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

2024-08-29

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共8篇)

1.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 篇一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800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800字

1956年2月至4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有关领导,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连续听取工业、农业、商业、运输业、财政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讨论社会主义道路中存在的问题,在如何对待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经验问题上形成很多共识。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并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归纳,最后由毛泽东汇总,形成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一方面是从研究和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问题中提出来的,一方面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来的。毛主席提出,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并肯定我们过去在处理这些关系上没有犯大的错误,同时强调根据形势和经验,今后应该适当调整,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尽量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从长远看,这样反而能够更好地发展重工业、内地工业和加强国防。这里涉及的实际上是开辟一条跟苏联过去道路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涉及经济体制的改革。这样就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其中既要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同时要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既要大力发扬群众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也需要更多地注意解决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我想将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后五条讲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都是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汉族与少数民族各有优势。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民族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专门论述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并且明确地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

《论十大关系》以苏联为鉴戒,总结本国经验,再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重大问题上,开始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的束缚,提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提出的新思想、新方针,迈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步,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重读这篇重要著作,仍能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迪。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800字

《论十大关系》一文,是毛泽东花一个半月,听取中央政府34部门的工作回报后,在56年5月2号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做的报告。从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等十个方面论述当时中国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主要的问题。本文应该属于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的积极探索。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毛泽东深刻的认识到重工业对一个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只有拥有独立的工业体系,才能不受制于人。不管是美国还是苏联?50年代末中俄关系的恶化,就体现要想不受制于人,必须有自己的高科技体系和工业体系。不论是中苏的联合舰队,还是长波电台,如果中国人不明白这些高技术,不能造出自己的舰队和电台,这些只能是受苏联控制。农业和轻工业的作用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于维护币值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同时又有利于重工业的交流与发展。对于农业的发展,毛泽东重视高科技的作用,如袁隆平的两系杂交稻,引进美国高产化肥技术等,重视人民的作用。但是,过低的压低粮食价格,不利用农业的长久发展。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沿海的地区要利用好原有的工业基础,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处于战争布局的考虑,要平衡工业分布,新建的工厂要大部分放在内地。现在很多人都说,我们备战了那么久,没有发生战争,浪费了大量的物资,拖累了国家经济建设。以代表的就是国家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浪费了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我们要明白当年苏联陈兵中苏边境百万,我们能不准备吗?正是我们充足的准备,才是我们避免了战争,如果,没有准备,疏于防范,可能真的就有战争发生,这样的损失是不是更大,备战和防灾是一样的,我们都是防范于未然。又有人说当今的战争,全是高科技,导弹,卫星致盲,网络战等,你平衡工业布局有什么用?毛泽东的观点就是要做好战争准备,我们随时能打仗,敢打仗。如果让内地有了工业基础,我们就有了战争的战略缓冲地带,犹如二战中的苏联的西伯利亚工业基础。就是我们有了组织反击的能力,不管是再高的科技,也是不能一下把我们这么大一个中国消灭掉的。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我们打的是多么有战略,有战术,基本上和古巴导弹危机同起同落。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毛泽东重视经济建设,降低军费,裁军。保证国家的财政更多的用于经济的建设。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重要基础,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需要的良好的国际环境的保证。同时毛泽东尤其重视核技术的发展,重视高精尖国防工业的发展。军工技术的进步,同样促进民用技术的发展。特别就是民用大客机运10,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并试航成功。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800字

中学时上政治经济学课。颇感兴趣。于是利用暑期在家翻读了《论十大关系》。很深刻地理解了计划经济所要理顺的各种关系,一种平衡的思想。将近三十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划体制也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替代,经济已连续近二十年高速增长,但各种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耕地减少,资源短缺,区域不平衡等等。因此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重新读到了毛主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很多论述,其中就有《论十大关系》中的一些论断,高屋建瓴,高瞻远瞩,至今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不禁深深折服。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当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取得初步胜利,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也在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从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已有3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步有所了解。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1956年2月后,毛泽东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汇报的内容主要是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由毛泽东集中概括出来的。十大关系包括: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7、党和非党的关系

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其基本论点是: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在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时,提出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把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

今天,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经典思想,更深刻领会到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其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内涵,更加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对当今中国继续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2.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 篇二

1、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是在加强重工业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兼顾对轻工业和农业的帮助。要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水平,要从基础做起,从根本上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改革开放以来,沿海一带由于改革比较及时,加上天然交通的便利,以及过去良好的基础,得到了充分快速的发展。但是在同时,内地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由于改革开放的政策,现在沿海地区率先得到了发展,但是同时也并没有很好的带动内陆地区的发展,导致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这样的问题如果持续下去,必定对我国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上,经济建设发展起来了,国防建设才能得到进步和提升。只有弄好了经济建设,才有资本进行国防建设,在同时只有搞好的国防建设,才能有和平安定的环境去进行经济建设。所以经济和国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

