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学生调查报告

2024-08-27

生本教育学生调查报告(精选8篇)

1.生本教育学生调查报告 篇一

篇一:打造生物高效课堂结题报告

构建“三自一引”模式,打造高效、活力生物课堂 对研究课题的论证:

以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生发展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核心,以导学案导学为主要抓手,以小组有效合作学习机制创建为突破口,努力打造踏实、高效、灵动的课堂,与时俱进、激扬生命活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积极向上、自信大方、友好合作、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成绩优秀”的时代新人。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

落实课堂教学——打造生本理念下的“活力、高效”课堂 生本课堂的实施策略:“六转变”、“四综合”。“六转变”即:(1)转变知识学习的过程,变课堂学习知识的过程为发现知识的过程。具体做法:创设情境、联想猜想、实验验证、小组互动、得出结论。(2)转变探究性活动方式,挖掘教材素材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利因素。(3)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4)转变师生的传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5)转变传统的教材观念,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6)转变浅尝辄止的问题意识,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四综合”即:突出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方法、知识与情感的四维综合,使课堂呈现出更多的活力点。一是知识与知识综合概括,形成综合性的知识体系。二是知识与生活综合联系,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三是知识与方法综合渗透,创立课堂综合化的方法新体系。四是知识与情感综合融合,达成课堂综合化的目标新体系。研究的相关课题:

1、以生为本,构建活力、灵动、高效的“生本课堂”。

2、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方法、汇报、展示、评价的有效性研究。

3、学生合作探究、表达交流、评价能力的培养等方法的研究。

4、教师点拨的时间调控、重点难点知识的把握、总结提升、评价尺度等方式的研究。

5、前置性学习的设计、检查和反馈方式研究。

6、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导学案? 研究方法

生物生本课堂的基本模式:“三自一引”

课题组人员分工:课题组人员由校内的生物课教师参与,请他们听、评课,收集他们在生本课堂上的得与失,共同探讨,提出改进意见,然后形成共识,形成成果。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实验课的研究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互相从问题的不同侧面进行辩论与探讨,可以使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探索事物的来龙去脉,更加全面的认识问题。实验教学中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生物科学探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发现学习的“过程”和获得主动探索的“经历”,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了创新和改革,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生物教学生活化,是指在生物课堂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已有的生活感知去重新认识、理解生物学科的内容与知识,让它们两者建立相互联系,从而把生物教学的整个过程融入到学生对于生活的理解与认识中去,从而能够让学生不仅学习、认识生物,更能感知生物的魅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生物知识无处不在。对于初中生来说,刚刚开始接触生物学习,由生活作为切入点,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所以说,初中生物实现生活化教学即是实施新课程的客观需要,也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需要。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教师只是按照教案或教参的设计,按部就班的展示自己的教学行为,把学生当作观众,既没有沟通也没有交往,更忽视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教与学的完全分离,使本应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然而,农村初中拥有

独特的环境资源,生物教学更容易贴近生活,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题的研究成果

1、我编写了八年级生物上下册导学案一套并上传到百度文库。七年级生物上下册导学案一套。

2、撰写了相关的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

3、我们构建了“三自一引”生物课教学模式:激情导入,诱发活力;自主探究,孕育活力。合作交流,外显活力;突破难点,展现活力。拓展延伸,丰富活力;总结升华,创造活力。教师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及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合一的导学案。上课一开始,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一定的教学方式导入新课后,然后学生根据目标导学,认真研读教材,对本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力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对一些基本的内容要求能掌握。同时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学生在研读中发现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质疑探究,学生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为了使这部分落实到位,收到理想的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学生参与教学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学生的各项活动,创设良好的参与教学的氛围。(1)在问题的设计上 ①是要有明确的目的,要符合生物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②是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有跳一跳、够得着的感觉。(2)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上

①是要根据课程、教材的具体特点,采用资料分析、情境分析、分组 讨论、探究实验、看图或图表分析等形式; ②是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③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参与点,不能让少数学生在活动中 成为观众或听众。

(3)师生解疑,整体构建 在学生小组自主质疑探究、自主构建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形式,最后通过整合,形成本课的知识结构及技能体系。在课堂交流时:

一、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二、要给充分的时间;

三、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及时的评价,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知识结构的构建上:

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交流学生有能力自己构建的,教师决不能越沮代庖;

二、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努力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4)、习题巩固,反思提高

本步骤包括知识体系、练习题、反思三个栏目,知识体系可以让学生系统的了解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知识重难点,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练习题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精选习题,选题的原则一:少而精,有明确的练习目标,针对学生易错点有的放矢。原则二:难易适中,做到不选难题、偏题、怪题等,所选题的难易度能够培养学生的双基。总之,教学活动离不开习题,只有灵活、正确地运用习题,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反思栏目中我鼓励学生写自己的收获和建议,更鼓励学生写感受或建议,从而建立起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平台。当然,作为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此栏目树立学生的信心,鼓励学生乐观地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

1、运用“三自一引”课堂教学模式解决生物问题固然存在许多优势,但其他方式,如创设教学情景在有些课上的效果更为明显

2、通过设立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比对,实验班存在的问题是,优秀率不如对照班,几次考试,最高分也不会在实验班出现。

3、与多位教师进行探讨,观摩相关生物探究课后,有一些感触,有效课倡导的是一种自主学习的一种理念,模式也可以多样化,传统优秀的教学经验完全可以适时揉入到新的课堂模式当中,更好地解决生物概念的教学问题。课题研究的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的教学任务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学习一定的生物知识,培养一定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高效课堂在时代的呼唤中走来,课堂上师生情感交融、智慧碰撞、思维互动,教学并进。在高效课堂的模式下,探索生物课高效性的教学研究,通过高效课堂相关教学环节,实现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解决了生物的教学困局,实现了把快乐还给学生,从学会、会学,到乐学、发展的教育目标。同时,也把快乐还给老师,真正实现我工作、我生活、我快乐。篇二:付云红结题报告 《关于前置性作业设计与执行中问题的探究》结题总报告 上谷学区中心校大郭杖子小学 付云红

一、课题的提出

1改革课堂教学的需要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例如: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气氛沉闷,出现教师课堂满堂灌,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等,导致教师教学效果不高 ,学生学习质量不高,能力不强。因此长期以来,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学效益低下,于是只能兴“加时之风”,靠“补课之功”,搞“题海战术”,行“死记之道”。鉴于此,对学生进行生本教育势在必行.前置性作业的有效设置是为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准备的,具有相当强的目的性,它就是要达到让学生在课前能够对新知识进行感受、进行初步理解、自主寻求解决办法等目的,起到对课堂的导入、甚至贯穿整个课堂的作用。有效的前置性作业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它给我们的课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让学生更自信,最大程度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也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广阔的空间和学习乐趣。

2.提高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需要。

通过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有效学习的课题研究,教师们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在新课程理念下积极提倡前置性学习这方面还不是做得很理想,因此我们要继续通过新一轮课题研究来大力提高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从而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二、研究内容:

(一)、计划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2、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提高学习质量。

3、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活跃课堂教学。

4、课堂教学落到实处,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5、发挥课堂教学愉悦的魅力,鲜活课堂教学。

6、转变教师的教学角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具体目标、重点难点 具体目标:

1、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

2、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研究。

3、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与选择。

4、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学习研究。重点、难点:

1、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研究,激发学生主动性学习。

2、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选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研究思路

构思??设计??实施??反思??总结成果

四、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或者学生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

2、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课堂完美展示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课堂展示的实践经验。

3、文献学习分析法。理论学习是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教师通过学习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并对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吸收借鉴,使之成为指导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

4.调查研究法。主要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课堂展示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不断进行回溯研究,在反思和总结中,探讨课程理念在教材、学生、教师之间的有机整合。

五、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生本教育”就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教师表现自我、体现能教的境界应该是“教而不见(现)”,这样让教学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愉快学习的活动,让课堂变成学生以小组为主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殿堂,让学生自己去整合知识,使学生的智慧、能力自然生成;而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为学生好学、乐学而设计的教学,让每堂课都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碰撞思想的火花,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文化的盛宴。进行“生本教育”体系改革,必须首先对课程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小立课程,大做功夫”,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体现“教少学多”。小立课程指的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从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也就是大做功夫。

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展开和深入,新课程理念提倡课堂前置性小研究。所谓前置性小研究:是在实现自学的基础上,追求更完美的学习,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获得发展。

3、对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课题组成员分工: 本课题组由县级骨干教师挂帅,由几位富有时代精神,勇于创新,充满活力,经验较为丰富,研究能力较强的中老年教师组成。其中,王永东是一名骨干教师,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是学校的教学业务骨干。李淑萍是学校的教研组长,现任六年级语文,曾参加过“怎样展示才精彩”的区级课题研究。在教学中,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有一定的教育科研经验。

