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的作文

2024-06-17

行为的作文(12篇)

1.行为的作文 篇一

行为规范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最基本的事情,他是一个大范围,包括行为习惯,文明礼仪,道德品质等等一些为人处事的基本。他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的修养学识品德教养以及他所受的家庭教育的熏陶与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行为规范时刻陪绑在我们身边,我们也可以随时看到他的影子。班内的墙上高高的挂着《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守则》《全程中学班级管理制度》等条条例例,这些都是与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我们也应给遵守这些准则,来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一个良好的泉城子民。爱护校园保护环境,不污染绿色,珍惜利用任何资源。要知道所有大自然的生物都是平等的……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做的也都是我们能做到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守实施并记住他。

文明礼仪是关键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就要有相应的礼仪和合格的文明面貌。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一直为世人所赞叹的钦佩。从遥远的古代我们国家曾出了多少优秀的学子和文明古人,他们被中华悠久的历史云雨着,文明是从骨子里透发出来的一种高尚的值得我们赞叹的感觉。如今的中国如今的我们更应该把这文明的优良传统继续传承下去,不能让世人赞叹的口碑在我们这一代断送。

遵纪守法好公民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就必须要有遵守法律的意识与良好的守法行为,法律给予我们未成年人许多的保护,然而我们在享受法律的保护时也要遵纪守法,在学校中我们应该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守则》热爱劳动,不吸烟不酗酒不赌博,要与异性保持良好的纯洁关系。生活简朴,讲求诚信,不乱向父母提过分的要求,做什么事都要讲求一个‘度’字,不违反法律法规。

保护环境在细节

作为一名中学生,虽然还为不了环境做出太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在公共场合看到有吸烟的人,要用善意的语言请他到别处吸烟;看到地上有废纸时,要弯腰捡起;看到有人乱采摘绿叶花朵时,要及时的制止;在家中要合理的珍惜每一滴水;合理的利用电能,尽可能的少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减少用一次性筷子的频率…。从点滴小事做起。从小就树立环保意识,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行为习惯不是一时半刻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我们从小培养。

2.行为的作文 篇二

如果初中阶段作文教育不成功, 影响将非常大。会导致初中生怕写作文;高中生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大学生头疼于论文;工作后苦恼于应用文等一系列问题。那么怎样才能让初中学生对作文感兴趣呢, 怎样才能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合 (简称联结学说) 。该派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等。桑代克是学习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他通过对动物的研究, 提出了学习的联结学说。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加。终于形成稳固的刺激———反应的联结, 即S—R之间的联结。系列动物和人的学习实验, 桑代克提出了三条基本学习定律和五项学习原则, 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系统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三条基本学习定律分别是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准备律指S—R之间联结的加强和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当任何传导单位准备传导时, 给予传导就引起满意;当任何传导单位不准备传导时, 勉强要它传导就引起烦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由于初中生不了解作文学习对今后工作和学习的意义, 加之作文写作需要动脑动笔, 因此初中生大都处于消极应对状态。在这个阶段, 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从日常语文课本的教学中让初中生领略到文字的美感, 例如学习《春夜喜雨》时, 可以就“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这句诗文进行剖析, 引导学生观察的春雨特点, 启发学生思考诗文中“重”的意思, 为什么“花”会“重”, 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春雨及春雨中花的特征。从而诱发学生对文字美的欣赏, 为练习写作做好准备。这是作文教学的第一个阶段, 也是准备阶段。

桑代克提出的三条基本学习定律中第二个定律是练习律, 指的是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 若加以应用, 就会使这个联结增强。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 如不应用, 就会使这个联结减弱。运用到作文教学中, 就是当学生做好练习写作的准备后, 正要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时, 教师适当出写简单易写的题目, 比如结合春游、参观等课外活动, 写写自己的体会, 不限字数和文体, 从而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适当加以练习。此外, 写日记也是作文课堂上运用练习律的一个实践活动, 用写日记的形式, 留住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这个阶段,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有自信可以写出好文章, 从而转变态度, 爱上作文。这是作文教学的第二个阶段, 也是练习阶段。

桑代克提出的三条基本学习定律中最后一个定律是效果律, 效果律指在情境与反应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 当出现主客体满意的情况时, 联结力量就增强, 否则联结力量就削弱。运用到作文教学中, 就是让学生在作文的学习和练习中得到收获并受到认可。首先, 教师要对勤奋的学生予以表扬, 鼓励学生多写多练。其次, 如果有条件, 教师可以制作报纸和板报, 将写的好的文章收录进去, 并分发给学生家长, 形成良好的氛围。再次,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投稿, 同时将优秀的文章推荐给相关报社以及杂志社, 争取发表。

兴趣出勤奋, 勤奋出天才。兴趣是初中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源泉, 展示自我、得到认可是每个孩子都愿意并积极去做的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方面强调兴趣的作用, 另一方面突出了练习的意义。在作文教学中, 学生有了兴趣, 就可以形成一种强烈的乐于动笔的愿望。而通过练习, 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摘要:作文一直是初中学生的一大难题, 学生作文水平一直不高, 对教师而言, 初中语文教学中最难教的也是作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合, 比较注重归纳和练习。在初中教学中充分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可以通过有效的刺激和强化练习,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培养其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行为主义,作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郝京华.教师应该了解的学习理论[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20) [1]郝京华.教师应该了解的学习理论[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20)

[2]吴月芹, 仲建国.行为主义与认知派两种学习理论概观[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01) [2]吴月芹, 仲建国.行为主义与认知派两种学习理论概观[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01)

[3]张向, 李月卿.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J].河北教育, 2003, (11) [3]张向, 李月卿.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J].河北教育, 2003, (11)

3.行为的作文 篇三

一、用真挚的尊重来呵护学生最美好的青春行为和青春激情

狄尔泰曾说:“诗人的创造活动的基础包括三方面:个人自己的体验;对他人体验的领悟;由观念推导和深化的体验。”所有这一切都可能促成诗人的内在冲动,初中生作文也是如此。初中生正值青春期,青春的冲动,是他们最明显的心理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自己,对友谊,甚至对爱情,已经渐渐有了自己朦胧的意识和体验的渴求,而教师和家长教育方式的不当和教育机智的缺失,容易造成孩子的叛逆,甚至使其走向极端。那么,如何把学生的冲动情绪引导到理智的行为上来,通过情绪的发泄求得行为的平静,让孩子的作文也像他们的青春一样激情满怀呢?这就需要 “蹲下”身心,呵护学生脆弱而美好的情感,用机智而又巧妙的方法,陪伴孩子成长,真正成为孩子心灵的倾听者、共鸣者,引导他们自然地抒写出自己人生中最真挚最美好的“青春文字”。

