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综合治理工作总结(精选8篇)
1.乡镇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篇一
乡镇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镇位于***县西南部,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8公里。全镇国土面积130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1个社区,104个村民小组,2.4万余人。11月撤乡建镇,更名***镇。
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综治委的精心指导下,我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坚持以十八大、中央、省、州、县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平安创建”为契机,全面落实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坚持下访排查调处,疏导化解矛盾,有力地维护了全镇社会政治稳定,保障了各项社会事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为全镇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和公正有效的法制环境。
一、统筹推进农村网格化建设
一是配合“三万”工作队搞好全镇网格的划分、网格信息管理员及网格信息员的配备:全镇现有村级网格18个、组级网格101个,配备了18个网格信息管理员、101个网格信息员;另外为凸显本地特色,还划分了1个工业园区大网格、3个企业小网格,配备了1名网格信息管理员、3名网格信息员。
二是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工作:首先是在全镇政法综治大会上对村干部进行了网格知识培训,其次是召开开驻村单位及“三万工作队”培训会,培训驻村单位及“三万工作队”,并要求驻村单位帮助指导所在村的网格建设工作,再次是安排各村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给村网格信息员搞好培训工作。
三是积极完成网格化信息采集卡的信息采集及录入:目前我镇已全面完成信息卡的采集任务、信息录入工作,.
四是完成5个重点村的网格管理标准化建设:5个重点村网格划分及公示到位、两员配备及公示到位、两室建设达标,网格信息采集录入按时按要求完成。
五是网格服务工作有效开展:网格信息员在信息采集、工作代办等方面的服务以及有效的开展起来。
二、大力深化平安创建。
一是镇党委、政府在每周的例会上,都分析了社会管理形势和平安建设制度,研究解决了涉及平安的重大问题;
二是在年初下发了《***镇***年平安建设实施方案》,细化了工作任务、落实了工作措施、健全责任体系、落实了经费保障;
三是为提高群众对平安建设知晓率、参与率,我镇在今年印刷了1份平安家庭承诺书分发到每家每户,并在群众赶集日出动宣传车20余次、宣传平安创建知识,在6月份召开的党员大会上各村(社区)都评选出了今年的平安家庭;
四是我镇所有村(社区)、单位都积极主动申报平安单位,并各自制定了相应的.平安创建工作计划;
五是为加强平安创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继续利用LED显示屏,用来宣传平安创建相关知识;每个村、单位都有2条固定宣传标语来营造良好的平安创建氛围。
三、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一是完善落实矛盾纠纷村级管理办法、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落实“三调对接”,发展“第三方”调解组织、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解决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和问题的基础性作用,半年来,我镇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85件,调处成功82件,建议司法调处3件。没有发生重大或群体性纠纷事件,总体情况较为平稳
二是加强对23名重点人员的稳控,落实领导包案制度,综合运用教育、行政、经济、法律等方法,确保未出现一人进京赴省到州非法上访,也为“两会一节”在***的顺利召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开展“一会一节”治安秩序专项整治百日行动,进一步加强了社会治安防控,增强了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切实解决了社会治安突出问题,促进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一会一节”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四是对重大项目和重大事项由党委、政府对其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评估,确保不出现重大不稳定因素。
五是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确保我镇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完善食品药品监管机制,确保我镇未发生一起食品药品安全事故。
六是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派出所每天不定时上路巡查,发现并处理了交通违法案件60余起,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成功的预防了重特大交通事故。
七是推进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组织了4次大型消防知识培训,增强了群众消防安全意识,确保我镇为发生一起重特大火灾。
八是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积极修订《***镇应急预案》。
四、大力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
一是继续发挥好“亲情聊天室”的作用,方便留守学生与“面对面”家长沟通交流,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二是深入开展社区矫正帮教安置工作。目前全镇共有社区矫正人员29人。我镇严格执行社区矫正、帮教安置制度,健全完善帮教组织,落实帮教措施。注重帮教对象思想的转化教育,努力帮助其点亮心灵的灯光,鼓励其建立生活勇气,帮助其扬起生活的风帆。保障其有路可走、有事可干、有业可就、有钱生活。确保我镇的矫正帮教对象无一人因思想滑坡再次犯罪。
五、大力开展惩恶扬善。
一是每月分析治安形势,严厉打击犯罪活动。到目前为止我镇共立刑事案件18起,打击处理11人;受理行政案件33起,查处33起,行政处罚33起。
二是大力整治企业、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确保我镇为出现一起“三赌三闹”行为。
三是通过加强治安巡逻、会议宣传、开院落夜会等措施提高公众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满意率。
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一是各村(社区)、单位、学校、企业单位内部安全防范网络健全,各学校均配备了专职安保人员。
二是进一步推广治安保险,我镇将为所有网格员的购买治安保险,现正在统计身份证信息;电话十户联防每村每组都已经开通,共有103组十户联防。
三是对主要公共场所、治安重点单位及周边区域都实现了全覆盖。
七、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一是加强镇综治委(办)及村级综治维稳工作站建设、大力支持综治委(办)履行职责,并提供有力保障,加大财政投入,统筹解决了工作人员、设施、经费问题。
二是推进“民生110”建设及农村“1+5”模式,强化社会管理服务功能。
三是加大对基层网格员。通过镇里开会培训村干部、村里开培训网格员的形式,加大对网格员、治安中心户长、民调普法员、治保人员的培训,增强其素质能力,适应工作需要。
八、下一步重点工作
一是通过加强治安巡逻、加强平安建设宣传等措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及“公众安全感五率”,争取在年底测评的时候得到第一名的成绩。
二是继续加大社会管理创新步伐,打造新的社会管理亮点,达到“起作用、能坚持、推得开”的目标。
三是继续搞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确保不出现重大群体性事件。
2.乡镇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篇二
一、要炼好“勤”字功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 要把办公室工作做好、做活, 尤其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制定好切合实际的学习计划, 勤学, 勤记, 勤整理, 勤思考, 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精神上来, 统一到乡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上来。一是要勤奋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文章, 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质。二是要通过党报党刊, 广泛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及农业农村工作等方面的新知识、新方法, 不断拓宽自身知识领域。三是要向领导学, 向长辈学, 向同事学。学工作经验, 学为人处事, 学接人待物的技巧, 不断提高服务工作水平。四是要认真学习镇党委政府会议和文件精神, 及时了解和掌握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要求, 切实当好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信息传递员、政策宣传员。努力做到勤学理论有心得, 勤学政策有记录, 勤学文件有摘要, 勤学业务有总结, 确保信息上报下传不走样, 不跑调, 不误时。