侯志是学区研训员,主抓数学,曾主持完成县级课题研究,也是一位业务精炼的老教师。参加课题组的老师,都是各学科的科组长或学校的业务骨干教师,有实验研究的精力。他们曾受过教育科研的培训,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都是从事第一线的教学工作,能有效利用现代科学的教育科研手段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课题的完成。

六、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4月——2013年5月 ①调研论证选题,确定课题研究的范围。(负责人:王永东)②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尝试编制前置性学习小研究,确定大致的样式。(负责人:付云红)③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负责人:李淑萍)(2)研究阶段:2013年6月——2014年6月 主要任务:前置性作业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具体做法:根据备课组长分配的任务,各人完成该单元的前置性学习设计。教学准备中要有预习任务,教案中要充分体现应用学习作业的环节。①各教研组开展课例研讨活动(负责人:侯志)

依托学科教研组,开展主题课例研讨活动,尝试应用前置性作业。反思总结,不断修订。②多种形式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负责人:王永东 ③定期组织课题组骨干成员交流研讨,不断深入课题研究。(李淑萍)④聘请有关专家对我们的课题研究进行指导。(负责人:侯志)

(3)总结阶段:2013年12月

①课题组收集并整理课题研究资料:(负责人:王永东)

教师教学案例、教师有关研究论文、课堂教学实录、有关图片资料、各学科前置性学习作业汇编。

②子课题组负责人撰写子课题研究报告(负责人:付云红)③课题组撰写研究报告(负责人:李淑萍)④聘请专家进行课题成果分析(负责人:侯志)(4)、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形成一种符合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范式,以此来落实课程改革的理念,打造高效课堂,从而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1.三至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前置性学习作业汇编 2.教师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实录及相关教案、反思)3.研究教师撰写的论文集 4.实验过程的研究报告 5.调查报告(5)、课题研究的保证

本课题研究的负责人是小学高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有一定的承担能力。组织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参加研究的教师在教学一线多年,有实际经验。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七、实施过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归依的教育,是教育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每位教师的心田。

新课程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它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主体。生本教育提倡:一 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根据课改精神,我校进行了“前置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课题研究。近两年来,我们经过探索、实践、研究,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具体如下:

一、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注入新鲜血液

理论的指导是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有效保证。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拥有一桶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的导师,是知识的海洋,是饥饿人的点心,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只有博览群书,拥有丰厚的现代教育理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标新立异,才能成为导航的明灯。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我校的工作重心。乘着课程改革的春风,我们把握各种机会,采取各种途径,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1、集体学习,认识课改理念。

为了使教师们对教育教学理论有更多的了解,我校坚持执行科组学习制度,每月召开一次的科组例会,每次学习做到有中心内容,有中心发言人。例会中我们分别认真学习区教研室下发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解读》、《杜郎口教学模式》、《教育走向生本》等文件或书籍,深刻领会其内在精神,加强全体教师对新课程的意识,指导其教学行为。为了让教师们更清晰地了解生本教育的实质,我们还组织教师通过网络观看“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的相关介绍,让教师们更深刻地了解生本教育。

2、自主学习,内化理论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问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在对教育教学理论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我们组织教师们把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内化为个人的财富,在教学行为中有效发挥其作用。自主学习中,教师们主要学习了《我看生本教育》、《生本课堂的理念及其形态探微》、《“生本教育”课堂里,教师该怎样“教”》、《生本教育下的大语文教学思想初探》、《生命在阅读中成长》、《以生为本,激扬作文的生命内涵》、《解度生本教育中的个性教育》等文章,做到内容丰富,辐射面广,针对性强。在学习文章的同时,教师们写下了读书心得,结合自己日常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自觉提高自身的理论意识。

3、专家引路,提高理论水平。马克思说过:“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高尔基也说过:“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学校是一个狭小的范围,为了避免教师们做井底之蛙,为了让教师们有过硬的教育教学水平,我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聘请专家进行讲座,如石家庄市金马小学教师作《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的专题讲座,区教研室郝增老师作《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专题讲座,在专家们的引领下,通过学习,老师们感触很深,收获颇多。除此之外,我们还积极组织老师们外出听课学习,如到承希小学、第二小学等,教师们开阔视野,教学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4、互动交流,充实理论知识。

俗话说:集体的力量大。我们集全体教师的智慧于一炉,给老师们创设了交流的平台,让老师们在科组例会上畅谈自己的理论学习心得体会。“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校本学习中,老师们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兴趣盎然,各抒己见。在互动交流中,每位教师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充实。

通过各种形式的理论学习,教师们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教育教学的观念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表现在:从教育实践者转变为教育实践的研究者,新的职业生存形态正在发生改变;课程意识进一步加强,具有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积极投身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中,并取得很大的成功;教师的专业化和教学的个性化更显特色,相得益彰。

二、立足课堂教学,推进课题研究,提高课堂实效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高能力。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教师在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一位名人讲过:“教育科研是学校走向成功的根本,是教师走向卓越的关键,是学生走向成才的重要途径”。也有人说过:“下水方知水深浅,探索真理靠实践。”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可以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实效。

(一)、情境引入,有效促进教学效率

据脑科学的研究,人的大脑功能,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脑左半球是掌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言语的活动;而大脑右半球则是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活动。右半脑与知觉和龙件有关,具有音乐的、绘画的、综合的整体性等空间的鉴别能力,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直觉、领悟和创造性才能的发挥。而情境教学较好地协调了大脑两半球的互补协同的作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的“静听”状态,出现课堂气氛沉闷,老师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讲,学生坐在座位上若无其事,无动于衷,总是提不起精神,其实原因是教师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一节课下来,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精力,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理念,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

课堂上,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如故事引入、猜谜语、玩游戏、媒体课件等方式开篇导入,充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强烈的激情中暴发了,兴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股无形的动力,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转变教学行为,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染。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教科书教活,转变教学行为,就有效地提高教学实效。

生本教育课堂,以学生的活动为课堂主要形式,充分依靠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合作,引导学生勇于创新,使学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良好的教学行为是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采取了“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就是让学生有学习的空间,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增强师生之间沟通和交流,例如《一夜的工作》,讲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况,教师先问学生:“你觉得周总理是个怎样的人?”学生通过四人小组讨论知道这位令人敬佩的好总理,他的工作十分劳苦,生活十分简朴。这是文章的命脉,抓住这条命脉,教师要求学生分别找出表现周总理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的语句,通过自己去找好朋友,找老师,互相交流,相互合作,互相帮助,把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得到解决,得到补充,打破了以往问答式的教学。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情绪高涨,课堂里充满解疑问难的话语,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心情舒畅,所有的问题在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中解决。整堂课学生自主地获取全部知识,体会到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成功的快乐。篇三:现代化生态课堂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

夸美纽斯认为:“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与宁静。”课改是把教师从应试教育的泥淖中拉出来的最效手段。但教师接受理念容易、践行理念难。当下,教师缺少的不是理念,也不是态度,部分教师舍不得“磨刀功”,“学生不会学,学生找不出问题,个性学习只是浪费时间,交流、展示时效低“,诸如此类现象比较现实的存在着,为了全面提升各个学校课堂教学现代化的工作水平,形成各具更高水准特色的课堂教学现代化模式,促进我区课堂教学现代化事业的繁荣。我区决定以“现代信息化生态课堂实验与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临淄区秉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工作宗旨,以落实省市区教育规划纲要为主线,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教育科研引领教育科学创新,实现了全区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区域教育的满意度和知名度不断提升。早在2005年,临淄区就把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作为全区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首要任务来抓,在学习和借鉴洋思和杜郎口等全国课堂教学改革名校的基础上,进行了历时八年的课堂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涌现了如高阳中学、金茵小学和朱台中心小学等省、市课堂教学改革典型示范学校,全区各学校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2006年,创造性推行了全区学科教师岗位月度培训,历经了从教材通研到学科知识构建,从先进教学理念到课堂教学实践,从“模块培训”到“菜单培训”,从“大班培训”到“分层培训”的变革创新,着力开展名师骨干教师培养培训。新教师岗位培训和青年教师培养培训。走出了一条具有临淄特色的教师培养培训之路。同年,在全区各学校开展了书香校园建设工作。通过落实“周月季”读书计划,开展百种报刊进校园,读书明星及教师读书人物评选。举办丰富多彩的读书节及主题读书活动。积极推广经典诗文阅读、科普阅读和英文阅读等一系列措施,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人文素养。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障。但是,我们也清楚的看到,八年来,尽管全区各学校课堂教学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目前全区课堂教学中①模块培训法(mes)在微机教学中的应用.王鹏,刘世红,张德明.现代技能开发.2002/10.②开展“菜单培训” 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袁建亚.河南教育.2006/03.③合理运用分层教学 提高政治教学质量.赖兆平.新课程学习(下).2014/01.①②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部分校长和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课堂教学改革落实不到位,学校之间的课堂教学水平差距较大;部分学校和教师只是机械模仿和简单搬用,没有真正消化、吸收,掌握先进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实质,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一些学校教学管理粗放,轻过程,重结果,学校教学管理不精、不细、不实,不能有效保障和支持教学水平的提升;个别学校的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学习流于形式,课程开发能力不强,课堂教学内容单一,课堂教学水平只徘徊在较低的层次和水平。通过对上述种种问题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发现,尽管我们一直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路上执着前行,但8年实践探索的成果已然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如果不及时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那我们就不可能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可能打造与临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化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最根本点途径,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品味的标志,几乎所有的关于教育的弊端和困惑,最终都能在课堂上找到症结;所有关于教育的改革和探索,归根结底也都要回归到课堂中去。因此,进行现代化生态课堂实验与研究,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师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区域教育教学现代化的核心所在。

