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07-07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共10篇)

1.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一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思维,深入和刻苦的学习。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学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生物课程设置遭到排挤和冷落,学生不愿意学,生物老师难当。在这种境况下,我们生物老师的重点研究问题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本文就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和体会,以期和同行共同探讨。

一、联系生活实际,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使学生明白,学习生物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了解自己和自己所生存的环境,解释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联系我们周围存在的问题,如:农业生产,家庭保健,生老病死,环境污染等,告诉学生生物与医学的关系,学好了生物就是“半个”医生。介绍当前生物学领域的前沿技术和进展,如:基因工程,器官移植等,让学生知道学习生物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例如:结合致同学---《走进生命科学》,介绍仿生学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生物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基础,而且在生产和生活中,给我们学多启迪。结合目前世界上面临的几大社会问题——环境、能源、粮食及人口问题与生物学的密切关系,了解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沙尘暴到水体的富营养化,从艾滋病到“非典”,从克隆羊到转基因生物。自然能使学生产生关心周围的生物,关注生物学的兴趣。结合课本上列举的生物科学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的例子。如人类基因组计划,让学生了解此项计划的重要意义——揭开人类自身生、老、病、死的奥秘。了解生物科学的最新热点、焦点和进展,感知生物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促使他们带着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加强学科整合,丰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现代化的设备在教学中得到应用,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在生物教学中作用显得尤为突出。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有其独特的优点,如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在上课前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起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传统课堂上仅仅靠简单的挂图,色彩变幻等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显然是很不够的,有了现代信息技术,课前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画、录像、图片、声音等,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节课中,首先播放新闻短剧《生物圈II号》,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引起学生思考自然,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进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教育,环保教育。再比如,在讲述第五章第一节《生物的生殖》时,播放《多利羊的诞生》,通过这些短剧或影片的播放,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情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其献身科学的精神。

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生物课堂上很多生命现象,生化反应,代谢途径等,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而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化静为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虚实结合,可以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促进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如“DNA结构和复制”这一节,教师在引入新课之后,进而提问:那么我们体内的DNA到底是一种什么样子的呢,它又是如何在我们与父母之间进行传递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观看DNA结构与复制,并思考几个问题

1、DNA的结构单位,组成层次?

2、DNA复制的特点、过程,然后播放课件,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且顺利地实现了重点、难点的突破。

2、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运用妙语辅助生物课教学

所谓妙语是指包括诗词、成语、谜语、谚语、谐音语、顺口溜以及歇后语等,这些将某些现象、事实或规律用精练上口的词句加以描述的语言。在生物教学中巧妙地辅以一些与生物知识有关的妙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如在“生物与环境”中,导入时可引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唤起学生珍惜美爱护环境的意识;还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峙桃花始盛开”来突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又如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来引出“植物的向光性”。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它把生物的捕食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还有“飞蛾扑火” ——昆虫的趋光性、“叶落归根”——生态系统的物资循环、“望梅止渴”——条件反射等等。如“不劳而获”——寄生、“玉帝圣书”——神经、“三教九流都来往”——杂交等等。又如用花生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坐个白胖子”,如“一山难容二虎”——种内斗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条件反射、“大树底下好乘凉”——蒸腾作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生物的遗传等等。一节课整个过程如果只有干巴巴的生物学科的专业术语贯穿始终,教学氛围肯定显得沉闷。但如果过多过滥地使用妙语,会让学生思维散乱,注意力难以聚焦在学习内容的知识重点上。因此妙语的运用要精心设计,用量适中。

三、授课与实验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许多学生正是因为爱实验才爱生物学的。实验除了真实、直观、形象、生动之外,还是一项目的性十分明确的操作活动。它对培养学生认识和理解生物学概念都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方法均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做实验,并力求使学生实验成功。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不仅满足他们的操作愿望,更重要的是,在操作过程中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获得实验成功之后,此时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能够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从而刺激学生更深入地探求。

例如,在讲“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这个部分的内容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课本上的实验,适当指导,让学生能顺利完成实验。

再如,讲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氧气时,我们经常演示的是金鱼藻的放氧实验。这个实验虽不复杂,但常因季 节的关系不能成功的演示,如因季节不合适,这部分内容可提前讲或用适宜强度的灯光代替阳光实验。当学生 看到成串的气泡从叶片表面冒出时,兴奋得不得了,当收集在试管中的气体使余烬木条复燃时,这些接触实验 甚少的初一学生中有的竟吃惊的“啊!”了出来。

又如,讲血液凝固的原因时,补充了下列实验:用粗糙的木 条不断搅动刚刚从动物体内流出的新鲜血液,木条就会缠上许多丝状物,其上粘有一些红色物质,是红细胞。洗去红细胞,丝状物呈现白色,这就是纤维蛋白,余下的血液不再凝固。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发问:“这是 怎么回事?”教师顺理成章地讲述血液凝固的原因,并就此讲清血浆和血清的区别。特别要说明血浆中有的是 纤维蛋白原,它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在血小板释放的某种物质的作用下,才转化为纤维蛋白。做上述实验的同时,让一部分新鲜血液凝固,将凝固的血块切开,让学生观察切面和外表面的红色有何不 同,启发他们思考原因,他们说,类似的问题以前想都不曾想过,现在会想了,觉得很有意思,对于血红蛋白 的特性今后再也不会忘记,判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标准也不会搞糊涂了。

