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诗歌欣赏

2024-06-19

爱情诗歌欣赏(精选11篇)

1.爱情诗歌欣赏 篇一

优美爱情诗歌欣赏

爱情就是慢慢地撑起我的伞,轻轻地搂着你的腰,傻傻地接受别人的目光,甜甜漫步细雨茫茫。

《爱情》

高悬于历史的伤情

岁月吞噬

一枚心印滑落

于我窗前月定格

风是你的早春

追赶我黎明的探视

你哭着我雨里的失落

漫爬行的文字

与你私心切入

我固守天空的唯一

狂吻落霞的羞红

你深处压下

你施舍的季风

心岸以我速成

截留你心空的透明

你语音的口红

反照我文学的高度

七月是我的冬季

隔空幽会

传我网络的背弯

夜环绕

你绽开的暧昧

风寒是我的添衣

寻你语言的温度

问候的烙印

刻下我创伤的江天

眼际是我的流浪

触摸你幸福的骨感

文字厚重

相思一肩挑

梦是你的嫁衣

落水是我

《不是初恋不懂爱情》

失神的大脑

搜索出久违的片段

冲动唤醒了我

记忆的库存

简单的世界,没有复杂

偶然的邂逅,引发情缘

你不在我预料

扰乱我平静的步调

怕爱了找苦恼

怕不爱睡不着

距离拉不开,思念的手

翻翻旧照片

那是爱情的底片

三年前的初雪

初雪与晴空撞个满怀

牵手一瞬间

人暖心更暖

那天的空气好清新

那天的心情好透明

喜欢你,普通的名字

接受你,平凡的样子

庆幸那简单的日子

还有,宠幸你

思念的泪水并不咸

它好甜,好甜

这多情的花季

我的确醉了醉了

从此让生命的世界

有了生命的含义

《罗曼罗兰》

经历过痛苦而成熟的爱情,

是最热烈的爱情。

精神的沟通用不着语言,

只要是两颗充满着爱的心就行了。

恋爱是很美的,

2.爱情诗歌欣赏 篇二

苏曼殊编选的诗歌大多数都为历代名家的经典之作, 比如《诗经》中的名篇、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的诗歌都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歌典范, 因此, 选择历代名家的名篇很具有代表性。不过苏曼殊并没有因此将《文学因缘》、《潮音》、《汉英三昧集》编选成为专门辑录英译经典汉诗名篇的选集。苏曼殊有着独具慧眼的编选风格。

《文学因缘》中收录Mercer学士 (William T.Mercer, 英国人) 所译的即景即情、充满诗情画意的《采茶词三十首》。《采茶词三十首》属于民歌, 共三十首, 属于七绝诗。《采茶词》生动展现出如仙露明珠般的民间采茶风貌:“侬家家住万山中, 村南村北尽茗丛。社后雨前忙不了, 朝朝早起课茶工。”“雨过枝头泛碧纹, 攀来香气便氤氲。高低接尽黄金缕, 染得衣襟处处芬。”“番番辛苦不辞难, 鸦髻斜歪玉指寒。惟愿依家茶色好, 赛他雀舌与龙团。”

今人读之, 仍感意犹未尽:“语多衔怨, 想见采茶之苦。茶熟香温时读之, 将令人不忍一啜也。”除此之外, 苏曼殊自身出于对茶的喜爱, 在《燕子龛随笔》中将少年时期难忘的一幕情景娓娓道来:“余年十七……小楼三楹。朝云推窗, 暮雨卷帘。有泉, 有茶, 有笋, 有竽。”苏曼殊《本事诗十章》中写有“丈室番茶手自煎, 语深香冷涕潸然”之句, 诗歌抄寄给友人柳亚子、高天梅、蔡哲夫等。继而好友蔡哲夫在《和曼殊本事诗原韵》里也有关于茶的和作:“赁肩灯下听瓶笙, 一缕茶烟斗室盈。照见并头杯茗里, 停杯无语不胜情。”从诗句中可知, 苏曼殊在与友人一起茗茶小啜中感受着怡然自得的生活乐趣。

苏曼殊能从浩瀚的古籍堆里选出无名氏的《采茶词三十首》, 将其与历代名诗并起并坐, 汇编于同一书中, 可见他对这些民歌是非常欣赏和珍视的, 同时也向西方介绍了中国传统诗歌中所蕴含的一份不可多得的茶文化遗产。

苏曼殊编选的另外一个特色便是对爱情类诗歌的关注。苏曼殊将《诗经》中的《关雎》、《静女》、《涉江采芙蓉》、《汉广》等名篇编入选集当中, 这些婉转回旋的诗歌都是对爱情的咏叹, 而且女性形象大都深情脉脉又天真浪漫, 再比如所选的王昌龄《闺怨》、张籍《节妇吟》、李白《怨情》、《乌夜啼》等诗歌也都是以描绘女性的生活情感状态来抒发离愁别绪、深闺哀怨。苏曼殊在《潮音》中编选入拜伦的英文原诗She Walksin Beauty (今译为《她走在美的光彩中》) 第一节:

“she walks in beauty, like the night/Of cloudless climes and starryskies;/Andallthat’sbestofdarkandbright/Meetinheraspect andhereyes:/Thusmellow’dtothattenderlight/Whichheavento gaudydaydenies.”

查良铮译文:她走在美的光彩中, 象夜晚/皎洁无云而且繁星满天;/明与暗的最美妙的色泽/在她的仪容和秋波里呈现;/耀目的白天只嫌光太强, /它比那光亮柔和而幽暗。

《她走在美得光彩中》作于1814年, 是拜伦早年时期一首恋爱抒情诗。这首诗歌将女子婉约的风华姿态融于静寂的万物之中, 动与静的结合, 明与暗的交替, 光与色的妙用都将一位端庄秀丽的倩影勾勒出来, 置于宛如天幕的舞台, 飘逸于浩瀚的星空。

雪莱的英文原诗Love’sphilosophy (今译为《爱底哲学》) 也被选入《潮音》, 与《她走在美的光彩》中一样, 这也同样是一首迷人的小诗。查良铮将Love’sphilosophy译为:

泉水总是向河水汇流, /河水又汇入海中, /天宇的轻风永远融有/一种甜蜜的感情;/世上哪有什么孤零零?/万物由于自然律/都必融汇于一种精神。/何以你我却独异?

你看高山在吻着碧空, /波浪也相互拥抱;/谁曾见花儿彼此不容:/姊妹把弟兄轻蔑?/阳光紧紧地拥抱大地, /月光在吻着海波:/但这些接吻又有何益, /要是你不肯吻我?

