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夏

2024-09-02

【读书札记】夏(共9篇)

1.【读书札记】夏 篇一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人世间最苍凉的诺言。诚然,最开始的相爱,每个人都希望和自己最爱的人风雨同舟,不离不弃。可是,到最后的最后,又有几个人信守了当初的诺言。别人都说,做人家老婆,要经得起谎言,受得起敷衍,忍得住泪水,放得下诺言。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喜欢和爱有什么分别?喜欢一个人,不至于渴望跟他共度余生。需要和爱有什么分别?需要一个人,还不至于希望下辈子再跟他一起—张小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和你白头到老。有的人,是拿来成长的;有的人,是拿来一起生活的;有的人,是拿来一辈子怀念的。

一个懂你的人,能带来一段彼此舒服的爱。一个不懂你的人,最终会让你懂得一个道理:人生中,懂,比爱,更重要……

我多想有个人能对我说:你不用改变自己,我来习惯你就可以了

At least even for a little while, I was the reason behind your smile.至少曾经有那么短短的一段时间,我是你微笑的原因。

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拍拖就应该经历一下异地恋。体会一下欣喜忧愁无从分享,欢笑落泪不能拥抱。隔着屏幕隔着电话隔着书信联系直到你几乎疯狂。学会拒绝诱惑,学会处理一个人的时间,学会照顾自己。也只有这样,在下一个拥抱,乃至白头偕老,你才会感恩,异地恋不仅是考验着对方的耐心,更是考验了自己的认真。

你是不是也会这样:想哭的时候,闭上眼睛不让它流泪;伤心的时候,找个地方静静的发呆,告诉自己、要坚强;孤独寂寞的时候,静静的想着某人;难过的时候,学会了伪装自己 对别人笑;失落的时候,笑着对自己说没事的;失败的时候,尽管已无力也要爬起来,告诉别人我很坚强

不要去骗人,因为你能骗到的,都是相信你的人

人生有两种境界,一种是痛而不言,另一种是笑而不语。

我们执着什么,往往就会被什么所骗;我们执着谁,常常就会被谁所伤害。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下,凡事看淡一些,不牵挂,不计较,是是非非无所谓。无论失去什么,都不要失去好心情。把握住自己的心,让心境清净,洁白,安静。——放下不等于放弃,执着不等于坚持。

我想每个人都会碰到这样一个人 他完全不是你的菜不符合你的择偶条件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你就是喜欢他 哪怕最后无疾而终 他带給你的伤害大过于甜蜜 纵使有他在的时光你总是患得患失 自己都不像自己 但很久后和別人提起他 你只记得他的好 在我懵懂不成熟时 曾有一个你点缀我百无聊奈的生命 我由衷的感激

傻逼样的去坚持,自会看见牛逼的结果。

两个人吵架,先说对不起的人 并不是认输了,并不是原谅了。他只是比对方 更珍惜这份感情。

2.【读书札记】夏 篇二

一、王力先生和《中国现代语法》

1、作者简介

王力先生, 字了一,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人。生于1900年8月10日, 卒于1986年5月3日。他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曾翻译出版多本法国小说和剧本 ;还创作过大量散文, 曾被誉为“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之一。

王力先生早年因为家境贫寒而辍学在家, 发奋自学。1924年赴上海求学, 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 1927年赴法国留学, 1932年在巴黎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后回国, 曾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担任过教授。

王力先生对语言的研究涉及汉语语言学的理论、语言、语法、词汇、语言学史以及汉语方言、汉语诗律学等各个领域, 他的语言学研究始终与教学联系在一起。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 培养了一大批语言学的专门人才, 为我国语言学事业的拓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王力先生的语言学专著有四十多种, 论文近二百篇, 共约一千多万字, 论著汇编成《王力文集》二十卷。他的语言研究在继承我国古代语言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又充分吸收了国外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在我国语言学转变和发展的过程中, 有重要作用。他的重点研究成果都具有开创意义, 使学科研究水平提升到新的阶段, 并在国内外产生了突出影响。

