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2024-09-20

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精选9篇)

1.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一

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社会调研报告

社会调研报告

根据县政府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的安排部署,近日,我们调研组一行深入农业局、林业局、供销社等有关部门和部分乡(镇)、村,开展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调研。在收集汇总相关情况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了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

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伴随着农业生产由分散的、孤立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的商品化社会生产而产生的,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建立了一个服务功能比较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县级设立农业局、林业局,并成立了农科所、果树研究所、良种场、林业科技推广中心等农业科研机构以及农学会、种子学会、植保学会、食用菌学会、畜牧兽医学会、水产学会等涉农学会。在2002年的乡镇机构改革中,每个乡镇成立了农业服务中心,由原来的乡镇农技站、农机站、经管站、畜牧水产站、经作站、水利工作站合并组建,由乡镇党委、政府管理,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业务指导。每个乡镇(除水南镇外)设立林业站,实行林业局与乡镇政府双重管理。全县现有农林专业技术人员251人,其中大学本科25人、大专34人、中专110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44人、初级职称140人。从2005年2月起,对全县138个村选聘配备了村级农民技术员411人,其中农业136人,林业139人,畜牧水产业136人。二是培育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全县现有市级龙头企业5家(惠民食用菌公司、恒鑫木业公司、腾荣达制浆公司、黄潭蔬菜加工厂、菌草灵芝公司),同时,我县还制定了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标准,初步认定了烟草公司、威山牧业公司等10家县级龙头企业。三是组建了一批中介组织。自2001年以来,我县先后成立了早芋协会、柑桔协会、食用菌协会、养猪协会等专业协会27个,其中食用菌协会被评为市级中介组织。四是涌现了一批农民经纪人。各乡镇都有一定数量的农民经纪人,他们都是当地的“能人”,主要从事笋竹、食用菌、水果等农产品的营销活动。五是建立了农资、金融等服务机构。在农资供应方面,以将乐县龙得宝农资有限公司为主渠道,该公司以11个基层供销社原有的农资经营网络为依托,构筑了城乡批零一体化营销服务网络。此外,我县其它单位或个人从事肥料、农药经营的有53家,从事兽药和饲料经营的有45家,从事菌种和原辅材料经营的有25家,从事种子经营的有60家,基本上能满足农民群众对农资的需求。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我县主要是农村信用社,通过推广农户小额信贷、农户联保贷款、个体协会贷款等业务,有效地缓解了农业生产资金紧张的问题。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延伸。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由产中服务向产前和产后服务两头不断延伸。产前服务:创办了农产品信息服务中心,做到每月编发一期信息刊物,为广大农户和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大力实施“种子工程”,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良种子。产后服务:培植了黄潭蔬菜加工厂、惠民公司等一批加工龙头企业,成立了食用菌协会等一批专业协会,为农产品加工销售提供配套服务。产中服务:随着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建立,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不断朝纵深方向发展。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形式丰富多样。一是搞好农业155服务。从2001年6月县农业155服务中心成立,并开通“969155”免费服务热线以来,农业155服务中心共接受农民电话咨询2000余人次、来访咨询500余人次,提供现场指导180余人次,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同时,认真抓好“将乐农业155”服务网站的建设,加大农产品供求信息的搜集、采编和发布。二是开展“村会协作”活动。到目前,县食用菌学会、茶果学会、畜牧兽医学会已与31个村(场)或种植大户建立了村会协作关系。三是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充分利用农广校、农函大、“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证培训及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抓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据统计,自1996年以来,全县农民参加各类技术培训人数达15万余人次,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此外,我县还先后组织开展了“农艺师在行动”、“双培”、“联户扶农”、“创大户”、“农技干部与农民结对子帮扶”等活动,为解决广大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农业科技推广成效显著。据不完成统计,近年来,全县共有4项农业技术推广成果荣获部、省、市科技进步奖、丰收奖,80多人次分别获得国家和省市的表彰。引进推广了一批粮油、蔬菜、水果、畜禽和水产等新品种,使我县的农

2.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二

非营利组织对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管理、对外交流等活动起着第一部门和第二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 近几年来, 一些引起社会舆论巨大反应的事件, 如“郭美美事件”、“河南宋基会事件”, 极大地破坏了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中的形象, 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根据国内学者王名教授等 (2002) 的定义, 非营利组织, 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 (市场部门) 之外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美国学者Salamon (1999) 则认为, 非营利组织应具有组织性、私有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自愿性这五个特征。根据非营利组织不同的功能作用, 非营利组织一般可分为动员资源型、社会协调型、政策倡导型和公益服务型这几种类型 (王名, 2006) 。而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 是指以服务社会公众为组织使命, 向社会提供准公共产品, 以满足社会及其成员的各种社会性需要的非营利组织 (臧红雨, 2011) , 如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而公众作为准公共产品和公益性服务的消费者, 他们的满意度是非营利组织最重要的使命。

本文以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为研究主体, 在分析其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之后, 结合非营利组织的特点和COSO报告框架, 根据公众的满意度, 构建了由组织人员、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活动、内部监督评价四个部分组成的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体系, 并对其具体的内容建设提出了相关的意见, 以促进组织使命的最大化, 发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社会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 由于对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忽视, 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不善的问题不断突显出来, 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认为, 现今我国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主要存在以下内部控制问题:

1.组织人力资源素质偏低

一些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缺乏责任意识, 在日常经营活动中, 仅仅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完全忽视了提高公众满意度这一组织使命。由于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导致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有些组织虽有一定的内控制度, 但也形同虚设。部分非营利组织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高, 组织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 不能胜任其担任的职务。

2.内控制度不够完善, 且缺乏行之有效的执行机制

由于缺乏指导性法规体系, 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很难制定符合其组织特征的内部控制制度, 而且机构建设也比较简单, 有些机构形同虚设, 存在领导人凌驾于制度之上的现象, 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较为困难。

3.缺乏必要的控制活动

组织内部财务管理不善, 一些会计人员专业素质较差, 收入、支出管理混乱,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十分普遍。这些问题直接降低了资源运行的有效性, 甚至有些资源的使用并没有真正用于满足公众满意度的目的。此外, 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中一人担任数职的情况也并不鲜见, 职责分离、授权审批等内部控制活动很难实施。这些问题给舞弊、贪污等违背组织使命的行为提供了机会, 容易出现一人决定组织各项事务的情况, 不利于公众满意度的提高。

4.内部监督机制失效

有效的监督机制可以对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及时进行评估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朱宇, 2009) , 从而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如果一个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即使该体系中的其他因素都是良好的, 也无法保证组织能有效地实施内部控制。目前, 一些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虽然也设立了监督审计部门, 但这些部门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起到的监督作用并不大。

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内控体系的构建

1.相关研究及COSO报告框架

目前, 国内外学术界基于营利组织 (企业) 内部控制的研究偏多, 而对于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控制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内部控制有利于非营利组织防止管理者在达成组织目标时选择低效率的途径 (Petrovits et al., 2011) , 并且非营利组织相对于营利组织更加复杂, 财务更容易受损, 组织规模较小, 在其快速成长中更可能出现内部控制问题 (Ge and Mc Vay, 2005;Keating et al., 2005;Doyle et al., 2007;Ashbaugh-Skaife et al., 2007) 。

