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语文课堂教案设计

2024-07-12

《丝绸之路》的语文课堂教案设计(共11篇)

1.《丝绸之路》的语文课堂教案设计 篇一

《寓言二则》语文课堂教案设计

《掩耳盗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钟”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理解本文意思,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并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重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能用“掩耳盗铃”造句。

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略)

二、揭示课题、解题

1、听故事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这个名字:掩耳盗钟(板书),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讲述出来了,我们来走进这个故事。

三、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单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画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度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怎么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课内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义:掩——捂,盗——偷、窃,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儿,闻——听。

(2)在书上画出“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齐读。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槌儿打钟的后果,没有就此打消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同示思考题: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儿砸钟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企么?

②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砸钟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6)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小故事。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诵读时要把盗钟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钟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提示寓言《掩耳盗盗钟》与“掩耳盗铃”的关系。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掩耳盗钟》。

4、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钟”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六、作业设计

1、小黑板:选择成语填空

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2、你喜欢读寓言吗?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哪儿知道的?

3、选择作业:

①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②找几个小伙伴,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

③把你课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④用“掩耳盗铃”说一句话并背诵这则寓言。

板书计划:

掩耳盗钟

自作聪明

十分愚蠢

《画蛇添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画蛇添足》,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感悟寓言背后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

读懂《画蛇添足》这篇文章。

三、难点

感悟寓言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具准备

1、幻灯片

2、古筝乐曲

3、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了一篇文言文《掩耳盗铃》。从中我们明白了文言文读着让人觉得拗口、别扭,甚至有点难理解,但是同学们只要认真,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学会。在这里我想问大家:“你们有不有信心?”(生答:“有!”)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画蛇添足》。

二、新授

(一)、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学生自由读文,老师指导。

1、学生自己读。

2、教师出示下列生字词,指名读一读。(用小黑板出示)

祠者赐舍人卮酒相谓遂

3、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

4、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5、学生齐读。(播放古筝乐曲)

(三)、小组合作探究,感悟道理。

1、教师导:其实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我们还要读懂它。而读懂文言文关键是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那么怎样去理解文言文的语句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句。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用小黑板出示)

2、那么“祠者”、“舍人”、“卮酒”分别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

3、教师小结:不错,对于不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看看注释,它能帮助我们读懂文言文。你再根据注释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4、教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学文言文后面的句子。学习的时候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

5、反馈:说说文言文的大意。

6、课堂比赛: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7、学生讨论:不是说先画好的人可以一个人饮这壶酒吗?他为什么没有喝到酒呢?

8、指名说一说:从这个人身上,你们得到了什么启发?

(四)、拓展延伸,警醒学生。

1、教师:你们能从现实生活中举些类似的例子来谈谈对这个道理的体会吗?

2、小结:是呀,这个寓言说明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三、总结

今天,我们从这个文言文中不但获得了快乐,而且还懂得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希望大家以后多读读寓言故事。最后我建议大家以后要多读书,读好书,你一定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有更多收获!

四、作业

背诵这则寓言。

板书设计

先画完蛇有酒喝

画完蛇后又画脚没酒喝

道理: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的道理。

2.《丝绸之路》的语文课堂教案设计 篇二

一、崇尚“解读”,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

1.崇 尚 学科 “解 读 ”的 清 晰认 知

崇尚学科解读是指对小学语文学科要有清晰的认知,语文学科的“语”字,诠释着小学语文素养的培养功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夯实学生文化和精神发展的基石;小学语文学科的“小”字,诠释着小学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功能,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实施的着力点集中于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培养、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等,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可以为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小学语文学科定位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要明确小学语文学科的价值导向与学科独有的特征,遵循学科标准的基本要求与学科定位, 深入探知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清醒地认知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的任务,以崇尚学科解读的清晰认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

2.崇尚 学生 “解 读 ”的 清 楚 认 知

奥苏伯尔曾经指出:“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莫过于深入的了解学生现在都学到了什么, 并据此去开展自己的教学。”崇尚学生的解读必须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智力发展状况有准确的把握与清楚的认知, 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的优劣了然于胸,这是解读学生的重要方面。因此, 崇尚学生解读的清楚认知是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实施的必由之路。

3.崇尚 本 我 “解 读 ”的 清 醒 认 识

崇尚本我的解读,最重要的是教师对自我学科的清醒认识,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语文基础知识的积淀厚薄,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语文学科能力的高低, 以对本我的清醒认知为基础,不断增加语文学科知识的储备,不断提高自身语文学科素养,促进语文学科能力的有效提高。崇尚本我的解读还要深深了解自身的性格特点与才艺优势,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选择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

二、崇尚“预设”,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

预则立,不预则废,看似平常的道理却蕴含深刻的内涵,崇尚预设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实施的必由之路。预设既是计划,就要在教学的开展中,对教学的目标制定、教学的内容优化、教学的流程设计、学生的活动安排等教学问题,都要制订出较为翔实的计划, 开展与教学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的预设安排。教师要在预设过程中追问四个问题:其一,追问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怎样的,以此解决因何而教的问题;其二,追问学生应该学什么,以此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其三,追问我该怎么教,以此解决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的问题;其四,追问教的效果怎样,以此解决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在以上预设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思考以下几方面的教学实践问题:其一,教学目标的简明扼要, 教学目标的简约是教学高效实施的关键,目标的简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其二,教学内容要简单明了,教学内容求多求繁,教学中就必然会囫囵吞枣、顾此失彼,教学实效不高,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力求简单明了,以此促进教学的高实施;其三,教学环节的凝练,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环节不用过多,要力求凝练,以凝练实效的教学环节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其四,教学方法的简便易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 教学方法的选择不是越难越好,要力求简便易行,只有简便易行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容易应用,易于应用的教学方法必然是高效的。

三、崇尚“真实”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

真实的教、真实的学,是高效课堂的灵魂,反映的是一种符合教的规律,遵循学的规律的课堂教学,这种教学的实施是高效课堂实施的真实展现。崇尚真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学的情感要真实,教学情感的真实,是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实施的重要因素, 教师的真情实感是学生真情投入的前提和催化剂,是教学高效实施的动力之源;其二,教学的角色要真实,这就要求教师做到教学定位准确,教师的主导定位要真实,学生主体定位要真实,在教学中落实不同的角色, 教师要做到充分落实自身的角色定位, 做到教学不超位,教学少越位,角色不错位,教学不缺位,以教学角色的落实有效到位,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

