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化践行(通用8篇)
1.传承中华文化践行 篇一
历史的长河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曲曲折折,回首新中国五十七年的艰难历程,中国人民在困境中追寻着黎明的曙光。面对五十七年的风雨沧桑,作为华夏子孙,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可以挺直腰杆,拍着胸脯,字正腔圆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经历过百年奋战的中国又蓬勃奋飞了,她博采众长,坚持创新,勇于探索,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神舟升天,实现了我们的飞天梦;,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期待的一年,举国上下,国人一致呼喊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国家的富强让我们懂得这个世界,珍惜这个世界。善于发现生命是点点滴滴的美,才能拥有积极的心态,敏锐的思维,才能真正享受生活,在事业上有所建树。而对于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来说,人文素养更是立身、立国之本、是成功的关键。然而,人们盲目追求短期利益就势必造成了对人文素养的忽视,所以就有了在风景如画的景观大道上打赤膊,在绿化树上晾衣服,刚装的电话亭里电话不翼而飞这类尴尬现象,所以才有了打着翻新的旗号对人文景观的痛下杀手,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不惜破坏当地环境的可悲局面。
我国的历史底蕴深厚,也不乏人文大师,一个国家民族素质提高了,象征一个民族的灵魂高尚;这样,我们就无愧于五千年闻名中外的历史,无愧于祖辈们打下的天下。
2.传承中华文化践行 篇二
1“武术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厘定
研究探索传承创新武术文化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互动关系,首先必须要理清武术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问题,以下内容是笔者在总结了前人的研究后得出的:
1.1武术文化的核心内涵
武术文化的内涵质言之就是传统武术在精神领域的表现, 这就要求我们从文化的视角去看去总结武术的技击活动、武侠行为和武术活动的目标等内容。有些武学研究者认为武术文化的内涵就是和谐,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身心的和谐;还有一些学者将武术文化的内涵分为三个层次:武技文化层、武德文化层、武侠文化层;再者有一些学者从武术形成的过程分析,与阴阳学说、儒家道家思想相联系,他们又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关于武术文化的内涵,角度不同、学科基础不同, 表述的方式就不同,但其核心大致不外乎强调武术既能强身健体又能修身养性,如此身心得到和谐,将武术文化的“和”借鉴到社会,其文化的内涵自然就开阔了,有大侠般的爱国主义、和平主义,古代哲学家重视的诚信、敬业,还有练武时强调的天人合一等等。
1.2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素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显得日益重要,价值观是文化立场、取向和选择的综合,建设文化强国,首先要理清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4字核心价值观主要是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的总结,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意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是社会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愿望这24个字把当下中国团结在一起,国家意志、社会要求和个人愿望是可以实现统一的,具有普遍性、广泛性、先进性三大特征,其精神要素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24个字在当下引领中国前进的方向,这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目标所必须实现的。
2武术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料,可见当下盛行的先进的核心价值观,其思想源泉亦即根源就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武术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也是有密切的联系的。首先看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当下强调的富强与武术的军事保卫国家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处,而和谐一词本就不是当今社会提出的,武术自始至终都重视“和谐”:即“天人合一”;再看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 古代的比武习武都注重平等和公正,就连那些被尊称为“武侠” 的人也都是因其执行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受人尊敬,同时学武的人向来喜爱自由,因此武术文化也蕴含着自由的气息;最后看个人层面,在古代,想要习武都是要拜在某个师门下,故曾有言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习武之人的诚信自此可见,武术文化的诚信大概来自与儒家思想的熏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不也是如此,再者传统武术特别强调习武之人应具备诚心、专心、苦心、恒心,这些不都是核心价值观敬业精神的具体表现。武术文化以“和谐”为根本,充满爱国主义、和平主义和侠义精神,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不谋而合,传统武术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而核心价观的践行也为武术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出路,同时培育核心价值观能够为武术文化找到新的领域。
3传承创新武术文化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互动关系
在总结了武术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联系后,我们不难发现, 传承创新武术文化与践行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着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第一,武术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第二,践行核心价值观是传承创新武术文化的路径之一。
3.1传承武术文化对践行核心价值观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主席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可见传承武术文化对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之重大。那其具体意义是何?首先,武术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危难之后至今仍然存在,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保护着我们,因此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不能抛弃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包括武术文化。其次,武术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肥沃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中国当代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者相结合的产物,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武术文化必然成为核心价值观的肥沃土壤,武术文化是根基,核心价值观是枝叶“,根之茂者其实遂,糕之沃者其叶华”。再者,武术文化能够为核心价值观提供价值支撑。中华民族拥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1]的中华传统美德,而这与当下的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可见传统文化包括武术文化为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价值支撑。
3.2践行核心价值观是传承创新武术文化的路径之一
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因此中国梦的实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价值观、价值理念追求仁爱、正义、大同等理想的实现,[2]而现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就是实现中国梦工作中的一部分,是文化向导,践行核心价值观为武术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了可行的路径,开辟了新的领域。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武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超越性升华,使武术文化得到提炼并焕发新的活力。[3]第二,武术文化在全球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边缘化,为了弘扬、传承、创新我们的武术传统文化,就要将其与时代结合,顺应时代的发展找出传承的新路径新方法,当下提倡的核心价值观正是对武术文化等传统文化内涵的浓缩,这也是武术文化传承创新科学新颖的路径之一。
4“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
4.1传承武术文化,丰富核心价值观
武术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共通之处,同样传承创新武术文化与践行核心价值观之间也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因此,为使核心价值观更好的践行,我们要将武术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更充分的加以弘扬。首先,发扬武术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武术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融入青少年教育中,利用武术技术教育、“岳飞精忠报国”武术英雄故事、爱国主义色彩的武侠影片如《霍元甲》等吸引青少年走进武术,将习武与爱国结合,使之树立爱国主义情操,促进青少年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塑造其爱国主义人格。其次,突出武术文化的“义”、“勇”、“信”武侠精神。利用武术文化的侠义精神去抗争社会的负面风气,敢于扶起摔倒的老人,敢于机智地同歹徒交涉,对不平的事情能够挺身而出,诚信做人做事。最后,高扬武术文化的和平主义传统。武术文化的“和”包括个人层面的“身心和谐”、社会层面的“人伦和谐”、国家层面的“人与自然和谐”,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同时各种竞争的思想使得和谐边缘化,传承武术文化的和平主义精神,是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的大势所趋。
4.2践行核心价值观,促进武术文化的创新
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的武术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之间的互动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坚定的实现践行核心价值观,实则就是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坚定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武术文化进行超越性升华的一种路径,我们要在不断的综合中对武术文化加以新的创造,促使武术文化的不断创新,进一步推动武术文化的当代发展,以达到超迈以往的“新”进境,从而在传承与发展中创造武术文化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2月24日)[N].人民日报,2014-02-25.
