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心理学与人的行为

2024-09-20

安全心理学与人的行为(精选4篇)

1.安全心理学与人的行为 篇一

室内设计色彩与人的心理效应浅析论文

在社会的不断历史变迁中,人们对于美的事物的需求度不断提升,而室内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场所中占比例最为主要的一部分,室内充斥着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部分,而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不断上升,从而更加在意内心的一种需求和感受,此类需求的不断上升也加大了对室内设计的刺激。而色彩在室内设计中所占的成分则是相当重大的,色彩的使用在室内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设计师来说,主要是利用人们对于事物欣赏的色彩角度,打造出适合及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及喜好度的丰富的有层次的环境氛围。色彩在室内设计中可以说是灵魂所在,也是最难掌控的一种比较,因为色彩的跳跃性和鲜明性的变化都是强烈的,色彩在室内设计中不仅仅是单一的元素它是需要结合光影,环境等诸多元素的一种重要配比物。而室内设计中的色彩与人心理效应的美系是对也室内设计才说非常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就此将展开分析研究。

1现代室内设计的概况与发展

室内设计是根据所处环境、相应标准和使用性质,然后运用物质手段、技术层而和建筑设计原理,打造出具有合理功能、舒适宜人、满足人们物质、心理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室内活动已经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时间,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娱乐或者是睡觉休息,以及购物吃饭等一些活动都是在室内环境中完成,对于人们的种种需求,设计师们依据不同的空间结构性质,环境及功能进行设计,创造出满足及适合人们心理需求及生理需求的空间内部环境,从而带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室内设计从个别不集中的人活动到工业革命后大量更新的装饰风格。此后室内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被不断应用在人们生活中。自1978年以来,室内设计应用到各个领域,从一开始的酒店、宾馆设计,最后逐渐发展到各个家庭房屋的设计之中。随着我国人才的不断涌进,经济也在不断地发展,各行各业都有了飞快地发展,当然,室内设计行业也不例外。室内设计的不断发展使得它不再只是为国家公共建筑而使用,室内设计的普遍化,让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2现代室内设计中色彩情感的表现

色彩准确地说是一种是物理现象,而我们之所以有色彩情感的这种说法是因为色彩的这种客观性质对人发出一种讯号,使人们收到这种讯号反馈到大脑作用于心理变成一种情感因素。人的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视觉,色彩便是视觉最强有力的影响因素。颜色可以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心态,在于色彩产生的.自然特性,这些自然特性自然也是最为吸引人的,这也是最初的影响。再把色彩对于人们情感的影响联想起来看,不难发现色彩在室内设计中所占比例的重要性。想要在室内设计中设计出满足人们居住、活动和生活需求的色彩环境,必须充分考虑色彩带给环境的各个因素及作用于人们的心理的特征。室内设计中的色彩带给人们的美感度是显而易见的,举一个简单例子,在一间黑色的房屋里,没有任何的色彩点缀,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只会是带来压抑沉闷,会使人感到泪丧易怒,而让人们走进一间色彩和谐,又会给人带来的温馨,舒适的感受,人们的大脑收到刺激还自然反馈于心中产生好的或者坏的情绪。

色彩可以对室内空间起到调节明暗光线的作用,色彩的反射作用对室内强弱变化的光线都起到很大的影响力。冷暖色调对不同性格的人,其内心的舒适度也有着不同的作用,暖色调的室内空间设计对于一些餐少」,宴会等都在为合适不过了,及热情活泼的人的居所也是更能反映出主人的特点的室内空间设计。而冷色调的空间则更适合于办公,学习氛围的空间设计,冷色调则给人一种优雅,安静的氛围。

色彩情感的表现是多种多样,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和丰富性的,对于空间设计的整体效果,环境氛围,从而对于人们心理效应带来了很强烈的影响。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合理利用其特性达到最大效果的满意度是室内设计师在室内设计上不断追求的所在。

3室内设计中色彩的选择对于心理的影响

(1)根据空间而积大小做出选择。在小而积的房屋空间中,以明亮的单一的暖色系为主更为适宜,这种色系会给小空间带视觉和心理上更为敞亮和广阔的效果,再加上巧妙,和谐的设计,会使小空间也变成大空间的效果产生。