雪莱的这首《爱底哲学》充满了哲理性, 将爱情的言语和万物精神融汇在一起, 从而探讨爱情所蕴含的哲理。大自然中的万物如“泉水”、“轻风”、“高山”、“波浪”、“花儿”、“阳光”尚且诠释着涌动的温柔爱意, 更何况是人类呢?苏曼殊在《潮音》英文自序中毫不掩饰对这首小诗的喜爱, 从中受到启发, 称雪莱为“一个哲学家的恋爱者”:

Shelly, thoughadevoteeofloveisjudiciousandpensive.Hisenthusiasm for love never appears in any strong out-burst if expression.He is a“Philosopher-lover”.He loves not only the beauty of love, or love for love, but“love in philosophy”or“philosophy in love”。柳无忌译文:“虽是个恋爱的信仰者, 师梨是审慎有深思。他为着恋爱的热诚, 从未在任何强猛爆裂出的表示内显现着。他是一个‘哲学家的恋爱者’。他不但喜好爱的优美或是为恋爱而恋爱, 他并爱着‘哲学里的恋爱’, 或‘恋爱里的哲学’。”

选入的拜伦和雪莱的两首小诗色彩鲜明, 节奏明快, 气韵清新, 抒发感情极其自然真挚。

3.诗歌里的爱情(外二篇) 篇三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般思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掘了一道无法跨越的沟渠。”

——泰戈尔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混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风》陆游

时间:(陆游礼部会试失利,回到家乡。)莺红柳绿的春天

地点:沈园

人物:陆游、唐婉、赵士程

背景:唐婉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

陆游:“如今你已为人妇,我……”

唐婉:“什么都不用说了,士程还在那儿等我呢。”

(此时唐婉心中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涌上心头,泪珠儿似断了线一般,不住地流,流进了陆游的心里。)

陆游:“婉儿……”

(唐婉正与赵士程在池中水榭上进食。她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

陆游:“唉,这真是讽刺啊,讽刺啊……”

(画外音:这是一场真正的爱情悲剧。昨日情梦,今日痴怨绕尽心头。陆游和唐婉毕竟是两条不会相交的平行线。)

红藉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李清照

时间: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

地点:木兰舟上

人物:李清照

背景:赵明诚出外求学,李清照独守空闺

李清照:“我的郎君,你何时会归来?同我共赏皎月,同我吟诗作对,同我双双泛舟? ”

(李清照独自登上兰舟,想借泛舟而消愁,排遣心中对赵明诚的思念之情)

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并非悲歌当泣,她只是不想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而是设想对方也思念着自己。)

李清照:“唉,青春易老,时光易逝……”

(李晴照不由得感叹青春韶华的脆弱,回想起自己与夫君如胶似漆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李清照:“……”

(低头欲语,眉头紧锁)

(李清照还是幸福的,虽然与赵明诚有短暂的别离,但能让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她对明诚的爱,这爱是旖旎,纯洁,而又心心相印的。)

说了一遍请再对我说一遍说我爱你

即使那样一遍遍地重复

你会把它看成一支布谷鸟的歌曲

记着在那青山和绿林间在山谷和田野中

如果它缺少了那串布谷鸟的音节纵使清新的春天

披着满身的绿装降临也不算完美无缺

爱四周那么黑暗

耳边只听见惊悸的心声

处于那痛苦的不安之中

我嚷道再说一遍我爱你

谁会嫌星星太多每颗星星都在太空中转动

谁会嫌鲜花太多每朵鲜花都洋溢着春意

说你爱我你爱我一声声敲着银钟

只是要记住还得用灵魂爱我在默默里

——《请再说一遍我爱你》[英]布朗宁夫人

时间:1844年

地点:英国

人物:布朗宁夫人和她心爱的“他”

背景:“他”比布朗宁夫人年轻六岁,但他们却互相爱慕,企图冲破世俗的枷锁。

布朗宁夫人:“请不要再说这样不知轻重的话,你我是不可能的。”

“他”:“我要说,我要说。我要每天送给你鲜花,带给你欢乐。我要让你每天都能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布朗宁夫人:“不,我父亲是不会允许的,那些美好的场面就请你将它们留在你的梦境中吧。Farewell(再见)。”

(画外音:布朗宁夫人最终和他结婚,但她固执的父亲至死都没有宽恕她,接着又是丈夫死去的噩耗。布朗宁夫人在丈夫死后曾说:“除了爱,什么都不是爱的对手。”)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我嗒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最美妙的声音

片断1

最美妙的错误&最美妙的声音

“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爸爸又唱起了他最喜欢的那首歌。“是‘长亭外,我都跟你说了无数次了。”我不耐烦地对爸爸说。“是吗?我觉得‘长城外更好听。”爸爸强词夺理道,“我都唱了几十年的‘长城外了,就别改算了。”唉,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现在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歌曲被翻唱错的原因了。“唉,真是‘长亭外啊。”爸爸翻了翻那本破得掉皮的音乐书无奈地说。自那以后,爸爸很少唱歌,并不是因为他怕唱错,而是因为他失去了唱歌的那份心情。后来我才知道,爸爸是一个思乡的人,所以他才会唱出‘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他是用他的心,用他的感情在唱歌。“长城外”,这是一个最美丽的错误,也是一个最美妙的声音。

片断2

最殷切的守候&最美妙的声音

小A是一个聪明却又调皮的学生,他从B中学转到了C中学。B中学的班主任对小A很好,总是嘘寒问暖。但小A仍是一个调皮的学生,他不交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小A到了C中学后仍然是那样。有一天下了晚自习,小A想起了自己在B中学时,他的班主任对他很好,今天又是教师节,不如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她。他看了看手表,呀,都10:50了,老师恐怕睡了吧,但是错过今天这个有意义的日子,又有点可惜。于是他下定决心拿出手机给老师打电话。“嘀嘀……”电话里仍是忙音。“喂?”电话那端传来了一个疲惫的声音。“喂,老师。”小A兴奋不已。“哦,有什么事吗?”老师问道。“老师,是我啊。”小A感到些许的失望。“哦,是你?21号。”老师听出了小A的声音显得有些激动。“你在那儿还好吗?作业有没有按时交?上课有没有认真听讲啊?”“我还是老样子呢,还有作业没做完,不过我正在努力改进呢。”小A俏皮地说,“老师,时间也不早了,我就不打扰您休息了。”小A回到寝室,突然手机又在振动。小A一看屏幕,是老师的语音留言,他打开听了听:“要做完作业再睡觉哦。”这是一份最殷切的守候,也是一个最美妙的声音。

