行心理干预、为家长和教师提供心理有效干预创设条件等。注重特殊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探索适合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论和方法。开发适合我校校情的咨询技术,测量技术。逐步使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

(3)加大开展残疾生心理健康师资培训工作。人才短缺、理论研究薄弱已经极大地阻碍了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目前师资培训、持证上岗还刚刚起步。我们更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地、多形式地培养、培训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以提高和推进残疾生心理健康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推动特殊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为。残疾人心理问题及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2(3)。

[2]赵燕。残疾学生的心理问题[J]。陕西职教信息,2006(23)。

(陕西省自强中专学校)

2.残疾人教育现状分析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中山市三乡镇辖区范围内包括肢体、视力、听力言语、智力与精神残疾等在内的各类各级本地户籍持证残疾人口, 共调查持证残疾人152人, 其中男86人 (56.6%) , 女66人 (43.4%) 。

1.2 研究方法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社区全科医师和康复医师在社区居委会的协助下, 以入户调查和康复中心现场调查评估的方式相结合, 对持证残疾人进行生存现状、康复服务需求和康复服务评价调查。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 3.1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将进行处理, 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双录入。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 残疾类型、程度:中山市三乡镇持证残疾人主要以肢体残疾和听力残疾为主, 其中肢体残疾有95名 (62.5%) , 听力残疾19名 (12.5%) ;一级和二级 (重度与极重度) 残疾人群比例较大。 (2) 年龄:年龄3~90岁, 平均 (49.84±1.89) 岁, 其中15岁以下未成年人6名, 主要以45周岁及以上残疾人为主; (3) 性别:其中男86人 (56.6%) , 女66人 (43.4%) ; (4) 婚姻:残疾人群中已婚88人 (57.9%) , 婚姻不完整者 (含未婚53人、离婚1人、丧偶10人) 共64人 (42.1%) , 其中未婚比例较高; (5) 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较低, 主要为初中 (27.6%) 、小学及以下 (62.5%) 学历水平; (6) 就业方面:绝大多数残疾人处于无业状态, 无业者127人 (83.6%) , 离退休者5人 (3.3%) , 学生2人 (1.3%) , 在职人员仅18人 (11.8%) ; (7) 家庭收入:残疾人群收入水平较低, 人均家庭月收入主要集中在2000元以下, 占93.4%; (8) 医疗类型:以享受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 占91.4%, 仍有6人为自费, 占3.9%。具体情况见表1。

2.2 康复服务开展情况

持证残疾人群中有128人 (84.2%) 不知道目前本地康复机构所开展的康复服务项目。目前, 仅有22人 (14.5%) 持证残疾人曾经或正在接受康复服务, 见表2;持证残疾人所接受康复服务的形式主要为“康复站训练” (63.6%) 、“康复员上门服务” (9.1%) 和“其他” (27.3%) 方式;94人 (61.8%) 表示愿意到所在地康复医疗机构接受康复服务, 58人 (38.2%) 表示不愿意;同时, 55人 (36.2%) 表示“希望”与本地医疗机构签订康复服务, 55人 (36.2%) 表示“无所谓”, 42人 (27.7%) 表示“不需要”。

2.3 康复服务需求及相关服务评价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中山市三乡镇残疾人群最需要医疗机构提供的卫生服务项目主要集中在康复服务, 占52.6% (80/125) 和医疗服务方面, 占28.3% (43/125) , 而对于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生活工作能力培训等方面的需求则较低。同时, 残疾人群对所在地康复医疗机构的了解途径主要为医生 (42.9%) 和电视或广播 (52.4%) , 但仍有高达146名 (96.0%) 残疾人表示对所在地康复医疗机构不了解。残疾人群康复服务首选机构主要集中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医院和就近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选择上述机构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距离近就诊方便” (63.2%) 和“服务态度好” (38.2%) 两方面。对于所接受的康复服务, 66.6%的残疾人表示满意, 但仍有高达33.4%的残疾人表示不满意, 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不知道本地区有社区康复中心 (31.8%) 。残疾人群最希望提供的康复服务形式主要为“定期到医院随访” (48.0%) 、“定期上门服务” (21.1%) 和“有需要才指导” (11.2%) 。见表3、表4。

2.4 心理情绪状态

对152名社区残疾人进行抑郁与焦虑自评, 其中40人因无法正常交流或文化程度受限, 无法进行自评, 未计入评分。对112份有效量表中可看到, 焦虑评分为 (33.96±0.73) 分, 高于50分者5人, 占4.46%, 最高分57分, 见表5;抑郁评分结果为 (37.68±0.80) 分, 高于50分者11人, 占9.82%, 最高分58分, 具体见表6。

