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暨“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2024-10-11

2024年度暨“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共9篇)

1.2024年度暨“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篇一

药业管理委员会

关于中医药产业十一五总结暨

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议

第一章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把中医药产业确定为全市三大特色产业之一,制定了优惠政策,加大政策资金投入,全方位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全体药业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医药加工企业日益壮大,产业链条不断拉长,中药材专业市场品位显著提升,中药材种植规模迅速扩大,中医药文化日趋完善,基本上形成了科、工、贸一体化,种、销、加一条龙的产业格局,达到了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预期目标,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第一节

医药工业日益壮大,充分发挥了中医药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十一五期间,新上中药加工企业七家,企业总量达到12家,形成了中药产品、中药保健品、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等中药材深加工全面发展的大药业格局,年均中药材加工量由十五期间的5000吨,达到1.5万吨,有力地带动了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经营、中药材物流企业的快速发 1 展。

第二节

中药材专业市场日益壮大,建筑面积由十五期间的300亩,扩大到400亩,入驻商户由05年的400户,增加到650户,年均交易额由10亿元增加到15亿元,中药材物流企业应运而生,已由06年初的5家增至30余家,物流配送已成为中药材流通的主要形式。传统的经营方式已逐渐被现代化的物流所取代。

第三节

以药王孙思邈为主线的中医药文化经过系统全面整理,已形成集人物、古迹、景观于一体贯穿古今的系统文化,黄帝文化、褚澄文化、药王文化、明定王文化、行帮文化等构成了禹州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编篡出版了《禹州地产药材》、《苍生大医孙思邈》、《禹州中药文化》等数十部中医药文化专著。传统的“禹州药会”于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禹州中医药产业的走向世界的一张城市名片。

第四节

以“药王、文化、经济”和“文化、和谐、发展、共赢”为主题的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节暨中国禹州中医药交易会,五年间举办了四期,内容不断丰富,品位逐步提高,吸引了国内外大批知名药界人士,合作范围、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大,累计成交额达到50亿元以上,并借助盛会平台,其它合作领域签约逾百亿元,有力地助推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第五节

在专业市场带动、加工企业的拉动和药交会的推动下,中药材种植取得重大突破,规范化、基地化种植已成为中药材发展的主要形式,2009年全市种植品种达到200余种,总面积突破40万亩。比2005年的20万亩翻了一番,年产值达6亿元。2007年我市被河南省农业厅、河南日报社评选为“河南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2009年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唯一的中药材加工示范基地,道地药材禹白芷、禹白附、禹南星、豫西丹参取得了国家道地药材原产地地域保护。建成了占地3200亩集教学、科研、示范、选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河南省药用植物园”,2008年市政府被国家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吸收为副理事长单位。

第二章 十二五发展目标 第一节

形式分析

一、机遇

1、通过十五、十一五规划期间国家不断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的支持和扶持,为中医药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中医药在“非典”、“甲流”等全球性流行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已为世人所认同,中医、中药开始走向世界。

2、十一五末,国务院又制定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河南省被确定为中药现代化优先发展的11个省份之一,河南省政府又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制定了实施方案(豫政〔2010〕22号),在政策、资金、体制等方面对中医药产业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中医药事业在新世纪、新阶段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3、我市中医药产业历史悠久,中药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发展中医药事业,提升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2009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禹州市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全方位地推动中医药产业上档升级,把中医药产业作为我市经济由资源依赖型向全面可持续发展转变的首选产业和特色产业。并规划了19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把中医药产业和机械装备业作为主导产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吸收国内药业名企入驻置业,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中医药加工业,引领我市中医药产业驶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禹州中医药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挑战

1、在国内外中医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我市中医药产业由于固守传统的经营模式,固定门店、各自为战以及集贸式交换的经营方式沿用至今,市场环境不断升级,而经营思 维停滞不前,致使全行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与政府投入不成比例,特色优势不够明显。从80年代,我市恢复药市至今,虽然涌现出不少杰出的经营人才,但尚未出现具有实力的领军企业和领军大商。我市专业市场已与外省的亳州市场、安国市场、樟树市场拉大了距离,对全国市场的影响力逐渐衰减。

2、中医药加工企业还处于体弱个小、科技水平相对较低的阶段,成熟企业不能满负荷运转,在建企业尚未形成生产力,如我市药王制药集团拥有国家批号产品30多个,而批量生产的仅有十多个,并且没有一个行销全国的名牌,市场占有率低而不稳。

3、中药材专业市场由于功能不全,尤其是没有集中交易场所,失去了运用现代化经营手段的基础,信息、物流、期货等的发展遭遇瓶颈,松散式经营,零星式加工,地摊式晾晒,货架式储存等落后的经营手段仍然是市场主流,远远落后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代化中医药产业,如不及时改造和上档升级,将逐渐被淘汰,同时落后的经营手段,给市场的管理,质量监管造成很大难度。

4、中药材生产与市场经营,企业加工环节产业链条出现断层,地药支撑能力不够强势。我市有40万亩的种植面积,但三分之二属于木本植物,且大多属于低价位的大路品种,种植效益不够明显,如我市女贞、槐米遍布城乡,俯首 可拾,但采摘成本与销售价位相差无几,只能收回劳务费用,尤其是山区植物山茱萸、杜仲、山楂、皂角以及草本的菊花、二花、益母草采摘率很低。家种品种如白芷、白附、、南星、丹参等道地药材种植,规模不大,道地优势不够明显,成百上千吨的存量几乎没有。08年白芷价扬走俏,我市地产品顷刻断货,药商则纷纷到外地采购,药农、药商望价兴叹,收益平平,其它地产药材也很少大量储备,可见产量和储量均不能应付市场的风声草动。至今为止,我市产药乡镇均没有某一品种的大量优势。全市没有一座中药材标准仓储设施。简陋的仓储条件致使药材质量下降,霉烂变质现象时有发生。

5、一些保护和扶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不够,中医药的投入长期不足,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管理体制不顺,中医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金融支持不力,以及监管标准缺失,药材收购免税农产品抵扣进项税,宽严不一等,都严重制约着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使整个产业在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第二节

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我国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打造现代化药都为目标,政策驱动、科研启动、项目带动、改革推动,加快发展中医药加工业,繁荣中药材流通业,拉动中药材流通业,拉动中药材种植业,形成企业——市场——种植——企业的循环经济和产业链,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推动禹州中医药产业率先发展,跨越发展。

(二)奋斗目标

十二五期间,在稳定中药材种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药材深加工产业,着力提高深加工水平,打造禹州药都品牌,到十二五末,中药材加工能力翻四番,达到20万吨,年加工能力万吨以上企业达到5家,中药材年交易额突破100亿元。

(三)重大战略布局

1、以产业集聚区中医药产业园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纳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国内外医药加工企业入驻产业园,以中医药企业发展带动中药材市场经营,以中药材市场繁荣拉动中药材种植,以标准、规范的规模种植反哺企业发展,拉长产业链条,打响药都品牌。到十二五末,中药加工企业发展到20家,中药加工能力翻四番,达到20万吨,药王制药、中加药业、金地药业、久源堂药业、千方药业、青山药业,年加工能力达到万吨以上,中药材专业市场和万家中药材物流中心实现中药材年交易总额突破100亿 元。

2、增强现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扩大再生产能力,使药王制药集团、中加生物科技、森源本草科技、青山药业集团、金地药业、凯旋药业等本土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使国家批号产品进入盛产期,达到满负荷,并充分运用现代化推销手段,抢滩市场,把禹字号产品推向全国、叫响全国。

3、以在建的河南省华中医药物流和河南省万家中药材物流项目为依托,引领禹州中医药产业上档升级,逐步取代禹州中药材传统的经营方式。利用两年时间完成基础建设,分别建成面积为44000平方的中成药交易中心和20000平方的中药材现货交易中心,以及10万平方米的中药材温控气调库和50亩以上的中药材标准晒场,并通过努力使河南省博士后协会中药材高科研发基地入驻禹州。

