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2024-10-25

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共12篇)

1.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篇一

2013应届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 您好!

亲爱的同学,随着2012进入末端,转眼又快到了一年毕业季。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就业心态,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以便为同学在求职时提供更好的参考意见。我们特别组织了这次调查,希望能够得到你们的支持与合作,谢谢!

您的性别:()

1.男2.女

请问您所学什么专业:()

1.经济2.管理3.其他专业

您现在所处的年级状况:()

1.大一2.大二3.大三4.大四5.研究生

您目前对您所学的专业满意吗?()

1.很满意2.满意3.一般4.不满意5.很不满意

您对职业的取向是()可多选择

1.民营企业2.国营企业3.外交企业4.自主创业5.政府部门

6.国家单位7.事业单位8.中外企业9.私企10.无所谓11.其它

您选择工作的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可多选择

1.薪水2.地理因素3行业前景4.个人喜好5办公环境6.其它

7.不清楚

如何看待专业是否对口问题?()

1.专业一定要对口2.既来之则安之3.根据自己喜好选择行业4.其它

您对您的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是多少?()

1.1500以下2.1500——25003.2500——35004.3500以上5.不要钱,能锻炼就行

您希望到哪儿工作?()

1.经济文化中心如:京、沪地区2.西部地区3.一般的城市4.农村5出国6.其它

您觉得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可多选择

1.专业水平2。心理素质3.公关能力4.道德素质5.办事能力6.其它

您认为当前就业难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1.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2.就业期望过高3.就业人数过多4.其它

据您了解,您周围同学毕业及即将毕业的人当中的平均就业率大概是多少?()

1.20%以下2.30~50%3.50~70%4.70~80%以上5.90以上6.不清楚

在求职的过程在您会选择哪个途径求职?()多可选择

1.现场招聘会2.网上投简3亲友介绍4.报刊5.报纸广播媒体报导6.学校推荐7.人才招聘8.父母亲戚朋友介绍

您在校其实有否考过相关职业证书或兼职工作或学生干部()

1.考过证书2.做过兼职工作3.当过学生干部4.考过证书和做过兼

职工作5.考过证书和当过学生干部6.做过兼职工作和当过学生干部

7.都有8.都没有

您觉得你能得到的实际工资是多少()

1.1000以下2.1000-20003.2000-35004.3500-50005.5000以上

2.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篇二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必须做的困难工作

由于毕业生因就业流动到全国各地各行各业, 要想对他们本人实施问卷调查, 难度很大。因此, 已有研究对高校毕业生进行的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 其调查对象几乎都是毕业年级的在校生, 而不是已经毕业离校就业的学生。如北京大学进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系列调查, [1]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为和就业意向调查都是对在校的毕业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2]由于被调查者是毕业年级的学生, 在接受问卷调查时还没有到工作岗位, 他们还不清楚自己的工作收入, 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收入只能是一个估计, 而估计值与实际值之间显然存在较大差异。而且, 此时还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没有签约, [3]他们的就业状况还是未知数, 调查者只能以已经签约学生的数据作为全体学生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 这显然又带来了误差。

另外, 由各个高校进行的毕业生追踪调查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但得到的数据却并不理想。原因是, 学校一般根据学科、专业发放固定数量的问卷, 由辅导员老师联系毕业生填写。由于学生离校后愿意与母校辅导员老师保持联系的基本上是毕业后境况较好的学生, 这样, 学校获得的问卷调查数据就有可能高估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质量。这就是我们目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中遭遇的难题。

二、降低误差的一种现实选择:整班抽样

众所周知, 在问卷调查中不同的抽样方式带来的误差不同。从理论上讲, 随机抽样是误差最小的, 但是随机抽样在很多时候难以实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中, 典型的随机抽样是以学生花名册为样本框, 按照事先确定的比例抽取被调查的学生名单。可是, 这样的名单上的学生多数联系不上, 导致调查难以顺利进行。第二种抽样办法就是目前经常被采用的方便抽样, 即请一位辅导员老师联系若干名学生, 实施问卷调查。上文已经陈述, 这种抽样方法得到的被调查学生, 大部分是毕业就业后境况较好的学生, 依据他们的就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有可能高估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

本文认为, 整班抽样既可以避免高估误差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是实施毕业生问卷调查路径中比较好的一种选择。整班抽样是指在样本高校中, 以一定的比例随机抽取自然班 (具有班级建制) , 被抽到的班中所有的学生都是被调查对象。当联系到的学生占到班级学生总数的一定比例之上时, 高估误差就被大幅度降低。同时, 整班抽样后实施调查时我们可以采取班内学生横向联系的办法找到本班大部分学生, 增加调查的现实性, 也可以在抽取班级时适当加大随机抽样的比例, 当一些班联系到的学生比例较低时可以整班放弃调查, 以保证数据质量。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课题组对河南省15所样本高校2007~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连续进行了三阶段调查。结果表明, 不同的抽样方法带来的误差不同, 调查的现实性差异也较大。该课题组把15所样本高校分成3组, 分为3个阶段实施调查。2010年12月20~28日对第一组5所高校进行调查, 采取的抽样办法是以花名册为抽样框, 按3%的比例随机抽取, 通过辅导员老师联系毕业生发放电子问卷。15天之后, 只回收到119份问卷, 占抽取到的2523名学生的4.72%, 回收率很低。2011年1月16日课题组决定对第一组5所高校的问卷调查进行“返工”, 随第二组的5所高校一起实施第二阶段的调查, 抽样办法为整班抽样。截至2011年2月22日 (寒假期间, 所以调查时间为1个月) , 共回收问卷3217份。但是, 以班级为单位的问卷回收率在10%~96%之间不等, 在回收率高的班级中发现了填答问卷的学生并不来自于一个班的现象。在某样本高校, 一位辅导员老师提供了2009届毕业生来自一个30人自然班的24份问卷, 后来课题组发现这24份问卷实际上来自4个班的学生。为了对比方便抽样与整班抽样数据的误差大小, 课题组对该班毕业生做了细致的联络工作, 除了已经回收的该班7份问卷外, 又得到该班另外19份问卷, 共计26份问卷, 与辅导员原先提供的24份问卷数据进行比对, 结果发现, 毕业生的就业起薪实际上是979.33元, 但被高估到了1337.12元。

三、增加调查问卷的真实性:在读学生担任问卷施测主体

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一般是依托高校, 依靠班主任、辅导员老师, 最后由原班干部落实问卷调查工作。这样, 课题组研究人员难以直接接触到被调查的学生, 也难以对组织问卷调查的班干部进行培训, 由于原来的班干部已经走向工作岗位, 工作繁忙, 也有一些班干部把问卷调查作为一项额外的任务来完成, 所以经常产生虚假问卷, 最常见的虚假问卷是由一名学生替代多位被调查者填答问卷 (整班回收问卷很容易发现这种现象)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课题组的第二阶段问卷调查就有一些班级问卷出现了这种情况。由于该课题组第二阶段的问卷调查是整班抽样, 要求提高班级问卷回收率, 同时是对辅导员老师进行的培训, 依靠辅导员老师来做, 但是辅导员老师工作繁忙, 就委托给原班干部, 班干部没有接受过培训而且觉得这是额外的工作, 加之联系本班同学需要时间精力, 于是就找几个人代劳, 结果就产生了很多虚假问卷。当课题组了解到这种情况后, 就对可能实施问卷调查的主体进行访谈, 通过反复比较筛选, 最终选择了由继续深造的学生, 即在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专升本学生负责对自己本 (专) 科所在的班级全体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由于继续深造的学生容易接受问卷调查培训, 自由支配时间相对较多, 所以他们具有高质量完成问卷调查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更重要的是, 这一群体正在读书, 对科研工作存在敬畏感, 希望有科研机会锻炼自己, 还可以获得劳务费补贴学习生活, 当他们接受问卷调查任务后就会把它作为一项自己的科研工作认真对待, 并把这种感情通过同学友谊传达给被调查者, 所以能够高质量地完成问卷调查。基于这种认识, 课题组对第二阶段调查存在虚假问卷的2个班级、某高校的21个班 (该校自认为没有办法完成此次涉及四届毕业生的调查任务, 因为他们的自然班级较大, 班均学生100人以上, 这样的班级结构松散, 没法联系到60%以上的毕业生) , 实施了由在读专升本学生和在读硕士生负责的问卷调查, 结果班级问卷回收率在63%~91%, 问卷真实率也高于由辅导员、班主体负责实施的调查问卷。