2.5 功能独立性评定

功能独立性评定中, 能够独立者65.14%, 有依赖者34.86%, 具体见表7。

3 讨论

通过本次对持证三乡镇残疾人群的调查评估, 得出以下结论。

3.1 三乡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令人担忧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 三乡镇152名持证残疾人当中64.5%为中老年人, 功能独立性评定有34.86%的残疾人需要依赖其他人或物完成日常生活动作, 但是在研究人群中婚姻不完整 (包含未婚、离婚、丧偶) 者达42.1%, 正常婚姻的缺失, 使得残疾人缺乏必要的亲情支持与生活帮助, 对心身康复无疑是不利的[3], 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患者社会功能康复[4]。另外调查人群中家庭月收入不足2000月者达93.4%。由此看来, 缺乏亲人的支持及必要的物质支持, 同时年龄普遍较长, 三乡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令人担忧。如何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 需要通过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 切实保证残疾患者享有人人康复的权利[5]。

3.2 三乡镇残疾人康复开展情况不容乐观, 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努力

目前我国残疾人总数已达8296万人, 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而仅有3%的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距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6]。本次调查中数据显示, 曾经接受或正在接受康复服务的人只有14.5%, 而且有高达84.2%的人未曾知道本地有开展康复服务的机构。社区康复服务是WHO提出的有效的、经济的康复途径。WHO认为:社区康复是在社区促进所有残疾人康复并享有均等机会和融入社会的一项战略;社区康复的实施, 有赖于残疾人自己及其家属所在社区, 以及卫生、教育、劳动就业与社会服务等部门的共同努力[7]。

3.3 残疾人的心理情绪状态平均值在正常范围之内

通过SDS、SAS心理量表对残疾人进行了心理情绪状态的测评, 平均值均处于正常范围之内, 但是仍存在相当一部分人群处于焦虑和抑郁状态, 两份心理量表显示9.82%的残疾人处于抑郁状态, 4.46%的残疾人处于焦虑状态。所以在开展残疾人康复的过程中, 残疾人的心理情绪状态亦不容忽视。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生存现状及生活质量令人担忧。该人群受教育水平偏低、家庭不完整、经济来源匮乏、残疾等级重、情绪不稳、康复需求实现水平低等, 这同赵林等[3]人的调查结果相一致。为使残疾人共享康复资源, 得到安全有效、经济便捷的康复服务, 实现2015年全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总体目标, 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社区康复。社区康复是我国康复未来发展主流。我国现有康复资源主要被一些工伤、公疗、医疗保险及经济状况良好的患者享用, 大多数普通低收入人群, 特别是农村患者, 很少享用康复资源。这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康复资源不足, 其次是受患者的身经济条件的制约[8,9]。而社区康复则可以为70%的残疾人提供全面康复, 社区康复是实现残疾人机会均等、充分参与、消除贫困、改善残疾人状况的基本手段[10,11,12]。

3.白城市残疾人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 篇三

关键词 白城市 残疾人就业 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历来是社会和残疾人以及他们的家属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也是残疾人事业的基本组成部分。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残疾人就业问题已经得到了根本的改变。然而,同残疾人本身的生活愿望、需求相比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本人从事残疾人事业20余年,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对白城市的残疾人就业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分析,对残疾人就业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根据我国的残疾人就业现状提出完善其就业保障的合理化建议,也许会更利于促进白城市乃至全国的残疾人就业保障,对实现新时期残疾人就业的基本权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敬请专家指正。

1 白城市残疾人就业现状分析

本文数据是采用典型抽样调查的方法,2011年对白城市四家福利企业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9份,有效回收率90.8%。

1.1 基本情况

残疾人的年龄、性别。接受调查的97位残疾人中,其中男性58人,占样本总量的59.8%;女性39人,占样本总量的40.2%。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为18岁~25岁占8%、25岁~35岁占46%、35岁~45岁占35%,45岁~55岁占11%。

残疾人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样本总量的2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样本总量的39%;高中/中专及职高占23%;大专及以上占11%。从文化程度上来看,残疾劳动者的普遍文化程度偏低,初等文化程度的残疾人占61%。

残疾人的残疾特征。视力残疾7人,肢体残疾34人,智力残疾人11人,多重残疾45人。78%的被调查者是中度或重度残疾,这要考虑到样本全部取自福利性企业,在福利性企业就业的残疾人往往是因为无法通过市场自主择业才请求国家安置的。