4、加强中药材专业市场的管理,强化监管力度,取缔无证经营,进行企业化改造,使商户入驻数翻一番,达1500家,市场年交易额突破50亿元。在建的万家中药材物流中心增加中药材现货交易中心项目,运用现代化经营手段,为药农、药商和外地客商提供科学便捷的服务。项目于2012年建成投入使用,年交易达到50亿以上。

5、中药材种植。继续保持40万亩种植面积,产能达到50万吨,大力发展道地药材种植,研究制定道地药材种植奖励机制,对药农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提高药农种植药材特 别是道地药材的积极性。对乡镇办种植中药材研究制定奖励办法,纳入市政府目标考评,促进中药材种植发展。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推进规范化,基地化种植和公司+农户,订单药业等多种形式,规避和减少药农种植风险,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其种植积极性,为中药材专业市场提供有力的地药支撑。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2.2024年度暨“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篇二

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是农业部和省级农业机械化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公益性事业,是国家法律法规确定的农机质量评价公共服务职能。与产品检验、质量认证等其他质量评价模式不同,农业机械试验鉴定从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实际使用的需要出发,通过对农业机械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评价,全面考核评价农业机械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为农业机械的选择和推广提供依据和信息。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法规建设、能力建设、技术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统筹发展初见成效,服务“三农”的作用更加凸显。

1 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工作进入依法鉴定新阶段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鉴定能力认定办法》、《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和标志管理办法》和《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实施办法》等有关配套规章相继发布实施;各地制修订了地方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办法和加强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工作的意见等地方规章政策;特别是《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机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的发布实施,对加强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工作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奠定了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在国家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的法律地位,明确了工作原则、内容、方法和责任,使试验鉴定工作跨入依法鉴定的轨道。

2 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技术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以来,构建以突出为农业生产应用服务为特点,以安全性、适用性和可靠性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技术体系成为全国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系统的迫切任务。近几年,积极争取《农业装备可靠性检测技术试验方法研究》、《农业机械适用性评价技术集成研究》等重大行业科技项目,深入开展基础技术研究,有力推动了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技术体系建设的进程。目前,农业部已发布5个农业机械推广鉴定通则、56个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大纲和58个农业机械产品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农业行业标准);省级农业机械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农机化发展需要,及时制修订了相关农业机械产品的省级推广鉴定大纲。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技术体系基本形成。

3 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统筹发展机制基本确立

根据《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鉴定能力认定办法》的规定,农业部先后组织开展了两批部级鉴定能力认定工作,承担部级鉴定的试验鉴定机构数量达到了19个,实现了部级推广鉴定按照“统一受理申请、统一鉴定大纲、统一收费标准、统筹安排鉴定任务、统一发放证书标志”的“五统一”原则开展,提高了部级推广鉴定工作的规范性、公正性和工作效率,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逐步形成了更加有序、均衡、协调发展的机制,为构建布局科学合理的农业机械试验鉴定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4 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系统服务“三农”作用突出

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系统围绕制定《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和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大力开展拖拉机、收获机械、插秧机等主要农业机械的推广鉴定,累计完成部级推广鉴定2 200多项,省级推广鉴定17 000多项,比“十五”期间提高120%以上;针对特色、新型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积极开展了挤奶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油菜收获机械及设施农业设备等选型鉴定,为确保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和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及时开展重点农业机械的质量调查、补贴机具质量督导及投诉监督,促进了农机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的提高,保障了农机用户的合法权益。同时,在农机化标准制修订、质量认证、农机化信息宣传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3.十一五期间支教总结 篇三

洋县教育体育局

结合《陕西省“十一五”期间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根据省、市、县有关教师轮岗、支教精神,我局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推进教师的均衡配置为抓手,持续实施对口支教工作,为我县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师资力量,积极推动了我县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我县人才振兴计划共招聘44名师范专业本科毕业生到农村初中任教,共派出200余名优秀教师分赴偏远山区薄弱学校支教,使受援学校的整体师资素质得到了提升,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支教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结合实际汇报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做好支教安排

局领导高度重视支教工作,每年人才振兴计划公开招聘的教师,根据编制空缺的实际,建议全部分配到师资力量薄弱的农村学校任教,确保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及时得到补充,为农村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师资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每年的秋季开学工作会上重点针对此工作做出部署安排,强调支教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的任务职责,建立支教工作责任制,要求支教人员按期到达受援学校上岗,并定期到支教点检查指导,使支教工作顺利开

展,真正落实到位。

二、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支教工作任务

定期召开人才振兴计划招聘教师和全体支教工作人员的专题会议,组织学习省、市、县有关支教工作的文件精神,明确支教工作的目标任务,使新上岗从教的高校毕业生安心工作,使选派的支教人员努力工作。动员大家积极参与,深入教学第一线,完成受援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通过示范课、观摩课,教研活动,专题讲座等方式,开展教学交流活动,分析受援学校在教学教研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建议,鼓励他们做出成绩,锻炼成才,树立楷模。

三、加强管理,确保支教工作收到实效

为使支教工作落到实处,我局将学校按区域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教育教学区域,各区域之间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大大提高了区域内教师的支教工作力度。

在支教人员的管理上,严格把好选派关,充分考虑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实际情况,不断修订完善支教教师管理办法。每学期对支教工作进行专项检查,采取一听汇报,二看资料,三走访的办法全面了解支教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检查支教老师是否按要求带足课、带好课,是否认真备课、上课,是否做好作业批改、课余辅导,是否遵守受援学校的各项规章,是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等,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对支教人员进行严格考核;检查支援学校与受援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和资源共享是否经常化、制度化。通过检查督促,确保支教工作真正收到实效。特别是贯溪镇中心小学,对50周岁以下的教师进行支教排查公布,确保支教工作有顺序、有质量、有效果地进展。该校派出的支教教师大多被评为支教先进个人,该校连续六年被评为支教工作先进集体,使支教工作形成了良性循环,为洋县山区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教师资源。

四、建立奖励机制,促进支教工作长期进行

建立支教工作奖励机制,落实好支教政策和待遇,极大调动教师支教工作的积极性,促使支教工作能够长期坚持,顺利进展。一是支教人员工作表现突出者,评优评模时优先考虑;二是实行业绩与支教时间挂钩的政策,有支教任务的学校,凡晋升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有连续两年的支教经历;三是把支教工作的完成情况纳入学校的年终考核,对大力支持支教工作的学校进行加分奖励;四是支教人员在支教期间享受山区教师津贴,确保支教教师的生活保障,使他们在支教期间安心工作。

五、全方位开展支教,迅速推进民办教育

4.“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工作总结 篇四

“十一五”期间,根据城区的整体规划,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兴工富县”、“创建楚天杯”和“国家级园林城市”以及“项目建设年”活动的开展,按照“一心两轴三区”的城市发展布局,以建设山水园林型中等城市为目标,以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完善城市整体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和管理效能为重点,按照“外环建设树形象,老城整治升品位,新城拓展扩规模,园区配套促发展,旅游开发增人气”的工作思路,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按照市场化运作,商业化经营,社会化管理的要求,采取向上争取项目,社会筹资,盘活存量资产,招商引资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确保了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为实行新市城区东扩战略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一、以创建园林城市为主线,全力建设改造京山城 “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项目逐年增加,总投资30529万元。共建成道路8.2公里,污水管网建成总长度63公里,比“十一五”规划增加15公里,增加率31%,比“十五”期间增加25公里,增加率66%。

2005年城市建设项目共8个,总投资5880 万元,新增道路长度1.4 公里,污水管网7.43 公里,其中:

1、人民大道东段道路工程(京山小学至京宋公路)500万元,全长600米;

2、人民广场1500万元;

3、申公路北段道路改造工程(八里途派出所至新阳大道)300万元,全长800米;

4、工业园区管网和管沟工程1600万元;

5、工业园区配套工程800万元;

6、园林环卫设施200万元;

7、城区维修230万元;

8、绿化建设750万元。

2006年城市建设项目共17个,总投资1883万元,新增道路长度2.75公里,污水管网8.5公里,其中:

1、一中东路南延工程350万元,道路全长500米;