课题组总结认为, 由在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专升本学生负责问卷调查至少有以下四种优点。

第一, 问卷整班回收率较高, 数据质量较好。课题组人员对第三阶段由在读专升本学生和在读硕士研究生实施的问卷调查的回收率和真实性都比较满意。负责实施问卷调查的学生不但利用本班的QQ群、飞信、E-mail等联系方式, 还通过班内同学横向联系查找工作地点偏远、不经常上QQ的同学, 对那些工作性质特殊、工作繁忙的同学则进行多次的电话催促。他们认为自己是在“为学弟、学妹们顺利就业做点事情”, 是“利用私人感情来做问卷调查, 不是上级分配下来的任务”, 他们认为这是调查成功的主要原因。

第二, 可以实现不同学科、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大致相当的抽样比例。由在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专升本学生实施毕业生问卷调查, 可以通过安排第一学历层次、学科不同的研究生和专升本学生负责调查工作, 来实现高校毕业生样本的学历层次、学科分布的确定比例。比如, 我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拟调查年份的毕业生总数及其学历层次、学科分布, 就此确定不同学历层次和学科的样本量, 来确定作为调查员的研究生和专升本学生数量。换句话讲, 我们可以通过安排第一学历属于本专科层次、属于各个学科的负责问卷调查的研究生人数、专升本人数, 来控制各个学科不同学历层次的被调查毕业生的人数。

第三, 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实施问卷调查。原因是一所高校的博士、硕士生来自于全国各地高校的本 (专) 科毕业生, 而一所省属高校的专升本生源则几乎覆盖了本省的所有高职高专院校;一个学科在读的博士、硕士生绝大部分本 (专) 科读的仍然是该学科。同时, 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专升本学生目前读书的高校层次、学科结构与其本 (专) 科就读的高校层次、学科结构之间具有关联性。所以,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校学生会对在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专升本学生进行摸底, 很容易从中选择满足调查所需要的第一学历层次结构、学科结构、地域分布结构的在读博士、硕士以及专升本学生, 使毕业生问卷调查较容易在较大范围中顺利实施。

第四, 效率较高。这一路径无需调查多所高校就能够实施大范围的样本调查, 节约了很多与样本高校协调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依靠辅导员老师对高校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工作量就会很大, 因为需要与校方进行多层面的磋商, 这势必耗费研究人员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是由在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专升本学生来实施问卷调查就简化了诸多环节。由于一所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来自于全国各地, 一所省属高校的专升本生源几乎覆盖全省各专科院校, 而且在一所高校选择100名左右的符合学历、学科、地域结构要求的博士生、硕士生或者专升本学生参与调研工作是比较容易的, 这就节约了研究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总之, 如果我们把整班抽样和由在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专升本学生负责调查结合起来, 就可以实现更大范围更大样本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 而且会显著提高调查效率, 降低误差, 提高数据质量。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课题组.200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的初步统计[EB/OL].http://www.gse.pku.edu.cn/jianbao/200326.htm;北京大学课题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统计[EB/OL].http://www.cee.edu.cn/show_news.jsp?id=2674;北京大学课题组.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统计[EB/OL].http://www.gse.pku.edu.cn/jianbao/200706.htm;北京大学课题组.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统计[EB/OL].http://www.gse.pku.edu.cn/jianbao/200901.htm.

[2]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五种因素影响了毕业生择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 (5) :41-42.

3.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篇三

此次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由广西人才资源研究所启动并在相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完成。调查对象主要是201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在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一年以上)及参与政策实施人员(各项目管理人员、乡村干部、高校学工人员等)。问卷针对不同调查对象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内容,总体上涉及广西现有大学生公益性岗位的认知、评价、工作内容、福利待遇和今后建议等方面。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和定向调查的方法,范围大体覆盖了广西全区设岗县(市);投送问卷的方式采用纸质、网络(QQ群)、电子邮件等,共发放调查问卷1240份,其中2010年应届毕业生750份,西部志愿者、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在岗人员200份,组织、人事、教育、团委等系统参与政策实施人员290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107份,其中应届毕业生714份、在岗人员163份、参与政策实施人员230份,回收率为89.27%。

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一)对广西现有公益性岗位的认知、评价方面

1、应届毕业生对广西现有的大学生公益性岗位的认知相对充分,在岗人员和应届生均对公益性岗位性质有着较为准确的把握。调查显示,在高校、人力资源主管部门的网站和相关单位的广播电视等媒介宣传下,应届生对大学生公益性岗位(特岗教师除外)了解较多,了解比重均占被调查应届生的50%以上。而且,大部分(60%以上)的在岗人员和应届生对公益性岗位性质有较为准确的认识,认为公益性岗位是“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岗位”和“由政府出资开发,优先安排困难人员或特殊群体的过渡性岗位”。但也有相当大的比例认为大学生公益岗位是“面向普通大众,可长期从事的岗位”(应届生的占46.88%,在岗人员随岗位项目不同而有差别,其中“特岗教师”岗位选择比例为60.87%)。这一方面说明主管部门对公益性岗位的界定没有一个明晰的标准,另一方面也说明现有纳入公益性岗位的不同项目待遇、出路等差距较大(广西特岗教师项目服务期满基本转为正式教师)。

2、总体上赞同大学生公益性岗位计划。被调查的三类群体总体上对大学生公益性岗位计划持正面评价。高校应届毕业生参加公益性岗位的意愿很高,50%以上的应届毕业生表示“想过、并且条件允许则愿意参加公益性岗位”,同时其选择最多的项目是“西部志愿者计划”。在岗人员也把“寻求认同自己、可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方式”作为选择岗位的重要因素,其选择的比重超过五成;而且认为在当前岗位做到了“抓住了机会,把知识付诸实践”和“发挥自身优势,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文明”。超过85%的参与政策实施人员认为广西现有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设置基本合理,对广西农村发展是有作用的。

(二)对大学生公益性岗位服务期限、工资水平和专业要求方面

1、大学生接受的公益性岗位合适服务期为2年,希望的工资水平在“服务地区城市居民最低工资标准至该地区城市居民中等收入之间”。 调查显示,五成左右的应届毕业生接受的合适服务期为2年(男、女生选择比例差别不大),70%左右在岗西部志愿者和三支一扶人员也认为合适的服务期为2年,只有在岗大学生村官和特岗教师则认为合适的服务期为3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在回答从事公益性岗位对工资的期望值问题时,选择工资水平在“服务地区城市居民平均收入至该地区城市居民中等收入之间”和工资水平在“服务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到该地区城市居民平均收入之间”这两个区间的比例最高,均为三成左右。不同项目的在岗人员大多数都对当前工资水平表示基本满意(均超过50%),但三支一扶项目除外,仅有12.12%表示满意、39.39%表示基本满意、45.45%则表示不满意。这说明,大学生在对公益性岗位认知相对准确的基础上,对工资水平有比较理性的认识。

2、参与政策人员认为从事公益性岗位最需要经济管理和农业技术类专业背景。调查中,参与政策实施的科级及以下和处级及以上干部认为从事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最需要经济管理类和农业技术类专业背景,在四个备选项中这两者所占比重最大。但也有相当比例(20%左右)的认为“无所谓什么专业背景,主要是看能力”。