二、要炼好“苦”字功
乡镇党政综合办公室工作千头万绪, 细小而繁杂, 且工作无定时。这需要我们要有“舍小家, 顾大家”的奉献意识, 积极工作, 为领导分忧解难。工作中要充分发扬团队精神, 与其他工作人员一起, 通力协作, 互相支持, 及时做好各项工作, 从各种文件、汇报材料的撰写和上报, 再到各项紧急通知的传达, 都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做到随叫随到, 不延误时机, 不拖泥带水。
三、要炼好“细”字功
乡镇党政综合办办公室是上传下达、联系群众、协调各方面的枢纽, 是党委政府的门面, 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及工作的到位程度, 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乡镇党委政府的形象。为此, 党政办工作人员应在“细”字上狠下功夫, 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要严格制度, 规范办公室日常工作。办文办会方面:严格遵守公务员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规范办事程序, 提高文稿质量, 提高工作效率。会务安排、会议材料准备、会场布置等都要做到严谨有序, 周到细致。接待来客要做到热情周到、有礼、有节, 以一张笑脸相迎, 一杯热茶相待, 做到有问必答, 件件有登记, 事事有回音。机关管理方面:带头遵守制度, 严格执行制度。活动安排方面:制作督办单、请示报告单、会议通知单、活动安排表、用车安排表、发问登记册、收文登记册等。综合协调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县级有关单位的联系沟通, 加强与周边乡镇党政综合办公室的联系沟通, 不断学习先进经验, 促使各项工作保持步调一致。
四、要炼好“实”字功
水平是通过实干体现出来的。乡镇党政办工作人员, 作为党委政府门面中的“门面”人物, 应立足“实”字, 堂堂正正做人, 踏踏实实做事。一是要弘扬实事求是的作风, 汇报工作、反馈情况要讲真话, 说实情, 有喜报喜, 有忧报忧, 传达领导意见要原原本本, 不掺假, 不走样;二是要树立言行一致的作风, 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表里如一, 以身作则。三是要倡导雷厉风行的作风, 讲求时效, 立说立行, 高效率、快节奏, 各个环节紧密衔接, 时刻保持整个工作系统的高效运转。
五、炼好“写”字功
秘书工作要求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材料的写作尽量要求详实、准确, 这样才能保证向领导反映准确信息, 为及时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了提高党政综合办工作人员的写作水平, 办公室工作人员可以从已成型的材料入手, 多看, 多细心揣摩别人的会的写作思路、格式、语言。做到多写、多看、多练才能笔下生花。
六、要炼好“活”字功
创新是乡镇办公室工作不断适应新要求, 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不竭动力。特别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和繁重的工作任务, 更应做到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 大胆创新。一要创新思维方式, 打破陈规, 开阔思路, 用新的观念谋划工作, 分析情况研究问题探索新路子。二要创新工作方法, 发挥主观能动性, 谋新策, 出新招, 创新意, 把创新的理念和要求体现到每一项工作中去。三要创新服务内容, 出主意, 当参谋, 实现由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的转变, 由滞后服务向超前服务的转变。使服务更周到, 效果更好, 做活乡镇党政办工作, 真正让领导和群众满意。
七、要炼好“督”字功
督查、督办是做好办公室的关键环节之一, 是确保政令畅通的有效手段。督查活动的开展, 可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为领导提供参谋服务, 为办公室争取更高的地位。
要炼好“督”字功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各类文件精神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督查;二是围绕乡镇党委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对各站所、村委会工作进展情况、任务完成情况开展督查。编发督查通报, 使镇领导能及时掌握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为领导决策服务。三是在一定时期内对重点工作进行督查。例如:在烤烟备耕期, 要及时督查各个工作组人员的就位情况、督查各个村委会的烤烟备耕进展情况;在烤烟移栽期, 每隔一两天就要掌握烤烟的移栽情况, 及时向领导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在督查的过程中, 若发现问题, 及时向领导反映, 便于领导决策。
3.乡镇农村垃圾治理方案浅议 篇三
一、乡镇农村垃圾的综合治理路线
乡镇农村垃圾治理方法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处理方法及维持治理意义上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政策、措施和程序,可分为软、硬两类方法。软方法主要指经济手段、科技手段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治理除包含垃圾处理外,还包括垃圾管理及政府与社会互动等层面对垃圾处理的作用,软方法虽然不能引起量变,但对后续回收、生物转换、热转换和填埋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应列入垃圾治理方法之一;硬方法主要指垃圾分流分类、物质回收利用、生物转换、热转换和填埋处置。传统上,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指生物转换、热转换和填埋处置三类,没有包括分流分类与物质回收利用,前者在以消纳垃圾为首要目的时代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后者因物质回收利用权属经贸部门而未被垃圾处理管理部门纳入垃圾处理范畴。由此可见,目前应综合评估的垃圾治理方法有经济手段、科技手段、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垃圾分流分类、物质回收利用、生物转换、热转换、填埋处置八种。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乡镇农村垃圾治理的主要准则依先后顺序为无害化、资源化、节约资金、节约土地、居民满意和减量化6项。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要求无害化和资源化,尤以无害化处理最为重要;提高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及解决垃圾处理资金短缺需要节约资金;资源节约与保护及经济与城乡可持续发展要求节约土地;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居民满意;循环型社会系统建设要求资源化和减量化。在此先后顺序条件下,利用层次分析法,可以得到经济手段、科技手段、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垃圾分流分类、物质回收利用、生物转换、热转换、填埋处置八种治理方法的权重,并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1、物质回收利用、生物转换、热转换和填埋处置四种硬方法的权重相当,不存在谁先谁后或谁好谁差的选择问题,只要能落地,其中任何一种或几种都可选用。
2、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分流分类应优先于物质回收利用、生物转换、热转换和填埋处置。考虑到全面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需要举国机制及配套政策,非一座城市更非一个乡镇可以独立推动,当地政府仅能选择性地落实此制度,因此,当地政府的重点是因地制宜地推动垃圾分流分类,为提高物质回收利用、生物转换、热转换和填埋处置的效率效益创造有利条件。
3、经济手段和科技手段是最为优先选用的治理方法,当地政府应高度重视,出台垃圾收费、奖励与惩罚等经济措施,出台政策鼓励垃圾治理科技创新与进步。
综上所述,乡镇农村垃圾治理应大力善用经济手段和科技手段,优先推进垃圾分流分类,因地制宜地推进物质回收利用、生物转换、热转换和填埋处置。
二、乡镇农村垃圾的综合治理流程
垃圾治理过程包含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流动就有方向,有必要理顺流程。尽管从处理效果来看,一些治理方法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选择问题,但从物流角度来看,还是存在排序问题的。根据上述综合治理方案,可给出乡镇农村垃圾的综合治理流程(见图1),该治理流程包含三方面信息:一是明确垃圾治理的各个环节及其衔接关系,二是明确各环节的主要内容,三是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主体和作业主体,没有给出资金等方面的信息。
垃圾治理流程涉及政府、企事业单位、村民和社会组织。政府是垃圾治理的责任主体,同时也可参与物质回收利用、生物转换、热转换和填埋处置等垃圾处理作业。企事业单位、村民和社会组织是垃圾治理的主要作业主体,应专业化、社会化和产业化。
乡镇农村垃圾治理涵盖源头减量与排放控制、垃圾收集与转运、物质回收利用与生物转换、能量回收与填埋处置五个环节,可能的物流共十八种方式(见表1)。
乡镇农村垃圾治理应建立专门的收运队伍,定时定点收运,大件垃圾及有毒、有害、危险废弃物也可采用电话预约收运方式。垃圾收运由生产者或生产者委托的收运单位、垃圾处理企业指定的收运单位和政府授权委托的收运单位三类承担。生产者或生产者委托的收运单位主要承担农资垃圾包装物和失效农资产品的收运;垃圾处理企业指定的收运单位主要承担无毒无害的一般废弃物的收运(有些地区由事业单位承担);政府授权委托的收运单位主要承担农药瓶等有毒、有害、危险废弃物及家具、家电等大件垃圾的收运(有些地区由事业单位承担)。