2、“贝添利”沙河桥工程30万元;

3、“贝添利”沙河桥改造工程102万元;

4、轻机东路南延建设工程260万元,道路全长750米;

5、人民大道东段建设工程110万元,道路全长700米;

6、创业园排水沟工程127万元;

7、新市大道和皂当路交通岛工程47万元;

8、分当线沙河拱桥桥梁加宽工程42万元;

9、人民大道13米板桥、拱桥工程41万元; 10、2#路工程41万元,道路全长500米; 11、1#路工程133万元,道路全长300米;

12、轻机东路南段“沙河桥”工程22万元;

13、人民大道与A线桥加宽工程28万元;

14、城区绿化工程260万元;

15、社区补助金40万元;

16、环卫园林设施费100万元;

17、规划编制费150万元

2007年城市建设项目共14个,总投资3680万元,新增道路长度3.98公里,道路改造7.8公里,污水管网18公里,其中:

1、人民大道西段工程720万元,道路全长1100米;

2、温泉路扩建工程490万元,道路全长4700米;

3、新市大道南段扩建工程937万元,道路全长600米;

4、八一路建设工程92万元,道路全长500米;

5、创业园8#路建设工程120万元,道路全长500米;

6、五环路砼下层工程170万元,道路全长680米;

7、友谊路建设工程56万元,道路全长600米;

8、垃圾处理厂新建工程180万元;

9、城区绿化工程406万元;

10、张文秋陈列馆工程130万元;

11、轻机大道西延改造工程160万元,道路全长3100米;

12、市政维修费60万元;

13、环卫园林设施费119万元;

14、社区补助金40万元。

2008年城市建设项目共8个,总投资6139万元,道路改造2.88公里,污水管网20.24公里,其中:

1、京山河改造工程1500万元;

2、新阳大道西延扩宽工程2300万元,全长2880米;

3、高速公路连接线扩宽工程(一期)1000万元;

4、新市城区绿化工程456万元;

5、张文秋遗物陈列室120万元;

6、市政维修150万元;

7、社区道路补助金60万元;

8、规划编制费553万元。

2009年城市建设项目共7个,总投资7056万元,道路改造5.1公里,污水管网3 公里,其中:

1、新阳大道西段绿化工程378万元;

2、温泉路扩宽及绿化配套工程1000万元;

3、随岳高速公路连接线绿化工程1500万元;

4、随岳高速公路连接线扩宽工程2400万元,全长5100米;

5、京山河沿岸污水管网工程600万元;

6、京山河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1000万元;

7、新市大道中段小游园绿化工程178万元,以及环卫、园林设施费、社区补助金等。

2010年城市建设项目共10个,总投资5891万元,新增道路长度70米,道路改造4.24公里,污水管网5.81公里,其中:

1、绿林世纪广场排洪沟工程157万元,全长700米;

2、城中路综合改造工程3250万元,全长3200米;

3、申公路道路工程500万元,全长1040米;

4、云杜南路道路及排洪沟改造工程60万元,全长70米;

5、太力公司西侧排水沟工程63.5万元,全长370米;

6、城区内市政维修工程103万元;

7、南河大桥重建工程500万元;

8、幸福北路临时道路工程29万元;

9、社区补助金136.5万元;

10、城区绿化工程1092万元。

二、城市嬗变,旧貌变新颜

“十一五”以来城市的嬗变,日新月异,流光溢彩新京山,与建设部门特别是城投公司的员工,他们开拓创新,奋力拼博,全心努力是分不开的,“十一五”以来高速公路连通四方,景观大道贯通景区,水上乐园、温泉度假村相继竣工,人民广场绿意盎然,玉丰国际大酒店拔地而起,新兴工业园区厂房鳞次栉比,“十一五”以来,京山城市建设在浓墨重彩中完全嬗变,千年古城,散发着新的魅力。

1、文峰污水处理厂建设

总投资4720万元,占地96.75亩,项目建设规模为日处理污水3万吨,规划配套管网128公里,服务人口25万人,服务面积25平方公里,2009年8月26日文峰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正式投入使用,日处理污水3万立方。到目前止,已处理污水1200多万立方,出水指标达到国家标准,污水处理率达到80%,给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为招商引资,拓宽旅游面创造了条件。

2、城区绿化亮化,扮靓美好家园

为提升城市形象,营造优美城市景观,建设成山水园林型宜居城市,“十一五”以来,城区绿化面积逐年增多,2009年11月9日,县政府主持召开动员大会,全面部署新市城区“绿、美、亮”工程,对新市城区“四线”(新市大道、轻机大道、京源大道、随岳高速公路连接线),“一河”(京山河),“一区”(京山经济开发区)共49个重点位置,10个重点地段的主要建筑物、牌匾、路灯实施全面整改及亮化、绿化、美化建设。

3、擦亮城市窗口,对新市大道,城中路实施全面改造 新市大道和城中路改造工程的实施,提升了我县道路服务水平,改善了行车环境和投资环境,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交通需要,不仅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改善了城市的通行条件,而且对推进我县加速融入武汉交通圈有着重要的意义。

“十一五”以来,我单位严格按照国家工程建设管理法规和程序,确保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通过媒体加大宣传了我县在城市建设方面好人好事,对美化城市,亮化城市,改造城市做到了及时报道。今后,为确保建设项目高质量、高标准、按计划进行,我们一是要加大协调力度,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完成。二是加强工程管理,确保工程建设保质保量,确保安全生产,确保建设资金运行安全。三是要加紧筹措建设资金,争取国家项目资金,确保项目建设资金迅速到位,为城市建设作出新贡献,为创国家级园林城市努力奋斗。

京山县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5.“十一五”期间工会工作的思路 篇五

一、认真抓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建设一支适应公司发展的职工队伍。首先要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各级工会组织要围绕****”发展目标和公司职代会提出各项工作任务,工作措施、工作要求,积极行动起来,配合党政开展好“发展、和谐、创新”为主题的新一轮形势任务教育活动,把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和积极性统一到实现全年生产经营目标上来。坚持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来武装广大职工,凝聚职工队伍。用******先进人物的事迹,教育、鼓舞广大干部职工,在全公司范围内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学习氛围,使全体干部职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明确任务,为公司全面完成“十一五”工作任务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第二,要不断提高职工的业务技术素质。继续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号召职工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工作学习观和“终身学习”理念。使职工由过去上班干活,变为“生产、工作、学习和研究”相统一。强调工作和学习不可分离,带着工作中的问题学习,学后要有新行动、新变化。要为职工创造一个互动学习、联动学习、成果共享的学习模式。在班组之间、职工之间,破除技术保密、技术封锁,要个人学习和团队学习相结合,学习新工艺、新装备、新技术标准,为公司新的发展做好技术储备。第三,要不断提高职工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的提高是完成施工生产任务的保证,要最大限度地为职工创造良好的活动空间和条件,以“******”系列活动为主线,结合生产实际,因地制宜的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增强职工体魄,活跃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激励斗志,鼓舞士气,增强职工的自信心。要让素质工程不仅为职工强“筋骨”,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第四,要继续深入实施“争做知识型、技能型女职工”活动。各级女工组织要充分发挥女职工组织优势,坚持以“女职工周末学校”为载体,广泛开展争做知识型、技能型女职工、争当学习型家庭、争当学习型夫妻和岗位练兵、技术比赛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女职工立足岗位学习、添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女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女职工素质教育工程的发展与创新。同时,还要继续在女职工中深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广大女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做到在单位是一名好职工,在家庭是一名好母亲、好妻子、好儿媳。公司女工委将在适当时候组织召开文明家庭创建经验交流会。各单位要在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中,做好职工素质提升规划,制订素质提升标准和措施,搭建素质提升平台,为提升素质创造条件。