1.2 存在的问题

残疾人对就业促进政策的满意度。在调查中,有86%的残疾人对现行残疾人就业促进制度整体上不满意或比较不满意,表示出积极态度的仅为11%;残疾人培训政策的满意度普遍较高,被调查者表示满意的和比较满意的为47%;按比例安排就业的情况稍好,满意度为31%;集中就业政策满意度最低仅为8%;

残疾人不能实现平等就业。在调查中,有83%的残疾人表示自己在求职过程中因为残疾而受到了区别对待;残疾人的劳动强度大,74%从事体力劳动的残疾人劳动强度为中度或重度;残疾人收入偏低的特征十分明显。

2 白城市残疾人就业原因分析

(1)政策方面。原有政策的消极影响未消除,长期以来只有民政局、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举办的福利企业才有资格享受退税政策,其它主体举办的福利企业一律不能享有。这不利于拓展就业渠道,保障残疾人的就业权益。

(2)社会方面。企业拒绝聘用残疾人,妨碍了企业正常配置人力资源,降低了经济效率;社会观念排斥残疾人,残疾人被视为脆弱的和对社会缺乏价值的个体,他们不能以有意义的方式贡献社会,发挥作用。

(3)残疾人自身方面。智力残疾人语言表达差,情绪不稳定,无法从事脑力劳动和技术工作;肢体残疾人不能从事强体力劳动;精神残疾人社交能力差,不能从事管理类工作;听力、言语残疾人不适合从事教师或口语翻译;视力残疾人重要的感知功能丧失,不适合从事绝大部分工作。

3 残疾人就业对策建议

(1)在全社会要大力宣传和弘扬人道主义和先进的道德文化,努力培育新的残疾人观,彻底消除社会公民对残疾人的歧视和排斥,引导公民理解残疾人、尊重残疾人、关心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积极为残疾人的就业各项促进政策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上级主管部门要逐步完善下级政府的绩效考核制度和问责制度,规范社会的监督机制,切实提高残疾人就业促进政策的落实与执行力度。

(2)各级部门要通过发展残疾人的“爱心工程”,广泛调动海内外慈善机构的可利用资源,为残疾人提供力所能及的理想信念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术指导、生活知识讲座等;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民间机构,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以此提高残疾人的就业能力。

(3)制定保护性的产业政策。根据国务院《残疾人就业条例》,结合白城市的具体情况,尽快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对适合残疾人生产、经营的产品优先安排福利性企业投产运营;一些能够适合具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生产的产品,应该由福利企业生产经营,严格控制非福利企业生产经营;政府在采购同类产品时,在同等条件下必须购买福利企业的产品。

(4)健全现有的培训制度。做好培训制度与其它配套机制的衔接工作,保障残疾人实现平等就业,实现残疾人就业资格的平等,运用经济手段缓解企业成本压力,适当规定积极行为以保证公平,实现残疾人收入均等。要改善残疾人的现状就要加快残疾人的就业培训工作,科学规划残疾人就业培训的体系,并且要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实施。要通过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能力。

4.残疾人就业问题现状 篇四

文法学院

社061班

闫晶

32号

摘要:残疾人是我国弱势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则是促进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残疾人的数量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大的,结构也呈现出多样性。本文首先分析了残疾人在就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然后根据现行的一些政策在所学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残疾人;就业;解决措施

中国于1987年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该调查表明当时残疾人有5164万,占全国总人数的4.90﹪;2006年4月1日进行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根据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时公布的主要数据可以得知,到2006年5月31日为止,我国残疾人口已经达到了8296万,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6.34%。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就业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建设全面和谐的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促进残疾人就业的解决措施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残疾人劳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残疾人家庭及自身的问题

残疾人在当代家庭中被置身于“另类保护”状态。在过去,残疾人被称为“残废人”,大多数残疾人家庭都不指望残疾人有什么发展。因此,残疾人家庭从一开始就对残疾人处于一种放弃或一种保护照顾状态,基本上正常人能帮助做的事情很少去让残疾人做,残疾人生存意志力渐渐地消磨掉了。在过去,残疾人家庭普遍不重视对残疾子女的培养教育,一般残疾人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到高中读书的残疾人属于凤毛麟角了。虽然现在这种情况现在已经有所改变了,但也并没有很好的好转。