区(县级市)应合理规划乡镇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物质回收利用与生物转换设施宜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服务区域,宜以中、小规模为主。热转换(能量回收)与填埋设施宜以一个或几个镇为服务区域,宜以大、中规模为主。乡(镇)政府应保证适当处理能力的物质回收利用与生物转换设施正常营运,区(县级市)政府应保证适当处理能力的热转换与填埋设施正常营运。填埋作为一种应急措施,应具备一定的填埋库容。
三、落实乡镇农村垃圾综合治理方案的重点工作
(一)建章立制,促进乡镇垃圾治理法治化
建立健全乡镇农村垃圾管理机构,编制乡镇农村垃圾治理规划和管理办法、乡镇保洁与垃圾处理经费管理办法、垃圾计量管理办法、设施建设与营运需求执行办法、垃圾处理服务购买与分配办法、设施建设与营运监管办法、垃圾处理考核办法等,完善乡镇垃圾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理顺区(县级市)、乡(镇)、村委会和居民联动机制,建立垃圾处理服务购买与分配机制,建立行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建立垃圾处理考核机制,建立垃圾处理设施监管机制,建立经济激励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乡镇垃圾治理法治化,推动乡镇垃圾治理稳步发展。
nlc202309040031
(二)因地制宜,推动乡镇农村垃圾治理方案具体化
一是建立农资垃圾收运队伍。供销社下属农资公司专营农资,有能力承担农资垃圾的收运,这是农村地区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有利条件。农村地区应理顺城市管理(环卫)部门与经贸部门(供销社)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供销社的优势,引导供销社代表农资生产者回收利用农资垃圾,鼓励供销社代表村民回收利用农产品垃圾。
二是因地制宜选择生物转换方法。可供选择的生物转换方法有饲料化、特种酶制取工业乙醇、蚯蚓(蟑螂)堆肥、堆肥和厌氧发酵制沼。餐厨垃圾饲料化处理的技术较成熟,机械化程度高,占地较小,资源化利用程度高,具有技术优势与经济优势,但生态风险难以预测。特种酶制取工业乙醇目前仍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有待对原料成分、操作参数等进行系统研究,商业化用于餐厨垃圾处理还有待时日。蚯蚓堆肥投资少,简单易行,但土地利用效率低,一般只适用于餐厨垃圾分散处理,1亩地每年只能处理100t有机垃圾,生产2-4t蚯蚓和37t高级蚯蚓粪,蟑螂堆肥也具有类似特点。好氧堆肥技术简单、成熟,广泛用于园林绿化垃圾、秸秆等农林垃圾的处理,但占地大、周期长、臭气难以控制、产品销路不畅,宜控制在中小规模,缺氧堆肥(沤肥)也具有类似特点。厌氧发酵制沼占地小,资源化与减量化效果好,臭气易控制,具有推广前途。各地可根据有机垃圾的产量、性质、土地及资金等情况,选择适宜的生物转换方法,对于人口较多的自然村、行政村或更大服务区域,可采用厌氧发酵制沼,对于人口稀少或偏远乡村,可采用沤肥或蚯蚓堆肥等适合于小规模处理的方法。
三是建立与治理流程相适应的资金流,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控制资金投入,确保资金链环环相扣。
(三)创新突破,建设乡镇农村垃圾治理试点
建设乡镇农村垃圾治理试点工程,探索垃圾处理各环节及其组合方式的优化,引入市场机制,引进社会资金及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开发与开放乡镇农村垃圾处理服务市场,创新垃圾处理服务模式,积累产业化经验。由试点晋级示范,再到推广,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形成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乡(镇)、一乡(镇)带一片的良好局面。
四、乡镇农村垃圾治理案例
(一)长沙市乡镇垃圾治理模式
长沙市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垃圾清运处理模式,在偏远山区、经济实力差的乡村,实行分类收集、就地填埋模式。要求农村做到“三有”:户有垃圾存放桶、村有垃圾收集池、乡(镇)有垃圾中转站;做到“三无”: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无乱堆乱放。为了强化乡镇干部及村干部治理农村环境卫生的责任意识,长沙市决定每半年组织评出“十佳乡镇十佳村”和“十差乡镇十差村”,评比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同时纳入对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不讲卫生的乡镇,在评选中将被“一票否决”。
(二)江西省“3+5模式”
江西省在52153个自然村、564个集镇启动农村清洁工程试点,成功创造了破解农村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难题的“3+5”模式,并初见成效。这是一种多主体参与、多种技术路线并存的适合乡镇特点的就地处理模式。“3”指3个主体:农户(分类主体)、保洁员(回收处理主体)、理事会(管理主体);“5”指5种垃圾的处理方法:湿垃圾沤肥处理、干垃圾回收处理、有毒有害垃圾封存或焚烧处理、建筑垃圾铺路处理、其他垃圾入灶焚烧处理。
(责任编辑:赵静)
4.乡镇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篇四
一、夯实基础,建立健全机制
按照上级要求,全面落实今年的综治任务,突出重点,完善本村调委会、治保会、流动治安巡逻队等的设置,有机构、有组织、有责任,做到谁主管、谁负责,确保工作得到全面落实。
二、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础,解决在萌芽状态
我村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作为综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当务之急,全面掌握本地区之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和热点问题,协调有关部门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治保会、调委会的作用,在本村构筑起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三、努力做好“防范”、管理、“育人”三大工作
由于我村治保会对铁路沿线安全隐患的及时排查,上报并及时处理,使本年度内,我村辖区的铁路沿线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四、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着力构建维稳防线
今年以来,我们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坚持排查矛盾、化解纠纷、分析原因、妥善处理、消除隐患等工作措施,努力构建维持社会稳定的坚固防线,切实做到了排查矛盾、化解纠纷、稳定人心、巩固稳定。坚持“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激化”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坚持“工作在前,各负其责”的原则,经常分析、预防不安全苗头。大力开展综治、禁毒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采取悬挂横幅、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在职工和居民中进行宣传,全年宣传达到2次以上。全年没有发生越级群体性和个别上访事件,确保了一方稳定。
五、加强社会管理和重点整治工作,切实增强安全意识
抓安全就是抓稳定,抓安全就是保护人民群众利益。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做好综治工作的自觉性。结合平时的学习,教育广大干部职工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不断增强遵纪守法的思想意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并采取多种形式,经常要求各单位责任人“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形成了大家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从而确保了一方平安。
六、完善防控体系建设,努力提高防范水平
我村加强制度、人防、物防三个层次的防控体系建设,每月初对上月的安全防范工作进行认真检查,对下月的工作进行补充安排;从思想认识上、工作制度上做到扎实有效,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使综治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
七、巩固创建成果,推进“四无”村创建,深化平安建设
今年以来,我村平安建设工作坚持“服务大局,预防为主,创建为民,争先创优”的原则,紧紧围绕建设平安武夷工作,以巩固和扩大“平安单位”创建成果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平安建设,平安创建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加强推进“四无”村创建,做到全年无越级上访、无刑事案件、无邪教活动、无诉讼的良好成绩,深化了我村综治平安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5.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篇五
