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室诊疗规范(共9篇)
1.心电图室诊疗规范 篇一
医院员工诊疗规范
1.工作人员实行挂牌服务,接受群众监督;
2.着装整洁,举止端庄,语言文明规范;
3.实行“首诊、首检、首问负责制”;
4.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在诊疗过程中体现中医药的理念和思维(采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正确掌握和使用所在科室制定的病种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病情诊断符合中医规范,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5.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
6.在为患者及其家属服务过程中不得接打手机;
7.慎言守密,不泄漏他人隐私,不在公众场合谈论患者病情;
8.廉洁行医,严禁索取或收受病人及家属现金;
9.严禁医务人员在门诊、病区等工作场所进行棋牌娱乐(含网上娱乐;)
10.门诊、病房医疗区域禁止吸烟;
11.遵守劳动纪律,按时上下班;
12.严禁在工作岗位吃东西,工作日午间禁酒;
13.严谨求实,努力钻研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强责任意识,防范医疗差错、医疗事故;
14.中层以上干部通讯必须保持畅通。
2.心电图室诊疗规范 篇二
(报批稿)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动物诊疗机构的基本要求、卫生要求、管理和应急处理。
本标准适用于动物诊疗机构的监督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 16548 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
WS/T 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HJ/T 81—2001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动物诊疗diagnosis and treatments for animals
动物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动物绝育手术等经营性活动。
3.2 执业兽医licensed veterinarians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动物诊疗和动物保健活动的兽医人员。包括执业兽医师和执业助理兽医师。
4 基本要求
4.1 应取得动物诊疗机构许可证。
4.2 人员、场所、设施设备符合《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相关要求。
5 卫生要求
5.1 消毒
5.1.1 动物诊疗场所每日应清扫和消毒, 并按HJ/T 81—2001 对动物粪便、污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5.1.2 诊疗环境、器械、用品、器具与物品等的消毒按WS/T 367 执行。
5.2 无害化处理
5.2.1 病死动物尸体和病理组织处理按GB 16548执行。
5.2.2 医疗废弃物处理按照《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执行。
5.2.3 医疗废弃物应经过消毒后自行无害化处理或委托有资质的机构统一集中处理。委托处理的, 将处理记录存档备查。
6 管理
6.1 建立完善的动物诊疗管理制度。
6.2 诊疗用药按照《兽药管理条例》执行。
6.3 执业兽医从业行为按《执业兽医管理办法》执行。
6.4 健全门诊、消毒、无害化处理、兽药采购、兽药使用等记录, 保存3 年以上。
6.5 诊疗病志归档。
7 应急处理
3.肺癌规范化诊疗公益项目在京启动 篇三
北京协和医院王孟昭教授介绍说:“所谓的肺癌规范化管理,是指针对早期、中期、晚期不同阶段的患者,从患者本身的疾病性质、患者基因、药物特性、患者生存治疗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来选择治疗方案,从靶向,化疗,放疗,手术等多种综合治疗体系来选择,根据每个个体不同情况,定制不同的治疗方案,做到真正的做到个体化、规范化治疗。”
近50年来,许多国家都报道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增高,男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女性发病率占第二位,死亡率占第二位。1.在我国同样不容乐观,特别是近30年来,伴随着老龄化加剧、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不健康生活方式及食品安全等问题凸现,我国肺癌发病率多年持续上升。肺癌发病人数增加了近5倍,每年大约有60万人死于肺癌;2.肺癌已成为全球共同的社会性问题。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会长殷大奎表示:“目前,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因此,需提高公众对肺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观念,普及对吸烟危害性的关注及肺癌预防的意识,能够及时地做出诊断和治疗。由于肺癌疾病的复杂性,我们在肺癌的诊断和治疗上应该重视规范化管理,借助基因筛查,针对每个患者提供个体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使肺癌患者获益最大化,从而造福更多地肺癌患者。希望扩大社会各界对肺癌患者的关爱和关注,以帮助他们最终战胜病魔,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限,安享幸福生活。”
4.医师诊疗行为规范 篇四
崇信县中医院职工行为规范是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的通知要求,为加强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丰富医院文化底蕴,进一步增强广大职工的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特制订职工行为规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行为规范是医院加强中医药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广大职工职业道德素养,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第二条 本行为规范是医院各类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行为准则。
第二章 各类工作人员行为规范
第三条 尽职尽责,爱岗敬业。秉承大医精诚的中医精神,始终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
第四条 文明行医,依法行医,严格执行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坚持在法律、制度、规范允许行为内执业。
第五条 礼貌用语,仪表端庄,举止大方,言语、举止和行为与从事的工作相适应。
第六条 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乐于奉献,不谋私利,严禁收受红包和回扣。
第七条 尊重病人的人格,保护患者的权益,保守病人的秘密,实行保护性医疗。
第八条 互尊互学,团结协作,互相支持,维护医院和行业的社会形象。
第九条 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精心钻研医术,对工作精益求精。
第十条 按规定着装,佩戴工作牌,重大活动中按要求着装,并佩带院徽。
第十一条 恪尽职守,遵时守责,准时到岗服务。
第十二条 厉行节约,严格遵守节约型医院的各项要求。
第三章 医师行为规范
第十三条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各级医师认真履行规定的职责,尽职尽责为病人服务,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方便病人就医。第十四条 关心、爱护、尊重病人,不泄露病人的隐私,自觉维护病人的合法权利。