残疾人自身还存在自卑和“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不愿从业。残疾人由于身体的障碍,在对外交往中和正常人相比存在许多不便,他们自身就会存在一种矛盾心理左右着他们对问题的认识。一些残疾人在精神、智力上的缺陷,使他们和正常人交往中陷入了难以解脱的复杂情感之中。同时社会上一些人对残疾人存有偏见,残疾人在出行、生活和工作中受到歧视。因此,残疾人在心理上常常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压抑感,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不能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还有个别残疾人认为我是残疾人,国家就应该养活我,总是指望得到政府的照顾和扶助,不愿走自食其力的路,于是在生活和处理一些事情上,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很严重。实际上,许多残疾人存在许多潜能,如果残疾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本来应有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残疾人也能做出让正常人敬佩的作为,但如果自卑心理很重,那么残疾人就会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在就业路上会越来越窄。

(二)残疾人服务体系的不完善

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就业市场建设滞后。现有的体系由于一些职能尚未发挥,存在着歧视残疾人就业的现象,就业信息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畅通。特别是部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条块分割,资源不能共享。一些企业由于招用残疾人数有限,很多残疾人得到招工信息时已为时已晚,只能又白跑一趟。还有一些残疾人因对招工信息的真实性持有怀凝态度,造成招工单位录用不足。

(三)从残疾人就业环境来看

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会在长时期内不断挤压残疾人就业空间。从就业的大环境来看,中国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矛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如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国有企业大量下岗职工需要安置,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这使得中国在未来15年内的就业形势都是十分严峻的。残疾人作为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的弱势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这一大背景下,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就业竞争的全面影响和严重冲击,会被挤到更加有限的领域就业。

另外,对残疾人的偏见与就业歧视在较大程度上成为残疾人就业的人为障碍。社会上仍然存在的对残疾人的偏见与就业歧视也是影响残疾人就业的一个问题。

二、促进中国残疾人就业和发展的措施

1、在市场化就业的大环境下政府要矫正劳动力市场机制对残疾人就业的失灵。市场经济坚持优胜劣汰原则,但是残疾人因为自身的缺陷,与健康人相比处在不同的就业和发展的竞争起点,国家应通过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道义,给残疾人就业以特别保护和扶助,不断矫正劳动力市场机制对残疾人就业的失灵。

2、通过残疾人就业制度创新来促进残疾人就业和发展。构建中国新型的残疾人就业制度,要对现有的就业制度进行创新,这是促进残疾人有效就业和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3、形成政府主导、职能部门牵头、其他相关部门配合,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中国政府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残疾人事业,包括残疾人组织在内的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和支持发展残疾人事业,帮助和促进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物质和文化发展的成果。

4、激励自强创业。加入WTO后,我国可新增就业岗位1200万,就业机会增长33%,然而,这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事,而且就目前国内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区区1200万也是杯水车薪,残疾人的就业机会并非从此走出弱势阴影,因此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还需在自强创业上给予极大鼓励。(1)政策激励。政府的政策扶持是极其重要的,政府应该对自谋职业的残疾人提供优惠政策,除安排长期低息贷款用于创业外,在税收方面也实行重点优惠政策。同时,也可以对吸收残疾人员的企业给予有关政策优惠,以鼓励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同时对不按限额比例招用残疾人的企业处以罚款,用罚金补助那些雇用残疾人较多的企业,或用以鼓励残疾人创业的奖励金,用政策的杠杆来促进残疾人就业。

(2)事迹激励。政府应该大张旗鼓地宣传残疾人的自强精神,以激励广大残疾人的创业信心。从中国古代的左丘明、孙膑、司马迁、鉴真,还是现代的刘伯承,高士其、华罗庚、吴运铎,还是外国的贝多芬、拜伦、海明威、爱迪生、奥斯特洛夫斯基、罗斯福,是自强使他们名留青史。张海迪、桑兰的灿烂笑容,可以鼓起残疾人必胜的勇气。

(3)互助激励。残疾人中的成功者是最好的榜样,残联组织可以通过协会的形式,开展互助活动,以激励残疾人创业。比如社区服务领域,它所蕴含的岗位多,就业门槛底,比较适宜残疾人就业。可以根据各地情况,开设洗衣店、缝纫店、自行车美容修理店、儿童用品租赁店、图书店、小型超市、小型健身馆等,有的可以通过协会管理,开成连锁店,互助互利,增加品种,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构建起社区就业服务网络。(4)援助激励。对一些想创业但无法靠自身力量跨出这艰难一步的残疾人,应该用援助的办法,扶助他创业。比如残联可根据实际情况,用保障金的规定部分,援助有一技之长者进行创业,或者对开办企业者,帮助联系协作方提供业务订单,循序渐进。当然,在整个残疾人就业工作中,要有一支热心和富于爱心的工作队伍。这支队伍要达到三个要求:一是开拓型,勇于创新;二是专家型,注重研究;三是公仆型,甘于奉献。有了这样一支队伍,才能真正把残疾人就业工作落到实处,实现蓝天下的挚爱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手册》,2、16、18,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2]张琪、吴江,《中国残疾人就业与保障问题研究》,76,北京,中国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3]王永平,《论残疾人同步奔小康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新疆日报,2003,05,02 [4]卢连才,《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7,北京,华夏出版社