在国家、企业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没有个人的努力就不能建成优秀的工厂,便不能创造出强大的国家。同样的,没有强大的国家的存在,工厂同样不能进行好的建设,个人也不能很好的生存。所以国家要给工厂提供一些便利,工厂也要给个人提供一些利益,这样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经济建设才能更快速更好的进行。

2、人民内部的矛盾

在我国建设的初期,由于社会物资匮乏,所以要求集中力量办大事,必须要加强中央的权力才能更好的对国家的物资进行分配,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如果一味的搞中央集权,必定会因为分配不均等问题引起地方的不满,所以中央可以适当的下方一些不是很重要的权力给地方,让地方有更多的力量去办事情,让地方能更好的帮忙中央办事情。

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同时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要人口的国家,但同时也有55个少数名族。由于汉族人口众多,所以在民族问题也需要反对大汉族主义,不能只以汉族为重。但是同时也不能给少时民族太过于的权力和优势,要平衡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权益。

3、社会关系的矛盾

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共产党的治理之下,多党存在就是为了互相监督。

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现在已经是解放社会,对于反革命的态度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全盘的否定杀掉,同样是辨证的看待反革命。首先是确定反革命是不好的,是消极的因素。

4、我国和外国之间的矛盾

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像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反对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在这个问题上,明朝以前的中国是东方的一大强国。因为在十八世纪,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中国与世界隔绝,严重的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使得中国在文化、经济、科学上都开始落后于世界的其他国家。现在我们吸取先辈的历史教训,像别人学习,学习别人先进的东西,有思考有批判地学,不盲目地学,再结合自己的特色,为未来而发展。

二、新时期下的一些关系

1、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当今世界看上去表面似乎风平浪静,实际暗潮汹涌,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并没有得到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欢迎和支持,境外有一些居心叵测的政治力量也在用各种方法破坏着中国的稳定和平发展。我们一方面要同别的国家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吸取别人的优点,完善自己的不足。但是同时也要警惕有不法之人利用合作的名义对我国进行破坏。近期中国周边的国际关系日趋紧张,朝鲜半岛的局势,日本政府强行通过安保法案,美国重返亚太,这些都是我国周边的一颗颗定时炸弹,要是处理得不好的话最后受到伤害的还是我们自身,所以这些局势也在提醒着我们新时期下的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并不是变得简单了,而是处于更加复杂的局势中了,要坚持毛主席提出的论十大关系中我国和外国的关系,积极向外国学习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论十大关系里面所提到的谦虚向国外学习自然是我们所要坚持的,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很多其他的方面,不仅仅是向外国学习那么简单。现在的世界是处于一种新型的关系中,所以我们要放远眼光,更好的和世界其他国家合作,建设更加文明和谐的世界关系。

2、沿海与内地的关系

沿海与内地的关系本质上是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关系。现在的沿海地区的发展远超内地,这和改革开放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也离不开内地的支持。现在内地与沿海地区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自然也到了沿海地区反哺内地的时候了,不能让这样不平衡的发展趋势继续下去,这不是有利于我们国家的进步和发展的。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到要全力支持沿海企业的发展,但是同时要兼顾内陆的发展,但是在当今的情况,应该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发展内地。内地和沿海企业的关系已经不像从前一样需要内地优先支持沿海的企业,而是需要沿海对内地加大的支援和投入,把更多的资金人才引入内地,这样才能更好的平衡现在国内的发展情况,减小地区间的贫富差距。

三、总结

《论十大关系》中的十大关系,既有联系又有矛盾。矛盾没有完全的对与错,这个世界本身就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重要的是要学会正确处理这些矛盾。从毛主席分析的十大矛盾中,我们要重点学习的是他辩证的看待问题的方法,要积极的面对每一个问题,从根本上入手,去解决相互对立的矛盾。我们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首先我们要学会的是积极的面对这些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了解问题的根本所在。就像毛主席所说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让两者协调发展,互相融合,事物都不是单纯的对立的存在。辩证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从根本入手。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54.

[2]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13.

[3]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0.

[4]张闻天.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十大辨析 篇三

【关键词】劳动关系 劳务关系 十大辨析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一字之差,且都与人的劳动活动密切相关:两种关系一般都要具备双方主体,尤其是当劳务关系的平等主体是两个,而且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是自然人时,它的情形与劳动关系更加相近;另外,从现象上看,都是一方提供劳动力,另一方支付劳动报酬,因此两者很容易混淆。还有一种派遣劳务人员或借用人员,致使两个单位之间的劳务关系与派出或借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紧密地交叉在一起,这种情形更使两种关系难以辨别。为了更好地在理论与实践中区别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笔者从以下十个方面对两者进行比对。

一、概念不同

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个人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从用人单位领取报酬和受劳动法律规范保护所产生的法律关系。