毫无疑问,通过实验体现了活动情境,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了一种满足感,为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奠定基础。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好课堂演示实验,做好随堂实验,上好学生实验课。

四、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现代生物教学理论提出的两个结合(课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有其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学校可以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小组活动,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在课外活动小组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内容可以包括生物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如组织培养、食用菌的栽培等,用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课外小组应由学生自愿参加,避免使之成为竞赛的工具。阅读材料的编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生活经验,并由学生选择阅读。通过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对事物喜爱的情绪,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无形动力,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作为教育者应充分利用各种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而努力。

但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对生物课学习的短暂兴趣引导到稳定兴趣,促进学生对生物课学习的兴趣向高层次发展。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往往是短暂的,学生只是觉得好玩、“有趣”。此时需要教师能够设法使学生的兴趣从“有趣”发展为“情趣”,使学生真正通过学习获得成就、成功、欢愉的情绪体验而对生物课学习产生感情。在此基础上再促使一部分学生的“情趣”发展为“志趣”,使这部分学生能把对生物课的学习兴趣与自己的理想、信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立志将来从事生物科学技术的学习和研究。这样才能使兴趣成为稳定兴趣。

(2)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脱离开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不能为激发兴趣而去迎合学生,更不能为激发兴趣而用庸俗的玩笑或不恰当的比喻去逗学生发笑。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趣味性,教学的趣味性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是有重要作用的,但教学的趣味性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不注意这一点,有时趣味性并不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学生笑过之后,只觉得很好玩,并无兴趣产生。心理学、生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学不宜引起学生哄堂大笑。学生大笑时大脑皮层的某些中枢高度兴奋,会抑制其他的包括学习知识的有关中枢,因而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3)注意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平时要有意识地积累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以自己丰富的、广博的知识和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机智、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注意了这一点,就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总之,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找到最好的学习方法,要在备课中充分地准备好能调动学习兴趣的资料、练习等,要在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才能使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

2.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二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实践,学习兴趣

要想学生学得好,首先要解决他们喜欢学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事物认识的反映。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对所学科目的加深而产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或家长、朋友的影响加以培养,它也可以因为遇到困难无法克服而逐渐消失,也可以通过帮助或辅导解决困难而恢复。我担任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这三年来,在掌握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学习、引进、移植外地外校教师和本校同行的理论及经验,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进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进行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能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同时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抽象性。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针对他们的特点和思维特点,为使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会学数学,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关爱学生

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是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气,对孩子们的学习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年级的学生从家庭来到学校,老师成了他们最亲近的人,追求老师的爱,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将成为他们一切行为的动机和迫切需要。一般来说,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教师,也就喜欢他所教的那一科,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但要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首先教师要尊重、相信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要及时帮助学困生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他们有了对学习数学的胜任感,才能产生学习兴趣。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具有推动力的一种东西。所以,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每节课的开始,教师都要精心设计一个生活情境,意在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并不是那么难,它就存在于我们周围,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培养学习的自信心。最后教师应以精深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故事导学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具有喜新、好奇,学习目的性、自觉性和注意力稳定性差,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需要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情节,诱发其学习兴趣。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难在认知过程中只凭借教师的讲解来获取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知识,真正达到“我做过了,我理解了”这一目的。并且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单独动手能力还比较弱,比较乐于和同伴共同来做一件事情,这个实践活动我一般是采用“集体合作”。如:教学“找规律”,我先通过故事情境导入。由于问题提出有情节、有意境,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尝到了探索奥妙的乐趣,从而萌发了对数学知识的渴求,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

三、联系生活,增添兴趣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必须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小学生一般都好表现,如果让他展示一下学会的新本领,他的积极性就会很高。如果在表现过程中他获得了成功,那以后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这种成功的喜悦会使他产生更高的学习兴趣,而这种兴趣又能再次激发起他的探究欲望,探究的成功又再次促进兴趣的萌生,由此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教学,既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数学的力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效果好。

四、加强操作

动手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爱玩、好动等思维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机会。如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拆一拆、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变抽象为直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由表象到认识,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促使知识内化。这样教学,通过调整教材编排顺序,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数的概念产生、形成过程,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才能,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而且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悦感。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持久,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化静为动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是通过观察、感知、操作、思维等心理活动形成认知结构。要使学生在学习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时感到有兴趣,就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把静态的数学概念动态化,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习兴趣。如教师做一系列有规律的动作,学生找到动作变化的规律并模仿,从而开始尝试创造规律,有的学生还会创造出一系列动作声音一起变化的规律。这样教学,充分利用声、形、音等手段,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并按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快慢、动静之间的合理调节,通过生动有趣、学生喜爱的活动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充分调动学生主体主动参与,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进一步加深对“规律”的认识,了解到规律一定是重复出现的,初步学会有序观察、有序思维、模仿创造的方法。因此,教师应通过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巧设练习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等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练习,在注重实效的同时,对练习的层次、方式、题型等作科学的安排,适时适当安排一些游戏、竞赛、开放性练习等,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升华学习兴趣。