(三)调查反映当前公益性岗位存在的问题

1、公益性岗位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调查显示:大部分各类项目在岗人员和参与政策实施人员认为当前大学生公益性岗位的考核机制“合理”或“基本合理”,但也有个别项目被调查者反映考核机制存在较大缺陷,需进一步改进。其中,处级以上干部选择最多的是“三支一扶”项目,科级及以下干部选择最多的是大学生村官项目。在回答“您认为个人评估考核不合理的地方是什么”的问题时,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岗位人员均反映评估考核程序化,只注重形式、走过场,不注重实际的工作业绩,不能够真实地反映被考核者的绩效,缺乏对考核者的激励性。此外也有人员反映评估考核人员不够专业,态度不够认真直接影响了考评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服务期内的公益性岗位培训不足。在岗人员反映在岗位培训方面,与希望和实际需求相差较远,50%以上各类项目在岗人员表示仅是偶尔有岗位培训。而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和参与政策实施人员均看重岗位培训,尽管对培训的内容侧重点不一致,但比重相差不大,包括业务知识培训、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培训、工作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地的基本社会情况培训、大学生的心态转换及心理辅导培训、提高与村民沟通的能力以及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和任务等。

3、服务期满后,大学生选择留在西部就业、服务基层的比例不高,且对期满后的去向不明确。应届生对于服务期满后选择留在西部就业、服务基层的比例均不高(10%左右)。在岗人员则选择“结合自身情况,伺机考虑”的最多(特岗教师除外)。在调查不愿到公益性岗位就业的原因中有40%左右的应届生表示对职业发展前景(去向)表示担忧。应届生即使选择在公益性岗位就业,在服务期内,也有近30%的学生担心服务期满的出路问题。同时,五成以上的应届生对服务期满的去向表示有目标但是不很清晰。

(四)对公益性岗位的建议方面

1、被调查者认为公益性岗位政策应该继续完善,并且实施过程中有必要建立服务地方政府、单位与学校之间的定期联络制度。不管是应届生群体还是参与政策实施人员均认为广西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政策应该加以改进,继续完善。尽管其选择的侧重点不一样,但主要集中在公益性岗位的“选拔方式、程序”和“岗前培训及后续培养”及适用对象上。而且高达40%左右比例的应届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建立服务地方政府、单位与学校之间的定期联络制度。一方面有利于更客观、更全面地考核毕业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校培养方式、学习内容等的调整。

2、被调查者建议今后多开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编外用工等公益性岗位。超过60%的应届生和50%以上处级以上干部认为广西今后开发的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项目应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编外用工等公益性岗位”;接下来是“民政低保、劳动监察、社会保险、工会协管”等。

三、结论及建议

(一)大学生公益性岗位在广西的社会总体认知度、认可度均比较高。在调查的三类群体中均对广西现有的大学生公益性岗位持正面评价,肯定其在广西这样一个后发展省区,广大农村缺乏人才、急需人才的情况下,大学生公益性岗位的设置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西农村基层对人才的需求,对促进大学生就业产生了积极作用。因此,今后应加大公益性岗位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参与到公益性岗位中来。

(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公益性岗位的政策,在公益性岗位的开发过程中要设置配套的政策措施,保障参加公益性岗位的应届毕业生的权益,并使其能够在服务的过程中免去后顾之忧。比如设置更加公开透明的选拔机制,择优录用;公正严明的考核机制,奖优罚劣,等等。不管是在岗人员还是参与政策实施人员,都有相当多的认为当前公益性岗位项目考核、培训等方面还存在缺陷,这就要求各主管单位深入思考和探索提高考核工作的公正性、准确性、有效性,完善合理的培训机制,加大岗位培训的力度。同时,要设置更加公开透明的选拔机制,确保择优录用;监督并落实对从事公益性岗位期满的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保障参加公益性岗位的大学生的权益。

(三)今后可进一步开发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并可确定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编外用工”等大学生意愿较高的方向上。调查对象均在认可现有大学生公益性岗位的基础上,认为今后可进一步开发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并可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编外用工”等方面多设置岗位。这就要求主管部门在开发、设置公益岗位时,在考虑财政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应结合大学生年轻、有知识、有干劲的特点,多设一些需一定专业技能的岗位。切忌简单套用对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的政策,警惕在岗位设置、工作内容上的大学生“民工化”的现象。

4.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篇四

沈阳大学09级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本问卷旨在深入了解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寻找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更真实的了解自己,明确就业时需要努力的方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完善,为今后在学生培养、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提供参考与依据,同时利于分析研究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案。请您认真如实填写,谢谢您的合作!

一、基本情况

1、政治面貌:

2、在校曾担任职务:

3、您来自于

A 大城市B 中小城市C 农村

二、就业期望与求职经历

1.在求职过程中,您优先考虑的因素是(可选一项或两项)

A 地域B 薪酬与福利C 个人发展机会D 单位性质E 家庭期望

F 工作是否轻松G上级领导方式和才能H 工作是否稳定

I 能否发挥专业特长J 合不合自己兴趣

2.您能接受的工资起点是

A 零工资B 500-1000元 C 1000-1500元D 1500-2000元 E 2000元以上

3.您期望选择的就业单位

A民营企业B国营企业C 外资企业D 事业单位

4.您的就业方向

A先就业后择业B先择业后就业C继续深造

5.您觉得自己在择业中最大的优势是

A 学历B 专业C 经验D 能力E 社会关系

6.您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方面(可多选)

A 专业成绩B综合能力C学校名气D学历E社会实践

F 性别G专业技能H 品德修养I其它

7.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您的问题是(可多选)

A 个人能力不足B 学校就业指导不够(包括就业信息不足)

C 求职方法技巧欠缺D 缺乏工作经验

E 缺乏社会关系F 用人单位选拔不公正

G对企业岗位缺乏了解H 对企业用人标准缺乏了解

I没有及时的求职信息来源J其他

8.您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与自身能力相关的主要问题是

A专业能力B自我表达能力C外语、计算机能力

D人际交往能力E环境适应能力F文字表达能力

G实际工作能力

9.您认为最有效的求职途径是(可选一项或两项)

A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B通过学校提供信息和推荐

C人才招聘会和人才市场D人才招聘网络E其他

10.您现在的工作单位让您最满意的地方(可选一项或两项)

A、单位性质和规模B、地理位置和周边经济环境

C、单位文化及激励机制D、薪酬与福利

E、培训及提职、晋级机会F、单位效益与发展潜力

G、专业对口H、领导重视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

I、人际关系融洽J、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1您目前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

A. 完全对口B.比较对口C.不太对口D.完全不对口

12.您目前的月收入总额在。

A.500—1000元B.1000—2000元C.2000—3000元

D.3000--4000元E.4000元以上

三、就业指导与咨询情况

1.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您认为能提供最大帮助的是:

A.亲属或朋友B.就业指导中心老师

C.学院教授或辅导员D.校友

2.您觉得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会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取

A.校园招聘会B.学校推荐C.家人或朋友介绍

D.社会人才中介E.网络媒体

3.您会选择的求职途径是

A、招聘会B、网络

C、参加特定企业的招聘考试D、学校推荐

4.您认为通过学校的培养,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得

A、很好B、较好C、不好D、很不好

5.您认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以下哪方面最重要?

