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教材培训总结

2024-08-25

语文新教材培训总结(精选12篇)

1.语文新教材培训总结 篇一

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学习总结

大荔县洛滨中学 雷婷

人教版2016语文七年级教材内容发生了十大变化:

1、外形变化为16开本;

2、彩色插图被取消变成图文合编;

3、单元主题变化;

4、文章篇目变化达60%;

5、附录回归九义教材;

6、写作指导和实践要求更加具体;

7、综合性学习数量减少;

8、名著阅读量增大,计划性更强;

9、古诗词诵读量减少,篇目变化大;

10、几个可喜变化。

2016年10月24日,我参加了初中新教材培训学习。在培训学习中,我聆听了专家的报告,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使我感受到了思想火花的冲击,在一次次的感悟中,颇感自己的责任重大、知识贫乏。通过这次培训,收获颇丰、感想颇深: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我对教育与新课程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下面将我的学习心得小结如下: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教学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多鼓励,多表扬、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训活动是短暂的,但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专业上,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专家及名师结合自身的成长给我们做的一场场精彩讲座,为我们教师的健康成长又一次指明了方向,为了我们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也为了我们自己,时时处处都要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并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2.语文新教材培训总结 篇二

一、提升初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人们普遍认为,家长是孩子最初的导师,而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当然,自主学习的兴趣也是促使学生们自主探索知识并追求真理的动力,因此提升初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是初中语文教法改革的前提。

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初中的语文老师可以利用信息化的科技手段将语文教材上的内容转化为可视化、有声化的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如此一来,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无形之中。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语文老师可以把诗歌朗诵部分或者是课文中抒情部分做成音频文件,在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同学们。 另外,关于一些经典的小故事,老师还可以找相关的电影给同学们看,然后让其利用课余的时间分享观后感,总结自身的所观、所想、 所获。有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便会主动地预习课本,探索语文知识的奥妙。

二、深入教材,拓展课外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深入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于语文教材中那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通过自身的身体语言或者是其他方面的情感表达来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其中的意境,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1]。 另外,专题学习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好方法。比如某一单元,教师可以围绕其中的一两篇文章来重点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该单元的主题,并且要学会自己去寻找主题,剩下的文章就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去学习体会。并非全盘采用老师教、学生听的方法来进行阅读教学,反之是让学生在消化理解老师讲授部分的前提之下,自己有选择性地去挖掘自身感兴趣的部分,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行自我思考,明确自身的看法,能够达到授人以渔的效果。语文是集感性与理性于一体的学科,其中也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性质。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老师可以紧紧抓住语文的这些性质,利用一定的方法让学生从深层次去理解语文特性,丰富个人生活。

比如,让学生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游览名胜古迹或者参与社区活动以及其他的社会性活动,都能够融入语文教材中所展现的人文性。或者是让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理解,设计调查问卷、策划校园内部人文性的活动,使得学生通过互相合作,了解现实生活现状,来充分展现社会人的特性,学会与人交往应注意与遵循的地方,为学生日后真正融入生活打好基础。

三、利用情景教学,让学生学有所思

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得并不健全,对于很多事情的理解有自己的偏执性。初中语文知识较为繁杂,知识点比较细,既需要学生的理解,又需要学生自身的记忆。因此,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耐心,对待初中学生的叛逆情绪要因人而异。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课程教授也是由简到繁,逐渐提高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注意因材施教和每一位同学的不同点,不能够以偏概全,对于难以跟进教学进度的学生,可以采取课下辅导的方式来补足其学习的缺陷与不足。

比如,在上《皇帝的新装》这一课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适当的时间来提前预习课文、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情发展的始末[3]。然后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小道具,分别请几位学生上台自由发挥来演绎一下教材上描述的故事。这样不仅是给了初中学生们展现自我的机会,也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们参与课堂学习与讨论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当教师分析教材中所蕴含的真理时,学生们也不会觉得太枯燥无聊。

四、结语

3.初中语文新教材使用刍议 篇三

不过,再好的教材,如果不会使用,也难以保证其作用的发挥。为了使语文新教材能达到它预期的效果,使目标教学在新课程下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角色真正转换。

教师历来以传道、授业、解惑自居,千百年来,人们习以为常,甚至奉为圭臬。但时代不同,学生不同,老师的职责也有所不同。现在的教师,既应是传道的经师,也应是帮助学生成长的人师。不是只浇水灌溉的园丁,更不是只知燃烧自己的蜡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可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以前的教师,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需要一桶水,现在的教师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活水不断注人。不接受新观念,不学习新知识,再多的水也有枯干的时候。