第十五条 严格依法执业,遵守各项技术操作规范,积极预防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对已经发生的医疗差错事故,按规定程序及时报告。
第十六条 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及时抢救急、危重病人。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各负其责,把好医疗服务质量关,做到及时准确地记录病历等医疗文件。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
第十七条 在诊疗过程中,使用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药品、消毒药剂和医疗器械。除正当诊断治疗外,不使用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和放射性药品。
第十八条 在避免对病人产生不利后果的前提下,如实向病人及其家属介绍病情。未经医院批准并征得病人或者家属同意,不对病人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
第十九条 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病人涉嫌伤害以及非正常死亡时,应按照 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实事求是地出具医学证明文件。
第二十条 遵守医师职业道德,不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病人财物或者牟取其它不正当利益。
第四章 护理人员行为规范
第二十一条 忠于护理事业,尽心尽责地履行护理职责,热情、细心护理 每一位病人,为病人排忧解难,按照整体护理的要求,切实做好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和分级护理。
第二十二条 尊重病人的信仰和风俗习惯, 对病人一视同仁,维护病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三条 刻苦钻研业务,对技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护理知识,学习新技术,提高护理业务水平。
第二十四条 医护密切合作,认真执行医嘱,按时巡视病人,细致观察病情。协助医师向病人作必要的解释、说明工作,消除病人顾虑,使病人配合治疗。
第二十五条 遵守各项护理操作规程,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防止护理差错事故发生。一旦发生差错事故,要按规定及时报告。
第二十六条 主动向病人宣传卫生保健科普知识,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为病人创造整洁、宁静、温馨的诊疗环境。
第二十七条 在护理活动中,坚持做到仪表端庄,举止稳重,语言文明,热情耐心。
第五章
医技人员行为规范
第二十八条 树立为临床服务的观念,面向临床,主动配合临床各科室,为临床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十九条 热情服务,病人至上,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及时出具检查报告,缩短病人诊疗时间。
第三十条 作风严谨,一丝不苟,认真履行职责。检查前向病人详细交待检查注意事项;检查时细心检查可疑部位,避免差错;检查后认真登记检查结果,及时发送检查报告。
第三十一条 努力钻研业务,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开发诊断、治疗新项目,满足临床医疗发展的需要。
第三十二条 建立技术档案,管好医疗设备,认真做好医疗器械的供应、保养和检修工作。
第三十三条 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药品采购、保管、销售制度和制剂操作规程,保证药品和制剂质量,管好麻醉、剧毒和贵重药品。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行为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5.压疮诊疗及护理规范 篇五
一、定义:压疮指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引起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损害,如溃烂和坏死。引起压疮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是压力。
二、好发部位:压疮多发生于受压和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层较薄的骨隆突处,与卧位有密切关系,仰卧位:好发于枕骨粗隆、肩胛部、肘部、骶尾部及足跟处,尤其骶尾部。侧卧位:好发耳廓、肩峰、肋骨、髋骨、股骨粗隆、膝关节的内外侧及内外踝处
俯卧位:好发于面颊、耳廓、肩峰、女性乳房、肋缘突出部、男性生殖器、髂前上棘、膝部和足趾等处。
坐位:好发于坐骨结节、肩胛骨、足跟等处。
三、高危患者: 1.NORTON量表评分为极高危(积分<10),高危险(积分10-12)2.难免压疮表基本条件3项者(重危、长期卧床、活动不自如、老年、肥胖、水肿、大小便失禁)
四、压疮分期
I期:淤血红润期
压疮初期,局部皮肤受压或潮湿刺激后,出现红、肿、热、痛或麻木,短时间内不见消退,有红斑出现,但皮肤完整。
II期:炎性浸润期
红肿部位继续受压,血液循环仍得不到改善,局部静脉淤血,受压部位呈紫红色,皮下产生硬结。皮肤因水肿而变薄,可出现水泡,此时极易破溃
III期:浅度溃疡期
表皮水泡逐渐扩大,破溃,真皮层疮面油黄色渗出液,皮肤破坏深达皮肤全层,但未穿透皮下组织,在筋膜之上
IV期:深度溃疡期
压疮严重期,坏死组织侵入真皮下层和肌肉层,感染可向周边及深部扩展,可深达骨面。失去正常皮肤组织,伤口床被不同颜色的腐肉、痂皮覆盖,在这种情况下将腐肉或痂皮充分剥落,才能确定真正的深度和分期。
五、压疮的评估
1.面积测量:二维测量法:长×宽用厘米尺或同心圆尺测量,沿人体纵轴出伤口最长处为伤口的长,沿横轴测出伤口最宽处为伤口的宽。
2.深度测量:用无菌棉棒或探针放入伤口最深处,去掉皮肤外面的部分后放在厘米尺上测量,用棉棒以顺时针方法探测到的水平最深度为压疮深度,坏死组织覆盖伤口,则不能测量深度 3.创面评估
(1).黑色:干燥型伤口,伤口上覆盖着一层干黑色坏死层,渗出液很少。(2).黄色:潮湿型伤口,伤口表面右可脱落的腐痂,而且产生的渗出液很多。(3).红色:肉芽型伤口,伤口处在愈合阶段,伤口表面组织开始形成。
(4).粉色:表皮化伤口,伤口表面被一层粉红色的表皮细胞覆盖,伤口已经基本愈合。(5).其他颜色:可是为感染,伤口一般产生很浓的气味,渗出液很多。
六、治疗原则:局部治疗为主,辅以全身治疗。
(一)全身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加营养和全身抗感染治疗等。(二)局部治疗: 1.局部治疗和护理,加强防范措施,促进愈合,减轻患者痛苦。
(1)淤血红润期:除去病因,使压疮不能继续发生,防止局部继续受压,使用气垫床,增加翻身次数,保持皮肤及床单位的清洁干燥平整,局部皮肤用透明贴或减压贴保护,增加营养摄入,给予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
(2)炎性浸润期 保护皮肤,无感染发生,用水胶体敷料覆盖,未破小水泡应减少摩擦和局部继续受压,以防破裂感染,大水泡者应在无菌操作下抽出液体,再用无菌敷料包扎翻身、变换体位时避免拖、拉、推等动作,根据情况选择红(紫)外线照射治疗促进上皮组织修复。(3)浅度溃疡期:局部疮面清洁,表面吸氧,疮面喷洒“双料喉风散”等治疗
(4)坏死溃疡期:创面清洁,无坏死组织,局部引流通畅 感染疮面处理方法正确,1-2天更换敷料1次,局部敷料清洁,局部吸氧法使用方法正确(用塑料袋罩住疮面并固定四周,通过小孔向袋内吹氧,氧流量5-6L/min,每日2次,每次15min)2.大面积深达骨骼的压疮,应配合医生清除坏死组织。(1)瘀血红润期:去除危险因素,避免压疮加重。可采用湿热敷、局部按摩等方法,但按摩力量要轻柔,防止造成新的皮肤损害。对瘀血时间过长难以恢复的患者可以应用凡士林油纱布保护创面。水胶体敷料可作为治疗保护创面,但必须在皮肤充分清洁前提下使用,因为容易造成过于潮湿的环境,导致新的皮肤损害。
(2)炎性浸润期:保护皮肤,预防感染,防止感染是本期的关键治疗。
A、减少摩擦,防止水泡破裂,促进水泡自行吸收;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后,消毒局部皮肤,再用无菌敷料包扎。