5.河南700万残疾人的现状 篇五

河南省是一个总人口超1亿的农业、工业大省,还有一个数字让我知道特别心痛。在河南竟然有700万的残疾朋友,约占全省人口1/14,而残疾人就业问题和配套的残疾人用品,近些年发展与跟进情况一直不佳。

一个月前的晚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拿起手机拨通了市长热线,建议郑州多举行几场残疾人招聘会和残疾人用品采购会。每个人都需要工作和生活,残疾人也当然不例外,工作是每一个残疾朋友夙愿,残疾人用品是朋友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在河南700万残疾朋友中还有很多至今没有离开过家,没有属于自己的事业,有些重残甚至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残疾人辅助用品,就那样默默无声的在家里望着、躺着、无所事事着……!他们不是不想出门,而是社会没有给他们打开那扇门,现在好多企业不愿意聘用残疾人,怕麻烦……我想说的是有些事情,残疾人能做的更好。我是闫海涛,我是河南700万残疾人中的一员;我深知做为残疾人的苦,但有几个残疾朋友言过苦……

我闫海涛只想恳求您为身边的残疾人能打开一扇门。

作者:闫海涛

郑州闫海涛

6.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与制度完善 篇六

贺仁清(兴和县残联理事长)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性的弱势群体,重视残疾人社会保障,不仅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内容,更是衡量社会公正与文明进步程度的基本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残疾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困残疾人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总之,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已经步入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作为一项普遍的、有效的社会政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保护残疾人群体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项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残疾人社会保障措施还不够完善,残疾人在基本生活、医疗卫生、康复、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背景下,应尽快弥补对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缺失,以残疾人保障与残疾人服务为重点,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

一、残疾人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缺乏救助理念。在许多人的传统观念中,残疾人属于个人和家庭的不幸,照顾残疾人完全是家庭的责任,这一观念需要改变。因为残疾人致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既有个人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在致残的各种原因中,如职业伤害、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环境污染等都属于社会因素。因此,照顾好残疾人,不仅是家庭的责任,而且最终是社会和政府的责任。但是,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对实施主体的救济理念还存在缺陷。

(二)残疾人社会保障线单一,救助倾斜不够。目前我国实行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是按照年龄和残疾程度等方面的标准制定的,而是按照家庭成员人均收入是否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来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因而,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线单一,没有专门对残疾人老人、儿童等特殊家庭进行救助,使他们无法应对附加的支出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残疾人由于身体的特殊性,其贫困的程度和弱势化的程度要远远高于其他群体,理应将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进行单独划分,分类施保。但是,现有的制度设计并没有将残疾人的特殊性考虑进去,没有对残疾人这个特殊困难的群体分类施保,更没有考虑到残疾人特别是重度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在残疾人低保救助中仍实行着与健全人同样的计算和补助标准,因此,最低保障弱化了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应当享有的优惠政策,客观上也给残疾人家庭带来了社会救助的不公平。

(三)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较窄,城乡差距大。虽然残疾人的低保覆盖率较普通人群高,但残疾人的贫困状况仍很严重,特别是农村残疾人低保覆盖面偏低。在农村虽然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临时救济救助等扶助政策,已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其中,但受财政收入的限制,一直存在着补贴标准较低的现象。因此,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普遍较为困难。另外,“新农合”以及医疗救助政策仍徘徊在低层次的救助水平上,还难以满足农村残疾人的医疗救助需求。

二、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

(一)更新救助理念,实现救助社会化。十七届五中全会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要确立残疾人保障与残疾人服务理念,前者主要是现金津贴方式,后者则是劳务服务方式,要重视两者的有机结合。因此,从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客观需要出发,仅靠政府承担是远远不够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无疑需要财政资金的支撑,但更需要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资金筹集可以多元化,如政府与民间乃至国外,服务则应当主要走民间发展的道路,即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支持与鼓励民间兴办残疾人护理机构等。如果能够实现官民结合、资金与服务结合,不仅可以壮大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主导或者直接影响其他制度,如计划生育中的新生儿出生缺陷干预、职业病的预防、工伤受害者及其他事故致残者的康复、老年人的护理等,使社会保障与慈善公益事业走向融合,形成人人关心、全社会救助的浓厚氛围。