COSO报告框架 (1992) 指出, 内部控制, 是指为保证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及法律法规的遵循, 由董事会、经理班子或其他人员实施的一系列措施, 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个要素。然而, COSO报告框架的内容比较适合用于企业, 但没有考虑到我国非营利组织所处的特殊环境。由于非营利组织资源的来源者在捐赠后对这些资源产生的利益不再享有直接的分享权, 再加上目前对非营利组织资源使用状况的披露较少, 组织资源的来源者和其他社会公众很难对组织的经营情况进行直接的监督。因此, 在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体系中, 内部监督评价和组织人员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2.存在诸多内部控制问题的原因

本文认为, 导致我国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存在诸多内部控制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 对自身的组织使命认识不够清晰。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的主要使命, 是提供提高公众满意度的准公共产品和服务。然而, 在现实当中, 很多组织却忽视了这个根本性的使命。有些组织的管理者把捐赠者提供的资源首先用于满足自身的利益, 甚至有些组织把商业化运作作为其经营的主要活动, 而由此赚取的利润却由组织内部的人员享受, 并没有用于提高公众的满意度。

(2) 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使非营利组织在建立内部控制时, 缺乏指导性的构架体系, 无法做到组织内部控制的完整化和规范化。

3.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最重要的使命, 就是向社会公众提供准公共产品和服务, 因此, 公众满意度是非营利组织使命达成的焦点, 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的建设也必然受到公众满意度的指引。为发挥内部控制对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提高公众满意度的作用, 本文根据公众的满意度, 结合COSO报告框架和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的特点, 建立了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体系 (见下图)

4.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实施和控制活动的执行

(1) 在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中, 组织人员在其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不仅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实施和内部控制活动的执行效果起着直接的影响, 而且由于组织人员往往对组织中发生的违法、违规、忽视公众满意度的活动更具了解, 他们在组织内部监督评价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实施和控制活动的执行, 是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体系中相辅相成的两个因素。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 才能保证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执行, 而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执行又能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良好实施。当然,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控制活动, 也是内部监督评价要素起到反馈调节作用的重要前提。

(3) 内部监督评价作为内部控制中的要素之一, 主要对内部控制体系是否促进内部控制目标达成起着反馈调节作用, 以便在内部控制体系整体失效时,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并进行必要的调节。

完善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的建议

本文基于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体系, 对完善该体系的具体内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组织人员的素质

作为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 组织人员的道德价值观尤为重要。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应提高组织人员的道德价值观念, 使组织人员把为社会公众服务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切实做到把公众满意度放在第一位, 而不是把自身利益凌驾于组织使命之上。此外, 还要提高组织人员的专业素质, 如加强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等。加强组织人员的内部控制观念, 在认识到内部控制重要性的同时, 管理者应主动领导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 其他人员也应积极配合内部控制的实施。

2.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对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法律法规的完善。完善的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法律法规体系, 可以为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的建设提供方向, 这样组织也就有了建立规范化内部控制的压力。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非营利组织的特点, 建立适用于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 督促其建立实施符合这些法律法规的内部控制制度, 并定期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实施进行检查 (朱海涛, 2009) 。而非营利组织自身则应通过培养组织人员内部控制意识、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活动、完善监督评价等方法, 促进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

3.规范内部控制活动

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应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 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强化内部控制程序, 在组织结构设计上做到职责分离, 相关人员能够互相制约;规范授权审批制度, 做到责任到人;加强预算管理, 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 编制合理的预算目标, 并严格按照预算情况执行组织的经营活动。通过这些控制活动, 做到规范组织资源的使用, 减少无关费用支出, 防范有关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随意贪污、挪用公款, 确保其资源用于为公众使用的准公共产品和服务上, 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果, 努力做到组织使命达成的最大化。

4.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

必须重视内部监督的作用, 意识到内部监督对达成组织使命、维护组织形象、推进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完善内部监督机构, 保证内部监督机构的独立性, 给予内部监督机构适当的权利, 处理相关违背组织使命的活动。通过加强交流沟通、激励等方法, 发挥内部员工的监督作用, 以确保非营利组织把提高公众满意度作为其最重要的使命。

结语

3.农业机械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究 篇三

【关键词】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基层站点;维护修理

近几年来,国家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大型农业机械保有量不断增加,农机结构得到优化,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一些新型农机具和农机化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如何加强基层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农业机械三包维修期后维修难,是值得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研究的问题。

1.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还没有摆在应有的地位,县、乡两级农机维修管理部门基础设施差,办公简陋,办公经费难以保障,有的地方甚至没有电脑和交通工具,开展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有一定难度。

(2)农机维修行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知识陈旧,经营管理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维修行业的发展。

(3)农机维修行业还没有形成规模,数量少,农机维修服务网点、维修服务能力还跟不上农机装备迅速增加的需要,尤其在农忙季节根本不能满足农田作业机具维修的需要。

(4)农机维修服务网点设备简陋、规模小、维修厂点急需升级改造,不能从事大型农业机械的大修保养,只能以换件维修为主,浪费巨大。

(5)《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明确了农机维修主管部门对农机维修企业的行政许可,但不允许收取管理费、证照费等费用。据我们估算,行政许可一个维修网点从申报到批准开业,要多次到维修企业认证,检查是否符合开业条件,组织维修人员培训上岗、考试、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各种费用包括工作人员出差补助费、培训费、油料费、交通费、资料费等合计约400元左右,每年要承担办公等各种业务经费在10-20万元,地方财政没有这部分专项经费,农机管理部门难以承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6)三包期内的维修由农机生产厂家负责,但由于生产企业很多,三包维修站一般设在市一级农机销售单位,而县乡两级一般没有三包维修站,每逢春耕生产、三夏、三秋农忙季节,农机维修难尤为突出。由于时间紧,作业期短,维修站距离三包维修位置一般距离较远,企业三包服务人员大多数没有专用的交通工具,不能及时维修,农民需等待很长时间,特别是大型动力机械的三包维修只有一两个三包维修人员是根本解决不了的,必须借助于先进的农机维修设备进行检测。为修理农机,有时农民不得不付出很大的精力、财力,把机械拖到三包维修站去修理。不仅浪费巨大,而且往往会激化与生产厂家、经销商之间的矛盾,诱发社会不安定因素,三包期以后的农机维修问题表现更为突出。由于农机具品牌和配件品种多,更新换代速度快,而现有农机维修网点规模小,设备简陋,专业维修设备少,大多数农机维修以换件维修、手工维修、露天维修为主,维修浪费严重,维修质量得不到保证,修理时间较长,农机大修更是无力承担,使购机者的作业时间缩短,减少了作业收入。