(2)根据空间功能做出的选择。房屋功能是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室内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房屋达到它建造的最初理念,就是他的使用功能,然而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对于色彩上的选择也有着不同的要求。餐厅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在吃饭的过程中的一种享受。而这种需求对于色彩来说就更适宜促进人们食欲,带给人们享受的色彩选择,红黄色系则是最好不过的选择了,这种色系对于空间的明亮度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一方而是促进了人们的食欲,再者是怎么提高食物的色泽程度。再如一些办公场所,教室等,这种空间则是需要一种安静,正式的感觉,如果对此场所也进行暖色调的使用则会使这种安静,正式的感觉削弱,所以蓝灰色系是在为合适不过了。色彩的选择对于室内空间的功能使用度起到很大的提升做功,起到使人们快速进入角色的作用。

(3)根据室内家具材料做出选择。材料的使用会对室内设计的色彩选择起限制作用,有些材料的固定属性是自然形成的,如金属,木材等,但对于不同的材料,可以发挥材料的属性,通过材料的天然色彩结合室内设计的整体风格,打造出完美的空间效果。强化室内设计的环境氛围对人心理的影响。

4环境气氛与色彩

想要调节一个环境氛围,最为方便的便是色彩的调配,首先色彩是最为鲜明的,其次它可以通过低成本,短时间就可以完成,所以也是设计师们最爱用其打造环境氛围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时代的进步,室内设计的高度也在不断上升,在人们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的今天,人们已经不单单是满足有一个住所,而是需求一个舒适,满意的空间,无论是如今的房地产业大热,还是旧房屋改造,都使室内设计成为热门。为了达到人们所满意的氛围,改造也是设计师必须会使用的一个方法,简单地说,色彩改变对整体的环境氛围就会带来很大的变换。所以色彩对于环境气氛来说可谓是最重要的。色彩可以影响你对空间大小,光线强弱,远近美系的掌控。就算是一个色调上的色度的轻微变化也可以影响到整体的空间效果。

5结语

可以看出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下,室内设计对人们的重要性。人们的审美观念也随着物质经济水平的提高在不断提高。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时非常重要的。所以运用好色彩是调节人们心理效应的重要方法。色彩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产物。我们要利用好色彩,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进步。

2.安全心理学与人的行为 篇二

下西关步行街,是平遥最大的商业步行街,集休闲,购物,娱乐,交往一条街。下西关步行街长382米、宽24米。西接顺城路, 南达古城西大街。路面石材浮雕装饰、绿化带及青石板硬化,路中央为3米宽、60厘米高的花池,花池两侧为各5米宽的青石板路面,左右各为2. 5米的绿化带和3米宽的青石板路面。

从人的角度,对空间尺度与功能结合人的行为习惯进行职能范围的划分。为了使城市空间更加和谐怡人就需要对空间关系进行理性分析从而使空间建筑去服务于人的行为习惯,而不单单仅是对建筑本身进行设计。因为建筑室内外的生活比空间和建筑本身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这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会在步行街的规划设计上体现出来。对此我将从中国传统街道平遥明清街和现代街道的商业化着手分析以解释人的交往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商业街: 1空间应有个性,仅做街道和建筑是远远不够的,要让人感觉自己所处的环境充满人情味。具体表现为能方便的进出,能在城市和建筑群中流连,能从空间建筑物中得到愉悦。2空间与功能的互相搭配,购物与非购物,娱乐与休闲的完美结合。物质环境与户外公共空间活动之间的作用是交往与空间的主题。建筑的规划布局,在视觉上和功能上要支持住宅区内理想的社会结构。商业街区的空间职能的理性分析布局也将有助于形成和保持社会关系。

该商业街长度382米,步行是有条件的。大多数人的能够或者乐意行走的距离是有限的。在一般情况下,400 ~500米的距离是可以接受的。 当然地面高差变化不大,几乎没有高差的变化路中央为3米宽、60厘米高的花池。适当保留些生态景观,又可以增加步行时的趣味性,还可以缓解人们出入商场忙于购物娱乐时产生的心理紧张和疲劳。

良好的座椅布局与设计是公共空间中举行许多富有吸引力的活动的前提。座椅的布置要精心策划,尤其是在商业步行街中可以为行人提供休闲小憩的地方。但很多设计过于注重建筑美学而忽略了基本心理学的考虑,没有关心到建筑四周和空间边缘的座椅比空间中的座椅更为受欢迎。 但我觉得在这条长度不到400米,人流太多的步行街中,不设座椅更为适合。因为如果设置座椅就会造成停滞,即使我们坐下,看到的也只是来来往往的人流而无法观看到切实的人类活动。但是如果将有着同样功能的路边咖啡吧,分布在街道旁边,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沿途除大型购物商场外还分布许许多多商铺,可以发现每个单元用尽量缩短门面的方法,采用窄门面,宽进深的设计。或许这是在商铺地租较高,人们不得不选择的方法,但它确实有效地避免空洞和被人遗忘,这恰恰符合了现代商业步行街街立面的集中和分散的思想。

