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部 岗位职责

2024-09-11

物流管理部 岗位职责(精选7篇)

1.物流管理部 岗位职责 篇一

四川城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物流部岗位职责

岗位职责:

部长:(张宗德、李雪)

1、全面负责物流管理部的日常管理工作,对计划、营运、第三方服务

商等各项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对重大事项提出决策建议供分管领导参考。

2、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组织制订公司物流的长期工作目标及中短期工

作计划,并负责督导、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

3、4、设计公司物流营运体系总体方案,制订标准化、规范化的作业流程。负责物流管理团队的培养与建设,组织协调部门内部工作关系,并

为属下的工作提供指导和培训。

5、6、确保营运体系仓储、运输、信息系统等正常有序运行。定期对各项营运部分进行运作绩效分析、成本分析,并提出改善方

案。

7、8、协调处理公司内部在业务上的各种关系,以及处理外部公共关系。完善物流部门组织架构、岗位职责以及部门员工的绩效考核,持续

提升工作绩效。

9、根据公司领导要求或工作需要,开展其它工作。

计划管理组负责人:(周菲)

1、负责组织开展本管理组的各项业务运作管理工作,根据需要进行本

组或跨组的项目操作支持。

2、负责公司采购计划及各区域公司的销售计划的制订工作,并跟踪执

行情况。

3、负责对所有订单的分解、处理,以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先进先出

原则确认订单配送方式。

4、掌握各配送中心、门店发货与库存动态变化,根据营销部门的销售

计划制订补货计划保证安全库存。

5、负责公司采购费用、各点装卸、运输、保管费、服务费等物流费用的审核与结算工作。

6、负责物流费用的总体测算,分析控制与降低物流成本的节点,提出

费用预算。

7、8、负责各类报表统计上报与物流信息反馈。根据领导要求或工作需要,开展其它工作

运作管理组负责人:(熊健梅)

1、负责组织开展本管理组的各项物流业务运作管理工作。根据需要进

行本组或跨组的项目操作现场支持。

2、指导、监督公司物流运作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在本运作组管理范围

内的实施。参与公司物流运作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流程(SOP)的制订。

3、负责对仓储、装卸、运输等物流服务商的日常考核、评估与管理。

定期组织物流服务供应商资质审核、招标及合同签订工作。4、5、6、7、根据计划组的补货与配送计划,指导与监督各操作点的准确实施。运作中突发事件的报告、处理、协调工作。定期对物流体系的运营绩效进行统计、分析、对比,提出改进措施。组织人员对配送中心、门店、工厂等各操作点进行定期巡访、督查,了解与反馈实际运作信息,沟通与协调工厂、营销部门、配送中心等相关衔接工作。

8、9、负责在库货品的质量监控及呆滞品、残损品的上报与处理工作。指导与督查配送中心做好仓库管理工作,做到出入库准确高效,配

送订单及时完成。

10、组织各工厂发运点订单业务的全过程处理,跟踪所有车、船运行情

况,及时掌握所有承运车、船信息。

11、配合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

12、根据领导要求或工作需要,开展其它工作。

产销协调与客户服务组负责人:(刘兴海)

1、负责组织开展本管理组的各项业务运作管理工作,根据需要进行本

组或跨组的项目操作支持。

2、协调食盐制造企业各方关系,掌握制造企业的产能与生产进度计划,反馈计划组结合销售计划制订补货计划。

3、定期组织与食盐制造企业的产销协调会议,针对运作中出现问题进

行反馈、处理,协调工厂仓库、装卸等操作点关系,保证订单及时发运。

4、积极沟通其他部门的各方关系,掌握产品的生产、供应、库存与发

运情况,协调解决在供应、销售、呆滞与残损品处理等运作中出现各类问题。

5、汇总制订货品不同的物流服务质量标准,并负责对物流服务供应商、配送中心、门店等相关岗位的培训、指导与监督。

6、负责向公司各部门、区域公司供应商反馈相应物流信息,收集处理

各方反馈意见,重大问题报管理部部长。

7、8、负责对物流运作中投诉的上报与处理工作。根据领导要求或工作需要,开展其它工作。

物流项目管理组负责人:(张清)

1、负责组织开展本管理组的各项业务运作管理工作,根据需要进行本

组或跨组的项目操作支持2、3、4、负责物流项目的调研、策化、,制订物流解决方案。负责物流项目费用的成本测算、对比工作。负责制订项目的运作标准操作流程(SOP),并组运作培训,支持和