“第一次,我遇见了你——一个男孩般的清秀。素朴的沙滩上,弥漫着令人陶醉的芳香;你短短的发香,在如梦般的纱巾里荡漾;你火苗似的娇羞啊,在幻想与梦想中化作了夕阳中的新娘。

第一次,我拥抱了你——一个女孩的馨香。简朴的公园草坪上,流淌着你令人销魂的体香;柔柔的爱啊,在湖畔浅浅的莲花池中怒放;青春的憧憬啊,在绿叶与花瓣间闪烁着熠熠的光芒,照亮了你我未来的希望。”

这是一个初三男孩的课堂作文。当时他和班内一个女孩相恋一年,双方家长竭力阻止甚至暴力相向,但是事情适得其反。对于这篇文章,笔者并没有加以否定和斥责,更没有在班级管理中流露出丝毫批评和张扬的痕迹,而是尊重了他这段美好的初恋和最美好的感情抒发,并且不断地通过日记和他交流,通过私下的笺条和他沟通,通过书信交往和对话冷静地向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引导:“你们美好的情感就像一弯新月,天高云淡,一定会照亮自己的明天,也会照亮她的未来。”后来,他渐渐懂得了爱与责任的关系,开始了冷静地处理,毕业前夕偷偷送给了笔者一篇《心灵绕行》,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和冷静心态。文章很美,在征求他意见后,那篇文章发表在《作文评点报》上,相信这段记忆会成为他一生的美好回忆。

二、用时代生活引领起学生对生存行为的思考和对未来行为的期待

初中生的生活是充实的,但又是紧张和单调的。学业的负担、考试的压力、升学的压抑,特别是来自家长和教师的约束与监督,不仅让处于青春期的他们烦躁压抑,甚至是极度的反感和叛逆。没有沉静的心态,没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他们很难写出充满激情、富于诗情画意的文章。于是在尊重学生的青春权利的基础上,笔者尝试用最富于时代气息的生活题材和素材,打开学生相对封闭的学习生活眼界和狭隘的心灵,和孩子们一起去感受时代的脉搏,和时代一起感动、一起陶醉、一起忧虑、一起深思、一起反省、一起憧憬……让孩子的心灵始终和时代一起跳动,一起明辨是非,一起喜怒哀乐。

2009年的除夕之夜,济南的哥莫文斌师傅载着香港客人遗忘在车上的三百余万巨款,找寻了乘客整整一个除夕夜。他的事迹感动了整个济南,在大雪纷飞的市中心大街两旁,市民主动挂起了一条条鲜红的丝带。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及时播报了这条消息。笔者通过短信,给全班43位同学添加了一个新作业,即把这个故事写成一篇情景交融的文章。寒假后张笑的一篇《美丽的红丝带》让全班同学感动不已。后来《扬子晚报》的一篇《生命的钻石》激起了学生写作的欲望,写出了《一个9岁美国女孩的感动》、《纪念罗京逝世一周年》、《犀利哥,我想对你说》、《邵帅——徐州少年的骄傲》、《高晓松的忏悔》、《“(李)娜”一样精彩》、《感恩——我们在行动》等文章。通过主题班会演讲征稿,优秀作品征集,发表作品推荐等一系列活动,在学生青春的心灵里源源不断地注入源头活水,让他们对生存现状拥有更多的体验和思考,让他们对现实生活拥有了更多的感动和崇敬,也让他们的作文常写常新,不断地体验作文成功的喜悦。

张悦同学在《寻找幸福》中就写到:“寻找幸福就是要学会执著于那一条条卓越完美的人生轨迹。罗京,48岁的生命,26年的播音生涯,用自己纯美的音质、完美的音调、勤奋执著地追求书,写着自己26年零错误的人生。26年,假如每一个官员26年都不出现一次徇私枉法,假如每一个医生26年都不出现一次医疗事故,假如每一个司机26年都不出现一次交通事故……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最和谐的社会,一个最幸福的社会。”文章虽然拘泥于李瑞英的颂词,但借用却恰到好处,这样的作文读来让人心潮澎湃,更让人深为孩子们生活的激情和美好的期待所感动。

三、用教师的审美行为来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不断地提高学生作文的审美品位

美好心灵的呵护,审美情趣的培养,需要语文教师切合特定学生的年龄特点、行为特点以及审美情趣等加以引领,以赢得学生的钦佩,赢得学生审美的共鸣,更好地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真正提高。

在写“爱心传递”这一话题作文时,不少学生写到了公交车上让座的情形,不但选材如出一辙,连立意也近乎一个模式:别人不让座,自己让座,老人感激不已。文章无意境、无真情、更无感染力,究其根本原因其实就是缺乏生活的真实与心灵的感动。

于是,笔者便把自己在公交车上的亲身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于无声处》,记述了自己为一个远道旅游回家的小女孩让座,而女孩却微笑谢绝的情形。笔者在结尾写到:

“轻轻的,我感到轻轻的一触。朦胧中我转过头来,原来是那个小小的女孩,她已走到了车厢的中间,正转头调皮地冲我微微一笑,满眼的真诚,然后轻轻地摆摆手,似乎是用哑语表达了自己真诚的谢意,悄然走下车去。

我不禁心头一热:多可爱的孩子啊!

她所得到的只是我无心的“帮助”和那一丝不情愿的怜悯与同情;然而,于无声处,我所得到的却是她最甜美的微笑与最真诚的谢意。

隔着朦胧的车窗,望着那对远去的母女的身影,我的心底不由地涌起一阵愧疚和自责。”

为了这次作文的成功,笔者特意延迟了作业上交的时间,要求几个写让座的学生必须再体验一次自己周末乘坐公交车的经历,要求观察认真,描述真实细腻,必须是自己真实的感受。结果,第二周作文学生写作的真实性和细致性就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