二、全力打造“依法维权”工程,使工会组织成为职工群众的“热心人”。要全力打造“依法维权”工程,着重落实职工的各项民主权利,从源头上做好维权工作。一是完善与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提高职代会质量,落实职代会职权上下功夫,要在基层继续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大会制度,调动广大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要坚持职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凡署职代会职权范围的问题,必须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或决定。二是职代会闭会期间,要组织职工代表就职代会决议落实、提案处理情况及集体合同各项条款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巡视检查和单项巡视调研。三是完善与落实厂务公开,民主监督制度。公司组织结构调整后,公司将出台《厂务公开实施办法》,特别要突出抓好工程项目部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各基层单位、项目部要结合本单位、本项目实际情况,加强项目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在贯彻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总结经验和典型。适时我们将通过召开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督促和检查厂务公开制度的落实情况。维护好职工的民主权和知情权。各基层工会要把本单位厂务公开的内容、形式、结果形成材料,对公司工会每季度上报一次。

三、全力打造“创新立功”工程,使工会组织成为企业的“有心人”。“十一五”期间,实现“创新立功”工程的目标是:合理化建议240件,完成技术改进成果50项,修旧利废1300台件,群众性挖潜850项,累计实现增收节支580万元以上。要实现这一目标,各级工会组织要紧紧围绕公司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充分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广大职工的主力军作用,广泛开展以“创新立功”为主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等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采取有利措施,对有推广应用价值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成果,积极采纳,并组织好推广应用,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各级工会

组织要引导组织职工干当前、想长远、树形象、创品牌、拓市场,在公司开展的争创“精品工程”、“最佳项目”、争当“名牌施工队”、争当“岗位明星”活动中,以挖掘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内容,开展系列劳动竞赛,在各台班组和各岗位之间要深入开展“比质量、比安全、比管理、比贡献”和“赛劳动态度、赛服务质量、赛基础管理、赛经济效益”的“四比四赛”活动,来激发职工生产工作热情。各级女职工组织在认真组织实施“巾帼创优创效”主题活动中,要紧密结合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工作实际,确定主题、搭建平台、开展竞赛。各级女职工组织一定要在同级工会的领导下,广泛开展提合理化建议、出“金点子”和技术革新、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降成本、降费用的增收增效和节能降耗劳动竞赛,人均节支挖潜增效在1000元以上。同时,还要继续在女职工队伍中开展争当“女职工创优创效标兵”和“女职工创优创效示范岗”活动,争取20%女职工能够参加一线的施工。

四、全力打造“爱心帮困”工程,使工会成为职工的“贴心人”。在公司党委的领导下,抓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站”的建设工作。将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对帮扶对象进行重新排查,制定出合理的帮扶标准,努力做到帮扶措施具体、帮扶效果明显,使帮扶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在全公司上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行政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工会有效运作的长效机制,使帮扶工作更加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建立党员干部与困难职工家庭结对帮扶机制,使困难职工遇到难事有地方找、有地方说、有人帮。要结合公司队伍长年野外施工的实际,对野外施工的干部职工在精神和物质上送温暖,为他们办理意外伤害保险。继续开展“爱心互助进百家”活动,重新建立联系网络机制,建立起动态管理、层层负责的工作体制,要随时了解掌握情况,能解决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向上级工会汇报。各级工会组织要对职工家属每月进行一次走访。为局外职工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各级女职工组织要进一步做好单亲困难女职工的帮扶工作。要通过“姐妹献爱心”、“互帮互助”“一帮一,手拉手”等活动,帮助上项目的职工家庭和单亲困难女职工家庭解决实际问题。为了增强女职工抵御特殊疾病和大病的经济承受力,成立女职工安康互助储金会。在局工会为参加互助储金会的会员的第一年一次性投入20元的基础上,公司工会将为参加互助储金会的会员每人每年投入5元,为参加互助保险储金会的会员献上一份爱心。

6.2024年度暨“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篇六

(一)各级领导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显著加强

近几年来,广饶县委、县政府持把环境保护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认真抓好环保工作。一是各级领导从自身做起,努力改变观念,提高对环保工作的认识。各级领导都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县的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摆正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高度重视环保工作。二是各级领导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了提高经济建设必须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正确处理近期和长期利益的关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环境,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的一时快速增长。三是把环境保护列入了工作的主要议事日程。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纳入了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在每年的人代会及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对环境保护工作有部署,有总结。将重点治污工程列入全县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力度,不断提高治污能力。四是充分发挥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的监督指导作用,每年组织有关单位的代表、委员进行环保视察,检查各企事业单位对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同时帮助和督促解决环保方面的实际问题。近年来,县政府还对有较大环境影响的重点工程建设,企事业建设和污染治理项目,都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集体研究决定,有的问题是县委、县府、人大、政协等主要负责同志共同研究决定,有关领导分头做工作,保证集体意见的实施,对主要的环保问题利用环委会的例会来定期研究、分析、解决。有些跨地区的污染问题,县级领导能够积

I

极地反映情况,及时地协调和解决。由于各级领导重视,使多年来群众的焦点、热点问题得到解决,初步形成一个党委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人大政协强化监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环保工作新局面。

(二)环境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广饶县狠抓了环境法制建设,使环境保护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从而有力的促进了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同时,对一些具体问题,根据本县实际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政策办法。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意见》(广政发[2007]12号)、《关于建立齐鲁排海管线广饶段长效监管机制的意见》(广政字[2007]78号)、《关于加强污染处理厂运行管理工作的意见》(广政办发[2007]30号)和《关于建立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的意见》(广政发[2009]8号)等文件,这对于依法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为环保部门严格执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三)工业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果

“十一五”期间,广饶县狠抓了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分期分批进行了限期治理,实施了一系列治污再提高工程,先后对华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华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和集团、福利精制棉厂、华泰清河实业有限公司等32家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企业进行了限期治理或治污再提高工程,有效改善了环境质量。此外,“十一五”期间,我县全面推行了排污许可证制度,把排污总量控制指标分解下达到了各污染点源,保证全县排污不超总量。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实施进一步规范和约束了企业的排污行为,为环保部门走总量控制和浓度

II

控制相结合的路子提供重要保障,对有效改善环境质量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重点污染源治理工作成绩斐然

(1)华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污水深度处理工程:项目总投资8600万元,设计规模10万吨/年,采用高效厌氧+活性污泥+化学处理法,于2007年12月通过验收。该项目年削减COD 8500吨,实现了废水稳定达标排放。

(2)织女河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为全县2006年重点实施的“十大工程”之一,共疏浚河道6.8公里,建设滚水坝4座,完成土石方85万立方米。通过河道清淤疏浚、截污氧化、跌水曝氧等综合治理措施,织女河水体主要污染物下降幅度明显加大。

(3)山东茂源染整股份有限公司污水处理扩建工程: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日处理废水6000吨,于2006年8月投入运行。该项目年削减COD 500吨,实现了废水的稳定达标排放。

(4)广饶县福利精制棉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总投资1150万元,日处理废水4000吨,于2007年7月投入运行。该项目年削减COD 800吨,实现了废水的稳定达标排放。

(5)华泰清河纸业股份公司废水深度处理: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采用复合处理+新型微生物驯化,用作浇灌速生林,于2007年10月建成并投入运行。该项目年削减COD 2420吨,实现了废水稳定达标排放。

(6)山东西水集团废水治理工程:项目总投资520万元,设计规模为3000 m/d,采用生化法处理,于2006年12月建成投用。该项目年削减COD 180吨,实现了废水稳定达标排放。

(7)大唐纺织公司废水再提高工程:工程设计处理能力2000 m/d,于2008年6月投入运行。该项目年削减COD45吨,实现了废水达标排放。

3III

(8)东营市华胜印染有限公司废水治理工程:工程设计处理能力2000 m/d,于2007年12月投入运行。该项目年削减COD150吨,实现了废水达标排放。

(9)东营市阜康洗染有限公司废水治理工程:工程设计处理能力800 m/d,于2008年6月投入运行。该项目年削减COD68吨,实现了废水达标排放。

(10)华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废水深度处理工程:项目建设规模为10万方/天,采用fenten流体化床氧化工艺对华泰集团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工程,设计出水COD浓度达到60毫克/升以下。该项目预计2010年5月投产运行。