指导项目的前期运作。

5、跟进物流项目的实施过程,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出现问题,根据项

目规化质量标准编制项目管理方案给项目推进提供培训与指导。

6、负责公司物流业务中自有车辆和仓储设施等投资可行性报告,并对

其营运效果进行跟踪、分析和评价。参与运作设备采购工作,确认运作设备采购的详细需求,必要时协助运作设备验收和安装的现场监控,及采购招标工作。

7、定期对项目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并与前期策化方案对比,提报项目

运行总结。

2.物流管理部 岗位职责 篇二

关键词:化工物流,职业岗位能力,课程体系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持续的开展, 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对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真正实现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高技能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的历史相对较短,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模仿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和国外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体系和模式, 课程体系设置与企业需求脱节。就目前就业市场而言, 一方面, 很多物流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 另一方面却是众多手握文凭和物流专业技能证书的专业人才仍在职场门外徘徊。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准确, 高职特色不明显

近年来, 高职院校纷纷增设物流管理专业, 截止目前, 共有824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 使物流专业的在校生急剧增长, 但大部分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或其他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没有区别, 缺乏对物流职业岗位群的分析, 缺少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 也没有考虑到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地方产业结构的特点, 使得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高职特色不明显, 也直接导致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1.2 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脱节

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脱节, 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专业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物流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1)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不准确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一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的, 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这些人才应该具备哪些职业能力等需要通过对物流行业、物流企业进行调查、分析才能得出答案, 但大部分高职院校根本不进行市场调查, 即使进行了调查, 也因职业岗位群调查程序不规范、不科学, 使得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不准确, 同时也制约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性。

(2) 课程开发缺乏积极性

高职课程体系的开发应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出发, 根据学生特点, 设置课程教学体系。但我国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开发步骤混乱, 作为课程开发主体之一的高职院校教师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却不高, 究其原因, 这是国家对学院、学院对教师都没有形成一种激励课程开发的有效机制。

(3) 课程体系轻实践重理论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很多还是沿袭普通本、专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科目设置, 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 课程体系建设轻实践重理论。一方面, 缺少与企业共同研讨的环节: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 缺少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研讨的环节, 使得学院缺少了物流专业面向物流职业岗位群的岗位能力分析和工作过程分析, 使得专业课程体系缺少针对性、目的性;另一方面, 缺少校企合作机制:很少有企业愿意直接参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开发, 更谈不上长期、定期的合作交流机制, 很多都是随便找几个企业工作人员进行咨询、沟通, 因此导致课程体系仍然沿用了以前的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仍然以讲授为主, 实践教学以模拟软件实训、情景模拟实训、顶岗实习为主, 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根本无法得到充分的锻炼。

(4) 课程体系的改革滞后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结合物流业发展新形势, 不断调整、改进、完善课程体系, 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专业人才, 但大部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并没有根据市场与时俱进, 没有根据物流行业发展、物流企业发展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尽管有些学院进行了物流职业岗位群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但没有深入企业进行市场调研, 缺乏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指导, 因此说,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

1.3 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脱节

基于物流职业岗位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应该遵循物流行业的职业发展规律, 即从初学者———实践者———熟练者的职业发展规律, 要求学院在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 避免一味追求全面, 看似“全才”的课程体系, 而应该按照职业资格标准来培养学生, 不仅要求让学生完成面向工作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还要强调让学生主动构建未来工作过程中的隐形知识。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能有足够的时间用于职业能力训练, 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同时, 使学生毕业时能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将国家 (助理) 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去, 没有按“课证融合”的要求实施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一体化, 从而影响了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考取。

从上述现状可以看出, 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有课程体系还未能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有机统一, 课程体系有待调整。因此, 笔者认为应该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 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

2 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2.1 职业岗位分析

化工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面向现代化工物流业, 职业岗位定位于化工物流业的各个环节, 包括化工产品的采购、化工产品的运输、化工产品的仓储、化工产品的配送等, 每一环节均与相应的岗位群对应。本专业的职业目标定位于岗位群的中低级职位, 要求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及技术应用能力。

(1) 化工产品采购中低级职位。包括采购计划员、采购员、采购主管、采购经理等。

(2) 化工产品运输中低级职位。包括海运进出口操作员、运输管理助理、制单员、汽车计划调度员、汽车押运员、站场管理、装卸搬运管理、运输经理等。

(3) 化工产品仓储中低级职位。包括业务员、入库管理员、保管员、出库管理员、仓储单证管理、仓储机械管理、叉车司机、仓库主管、仓库经理等。

(4) 化工产品配送中低级职位。包括订单处理员、配货员、送货员、收货员、装卸工、盘点员、拣货员、补货员、配送中心经理等。

(5) 供应链商务信息中低级职业。包括供应链管理、信息收集员、信息分析员、物流计划员等。

(6) 其他岗位。包括报关报检、保险、单证员、货运代理、客服、回收物流管理、金融物流等。

2.2 职业能力分析

在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化工物流企业调研基础上, 根据本专业的典型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分析完成这些工作任务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力, 并多次邀请化工物流行业专家进行座谈讨论, 确定了这些典型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1) 化工产品采购中低级职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能根据化工产品性能, 积极开拓货源市场;能进行大宗化工产品采购成本核算;能根据公司产品进行产品原料结构调整改进, 签订采购合同;能填写采购表格, 提交采购分析和总结报告。