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开展各种形式的游戏。通过让学生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处于一种积极活动状态,提高学生口算能力,在活动中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开放性习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练习的同时,精心设计一些形式新、入口宽、解法活的开放题。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我们要做到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三

一、小学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脑功能发育处于“飞跃”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水平提高,表现为既爱说又爱动。他们的注意力一般只有20~30分钟。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主导,逻辑思维很不发达,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较差,在生活、学习、活动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成人的监护和具体指导。他们对老师有特殊的依恋和信任心理,他们对老师的信任超过了对家长的信任,常挂在他们嘴边的话是:“老师说了……”他们开始评价自己和别人,但评价自己时只看优点,评价别人时容易受成人左右。

处在中年级段的小学生,最明显的心理特点是自我意识突然萌发并逐渐增强,其主要表现是:对外界事物有了自己的认识态度,开始尝试自己做出判断。他们不再无条件地信任老师,而且特别关注老师是否“公平”。由于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动荡”的过渡时期,不听老师话的现象开始出现,班级工作的难度明显加大。此时,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是在学生的“动荡”中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

高年级学生的智力有很大发展,逻辑思维开始在思维中占优势,创造性思维也有很大发展;他们对新奇的事物表现出极大兴趣,如搜集物品、制作玩具、学习某种特长等,但往往见异思迁;他们常常把某些幻想当做人生目标,盲目崇拜某些明星;他们的独立意识进一步发展,常常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甚至比大人还高明,因此爱自作主张,顶撞老师和家长。

二、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提出“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我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学生l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6平方分米。学生2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5平方分米小。此刻,我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而是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三、提高认识,优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有高度认识。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才能爱学、乐学、善学。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就是要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认知与情感结合起来。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是师生双方共同创设的,尤其是要靠教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理论进行创造性劳动,创设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美的情境,让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形成教学模式。教师应正确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这无疑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了这些基本要素和具体操作时的一些细节,如教态、语言、板书、环境等,课堂教学效率必将提高。“让生活中的数学更语言化,数学中的语言更生活化”,在21世纪现代数学教学中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二者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概念本身高度抽象概括,与儿童的认识能力不相符,所以要鼓励学生课堂上多讲、多问,使数学符号具有儿童化的语言功能。如果思维已生活化了,语言仍依据书本上的文字,则未免有些教条,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生活化的数学语言更贴近儿童生活,毕竟学生才是课堂主体。一位教师教学简单的统计中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讲到小明统计一个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把课本上的插图变成实景,电视屏幕上有声有图地出现了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一个路口,学生处在安全的实景中,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解决了课本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很浓,充分体会到了实地收集数据的成就感,教学效率高,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教学模式,简言之,就是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建构在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由一整套教学策略与之相适应的结构方式。它具有科学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等功能,它是教师的教学工具库。

四、运用游戏性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创设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我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四

冀州市码头李第一小学

韩向群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习作,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原动力,而在现在农村美术教学存在程式化、简单化,教学过程死板,教学方法单调,受教材束缚,面对相对陈旧的教学内容,进行烦琐枯燥的教学,以本为本,脱离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培养农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

一、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得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从而培养其学习兴趣。

二、创设愉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作为一线美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更喜欢上美术课,乐于学习美术知识,接受美的熏陶。农村学校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你会看到诸如小溪边的卵石片、泥土、家禽羽毛、农家些柴禾堆的各种秸杆都是进行工艺制作的好材料。结合当地资源,可以通过剪、贴等手段进行工艺创作达到艺术设计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如:在上制作装饰画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利用生活中平常的东西制作装饰画,我没有讲述装饰画的原理、色彩搭配等,而是将闲暇时从网上收集的一些精美的装饰画,一一展示给学生,那生动的造型、漂亮的色彩、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那独具匠心的创意更是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受此感染,学生也跃跃欲试,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构思、讨论制作的内容,需要的材料,然后分头行动,一次手工制作热潮在校园里掀起……通过这节课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良好的范例,对学生学习时仅有老师一个人说教,学生听,这样的课堂最不受学生欢迎。.学生不仅具有启发、展示的作用,更是一种学习动力的催化剂。

三、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兴趣

鼓励审美个性,即是鼓励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感受艺术作品的美,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徐悲鸿的《群马》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作者情况,便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看法,作答时大家基本能各抒己见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可见,鼓励学生的审美兴趣,可以启发学生们对审美意境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四、关注自我体验,激发参与兴趣

从真正意义上说,儿童美术作品是儿童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正因为儿童具有天真率直的心灵,没有拘束,尽管他们没有具备画家的技法水平,也能把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诉诸形象,创造富有特点的美术作品。儿童个性和创造性表现在美术作品中,决定了作品的面貌人人不一样。这种不一样的存在,要求教师对每一学生的个别辅导也不一样。练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全体学生用独特地观察、思维、想象,大胆表现各自的独特感受。同时,应俯下身去,观察每个学生的作业效果和心态,轻声地个别交谈,给以恰当的个别辅导。这样的个别辅导,应是对学生渲泄个别独特情感的渠道的沟通,是美术课特有的提供给学生发现个性、发展个性、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美术课有大量的练习时间,这时教师的责任是忙于不一样的个别辅导,这是区别于其它学科的又一重要特点,是美术老师在课堂练习时间应承担的责任。

