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那边》教案

2024-08-23

《在山那边》教案(精选10篇)

1.《在山那边》教案 篇一

1.《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3.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4.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通过对“梦”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 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教学设想】

1.指导思想

①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想、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②重视朗读训练。

③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2.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的课文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3.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4.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由谈“梦”导入新课:

教师充满感情的说:童年是五彩的、童年是灿烂的、童年是多梦的,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是做一个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家?还是做一个周游世界的旅行家?一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家?驰骋赛场的运动员?挥毫泼墨的书法家?引吭高歌的歌唱家?慷慨激昂的演说家?感情白法奔放的文学家„„,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

各抒己见,各抒己梦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各自谈了自己美好而朦胧的梦,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就是叙述了一个大山深处的孩子的梦想,叙述他对大海的向往,并且一直不停的追寻着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在山的那边》,看看这个孩子到底在寻找什么?

2.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

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诗中找出答案。

3.作者简介: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4.看导语,默读课文。

5.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

二、整体把握

1.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②各自练习朗读。③领读。④齐读。

★★例如:“想望”这个词就要读出,希望,企求的感情,同时由于“隐秘”的限制,因此读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读得轻一点。

“哭着回来”则要读出“我”的伤心。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既要读出“我”的失望,同时还得读出“我”的疑惑的感情。★★展示课件,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

画面

1、先展示的是一幅远山的画面,层层叠叠的群山,朦朦胧胧的,同时配以《二泉映》的乐曲,并闪出课题《在山的那边》。

画面

2、教师边有感情的范读课文,边闪出字幕:“小时候„„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画面换成电影《老井》中反映大山深处贫困的画面。

画面

3、教师朗读到“在山的那边,是海!”乐曲换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画面切换成《人生》中高加林走出大山的镜头。

画面

4、教师朗读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画面切换成大海。

画面

5、教师朗读到“在山的那边,是海吗?”画面再次切换成深圳美丽的街景,繁华的生活,音乐换成节奏感强的动感音乐。

2.内容研讨。

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帮助理解诗歌。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①标题为“在山的那边”,那么,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呢? “山的那边是海”,这个“海”是怎样的“海”呢?

诗人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说,“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②“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诗人告诫人们,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一方面因为渴望早日实现理想,一方面因为对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以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就能达到理想境界,可事实并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丧。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这就是说,妈妈指点了理想,唤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一旦望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

望。

长大了,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遥远,但是并非虚无缥缈。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长途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坚定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境,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3.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的想望和困惑。这里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

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4.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5..问题研究

①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②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③:“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好在哪里?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④“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能“飘来”的东西应是轻的,为什么能扎下深根?

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

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飘来”写出童年的我对人生的这里似懂非懂的神态。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人生感悟越来越深,惟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才能扎下深根。所以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⑤“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⑥“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⑦“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一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会这样想?

提示:神态描写——体现了我对生活充满好奇的心理,对未来世界的向往。

⑧“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失败后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得到的启示: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四、练习说明

㈠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

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㈡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做参考)。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㈢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①提示:这个大海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既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既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既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本题是结合课文的练笔。“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这样就拓宽了思路。最容易写的还是第一次到海滨旅游,可以写对大海的向往,到海滨终于见到大海的心情,写大海无比壮阔的美,等等。

②用: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写一段话,字数不限,但必须有上面所给的词语和一个中心意思。

㈣资料补充:我国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作家

沈从文——从湘西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沙汀——从四川西北部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贾平凹——从陕西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他们都有不断克服困难,实现梦想的决心。走出“群山”的不仅仅只有作家,还有科学家、艺术家等一切有着美丽梦想,并为之不断奋斗的人们。