遗憾的是,现在我们的许多老师,仍未能真正转变观念,上课拿着新教材,但仍沿袭着旧有的模式。什么研究式,什么探究式,他只管他的讲授式。对于“三维”目标的体现,他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练习、训练,再练习、再训练就是其制胜法宝。这样的作法,对于回答标准答案的考题应是有效的,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到底怎样呢?现在新课标,新教材正在许多方面力求避免标准答案,那么,我想,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就算要考出好成绩恐都不那么容易,更不用说提高能力了。

教师教授学生,一定要重视其过程和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说过:21世纪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我们再看看这样一个事实:美国的学生在知识训练方面可能不如中国的学生,在中学奥林匹克竞赛上拿的奖牌更不如中国的多,但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却有近半是美国人!我想,这与他们从小就注重训练学生重视过程,重视方法,重视创新不无关系。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兼容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前的教材、教师都习惯于重视前者,忽视后者。实际上,后者的作用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估计。一堂好的语文课不只是让学生获得一些知识,更应该让他们明白人生的道理,生命的意义,生活的质量。让其身心在美的熏陶下愉悦地,健康地发展。因此,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也是语文老师应特别重视的问题。

二、学生的转变。

1、增大阅读量。

靠吃透一本教材就能得高分的现象正在减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材已不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惟一内容,语文学习的内容是与生活相联系的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这样就要求学生能走进教科书,更要能跳出教科书。尤其对语文来说,要广泛涉猎,增大阅读量。一个孤陋寡闻的人是肯定学不好语文的。而我们的调查却得出令人担忧的结果,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得可怜。学生仍习惯于去精读那一本教科书,对于课外读物,只把它视为是消遣,甚至浪费时间。当然,这里也有老师的引导问题。我们看了一些老师推荐给学生的读物,似乎除了四大名著就没有了,对国外的名著,对近年来我国涌现的一批优秀作品均视而不见。学生有时要读也不知从何处下手。就是注意了这些问题的一些推荐书目对学生阶段的喜好也不大顾及,认为成人喜欢的儿童当然应该喜欢。殊不知他们的年龄经历的限制,有许多名著并不是都适合他们的,就像《尤利西斯》不是每个人都看得懂一样。还有不少家长对学生读课外书籍根本就是持反对态度的,以为那会影响学习。看来,这个问题还要学生,老师,家长共同努力解决。

2、创造性的学习。

以前常常把考试成绩好的学生视为好学生。而以前的考试,从出题到答案,也多是学者先生们的意思,学生只须识记便可,无须自己体味。虽然,我们早已走出为圣贤诠释经文的年代,但其阴影并未完全散去,课改精神是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尤其鼓励创新,如果一个学生只知像海绵一样吸收,他的知识可能丰富起来,但他的能力不一定有多大提高。读死书,死读书,变成书的奴隶。时间一久,知识淡忘,可能什么也没有了。

因此,创造性地学习必须引起重视,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希望产生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协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先生为此专门作了一个全国性的学术报告:“坚持与时俱进,推动教育创新”。可见,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各位有识之士,都非常重视创新。如果我们的学生反徜徉在过去的思维模式里,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三、考试机制亟待完善。

新教材有很好的理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说是竭尽全力,但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学生仍以考试为主要选拔手段的时期,不重视考试成绩就可能意味着被淘汰。因此,考试在任何时候都充当着指挥棒的角色。我们的教材更新了,我们的老师观念转变了,我们的学生也能创造性的学习了,但如果我们的考试评价机制仍停留在原有水平上,可能我们前面的努力就将付之东流,又会回到以前的轨道上去了。

如何全面而真实的评价学生,这可能比新教材本身还要重要。我们现在的考试,虽然有很大的变化,很多题都是灵活性较强的题,但标准答案的现象仍然随处可见,随意拔高,不考虑学生实际的现象仍是不少:出题者出题时就已经把答案固定在他们的思维里,改卷者就按照他们的思维去阅卷,学生的创造性在很多时候被扼杀了。就是一些主观性很强的题也由于阅卷老师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稍有另类的答案就可能被视为异端而给予棒杀。

另外,一份试卷制得再好也不能反映学生的全面情况,对于知识以外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更是难以反映。如何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情况又便于操作,恐怕需要有关部门周密的策划了。