5.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五

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学生不愿学英语,关键是他们对英语没有兴趣。因此,作为小学的英语教师,首先应该先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通过几年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Warmingup)。比如唱一些英语歌曲,开展如“Letmeguess.”或“Followme.”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再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现场录音、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比如在进行课文教授时,教师可用从网上下载的听说读写的英语材料、采用自制课件来进行教学,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教“Doyoulikedumplings?”这一内容时,笔者就运用实物展示、课件辅助教学的办法,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进行操练,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

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传统的师道尊严,便是权威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儿童的创造力与禀赋。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合作的师生关系合作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强制的手段――训斥、羞辱、向家长告状等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强制性的教育,很容易伤害儿童的自信心、自尊心,引起儿童对教师的反感甚至恐惧,也容易扼杀儿童学习的兴趣。合作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在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吸引”,就是“使儿童乐于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儿童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来。”

(2)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爱是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3)互动的师生关系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历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由一定的观念(诸如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等)支配其教学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需要,理解、接受教师的影响,并在行动上做出反应。学生的反应又进一步强化或者修正教师原有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所以,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通过反馈可以加强正效应,也可以加剧负效应。例如:“教师教学有热情、有方法→学生学习主动、学习成绩提高→教师更受鼓舞与鞭策、教学上更加精益求精。”这就是师生互动的正效应。

(4)融洽的师生关系朱小蔓曾说:“离开感情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教育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甚至与学生建立起母女般、父子般或姐妹兄弟般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最值得信任的人,跟老师无话不说、无事不谈,达到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

6.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六

(荆州技师学院,湖北 荆州 434000)

摘要:如何培养学生在面点学习中的兴趣,使学生对面点学习产生积极性,进而为企业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人才了?本文认为在面点教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二方面着手:使学生了解和明确来技校学习的目的以及课程的重要性:教师应不停地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激发与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技校学生;面点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烹饪专业的技能学习分为二大块:烹调和面点。而烹饪专业学生往往在专业学习中重烹调而轻面点。问学生,学生的回答往往是:我对面点不感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面点的兴趣,成为了不少面点老师必须 解决的一个难题。

一、分析学生对面点学习无兴趣的原因 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学生学习无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

来技校就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到技校来读书也是出于无奈,无学习目标,抱着来混混的态度,拿个毕业证后,学校好分配工作。很明显,这样的学习态度是无法学到扎实的专业技能,也难以培养出较高的职业素养。这样的学生送到企业也不受企业欢迎,学生也难以在职业生涯中有好的发展。2.学生没有自信心,对学习没兴趣。

目前,烹饪班的学生大多数入学分数较低,在初中和高中时就不是特别喜欢学习,导致上课没有兴趣,其内心产生一种自卑感和对学习的厌恶情绪。学生的自信心直接影响学习兴趣。3.以后从事烹调,学不学面点无所谓。

所谓烹饪专业就是烹调和面点齐头并进,全面学习。而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烹调就够了,以后不会去从事面点。抱着现在学了面点到时也无用武之地,学了也白学的思想。其表现为:在学红案时很刻苦认真,却往往在学习面点时不认真听老师讲课,开小差。上实习课时不爱动手。

4.学校和老师教育的滞后,让学生对学习面点无兴趣。

理论课教学形式方法陈旧、单调、缺乏新意,实习课上老师演示学生看的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照本宣科、填鸭式的被动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老师业务能力不强,导致学生对面 点学习无兴趣。

烹饪专业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实习课,实习教师做出的产品,是直接给学生们品尝的。学生们如果觉得这种食品好吃,进而就会从想吃转变成为想学会做的学习动力。如果觉得这个产品既不美观也不美味,进而就会丧失对这个品种的学习兴趣。如果是教师自己本人业务能力水平低下,就可能导致学生对面点学习无法产生兴趣。

二、培养学生学习面点兴趣的几点尝试:

(一)使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我是这样做的:

学习目的对学习兴趣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学习目的明确,求知需求就迫切,学习兴趣就随之强烈。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中之重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不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涯,绝对不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所以为了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在开学后第一节课,我在黑板上写了这样几个问题: 1.你为什么来这个学校? 2.你来这个学校做什么?

3.你以后的职业理想是什么?

从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回答来看,他们是抱着破罐子破摔,中考没好,抱着混二年学校分配工作的态度。有职业理想的同学更少。有的同学知道到学校是来学一技之长的,但对自己以后的职业理想不明确,这样的学习兴趣动力不强,无后续力。有很多同学在本人没有提这几个问题之前,从没想过这些问题,在本人的帮助下,开始认真想并树立了自己的目标。

(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在面点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了几种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在入学初对本班学生灌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样的理念,并介绍往届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及他们目前在各自岗位上的工作和收入情况,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对专业的选择是正确的,而且有一种优越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只要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我就马上表扬。及时的表扬和对学生的肯定能激发学生学习面点的兴趣。比如这届学生中有一个学生在学习面点时,明显力不从心,在下剂、擀皮时,有的同学一教就会,很快就能上手。但他在练习时虽然认真刻苦,但就是下剂时歪歪扭扭,擀皮时擀不圆。我针对他的状态,在后期学习中经常表扬他,并把他扶为组长,半个学期后,该学生对面点的学习兴趣超过对烹调的学习,且很有自信心,而且面点越做越好,并决定 以后从事白案。