2.《在山那边》教案 篇二

我们以《在山的那边》的教学为例, 从30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提取其教学内容, 对比后发现, 对于《在山的那边》这首新诗, 28位教师都选择了同样的两个教学内容———“山”、“海”的象征意义;联系实际谈“山”、“海”的现实意义。为什么完全没有关联的人可以同样教出如此“僵化”的内容呢?为找出答案, 我们走访了这30位教师, 问询了关于这一课的备课过程。原来他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山”、“海”的象征意义———是根源于课后习题一的设计, 也就是说, 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来源于教科书所提供的教学内容。似乎到这里, 我们可以下一结论, 说这些教师犯了“教教材”的毛病, 但我们深入地看下去, 却发现结果似乎有些矛盾。这28位教师共同选择的教学内容还有一个, 即“联系实际谈‘山’、‘海’的现实意义”, 这样一个教学内容从何而来?从教材?我们可以看到教材课后习题设计的第三题涉及到了这方面的内容, 但思路比只谈“现实意义”开阔许多, 所以这一教学内容不像从教材中来。那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根据走访调查一些教师得知, 绝大部分教师是看到网上别人的教案谈到了这一点, 于是照搬照抄用到了自己的课堂上。这样一人抄两人抄三人抄, 渐渐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教学内容, 似乎一讲《在山的那边》, 就要联系课文谈谈实际生活。其实, 我们可以想象, 当第一个教师“随意创造”出这一教学内容时, 也许只是一个个人的行为, 也许是在课堂上师生生成的一项教学内容, 他根本没想过自己创造的这一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新诗学习的规律、是否有学理的依据、是否符合教学原理等等。但由于一传十十传百, 这样的一个“随意性”很大的教学内容却变成了我们指责教学内容“僵化”的一个典型案例。

再用同样的方法调查了其他新诗选文的教学内容后, 我们认为在新诗教学的教学内容上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僵化, 二是教学内容随意性大。看似这两个问题是矛盾的, 实质却不然: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可以说是同步的, 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随意创造的教学内容一旦经过众人传播沿用, 就成了僵化的教学内容。解决这两个问题最根本的实质所在是:教学内容的正确性。如果是正确的教学内容, 我们允许“僵化”、允许“创造”。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第三个问题:如何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 惟有对教学内容进行“学理”的探究, 才能确定这一教学内容是否正确 (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这一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某个具体情境下的学生) 。而我们的“学理”从哪里来, 新诗所涉及的学科如此之广, 没有人能面面精通, 所以我们选择了一个较为折中的办法, 就是选取权威期刊、权威学者对新诗的赏析, 看看他们是如何解读新诗的, 在将其与我们教师所“预设”的教学内容进行对比 (纵然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忽略学生的因素, 但笔者认为某些正确的“教学内容”是需要教师提前“预设”的, 这也正是新诗值得教的地方之一) 。那么下面我们就着手进行这一工作。

3.在山的那边 篇三

——题记

山路崎岖不平,轰轰作响的大巴在这路上爬行,似乎已经疲惫不堪。司机熟练地打着方向盘,左转又右转,突然“哐”的一声停下。原来已经到达目的地。

下了车,竟发现地上还有少许积雪,在雪上踩下一个深深的脚印,雪地上向前延伸的脚印显得杂乱无章,沿着脚印走,只看见了黑压压的一片。

“坐缆车五十元一位啊,排队排队,坐缆车排队一个半小时,走路四十分钟啊!”保安瞥了一眼向缆车排队处走来的人群,“嘿!前面那个小伙子,不要插队!”人们挤成了一团,不时向前探着脑袋看看前面还有多少人。

抬头看看山,它独自蹿上天际,消失在蓝天白云里。

“怎么可能爬得上去呀!”我小声嘀咕着,这时我才算是明白课文用“巍峨”和“伟岸”形容山,真叫形象至极。刚刚开始走了几级台阶,就看到不少游客气喘吁吁地从山上下来,重新到缆车的队伍里排队。台阶上还有未化的积雪,石头上还冒出了几簇绿油油的苔藓,探着脑袋仿佛在为决定登山的游客鼓掌喝彩。可以看见又黑又长的缆车线了,一辆漆得鲜红的缆车缓缓从身边飞过,慢慢地钻到了蓝天白云里,不知道哪里才是尽头。看着一辆又一辆缆车鱼贯而过,心中坚持的信念又减了不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垂头丧气地继续向前走。碰巧碰上了太阳出来溜达,向人们大方地铺洒阳光。阳光照在苔藓上,照在山的岩石上,照在脚边洁白的雪上,可风好像更加厉害了,温暖的阳光还是抵不过刺骨的寒风。