劳务关系是劳动者与用工者根据口头或书面约定,由劳动者向用工者提供一次性的或特定的劳动服务。用工者依照约定向劳动者支付劳务报酬的一种有偿服务的法律关系。

二、法律依据不同

劳动关系。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形成的特定关系。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关系的建立以订立劳动合同为主要标志。2008年1月1日我国实行了《劳动合同法》,它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因此,劳动关系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范和调整。

劳务关系,是平等主体的双方的合同关系。其适用法律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民法通则》。

三、订立合同的方式不同

劳动关系用劳动合同来确立,而且建立劳动关系必须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劳务关系用劳务合同来确立,其法定形式除书面的以外,还可以是口头和其他形式。

四、主体不同

劳动关系中的主体双方都是确定的:一方必须是符合法定条件的用人单位,即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体经济组织;另一方只能是自然人,而且必须是符合劳动年龄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范要求,必须是年满16周岁的公民才能成为合法劳动者),能够履行劳动合同义务的自然人。

劳务关系的主体是不确定的,可能是两个平等主体,也可能是两个以上的平等主体;双方可能都是单位,也可能都是自然人,还可能一方是的单位。一方是个人。法律法规也未对劳务关系主体提出特别要求。

五、关系不同

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隶属关系是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如考勤、考核等),从事用人单位分配的工作和服从用人单位的人事安排。劳动关系反映两个主体之间以特定财产关系为内容的经济关系和特定的人身关系。这种特定的人身关系是一种从属关系,一种行政隶属关系,劳动者成为用人单位中的一员,它反映当事人之间形成的管理与被管理、支配与被支配的社会关系。

劳务关系中,双方当事人是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劳务关系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则往往具有“临时性、短期性、一次性”等特点,劳动者只是按约提供劳务,用工者也只是按约支付报酬,双方不存在隶属关系,没有管理与被管理、支配与被支配的权利和义务。劳务关系中提供劳务的一方并不是另一方的成员。劳务提供者是根据双方约定的劳动内容从事劳动。劳务关系中的用工者虽然有督促检查劳务提供者提供约定劳动的权利,但这种权利不是管理行为,其实质是对对方劳务质量的检查验收。劳务关系只体现财产关系(特定的经济关系),彼此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的人身关系。

六、待遇报酬不同

劳动关系中的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具有行使工资、奖金等方面的分配权利。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的工资应遵循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则,必须遵守当地有关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在此基础上,他对劳动者的报酬有分配权利。报酬的形式较多:工资、奖金、津贴及各项社会保险等。而且,劳动关系支付报酬的方式一般是按日、按周或按月支付,有规律性、固定性的特点。

劳务关系中的用工方向对方支付的报酬完全由双方协商确定,当事人之间报酬,没有最低劳务报酬的法律强制性规定。此类报酬多为一次性的或按阶段、按批次支付,具有随机性、可变性的特点。另外,劳务关系中的用工方不存在承担对方社会保险的义务的问题。

七、生产资料使用不同

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前提下进行社会劳动、劳动者所使用的工具或者其他生产资料由用人单位提供。

劳务关系中,劳动者一般使用自由的生产资料或者工具为他人提供劳务。

八、国家的千预程度不同

劳动关系的内容,国家常以强制性法律规范来规定,如规定用人单位的各类保险金的缴纳、最低工资、最高工时、保障劳动者的劳动安全与卫生等强制性义务,国家的干预性较强。

劳务关系作为一种民事关系,受国家干预程度低,除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外,在合同权利义务的约定上要取决于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达,由双方当事人自由协商确定。

九、法律责任不同

在對外责任上,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以用人单位的名义进行工作,由用人单位承担法律责任,与劳动者本人没有关系。

劳务关系是提供劳务的方以本人的名义从事劳务活动,由提供劳务的方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在相互责任上,劳动关系纠纷中当事人之间主要承担劳动法方面的责任;劳务关系纠纷中事人之间主要承担民商法方面的责任。

十、解决争议的方式不同

因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之前,必须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不服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劳动仲裁是诉讼的前置程序。

因劳务关系发生的争议,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直接至法院起诉,不需要先经过劳动仲裁程序。

4.《论十大关系》读书笔记 篇四

近日,通过上毛泽东概论课的王纯老师的作业要求,我有幸拜读了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

195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的一些领导同志,在听取了中央农业、工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在此基础上,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几次讨论之后,由毛泽东在4月25日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因为国内国外、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我们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学习与模仿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选择。但是毛泽东从来就不是个教条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始终认为苏联的建设是先例可循,但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证实毛泽东这种态度的最好实例,就是中国走了条和平的而有别于苏联的镇压和剥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思想就愈来愈明显。《论十大关系》就是这一思考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曾说过:“建国后,前8年照抄外国经验,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应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他还说“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总结批判充分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毛泽东“以苏为鉴”的思想更加明确了,如何避免苏联走过打的弯路和如何突破苏联模式的问题便提上了议程。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