明清街两旁建筑和街道牌楼街道宽8米,单层建筑高5米。双层建筑高7米,沿途分布大大小小商店,超市,客栈观光点。我们看到这个城市街景比例大约为1∶ 2窄窄的巷子,不太高的楼宇,前挑的屋檐,街道长度不长,步行距离减短,从而促进了街头生活,构成了一种生动而又宽窄合理的街道风貌。

尺度适宜的街道为人们提供了户外逗留时间,当然也就保证了人们的户外活动。

我们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对现代意义上的宽而长的街道空间而言,传统街道的绝对尺度比较小,但给人的感觉是宜人的,所以说心理尺度才是最重要的。

从私密程度的问题上我们也可以分析传统商业布局,道路两旁与商业性铺面 ( 半公共区域) 相连的部分多为数阶台阶,以此作为公共与私密的缓冲。( 分界线不会过于深硬而导致与外界脱离联系) 紧接为半私密性的庭院过度内为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正房即为私密空间。从公共性到私密性序列依次分布。

把住宅区和商业街铺联系起来,可以是人们在生活消费娱乐中更为有效更为快捷地组织起集体生活和共同解决街道与周边建筑的联系问题。

商业步行街在发展和改造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行为人的需要、 对人的关怀。例如增设盲道、无障碍通道、饮水点等基本设施,同时也应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注重挖掘研究,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像平遥这种作为靠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而促进经济发展的城市来说,城市文化更应该作为其商业发展的支撑点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商业步行街是城市文化的标志性物质载体,更能增强外地游客和消费者的认同感。

摘要:对空间尺度与功能结合人的行为习惯进行职能范围的划分。为了使城市空间更加和谐怡人,设计师们就需要对空间关系进行理性分析从而使空间建筑去服务于人的行为习惯,而不单单仅是对建筑本身进行设计。因为建筑室内外的生活比空间和建筑本身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商业步行街在发展和改造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行为人的需要、对人的关怀。例如增设盲道、无障碍通道、饮水点等基本设施,同时也应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注重挖掘研究,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像平遥这种作为靠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而促进经济发展的城市来说,城市文化更应该作为其商业发展的支撑点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商业步行街是城市文化的标志性物质载体,更能增强外地游客和消费者的认同感。

3.安全心理学与人的行为 篇三

关键词:当代陶艺;亲和力

人的情感产生于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及其所渴望的满足感,而这种情感的满足需要一定的对象,这个对象是具体的物或由物产生的现象。人最为亲近的是饥饿时的食欲满足,寒冷时的衣物满足,恐惧时的安全满足。而人类对艺术审美满足是在这些物质基础得到解决并逐步提高之后产生的一种纯粹精神需要。当代陶艺越来越趋向于满足人的这种心理需要。

第一,当代陶艺思潮及其行为的显著特征表现在人的心理需要之上,即满足人在物质生活条件日益丰富条件下所缺乏的精神匮乏的需要。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认为,“衡量美的标准就是效用,有用就美,有害就丑。”[1]因此,最初对人最为有用的就是食物、衣物、住房等物质生活条件。换句话说,食物、衣物和住房等是与人最有亲和力的物质。随着物质条件的满足,人们在认识事物中便将精神提升上来,提升到具有较大亲和力的高度。艺术从劳动、模仿、游戏、崇拜等各种活动中凝聚出来,形成了对人具有巨大亲和力的事物,不论内容、形式,还是内涵等,都在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并越来越同人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从人造物的历史看,陶瓷是最先与人类建立亲密关系人造物质,随后,它在功能上的不断扩大越发加强了这种亲和关系。现代陶艺从精神方面与人建立了陶瓷文化史上空前的亲和关系。现代陶艺是出现在20世纪工业化繁荣时代的陶瓷表达,它从理念上彻底打破了陶瓷实用化而转向精神层面,为人的精神愉悦服务。而当代陶艺又在此基础上向前推进了巨大的一步。