B、创面无感染时,可以单纯应用凡士林油纱布覆盖伤口;在伤口没有过多潮湿或渗出时也可应用水胶体敷料,但须加强观察创面渗出和感染,一旦有过多渗出或感染,应立即停用,防止渗出过多引起的创面加深或感染扩散。
C、创面有感染时,可应用混合有磺胺嘧啶银软膏的凡士林油纱布覆盖创面。应用磺胺嘧啶银时创面会有蛋白样渗出(看似脓性渗出,但没有气味),这时药物和创面作用的结果,是正常反应。(3)浅度溃疡期:清洁创面,促进愈合。
A、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创面后使用凡士林纱布、金霉素软膏、鞣酸软膏等促进创面愈合、预防感染。
B、在无感染情况下,伤口没有过多潮湿或渗出时可应用水胶体敷料,但须加强观察创面渗出和感染,一旦有过多渗出或感染,应立即停用,防止渗出过多引起的创面加深或感染扩散。
C、创面有感染时,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后,应用局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并使用磺胺嘧啶银霜外用。创面应用磺胺嘧啶银时会有蛋白样渗出(看似脓性渗出,但没有气味),这时药物和创面作用的结果,是正常反应。
(4)坏死溃疡期:去除坏死组织,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可用生理盐水或1:2000洗必泰溶液清洗疮面,再用磺胺嘧啶银霜等治疗。对于溃疡较深、引流不畅者,应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再进行换药处理。感染的创面应采集分泌物作细菌及药物敏感试验,根据结果选用药物。一些中药制剂(长皮膏)也可应用于压疮的治疗。对大面积深达骨骼的压疮,应配合医生清除坏死组织,植皮修补缺损组织,以缩短压疮病程,减轻患者痛苦。特别注意不主张应用无抗菌作用溶解坏死组织药物,防止感染加深创面或感染扩散。
七、护理规范
(一)压疮的预防
1、皮肤清洁卫生、完整性好、无异味、无瘙痒。
2、防范措施落实到位
(1)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
(2)高危患者建立床头翻身卡,每2h翻身一次,有记录,记录体位与实际情况相符;翻身、变换体位时避免拖、拉、推等动作
(3)患者处于各种卧位时应采用软枕或其他设施垫于骨突处(4)根据病情给与患者使用气垫床
(5)平卧需抬高床头时,一般不高于30°,半卧位时足底垫枕屈髋30°,并在髋窝下垫软枕(6)长期卧床患者每日进行主动或被动全范围关节活动,体位放臵正确,舒适安全,肢体处于功能位
(二)压疮监控:实施三级监控,有压疮诊疗常规
1、实施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的三级监控,有监控记录
2、病房有院外带来压疮及时填“压疮表”并注明“院外”上报科护士长,由科护士长审核方可生效。如在病房发生压疮,病区在24~48h填写“压疮评估表”并上报护理部
3、护士在落实预防措施均应记录在“压疮评估表”内
4、科护士长定期监控,并指导和督促预防措施的落实,跟踪并记录,评估时间按“压疮评估表”执行,压疮的转轨情况均要上报护理部。
5、每月的护士长会议上讨论“压疮”发生情况
(三).健康教育:患者及家属了解压疮发生、发展预防知识和护理措施
1、告知患者及家属压疮发生、发展的预防知识和护理措施
2、指导患者自我护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经常改变体位、定时翻身、经常自行检查皮肤状况及保持身体和床褥的清洁卫生等)
3、指导患者合理膳食、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1)营养指导:良好的营养是创面愈合的重要条件,应给予平衡饮食,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对于营养不良以及长期卧床或病重者,应给予充足的营养,可补充瘦肉类等高蛋白食物;西红柿、茄子、红枣等高维生素膳食;不能进食者在营养师的指导下给予鼻饲,或采用支持疗法。
(2)保持正确的体位:增加翻身次数,避免局部过度受压。因疾病所采取的被迫体位,应每半小时至2小时改变体位一次,减轻皮肤受压时间。
(3)避免局部皮肤刺激:内衣柔软、透气,保持清洁干燥;床单整洁平整、无皱折、无碎屑;对大小便失禁者、呕吐或出汗多者应及时擦洗干净、更换衣服和床单;使用尿片者,必须保持尿片清洁、干燥,及时更换。
(4)规范操作:使用便器时,应选择无破损便器,不要强塞硬拉,必要时在便器边缘垫上软纸或布垫,以防擦伤皮肤;翻身时,动作轻柔,避免擦伤皮肤。正确实施按摩;患者处于各种卧位时应采用软枕、水垫或其他设施垫于骨突处;平卧需抬高床头时,一般不高于30°,半卧位时足底垫枕屈髋30°,并在髋窝下垫软枕;长期卧床患者每日进行主动或被动全范围关节活动,体位放臵正确,舒适安全,肢体处于功能位;根据病情给与患者使用气垫床。(5)遵医嘱实施抗感染治疗,预防败血症。
(6)加强心理护理疏导,鼓励患者树立信心,勤翻身。
6.脾胃病胃脘痛诊疗规范 篇六
胃脘痛指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的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本诊疗规范相对应西医学中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胃炎。
【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肋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节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粘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粘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
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4.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5.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虚弱。
6.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7.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便黑,面色暗滞,舌质暗红或有淤点、瘀斑,脉弦涩。【鉴别诊断】
1、胃痞: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为主的病证,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且病及胸膈,不难区别。
2、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应高度警惕,防止与胃病相混。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为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伴气短、汗出等,病情急。
3、胁痛:以两胁疼痛为主要表现,常伴见发热、黄疸等症状,病情急。【治疗】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 1.肝胃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选用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佛手、百合、乌药、甘草。
2.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清热
推荐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选用柴胡、赤芍、青皮、陈皮、龙胆草、黄连、吴茱萸、乌贼骨、浙贝母、丹皮、栀子、甘草。
3.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
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选用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黄芩、滑石、大腹皮、白寇仁。
4.脾胃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
推荐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选用党参、炒白术、茯苓、陈皮、木香、法半夏、炙甘草。