(2) 化工产品运输中低级职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能根据化工产品运输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牢记“质量第一”, 能确保化工产品运输过程质量;能根据产品性能, 能正确进行产品装卸;能对产品意外事故进行应急处理。

(3) 化工产品仓储中低级职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能进行化工产品出入库日程操作;能进行化工产品基本信息核对, 能进行在库管理;能根据化工产品仓储性能, 确保产品安全;能填报库存报表。

(4) 化工产品配送中低级职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能接收订单, 按客户要求对订单进行确认和分类;对订单进行存货查询、根据查询结果进行库存分配, 建立用户订单档案;将处理结果进行打印输出, 进行进货作业;根据拣货信息选择分拣方式, 进行分货和包装作业;进行备货、理货、配装、送货线路优化实施送货作业;对配送中心的货物按照用户要求, 进行包装、贴标签、捆扎、组装等加工过程的操作管理;对配送中心的运营、信息网络维护、配送作业组织等进行管理。

(5) 供应链商务信息中低级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能根据化工企业要求收集市场信息, 熟练操作电脑, 进行整理和分析;能针对供应链流程计量、统计, 进行化工产品的商务活动;能够推广物联网技术, 进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6) 化工物流其他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能进行国际化工物流产品货物运输的各项操作, 填写各项单据;能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 开展客户调研分析;能建立客户数据库, 进行客户投诉管理;能根据化工企业产品特性, 开展有效服务。

因此, 要想使高职化工物流人才符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化工物流企业的需求, 就要形成按需培养的模式, 即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3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教育部组织制定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中提出, 课程设置必须突出高等职业学校的特色。每个专业必须拥有相应的基础技能训练、模拟操作的条件和稳定的实习、实践活动基地。因此在物流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分析基础上, 归纳整合具备这些职业能力和素质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同时与职业标准对接, 结合生产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 合理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 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3.1 构建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1)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高职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与地方经济的结合上。近年来, 中国化工物流业已呈现快速增长的新局面, 江苏省是全国第二化工大省, 由于南京地处华东区域中心地区, 而华东长三角地区又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地区, 围绕南京四周分布着重要的超大型工业基地。目前, 南京化工园区及周边500多家化工企业, 对化工物流专业人才有很大需求。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南京市大厂区, 学院依托化工特色优势和优越的区域位置, 开设了物流管理 (化工方向) 专业, 以培养化工物流人才为主, 服务区域经济。

(2)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 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必须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并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 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学院物流管理 (化工方向) 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南京化学工业园区的化工物流企业, 面向长三角化工集聚区物流企业, 培养具有良好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具有规范、安全、环保素养, 具有化工物流企业的产品采购、运输操作、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物流信息操作、供应链商务等岗位知识技能的管理员、业务主管和部门经理。

(3) 以职业岗位群的能力需求为主线

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 是教育目的具体体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突出物流的职业定向性, 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 既要分析职业岗位群的能力现实需要, 也要注重分析职业岗位能力的未来需要。因此, 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 既要有现实性, 又要有前瞻性, 同时也要根据物流职业岗位群, 进一步分析其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以此为依据设置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素质, 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

(4) 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和地方经济相结合, 使学生掌握化工物流职业岗位群所需的技能, 这就决定了课程内容要按职业领域加以确定, 具有就业导向性。

3.2 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1) 理论课程体系

按照人才培养递进规律, 分析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发展要求, 构建基于物流职业岗位群的理论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四个部分组成。

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英语、经济数学、大学体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军事理论等公共基础课程;

职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基础、经济数学、英语听力与口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化工产品商务基础等课程;

职业核心课程包括化工产品安全预防与控制、企业采购管理、运输操作、仓储与配送实务、生产运营管理、国际物流、国际货运代理、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

职业拓展课程主要包括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专业英语、物流经济地理、物流包装、企业成本分析等课程。

(2)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和理论课程相辅相成, 学院将三年的实践环节划分为识岗阶段、顶岗阶段和上岗阶段。

识岗阶段主要通过入学专业教育、物流认识实训等来熟悉化工物流职业岗位, 增强感性认识, 培养认知能力, 了解具体的工作岗位, 培养学生学习物流的兴趣。

顶岗阶段主要通过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工厂以及相关的物流企业进行专业核心技能的模拟实训、ERP沙盘实训、物流单证实训、危化品安全演练实训, 掌握化工物流企业危化品管理的基本知识, 熟悉常见的危化品管理方式, 熟悉危化品应急处理手段和安全操作要求, 掌握在运输、仓储搬运等物流操作中的危化品安全条例与注意事项, 能够按要求完成危化品的安全操作。

上岗阶段主要是化工物流企业与学院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与学校共同管理, 让学生在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轮岗实习和顶岗实习, 使学生完全胜任相关职业岗位, 并能具备一定的化工物流方案管理、策划等能力, 真正达到一线操作、管理人才的标准。

因此, 应根据化工物流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来构建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4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保障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保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基于化工物流职业岗位群的专业课程体系有着鲜明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课程系统, 其专业课程整体性更强, 要想使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得到更好的实施, 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才能保证其教学目标实现。一是校企共同开发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材;二是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三是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这三个条件需要密切配合, 不断完善其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才能真正发挥其在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考立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社会教育, 2012 (9) :175-176.