(二)提供综合性救助,把不同项目社会保障标准整合到一体化制度中。在对残疾人实行救助时,要考虑把不同项目的社会救助制度整合到一体化的制度中,以各类的基本需求为基础,综合考虑并及时提供综合性援助。所谓综合性援助,就是在考虑一个家庭日常所需的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最低费用的基础上,给出一个综合的救助金额。这个金额应综合考虑一个家庭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因每个家庭的需求是不同的,所以所得的救助金也应各不相同。因此,综合性救助不仅可以避免由于项目叠加而出现的救助成本过高的现象,也可以更好地满足受助者的实际需求。

7.残疾人教育现状分析 篇七

近年来,南京市特殊教育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现有特殊教育学校13所,其中盲人学校1所,聋人学校4所,培智学校(中心)6所,兼收聋哑儿童和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普通学校附设的辅读班3个。

目前,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9%以上。初步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教格局。保证了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南京市玄武、白下、秦淮、鼓楼、建邺、溧水等区、县被授予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县)的称号、白下区还被确定为全国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支持保障系统实验区。为了更好地了解南京市特殊教育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我们进行了本次调研。

多年来,南京市在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发展:

1. 投入加大,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1)近几年,南京市政府市教育局投入400多万新建市聋校学生宿舍和食堂及聋儿语训中心,投入2 700多万整体新建市盲人学校。又投入300多万解决两校内部现代化教育设施配备问题。(2)设立了特殊教育设施专项资金(每年20多万),帮助各特殊教育学校增添设施、改善条件。(3)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企业、社会对特殊教育的支持也逐年增加。

2. 为特教事业发展保驾护航的政策陆续出台。

(1)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津贴,1997年在全省率先把特教津贴从15%提高到教师全额工资的25%。(2)提高班级办公经费的标准,由原来每班每年500元提高到2 000元。(3)提高助学金标准,由原来每生每月10元提高到每生每月20元。(4)从2002年起对考入高等院校、大专院校的残疾人进行资助。考入高中的残疾人可得到市残联2 000元的补助、800元的奖励;通过高考考入大专院校或普通高等院校的残疾人,市残联补助4 000元、奖励1 000元;对考入高等院校研究生的残疾人,补助5 000元,奖励1 000元。

3. 特殊教育师资力量增加,教师素质提高。

建设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办好特教的关键。通过坚持抓“师德”,抓“培训”,抓“练功”,抓“评优”等方式形成一支敬业爱生、乐于奉献、勇于开拓的特教队伍。

4. 残疾学生接受高级教育需求初步满足。

随着教育和经济的发展,残疾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特殊教育的需求增大。1982年创中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2002年升格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高等学府,主要承担为全国培养和培训高质量的特殊教育师资的任务,经过多年发展,学院被中国残联选定为“全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1992年,南京市盲人学校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共同创办盲人高等教育,并于1993年9月正式开班。1997年9月,南京市聋人高中与南京金陵职业大学联办了聋人“经济信息与计算机应用专业”大专班。

二、南京残疾人教育需求调研调查

作为2009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一项课题内容,利用部分在校优秀学生全面参与调研,成立了调研小组,并且明确分工、分配任务,掌握了一手的南京市残疾人教育需求的调研材料。

训练目标:本次调研活动,旨在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了解社会,掌握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锤炼自己的人身修养,提高与人沟通的技巧;另一方面通过调查研究残疾人教育需求和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情况,争取对南京市残疾人发展工作有了一个相对全面和准确的了解,为南京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第一手的完整资料,也可以为我院的人才培养明确目标和规格,以适应南京市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工作。

前期准备:在调研活动开始前,让学生准备相关工具,熟悉相关资料,了解残疾人教育需求、事业发展等方面知识。

组织实施、过程管理及实践环节:对此次南京市残疾人教育需求及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采取分系统、分层次的调研方式进行。部分同学负责对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调研,包括学校状况、师资队伍建设、教育需求等方面;部分同学负责对南京市各级残联机构的调研,与就职于省残联和区残联的我系毕业生协调、联系,以得到他们的支持;还有同学负责对诸如康复机构、老人院、社区等的调研。

教师指导:指导学生调查的范围及内容,指导学生调查的技巧以及记录事项,协调学生与被调查单位的关系,如联系南京的各特殊学校、残联机构等。帮助学生解决在调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指导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写成有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主要是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发放100份问卷,其中残联、政府机构20份、残疾人家庭35份、各类型特殊教育学校20份、南京特教学院残疾学生25份。总体来说,问卷的分布遍及各个层面的残疾人单位,能够反映南京市残疾人教育需求方面的调查,问卷回收96份,回收情况良好。