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要引以为戒。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有别于苏联的具有自己特点的中国经济模式。论十大关系的中心就是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的各种矛盾的关系,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阐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主要有:

1、在工业化道路上,不是以重工业挤轻工业和农业,而是农、轻、重协调发展。苏联工业化道路是以重压轻,以重挤轻,用剥夺农民的办法,通过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剪刀差实现高积累来发展农业,结果造成重工业的片面发展和农业、轻工业的落后。中国“一五”计划直接受苏联影响,对农业和轻工业重视不足。毛泽东对这种情况深为忧虑,及时纠正了这种错误认识,指出必须用多发展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他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并把这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来认识。毛泽东指出:“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提出的这种与苏联不同的实现工业化的道路的具体途径,使50年代中期我国在农轻重比例关系上处理得比较好。

2、在分配上,提出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一条中,毛泽东指出:“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人和工厂,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在国家和职工的关系上,他指出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既要不断地保证增加国家的积累,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又要使劳动者的收入每年有所提高。

5.读《论十大关系》有感 篇五

当今的中国无愧于大国的称号。无论是从经济、文化还是科技方面,都时时刻刻地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活动的成功举办,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的崛起。然而,半个世纪前的中国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落后国家。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还没有实现完全统一,经济建设更是落后不堪,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水平差。

是什么让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只用了50年的时间就追上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步伐,一跃成为世界GDP总量第二大的经济体?是什么让古老的中国焕发新的活力?是多年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说起。

1956年是注定要被中国历史铭记的一年。三年前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从此,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就在1956年早些时候,毛泽东同志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这个报告成为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道路上承前启后,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6年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年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已有3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步有所了解。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

时任国家主席毛泽东同志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汇报的内容主要是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由毛泽东集中概括出来的。

这十大关系,概括起来就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其中对我比较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条。毛泽东同志最先提到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他说:“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这说明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我们的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只有拥有自主的工业,才能不受制于人,而重工业又是各种工业的基础,可见重工业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毛泽东提到:“对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我们的政策是比较稳当的,是比较得到少数民族赞成的。我们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也要反对,但是那一般地不是重点。„„”基于这种思想,中国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有了这样的制度,真真正正保护了少数民族人士的合法权益,使中华民族大团结上了新的台阶。

最终,毛泽东指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里程碑,其具有重大意义。(1)《论十大关系》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根本的方针,它不仅总结了我党几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我党建国以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而且也总结了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史上,关于在一个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成果。

(2)《论十大关系》为党的八大召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党中央委员会向八大的政治报告,就是以《论十大关系》为纲来草拟的。

6.《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篇六

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是毛泽东花一个半月,听取中央政府34部门的工作回报后,在56年5月2号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做的报告。从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等十个方面论述当时中国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主要的问题。属于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的积极探索。在讲话中,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初有益的探索。《论十大关系》涉及我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毛泽东深刻的认识到重工业对一个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只有拥有独立的工业体系,才能不受制于人。不管是美国还是苏联?50年代末中俄关系的恶化,就体现要想不受制于人,必须有自己的高科技体系和工业体系。不论是中苏的联合舰队,还是长波电台,如果中国人不明白这些高技术,不能造出自己的舰队和电台,这些只能是受苏联控制。农业和轻工业的作用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于维护币值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同时又有利于重工业的交流与发展。对于农业的发展,毛泽东重视高科技的作用,如袁隆平的两系杂交稻,引进美国高产化肥技术等,重视人民的作用。但是,过低的压低粮食价格,不利用农业的长久发展。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沿海的地区要利用好原有的工业基础,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处于战争布局的考虑,要平衡工业分布,新建的工厂要大部分放在内地。现在很多人都说,我们备战了那么久,没有发生战争,浪费了大量的物资,拖累了国家经济建设。以代表的就是国家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浪费了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我们要明白当年苏联陈兵中苏边境百万,我们能不准备吗?正是我们充足的准备,才是我们避免了战争,如果,没有准备,疏于防范,可能真的就有战争发生,这样的损失是不是更大。备战和防灾是一样的,我们都是防范于未然。又有人说当今的战争,全是高科技,导弹,卫星致盲,网络战等,你平衡工业布局有什么用?毛泽东的观点就是要做好战争准备,我们随时能打仗,敢打仗。如果让内地有了工业基础,我们就有了战争的战略缓冲地带,犹如二战中的苏联的西伯利亚工业基础。就是我们有了组织反击的能力,不管是再高的科技,也是不能一下把我们这么大一个中国消灭掉的。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我们打的是多么有战略,有战术,基本上和古巴导弹危机同起同落。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毛泽东重视经济建设,降低军费,裁军。保证国家的财政更多的用于经济的建设。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重要基础,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需要的良好的国际环境的保证。同时毛泽东尤其重视核技术的发展,重视高精尖国防工业的发展。军工技术的进步,同样促进民用技术的发展。特别就是民用大客机运10,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并试航成功。