5.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健脾。
推荐方药: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选用黄芪、桂枝、干姜、白术、法半夏、陈皮、党参、茯苓、炙甘草。
6.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益胃。
推荐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选用北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百合、乌药、佛手、生甘草。
7.胃络瘀阻证 治法: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选用丹参、砂仁、生蒲黄、莪术、五灵脂、三七粉(冲服)、元胡、川芎、当归等。
(二)针灸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体针、腹针、平衡针灸等治疗方法。
(三)其他方法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穴位注射、背俞穴拔罐、中药穴位贴敷、艾灸、中药TDP离子导入、胃肠动力治疗仪等疗法。
(四)护理
1、观察病情,了解患者有无上腹部饱胀不适,特别是在餐后,无规律性上腹隐痛、嗳气、泛酸、呕吐等。
2、急性发作或病状明显时应卧床休息,指导病人避免精神紧张,如可用转移注意力、做深呼吸等方法,以利于疼痛的缓解。也可用针灸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位缓解疼痛,还可以用热水袋热敷胃部,以解除痉挛,减轻腹痛。
3、加强饮食管理,鼓励病人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饮食。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充分咀嚼,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食丰富而易消化的营养食物,不暴饮暴食,避免进食过咸、过甜、粗糙和刺激性食物,给予适当的矿物质及维生素。提供舒适的进食环境,避免不良刺激,如噪音、不良气味等。观察并记录病人每日进餐次数、量、品种,以了解其摄入营养能否满足机体需要。
4、指导病人抗HP治疗,做好服药的护理。
5、慢性胃炎病程长,病人易产生焦虑、失望情绪。所以要做好精神护理,在心理上安慰病人,加强沟通,态度热情、真诚,取得病人信任,使病人树立信心。
6、指导病人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加强饮食卫生和饮食营养,养成有规律的饮食习惯,戒烟戒酒。
【疗效评价】
1.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主要症状(胃脘痛及痞满)的记录与评价。按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计算主要症状改善百分率。(1)痊愈:症状消失。
(2)显效:症状改善百分率≥80%。(3)进步:50%≤症状改善百分率<80%。(4)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50%。(5)恶化: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2.内镜下胃粘膜疗效评定
分别对胃镜下红斑、糜烂、出血、胆汁反流,花斑、苍白、血管显露、黏膜结节等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镜下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
(1)痊愈:胃粘膜恢复正常。
(2)显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2级以上。(3)进步: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1级。(4)恶化:胃粘膜病变无改变或加重。3.胃粘膜组织学疗效评定
分别对病理状态下慢性炎症、活动性、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病理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
(1)痊愈:胃粘膜病理恢复正常。(2)显效: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2级。(3)进步: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1级。(4)无效:胃粘膜炎症程度无改变或加重。【难点分析】
中医在治疗慢性胃炎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改善患者症状方面。但临床使用中医药的治疗仍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问题如下:
1、患者的依从性差。现代生活节奏紧张,中药饮片的煎煮比较麻烦,不能随时随地服用,患者难以坚持服用。再者,患者自行煎煮的中药难以达到理想疗效。现代人对于中药的煎煮普遍存在不精通的情况,随便煎煮,不能达到药物的最好疗效。
2、部分患者疗效差。部分慢性胃炎患者腹部饱胀痞满症状的治疗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3、复发率高。慢性胃炎的致病因素较多,其中与生活、饮食习惯及情志有较大的关系,患者在病情好转后,往往恢复原有的生活习惯,导致病情的复发,所以本病长期疗效差,复发率高。
【对策与思路】
1、针对患者依从性差,我们把中药饮片改为使用中药颗粒中药颗粒剂,方便患者随时随地服用。或由中药煎煮房帮助患者煎煮中药。对于协定处方,可以预先煎煮好中药,包装好,患者交费后直接领走,方便患者。
2、针对部分患者疗效差,拟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内服中药结合中医外治疗,如穴位埋线、穴位敷贴、隔物灸等,初步的临床观察表明可以提高疗效。拟开展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7.妇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篇七
为加强妇科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规范妇科内镜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妇科内镜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妇科内镜诊疗技术主要包括妇科腹腔镜和妇科宫腔镜等诊疗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妇科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妇产科诊疗科目,有与开展妇科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开展妇科内镜手术的医疗机构设备、设施基本要求:
1.能够满足妇科内镜手术临床工作要求,内镜工作室应包括内镜检查室、手术室以及门诊手术室等。内镜工作室要有各种相应的手术以及应急救治设备。
2.具备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内镜设备和手术器械。
3.有内镜消毒灭菌设施和医院感染管理系统。
(四)有至少2名具备妇科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 的执业医师,有经过妇科内镜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妇科内镜手术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拟开展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的四级妇科内镜手术,如:腹腔镜根治性子宫切除术、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切除术、盆底重建术、先天性生殖道畸形矫治术、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分期手术等;宫腔镜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Ⅱ型粘膜下肌瘤切除术、子宫畸形矫治术等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1.三级医院,开展妇科临床诊疗工作10年以上,妇科病房实际开放床位数不少于40张,5年内累计完成妇科内镜手术病例3000例以上,开展四级妇科内镜手术累计300例以上,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具备满足危重病人救治要求的重症监护室。3.开展妇科恶性肿瘤相关的四级妇科内镜手术的医疗机构,还应当具备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肿瘤化学治疗与放射治疗诊疗科目。