片断3

最动感的声音&最美妙的声音

当代的高中生除了繁重的学业外,还有一大堆的精美音乐CD。不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回家的路上,总是能听到最新、最潮的音乐。他们会随着音乐摇动手臂,伸展躯体,这音乐给了他们灵感和动力。音乐,给了他们最动感的青春,最美妙的声音。

声音让我说,说出最美妙的声音。

身陷《围城》

钟书先生在《围城》的序里说,这本书是他“锱铢积累”写成的。我是“锱铢积累”读完的。

《围城》,我实在没看懂多少,也没看出多少深意。但看小说又何需注释呢?于是,很多读者每对一本小说发生兴趣,就对作者也发生兴趣,并把小说里的人物和情节当作真人真事。有的干脆把小说的主角视为作者本人。高明的读者承认作者不能和书中人物等同,不过他们说,作者创造的人物和故事,离不开他自己的经验和思想感情。这话的确很对。可是杨绛先生曾经说过: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创造的故事往往从多方面超越作者本人的经验。要从创造的故事里返求作者的经验是颠倒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经过创造,就好比发过酵而酿成了酒,从酒里辨认酿酒的原料,也不容易。我有机缘知道作者的经历,也知道酿成的酒是什么原料,很愿意让其他人看看真人真事和虚构的人物情节有多少联系,而且是怎样的联系,因为许多所谓写实的小说,其实是改头换面的叙写自己的经历,提升或满足自己的感情。这种自传体的小说或小说体的自传,实在是浪漫的纪实,不是写实的虚构。而《围城》只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尽管读来好像真有其事,实有其人。

钟书先生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纯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可能会稍有真人的影子,但事情都属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是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

而唐晓芙则显然是作者偏爱的人物,不愿意把她嫁给方鸿渐。其实作者如果让他们成为眷属,由眷属再吵架闹翻,那么,结婚如身陷围城的意义就阐发得更透彻了。方鸿渐失恋后,说赵辛楣如果取娶了苏小姐也不过尔尔,又说结婚后会发现娶的总不是意中人。这些话都很对。可是他究竟没有娶到意中人,他那些话也就可释为聊以自慰的话。

作者游雪窦山时,曾写下这样一首诗:

天风如海水,屹立作山势;浪头飞碎白,积雪疑几世。我常观乎山,起伏有水致;蜿蜒若没骨,皱颇波涛意。乃知水与山,思各出其位,譬如豪杰人,异量美能备。固哉鲁中叟,祗解别仁智。

山容太古静,而中藏瀑布,不舍昼夜流,得雨势更怒。辛酸亦有泪,贮胸敢倾吐;略似比山然,外勿改其度。相契默无言,远役喜一晤。微恨多游踪,藏焉未为固。衷曲莫浪陈,悠悠彼行路。

小说里只提到游雪窦山,一字未及游山的情景。

范小姐、刘小姐之流想必是大家熟悉的,不必再介绍。孙柔嘉也是最寻常可见的。她受过高等教育,没什么特长,可也不笨;不是美人,可也不丑;没什么兴趣,却有自己的主张。方鸿渐“兴趣很广,毫无心得”;她是毫无兴趣而很有打算。她的天地极小,只局限在“围城”内外。她所享的自由也有限,能从城外挤入城里,又从城里挤出城外。她最大的成功是嫁给了方鸿渐,最大的失败也是嫁给了方鸿渐。她和方鸿渐是芸芸知识分子间很典型的夫妇。孙柔嘉聪明可喜的一点是能画出汪太太的“扼要”:十点红指甲,一张红嘴唇。一个年轻女子,对自己又羡又妒又瞧不起的女人,会有这种尖刻。但这点聪明还是钟书先生赋予她的。

杨绛先生觉得《围城》里的人物和情节,都凭钟书先生那股子痴气,呵成了真人实事。可是钟书先生毕竟不是个不知世事的痴人,也毕竟不对社会现象漠不关心,所以小说里各个细节虽然令人捧腹大笑,全书的气氛,正如小说结尾所说:“包含对人生的讽刺和伤感,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令人回肠荡气。

4.爱情空位爱情诗歌 篇四

这是我们初相遇

动心的时候就像春天万物复苏

伤心的时候就像冬天的冰天雪地

曾经的回忆就像岁月久酿的酒

欲喝欲浓烈越久越沉醉

小饮一口就可以呛出眼泪

大饮一口让你醉心

而思念是一种蛊毒

毒永远都藏在花丛中

总想捡拾一朵花爱情空位

去嗅他的香味

可不知道他是带刺的花朵

伸手触碰时

已经中毒到心里

无药可医

痛彻心扉的痛

任回忆撕扯着每一寸肌肤

任眼泪狂飙

最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一转身你给我留下的是爱情的空位

是满身的伤痕累累

如果这一切从未发生过

究竟什么把命运捉弄了

5.何谓爱情——论简爱的爱情与尊严 篇五

简爱爱情观的形成与她的性格形成有密切关系。简爱性格的形成是有四个发展阶段。她生在穷牧师的家庭, 父亲在传教布道时染上伤寒殃及母亲, 双亲去世。在她还是幼女的时候她被送到舅母里德太太家抚养。从此简爱就过着10年被歧视遭虐待的生活。这是简爱生活道路上的最初阶段——舅母家寄人篱下的孤女。可以说, 幼年的简爱并没有得到爱的滋养, 没有被爱, 她学会只是自卑以及由此而生的反叛, 用反叛传统这种方式保护自己。在罗伍德孤儿院, 简爱勤奋好学, 但这所孤儿院地处荒凉, 生活条件恶劣, 瘟疫蔓延。这是简爱生活道路的第二阶段她的性格逐渐成熟。不屈不挠, 意志坚强。在桑菲尔德庄园, 简爱终于开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的第三阶段。在这里, 她寻找到认同感, 为人重视, 被人喜爱。同时她也爱上庄园的男主人罗切斯特并收获爱情。这一段的时期是简爱性格发展的重要阶段。她用自己的反叛, 理性, 冷静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和奋斗吸引了见多识广的罗切斯特所有目光。即使她只是处于卑微、平凡、孤苦无依的弱势阶级, 但仍表现出自尊自重, 是个具有独立意志的自由人。当得知罗切斯特还有一个活着的疯妻时。在面对理智与情感的选择时, 简爱“决不听凭感情脱缰而跑, 任其坠入荒谷”。她坚决的离开桑菲尔德庄园。简爱性格发展的第四阶段是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她沿途乞讨, 跌倒在圣约翰家门。被其收留, 成为一所女子学校的教师。偶然的机会她收到一笔两万英镑的遗产, 这份遗产为简爱提供了物质基础。当圣约翰以希望与她一道去印度传教时, 简爱再次面对选择。当然, 如果我们已经了解了简爱的爱情观, 我们就应该明白简爱绝不可能答应。她不顾一切回到桑菲尔德庄园, 这里已是一片废墟。疯女人坠楼身亡, 罗切斯特双目失明, 一手残废。此时的简爱同罗切斯特正式结婚, “对我来说, 做你的妻子就是我在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这不是牺牲”。两年后, 罗切斯特治好了一只眼睛, 也看到了简爱怀中初生的婴儿。小说在婚姻生活美满牧歌式的生活氛围中结束。