“我要歇歇,等一下。”一只手叉着腰,一只手无力地向前甩了甩,我一屁股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刺眼的阳光从上直射下来,身上的汗越来越多。看着前面有几个孩子一蹦一跳地向上跑,大人则气喘吁吁地在后面喊道:“慢点跑,我跟不上啦。”画面将我带回了小时候,每次说要爬山我都兴奋得不得了,蹦着跳着上山,从来不觉得山像可怕的妖魔鬼怪,而是一次新的挑战,每次征服一座山,在山顶上看烟雾缭绕,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就会备感欣慰。人长大了,却觉得山比以前更高更大了。其实变的不是山,而是我自己,长大以后开始畏惧,开始害怕失败以致逃避挑战,甚至拒绝尝试。山还是那座山,我长大了,步子应该跨得更大、更坚定,这才对吧?

想到这,心里不由得有点惭愧。马上从石头上站起来,脸上的愁云惨雾都烟消云散,反而变得一身轻松,呼啸的风变小了,刺眼的阳光也变得温和,绿油油的苔藓依旧咧着嘴对我笑,山上有一条结了冰的溪涧,还有从缝隙中向下挂着的冰锥,伴着美不胜收的山间奇景,一下子就到了山顶。

山还是那座山,看似困难,可是只要你去攀爬,像小时候一样敢于去尝试,去挑战,去征服,我们就能顺利地到达山顶,永远不要让心灵上的恐惧成为放弃的理由。

对着山的那一边,白云还在天上悠悠地飘,在山顶上看烟雾缭绕,看冰雪消融,重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就跟小时候一样。

——后记

【老师赞】

小作者以自己的登山经历照应对材料的理解——内心的感受决定你对事物的态度以及行动的执行力,比较准确地扣住了材料的核心内容,立意积极向上,内容虽不是特别有新意,但比较有生活气息,尤其是登山畏难时的心理描写,细腻、真切;小时候与现在的对比,更能凸显自己的反省与感悟,避免了一些作文容易出现的空洞、过度拔高的现象。作文题目借用课文的题目,也是巧妙一笔,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指导老师:姚红晓

4.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四

玉壶中学 毛蔚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如“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学会正确朗读。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与探讨中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山”与“海”体味通往理想之路就要不畏艰苦跋涉的道理,由此正确对待困难。

教学重点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体味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及凝炼形象的语言。②联想想像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关于“山”与“海”,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③讨论点拨法。用于分析完诗歌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畅谈面对困难的态度。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上的图片大家认得出是什么地方吗?对,是我们的家乡玉壶。玉壶的四面被什么包围着?是的,山。那你们觉得山的后面是什么呢?哦,是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歌,看看文中的“我”他眼里的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投影: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_____ 诱惑()_____ 一瞬间()_____ 隐秘()_____ 喧腾()_____ 痴 想()_____ 教师明确,学生识记:

凝成(nínɡ):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诱惑(huî):文中作吸引、招引。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隐秘(mì):隐蔽,不外露。

喧腾(xuān):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痴想(chī):发呆地想。

2、听课文录音

师:请同学们一边听录音,一边划出节奏与重音。

3、全班齐读,思考“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师:文中的“山”与“海”有什么象征意义吗?如果有,那它们象征什么呢? 生1:“山”指现实的东西,“海”指诗人渴望见到的东西。生2:“山”应该指困难,“海”指克服困难后的喜悦。

师:这两位同学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很好,特别是第二位同学已基本揭示了“山”的象征意义,值得表扬。关于“海”的象征意义,还有同学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吗?

生3:我觉得“海”指的作者的理想。

师:很好。其实“海”就是象征一种理想,一种克服困难后所达到的光明境界。

(三)探究阅读。(投影出示问题)问题一:“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一句中,“痴想有何作用?

生1:说明“我”很爱幻想。

师: 那这里能不能就用幻想代替痴想呢? 生1:想了想,摇摇头,腼腆一笑。

师:没关系,有没有其他人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生2:幻想是不切实际的,痴想是发呆地想表明作者期盼着看到山的那边是什么。师:嗯,很好,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说明了对于山外的世界“我”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问题二:“隐秘的想望”指什么? 为什么说是一种“隐秘”的想望? 生1:指想看见山那边的海。隐秘就是很神秘的意思。

师:好的,还有没有同学需要补充的呢?大家想想看“隐秘”是“隐蔽,不外露的意思”这说明什么呢?