四、与新教材配套的资源应跟上。

1、有与语文教科书相配套的阅读材料。

语文教材编得虽好,但毕竟文章太少。一本书,不过30来课,即使每篇文章都读得很熟,对于一个初中学生半年的时间来说,仍嫌太少。如果不能在课本里安排更多的课文,应考虑给学生编一些课外阅读材料。全部由学生自己去找,毕竟精力有限,况且可能良莠不分。如能有专门的机构,把大量的精品佳作介绍给学生,应是不下于编教科书的贡献。

2、学校能提供相应的条件查阅资料。

4.小学四年级语文新教材培训 篇四

(一)培训内容、时间和讲座老师

(二)培训时间(共5天)

教 研 室2007年7月15日

小学四年级数学新教材培训

(一)培训内容、时间和讲座老师

(二)培训时间(共5天)

教 研 室

2007年7月15日

小学班主任培训

(一)培训内容、时间和讲座老师

(二)培训时间(共5天)

教 研 室

2007年7月15日

中学班主任培训

(一)培训内容、时间和讲座老师

(二)培训时间(共5天)

教 研 室

2007年7月15日

村小教导主任培训

(一)培训内容、时间和讲座老师

(二)培训时间(共5天)

教 研 室

2007年7月15日

2007年暑期全县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安排表

(一)培训内容、时间和讲座老师

(二)培训时间(共12天)

教 研 室

5.小学四年级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 篇五

全茗中心小学农燕妮

这两天我参加了镇级举办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新教材培训,受益匪浅。通过短暂的学习生活,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真正地认识了新课程改革,认识到这场课改所具有的深远意义。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劳动力的素质就必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样教育才能可持续性地发展。他们讲解了教学反思的内涵,进行教学反思的好处,反思内容的设计,以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反思些什么„„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使我对教学反思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一句话: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也正是多元智能理论的写照。那我们学校教育究竟要做什么?是不是仅仅为甄别出一部分高智商者送他们进入高等学府即是终极目标?今天的求学者明天都将步入社会参与社会经济建设,我们教师必须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发展他的优势智能,为他们的“成才”提供方向,让每一个人都能为社会发展尽己所能。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民素质,才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使我们在知识经济到来之际赢得入场券。而在这其中,我们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回顾这两天的学习,我以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教学过程的生成性

试想,教师同样的讲课为什么孩子的掌握程度出现差异?因为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生成的,任何人是不能代替他体验、领悟、理解,然而,教师不是万能的,但也决不是无能的,教师的作用就是设计好能引起学生积极活动的情境。

2、注意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从听说读写入手,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是中间目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成人,知识和技能只是培养成人的工具。

3、注意学生角色的主动性

只有把学习的选择权真正归还给学生,学生才有了获得主动发展的前提。

作为教师,我们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面对如此重大的革新,我们要做什么?关注未来,放飞希望。首要的是我们要更新观念,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条条框框,在教改的路上敢于创新。继而走上务实之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弃繁就简,走简单之路,返朴归真。直至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人”。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所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

6.语文新教材培训总结 篇六

2014年7月15日至16日,我参加了日照市初中新教材培训学习。在培训学习中,我聆听了专家的报告,省教研员张伟忠老师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曲师大教授王成一的中学写作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使我感受到了思想火花的冲击,在一次次的感悟中,颇感自己的责任重大、知识贫乏。通过这次培训,收获颇丰、感想颇深: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对我对教育与新课程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下面将我的学习心得小结如下: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教学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

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多鼓励,多表扬、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训活动是短暂的,但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专业上,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专家及名师结合自身的成长给我们做的一场场精彩讲座,为我们教师的健康成长又一次指明了方向,为了我们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也为了我们自己,时时处处都要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并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7.语文新教材培训总结 篇七

一、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

高中语文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 主要有以下几个新的特点:重点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凸显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注重了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彰显了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应用高中语文新教材必须树立新理念, 运用新方法, 才能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作用。决定了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 灵活有效地处理好教材。

众所周知, 高中语文新教材贯彻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的新理念, 高中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主要由六部分内容构成: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内涵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强调以人为本,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长期以来, 语文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即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师”本主义, 教师只管教, 学生只管学, 教师在“授人以鱼”的同时, 没有“授人以渔”。叶圣陶曾说:“最要紧的是看学生, 而不是光看教师讲课。”教师的作用是教会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学习, 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为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不同文体特征, 教给学生不同阅读方法, 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 应该有所侧重。阅读论述类文本,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科学性;文学类文本, 应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感情的把握;古代诗文的阅读, 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 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 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让学生在探究中提高语文能力。