19世纪女性作家的写作, 爱情似乎都成为主题。《飘》中的斯嘉丽, 《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这些女性已成为永恒的形象, 她们的爱情观与感情经历, 在面对不同的社会环境, 不同的成长经历, 不同性格形成下也各有不同。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简爱的爱情少了《飘》中的乱世风云, 也比伊丽莎白多了几分坎坷, 多了几分执着。简爱并不迷人, 甚至只是个“不美, 穷, 矮小”没有社会地位的女教师。这样一位女性却并没有因此让自卑掌控, 却拥有一颗不屈不挠叛逆的心, 这种反抗的独立精神, 为她平添了特殊的迷人色彩。在爱情上, 简爱首先是一个相信爱情, 执着去爱的人。她有自己的爱情观念, 在于罗切斯特的交往中, 她为罗切斯特定义为“罗切斯特先生天生有一个好思索的天性, 一副非常易感的心肠;他既不自私, 也不放纵自己;他只是受到不良的教养, 被引入歧途, 他的过错是由于轻率鲁莽和缺乏经验, 他一度像许多其他男人一样生活过, 可是他比大多数男人根本上要好些, 他不喜欢那种堕落的生活, 从来没有人从那里得到过快乐。他受到了经验的严酷教训, 他有头脑, 能从这些教训里学到智慧。岁月使他改进, 少年时代的浮渣漂走, 他内部真正善良的东西仍然存留下来。他的天性有如一坛佳酿:时光不会让他变酸, 只会让他变得甘醇。”这样的人就是简爱选择的人, 她的评价中没有考虑他的家庭地位社会背景, 只要求心灵相通, 两个人相互了解, 彼此互为唯一。其次, 简爱的爱情是平等自立的。在她对罗切斯特具有平等宣言性质的爱情独白中深刻体现。“你以为我是一架自动机器么?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么?你认为, 因为我穷、低矮小, 我就没有灵魂, 没有心么?你错了!——我的灵魂跟你完全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 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 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坟墓, 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 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这段话已经成为代表简爱要求平等的经典话语。她藐视那个时代环境的习俗和惯例, 她没有穷人的卑贱意识, 没有受雇者的奴仆意识, 她追求平等自立的心灵的自然结合, 这就是简爱追求的真正爱情。在简爱拒绝圣约翰的求婚时她说“我藐视你的爱情观念, 我瞧不起你奉献的这种不真实的感情”。这一场景让我们不由自主的想到《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看似施舍的求婚。最后, 当简爱的爱情在面对与尊严的冲撞时, 简爱选择尊严。得知罗切斯特已婚的消息, 她选择离开, 而这样的选择也让简爱在最终得到爱情。简爱对自己的爱情生活这样评判“我认为自己极其幸福——幸福到语言无法形容;因为我完全是我丈夫的生命, 正如他完全是我的生命一样”。

6.从诗歌角度透视东西方爱情观 篇六

关键词: 诗歌    爱情观    东西方    文化差异

爱情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特别在诗歌方面,浪漫的诗人把对爱情的渴望、赞颂,对爱人的思恋,惆怅或是表达的温婉含蓄或是淋漓尽致。然而,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爱情诗歌却能体现出迥然不同的爱情观。

一、东西方爱情诗歌的表达方式

中国人在对爱的表达方式上是含蓄而又保守的,尤其是在古代封建社会,如果男女双方对对方心生爱慕就只能藏在心中,或者以一种极其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以《蒹葭》为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主人公反复去寻求心爱之人,可伊人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恍惚迷离,咫尺天涯,可望而不可即。痴心的迷恋,刻苦的相思,以及欲见而不得见的惆怅之情被含蓄委婉地抒写出来。西方对爱情的表达上却是直露而开放的,即便是在封建时期,也是有爱,就要勇敢直白地说出来。对待爱情没有约束或是禁区,即便是在公共的场合谈论感情,也不会遭人反感,因为对真爱的向往和执著追着是一件美好的事。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为例:啊,我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它在六月里初开/啊,我爱人像一支乐曲/它美妙地演奏起来/你是那么漂亮/美丽的姑娘/我爱你是那么深切/我会一直爱你/亲爱的,一直到四海枯竭/一直到四海枯鸿,亲爱的/到太阳把岩石烧化/我会一直爱你,亲爱的/只要生命之流不绝/再见吧,我唯一的爱人/让我和你小别片刻/我会回来的/亲爱的,即使我们万里相隔。诗人一咏三叹,重复示爱。而且把动人的爱融进了对美的依恋当中。让“爱的深沉”和“美的绚烂”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从某种意义来讲,“美即是爱”,“爱即是美”,在爱和美的完美交融中,诗人直接自然地表达出对自己心爱的人的倾心爱意与离别的不舍之情。

二、东西方迥异的爱情观念

爱情在中国是被轻视的,中国以含蓄朦胧为美,这就导致了爱情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尤其在古代封建社会,注重婚姻,爱情更多的时候成为婚姻的附属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切听从父母的安排,否则被视为不孝,为人耻笑,从而忽视了爱情的重要性和可塑性。爱情在中国很少是完美理想化的,最终一度走向迷失与茫然。如《氓》中这样说道:“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相较于中国,西方对于爱情无疑是推崇的,我们很容易便可以在西方文学艺术作品中找到爱情的影子。在古希腊神话中,就谱写了很多有关的爱情赞歌,如冥王与冥后的故事,小爱神丘比特,等等。此外,在《圣经》里,亚当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被贬下凡。可他们彼此相爱,相濡以沫,克服重重困难,成为了人类的“祖先”。这些本身就能让人们产生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之情。十四世纪,文艺复兴兴起,倡导人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人们更加大胆地表达和表现爱,迫切地把“爱情”的美好抒发出来。