[2]肖前军.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职教论坛, 2011 (5) :61-64.

[3]邬庆儿.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2) :6-7.

[4]施雯.论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J].高职研究, 2012 (9) :156-158.

3.物流管理部 岗位职责 篇三

关键词:现代物流 物流管理 课程体系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我国与国际社会联系日益紧密,这就迫切需要物流行业能够迅速与国际接轨。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壮大急需大量的物流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显然需要物流管理专业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1. 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

现代物流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即便这样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于物流业的认识上,人们往往将物流等同于物流业中的具体操作层,即认为物流就是仓储和运输,从而对于物流的认识不足。在我国,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对于物流的认识尚不明确,甚至于对于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物流人才都不能确定。这样的一些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了对物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我国的物流行业整体素质较低,很难与国际接轨。

2.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

现代物流行业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系统,涉及运输、仓储、包装、装卸等具体业务,物流从业人员需要管理六大要素,并且履行物流计划、质量控制、技术支持、经济管理等多项职能,因而需要具备一系列必须的能力。

2.1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交际能力

在当前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下,现代物流行业成为了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系统,它强调功能的整合。作为现代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际能力,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2.2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运用领域越来越多,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由于物流行业具有的一系列特点,要求物流行业的信息传递必须及时准确,计算机在物流行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现代物流主管使用计算机的时间约占其工作总时间的30%,不仅如此,普通的物流管理和操作人员使用计算机的地方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软件的操作,例如office软件、网络通讯工具软件、数据库软件等。

2.3不同职位需要不同的具体能力

依据工作性质和所从事工作在物流系统中所处的层次不同,可将物流人才划分为管理决策人才、理论研究人才、理论应用人才和实际操作人才等。

2.3.1管理决策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管理决策层在企业中负责的是制定宏观上的具有全面性和方向性的整体物流方案,他们是拥有一定决策权和承担相应责任的人群。他们的每一个决策都会对本单位的整个物流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因而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

2.3.2理论研究人员应具备的能力

理论研究型人才主要是在各种院校和研究机构工作,从事物流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培养更多物流人才的人才。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这部分物流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觉悟、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

2.3.3理论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物流理论应用型人才在企业中主要负责制定具体物流计划,进行物流作业流程控制和资源调度的工作。这一层次的物流人才既要面向实际操作,又要实际运用物流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因而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4实际操作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实际操作型物流人才,主要是进行物流工作中的现场作业和具体操作,这就需要掌握相关的、具体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例如包装、运输、仓储等方面的技能。

3.基于岗位专业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3.1课程体系构建中应遵循的原则

3.1.1职业导向性原则

培养人才的目的不是束之高阁,而是要使其能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创造更多的价值、做出更大的贡献。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能够符合未来职业的要求,坚持职业的导向性。

3.1.2能力本位原则

竞争的残酷性要求竞争者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未来的物流行业必然也是一个竞争极其激烈的行业,对于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必然更高。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标,体现能力本位原则。

3.1.3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

全面人才的培养要求必须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实行素质教育。在实行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能力的要求下,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習主体的作用,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2课程设置上应突出的特点

3.2.1适应性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需求和学制,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不管是本科还是专科亦或者职业院校,培养的都是较高层次的物流人才,因而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包括公共基础课(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等)、学科平台、专业平台、集中实践环节和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五大模块,这五大模块应充分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

3.2.2实用性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整合了多学科、多领域、多部门的综合性、交叉性强的新兴行业,它包括了仓储、运输、包装、装卸、等多个领域,对于知识技能的要求更高更复杂。针对现代物流行业的这些特点,为物流行业培养人才的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增加新兴交叉课程,从而使课程的设置更符合实际需要,增强课程的实用性。

3.2.3可操作性

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物流行业中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不能脱离实际,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增加实践科目的学时。通过实践科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论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3.2.4先进性

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应当较多的利用当下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同时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先进物流工具和手段的技能。

4.结语

基于对物流行业专业能力的认识,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必须突出专业特点。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出更多的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具体操作时坚持“三个原则,四个要求”,必将为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符合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天龙.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浅谈[J],中国电子商情:科技创新,2014(01):72.

[2]周桂香,田宁,陈志新.宁夏物流人才需求分析及对策浅析[J],中国市场,2014(06):117-119.

[3]高姝擘,杨爱明.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1):152-153.