但是毛泽东从来就不是个教条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始终认为苏联的建设是先例可循,但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证实毛泽东这种态度的最好实例,就是中国走了条和平的而有别于苏联的镇压和剥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思想就愈来愈明显。

《论十大关系》就是这一思考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曾说过:“建国后,前8年照抄外国经验,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应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他还说“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总结批判充分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毛泽东“以苏为鉴”的思想更加明确了,如何避免苏联走过的弯路和如何突破苏联模式的问题便提上了议程。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要引以为戒。

促使我国必须突破苏联模式更强烈的动因,则是仿效苏联给自己带来的诸多问题。我国采用苏联经济模式在“一五”计划期间对有效地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对发展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五”后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经济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这种模式的弊端就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体现在:

1、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难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拖了生产力发展的后腿

2、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中央集中过多,国家统的过死,压抑和限制了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和机动性

3、在经济运行中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调节作用,既影响了流通又影响了生产

4、在分配上存在着重积累轻消费的现象,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些都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说明苏联模式已不能适应包括苏联自身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有别于苏联的具有自己特点的中国经济模式。主要有:

1、在工业化道路上,不是以重工业挤轻工业和农业,而是农、轻、重协调发展。苏联工业化道路是以重压轻,以重挤轻,用剥夺农民的办法,通过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剪刀差实现高积累来发展农业,结果造成重工业的片面发展和农业、轻工业的落后。中国“一五”计划直接受苏联影响,对农业和轻工业重视不足。毛泽东对这种情况深为忧虑,及时纠正了这种错误认识,指出必须用多发展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他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并把这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来认识。毛泽东指出:“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提出的这种与苏联不同的实现工业

化的道路的具体途径,使50年代中期我国在农轻重比例关系上处理得比较好。

7.高职院校发展应处理好十大关系 篇七

高职院校外延式发展是典型的规模扩张式发展, 以专业申报审批为起点, 扩大招生规模, 以上规模的招生量来带动学校发展。我国高职教育是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应运而生的, 大众化还在初始发展阶段, 当然要求高校做好规模扩张的积极响应, 这也是学校自身发展建设的需求。规模扩张, 可使已有的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办学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亦可使学校开拓生源市场、企业市场、行业市场、人才市场的资源, 为自身发展谋求空间时间、人力物力财力。正如有的学者点评的一样, 学校和企业的发展一样, 通常要经过四个阶段:以规模求发展、以质量求发展、以品牌求发展、以文化求发展[1]。高职院校在吸纳百分之五十左右高中毕业生的初始阶段, 当然高职院校就会以外延式发展为主, 在专业申报、招生人数上做足文章, 这就是高职院校在生源市场一片看好情况下必由之路, 是院校发展的落脚点, “做大”高职院校这是历史的必然。

就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关系, 我们应考虑几个问题:一是根据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情况做好当前文章, 生源市场看好、就业形势看涨, 我们可以步子大点, 重规模求“做大”, 但内涵发展观念要更深蒂固、些毫不可动摇, 要一手抓规模一手抓质量;二是做好高职院校的中长期规划, 把握内涵式发展精髓, 在“质量、品牌、文化”上修炼内功;三是抓牢内涵式发展, 尤其在相对生源市场萎缩, 大众化步伐加快, 生源市场情况就是院校的内涵式发展成果的展示。

二、点与面的关系

高职院校发展是在面上铺开, 还是在点上突破, 这就涉及高职院校发展的点与面关系。高职院校发展面上铺开涉及到院校发展的方方面面, 教育上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 教学上的课程体系模式、教学方法、实践环节, 教学管理上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 院校建设上的师资队伍配备、实验实习设施建设、实训基地建设。

考虑高职院校发展各环节之间的联系, 把握高职院校发展内外部的空间时间和机遇, 考虑自身条件和优劣势, 高职院校发展的点与面关系可以理解为:一是在面上考虑问题, 在点上突出优势发展。二是对优先发展的点要重点研究, 重点投资扶持, 把握好评价关, 要出特色品牌成果, 树立院校的示范性形象建设工程。三是要做好点的建设规划工作, 有计划有步骤展开, 逐渐在面上做出联动效应, 有点的拉动, 在面上结成硕果。

三、人力与物力关系

高职院校发展基础包括物力基础、人力资源和生源基础[3]。物力基础是硬件, 涉及校舍、场地、设施、设备, 可以说是以“大楼”为代表的物力基础, 构筑起院校的环境形象框架和教育教学载体。人力资源是以“大师”为代表的教师群体和管理人员群体, 具有能力大、弹性强, 价值转化率最高的主导性资本, 是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最集中体现, 是教育教学具体实践者和人才培养的主导性资源。按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 2005年职业技术学院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应达到30%以上。