[2]王泽应.论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伦理学研究,2015(1).
3.传承中华文化践行 篇三
提高认识,明确方向,增强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践行文化传承创新使命的过程中,只有理清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化发展的关系,明确高等中医药院校在中医药文化建设中担当的责任,才能在实践中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做好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
1.深刻认识中医药文化建设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医药学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始终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新时期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与时俱进地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深刻认识高等中医药院校在中医药文化建设中担当的重要使命
大学是新知识新思想诞生的摇篮,是传播文化和引领风尚的主阵地和辐射源。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在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具有突出地位;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根本性的重要作用,理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担当起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
3.北京中医药大学要为中医药文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行列的高等中医药院校。面向未来,学校提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在行动纲领上,提出实施“九大战略”、建设成为“六个基地”,其中,“坚持发掘积淀,实施文化塑校战略”,努力使学校成为“传播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人文基地”,担当传承和光大中医药文化及中华文化的神圣责任,是全校师生共同追求和向往的美好愿景。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体现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学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坚持以自身优势塑造特色,致力于全方位多层次构建中医药文化工作体系,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营造氛围、创造成果、作出贡献。
1.面向育人需求,努力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勤奋实践者
长期以来,学校将文化传承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全过程,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展示了独特风采。
第一,开展“双色”主题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将以赤诚红色为代表的爱党爱国教育和以高尚白色为代表的医德医风教育在实践载体上有机结合,广泛开展“双色”主题教育,涌现出一批政治信仰坚定、医德修养高尚和热爱人民健康事业的学生典型,造就了一批热心校园文化活动、引导积极向上校园风气的优秀学生组织。第二,以“五节”为龙头,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对校园文化活动统筹规划、精心布局,形成了以文化节、艺术节、学术节、体育节、生活节为主体,多种形式活动蓬勃开展的校园文化新格局,搭建了学生第二课堂的广阔平台。第三,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塑造学校文化特色。始终把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鲜活手段、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锻炼成才的重要载体。以“杏林飘香志愿者”和“岐黄志愿者”服务为代表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第四,学生社团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以综艺、技能、体育、学术、环保等为主题的50多个学生社团,开展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活动,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素养、情操和活力,丰富了校园文化的生活内涵。第五,传统体育运动展示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结合中医药院校特点,注重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多年来,校武术代表队、健美操代表队在全国多项赛事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第六,博物馆和图书馆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学校中医药博物馆被誉为“立体直观的教科书,形象生动的大讲堂”,已经成为宣传中医药文化的展示窗口,传播中医药知识的科普基地。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化阵地,蕴藏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为促进中医药人才成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七,形象识别系统凝练学校特有的人文精神。校标寓含以德行和智慧培育英才、以仁爱之心包容四海、以中国医药造福人类之意。校训“勤求博采,厚德济生”,对师生的治学态度和品德修养提出了明确要求。校歌《承诺》,表达了学校传承中医药文化、培育中医药英才的使命,抒发了师生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校旗白底红字,寓意传承圣洁医道、播撒济世丹心。
2.面向行业需求,努力成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担当者
学校在中医药行业文化建设中,注重发挥高校人才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优势,努力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发展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第一,建阵地。率先在国内建立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提供示范和借鉴。获准成立“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和“北京中医药文化科普研究基地”,在中医药文化资源、理论与应用以及传播等方面开展研究。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联合设立“出版工作室”,建立了中医药文化图书出版快速通道。成为首批“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拓展了中医药文化传播渠道。第二,出思想。在对中医药文化的基本认识上,提出只有围绕“价值观、认知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三大核心,才能做好中医药文化工作。在中医药文化工作思路与方法上,大力宣传中医药的“价值观”,为中医药发展提供“推力”;合理解读中医药“认知思维模式”,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推广中医药的“行为方式”,实现中医药文化在国内外的有效传播。在中医药文化作品创作上,主编《中医文化入学教育》等系列文化教材及学术专著,为中医药文化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和教育素材。第三,出人才。一批资深专家成为国家和北京市专家组成员,为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普工作提供咨询和指导。一批中青年专家活跃在文化与科普的宣传阵地上,通过大众传媒和巡讲活动面向全社会宣传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保健知识。一批专职从事中医药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潜心学问,屡有建树。一支由校内三个文化部门、医史文献、哲学社科及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文化工作队伍,成为活跃校园文化、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骨干力量。学生志愿者组织“中医药文化天使团”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了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第四,出成果。推出文化学术研究高端刊物《中医药文化·核心》,编著中医药文化图书、养生保健科普读物和音像制品500多部。承担国家和省部级中医药文化专项课题30多项。在国内最早开设多门中医文化教学课程,是全国唯一的中医文化研究方向博士培养单位。第五,造氛围。通过举办系列文化活动,设计规范“中医药大学新生入校仪式”和“中医拜师仪式”,建设文化长廊、文化墙、名医塑像以及中药百草园等,营造了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3.面向区域和地方需求,努力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智力开发者