3.《丝绸之路》的语文课堂教案设计 篇三

关键词:微时代 微课 微课堂 语文课堂改革

“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传统语文教学的“凭借就是国文课本”[1]。而“微时代”将改变传统的认知方式。

一、微时代社会特征及现阶段语文课改评述

“真理必然是碎片的。它是那么无限,你永远不可能以一个有限的头脑去达到它的完整。如果你坚持努力达到它的完整,你就会失去你的头脑,你就会转化你的头脑。但是如果你要创造一个系统,你就永远不会失去你的头脑,因为这样一来,你的头脑就会去弥补那些漏洞。”[2]

在这个信息化繁衍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人类所有的知识、智慧和美的遗产”[3],罗伯特·格洛斯这句话正成为现实。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预言,“你可以将今天书桌上的东西和昨天堆满房间的东西,戴在你的手腕上”[4]。《学习的革命》一书宣称:“世界正在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交流场。”[5]20年前,《学习的革命》一书描述的许多情形已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出现在每个人的身边,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处身其中,除了努力适应,似乎没有其余的办法。

“有些人说,70年代是太空探索的时代,80年代是贪婪的时代,90年代会是探索心灵空间的年代。”[6]现在属于什么时代,我们有这些词来称谓:“第三次浪潮”“知识大爆炸”“炫时代”“微时代”“自媒体时代”。但不论用哪一种称呼,都只能表现出时代的一面。不过,这个时代共性的内容可以把握:一是全球世界已成为“信息交流场”,一是“个人力量和责任的复活”[7]。

环顾现阶段语文教育,依旧停留在“认知”阶段,突出所谓的课堂教学技巧。现在五花八门的课改形式,比如“高效课堂”“快速作文”“导学案小组互助”,虽然名称翻新,但缺少实质的阅读体验,更忽视学习者自身学习技能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叶老有段至理名言:“‘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才能炼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8]这段文字被语文教师奉为“金科玉律”,但语文教学实践一线,践行这句格言的人依旧“凤毛麟角”。不是缺乏勇气,而是缺少两种襟怀:一曰“拿来”,一曰“舍下”。

“知识能够成为表达的工具,但它不是达到悟的手段。知道的头脑是一个障碍,因为当你知道的时候,你不谦卑。当你塞满知识的时候,你的里面没有空间接受未知。头脑必须变得空无所有:一个子宫,一种全然的接受性。”[9]

其实,最好的学习体系常常是简单而又充满乐趣的,“他们通常用这样的共同之处:他们鼓励你用所有的‘智力和感觉——通过音乐、节奏、韵律、图画、情感和动作使你学得更快。令人惊奇的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和我们在婴儿时使用的方法是相似的。”[10]

二、借力微时代,让语文课堂变得“活色生香”

“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里,也生活在社会里。整个社会对于语文的使用是否严肃认真,对学生也有极大的影响。”[11]现实中,语文学习正处于“囧”阶段:一方面学校语文教学举步维艰,一方面是网络文学蓬勃生气,精彩网文备受追捧,点击率动辄超过百万。为何出现这种“冰火两重天”?

面对这种情形,语文教师应该抛弃现有模式,大胆“拿来”,借力“微时代”“自媒体”的传播方式,创造出“活色生香”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或然可以是这样的:学生可以一边倾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摇头晃脑地吟哦美丽的诗文,咀嚼着其中的芬芳。

语文课堂或然可以是这样的:学生三五成群,或者讨论,或者演绎某个精彩片段,这不是课堂,而是一个每天都在直播的活动现场。

语文课堂或然可以是这样的: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挥毫作画,把文字背后无形的意蕴借力形象可观的图标、图画展示出来。

“吟一首小诗,博得满堂喝彩!写一篇美文,赢得大家青睐!问一个问题,收获无限精彩!分一份心田,回报汩汩清泉!”这是山东杜郎口中学的语文课堂追求。这种课堂模式和自媒体的传播效应可谓“不约而同”。

三、微课堂:自媒体时代课堂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在教育领域,一个主要的原则是:人们对喜欢学的东西会学得最好,用所有的感官学得最快。”[12]山东师大潘庆玉教授认为:“知识是人类精神的伟大叙事,知识根植于人性最深处,教学就是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方法来激活知识中蕴含的伟大的人性力量。”中国台湾作家林清玄认为:“教育最要紧的是唤起人内在的渴望,不在于塞什么东西。”

4.2《丝绸之路》教案设计 篇四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据史载,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率300人使团到乌孙,又从乌孙分派副使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国访问。汉使到安息,安息国王派大将率2万骑兵到东部边境迎接。汉使回国时,安息还赠送大鸟卵(鸵鸟卵)、黎轩眩人(罗马杂技艺人)给汉武帝。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

课文生动再现了昔日丝绸之路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后汉书·西域传》)的繁荣景象。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可感,易于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贡献;二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2.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

①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矗立在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外,这里正是汉代古都长安,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座群雕是历史的浓缩,是昔日繁华的见证。所以作者站在这里,“仿佛看到”“仿佛听到”,自然而然地遥想起丝绸之路两千年前辉煌的历史。这也是作者写作此文的动机触点。

这句还与课文的尾句“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②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中国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国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2)对词语的理解。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文中指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那一峰峰骆驼与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姿态各异,非常生动逼真(可结合插图让学生理解)。

浩浩荡荡: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文中指迎候中国使节的安息国兵马不计其数,显得极有声势。万余大军,边境守候,充分反映了安息国对中国来使的重视与尊重。

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文中指中国赠送的绫罗绸缎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绫罗绸缎均为丝织品。丝绸之路的商品,以中国丝绸为主,在古代的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都被视为珍品。古希腊人克特西阿斯就称中国为“塞勒斯”,意即丝国。一位古罗马作家说:丝国人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样美,它的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

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丝绸之路横贯欧亚,所经之地,有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有一望无垠的大漠荒野和盐碱沼泽。文中用此词意在说明路途遥远。

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文中用来形容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由于汲取了西方文化的长处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

遐想:漫无边际地想象。

二、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古朴、典雅、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商贸、芝麻、精神饱满、美轮美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三、教学建议