后来,在写命题作文“陪伴”的时候,笔者写了《母亲的拐杖》,描写了父亲去世火化前一天,母亲害怕父亲肝癌传染,撵走儿女抱着拐杖在门楼旁独守家院的令人心碎的凄凉之情;写“身边的感动”话题作文时,笔者写了《祝你一路顺风》,描述了当天市政整修黄楼路面,造成严重堵车以及堵车时人们的焦躁以及摆脱困境后乘客与司机心有灵犀的配合融洽,另外,细节描写写了一个小车司机伺机下车擦拭等候的惬意;在写“因你而快乐/为你而忧愁”时,笔者转换题目,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与环境保护,当堂写了《心灵绕行》和《蝴蝶花开半树香》,记述当天晨练时自己绕过被涂鸦的湖边庭廊与被毁坏的严重的栏杆和脚灯,面对美丽夜景时的复杂心情,启发学生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关注生活、呵护自然。

这些美好意境的捕捉、审美情趣的感悟,需要教师平时用心地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去发现,一点一滴地去提炼积累,通过自己和学生生活经历的融汇比较,启发学生、感染学生,给予他们以情感和精神的熏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并在不断的积累中,逐渐培养起一种良好的心境、一种美好的情感倾向来,进而创造出更富于真情和美感的习作。

四、用开放的作文评价体系催生学生心灵深处情感的自然美

最美的作文,常常来源于学生灵感的捕捉,最成功的作文也常常源于学生心灵的感动。而作文评价标准却往往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又要求学生立意要深刻、思想要积极健康、选材要新颖、不能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这些评价标准在经过了语文老师的不同层次的理解与转嫁之后,就常常变成了束缚学生思维、限制学生写作灵感的桎梏,而所谓的立意也常常变成空洞的概念和口号的代名词了,于是“爱国”“奉献”“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在孩子心中就不自然地衍变成了一种“政治说教”,作文远离生活、远离生命等“假大空”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价体系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动态评价系统,它始于本班的实际水平,具有发展的普遍性和阶段性,同时又具有特殊的个性评价标准。这样多角度评价的有效结合,既能达到整体提升的目标,又能达到个体激励的目的,同时又能更有效地实现心灵的疏导和人文价值的提升。基于此,笔者认为作文评价首先应该是学生的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评价。一篇作文也许写的平淡,但读的动情,听的感人,这是一种情感层次的作文评价,即求真层次的评价标准。其次是教师和家长的评价。学生写的是生活,写的是自己内心的和生存的真实,求的是理解和沟通,表达的是自己真实的追求和梦想,这是一种价值层次的评价,即求善层次的评价标准。最后是文学层次的评价。从文学的角度看审美,破除学生满分作文的镣铐,鼓励学生抒写个性和创造,追求的是未来的期待,这更是一种人文价值的评价,即求美层次的评价标准。

就提高学生作文的行为和情感体验方面而言,自然美就是要真正地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关注学生现实生存的实际追求以及每个学生不同的实际生存需要,通过不断的行为实践,不断的情感体验,创造出属于学生自己的作文情感自然美。

(张启东 江苏省徐州市潘塘中学 221111)

4.以前行为话题的作文 篇四

但,只有这样的道路,才能让我们真正的成长起来。

我们的人生道路不一样,但,我们要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是一样的,因为有可能我们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就只有一个答案。

在我还小的时候,奶奶一直很不喜欢我,一直很讨厌我,因为我是一个女孩子,奶奶是一个典型的重男轻女的人。所以,我自然而然的和奶奶的感情不是很好。

但,在奶奶走的那一天,我却哭了下来。不知为何,本就不亲的两个人,却在一个人死后,另外一个人会为他哭泣。

奶奶的身体不是很好,在进医院前的几日,奶奶一直都在老家,帮着我的叔叔们照顾她们的孩子,一年到头都不能来看奶奶一面。我们每一年都会在过年后的几天去看奶奶。但是,每一次去,奶奶的模样都会有一些变化,要不就是瘦了,要不就是人又变黑了,要不就是奶奶说话我有些听不清楚了。

我每一次都以为,奶奶的日子还长着呢,就算这样子,奶奶都不会走远。因为,我最恨奶奶了。

但是,事实却不是如此。人总有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身体在健康的人,在你的命该结束的时候,你还是要走的。就如此刻。

过了几日,奶奶的身体就在也受不了了。也因此,住进了那讨厌的医院。虽说医院是救人的地方,但是她们却从未保证过,进去的人可以全部平安的走出来。这就是我讨厌医院的地方。

5.行为习惯的养成作文 篇五

而我讲小话的时间是晚自习课,老师在的时候我没有讲话,而当老师只剩最后十分钟的时候离开了,在这个时候,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和同桌讲了话。我承认自己确实违了纪,在这里我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作出深刻的检讨,因为自己的不成熟,因为自己的自私,我和同桌讲了话,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学习,还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这是非常不好的行为,可是,这也并非是我非要那样故意去破坏纪律,因为我自己的控制力低下而潜意识之下违的纪,我也无可避免,只能是尽力改正,可是做了错事就要承认,这点我非常认同,我并不否认自己的过失,也不会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掩盖自己的错误。我只会去认错,争取下次不再范错,并且认真并心甘情愿的接受这次被罚,努力去检讨自己。

我承认自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讲话,什么时候不该讲话,这些个规矩在心中还非常清楚的,可是我却知法犯法,这又是为何呢?我只能说,人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之中会不由自主的做出有违自己的意愿的事,也许潜意识之中,自己并不想这样,可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不法让思绪控制行为,已至于自己干下这并不想犯的错,这真是不由自主。

6.杜绝不良行为的作文 篇六

在生活中,你是否看见很多人随意的乱扔垃圾、破坏了身边的花草树木、扔一张纸、吐一口痰、说一句脏话,那么你作为世界的一份子,你是去告诉他不要这么做,还是袖手旁观呢?有的同学在教室走廊上追逐打闹,不为自己的安全着想。还有的同学把纸屑扔到值日生刚刚打扫完的教室,假如你是值日生,别的同学把纸屑扔在你刚刚打扫完的教室,你是什么心情!

那天下午,我在外面踢足球,意外的看见一个叔叔把烟头扔到草丛里,环卫工人让他把烟头扔到垃圾桶里,可是那位叔叔却说:“我就扔这儿,你能把我怎么样!!!” 这时我才发现,在那个叔叔的旁边就有一个垃圾桶,难道这个叔叔就不能扔到垃圾桶里吗?好好想想自己的错误,不要像这个叔叔一样,在不知不觉中,丢掉了自己的尊严,世界的尊严。

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但每个人的角色不一样,想要演好这部戏,就要让自己的好品德摆在第一位!!!