2015我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XX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活力、幸福”这个核心,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努力促进全镇社会和谐稳定,立足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励精图治,扎实推进,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现将2015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大力完善各项制度,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 今年以来,镇各主要领导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坚持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一如继往地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关心,并加强领导,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有力保障。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决策部署和坚强领导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制度得到了大力完善,各项措施得到了全面落实。并严格了责任追究制度,同十六个村、一个居委会、十多个单位签订了《长江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努力营造了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由镇党委、政府主导,各单位、各部门既各司其职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化解年活动,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和热点问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在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坚持了每月必排查、排查必处置的工作原则,并予以制度化。全年镇、村共计排查化解各项矛盾纠纷100多起,其中镇排查重大矛盾纠纷19起,化解18起,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达到90%以上,有力地将矛盾纠纷消除在了萌芽状态,维护了社会稳定。并对一部分根源深、影响大、性质较为恶劣的矛盾加大力度进行了集中调处,杜绝了矛盾纠纷升级的现象,有力确保了农村基层大局稳定,巩固了全镇的稳定成果。年初,镇党委、政府领导亲自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预防和处置信访案件,制定切实可行的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成立由镇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并层层建立健全预防和处置群众性事件责任制度。为处理好信访突出问题,我镇实行“上门探访”、“带案下访”、“五长接访”和“基层寻访”制度,针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由党政领导班子包案下访、与群众进行面对面交流沟通,将问题妥善解决,最大限度地防止了非正常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今年来我镇受理群众来信来访25批42人次,受理信访案件25宗,成功调解18宗,上级领导批示交办的信访案件2宗。
三、全力协助、参与各重大及突发性事件的处理,为全镇社会、政治大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今年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在各个阶段扎实开展了各项中心工作,在整体平稳、顺利的工作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事先未曾预料或预料不足的重大或突发性事件,镇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通过积极努力,包括“7.4洪灾”、“六月六禾斋节”等一系列有关问题得到了及时、妥当的处理,有效防止了矛盾的激化。我镇各村委会村民提出相关矛盾纠纷案件的处理,我们也积极参与,尽最大努力维护了村民的正当合法权益,为矛盾的正确及时消除化解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还全力参与了信访维稳工作,在上级及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参与“全国两会”、“9.3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维稳取得了理想效果,继续保持了信访工作的良好局面,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和好评,切实做到为全镇社会政治大局的稳定和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保驾护航。
四、加强基层组织队伍建设,严密群防群治网络,构筑有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建平安长江
基层组织队伍建设是政法综治工作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我镇工作的一个重点。年初,各主要领导就提出了明确要求,并由主管领导在综治工作会议上做了大力动员和周密的部署安排,强调各单位务必要严格按照上级指示要求,切实加强基层组织队伍建设,完善群防群治网络和网格化管理,着力构筑严密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另外,借此次会议的机会,还协同派出所开展了有关治安防护、人民调解等有关业务法规知识的培训和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努力,“一中心五网络”、“两会一队”、“一长五员”“中心户长”等基层组织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制度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人员得到了进一步充实,作用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逐步形成了以点带面、合面成网的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维护基层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创建平安长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还协同派出所、司法所开展了无邪教、无毒镇村创建等专项活动;继续加强了对吸毒人员等重点人口的管理和监控;加大了严打整治力度;以及深入广泛开展了普法教育等活动,顺利圆满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尽管我们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然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综治力量投入还相对薄弱,各单位对综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人民群众群防群治意识还不强等一系列问题,仍需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克服和解决。
6.乡镇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篇六
一年来,xxx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县政法委、综治委的文件、会议精神,以创建“安全乡镇”、“安全学校”、“安全矿山”为突破口,牢固树立“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维护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政治意识;紧紧围绕“打造平安xxx,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突出“平安国庆”这个主题,全乡上下,协调联动,群防群治,齐心协力,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实现全乡经济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制环境。
一、加强领导,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防控体系 一是日常工作领导上位。乡党委、乡政府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做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政治任务、“一把手工程”,始终常抓不懈。严格落实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主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具体工作人员是具体责任人的责任制,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办事。
二是敏感时期体现特色。根据工作需要和不同阶段,分别成立“创建安全乡镇”、“暑期稳控”、“国庆安保”、“安全生产”、“防范和处理邪教”、五个领导小组和一个联防稳控工作队。特别是61周年国庆期间,出台了《xxx乡信访稳定追究办法》。确保了工作的计划性和规范性。乡政府成立了国庆安保巡逻队,且为巡逻队成员配备了统一袖标,白天晚间无缝隙轮班巡逻,发现可疑动向,立即上报。此外,我乡10个行政村也分别成立了治安联防巡逻队、治安保卫委员会等相应组织。