2.加强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保持作业中的农业机械技术状态的完好是提高农机作业质量的首要条件和重要保证,农业机械只有在技术状态完好的条件下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才能够保证作业质量达到农艺要求。保持农业机械技术状态完好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作业前按要求对投入作业的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要进行彻底检修,做到需修的必修,该换的必换,不留任何故障隐患,保证拖拉机及农具技术状态完好。二是按要求对农机具进行技术保养,其目的是清除隐患,避免故障,保证机具经常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以提高作业质量。三是按要求操作。无论是拖拉机还是配套农机具,在使用时都必须按照所要求的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这是保证农机具技术状态完好和延长使用寿命的最基本常识。

如何使这些机械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发挥正常的作用,解决农机修理难,是值得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研究的问题。因此建议:

(1)加快发展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按着"重点扶持县级、逐步健全乡级、积极扩大发展农机维修网点、大力扶持不同形式、不同级别的农机维修网点,按区域优化发展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有一定维修能力的高新农机具维修区域中心"的要求,以推进农机维修服务体系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为目标,使农机维修服务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2)呼吁各级政府、各级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在农机化事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关心和支持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3)加强基层农机维修服务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农机维修服务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现代化设备和技术,只有具有现代知识的人使用、管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和提高效率。同样,农机维修服务水平的提高,亦有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队伍。因此,按着"科教兴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农机维修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造就一支技术精通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农机维修服务队伍,使农机维修服务工作步入健康和持续发展的道路。

(4)制订具体的政策性规定,确保县级农机维修主管部门的管理和办公经费,确保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稳定,适应农机维修行业日益壮大的需要,满足县级对农机维修行业管理的日常工作需求。

(5)投入一定资金,补贴基层特别是县级农机维修主管部门,购置必需的办公设备,改善办公条件,提高工作效率。

(6)制订农机维修设备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扶持一批重点维修企业,提高维修质量,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尽快完成一批农机维修网点的升级改造,发展一批具有先进维修设备、具有掌握先进维修技能的维修人员的维修企业。要重点对吊车、各种维修车床、电焊机、气泵、钻床、扒胎机、油压机,专业检测设备,基础设施建设、厂棚、储存室、培训设备、通讯设备、维修服务车、大型综合维修设备等购置予以补贴。补贴对象为纳入农机维修主管部门管理并自愿接受农机部门管理、信誉好、服务周到的农机维修企业。

(7)制订扶持政策,建设一批县级高新农机具维修服务区域中心。按区域优化发展建设一批县级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有一定管理水平和维修能力的高新农机具维修服务区域中心非常必要,对培训高技能维修人才,提高维修质量和科技含量,解决农机维修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高新农机具维修服务区域中心,可直接建成功能齐全、隶属于农机维修主管部门管理的事业单位。各级农机维修主管部门搞好协调,组织好培训,农机生产企业的三包维修服务及其它服务延伸到维修服务区域中心,生产企业的维修服务人员定点到位服务,维修服务区域中心负责组织农机具生产企业和维修人员的维修服务经营,以解决农机维修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段锋.关于农业机械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贵州农机化,2011(02).

4.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四

如何在现代农业中发挥作用调研提纲

一、我市当前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1、基本情况

农技推广机构种类,其中县级设有哪些机构,乡镇设立哪些服务机构。农技推广机构数量,其中县级个数,乡级个数。

核定农技推广人员编制数,其中县级实有在岗人员人数,乡镇级实有在岗人员人数。

农技人员年龄结构,其中县级35岁以下人数及占比,36岁至49岁人数及占比,50岁以上的人数及占比。乡镇级35岁以下人数及占比,36岁至49岁人数及占比,50岁以上的人数及占比。

农技人员技术构成,其中县级正高级职称人数,副高职称人数,中级职称人数,初级职称人数。乡镇级正高级职称人数,副高职称人数,中级职称人数,初级职称人数。

技术人员学历构成,其中县级大学及以上人数,大专人数,中专人数,高中及以下人数。乡镇级大学及以上人数,大专人数,中专人数,高中及以下人数。

2、管理现状

综合性机构(即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站),不再下设专业站,农技、农经、畜牧、林技等进行综合统一管理,分线工作)个数。其中县级个数,乡镇级个数。

综合部门管理(即在乡镇设农办,下设农技、农经、农机等专业站,实行二级管理)个数。其中县级个数,乡镇级个数。

区域站和综合性机构相结合的(即按区域分专业设立推广机构)个数。其中县级个数,乡镇级个数。

3、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三位一体”建设以来组织实施国家、省、市农业科研、转化、创新和星火等项目项数,其中成果获得省、市科技奖个数,累计争取国家、省、县科技

项目经费数量。

“三位一体”建设以来组建农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研发中心数量,其中已认定为省级农业科技企业数量、市级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县级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数量。

二、各地在全面完成“三位一体”建设中解决的主要问题、出台的扶持政策

1、成立责任农技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全面部署责任农技推广制度,明确责任农技员名单、联系农户名单、工作职责、保障机制、考核奖惩办法等内容,实行信息定期报送制度情况。

2、已聘粮油、蔬菜、水果、茶叶、蚕桑、食用菌、中药材、畜禽养殖、兽医、植保、植检、土肥、种子、农机、农村能源等专业农业技术首席专家人数。

3、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全面实施水稻产量提升工程。十一五以来组织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竞赛、千村示范活动和水稻强化栽培竞赛,扩大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应用的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政府投入专项资金数量。

4、开展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十一五以来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知识更新培训、不定期举办农业技术研讨班和报告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给广大农技人员和种植户传授技艺等班数、参加人数、邀请专家人数,投入培训专项经费数量。

5、编撰出版农业技术书籍数量和投入经费数量。

6、出台优惠政策情况。

7、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建设情况,提供服务情况。

8、农技人员联基地联户制度、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壮大,培育民营科技机构等情况。

三、当前还继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技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合理

农技人员年龄老化状况,专业结构不协调,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情况。

2、管理体制,职能职责模糊

条条管理与技术推广的矛盾,农技人员业务工作时间得不到保证情况。

3、推广经费不足,保障机制不完善

投入设施建设、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的经费数量。

4、缺乏科学的农业科技成果评价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农技人员外部评价与内部考核制度情况,县级对乡镇考核中涉及农业科技推广的项目内容。

四、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基层农业公共服

务中心建设、更好地发挥其服务功能的举措和建议

5.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五

宋洪远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由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企业营利性农技推广和专业合作组织非营利性农技推广构成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起了由中央—省—县—乡镇四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基本形成了产品认证为重点、体系认证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不能完全适应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首先,公共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不强,尚不能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依托力量。随着新一轮农技推广机构改革的推进,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虽有所加强,但基层农技推广管理体制依然不顺、队伍素质依然不高、设施条件依然落后、服务能力依然不强:部分地区县乡两级动物疫病防控机构不健全,难以及时发现、报告和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情暴发和传播;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尚未形成,省级以下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和公共质检机构不足,对农业投入品和产地环境缺乏有效检测监管。

其次,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难以发挥基础性作用。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和乡镇综合改革的推进,部分地区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名无实,长期处于瘫痪状态。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发展势头很好,但是农民参与率仍较低,部分合作经济组织自身发展困难,对农户带动能力不足。