在高职院校发展的人力与物力关系上, 梅贻琦的名言依然是规律体现, “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高职教育从办学层次来说究其本质属于高等教育, 有“高等性”特征, 有学者指出学生“择校”之风实质是“择师”之风[4]。高职院校在大众化发展之初, 以物力基础投资, 首先为院校发展打下基础, 这是历史必然, 现在要在人力资源上做足文章。为此, 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人力和物力关系中, 要考虑几点:一是物力为基础, 人力资源是核心的观念不动摇。二是人力资源为核心的建设观树立, 要做好引进人力、用好人力、培训好人力、稳定人力。

四、产学与研究的关系

高职院校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高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 对高职院校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现实是高职人才培养提出更多的是“产学”结合, “产”是企业、行业, “学”是高职院校, 形成不同类型、层次、地域高职院校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为高职院校发展开拓形式各异、实质不变的校企合作发展路径:“订单式”、“工学交替式”、“2+1式”、“企业全程参与式”、“双定向式”、“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式等[5]。这里只提到产与学的结合, 结合的关键点在人才的培养, 企业要高技能应用性人才, 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实际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技能和为学生寻找就业机会, 这样企业和学校在人才供需关系上达成共识、走到一起、互惠双赢、共建共管。

为此, 在处理产学合作和科研关系上, 本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原则, 首先认识到产学和科研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都事关重大, 而且认识到科研对人才培养是高层次的, 在培养高职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上大有益处。其次, 要以科研激励, 培养自己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团队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开创新路, 为产学结合寻求新的空间。再次, 以科研项目带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 教师在参与企业课题研究同时, 着手建设相关专业和课程体系, 尤其在开展项目课程教学上, 真正建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来设计出有效的高职项目课程[6]。总之, 要以科研提升产学合作, 将产学合作提高到科研层面, 以产学合作为载体拓展科研资源, 以科研来推动产学在面和点上新的突破。高职院校科研的实力直接推动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层次提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院校特色品牌形象重塑。重视高职院校校企横向科研能力发展是高职院校必须重点关注的。

五、开放式和封闭式关系

高职院校普适性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发展道路”就决定了高职院校与就业市场、行业市场贴得很紧, 在高职院校服务面向中, 对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和对区域服务, 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技能实用性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更是紧紧抓住企业大做校企合作文章。为此, 高职教育确立、高职院校的成立就必然做好相应开放式市场分析, 重学科理论教育的高职院校封闭式发展开始就断然没有出路。问题关键是, 在高职院校发展道路上, 从专业设立、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毕业就业去向、师资来源、实训基地建设各方面, 高职院校开放的程度问题、开放的方式方法问题、开放效果问题, 这些问题才是决定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和质量品质。开放程度上思考高职院校的发展力, 可以考察一下, 高职院校目前和多少企业联动合作、行业和地域分布情况、合作项目有哪些、合作数量和质量程度如何、合作时间长短和合作的空间有大、在人才培养上相关企业的贡献率、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上企业参与程度等都可以作为高职院校开放办学评价的指标。

六、一级管理和二级管理关系

高职院校在大众化背景下都完成了规模扩张, 随之而来体现在管理上的问题就很突出, 是延续原有的规模小、人员少、事情明的校领导垂直一级管理还是系室增加后规模大、人员杂、事件繁的院系二级管理, 就是摆在高职院校发展道路上的大事。原有的一级管理模式统得过死、管得过多, 系室和学校职能部门出现职责不明、界限不清。如在评估中教学管理的教务处和系在评估材料准备中就存在互相推诿, 以致评估资料准备不到位现象。最大问题在系部没有相应的人员评聘、财力的权力, 就很难提出适合自己系的特色化建设项目, 就不能显示系级个性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发展的机遇期和项目发展的中后期不能灵活作出人员和资金的调整, 最终可能损害的是高职院校的发展机遇和有利空间时间以及最重要的人和。为此, 院系二级管理在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势在必行, 是推动院校发展的体制保障, 在制度和政策上保障高职院校系级的发展空间和责权利。在系级发展规划中谋取整个院校发展就是整合资源问题, 一加一定会大于二。这种底部沉重的管理模式, 管理中心在系级, 院级教学、学生、财务、人事管理职能机构关键在做好相应计划、监督、管理、评价、指导、服务工作, 院校领导重点在做好宏观层面的规划和对外联系。在一级管理和二级管理关系上, 要注重从一级管理向二级管理体制过渡, 在部分院系试点, 再逐步推开, 不断完善, 这里还要造好系级调整工作以适应二级管理实施的宽度和幅度, 并适应系级发展新的需求和专业调整步伐加快的事业重心。