三、东西方爱情观不同的原因

1.历史背景不同:中国封建历史漫长,在封建政治的压迫下,平民百姓生活得更现实,农民劳作繁重,文人考取功名,很少顾及儿女情长。西方尽管受封建主义的束缚,但相对比较自由。以航海和贸易为生,富有乐于冒险精神和享受幸福的信念。

2.思想文化不同: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纲常伦理,夫为妻纲,女人地位低下,三从四德。这使两人根本不能以爱情为目的一起生活。换句话说,婚姻远比爱情重要。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倡导男女平等,爱情至上,爱人双方相互扶持,遇到困难共同解决,一同经营美好生活。这样,对方都不把彼此视为负担,有利于感情的保鲜与发展。

3.民族性格不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比较保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对于爱情只能是委婉含蓄,欲语还休。西方人热情奔放,朋友见面都是“吻面礼”,对于爱情更是爽直率真,直抒胸臆。

中国的诗歌以含蓄委婉取胜,西方的诗歌则以热情奔放取胜。中国诗歌以微妙曲折取胜,西方诗歌以深刻通达取胜。东方的爱情朦胧,雅致。西方的爱情真诚,热烈。中西内外,爱情都是永不泯灭的文化主题,无论是含蓄委婉抑或是热情奔放,都证明了爱情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是光彩夺人的永不凋零的奇葩。

参考文献:

[1]陈学赋.中西爱情诗之诗学差异及成因[J].赣南:师范学院外語学院,2006.

[2]冯国忠.浅谈中西古典爱情诗的不同[M].国外文学,1985.

[3]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爱情是什么爱情诗歌 篇七

她像电流一样

穿过我的神经

穿过之后的快感

我便惊诧她的魔力了

爱情是什么味

味蕾尝不出

爱情是什么颜色

眼睛看不出

她实实在在存在心里

像夜莺一样欢乐的唱

我会循着她的声音而不能自已

像海潮一样时时起伏

控制不住心跳

在撩拨着无边的相思

以至在睡熟的时候

也会不知不觉潜入梦里

爱情是无尽的担当

爱情是无悔的真心

爱情是不改的誓言

爱情是忠实的信徒

多少语言才能说尽她的奇妙

多少精力投入才能揽入怀抱

当她来到你面前的时候

伸手抓也抓不着

当她去的时候

你不知所措神魂颠倒

她时不时和你开个玩笑

让你捉摸不透心生烦恼

有多少情爱男女

陷入爱情的泥沼

有多少青春的花朵

因此而枯萎掉

又有多少人玩弄爱情

走向了不归道

面对爱情谁人孬

做个单相思向隅暗泣

还是像海浪一样

把爱船高高举起

爱情风 春的风

一个个充满活力的新生

爱情火 太阳火

一个个激情生命的闪烁

世界上还有什么

比爱情珍贵高昂

令人向往持久芳香

面对狂风暴雨

爱情就是坚固的屏障

面对困难荆棘

爱情就是锋利的长枪

面对云雾迷漫

爱情就是生命的曙光

面对人生坎坷

爱情就是坚强的臂膀

爱情是无暇的珍珠

爱情是永恒的花朵

爱情是乐园的基石

爱情是亘古的赞歌

爱情不能等待

就像时光不能等待一样

她会在身边悄悄溜走

要理智的挖掘识别

爱情这颗珍珠

把她藏在心的最深处

爱情是一生最美的收获

爱情又是一种不计付出的牺牲

世上很多人舍弃了爱情

而爱情从来都公平对待每个人

只要你爱她

她就给你回报

爱情使人年轻

纵然满头白发

也能保持一颗天真的童心

爱情给忏悔的罪人以灵魂的新生

爱情让站在悬崖的浪子立马回头

有的人爱情丢失了不必怨天尤人

要笑看人生面对现实

有的人爱情不如意就质疑爱情

要找出爱情的瑕疵走出误区

积极的投入生活

幸福的爱情

就像春天的嫩芽

需要阳光雨露滋养

才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圆满的爱情

需要时时呵护

8.琥珀爱情的爱情诗歌 篇八

万年前,花前月下,

黑色八脚精灵

正向绿翅红颜的精灵宣读着爱的誓言。

想到千年前枯死的老太婆,

老松树禁不住泪如雨下,

一滴黄色的.眼泪恰巧裹住了俩精灵,

谁都不想走,谁也不回头,

她望着他,他注视着她,

一瞬间被封闭在永恒的时空里,

活化成一颗惊艳的琥珀爱情。

万年后,花前月下,

年迈的月老又喝醉了,

随手一抛,

用一根红绳把一对读书人,

拴在了那棵粗壮的杨树下,

谁也挣脱不开,

她望着他,他注视着她,

一瞬间被封闭在永恒的时空里,

活化成一颗惊艳的琥珀爱情。

万年后,花前月下,

一对异形人,

仔细地端详着这颗琥珀,

她望着他,他注视着她,

深情地说,

在远古时代,

9.爱情保险≠爱情保鲜 篇九

2月是浪漫的,挑起情人节的礼物,各个都送得别出心裁。这不,也有人打起了保险的主意。

人人都说,保险是爱和责任的表现,那么,用保险作为情人节礼物送给自己的男(女)朋友又或者另一半岂不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有爱情保险吗

也许大家都有疑问,是否有爱情保险这档子事呢?

国外,有一些类似的产品类别。例如英国,约20%的新婚夫妻投保爱情保险,每对夫妻每月缴纳5英镑,自保险之日起和睦相处25年,银婚时可领到5000英镑。如果经调解无效离婚,被遗弃方可获3000英镑。

同时,在瑞典,已婚夫妇每年缴纳一定数额的投保金,到银婚纪念日时,保险公司将一次性给予一笔可观的保险金。25年内如果夫妻间有一人过世,另一人可领到一定数额的抚恤保险金。

而在国内,“爱情保险”实质上是专门针对夫妻或家庭的风险保障需求而设计的人身保险产品,从保险责任范围来看,基本上都属于以夫妻或全体家庭成员为联合被保险人的人寿保险、重大疾病保险或年金保险类的产品,有的还辅以意外、医疗等方面的保障。

所以,这样的产品往往只限于合法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夫妻为自己、配偶或家庭成员购买,而恋爱中的男女由于相互之间一般不具有保险利益,也就不能为对方随意购买人身保险产品。

既然“爱情保险”属于人身保险产品,那么投保时不仅要满足保险公司设定的投保条件,比如对被保险人年龄、健康状况等方面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保险法》规定的保险利益方面的要求。