第三,龙头企业等营利性机构与农户缺乏长期稳定的利益链接,不能真正发挥骨干性作用。一些龙头企业在与农民签订的购销合同中,不少是“霸王条款”,农民只有义务,没有权利或者权利很弱;有的不履行合同,与农民签订“订单”

时好话说尽,但到了收获时,市场行情不好,就单方面撕毁合同,让农民承担损失。

第四,专业服务公司、农村经纪人等其他社会力量难以发挥有效作用。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农业领域内的专业服务公司实力较弱、服务能力不强,农村经纪人队伍规模小、组织松散、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手段落后,一些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与农业生产需要严重脱节,不注重技术推广。

2.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分工不明、定位不清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部门、合作经济组织和营利性服务组织之间的角色经常串位。原本应由农业技术部门承担的职责却往往推给乡村集体,比如农业科技推广、良种供应、植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可由营利性组织或合作经济组织承担的职能,政府农业技术部门却常常插手,比如种植品种选择、农产品经营运输等。在一些财政开支较困难的乡镇,原本属于政府所有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被承包或转包给个人,而且不加监督管理。

3.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农业经营商品化、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农民对农业服务的需求已经逐渐由单纯的生产环节服务向资金、技术、信息、加工、运输、销售、管理等综合性服务扩展,但是现有的服务主体在产前、产中提供的服务较多而产后服务较为薄弱。同时,由于服务收益较低、自身积累能力不足、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技术服务手段相对简陋等多种原因,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在公益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无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4.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监管力度不够

一些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经营过程中违法乱纪,有的故意压价或者恶意提高自己的效益,侵害和剥夺农民的利益;有的坑蒙拐骗,弄虚作假,出售假化肥、假农药、假种子;有些个体组织,长期不办工商登记,一旦发生违约事件难以追

究其责任;一些官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甚至以种种服务的名义,向农民强收各种名目的服务费,而收了费又不提供相应的服务,农民往往有苦难言。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应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在改革方面,对于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主要是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活力;对于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主要是降低进入门槛,加强监督管理。在发展方面,对于政府而言,主要是要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一方面,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对公共农业服务的财政投入,让农民能够得到农业科技、信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从政策扶持、投入保障、法制建设等方面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1.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和村级站点。

加强能力建设。明确各级政府在支持公共农技推广方面的职责,统筹安排各项资金,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建立农技推广经费保障机制。同时,中央应设立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加强乡镇和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健全村级防疫网络。逐步建立包括农业环境检测、生产过程监控在内的体系健全、功能完善,具有较强监测能力的农畜产品质量监督监测网络。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为主体,以有机食品及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和工作格局。

创新管理体制。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营利性、引导非营利性的原则,加快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要在加强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加快改革公益性农业

推广机构,形成对区域性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公共科技支撑体系和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区域支撑平台。

提高人员素质。制定相关政策,以优厚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农业公共服务工作;同时加大对现有基层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将技术培训经费列入县级以上各级财政预算。

2.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

积极探索建立以农机股份合作公司、农机合作社等专业服务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机中介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集示范、推广、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多元化农机服务机制。

健全农资销售服务体系,鼓励农资流通企业将农资销售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开展配送、加工、采购、技术及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建立有效的农资价格调控机制,科学把握农资市场价格干预的时机、力度、形式、方法和手段,保护广大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建立和健全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农资生产、经营、使用行为和农资市场秩序的监督,严厉打击制售假冒劣质农资产品等坑农害农行为,确保农民用上质量优良的各类农业生产资料。

建立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培育多层次、多类型的市场营销主体,构建集约化、系统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营销平台。

3.加强服务条件设施建设。

增加条件设施建设方面的经费,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和村级站点的办公场所建设,改善基层公共服务机构的条件和工作手段,购置必要的交通、通讯和信息工具,配备必需的专用仪器设备。

4.加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农村人才的引进和开发利用机制,改善人才的开发利用环境,通过完善激励措施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要面向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需求,把鼓励企业家阶层成长、培育鼓励企业家创新创业环境和服务平台,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文为农业部经管司委托课题《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宋洪远,课题组成员:张红奎、方华、吴仲斌。(作者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6.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六

四川农业大学农业高新技术与管理专业张 韬

(指导老师:王华兰 高级农艺师)

摘要:21世纪将是信息农业的时代,农业信息技术将成为实现农业高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绵阳市作为西部的科技城,也是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自然条件较好,农作物种类繁多,主要农产品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提高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使传统农业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提升我市农业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业信息 现状 问题 建议

农业信息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加强农业信息系统建设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农业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并且具有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受益面广、公共服务性强的特点。需要政府支持与引导,各农业信息使用者共同参与。我市农业系统经过这几年上下的共同努力,市县两级网络硬件配备齐全,局域网、网站均已建成,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以后加速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本文结合我市农业信息化工作实际就如何继续提高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做点探讨。

1、我市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现状。

1.1 市局农业网络全面完成。我局于1996年开始与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联网收集农业信息,98年拨号上网,联通国际互联网收集信息。2000年10月建成局域网和“绵阳农业网站”。2003年我局又对原局域网进行全面改造,局域网(包括党政网)与互联网物理上完全隔离。与此同时,又对“绵阳农业网”进行了第三次升级改版,改版后的版面更清秀,栏目更多,内容更丰富,网站设有绵阳农业、农业新闻、1

市场信息、农业科技、政策法规、专家在线、农业工作、农业产业化、无公害农产品、劳动力转移等十大栏目。为绵阳市各级行政部门了解农业情况,农业资源,提供了方便,为基层干部与广大农民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法规,分析预测,价格行情和技术服务信息。从“绵阳农业网”开通以来,据统计,访问者迄今已达10万余人次,“绵阳农业网”建成两年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产生直接、间接经济效益5000万元。同时还建立了内部工作平台,市农业系统邮件服务器,基本实现了局机关与各县(市、区)农业局信息传递自动化、网络化,以及与市委、市府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1.2 市局信息发布渠道比较畅通。目前,我局对外发布信息,集现代信息网络和传统媒介于一体。概括为“两个刊物”和“三大网络”为主体的信息发布与服务体系。“两个刊物”为《农业简报》和《农业信息网刊》。《农业简报》主要面向省农业厅、市委、市府、市级有关单位和各县农业局;《农业信息网刊》主要面向基层农业部门广大领导干部、农技人员。“三大网络”为局局域网,市党政网和国际互联网。在三大网络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拓宽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一是市局建立了全员信息制,局18个单位为信息站点,初步实现了局内信息资源的整合。二是党政网农业局信息站点,是我局与市委、市府及市级机关信息交流的主渠道。三是互联网“绵阳农业网”站点,是我市与各县(市、区)农业局、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信息交流的主渠道,也是我市农业部门宣传农业政策、传播技术、发布信息的重要窗口。

1.3 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向县、乡、村延伸。我市在搞好市级信息网络建设的同时,加强了县、乡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近两年来,我市已投资1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我市9个县(市、区)166个乡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都全部注册了自己的域名,在互联网上开通了农业信息网站并建立了局域网,9个县(市、区)的农业信息网全部托管在市农业局,由市农业局统一管理,统一维护。全市293个乡镇,已有166个乡镇按农业部“五个一”标准落实了办公场所,配备了电脑。9个县(市、区)实现了与166个乡镇以及49个龙头企业、53个专业大户、14个农村