七、职业和技能关系

高职教育首先具有职业性特质, 强调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培养, 以职业素质和能力来追求学生与一线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岗位无缝结合。职业作为社会学领域的概念, 与社会分工密不可分, 关键考虑的是高职教育对社会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和胜任能力, 于是演化出相关的职业能力结构、双证制度和职业相关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而随着职业群和职业模块出现, 和能力本位的世界高职教育理念的出现, 这里的能力是综合能力, 包括知识、技能和技巧、情感和价值观、评价反馈能力, 形成“专项能力”、若干个“专项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发展之路[7]。为此, 有学者提出, 现代高职教育是以技术为核心教育, 适应科技革命创新而确立技术本位[8]。结合“技术”和“能力”, 我们把高职教育定位到“技能”, 既适应职业能力的培养, 突出职业性的高职教育本质, 又把握信息时代对人才多岗位适应、换岗的产业结构调整之需和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之急, 以职业门类培养学生, 在一专多能的思路下, 着力培养学生多重能力结构, 以胜任力和多岗素质模型塑造学生的高技能。为此, 在职业和技能关系上, 要把握职业需求这个基础, 再顺应市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需建立学生技能培养模式。

八、教育与产业关系

这里的“产业”不是“产业化”, 更不是“教育的产业化”, 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实体高职院校和推出产品的产业实业关系, 是高职院校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基础上, 是否可以在前进一步, 以自己的人力资源和市场意识做些产业实业, 在经济市场中找到校企联合的新途径, 自己办工厂, 自产自销, 在自己办的实业机构里, 培养自己教师、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自己学校发展出力, 形成学校和学生、教职员工互赢的新局面。这里要处理好几点:一是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的教育本质不动摇, 高职院校校办产业为教育教学一线服务宗旨不变。二是产业规划要以学校专业设置、学校教师研究资源相对接, 做大产业同时做强院校专业。三是以产业联动来推动院校专业调整、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四是产业和教育联动的一体化规划目标。

九、定位和特色关系

“定位”关键在“位格”, 普适性的高职教育定位特质和具体各级各类高职院校定位是一般和特殊关系, 并且定位涉及办学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办学形式定位。这样就形成立体交叉定位的位格关系, 涉及到具体院校定位问题, 就是在各定位点上的办学特色定位, 就是“特色”加“定位”模式思考高职院校发展, 在共性中取得个性的标新立异就是特色定位实质, 为此, 特色和定位应该是同一问题的两个角度思考。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发展的方向问题, 特色就是定位发展进程中凝炼而成的发展成果。如果从一个具体规划来看又是双拳合一, 具体规划是起点, 定位和特色在其中必然成为脊梁, 是规划主干成分。而且, 可以用定位维来分析院校特色, 亦可以用特色维来把握院校发展定位问题。总之,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涉及的定位和特色问题就是院校发展的核心理念问题, 这个问题把握对院校今后发展将是航标灯的作用, 尤其是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观建立, 特色就是质量, 就是品牌和形象, 没有成果在同类院校中获奖, 没有一流教学质量作支撑, 没有企业界、行业界、学术界、学生家长的广发社会声誉为落脚点, 特色发展就是空白, 最终定位发展就会落空。

十、投入与产出关系

在规模扩张中,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一个投入与产出的问题, 尤其为了迎接评估, 不惜举债负重前进, 可能后五年的钱都被用了, 这就存在投入与产出把握问题。无论已评估过的院校还是正在投入准备迎评的院校这个问题都是棘手问题。投入是肯定的事, 关键问题在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效益, 在产出上做好文章。办学效益以生源市场、行业市场、就业市场、服务市场需求预测为前提, 对此有学者提出提高办学效益的策略上考虑年人均经费收入、资产收入率和资产基金率, 在办学效益上寻求“动力延续”[9]。这里的收入和支出是效益的关键点, 问题核心在产出率上, 高职院校能否利用资源优势形成强势竞争, 首先是在市场中把握生源, 以增加新生报到率和减少在校生流失率来做强生源市场。其次是在校企双赢互利中寻找到产业途径, 为高职院校增源开流。再次是赢得政府和社会的广泛支持, 吸收来自社会的资助办学项目。

摘要:外延式和内涵式、点与面、人力与物力、产学与研究、开放式和封闭式、一级管理和二级管理、职业和技能、教育与产业、定位和特色、投入与产出关系是高职院校发展中应该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发展,关系

参考文献

[1][4]张旭翔、姜振鹏:《中专校升格的职业技术学院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江苏高教》, 2006 (3) , 140142。

[2]韩忠培、王明霞:《高等职业学院发展必须抓好四项工程建设》,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2001 (6) , 5-8。