当然,不管购买哪种“爱情保险”产品,投保时都要弄清楚这份保险到底能带来哪些方面的保障,以及领取保险金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等信息。譬如假设丈夫在情人节给妻子拿保险来作礼物,就应该给自己上一份足额的保险,受益人是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这才是真正把保障落到实处。同时可对已有或计划中的所有保单进行梳理,确保现有保障的全面完整性。

所以,“爱情保险”实际上与爱情本身的“保鲜”关系不大,要是指望通过购买“爱情保险”来为爱情、婚姻“保鲜”,显然是天方夜谭。不管购买了多高保额的“爱情保险”,能够满足生活经济上的保障,却无法满足精神层面上对爱的需求。

爱情价如何

常言道:真爱无价,有钱也是买不到爱情的,但维系爱情却要靠金钱来保障。

虽然“爱情保险”本身不能为“爱情”保险,但却能为生活带去一份经济保障,夫妻俩通过购买“爱情保险”,即便在将来的婚姻生活中发生了意外、人生伤害或年老收入下降等保单约定的风险事故,也可以使被保险人或受益人通过领取保险金而避免陷入经济困境,或可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准。

保单具有现金价值,通过合同提供的物质保障,从某种角度看,保單虽然是一份合同,但如同家中电视、珠宝等有形物质财产一样,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安全和便利,可以视为家庭财产的一部分。实践中,在做家庭财产评估时,有些保单也被列入财产评估清单。

购买“爱情保险”并不意味着不会发生婚变,因此若购买之后不幸发生了婚变,对涉及保单利益的分割首先要看保险合同是否对此有明确规定。

如有明确规定的就要按保单的规定执行;如没有明确规定或夫妻专门约定对保单利益所属,那么保单涉及到的利益也应属于夫妻共有财产,可以由双方按照处理婚内共有财产的原则加以处理,即可以在离婚时保单现金价值的分割和续期保费的承担达成一致协议的前提下,由一方继续持有保单,并享有相关利益,也可以对保单退保之后双方协议分割退保金。当然,中途退保意味着要承受额外的经济损失,不到万不得已不建议采用这种方式处理保单。

10.爱情诗歌欣赏 篇十

关键词:感情暗线,细节描写

《百合花》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短篇小说, 是茹志鹃同志的代表作。小说虽然没有复杂的情节, 但每一个情节都是很感人的, 整个小说随着作者真挚感情的投入, 读者同样沉浸在一种纯真、质朴的感情熏陶之中。作品虽只有6000余字, 不仅写出了人物的体态风貌, 而且也描绘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因而, “我认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 最使我满意, 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1) 它的风格, 正如茅盾先生所说, 在表现庄严、深刻、重大的主题时, 同样可以以“清新、俊逸”来体现。这种风格为当时的短篇小说创作提供了一个极其可贵, 可供借鉴的新路子, 因而, 在建国后短篇小说创作中也占有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通常我们普遍认为小说是以时间为顺序 (即1946年中秋节的白天至半夜) 的, 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 通过“护送”、“借被”、“献身”、“献被”这样几个情节, 按照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安排。整个故事基本是由轻到重、由淡而浓, 逐步深入的。细读这篇小说, 我觉得, 除此以外, 更重要的是作者以“我”的耳闻目睹为明线, 以“我”的感情变化为暗线, 并且后者在作品中起着主导作用, 暗线在牵制着明线。同时明暗两条线索相互交织, 构成了一个和谐完美的统一体。读者也正是随着作品中“我”的感情投入这一主线去理解和把握人物的, 也“从心底里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作品中作者很准确地把握住了“我”的感情变化这一线索, 和谐地奏出了《百合花》这首感人至深的“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2) 下面就作品中“我”的感情变化这一线索, 谈一点认识。

第一, 从叙述人称的选择上看。一般来说, 优秀的小说总是把笔墨集中在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上, 注重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刻画。要达到这一目的, 最简洁省力的办法就是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作者可以直接把笔触深入到每个角色的内心深处, 而《百合花》的作者却没有这样, 她选择了一条颇见功力的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 这无疑给描绘通讯员、新媳妇的心理活动增添了难度, 但作者又十分恰当地借用第一人称“我”的眼睛, 捕捉到人物活动的每一个细节, 以尽情地抒发和表达“我”的感情, 特别是不断变化着的感情。从这个角度上看, 这种办法把人物和“我”之间的关系拉得更近, 更具有真实感和亲切感。比较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得失, 作者为了准确地表达她内心深处对通讯员的热爱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心, 自然选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 这就既弥补了第三人称的不足, 又使“我”的感情顺利地得到表达。

第二, 从材料的取舍上看。“百合花”作为花卉, 它是高雅、纯洁、无瑕的象征。作者巧妙地借用这一事物, 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纯真的世界。通讯员憨厚、纯洁、可爱;新媳妇年轻、漂亮、纯朴;还有那些老乡和担架队员们, 虽只有寥寥几笔, 但在每个人物身上都折射出勤劳善良的美好品德。从小说中我们再找不到一个具有两重性格的人生, 更无反面人物可言。正是面对着这样一个纯真、善良的群体, “我”自然抑制不住对他们那无限的“爱”和纯真的情。因而, 作者在选材上紧紧围绕“我”的感情这一主导线索进行取舍选择, 把那些与此无关的情节一笔带过或干脆不写, 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一点我们从作品集中所写的几个片段可以看出。

如小说写的是1946年中秋我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次夜间总攻, 战斗规模之大, 战斗之烈是可想而知的。但作者完全回避了对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的正面铺排和渲染, 读者听不到前沿阵地上冲锋、呐喊、厮杀的声音, 仅有的战斗场面作者也是通过暗场虚写的方式交代的, 战争完全被涂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 隐埋在了人物活动场景的深处, 成为整个故事的背景。而倾注在这一背景下的则是人物, 以及“我”与他们之间那种真挚、无瑕、崇高的感情和纯真而温馨的关系, 体会到的是他们互敬互爱、生死与共、亲如一家的阶级友爱, 仿佛我们可以触摸到的是一颗颗滚烫火热的心。当描写战地月夜的紧张气氛、总攻进行到最艰苦阶段的时候, 读者那颗松弛的心立刻又被悬起, 为了不被战争的硝烟冲淡感情变化这一主体, 而作者婉转地一笔宕开, 穿插进一段“我”对家乡中秋节的回忆, 颇具诗情画意。从结构上看, 显得委婉曲折, 又使紧张的战斗气氛得到了舒缓, 减少了读者紧绷着的心情, 更表达出了“我”及人物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当然更不能忘记的是还有“我”对小同乡的无限惦念和牵挂。