学校作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示范基地,推出了文化建设“六个一”项目(一经一书一谣一园一操一班),在试验区建设工作中塑造了一道亮丽风景线。
第一,创编《中医启蒙三字经》。以三字一句的韵文介绍了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知识,是一部面向中小学生并能普及到社会大众的中医科普读物。第二,编写《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读本》。从中医理论、中医临床、名人传记、生活中的中医药应用等方面,将广大青少年引入神奇的中医药文化胜境,是我国第一本针对青少年的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读物。第三,创编《中医健康养生谣》。以歌谣形式分别介绍了饮食养生、起居养生、情志养生、经络养生、服药宜忌等方面的内容,对指导广大群众养生保健、宣传中医药科学文化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四,建设“中小学校药用植物百草园”。浓缩本草文化和方剂文化两大板块,在中小学楼层大厅、校园草坪绿地等可利用空间,展示中药植物、药材、饮片等景观。第五,推广普及“中华传统健身操”。该健身操由学校师生根据中医传统的运动养生功法创编而成。北京奥运会期间,曾在全体奥运志愿者中普及,现作为试验区建设的专题项目之一,将逐渐向中小学生及广大市民推广普及。第六,举办中学“杏林实验班”。与北京宏志中学合作,在国内首次举办“杏林实验班”。从初中毕业生中选拔有志于继承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优秀学生,在高中阶段开设中医药文化基础和古代哲学基础课程,高中毕业时,将成绩优秀者纳入学校自主招生程序。
4.面向社会需求,努力成为中医药文化普及的积极推动者
学校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十分注重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普及和推广,让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成果贴近生活、惠及大众。
第一,推出一大批中医药文化科普读物。针对大众日益迫切的健康需求,创作了一系列科学实用、通俗易懂、形式多样、体裁丰富、贴近生活的中医药文化科普作品,充实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普及资源。第二,在主流媒体上进行中医药文化科普讲座。组织专家在主流媒体上开辟养生文化专题讲座,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第三,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组织中医药名家讲师团,走进首都高校,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面向首都大学生传授中医药养生保健理念与方法,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第四,参与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积极参与中医药文化节、中医药文化宣传周、全国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等活动,为宣传中医养生保健理念、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作出了贡献,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5.面向国际需求,努力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勇敢探索者
长期以来,学校不断推进国际化进程,形成了“重开放”的办学特色。在全方位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同时,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
第一,在欧洲创办示范中医医院。1987年在德国开办魁茨汀中医医院,得到中德两国政府的充分肯定,成为中国境外中医医疗机构的范例。第二,在境外率先举办中医学本科学历教育。1997年与英国国立密德萨斯大学合作,率先在境外开办中医学本科学历教育。这是西方大学第一个五年制中医学专业。第三,在境外尝试双学位教育。2005年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在该校开办3+2生物学/中医学五年制本科教育。第四,首次招收西医学博士攻读中医学博士学位。2006年与伊朗马什哈德医科大学合作,首次招收西医学博士来华攻读中医学博士学位。
总结经验,升华理念,形成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学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理念和工作思路,概括为“四个支撑”与“四个结合”。
1.以文化研究为支撑,将传承与传播相结合
文化研究是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性工作。专兼结合、老中青结合的研究队伍不断产出文化研究理论成果,为文化传承与传播提供了不竭源泉。专门研究、开发与应用多种传媒方法及手段,不断增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效果,扩大了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的影响面。
2.以文化学科建设为支撑,将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学科建设是开展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学校“中医人文学科”已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借助重点学科的学术优势,带动校内相关学科共同发展,可在培养中医药文化人才和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3.以中医药教育资源为支撑,将大学文化与中医药文化建设相结合
高等中医药院校既从属于教育领域,又从属于中医药领域,是教育机构与中医药机构的结合体,兼具高校特征和中医药行业特征。学校注重发挥两方面的优势,将学校文化建设与中医药文化建设有机统一,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4.以人才队伍为支撑,将自身建设与对外服务相结合
人才队伍是开展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拥有一流的专家和一大批中医药文化人才,是学校文化建设和中医药文化建设卓有建树的动力源。在自身建设上,重在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在社会服务上主要有三个面向:一是为区域和地方文化建设服务;二是为行业文化建设服务;三是为大众服务。只有这样,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魅力才能充分展现。
(作者系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4.传承中华文化 践行传统美德征文 篇四
美德,这两个字藴含了多少国人关于美的故事。在看书的过程中,我的脑海浮现出那一幕幕感动人心的场面:黄香扇枕温席,苏武不辱使命,张汤廉洁自守,严厉执法……他们都是普通人,却让美德这两个字真正的留在了心里,完美的用行动诠释了中华文明的崇高。它让我明白了身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品质,更让我懂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关于它,我这里有个小故事与大家分享。
一个还算晴朗的下午,正值放学的热潮阶段,外面闹哄哄的,灰色的水泥地上丢满了各种垃圾,显得肮脏无比,彩色的人群挤在校门口,一个班接一个班的如潮水涌出来,我毫不容易才挤出人群准备回家,刚抬起脚没走几步路,就被一个画面震撼了,那肮脏的地面没有一个人打理,谩骂的还不少,却没一个人捡起来。这时,一个身影突然闯进了我的视野,那是一个穿白色短袖,蓝色牛仔裤的小女孩。她,慢慢的弯下腰,伸出手,抓起地上一个个零食袋,转身扔进垃圾桶。虽然整个动作只有几秒钟,却给了我不小的的震撼。我心里一亮,这就是美德吧!今后,我也要向她学习,做一个热爱中国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少年。
中华民族是一个神秘的民族,有着悠远的五千年文明,自然积累形成了丰富的节日习俗。这本书就让我了解了悠远的节日文化。
正月十五为什么叫“闹元宵”呢?每年的正月是最喜庆的一个月份,也是一年的第一个月份,叫元月;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将夜叫做宵,所以正月十五就叫“元宵节”。而“闹元宵”,一个“闹”字,把元宵节的热烈气氛描绘的淋漓尽致。这美妙的节日文化,体现出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悠远和浓重的文化气息,我希望它永远传下去!
总之,读过读本后,我感触很深。在日常生活中,我也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感谢《中小学生文化素质读本》,让我深入了解了中华美妙的文化。
★ 中学生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征文
★ 传承中华文化 践行传统美德作文1500字
★ 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作文字
★ 优秀作文1000字: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
★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主题征文
★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征文600字
★ 传承中华文化精神征文2500字
★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
★ 传承中华文化小学生范文
5.传承中华文化践行 篇五
各位教职工,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我们学校被省厅评为海南省三亚技师学院!