基于以下原因于2013年秋提出《现代信息化生态课堂实验与研究》这一课题: 教师层面存在的问题:

1、主问题设计不够明确。

大部分教师对新课标没研究过,对教材的挖掘深度不够,设计的问题浮于表面,没有抓住教材主问题,没有通过递进式的问题串把教学内容呈现在课堂上,造成课堂就是一些琐碎的内容相叠加,学生的学习支离破碎,既耽误了教学进度,又影响了教学质量。教师应指导学生展示有挑战性的问题。平时加强对课标和教材的研究,设计出符合章节特点的主问题,用几个主问题和几个小问题把教材内容串联起来,真正实现课堂高效目的。

2、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认识不够。

理科教学前置测评环节,学生将内容展示到展板上后就结束了任务,此环节在教师和学生眼里就是为展示而展示,仅此而已。教师和学生对展示中出现的动态错误资源没有很好地利用,使得课前很多学生就产生了错误认识,对新知又产生了错误迁移,直接影响课堂达标率。

3、对小组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课堂上仅仅是对展示学生分数的过程性评价,而对小组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等环节中的过程与情感交流视而不见,学生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终结性评价缺失,使得学生小组意识不够强烈,小组间的竞争形不成氛围。现在的小组评侧重于展示个体的评价。

4、小组合作学习要把握时机,部分老师为了力求形式的完美而组织效果甚微的互助讨论。结果是浪费了时间,收获了了,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听、说方面基本能力得不到提高,还容易养成浑水摸鱼,趁机取闹的不良习惯。学生层面的问题:

1、学生的学、展、听、析不够规范。

学生的学、展、听、析每个环节都表现的很不正规,松松散散,不够规范,课堂上每位学生的肢体语言都是他个人素养的体现,所以加强展示、交流规范性的研究势在必行。对于学生的展示和聆听我们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

(1)学生展示要求:①展示标准:面向全班学生,展示前有提示(下面我来讲解第x题,请大家往这看);展示时自然大方,声音洪亮,不能遮挡展示的内容;展示完后要询问还有补充或质疑的吗?②力求展示形式的多样化:可以展板展示或小组对学/群学或个人展示等。展示时,做到了小组要分工明确,尽量不要一个人展示,可以2—3个人分步骤展示,也可以分讲解的、拓展的、方法总结的依次展示等。展示内容做到了尽量是小组合作后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教师分担的主问题,注意了小组间的互相讲解与质疑。③注意了展示机会的均等性: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展示,尽量避免几个尖子生主宰课堂展示的局面。④注意了展示的有效性:展示真问题,展示大部分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2)学生聆听要求:面向展板而坐(注意坐姿),听完后须有质疑或补充。

(3)展示的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能引导其他小组质疑;当学生都看不出问题时,教师能能介入讲解,或思路点拨,或方法总结,或解题注意事项等;学生展示完后,大部分教师还能跟上适时的评价,如从讲解内容、讲解方法等方面加以点评,注重了教师的引导、拓展的重要性。

2、学生的自我纠错环节缺失。

很多教师为了课堂上能完成各教学环节,设计的教学节奏很快,各流程间没有给学生留下自我整理学案、笔记,自我反思、消化的时间,使得学生疲于合作、疲于展示,一堂课下来,真正“印”在学生脑里的“真知识”不多。3.组间质疑不够。

课堂上,鲜见展示后的小组质疑,或质疑只停留于展示学生的声音、表情等评价上。学生提不出质疑的问题,可能来自于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导学案设计的问题浮于表面,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发现不了真问题;二是小组交流不到位,小组间没有提取真困惑;三是评价出现问题,没有将组间的互相质疑评价纳入小组考核范畴,学生组间的互相质疑没有形成习惯。

4、学生评价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无效评价或劳动。

很多课堂的部分环节,学生之间的评价往往采用一些含金量不高的套话,指不出问题所在,做不到小组学习环节的多元化评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本学科特点,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提出具体要求,如:对合作探究环节设定时间限制,提前高效完成的给以加分奖励;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纪律有明确的奖惩要求;对学生的参与度、积极状态予以适度的量化评价;课堂教学中,有多次小组学习活动时,坚持对每次的组内合作学习给以相应的即时评价或量化评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课堂教学水平落后是制约素质教育实施、阻碍教育现代化实现的主要瓶颈,课堂教学不改革或改革不彻底,素质教育都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教育现代化也不可能得以实现。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国内外很多著名专家学者先后对课堂教学进行过精辟阐述。1959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式教学,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他认为,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彻底否定和抛弃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针对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理论,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主要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类型。在课堂教学中,而在于学生是否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否在积极独立地进行思考,是否在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把i0·巴班斯基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基本方针;日本提出教育改革“重视个性的原则”;韩国在制订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时,突出强调了学生自由、自主、自律精神的培养。①漫步“技术” 张扬“个性”.姚胜超.吉林教育.2014/05.①西方社会心理学对小组合作学习广泛在探讨,试图将社会学、群体动力学在合作原理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他们认为,在现实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状态——相互对抗方式、相互独立方式和相互促进方式,或者称之为竞争型学习、个体型学习和合作型学习,这些不同在学习方式对于学生在心理过程肯行为方式会产生不同在影响。我国建国初期,在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力图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来建设我国在教学理论体系,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活动目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培养学生在主体性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核心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于2001年6月正式颁布,这标志着中国进入新课程改革的时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这次课程改革在重要理论支柱。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在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在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建构主义理论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感受、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建构起自己合理在认知结构。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国各地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相继出现了洋思中学、杜郎口学校、东庐中学等全国课改名校、洋思中学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理念、杜郎口学校在课改模式、东庐中学在“讲学稿”等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主持在全国新教育实验“构筑理想课堂”,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主持在“生本课堂”都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在理论和实践范例。在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主要存在这样几种情况:一是主要强调学科教学模式在构建,例如潍坊在“345优质高效课堂”模式中在“345”是指“三步四环节五课型”②①,所谓“三步”是指每一堂课应该包括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延伸三个步骤。四环节是

③指课内探究过程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环节。五课型是

指每个学科结合各自学科的具体特点,设计出五个基本课型。重重模式构建专业性强,但是 ①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初探.柯文岛.新课程(教师版).2005/08.②浅析三步四环节五课型中认知语言学的应用.潘颖影.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0.③关于合作教学的教学反思.王兰英.新课程(教研).2010/02.