二、吃透教材, 大胆取舍

高中语文新教材课程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 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 使教师能够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教师要准确把握实验教材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的特点, 要对专题的学习板块作整体把握,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 大胆取舍。

比如高中语文必修一, 共有四个专题组成, 每个专题有2~3个板块。

第一专题由“吟诵青春”、“体悟人生”和“设计未来”三个板块组成。在讲授“吟诵青春”这个专题时, 教师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不同时代歌唱青春的诗作, 然后引导学生重点研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让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从意境入手, 初步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在讲授第二个专题“体悟人生”时, 重点让学生感悟《十八岁和其他》一文中的两代人产生矛盾的原因, 让学生从中学会如何处理两代人的矛盾。联系实际, 解决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代沟问题。

第二个专题是“获得教养”的途径, 重点选取《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来研读。

第三个专题“月是故乡明”。首先要让学生能通过文本的阅读,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讲授时, 要重点选取老舍的《想北平》和韩少功的《我心归去》。着重体会作者老舍对北平的真挚感情, 以及韩少功的家国之思。同时还要注意这两篇文章写作上的技巧, 如对比和衬托以及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描写来表达感情的艺术手法。

第四个专题是“像山那样思考”, 选取《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作为教学重点进行讲授。

至于其他篇章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阅读, 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就可以了。

三、课内外结合, 注意拓展

另外, 与新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 是“必修本”的补充和延伸, 我们切不可视为有无。我们知道, 单凭一本教材完成教学任务, 培养语文能力是不可能的。《语文读本》就是为了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移到课外,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养成阅读习惯, 形成自学能力。在学期初, 组织学生商讨, 制订阅读计划;在落实过程中督促检查, 并力求方式的多样性, 努力做到有趣、有益、有效, 以免规定的任务流于空谈。这样做下来的效果相当明显, 它既拓展阅读教学的内涵和外延, 又在潜移默化中关注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习惯乃至阅读意识和能力。

得法于课内, 收效于课外。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完了“月是故乡明”这个专题后, 要指导学生阅读语文读本上的相关文章, 如《故乡的榕树》、《故乡的山梨》、《故乡的食物》等文章来进行拓展。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家园之思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读写结合, 学以致用

在学完了“月是故乡明”这个专题后, 教师在写作课上, 要布置有关故乡的风俗和特产或者思念故乡情感体验的写作, 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写作实践, 相信大多数学生都能取得较好的写作效果。比如有的学生在写思乡之情的作文时, 这样写道:“每天放学后, 家中那只可爱的小狗都到门前迎接我;院子里那棵梨树开满了雪白的梨花, 仿佛在向我微笑, 欢迎我回家;还有母亲做好的那一桌可口的饭菜, 让我倍感温馨和幸福……”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景物的描写, 深刻表达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那份真挚感情。在学完《江南的冬景》和《西地平线上》两篇课文后, 在指导学生结合“关于如何写景”这一写作训练时, 让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选取最能震撼心灵自然画面, 写两则清新隽永的小品。不少学生描写景物具体细致, 如有的同学描写天空中的云时, 就抓住云的特点:它们有的像羽毛, 轻轻地漂浮在空中, 有的像鱼鳞, 一片片整齐地排列着;还有的像峰峦、河川, 像雄狮、奔马等, 描写得形象而生动。

当然, 以上仅为管窥之见, 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随着新教材的实施, 新教材的全面启用, 要想较好甚至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就需要每一个教师必须坚决并牢固地树立和保持一种积极的思考、探究的意识。总之, 我们应该转变教学观念,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新教材, 以便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

摘要:实施有效教学, 是所有教师的共同愿望,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高中语文新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材的使用不能照本宣科, 教师只有吃透教学理念,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 灵活而创造性地加以使用, 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8.如何使用好小学语文新教材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教材;教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250-01

新课程已经进入全面的实验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我感觉到,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教材,带来了面貌一新的课堂教学。新的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了解编者目的