1.导入新课时,可以在世界版图上画出丝绸之路所经路线,让学生了解当时有一条横贯中亚、联系欧亚两洲的交通大道。它对一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由此道西运,所以这条交通大道在19世纪被欧洲学者称为“丝绸之路”。介绍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认识,并产生探究的兴趣。

2.本文是略读课文,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

在学生交流读书收获的时候,可以先从把握主要内容入手,说说“丝绸之路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教师适时做有感情朗读的指导。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如,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一幕时,字里行间都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的友好往来之路: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迎候来使,互赠礼品,彼此彬彬有礼,惊喜连连;这是一条经济、文化交流之路:中国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都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又如,作者由点到面,写了丝绸之路对加强东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促进各国人民友谊起的重要作用,点明了这条路伟大的历史意义。然后再从写法上指导,“认真读读课文的开头、结尾,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并说一说首尾与中间部分的联系”。

3.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适合学生朗读。教学时,要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自豪感。尤其是文中对中国同安息国交流一幕的描写,语言生动形象,人物具体可感,当时情境如在眼前,可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而介绍史实时语句严谨,逐项陈列,朗读时宜清晰自然。

4.本文恰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语,要引导学生积累下来,如,“栩栩如生、天高气爽、不计其数、浩浩荡荡、五彩缤纷、崇山峻岭、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5.要激起进一步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丝绸之路的故事,并安排时间讲一讲。

四、教学案例 片段: 话说丝绸之路

师:对丝绸之路,我们以前了解的不多。读了这篇课文,我们有了初步了解,请大家结合有关内容谈一谈你眼中的丝绸之路。

生:我觉得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通过老师的介绍我知道丝绸之路所经之地,有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有一望无垠的荒漠戈壁和盐碱沼泽。在当时生产和交通尚不发达的条件下,古代各国劳动人民、商旅、使者和僧侣等,冒着流沙、风暴、冰雪袭击的危险,披荆斩棘才开通这条商路,对于加强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了重大贡献。

师:文中哪儿具体写明了丝绸之路的重大贡献呢?

生:早在公元前中国就跟欧亚国家有了交往,我们常吃的葡萄、黄瓜、菠菜等一开始是从这条路上被带回中国的,狮子、犀牛、良马这些动物也由这条路而来,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师:你说得好,读得也不错,读出了对丝绸之路的赞叹之情。谁再来说一说。

生:古代中国在很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交易的过程中,中国输出的是先进的技术,而其他国家输出的则是动植物等。还有,公元前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非常有远见。我为西部有这样辉煌鼎盛的历史而自豪。

师:的确如此!当时的汉朝正处在繁荣时期,古都长安这个繁华的东方大都市,成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在贸易中,又以中国的丝织品为主要商品。所以,丝绸之路上才出现了“使者往来不断,商贩不绝于旅”的情景。让我们大家都来读一读这段,体会一下。

生:我觉得公元前115年中西方交流的那一幕,更直接地表现了丝绸之路的伟大。我想请两名同学跟我来分角色读一读这一部分。(生读)

师:这一部分写得非常生动,从中可以窥见两国不同的文化与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的友好。请大家在小组内都来分角色朗读一下。

生:(小组分角色朗读)

师: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都曾从这条路上走过,并永载史册。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这些故事,在语文活动课上讲一讲。

五、相关链接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 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中途遭匈奴扣留,至公元前126年方归。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派张骞西去联络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同时分派副使赴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间)、大月氏(阿姆河中上游)、大夏(巴克特里亚)、安息(帕提亚)、身毒(天竺)各国。司马迁《史记·大宛传》称他的两次出使为“凿空”,其意是他第一次走通了前人未曾开通的道路。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在我国西汉时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丝绸之路已有南北两道。公元3世纪以前,天山以南两道,以南道较为繁荣。公元3世纪至5世纪,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天山以北的通道最为昌盛。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还有一条通往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与中西贸易 中国除出口大量丝绸之外,还输出铁器、镍、贵重金属、铜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亚、西亚直到罗马。中国从中亚以西输入毛织品、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和化妆品,特别重要的是从大宛输入汗血马、天马;中亚各国的葡萄、苜蓿、蚕豆、石榴、番红花、芝麻、胡萝卜和黄瓜等植物,都传到中国。从西域和伊朗传入中国的,还有箜篌、琵琶、筚篥等乐器及绘画、雕刻、图案设计等技艺。安息和罗马的毛织品、玻璃也源源东来。

丝绸之路与中外友 好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南欧各地各民族友好往来绵亘不绝,日益密切。

出使西域的张骞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骞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张骞才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国王热情地接见了张骞,并帮助他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居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投笔从戎的班超 “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汉书·班超传》)

匈奴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善骑射,骠悍骁勇,进如鸟飞,顷刻毕至,退如烟云,须臾消逝,每当秋高马肥,即四下掳掠,中原一带不堪其扰。西域一带有五十余小国,全被匈奴控制,要有效抵御匈奴的侵扰,就必须控制西域各国,斩断匈奴的臂膀。

公元73年,班超随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并奏请明帝派遣他出使西域。先到鄯善,国王先恭而后倨,班超推断匈奴也派使者来了。情势非常危急,只有先下手为强。班超集中随从36人,乘夜火烧匈奴使者的住所,杀死30余人,烧死100余人,鄯善国举国震恐,首先归汉。接着,班超马不停蹄出使于阗、疏勒,镇服两国,又粉碎了受匈奴指使的焉耆、龟兹两国的进攻,恢复了与汉朝中断了65年的关系。

班超决心长期留驻西域,从公元87年起,又陆续平定了莎车等国的叛乱,击退了大月氏王朝7万人的进攻,保护了西域南道各国的安全及“丝绸之路”的畅通。公元91—94年,龟兹、姑墨、温宿、焉耆、尉犁、危须等国先后臣服归汉,西域大小50国全部归属,汉章帝封班超为定远侯,西域从此安定,匈奴不敢南下。

班超在西域32年,纵横捭阖,使西域与内地联为一体,为中华民族的基业立下了丰功伟绩。

西天取经的玄奘 玄奘是唐代著名的高僧,虔诚的佛教徒,杰出的翻译家,也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旅行家和最全面地记述古代丝绸之路沿途情况的伟大著作家。贞观三年,他深感佛说分歧,难得定论,“誓游西方”,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古印度)取经,探求答案,“以释众疑”。贞观十七年,带657部经论返归长安,受到热烈欢迎。唐太宗将他安置在太子李治修建的慈恩寺译经,又在寺内专门修建佛塔一座,收藏他带回的经典,这就是现在西安的大雁塔。