2.生本教育学生调查报告 篇二

一、转变管理观念, 实施发展评价

观念影响行动。传统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之所以单一, 更多在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而随着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学校所要培养的学生已不再是考试的工具, 而是要通过学习后能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这也就要求在学校管理中, 要转变传统的评价理念, 树立学生发展意识。

1. 转变传统的管理观

在学校管理体系中, 学生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 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 传统教育教学中更多是把学生当做管理的对象,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管理成为“管”与“被管”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 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参与到管理过程中, 应付心理占据主要地位, 主动性不强。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 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就是要把学生纳入到学校管理体系中, 让学生积极参与管理, 成为管理的主体, 提高积极性。

2. 树立学生发展意识

初中学生经历了小学六年的学习, 虽然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上还不尽如人意, 但始终是发展着的。一个小学毕业生在思想领悟能力上和一个初中生始终有一定的差距。树立学生发展意识, 就要注重采用发展性评价来对学生实施评价。发展性评价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多元性, 评价不再以教师为主, 而集合了学校管理、班主任教师、家长、学生个体、学生群等多个评价者, 评价内容从以成绩为主转向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良好心理素质、品德等方面, 更加全面。同时, 发展性评价还要关注过程的评价, 将评价落实到日常的学习活动中, 不仅要关注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发展。评价不再局限于校园和课堂内, 而延伸到课堂外、家庭中、社会中, 学生的发展空间扩大。

二、关注个体差异, 实施分层评价

传统学校评价中更多采用的是整齐划一的评价模式, 学校管理中对班级的评价都是“一竿子”看齐, 在学校总体评价目标下, 班级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同等对待, 这样的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主体间的客观差异, 评价低效而导向性不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实施分层评价, 就需立足学生的实际, 从实际出发而选择不同评价目标作为引导。

1. 全面了解学生, 做好分层工作

在学校管理体系中, 针对学生的实际, 可从兴趣、性格、家庭背景、学习成绩、学习方法、接受能力等方面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而落实这一具体工作可由班主任完成。班主任首先将班级中的学生按照总体目标进行分层, 学校再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汇总, 分出大层, 然后制订不同的层次目标。一般而言, 对学生的分层可采用三级制进行, 即A、B、C三层, A层以学习成绩和学习方法较好、态度认真、兴趣浓厚的学生为主, 而B层学生则在上述各方面次之, C层学生则在知识基础、学习方法等方面处于底层, 需要一点点进步。合理的分层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树立学生学习兴趣具有积极作用。

2. 制订合理的层次目标

学校对学生进行分层后, 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出不同的评价目标。对A层学生而言, 更多的要集中于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评价, 因为A层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方法等较好, 评价要求也要稍高;而对B层学生, 则在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变过程中, 更多关注学生的转变态度和方法选择性的评价;对C层学生而言, 要更多注重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发展点。同时要注意, 各个层次间的学生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当C层学生逐渐向B层学生 (或B层学生逐渐向A层学生) 靠拢时, 要及时调整层次, 这样才能更好地评价激励学生。

三、重视班级建设, 实施量化评价

学生是班集体中的个体, 班级文化、班级舆论、班风将对学生个体的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为此, 应淡化对学生的个体评价, 强化对班集体的评价, 让每位学生都约束自己, 热爱这个集体, 拥护这个集体, 建设这个集体。

为了形成良好的校风, 就必须重视班级建设, 实施量化评价。实施量化评价, 就是每月开展“绿色安全文明班”评比, 将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纪律、礼仪表现、卫生状况、安全事故、家庭环保、比赛获奖等进行量化, 按照一定比例评选表彰“绿色安全文明班”, 从而把生态德育建设好。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 在学校管理中, 践行生本教育, 改变评价理念, 落实评价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摘要:传统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评价以成绩为主, 这主要是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 以学生不断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逐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落实, 对学生的评价也逐渐从单一转向多元。践行生本教育, 关注学生的发展, 改进评价对落实素质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生本教育,发展评价,分层评价,量化评价

参考文献

[1]梁巧玲.浅谈发展性学生评价[J].中小学教育, 2013 (10) .

3.生本教育学生调查报告 篇三

班主任在教育实践中,要十分注意用尊重、关爱营造良好的教育气氛。后进生因为缺点多,优点少,所以平时很少得到尊重,经常遭到冷言冷语。心理一直处于紧张、焦虑、忧郁、恐惧状态,表现敏感、多疑、固执、敌对。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十分注意用理解尊重来赢得教育契机。作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权利,尊重学生的差异和发展。后进生自卑心理非常强烈,原因是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以为自己一切都不如别人。但是,无论多么差的学生都有优点。因此,在集体活动中我有意让他们发挥出来。能唱歌的,让他登台表演;有体育爱好的,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发挥特长。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集体责任感,用集体的荣誉影响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好学生谁都喜欢,他们往往以积极进取、学习勤奋、人格健全赢得老师的青睐,平时老师对他们也是眼睛盯着,嘴里念着,心里记着。可是发自内心的喜欢那些有缺点的学生,在具体工作中,却很难做到或坚持下去。他们因为缺点、缺陷,或平时一些不良行为而被遗忘,被冷落,甚至被反感,因而使他们在教师和同学的冷眼里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失败感,他们未接触社会便过早的承受失败的痛苦,有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差生并不缺少批评,而是缺少表扬、关心、鼓励。有一句话说“给你一点阳光,你就灿烂”,老师千万要想方设法的给学生温暖和爱,让学生在温暖和爱里获得发展的动力和自信。人都有被肯定的愿望,教师言而由衷地肯定、鼓励会激发学生的信心,焕发学生前进的动力。

人心都是肉长的,没有哪一个人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而无动于衷的。事实上,人们往往是“投之以桃,抱之以琼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问题学生也是一样,当他们需要帮助时,我们给他送去温暖;当他们受委屈时,我们给他送去关心;当他们有细微的进步时,我们给他送去鼓励;当他们犯了错误时,我们给他宽容、帮他改正。那么,他怎么会不亲近老师呢?我们班曾经有个后进生叫胡小俊,以前,不仅学习不努力,而且散漫不遵守纪律,经常迟到早退逃课,即便在学校也是在课堂上睡觉。老师批评他,他却像个闷葫芦似的一句话也不讲。许多任课老师都拿他没有办法,对他感到很无奈。后来经过了解知道:他父母离异,现在同奶奶生活在一起,家庭生活条件不好,每月生活费经常不能按时寄来,因此每当月末的时候,他的心情都十分不好。得知这种情况后,每当快到月末的时候,我都主动找他了解情况并经常借钱给他。有一次他的脚扭伤了,肿得很厉害,可是他舍不得花钱上医院。看到这种情况,当天下午我就强迫带他到医院看医生,上了药。回来的路上,他的眼里噙着泪水,一句话也不讲。第二天下午的大扫除,他一瘸一拐的,却仍然参加劳动,而且脏活累活抢着干。同学门看了也都很感动,我抓住这个契机,利用班会深入细致的分析了这种带伤劳动的积极表现:实际上是心灵美的表现,要求进步的表现。在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扬声中,他体验到了进步的快乐。现在他不仅遵守纪律、学习努力,而且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

尊重学生,是转化后进学生的前提。学生天真、单纯,容易受到伤害,很多优秀教师教育的成功经验就是尊重学生。在这种被尊重中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希望。从而树立起做一个好学生的信心。后进生一般家庭压力较大,如果老师在家长面前再说学生的不是,无异于在学生伤口上撒盐。老师最好对家长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对他提出希望,使他在双重尊重和信任下,树立目标,增强信心。其实,尊重也是一种教育艺术。我班有一个女同学叫李艳霞,平时比较注重穿着打扮,有一天穿了一件很暴露的背心,我看到后,没有马上直截了当的给她指出来。第二日天课间操,她仍然穿着那件背心。我装做无意地对他说:“天这么冷,穿这么少,不冷吗?一会儿快回宿舍套件衣服!再说穿这么少多难看,这件衣服最好留着在家里穿。”听我这样说了之后,她再也没有在学校穿这件衣服。我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也要求全班同学互相尊重。现在班级已经形成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良好风气。

古人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则不行。”比如,每天我都坚持不懈地7点前到学校,那些散漫的同学看到我这样也坚持早到校。班级劳动,我每次都和学生一起干,同学看到老师都这样,那些平时不愿意劳动的同学也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干。要求同学背的课文,我都先背下来,那些不愿背课文的同学也在老师的影响下,把课文背下来了。我个人平时也是从来不迟到早退,每节课我都提前到班级,每次作业都仔细认真的检查批改,从来不马虎对待。有个同学后来在日记中写到:“老师,我原来是一个很懒惰的人,是您的影响使我变勤奋,变得有毅力了。特别是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使我真正领悟了人应该怎样对待工作和怎样对待生活,这些将使我终身受用。”

4.生本教育学生调查报告 篇四

1.学生资源与教材资源链接,备学生世界,设计体验式、探究式的资源学习活动。

学生资源与教材资源链接包括三个方面:学生现有知识与技能水平与教材呈现的知识与技能水平链接,备教学的起点;学生已有经验与教材内容的链接,备教学的切入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教材内涵的链接,备教学的生长点。

新课程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的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习得“案例”本身,而应习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有价值的东西。如果没有学生的对现实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对精神的感悟,教材便成为约束和局限学生发展的媒介。就学生而言,只有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联的认知才是鲜活而深刻的认知;教师在备课中应善于把握教学内容的内核,勇于突破教科书,从学生的生活中充分挖掘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撷取学生感兴趣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剖析,设置学生中常见的情境让学生探讨。架起生活与知识、生活与觉悟的桥梁,让生活成为学生形成正确觉悟的不可或缺的媒介。