11月5日至7日这三天,我们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暨学习《弟子规》活动和今晚我们举行的2014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弟子规”暨迎新生专题联欢晚会。其目的是让国学经典真正融入到我们的习惯养成教育中。古往今来,无数成功的事例证明了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中国的古典文化意深境远,是中华文明数千年积累下来的精髓和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哲学真理。
同学们,你们的到来,为我们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后,你们的人生将与学校联系在一起。今后,海南省三亚技师学院,将成为你们人生的重要驿站,成为你们展现才华的大舞台。今后,你们可以在这里尽情地舞动青春,放飞心中的梦想,演绎自己精彩的中职生活,书写青春无悔的人生诗篇。
6.传承国学经典 践行特色办学 篇六
践行特色办学 ——在传统文化熏染下的南北中学侧记 齐河县晏城镇南北中学
赵春庆
在以创新为主竞争力、以和谐为主旋律的21世纪的中国,特色就是一个团队的标识和生命力。践行特色办学,亦是一所学校的立身之本。而传承国学经典,更是一所学校的生命之源。
学校以教书育人为宗旨。但当前的现状是,学校更多的充当了知识技能的训练场,“育人”内涵却普遍缺失,学生的道德素质普遍下滑。而中国传统的经典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修身养性,最大的功效就是培养人的良好道德品质、个人修养、文化底蕴、远大志向和意志品质。在当前的环境和条件下,学校理应是提供这种育人环境和教育的最佳场所。而且,纵观各地的百年名校,其支撑不仅仅是教学成绩,更重要的是都有一股源源不断的文化脉动,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才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支柱与不竭动力。
齐河县晏城镇南北中学,充分利用全县2009年开展的创建特色学校的契机,依托学校已经形成的浓厚古诗文诵读氛围,提出了“以经典塑造经典,用精神熏染精神”的特色理念。以国学经典塑造经典名校,成就经典人生;以国学精神熏染精神世界,创建精神乐园。让国学真正走进校园,走进每个学生的内心。
谈起创建国学特色学校,除了源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当前社会形势的需求相契合,源于母语文化对民族性格的反复锤炼,源于经典书籍对正处于思想启蒙阶段的中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影响,更源于南北中学有一巨大的优势资源——校长讲座。奚兴华校长毕业于德州师专中文系,酷爱读书,知识渊博,尤其在《大学》、《三字经》、《弟子规》等古书经典上颇有研究。且说话幽默风趣,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深得同学和老师们的爱戴,在当地社区也是很有名气的。“奚校长讲国学”早在2008年就已陆续开始。前期主要结合老师们的身心健康讲了点《黄帝内经》、《大学》。今年上学期解读了《三字经》,下学期重点研讲《弟子规》。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校长讲座能挖掘国学精髓,注重在道德、精神、品性、修养、学习、起居饮食等方面的解读,与日常生活学习相融合,让历史悠久、光辉璀璨的中华文化在每个学生心中扎根、传承!
校长讲座的前期运行,为2009年全面、系统的创建国学特色学校做足了舆论上、思想上的准备,并积累了初步的经验。而纵观各地开展的国学传承活动,种类繁多,花样翻新。甚至如组织学生穿戴上古代的服饰,手中捧本线装《论语》,席地而坐,前仰后合等场面也屡见不鲜。难怪著名作家王蒙也戏称“难道大清朝复辟了吗?”由此可见,如何把国学教育做到内容大于形式,真正挖掘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把它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这才是当前真正要做的。
南北中学的国学教育就是本着立足实际,不搞花架子,以点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熏染学生的精神世界为第一要务和最终目的。主要分为四大模块展开:①忠孝篇——百善孝为先。孝,徳之本也,立身之基也。忠,是对国家、人民的忠诚,而非对君主、个人的愚忠。②仁德篇——修身养性,存羞恶廉耻之心,在天地间挥洒大写的“人”字。③劝学篇——诸子百家,比肩而立,著述天下,文传千古,受惠国学,培育精英,开启未来。④宜生篇——人和还需天时地利来添翼,绩优仍要康健良习去护庇。
在以上四大模块的统领下,学校创建了文化长廊,将校内的四条主要道路分别命名为忠孝路、仁德路、劝学路、宜生路。每条街道为一个核心,设计安排文化墙报。正冲校门的是忠孝路。忠孝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忠孝路正处于学校的中心位置。我们选取了《弟子规》、《大学》、《孝经》、《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等古籍中的段落或句子。摒弃糟粕,取其精华,弘扬孝敬父母、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塑造感恩情怀。仁德路和劝学路纵贯整个教学区,展板的设计力求贴近学生实际,内容上选取了《论语》、《孟子》、《中庸》、《荀子》、《诫子书》、《三字经》等典籍。为避免呆板枯燥,在形式上设计有诗词欣赏、格言摘录、书法艺术等。在仁德路尽头的一面墙上,就赫然挂有一幅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书写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条幅,给人很强的震撼。贯穿生活区的道路是宜生路,主要给学生生活习惯、饮食常识、休养生息等方面的指导。
学生走在校内,如同徜徉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之中,俯仰之间全是经典,谈笑之中尽被感染。这种环境熏陶的巨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环境改变人”的经典格言,而且是“良好环境塑造美好品质”的经典格言,在这里得到了有力的验证。
除了学校整体外部环境的熏染,南北中学还特别注重了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学校创造性的开展了双班名的设计、挂牌活动。每个班级根据各班的情况从国学典籍中选取词句,设计成自己班级的另一个名字,并举行隆重的挂牌仪式。如今走在南北中学的校园里,你就会发现诸如“睿智班”、“仁和班”、“智信班”、“仁静班”等新的班级,令你惊讶,让你深思。而且,不但室外有变化,同学们还围绕新班名设计制作了四块室内展板,将教室重新打扮了一番,可以时时刻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比如“静心班”的展板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学须静,才须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同学们还自发的将设计活动延伸到了宿舍里。“集贤居”、“卧龙居”、“静心阁”、“德馨斋”等新宿舍牌已挂了上去。宿舍内也设计张贴了有关传统文化的图画、文字,形成了以国学文化为内容的独特的宿舍文化。
同学们看着自己亲自设计制作的班牌、宿舍牌、展板,心里美滋滋的、暖融融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熏染与教育。
为避免学生因古文基础薄弱而感到学习苦闷乏味,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寓教于乐的活动。比如国学节目创作展演、就餐时校广播站的“国学之声”、墙报展示、手抄报比赛、班级汇报展演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丰富了国学学习的内涵。
在刚刚结束的“全县创建特色学校现场会”上,县教育局的段局长看了学生表演的国学节目后,感慨地说:“三天前,我来的时候还没有看到这些节目。现编是演不这么好的,看来平时就是这么搞的。”是的,把国学教育抓在平时,落在实处,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也是一直这么做的。
其实,国学不但要求学生学,教师更不能落后。学校为每位教师都印发了一份《三字经》、《弟子规》、《大学》、《论语》,在课余时间可随手拿来翻阅讨论,并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不但提高了教师的道德修养和整体素质,更给全体学生做了榜样。
有人可能会问:“你们搞国学教育,能有什么结果呢?”其实,许多人在认识上有一个误区——凡事都注重最后的结果,而不看重过程(片面追求升学率就是典型)。而教育这项系统工程却应是最该关注过程的。学生的精神面貌焕发了,道德修养提升了,整体素质提高了,不就是最好的成果吗?如果非要找点有形的成果的话,那就请你来南北中学实地走一走,看一看。无任何污损的室内外展板,干净整洁的路面,文明有礼的言谈举止,邻里乡亲赞许的目光,这些就是最好的成果。
如果你愿意留下来再听一听,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同学袁x x说:其实,一开始学《三字经》时,我们并不主动。甚至认为小孩子们的东西干吗还让我们来背,这不是多此一举吗。但随着奚校长解读《三字经》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我才认识到原来对《三字经》我真的并不了解,甚至可以说是相当陌生的。但逐渐的,我对它产生了兴趣,尤其是奚校长能用生动鲜活的事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从此,认识到尊老爱幼,修身养性是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发现了我身上存在的坏毛病是多么的可恶与羞耻,给其他同学带来了多大的伤害。现在,我真的改掉了这些恶习。原来从不打扫卫生的我,现在还能主动帮别的组的同学倒垃圾桶、擦黑板;原来打饭、刷碗、买东西都让被我欺负惯了的朱某某去,不去就恐吓他甚至揍他,现在我已经诚恳地道了歉,这些活都自己干,而且还主动帮他,同时还充当了他的保护者,我还主动承担起了抬饭、分饭等活;我感觉原来同学们都躲着我走,现在我主动与他们交朋友,用行动让他们相信我是真的想变好,真的想成为同学们中的一员。《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真的重新塑造了我的精神,可能还会改变我的一生。洒满阳光的日子真的很舒服!