(三)强调面点学习的重要性和优越性,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面点的兴趣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只对烹调感兴趣的学生进行了启发:

1.考烹调高级技师证必须考面点,可见面点重要性。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面点,将影响你在烹调上的发展。2.一桌酒席不可能只上菜,不上面点,可见完整的一桌酒席是必须主食和菜肴并存的。只有菜肴无面点的酒席不是一个完整的酒席。俗话说红花还得绿叶配。烹饪专业 150 同理,只有烹调没有面点的不叫烹饪专业。

3.想开店,面点更具有独立性,灵活性,开店更方便,更具有前景。从满街的西饼屋,饺子店,面条店就可见一斑,开个餐官还得有主食配,而面点不需要。面点中有些品种只需要学会一个,就可开店。比如:学会做饺子就可单独开店,学会做面条也可 以单独开店。

4.在行业里,现在红案和白案工资收入一样高。且红案白案都懂就业机会更多。

5.同学们现在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职业生涯还没有起步,难道甘心输在起跑线上?你是想一辈子做一名小小的厨师,还是想当一名总厨。想当总厨就得红白案都懂。如果只懂红案,顶多提升为红案厨师长,而提升不了总厨。当老板、总经理红案白案都懂,更方便管理企业。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请同学们不要偏科。

(四)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兴趣。

1.在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模拟酒店面点间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以老师为主体,老师讲或演示,学生听或看的传统教学模式,分小组进行教学,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单独的酒店面点模拟间,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为主,老师演示后,每小组内同学互相配合,完成从定任务计划书到采购材料单的定制及产品的制作销售。并写生产实验报告上交至实习指导教师。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全部自己动手操作,老师主导的互动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学习面点的兴趣。

2.面点理论教学中,特别是具体的品种教学中,我总是会在每节课开始讲授有关这个品种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展示一些精美的成品图片吸引学生眼球。通过前面的铺垫,可让学生对这个品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在后继的课程中灵活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行为引导教学法积极和学生互动。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教师应积极地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特别是实习指导老师。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们的学习面点的兴趣,面点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不停地培训学习,找机会给自己练手,不让自己手生,这样才能在教学上利于不败之地,进而更好地激发培养学生学习面点的兴趣。

7.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七

●看

通过“看”, 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比如看计算机中的一些硬件设备或图片等, 增强形象记忆;看课本, 通过看书自学, 教师适时点拨, 培养他们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看一些介绍计算机应用的精美视频, 展示用计算机制作的电子板报、幻灯片、动画片头、商业广告、电子游戏;看网络, 教会他们查找、收集、加工、存储信息, 培养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我的电脑》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去看:“今天, 老师给每位同学分了一套房子, 现在让我们的小管家 (鼠标) 来带领我们去看一看这套房子是怎样的结构呢?”同学们可能都会奇怪, 明明是上信息技术课嘛, 怎么说去参观房子呢?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 同学们瞪着好奇的眼睛盯着你。这时我就把电脑里的一些知识传授给他们。“A盘就是我们的小客厅, 是专门会见客人比较少的地方 (容量比较小的软盘) ;光盘就是一个大客厅, 是会见很多客人的地方 (容量比较大的光盘) ;C盘相当于我们的卧室, 存放一些很重要东西 (文件) 的地方……”这样很容易就激发了学生无限的学习热情。同样, “你能让电脑为你唱歌吗?”“你能用电脑画画吗?”一些类似的问题, 也能扣住学生的心弦, 驱动他们的好奇心, 接着再进入新课讲授, 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

●玩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 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 把玩游戏与学习电脑知识结合起来, 寓教于乐, 开发智力。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 对孩子们来说具有挡不住的诱惑。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避免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影响学生兴趣, 把要学的知识设计成游戏形式, 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如打字练习, 可以借助“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地鼠”、“吃苹果”游戏开始教学。各种益智游戏, 应有尽有, 如扫雷、纸牌、拼图、“射击”游戏等, 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学电脑的热情被提高了, 并很快熟悉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 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比如在指法练习教学中, 我就采取了从游戏入手的方式。我先让学生玩“吃苹果”这个小游戏, 让同学们之间比赛, 看谁“吃”得又快又多。学生在玩这个游戏的过程中, 为了争得第一, 他们就会自愿地去先练习指法。本来是枯燥无味的指法练习, 现在变得热情高涨。在练习结束时, 我们要评出谁吃得苹果最多, 并给予表扬和一定的奖励, 使他们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

●操作和实践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 我主张让学生先学习操作, 再学习理论知识, 甚至只要会操作, 可以不学理论。充分利用这个主动探索的学习工具和自主学习的资源环境, 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如在学习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 讲授的内容琐碎繁杂, 学生很容易失去耐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操作, 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做墙报、宣传材料, 写书信, 编辑图文并茂的个人档案, 制作个人简历表等,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Word的积极性, 能够亲自动手上机实践, 转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学习态度。