2.学生资源与教师资源链接,备教师自己,设计有价值的师生对话、问题沟通的资源学习活动。

学生资源与教师资源链接,即教师备课时要围绕学生备自己。教师在备课时要明晰:学生现在有什么?他们还需要什么?我能够提供什么?我不能够提供的怎么办?教师的素养不等于学生的素养。教师同一般“专家”、“学者”以及道德高尚的人的区别,主要在于同学生的沟通。他们的各种素养只有在同学生沟通中才能发生实际影响。因为一切教育活动本质上说就是师生双方借助于交往和沟通而实现的。师生沟通强调师生双方的相互尊重与平等、相互影响、共同参与和分享的互动关系。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课程内容要有自己独到的、个性化的理解,并设计有价值的师生对话、问题沟通的学习活动,让这些理解成为引发学生理解、感悟的最优导火线。通常我们以为学生能复述教材、记忆教材就表示他们已经理解教材,这是错觉。学生的答案有些是真正的差错,有些答案同教材及教师的理解有出入,是由于按照他们的心理水平与经验只能那么理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思考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会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以怎样的形式出现,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带来怎样的影响,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会有怎样的反应。备课中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是为了给课堂中教学资源的生成留下空间。

3.学生资源与学生资源链接,备学生世界,设计合作、交流的资源学习活动。

传统备课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处于一定年龄段的抽象群体来认识,学生没有个人的地位,没有个人的价值,只是被视为没有生命、没有意识的容器,把知识填充进去就完了。学生与学生资源链接,就是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时把抽象的人(学生)还原为具体的人(学生)。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常常会从自己的理解和感情出发,表达不同的见解,产生意见的分歧,这就是一种差异。如果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感悟与见解挖掘隐藏其后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分清优劣、扬长补短,将十分有利于个体认识的深化和各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际上,学生在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声音时,智力在接受挑战,尤其当这种挑战来自同学而非教师时,学生的思维碰撞会更加激烈。

由于学生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知识构成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点,使生生之间容易沟通,产生共鸣。但是学生的具体家庭情况、成长经历、生活阅历等方面又有许多不同,因而使不同个体有想得到更多信息的渴望,取长补短,完善自我。因此,备课中要注重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的基础。合作学习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这些思想是与维果斯基对于社会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重视的思想相一致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通过学习者的合作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5.教育走向生本 篇五

——参加沈阳浑南新区一小“生本教育”现场会总结

教育是在“爱”的感召下,让学生主动学习,享受成长的快乐。怀着相同的教育理念,探寻适合新区教育之路,4月24日—27日,我们一行4人,来到“共和国长子”辽宁沈阳浑南新区第一小学参加“生本教育”现场会。

一、生本现象

浑南一小,给人一种鲜活、跳动的感觉。踏进教学楼像走进多彩的乐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办学理念镶嵌在楼间的横梁上,楼柱上挂满了彩色的叶子,生机盎然。一楼过道最显眼的地方有一个栏目:“微笑一校我最美——首届学生主题摄影展”,照片上有家长和孩子,有老师和学生,还有学校里的工作人员,每一张都是灿烂的笑脸,那种掩饰不住的欢乐,顿时感染每一位驻足的人,置身其中,一种向往学校,喜爱孩子的感情油然而生。

每个班级都有好听的名字,教室上挂着二个牌子,写着年级和中队名,有“三年级”“博文中队”,“四年级”“英才中队”“德馨中队”,“五年级”“远航中队”“扬帆中队”,“六年级”“飞扬中队”,“爱因斯坦活动室”„„每间教室外面展板上都有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班级文化。有好书推荐、科学知识介绍、家长祝福及来信、公益活动照片、特长展览、易物广告„„都是学生自己设计的,连卫生间设计都别具一格,主题为“大海的歌”,以海蓝为主色调,门上二只海豚游向深海,墙上有“节约用水”温馨提示,以海洋生物为背景,瓷砖墙上印着海洋航船图案,张贴着各种海洋生物的介绍。校园小记者自豪地介绍:每学期由一个班负责设计卫生间文化。

楼梯右墙壁上,挂着校长和学生、老师和学生、学生们的各种活动写真照片,洋溢着幸福欢乐。可以说,浑南一小每一片地方都在诉说着“爱”的故事,倾吐成长的快乐。

大课间更是有特色,体育老师介绍,孩子们除了广播体操,还会做二套健美操、武术,一小给我们展示的是“阳光少年”活动,在不到300米环形跑道围成的操场上,1000多名老师和学生井然有序地活动着,没有体育教师口令指挥,随着乐曲变化,从班级特色活动迅速变为全校性的花样跳绳,一个个伶俐的身影在操场上跳动着。欢快的乐曲结束,教师迅速从学生中走出组成方阵,在学生们崇敬地注目中,迈着正步,走上跑道一字排开。老师们有节奏地拍手,各班迈着正步经过旗台,整齐地走出操场走向教室,来宾惊叹着,追随着校长和体育老师作咨询。40分钟大课间,师生全员参与,全身心投入,享受阳光,享受运动。

如果把浑南一小比作舞台,台上活动的都是学生,老师和家长是幕后工作人员及台下的观众。

二、生本课堂

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快乐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些不再当口号响亮地喊着,而是在生本课堂中得以充分落实。生本课堂真正把学生视作教育的主体,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在孩子快乐学习中给予适当引导。1。前置性作业。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生本教育的宗旨。前置性作业不同于课前预习,前置性研究是组织学生以研究的方式对新知识进行体验探讨,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疑问。如生本实验教材五年级第四单元整体感知课,前置性作业如下:

(1)用本单元中你喜欢的一篇内容解读“自强不息”。(2)五篇课文你能向同学们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内交流,选出小组共性的或组员无法解答的在课

堂上交流。

(3)你建议同学们用什么方法学习本单元?(4)根据单元主题你向大家推荐什么书目?(5)你认为本单元我们应进行哪些实践活动?

教师批阅了前置性作业,进行二次备课,实现以学定教。前置性作业为学生提供了预学的空间与时间,学生拿着这份研究材料,带着自己的思考,充满信心和学习的动力及对知识的渴望走进课堂。

2.生动的课堂。

生本课堂以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展示为主,学生有了很大的思维空间和展示平台,课堂学习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智慧的激发。

(1)小组内交流。小组成员拿着“前置性作业”汇报自己的研 究过程、学习所得,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困惑。小组成员开始商讨,分工合作,记录整理小组研讨内容,准备在班级汇报交流。(2)全班交流。小组针对某一问题阐述想法提出困惑,或呈现

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及弯路。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交流时先肯定以上小组的发言优点,然后再加以评述,或补充完善,或质疑问询,要求态度谦逊、诚恳。交流的过程即教和学的过程,是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知识、接受知识、内化知识的过程。

(3)教师引导。生本课堂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教师不再以自 己的思路推进知识,而是激发学生思考、表达,适时以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促进学生探讨,“和老师想到一处了,老师还想听听同学的看法”,“讲得这么好,老师很想知道你是怎么想到的”这是浑南一小老师的课堂语言。老师把引导随机穿插于学生交流中,把握研讨方向,教师成为学生的“助学者”。

(4)“生本”语言。生本课堂是和谐的课堂,学生轻松学习,快乐学习,课堂始终是积极向上的,无论是师生还是同学都是平等、融洽的关系,为了消除辩论时针锋相对的紧张气氛,避免同学交流发表自己不同观点时相互攻击,浑南一小在班级文化中创建了学风,每一节课师生问好时都要呼出班级学风,并拟写了“生本”语言。如“这是我们小组的意见,哪位同学有不同看法,我们期待你的发言”“你们小组观点很好,我还想说说自己的理解。”

三、生本效果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几年来,生本实验学 校实施“大感受、大阅读、大活动”教育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班级管理甚至参与学校管理时学会服务同学,锻

炼自己,表现自己,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自己。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学生的责任。浑南新区一小程桂红教学副校长说:以生为本的学生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式。教育者可以凭借大自然的力量,把人培养到极致。

6.教育走向生本 篇六

读了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再次认识到:上课是一门艺术,除了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中国大学网范文之心得体会:《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其中的生本教育使我受益匪浅,茅塞顿开。作为教师,我体会到要终身学习,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同时还要学会以“诚”待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孩子的表率。还要学会“容”纳一切。比如学生的表现、成绩、来源等。我想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做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是要成为优秀教师必须知道的非常重要的基石,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心得体会《《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http://)。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以实现了如指掌的境界。有的孩子在学校非常内向,在家里却活泼外向,老师就要不厌其烦的引导学生在学校也走向活泼开朗。同时我们也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学会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古语道:“人之初,性本善”,即使他们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我们也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是善良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因此,我们教师,要先做人,再教书。做人要有一个好心态,一个好心情。心理健康,身体才能健康,工作才能愉快。好心态成就一切事业。爱学生,爱同事,轻轻松松地当老师,快快乐乐地当老师,简简单单地当老师,放下包袱,抛却沉重,让微笑永远绽放在您的脸上!我们要善待学生,尊重生命。要善于引导,能理解、宽容。我觉得在一天上班的时间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快乐度过这一天就觉得是很有效的一天!