老师张x x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做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理应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那也就更应该深入地学习研究。说句实话,其实当老师的也未必有几个对传统文化了解多少,尤其是象《弟子规》、《论语》、《大学》、《孟子》等经典古籍,更是只停留在当学生时积累的几句格言上,但这又是多么的肤浅啊!借着这次活动,正好可以充充电,补补课。再说,这个活动的好处并不只停留在增长学识,开阔视野上。它对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更好的处理与家庭、同事、领导及社会等关系有更大的帮助。比如奚校长结合有的教师忙于工作而忽视对父母的关照,有的女教师婆媳关系比较紧张,开展了《弟子规》、《孝经》的讲座及组织观看录像《生命是一条河——国学宣讲团系列讲座之一》,效果很明显。“常回家看看”、“婆婆也是娘”。观念的转变,理顺了关系,增进了感情,稳定了秩序,这就是普通老师对国学教育最切身的感受。
如今,诵读国学已成为南北中学学生和教师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教育也已成为南北中学对外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
2010年,南北中学被授予全县“国学教育示范校”,县电视台《齐河方圆》栏目专门为南北中学的国学创建活动制作了一部专题片并连续播出3天,德州市关工委、县人大、县委宣传部等上级部门多次来校指导工作,各兄弟单位也纷纷派人来参观学习。
2010年暑假,南北中学与恒昌集团联合举办了“弘扬传统文化夏令营”活动,在当地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南北中学的师生面对纷至沓来的种种赞誉,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其实一开始,动机很单纯,就是想通过这一活动从根本上提升教师和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精神风貌,是一次文化寻根的旅行。活动搞到现在,师生热情高涨,社会上也有了更高的期待。既已欲罢不能,就不如索性搞得更深入一些,影响更大些,说不定还能用学校的这块小土壤改变周围社会的大环境呢!
学校下一步的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成立国学宣讲团,走进社区。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讲孝道、讲感恩、讲邻里相处、讲社会交往、讲奉献精神团队精神、讲经典名著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讲养生保健、、讲如何修身养性、讲提升自己素质对家庭及他人的影响„„为提高民众的整体素质,建设文明社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量。
二是发挥每一个学生每一名教师的单核影响力,像原子弹爆炸一样,使其能量辐射每个家庭、每个村落,尽可能的革除陋习、扫清积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健康向上的内部动因。
三是将学校的国学教育深入下去。不能只停留在读几本经典,背几段古书上。可向纵横两个方向发展,纵向上对经典古籍的研读要深入,深刻体会经典在锻造人格精神、培育人文性情、积淀文化内涵上的重要作用,真正能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横向上要拓展国学的外延。不单经典古籍是国学,现代名篇同样是国学;不单文学书籍是国学,哲学、历史、琴棋书画等艺术形式同样是国学;不单传承民族文化是国学,发展民族内涵创新民族艺术同样是国学。
7.文化的传承与文化创新 篇七
2009~2011年高考考查本专题考点的试题:
注:“选”指选择题, “非选”指非选择题。
【备考建议】
1.通过上表可以看出, 本专题考点在近三年高考试题中呈现以下特点和趋势:①本专题考点高考命题频率高、涉及面广;命题多依托新情境、新材料, 注重对主干知识和知识间内在联系的综合性考查, 考查单一考点 (知识) 、直观性知识的试题正在减少;命题能力立意明显提高, 试题难度也逐渐由中等转向偏难, 注重培养考生的参与意识和运用教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文化的继承、传播、发展和创新是本专题备考复习的重点。复习时不仅要明确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掌握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 理解文化创新的源泉、作用和途径, 而且还要注重结合申遗、中外文化交流、网络文化、重大纪念日 (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 、第三届道德模范评选、国家文化政策等文化事件以及传统节假日、地方 (民族) 特色文化等活动, 有目的有意识地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考点指津】
1.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考点拓展:
文化遗产≠世界遗产。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而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类。②并非各国所有的文化遗产都能成为世界遗产。世界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一定程序, 以名录的方式确立, 并给予保护的。③研究文化遗产与研究世界遗产的作用不完全一致。研究文化遗产可以明确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 并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确立并保护世界遗产对于加强国际合作,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
2.文化是民族的, 又是世界的
(1) 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 是通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出来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2)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 文化是民族的,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 有普遍的规律, 因此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考点拓展:
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辩证关系。
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它们反映了世界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文化的世界性是各种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 即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 它使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区别开来。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民族性而存在, 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 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界限具有相对性, 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尊重文化多样性
(1)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相互借鉴, 求同存异, 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客观必然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 充满生机和活力。
(3)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 要尊重差异, 理解个性, 和平相处, 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考点拓展:
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化。
①文化的多样性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方面来说的, 包括文化内容的差异、地域文化的特色等方面的表现。②文化的多元化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方面说的。③文化的多元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 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4.文化传播的途径
(1) 文化交流的过程, 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 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 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 文化传播的途径:
①商人进行的贸易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5.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 大众传媒的形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
(2) 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 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考点拓展:
文化传播途径≠文化传播手段。
①文化传播途径指的是与人们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交往活动, 如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 此外还有留学、访问、聚会、旅游等。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②文化传播的手段是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物质技术手段, 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③无论是文化传播的途径还是文化传播的手段, 都直接影响文化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6.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1) 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意义。
①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 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②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 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 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态度要求。
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 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考点拓展: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①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世界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景象, 同时也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借鉴、学习提供了可能。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 尊重不同民族文化, 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尊重差异, 理解个性, 和睦相处, 有利于促进各民族间在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 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③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交流, 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借鉴, 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7.传统文化的特点
(1) 传统文化及其继承性。
①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②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其继承性表现为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和传统思想的继承。
(2) 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相对稳定性。稳定性是指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同时, 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②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考点拓展:
误区: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
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但其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因此,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说法不正确。
8.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 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落后的、腐朽的东西, 必须“移风易俗”, 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考点拓展:
传统文化是包袱还是财富?