合作及中介组织、11个专业市场的联网。

1.4 农业信息队伍基本健全。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上下相连,左右贯通,初具规模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全市9个县(市、区)都建立了农业信息机构。市、县农业局信息工作人员共计204人,其中市级6人,县级32人,乡级农业信息人员166人,信息工作人员都具备大、中专以上学历。

1.5 重点推广“一站通”,取得较好成效。我市把推广应用全国农产品供求信息网上联播(简称“一站通”)作为搞好市场信息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去年底开始推广应用“一站通”,我局便专门组织了“一站通”使用培训,受到用户好评。各县(市、区)农业信息站,展开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大力宣传“一站通”的优点,并组织上网注册会员,利用“一站通”平台查询、发布供求信息。一年多来,我市已有县(市、区)农业技术服务机构、镇(乡)农村信息服务站、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种养经营大户等145个单位或个人申请注册用户名和密码380个,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游仙邦田公司在网上发布出售银杏树苗后,江苏一客户就来电来函洽谈,初步达成协议,成交额100多万元,纯利润20多万元。江油西屏乡今年种植西瓜200多万斤,通过“一站通”发布信息后,仅销往成都一公司就达50万斤。“一站通”已成为互联网上人气旺盛的农产品供求大市场,在农产品产、供、销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我市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目前,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虽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领导对信息工作认识还不到位。我市部分地方对农业信息工作存在着“上面热,下面冷”的问题。县以上各级党政部门重视,但镇乡、村、社、农户由于受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信息化意识不强,一些中小龙头企业也对信息认识不足。

2.2 综合性信息数据库和系统还不够健全。目前市县(区)农业信息网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提供农业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但网上交易的电子农产品市场尚未形成,农业

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尚未起步。绵阳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还不健全,尚未建立英文版本的网站,无法与国际进行信息交流。

2.3 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延伸还有一定的困难。目前在农村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还很低,受经济条件制约,大多数农村家庭还买不起计算机,农村的大部分地区尚无法接入计算机网络,还无法利用计算机技术,把农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信息传递到农户家中,还存在着“最后一公里”问题。

2.4 农业信息网络人才匮乏。市(县)农业局目前缺乏既懂农业又懂经济,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农业信息人才,乡(镇)由于机构改革,机构和人员的变动,信息员队伍不够稳定,导致信息内容单调,信息产品和技术的实用性差,咨询服务滞后。

3、我市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下一步工作建议。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我市农业与全国形势一样,目前正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期,农业不但自身面临着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现实压力,同时还要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市场和全球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因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路只能是以科学技术和信息为手段,大幅度提高我市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各级领导一定要提高对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认识,加强领导,由政府牵头,制定绵阳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工作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农业信息收集发布标准与规范,加强对信息化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加大对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坚持边建设边应用,以应用促建设,抓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2 建立完善农业信息系统建设。建设绵阳市农业综合信息系统,在农产品价格、实用技术、政策法规、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农业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农业、农村经济综合信息数据库,逐步开发农村经济分析预测预警、防灾减灾、地理信息等系统。

3.3 进一步加强对市、县两级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网站作用。目前市、县信息网站基本建成,应充分利用网站加强我市农业的对外宣传,并为广大农业生产者、经营者提供信息服务。进一步丰富网站内容,加强与本市乡镇、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专业大户的联系,搞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加速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3.4 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解决好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结合“一站通”,进一步利用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技站、农经站,建好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不断发展农村信息员。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大培训力度,培训一支既懂农业又懂经济,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信息员队伍,从各种渠道收集、整理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广播、快报、宣传栏等多种方式把信息传递到村,由村传递到农户,解决从乡镇到农民的信息传递问题,即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7.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七

关键词:农业机械,维修服务网点,服务体系

近几年来, 国家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大型农业机械保有量不断增加, 农机结构得到优化, 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些新型农机具和农机化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如何加强基层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 解决农业机械三包维修期后维修难问题, 值得各级农机管理部门深入研究[1]。为促进农机化事业发展, 必须做到哪里有农机, 哪里就有农机维修点, 哪里就有农机维修技术人员。因此, 加强村级农机维修网点建设, 满足农民对农机维修工作的需求, 是农机管理部门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1 农机维修服务网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差, 维修人员短缺。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县、乡2级农机维修管理部门基础设施差, 无法满足目前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维修人员长期短缺, 使农机维修服务断层。二是网点短缺, 分布不均匀。在交通便利村, 1个村有3、4家农机维修网点;在交通不方便的边远村, 却没有1家农机维修点, 造成农民购机容易、维修难的局面。三是修理技术差, 农机修理质量得不到保证[2]。有的村农机维修点, 修理设备简单, 又缺乏修理技术;有的农机维修点“四无”:无营业执照、无固定维修场地 (走村串户打游击) 、无量具、无拆装专用工具。四是从业人员水平有待提高。农机维修行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 知识陈旧, 经营管理水平低,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维修行业的发展。五是农机维修行业规模化程度低, 数量少, 能力低。农机维修行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大的服务网点, 维修服务能力还跟不上农机装备迅速增加的需要, 尤其在农忙季节根本不能满足农田作业机具维修的需要。六是设备简陋。农机维修服务网点设备简陋, 规模小, 维修厂点急需升级改造, 不能从事大型农业机械的大修保养, 只能以换件维修为主, 造成巨大浪费[3]。七是基层维修难。三包期内的维修由农机生产厂家负责, 但由于生产企业很多, 三包维修站一般设在市一级农机销售单位, 每逢春耕生产、三夏、三秋农忙季节, 农机维修难尤为突出。使购机者的作业时间缩短, 减少了作业收入。

2 加强农机维修服务网点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 农机维修业是农业机械发展的保障措施之一

国家相继出台了农机补帖等多种支农惠农政策,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农民纷纷购置农业机械从事粮食生产, 各种农业机械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但有部分新购置的农业机械需要修理, 且原有的农业机械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问题, 使用中不断出现故障。如果不及时维修, 农机将会停止工作, 活机变死机, 浪费农民的投资, 耽误农业生产, 造成损失, 这样就会挫伤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 兴起的农机维修业, 有技术过硬的农机维修人员及时对有故障的农机进行维修, 确保农机的再利用, 使之又立即投入农业生产, 发挥其作用。有了农机维修业作后盾, 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使农民购农机放心, 用农机舒心, 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起到了“后勤”保障作用。

2.2 农机维修业是农机连续进行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

“要想富得快, 政策、科学加机械”, 这是农民致富的经验总结。目前, 农业机械成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经济建设离不开少不了的先进生产工具。如果没有农机维修业, 有故障的农机得不到及时修复, 则使抢农时、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作业功效、增加经济效益成为空话。实践证明, 农机维修业在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中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是农机连续进行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