玄奘从西域丝绸之路的中道出国,从西域南道回国,历时17年,游历三十多个国家,行程五万余里,大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中国和印度等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他的《大唐西域记》记叙了沿途见闻,为我们了解西域、中亚、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历史情况,了解丝绸之路的面貌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是一部闻名世界的历史地理名著,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玄奘精通梵、汉两种文字,其译著准确翔实,开一代新译风,并培养了许多翻译精英,使盛唐的翻译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玄奘和日本、新罗(朝鲜)的佛学者还有传承关系,在国际上亦有重大影响。

5.《丝绸之路》的语文课堂教案设计 篇五

梳理探究

逻辑和语文学习

一、            梳理积累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从逻辑的角度看,“概念”揭示了某一事物或现象的               ,我们凭借概念可以准确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与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

(2)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               ,外延则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             。

(3)“命题”是                             ,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

(4)推理是                         的思维过程,往往要通过        的语言形式来体现。

(5)逻辑规律主要有“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和命题必须始终保持      ,不能中途           ,          。“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针对同一个对象,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                 ,肯定一个,就必须                ,不能两个都肯定。“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                     。

2.根据所学知识举例。

(1)概念与词语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有的概念有许多词语与之对应,例如:

,有的词语能对应多个概念,例如:                             。

(2)概念与概念的关系,主要有“全同关系”,例如                        ;“包含关系”,例如                 ;“交叉关系”,例如                   ;“矛盾关系”,例如               ,和“反对关系”,例如                              。

(3)逻辑中的命题和语言中的句子不是一一对应的。同一个命题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例如:“小刚打碎了暖瓶”可以说成                         ,或                     ,三个句子表达的是同一个命题。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命题,例如:“我喜欢杜鹃”,可以表达                           和                            两个命题。

(4)“三段论”是由两个前提,推出一个结论的推理形式。例如: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1)下面的语句能表达命题的是(  )

A.只有年满18岁才有选举权。

B.能不忆江南?

C.多么蓝的天哪!

D.请把门关上。

E.你去过杭州吗?

(2)下列命题不是真命题的是(  )

A.鲸不是鱼。

B.一个三角形要么是直角三角形,要么是锐角三角形,要么是钝角三角形。

C.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D.只要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4.指出下列各组概念间的关系。

(1)A.看    B.瞧

(2)A.瞥    B.看

(3)A.瞥    B.仰视

(4)A.看    B.仰视    C.俯视

二、实践探究

5.请指出下列句子的逻辑错误,并加以改正。

(1)他是众多死难者中唯一的幸存者。

(2)空军战士的雄姿在万里长空飞翔。

(3)行车速度的快慢是造成这次车祸的重要原因。

(4)隆重纪念五四青年节的到来。

(5)他因为捍卫大家的利益,勇敢地同歹徒搏斗。

6.探究释疑。

(1)一位小学生了解了智能机器人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机器人会不会比人更聪明?”

教师回答:“不会比人聪明,因为机器人毕竟是机器。”

学生质疑道:“机器人会看病,而我们都不会,许多人下棋下不过机器人,这不是是说明机器人比人更聪明吗?要是它太聪明了,把人关进动物园怎么办?”

这位学生的思维犯了什么逻辑错误?如果你在场,该怎样为他释疑?

答:

(2)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情节编成一道逻辑推理题:

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盒里”,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

求婚者可运用什么逻辑规律来猜测?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_

参考答案:

1.(1)本质属性  (2) 根本属性  具体范围  (3)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     (4)由已知命题得出新的命题  复句  (5)同一  偷换概念  改换话题  同时都是真的  否定另一个  同时都是假的

2. (该题答案不是唯一的,答对即可)(1)例: 母亲、妈妈、娘等词语表示同一概念。“书”这个词语分别表示“书信”“书写”“书本”等不同的概念。  (2)例:全同关系的如“教师”和“老师”;包含关系的如 “数学”和“高等数学”;交叉关系的如“青年”和“解放军官兵”;“矛盾关系”如“生”和“死”;“反对关系”的如“哭”和“笑”  (3)“小刚把暖瓶打碎了”“暖瓶被小刚打碎了”   “我喜欢杜鹃花”   “我喜欢杜鹃鸟” (4)例:学生应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我们无一例外。

3.(1)ABC(D是祈使句,E是疑问句,都没有明确地做出判断)  (2)D (努力奋斗只是实现人生理想的条件之一,仅此一项条件是不够的。)

4.(1)全同关系  (2)包含关系  (3)交叉关系  (4)A与BC是包含关系,B与C是反对关系

5.(1)自相矛盾。可改成“他是众多遇难者中唯一的`幸存者。”(2)概念不明确(词语搭配不当)。可改为“空军战士驾驶的战鹰在万里长空飞翔。”(3)自相矛盾。可改为“行车速度过快(或过慢)是造成这次车祸的重要原因。”(4)判断不当(句子杂糅)。可改为“隆重纪念五四青年。” 或“五四青年节来到了。”(5)推理不当(将目的关系误作因果关系)。可改为“他为了捍卫大家的利益,勇敢地同歹徒搏斗。”

6.《丝绸之路》的语文课堂教案设计 篇六

授课时间:2012年3月12日 授课班级:高一14班 授课老师:陈志昌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复习词的基本常识。

2.引导学生在平仄不作要求的情况下,初步学会填简短的词,如小令的《如梦令》。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看看我们之前的作品(学生写的律师、绝句)。

二、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如果我们要仿写一首词(依词牌名填词),有什么地方是需要注意的呢?举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提示:词的定义可参考《优化方案》P92。

三、板书

四、实战演练:依《如梦令》填词

7.《丝绸之路》的语文课堂教案设计 篇七

一、“先学后教”模式改革的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 单纯使用“讲学稿”