①传统文化既有精华, 也有糟粕。②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 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 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 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而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则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 它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③面对传统文化, 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 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不能认为传统文化是包袱而全盘否定、全部抛弃。
9.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不断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考点拓展:
误区:对待传统文化, 首先是继承, 其次是发展。
分析:文化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的, 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因此, “对待传统文化, 首先是继承, 其次是发展”的说法不正确。
10.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 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决定因素)
(2) 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 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要因素)
(3) 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 催生社会变革, 也促进文化的发展。 (重要因素)
(4)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考点拓展:
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
①文化发展的过程即文化传承, 包括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两个方面。②文化传播主要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 侧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和交融;文化继承主要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 侧重于本民族文化的“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③无论是文化传播还是文化继承, 都能促进文化的发展;都需要辩证分析其精华与糟粕;教育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1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 文化发展的实质, 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产物。
(2)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 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 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3)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一方面, 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 提出新问题, 需要文化不断创新, 以适应新情况, 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 社会实践的发展, 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 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考点拓展:
误区:文化创新来源于创作者的灵感。
分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离开了社会实践, 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人们就不可能作出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文化也不可能创新和发展。因此, 文化创作者进行文化创新, 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要有灵感, 但归根结底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
12.文化创新的意义
(1)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创新的作用, 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为社会实践服务的。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 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考点拓展:
误区:各种新生的文化现象都是文化创新的结果。
分析:文化创新是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与现实需求相结合, 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适应现实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产品。某些新生的文化现象, 如电脑算命, 实质上是愚昧落后的旧文化在当今的新的表现形式, 不是文化创新的结果。
13.文化创新的途径
(1)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立足于社会实践, 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 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改造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 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②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 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实现文化间的平等交流和相互借鉴。
考点拓展:
文化创新中继承传统与体现时代精神的关系。
①任何时代的文化, 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创新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 否则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②体现时代精神, 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 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14.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对于文化创新而言, 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在文化创新过程中, 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既要克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又要克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 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考点拓展:
(1) 误区:发展民族文化必须拒绝外来文化。
分析: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文化创新, 需要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 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因此, 对于外来文化, 我们不能一味地拒绝和排斥, 我们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 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2) 全面理解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传统文化是通过继承积累下来的, 并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②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即文化传承。③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而文化发展的实质, 就在于文化创新。④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 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高考回眸】
1. (2011·海南政治卷·14) “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日。以前每逢“公期”, 人们都要拜祭“公祖”, 举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式。今天, 人们移风易俗, 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技能”, 建设和谐文化, 倡导文明新风。这表明民俗节日
①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 富有民族文化韵味 ②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 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④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民俗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的韵味, 故①②入选。③说法错误, 民俗节日不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④说法错误,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答案为A。
2. (2011·山东文综卷·20) “好客山东贺年会”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促进了节日消费。关于下图“好客山东贺年会”四大理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 ②先进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贺年活动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④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好客山东贺年会”以元旦、春节和元宵节三大节点为支撑, 体现出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 故①入选。②说法错误,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好客山东贺年会”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意味着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从而传播了文化, 故③入选。④说法错误,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而不是主要形式。答案为B。
3. (2011·浙江文综卷·31) “竖大拇指”在北美一般被认为是“做得好”的意思, 但在澳大利亚就成了无礼的肢体语言;吃面条时发出声音, 日本人和韩国人觉得很正常, 而英国人可能感到不舒服。这类现象表明
A.各地的文化几乎没有共同性
B.一种行为是否影响人们的交往取决于特定的文化背景
C.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不同的
D.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解析:A说法错误, 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B说法不妥, 一定的文化背景会对人们的交往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不是决定因素;C说法不妥, 不同文化背景下, 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有可能相同, 也有可能不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竖大拇指”、“吃面条时发出声音”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是不一样的, 故选D。