2、关于著作《中国现代语法》

王力先生是位有心人, 他曾在书摊上无意看到《红楼梦》和《儿女英雄转》两本书, 并由此激发出写作灵感, 通过摘引和归纳这两本书中的语句, 以此丰富的语言材料写出名作《中国现代语法》。

因为王力先生在教书时, 特别注重学生们对于自己讲义的理解和反馈情况, “教学相长”的教育方式使他每次讲授完课就能够依据讲义编出书来, 后来接受了闻一多先生的建议:“把它分为两部, 一部专讲规律, 一部专谈理论, 相辅而行”1, 就从讲义里抽录并独立整理出书《中国语法理论》, 同《中国现代语法》互为姊妹篇。

再后来朱自清先生亲自阅读了全部书稿, 并为其书作了五千多字的序言。正如他在序言中说 :“王先生是第一个人做这番工作;他研究的结果影响将来中国语的发展, 一定不在小处”, “本书描写现代语, 给我们广博的精确的新鲜的知识, 不但增加我们语言学的兴趣, 并且增加我们生活的兴趣, 真是一部有益的书。”看来作为中国语法学史上的重要一环, 本书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笔者有幸拜读了这本由中国文库?第五辑编辑委员会主编的、商务印书馆2011年最新重印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图书《中国现代语法》, 全书共402页, 分六章阐述, 分别探讨了分造句法、语法成分、替代法和称数法、特殊形式、欧化的语法等重要理论问题, 深刻揭示了现代汉语语法的基本规律。本书之所以成为语法研究革新时期的重要著作, 是因为它具有理论的深度和广度, 书中结合汉语的特点, 较好的应用了西方语法研究的一些看法, 为建立中国的语法理论, 推动中国的语法研究做出了贡献。

二、王力先生语法研究的特色

王力先生曾说自己对于中国语法的认识是:“由妄而蔽, 由蔽而疑, 由疑而悟”2的过程。所以在进一步对汉语语法特点的深入研究和总结上, 他创建了自成一体的、系统科学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通读全书, 更能深深体会到作者在语法研究上的诸多特色。

1、作者在例句材料的选择上, 选用具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 这种断开历史时代取材用例的方法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正如朱自清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的序言中说:“这两部书是写的语言, 同时也是说的语言。这两部小说都是用纯粹的北京话 , 既是文学语言 , 又是口头语言, 从这种语言下手, 可以看得确切些”3。

2、在词类划分的问题上, 王力先生提出“用词在句中的职务为标准”划分词类, 开启了按词的语法功能分类的先河。后来, 王力先生进一步提出了划分词类的三个标准:词义、形态和句法, 这一标准现已基本为广大学者所共识。

3、在句法方面, 王力先生认为语法研究的对象应是结构规则。他根据句子在意义上的完整性和结构的独立性的特点, 提出了“句子形式”和“谓语形式”两个术语来进行分析句子成分, 并归纳出句型和句子的格式。还深入阐述了汉语的一些特殊句型, 如“能愿式”“处置式”“使成式”“递系式”等句型, 大大丰富和充实了汉语句法学的内容, 开辟了汉语句法分析的新思路, 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4、在代词方面, 王力先生还提出了独特的观点, 认为代词应属于半虚词, 并把其划分为七大类, 还将数词从代词中脱离出来, 这是对汉语词分类的一个重大贡献。

5、在汉语语法研究的方法上, 王力先生第一次提出了“隔开 (扩展) ”和“转成 (转为 / 转换) ”两个概念来区分词和词组、句子和短语, 这也是一大创新。

6、他重视中外语法以及方言语法之间的比较 , 认为只有通过比较, 才能明确语法的重点, 从而开创了对比研究的新思路。

7、《中国现代语法》重在描写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这在中国语法研究史上, 是很有特色的。如“词品”一章, 采用叶斯泊森的说法, “替代法”一章, 采取布龙菲尔德的理论。他还独创了中国语言学中“描写”和“理论”相结合的体系, 使读者更易于接受和理解, 也使语法现象在语言理论中也能得到印证。