三是年终岁末明确奖惩。实现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有领导、有组织、有人干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防控体系。在此基础上,又与10个行政村签订了《综治工作责任状》、《信访工作责任状》、《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责任状》,并制定相应考核办法,与各村干部年终工资挂钩,严格奖惩制度,并与年终评先、评优、评模挂钩,实行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和一票否决制。凡是对工作得力、措施到位、组织落实、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批评教育,取消评先、评优、评模资格;情节特别严重的,追究党纪、政纪责任。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级级落实责任制,真正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为确保一方平安打下坚实基础。
二、常抓不懈,使“创安”工作规范化进行
2010年,我乡将创建“安全乡镇”、“安全矿山”、“安全学校”作为综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今年我乡共有29个单位参加平安创建活动,在我乡平安创建工作中,10个行政村全部达标,达标学校9所,达标矿区5个,达标乡直单位5个,参加平安创建活动的单位全部达标。在认真传达贯彻上级文件精神的同时,精心组织,认真谋划,扎扎实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乡长任组长,主管政法的副书记,副乡长,武装部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结合本乡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xxx乡“创安”工作实施方案》和《处理突发性事件的紧急预案》。领导小组根据实施方案,定期召开“创安”工作调度会,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总结经验,部署任务。
二是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干部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尤其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三、认真排查,加大矛盾纠纷和信访隐患化解力度,充分发挥“三位一体”调解作用
一年来,围绕各个敏感期,结合“国庆安保”工作的开展,全乡共进行矛盾纠纷和信访隐患排查12次。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156件,其中:民间纠纷56件;涉矿纠纷90件,化解154件。治安隐患10起,排除10起。信访案件12起,其中:集体访2起,个人访10起,现已化解11起,剩余1起案件正在调查之中,使纠纷入统率达到100%,调处率达到100%,化解成功率达到98.7%以上。在矛盾纠纷排查及化解过程中,明确责任,重大案件实行领导包案制,限期期办结制,定期汇报制,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到位,我乡今年未发生群体性事件和民转刑案件,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四、打防结合,加大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的力度 我乡是“法轮功”邪教组织活动的重灾区,非法活动比较猖獗。今年对“法轮功”分子、“门徒会”人员进行大规模排查4次,并登记造册,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全乡原有“法轮功”习练者53人,现有不放心人员3名,并针对我乡“法轮功”习练者的个人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转化方案,今年我乡成功转化19人,完成目标任务。利用今后四年时间力争使我乡法轮功习练人员得到全部转化。今年进一步加大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
(一)签订责任状,落实奖惩措施。乡防范和处理邪教领导小组与全乡10个村支部书记、总校等相关部门签订责任状,贯彻落实县《关于深入开展同“法轮功”邪教组织斗争工作责任追究和一票否决办法》的文件精神。
(二)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
1、将《农村反邪教警示教育宣讲提纲》辑印成册150本,下发各村;
2、张贴反邪教宣传挂图20幅;
3、播放CD光盘20场次;
4、发放反邪教知识问答2000份。
(三)开展教育转化攻坚活动。成立帮教小组,结成帮教对子,采取“一帮
一、几帮
一、多帮一”等形式;实行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和家属包人的工作制度。
(四)及时清理反动宣传品及涂刷标语,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一年共使用自喷漆20余件。
五、坚持严打整治,对违法犯罪分子保持高压态势 结合“国庆安保”工作的开展,派出所加大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特别是在矿业开发过程中,对那些强买强卖、矿霸、路霸进行专项打击。
全年共查处治安案件10起,调解民事纠纷21起,治安案件发案率比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2%;通过开展专项打击,有效地遏制了违法犯罪的发生,全年没有发生一起重大杀人恶性案件,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存在问题与2011年工作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
1.个别职能部门不负责的工作态度,为解决矛盾纠纷留下隐患。
2.对无理访户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
(二)、2011年工作打算
1、加强组织建设,尤其是村级组织建设。
村级调解是第一道防线,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问题村级不及时彻底处理,把一些矛盾纠纷推给乡司法部门。明年乡司法所要加强村级调解指导,积极利用民间亲情、邻里关系,及时处理好群众反映的问题,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村级调处不了的,再由乡、村、群众协调处理,这样既能减轻乡级压力,又能保证矛盾化解在基层,避免越级上访事件发生。
2、做好防范监控工作。通过认真教育转化,我乡的“法轮功”习练者转化工作初见成效,并针对个人实际情况制定了转化方案,利用今后五年时间使我乡法轮功分子得到全部转化,此外我乡仍有少数“门徒会”习练者存在,乡政府要重拳出击,经常对其进行打击,让“门徒会”组织无藏身之处,无落生土壤。
3、加大法律宣传力度,由全年的矛盾纠纷排查情况看,群众的法律知识淡薄是导致矛盾纠纷经常发生的主要原因,今后我们要加大法律知识宣传力度,让群众尽快学法、懂法、守法,提高法律知识,增强法律观念,尽量避免不发生各种矛盾纠纷。
7.乡镇治理与村民自治对接问题研究 篇七
1 存在的问题
1.1“脱轨式”对接
乡镇治理与村民自治对接的脱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是“权力虚化”式脱轨。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后乡村精英的流失使得乡村因缺乏合适的领导者, 导致既无法领悟贯彻乡镇下达的行政指令又无法带领村民实现自治职能, 这种现象多发生在一些偏远分散的乡镇。二是“权力弱化”式脱轨。主要表现为一些乡村在面对乡镇下达的指令时采取阳奉阴违的措施, 表面上是遵照乡镇的指令行事, 实际上则是采取了另样方式, 这多因村民自治组织比较强势, 结果是乡镇与乡村之间拉大了距离, 导致乡镇治理与村民自治在实质上脱轨了。
1.2“错位式”对接
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村民自治行政附属化, 这种附属化的村民自治在我国目前最为普遍。当前, 由于乡镇许多的治理工作大都依靠村民自治组织来贯彻实施, 因此一个听话并有执行力的村委会对乡镇治理工作而言是有益的。乡镇政府出于自利的目的, 常想通过控制村民自治组织来实现对治下的乡村有序控制。表现就是乡镇政府利用村帐乡管制度控制村里的财政权, 通过操控村委选举或采用可直接选控的支委去削弱村委的权力根基形式来左右乡村人事权, 进而实现对乡村的控制等。二是村民自治过度化。村民委员会作为由村民海选出来的执行村务的代表, 权力来源合法。当乡镇的治理措施“侵犯”到村民的正当权益时, 村委主动采取一些措施抵制乡镇的不当行政行为, 这是符合村民自治的原则和精神的。但现实中也不乏存在一些村民委员会成员全局观念不足, 只重眼前利益没有长远规划的现象。表现为在工作上他们不愿意服从乡镇的指导, 某些时候甚至还刻意去追求一种摆脱乡镇治理、自主独立的无政府状态。
1.3“扭曲式”对接
这种扭曲现象主要体现为:一是村民自治与乡镇治理制度相脱离。在村民自治运行中, 村内出现一些不当权势力量把持村务, 影响干预村务的实施并暗中采取一些抵制乡镇的指导、监管行为。具体表现为在一些宗族观念浓厚、黑恶势力强大的村庄, 不当因素影响、干预村民选举, 村委会等村民自治组织无法公正履职等。二是部分乡镇的治理习惯仍停留在传统的管控模式上, 他们对国家提出的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的理念领略不够或出于自利目的, 在履行对村民的指导、服务职责时采取不当的行政管控方式或是采取敷衍塞责的不作为态度, 结果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和村民的自治权。
2 基本原因分析
2.1 压力型行政治理体制缺陷
乡镇位处国家五级行政的末梢, 诸多国家法令和政策最终都要靠乡镇去贯彻实施, 国家通过政绩考核指数来治理下级, 不少领域实施“一票否决制”。由于目前我国干部升迁制度仍然是掌握在上级政府的手中, 故任何一项工作的得失都事关乡镇领导的政治前途, “一票否决”考核机制使得乡镇各级干部处于巨大的工作压力中。作为经济理性人, 乡镇干部为释放压力在一些情势下违规干预村民自治可想而知。为完成上面布置下来的各项工作任务, 乡镇在很多时候不得不无奈的“知法犯法”, 想尽各种办法, 采取各种手段来谋取利用和控制村委会去贯彻实施各项治理指标的目的。国内有学者就指出目前的乡镇治理“其工作方式主要是开会, 向下布置任务, 将村作为自己的下属机构对待。大量的行政性工作交由村组织办理, 由此村组织日益行政化, 与村民自治的性质相去甚远。”乡镇治理和村民自治的对接质量及出现的问题之多可想而知。