4.具备满足实施四级妇科内镜手术需求的临床辅助科室设备和技术能力。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妇科内镜诊疗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妇产科专业。2.有5年以上妇科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经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妇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4.拟开展四级妇科内镜手术的妇科内镜诊疗医师还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1)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2)经卫生部妇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二)其他相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应当经过妇科内镜诊疗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一)严格遵守妇科疾病的诊疗规范、妇科内镜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二)实施内镜手术必须使用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的内镜专业设备、耗材及药品,严格执行《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三)妇科内镜诊疗技术由具有妇科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在职医师决定,术者由具有妇科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医师担任;四级妇科内镜手术由具有四级妇科内镜手术临床应用能力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在职医师决定,术者由具有四级妇科内镜手术 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医师担任。术前应当确定手术方案和预防并发症的措施,术后制订合理的治疗与管理方案。
(四)实施内镜手术前,应当向患者或其法定监护人、代理人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五)加强妇科内镜诊疗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妇科内镜诊疗后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记录。
(六)医疗机构和医师应当按照规定接受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对妇科内镜诊疗情况进行的技术检查,包括病例选择、手术成功率、严重并发症、医疗事故发生情况、术后病人管理、随访情况和病历质量等。
(七)医师实施妇科内镜诊疗,必须亲自诊查患者,并按规定及时填写、签署医学文书,不得隐匿、伪造、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
(八)医师不得出具与自己执业范围无关或者与执业类别不相符的医学证明文件。
(九)其他管理要求:
1.建立妇科内镜诊疗器材登记制度,保证器材来源可追溯。
2.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妇科内镜诊疗器材。3.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照规定收费。
四、培训
拟从事妇科内镜诊疗工作的医师应当接受不少于6个月 的系统培训。
(一)培训基地。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指定本辖区妇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并组织开展妇科内镜诊疗医师培训工作。
卫生部妇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负责四级妇科内镜手术的培训,且具备下列条件:
1.三级医院。
2.具备四级妇科内镜手术临床应用能力,每年完成各类妇科腹腔镜手术1000例以上和宫腔镜手术500例以上。其中,完成四级妇科内镜手术不少于100例。
3.有至少4名具备四级妇科内镜手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指导医师,其中具有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指导医师不少于2名。
4.有与开展妇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
5.举办过全国性的与妇科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的专业学术会议或承担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二)培训工作基本要求。
1.培训教材和培训大纲经卫生部认可。
2.保证接受培训的医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培训内容。
3.培训结束后,对接受培训的医师进行考试、考核,并出具是否合格的结论。4.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师建立培训及考试、考核档案。
(三)四级妇科内镜手术医师培训要求。
1.拟从事四级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与完成不少于5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参与四级妇科腹腔镜手术不少于15例,并经考核合格。
2.拟从事四级妇科宫腔镜手术的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与完成不少于30例妇科宫腔镜手术,参与四级妇科宫腔镜手术不少于10例,并经考核合格。
3.在指导医师的指导下,学员应参与对患者全过程的管理,包括术前评价、诊断性检查结果解释、与其他学科共同会诊、妇科内镜诊疗操作、妇科内镜诊疗操作过程记录、围手术期处理、重症监护治疗和手术后随访等。
4.在境外接受妇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6个月以上,完成规定病例数的医师,有境外培训机构的培训证明,并经卫生部指定培训基地考试,考核合格后,可以认定为达到规定的培训要求。
五、其他管理要求
本规范实施前具备下列条件的医师,可以不需经过培训和妇科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而开展四级妇科内镜手术工作。
(一)职业道德高尚,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2名以上本专业主任医师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二)拟从事四级妇科腹腔镜手术工作的医师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在三级医院从事妇科腹腔镜手术工作10年以上,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近5年累计完成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例1000例以上,其中每年独立完成四级妇科腹腔镜手术不少于100例。