作者信息:杜娟,女(1975.10—),汉族,籍贯成都,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物流管理。

4.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分析 篇四

一、我国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系统引进现代物流理论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物流业得到快速发展,政府和企业也都逐渐意识到发展物流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目前我国物流需求快速上升,增幅明显高于经济增长。据预测,中国的物流产业将会以每年30%的速度迅速增长。

从国内外物流发展的经验表明,物流发展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约10%,2002年增长8%,经济总量首次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去年GDP增幅将达到8.5%,从而构成了强大的物流需求。

物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领域中发展最快、最活跃、最具热点的一各行业。这也加大了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量。

根据物流工作岗位性质的不同,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物流企业人才的需求主要是第三方物流营销人才,能够运用物流知识进行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营销。至于物流规划咨询人才和物流研究人才,主要是指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知识,具有物流科技创新能力,并且知识面较宽的复合型物流管理规划人才。

二、本地区人才需求状况调查

根据对河南省物流人才需求调查显示:物流市场对没有特色的一般人才需求量已接近饱和,就业前景不容乐观;但市场紧缺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素养、应用技术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善于创新的高级技术应用型物流专门人才将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物流产业的竞争表面上表现为产品的竞争、市场的竞争,但其实质还是人才的竞争。

三、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我们的分析,本行业的人才需求有如下特点:

(一)战略型物流人才

根据市场调查,中国物流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主要方面为:企业物流应用人才,物流项目开发人才,物流管理人才,物流教学科研人才等战略型物流人才。需要从事企业发展方向研究,企业管理体制研究,企业管理软件开发和企业设备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高级管理和研究人才,高层次物流人才的特点是通晓物流活动全局,具有前瞻性思维,熟知至少一个行业或一种模式的物流理论与应用,能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其发展特点和趋势。

(二)管理性物流人才

从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现状来看,不仅需要从事企业发展方向研究,企业管理体制研究,企业管理软件开发和企业设备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高级管理和研究人才,更需要系统化的物流管理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物流人才。其特点是精通现代物流商务活动,同时具备足

够的物流技术知识,善于提出满足物流活动需求的方案。

(三)技术性技能性物流人才

物流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从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现状来看,也需要在物流企业中从事设备的操作、维护,物流信息搜集、加工、整理,企业配送中心管理和经济核算,储存、运输、配送、货运代理、报关等从事具体工作的中初级实用型人才。

从上述的情况看,用人单位对物流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关键能力与职业专门能力并重,是未来人才竞争的焦点。

而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了600万人。其中高级物流人才缺口约为40万左右。物流人才已成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

5.物流管理部 岗位职责 篇五

1、对公司经理和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协助公司经理具体搞好公司各单位的安全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2、具体负责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3、作好公司月度、安全工作计划,并负责落实公司二级单位和各班组安全活动的展开。

4、重点监督危险货物运输的各项安全制度,措施的落实,并对其进行检查考核。

5、负责建立各种安全教育考核档案和安全活动记录,定期向公司领导汇报。

6、定期和不定期地检查落实各种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

7、深入现场作安全检查,发现隐患要及时采取措施。

8、负责安全生产检查,发现违章作业要严肃处理。

9、负责本单位安全设施、防护器具、灭火器材和事故柜的管理。

10、参加本单位各类事故的调查、处理,上报和统计工作。

11、负责完成赤天化集团公司和行业安全管理部门布置的各项工作。

12、完成公司交办的其他工作。

物流公司

6.物流管理部 岗位职责 篇六

近几年,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迅速发展, 物流企业大量涌现, 物流企业的业务类型、经营规模以及服务质量有很大的差别, 明显存在着“散、小、弱、差”的突出问题。为了规范和引导物流市场, 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各方面力量, 经过调查研究与广泛征求意见, 起草了推荐性国家标准《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该标准改写GB/T 18354—2001中基本概念术语3.12原来物流企业的概念, 对物流企业作了新的定义, 即“至少从事运输 (含运输代理、货物快递) 或仓储一种经营业务, 并能按照客户物流需求对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基本功能进行组织和管理, 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 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 非法人物流经济组织可比照适用”。

标准规定了物流企业的三种类型, 即运输型、仓储型和综合服务型, 以及每种类型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其中综合物流服务主要是为客户制定物流方案, 提供物流一体化全程服务, 集中体现了现代物流的本质与发展水平。

《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 (GB/T 19680—2005) 规定仓储型物流企业应同时符合以下要求:一是以从事仓储业务为主, 为客户提供货物储存、保管、中转等仓储服务, 具备一定规模;二是企业能为客户提供配送服务以及商品经销、流通加工等其他服务;三是企业自有一定规模的仓储设施、设备, 自有或租用必要的货运车辆;四具备网络化信息服务功能, 应用信息系统可对货物进行状态查询、监控。

为了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物流企业综合能力标准规定了物流企业的五个等级 (从5A至1A依次降低) , 以及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企业的具体指标。评估指标包括三种不同类型企业经营状况、资产、设备设施、管理及服务、人员素质、信息化水平等六个方面的16至18项具体内容, 使标准更具有指导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 (GB/T 19680—2005) 规定仓储型物流企业评估指标如下表所示:

2仓储物流企业的技术装备及员工状况的调研

课题组先后对广州王老吉药业公司营销运输物流部、河南梦想食品公司销售物流部、浙江盛宇集团物流部、中国北车集团兰州机车公司物流分公司、安徽振兴物流公司、浙江中盛物流公司、贵州中宇万豪物流公司、广州交通实业公司物流贸易部等企业进行调研。

注1:标注*的指标为企业达到评估等级的必备指标项目, 其他为参考指标项目。注2:仓储营业收入指企业完成货物仓储业务、配送业务所取得的收入。注3:顾客投诉率是指在年度周期内客户对不满意业务的投诉总量与企业业务总量的比率。注4:顾客满意度是指在年度周期内企业对顾客满意情况的调查统计。注5:配送客户点是指企业当前的、提供一定时期内配送服务的、具有一定业务规模的、客户所属的固定网点。注6:租用货运车辆是指企业通过契约合同等方式可进行调配、利用的货运专用车辆。

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 在被调研的这些企业中, 85%为国有企业, 15为民营企业, 答卷者20%为企业的高层决策者 (董事长或总经理) , 50%为中层执行者 (企业分公司或物流分公司或物流部门负责人) , 30%为基层管理者 (分公司的物流部或储运部负责人) 。

在装备技术层面上, 被调查企业中, 有50%具有自建自营的仓库, 30%租赁自管, 20%仓储外包。企业所具备的较先进的仓储设备上, 15%的企业具有电瓶叉车、自动堆垛机和自动输送链等, 40%的企业只具有电瓶叉车, 45%的企业没有先进设备。企业仍在使用的手动仓储设备上, 超过50%的具有手动托盘搬运车、手动装卸车和手动推车等。在搬运设备上, 被调查企业均无自动或智能的搬运设备, 50%使用的是手动搬运或机动叉车搬运, 30%租赁设备或业务外包。在流通加工设备上, 30%采用手工打包设备, 30%采用半自动或自动打包, 30%业务外包, 仅10%的企业具有自动分拣系统和电子标签拣选系统。在物流信息设备上, 被调查企业均具有条码识别或无线射频或导航设备, 而且均具有自己企业内部的仓储或配送管理信息系统。

在员工素质层面上, 被调查企业中, 60%企业的员工为正式的固定工, 20%既有固定工又有合同工, 20%全部为合同工。企业所从事仓储业务的员工经受过物流专业教育或不少于半年培训的比例均在30%-50%。具有物流类职业资格证书的员工15%占30%以上, 15%占5%-10%, 70%仅占5%以下或没有。从事仓储业务人员学历在大专以上的, 70%的占70%以上, 30%的在30%以下。从事仓储的具体岗位上, 85%为仓管员或理货员, 15%为专门的信息系统操作员, 但均选择了从搬运等基本业务做起。员工来源途径上, 85%是在社会同行中或大专院校中招聘的, 民营企业主要是熟人介绍的。所有被调查企业都认为, 对员工进行物流专业知识培训迫在眉睫或非常重要, 培训应结合企业实际工作进行。

3仓储物流企业的岗位分析

3.1 物流仓储业普遍发展滞后, 岗位分工还不太明确

物流仓储业普遍发展滞后, 主要表现在:一是行业技术标准化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加快制定和推进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和信息网络的技术标准, 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仓储配送设备和条形码、信息交换等技术, 尽快形成协调、统一的现代技术标准化体系, 使各种相关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提高货物和相关信息的流转效率。二是技术水平低、装备有现状亟待改进。仓储普遍使用的是普通平房仓库, 搬运工具大量使用低效率的搬运车、手推叉车和普通起重设备, 运输工具大多是用普通车辆。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方面, 配送中心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信息设施, POS系统、EOS系统及EDI系统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一些企业在设施设备的选择上, 没有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以“适宜”为标准, 因此往往造成设备能力的空置和浪费。三是仓储业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低。企业仓储配送运作模式受“大而全”、“小而全”模式影响, 习惯于自成体系和自我服务, 大量潜在的业务需求还不能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一些企业资源丰富, 但各企业间资源相互独立而没有共享, 仓储配送的运作能力参差不齐, 缺少现代化的大型配送中心, 难以形成规模优势, 难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是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我国传统储运企业的员工和管理者素质难以满足现代仓储配送企业的需要, 主要是能够进行业务方案设计的专业人员和精通具体业务的客户经理和项目经理等实际操作人才严重缺乏, 尤其是高级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由于以上因素的存在, 导致物流仓储企业因区域不同、行业不同、作业侧重不同, 而造成分工也不大相同, 没有明显的界定。但可以根据其重点工作任务, 其主要岗位大致有作业层次的仓管员、理货员、信息员、设备员, 与上游联系的采购员, 与下游联系的营销员, 横向层次的计划员、统计员等。