7.政府行为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研究 篇七

关键词:证券市场运行,市场机制,政府行为

投资者行为理论认为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 投资者能够甄别企业并能对企业价值做出客观的评价, 证券价格是衡量企业经营水平的尺度。由于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理性投资使证券价格能够正确的评估企业的经营水平并与宏观经济运行相协调, 因而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是证券价格反映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和实体经济运行周期, 其在微观上具有以价值发现为基础的优化资源配置、宏观上具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其内在机理是优质的上市公司, 其股票价格就高, 社会资本也就会向这些公司集中;同时, 优质的企业又能创造相应的价值, 投资者从中得到满意的回报。这种以价值发现功能为基础的市场机制运行的结果, 优化了资源配置, 增加了投资者的财富, 促进了经济增长。证券市场理论表明了证券价格的形成机制, 揭示了股票市场的运行规律:即在以完善的市场制度为依托、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经济当事人具有贝叶斯理性并能无障碍获得市场信息条件下, 股票市场能够实现均衡;均衡的市场才是有效的市场;在均衡的证券市场, 所有投资者的机会是均等的, 而且大部分投资者能够获得平均收益, 投资者可以根据个人的效用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 选择不同的投资组合;证券市场的价格呈布朗运动, 市场价格变动呈随机游走规律, 使得操纵市场、误导投资者的行为不易发生。同时也说明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证券市场主要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 其运行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作为股票市场的管理者的政府在市场中应发挥有限的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是完善市场的基础设施、规范经营者及中介机构行为、健全交易程序和强化市场监管。政府不应直接干预市场, 只有在市场失效时, 政府才应利用法规及政策手段加以调控。

我国证券市场是在政府的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在证券市场发展初期, 政府干预市场的目的是保护市场的正常运行, 防止证券市场过热和过冷对实体经济产生冲击。所以, 尽管这一时期证券市场的运行也受到政府干预的影响, 大起大落。但运行趋势基本符合经济学理论所描述的市场特征。证券市场的走势与宏观经济运行关联性较高。随着证券市场规模的扩大, 融资数量的增加, 政府对证券市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政府将证券市场服务于国企改革作为经济战略加以强化, 政府开始全面介入证券市场, “政策市”也由此产生。本文以主流金融理论和政府行为理论为基础, 分析政府行为对投资者投资行为产生的影响。

一、政府干预行为改变了证券市场运行规律, 不利于投资者理性预期

证券价格的波动是证券市场运行的基本特征之一, 正常的市场波动有利于证券市场价值发现功能的发挥。实体经济的运行趋势具有不确定性, 加上投资者的心理特征及信息的不对称, 必然导致市场的波动。但这种波动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这种市场波动在一定运行趋势下的波动, 是对实体经济运行的一种反映, 在宏观经济运行趋势没有发生变化以前, 证券市场运行格局也不会发生变化 (当然证券市场会提前反映经济形势的变化) 。二是市场机制会自动修复市场波动。由于市场的理性预期和投资者的套利机制, 会使每一次的市场波动的幅度逐步减小, 系统风险逐步降低。从这个意义上说, 证券市场的波动是证券市场的基本特征之一, 有利于价格回归价值, 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功能发挥。但我国证券市场的波动并非是基于宏观经济的反映, 而是政府行为的主导;投资者对市场波动的反映不是基于宏观经济预期, 而是基于政府行为预期。政府行为直接导致市场波动的幅度加大, 使证券价格变化脱离反映内在价值的运行规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分析来说明这一结论。

我国政府干预行为不仅导致证券价格大幅波动, 而且它还可以改变市场运行的方向。如果说1996年以前, 政府干预市场的特征只是导致证券价格的大幅波动, 而没有改变市场的运行方向, 那么1996年以后, 政府对证券市场的干预不仅使证券价格大幅波动, 而且还可以改变市场运行格局。1996年以来, 我国经济增长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GDP增长率从1993年13.4%的峰值, 下降至1996年的9.7%, 到1999年更下降至7.1%;1997年以后, 东南亚金融危机, 虽然没有直接波及我国, 但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加上当时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汇率不贬值, 使中国经济增长的压力更大。所以1997年以后, 我国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普遍下滑。也正是在这种失业率居高不下、国内需求不足、投资下降的情况下, 政府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了证券市场。于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对证券市场的支持开始了。先是上海与深圳市政府竞相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吸引企业上市与投资者进入市场, 同时国务院各职能部门采取措施, 扩大资金入市渠道;接着《人民日报》评论员发表文章, 鼓励投资者投资证券市场。正是在这一整套政策的支持下, 我国证券市场在1996年以后走出了一轮独立于实体经济运行的大幅度上升行情。上证指数由1996年初的500余点, 一直上涨至2001年6月底的2245点, 深圳指数由不到1000点上涨5000余点, 大部分股票上涨了3-5倍。但是另一方面, 在这5年中, 我国上市公司的价值并没有没有增加, 有些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甚至有所下降。

政府行为对投资者理性预期的另一方面是国家信用在证券市场上的过度倾斜, 这实质为新兴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隐性担保契约”①。我国政府既是证券市场的组织者、管理者, 又是上市公司最大股东的代表。一方面, 政府具有干预证券市场运行的责任感, 既不愿让证券市场过于火热影响实体经济, 也不愿意市场过于低迷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另一方面, 作为上市场公司的最大股东, 政府自然有一种希望证券市场的繁荣的倾向。从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的历程看, 只要在市场低迷时, 政府就会动用各种政策手段, 出台“利好”来提升市场信心。这种政府对市场频繁的支持行为, 在使投资者获得源于政策支持收益的同时, 也使投资者对政府支持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 政府行为与政策逐步成为左右投资者行为的基本因素, 而市场机制对证券价格的影响因素被弱化。

在政府行为对证券市场运行提供“隐性担保”的前提下, 政府行为成投资者行为的目标函数, 追求政策性收益成为优先选择, 而由正常的企业价值与资本增值所决定的市场收益被淡化。因为, 投资者总是追求收益最大化, 在投机收益大于投资收益的情况下, 投机便成为一种理性选择。而当每个投资者理性选择的同时, 必然导致整个市场的非理性投机。因此, 尽管中国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 市场规模大幅扩大, 但“大多数股票价格与盈利能力相比的比率奇高, 以至丧失了投资价值, 只能成为投机赌博的工具”②。纵观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的历史, 大部分时期股票价格在高位运行, 尤其是1996至2001年和2006年以来两次“牛市”行情, 市盈率超过50倍, 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这种脱离了实体经济运行的证券市场并非市场主体的非理性所致, 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行为的“隐性担保”。