通过学习,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首先,教师应无私地将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维护自己的学生,并关爱他们,以自己高尚的品行为学生树立起榜样。面对后进的学生,不能采用暴力或体罚等行为,而是应该用加倍的爱去帮助他们进步,这不仅是从职业角度,更是从法律角度对教师的义务作出了规定。教育不仅是教,更是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只是一个教书匠的水平。只有通过在教育中不断学习,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才能逐渐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学习其实就是一段短暂的成长过程,成长是段过程,而不是终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以自己的发展成长为己任,为学生成长为重任,好好做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天天快乐,做教师足也!

【上一页】

与新课改精神不谋而合的教育专著——读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这个寒假,有幸拜读了“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华南师大教授,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本教育实验负责人郭思乐所著《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收获颇多。下面就书中论及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些观点方法简述如下:

一、“高度尊重学生”与“高度依靠学生”。

为什么要高度尊重学生和可以刻度尊重学生?作者有如下几点理由:

1、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

2、儿童人人可以创新

3、儿童潜能无穷

4、儿童具有独立性

从作者所开具的理论依据及事实依据看,“高度尊重学生”确实是可行的、必要的。由此,我想到了新课改所提倡的“师生平等”的命题。尊重意味着平等,可见郭教授的观点与新课改精神是暗合的,我们应该大胆而积极地将“尊重落到实处。

先是态度上尊重学生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的人格尊严及各种权利受法律和首先的保护;而且更重要的,他们应该也完全有能力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我们一定要从“师道尊严”“教师中心”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大的“自由”。

其次是方法上尊重。这与“全面依靠学生”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充分尊重了才会全面依靠,同时全面依靠又是充分尊重的具体体现。

“全面依靠学生”说得多么深刻,又多么富于现实意义!过去,我们在包办代替的思维和行为定式上走得太久,结果使自己的教学生涯黯淡无光,走不出“教书匠”的轨迹。今后,我要铭记这六个字,在班级管理中和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做到依靠学生。

二、“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

1、关于“先做后学,先会后学”,书中举的例子都是数学科的,其实语文科的阅读与作文,同样可以采取。每学一篇课文,都可先让学生自读,然后说读后明白的与不明白的;学得多了,阅读的方法再简单点拨一下即可通透。作文更是如此,只有学生熟悉的人、事、物,才会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动情、动人,所以“先做”“先会”都很重要。

2、“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既是还自由给学生和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不教而教”,即“教”的不露痕迹,也是教的最高境界。

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方便地学,互相地学,也也提高更快,小组合作的形式值得提倡,我们还应进一步深入地从人员的编排,具体操作规范等方面探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使之效益达到最大化。

《教育走向生本》阅读摘录及随感

作者:如东县实验小学 沙建华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0-6-3 9:39:34 发布人:王爱华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前不久,在《人民教育》偶尔读到孙双金老师写的一篇文章《成功,就是比别人多读了一本书》,很有体会。文章中写道这样一件事情:某商人在资产1亿元时,欲与另一家资产120多亿元的企业争取荷兰设在中国的总代理商。一日,荷兰总裁来中国实地考察。他第一站先来见这位商人,谈完商务之后,在商人的办公室发现了一本解读《道德经》的书。荷兰总裁顿时来了兴致,原来他特别崇拜中国老子的道德思想,就和这位商人谈论起来,恰巧,这位中国商人对老子也极为崇拜,颇有研究。两人越谈越投机。荷兰总裁当即表态:第二家不去考察了,中国代理商非你莫属。后来这位成功的商人在接受采访时,由衷地感慨:什么叫成功?就是比别人多读一本书。

读了郭思乐教授撰写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的第1至72页,或许会让我们又向成功的教育迈进一步。

初次翻开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眼球就是生本教育那一个个显著的成果:一年级的孩子入学才三个月,就在一种自主程度很高的学习中变得十分兴奋,他们很快就会阅读,他们可以朗诵诗文,讲述故事,演课堂剧:他们在游戏中短时间就学会了过去难学的数学,而且成绩要更好。孩子入学7、8个月,就开始出现了自主的阅读写作热,他们或用纸笔,或用电脑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日记,文章,其文思敏锐和吸收信息的效率,大大超出了原来的预期。在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人均自主阅读量已达到1300多万字,相当于课标规定的高中生阅读量的2倍。大量阅读带来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迅速增长。在广州市小学生语文能力竞赛中,前10名里华阳小学就占了4名。要知道,全市有1000多所学校呢。不仅是语文,数学,英语,从小学到高中像这样的例证还可以举出许多。

那么在惊叹羡慕的同时我们不禁要思考,是怎样的理念在支撑着他们,他们又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几年前,一位朋友问郭思乐教授:“什么是教学?”郭教授回答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

“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 “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是12,再多加一个3,是15;数一数,5 个3是15,等等。” 这一段小小的对话,闪烁着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理论的智慧之光。

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生本教育理论产生的背景: 生本教育这一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实践与探索,最初起源于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主持)的生本教育体系研究。在研究中,他发现,过去老师一些苦教不果的东西,在某种考虑儿童天性的教育条件下,会使儿童对学习变得兴奋不已,而且每个事实都在彰显孩子们的潜能无限,都在呈现出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并由此带来极高的学习效率。因此,郭教授指出: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基础教育的一切都那样的互相牵制,如果你想在教法改革的某一个阶段有所成就,就必须牵动教材、教法、教育管理及评价,进而指向人的观念的更新。我们过去当然也承认教育存在的问题,但我们一般都认为,这是高考指挥棒的毛病,而不是体系自身有何不妥。我们原来的体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也就是说,过去我们的教学,一切都是为了教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而且,有许多时候,教师与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甚至是对立的,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特别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学生现状的改变,以及人们自身的认识,都促使我们作出从师本教育走向生本教育的重大思考和实践。

那么什么是生本教育呢?

1.“生本教育”理论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

“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们称之为生本教育。”生本教育的深层意义,其实质就是以生命为本。生本教育强调儿童是教育的真正主体,从而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教育理念。了解了生本教育我们不得不来弄清两种教育体系的差异。

2.关于两种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和师本教育体系

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体系,它不仅仅在方向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而是探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我们原来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切都是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过去我们也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然而现今研究的成果表明,两者并不等份,而且,有许多时候甚至是对立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原因很简单: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他认为,如果不触动核心课程而只做局部的变动,我们还是要长期被师本教育体系紧紧地捆绑着,不可能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

郭教授把传统的“教师苦教”比作插秧,多少年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得越多。可是,这样做既折磨着秧苗的根系,又没有给它们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于是,秧苗们拥挤着,无奈着,无法发展。

后来,人们发现了“抛秧”的方法,减少了劳动量,却保护了秧苗,给它们带来自由生长的欢快,也当然地带来了高产。“回到教育问题上,我们一直在做着类似的事情。”郭思乐教授说,“我们的校长、家长,还有教师自己,一直以为教师做得多,是一种光荣的传统,是服务充分的表现,教育质量会因此提高。“”然而,当我们把知识划分得十分细密、又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时,学生的思维就被局限住了。他们没有必要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后来是懒得想什么。实际上这就是学生对违背自然的教育的报复。他们对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领情。”

那么,教师究竟应该怎样做?他的价值,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印度哲学大师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是因为脚处于“忘我”状态,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不合脚,脚疼了,就会被时时记起。同样的道理,当教育适合学生时,学生就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忘我的时刻,学生的能量就不会被教师的说教所消耗,真正出现投入和着迷的境界。平时要花几个钟头甚至几周时间才能“教”会的东西,现在也许有几分钟、几十分钟就足够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时候人的内部自然规律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这就是生本教育。相反,如果教师上课的时候,竭力想收回“教”的权力,那么,他必然为自己的教学环节所牵绊,一再打断学生的活动,或者企图以学生的活动为自己的表演服务。当学生表现出茫然和不配合时,他默默地动怒了,他偷偷地用力拉扯动作慢的学生…… 此时,鞋子不合脚了,脚就开始反对。那些自然的、和谐的、跃动的和充满效率的美,转眼间就荡然无存了!“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他应该是一只最合脚的鞋子。” “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他要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 这时候再来看生本体系的特点,就很容易理解了。