(11)华星集团废水深度处理工程:项目设计处理能力12000 m/d,333采用膜法处理工艺,出水COD浓度达到60毫克/升以下。项目建成后将彻底改善阳河水质。

(12)正和集团废水深度处理及中水回用工程:随着装置的不断扩大,污水产生量随之增大,正和集团原有污水处理设施不能满足污水处理的需要,为此,正和集团投资8360万元新建500m/小时废水深度处理及中水回用项目。项目预计于2010年6月建成投用,建成后污水回用率可达85%以上。

(13)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在丁庄、稻庄、石村镇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设计出水水质COD浓度达到60毫克/升以下,于2009年12月建成投用,实现了废水达标排放。

(14)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根据县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权转让协议,安装二期工艺设备(2.5万吨/日),达到日处理污水5万吨的规模。该项目于2009年9月建成投用,实现了废水达标排放。

(15)华泰纸业股份公司电厂脱硫项目:为实现热电锅炉废气二氧

3IV

化硫达标排放,华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实施了电厂脱硫项目,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于2007年6月建成投用,项目实施后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4000吨,改善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

(16)华泰清河实业公司电厂脱硫项目: 为实现热电锅炉废气二氧化硫达标排放,华泰清河实业公司实施了电厂脱硫项目,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于2007年6月建成投用,项目实施后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3400吨,改善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

(17)华星集团热电厂脱硫项目:为实现热电锅炉废气二氧化硫达标排放,华星集团实施了电厂脱硫项目,采用炉内循环流化床工艺,于2006年9月建成投用,项目实施后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000吨,改善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

(18)山东永泰化工公司电厂脱硫项目:为实现热电锅炉废气二氧化硫达标排放,山东永泰化工公司实施了电厂脱硫项目,采用钠钙双碱法工艺,2006年12月建成投用,项目实施后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2000吨,改善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

(19)正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电厂脱硫项目:为实现热电锅炉废气二氧化硫达标排放,正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施了电厂脱硫项目,采用钠钙双碱法工艺,2007年6月建成投用,项目实施后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2880吨,改善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

(20)山东西水集团热电厂脱硫项目:为实现热电锅炉废气二氧化硫达标排放,山东西水集团实施了电厂脱硫项目,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2006年12月建成投用,项目实施后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5000吨,改善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

(21)山东金岭集团热电厂脱硫项目:为实现热电锅炉废气二氧化

V

硫达标排放,山东金岭集团实施了电厂脱硫项目,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2006年12月建成投用,项目实施后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6000吨,改善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

(22)山东正和热电有限公司脱硫项目:为实现热电锅炉废气二氧化硫达标排放,山东正和热电有限公司实施了电厂脱硫项目,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2007年9月建成投用,项目实施后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2160吨,改善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

2、外来污染治理问题取得一定进展

“十一五”期间,广饶县各级领导利用各种途径积极反映外来污染问题,使外来污染治理问题取得了一定进展。其中,齐鲁石化公司排海管线是我县一个重大环境隐患,流经我县四个乡镇。2007年,由于管线水质超标,我县被省环保局区域限批,为彻底改善管线水质,我县加大了管线沿岸企业的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了企业排污口,并加大巡查密度,确保无向管线偷排企业,保证了管线水质,于2007年底解除了限批,并实现了水质长期稳定达标。

(四)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环境监督管理是实现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方针的根本保障,也是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关键。“十一五”期间,广饶县环保局注重环境监督管理工作,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等手段从依法行政,强化监督管理入手,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环境监督管理体系,有效地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保护了当地环境。

VI

1、统筹规划,严格把关

对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实行排污申报登记,实行了建设项目联审制度,由建设项目联审委员会对建设项目进行严格把关,杜绝了“一言堂”现象。严格监督建设项目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对建设项目坚持做到“先审批,后上马”、“先评价,后建设”,对未经审批擅自上马的重污染项目,不管其经济效益多好,一律进行了关停取缔,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保持了我县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了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使“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到100%,“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

2、、严格执法,依法收费

征收排污费是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十一五”期间,我们进一步充实了环境监察人员,加大排污收费力度,依据监测数据凡所排废水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企业,一律加倍征收排污费,逐步实行了收费高于运转成本的政策,促进了老污染源的治理,加强了对新污染源的控制,实现了以收促治、以收促转的目的,维护了环保执法的尊严。“十一五”期间共依法征收排污费3200余万元。广饶县又是胜利油田开发的主战场之一,油田在勘探开发过程中井喷、井涌和管线穿孔等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县环保局环境监察人员严格执行《山东省陆上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条例》对发生的原油和泥浆污染事故及时进行了处理,既保护了油区的环境又维护了油区群众的利益。

3、各部门协调齐抓共管

广饶县在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的同时,对国家明令禁止的土小污染企业依法坚决进行了取缔。县政府成立了专门清理小组,会同工商和电力部门对全县辖区内的土小污染企业进行了彻底清理关停,限期拆除

VII

了生产设备,并采取吊销营业执照和停电供电等手段,有效地防止了土小污染企业的死灰复燃。“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取缔土小污染企业300余家,有效改善了城乡环境质量。

(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县环保局与有关部门协作配合,齐抓共管,以签订县长环保目标责任制为龙头,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力度,为改善全县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做出积极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针对县城区生产、采暖锅炉对大气造成污染的情况,实施了城区集中供暖工程,并依法取缔了小型燃煤燃油锅炉,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广饶县从抓县城区规划入手,每年都办几件县城环境综合整治的实事。“十一五”期间,广饶县建设了五村遗址公园、乐安公园等一批绿化建设项目,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1.94%,人均绿地面积达到了15平方米,使县城区域噪声平均值降到了55分贝以下,县城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低于70分贝,县城气化率达到97%,县城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县城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80%,县城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100%,县城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0%,县城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六)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广饶县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县一是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和生态县建设工作,目前已达到生态县建设5项基本条件和22项建设指标中的16项指标。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培育壮大了华誉集团、凯银集团、池中集团、半球集团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是实施了织女河综合治理工程,共疏浚河道6.8公里,建设滚水坝4座,完成土石方85万立方米,使

VIII

织女河水体主要污染物下降幅度明显加大。四是我县开展了“三网”绿化工程,大力发展植树造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七)环保机构逐步健全,监测能力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广饶县加强了环保机构改革建设,有了一套适应环保形势发展的监督管理机构和一支环境执法队伍,环境监察队伍的交通、通讯和取证手段已基本完善,环境监测能力不断提高,为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此外,为适应环保形势发展的需要,环保局内部又设置了信访室来处理人民群众关于环境问题的来信来访,并增添了照相机、录相机、微机和传真机等设备,逐步实现了规范化、自动化。

环境监测是搞好环境管理、排污收费和环保执法的基础。按照“巩固、完善、充实、提高”的方针,“十一五”期间于2008年2月顺利通过了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计量认证,并于2009年通过了复核,监测水平和监测能力逐年提高。建立健全了全县主要污染源动态档案和区域、流域综合整治档案。为适应和满足新形势下环保工作的要求,“十一五”期间,监测站逐步加大了资金投入,新购置了二氧化硫测定仪、氮氧化物测定仪、便携式气体检测仪、COD快速测定仪、监控中心集中控制设备等先进的仪器设备,进一步提高了监测水平。同时,注重加强监测站内部管理,严格按照《监测化验人员守则》的要求,开展了业务达标活动,提高了全站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荣获“市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7.2024年度暨“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篇七

和基本经验 “十一五”期间,长龙村“两委”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狠抓不放,村级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十一五”初期的2350元增长到2010年的4860元,村集体纯收入由“十一五”初期的1.5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6.5万元。

一、主要成就

1、农业产业不断壮大。“十一五”时期,我村紧跟市场步伐,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从“十一五”前期的单一种植水稻发展为如今以半夏、甜玉米、小辣椒为主的农业种植结构,农产品生产集中度和优质品率稳步提高,农业生产总值由“十一五”初期的100多万增长到2010年的400万元。“十一五”期间,我村大力发展公司+农户模式经营模式,年出栏200头以上的生猪饲养户达12户,年出栏超千头的2户。