二、政府对证券市场运行目标定位加大市场“泡沫”, 导致投机气氛浓厚, 并为利益集团寻租创造了条件

我国政府对证券市场运行目标定位首先考虑的是企业融资。由于财政体制与银行体制的改革, 企业原有的资金周转方式发生了变化, 导致我国企业改革过程中面临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资金供给不足, 而证券市场正好成为新的募集资金的渠道。证券市场形成之初主要是地方政府利用证券市场为本地企业服务;1996年以后, 中央政府开始强调证券市场筹资集金的作用, 并将证券市场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募集资金的渠道。不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要达到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的目的, 其前提条件都是必须要有投资者参与证券市场。那么如何让投资者参与证券市场呢?根据投资者行为理论, 投资者是逐利的, 只有当投资者预期参与市场有利可图时, 他们自然就会投资证券市场。但问题的关键是我国证券市场并不具有经济理论所描述的投资价值, 因为企业的经营业绩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使居民参与证券市场投资。一方面企业需要资金, 另一方面企业现实对社会资金又没有吸引力。由于政府权力的特殊性以及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使我国的投资者对政府政策和政府行为有很强的依赖性, 只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证券市场, 再加上舆论工具的作用, “羊群效应”就会产生;主流经济学所认同的理性投资者就会失去生存空间, 而“噪声交易者”就会成为决定市场运行的主导力量。正因为如此, 每当证券市场低迷时, 或者说每当证券市场影响到了企业融资时, 政府就会出台“救市”政策, 这是我国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目标定位所决定的。

同时政府干预证券市场也是为了增加社会财富、缓解社会矛盾、提高政府形象。证券市场作为一个相对透明、公开的投资场所, 它不仅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提供了同一竞技平台, 也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增加国民收入, 提升政府形象。如果按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时加上证指数100点为基点, 到2007年8月底, 不同的股票理论价格应该上涨35倍。目前两市投资人数超1亿, 如果再加上庞大的基金投资群体, 证券市场涉及的人数更多。这样一个庞大市场的每一次波动都会影响这样一个群体的利益。所以政府更乐意看到市场的活跃和证券价格的上涨。就拿2006年以来的证券市场来讲, 首先是国家财富获得了巨大的增值。2006年以前, 两市上市公司市值不到5万亿人民币, 目前已超过30万亿人民币, 如果国家直接持股和国家控股占60%的话, 国家财富增值近10万亿人民币, 相当于一半的GDP产值。同时, 如果2007年以来按每天平均2000亿的成交金额来计算, 每天的印花税超过6亿, 全年近2000亿。而广大投资者的财富也大幅度增值。2006年以来, 不论是直接投资证券市场, 还是超过购买证券基金间接投资证券市场, 都获得了罕见的收益。正因为如此, 对于2006年以来我国证券市场的活跃, 尤其是2007年以来证券价格的大幅上涨, 政府表现出了十分矛盾的态度, 一方面证券价格的上涨, 背离了其内在价值, 会为以后的经济运行留下了隐患, 政府有干预的动机;但同时由于证券价格上涨给社会各个群体带来了收益, 社会呈现歌舞升平的大好形势, 政府不愿看到市场下跌而受到责难等负面影响。政府与市场博弈的结果, 最终政府行为还是倾向以不同的方式维持证券市场的活跃, 在市场低迷时, 不惜以“政府信用”作担保来动员投资者参与证券市场。

政府目标定位不仅导致市场泡沫, 而且也为利益集团寻租创造了条件。我国证券市场经过1996年初至1997年上半年的活跃之后, 1997年下半年开始调整, 市场的低迷, 使国营企业从证券市场融资变得十分困难, 尤其是刚把融资目标定位在证券市场的中央国营大型企业更希望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 而一个活跃的市场是直接融资的前提条件;同时1996年进入证券市场的资金因1997年以后市场的下跌, 损失惨重, 其中包括券商、银行和国营企业的资金③, 他们对1997年以来证券市场的持续下跌十分不满, 希望政府“救市”。此外1999年以后, 被正式允许进入证券市场的国营企业、国营控股企业, 上市公司的资金也需要从证券市场获得收益, 所有这些都构成了证券市场的“多头同盟”, 他们有足够的动力影响政府出台有利于证券市场活跃的政策。我们不知道这些利益集团是通过什么方法影响政府行为的, 但我们能够发现1999年以后政府的确出台大量的“利好”。5.19行情正是在这些“利好”的作用下发动起来向纵深延伸的。

证券市场对社会经济的作用不仅为金融理论所认同, 也被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所实证。但对于经济转型国家来说, 在如何发展证券市场、为经济服务方面则有不同的路径选择。主流理论将证券市场看成是市场机制运作的典范, 代表市场机制运行的理想状态, 只有具备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 市场参与者在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下, 依据一定的规则自由地进出市场, 才能达到证券市场的均衡, 实现帕累托效率。这种自由的市场制度是证券市场功能有效发挥的前提。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政府则是通过赶超模式在证券市场的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不论是发达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价值体系的形成则都是以投资者对企业价值和宏观经济的判断为依据的, 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必须以市场机制运行为基础, 政府行为在证券市场中的合理边界是不能超越投资者对证券价值的理性预期。我国证券市场是在政府推动下发展起来的, 政府全面参与证券市场运行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进程中的常态, 一方面政府的干预行为直接推动了证券市场的发展, 有利于证券市场服务于改革, 服务于政府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 由于政府干预中的“政府失灵”蕴含了与市场规律不相融的行为, 降低了市场效率, 妨碍了证券市场功能的发挥。因此, 转变政府观念, 明确政府在证券市场中的职能, 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使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预期建立在宏观经济和上市公司经营方面, 减少证券市场对政府行为的依赖, 让投资者享有公正、公平的投资环境, 是我国证券市场目前面临的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1]丁宏术.中国证券市场功能、主体行为与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2]黄复兴.中国证券市场制度风险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3]王洪波, 宋国梁.资本陷阱.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8.行为的作文 篇八

一、研究对象

邹××,男,2005年5月足月出生,出生时健康。1岁半左右发现有癫痫,症状比较轻,偶尔抽搐几分钟,从1岁半吃“德巴金”至6岁半左右停药,至今没复发。于2011年8月经某儿童医疗中心诊断为ADHD混合型,表现在冲动和注意力缺陷;C-WISC:IQ68分,轻度智力障碍。于2014年3月4日从普通小学转介到特殊学校,现读五年级。经过课堂评估,初步判断他的学业水平落后于一般儿童两年左右。自理能力比较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洗碗、拖地、煲饭等。我对家长和他进行访谈,了解到他对食物比较感兴趣,特别是汉堡包、巧克力、糖果和福建饺子等,也喜欢玩电脑和看电视,怕黑。