2.3 农机维修业是农机手的需要

目前, 农村中的农机手存在3种情况:一是农机出了小故障, 农机手自己动手修复, 费时、费神;二是农机手觉得农机维修业苦、累、脏, 农机出了故障需要修理, 而自己不愿动手, 直接送到农机维修点去修理;三是农机手缺乏农机维修技术, 以致出现小问题就找修理工维修。农机手自身的有限农机水平催生出农机维修业。

2.4 农机维修业是节能的需要

农机维修业的根本目的就是保证现有机械的再利用。因此, 农机维修业的发展, 是节能的需要, 也是农业机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

3 加强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首先, 加快发展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步伐, 按区域布局, 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有一定维修能力的高新农机具维修区域中心, 以推进农机维修服务体系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为目标[3], 使农机维修服务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其次, 呼吁各级政府、各级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在农机化事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关心和支持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第三, 加强基层农机维修服务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农机维修服务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4]。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农机维修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 努力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使农机维修服务工作步入健康和持续发展的道路。第四, 制订农机维修设备购置补贴政策, 大力扶持一批重点维修企业, 提高维修质量, 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尽快完成一批农机维修网点的升级改造, 发展一批具有先进维修设备、具有掌握先进维修技能的维修人员的维修企业, 采取多种措施力求解决农机维修服务存在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林芳.农机维修行业管理探索[J].南方农机, 2010 (2) :7-8.

[2]邓文军, 姜建刚.常熟市基层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思考[J].江苏农机化, 2010 (2) :14-15.

[3]张永妮, 何萍.农机维修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建议[J].湖南农机:学术版, 2009 (6) :10-11.

8.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八

一、河南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初步建成了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基本形成服务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我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供给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合作性服务组织、经营性服务组织和科研教育单位。

一是政府机构的公益性服务持续发挥作用。我省建立了省、市、县、乡(镇)四级政府公益性服务机构,主要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据初步统计,全省现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2530个,其中县级农技推广机构628个,县以下1902个(包括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1848个、区域站54个);全省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从事种植业技术推广实有人员近2万人(其中县级1.45万人,乡镇及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0.47万人)。在畜牧业服务机构方面,全省畜牧技术推广机构有627个,动物疫病防控机构省级1个、市级18个、县级有160个;我省率先在全国建成了省、市、县、乡(镇)畜牧兽医综合执法体系,全省18个省辖市全部成立了畜牧兽医执法支队。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服务能力日益增强。近年来,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呈快速发展态势。据农业部门统计,目前全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9万家,实有入社成员204万户(占全省农户的十分之一),合作社成员人均收入高出非成员农民人均收入20%以上。其中,全省农机合作社4421家,拥有大中型农机装备31万台,耕种土地面积达1751万亩,小麦机播、机收率分别达97%和98.7%,玉米机播、机收率分别达83%和60%以上。全省各类植保专业合作组织1148个,从业人员4.9万人,拥有各类机械装备40多万台套,其中高效远程喷雾机、大型自走式、悬挂式喷杆喷雾机、烟雾机6000多台,年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4000万亩次以上,小麦条锈病、蝗虫等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重发区实现了专业化统防统治,草害发生面积的80%实现了统防统治。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对象主要是合作社自身和社员,有余力的合作社为社外农户提供服务,农机合作社基本实现跨区域作业。很多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形成自己的基地,实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统一供种、统一耕种、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灌溉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等服务,发展较成熟的合作社还能提供统一收购、加工、销售等服务,一些规范的合作社还能够提供农民培训、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服务。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其服务能力快速提高,出现了“合作社+社员”、“合作社+基地”、“合作社+公司”、“合作社+会员”、“合作社+公司+农户”、“合作社+协会”等社会组织模式。

三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性服务初具规模。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涌现了大批农产品加工、购销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有专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较健全的农业生产机具设备,服务能力较强。目前,我省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635家,实施“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的企业,除了服务自身之外,还向合作社、合作农户提供多项农业社会化服务。没有实施“公司+農户”模式的龙头企业主要服务企业自身,个别环节服务于企业之外的农户。一般来说,龙头企业规模越大,服务内容越全面。许昌天和公司除了融资、保险、科研、教育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之外,大多数服务都能靠自身解决。

四是科研教育单位的服务辐射范围越来越广。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充分发挥科研实力强的优势,在育种、供种、栽培等环节,通过兴办公司、建立基地,或与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等方式,将自身研究出来的新品种和新技术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向农业生产者传授先进农艺技术,做到科教、产学研相结合。

(二)基本形成服务内容“多样化”的格局。

一是公益服务与经营服务相结合。政府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公共监管服务机构,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服务公司、农村经纪人等,发挥各自优势,有机结合,为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便利化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益性农业服务组织覆盖不足、服务缺位的问题。

二是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结合。适应农户需求,社会化服务组织不但提供农资、施肥、植保、机耕、机收、加工运输、农产品销售等专项服务,还提供技术、信息、经纪等综合性服务,并越来越多地从简单专项服务转向内容全面、形式多样的综合服务。

(三)基本形成服务方式“机制化”的格局。各类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根据农民需要,结合各地实际不断探索创新服务机制。“订单农业”框架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用的合同制服务,提供种子、化肥、技术培训等服务,签订收购产品协议;种养大户采取示范辐射式服务,为周边普通农户提供技术、信息、种子、种苗、种畜(禽)、疫病防控、机耕、机收等服务。创新开展“农超对接”产销衔接服务,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开展“原料对接”,在出口农产品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实行“基地对接”,在批发市场、学校和农业生产单位中进行“产销对接”,较好地拓展了农产品销售服务。

(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需求多元化。从许昌市的情况看,农业生产服务需求的满足程度约为40%,农民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评价满意的占37%,评价一般的占37%,评价较差的占26%,多数服务还不能让农民满意,亟待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

一是服务主体与需求主体均呈多元化趋势。随着土地流转加快,以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小规模农户为主体的需求格局逐渐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既是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提供者,又是需求者。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对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二是服务需求多样化。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以及农业生产逐步向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农民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需求由单纯的“产中”环节逐渐向资金、技术、信息、金融、保险、仓储、运输等“产前、产后”环节扩展。尤其是种养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产前和产中环节的融资需求、对产后的仓储、加工、销售等需求逐渐增加。普通农户对良种选择、施肥、植保、灌溉、采收、销售的系列化需求逐渐增多,近年来“地管家”、“农地托管”等模式正因此而生。

二、河南省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做法

(一)省财政积极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支持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应用。2007年以来,筹措资金42亿元,加大对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的支持力度,主要用于科技入户、农作物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行动、测土配方施肥等。通过依托农业科研单位、基层农技推广部门、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进一步推广了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

二是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筹措专项资金、科技研发经费、中央产粮大省奖励资金,支持“豫南稻区籼改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等重大农业科技项目。每年新增创新专项资金1000万元,改善科技基础条件,支持青年人才创新研究。

三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十一五”以来,筹措农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4.2亿元,对符合支持条件农业主导产业重点县和农业产业化企业进行扶持。从2009年起,省财政设立了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共筹措资金3亿元,重点扶持239个农业产业化项目,推动全省农产品加工产业升级。目前,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248家,其中省级以上635家。“十一五”期间,省财政累计筹措资金2亿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整合品牌、引进技术及规模化生产,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产品竞争力。