4. (2011·北京文综卷·24) 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三年来, 当地政府积极修复都江堰古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 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 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歌舞作品。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没有文化的继承, 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说法错误, 颠倒了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二者的关系;②说法错误,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 是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没有文化的继承, 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故③④入选。答案为D。
5. (2011·天津文综卷·5) 最近, 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5年前毕业之际, 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 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 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一事迹表明
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
B.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
C.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解析:材料突出了传统美德在当代对人们行为选择的影响, 故C入选。A“完全”说法错误, 传统道德准则应顺应时代不断发展, 而不能说其完全适应现代生活。B说法错误, 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变化发展的。D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显示传统文化对我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作用。
6. (2011·安徽文综卷·8) 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 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 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 形成了茶文化, 体现了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故②③入选。①与题意无关;④虽正确但与题意无关。答案为B。
7. (2011·广东文综卷·30) 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主题探讨会中, 某同学以“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开拓创新、诚实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 将激励深圳人再创辉煌”的事例来说明主题。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①事例中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特有文化的部分, 切合主题 ②事例中反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部分, 切合主题 ③事例中反映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和条件的部分, 切合主题 ④事例没有体现社会实践的变化推动文化创新, 不切合主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了“深圳精神”, 表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自己特有的文化,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故①③入选。②强调的是文化创新的作用, 不符合题意。④“不切合主题”说法错误。答案为B。
8. (2011·北京文综卷·25) 歌剧《木兰诗篇》是我国艺术家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该剧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 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 讴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这表明
A.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促进了文化融合
B.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利于文化发展
C.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D.东西方艺术都应当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 可以分析出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助于文化发展, 故选B。题干没有体现民族文化的竞争、保持民族文化特色, A、D不符合题意。C说法错误。
9. (2011·浙江文综卷·40) 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 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 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作品制作运用了目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 注入了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 从而使作品更具国际口味。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动漫节和电影节, 摘取了多个奖项, 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
结合材料, 说明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成功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哪些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继承、文化创新等知识, 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答时, 首先, 要注意设问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界定;其次, 要能够准确把握材料的三个层次, 即文化继承、文化创新、文化交流;再次, 围绕材料的三个层次组织答案。
答案: (1) ①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该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 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 体现了继承对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②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该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 在于对民间传说的改编、采用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等方面的创新。③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通过国内、国际两个平台, 作品在交流中得到了传播。
【创新设计】
1.在传统节日中,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被合称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当这些节日来临的时候, 无论身在何处的中国人都要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方式来庆祝。这说明
A.庆祝民族节日, 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当前文化生活状况的体现
C.民族节日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D.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010年10月~2011年10月举办的意大利“中国文化年”活动, 使意大利各地几乎成了中国文化的舞台。大红灯笼高高悬挂, 茶室茶亭弥漫着浓郁的茶香, 各大小展览馆不断展示中国从古至今的艺术精品, 各剧院不时演出中国的戏曲、木偶、皮影等, 一系列有关中国的文化讲座在这里持续亮相。回答2~3题。
2.意大利“中国文化年”活动的举办, 有利于
①不同民族文化间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②缩小甚至消除中意两国文化的差异 ③我国在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 实现文化创新 ④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大红灯笼高高悬挂, 茶室茶亭弥漫着浓郁的茶香。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A.相对的稳定性 B.鲜明的民族性
C.鲜明的时代性 D.明显的优越性
4.“世界就是一幅绚丽的图画, 七种颜色是它的基本元素;世界是一部宏大的交响乐, 不同音符是它的基本单位。”从文化视角看, 上面这句话要表达的思想是
①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文化传播使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 ④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 ①②④ D.②③④
5.2011年9月5日晚, 以“固根”、“壮魂”、“圆梦”为主旨的国务院侨办“文化中国·辛亥百年”艺术团在日本东京首演, 1800人的剧院座无虚席, 演员在观众的叫好声中一次次返场。“文化中国·辛亥百年”艺术团赴日演出是
A.文化交流的根本途径
B.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C.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D.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6.由于不少地方的文化没有受到重视, 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状态, 剪纸、木偶、皮影等“濒危”。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国家之所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是因为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B.传统文化始终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
7.漫画《月饼的作用》给我们的启示是
A.越是民族的文化就越是世界的
B.文化的交融导致对本民族文化的漠视
C.传统习俗的传承需要重视教育和引导
D.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将面临巨大冲击
2011年6月21日至22日, “2011中国·濮阳精品杂技艺术节”在河南濮阳举行。此次精品杂技艺术节突出高水准、国际化、娱乐性和创新性, 展示了极品杂技的惊险奇幻和顶级魔术的精妙绝伦。回答8~9题。
8.河南省濮阳市华东区东北庄村与河北吴桥并称为中国杂技“南北两故里”, 当地有悠久的杂技历史, 群众基础非常广泛。“锄头叉把当道具, 房前屋后练杂技”, 这就是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主要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C.文化是一定经济在精神上的反映
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
9.有“中国杂技之乡”之称的东北庄村杂技兴起于元末明初, 东北庄村人在“玩把戏”的过程中, 不断学习和吸收其他艺人的长处加以创新, 使“把戏”的内容日益丰富, 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杂技艺术。东北庄村杂技艺术的发展历程说明
A.文化发展是在不同文化交流、借鉴中不断创新的过程
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D.文化创新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的过程
10.电视节目《中国达人秀》, 将镜头定格在平凡小人物身上, 以开放的创造精神与自觉的文化态度促成了“舶来品”的华丽转身。《中国达人秀》的成功启示我们