●展示和交流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在计算机作品中, 可隔一段时间以“学生作品”方式交流一次。“学生作品”可由学生的作业, 如Windows中学生画的画打印出来, 或制作的课件展示出来。学生还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 利用“资料库”中的各种各样的图片、表格, 经过处理, 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精致华丽的电子贺卡送给老师或同学, 或者制作课程表、值日表、通迅录来管理班级, 甚至在网上浏览、查阅信息, 讨论热点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络向全班、全校同学乃至互联网上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网页、小报制作等;在网上交朋友, 互相介绍学习体会, 互相促进, 让他们更了解自己, 培养他们从小积极参与的竞争意识、成就感, 从而更好地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也可在兴趣小组中, 教师规定一定的内容, 由一个或几个人组成小组, 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操作完成。教师对有特点的东西都要给予关注和表扬, 可开展学生自评、互评, 互相交流提高,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生对电脑的兴趣。这样, 不仅使学过的内容得以理解和消化, 还使学生的操作得到锻炼和提高,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8.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八

一、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与思维的交流。新英语课程标准在师生关系上主张“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可以引发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萌生学英语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因此我会在课堂开始之前,播放一些流行的、朗朗上口的英文歌曲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形成轻松的学习氛围。上课时我用生动标准的英语,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进行课堂教学。当学生表现进步时,我会对学生说:“Good job. Wonderful .当学生回答有错误时,我会对学生说:“Come on !Try again!多肯定,少指责,给学生营造出一个开放、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如:新来一名同学,那么我都会让学生做个自我介绍,当然我会现介绍自己,Hello,my name is Wu Chunya.You can call me Miss Wu. Nice to meet you .然后同学之间互相介绍。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时教师要重视感情投入,以自己的真诚和爱唤起学生情感共鸣,通过自己的言行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学习的热情也会进一步提高。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外语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理解和表达意义。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奇心强,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真实有效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进行轻松而愉快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借助于卡片、挂图、多媒体等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时还根据教材内容和实际需要创设特定的情境,让英语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兴趣。如在教《At the gym》时,首先为课堂创设一个大的情境“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去体育馆”然后在这个情境下创设多个小情境。第一个情境:出示一张gym幻灯片,在 gym 中有姚明在打篮球,张怡宁、王楠正在打乒乓球,让学生马上进入到这个情景中。第二个情境:姚明在投球,从而引出 throw the basketball,投完球以后把球传给了其他人,从而引出catch the basketball.第三个情境:老师出现,一手拿basketbll一手拿 ping-pong ball,一看就很容易引出重点句型The basketball is heavy. The ping-pong ball is light.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有趣的游戏,保持学习兴趣

游戏使儿童的天性,课堂做游戏使孩子们的梦想,教师要充分利用游戏来保持学习兴趣。如学完《In,Out》一课后,设计了“蒙眼贴五官”的游戏,老师首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圆圈(告诉同学们这个圆圈代表小朋友的脑袋),然后出示有关五官的图片,如:left eye 、left ear等,请各小组的一名同学上来先蒙上眼睛然后给黑板上的小朋友贴上五官。小组内同学喊口号go、stop 、turn left、 up、 down等帮助这名同学完成任务。比一比、看一看哪一组的同学把小朋友的五官贴的正确又漂亮。同学们做游戏时热闹非凡,兴趣高涨。我还利用猜谜语的方法使字母教学的内容变得轻松有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1)What letter is a map ?(P)(2)What letter is an ear?(D) (3)What letter is a snake?(S) (4)The thieves are very afraid of 4 letters in English. Do you know what they are?(O I C U)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的课文创设栩栩如生的情境,設计多样的游戏,采用不同的形式,保持学习兴趣。

四、多样化的作业,延展学习兴趣

成功的一节课必须合理的布置作业,作业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趣味性出发,注重实践性。学生对作业无抵触情绪,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一)是找一找、比一比。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接触、学习英语的途径很多,要让学生多注意身边的英语,从生活中学习英语。例如,在学完26个字母后,让学生找一找一些英文缩写“ID”“WC”“HK” “CCTV”等词,让学生们知道这些词的意思,看谁收集的最多。一学期下来比一比谁是收集小明星。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们的词汇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们自觉从生活中学英语的好习惯。

(二)是演一演、试一试。如学了“I am lost ”后,让学生课下和小伙伴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增加难度自己设计一个地点和方位,完成这个对话。要求用简洁、地道的英语句子表达出来。

(三)选择式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做。如:在学完my family 之后设计三个作业。

(1)如果你擅长写作,不妨用英语写一篇小文章介绍你的家庭;

(2)如果你爱朗读,不妨有感情地朗读My family;

(3)如果你擅长画画,不妨把你的一家画下来。

这三个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自主选择。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本领的空间,同时也给了他们锻炼自己的机会。一项作业能使所有的学生各尽所长,使他们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9.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九