起初, 我们使用的并不叫“学教案”, 而是叫“讲学稿”, 要求教师至少提前一天以试卷形式将要讲的知识印发给学生, 将学生预习的知识点和教师课堂上要分析讲解的内容预先全部展示给学生, 甚至于将导语设计都直接印在讲学稿上。可是这样一来, 发现语文课堂上的悬念全没了, 教师上课时依据讲学稿上的内容讲课变成了作业评讲课或完成讲学稿的试题课。课堂枯燥无味, 死气沉沉, 全然没有了语文课堂的美。

而且事先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自己先做的讲学稿, 能全部完成的只有成绩优秀的学生, 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只能做一部分, 基础差的学生几乎什么也没有做。而课堂上, 讲学稿上内容全都做了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做好、教师要教的知识也已经会了, 教师再讲时觉得可听可不听, 思想开始分散;讲学稿上做了一部分内容的学生则认为教师什么都讲, 有些需要听, 有些不值得听, 结果却大部分都没听到, 做了的早就做了, 没做的也不去补做, 做错了的也很少更正;至于讲学稿上的内容基本不会做的那部分学生, 到上课时所有内容都要去补做, 可教师在讲课时, 会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在讲解时有详略快慢之分, 容易点的知识点教师会讲得快, 这时学生可能会跟不上, 补做不过来, 其结果只好放弃, 不做了。

2. 第二阶段:“讲学稿”与多媒体结合使用

基于以上情况, 我们作出调整, 即将讲学稿与多媒体结合起来使用, 提高视听效果, 改变学生上课只是单纯地依赖于讲学稿的情况。也让学生在学、听、练、讲、看的同时, 根据自己讲学稿上的情况进行更正。讲学稿与多媒体结合后, 课堂情况有所改变, 学生开始动起来, 后进的学生也能够补做或改正。讲学稿上出现了较多的自批自改的红字。这确实比刚开始单纯地运用讲学稿要好一些。

但接着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原因在于讲学稿在学校全面开花, 各科都用, 而且都是以试卷形式提前发给学生, 这样, 各科汇总起来, 是不是又变成了题海战呢?更值得考虑的是每科讲学稿上的容量都那么多,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是否能做完, 是否会因此出现厌学, 甚至是放弃的现象呢?另外, 教师批改作业时是全批还是只批改一部分?全批是否来得及?

面对以上种种情况, 为了真正发挥讲学稿作为学生预习的引路者的作用, 我们再次对讲学稿进行了调整, 即把它设想为“预习稿”, 为此, 我们对“讲学稿”进行精选缩编, 要求总量不得超过一张A3单面纸。精简后的讲学稿减少了学生的负担, 也达到了知识的课外延伸;既能起到课前预习的效果, 又能起到教学的引导作用, 教师批改起来也比较容易。

3. 第三阶段:改用“学教案”。

再后来, 我们又觉得师生合用完全相同的一张讲学稿存在诸多弊端。比如:语文课上有些内容可以先展示给学生, 而有些内容或步骤带点悬念才更具神秘的美感;此外课堂本来就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课堂上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 教师要作出多种策略的准备, 而这些, 就只能是教师的教案中需尽量预设而学生的学案中无法呈现的东西了;再比如, 课堂上安排学生小组活动讨论的环节, 在学案中也许就只能呈现这样一句话:小组讨论某某问题;而在教案中, 则需将小组活动的分工具体化, 讨论要求明确化;还有, 对教学内容中重难点的突破, 教师的课堂引导与逐层铺垫也是教师必须在教案中预设而在学案中无法完全呈现的。于是, 我们又尝试将教师与学生所用的讲学稿区分开来, 这样便产生了现在我校学生所用的学案和教师所用的教案合称的“学教案”。

说起教案、学案的关系, 笔者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教案”是指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 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方案, 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学教案”中的教案则必须以学生的学情为设计的前提, 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设计的核心, 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为设计的出发点。而“学案”则是教师在完成教案的基础上, 从指导帮助学生自学的角度, 根据教学任务、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要素为学生设计出的, 既有学习过程又有学习内容的, 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使用的学习方案。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习得能力, 求得发展。或者说:学案就是将教案中的知识目标问题化, 能力目标过程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潜移化。其中, 问题是导学的核心, 教师要通过系列化的有层次、有梯度的化难为易的问题引导, 帮助学生一步步地实现三维目标。

二、“学教案”编写设计的六个环节

目前我们使用的“学案”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预习导学——课堂研习——巩固拓展六大环节。

1. 学习目标

教师必须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 依据教材特点和学情制订, 体现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 让学生一目了然, 知道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应该达到的目标。

2.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难点的制订必须依据教材特点和学情, 突出过程与方法。

3. 学法指导

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文本方法的明示, 即指导学生采用有效、灵活、多样的方法去阅读文本, 达成目标, 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在操作过程中可以依据文体或课型的不同来设置。

比如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设置。

《变色龙》 (小说) :学习本文要在通读的基础上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在情节的发展中寻找人物性格变化的轨迹;分析人物形象及其刻画手法, 一要注意联系作品中人物所生活的环境 (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 二要理解人物描写手法的作用;要注意联系现实生活, 感悟作品的内涵。

《春》 (散文) :学习本文要着重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春天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感受作者用词的形象、生动, 赋予春天的感情和生命, 可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手笔, 将其运用到我们日后的写景文章中。

《生物入侵者》 (说明文) :学习本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顺序, 说明语言的特点。

4. 预习导学

主要是让学生自查字典、工具书或其他资料解决字词的音、形、义, 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等, 夯实双基;同时提出一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等, 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弄明白文章写了什么 (比如可以根据不同文体设置问题:议论文则要求找出中心论点, 说明文则要求读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记叙文则要求能概括出文章所述事件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另外, 留出空白, 鼓励学生写下自己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以便课堂教学中讨论解决, 问题可以小到预习中不能自行解决的字词含义, 也可以大到对文章写作手法的探究。

5. 课堂研习

主要是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两个方面精心设计问题, 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 通过课堂组织教学来解决问题, 以达成“学案”上所设定的学习目标。课堂学习研讨一般可以从交流“预习导学”部分入手, 它的设计意图有两个:第一,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第二, 为后面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探讨做准备, 然后再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 研习重点语段, 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好词佳句进行品味赏析, 对课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归纳总结。方式上可以是独立思考完成, 也可以通过合作探究来实现。