3.2 仓储从业员工熟练工居多, 业务提升应结合实际

由于整个仓储业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低, 所采用的技术装备也比较落后, 因而手工作业和手动设备作业仍普遍存在, 因而需要大量的普通的一线的人力劳动者。

很多企业表示, 对员工进行物流专业知识培训迫在眉睫或非常重要, 因为行业规范的不成熟或不完善甚至未建立, 就需要在培训内容上应结合企业实际工作进行, 培训方法应坚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

因而, 对员工的培训教育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实际为主的原则, 采用脱产学习与在职培训相结合以在职培训为主的方式, 坚持学历与能力并重以能力为主的原则。企业着力提升员工业素质, 应结合企业的工作重点和业务难点问题, 与有条件的院校联合开办物流专业或相关专业课程, 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 全面开展物流职业教育, 参与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着眼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选派具有一定物流基础知识的人员出国学习, 掌握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

3.3 高职大专生立足仓储工作, 主要取决于关键技能

大专生立足物流仓储仍取决于主要技能。“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要在物流仓储业中游刃有余, 也需要一些不可匹敌的“看家本领”。

作为仓储物流业中的高技能从业人员, 应该过受物流管理、仓储管理等专业学习和培训, 熟悉物资采购程序, 了解运输方式及其特征, 熟悉物流管理业务流程, 尤其需要掌握物品入库、出库、保管、盘点、退货等仓储业务的工作流程、作业标准、执行规范, 能够进行订单操作、采购作业、进货入库作业、库存管理作业、补货及拣货作业、流通加工作业、出货作业处理、配送作业, 熟知商品的基本知识、包装的作业标准、常用设备的基本操作、管理软件和办公软件的熟练操作。

面向仓储就业群的其他相关岗位, 还应具备计划制定、商务谈判、成本核算、绩效考核、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在具备以上专业技能的基础上, 物流专业的高职生如果能够关键设备或常用设备的操作、信息系统的操作, 具备较高熟练工种的速度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定会很快在物流仓储业中脱颖而出。

高职教育本身就是就业教育, 这就需要高职生以扎实的能力、积极的态度、恰当的策略, 谋求岗位, 服务社会, 体现价值。物流专业高职生就业的策略和方法很多, 本文仅从专业所应对的一大就业群——仓储岗位的角度进行分析, 以期对该专业高职生求职就业提供一些帮助。

摘要: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迅速发展, 物流企业大量涌现, 物流企业的业务类型、经营规模以及服务质量有很大的差别。目前物流仓储业普遍发展滞后, 岗位分工还不太明确;仓储从业员工熟练工居多, 业务提升应结合实际;高职大专生立足仓储工作, 主要取决于关键技能。

关键词:高职生,仓储物流企业,工作岗位,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wgk/2009-03/13/content-1259194.htm, 2009-3-13.

[2]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www.hubei.gov.cn.2009-07-27.

[3]国家质量监督总局/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 (GB/T 19680—2005) [EB/OL].http://www.ilib.cn/Article.aspx?AIT=QCode&AI=tdhy200507002&A=tdhy200507002.

[4]陈克勤.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Z].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2010, 8.

[5]赵智锋.基于环境竞争分析的高职生就业策略研究报告[Z].湖北省高等教育社科研究课题省厅2009b494号, 2010, 11.

7.物流管理部 岗位职责 篇七

关键词:现代经济;物流企业;薪酬设计;薪酬管理

一、物流企业薪酬管理现状

(一)物流企业薪酬及薪酬管理的含义

物流企业薪酬是指物流企业员工因被雇佣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经济收入、有形服务和福利。物流企业薪酬的实质是一种公平的交易或交换关系,是员工在向单位让渡其劳动或劳务使用权后获得的报偿。

薪酬管理,是在组织发展战略指导下,对员工薪酬支付原则、薪酬策略、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构成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动态管理过程。薪酬管理要为实现薪酬管理目标服务,薪酬管理目标是基于人力资源战略设立的,而人力资源战略服从于企业发展战略。薪酬管理包括薪酬体系设计、薪酬日常管理两个方面。薪酬体系设计主要是薪酬水平设计、薪酬结构设计和薪酬构成设计;薪酬日常管理是由薪酬预算、薪酬支付、薪酬调整组成的循环,这个循环可以称之为薪酬成本管理循环。薪酬设计是薪酬管理最基础的工作,如果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构成等方面有问题,企业薪酬管理不可能取得预定目标。

(二)国内外物流企业薪酬管理情况概述

纵观国内外所有大小的物流企业,毫于疑问的发现,薪酬问题制约着大多数企业的发展。 发达国家的物流企业早已将薪酬管理看成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而我国物流企业长期以来一直将薪酬管理或者企业内部收人分配问题当成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这种差异,再加上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系统发育不成熟,造成我国物流企业薪酬管理问题比较突出,导致人力资源重置成本的增加。人才的竞争是一个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它的核心在于人事制度的竞争,所以制定一套适应市场需要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的薪酬体系势在必行。