二、研究过程

1. 行为功能分析

(1)确定目标行为。我通过与家长和任课老师访谈,填写《行为问题评量表》,结合他在课堂中行为问题的观察记录,确定他的目标行为:身体攻击行为,包括打人、掐脖子、咬人、捏人、推人和拽手臂6种型态。

(2)进行功能分析。治疗小组运用《行为功能分析表》和《行为动机量表》开展评量,发现行为功能的结果是比较一致的,他的身体攻击的行为功能主要是逃避。另外,在课堂中还运用《A-B-C行为数据记录表》来观察记录他的行为问题,总结得出他行为问题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别人干扰了他,是防卫行为;别人阻止他做喜欢的行为;和别人打招呼。

2. 干预行为目标的策略

(1)个体背景因素介入的策略。因他是ADHD混合型,表现在冲动和注意力缺陷。在行为处理的过程中,建议家长带孩子看医生,获得医学上的支持,使行为处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前事控制策略。治疗小组通过重新安排座位和调整活动的地点、内容、分量、难度及形式,来提高他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安排丰富的课间活动,顺优势发展,做好监管工作,以降低身体攻击行为发生的次数;通过建立清晰的规则和适当行为的期望来增加他正向行为发生的次数。

(3)生态环境改善策略。治疗小组还对不确定的环境背景因素做介入,进行长期预防,主要是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任课老师慢慢取得了他的信赖,他和同学的相处也越来越融洽。

(4)行为教导策略。教导替代技能,教导他用打招呼的方式代替拽手臂和捏人;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或需求。教导自我控制的方法,治疗小组先在个训课中教导,再到教室情境中泛化自我控制的方法,指导他自我觉知,当自己想要打人时学会“握紧双手”,利用数数来缓解冲动,并结合增强来促进此方法的应用。教导社会技能,利用《当我生气时,可以怎样做》《我可以怎样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我怎样与人打招呼》等社会故事来教导社会技能。

(5)后果处理策略。建立增强系统(代币制),治疗小组拟定奖励办法:一节课没发生身体攻击行为就在行为记录表上盖一个印章,一天7节课中得到4个印章就可以得到奖励,结合表现指导他兑换代币,即得到吃喜欢的食物、玩游戏、看动画片、听音乐等奖励。同时家校合作,采用一致的做法:及时阻挡不当行为;按照前面教导的自我控制的方法,指导他重复做一遍。为了让他适当承担攻击他人的行为后果,采用扣除一个代币的决定。

三、实验结果

实验前,依据《行为问题散布图》,得出他平均每天有12次身体攻击行为(包括打人、掐脖子、咬人、捏人、推人、拽手臂)。实验后,身体攻击的行为能从12次/天减少到不超过3次/天,维持了3个月,顺利达到并超过方案中拟定的行为目标。

9.有关行为规范的作文 篇九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两周的欧洲之旅,我们去了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以及卢森堡。在旅途中,我细心观察,发现了欧洲国家和我们中国的行为规范的差异。

第一周,我们都有一对一的德国住家,在他们家中,我了解到了他们那里的风土人情,还发现了他们的家庭生活与中国的有些不一样。比如说,德国的爸爸妈妈从来都不会因为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吵特吵,这就体现了他们的大度与和谐;但在中国就不同了,爸爸妈妈们经常会因为一些平常的小事闹得鸡犬不宁,恨不得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们在吵架似的。经过这么一比较,我认为我们中国人应该更加大气,懂得容忍、和睦相处。

记得有一次,我和结对的德国朋友(弗朗西斯)从外面玩耍回来没有洗手就坐到了餐桌前,吃起了晚饭。这时,德国妈妈问我们 Have you washed your hands before? (你们洗过手了吗?)听了她这句提问,我突然觉得尴尬万分,心想:糟了,德国人最注重的就是干净了,他们从来都是把地板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一进门就脱鞋并且赤脚进屋的。他们的洁净程度就相当于我们中国的 洁癖 ,由此可见德国人比我们更加注重保洁。于是,我赶忙抱歉地

10.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文 篇十

那么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笔者认为,首先要打破习惯养成的神秘感。在一些人眼里,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卓绝的努力,,是不会养成好习惯的。他们害怕吃苦,害怕受挫,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因而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久而久之,便产生出一种错觉,只有成功人士才会有良好的习惯,而一般人不配谈良好习惯的。最近笔者看过韩国人写的一篇文章,大意是其实成功并不难。文章说,成功的人在给向往成功的青少年介绍经验时,往往强调他们的成功之路如何曲折,如何艰难,使青少年望而生畏。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在感受着成功,如做对了一道数学难题,想出了一个好点子。如果把这些成功感汇聚在一起,每个人都能成功,成功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正是这篇论文,鼓舞了韩国人追求成功的斗志,才有了韩国六七十年代的经济腾飞。我想习惯养成与追求成功具有同样的道理。只要有意识地锻炼,我们每个人都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其次,习惯的养成在于多次的重复。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同样的事重复72次就可形成定势。有位教师受魏书生写作文体的影响,开始每天写自命题日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觉得写作象吃饭穿衣一样成为一种精神需要。偶因外出没有写日记,便感到心里空落落的,抽空也要补上,还清昨日的欠帐。选准要养成什么样的行为习惯,然后坚持经常性的重复,在重复中激发兴趣,学有所得,越干越想干,最后就会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有些人坚持一辈子记日记,完全是习惯使然。

11.行为的作文 篇十一

关键词 经济法行为 行为范畴 经济法行为理论

一、对“行为范畴”理论的具体评析

具体评析而言,主要是从概念及内涵界定、范围描述、研究路径三个方面来开展研究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对“经济法行为”概念及内涵界定研究的评析

学界对经济法中的“行为”及其相关概念的名称及内涵在界定上还远未达成共识。

由于学界对经济法中的“行为”在名称使用上的模糊和混乱(诸如经济行为、经济法行为、经济法上的行为、经济法主体的行为、经济法律行为、经济法中的“法律行为”,等等),进而导致学者们对经济法之“行为”的具体内涵也存在诸多认识上的分歧。