生2:说明这个相望只有自己知道,没有告诉别人。师:是的,回答的很好。

问题三:“我”经过努力,最终爬上了那个自以为可以看到海的山顶,“我”的愿望实现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1:哭着回来了。生2:铁青着脸。

生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师:山“铁青着脸”是什么意思? 生1:山是青色的。师:你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很高兴。我们还能不能更深入地挖掘它的含义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是你一直在期盼的愿望突然落空了,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生2:“我”会很失望和沮丧。

师:对!很好,山“铁青着脸”这是不是因为 “山”融入了 “我”的情感呢,那这是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呢? 生2:拟人

师:好,请坐。通过分析这句话,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诗歌的语言的确很凝炼。而且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才能体会到诗歌的 韵味。问题四:“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 生1:信念

师:更准确地说,是什么样的信念 生1:山的那边是海

师:对,很好。种子实际上就是一种力量,一种信念。其实诗中有句话已经透露了这粒“种子”的含义,大家能找出来吗? 生2:山那边的海是用信念成的海。

师:为什么说“山那边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生1:因为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才能越过高山,看到大海。师:既然“山”已不再是山,“海”也不再是海,它们都有了另外的意思,你能否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出山海的象征意义?

生3: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理想。

师: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就是学习这首诗后我们应该明白的一个道理: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一定要做好与困难作斗争的准备。我们应该坚信,翻过无数座“山”,一定能看到“海”。

问题五: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1:“枯干”指理想破灭后内心的失落感

师:那文中的“我”因为理想的幻灭而退缩止步了吗?

生1:没有,因为理想的信念重新滋润了枯干的心灵,从“一次次漫湿”可以看出。

师:对,很好。

(四)学生质疑,集体讨论解决。

1、生:诗的结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 生:沉默。

师:是什么东西在一瞬间照亮了你的眼睛? 生1:是大海。师:“大海”是什么?

生1:是理想中的情景和境界。

师:能轻而易举达到理想的境界吗? 生:不能。要翻越无数座山。生2:要克服无数个困难。生3:要失望无数次。

师:克服困难的过程也就是在黑暗中摸索并走出黑暗的过程。黑暗的尽头是什么?

生齐答:是光明。

师:对,是光明。一个在黑暗中摸索了许久的人,当光明突然出现在眼前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1:高兴。生2:愉快。生3:惊喜。生4:兴奋。生5:激动。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将同学们刚刚分析的归纳起来,就是诗的结尾所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五)体验与反思

师: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近十分钟。)师:下面就把我们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与同学们分享吧。谁先说?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每人准备一张纸,写上自己的姓名、理想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每一组的小组长负责统一收集并张贴在后面“学习乐园的小黑板上”,以此作为永久的纪念及鞭策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重重)困难

理想(的境界)

爬山

5.在山的那边 教案设计 篇五

秦丽娜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三、课前准备:

教师:有关资料。

学生:熟读课文。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总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形似字辨析。

3.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时:

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一、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第一课时(总2课时)

四、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五、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2、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3、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6.《在山的那边》的情感教学尝试 篇六

在《在山的那边》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①通过诵读,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感情美和意境美,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②感悟诗歌中的思想感情,探究诗句中蕴含的深层意义;③培养学生为理想而奋斗不止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与步骤

1.导入

在授课前,笔者设计了一段导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如一个山区孩子的梦想是看看大海。在去看海的途中,一座座高山挡在了他的面前。他感到绝望,但心中泛起的雪白海潮一次次拍打着他的心,在远方诱惑着他。他终于鼓起勇气,在翻越了一座座高山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人生的际遇总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个孩子的经历会让你们产生怎样的联想?得出什么结论?”听完笔者的这段话,学生们备受鼓舞,他们认识到:“只有勇敢地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成功的路上总是布满荆棘,要斩断荆棘,勇往直前。”

2.讲解关键词语

在讲解关键词语这个环节中,笔者分了以下两个步骤来进行: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寻找诗歌中的关键词语,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然后,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笔者讲解关键词语。如痴想,即发呆地想;隐秘,即隐藏、不外露;铁青,即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种子,用来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喧腾,即喧闹、沸腾,指理想、信念对“我”的激励和鼓舞等。