它力图不仅仅在方向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不满足于局部改革,而是探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因而具有彻底性。

它把过去的教育基本上看成是师本的,在对比的基调上揭示生本教育的存在和意义。因而具有根本性和鲜明性。

它提出了相应课程和教材的改革框架,因而具有可操作性。

同时郭教授在书中深刻揭示了“师本”教育体系与“生本”教育体系的差异,他认为师本教育与生本教育的不同,出自于成人与儿童认识规律的区别,从4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成人的演绎为主律与儿童的归纳为主律

截流式教学与源流式教学

成人认识的理智律与儿童认识的情感律

连动式机制与激发式机制

成人的演绎为主律与儿童的归纳为主律

成人的认识基本走向是由一般到抽象的,是演绎的。而儿童认识的基本走向是从具体到一般的,是归纳的。儿童必须认识具体的事物,然后才能形成一种他所认同的规范。儿童有了具体,就能理解抽象物,能永远在抽象遇阻的时候回到他所熟悉的具体上去。这也是我们的教学为什么要贴近孩子的生活,为什么要在游戏、调查等过程中来实施的原因吧。

截流式教学与源流式教学的区别

师本教育体系截断了知识的来源,其原因是对教师来说灌注知识比产生知识、强调知识过程要容易得多。然而,对学生来说,没有来源的知识却是难以接受的,所以截留式还是源流式成为师本还是生本的重大分野。

成人认识的理智律与儿童认识的情感律

比较起来,成人具有较多的历练,心理品质更为稳定,处在复杂的情形下,亦不为所动,即情感因素的影响较小。儿童与此不同,他们的认知更需要情感的支持。过去常用头悬梁作为例子来说明学习需要刻苦。而现在的观点,要使学生在今天的学习中就感到兴奋,感到幸福。幸福地过好每一天,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权利,同时,幸福的感受是人的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连动式机制与激发式机制的区别

前者是像皮带带动的两个齿轮,老师是大齿轮,学生是小齿轮,连带着运转,我们把那样的方式称为连动式。后者是像开动汽车一样,老师给学生钥匙,去开启自身的动力系统,我们把它叫做激发式。

一位印第安老人,赚钱后买了辆汽车,不懂得怎么开,只好雇了匹马来拉它。可怜的老人不知道汽车自身有动力,可以用激发它自身动力的办法去开动。也就是他沿用的是马拉车的连动式,而不知道开汽车的激发式。而师本教育就在于忽视了人自身的动力,同时也在于采取了缺少学生主动性的连动方式。

最后让我集中看一看生本教育的基本观点:

1、生本教育的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体。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

2、生本教育的伦理观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了解学生。从内部了解学生,是使我们认识学生可以被尊重的理由;从外部认识学生,是了解学生所处的地位,认识学生被尊重的理由。

郭思乐教授说“儿童是大自然最美好的作品”,“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孩子,哪怕是数学才考了十多分,哪怕是还拖着鼻涕,哪怕是字写得歪歪扭扭,他们都将居于今后所有事情的核心。儿童不可限量。” “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3、生本教育的行为观

生本教育的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的基本方法,就是全面依靠学生。要全面依靠学生,其中带根本性的认识有三点:(1)“资源论”,学生是教育教学的活动的重要资源;(2)“生态论”,学生将在某种教育生态环境中蓬勃发展;(3)“现状论”,如今的学生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生本教育的学生观

之一——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

生本教育强调儿童的学习天性。他认为,人之初,善本学。儿童生来就是学习者。儿童有自己的学习本能,并非成人所教。幼儿一旦揭触了外界,就会不断地提出问题。比如,这朵花是什么颜色?你告诉他是红色,他会问:“好看吗?”你告诉他“好看”,他可能要进一步问:“为什么你觉得好看,我也觉得好看呢?”这个时候,我们当然不能答以“你有自己的认识体系,我也有自己的认识体系,两者是同构的”等。事情就是这样,问题越基本,越难以回答。不管怎样,儿童的思考是十分积极、丰富和灵活的,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他要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以便适应它,这并非我们所教,而是出自先天的结构和功能,他们甚至想得比我们成人还充分。一则故事说,妈妈带着孩子,遇到狗在吠,妈妈说,不用怕,会叫的狗不咬人。儿子却担心地问:我们知道它不咬人,可是狗自己知道吗?粗想起来,孩子实在是多虑。但严格说来,他有他的道理,甚至比大人的思考更精彩。有一个故事,一位绅士站在铁路旁,一位孩子问他:“到伦敦的火车几点钟开?”绅士答道:“四点四十四分。”孩子再问:“几点钟开?“”四点四十四分”。绅士又答。孩子再问,绅士说:“你不是已经问过了吗?”孩子说:“我很喜欢你说„四点四十四分‟的时侯,小胡子一翘一翘的样子。”忍俊之余,我们看到了,这就是儿童!他们没有成人的种种拘束,拥有自然和天真的世界,他们就像婴儿学游泳比已经开始怕水的儿童来得快一样是一个个依着自己的学习天性来思考的性灵,较之于具有种种后天的框框和局限的思考要更为宽广和敏捷。今天我们所见的人都是善于学习的,哪怕是我们认为的差生。我们总感觉他是懒于学习的,但只要他醒着,就有事情可做。也许他喜欢去玩游戏机,去看漫画书,这也是学习。你希望他正规地学习,你就可以从他最喜欢的东西开始。比如让一个喜欢电子游戏的孩子研究一下电子游戏的种类,作一个关于电子游戏好处与坏处的报告。

让孩子学习的天性自由展现,必然带来真正的学习热情和惊人的学习效率。总之天生我才必有用,基础知识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不论他们做什么,你总能找到其中蕴涵的基础知识,而要做到这一点,你得把他的活动,都看作是学习的一部分——哪怕它并不完善,甚至是似乎同我们原来的学校教育内容格格不入。生本教育的课堂或者整个生本教育体系,正是把社会规范的要求与学生的天性统一起来。做班级游戏,做小课题研究,阅读,寻找资料,写自己最喜欢写的东西,演课堂剧,创作小小说,编谜语,编儿歌,读书会,讲演会,小竞赛,观察实验,等等。有时候想想我们平时的教学也或多或少在进行着这样的实践,知识缺少了理论的支撑与思考而已。

之二——儿童人人可以创新 儿童的所想所做,对他本人来说,有新的意义,新的质,就是进行了创新。同大人比,儿童的创新是内创新,是同自己的认识来比较的。比如一个学生通过剪拼认识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对于他是新的,就是进行了创新活动,有了创新成果,虽然这一成果早已被发现。对于儿童来说,创新的意义重在过程。儿童的创新和成人的创新都是在人的自我实现的意识下进行的。而自我实现是所有的人的共同的需要。儿童的创新是儿童学习的核心的过程。反过来,儿童也是在创新中进行学习的。在我们的教学实验中,无论是数学还是语文,每堂课都有大量的创造的机会。上课就意味着创造,而创造就意味着成功和成就。

之三儿童潜能无限

不是儿童没有潜能,而在于我们有没有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条件去激励它。而最严重的问题,还在于我们实际上是受到了一种忽视儿童潜能的局限。一个教者,如果在潜意识中低估了儿童,那么他的所有工作,他的态度、眼神、音容笑貌都会带上这样的色彩,反过来就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克莱恩说:“孩子们所拥有的潜力比目前的教育体制所能启发他们的多得多,你必须从旁协助他们。”

一则故事,一天李先生没空,就托到幼儿园看孩子的张先生稍糖果给自己的孩子,并交待,你交给最可爱的那个就是了。第二天问张先生,糖果带了没有,张先生答,带是带了,不过,对不起,糖果给了我自己的孩子。因为看来看去还是他最可爱。故事虽然夸张,有一点倒是可以借鉴的,就是对自己孩子优点的敏感。如果我们老师也能这样去看班上的学生,不仅出于情感,更出于科学的判断,他们潜能无限,日后成龙成凤大有作为。那么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心理学研究中的皮革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不都是说明这一点吗?