评析结论:由此可见,以往经济法行为理论研究的首要难题就在于没有抽象、提炼、归纳出一个具有基本内涵或大家普遍接受的基础性概念,使得经济法论者们的讨论不能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或者说,以往的研究还缺乏从法理学角度并运用法学原理与方法对经济法行为范畴的深入研究,由此引致的必然结果便是:由于没有一个共同的逻辑起点和研究人口,经济法学界在理论上众说纷纭,使提炼出的行为范畴及其理论丧失了整体解释力和指导力。

评析后建议:(1)经济行为、经济法律行为、经济法中的“法律行为”等概念应当予以摒弃。(2)而经济法中的行为、经济法上的“行為”、经济法主体行为等称谓则又过于通识化,并不具有“独特”内涵,语言表述也不够精练。(3)因而建议采用学界普遍使用的“经济法行为”这个称谓来代指经济法中的行为范畴。当然,有关经济法行为概念的名称、内涵之界定的科学性还可以迸一步商榷。

(二)对“范围描述”研究的评析

针对“范围描述”,已有的理论重点塑造了经济法行为结构中最具特色的国家或政府经济干预行为(也称“干预行为”、“国家干预行为”或“经济干预行为”等)这样一个基本范畴。

以往的经济法行为理论研究都突出了“国家”或“政府”经济干预行为在经济法行为类型中的核心地位。围绕着国家或政府经济干预行为这一核心范畴,大量的观点根据“国家”或“政府”在不同领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行为,集中就国家或政府的经济干预行为进行分析,并将该行为作为经济法中的重要行为范畴加以诠释和解读。

评析结论:(1)正面评析:衍生作用其正面价值。这种以国家或政府经济干预行为为核心的行为理论虽然存在不可忽视的弱点,但是它衍生出了“塑造独特的经济法行为理论”这样一种规模性、集体性的研究路径。而且,这一路径与强调经济法的地位、本质、宗旨和价值的研究路径是一致的。(2)反面评析:忽视市场主体行为。对国家或政府经济干预行为的过分强调却导致了经济法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忽视,而这正与多年来在经济法学的研究中偏好国家权力而忽视市场主体权利有关。

评析后建议:经济法学自产生以来,学者们大多都是立基于“国家——市场”的分析框架来认知经济法的。也就是说,无论现代经济法行为理论如何发展,始终都不能脱离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关注和研究,而以往的经济法行为理论研究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二、对“研究路径”研究的评析

针对“研究路径”,在经济法之行为范畴的提炼上,主要形成了3种研究路径:(1)一是“形而上”的路径,即从法理层面直接提炼经济法行为范畴并以此为基础推演具体的经济法行为理论及类型;二是“形而下”的路径,即以现有的经济法律法规为视角对具体的经济法行为类型进行研究,进而抽象、提炼、归纳出经济法行为的基本范畴;三是在转化前两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形而中”路径,即通过对经济法上的具体行为作出类型化分析,衔接“形而上”路径关注行为理念范畴与“形而下”路径偏重制度设计的中间环节,使“返回法的形而下”得以可能。

评析结论:(1)正面评析:将经济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应当说,既有成果中已形成的研究路径至少证明了经济法行为理论与传统部门法行为理论(主要是民事法律行为理论和行政法律行为理论)之间存在的某种程度上的联系,同时也看出了经济法行为理论与民事法律行为理论或行政法律行为理论之间的区别。(2)反面评析:较少注重结合经济法行为之多样性、独立性与类型化的典型特征去进行具体类型之提炼。

评析后建议:注重结合经济法行为之多样性、独立性与类型化的典型特征去进行具体类型之提炼。

三、 对“行为范畴”理论的总体评析

综上所述,尽管当前学界对经济法上的“行为”问题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讨,但由于经济法行为理论起步相对较晚,关于经济法行为范畴之体系设计的论证相对较少,即便是在经济法论者之间也是分歧多而共识少。

但从总体上看,经济法论者们在对经济法行为范畴进行提炼的过程中,都在试图寻求一种相异于民法、行政法等传统法律部门之行为理论研究路径的情结以及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或政府经济行为的一元化状况,

同时,我们应当看到:经济法学者正为重塑多元主体行为独立性与类型化而努力,这也是笔者认为目前“经济法行为理论”研究的趋势和正确指引。

12.行为的作文 篇十二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会计舞弊,治理方法

一、行为经济学及其主要理论

行为经济学有很多流行的定义。董志勇在《行为经济学》一书中认为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与心理学有机结合, 可通过实验、调查等方式考察人们在不完全理性市场中参与各种经济活动时的行为模式, 分析影响行为的内外部因素, 理解并解释经济现象, 以检验修正先验理论, 并提出自己理论的现代经济学学科。行为经济学的产生源于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与决策理论, 当个体进行决策时, 理性往往是有限的, 强调当事人认知能力的局限和偏好的内生性, 强调决策作为一个学习过程的动态变化, 认为当事人不再仅仅自利, 人们会考虑利他, 也可能冲动, 采取非理性行为。行为经济学的理论主要有三:

(一) 预期理论

预期理论是研究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作出决策的理论, 主要用于解释传统理论中的理性选择和现实情况相背离的现象。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来自于认知心理学的“损失厌恶”, 即人们对于自身福利水平的减少比增加更加敏感。由于损失规避的特征, 效用函数表现在正的增量是凹的, 表现在负的增量则是凸的 (新古典模型则表现为效用函数所有点都是凹的) 。人们在面临获得的情况下是风险规避的, 而在面临损失的情况下是风险喜好的。这里的获得和损失都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 “参照点”是指人们对某事物的期望或预期。一个人在某一事件中是获得还是损失, 取决于这个人的期望值。

(二) 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是指人们习惯于把某一事件看作自己做决策的一个参照依据, 而不管它是否真的与决策有关。卡尼曼教授和特维斯基教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了锚定效应, 他们的研究认为, 人们会高估连续事件发生的概率, 而低估独立事件发生的概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连续事件发生的概率作为一个初始值在人们脑海中留下了锚定作用, 使最后的概率判断向该初始值靠近, 从而造成判断的偏差。在经济活动中, 人们对连续性事件发生概率的高估, 会导致对某一计划的成功过分乐观;同样对独立性事件发生概率的低估, 会导致不能充分意识到某一复杂动作体系出问题的真正风险的大小。