“激进的现代陶艺家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新的艺术主张,即‘瓶罐既艺术的理论,用后现代观念去重新审视传统意义上的艺术罐,赋予陶瓷‘器皿以新的艺术生命。”[2]如果这样给当代陶艺下个定义,未免有点笼统。当代陶艺有着广泛的语义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仅从表达文化的总特特征上说,它企图设法与人建立一种亲和关系,——但是,这种亲和关系已经不是历史上任何时代的那种关系。以往的不论是陶瓷为人们生活实际需要和审美需要做了多少,现在都被搁置在一边。它一反过去不曾有过的将制陶行为看成是一种广泛的群众性观照行为,体现的是大众化的心理反应。这种与过去孑然不同的做法是直截了当地与人(大众化的人)的心理结下了关系。由于现代社会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从物质生活需求上满足了审理与心理需要,但是,在精神需要上却倍感失落,为此,精神匮乏的需要达到了一种迫切的不满足感。而,现代陶艺发展的趋向就是设法消除这种不满足感。

第二,当代陶艺从现代陶艺发展而来,在表现人的心理行为方面鲜明的与现代陶艺有别,它不仅展现了人的心理需要,是人心理需要的显露与行为表达的统一,而且,从陶瓷艺术创作的主体上也做了无限衍生。

一般地,一种文化的发展是一种思维与表达方式的延续与更迁,现代陶艺到当代陶艺是人们在生产及利用陶瓷为自身服务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延续与转化。从陶瓷材料上看,物质基本材料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得到创新,也因新材料的发现与利用,新式工艺方法与制作方法不断涌现,这便构成制作陶艺基本的物质技术基础。当然,这个基础在相当长久的过去就早已同人类结下了彼此不可分离的关系。从表达的思维与方式上看,从室内到室外,陶瓷以据各种形式排列在人们的生活环境,姑且不论这种形式起着何等作用,它们总是与人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亲疏关系。当然,所有的关系都与人活动的生理和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干系,其中,还极大地渗透着各种生命的力量,这种无法用具体物质形态体现的力量,就是陶瓷与人类所具有的亲和力。

现代工业社会在人为上极大发展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现时的人们生活的具体物质形态绝大多数为这多种多样的物质形态所取代。然而,陶瓷留给人的眷恋却丝毫未减。

随着世界工业步伐的加快,工业发展较快地区或国家率先将现代理念附加给传统的陶瓷物质形态,并使之携带了具有纯粹审美意义文化因素。于是,在陶瓷文化世界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思维与表达,这就是对现代陶艺的高度概括。就在现代陶艺方兴未艾之际,新的思潮在不断涌现,人们对陶瓷表达的内容、形式,以及文化语义都在循序渐进。在此,人们不仅将过去用的陶罐瓷瓶看艺术品并加以创作之外,还在创作队伍上扩大了,——以前,作为欣赏者的部分或大部分受众,而现在却成为陶瓷艺术家,最起码他们也在履行陶瓷艺术家的职责,尽管他们的创作是为了自己的欣赏。在现代艺术思潮中,有人形象地将之称为“行为艺术”。这里,姑且不论它属于何种行为的艺术,单从过去陶瓷文化产品的参与主体上说,它扩大了这个陶瓷文化产品生产的主体;或者从现代陶艺创作的主体看,它也无限扩大了这个主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陶艺的创作,不仅在思维上突破了以往艺术的界限,就是在艺术创作主体上也无限延伸了“陶瓷艺术家”这个主体。这个延伸实质上是陶瓷艺术家或现代陶艺家的衍生,——尽管他们的行为是艺术的行为,可是,他们的创造却与陶瓷艺术家的创造有十分鲜明的区别:他们甚至不了解陶瓷材料及其工艺,不熟悉陶瓷艺术表达语言及其风格,不理解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等诸多的不了解,他们却创作出属于陶瓷艺术领域的文化产品。

第三,当代陶艺与人的亲和力虽然以物的形式出现,但其最终归宿于精神需要层面的陶瓷制作行为,从而加强了人类与陶瓷表达的亲和力。

针对当代陶艺思潮衍生下的陶艺家群体及其创作的陶艺作品而言,与其说他们是陶瓷艺术文化活动,他们创作的作品是陶艺作品,还不如说,他们的活动和结果执行着宣传陶瓷文化与传播陶瓷文化的职能。这样,十分合理的理解,是他们的行为扩大了陶瓷文化在非物质领域的影响力,即在现代社会环境中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强与扩大了陶瓷文化在人们非物质文化方面与人的亲和力。