之四——儿童具有独立性

生本教育认为,儿童具有独立性。儿童的独立性既是社会规定的权益,也是他的生理和心理的规定性确定的,是一种生存状态。

对人的独立性也可以这样看,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本身,就是大自然对他的的赠礼,生命是如此丰富、如此美好,因之,每个人,包括那些沉默寡言的、“老实巴交”的甚至被认为是差生的那些人,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独特的存在。杜比宁说:“整个人类,每个人都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丰美世界”。独立性带来了独特性,而独特性带来了成就。为了学生的能量的最充分的发挥,我们要保持学生的精神独立性,也要让他们自己保持独立性。尊重了儿童的独立性,就是保护着他们最大发展的可能性。

其实说了这么多,我们还仅仅是从理论层面对生本教育的概念及有关理念进行了一些肤浅的了解。魏书生在今天第六期的《人民教育》上有这样一段文字,他说“我们必须学习新理论,但也要防止陷入概念的折腾之中。什么是“素质教育”,就有50多种复杂的解释,其实不管怎么解释,我们大家都明白,就是说了几十年的“老老实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因此我以为我们在学习领会新理念的同时,千万不能离开自己的实际,过度迷信专家,盲目追逐潮流那都是不可取的。

7.生本教育理念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 篇七

一、生本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内在联系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进行探究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下创新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1](P73-76)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其目的在于改变以往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开展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生本教育思想则建立在针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的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本,提倡个体本位,一切工作围绕着学生如何好学而开展,强调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安排。[2](P60-61)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认真领会生本教育的理念,将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起到建设性的作用。

大学生是一个要求高度自主学习的群体,希望在大学教育中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大多受灌输性师本教育的影响,无法进行真正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并无明确的指向,教师也对学生缺乏正确的指引。生本教育理论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流行的一种教育理论,它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正是解决这一症结的良方。生本教育体系是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体系,不仅仅在方向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而且探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生本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育的终端,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是终端设计,考虑到了教育任务的最终完成。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是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构建生本教育体系的共同目的。

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本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是社会进步的关键,高等教育由此面临着改革的严峻挑战。当今的高等教育,要求从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转变。知识教育是一种以知识为本的教育,其理论基础是狭隘的知识论的教育观和科学观。拥有一定自主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大学生更希望能够进一步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当其只能学到书本知识的时候,就脱离了活生生的社会,不能随社会发展而前进。由于科学观从知识论向文化论转变,提倡以人为本的文化教育逐渐浮出水面。[3](P14-19)传统的教学模式割断了书本知识与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过程的丰富、复杂的联系,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端,而研究性学习能以自身的特点弥补这一弊端,因此,被认为是当代大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发展趋向。为了有效地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各种新的教育理论者纷纷就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本体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下,学习中的本体论问题有“教师主体说”、“学生主体说”和“双主体说”三种说法。“教师主体说”主要受凯洛夫教育理论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主体说”来源于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和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双主体说”则是在“教师主体说”和“学生主体说”对中国的教育产生弊端的情况下形成的一种中庸学说。在学科学习的背景下,这三种主体说都无法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影响,关心的都是老师如何好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好学。即使是“学生主体说”,也不过是借学生为中心之名来凸显教师的权威,教师的作用并没有被削弱。研究性学习的出现,导致培养目标的转变,学习观念也开始改变。学校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所有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所有学习内容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接受才能内化、转变为学生的个体认识。

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求知欲望空前高涨,仅仅依靠教师的教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学慢慢开始被重视。研究性学习强调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自己的主人,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主体是学生作为“人”所本应享有的权利,而非来自教师的恩赐。只有让大学生自己学,教师进行指点和帮助,大学生才会把全部精力都扑在既富有创造性、自主性,又不离开教育计划的研究性学习上。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协助和导引学生进行自主生命活动而已。因此,时代在呼唤一种新的理念来指导当今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

三、生本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

受前苏联凯洛夫教育理论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长期统治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以往的大学教学普遍遵循着一种师本模式。师本模式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教师的作用是将知识完整无缺地传授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尽可能完整地接受教师传输过来的信息。然而,现有许多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两者并没有必然联系,甚至时常处于对立关系。师本模式下的大学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是一种机械式的单向传输形态。整个教学过程是为了教师的好教设计的,而不是为了学生的好学设计的。教师和学生处于对立地位,学生按照教师的指令进行学习,根本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主体性。[4](P4-5)无可讳言,这种教学模式在过去发挥了重大作用。但这样的方式严重违背了大学教育的目标,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受到知识教育而没有文化教育,难以解决除书本知识以外的问题,而研究性学习恰恰能解决这个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本教育理念便日渐为大学师生所接受。

生本模式的教学理念,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它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习为基调,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不仅重视学习的内容,更重视学习的方法;以小组合作为形式,主张合作学习,使学生充分适应在团体中的角色;以探究为归旨,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条件激发学生思维的潜能。所有的学问,都是可以联系人的心灵和智慧的,都是可以让人以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的。生本教育的本质是保护每个学生的内在积极性,挖掘并扩展学生的内在潜能,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利益根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生本教育理念意图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获取、交流和分享信息,发展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指引学生学会和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这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有着内在的联系,符合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可以促进高校教学由师本教育模式向生本教育模式转变,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谭建伟, 曹华林.研究性学习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设计与实施[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2, (2) .

[2]郭思乐.木欣欣以向荣:生本教育体系实践案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

[3]孟建伟.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论教育观的改变[J].教育研究, 2007, (1) .

8.生本教育学生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生本课堂;理念;尊重;综合能力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具备学习能力。生本课堂学习方式的研究,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其深层意义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生命的价值。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课堂教学主张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下进行,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汉语拼音是帮助儿童学习普通话和识字的翅膀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我在教学中想出了一系列的好办法:念儿歌、说顺口溜:“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ɑɑɑ。”玩卡片:自己制作拼音卡片,让学生进行换声或换韵练习;做游戏:看老师的手式猜声母,从而区分形近声母b、d、p、q;看老师的嘴型猜韵母,从而区分形近韵母iu、ui、ie、ei,并进一步巩固复韵母的发音方法——由前面的单韵母滑向后面的单韵母;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让学生熟练地拼读音节,一定要教会他们直呼音节的方法:“声母支好架,韵母跟着发,前后一口气,千万别分家。”并在课堂教学中反复练习,使学生真正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并逐步提高速度,完成从拼读到熟练直呼的过渡。

二、激发兴趣,掌握规律,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识字

1.采用多种形式,发挥学生识字的潜力

实践证明,学生对要做的事情感兴趣,积极性高,潜力发挥就大,学习效果就好。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学生喜爱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猜谜语:如“一口咬断牛尾巴”是“告”;“一人卧在云彩上”是“会”;作比较:如学生容易混淆“乌”和“鸟”两个字,通过比较后,学生发现“鸟”字里面的点就像鸟的眼睛,“乌鸦”虽然也是“鸟”,但它全身乌黑,看不见眼睛了,所以不写点。多联想:如“渴”这个字不容易记,用联想法可以这样记:口渴了想喝水,所以,左边是三点水,右上方的“日”表示太阳,太阳当头照,人能不渴吗?

2.教给工具,反复练习,提高识字的效率

课本的编排也是先易后难,步步深入,由笔画简单的独体字到合体字。汉字的构成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如木字旁的字多与树木有关;三点水的字多与水有关。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会一个字,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反复练习,如组词、造句、找朋友、谜语猜字、认读、默写、临写、填空、一字开花等,使每个学生在反复练习中,都能学得自觉,学得主动,学得灵活,学得轻松,学得得心应手,快快乐乐地达到识字的目的。

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以情感人,在阅读中产生心灵的共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引起共鸣,激起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心灵受到某种情感冲击而成的,读文章的过程就是一个情感陶冶的过程。

2.精心设计问题,在阅读中训练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要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求新知。如教学《司马光》一课,我问学生“你认为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司马光的办法是让水离开人,还可以想办法使人离开水。精心设计的问题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读为主,以读促理解,在读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一堂真正的阅读课应该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学生读书要靠自己读懂,而不是靠教师讲懂,因此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朗读的形式很多,有指名读、自由读、引读、分角色读、齐读、模仿读、领读;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以读促理解。

四、在说话、写话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说话写话能锻炼口语表达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从而达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效果。

看着孩子们一篇篇生动有趣,充满童真童趣的习作,作为教师,批改这些习作就如同在欣赏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使你不由得想把热情洋溢的评语和小作者一同分享。

总之,构建生本课堂,就是要努力营造平等、民主、激励、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浸润其中,自主地学习,积极地参与,主动地探究,自由地放飞心智与心灵。

参考文献:

[1]龙冬玲.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小学“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案例[J].新课程(下旬),2014(1).

[2]刘海燕.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J].教書育人,2015(16).

上一篇:期中考试颁奖典礼流程下一篇:申论常用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