把握编者意图,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只有当教者和学者了解了编者的意图,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能够真正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课前教师必须吃透教材,认真阅读教学参考书中的教材介绍,把握编者意图,包括编写的基本理念、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教学重点等等,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二、营造良好的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语文就在自己身边,语文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把以下教具带进了课堂:“装有半瓶水的瓶子,小石子和装有乌鸦的鸟 作者筒介:毛火香,女1959年11月出生,大专毕业,现在江西省乐平市礼林镇鲍坂小学工作,从事一线教育工作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笼子”,课堂气氛一下活跃了,教师适时地提出了一个问题,“乌鸦想喝到瓶子里的半瓶水,可是瓶口又小,怎么办呢?”同学们个个都想出了好办法,进行了实地操作,并且理解了“渐渐”一词的意思,这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

三、进行人文性教育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而应该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新教材积极贯彻了这一思想。在第十二册新教材新人入选的课文中,有表达爱国情感的《彩色的翅膀》,有体现关爱他人的《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有保护环境的《大瀑布的葬礼》、《青山不老》等等。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利用教材蕴藏的德育因素,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做到“披文入情,以情悟文,情文结合”。

四、教学理念更新

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这是小语界值得骄傲的宝贵财富。但是由于时过境迁,又的教法已经不适应新教材的特点。因此,教师们在施教的时候,要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吐故纳新,优化教学。在教学策略上,要整体关顾,灵活处理。人教版新教材以专题形式编排,每个单元从导语到课文,口语交际·习作、乃至回顾拓展,都是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合理安排的。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具有整体教学思路,做到前后贯通,整体优化。在每组教学中,什么时候安排什么内容、布置学生进行哪些学习准备、运用什么方法施教,必须心中有数。不要出现“单打独斗、临阵磨枪”的现象;

在教学思路上,要转变方式,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新课标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形式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在游戏中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发现,获得成功的愉悦。如在教学“展示台”时要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展示,让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获得成就感。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大胆放手,充分利用好教材本身创设的这一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交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自得自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培养探究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语文学习成为探究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实验教材给我们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师爱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求知欲望、培养进取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如在教《春雨的色彩》一课后,我提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一下子难以回答,我启发学生可以找资料,请教家长等方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调动起来了,几天后几十个不同的答案出来了。从而提高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六、用活教材

人教版第十二册教材,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较之以前都有了明显的改进。在内容上,设了八个专题。每个专题都具备了较大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教学时在兼顾总体目标的同时,要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大胆创新,灵活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切忌千篇一律,死搬硬教。在教学内容难度方面,教材总体难度适中,但也有一定的弹性,教師在施教时要让学生学习留有选择、拓展和创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让教材的范例性得到充分显现。

9.语文新教材培训总结 篇九

1.在本次培训中,专家教师主要从识字教学、拼音教学、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等方面进行培训指导,刚开始我对教材的认识没有那么的精深,也没有意识到,不过听了专家老师的详细分析,从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编排特点。并且要注意把握本组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这一点,让我在潜意识中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拉近课本与学生的关系,首先要吃透教材,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改变后的教材有以下几点变化:⑴选文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于教学、时代性。不仅如此,在数量上也与以往有较大的不同。古诗原有69篇现增加到了124篇,革命传动教育文章40篇。从数量和内容上,可看出部编教材时文减少,注重经典、突出语文性,内容体式丰富。⑵原来的课文先学拼音后识字,现改编后的课文先识一单元的`字,再进行拼音教学,顺序调整体现幼小衔接,通过让学生体会识字的困难,再顺理成章地引出学好拼音的重要性。让拼音教学服务于识字教学。⑶练习部分的字词句运用和识字加油站,使生字的学习还富有思维发展的价值,形成一些基础的类别的概念,促进思维的条理性。

10.语文新教材培训总结 篇十

9月26日至9月27日,我有幸聆听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新教材培训的专家报告,观看了几位优秀教师上课的风采,学习了先进的教学方法。经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感触颇多。

本次培训主要围绕一年级新教材的变化。语文教材的确应该变化了,最近几年大家对语文教材都颇有微词。作为一线教师,近几年只是埋头教书,时间被琐碎的教学事务塞得满满的,极少有时间去审视教材,但是教着教着还是觉得哪里不对劲,感觉教材中的选文文学性、童趣性弱了一些。燕老师有一篇课文叫《秋天》,课文很短,但很有趣。燕老师的课容量大,教学活动丰富,训练点多且扎实有效;教学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尤其细节的处理,耐心、细致有新意,比如识字卡片的制作,一是象形,二是偏旁部首用颜色区分;写字训练,讲练结合,示范到位,训练扎实;“一” 字音变教学处理的巧妙适度;通过这节课,使我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借鉴,提高我的课堂教学水平。