8、作者还特意对“欧化的语法”在最后一章进行了专论, 说明作者当时已经敏锐地观察到新文化运动以来西方著作对国语的影响。在对比不同语言特点的基础上, 发现和总结出更多新的汉语语法特点和语法规则, 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9、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的《自序》中说:“语法的规律必须从客观的语言归纳出来的, 而且随时随地的观察还不够, 必须以一定范围的资料为分析的根据, 再随时随地地加以补充 , 然后能观其全。”这就说明 , 他在注意语言的描写和说明的同时, 还注意语言表达和语法的规范性, 作者把两者有机结合应用于对语言事实的挖掘和研究分析理论方法的探索中。

10、王力先生对其语言研究一直保持严谨求真的精神, 比如他曾在其论著《中国语言学史》中自我批评说他把句子分为叙述、描写、判断;归纳汉语特殊结构为:能愿式、使成式、处置式、被动式、递系式、紧缩式;把副词范围缩小到一般不能修饰名词的词等。“这些理论在语法学界都起了较大的影响。这是重视汉语特点的结果。”4

三、总结

王力先生的《中国现代语法》通俗易懂, 创新独到, 是我国现代语法学研究的一部经典力作。笔者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 通读全书后, 感受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 更激发了对语言学科的浓浓兴趣, 同时也深深佩服作者对待学术研究精益求精和独具匠心的治学态度。此书真所谓开风气之先, 是一部极有价值的语法论著, 推荐更多的读者和笔者一样将它加入精读书目的行列。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中国文库·第五辑)

[2]王力.中国语言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3 (2014.1重印)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006重印)

[4]王力.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 第2期, 1955

3.读书札记二则 篇三

记得有年春节晚会上,赵本山、高秀敏、范伟合演了一个小品。节目结束时,赵本山一面走向台侧,一面玩着手里的帽子,说:“送我的帽子还是绿的。”台下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全笑了。因为,“绿帽子”是啥意思,国人皆知。

“绿帽子”这个词儿,颇为不雅,故一般词典都不收入。“绿”,本是大自然昂扬生命的本色,怎么配上“帽子”就变成了骂人的话呢?

凡物稀则贵,多则贱。也许是因为绿色太普通、太常见,所以在帽子上染其色作为低贱职业的“工作服”。其发轫至少在西汉。

《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了一件颇具情趣的事,事情有关馆陶公主的私生活。馆陶公主是窦太后之女、汉景帝的姐姐、汉武帝的姑妈。她在丈夫、堂邑侯陈午死后即寡居。后来,她包养了一个十三岁的美少年董偃。董偃十八岁时,馆陶公主已五十余岁,两人同居了。揆之以当代流行语,董偃就是“家鸭”。他颇为神气,“出则执辔,入则侍内……号曰董君”。这可谓我国古代“富婆与少夫”之一例。汉武帝这人很有意思,得知此信息后,居然提出要见见姑妈的这位情夫。汉武帝很尊重姑妈,提要求时说“愿谒主人翁”。虽是亲侄儿,但是贵为天子,馆陶公主不得不听命,不得不尽人臣之礼,“乃下殿,去簪珥,徒跣,顿首谢曰”之后,“之东厢自引东君”。董偃惶恐无状,着工作服来拜见皇上:“董君绿帻傅(按,戴绿头巾,着袖套子),随主前,伏殿下”,随即自报身份:“馆陶公主庖人臣昧死再拜谒。”汉武帝其实就是见一见,把个老妻少夫吓了一身汗。请注意,“主人翁”这一长期流行于政治、文艺领域的词语,系汉武帝“御撰”,它的初始意思是“馆陶公主的老公”。

着帻者在西汉已是身份低贱的人。蔡邕《独断》引应劭《汉官仪》:“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帻染绿色,更为低贱。唐朝颜师古在《汉书·东方朔传》中“绿帻”作注曰:“绿帻,贱人之服也。”