A、就业形势与政策B、职业生涯规划C、面试技巧

D、自主创业E、就业流程F、就业心理调适

四、相关促进就业政策和措施的认识与评价

1.在你看来,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包括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对于就业的作用

A.非常大B.比较大C.一般D.没有什么作用

2.对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你

A.非常了解B.比较了解C.不太了解D.不了解

3.你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及近年一些地方出台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的计划等举措的态度是

A.赞成,也愿意去B.赞成,但不愿意去C.不赞成4.如果你不赞成或不愿意到基层工作,你所考虑或担心的主要问题是(可选一项或两项)

A.个人未来发展受到限制B.待遇比较差 C.地方偏远,生活条件艰苦

D.对与相关计划和措施配套的优惠政策的落实缺乏信心

E.其他

五、你的观点和建议

1、你认为大学生的就业与社会其他人群的就业存在怎样的差异,以及大学生与其他人群相比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2、结合你的求职经历,你认为现在用人单位需求与学校教育模式(包括专业培养如课程设置和其他能力培养)之间存在怎样的差距。

5.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篇五

已经尝试过寻找一份工作但始终没有如愿的您,是否一如往昔般平静,你毕业的理想是什么,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中你是否感受到压力,又是如何面对的。今天,我们将展开针对未就业毕业生的调查,希望借此全面了解未就业毕业生的生活、心理及思想状况,以期推进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完善未就业毕业生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各项措施。请您按照真实想法如实填写,真诚感谢您的参与!

一、基本信息

姓名:____________

性别:________年龄:________政治面貌:________

毕业院校: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 QQ:________

电子邮箱:_____________

请自愿留下手机:________ 您现在暂(居)住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生活基本状况

1、目前您的基本情况是:

A 继续学习再考研(公务员)、B 在家待业 C个人创业 D暂时就业 其他______

2、您现在的主要经济来源是()

A自己打工

B家里资助

C 朋友资助

D 其他途径

3、你目前的月生活费是()

A 500元以下

B500至1000元

C 1000元以上 D、更多

4、你的生活费主要花费在()

A学习资料购置

B基本生活费用

C交通花费

D其他___

三、心理和思想基本状况

1、对待再就业、创业的基本心态是:

A、非常乐观,充满信心

B、比较乐观,前途是光明的 C、感到迷茫,焦虑不安 D、非常悲观,毫无信心

E、无所谓,走一步看一步

2、目前最大压力来自于()

A、家庭

B、自己

C、社会

D、其他___

3、如何缓解未就业带来的压力?()

A、吸烟喝酒 B、找朋友倾诉 C、记日记或写网络日志 D、玩游戏消磨时间 E、闷在家里自我封闭

F、到处闲逛

G、其他_ _ _

4、您曾尝试过哪些就业途径()

A、自主创业 B、打工 C、考公务员 D、考选调生 E、再考研

F、尚未尝试

5、作为一名团员,现在是否还具有团员意识?

A、身为团员,始终以共青团员要求自己

B、能够保持团员青年的先锋作用 C、经常参加团组织的活动和理论学习等

D、以上三项都基本没有

6、作为一名团员青年,现在明确自身的团组织归属?A、具有

B、基本没有,若明确自身团组织归属现在关系在哪级团组织:________________

四、自我再就业职业规划和再就业、创业帮扶需求

1、您认为,造成未就业的自身原因是:

A、大学个人学习和发展计划不周全

B、自身专业学习不扎实

C、自身综合素质不够高、D、个人就业目标太高

其他_____________

2、择业时,您将考虑的前三位的因素是:()

A、工作地点B、薪酬与福利C、个人发展机会 D、专业对口E、工作单位性质及规模 F、工作环境 G、父母的意愿H、自己的性格和兴趣I、工作的稳定性 J、大城市户口

3、目前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象,您觉得主要原因是(最多选三项)?()A、高校扩招,应届毕业生供给过多 B、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C、应届毕业生心态不现实 D、应届毕业生能力所限

E、渠道不通畅

F、单位对应届毕业生有偏见

G、其他___

4、您觉得毕业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A、专业素质 B、心理素质C、社交能力 D、道德素质E、学习能力 F、其他___

5、您个人的再就业职业规划和目标()

A、继续学习考研 B、继续找企业单位工作C、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 D、准备个人创业 E、无任何打算,就这么凑活生活

6、如果您选择再考研,对团组织有什么服务要求()A、提供诸如住宿等一定的生活帮助B、推荐考研学校等帮助 C、学习培训

D、考研信息咨询

E、心理压力疏导

7、求职择业的过程中,您最希望学校为您提供的指导服务是:()

A、就业政策、形势分析

B、求职、面试技巧培训

C、职业礼仪与形象指导 D、具体就业、创业各方面帮扶 E、提供就业信息

F、就业心理咨询 G、职业生涯设计指导

H、其他___

8、您认为自己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有(最多选三项):()

A、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不强

B、专业知识成绩和知识储备不够

C、没有工作经验

D、就业信息相对缺乏

E、缺少足够的就业指导

F、无社会背景、社会关系

H、自我推荐能力弱

I、自我定位不够准确

J、性别原因

K、其他___

9、对于自主创业,您认为最大的困难是什么()A、没有合适的创业项目

B、自己一人身单力薄

C、没有足够的财力

D、缺乏经验

E、其他___

五、我们本次调查目的是拟建立高校为就业毕业生基层团支部,开展未就业毕业生团员再就业创业管理和服务工作,请就以下问题给予配合:(采访内容可书写在背面)

1、您认为目前未就业毕业生团员的分布情况主要分布在哪里?(从您的同学角度)

2、对建立未就业毕业生团支部有什么工作建议?

6.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篇六

——以福建省为例

华侨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 调查问卷

你好!

感谢你阅读这份调查问卷。此卷是为了解“福建省各高校内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现状”而设计的。请您仔细阅读此调查问卷,并在合适的选择区域内划√。

在此,请允许我们对你给予这一调研工作的帮助和支持表示真诚的感谢,谢谢你的合作!

一、你的个人情况

 你的性别: □男□女 你的高校: □泉州师范学院□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师范大学□国立华侨大学 你的年级: □2004□2005□2006□2007 你选择本专业的原因:□喜欢,自主选择□服从调剂,被动参与□无所谓 你的就业现状:□实习□在职 □在职深造(包括读研、留学)□赋闲□创业 你的就业稳定度:□十分稳定□略有变动□波动较大□飘忽不定 你现时的职业方向:□自由职业者□政府部门□设计业□房地产业 □旅游业

□饭店业□建筑业□金融业□工商业□信息业

□教育业□科研工作 □其它________

你现时的职业是否与专业对口: □是□否

你的收入状况:□2000元以下□ 2000-3000元□3000-5000元□ 5000元以上 

二、结合大学学习生活,对你现状及经历的评估

 你所学的专业知识偏向于那一种主干学科:□地理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 你觉得本专业理想的就业去向是:□环保局□建设局□规划局□旅游局□设计院□国土资源局□其它________ 你对你目前从事的职业的看法:□满意□一般□不满意□无所谓 你认为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因素中哪个更重要: □学校名气 □相关专业 □英语水平□实践及实习经历 你认为大学所学课程与目前从事职业相关程度:□很大□一般□很小

三、你对本专业的评估

 你对专业存在价值的评价:□专业发展前景良好,对其充满信心 □旁观者的态度,觉得无所谓□认为该专业没有多少意义,亟待整改 你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的分析:□非常看好 □看好 □不看好 □不报希望你认为本专业是否需要对口就业:□是□否 你觉得专业的问题主要出在:□学校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滞后及体制问题

(多选)□师资力量不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及水平不突出

□专业负责人对专业定位特色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足□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堂教学与社会需要脱节

7.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篇七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一) 问卷设计与抽样方法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状况调查采用问卷法, 自设“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状况调查问卷”。问卷共有50道题目, 包括高校毕业生个人基本情况、对就业形势与就业环境的认知、对学校和政府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评价等内容。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状况调查以河南省内高校2010届毕业生为调查主体, 按照多段抽样的办法进行。调查把河南省高校分为一本、二本、三本和高职高专四个层次, 随机抽取了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安阳师范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院校, 以这8所院校中的2010届毕业生班级 (包括硕士研究生) 为抽样框, 抽取了100个班级, 每个班级随机抽取22人为调查对象。调查员当场发放并回收问卷, 共发出问卷2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141份, 有效回收率约为97.3%。