中学历史教学 2009.1

历史教学应尽可能还原历史、再现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证据, 将凭证据说话贯穿于叙述历史事件、分析历史现象、品评历史人物等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让学生知道一切凭证据说话,有多少证据说多少话。然而,当前历史教学中教师信口开河的现象屡见不鲜,以至于2007年长春历史教学评优的评委老任观摩比赛后大声疾呼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笔者试图通过剖析自身教学中想当然的典型案例,找出根源,为根治“想当然”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

近日我在一堂家常课中讲述张衡和地动仪时,突然有学生A问道:“老师,地动仪还在么?”我顿时一怔,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这个问题,自己也没想过这个问题。我暗自思量,地动仪应该还在吧,否则书上怎么会有插图。于是我十分肯定地说:“当然有了。”这时有学生B插话:“怎么问出这么没质量的问题?地动仪当然有,我想肯定在博物馆里。”紧接着,又有学生问道:“老师,地动仪能测汶川大地震么?”我又是一怔,既然教材说地动仪能准确测地震,那么测汶川地震也是没问题的。于是,我告诉这个学生用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可以测5·12汶川地震的。

课后,我并没有想许多,我觉得自己的推断是准确的。然而,几天之后观摩了 纪连海老师在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上的公开课《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感触颇深。纪老师自始至终都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用史料阐述历史。为了说明《清明上河图》时至今日还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他列举了以该图为背景的家具、火花、扑克。为了证明《清明上河图》是研究数学史的重要史料,他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赵太丞家药铺柜台上的一把十五档的穿档算盘。为了证明宋代造船技术的高超,他列举了《清明上河图》中船的钉接榫合结构,并且将其与同时代的欧洲造船术进行比较。在这堂课中,几乎所有的历史都有史料为证,有图片史料,有文献史料。纪老师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孤证不立的意识。例如,在讲述北宋废除晨钟暮鼓制度,建立夜市时,纪老师不仅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找到证据,还呈现了两段文献史料加以证明。最令我感慨的是纪老师与一名学生的对话。纪老师问:“你怎么知道这家店是卖药的?”学生说老师先前说过。纪老师追问道:“哦,刚才我是说过,那你自己观察图片,判断该店是否就是卖药的?”我觉得纪老师的追问太精彩了,他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认识教师不是权威,教师说的历史未必就是真实的历史,因为历史来自于证据,证据来自于史料,史料才是了解史实的依据。总而言之,纪老师这堂课自始至终培养学生用“证据”说话,养成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史学意识和学史方法。

纪老师言必有据的严谨教学令我十分愧疚。我开始怀疑自己先前那堂课回答学生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查阅了相关资料之后,我大吃一惊,原来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由于时间久远,早已损毁,历史教科书上的图片是后人制作的复原模型,因此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已不复存在,也不可能如学生B猜想大概是在博物馆,也更没有测汶川地震的可能。由于我本人的想当然,在没有考证的情况下随意回答学生,造成了一错再错。

历史教学的想当然不仅违背史学基本理念,也背离了“二期课改”注重学生证据意识培养的教学目标。众所周知,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就是要求教学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不能在史实方面出现解释性错误,不能出现错误性的理解。山昌岭老师在《处理好史证、史实、史论的关系》一文中指出:“证”是客观史实的呈现或对客观史实的描述,是认知的基础。离开了“证”,一切的“史”和“论”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所以,教师想当然的表述不仅容易造成史实错误,也必然导致历史结论的错误。更为严重的是,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开始想当然,从而逐渐养成了主观臆断的错误思维方式。学生B的插话就是明显的例证。

教学想当然,一方面反映了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教师怕丢面子的掩饰。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是教师自身史学素养不高,证据意识淡薄,在日常教学中自然也就忽略了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反思自己以往的备课和教学,我往往只是告诉学生历史是这样的,不是那样的,却几乎从不告诉学生是怎么知道这些历史的,还有什么未知。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怎么会有助于教师自身养成言之有据,言必依据的思维品质,更不可能具备史料(证据)教学的能力。所以,当遇到知识盲点的时候,教师自然就会想当然。久而久之,想当然就成为一种习惯。

根治教学中的想当然,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对什么是历史有正确的认识。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本身,教师才能准确阐述历史,解读历史。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专业理论学习,提高史学基本素养。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必须认识历史是一种解释,不是一种叙述,因为历史来自于证据,证据来自于史料。历史既然是由证据而来,同样也可由证据而被修改,所以,历史不是封闭的、不容置辩的定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可供讨论的、可以不断更新延展的领域。只要有新的材料出现,只要从新的视角观察,历史就会有与已往不同的解释。其次,教师还要加强知识储备,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样才能在面对学生的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时,不至于捉襟见肘。如果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也不要故意绕弯子,为保持颜面而不懂装懂。如果坦诚地把自己的不足显示出来,然后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反而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再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史学思维。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证据意识,而且可以逐渐剔除教师自身想当然的习惯思维。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各类史料中提取信息,甄别信息的真伪,还要引导学生认识资料作者由于处境、感受、动机会影响他的思想与表达,从而造成史料的失真。最后,教师还须加强经常性的反思,发现问题后,分析原因,思考改进的途径和方法,并在实践中调整和完善。做到上述几点,教学想当然就将不复存在,求真求实的教学风格也将逐步形成。

10.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十

大英县福禄小学

代安稳

邮编629300 [摘要]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为未来社会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教师积极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显得犹为重要。[关键词] 新课导入

课堂情境

生活情趣

一、讲究导语艺术,激发学生求知欲

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1、知识型激趣法。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知识型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

例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一文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

我们已学过几篇赞颂大自然美景的文章,《迷人的张家界》、《桂林山水》等这些景色都很迷人,都可以和西湖比美,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索溪峪的“野”》又是怎样一番景色呢?