董偃大约是我国古籍中第一个有名有姓有事迹的戴绿帽子的人。

唐朝时,如手下吏员违法,则主管官员要被“问责”,受到的惩处之一,是用绿布裹其头。到了元朝,绿帽子开始反映在家属关系上。《元典章》载中书省所上折子云:“娼妓穿着紫色皂衫子,戴角冠儿。娼妓之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头巾。”(按,青头巾即绿头巾,《说文》:“绿,帛青黄色也。”)到了明朝,规定乐人用绿巾裹头;官府设妓院,隶属乐籍。推而广之,人们遂称妻子有婚外性行为之丈夫为戴绿头巾。清末郑志鸿《常语寻源》一书有“绿头巾”条,说:“《国宪家猷》:春秋时有货妻女求食者,谓之倡夫,以绿巾裹头,以别贵贱。”《国宪家猷》笔者未曾谋面,所言春秋之史实亦不知是否可靠,但至少在清末,绿头巾之义已广泛为人所知,该词成为“常语”,则是可以肯定的。

英语亦有词汇“绿帽子”,甚至与男女之情也有一点关系。不过,这帽子是女人戴的。它源于1920年英国出版的一本畅销小说Green Hat(《绿帽子》),作者是原籍亚美尼亚的迈克尔·阿伦(Michael Arlen)。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位喜欢戴绿色时装帽、为人放荡不羁的潇洒女性,结局是因爱情而死。后来,小说被米高梅公司拍成电影,由嘉宝扮演戴绿帽子的女主角。一下子,在欧美,女性戴绿帽子者多多,颇有哥德《少年维特之烦恼》饮誉文坛之时,男青年著维特自杀时的服装——“长靴、青色燕尾服、黄色背心”成风之势。

还可一提的是,斯大林的妻子阿利卢耶娃生前读的最后一本书就是《绿帽子》。据斯大林的女儿斯维特拉娜在《致友人的二十封信》一书回忆:“我看到他(斯大林)在拼命寻找原因——寻找,然而没有找到。忽然间他会开始谴责那本‘罪恶的书’,她死前不久读过的一本书,当时十分流行的,迈克尔·阿伦的《绿帽子》。他认为这本书在她身上起了重大作用。”是不是书中戴绿帽子的女主人公之死启诱了斯大林的妻子而使她选择了开枪自杀?其心理,当时和现在均无法揣测。只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若迈克尔·阿伦居住在原籍亚美尼亚的话,斯大林会让他“吃不了,兜着走”的。

榆槐之误

俞平伯先生的书斋名“古槐书屋”。这当然是就地取材、因树名斋,与清人之寒松堂(魏象枢)、二十七松堂(廖燕)、紫竹山房(陈兆仑)、红榈书屋(孔继涵),今人之三松堂(冯友兰)等相同。而且,俞先生有几本书也与槐树有关,即著名的“三槐”:《古槐记梦》、《古槐书屋词》、《槐屋梦录》。所以,黄裳先生一篇记俞先生的文章,题目就叫《古槐书屋》。

黄裳先生这篇文章收在《榆下说书》里。书名为什么叫“榆下”呢?该书《后记》说:“榆,说的是我家后面的一棵参天老榆树,它的树梢比四层楼还高。”原来,也是因树而名书。《榆下说书》是本颇受称赞的好书。舒芜先生说:“整个《榆下说书》,好也好在它善谈‘世道人心’,都是好杂文。”马茂元先生谈及书中一篇《关于柳如是》时说:“几笔就把一个柳如是写活了。真没想到,天下文章,竟可以写到这样活的!”(以上二例,均见舒芜《书与现实:谈〈榆下说书〉》。)

但黄裳先生很快就发现自己把树认错了。书出版后,他寄了一本给俞平伯先生。在附信中,他写道:“我家屋后的那株大树,被我一直当成了榆树的,后来发现好像并不是。”因为,他在几处发现相同的树,问园林工人,知道都不是榆树;又从苏州拙政园里树上钉的牌子上得知,树实为“枫杨”,还从园内游客口中得知,此树北方俗名“平柳燕”。俞先生很快复信了,原来俞先生有着同样的失误。信中感慨道:“‘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诚非易事。”说自己也把树认错了,把榆树认作槐树,但俞先生“责己重以周,责人轻以约”,说:“若吾兄之误枫杨为榆,枫杨冷僻,固属无妨,弟之不辨榆槐则其事颇怪。”对于早年几本书以“槐”为名,则云“今不可复正矣”,深深地感到遗憾(黄裳《珠还集》)。