(三)拟从事四级妇科宫腔镜手术工作的医师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在三级医院从事妇科宫腔镜诊疗工作10年以上,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近5年累计完成妇科宫腔镜诊疗病例500例以上,其中每年独立完成四级妇科宫腔镜手术不少于50例。
8.心电图室诊疗规范 篇八
医疗质量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是医疗工作的生命线,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主题。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时刻以保护人民身心健康为己任,努力提高业务水平、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同时作为一名科室负责人,深知科室质量安全是科室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工作,从规范医疗行为上狠抓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一)在日常工作中
1、不断加强医德医风学习,把“救死扶伤”奉为天职,做到理解、同情、关心、爱护和尊重患者。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加强与病人的沟通交流,耐心向病人解释病情;努力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包括礼貌性语言、解释性语言、安慰性语言、保护性语言;定期征询病人意见,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解释耐心、检查细心、治疗精心、听意见虚心。
2、严格贯彻执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及诊疗、护理、预防保健等技术操作规范、常规,做到依法执业,依规操作。严格落实医院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特别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
3、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更新业务知识,了解国内外医学最新进展,学习普外科常见病的最新诊治规范、普外科手术规范操作。严格按照诊疗规范、手术操作规范进行诊疗活动,确保医疗质量。自2000年以来,对新出的结直肠癌、胃癌、腹股沟疝、胃肠道间质瘤的诊疗规范(包括国外国内的规范),均进行了学习并留有档案,在诊疗活动中真正做到有据可依、有理可循,确保对病人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负责,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确保了医疗安全。
4、虚心向兄弟科室学习。严格执行医院的规则制度,不跨科收病人,遇到本专业意外的病情或疾病时积极向相关科室沟通,请会诊向相关专业专家学习。
(二)在科室管理工作中
1、加强科室业务学习,提高各级医师素质。把每周五定为业务学习日,学习本专业的最新进展、诊疗规范、国内外专家手术操作演示视频等。对病房、门诊工作进行总结,如出现问题,重点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吸取经验教训和提出整改措施等。持续地对科室各级医师进行强化医疗安全的警示教育,增强全体医生的责任感,培养缜密、科学的医学态度和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确保医疗安全,严防医疗问题发生,努力为广大患者提供便捷、安全、有效地医疗服务。
2、对科室各级医师严格要求,特别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及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准入制度等的落实情况不定期进行检查,避免差错事故,减少医疗纠纷,确保医疗安全。
3、要求各级医师重视医患沟通。医务人员要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选择权,同时也是在保护医护人员自己的医疗行为。病人入院后须进行一系列告知、签字,如入院告知、病情告知、治疗风险告知、特殊检查、病情危重等,而且须让患者签字为证,通过告知,遵循了知情同意原则,最大限度减少医疗纠纷发生。
4、狠抓病历书写质量及管理。病历作为医疗档案,是整个医疗行为的真实记录,具有法律效应当纠纷或事故发生时,它是医疗事故鉴定及司法鉴定的主要依据,尤其是在举证责任倒置的今天,病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病历重要性的学习,使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到每份医疗文书的重要性和法律意义,严格按规范书写、及时完成,并且各类文书要完整。在科室内成立了病案质量管理小组,每周对运行病案、出院病案进行质控,对出现问题的病历要责任到人,限期整改的同时对其进行一定的经济处罚。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晨会交班后提出整改意见,要求各级医师按照整改方案严格执行。
5、每月对科室的医疗质量,进行总结,兑现奖惩。对质量优秀者给予奖励,对质量不达标者给予罚款。科室的奖惩与个人年底评优树先挂钩,由此加强各级医师的医疗安全意识。
9.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篇九
为规范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穿刺途径对除颅内血管和心脏冠状血管以外的其他血管进行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不包括经血管途径对肿瘤性疾病进行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分为四级(见附件)。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普通外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血管造影机,配备心电监护。
3.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四)有经过正规培训、具备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医疗机构基本条件。
(1)三级医院,有独立的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血管外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5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5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二级医院,有相对固定的医学影像科、血管外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400例,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0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3)拟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新建或新设相关专业的医疗机构,应当符合本规范的人员、科室、设备、设施条件,并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临床应用能力评估后方可开展。
2.有至少2名经过正规培训、具备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其中至少1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具备满足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介入手术室(造影室)、重症监
护室、医学影像科、麻醉科、手术室和其他相关科室、设备和技术能力。