[3][9]徐建华:《高职院校发展动力》, 《人才开发》, 2006 (7) , 20-21。

[5]戚亚光:《主导模式与特征模式相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的高效模式》, 《江苏高教》, 2006 (3) , 138142。

[6]徐国庆:《高职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 《江苏高教》, 2006 (6) , 137-140。

[7]周光勇、宋全政:《高等职业教育高论》,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3 (2) , 179。

8.职场——揭秘办公室十大暧昧关系 篇八

调查发现,办公室暧昧多发生在非单身职场人。发现过办公室恋情的职场人高达九成,其中四成职场人表示他们发现的办公室暧昧发生在两个人都有各自的男女朋友或已婚者身上,仅有两成职场人自己碰到的办公室恋情两人均为单身。暧昧关系发生在一般同事之间的比较多,而其次则是与上级之间。但暧昧状态不容易保持,五成多办公室暧昧无疾而终。对于如何看待同事的办公室暧昧,近三成人对于同事之间的暧昧表示理解,但不支持。调查显示,三成人认为暧昧会给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男女关系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颠覆传统的主力——更多种的异性关系出现了。这些无法定义的情感,以前叫“暧昧”,但随着人们对蓝颜知己的态度越来越宽容,今天这些擦边球故事里的哥哥妹妹们更喜欢管它叫“边缘”。

边缘关系之一:哥哥妹妹(姐姐弟弟)

边缘指数:****

招牌口号:“某某是我哥,我们是亲人。”“她是我老乡,比我小三届呢,小妹妹……”

潜在危机:“弟弟妹妹”对“哥哥姐姐”的感情,往往更为沉重和复杂,很容易陷入其中难以自拔,一旦“哥哥姐姐”开始恋爱,“弟弟妹妹”难免会成为绊脚石。

边缘关系之二:死党

边缘指数:****

招牌口号:“我和她谁跟谁啊,完全是亲哥们!”“我早就认他做我姐姐啦。”

潜在危机:每天无拘无束玩在一处的亲密朋友,一旦有突发事件使其意识到对方是异性的事实,关系难免不出现化学反应。

边缘关系之三:红颜蓝颜

边缘指数:*****

招牌口号:“女生的心和身体是可以分开的,我们之间,就一个纯字。”“男女生之间没有纯洁的友谊?那只怪你没找到红颜知己。”

潜在危机:和死党比起来,以感情互动为基础的红颜蓝颜又多了一层边缘的成分。即使是最清白的蓝颜知己,也会引起恋人的警惕;其次,毕竟是一男一女,一旦“酒逢知己千杯少”,难免突破最后一道防线,这“知己”关系就难再继续。

边缘关系之四:粉丝

边缘指数:**

招牌口号:“人家就是我偶像!我愿意帮他/她。我只是欣赏他/她的才华……”

潜在危机:不平衡的关系不容易顺利转型。通常这种带有奉献与仰慕性质的边缘感情会随着时间而淡化;不过也不排除出现意外的情况。

边缘关系之五:异性合住

边缘指数:***

招牌口号:“一个人住负担太重,而且我怕黑,有个男生也好照应。”“她的重要意义体现在每个月除了方便面不知道还能吃啥的时候。”

潜在危机:房子本身就已经十分边缘,单身男女共住一房?即使并非一室,也太接近。小心咯,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伤了感情还搅乱了生活。

边缘关系之六:网络情人

边缘指数:*****

招牌口号:“我们在比特的世界里相爱,离开网络,这份爱就无法生存。”

潜在危机:因为彼此爱的,只是自己的想像,和文字制造的迷宫。所以万一见面的话,后果很难想像。青蛙恐龙也就算了,如果发现对面那个竟然……

边缘关系之七:青梅竹马

边缘指数:*****

招牌口号:“我知道你的秘密,你知道我的秘密,我们如此亲密。”

潜在危机:最接近亲情的关系,反而危险,每当谈恋爱不顺的时候,难免会回归的港湾,除了家还有哪儿?这种边缘已经无需口号做掩饰。

边缘关系之八:损友

边缘指数:**

招牌口号:“我们以踩得对方心服口服为最终目的!小样的看谁牛……

潜在危机:有竞争就有刺激的快感(此快感非彼快感,不许想歪),嬉笑怒骂间培养出来的默契不容小觑,谁说俩人不会某天突然就损出感觉了呢?

边缘关系之九:兼职司机/保镖

边缘指数:****

招牌口号:“反正他有车,正好顺路送我而已。”

潜在危机:这种关系可是衍生绯闻的源头哦!也许你只是搭了谁谁的顺风车而已,但别人怎么知道,车的终点是哪里呢?

边缘关系之十:约会拍档

边缘指数:****

招牌口号:“一个人玩有什么好玩,我不过是给自己找了个玩伴而已。”

上一篇:华东交通大学成绩单下一篇:东马小学优秀教师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