2.2 村民自治组织履职能力不足
村民自治组织履职能力不足会使自治组织因丧失村民的信任而导致村民自治的异化。村民自治组织行政附属化就是村民自治异化的体现。具体来说, 村民自治组织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村民自治组织形式的虚化。村民自治的组织形式主要有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委员会会议。村民通过这三种会议形式来行使自治权。但是在实际运行中, 由于召集困难、成本耗费大等原因, 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往往流于形式, 少开、甚至不开现象非常普遍。 (2) 村民代表大会职能的弱化。在一些乡村, 村民代表大会很容易成为某些利益团体的代言人, 广大村民的真实意愿无法体现, 难以兼顾大部分村民的利益等。特别是在一些宗族文化比较盛行的乡村, 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干预是非常明显的, 不少村委会成员基本是在宗族大姓中产生, 村民自治结果沦为了宗族自治。在一些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 还出现了村民代表大会被一些农村黑恶势力所操控的现象。 (3) 村民干群素质偏低影响村民自治的质量。虽然, 改革开放以来, 乡村干部群众的综合素质都有了不少的提高, 但我国地域广阔, 乡村社会的发展极不平衡。在一些地区, 特别是偏远乡村, 村民的受教育程度仍是不高。同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镇化的推进, 乡村精英流失严重, 不少乡村出现“三八六一九九”的现象。村民素质的偏低及村里精英的流失自然影响到村民自治与乡镇治理的对接质量。
2.3 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偏低
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乡村经济虽较之过去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结构受城镇化进程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城郊农民转为市民, 城郊农村目前正处于转型的阵痛期, 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受到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挑战;僻野乡镇青壮劳动力外流现象加剧, 依赖于人与土地关系的传统农业受到无人耕种的冲击, 大量乡村耕地闲置, 传统乡村经济只能依靠外来输血维系;第二、第三产业在大多数的乡村更是缺乏发展的土壤, 农业科技含量低, 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不高。总的来说, 目前我国乡村经济的发展大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一个相对低水平的状态, 特别是乡村集体经济薄弱, 村里公共产品的提供总是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 村民自治组织常陷入“无米之炊”的工作窘境中, 进而影响到村民自治组织的公信力和工作积极性。另在我国税费改革实施之后乡镇治理面临“事权大, 财权小”尴尬局面。结果是转型期乡镇行政治理职能也无法显效发挥, 两者一并影响到对接的质量。
3 改进的措施
3.1 改进乡镇治理制度
压力型的行政治理制度、财税分流的财政制度共同制约着乡镇治理权的良性行使, 进而影响到村民自治的实际运行效果。故对目前的一些治理制度予以变革事关乡镇治理与村民自治对接的质量。一是变革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我们可吸取现代民主制度的精髓, 尝试推进村民自治到乡镇自治的改革, 充分发挥乡镇人大的权力职能, 最终实现乡镇治理与村民自治的融合。二是转变乡镇治理职能。在国家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理念指导下, 合理界定乡镇政府的工作职责, 不断创新乡镇治理的方式, 打造一个服务型的乡镇政府。乡镇的领导职能由“划桨”转向“掌舵”;治理职能由管制转向服务;社会职能由“包揽一切”转为只提供“核心公共产品”;经济职能由“参与”转为“协调”;监督职能由“被动”转向“主动”, 实现乡镇职能的全面转型。
3.2 提升村民自治组织履职能力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农村经济发展的高低影响村民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因此, 要解决农村社会矛盾, 实现乡镇治理与村民自治的良性对接, 最基本的要务是积极发展农村经济。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用现代化经营形式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农村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模式发展转变。要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等措施,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要实行稳定的土地政策, 继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 最大限度的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以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二是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虽说改革开放几十年, 中国农村经济有了一个质的腾飞, 但主要繁荣还是体现在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个体家庭经济上, 许多村组的集体经济很是薄弱, 难以为村民日益增加的公共产品需求提供经济支撑。无资源则无力, 陷入经济困顿的村民自治想要正常运转需要乡镇财政的支持。“吃人嘴短, 拿人手短”, “村帐乡管”、财政负担“村干部工资”的现实, 很自然的就使村民委员会沦为半行政化机构。因此, 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 为村民自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加强村民委员会自身建设。可从组织形式的运行和功能体系的发挥两方面加强村民委员会的建设, 为村民自治组织行使自治权提供有力的内在支撑。要加大对广大村民的宣传教育力度, 强调村民自治的意义和民主选举的价值, 让村民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村务治理中来, 使我们的村民大会或代表大会不再流于形式。要进一步规范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程序, 包括选举公开程序、秘密投票程序、选举监督程序等, 以公正规范的选举制度引领村民民主意识的觉醒, 进而推动村民委员会的公信力和自治能力。要完善村民自治的职责功能体系, 确保村民自治组织承担的职责功能能够均衡有效地发挥。要完善立法, 在现行法律体系中, 增加村民自治组织工作职责的细则规定, 对乡镇的指导引导职能也要有一个明晰界定, 进而为增强乡镇治理与村民自治对接的质量提供合法性支撑等。
3.3 提高镇村干群综合素质
一是要推进选拔培训机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乡镇的干部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中国社会发展很不均衡, 部分地区干部的综合素质仍然不高, 成为影响乡镇治理与村民自治良性对接的障碍性因素。为此, 加大对乡镇干部的选拔制度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乡镇干部治理队伍就显得意义重大。二是加强乡镇干部培训机制建设, 结合农村实际举办有关经济、治理、法律、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培训班, 提高乡镇干部的业务综合素质。特别是注重对乡镇干部民主法治服务意识的培养, 增进他们深入理解保障村民自治权的行使对推进我国民主制度建设和和谐乡镇关系建设的意义, 减少乡镇对村民自治的不当干预。三是要拓宽乡村干部来源渠道, 不拘一格选拨优秀乡村治理人才。在当前“大学生村官”的基础上继续创新, 向社会各界公开招聘选拔一批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充实到乡村第一线。四是建立乡镇治理人才的优胜劣汰制度。尝试在乡镇建立现代科学的人力资源治理制度, 通过设置优胜劣汰的治理制度, 消除传统只进不出的人事陋习, 消除乱作为或不作为的行政违法现象, 促进乡镇治理与村民自治的对接质量。
摘要:转型期的中国, 因压力型行政治理体制弊端、村民自治组织履职能力弱和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低等原因导致乡镇治理与村民自治的工作对接存在“脱轨式”、“错位式”和“扭曲式”问题, 为此应从改进乡镇治理制度、提升村民自治组织履职能力和提高镇村干群综合素质等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乡镇治理,村民自治,对接
参考文献
[1]金太军, 施从美.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
[2]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3]潘嘉玮, 周贤日.村民自治与行政权的冲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4]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5]刘学民.乡镇政府治理困境与改革策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5) .