(二) 问卷分析方法与样本构成

利用Viusual Foxpro6.0建立数据库, 对问卷进行编码、录入, 导入统计软件SPSS13.0并进行数据整理。主要采取单变量描述性统计的方法, 对问卷中的问题进行统计。

调查对象构成基本情况:学制情况方面, 研究生188人、本科生1009人、专科生944人;性别情况方面, 男性1181人、女性960人;生源情况方面, 来自河南省的1845人 (其中城市531人、农村1314人) , 来自河南省外的296人 (其中城市109人、农村187人) ;专业方面, 涉及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农、教育等11个学科。

二、统计与分析

(一) 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状况的整体特征

1. 择业价值观念日趋务实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 就业观念无疑是影响毕业生择业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调查发现, 在择业目的方面, 28.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就业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 27.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就业是为建设幸福家庭奠定基础, 26.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就业是为了生存的需要, 只有17.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就业是为社会发展作贡献。这表明当前毕业生的就业价值观念日趋务实。在对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进行的统计中, 工作单位的性质及发展前景、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福利待遇占据前三位, 分别为12.5%、12.3%、12%, 而对于专业对口、社会贡献等几个因素, 被调查对象则考虑得较少。这种择业价值取向上的偏差, 应当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

2. 就业意向趋于多元化

统计结果显示, 有50.5%的被调查对象对自己想从事的职业非常了解或了解, 其他的被调查对象表示不太了解或者不了解。对于是否围绕自己的专业选择职业, 有84.5%的被调查对象意识到求职受所学专业的限制, 10.1%的被调查对象对此表示无所谓, 还有5.4%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不受专业限制。这说明专业对于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影响程度仍然是比较大的。

而在对2009年5名高校女毕业生成为扬州市瘦西湖景区首批“大学生船娘”这一事件进行评价时, 有超过一半的被调查对象对这种选择表示理解, 其中24.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人各有志, 尊重她们的选择;29.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专业之间是相通的, 所学知识能够用得上;25.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先就业, 再择业”的做法值得借鉴;但也有20.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这种选择专业不对口, 是人才浪费, 表示宁肯失业也不从事这种地位低下的职业。

虽然高校毕业生就业时首先考虑的仍然是学有所用、专业对口, 但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部分毕业生的专业意识在逐渐淡化, “先就业, 再择业”成为部分学生不得已的选择。如何实现专业设置与用人单位需求的更好衔接, 应该成为学校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于月薪期望值, 有39.2%的被调查对象选择3000元以上, 16.9%的被调查对象选择2500元左右, 23%的被调查对象选择2000元左右, 20.9%的被调查对象选择800元至1500元之间。可以看出,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压力下,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的月薪期望值有所降低, 有将近四分之一的被调查对象期望的月薪与河南省2009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2068元) 大体持平。但是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被调查对象的月薪期望值较高,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这些毕业生择业期延长。

关于就业地域, 选择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沿海发达省份的被调查对象占28.8%, 选择在河南省内就业的被调查对象占26.5%, 选择地域不限、只要岗位合适就行的调查对象占44.7%。可见, 地域并不是影响毕业生就业倾向的最主要因素。对于到基层或西部地区就业的态度, 有6.1%的被调查对象决心到基层或西部地区就业, 54.9%的被调查对象选择可能去, 这说明大多数学生的就业观念已发生转变, 愿意通过合适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 自我认知渐趋理性

高校毕业生只有对自己有了深入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价, 才能寻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统计表明, 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的求职竞争力估计是较为客观的。在调查中, 有92.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竞争力一般, 认为自己求职竞争力很强和很差的分别仅占4.9%和2.9%, 这表明大部分学生的求职心态比较平稳。

统计还发现, 被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主要素质依次为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 (32.8%) , 专业知识和技能 (21.4%) , 沟通协调能力 (18.7%) , 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 (15%) , 基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2.1%) 。在问到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着力从哪些方面下工夫时, 被调查对象的回答分别是参加社会实践 (52.9%) 、提前了解就业市场需求 (18%) 、获得更多就业渠道 (14.6%) 、提高求职技巧 (14.5%) 。可见, 大部分毕业生都能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主要在于缺乏社会经验和就业能力。因此, 学生在校期间应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提前了解就业市场需求。

对于如何解决就业困惑, 40.5%的被调查对象选择转变就业观念和正确评价自己;26.1%的被调查对象选择调整就业期望值和加强自我调适;33.4%的被调查对象希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加强就业技巧训练, 争取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 实现就业。这说明, 面对“就业难”的困境, 毕业生更多的是从自身找原因, 以积极心态面对, 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 悲观失落。

(二) 对社会就业环境的评价

1. 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对于当前的社会就业形势, 在2141名被调查的高校毕业生中仅有少数被调查对象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好, 没有压力;而高达87.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困难。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态度, 只有16.7%的被调查对象持乐观态度, 6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就业前景态度一般, 19.3%的被调查对象持悲观态度。由此可见, 即将步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应该客观地认识自我,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人生观, 积极、乐观、自信地面对社会, 这样才能实现就业, 促进自我发展目标的实现。

统计结果还显示, 仅有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毕业当年找到一份工作不是什么难事, 而超过八成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应届毕业生找工作不容易。关于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29.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高校扩招后, 应届毕业生供大于求是导致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其他原因依次为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19.9%) 、就业渠道不畅通 (13.7%) 、就业心态不现实 (13.6%) 、实际工作能力欠缺 (12.5%) 、单位对应届毕业生有偏见 (10.6%) 等。可见,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原因是多元的。因此, 政府、高校、社会各界应齐心协力, 共同寻求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办法, 促进人才资源的有效利用, 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就业环境有待改善

统计结果显示, 在接受调查的高校毕业生中, 认为河南省就业环境好的占6%, 在总样本中所占比例偏小。可见,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应届高校毕业生对于河南省就业环境的评价不高, 认为就业环境不能很好地满足就业需求, 需要进一步改善。

在调查中发现, 高校毕业生对于改善河南省就业环境有不同的见解, 36.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应通过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从而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23.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 应加大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力度, 为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搭建平台;21.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 应继续出台和实施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 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到河南省就业;18.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 应清除各种就业政策限制和障碍, 净化就业创业环境, 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可见, 经济发展是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是促进就业的第一选择性措施。

3. 对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评价

(1) 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普及率仍需提高

高校毕业生对本校开展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了解程度直接反映着高校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力度和成效。统计发现, 高校毕业生对本校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了解情况不容乐观, 高达33.2%的被调查对象表示不太清楚。

在对当前就业环境和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方面, 仅有32.9%的被调查对象表示非常了解或了解, 67.1%的被调查对象表示不甚了解或不了解。看来, 部分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普及率仍然较低, 对就业形势和国家有关就业政策宣讲力度仍然不够。

统计还发现, 44.4%的被调查对象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认知不确定, 而有清晰或比较清晰职业目标的被调查对象只占39.4%, 有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的被调查对象仅占16.2%。这说明, 部分毕业生在校期间没有接受到系统的职业发展规划指导与训练。

(2) 高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不够充分

高校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其就业的成功概率。统计发现, 70.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对自己就业的帮助一般, 22.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帮助较小, 只有7.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帮助很大。当问及获取就业信息的有效途径时, 仅有22.3%的被调查对象回答是从校园就业中心网获取就业信息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就业信息提供的缺位和不足。

及时更新校园招聘信息, 拓宽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 应作为学校就业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3) 对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的需求范围广泛