很有意思,两位大学者都把树认错了:一位把榆树认作槐树,一位把枫杨认作榆树。

文人学士不是专门家,误认“鸟兽草木”的事并不少见。就笔者所知,杨花柳絮不分,梅和蜡梅相混,自古及今多矣哉。以传世名句论,韩愈之“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把柳絮误作杨花;杨万里之“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初夏睡起》),把杨花误作柳絮。梅花和蜡梅是两码事,前者属蔷薇科,后者属蜡梅科。古人诗词中,咏梅花特多,咏蜡梅极少。

《论语》有云:“君子坦荡荡。”乾嘉大师阎百诗云:“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俞、黄二先生关于误认榆槐的通信,堪为文坛佳话。笔者读时,禁不住为二位先生虚怀若谷之气度、光风霁月之胸怀而逸兴遄飞,以为反映了他们的文品、人品。

4.【读书札记】《背影》节选 篇四

【读书札记】《背影》节选

走到那边月台,必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是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月台,就不容易了。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就留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眼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湖南 常德 汉寿县初二:邵紫君

5.护理札记读书笔记 篇五

在南丁格尔的《护理札记》里,我读到了南丁格尔为事业拼命奋斗的一生。

这个从六岁开始,就想过要去做一番事业的女人,她的形象,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年少时,她性格孤僻、甚至有些偏激,她生在富人家庭,却与周遭的世界格格不入。她的脑子里总是有一些奇怪的想象,她经常象着了魔一样地觉得她家的乡间别墅变成了一座医院,而她自己则是医院的护士长,在病床之间走动着。当她想到天堂的时候,她也会觉得天堂里也充满了受苦的病人等着她去照看。她就是如此幻想着而且也为自己的想法感到不解。

终于有一天,她的困惑不解变成了惊慌失措。那天,南丁格尔宣布了她那偏激的愿望:到索尔兹伯里医院去做几个月的护士。她的想法被家人里认为是发了疯,所有人都反对她。这时,南丁格尔已经二十五岁了,她感到她生命中的梦想被击得粉碎,难受得几乎绝望。

在接下来的八年里,她仍然以令人惊讶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在争取着、准备着和计划着。尽管在这期间,她仍然作为一位惹人注目的姑娘生活在上流的肤浅和浮华之中,尽管在她的内心里有那么多的由遗憾和懊悔带来的痛楚,她仍然有能力想办法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和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她悄悄地大量阅读了医护责任报告,医药权威人士的著作和医院建设的历史。在伦敦度假时,她一有机会就跑到那些破破烂烂的学校和手工作坊去。当她和她的家人一起到国外旅游时,她把她的闲暇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到处走访,以至于没有一所欧洲的大医院是她所不熟悉的,没有一所城市的贫民区她没有去过。她一直在为实现她的理想做准备。

又过了三年,时间终于让她的家人明白,她已经有了足够的力量去走她自己的路。她成了哈利街慈善护理机构的负责人。她获得了独立。她是一只鹰,要开始飞翔了!

南丁格尔34岁那年,命运之神敲响了她的门。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了,阿尔玛战争打响了。

这个时候,她是自由的、成熟的,国家需要她,非常需要,而且她也习惯于接受命令,她也能够不负国家的重托。而且,她的好友西德尼.赫尔伯特在战争办公室工作,并且是内阁成员,他同意她这样做。三十八名护士在南丁格尔与西德尼的书信往来之后,在热情的欢送中,离开了国家,去往康斯坦丁堡。

南丁格尔来到了斯库台湖。大批大批的伤员被送往这里,药品十分匮乏,在长长的过道里和在木头办搭成的巨大的房子里,到处都是短缺、忽视、迷惑和痛苦,它们交织在一起,弥漫在污浊的空气之中。这里没有什么长远的考虑,也没有什么充分的准备,它只是为这些战争的受害者临时而仓促地搭建起来的避难所。在这样的地狱里,南丁格尔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首先是因为她带去了医护人员,在马赛买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物品,这些东西在斯库太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她还带了很多钱在身边。