2009年5月以后,07级学生实习,所以调查工作暂时没有启动,学生实习期间积累相关知识,为下一步的活动做准备。2010年开学后,学生返校,开始组织学生实施调查活动。活动计划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指导学生对本校的残疾人进行调查。大致内容包括他们对目前的教育是否满意,是否有其他方面的教育要求。可以间接的调查一下,他们高中或初中毕业时如何看待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他们的同学有多少人得到了进一步接受教育的机会,没有考入高校的学生去向如何。调查毕业生对将来的打算,理想的职业,当前的教育能否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调查已经毕业的残疾学生,他们的工作状况,包括工作岗位、待遇、岗位与所学专业是否匹配等,访谈他们接受的教育对他们找工作是否有帮助,生活的是否更好。这一阶段由于在本校调研,相对会容易一点,希望能够得到美术系的支持和帮助。

第二阶段,抽样调查南京市的残疾家庭和残疾人,他们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如何,有没有新的教育需求,遇到的困难是什么等。这一阶段的调查不容易寻找调查对象和得到他们的配合,可以结合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培训和一些实习基地进行,希望能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

第三阶段,调查南京市特殊学校的设置情况,全市共有多少所特殊学校及专业特殊学校,在校生有多少,抽样调查学生学习生活状况,南京高等特殊教育状况(即本校)。

第四阶段,结合查阅网络和调查南京市残联,找到南京市残疾人数量、年龄构成状况、学历等相关信息。

三、调研分析及应对措施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南京特殊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相对于国际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相对于人民群众对特殊教育的高层次需求,相对于南京市普通教育的发展速度,南京的特殊教育还存在许多发展的难题和瓶颈。

1.“随班就读”的政策尚须完善目前国际上流行特殊学生

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但是由于条件和经费限制,随班就读带来了许多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一是普通学校的教学方式、设备设施无法满足特殊教育需求;二是普通学校担任随班就读的教师无法享受特殊教育津贴;三是一些中度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就读,带来普教管理不便和特教学校的资源浪费。

2. 特教投入保障机制亟待强化。

近几年来,南京市加大了对特教事业的财政投入,不少特殊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特教从业人员的各种津贴得到了一定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全市尚未建立适应特教事业发展的完善的财政投入机制,许多特殊学校的办学还捉襟见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特教教师的津贴不够稳定,2006年南京市根据国家规定,将特教师资的岗位津贴提高到调查与分析,但是,2007年工资改革以后,又回复到15%。目前,南京市对工改前的在职教师从另外途径再发放25%,但对新教师则没有补发;而且特教教师退休后,25%无法享受,这对特教师资的稳定和素质的提高产生了不利影响。二是农村特殊学校的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农村特殊学校由于学生全部住宿,学校用于学生生活方面的费用(如水费、电费、锅炉费用等)很大。加之这些学校原有的办公费用远远不足,造成许多农村特殊学校的办学举步维艰。三是贫困家庭残疾学生的生活补贴政策需要加强,对于部分贫困家庭而言,是一笔较重的经济负担。

3. 特教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南京市特教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由于特殊学校教师编制一直没有明确的标准,导致特教教师缺编现象较为严重;二是由于特殊教育教师津贴和福利待遇相对普通教育明显偏低,导致特教教师队伍不够稳定;三是由于特殊教育缺乏专门的教研、科研机构,缺乏专职的教研科研人员,缺乏足够的继续教育的平台和机会,导致特教师资的专业化发展程度不高;四是由于在评优、评奖、晋级等方面,特教教师的机会和平台相对较少,导致特教教师的成就感严重不足。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南京市特教事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淑芬.要切实推进残疾人教育[N].人民政协报,2003-08-06.

[2]残疾人事业残疾人教育.江苏年鉴[K],2009:5.

[3]残疾人教育指导方针.中国残疾人事业年鉴[K],2008:9.