在被问及目前迫切需要接受哪些方面的指导和服务时, 被调查对象列出的顺序依次是面试技巧指导 (27.4%) 、就业信息提供 (16.7%) 、求职经验分享 (15.5%) 、就业形势分析 (13.3%) 、就业心理辅导 (15.5%) 、求职材料撰写 (11.6%) 。

4. 对政府促进就业政策效果的评价

(1) 河南省出台的毕业生就业政策效果明显

近年来, 国家和河南省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如开展岗前培训、创业培训, 取消大学毕业生就业户口限制和身份差别, 对大学生创业给予补贴, 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和支农支教计划, 开展“大学生西部志愿服务活动”, 鼓励大学毕业生服兵役等。统计表明, 认为政府出台的以上这6大项政策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切实效果的高校毕业生, 分别占被调查对象的27.8%、18.6%、16.5%、12.5%、12.5%、12.1%。这说明, 国家和河南省集中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已逐渐显现出成效。

(2) 对政府鼓励自主创业政策的了解不足

在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同时, 国家和河南省也出台了一些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统计结果显示, 对这些措施, 高达71%的被调查对象表示不甚了解, 仅有29%的被调查对象表示了解或比较了解。可见, 各高校对国家和政府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仍然不够, 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缺乏必要的政策指导。

三、调查的结论与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思想整体特征呈现明显的积极变化, 无论是择业观念、就业意向, 还是自我认知都能够紧随就业形势作出调整, 以客观、理性、务实的态度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但是, 仍然有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观念和自我认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较多, 也很复杂, 就业问题的主要矛盾体现在滞后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及课程设置和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上。

近年来, 尽管各高校都非常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工作的效果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大学生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距离。因此, 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改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及课程设置, 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是河南省高校当前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另外, 河南省的就业环境也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突出因素。经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创业氛围不足是毕业生反映比较尖锐的问题, 这些应该成为省委、省政府下一阶段着力解决的问题。

摘要:河南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思想状况调查结果表明, 高校毕业生择业价值观念日趋务实, 就业意向趋于多元化, 自我认知渐趋理性, 但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因此, 高校和政府职能部门应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及课程设置, 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8.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篇八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职高毕业生总体数量不断增加。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否顺利?在职业岗位上纵向发展情况及创业状况怎么样?需要职业学校进行哪些教学改革?等等。为掌据以上情况,我们开展了此次调查。

2.调查对象:长垣县2006--2013年毕业的部分中职生,共涉及8 个专业835名毕业生

3.调查时间:2014年8月至2014年11月。

4.调查方式: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过程中,我们共走访了36家民营企业和8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了835份调查问卷(回收827份)。分析结果如下:

1.就业渠道

调查结果表明(图1),学校成功推荐就业的占到9.79%,参加企业招聘成功就业的占14.63%,经亲朋介绍就业的占73.52%,自己创业的占8.34%,其他(包括未就业)占5.80%。

2.就业工资待遇

调查表明(如图2),毕业生的工资收入情况受行业、工种、劳动强度、个人职业技能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接受调查的827名毕业生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2.06%,2000--2500元的占10.16%,2500—3000元的占20.19%,3000—3500元的占43.89%,3500以上占23.70%。

3.职业生涯纵向发展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图3),职高毕业学生受学历限制,在职业生涯纵向发展方面空间有限。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在专业技术等级提升方面困难重重。受调查的827人中,具有为初级工证书者占42.56%,中级工32.29%,高级工9.43% ,技师0.73%,高级技师为0%,无技能证书者为5.80%。另一方面,他们的职务提升空间有限,大多止步于企业中低级管理人员,进入企业中高层的确属凤毛麟角,受调查毕业生中仅有3名毕业生进入企业高管队伍中。

4.就业方向

调查表明(如图4),农村职高毕业生就业方向以民营企业为主,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寥寥无几。统计显示,民营企业就业比例占到受调查人员的78.84%,受雇于集体企业的占7.50%, 政府机关0.48%,事业单位0.85% ,国有企业1.33%,其他(含创业)占11.00%。

5.职业满意度

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在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中,专业对口的占38.46%,基本对口的占19.23%,毕业生对目前所从事职业满意度较低,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率普遍偏高(一些企业的员工流失率在40%左右),近半数毕业生有过转岗经历。调查结果显示,愿意继续从事目前职业岗位的占40.21%,不愿意但会坚持的占21.56% ,有转岗意向的占38.23%。

6.创业情况

受调查毕业生中,有过创业经历的有86人,其中创业成功的为32人,主要集中在种植和养殖专业。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家庭承包的耕地和政府提供的小额贷款进行创业,资产总额大多在50万元以下。

三、调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1.学生就业意识差,对就业市场状况认识不足。受调查的学生普遍反映,毕业前对就业市场认识模糊,不能正确认识所面对的就业形势,步入职场后发现对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一时难以适应。

2.职前准备不够充分。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岗位要求间存在较大差距,增加了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难度。一些农村职业学校没有很好地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前对所从事职业的能力要求、岗位规范了解不够,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等都使得毕业生初入职场时难以适应。

3.市场监管不到位

调查中发现,一些民营企业用工不规范,主要表现如:部分经过简单培训的农民工无证上岗,充当了生产主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中职生的就业空间。另外,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小型企业中普遍采取生产车间分层承包的模式,企业只为产品负责,车间包工头成了实际的雇主,存在延长劳动时间、拖欠工资等不合理现象。同时,民营企业大都为家族式管理,对员工事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在薪酬和福利待遇方面具有较大随意性。

4.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不强

职高毕业生初入社会既谨小慎微,又野心勃勃,忽视了家庭环境和本地产业优势为自己创业创造的有利条件。一些毕业生凭着激情盲目闯进一个陌生的领域。例如,一名种植专业毕业的一名女生开了一家餐馆,从选址、招聘员工到经营均无成熟的计划,开业后勉强维持半年,亏损10多万元,最后关门了之。

四、建议

1.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课程改革

此次调查表明,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脱节,学校的课程设置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企业和毕业生认为学校专业课程开设缺乏针对性、理论与实践脱节。建议深化校企合作,让企业在学校专业建设、教材的确定、教学过程、专业实习计划制订等全面参与。强化实习实训,实训课程要占专业课的30%左右,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其操作能力。

2.加强职业指导,规划职业生涯

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顾客观现实,坚持寻求与自身兴趣、性格、能力相符的工作而遭受挫折的情况,应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路,掌握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及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对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行修正,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实现职业生涯的纵向发展。

3.跟踪服务,加强就业创业指导

9.大学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 篇九

1.性别

2.学生属性:A 文科生B理科生C工科生D其他(美、音、体)

3.认为就业形势怎么样?A乐观B较乐观C一般D困难

4.觉得就业需要的能力素质:A基本解决问题能力B沟通协助能力C工作或实习经验D专业知识和技能E关系网 F其他

5.对初期月薪的期望值:A1000—1800元B1800—2800元C2800—3800元D3800—5000E5000以上

6.你期望到的企业类型:A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B民营企业C外资企业D自主创业E其他

7.期望工作就业的地点:A发达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南京)B经济还行的中等城市(如:温州、金华、宁波)C小型城市D城镇E农村

8.就业比较看重A有较大的发展机会B良好的社会资源C生活环境条件适合自己 D被家人安排或关系E其他

9.就业首先考虑因素A经济收入B事业未来发展C专业对口D自己兴趣E其他

10.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篇十

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但从象牙塔走进现实,马上要面对衣食住行。企业招聘时,薪资多写“面议”。初入职场的大学生既不清楚行情,也没有胆气跟企业谈薪资。那么,大学毕业生和雇主之间的心理差距有多少呢?