在医院里,她的职责是根据医生们的指示为病人服务,并且组织护士们进行看护,但是如果没有医生的指示她们是不能擅自行动的,起初的时候,一些外科大夫对她根本不理不睬,尽管也有一些人对她的到来表示欢迎,但是大部分人对她是充满敌意和怀疑的。但是渐渐地,她站稳了脚跟。谁也无法否认她拥有一颗善良的心,而且谁也没有充分的理由贬低她的能力。她用她的完美的工作能力、温柔而崇高的性格力量以及她个人的高尚人格形象,鼓舞了那些意志摇摆、神经紧张、没有勇气和无助绝望的人,包括她身边的上司。她是如此的坚毅,就像是惊涛骇浪中的岩石,跟她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安全、宽慰和生命的活力。她为斯库太湖带来了黎明的曙光。

在她的管理下,一所正规的战地医院诞生了。

她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她的事业。在那巨大的病房里,当病人的情况出现恶化的紧急关头或者是特别缺乏什么东西马上需要帮助的时候,南丁格尔就会奇迹般地出现。在做非常关键而紧张的手术时,她超乎寻常的镇定可以给病人以忍耐的勇气和希望的火花。她一次又一次地用她不懈的努力拯救了他们的生命,而这些恰恰是外科大夫们认为是医学无法拯救的人。她只要在这儿就会给人带来强大的影响,人们开始热情洋溢地崇拜着她:当她经过的时候,她们亲吻她留在地上的影子。不仅如此,一位士兵说:“当她还没有来的时候,屋子里吵吵嚷嚷地叫她的昵称,但是当她到来之后,这里就好像教堂一样庄严肃穆。”

她是勇敢的。她能够在官僚世界那种密集、混乱而难对付的权力网中获得处理事务的能力和权威,完全是因为她态度强硬,原则坚定而不妥协,对事情的细节非常重视,而且是不停地努力争取,还有她不屈不饶的意志。

由此,她成为影响世界的一百人之一。

南丁格尔的《护理札记》一书,并不是写给护士看的,而是写给女人的。这本书,融合了卫生学、心理学、建筑学、营养学,还有很多人文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这还是一本女性的励志书。

这让我想起了《大长今》。她们的成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少年时期的理想,永远是她们心头亮着的一盏灯。灯光照亮前行的路,信仰,是最坚定的支撑。即使遭遇梦想破灭,依然坚持,不放弃。还有,在向理想进发的途中,需要准备,知识的准备,经验的准备,需要时机,需要朋友的帮助和团队的支持。

6.读书札记 篇六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曾这样说。知识的影响大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小到个人的发展,都至关重要。而知识的获取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分时段的。人从一出生,就开始对这个世界有了求知的欲望。虽然说知识的获取可以来自多种途径,小到生活,大到学校的教育及各种专业的培训。其实知识的主要来源还是书本。书是知识的海洋,即使在网络非常发达的今天,人们获取知识主要还是通过书本,因此,人的一生离不开书本。

特别是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更是要以身作则,一方面,教师只有自己通过多阅读一些书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教师作为一名知识的传授者,传授的知识相对来讲还是非常有限,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面获取到最丰富的知识?老师就要像一根线,要教会学生怎么去串连更多的知识。

记得冰心奶奶在她的《忆读书》中写道: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是令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我也是一名对书情有独钟的人。正是因为这句话的指引,读书,让我受益终身。借此机会,我就来谈论一下自己的读书心得。

从小我就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小时候因为家里条件不怎么好,再加上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家里也没什么书。幸运的是邻家爷爷也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他家有好多藏书。于是从小学开始,就迷上了他家的书。记得我看的第一本书就是《穆桂英挂帅》,当时穆桂英的巾帼英雄形象就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里,那种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让我重

新认识了女性也有不甘示弱的一面。谁说女子不如男。从那时开始,我就开始努力的读书,我渐渐地明白要证明自己就只有努力读书,在家里,我和我的兄弟们比,在学校,我和同学们比。所以在这股冲劲的驱动下,我的成绩最后终于得到认可,如愿的考上了大学。