3.赏析过程

(1)教师示范朗读第一章,再把第一章分成三小节,请三位学生分别朗读一小节。

在朗读第一节时,学生会产生疑问:“山那边是海吗?”于是,笔者趁机提问:“在第一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很巧妙?这些词语写出了什么?”学生回答:“‘伏字勾画的是遐想的神态;‘痴字描写出了渴望的心情。这两个字神形兼备地刻画了山区孩子对‘山那边世界的向往。”其中,再穿插笔者的一些感叹:“《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验。作者出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武当山下,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无言的群山。而‘我偏偏又是一个好奇心重的少年。”

在朗读第二节时,学生能够体会出当“我”的看海想法遭受到了打击时,“我”是多么失望和沮丧。于是,笔者提问:“为什么是‘隐秘的‘想望?”学生回答:“因为作者儿时看海的想望没有告诉别人。”笔者接着提问:“在这一节中,还有哪些词语用得好?它们好在哪里?”学生回答:“‘哭体现了儿童的特点;‘铁青写出了作者的失望和沮丧之情等。”在赏析第二节时,笔者又穿插了一些个人感悟:“‘我之所以受挫是因为对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都有破灭的一天。我在青少年时期,也经历过这样的痛苦时刻。我们这一代人出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小受理想主义的教育,有人称我们是理想主义的一代,也有人称我们是幻灭的一代。理想主义培养了我们的幻想和精神,但我们也为‘理想的虚妄付出了最惨痛的代价。”

在朗读第三节时,笔者要求学生深刻体会这些诗句中包含的丰富感情,如埋怨、怀疑和迷茫等。

(2)笔者示范朗读第二章,再把第二章分成三小节,请三位学生分别诵读。

在赏析第二章第一节时,笔者向学生解释海的真正含义是指理想和信念,即“海”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这里的“山”是指一个封闭、灰暗、压抑的现实生活世界;海,是指一个想象世界,它开阔、光亮而自由。

在赏析第二章第二节时,笔者引导学生对比“今天”与“小时候”,从中发现“信念”不再是幻想,而是牢固树立在心中的信念和理想。

在赏析第二章第三节时,笔者总结这篇诗歌的真谛,即告诉人们奔向理想人生的征途漫长,但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将会实现。

三、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生长环境与诗人的经历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学生难以准确地理解诗人儿时对山外面世界的迫切憧憬。因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必要把诗歌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结合起来。

7.《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篇七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理解诗文中的象征意义及其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朗读诗歌的主要方法,背诵诗歌。

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

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四、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用具:

投影仪、录音机

六、教学过程:

1、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课文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3、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再进行读诗的指导。

4、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七、教学方式: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诗歌有了大概了解之后,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认真进行品读。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朗读指导

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八、布置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记: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读代讲是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

8.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篇八

• 1.了解朗读诗歌的根本要求,做到读音精确,停顿适当,能初步读出语调与情绪。

•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 3、理解重点难点的诗句

• 4、建立理想与信念,培育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勇于面对困难,并培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力。

教学重点:

• 1、有情绪地朗诵课文

• 2、理解重点难解的句子

• 3、体会作家抒发的思想情绪,懂得全诗所论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计:

一.课前筹备

• 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情绪地朗读课文,先理解作者的写这首诗的思想情绪。然后划出不懂的重点难句,等到课堂上的时候可以问老师

二.课间教学

• 此部份分为五个板块来进行。第一,课前引入。引入的内容为:小孩子总是对外界新奇的东西充斥着企盼与盼望,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理想,正是这样的理想支持着他们的生活。现在同窗们来想象一下,一个久居在山里面的小孩,整天面对着挡在前面的山会有什么感受?好,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在山的那边》的学习,来了解一下作者的感受与去看一下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