四是支持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十一五”以来,共筹措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资金7.45亿元,对163.3万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累计拨付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资金4.15亿元,引导和鼓励120万贫困家庭子女和有外出务工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留守农民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典型做法及成效。

一是创新合作社运作机制,摆脱单一合作社发展的资金困境。罗山县在巩固“合作社+土地流转+农机服务”、“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技术服务站+合作社+农户”等运作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种植合作社+农机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三社合一的运作模式,形成合作社之间互补,实现合作社发展共赢。焦作市创建“公司+合作社+银行”的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为合作社及其社员提供担保,满足合作社和农户发展所需的资金,增加农民收入。武陟县创建了“合作社+担保公司+银行”的担保贷款模式,为农业生产提供发展资金。河南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依据自身实力,首先注资财政局下属的中小微企业担保公司成为股东,然后借助担保公司从银行借款,有效解决了合作社和农戶的资金季节性需求。

二是创新合作社联合运作,有效控制单一合作社经营风险。建立合作联社,扩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领域,提高了服务水平。修武县以菡香合作社为核心建立的沿黄稻米合作联社,修武的生猪联社、博爱的蔬菜联社,建立起以某类种植或养殖为中心的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的合作组织:一方面,以核心社为整合主体,跨空间和地域以及行业限制,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激发和调动了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造有效的利益共享和协调机制,从整体上推动了合作社及其社员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投资效果的提高;另一方面,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以合作性竞争为主导,促使不同合作社以及合作社内部的协调,提高了合作社的市场竞争核心力,实现了合作社的良性发展。合作联社的建立,提高了内部不同合作社提供社会化服务的能力,扩大了社会化服务领域,使得不同区域的合作社及其社员获得农业生产服务。

三是持续增强农业科技成果应用。2012年,省农科院实施了“521农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即在全省创建5个农业科技成果综合示范县、20个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县、100个不同类型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样板,通过开展跨区域、跨学科、跨专业大联合、大协作,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基地与企业衔接,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组织职能定位不清晰,服务功能弱化。在当前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提供服务的各类组织职能定位不清晰,社会化服务领域存在重叠,形成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问题。

一是政府主导型的服务机构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定位不清晰,参与较多的应由市场提供的服务事项,导致不合理的人员配备和过多的委托代理层级,造成农技推广宣传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等公益性服务供应不足,提供的公益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远不能满足各类主体的需求。

二是合作社等集体组织由于政府没对其提供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给予应有的引导和扶持,致使其偏向企业型,提供社会化服务项目过于单一,服务水平较低。

三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于着重于企业自身发展和区位关系,缺乏向企业自身以外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内在动力。

(二)服务组织发育不完善,服务能力较低。当前多数社会化服务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组织运行较不规范,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管理水平不高、服务不到位、服务单一等问题,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农户等农业参与主体的多样化需求。

一是政府主导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部门化”现象严重,内部人员不是按照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进行配备和构建,缺乏专业性。如部分地区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人员中非农专业人员占50%以上,使得这类组织难以有效从事公益型农业社会化服务。

二是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粮大户等内部管理不规范、经营能力较弱,提供的社会化服务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致使这类组织服务水平较低,多数为单一服务,难以真正为农民提供科学合理的社会化服务。

三是合作社等集体组织规模较小,基本是农民自发形成的,导致合作社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只局限于本村、本乡内,缺乏跨区域合作和不同组织之间的合作,相关社会化服务不能满足农户生产发展的需求。从合作层次上说,多数合作社的业务停留在开展技术信息服务和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初级合作层次上。

(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供求脱节,需求不足和供给短缺并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供求信息不对称,服务组织与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脱节。目前,农业金融、保险、信息等服务较缺乏,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结构调整资金需求和农业保险需求。农民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是其市场经营的理性需求, 但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 农民从土地上获得的纯收入少,增加服务的投资并不能与从农业中得到的回报相匹配, 加上当前从事农业的多数农民观念落后,素质不高,因而农民对技术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不是很迫切。如粮食种植比较利益低,导致对机械化和专业化的农作物植保等社会化服务需求乏力。与此同时,河南省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需求由单纯的生产环节服务向资金、技术、信息、金融、保险、经营管理等综合性服务扩展,但当前多数服务组织功能单一,导致这部分需求供给短缺。

(四)现行政策体系衔接不到位,缺乏制度保障。目前,我国各级政府规范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供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少,且规定过于宽泛,缺乏操作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制度建设的滞后性和相关政策体系衔接不到位,使得服务组织供给社会化服务时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保障,影响其内部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降低了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是金融信贷政策与农业生产的客观现实不衔接。虽然政府鼓励金融资本投资农业,但由于农业投资回收周期长,面临市场和自然风险大,加上银行法、保险法等相关法律的约束,使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缺乏开展农业信贷业务和保险业务动力。大多数合作社、种粮大户由于受到自身发展水平和农业比较利益低的制约,难以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和农业保险支持。

二是政府补贴政策难以促进农业良性发展。我国各级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基本是围绕承包权进行的,而非经营权,致使补贴获得者不是农业生产经营者,严重制约了这类组织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财政投入到农业生产方面的补贴难以发挥应有效益。

三是农业生产分散经营格局制约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目前我省现有农村承包耕地9612万亩,承包农户1978.5万户,户均耕地4.86亩,是典型的分散经营格局,致使合作社等各类集体和市场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难以获得发展空间。

四、总体思路和具体建议

(一)总体思路。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为目标,以保障农民基本权益为准则,以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为主线,以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壮大生产经营规模、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为重点,坚持“重点完善,突出培育,加快提升,促进规范”的总体发展思路,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机制灵活、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完善政府主导型公益性服务体系,突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加快提升市场化服务质量,促进规范各种服务体系运行机制。

(二)具体建议

一是支持公益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机构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效率。根据区域布局,支持县乡政府整合基层农业生产服务机构和人员,扩大服务半径,设立农业生产服务区域站,避免人力资源闲置和浪费。整合相关涉农专项资金,加大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改善其知识结构单一老化问题,全面提升公益性服务能力。支持实施信息惠农工程,改善公益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方式,积极利用科技、气象、粮食等涉农服务网络,搭建省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支持农业生产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和农资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等应用系统建设。支持粮食生产核心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建设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网,提升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能力。支持政府向具有相应资质的农民合作组织或龙头企业购买服务,对当地农业生产进行统一指导、统一服务,对病虫害实施统防统治,发挥补贴政策的整体合力。

二是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提高其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力度,支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覆盖面和带动力。支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和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土地、资金、技术、装备和劳动力的联合和协作,扩大基本生产经营单元的生产规模,逐步形成适应工业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格局。支持开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建设为载体,推进试点县、乡镇和合作社工作,重点围绕破解政策、资金、金融、土地等制约难题,积累经验、探索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的新型农业生产现代化经营主体发展的新路子。