原本在历史上,人们与陶瓷所形成的亲和力是发生在物质基础之上的,——这不论从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奠定了人们喜欢利用陶瓷进行生产与生活的浓厚兴趣。后来,随着陶瓷文化的逐步分工,一种精神上的产品从陶瓷物质文化效应中分离出来,并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体系。仅从这个独立并形成的陶瓷文化新体系而言,它与人所形成与维系的亲和力,无论如何都是缩小了。其一,人们广泛地利用陶瓷的物质功能来达到生理和心理的满足的这种亲和力,无论受众群体的数量,还是对受众群体所产生的影响力上,与从前相比都趋于下降;其二,由于生产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过去由陶瓷参与的人们的文化活动,现在越来越多被其他物质所取代,诸如,“新型”的钢铁、铝材等金属材料,塑料、玻璃以及化学纤维材料接踵而至地进入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领域,不仅取代了陶瓷的作用,也削弱了陶瓷与人们所结下的原有亲和力。这样,陶瓷参与人们文化活动的机会在日益减少,毋庸置疑,它与的亲和力也在日趋削弱。

除了陶瓷与人原有的物质关系之外,现代陶艺从某种意义上扩大了陶瓷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力。也就是在世界工业革命逐渐向纵深发展的时候,也就是在东方陶瓷传向西方逐渐被认知的时候,一种新型的审视陶瓷功能的思维在西方世界率先发展起来,——在陶瓷文化创造及其利用中一种纯粹的艺术观诞生。尽管现代陶艺方兴未艾,——毕竟它所产生的影响及社会效应与古老陶瓷文化在东方世界的影响相比,相差甚远。不论东方文明,还是西方世界,陶瓷文化的影响力都随着现代陶艺的发展而衍生。现代陶艺从根本突破了陶瓷文化的原有界限,从意识思维到表达方式及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都树立自己的规范:它与人的亲和力是建立在纯粹精神上的,是人们在精神文化生活领域的一种“普遍”观照。随着人们认识这种普遍观照的发展,从广度上普遍产生了一种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意识,而对于这种意识的践行,成功地突破了现代陶艺创作的界限,即由陶艺家参与践行行为而转化成普遍的大众化的践行行为。

因此,当代陶艺思潮及其行为与人所形成的亲和力是在现代陶艺基础上所形成的亲和力的进一步扩大,——这种亲和力以物的形式出现,其最终归宿,归属于精神需要层面并且是一种陶瓷制作行为,它加强了人类与陶瓷文化亲密感,扩大了陶瓷文化与人所形成的固有的亲和力。

综上所述,人类在陶瓷文化上的需要及需求之满足,不论在物质文化方面还是在非物质文化方面,皆与之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人们对陶瓷艺术审美的满足是在陶瓷物质基础作用得到展现并逐步提高而生成的一种非物质基础的,即纯粹精神的需要。当代陶艺越来越趋向于满足人们的这种心理需要,它从精神上发展并日益扩大着与人类群体的关系,这种非物质文化效益所具有的与人的亲和力远远超出了历史的界限。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36.

[2]夏德武.现代陶瓷艺术[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2.:6

4.安全心理学与人的行为 篇四

1 人的审美心理

从人类一诞生起,美就以最切近又最神秘的方式伴随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就是和谐。而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美的东西,车尔尼雪夫斯基就认为“美是生活”。他说到“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以上不同的观点和感受充分说明了人的审美心理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审美心理包含着许多因素,比如有文化、地域、经济、年龄、性别等因素,其本身是一个多元化的系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人类对美的不懈追求。从而设计师不仅要发现美,还要创造美,要深入生活实际,了解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才能设计出符合消费者审美心理的产品。

2 场协同对人的审美心理的影响

场协同对人的审美心理的影响如鱼和水的关系,须臾不可分。简单的理解就像是大家工作中都有压力,如果大家把工作做好的话,就会达到和内外环境和谐的情况,人的心理压力也自然消失。设计其实就是去寻找人们的心理导向,这种心理导向不仅是设计对象本身,还要考虑物质对象所存在的场协同关系。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场协同与人的审美心理的关系。