[6]赵树凯.乡镇治理及政府制度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8.乡镇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篇八
本文关注的是我国村落在近十余年来普遍走向解体直至凋敝的现实,以及这一现实对我国的乡镇治理带来的挑战。当然,这里所讲的村落主要是指自然村。与行政村不同,自然村更具有与传统村落相关的延续性,自然村落的巨变尤其是其解体直至凋敝,对中国乡村社会本身的影响或许是根本性的,其对中国国家治理尤其是乡镇治理的影响也将是根本性的。
正是考虑到中国农村的独特传统、经历的独特改造以及农村的尴尬现实,当前在学术界出现了两类互相争论的观点。总结来看,其中一类观点认为,目前农村的尴尬是由中国现代化不足带来的,如城市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水平还不高,只要待以时日,城市化(城镇化)和市场化逐渐深化,问题最终就会解决。另一类观点则认为,当前农村出现的种种乱象和发展困局,主要是因为现代化过快超越了村落的内在承受力。因此,要反思我们现在主导的快速现代化和强势的国家政权建设,强调将村落社会重新建设成为理想的生活家园。
笔者认为,出于对传统村落的诗意想象和情感留恋,试图阻止整体上村落衰败的趋势,无疑是不现实的。因为村落的命运已经不仅仅取决于自身,更依赖于裹胁着它们不断转型的现代化大潮和外部世界。更为理性的态度可能是,一方面,承认从总体上和最终的大势上,我们难以改变村落衰败直至部分消亡的趋势,换言之,“村落的终结”是我国相当部分乡村或城中村的归宿;另一方面,从一段时期和某些区域看,村落是否可以在新的条件下焕发活力,以使我们在单向度的现代化面前依然有多样性的生活选择?而国家在这一问题上,是否可以采取帮助村落重建共同体的办法介入村落?考虑到我国独特的国情,广袤的村落、庞大的农村人口和有限的耕地,村落短时间内的快速衰败,对我国的现代化可能会带来损害,而我国各地村落的发展也并非完全定型化,因而存在努力的空间。显然,对于我国各地村落发展的实际状况,有必要从村落解体的角度展开调查,并进而确定乡镇治理的有效路径。
一、村落解体的概念与指标
我们这里所讲的“村落解体”,是相对于传统村落的“自成一体”状况而言的。从理想类型上看,传统村落具有自主性,其作为社会基本单位,内部具有紧密的联系,并能很好地通过自身的循环系统满足其需要。具体表现如下:自我提供公共产品、自我生产帮扶体系、自我满足消费欲望、自我维持内部秩序。而从成因上看,以上的诸多特征依赖于相应的内外支持结构:从内部看,村落的自然条件与空间分布,熟人社会的特质,交换圈的客观存在,资源总量限制与模糊化利益,民间信仰体系都是至关重要的变量;从外部看,“编户齐民”的限度,“皇权不下县”与乡绅的非正式治理,政府的重农观念与休生养息的理念,村落与国家共享一套文化符号,是非常关键的外部结构性因素。
系统解析村落自主性的形成机制,可以发现其维持所需要的独特的社会条件,因而具有先天的脆弱性。应该说,当前我国的村落,在主要方面不可能完全具备传统村落的以上性质。相反,处在快速现代化语境下的村落,更多的是走向解体的,也即其内部联系变得越来越松散,其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其靠自身的组织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趋向弱化。这一点,已被众多乡村调查所充分证实。
换言之,本文对村落解体的判断,主要是其自主性的逐步弱化直至丧失。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测量村落的解体程度,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村落的类型。村落解体的具体测量指标,可以按照如下几个大的方面来设计,综合考虑村落解体的程度进行判断:
其一,常住的人口规模及其结构。一定数量的常住人口是构成社会共同体的前提,因为只有达到一定的人口规模,他们在合作的基础上才能解决面临的公共问题,他们之间的互动也才能使共同体得到延续;而人口内部的结构同样非常重要,性别结构、老中青幼的年龄结构必须具备一定的均衡,否则其社会关系及其延续性将成为很大的问题。
其二,村民间相容性利益的存量。也就是说,居住在村落中的村民之间具有一些共同利益,有一些事关所有人的事务,他们在某些问题上可能因为利益关联而走到一起。一般而言,相容性利益存量越丰富,村民之间的关系就越紧密,他们之间的互动也就越频繁,村民对作为整体的村落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也就越高。相反,如果相容性利益较少甚至稀缺,村民关系就相对松散,他们之间的互动就不那么频繁,他们对村落共同体就会失去关注的热心。
其三,村落公共生活频率与效果。即村落作为一个生产、生活和娱乐空间,是否能够举行经常性的公共活动,让所有村民或大部分村民都参与其中,并能获得一定的收益。这与村民间相容性利益的存量紧密关联,又存在区别。村落的公共活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超越性。如果村落公共生活的频度比较高,社会效果比较好,本来关联比较弱或意识不到彼此密切关联的村民,也可能因为公共活动而对其他村民表示关注,并对村落的各项事务表示关心。也就是说,公共活动具有延续和建构村落共同体的功能。
其四,村落精英质量与功能发挥。村落无论在什么时期,相对而言,都是国家权力深化比较弱的空间,其至多多少少都具有自然性和自治性。在这样一个比较自然和自治的空间,当地精英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也更为关键。很难想象一个秩序良好的村落没有相应的精英,更难想象精英功能不能很好发挥的村落,其自给自足能够长期延续。endprint
其五,村民间生活交往及其互动。就日常生活的角度而言,村民之间能否互助以克服某些村民面临的难题,对村落共同体而言也非常重要。家庭个体的力量毕竟是弱小的,而乡村生活又面临一些不可预料的因素如自然灾害、疾病或其他变故。在这种情况下,相邻的村民或具有血缘关系的村民能否互相帮扶,是衡量一个村落内部的社会关联是否解体的重要指标。
其六,面向村落的持续发展取向。也就是说,村落中的人是将主要的关注点和生活归宿放在村落,还是将目光放在村落之外,而普遍希望离开村落到外面发展。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只有大部分村民都把村落当成自己最重要的家和安身立命的所在,村落才具有了长期延续的可能。否则,村落就变成开放性的,它的价值和地位就趋于下降。集中体现就是它对年轻后辈失去吸引力。
二、村落解体的现状
为大致了解当前我国各地村落的解体现状,本研究于2009年7月和8月进行了规模适中的实地调研。部分调研由笔者亲自完成,部分调研由经过笔者培训的乡村调研员完成。我们共调研了11个省的19个村落。这些村落中,既有发展态势比较好的、一般的,也有发展态势比较差的;既有城郊村、一般位置的村落,也有比较边远和落后的村落;既有少数民族居住的村落,也有一般性的村落。应该说,村落的类型还是比较全面的,对了解我国村落的解体现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具体调查中,我们主要分三块:第一块是对村民进行村内关系和乡镇建设方面的问卷调查;第二块是对乡镇干部进行乡镇建设和村落发展情况的深度访谈;第三块是在有调研条件的村落,深度跟踪村落中近期发生的各类群体性活动,以此具体呈现和判断村落解体的状况。
这样,我们主要取得如下三个方面的初步材料:其一,444份调查问卷,问卷中既有客观题目,也有主观题目;其二,乡镇干部的访谈记录;其三,关于村落发展和村民群体性活动的说明性材料。
根据以上三个方面的材料,结合前述测量村落解体的一系列指标,我们发现,当前我国村落在总体上是存在解体的情况,并有进一步解体的趋向;但不同地区的不同村落之间,又在解体的方面和解体程度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别。
(一)常住人口规模及其结构