作为教育部审定的新教材首先就体现了核心价值观,其次是接地气,编写体现科学性,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选文多为经典

文章,文质兼美。手中的一年级教材就有不少变化。改变了以前一开始就学拼音的编排顺序,第一单元先学识字,激发孩子们上学的兴趣,学

语文的兴趣,从第二单元开始学拼音,借助图形学拼音,也不再是独立的图形,而是将图形放入一个连贯的情境中,孩子们借助图形在情境中 学拼音,既有趣又直观,减轻了学拼音的难度。识字教学也有改变,图文对照,重现象形字的形象,先展示字的原始图形,出示古体汉字,出

示楷体汉字,然后指导正确书写生字,新教材也提高了对写字的要求,在生字上面增加了笔顺,音形义结合,提高了孩子识字的兴趣和效率。

其它模块如“我的发现”“和大人一起读书”的设置,增强了一年级孩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也为亲子共读提供了平台。每一个版块的设

置以及他们之前的顺序都体现了编写者以学生为本的意识,也凝聚了他们的智慧。在分析新教材的特点时,我不禁感叹编写者的匠心独运和奇

11.关注教材小插图发现语文新视角 篇十一

以图助文,是不同教材编写者的初衷。实际上它已经成了中小学生了解学习语文的一个视角,也为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寓教于图的教育新途径。

1巧用插图,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文中对众多人物群像的描写很多,而写人又都抓住了各自的特点。这也恰恰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于是以此为出发点,让学生反复读文,标画出课文中那些有关人物描写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再仔细关注教材插配的人物群像图。最后,采取竞赛标明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在文中插图旁标出相应的人物姓名,并说出相应的文句理论依据。没想到,这种近似游戏的学习方式,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从而轻松的完成了学习人物描写教学任务,获得了比单纯讲学文本要好许多倍的艺术效果。

2运用插图,变抽象为具体。如《出水火龙》一课,课文虽然将火龙出水描写得生动形象,但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直观感觉,如果利用插圖配合教学,图文并茂,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大脑中形成更加鲜明的印象,这样便于学生掌握课文中心,理解课文内容。

3利用插图,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叫《荒岛余生》,这是节选自《鲁宾孙漂流记》中的一个片段,写的是鲁滨孙流落荒岛,坚定信念,顽强求生的内容。其中编者恰好插入了一幅关于主人公鲁滨孙独立在海边的画面。让学生先用心观察,然后试着让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真实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画面并进行简要赏析。结果学生的表现不仅很认真,而且还有一些是个性化的表达。例如说出了象“鲁宾孙背靠大海,脚踏岩石,手握钢枪,目视前方,炯炯目光中可见破烂衣衫下那颗勇敢、顽强的心……”等等简洁概括的好词好句。

这样的语言表达训练忠于原文,见情趣,练能力。在语言表达上的收获是显而易见的。

4借用插图,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要结合插图,抓住时机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学习《趵突泉》一课时,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出小泉的样子与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出小泉的样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又如《小足球赛》一课,根据插图上的小守门员的样子,观众的动作、表情,神态让学生想象出紧张、激烈的足球比赛的情景。讲过这一课后,让学生依据插图续写比赛情景。这样做下来,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激发了他们的想象能力。

5适用插图,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臧克家写的一篇很有情感的文章。在具体学习了这篇文章的文本内容后,引导组织学生一起观看教科书前的几页彩图。

其中有一幅彩图是《红烛颂——纪念闻一多烈士》,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很快就发现闻一多先生实际年龄不大,胡子却是一大把。对此教师应补充一些说明资料:这是闻一多先生,在抗战八年当中,特意留的长胡须。他发誓,抗战不胜利我闻一多决不剃除此胡须,并且视己为一盏红烛,以此表达自己抗战到底的决心。然后又同唱闻先生的《七子之歌》。

这样就以直观互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是意想不到的。

6联用插图,对比提高自我鉴赏能力。蒲松龄写的古文《狼》是一篇老文章。新旧版本的语文教材都配有各自的插图。发现这个契机后,在教学中让学生找来旧教材与新教材中的插图,进行针对性的观察、比较、品评。