6. 拓展巩固

主要是针对课堂学习研讨的内容布置一些与课文有较大联系的课外阅读题, 引导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自主地解决问题——《啄木鸟》, 提高学习能力。这一环节的设计要紧扣本课目标, 比如学习《生物入侵者》时, 根据本课学习目标, 我们在“拓展巩固”部分设计了一篇与课文有较大联系的课外阅读题, 以达到巩固本课所学的效果:《啄木鸟》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进行说明的;文章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请举例分析;文章第一节画线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去掉“约有1000个重力常数”中的“约”字可以吗, 为什么。

三、师生使用“学教案”的几个要求

1. 学生使用三要求

(1) 根据“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要求所有学生必须自行解决“预习导学”中的基础题部分, 学有余力的同学倡导做其他题, 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 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教师质疑。要求学生在使用“学案”时坚持三个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2) 课堂上注意做有关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 (笔记就做在学案上) , 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 要在“学案”上写上心得。

(3) 每隔一段时间, 要将“学案”进行归类整理, 以备复习所用。

2. 教师使用五要求

(1) 要引导、督促、检查学生使用好学案, 尤其是要落实检查工作。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至少抽查部分“学案” (多少酌情而定) , 以了解学情, 进行课前再次备课, 完善教案;还可以通过学生互查、组长检查、课堂默写等方法检查学生基础题的完成情况;课后还要将学生的学案收上来再批, 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及知识点的归纳整理情况。

(2) 以学定教。教师备课前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基础素质、认知心理和学习水平等。课堂中教师不再只是按自己备课的步骤实施教学, 而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相机调整教学顺序, 修改教学内容。学生会了的教师就不再讲, 不会的进行点拨, 或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述, 或解答其疑惑的问题, 或纠正其错误的理解, 或补充其感兴趣的内容。

(3) 提倡尽量不再另外布置课外作业 (可以在“拓展巩固”这一环节结合使用现有的教辅资料) 。

(4) 指导学生重视学案的整理和保存。精心设计的学案, 既有指向学习目标的知识要点、围绕重点内容的问题探究, 又有学生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总结反思, 使之成为一份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教师要指导学生依次整理、保存好每堂课使用的学案, 并作为重要学习资料, 在后续学习、考试复习时充分利用。

(5) 要及时做好教后反思, 及时针对“学教案”的使用、完成情况做好批注并予以改进完善。

3. 恰当处理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 我们认为, 虽然“学教案”的设计和使用无疑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应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养成,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用“学教案”进行课堂教学,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是不让教师讲, 关键是讲什么, 怎么讲。课堂上应该重点讲学生在预习后不能自主解决的内容, 学生能自主解决和合作解决的内容应少讲或不讲, 要讲就要讲深、讲透。而且语文学科讲究人文性, 许多内容需要学生品味、感悟, 教师示范读、示范说、示范写对学生理解文本、提高语文能力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大的。而有些作品的背景资料、作者的写作动机、别人对文本的理解, 学生囿于占有资料的欠缺和生活阅历的不足, 是很难得到或明白的, 这样一来, 他们与文本的对话就难以有效地展开, 此时教师的“讲”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所以教师在设计“学教案”、使用“学教案”授课时除了要更多地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以外, 还要努力在讲什么、怎么讲上面下工夫, 多研究教材, 多研究学生。

四、“学教案”课堂教学的两点困惑

1. 要把学习目标设置成有梯度的小目标, 而不是宏观、过大的教学目标

目前, 我校教师在使用“学教案”时, 因为没有放下以前备课的思路, 常常会将学习目标出示得过于宏观或过于繁多。有的教师上课时为了省时间, 在揭示学习目标时更多的是自己说一遍, 之后这个环节就结束了, 更有甚者, 连这一环节也省略了。如何恰当地设置目标并揭示目标是我们今后要重点探讨解决的问题。

2.“学教案”模式的有效操作, 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关键在于学生合作小组的组建

小组组建得合理, 有助于调动各小组之间的竞争性、积极性, 否则, 教师再努力也无济于事。而目前, 我们在实施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时, 往往存在着表面看起来很热闹, 小组讨论十分热烈, 但实质上讨论过后问题依然未得到解决, 或者班上依然只有几个学生发言踊跃的现象。因此,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组建具有竞争性的真正的合作小组呢?

五、“学教案”课堂教学的四个优势

优势之一:充分利用了教学中的“预习”这一环节, 提高了课堂效率,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优势之二:将教学内容问题化, 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优势之三: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告别了“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

优势之四: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完成对学习资料的归纳、总结和整理。

8.语文要走特色课堂之路 篇八

【关键词】特色课堂 想象 互换角色 课堂沙龙 开门授课 鼓励赏识

当今的语文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新课标的推进和实施,看似轰轰烈烈,但语文课堂的改变并不大,仍然以高考为指向,以题海战术为秘诀,以老师授课为“主导”,以成绩为“考标”。于是语文课堂普遍还是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沉闷局面。也就造成了调皮的学生越来越多,厌学的情绪越来越“上涨”。“真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老师们怨声载道,对自己的教学的信心指数一天比一天“下跌”。看来,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确实像一潭死水,缺乏生气,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特色课堂之路,才能使课堂重新焕发生机,荡起迷人的涟漪。

一、激励推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人们借助想象,可以“精婺八极,心游万仞”,正如刘勰所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疑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说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一点也不假。然而,我们当今的课堂却无法给学生提供多少想象的空间和时间,大部都被老师的苦口婆心占据了。老师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接受和记忆,而忽视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开发。学生只能做接纳知识的容器。久而久之学生智力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创新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其实,中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只要我们合理开发,就可以使我们的课堂生动丰富有味起来。比如,我在给学生复习七年级语文(下)“文学常识”和“课文有关内容”时,我就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采用编故事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把他记下来。