三是支持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加快提升农业生产市场化服务质量。统筹安排相关涉农资金,按照“基地支撑、龙头带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的原则,以当地资源优势为依托,以产业关联为纽带,以涉农经濟组织协作为基础,突出基地化、标准化、规模化、信息化、产业化,选择一批上下链接、合作紧密、以就地加工为主的农产品产区,支持推进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努力打造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

四是加大对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支持力度。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分散经营方式不利于粮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不利于标准化集约化经营,不利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粮食科技推广要有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和农民看得见的效益。但对我国户均只有7亩地的小农经济而言,往往因粮食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大和比较效益低等因素的影响,使粮食科技对农民的吸引力减弱。另外,由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增大了粮食生产科技应用推广和管理成本,制约了粮食生产科技的应用和转化。因此,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是新时期的重要举措。建议中央研究出台加快土地流转的财政支持政策,设立专项引导资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粮大户流转土地,引导和鼓励其增加土地经营规模,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产品生产品质和效益。

五是支持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支持建立多元化的新型农业保险体系,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的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引导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

(本文第一作者系河南省财政厅副厅长)

9.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九

章 来源景县辖16个乡镇(10镇6乡),848个行政村,总人口49.3万,其中农业人口44.8万,总耕地面积119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为切实服务好我县“三农”,作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我们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积极创建科技进村服务站,并使其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县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结合我县实际,创建科技进村服务体系

按照省市关于搞好科技进村服务站建设的要求,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农业科技进村服务体系新路子,即以县农业科技进村服务中心为依托,以乡村科技进村服务站和科技示范户为主体,以示范带动、技物结合为手段,协会管理、商业运作、上下贯通、遍布全县,覆盖千家万户的农业科技进村服务体系。到目前,全县已发展乡村科技进村服务组织228个,占行政村的26.9%,从业人员648名,其中有技术职称的235人,科技示范户468个。

1.组织形式:农业科技进村服务体系,由县农业科技进村服务中心、乡村农业科技进村服务站和科技示范户组成。县“中心”由局长任主任,农业局各业务站长为成员,是集组织协调、农资供应、技术服务为一身的综合服务组织。乡村农业科技进村服务站以原来的半脱产技术员、村农民技术员和在乡中专生、初、高中毕业生为骨干,站址设在这些骨干力量所在乡镇驻地、集市或村庄,每站辐射4-5个村,每村都有一定数量的“示范户”。

2.建设标准:乡村服务站是农业科技进村服务体系的主体,其建设标准是 “六个一”,即有一部电话、一名技术员、一处服务场所(经营门市部、微机培训室、仓储设施)、一套放像设备(VCD、放像机)、一辆科技服务车、一台微机。目前,已有十个服务站达到了“六个一”标准,其中,省科技进村服务站5个。88个服务站达到了“五个一”标准(无微机),98个服务站达到了“四个一”标准(无微机和科技服务车),32个服务站达到了“三个一”标准。

3.运行机制:县农业科技进村服务中心积极与上级农业科技部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各大型繁种基地、农药化肥厂家加强联系,把实用技术、农情信息和货真价实的农产品提供给各乡村服务站,乡村服务站借助本身了解农情、懂技术、信息灵的优势,为农户提供优质服务,县科技进村服务中心对各服务站实行“一独立”、“两返还”、“四统一”。“一独立”就是在经济关系上对乡村服务站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两返还”就是各服务站对上反馈各种农情信息,县农业科技进村服务中心(各业务站)对乡村服务站按工作实绩,定期返还利润;“四统一”就是统一供货、统一价格、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挂牌连锁经营服务。

二、加强日常管理,确保科技进村服务体系正常运行

我们对乡村服务站主要是实行“五大管理”:

----章程约束。制定管理章程,建立会员单位档案,实行协会管理,并向全县公布了监督电话。每年县农业科技进村服务中心与乡村服务站签订一次协议,并交付一定数量的协议履行保证金,把松散的组织变成有机的整体。

----强化监督。县农业局及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对乡村服务站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定期考核。对服务站实行目标管理和任务量化,把目标完成情况、经营情况、服务效果、农民反映等列为考核指标,每年召开一次表彰大会,对表现好的科技进村服务站给予物质和荣誉奖励,对违法经营完不成任务的服务站,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或取消资格。

----加强培训。一是每年春天,县农业科技进村服务中心召开由乡村服务站参加的大型培训会,邀请省、市领导及农业专家讲课。二是利用各大厂家资金召开田间培训会,新品种、新农药发布会。三是县信息服务中心编印农业信息快报,免费发给乡村服务站。四是组织已配微机的服务站,进行电脑知识培训。

----创优环境。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了各职能部门支持,工商、计量监督等部门为村级服务站办理营业执照及相关手续,县农业局和工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科技进村服务站监督管理的通知》。凡经县中心办理的证照,工商局视为已具有示范、推广新技术、农资新产品的资格,否则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同时,组织执法、执纪部门定期不定期开展执法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科技进村服务体系建设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采取切实措施,提高整体素质,确保我县科技进村服务体系逐步发展壮大。

按照农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我们不断研究新情况,制定新措施,不断增强科技进村服务体系的活力。尤其是今年以来,我们改革内部机构,创新服务方式,并加强监督管理,使我县科技进村服务站队伍得以健康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原创:文秘知音网站。

1.抓好内部改革,锻造服务平台。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强化县科技进村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我们首先从内部改革入手,在原四个业务站基础上,择优组合,重新组建了3个专业物资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广联科研单位和生产厂家,集合全国优质农资,缩短各服务站与科研单位、生产厂家距离,为服务站撑起中转平台。今年以来,共组织50余家农资生产企业前来我县召开新、优产品推介会。同时组织10余辆送货车随时随地送货下乡,及时为各服务站搞好物资服务。

2.加强技术指导,提高人员素质。主要是抓好“三个结合”:一是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在春季农闲季节,进行集中培训;农忙季节结合农田管理,在田间地头进行现场培训。今以来年,共搞集中培训4次,现场培训5次。二是声像宣传和资料宣传相结合。县服务中心免费为科技进村服务站订阅《农村周刊》、《植保信息》等报刊杂志、发放实用技术光盘,同时及时将新技术、新产品及各种致富信息、政策法规收集、打印成《景县农业》发放到各服务站。今年以来共发放技术资料5000多份,光盘800张;三是培训内容与当地产业相结合。我们帮助服务站根据当地主导产业,组织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既培训了农民,又培训了服务站人员。今年以来,共帮助服务站举行各种类型培训会40多次,直接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

3.加强监督管理,清理整顿队伍。为了加强对各服务站的管理,除章程约束外,我们组织农业执法人员对基层服务站进行多次检查。同时深入周围农村倾听农民反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有违法经营、坑农害农问题的服务站坚决清除队伍。今年以来,根据检查结果和农民反映,结合考核情况,对11个存在问题的服务站取消了科技进村服务站资格。这样以来,不仅打击了不法行为,也起到了有效的警示作用,为全县科技进村服务站健康发展奠定基础。ww w.Y k j.CoM文

上一篇:小平故居心得体会下一篇:2018年宁夏省B类信息安全员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