(1)介入手术室(造影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具有“路图”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具备气管插管和全身麻醉条件,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具备供氧系统、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血氧监测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2)重症监护室。设置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达到Ⅲ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和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能够进行心电图、血压和血氧等项目监测;能够开展有创颅压监测项目和有创呼吸机治疗;有院内安全转运重症患者的措施和设备;具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有5年以上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的专职医师和护士,能够满足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3)医学影像科。能够利用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进行常规和床旁血管检查,具备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或磁共振(MRI),以及医学影像图像传输、存储与管理系统。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2.有3年以上内科、外科或者放射介入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经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4.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医师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有5年以上内科、外科或者放射介入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经卫生部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二)专业护士及其他技术人员经过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一)严格遵守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严格掌握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证。
(二)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由本院外周血管介入医师决定,术者由本院外周血管介入医师担任。
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由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外周血管介入医师决定,术者由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外周血管介入医师担任。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前,应当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与术前、术后管理方案。
(三)实施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前,应当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建立健全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后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记录。
(五)在完成每例次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后10个工作日内,使用卫生部规定的软件,按照要求将有关信息报送至卫生部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通知另行下
发)。
(六)医疗机构每年完成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病例原则上不少于5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20例。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的医疗机构每年与介入诊疗操作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应当低于5%,死亡率应当低于2%。
(七)具有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资质的医师作为术者每年完成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20例。
(八)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准予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名单进行公示。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已经获得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手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病例选择、手术成功率、严重并发症、死亡病例、医疗事故发生情况、术后病人管理、平均住院日、病人生存质量、病人满意度、随访情况和病历质量等。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或者医师,暂停相关技术临床应用资质并责令整改,整改期不少于3个月。整改后评估符合条件者方可继续开展相关技术;整改不合格或者连续2次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取消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临床应用资质,并向社会公示。
(九)其他管理要求:
1.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器材。
2.建立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器材登记制度,保证器材来源可追溯。在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患者住院病历中手术记录部分留存介入诊疗器材条形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文件。
3.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器材。4.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照规定收费。
四、培训
拟从事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的医师应当接受不少于6个月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系统培训。
(一)培训基地。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本辖区一、二级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培训基地,并组织开展一、二级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医师的培训工作。
卫生部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培训基地负责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培训,且具备下列条件:
1.三级甲等医院,并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准予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2.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普通外科(血管外科)和心脏大血管外科的床位总数不少于200张,其中外周血管介入病床总数不少于30张。
3.有至少5名具备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资质的指导医师,其中至少2名为主任医师。
4.有与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
5.每年完成各类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500例,其中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300例。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的医疗机构每年与介入诊疗操作相关严
重并发症发生率应当低于5%,死亡率应当低于2%。
6.相关专业学术水平居国内前列,且在当地有较强的影响力。
(二)培训工作的基本要求。
1.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培训应当使用卫生部统一编写的培训大纲和培训教材。
2.制定培训计划,保证接受培训的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培训。3.按照要求在培训期间对接受培训医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操作水平进行定期测试、评估;在培训结束后,对接受培训医师进行评定,并及时报送相关信息。
4.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师建立培训及考试、考核档案,并做好考勤记录。5.根据实际情况和培训能力决定培训医师数量。
(三)外周血管介入医师培训要求。
1.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作为术者完成不少于50例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其中三级以上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30例,并经考核合格。
2.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加对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患者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术前评价、诊断性检查结果解释、与其他学科共同会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操作、介入诊疗操作过程记录、围手术期处理、重症监护治疗和手术后随访等。
3.在境外接受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系统培训6个月以上、完成规定病例数的医师,有培训机构的培训证明,并经考试、考核合格的,可以认定为达到规定的培训要求。
五、其他管理要求
(一)本规范实施前已经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医师,可以不经过培训和考核,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内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3名以上本专业主任医师的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3.在医疗机构连续从事外周血管介入诊疗临床工作10年以上,已取得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4.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500例,其中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手术不少于200例,与介入诊疗操作相关严重并发症生率低于5%,死亡率低于2%。未发生二级以上与介入诊疗相关的医疗事故。
(二)本规范实施前已经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医师,可以不经过培训直接参加考核,经考核合格后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工作: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内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3名以上本专业主任医师的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3.连续从事外周血管介入诊疗临床工作8年以上、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4.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500例。其中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200例,与介入诊疗操作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5%,死亡
率低于2%。未发生二级以上与介入诊疗相关的医疗事故。
附件: 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分级目录
一级手术
一、主动脉造影术 二、四肢动脉造影术
三、腹腔干、肝、脾动脉造影术
四、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术
五、肾动脉造影术
六、间接性门静脉造影术
七、上、下腔静脉造影术 八、四肢静脉造影术
九、肝、肾静脉造影术
二级手术
一、透视下深静脉穿刺置管术
二、颈、椎动脉造影术
三、肺动脉造影术
四、选择性脏器动脉造影术及药物灌注
五、经皮体表一般畸形血管硬化术
六、透析瘘管再通术
三级手术
一、经皮经肝(脾)门静脉、肝静脉造影术
二、肺动脉经导管溶栓术、血栓清除术
三、主动脉、四肢动脉经导管溶栓术、血栓清除术
四、除脑、心脏外的脏器动脉经导管溶栓术、血栓清除术 五、四肢动脉血管成形术
六、肾动脉(含其他内脏动脉)血管扩张成形术
七、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止血为目的)
八、除颅内血管、心脏冠状血管、主动脉外的动脉瘤、假性动脉瘤栓塞、腔内修复术
九、脾、甲状腺动脉栓塞术(消除功能为目的)
十、肢体动静脉瘘栓塞、腔内修复术
十一、除脑、心脏外的脏器动静脉瘘栓塞、腔内修复术
十二、上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取出术
十三、肾、肝移植术后血管吻合口狭窄血管扩张成形术
十四、血管内异物取出术
十五、腔静脉、四肢静脉经导管溶栓术、血栓清除术
十六、除脑、心脏外的脏器静脉导管溶栓术、血栓清除术 十七、四肢静脉血管扩张成形术
十八、除脑、心脏外的脏器静脉血管扩张成形术
十九、下肢浅静脉腔内激光闭合术、射频消融术、硬化术
二十、除颅内血管、心脏冠状血管、肺动脉、支气管动脉外的动脉栓塞术(止血为目的)
二十一、精索、卵巢静脉曲张硬化、栓塞术 二
十二、盆腔静脉曲张硬化、栓塞术
四级手术
一、颈动脉血管成型、支架植入术
二、椎动脉血管成型、支架植入术
三、颅面部血管瘤硬化、栓塞术
四、颈外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栓塞术
五、主动脉成形术
六、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七、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
八、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
九、布-加综合征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
十、动、静脉药盒植入术
十一、肢体动脉斑块旋切术、超声消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