结果仍有惊人的收获:例如 “原教材中的屠户身材瘦弱像一个教书先生,新教材中的屠户更像一个杀猪卖肉的壮汉”;另有 “原教材屠户手中之刀过于细长,是现代屠户的刀具,不好;新教材中屠户之刀宽且厚类似于今日之菜刀,更符合古代刀具样式,好。”还有 “原教材中前狼假寐,其神情狡猾可见;而新教材中的狼之神情不像假寐,到像假睡。”

12.我对人教版语文新教材的一点思考 篇十二

本人是语文新教材的首批执教者, 六年来, 面对新教改, 自己深有感触, 看到了语文教改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 实际教学中有一定的收效, 但其间存在的问题, 也令一线教师感到困惑。

一、新教材课后问题的设定是新教材存在的最大问题

新教材的课后问题很不具体, 不象旧教材那样, 在每一课, 每一单元后设定此课或单元学后, 掌握应会的基础知识, 如通过哪篇文章或单元学习, 得掌握哪些同义词、反义词, 通过哪一课或哪一单元的学习, 掌握标点的使用及其作用, 哪些地方安排常用的句式等, 学生掌握清晰明了, 教者也有的放矢。

然而现在的课后问题, 就不那样具体了, 比如在讲读课文一般设有感情的朗读一题, 学生看了则感司空见惯, 一看则无所谓了, 会与不会, 练与不练, 好与不好, 有很大的伸缩性, 学习语文的惰性, 随之而产生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 大部分课文均设有找重点句子, 并理解其中的含义 (寓意) , 就这类问题而言, 教师就很苦恼, 找都不一定找恰当, 再让学生自己去体会, 又谈何容易。至于说体会,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感受不一, 不同的看法, 观点就全盘显现, 但面对一纸测试的如今, 无论你平时训练到位, 如果不做出统一答案, 统考出现此类型试题, 学生还是手足无措, 与没学无大区别, 学生的答题惧怕心里也出现了, 更谈不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了, 如果把每一课的习题都做统一答案, 无形中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自然又回到语文教学的老路上去了。

另外, 课后问题经常设有:“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编者往往把事物理想化, 人有惰性, 当然包括学生, 一见这样的问题, 学生只会选短的段落去背, 任凭别段 (长段) 怎样精彩, 一但试卷出现此题, 如果对不上号, 就产生碰运气心里, 被动考试;如果不出现上述现象, 又只能通背全文, 与问题不符不说, 势必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产生厌学。

这里还要提到, 二类课文没设课后问题, 教师更加挠头, 就得自设问题。少了, 测试有漏洞;多了, 时间不够 (一般二类课文, 只设一课时) 。学生烦, 如按新教材标准去教学二类课文, 学生对当今的测试题还是驾驭不了, 看似简单的二类课文, 消耗了老师更多的精力。

二、课文下移, 下压量太大, 也是新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打开小学的课本, 我们经常发现一些看似浅显易懂的成人作品, 被选入课本, 实际上这些作品, 不能与儿童经验世界相连接, 也不能激发孩子阅读的动力, 而成为一种教学工具, 这种成人化倾向, 也是新教材的一大弊端, 课文篇目的量也很大, 一般中高年级为28—32课, 再加上口语交际, 日积月累, 习作等项的综合性园地8个, 学生在仅有的八九十天里要学完、学会、学好很难。与当今提出的给学生减压、减负相悖。叶圣陶曾指出: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 需要的是举一反三。笔者认为, 教材无需课文太多太杂, 应该少而精, 腾出大量的时间, 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语文能力的形成靠的是学生在语文读书实践中进行独立的思考。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很好地体会编者的意图, 往往认为只要是教材上的就要教会学生, 不敢放手。这样下去, 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三、课后问题的不具体、不系统, 给小学阶段的复习带来困扰

在短短的六年级下学期的两个月的时间内, 若搞好复习, 非常困难, 抓什么, 有没有具体的标准, 棘手的很, 现在的测试以什么为重点, 出题者都能说出个所以然, 我们老师呢?每天都在堵漏、缝圆, 分不了主次的工作, 真可谓每一天都在冥思苦想, 在痛苦中煎熬。

在现行的教师、学生评价中, 又是一纸定乾坤, 没有顾及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评价, 至使教学只能沉陷在几个文字的答案之中。“新课改”“新教材”我们已耳熟能详, 但考试不改, 语文的课改, 又能向前走出多远。

四、习作的安排与旧教材相比没有实质性的改进

上一篇:最新上市庆典发言稿下一篇:元旦家电商场促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