9.《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 篇九

1.准确朗读,理解“山”与“海”的深层含义。

2.层递式朗读,唤醒学生生活体验,感悟诗句丰富的内涵。

3.激情诵读,把握主旨,扬起理想的风帆勇往直前。

【学习重点】

在层递式朗读中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学习方式】

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文简析】

《在山的那边》是王家新从边远山区初入大学校园时的创作,作品起源于作者童年的经验。作者从小随父母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而幼年的王家新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诗中的“山”与“海”,开篇时可以从真实的表层意义上来理解,又可以从隐喻的意义来深层解读: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有坎坷,有挫折,有重重的困难;海,一个梦想中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充满着诱惑力。王家新没有像很多人那样把他所遭受的折磨变成一种愤懑的宣泄,而是面对理想的破灭之苦,把它更积极地转化为一种对理想矢志不渝的追求直至梦想之花璀璨绽放的心理路程。诗歌中有好奇,有迷惘,有激情,有惊喜,可以说是包含作者的真情。为了体现这种追梦精神,作者用词精当传神,并巧妙运用拟人的修辞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让人感到“山”也都有了丰富的“表情”,海也都有了呼唤的深情。可以通过换词对比阅读的方式以及在情境中激活想象的方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更深入地走进文本。课文的“研讨与练习”提示我们要通过朗读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品味词语的含义,这些要求都告诉我们朗读对于诗歌教学的重要性,也告诉我们品味词语不能就词论词,必须结合语境才能体味到词语的生命力。练习中的开放题是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书写的过程既能展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又能激活学生追求梦想的信念,还能给学生仿写或自由创新的机会,体现了一课一得、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细细读来,这三道习题对我们的教学设计启示颇多。

【学情分析】

对刚刚步入初中的孩子来说,未知的一切都是新奇的。孩子们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神奇的向往和无尽的希冀。可以说,每个孩子的血管里都澎湃着向上的激情。《在山的那边》刚好是人教版初中教材的首篇文章,它以儿童的视角通过诗歌这种独特的方式阐述了对梦想的执著追求,所以特别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索精神,让孩子们乘着梦想的翅膀自由翱翔。

【学习过程】

一、由“梦想”导入新课 “梦想”是我们在心田上播下的一粒金色的种子。看到大家灿烂的笑脸,我仿佛看到一个个梦想正在绽放为一朵朵绚烂的花。孩子们,能说说属于你的那个最动人的梦想吗?(生交流,师热情点评,目的是奠定学习本文的感情基调——点燃梦想,放飞自信。)现在,让我们走进《在山的那边》,一起探寻山里孩子的追梦之旅。

二、准确朗读,把握“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1.师配乐范读课文,生静心聆听,注意正音并把握朗读节奏。学生点评教师朗读,谈第一感受。

2.读一读,写一写(注意结合语境):痴想 隐秘 凝 诱惑 喧腾 漫湿一瞬间

3.学生尝试准确朗读,思索并交流“山”与“海”的象征意义(给学生自我朗读的机会,也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山:困难或挫折 海:理想 群山:重重困难

三、理解朗读,感受文本中鲜活的形象与执着的追求

1.默读诗歌,思考:“我”在追梦的过程中是一帆风顺的吗?请结合诗歌中关键语句分析。明确:追梦的过程历尽坎坷、困难重重。同学们可能会找出下列词句,教师适时引导:终于:艰难,历时长,好不容易 哭着回来:希望化为泡影,伤心、委屈铁青着脸:拟人,山好像在漠视、嘲笑、讽刺我,写出“我”的沮丧与失望。(师引导:想象一下,山如果说话了,会冷冷地对“我”说什么呢?)一次又一次:失望的次数多,失败的次数多一座座:困难重重又一次次:执著,不放弃,不言败一次次(漫湿):对理想的渴望、呼唤(师引导:海潮对我诉说怎样的期盼?我对海潮又会倾诉怎样的心声?)一次次(地战胜失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坚定顽强 ……

2.师生小结:通往理想的路也许是漫长的、崎岖的、艰险的,但只要百折不挠、执着奋进,理想的境界终将实现,奇迹必将诞生——那一刻是多么振奋人心!齐读“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感受梦想实现时的惊喜。)

3.男女同学合作朗读诗歌。学生在书上标出有疑问的地方,在小组中质疑,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提问:

(1)隐秘:为什么是“隐秘”的想望?

(2)“给我的幻想打了个零分!”,此句中为什么用“幻想”,而不用“理想”或“梦想”?