第三, 从细节描写上看。《百合花》的细节描写是相当普遍的, 有些细节前后出现多达四、五次, 在这些细节背后往往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 处处都渗透着“我”浓浓的爱意和厚厚的真情。尤其是通过这些细节, 促使读者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想象力, 去思考, 去回味, 去联想, 去对人物形象进行再创造。如小通讯员肩膀上被撕破的布片, 始终成为联系人物感情的道具, 在小说中多次出现, 一直贯穿到作品的结尾。第一次是新媳妇拿出针线要给他缝上, 小通讯员他“高低不肯”, 这淡淡的一笔把通讯员憨厚、腼腆的性格一下子就和盘托出。第二次是在通讯员离开包扎所时, “我”看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 在风里一飘一飘的”, 这既这表现了通讯员的可爱, 又体现了“我”对他的歉意, 后悔没能给这傻乎乎的小同乡缝上, 这一夜他肯定又要受冻了。这种诚挚的惦念、牵挂之情, “我”完全是“带着一种女同志特有的母性来看待他、牵挂他。” (3) 同时也为新媳妇最后给缝补破洞作了铺垫。第三次是通讯员为救担架队员负伤后被送进包扎所, 按理负伤的人员很多, 但特殊的标记使“我”和新媳妇一眼就认出来, 并被他的英雄行为所感动。第四次是当通讯员牺牲后, 新媳妇还在密密地给他缝补那个破洞, 这又是何等的一种感情啊。四次描写全都在我的目睹之下, 怎能不感人, 真的让人泣不成声。

第四, 从情节线索上看, 在第一部分“护送”这一节中, 由于“我”的脚烂了, 路又滑, 通讯员一开始就把我撂下几丈远, 怎么努力也赶不上。叫他停住等我, 怕见笑, 不叫, 作为女同志, “我”还真有些担心呢, 于是我对这个还从未与“我”照面的小通讯员“生起气来”。这是“我”对他最初的印象。小说用“说来也怪”自然一转, 写道, 通讯员的背后好像长了眼睛, “我”从未见他回头, 可我快他快, 我慢他慢, 我停他也停, 我们之间始终保持一段等距离, 两个人之间好似在进行着一场游戏式的竞赛, 这不由使我对小通讯员“发生了兴趣”。中途短暂的休息中, 几句简单的问话“我”看到小通讯员那“呐呐”的神态和腼腆的样子, 加之听他说是“天目山人”, 还是“我”的同乡。熟悉的乡音和在他乡思念故乡的心情, 迫使我立刻对这位小同乡“越加亲热起来”。这三次印象及“我”的感情发展的脉络和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层次十分清晰。接着, “我”和通讯员关于个人生活及家境的对话。“害得他出了一头的大汗”, 从“这都怪我了”的一句自责中, 隐含了“我”对他在感情上由“亲热”已变为“喜欢”。第二部分“借被”中的一连串富有喜剧性的情节, 特别是看到小通讯员那十分稚气、纯朴而又认真的样子, “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这种“爱”是“远比同志, 比同乡更为亲切的感情。它又不是一见钟情的男女间的爱情。” (4) 正如作者所说, 这是“类似于手足之情, 带着一种女同志特有的母性”的“爱”。 (5)

小说进入到第三部分时, 虽然对通讯员没有正面描写, 但从“我”的耳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举动, 读者同样能感到“我”对通讯员那深厚的感情。例如写战斗打响了, 第一批伤员运下来后, “我”在登记伤员时发现“通讯员”三个字, “不由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 心跳起来”, 虽是虚惊一场, 但由此引出了“我”一连串的有关通讯员情况的“没意思的问题”。这看似闲笔, 实则是“我”时时都在惦念、关心、牵挂他的一种表现。当通讯员为掩护担架队员壮烈牺牲后, 我不禁对这个小英雄无限敬佩起来。此时的小通讯员已在“我”的心目中长大成一个伟大而英勇的解放军战士, “我”对他的一切崇敬、钦佩的感情, 都沉甸甸地凝结在那床里外三新的“枣红色底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上。至此, 这首“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的旋律也烙在读者的心里。我们也由此可得出“我”对小通讯员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 即感情线索:生气——好奇 (有兴趣) 热情 (小同乡) 喜欢热爱 (爱上了) 敬佩怀念。

由于作者很好地处理了“我”的感情发展这一主线, 并充分发挥了其作用, 虽说作品没有选取宏大的故事和复杂的情节, 也不去追求人物之间错综的联系和对立的戏剧冲突, 而诉诸读者心灵的则是那些情节中所贯穿着的深厚感情, 因而《百合花》以它独有的魅力感染着众多的读者, 成为中短篇小说的佳作。

参考文献

①茅盾.谈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出

②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A]。青春, 1980, 11

③高中语文分析集.下[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4, P590。

11.爱情诗歌欣赏 篇十一

关键词:爱情,作品解说,时代背景,爱情观,现实意义

有史以来,我们都把爱情故事视为美丽的乌托邦,尤其是当今社会,这种现实生活当中的奢侈品通过电影、电视剧、书籍、杂志等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其中,最受人们关注且打动人心的两部作品分别是《金色夜叉》和《霍乱时期的爱情》。两部作品均被称为“爱情的教科书”,等待男女主人公的不仅是金钱的诱惑,还有无尽的等待和漫长的煎熬。

但近两年的先行研究都是各自对两部作品进行介绍研究,相反,围绕爱情这一主题进行比较研究的先行研究很少,比如,关于《金色夜叉》的先行研究,据知网记载,国内有「从异文化的角度来看《金色夜叉》在东亚的传播」(张秀强,广东外国语贸易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金色夜叉》和《长岛春梦》的比较研究-在金钱中迷失的女性形象」(金莲姬,吉林省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年)、「《金色夜叉》中爱情与金钱的争锋」(张秀强,日本研究论集,2006年)等17篇论文;据cinii(Ci Nii是日本国立情报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简称NII)运营的日本最大的学术论文数据库,收录了日本各学术机构及团体的期刊论文和大学学报论文,并可通过检索获取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文期刊索引数据库”所收录的论文,索引文献较多,并含有相当数量的全文文献,可显示论文之间引用与被引用的情况。其中也有部分论文用英文或其他文字发表)记载,在日本有「《金色夜叉》中的爱与金钱」(加藤信吾,武藏文化论丛,2013年)、「《金色夜叉》-围绕未完成阅读〈特集(结束)〉-近现代文学篇」(木谷喜美枝,国文学:解释与鉴赏,2010年)、「关于《金色夜叉》的流行和文学性:明治大正流行小说的研究(一)」(真铜正宏,语言文化研究,1994年)等12篇论文。关于《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先行研究,据知网记载,国内有「《霍乱时期的爱情》——以爱情为主题」(陈风,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从《霍乱时期的爱情》来看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爱情观」(马世旭,吉林大学,2014年)、「浅析《霍乱时期的爱情》——以爱情为中心」(王颖,科技视界,2013年)等论文46篇;至于国外的先行研究本人尚未接触到,在此,省略。