8.残疾人教育公平问题探究 篇八

关键词:残疾人;教育公平;探究

中国分类号:G76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就非常重视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无论从立法上还是从实践中都体现了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越来越受到重视,特殊教育立法日益完善,残疾人的入学率不断提高,残疾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在残疾人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虽然残疾人接受教育的人数不断提高,但残疾人接受的教育质量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残疾人教育和普遍教育相比其教育公平性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因此,分析现阶段我国残疾人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我们研究解决残疾人教育公平的实施策略,为他们以后平等地参与社会实践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残疾人教育公平发展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很快,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日益增多,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普及率迅速增加,除此之外,学前特殊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高等特殊教育均得到了很大发展。随着回归主流、一体化及全纳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入,我国的随班就读工作也迅速发展起来,普通学校对残疾儿童开放,进一步在教育的机会均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数据显示,在2000年底,有77%的残疾儿童接受了义务教育,95%的残疾人分数达到录取分数线而被录取。受到职业教育的残疾人也达到了251万人,就业率是82.5%。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15岁以上的残疾人的文盲率占43.29%,而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的文盲率是6.72%。

从纵向的时间看,残疾人接受教育状况确实得以很大发展,但如果与普通教育相比,残疾人的教育状况还不容乐观,从入学机会、受教育过程到教育效果来看,残疾人的教育公平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二、残疾人教育面临的问题

教育公平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社会素质、文明的进步也是推动残疾人教育的条件之一,教育公平可以从入学机会、 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这三个方面来讨论。

(一)入学机会的公平

国家已经把残疾人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明确的提出来,并纳入到国民的义务教育体系中,但是残疾人依旧被一些学校拒之门外,剥削了他们公民该有的教育权利和义务。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校拒绝残疾学生进入班级学习,怕影响班级的综合成绩,只是不计在班级总分的情况下才勉强同意其插班学习。这些情况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和“人人都能行使权利”的国民教育下并不适用。义务教育尚且如此,其他级别和类型的教育更是如此,比如适合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机构远远不够,残疾人进入中等以上教育学校等难,媒体上曾不断报道一些高等院校拒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的事例等等。

(二)教育过程的公平

残疾人由于自身的限制,不能在同等条件下同普通学生一样进行教育,他们需要特殊的资源,比如无障碍设施、资源教室、特殊的学习用具、特殊的教育辅导、特殊的教法等等,这些都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在师资力量上,要培养高素质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现在中国的特殊教育教师大多都是从普教教师经过短期的培训转变而来的,这样导致其专业性不强,而残疾人的潜力的发掘需要特教教师对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都有足够的了解,短期的培训并不能使其成为一个合格的特教教师。所以即使现在我国的随班就读的残疾人数量有很大的增加,但其接受教育的实效却并不乐观,在教育过程中的平等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这个是残疾人教育公平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三)教育效果的公平

残疾人拥有了平等的入学机会,并不意味着残疾人教育的效果就和普通学生一样过了。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在身心上的差别导致教育基础、教育过程的不同,因此教育效果也就千差万别。很多实行了随班就读的学校中,特殊儿童仍然在学校内部是弱势群体,他们被边缘化,成为学校教育的旁观者,不能很好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效果是极其不好,因此被称为“随班就坐”、“随班就混”,他们仅仅是一种形体上的随班就读,没有享受到真正的教育效果的公平。另外,从学校毕业之后,残疾人就面临着就业问题,在现今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中,残疾人就业就更加困难。因此即使是经受过高等教育的残疾人,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谋生工作都是非常困难的。就业困难、生活难以自立又进一步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使得他们的学校教育效果难以体现出来,教育带来的效果大打折扣,很多残疾人因此放弃了进入高等学校就读的机会。

三、加强残疾人教育公平的具体措施

首先应该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加强残疾人教育权的保障制度,政府从政策上给予残疾人教育政策的扶持及损害残疾人教育权益的惩罚力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政策上的倡导上。

加大残疾人教育、康复和就业方面的资金支持。发展特殊的教育事业比普通教育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无障碍设施,对特教补贴,还有帮助残疾人康复的设备以及对困难残疾人的补助等等都需要资金的运作,所以国家要从资金上给予更多的实际支持。

制定并完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从师资上保证残疾人接受符合他们自身的教育方式,使残疾人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圍有进一步改善,真正的享受到教育过程的快乐。

结束语

残疾人的教育公平问题虽然不断为我们所关注,但其教育公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管是从教育的起点、教育的过程还是教育的效果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平等。我们应该及时发现残疾人教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残疾人教育公平的真正实现,让残疾人教育和普通教育一起沐浴我国教育蓬勃发展的春风。

参考文献:

[1]谢九英.残疾人教育公平问题探究[D].2007.

[2]尹海洁.残疾人受教育状况及对其生存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12,(11)

[3]庞文,于婷婷.论残疾人的教育增权[J].中国特殊教育,2011,(7)

[4]陆莎,傅王倩.论社会公平视野下的残疾人高等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14,(3)

作者简介:

上一篇:游宁波博物馆作文350字下一篇:上海科技博物馆游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