这样设计的导语,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2、形象直观法,就是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为人民服务》时,先放映张思德在炭窑烧炭时牺牲的资料片,接着问:大家知道画面中的主人公是谁吗?他就是张思德!你知道毛主席为什么要赞扬他吗?让我们来学习课文吧!

我们的对象是十二三岁的少年,讲的是与学生思想、心理距离较大的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很容易搞成枯燥乏味的空洞的说教,学生听得恹恹欲睡,更不用提课堂效果了。借助现代化手段可以使课文的背景介绍变得生动形象。教师应尽力为学生的学习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听歌曲、放映幻灯能收起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

3、前后知识联系法。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例如导入新课《一夜的工作》可以这样开头:

我们学过了《周总理的睡衣》,对伟大的总理有了一些了解,谁能说说总理是怎样的一个人?新课《一夜的工作》写的又是什么?

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4、情感感染法。就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导入新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可以用以下导语:

1927年4月28日,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被反动军阀张作霖残酷地杀害了,这是我党的一大损失,也是党的骄傲。因为他的言行给后人做出了光辉的榜样。现在我们就跟随他的大女儿李星华一起来目睹这位革命者在敌人面前的表现吧!

教师以沉痛的语调,缓慢的速度,悼念的口气叙述,目的是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一开始就向作者靠拢。这样一个开场白,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对“李大钊”的深切怀念之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总之,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巧妙的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往往能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1、画面、音乐创设情景

《观潮》一课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我们的学生基本上没有亲眼目睹过这种罕见的壮观景象。在学习这一课“潮来之时”一段,我让学生先观看录象,再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像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中的描写,最后,谈出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去熏陶,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出浓郁的情境,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训练智能。

2、表演创设情境

21世纪的课堂,应当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为他们营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全身心参与。

例如,学完《赤壁之战》一课,学生对于三国人物、三国故事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但学习课文时又不可能让学生滔滔不绝于那个三国鼎立时期,那些众多的人物,那些极富魅力的故事。为满足学生一吐为快的愿望,更为了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历史,也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机会,在学完《赤壁之战》一课后,我组织学生上了一节“大话三国”的活动课。课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台,把自己早已知道的和新近看书了解到的三国人物、三国故事讲给大家听,并且加上了自己的评议。这节课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人物、事物的能力,还调动了学生更广泛阅读课外书的积极性。

3、语言描述创设情境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也就是说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感染着学生。我在教《草原》一课时,学完第一段进行小结,我激动地说:“我们来到了草原,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蓝天、白云、草原、小丘、羊群。面对这样的境界,我们怎能不想放声高唱,又怎能不想吟诵小诗?同学们,把你们的这种情感读出来吧!”顿时,教室里传出有滋有味的读书声,透过他们的声音,我感到学生此时已被充满生气和活力的草原深深吸引,深深陶醉了,他们完全进入了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很轻松、愉快地学习了语文。

总之,情境的创设还有很多种途径,只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努力营造不同的课堂环境,就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以生活情趣,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1、以生活的反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写小女孩穿的是一双很大的拖鞋。按常理,小孩应穿小鞋,这种生活反差已经能激起同学们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更有趣的是第一自然段最后两句用了一个小男孩的言行,使语句的趣味性更强。学生读到这里自然发出一种会心的微笑,但同学们不会一笑了之,很希望知道小女孩后来会怎么样,随着对后文的学习,同学们先前那种微笑会不由自主地消失,因为小女孩已经够可怜了,小男孩不但没有一点同情心,反而欺负人家,小男孩是何等可恶。

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之间的反差,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自然的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2、以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

以《中彩那天》为例。当作者知道事情的真相后,激动地说:“可库伯是有钱人,而我们家穷呀。”这一情景中的“激动”,很多同学都体验过。我就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生活,通过学生的体验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了解“激动”是什么意思?再问作者的激动的情绪表现在哪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很快发现作者由于“激动”,话说得不完整。此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展开想象,把作者的话补充完整。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把作者的情感体现出来。结果,学生个个投入并读得声情并茂,有声有色。可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情感。

3、以生活的辐射,陶冶学生的情操。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那么她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学完后,我让同学们回忆自己过年时那种幸福的感觉,同学们顿时跃跃欲试,私下在座位上就说开了,我引导他们用《我和小女孩比过年(童年)》为题,写一篇短文。很快同学们写出了声情并茂的文章来,都体现了我们今天的生活多么幸福,小女孩生活的时代是多么的黑暗这个主题,通过这样的延伸,同学们从中自然地受到了珍惜今天的教育。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和谐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成倍提高,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参考文献] ①《四川教育》2007年第2期、第3期

②《课程与课堂教学》陈玉琨 代蕊华 主编

上一篇:工业厂房施工图识图下一篇:心理报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