二、互换角色,让学生体念教师的滋味

湖南卫视有一档节目叫《变形记》,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至今感动不已。讲的是一对父亲子俩通过互换生活消除了 “代沟”的故事。小熊儿子从小寄宿在托儿所长大,直到初中才搬到新家与爸妈一起生活。回到家里后,整天抱怨父母没有出息,对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横挑鼻子竖挑眼,要求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一个典型的城市不羁少年。大熊爸爸是某私营服装市场一小老板,与爱人辛苦经营一个门面,一年365天,除了春节休息三天,每天早出晚归,中午在市场吃盒饭,晚上一到家就累得躺在客厅沙发上不想起来。他只上过小学五年级,常常为自己不能辅导小孩学习懊恼,但是并不自卑,总是从积极方面引导小孩。因为长期缺少沟通,儿子与父亲之间产生了一种说不清的隔阂,他们称之为“代沟”,每回讨论问题,双方总是各有理由,争论不休并痛苦对方不了解自己的苦心。为了消除这种隔阂,双方决定要换位体验对方生活,大熊爸爸来到初一的课堂代替儿子上课,还要参加考试;小熊儿子则担当起一家之主的重担,不仅要接替父亲的服装生意,还将料理家务。就是这样的角色互换让奇迹发生了,代沟没有了痕迹,水火也相容了。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问题也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所以一夜间有多少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三、课堂沙龙,让学生接受艺术的熏陶

有些知识本身就枯燥无味,如果我们还采用中规中矩的方式,呆板高深的学术讲座式授课,未免会造成“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的后果。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借助文学或艺术沙龙的形式,让课堂变成文学和艺术的聚会呢?让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艺术天堂,在这里接受艺术的熏陶呢?

在给学生强调生字词时,如果板起面孔给学生讲:这个字怎么都不认识呢,这么简单的字都写错了……学生不但很难记住这个字词的读音、写法和用法,而且还会十分讨厌你这样的语气,因为给他们的心里造成了不愉快。他们会在心里埋怨:“我不会才来学啊!”相反,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给他们讲一些由于发音和写错别字引起的笑话,或者让学生讲一讲他们平时所知道的故事,他们就会很自觉地去改正自己的错误。

四、走出课堂,让学生享受活动的快乐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二三件事。我们都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可见,教学做的统一,有利于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中获得真知灼见。所以我们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中学习,是对“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极好诠释。也符合“既教书又育人,既管课内又课外”的“大教学观”。“生活中教,游戏中学;教在有心,学在无意”的教育理念也讲的同一道理。同时也更容易激发起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喜欢语文,乐学语文,扩大知识视野,陶冶美好情操。

五、鼓励赏识,让学生品味人生的价值

江苏南京有一位特别著名的教育专家周弘有一个女儿名字叫婷婷。婷婷一岁半时错打了一针庆大霉素,造成了双耳全聋。做父母的虽然很悲痛,但并没有失去对女儿的信心。“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婷婷,你太了不起了!”婷婷在父母的千百次的鼓励下战胜了病魔取得了超乎常人的成功。10岁那年,她写的6万字的科幻童话出版了。从4年级跳到6年级,只用了半个月就赶上了全班同学的进度。只用了4年时间,学完了6年的小学课程,提前两年参加毕业考试,并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上了中学。1996年,进入辽宁师范大学,成为我国第一个聋人少年大学生。这一年,她16岁。我非常欣赏周弘的理念和实践———赏识教育。我常想,人家父亲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做?

参考文献:

[1]周臣.语文教学研究[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李建祁.意境品味三部曲[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

作者简介:

9.《丝绸之路》的语文课堂教案设计 篇九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体现了世界文明传承的空间联系,重点介绍了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外交通线──丝绸之路,生动展现了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在新的时代里,古老的丝绸之路又重新焕发青春,继续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课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并不大,因而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坚持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课堂上创造故事情境、漫画情境、实验情境等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通过动手绘制丝绸之路的示意图,了解丝绸之路的概貌。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难点: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教学方法

学生展示法、分析讨论法、图表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绘制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古楼兰消失的资料图片。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二、教学实施

(一)情景激发,定向引导

1.激情导入(约1分钟)

以多媒体显示一组丝路风光并配上《西游记》的主题歌曲,在学生的兴奋与好奇中,提问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中的“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从而导出主题-―丝绸之路。

2.揭示目标(约1分钟)

我们刚才领略到的是今天的丝路风光,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设计意图:《西游记》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部影片,尤其是其豪迈动听的主题歌曲,能够迅速地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同时,在欣赏今天的丝路风光时,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与联想,古代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的呢?从而引入主题。)

(二)任务驱动,协作探索。

1、自学教材、探究新知:(约3分钟)

让学生阅读P97的内容与图,活动:

1) 绸之路是谁开辟的?什么叫丝绸之路?

2) 想你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你会经过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同时,还经过哪些地形区?四人小组合作,小组作好记录。

3) 作丝绸之路的路线简图。

2、交流反馈,体验成功:(约4分钟)

反馈学生探索收获,让小组选出代表上台讲解,老师和同学们给出评价与激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与喜悦。并对学生探索过程中的有代有性的问题集中讲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学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感受到新课程中历史与地理知识的渗透。)

3、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约10分钟)

1)提问:观察线路图,你认为在当时我国境内的丝路上有哪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区呢?

2)活动: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商人,在敦煌你是如何交易的呢?

提示: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选择好你的货物。

3.准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学生表演(繁荣背景,如何交易,筹备干粮,水等)

3)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实来印证这句话。

(设计意图:在熟悉路线的基础上,让同学通过表演感受丝绸之路当时的盛况,再步步突出重点:当时交流的物品及丝绸之路的桥梁作用。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而且得出的结论也是水到渠成。)

4.深入学习,突破难点:(约10分钟)

1)楼兰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城市,并且曾经很辉煌,为何后来消失了呢?请根据查找的资料解释这一现象。

2)事实上,“丝绸之路”并不是只有这一条,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指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除了张骞开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外,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丝绸之路吗?

3)曾经繁荣的“丝绸之路”为何会衰落下去呢?