由此来看,在此,我想以爱情为主题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第二部分简单地介绍一下两部作品;第三部分从作品当中来看作者的爱情观;第四部分主要讲述了作品中对爱情的描写对现代人的现实意义。

一、创作的时代背景

《金色夜叉》自1897年(明治30年)1月开始在《读卖新闻》上连载,到1903年(明治36年)1月在《新小说》上发行了《金色夜叉续篇》,但在同年的3月份,因作者红叶被诊断患有胃癌,10月30日在自家去世。《金色夜叉》就成了未完之作。期间,日本正直明治维新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加快了进入帝国主义行列的步伐。其中,放高利贷便成了资本积累的一种手段。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日本政府为战争制定了十年经济计划,但因庞大的军事费用支出,人民的生活变得不堪重负。而且,从1897年到1898年,日本正面临着财政危机和稍后的世界经济危机,这导致日本工业垄断,许多中小企业破产,城市和农村生活日趋恶化等。为加强统治秩序和遂行帝国主义化,1889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天皇的绝对主义宪法和《教育敕语》,复活儒家教育方针,从而通过法治和思想加强其统治。

面对贫穷化和政府的高压政策,日本各阶层纷纷起义反抗。虽然在作品当中没有体现出来,但通过对金钱和爱情的争锋的描写,红叶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了在当时的金权主义社会,人们在金钱之中迷失自我的这种赤裸裸的金权关系。

相对而言,《霍乱时期的爱情》发表于1985年,作者马尔克斯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对老人再次来到了40年前两个人曾来过的地方重温以前的时光,不幸的是活活被船夫用船桨打死,并窃取了他们身上的钱财。两位老人40年以来一直一起旅行,但他们都各自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再结合自己父母年轻时的恋爱故事和对拉美文化的理解而创作出来的。

霍乱时威胁哥伦比亚人民的三大灾难(战争、霍乱、人为破坏)之一。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这些灾难一直威胁着拉美人的生命,特别是人为破坏加深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导致人们的孤独感削弱了人与人中间的信任度,心理上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人们因犹如无尽的荒野的孤独感而没有勇气去面对社会,更没有力量去改变社会。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孤独感呢?这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导致的。作者马尔克斯之所以把小说的背景设置在霍乱时期,赋予了霍乱以爱情的象征。我们常说生命虽有限但爱情是永恒的。所以,我们明白了作者希望通过爱情来增加当时拉美人民活下去的希望。

二、作品解说

“金色”是指黄金的颜色,“夜叉”是指怪物,即“金色夜叉”是指被金钱所驱使的恶魔。而《金色夜叉》这部小说是围绕金钱和爱情而写的一部爱情小说,作者红叶通过这篇小说来批判当时日本的金权主义社会,讴歌了爱情、友情等的伟大。

《霍乱时期的爱情》发表于1985年,主要讲述了男主人公阿里萨苦苦等待自己的心上人费尔明娜大约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就像作者马尔克斯本人说的一样20岁时他们没能在一起,那是因为他们太年轻;经历种种苦难和挫折之后,到了80岁,他们还是没能在一起,那是因为他们太老……也像梁文道(1970年12月26日生,人称“道长”,祖籍广东顺德,香港文化人、传媒人,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哲学系。从1998年开始梁文道就不断活跃于香港文化界、知识界。2008年,梁文道皈依了南传佛教)说的那样爱情是一种病。对于阿里萨来讲,这场由文字幻想营造的爱情疾病,从来没有被治愈过,因而他执著地等待了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

三、从作品中来看作者的爱情观

《金色夜叉》主要描述了金钱和爱情的纠葛,女主人公阿宫在某次纸牌大会偶遇银行家的儿子富山,觊觎富山家的财产,阿宫抛弃了自己的未婚夫间贯一和富山结成了连理。不忍被抛弃的贯一为报复阿宫,成了高利贷者,每日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我们常说,有钱不一定就能幸福。阿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婚后的阿宫面对丈夫用情不专再加上对贯一的愧疚和思念,不久患上了重病。某天,两个人再次偶然相遇,见到贯一的阿宫瞬时间对贯一的思念之情犹如泉涌一般,自己依然深爱着贯一。自此之后,阿宫不断地给贯一写信,可是贯一眼都没看一眼都烧掉了。但后从朋友那里听说阿宫患了重病时日不长,再加上自己梦到阿宫死了,于是,贯一才开始看阿宫寄来的书信,此时的贯一移动了侧隐之心……

但作品到此已结束。两人最终是否走到了一起,尚且是个谜。阿宫最初把金钱放到第一位,放弃了他和贯一的爱情但到最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深知自己内心依旧爱着贯一,贯一也从心里上开始原谅阿宫。总之,从某种意义上讲,爱情在正常追逐当中获胜。

《霍乱时期的爱情》描写了男主人公阿里萨等待女主人公费尔明娜长达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自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拉丁美洲正值霍乱频繁,男主人公阿里萨在某天早上,偶遇女主人公费尔明娜,并对其一见钟情。此后,阿里萨就借公园里读书悄悄地关注着费尔明娜,并写情书表明心迹。费尔明娜被阿里萨的真挚的热情所感动,于是两个人开始偷偷交往。但是,此事被费尔明娜的父亲洛伦索发现并活生生地拆散了两人并移居他乡。深受打击的阿里萨变得堕落,终日无所事事,虽然已和多名女性发生了性关系,但内心依旧深爱着费尔明娜,所以,一生也没结婚,就像阿里萨说的那样爱费尔明娜是他一生的宿命。而费尔明娜在父亲的安排下和当地的一个小有名气的医生乌尔比诺结婚,过着平凡而又单调的生活,直到乌尔比诺去世之后,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作者马尔克斯之所以把故事背景设置在中,这就更能增加了阿里萨对费尔明娜的爱的忠贞和浓烈。是霍乱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爱情的难能可贵。也就是说距离死亡越近,就能更加体会到爱情的可贵和重要性,所以,马尔克斯笔下的爱情可以说增加了主人公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念。

四、现实意义

上一篇:项目管理与执行力培训下一篇:珍爱家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