据调查,湖北本科大学生毕业时的月薪期待底线普遍低于雇主愿意提供的最高起薪中位值,而且差距高达500元。这种有利于就业的务实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拼杀”的激烈程度。数据显示,工作半年后,职场新人的月薪中位值均有增加,最高增长幅度也能达到500元。

调查结果表明,企业愿意支付给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薪资相对较低,但薪资提升的空间比较大。除50人以下企业的薪资变化较小外,应届大学生在中等规模企业的提升空间不亚于在大规模企业。

热门专业就业率不见得高

报告列出了湖北省需求量居前15位的本科专业。调查显示,诸如计算机、会计学、工商管理等社会需求量排在前三位的专业,就业率并不靠前。社会需求量排在第6位的法学专业,就业率竟然在15个需求量最大的专业中垫底,为83%.

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就业率不一定就高,这是全国都存在的现象。同样以法学为例,该专业在四川地区社会需求量排第17位,而就业率仅69%.据王博士介绍,法学专业是热门专业就业遇冷的典型例子――前些年,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好就业,薪资和社会地位都比较高,于是全国高校法学专业遍地开花,过度供应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就业。

选专业千万别依据就业率

“当时我拿着一堆资料去问老师,老师只知道哪个学校好,具体问到专业,老师也不太清楚。父母和亲戚都只熟悉他们的职业,我就按照自己的兴趣选了法学。看到学长们找工作不容易,考证也很难,我还不太擅长跟人打交道,看来只有通过考研来转专业了。”大三在读的吴同学,回忆起选择大学专业的过程不无遗憾。

高考一结束,马上就要填志愿选专业,这个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职业取向,

据调查,30%的高考生选择大学专业的理由是“就业前景好”,55%的本科生选择读研的理由是“就业前景更好”。那么,就业率的高低对高考生选择专业有多大的参考意义呢?“高考生选专业千万别依据就业率。”谈到这个问题,王博士语出惊人。大家都选热门专业,供大于求,该专业的就业率必然下降,法学专业就是个例子。王博士建议,高考生最好先做一个职业类别测评,发现符合自己职业兴趣和职业性格的.职业范围,然后考察职业环境最终选定一个职业,再看做这个职业要求学习什么专业,选定专业后,在设有该专业的大学中比较就业率和自己的分数段来选定大学。

Google副总裁李开复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高考生最好不要因为就业因素去选择自己完全没兴趣的专业。大学期间,前两年先找准自己的兴趣点和优势,后两年应该做好职业规划并尽量多实践。如果大学毕业时暂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建议按照职业规划先找相关工作,一边积累经验一边充实自己。

湖北需求量前15位的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与工作能力

以下数据分别为:需求排名 专业 最主要从事职业 毕业时月薪期待底值 毕业半年后平均就业率 雇主愿提供的最高起薪中位值 毕业时的工作能力平均求职总数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程序师 1,800 89% 2,500 41% 21

2 会计学 会计员 1,800 91% 2,000 38% 15

3 工商管理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1,500 86% 2,000 39% 26

4 国际经济与贸易 办公室职员 1,500 89% 2,000 37% 16

5 信息工程电子工程师,不包括计算机2,000 88% 2,200 38% 33

6 法学 办公室职员 1,800 83% 2,000 42% 17

7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程序师 1,600 89% 2,000 40% 34

8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气工程师 2,500 96% 2,350 39% 13

9 市场营销其他销售代表服务商1,500 87% 2,000 40% 10

10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技术员2,000 97% 2,500 42% 19

11 电子商务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1,800 89% 2,000 33% 27

12 英语其他大学社会科学教师1,500 90% 2,000 36% 14

13 汉语言文学高中教师。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除外1,500 89% 2,000 43% 8

14 通信工程 计算机程序师 2,500 94% 2,500 40% 30

11.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篇十一

【关键词】体育专业 毕业生 就业状况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我国企业产生距离动荡,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负面影响。同时,中国经济持续科学发展阻碍重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国内学者也对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体育专业要培养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业精神,探索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新途径。

一、就业市场分析

由近三年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信息比较分析可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情日趋高涨,健身休闲运动正在成为新的消费点和生活时尚,社区体育馆、大众健身房等各种体育场馆设施日益完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量较多,就业渠道较广,就业对口率也较高。

二、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设置稳定,开设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等专业,招生规模根据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变化适当调整。表1显示,43.02%的学生在企业工作(包括自主创业),而选择在中小学任教的比例也达到33.17%,毕业后选择入伍的比例有所增长,达到4.22%,最少的为在行政单位任职,只有2.17%。本科院校毕业生从事体育工作的百分比要低于专科院校毕业生。分别为59.5%和64.2%。自此得出,毕业生选择稳定工作的意向比较大,因为这些大型的单位虽然工资不是很高,但是包括五金一险等其他福利比较有潜力。而入伍当兵,进入行政单位的人则不较少,前者是因为大多数人觉得入伍没什么前途,后者则是因为用人单位的要求比较高。

从表二可以看出体育专业毕业生因为体育专业的局限性导致存在较大的就业困扰, 从就业因素来看专业知识不好运用占大多比例,一般如果体育专业没有从事相关体育工作专业知识是很难得到运用的,其他因素像与人沟通、人际关系处理都是体育专业的局限性。工作经验不足也在其他工作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三、对策与建议

就业是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需要面对和慎重考虑的问题,但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就业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因此需要通过必要措施和对策来尽力化解就业难题。

1、面向就业市场,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应当积极调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坚持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体育专业,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逐步走上以需定产,以社会需求定培养方向的道路,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

2、教育引领,指导毕业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毕业生教育工作是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高校和谐稳定大局。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宣讲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鼓励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调整就业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值,准确定位,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针对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呈现多样化形势,引导毕业生珍惜就业机会,实现踏实做普通劳动者的观念转变。鼓励毕业生深入基层,服务农村教育和民办教育。除传统体育岗位和相对集中的竞技体育工作外,积极引导毕业生参与全民健身领域,积极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2003(2).

[2]潘家武,杜鹏,王天明.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近3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与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2007(3).

[3]谢欢.体育社团活动在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中的作用[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轩辕学报.2011(3).

[4]毛振明.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方针中的学校体育人物(上)[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

[5]张玉琴.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几点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

[6]吴正中.浅析2005年沈阳体育学院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及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

[7]张建军,谢远飞.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展望[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26(6)

[8]张孟红,王军,关新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现状调查分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3).

12.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篇十二

第一部分基本情况

一、县情分析

靖边、高陵、镇安 (以下简称三县) 分属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地理和经济区域。三县总人口90.82万人, 其中, 城镇人口39.17万人, 农村人口51.65万人。社会状况基本反映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三县GDP合计427.87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0.61万元。经济发展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表1)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处的指导下, 由省、市、县人才交流机构和乡镇劳动保障所共同组织。参与调查服务机构70个, 参与调查人员493人。调查方式主要采取上门入户普查和电话随访两种方法, 对三县当年毕业生进行全覆盖跟踪调查, 入户率达到56.72%。为保证调查质量, 前期对一线调查人员就调查样表和调查方式进行了集中培训, 后期由专业人员进行了电话核实, 核实率超过50%。

三、样本描述

三县2010年共有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4636人, 有效调查 (样本人数) 4258人, 占毕业生总人数的91.85%。调查样本中, 研究生2人, 占0.05%, 本科毕业生1678人, 占39.41%, 专科毕业生2578人, 占60.54%;男性2041人, 占47.93%, 女性2217人, 占52.07%;在省内高校就读毕业生占83.65%, 省外高校占16.35%;农村家庭毕业生占47.15%, 城镇家庭毕业生占52.85%。与全省毕业生情况相比, 女性多1.54个百分点;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分别少7.41、4.06个百分点, 专科毕业生多11.47个百分点, 客观反映出县域毕业生农村家庭较多, 学历水平偏低的特点。 (图1)