(三) 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即自负, 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行为中, 使人们对自己以往的经历过于依赖, 导致他们的决策偏离理性轨道, 对自己下一步的行为做出错误判断或者预测, 出现行为经济学中所谓的偏差。总结“自负”心理产生的根源, 主要包括:一是回报原则, 即那些经常给行为主体带来回报的行为比那些不带来回报的行为更可能被主体重复;二是激励原则, 即那些曾诱发了回报行为的外界激励比那些不曾诱发回报行为的外界激励更容易诱发主体的同类行为;三是强化原则, 即行为主体在没有获得对其行为的预期回报, 甚至为此遭到惩罚的时候会被激怒, 进而更强烈地要求实施同类行为或预期能够补偿损失的行为, 同时, 如果某类行为给主体带来了出乎意料的回报或没有带来预期的处罚时, 行为主体将更主动地实施同类行为。

二、会计舞弊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会计舞弊是有关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和规章, 违背真实性会计核算原则, 有目的的舞弊行为。会计舞弊产生的主观因素是舞弊主体的道德品质和动机, 客观因素是外在的政策法规和社会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等。根据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虽然客观因素会助长或抑制会计舞弊的发生, 但主观因素是决定性的, 即没有需要、贪婪和败德, 就不可能有会计舞弊的发生, 美国安然公司的倒闭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所以会计舞弊的机理是主观因素为主导, 客观因素通过主观因素起作用而发生结果的过程, 可以用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加以阐释。

(一) “有限理性”假设与舞弊的产生

在行为经济学“有限理性”的假定下, 会计主体可能是利己的, 可能是利他的, 也可能是损人的, 并且他们不可能做到精于计算, 从而会犯错误。企业所有者由于出于某种需要, 比如获利或社会形象, 会通过经营者来实现舞弊, 经营者在利益大于会计舞弊被发现的风险损失, 或者在压力强大的情况下, 会指使会计人员作弊;企业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为追求个人收入短期最大化、侵吞企业财物、塑造个人在企业的形象, 就需要采取隐瞒、虚构及蓄意使用不当会计政策等各种手段, 来夸大或缩小成本和利润, 形成舞弊;会计人员为满足个人需求, 以贪污和挪用为目的也会进行会计舞弊。在这些会计舞弊行为中, 糊涂胆大的情况是有的, 但更多的是参与会计舞弊的人员, 一般都要对利益和被发现的概率以及因被发现而将受到处罚的性质和处罚的力度进行权衡, 在得大于失的情况下才进行会计舞弊。

(二) 预期理论与舞弊合谋

行为经济学认为, 人们在面对任何不确定性选择时, 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理性的。对会计舞弊的合谋行为来说, 当所有者有了会计舞弊的需要和动机后, 会要求经营者做假账;经营者有了会计舞弊的需要和动机后, 会要求会计人员做假账。按照预期理论, 被要求方就面临着做假被发现以及受到处罚的风险。面对这种风险, 被要求方是选择风险规避还是风险喜好, 主要取决于被要求方面临的是获得还是损失。如果被要求方面临获得, 他将规避风险不做假账;如果被要求方面临损失, 他将冒险做假账。当要求方向被要求方传达了会计舞弊的意图后, 如果被要求方没有感受到压力, 做不做假账既不影响升职又不影响加薪, 他面临着获得, 不会进行会计舞弊;如果被要求方感受到压力, 不做假账将面临着减薪、降职甚至被“炒鱿鱼”, 便会进行会计舞弊。

(三) 锚定效应、过度自信与舞弊冒险

由于锚定效应的存在, 会计舞弊人员会对连续性事件发生的概率高估, 对独立性事件发生的概率低估, 即如果连续几次作弊没有被发现, 他就会认为作弊被发现的可能性极小, 在这种心理支配下, 舞弊者就会有胆量作弊, 并且胆量越来越大, 最后达到无所顾虑。过分自信与某些深层心理现象有关, 它一般会导致错误。当错误的结果重复出现时, 人们就会从中学习, 其市场表现就是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在会计实践中, 由于会计舞弊者总会得到额外的报酬, 而处罚很小甚至由于没被发现不受处罚, 因此就会有单位或个人冒险进行会计舞弊;另外, 有些单位或个人虽然受到处罚, 但因周围或熟悉的人中有些舞弊行为未受到处罚, 激起心中不平, 所以还会继续冒险舞弊。我国上市公司发生的会计信息披露违法行为, 基本上由证监会等机构做出处理, 近年来证监会曾对90多起此类案件进行了行政处罚, 罚款金额高达14.9亿元, 但相对于上市公司从虚假披露中获得的利益, 这些罚金微乎其微, 因此不舞弊的会计主体感觉损失太大, 因过度自信导致新一轮的会计舞弊必然发生。

三、会计舞弊行为的治理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会计舞弊行为虽然错综复杂, 但其产生是有源可寻的, 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以治理:一是进一步完善证券法及相关法规中各责任主体的民事责任规定。首先应扩大责任主体范围, 将公司发起人、主要股东、经营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等涉及不实会计信息提供的人员均纳入责任主体范围;其次应扩大请求权主体的范围, 将请求权主体明确为由于依赖不实会计信息而遭受损失的人。二是进一步完善监督监管机制。各企业、国家机关、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 配备专职审计人员, 使会计造假行为被抑制在萌芽状态。同时还应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管理, 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管理, 提高查处会计造假现象的概率。另外, 国家审计机关也应依法对社会中介组织进行再监督, 防止中介组织帮助企业造假。三是进一步完善群众举报制度。许多会计舞弊案件的查处源于群众举报, 为提高查处概率, 应在发挥专业机构、人员作用的同时, 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建立和完善群众举报制度, 对于举报属实者应给予重奖, 以补偿其举报的风险损失, 并坚决保密。同时还应增强群众的举报意识和动力, 使造假者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中, 不敢轻举妄动。四是加大对违法违规单位和个人的处罚力度, 进一步提高违规成本。首先应补充制定针对企业的惩处条款, 使企业因提供不实会计信息而受到的惩罚超过其信息披露成本, 从而解决成本驱动导致的会计信息不实;其次还应补充制定针对经营者的惩处条款, 对经营者的行为予以限制约束, 使其受到的惩罚超过其因制造和提供不实会计信息而获得的边际利益, 让舞弊者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任宏.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及治理〔J〕.审计与理财, 2007 (6) .

〔2〕文海涛, 孙敏.会计造假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12) .

〔3〕董志勇.行为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青年后备干部培养方案下一篇:ui设计毕业论文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