2、劳动力就近转移增速。“十一五”初期,我村在外务工人员占总人口的60%以上。为了加大就近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力度,我村积极利用紧邻县工业园的区位优势,将服务园区招工作为我村的一项重要工作。“十一五”末,我村在外务工人员比例降至7%,大部分劳动力就近在工业园上班。除了上班收入,还可以照

顾到家里,月平均收入提高到1800多元

3、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十一五”期间共计完成通村通组公路改造和硬化5公里;新建成村部330平方米;完成2个新农村建设点建设;开挖山塘5口,增容3000立方米;维修水渠4000米,加固山塘4口。

4、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一五”时期,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制度,青少年入学率达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以下;新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点1个,农村书屋2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由“十一五”初期的90%提高到2011年的99%;2011年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68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5、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为了提高为民办实事的能力,我村始终把村级经济发展作为村级工作的重点。我们利用江西圣塔实业集团和江西万基水泥有限公司落户在我村的有利条件,组织村民集资组建散装水泥运输车队服务企业,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

二、基本经验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经济工作作为中心工作,不断促进农村社会发展,不断发展农业产业,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2、积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增加农村经济发展动力。

8.2024年度暨“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篇八

为了掌握我县“十一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情况,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为正确指导今后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按照榆政人口计生发〔〕6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进行了认真调查、核实和数据分析,现将我县“十一五”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我县地处陕西省最北端,辖7镇13乡,334个行政村,10个社区居委会。全县总户数为56481户,总人口为214857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77461人,占总人口的82.6%。全县共有育龄妇女47989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38348人,占总人口的18.5%。其中零孩1641人,一孩12112人,二孩14094人,双女户228人,多孩10341人;累计落实各项节育措施35168人,其中上环10268例,绝育22278例,药具2550例。综合节育率达91.7%。

1、人口计划执行情况良好。

“十一五”期间,全县各级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市计生局精心指导下和县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广大计生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稳步提高,人口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内,自增率稳定在5‰以内,人口再生产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时期,出生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在95%以上。底总人口控制在21.5万以内,完成市上下达的人口计划目标。为全县的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2、进一步强化了“三个一”领导机制。

“十一五”以来,我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摆在了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县委、县政府先后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为全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政策依据。针对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认真落实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按照市上下达我县的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量化,逐级签订责任书,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度,严格考核奖惩,兑现工作责任。进一步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全县农村转移支付资金划拨计划生育经费460万元,划拨计划生育事业费319万元,保证了计划生育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3、宣传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期间,我县在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全方位、多形式、系统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截止目前,全县共建成10条国策街,8个国策门,3条国策路。电视台《计生之窗》栏目14年未间断,“十一五”期间共播出200余期,在《报》刊登计生知识问答300多期,制作散发计划生育“一法五规”、生殖健康知识读本等宣传品30余万册,累计投资达15万元。积极组织宣传培训工作,使各级干部进一步转变了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通过长期不懈的宣传教育,人们的婚育观念较“九五”大有改观,“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旧观念逐步消除,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典型逐步取代了过去的一些抢生、偷生现象,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知识基本上做到了家喻户晓,激发了广大群众建立新型婚育文化的热情。在抽查的300名已婚育龄妇女中,249名家中有计划生育宣传品,入户率达83%,231人对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知识有所了解,已婚育龄妇女对计划生育工作满意人数为276人。

4、基层网络建设进一步健全。

“十一五”以来,我县对计划生育队伍不断充实,待遇进一步落实。全县共有344个村(居)委会,村村有专职计生副村长,在344人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就有307人,待遇报酬由乡(镇)政府在计划生育转移支付资金中兑现,使他们真正担负起应尽的职责,从而为我县的计划生育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全县共建立了村级计生协会组织344个,会员人数发展到2245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42%。我县共有县级服务站1个,达到省级优秀服务站标准,20个乡镇服务站,达到市级优秀服务站标准15个,县乡两级服务站有技术人员118人,其中取得计生技术服务合格证人数84人,取得高级职称的有4人,取得中级职称的有8人。近两年来,我县为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服务水平,县服务站每年对乡镇服务站技术人员轮训三个月,县服务站8名技术人员到省市大医院进行技术进修,为全县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5、利益导向机制逐步完善。

以前,由于独生子女户及双女结扎户的优惠政策得不到根本落实,农村领取独生子女证户数较少。“十一五”以来,随着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作方法逐步转变,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优惠政策得到了进

一步落实。截止底,全县共领取独生子女证户数达到5836户,其中农村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有4469户,占到全县农村一孩户的48.1%。独生子女保健费全部按标准(5元/户/月)落实到位,为968户独生子女户和187户双女户家庭兑现了其他优惠政策(如独生子女减免杂费、办理养老保险等)。今年,按照中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对部分农村计划

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我县先后经过三次摸底,共调查核实出符合条件的72人,奖励扶助金已全部落实到位。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育龄群众少生优生和支持计划生育工作的积极性。

6、建立了计划生育信息网络平台,提高管理水平。

“十五”期间,我县虽然投资40多万元为各乡镇配备了微机,安装了计划生育信息软件,但由于诸多原因,还是没能运行起来。“十一五”以来,全县共投入50多万元用于信息网络建设,先后对27名县乡微机操作人员进行了上岗培训,增强了操作技能,于底实现了市、县、乡三级联网,截止目前,38348名已婚育龄妇女的个案信息全部录入,为创建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甲级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计划生育工作现代化的管理与服务水平。

7、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强化。

“十一五”以来,我们把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通过“综合服务乡镇”的创建,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不断完善村级网络建设,逐步推行“县指导、乡负责、村为主、组配合、户落实”的工作格局,加快“自治村”的创建步伐,截止目前,全县共创建“自治村”25个,创建“合格村”37个。通过抓两头、带中间,培植了亮点,攻克了难点,树立了典型,有效地促进了我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重心下移,推进了村为主工作进程。

8、实施综合治理,提高依法管理水平

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转变了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变集中清查为经常性上门服务。在县城区将流动人口纳入社区管理,建立了“属地管理、居民自治、单位负责、社区服务”的管理机制,同时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凭一证办多证”和“房主、业主负责制”的工作机制,收到了明显效果。在干部职工管理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思路,规范了程序,建立了“单位负责、条条保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干部职工管理新格局,从强化三查工作入手,重点落实了“双向管理”体制。同时加大了干部职工“六假”案件的查处力度,在晋职晋级、提拔调动、评优树模等方面严把计划生育政策审查关,为进一步规范干部职工管理奠定了基础。针对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问题,重点采取了生育二胎只给一次性机会、跟踪服务和定点分娩等关键措施。严格b超管理,落实了操作人员的责任。严厉打击b超鉴定胎儿性别、溺弃、隐瞒女婴的不法行为。经过治理,新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势头有所遏制。依法行政是计划生育管理的核心,为了切实维护广大育龄群众的合法利益,我们从强化法制教育,提高计生干部的执法水平入手,完善相关制度,严格依法办事,认真落实“七不准”规定,严明计生干部纪律。今年未发生一例因工作不当而引发的重大恶性事件。

9、积极开展生殖健康全程服务。

“十一五”期间,各乡镇、县计生服务站创造条件,因地制宜,积极开展了各项服务工作。首先各级服务站免费为广大育龄妇女提供“三查”、“四术”服务。其次,突出对育龄群众的查病治病工作,各级服务站始终贯彻防病治病的服务宗旨,充分保证广大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积极组织人员参加省计生委组织的百车千村送健康活动,受到广大育龄群众的好评。在每年的“7·11”世界人口日之际,各级服务站上街开展义诊活动,第三,积极开展“五期”教育和优生优育系列咨询服务,各乡镇通过乡、村人口学校,每季度对所辖育龄妇女有针对性地进行一次“五期”教育和优生优育教育,同时提供避孕节育技术及生殖保健系列服务,逐步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10、加强干部队伍和行业作风建设。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计生工作的需要,我们始终立足于教育和提高干部素质,坚持走群众路线,开门搞整顿,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边整边改和抓好工作相结合,确保了作风建设扎实有效。进一步加强了计生队伍思想、作风、纪律廉政能力建设,提高了计生系统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和优质服务水平,推动了行业作风的根本好转,促进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当前全县计划生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实效,但面临的人口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难度很大,困难较多,主要表现在:

1、个别领导对计划生育工作认识不足。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党政领导亲自抓、负总责是做好当前计划生育工作的根本保证。个别领导对计划生育工作谈得多、做得少,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视只是写在文件上,落到口头上。各级领导应做到亲自抓、负总责。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对计划生育工作不负责任的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

2、综合治理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更需要相关部门的齐抓共管。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新的人口问题表现的相当突出,如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失业下岗人数大量增加,婚姻登记制度改革,非婚同居生育、早婚早育大量出现,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增大,各有关部门应切实落实“单位负责、条条保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十六字方针和流动人口“房业主负责制”,更需要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真正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新路子。

3、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收效甚微,出生婴儿性别比仍然较高。性别比失衡问题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它将关系到下一代人的婚姻和社会安定。“九五”期间我县的出生婴儿性别比比正常稍高,自“十一五”以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日趋严重,主要是二孩出生性别比,我县由的115升至的267,这一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计生、卫生、药监等部门应加强b超的管理,加大使用的监管力度,严格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格实行定点分娩和二孩生育只给一次机会制度,从根本上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加大非法鉴定胎儿性别、溺弃女婴等的违法事件的查处力度。

4、利益导向机制仍不健全,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是做好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改变过去那种少奖多罚为重奖少罚的工作方法。今后要加大国家对实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的宣传力度,严格按照中省市有关对农村部分家庭实行奖励扶助文件精神,做到“一个不能多,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错”的原则,落实好独生子女户和双女结扎户的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保障制度,解决育龄群众的后顾之忧,从而更好地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9.2024年度暨“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篇九

新疆兵团科协

“十一五”期间,兵团科协在兵团党委正确领导下,在中国科协的有力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三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兵团党委六届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兵团党委中心工作,按照“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为实现兵团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率先在西北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现将“十一五”期间兵团科协事业发展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推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兵团各级科协紧紧围绕兵团党委提出的“调高调优农业、做大做强工业、拓宽搞活服务业”,农业形成种植业、畜牧业、果蔬园艺业“三足鼎立”,工业“强纺织、精食品、拓建材、兴矿化、大力发展农用装备制造业和节水器材”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兵团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加了以“六大科技行动”和“转化十大科技成果”为重点的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工作,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兵团特色种养殖优质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攻关、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用先进适用技术帮助贫困团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的支柱产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和显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积极为兵团制定“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贡献力量。兵团有100多名专家参与了12个专题的研究工作,形成了30多万字的研究报告,为制定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兵团级学会对兵团经济发展中扶贫脱困、职工收入、团场发展、新建城市等问题进行7次调研,对贫困团场脱贫、团场发展和职工增收等问题提出发展建议。

成功举办“天山南北院士行”、“科技石河子”活动。联合自治区科协、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和八师石河子市党委、人民政府主办了“科技石河子”活动。参加活动的5名院士,13名国家层面专家和12名自治区专家分为三个组,围绕“城市发展与核心竞争力”、“资源利用与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三个主题,进行为期3天的调研、咨询和论证,为石河子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把脉和诊断,并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角度研究了石河子发展所具有的潜力和发展前景,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建议,为兵团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撑。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决策咨询工作。农八师石河子市科协组织专家开展了“师市煤化工现状与今后发展方向”、“兵团农机装备与自动化发展”等调研咨询活动10次,提交报告9份供党委、政府决策参考;在市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上,科协界委员共提交议案32件,办复率95%以上,其中《关于重视科普,努力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建议》和《重视地热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建议》等分别被党委、政府采纳。农九师科协组织专家分析论证,提出在167团建设积质土生产厂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得到了师领导高度重视。

(二)加强学术交流,繁荣科学技术情况

“十一五”期间兵团科协充分发挥学术交流重要平台作用,调动各兵团级学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自主创新和兵团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举办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活动。倡导学术民主,活跃学术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培育创新氛围,不断增强科协组织对学会和学会对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是学术交流活动蓬勃开展。启动首届兵团青年科技论坛,明确论坛主题为“兵团产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并设置分论坛,征集、出版论文集,有200余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参加论坛。结合兵团产业结构调整,举办兵团红枣产业发展科技论坛和兵团纺织产业发展科技论坛,为兵团党委提供建议和意见。兵团级学会和两校一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开展学术会议、学术报告和科技讲座160余次,参加人数4万 人(次),交流论文1500余篇。新疆农垦科学院着力打造“援疆学者大讲堂”系列活动,努力营造增强自主创新的氛围。

二是择优支持重点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推进。组织申报中国科协学术交流择优支持项目,连续4年获得中国科协项目,资助经费14万元。4年择优支持兵团重点学术交流项目34项,支持经费76万元,调动了兵团级学会及“一院两校”科协开展学术交流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是学会工作进一步加强。成立兵团棉花学会、兵团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和兵团老教授协会。制定、出台《兵团科学技术协会优秀学会工作奖奖励办法(试行)》并开展首届兵团优秀学会工作奖评选工作,评选出兵团护理学会等4个优秀学会。各兵团级学会,认真履行社会职责,积极参与科普工作,主动承担政府转移的社会职能,开展了行业标准制定、科技咨询和培训教育等工作,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情况

1、建立机构、完善工作机制,推动工作实施。2006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国办发[2006]18号文)发出后,经兵团党委、兵团主要领导批准,由分管科技工作的兵团领导任组长,兵团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发改委等18个部门(单位)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成立,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工作。兵团17 个师级单位全部成立师、院(校)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大部分团场成立了团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前,牵头部门协调、责任单位积极参与、师(院、校)逐级推动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机制已经形成。

及时召开由兵团领导参加的兵团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第一、二、三、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兵团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和《兵团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工作方案》、明确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任务并连续4年印发了《兵团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要点》。召开了落实兵团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座谈会、兵团团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座谈会、兵团全民科学素质推进工作座谈会,为推动兵团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发展奠定了基础。近5年来,兵团科协积极组织协调,八大工作方案于2008年6月全部完成并印发兵团各师、院校。各师(院、校)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也积极制定印发了师级各项工作方案。

为加强对公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宣传,组队参加第二届、第三届全国公众科学素质电视大赛,兵团都进入前8强,喜获二等奖(8强中一等奖仅一名)。为总结推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颁布实施三年来好的做法和经验,兵团科协积极参加中国科协开展实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为客观评估兵团公民科学素质状况和科普工作成效水平,探索提升兵团公民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提供基础依据,兵团科协组织参加了全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并组织开展了兵团首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工作。开展了对兵团各师、各成员单位落实纲要情况的督促检查工作,完成了“新疆兵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自查报告”,同时深入到农二师、农八师的团场、企业、社区、学校进行了抽查。启动了《兵团十二五公民科学素质规划》起草撰写工作。

2、主题科普工作开展情况。2007年以来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确定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主题,兵团各师(院、校)、各有关部门围绕这一主题,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科技之冬”等活动为平台,以“科普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团场、进军营”为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工作,社会化大科普的工作格局已经形成。据统计,近5年来,仅科技周、科普日期间兵团各级科协积极围绕主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30余项次,共推出各类科普展板1万余块,组织现场咨询等科技活动260余次,举办科技讲座、报告会1300余场(次),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260余期,发放各类科普宣传资料64万余份,活动参与人数达300余万人

次,有约2.6万人次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活动;积极开展“科技三下乡”活动,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农业技术、医疗保健咨询服务活动6000余场次;充分发挥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 的展教功能,积极在社区、村(连)开展科普宣传、播放科普电影、演示科普仪器。