学生演示所查资料并讨论,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展示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组内的互助、协调能力以及小组间的竞争精神,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而且通过拓展,可以锻炼学生查询资料和探究归纳的能力,同时通过查询资料来解释历史现象,使学生感受到因历史的、地理的因素,使丝绸之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辨证、客观地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古今对比,感悟新知(约6分钟)

1.过渡:千余年过去了,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喜欢上了更为方便的海上运输,于是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渐渐被人们放弃,敦煌也同样衰弱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随着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一条新兴的丝绸之路重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那就是亚欧大陆桥。

2.展示:亚欧大陆桥资料片。

亚欧大陆桥的简介: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江苏连云港、山东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是横跨亚欧两大洲,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海统一运输的洲际铁路,经过了三十多个国家。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代替了昔日缓缓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

3.提问:那么,亚欧大陆桥与昔日的丝绸之路相比较有什么优势呢?在今天有着什么重要作用呢?(小组活动)

1).经过的国家更多,到的地方更远;

2).交通工具:骆驼,马──洲际铁路,火车;

3).节省时间,节省运费。

4).东西方沟通:间接──直接。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使学生感受到,亚欧大陆桥虽然不是一座真正的桥,但却是起着桥梁的沟通作用。新亚欧大陆桥的诞生,预示着世界经济在江河经济、海岸经济的基础上,将逐步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陆桥经济时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也锻练了分析对比能力。)

(四)课后延伸,拓展思维(约3分钟)

讨论: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天的价值。

学生从发展旅游业角度讨论──丝路旅游方兴未艾。

(设计意图:将知识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可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回顾总结,概括要点(约2分钟)

(六)课后作业,挑战自我(约5分钟)

上海某中学要组织高二学生去西部领略丝路风光,请替他们设计一条旅游线路和沿途景点介绍,看谁的方案最佳。

(七)板书设计,知识结构。

(八)课后反思,精益求精

1.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2.人教版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3.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4.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5.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6.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7.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找次品教学设计

8.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9.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10.《丝绸之路》的语文课堂教案设计 篇十

之路》教学设计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教案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浩浩荡荡、崇山峻岭”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讨论、交流等过程,感受文中盛大场面的描写,领悟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激起了解西部的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感受作者描写两国使者见面时的盛大场景。【难点】抓住重点词句,领会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上篇文章,我们在老舍先生的带领下领略了美丽的草原风光。我们国家疆域辽阔,不仅有大草原,再往西北部,还有神秘的大沙漠。提起沙漠,大家脑海里都会浮现什么景象呢?(PPT出示沙漠图片)汉武帝时期,张骞奉命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这就是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漠,走进丝绸之路。(板书标题)(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2.再读课文,试着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忆起驼铃1——盛迎汉使2-8——互赠礼品9-12——揭示意义13-14)(三)深入研读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描写两国使臣会面的情景的段落,完成下列表格,用

一两句话概括。

(公元前115年,在伊朗高原北部,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2.再次朗读2-12自然段,并思考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1)隆重 ①找出有关句子

(“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命令。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夹道欢迎的阵式。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②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③有感情地朗读第3~7自然段。(2)热情 ①找出有关句子(课文第8~12自然段)②朗读相应段落。

③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彼此没有见过的东西,很高兴;因为他们把东西方连接起来了。)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四)巩固提高

分角色扮演两国使臣,用不同的口吻读出热闹、盛大的场景,体会丝绸之路对于中外双方的重大意义。

(五)小结作业

小结: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双方使臣会面的盛大场景。作业:搜集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小故事,下节课进行交流。

四、板书设计 略

五、教学反思

这堂课围绕与安息古国交往主要事件进行学习,通过多种朗读方法以及多媒体辅助,了解了课文,但有一个环节没有体现出来,就是为了让学生对于“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有更好地了解,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借此使学生增加对丝绸之路的了解,激发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11.《丝绸之路》的语文课堂教案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教师;课堂教育;六种意识

一、语文教师要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

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语文教师角色意识的内涵,首先必须清楚什么是角色意识(role awareness)。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种角色都被社会赋予了不同的权利、责任、行为规范及相应的行为模式。个体要准确的扮演这些角色,首先就要认识这些角色,了解与角色相关的权利、责任、行为规范等,从而形成角色意识。

简单地说角色意识就是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强化角色意识就是要对自己的职责有清醒的认识,现在,特别是实施课程标准以后,有的人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产生了错位,错误的将自己扮演成一个布道者——阅读课上或者不断地深挖文本的思想意义,或者由舍弃文本拓展到思想品德教育,无限扩大思想品德教育的舞台,从而失去了语文教师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固有职责。究其原因,是对语文课程标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句话理解和执行出现了偏差,语文教师的职责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上教师必须教语文,学生必须学语文。无论什么时间进入教室,必须一下子就能听出上的是语文课,语文的特色必须鲜明。

二、语文教师要强化目标意识

俗话说:“干啥吆喝啥。”反过来说,也得吆喝啥干啥,干啥像啥,上什么课完成什么课的任务,上什么课有什么课的味道:阅读课应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写作课应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主,口语交际课应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主。

三、语文教师要强化整体意识,防止以下倾向

1.以阅读教学充当语文教学的错误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弱化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漠视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法、修辞、标点符号的教学要求,不组织学生课外阅读、诗词诵读。其实,听说读写能力是一个整体,互相支撑又互相制约,任何一个短板都会影响学生语文能力体系的构建。听读是输入,说写是输出。

2.割裂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倾向。表现为阅读教学只传授阅读知识培养阅读能力,不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质量;写作教学只关注写作,不关注学生口语表达的质量等等。在教学中,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往往单打独斗,不能相互融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阅读写作教学中,基础知识的教学欠扎实。识字写字教学往往被忽视或者被弱化,一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往往被一带而过,不能达成预定目标,结果还怪学生,觉得都讲过还是不会。在这里,我要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是还没有找到适合他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有多个领域,但每个领域都隶属于语文,都是语文教学活动的舞台。有了整体意识,在教学中除了达成教学目标、完成中心任务之外,顾及其余,整体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有效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四、语文教师要强化“包装”意识,将语文课上得既有用有益又有趣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其实最好加上糖衣,语文教学也是如此。直接将语文学科的主干知识告诉给学生当然最节省时间,但是,这样的教学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效果不会好,必须强化包装意识。

五、语文教师要强化学生意识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怎样才能實现“不教”这个终极追求?只能是学生学会了、会学了。基于此,我认为教是为了学,教师的教必须为学生的学服务。课题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利于学生的学,这样,备课、教学必须时时眼中有学生。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以人为本。眼中有学生就是以人为本。制订教学目标时必须要以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基础(欠缺)为依据,绝不能凭空想象。

六、语文教师要强化实践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课程标准强调“实践”也就是强调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获得能力。

参考文献:

[1]田守铭.教师的角色意识与角色行为[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0,(S1).

[2]黄英姿.让语文课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J].教书育人,2010,(4).

上一篇:我为祖国站讲台下一篇:物流工程硕士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