2.1 场协同与视觉体验

好的设计并不在于是否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而是是否能从人的视觉特性和视觉体验出发来满足人们在这个环境里要进行活动的审美需求。日本当代著名设计师原研哉老师曾经设计过一个红茶的茶包。中间有一个透明的红色的环,红茶作为视觉审美的时候可能会体现红颜色,比如我现在想喝红茶,我就会想到这个颜色。因此协同的外形、结构和色彩更能传播审美信息,更能满足、激起和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

2.2 场协同与行为体验

每个人在同一样行为中所采取的路径或次序形成了设计本身的中心,也形成了我们在传递中对某事达到共同理解的审美。比如说有的人在发短信的时候,他会沿着给盲人专用的道路走,他可以不用眼睛看而不走错。也就是说,这条平时提供给盲人使用的路,当人在发短信的时候,又体现了它新的价值。所以大家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比如走路、吃东西,这些行为都是一种去搜索与环境协同的连续的行为。比如说走路,人走路并不是小时候学会的一种行为,而是你在走路的时候要看你的脚往哪儿踩,就是在寻找你的脚踩的一种场协同,也是一种寻找审美价值的连续的行为。人的行为与外界环境达到完美的和谐时,就是找到了一种具有场协同的审美境界。

2.3 场协同与心理体验

人们往往在生活中有一种环境的心理体验,比如在公交车上有三个人在打电话的情况下,有一个人在这里打电话,如果第二个人靠近的话,第一个人就会觉得很奇怪。那么,第三个人和第二个人之间的距离,已经是根据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之间的距离决定的。类似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关系,就像橡皮筋一样是可以伸缩的。人与人之间最短的距离就是这种在挤车的时候的距离,也就是零距离,大家在这个时候会与电车保持同样的节拍。如果其中有一个人摆动的角度大于电车摇晃的角度,可能就有问题了,这就是一种场协同。人这个时候的行动和这个环境如果协调的话,秩序就好,就符合审美导向。如果你的身体的动作大于这个环境本身的摆动,那么秩序就很乱,就破坏了审美导向。

2.4 场协同与知觉体验

有一个词语“必然”,就是说要设计已经存在的一种感觉,要体现出恰到好处。当人在使用东西的时候,如果过分地去想它的功能,反而很容易出错,比如你在弹钢琴的时候,如果非常紧张哪个键是哪个音的时候,这个时候反而会很容易弹错。所以说使用东西通常是一种知觉的感受。

比如说你坐下来之后,把衣服往椅子上一搭,人们在做这种行为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个东西具有这个功能,而是一种知觉行为,但我认为这个倒是很完美的情况。类似的情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很多。大家都知道汽车上的玻璃窗,但是汽车上的乘客有时把这个玻璃窗当成镜子来用。那么在设计之前,是不是已经存在了一些什么东西,也就是通过这个知觉行为,实际上设计的目的就达到了,这里面隐藏了我们大家所共鸣的一种美。

2.5 场协同与环境体验

美国有一个有名的学者吉姆斯基,他提出了环境提供给人的价值的概念。这个很好理解,即使是同一种物质放在不同的环境中,它的使用价值也会发生变化。

比如在公交车站,大家在等车的时候都会往站台的栏杆上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把这个牌子移动50 cm,可能人们就不会往这个铁栏杆上面坐了。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栏杆已经失去了它存在的协同环境,那么它的使用价值随之就变了。

3 结语

以上所述仅仅是场协同对设计审美心理的一些影响。这种影响是巨大的,无处不在的。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昨天的审美价值作为今时的设计者,我们的工作就是“画一条线”,就是在物体的关系之间画一条能够让它们达到完美和谐的线,比如说物体和环境之间、人和环境之间、人与物体之间,还有物体和物体之间,画的这条线能充分体现人的生活态度,人可以做到与自然和周围环境完美的和谐。最终,使人从审美上感到“物宜我情”(符合人的视觉体验);从感知上感到“物宜我知”(符合人的知觉体验);从认知上感到“物宜我思”(符合人的心理体验);从行为上感到“物宜我用”(符合人的行为体验)。这样才能实现“物我合一”的设计目的。

摘要:针对目前在设计过程中易忽视人的活动环境和状态体验的现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深入剖析了场协同对人的审美心理的影响,呼吁设计应以人们活动的环境和状态体验为中心,并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依据。

关键词:状态体验,和谐,审美心理,场协同

参考文献

[1][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张鹏.浅谈当代建筑美学[J].山西建筑,2008,34(31):53-54.

上一篇:八年级思想品德期末考试复习下一篇:对自己说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