在大学里面,群英荟萃。竞争者如云,让我见识到了什么是文字的海洋和文化的力量,由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自己的见识和各方面的素质跟大多数同学相比,就显得相形见绌。为了让自己不落后于别人,坚信“胸有诗书自气华”,努力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于是图书馆就成了我的常驻之地。在那里,我如鱼得水,博览群书,充分地满足了我对知识地渴望。后来就一直喜欢引用《简爱》里面的一句话对自己说:“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

在学校的一次辩论赛上我的努力终于得到了成效,我以反方一辩的身份获得了最佳辩手的荣誉。我知道我的成绩得益于我多方面的阅读,我有充足的理由和事实证据压倒对方。当然这和我在阅读的同时喜欢锻炼自己的口才也有关,我喜欢读很多交际方面的书。所以我才能在辩论赛上游刃有余。这也是为我以后走上社会,适应社会铺垫的一个基础。

如今,我已走上了教师的岗位,在老师的三尺讲台上,面对下面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我知道我又得好好读书了,不只是为自己,也是为了那对知识充满渴望的学生。新课程改革,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不能再跟以前那样照本宣科,一味地讲解教材,而是要师生互动,要联系实际,不断扩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贮备,更要有很好的悟性,今天的读书体验就是明天的课堂实践。只有教师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课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这样,学生就会在享受中快乐学习,教师就会在享受中轻松施教。工作需要多读书,同样的,生活之余我也喜欢读一些书本,读书能让人保持平淡的心境。有人把读书比做精神的呼吸,此话的确有道理。工作累了,读上一段,在浮躁的现实中寻得一份宁静平淡,这种感觉是做其它任何事情都难比拟的。当你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话产生深深共鸣的时候,你会觉得读书竟有如此的魅力,竟是如此地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仿佛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离你而去了。

不过作为老师,也有自己不愿意看到的一面,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群正在为高考拼命的学生,据我的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很少,有的学生告诉我自己的作业都做不过来,哪有时间读课外书啊,有的学生连四大名著一本都没有看过,我觉得这是学生的悲哀。其实我觉得读书不仅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对现在这些思想观、价值观还没有成型的学生来讲,尤为重要。“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是有道理的。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

有自己特别爱好的。”学生就应该去书的海洋里面寻找的自己的乐趣和爱好。去书中寻找自己的偶像,楷模。激发自己学习的动力。虽然现在学习很忙,鲁讯先生不是说过吗,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要挤总是有的。他自己就是把大家喝咖啡、谈天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最终鲁迅写出了许多好文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也可以用午休、放学做完功课以后、节假日等点滴时间来读书。每天一小时,几分钟,积少成多,积沙成塔。

但是,书有很多种,也有好坏之分,有的要正襟危坐研读,有的只是一种消遣。有的还能把人送到地狱。读好书,当然对我们大有益处,世界著名的政治家丘吉尔,拼命读书,吸收书本中各种知识,最终成为一位擅长写作和演讲的政治家;读坏书,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三十年代的德国,有不少青年读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一书后,深受其害,走上了纳粹道路,成了希特勒的殉葬品。现在的学生也一样,有很多学生现在对课外读物好坏不能够正确的加以区分。像很多网络小说,严重地腐蚀了学生的思想,有人曾经这样讲过,有的书不如不读。确是如此。

7.书到用时方恨少之读书札记 篇七

关键词:研读;经典;研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0-0032-02

读书笔记是一种重要的读书、学习的实用文体。对于研究生来说,整个学习阶段的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论文写作,尤其是学位论文。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本科生以接受知识为主,研究生则要主动学习。不仅学习本学科的知识,还要跨学科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为以后写论文和做研究打下坚实基础[1]。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积累资料,特别是能够加深理解,透彻把握书中精髓。“革命老人”徐特立曾说:“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更是强调读书要动笔[2]。文科研究生的创新成果主要以论文的形式展示出来,而撰写论文并非易事,要求研究者对一种学科非常熟悉,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研究生作为研究的入门者,不但对于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不了解,而且可能对于自己所学习的学科都不够熟悉。要解决这种困境,最好的方法就是广泛的阅读。读书并不是盲目的,第一,要知道以读什么为主;第二,研读有一定的方法和要求[3]。