3、推动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针对青少年加强了校内外科学教育工作相结合,积极开展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航空航天模型和车辆模型比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申报活动、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青少年新能源应用动手做系列大赛活动、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活动等竞赛等活动。同时积极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青少年科技传播调查体验和面向科技教师的科技辅导员培训工作,推动了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的深入开展。四年来,仅青少年创新大赛兵团共组织了十四个师、3个兵直单位的300多所学校的40多万名中小学生参加了由学校、团、师、兵团及国家不同层次的青少年创新大赛,获兵团级奖项1458项,国家级奖项139项;组织中小学师生、科教者观摩兵团大赛人数达8万人,观摩全国大赛2200余人。

针对团场职工和城镇劳动人口,围绕兵团“三大基地”、“六大产业”建设的需求,实施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团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特别职工培训计划、“科技之冬”培训活动、星火培训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提高了团场职工和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及增收致富能力。近5年来各级科协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2万余期,培训干部职工400余万人次,每年职工培训率达到团场职工的85%以上。

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完善和实施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兵团干部以正确的政绩

观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举办科普专场活动。仅兵团科协为兵团机关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举办大型专题科普报告会5场、科普展览9场。农二师针对师机关、师政法机关及师直属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各类专题讲座举办了40余次。

4、加大科普资源与科普设施建设。各师、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行业和地方优势,与大众媒体联办科普栏目,开发并向基层配送科普图书、挂图、实用技术培训教材等优质科普资源,有效的满足了基层科普需求。科普画廊、社区科普(科技)活动室、团场连队文化活动中心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等基层科普设施数量大幅提升,科普能力不断提高。2007年以来,兵团科协征订并发放科普挂图414套2300万张,科普图书9210本,《科学素质纲要》主题系列科普丛书1400套8400本,《领导干部科学素质》2500本;连续3年出资30多万元持续支持新疆农垦科学院、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农二师科协开展农业、畜牧业、林果业等方面的科普读物科普光盘编纂制作。

为改善基层科普基础设施落后现状,2006年以来兵团科协、科技局联合先后完成了为兵团17个师级科协建设科普画廊;兵团科协为11个师级科协配备科普大篷车,为列入兵团首批小城镇建设团场中的6个团场资助建设科普画廊工作,为兵团团场建设科普画廊工作2010年列入兵团党委为兵团职工办“十件实事”中,并得到有效实施。为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科学普及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兵团科学技术普及事业发展,科协、科技局、党委宣传部开展了实施兵团科普奖评选工作。为加快兵团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推进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向社会化、经常化和规范化发展,科协联合科技局向各师下发了“关于组织

做好兵团科普教育基地创建工作的通知”,制定《兵团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目前石河子新一代天气雷达站、石河子大学博物馆被兵团科协命名为“兵团科普教育基地”。石河子大学昆虫馆、植物馆,天业集团节水产品成果展览馆、天宏纸业股份公司造纸产品展览馆,军垦博物馆、艾青诗歌馆、军垦第一连等设施的科普展教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并常年面向社会广泛开展科普活动。通过科普设施建设的大力推进,兵团整体科普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对繁荣兵团科普事业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履行桥梁纽带责任,搭建科技工作者服务平台情况 “十一五”期间,兵团各级科协组织切实履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职责,积极开展“科技工作者之家”工作,努力增强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积极组织参加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工作,积极参加兵团学会的年会,探讨科协和学会工作。

1、在激励人才方面,为发现和培养进入国内一流乃至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表彰奖励在兵团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中作出突出成就的青年科技人才,兵团党委组织部、兵团人事局、兵团科协共同组织开展兵团青年科技奖评选工作,制定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青年科技奖实施办法》;目前兵团青年科技奖共开展了两届,共有20位候选人脱颖而出,入选兵团青年科技奖。《兵团建设》杂志等新闻媒体对第二届获奖的10名优秀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广泛宣传,调动了师级科协和兵团级学会举荐人才的积极性。

2、在举荐人才方面,与兵团党委组织部、兵团人事局共同开展了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的推荐工作,新疆农垦科学院温浩军副研

究员荣膺此殊荣(这是兵团首次获得此奖);认真做好“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候选人推荐工作,新疆农垦科学院陈学庚等3名同志获“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 推荐沈敏、陈伟两位同志为“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推荐陈学庚、李尔文两名同志为“优秀科技人物宣传人选”;推荐石河子大学“新疆特种植物药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团队为国家候选创新研究群体;向中国科协推荐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推荐青年科技奖候选人4名,农七师的毕双杰、赵富强获自治区第三、四届青年科技奖。

3、在服务人才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兵团自然科学研究系列高级评委专家库”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委专家库。认真配合中国科协做好“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23项和中国科协组织的新中国成立以来“10位传播科技的优秀人物”、“10部公众喜爱的科普作品”、“10个公众关注的科技问题”、“10个影响中国的科技事件”和“10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简称“五个10”)系列评选活动。认真组织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49项,参加“讲、比”活动科技工作者1334人(次),在“讲、比”活动中被兵团各级党委采用的合理化建议201条。召开“兵团大中型企业(石河子片区)科技工作者座谈会”,石河子10家企业代表介绍了技术创新的情况,反映了科技工作者的心声,对科协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积极协助中国科协搞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充分发挥农八师石河子市科技工作者调查站点作用,完成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问卷500份,企业科技工作者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2份,及时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呼声,及时了解科技工作者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

难,及时把握科技工作者思想状况和变动趋势。

为了贯彻实施中国科协、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国资委《关于在企业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意见》,扎实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充分调动和激发兵团科技工作者、团场职工及企业员工的创造活力,积极推进兵团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与兵团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国资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会在全兵团组织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为推动活动的开展,成立了兵团“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召开兵团团场、企业“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领导小组(以下简称“讲、比”活动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出台了《兵团团场、企业“讲、比”活动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兵团团场、企业“讲、比”活动实施方案》和《兵团团场、企业“讲、比”活动表彰奖励办法》,下发了关于在全兵团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通知,号召兵团各单位深入开展此项活动。兵团各单位积极响应,农九师、农四师、农十二师等单位已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出台了相关文件,落实了相关资金,此项活动即将在全兵团展开。

(五)加强组织建设,增强服务能力情况

认真组织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引导科技工作者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讲话》的深刻内涵及精神实质,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兵团科协系统干部在认识上同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兵团党委保持高度统一、步调高度一致,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在兵团党委、兵团的大力支持下,兵团本级科普经费大幅度增加,从25万元增加到120万元,人均从0.1元增加到0.46

元,兵团本级科协5名事业编制改为行政编制,部分师科协增加了编制或人员,为科协工作开创新局面,提供了可靠保障。积极参加兵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对科普能力建设进行调研并提出调研报告。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努力提高科协工作人员思想水平、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推进科协事业的新发展,2010年组织兵团科协系统干部28名参加了中国科协在北京举办的“西部地区科协主席培训班”,提高科协队伍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在兵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兵团各级科协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狠抓落实,科协工作特色鲜明,兵团科协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具体表现为:围绕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工作,扎实开展四大人群科学素质行动,科普资源与科普设施建设工作初见成效;围绕创新型兵团建设,主题科普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围绕兵团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开展学术交流成效显著。但同时也看到,按照中国科协和兵团党委要求以及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兵团广大干部职工对科普的渴求,还有许多差距,主要是:兵团各级科协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学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与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不完全相适应;科协组织自身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普资源开发、集成和应用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普设施建设水平和档次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三、今后的工作打算

(一)指导思想。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兵团科协三大召开的一年,兵团各级科协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12.15”讲话精神,积极贯彻“中央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和兵团党委六届三次、四次、五次全委(扩大)精神,紧紧围绕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对科技工作的新要求,紧紧围绕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化建设的新目标,按照“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组织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决策咨询,加强学术交流,努力提升兵团公民科学素质,着力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作,积极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推动兵团公众科学素质不断提高,建设创新型兵团,实现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任务。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并服务兵团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进一步协调好学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与兵团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一致性;初步形成多元化投入、多渠道兴办科普的局面,大联合、大协作的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逐步完善;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科协组织建设体系进一步完善;兵团科普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有效运行,科普资源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兵团公众科学素质与“十一五”期末相比有较大幅度提高,力争高于西北地区平均水平。

兵团科协

上一篇:关于教师礼仪的建议下一篇:平安家庭创建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