①借鉴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进行文化创新应考虑到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要 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11年4月27日至5月27日, 以“浪漫春天里的艺术节”为主题的第十一届“相约北京”联欢活动在北京保利剧院举行。来自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的69个艺术团体、近2000名艺术家相继登上北京舞台, 共同呈献集音乐、舞蹈、戏剧、广场联欢、展览于一体的艺术盛宴。据介绍, 11年来, “相约北京”迎来了一批大师级人物, 如捷杰耶夫、多明戈、韦伯、罗兰·佩蒂、莱斯利·霍华德等, 同时也引进过费城交响乐团、芬兰赫尔辛基男声合唱团等团体和《天鹅湖》、音乐剧《猫》、《大河之舞》等经典作品。
(1) 结合文化交流的有关知识, 说明举办“相约北京”联欢活动的意义。
(2) 请你从文化生活的角度, 谈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如何面对中外文化交流。
12.素有“东方芭蕾”美誉的花鼓灯, 起源于夏商时期人们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定期举行的庙会活动。经过漫长的演进, 其到宋代才真正成为成熟的民间歌舞艺术。1951年新中国治淮期间, 著名艺人冯国佩用花鼓灯向治淮模范表示祝贺, 其精彩表演让中央歌舞团的舞蹈专家惊叹不已。此后, 花鼓灯走进中南海, 走到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受到各国观众的喜爱。然而, 到21世纪初, 花鼓灯的民间传承几近消亡。为了重振花鼓灯艺术, 近年来, 安徽蚌埠冯嘴子村投资建成原生态中国花鼓灯第一村, 大力发展花鼓灯文化生态旅游, 举办花鼓灯歌舞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加强交流切磋, 终使花鼓灯又“花”开怒放。
结合文化生活知识, 简要概述社会实践在花鼓灯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A 提示:B错误,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C错误,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D错误,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C 提示:②说法错误,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这种文化差异应当尊重和保持, 而不应当缩小甚至消除。
3.B 提示:“大红灯笼”“茶室茶亭”是中华文化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具体表现, 表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4.C 提示:材料主要讲的是文化的多样性, ①②④符合题意要求。③强调文化传播, 与材料无关。
5.C 提示:A错误, 文化演出是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B错误,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D错误,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6.C 提示:A错误, 传统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B“促进作用”说法错误, 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腐朽的部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D说法虽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7.C 提示:漫画中的小孩在中秋节将月饼作为垫脚石去拿巧克力, 启示我们要加强对传承传统习俗的教育和引导, C正确。A不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D说法不符合实际。
8.B 提示:濮阳杂技广泛的群众基础, 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实践在文化创作中的作用。
9.A 提示:B、C不符合题意。D错误, 文化创新既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又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10.C 提示:题干强调的是文化创新需要立足于群众实践, 博采众长, 以我为主, 故②与题意不符合。
11. (1) ①举办“相约北京”联欢活动, 有利于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 增强我国同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②举办“相约北京”联欢活动, 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 外国优秀文化不断传入中国, 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 面对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便捷, 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12.①社会实践促进了花鼓灯艺术的产生和成熟。花鼓灯源自人们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定期举行的庙会活动, 并在社会实践中日趋成熟。②社会实践是花鼓灯艺术传播的动力。正是治淮的实践才让国人知晓了花鼓灯艺术, 并使花鼓灯艺术走向世界。③社会实践推动了花鼓灯艺术的创新、繁荣和发展。正是在社会实践中, 人们通过建立原生态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发展花鼓灯文化生态旅游、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等形式的创新, 推动了这一民间艺术的重振和繁荣。
8.以“人”为本,践行文化 篇八
关键词: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出版企业
企业不仅是员工通过诚实劳动获取物质利益的场所,更应是满足员工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只有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关爱员工,着力营造一种团结向上的团队氛围,员工才能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我们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理念创新是关键。企业文化要不断创新,不能固守于一种文化形式,它既要保持其文化本质,又要不断创新它的表现形式,增添新的文化内容,没有创新的文化就没有创新的技术、创新的管理、创新的服务的市场,企业就会丧失其社会价值的依据。纸质媒体曾经是主导的传媒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充分和科技相结合,在时效性、感染性、存储量、易携带性,乃至可选择性等方面都全面超越了纸质媒体。近年来纸质媒体的受众不断流失,流失的群体主要是年轻一代,年轻一代读者的流失正是我们担忧纸质媒体命运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内容的亲近性以及营销方面纸质媒体也似乎显现出老态龙钟的疲态,要想寻求更好的发展,作为出版行业从业者必须冷静分析自身的状况以及对比新媒体的优势,学习借鉴新媒体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实现从传统纸媒体到新媒体的过渡,如纸质读物的数字化,纸质读物与其他媒介的“嫁接”。
又如,出版企业应当适时的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与营销模式,探索更加具有创意的营销与推广通道。在营销策略上,图书出版企业还需要探索一条更加适合现代生活快节奏的渠道,同时注意创意的重要作用,在大力倡导文化产业的今天,创意能够创造无限的财富,把无限的创意运用到图书的管理与营销之中去,不仅能够产生注意力效应,而且能够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打出创意这张牌,是年迈力衰的纸质媒体的战略选择。
二是注重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企业领导应带头践行以人为本的文化,首先要学会运用,其次要讲出道理、说出效果,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带动身边员工。企业领导要积极改进工作作风,努力提高服务员工、服务企业以及站在全局高度解决局部问题和矛盾的能力,关爱员工、关心员工,实施人文关怀,真心实意为员工办实事、解难事,从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最大限度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合理需求。 比如在辽宁民族出版社,我社在总编辑的带头下,集全社之力,推出《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在该丛书的策划、编辑、推广的过程中,我社领导充分发挥了带头作用和模范作用,给社内其他员工尤其是年轻编辑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表率。
三是注重建立员工成长成才的激励机制。要坚持“育得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当”的人才管理机制及“给人以利益,给人以前途”的人才激励导向。通过不同层次搭建平台让员工在不同的领域展示自己,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合理的薪酬结构对于完善薪酬体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出版企业薪酬体系可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采取相应的薪酬模式,使重新优化的薪酬结构趋于合理和科学。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不应再是大锅饭式的薪酬,而是要让员工所获得薪酬额与其贡献成正比,充分体现按劳取酬,使出版企业的薪酬体系充分发挥其激励和吸引作用,通过对同一职位设置不同的职级,使职位之间的晋升或降级有了考核依据,而不同的职级也对应了不同的薪酬等级。让员工愿意、努力、积极为企业工作,发挥薪酬体系对员工的作用,强化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分配上既要兼顾薪酬分配的保障性,又要保证薪酬制度的激励性。于此同时,也需要改进绩效考核的方式,绩效考核与员工薪酬实际挂钩,同时进一步增加奖金的内容,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潜在的长远激励作用。
此外,还要注重培训在企业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出版工作是一项需要与时俱进的活跃的工作,在工作中,培训和再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听取资深出版专家、教授授课和学习研讨,使编辑人员可以进一步系统地学习掌握编辑出版理论,学习探索编辑出版经验、方法和技巧,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编辑出版工作的需要。
四是注重制度在培育以人为本企业文化中的作用。制度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科学化、规范化的可靠保证。没有文化的制度是落后的制度,没有制度的文化是无根的文化,要把企业文化分门别类加以细化,把无形的企业文化建设落实为有形的行为方式,形成规范的制度程序,增强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把制度渗透到每个环节。先进的思想和文化需要用制度固化下来,通过制度的强制性,使其在执行中不断强化,最终变成员工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从而自觉履行符合企业理念的行为。
五是建立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长效机制。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靠一种形式就能解决并固化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简单工作。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人的思想、行为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构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凝聚人。企业文化必须用心去理解,用行动去诠释,用身去体会,予以同化,形成长效,深深根植于员工心中,深印于员工的脑海中。
【传承中华文化践行】推荐阅读:
传承中华文化 践行传统美德09-15
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作文3000字09-05
传承中华美德征文09-18
传承中华文化主题班会07-25
传承中华文化演讲稿11-09
弘扬中华美德 传承美好家风11-19
孝顺父母,做中华美德传承者08-24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初一作文09-16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读后感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