二、目前物流企业薪酬存在的问题

(一)薪酬管理设计缺乏战略性思考

薪酬管理应该站在战略性角度上去思考。很多物流企业管理者在实践一开始就开始关心细节,反复讨论薪酬成本,差异性等。很少有物流企业管理者在薪酬设计时会真正思考“新的薪酬设计可以使我们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它是否可以帮助我们达到组织战略目的?”、“它是否能认可员工的贡献?”这无疑让薪酬设计落入到技术层面,而非战略层面,操作起来过于复杂。

(二)薪酬体系设计脱离岗位职责

目前很多物流企业的薪酬体系与岗位的贡献/价值没有联系上,推行等级工资制,一味地与行政级别,资历挂钩,缺乏对劳、技能、能力差别的定量分析,只注重职位对人的要求,而没有充分考虑知识、技能等方面因素,抑制了知识型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很多有贡献的员工由于升职名额有限,往往迟迟得不到升职的机会。这样,在相同职位上的员工尽管在绩效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却拿着几乎相同的报酬。这样不规范不科学的薪酬制度使员工薪酬的各种项目核算缺乏的科学依据和办法,员工很难通过薪酬制度来了解自己的大概收入情况,从而使得薪酬不但不具有竞争和激励性,更甚者会导致员工的流失,造成招才、留才困难的局面。

(三)薪酬体系内部制度不统一

很多物流企业在薪酬改革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薪酬制度,这些制度往往都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如提高基础员工工资、增加销售人员福利等。但这些制度并非全盘考虑,常与整个公司的薪酬体系制度脱钩,长年累积下来会直接导致公司薪酬体系混乱,导向制度分散化。

(四)盲目的员工薪资保密

有的物流企业执行的是严格的薪资保密政策,员工会签署薪资保密协议,并规定员工之间禁止讨论薪资的收入。但是,这种盲目的员工薪资保密不仅会让企业员工之间互相猜疑,更不能让企业的薪酬体系达到激励的效果。

(五)绩效考核体系与薪酬管理脱节

职位的价值、员工的技能或能力的高低以及外部劳动力市场的薪酬水平可决定一个员工基本薪酬的静态公平性,而将员工的实际贡献与其应得的报酬联系起来的动态公平性则需要绩效考核来执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企业管理要么考核体系不健全,只对部分人进行短期激励;要么考核指标不合理,绩效好的员工和绩效不好的员工在奖金分配这里成为最大的不公平。

(六)薪酬管理者忽视员工福利重要性

员工福利是一种间接薪酬形式的福利,在整个薪酬体系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吸引、保留及激励员工,培养积极和谐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又可以满足员工不同需要。国内大部分企业对员工福利关心甚小,9成以上物流企业只有法定福利(五险一金)。而与之对比的国外企业在员工福利上却是绞尽脑汁:包场看电影,家人体验日,送生日礼物,出国旅游,灵活上班时间,带薪年假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动作,却能极大的增强企业的核心凝聚力。

三、物流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建立较为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制定健全科学的薪酬制度,是管理中的一项重大决策。因此,需要有一套完整而正规的程序来保证其质量:(1)确定物流企业薪酬的原则与策略。(2)进行职位分析和职位评价 。(3)对市场薪酬调查。(4)确定薪酬水平(6)薪酬的实施与修正。

(二)以物流企业的岗位职责确定薪酬制度。

未来的薪酬体系,一定是要对劳动技能、劳动强度、责任、贡献等多个因素的不同纬度分析,确定最后的岗位薪酬。根据岗位职责,通过岗位匹配的薪酬设计才能真正做到内部公平性。

(三)增加物流企业薪酬的透明度。薪酬体系需对制度公开,员工应该知道企业鼓励什么,反对什么,这样才能使薪酬体系达到导向和沟通的作用。

(四)将“内在薪酬”作为薪酬管理的重中之重。员工在得到货币满足的之后,更关注个人职业化生涯规划。将货币性薪酬与非货币性薪酬相结合,内在薪酬与外在薪酬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在物流企业内部,不同职务、不同级别、不同销售业绩的销售人员之间的薪酬水平应该有一定的差距,从而不断地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绩效。

参考文献:

[1]文跃然.《薪酬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2]孙成军.如何进行企业薪酬设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王艳芹.我国民营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财经论 版,2010,(5)

[4]牛晓刚.浅析中小企业薪酬战略管理[J].长治学院学报,2008,(12)

[5]何燕珍.企业薪酬管理发展脉络考察[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24,(11)

[6]滕兴乐.浅析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06.(2)

[7]杨波.浅谈我国企业薪酬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07,(7)

上一篇:小学省略号破折号用法下一篇:乡镇工业园区建设经验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