(3)“诱惑着我的.山顶”一句中山顶为什么会有“诱惑力”?

(4)“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一句中“全新的世界”会是怎样精彩的世界?

4.教师可采用换词激将法调动学生思维,品味经典词语。如“痴想”换为“遐想”,“隐秘”换为“热烈”。亦可采用对比赏析“飘”与“扎”,“漫湿”与“枯干”。

5.依据学生回答梳理情感脉络:痴想(渴望)——哭着回来(沮丧)——一次次(顽强)——全新的世界(惊喜)。四、表情朗读,触摸人物内心世界

1.师生共同探究第一部分应体现的表情: 少年痴梦: 痴迷、沉思、好奇——偷偷摸摸、满脸渴望——沮丧、怨恨、伤心——迷惑不解

2.小组合作探究第二部分。长大追梦:坚定顽强——自豪惊喜

3.开展表情朗读竞赛,给学生配上音乐,享受与文本相和鸣的愉悦。

4.小结:小时的山与海——真实意义上的山与海 长大后的山与海——困难与梦想 朗读的表情,重音,停顿

五、激情诵读,升华激情 根据屏幕提示,激情诵读,熟练成诵。

10.《在山的那边》语文教案设计 篇十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

2.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3.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

学情分析:这首诗起源于童年经验,诗中那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对于刚刚告别童年的学生来说,是熟而又知的。抓住这一共同点,使学生们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是这节课的突破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蕴涵的人生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对于我们来说,童年刚刚过去并不陌生,你还能回忆起童年的一些趣事吗?(唤起童年的回忆)你还记得童年时你的那个最大的梦想吗?(同学们争先回答)的确,几乎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些幻想和心愿,可能就是这些幻想和心愿吸引着我们,带我们走进另一个世界,哪怕为之付出代价,也不放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童年时代追求梦想得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童年梦想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检查预习情况(投影)

1、给画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

隐秘 痴想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一瞬间

(明确:隐秘:隐蔽不外露

诱惑:愿意是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在本诗中是吸引的意思。

喧腾:喧闹沸腾。)

2、《在山的那边》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此诗(2 遍)

第一遍:了解本诗的内容

第二遍:把握作者的感情

2.朗读此诗(自己练习)

3.找同学起来朗读

4.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

①读准字音 ②普通话标准

③自然流畅,不读破句 ④有感情的朗读

5.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再练习朗读

6.再找学生起来朗读

小结:经过教师的教读,学生们的朗诵水平明显提高。(给予鼓励和表扬)课下可以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巩固朗读能力。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诗中的“我”的童年幻想是什么?

(明确:“我”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我”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不怕困难,并为之锲而不舍的少年。

五、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六、布置作业。

把自己的梦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不超过30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在山的那边》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

2、解释词语:

隐秘 痴想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了吗?为什么?

(明确:诗中并没明确说出理想实现了没有,只是在诗尾用向大家发出号召的方式提出:经过努力,理想一定会实现的观点。因为这首诗的主旨并不在于实现理想的结果,而至于过程,是要赞美那种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

2.提炼诗的中心思想

(明确:本诗通过写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赞扬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并号召大家学习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建议:最好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中心思想,教师给予引导就可以了。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探究讨论: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分小组讨论,因为诗的中心思想已明确,学生只要用脑一想就能得出结论,所以这个题学生自己讨论就可以了,教师不必要讲解)

(明确:海是少年的梦想,理想(自己总结)信念,想望(诗中的词)山是少年追求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一个个小的目标。

2.诗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中“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

(明确:不是写山的颜色,是拟人的手法。把山比拟成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拟人——定义:是把事物模拟做人来写的修辞方式。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建议:让学生举例子,教师点拨

四、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

(1)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想。

(2)小结(师)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1.充分利用想象,想象我翻过一座座大山,经历无数险阻之后,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这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的?

2.讨论之后写下这段话,找几个代表学生在班里交流一下,答案并不唯一,目的在于开拓思路,发挥想象。

六、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我们胜利的完成了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大家的课堂表现也非常积极,大部分的同学都在主动学习,这是我们这堂课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希望今后我们的学习都像今天这样令人满意。

七、布置作业:

上一篇:2011年毕业考察报告下一篇:一年级新生开学祝福语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