第二部分调查情况

一、就业率

本次调查表明, 2011年7月 (2010届毕业生离校一年后) , 调查样本中已实现就业毕业生3283人, 调查就业率为77.1%, 与省教育厅和省人社厅2010年末掌握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相比分别低12.56和16.4个百分点。

分析其中原因:

1、统计口径误差:教育部门统计就业率, 以签订就业协议书为依据, 将升学、入伍、出国等其他流向毕业生视作已就业;人社部门统计的就业率, 是根据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回原籍登记情况推算得出, 实际也把见习、升学、出国、入伍、培训等毕业生视作已就业。本次调查表明, 其他流向暂缓就业毕业生 (见习、升学、出国、入伍、培训) 为7.8%, 如按此口径, 三县毕业生就业率应为84.9%。 (表2)

2、统计过程中的误差:在教育部门统计的就业率中, 包括了一部分为了落户等原因, 签订了就业协议书, 但实际上未真正就业的毕业生;在人社部门统计的就业率中, 也包含了毕业生未就业亦未回原籍进行就业登记的毕业生。

3、受就学高校、学历水平和就业渠道等因素的影响, 客观上县域毕业生就业更为困难, 就业率偏低。

二、已就业毕业生状况

本次调查中, 已就业毕业生3283人, 调查就业率为77.1%。其主要特征为:

1、在原籍县域以外就业高达81.23%。其中, 在省外就业占21.03%, 省内就业主要集中在西安占43.61%, 西安以外占16.59%, 只有18.77%的毕业生在原籍县域就业。异地就业, 特别是大中城市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最主要的特点之一, 但涉及户籍、住房等因素, 生活成本明显高于家庭所在地, 部分毕业生因此蜗居, 成为“蚁族”、“漂一族”, 呈不稳定状态。 (图2)

2、非公有制经济就业占61.99%。已就业毕业生中, 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占19.57%, 国有企业就业占18.44%, 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占46.84%, 个体经营户就业或灵活就业占15.15%, 非公有制经济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图3) 。总体上, 非公有制经济体规模偏小, 存在人力资源管理不规范、工资偏低、社会保障不完善、企业发展持续性差等问题, 造成毕业生心态不稳定, 调查中, 25%的毕业生不认为到非公有制经济体中工作为就业。他们一方面在“打工”, 一方面又在等待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或其他更好的就业机会。

3、实际工资水平与毕业生心理预期差距不大。调查毕业生实际月工资在2000元以下的占72.05%, 与71%的毕业生心理预期基本吻合。而同期西安地区人才市场用人单位提供2000元以下工资岗位占83%, 毕业生工资待遇略高于用人单位对一般岗位提供的工资水平, 但1500元以下较低工资水平占比过高令毕业生难以接受。 (表3)

4、社会保障很不完善。毕业生就业人群中有38.49%没有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完整享有社会保险 (五险一金) 的仅占7.33%, 享有养老、医疗两项保险的毕业生占35.06%。 (图4) 劳动合同缺失, 社保覆盖面偏小, 反映已就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较差。

三、未就业毕业生状况

有效样本中, 包括其他流向暂缓就业在内未就业毕业生975人, 占总人数的22.9%;其中, 实有未就业毕业生643人, 占总人数的15.1%。从客观上分析:

1、学历层次较低。未就业毕业生以专科学历居多, 占66.4%, 高于样本中的60.54%;本科及以上学历占33.6%。 (图5)

2、专业方向比较泛。在调查中, 有51.01%的毕业生认为专业不对接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未就业毕业生居多的专业, 一类是财会、计算机、法律等通用专业;第二类是英语、汉语言文学、数学、体育等纯文理专业;第三类是物流、国际贸易、工程、旅游等管理专业。三类合计占33.84%。

3、农村家庭比例较高。未就业毕业生53.33%来自农村, 比城镇毕业生多6.66个百分点, 比样本中农村家庭毕业生高6.18个百分点。农村孩子上学不易, 由于缺少推荐和人脉渠道, 就业更难。 (图6)

4、女性就业较为困难。未就业毕业生58.41%为女性, 比男性毕业生高16.82个百分点, 比样本中女性毕业生高6.34个百分点。充分反映出女性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 (图7)

部分未就业毕业生的原因为:1、暂无就业意愿。包括备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基层服务项目或研究生, 还有家庭原因暂时不能出去就业;2、没有合适的就业信息。希望或等候有更好就业岗位, 或不愿到外地就业;3、因伤病、残疾等原因难以就业。4、本次调查离校时已经就业因各种原因又转待业状态的毕业生不多。以上未就业毕业生约占24%。

四、公共人才和就业服务覆盖情况

陕西已建立起覆盖全省的四级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高陵、靖边、镇安三县共有公共人才和就业服务机构51个 (包括人才交流中心、劳动就业中心、职业技能鉴定站所、小额担保贷款中心、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所等) , 有工作人员180余人。目前, 毕业生离校后所能享受到的公共人才和就业服务主要包括:就失业登记、人事档案委托管理、代办户籍关系 (含集体户和代办落户) 、公益性招聘会、就业推荐 (就业信息提供) 、就业见习、就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创业培训和创业帮扶 (含政策咨询、创业贷款、创业孵化等) 、公益性岗位。调查表明, 三县毕业生离校后享受公共人才和就业服务状况不尽如人意, 特别是在直接解决毕业生就业的服务方面能力较差, 导致毕业生对公共人才和就业服务不够了解和加以利用的意愿不强。

五、结论

回顾和分析以上调查所得数据, 可以有以下基本结论:

1、亟须对毕业生就业状况有统一完善的统计制度和方法;

2、亟须改善毕业生进入作为就业主渠道的非公有制经济体就业后的社会保障问题, 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3、亟须出台针对农村家庭毕业生、女性毕业生就业的扶持政策;

4、亟须改进现行的公共人才和就业服务。

第三部分政策建议

青年就业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我国, 作为青年就业主体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更具有特殊性。一是选择性较强, 职业、专业、地域, 甚至体面、尊严和个人偏好都成为选择的依据。这种选择性, 唯有市场方可满足, 而非救济性帮扶所能解决。二是就业跨度大, 背井离乡、走南闯北成为常态, 这对于缺少人脉资源和家庭依赖的农村家庭毕业生、县域毕业生显得更加困难。以户籍为圆心的就业服务往往难以帮到他们, 对他们就业的帮扶, 需要有更广阔的就业平台和网络式的服务体系, 采用现代化信息工具的帮扶形式。三是在职业发展上, 受传统干部人事制度束缚较多, 在就业报到、人事档案、户籍、转正、职称、职业资格、干部身份确认等过程中, 程序复杂, 但这些又是毕业生群体公共人才和就业服务不可或缺的内容。基于这些认识, 结合上述调查结果, 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有针对性地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市场是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 结合毕业生就业特点, 一是要建立起完善的国家与省两级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发布岗位信息、毕业生信息及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 实现“一处登录, 全国查询”功能;二是加大建设中等城市招聘市场的力度, 以中等城市带动县域毕业生, 广泛收集岗位, 定期举办公益性招聘活动, 开展就业推荐、就业信息发布等常态化工作, 加强对农村家庭毕业生与女性毕业生的就业扶持力度。

二、以提高毕业生进入非公有制经济体的就业质量为目标, 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

一是可考虑对进入小型非公有制经济体 (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自主创业) 中的高校毕业生, 由政府予以缴纳两年社保金 (养老、医疗) ;二是对吸纳高校毕业生的小微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给予税收减免。

三、整合职能资源, 更好发挥公共服务作用

目前, 公共人才和就业服务项目繁多, 但力量分散。鉴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殊性, 在就业服务中可采取“一个窗口, 所有功能”的服务模式, 即整合全部公共人才和就业服务项目, 在一个场所 (网络) 内集中办理, 方便流动中的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办理服务项目。

四、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方式

上一篇:吴江林学术报告之下一篇: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