调查发现,现在大部分自然村落中的常住人口比十年前都有大规模减少,一方面是大量的年轻人外出打工,至多在农忙时或过春节时才大规模返回家乡;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外地定居,包括乡镇、县城或打工地居住,他们甚至有不少选择举家搬迁,他们的小孩也有很大一部分在入学年龄后就离开家乡。人口规模的减少在部分村落达到全村人口的60%~70%,一般也都在40%以上。个别严重的如陕西某村甚至只有7个老人。人口规模的急剧缩减,使得村落很难展开经常性的群体性活动,也很难展开有效合作。因为他们加在一起的力量也很弱小。剩下留在村落的主要是老年人、中年以上的妇女和部分小孩。老年人或许不愿或者不能离开故土,妇女往往是因为要照顾老人和小孩,还要同时承担繁重的田间劳作,而小孩的数量同样也急剧减少。我们看到,不少村落的小学因为生源渐少而难以为继,只好走倒闭或合并的道路,而乡间小孩的玩伴也多成为遥远的梦想了。常住人口的结构出现很大危机,他们的素质同样令人担忧,这使村落自身的循环系统紊乱。
(二)村民间相容性利益的存量
当我们向普通村民、村干部和乡镇干部询问村落集体利益时,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村里集体资产比较薄弱甚至没有。不仅是行政村意义上的集体资产现在大都不多,自然村意义上的村落共同财产更是所剩无几。乡镇干部和村委会的干部一般都向我们表示,村里要想办点事或推动一些自然村落办一些事,行政村里没有一定的财力是很难想象的。而在我们这次调查的村落中,除了福建某村因为集体林权一直没有分配给普通村民,村集体通过比较好的经营不仅保证了村民的收益,也保障了村集体的财政基础,从而使村集体有财力主办了不少公益事业和公共工程,其他的村落基本上都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村集体不再掌握丰厚的集体资源。应该说,村民之间,尤其是自然村落范围内,村民事实上还是存在一定的相容性利益,如水利和道路。但在这些问题上,村民之间过于计较得失,较少能够一起合作完成。反而是在某些具有民间信仰意味的活动上,如云南某村及陕西某村,他们表现出难得的一致性。这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
(三)村落公共生活频率与效果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村落中的公共生活,包括宽泛意义上的各类群体性活动,其展开的频率都大不如以前。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3的村民认为村里出现大事后,大家并没有聚集在一起讨论。除了行政村意义上的选举之外,自然村落意义上的村民小组组长选举,小组会议的开展并不多。真正比较多见的,主要是婚丧嫁娶和民间信仰等文化活动,只有在这些活动方面,村民才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其他的活动,真正关系到村民利益和发展的活动,如公共工程和经济合作,都很难展开。有的地方甚至是“成片成片的田地都被抛荒了,人们渐渐发现与其广种薄收,靠天吃饭,不如出去打点零工赚点钱来得实在。关于修复渠道也渐渐无人问津了”。公共活动开展的效果,除部分让村民比较满意外,大部分他们都评价不高,尤其是对选举和民主方面,他们一般都表示出不满意,认为存在拉票、派系和“不平等性”。相当多的公共活动如土地分配和选举展开后,村民之间的关系反而更加恶化,他们不仅不信任精英,也不相信彼此。相关的主观回答和文字材料也都能显示出这一点。
(四)村落精英质量与功能发挥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从乡镇干部到普通村民,他们都普遍表示出对现有村落精英水平和能力的不满意,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也显示,超过1/3的村民认为他们的发展“缺少带头人”,而对村落出人才或吸引人才的前景更为担忧。他们从心底期待有优秀的带头人,但他们又觉得真正的人才很难走进乡村。有的村落,年轻人不愿担任村里的领导人,村里领导班子年龄普遍在55岁以上。部分村干部只想着自身的利益,完全不顾村民的利益。现有的村组干部一般都难以取得村民们的普遍认同,村落精英的外流严重,余下的村落精英也并不将主要心思放在本村的发展上,他们要么埋怨村干部的待遇太低,要么埋怨村里的工作不好做,所以他们虽然在其位,却热衷于开拓其他生存和赚钱的途径。村落精英的功能发挥虽然在形式上还得到一定的延续,如村落精英参与婚丧嫁娶和民间信仰的组织活动,但他们在解决纠纷和带领村民发展方面,往往无能为力。因为,现在的村民越来越独立,越来越个体化,他们并不轻易承认村落精英的权威。endprint
(五)村民间生活交往及其互动
与传统的村落,尤其是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的村落相比,一个非常明显的差别就是,村民之间普遍的往来减少了。我们经常听到的说法是,村落中“人心涣散”。现在村落中真正往来比较多的,一般都是亲缘关系非常近的几个家庭之间。村内一般村民之间的互助有减少的趋势。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3的村民“不经常串门”了。倒也有一些小规模的村民互动,那就是打麻将和赌博。村民们普遍感觉,现在农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如以前有人情味,因为现在什么都讲钱,只要掏钱,就有人帮忙,不掏钱就很难指望一般的村民了。血缘关系虽然在维持村落秩序方面仍有作用,但利益正越来越成为决定村民关系的最大砝码。部分调查员的感慨得到共鸣:“今时不同往日,农忙时节农民们再也不会相互帮忙了,再也没有以前那种热闹壮观的场面了,只是偶尔几家关系不错的人之间才会相互帮忙。现在的情况是自家种自己的地,自家管自家的农忙,忙不过来了就花钱请几个小工,或者找匹马来驮东西。”
(六)面向村落的持续发展取向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村落精英,还是一般的村民,他们并不满足于村落内的发展,只要有能力,他们都会想方设法地向外发展,开拓其他的发展途径。村落本身的资源有限,发展空间也有限,在一个日益开放的社会中,村落很难保持其稳定的吸引力。同时,村落当前的发展态势有好有坏,但在我们问及现有的常住村民是否愿意继续在本村发展时,他们大都表示愿意,这其中很多或许是因为没有别的选择或已经习惯了乡村的生活。而在我们问及是否愿意自己的子女在农村发展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例外地回答“不愿意”。这部分说明他们对本村前途的评估。在他们的价值判断中,外面的世界,乡镇和县城,直至大城市的生活要优于乡村的生活,他们并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继续留在农村。由此可见,村落中的人面向村落的持续发展取向同样有淡化的趋势。
【乡镇综合治理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乡镇综合治理工作经验材料10-13
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方案10-03
乡镇2011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总结08-24
乡镇政府综合提升法制治安环境工作方案09-06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09-14
乡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责任状07-28
xx乡镇治理违法占地通知10-09
乡镇创建无毒乡镇工作实施方案07-14
乡镇 综治工作06-27
乡镇工作讲话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