数年前一份上海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生活状态调查结果发现,50.12%的硕士研究生经常上图书馆,40.19%偶尔去,6.19%基本不去,2%的硕士研究生从来不去图书馆,87.12%的硕士生表示主要通过网络获取信息。2010年 1 月,一份对武汉某高校教育学院研究生读书情况调查显示,在课余读书的时间上,26.7%的研究生不足 2 小时,47.8%的研究为 2-4 小时,19.4%的研究生为 4-6小时,6.1%的研究生超过 6 小时;在专业书籍阅读的出发点上,34.8%的研究生出于兴趣,55.7%的研究生是因为课程任务或导师安排,9.5%的研究生是因为其他理由[4]。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个数据基本可反映当时我国研究生读书的平均状况。后来随着智慧终端的普及,当代硕士生读书的平均水平应较高于比此调查数据。

读书时做读书笔记,可以培养研究生好读书,求其解的良好习惯。可以帮助研究生积累重要的观点、数据、材料,便于在今后学习、工作中查阅、使用,这样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和读写能力。读书笔记有以下几种写法,一是批注,二是记录,三是编写提纲,四是写读后感。法拉格在《忆马克思》中说,马克思读书时,常“折叠书角,画线,用铅笔在页面空白处做满记号。”下面就这四种研读经典的方法作出小小解释。

一、做记号和批注

做记号就是在文章的关键性词语、警句名言处、重要的观点处下面,或书的空白处做上不同的记号,如画线、波浪线、加着重号等。要有明确的目的,记什么,用哪一种形式,都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二、做摘录或写提要

李锐在《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革命活动》一书中记载了毛泽东青少年时代读书时喜欢作笔记的情况。毛泽东不仅做眉批、作摘记,还写大量的笔记、札记。他在长沙师范毕业时,读书笔记和听课记录就有一网兜之多[5]!做摘录时力求准确无误,对作品原文应原原本本的摘录,在摘录内容结尾处注明作者,年代,出版日期,发行社等。

三、编写提纲

内容纲要有两种:一种是标题式写法,即以标题的形式把该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一种是句子式写法,即以语意完整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两种写种各有利弊,前者简洁,但别人不易看懂,甚至过一段时间之后,作者本人也会有不解之处;后者具体,但中心不够突出,不便于触发思考。拟定提纲究竟采用哪种项目写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如论文写作时间的长短、论文内容的繁简等等)和个人习惯而定。

四、写读后感

读后感基本都是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然后亮明基本观点,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等。

写读书笔记,没有固定的形式,但是要写好读书笔记并且使它真正对学习有所帮助,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明确的目的,记什么,用哪一种形式,都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第二,对所记的内容要仔细分析、认真思考,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写下来,要抓住重点。

第三,文字要简洁,明快,字迹要清晰、工整,以便日后翻阅和查检。

第四,记好的笔记要细心整理归类,经常翻阅复习。

第五,写读书笔记时一定要少而精,要忠实于原文,并注明出处和写读书笔记的时间,以便于回忆[6]。“就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而言,至少要读九类看家书:一是教育学类书,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教育学的基本知识是各类教育学专业学生应当首要掌握的;二是高等教育原理类书;三是高等教育史学类书:论从史出,博古通今。没有历史作为研究基础,论文会缺乏理论深度、缺失历史感。

因此,研究生必须读专业学说史;四是高等教育理念类书;五是中外著名大学类书;六是中外大学校长类书;七是比较高等教育类书;八是高等教育分支学科类书,高等教育学是一个庞大的领域,包括高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结构学、高等教育法学八大分支;九是高等教育科研方法类书。[7]”

作者与2013年考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谈到读书,我倒是想回顾自身的读书经历。我所读到的基本是史学类书、专业类书、中外名著等。说来有趣的是,在我读幼儿园启蒙之时,刚刚认字,家里书籍贫乏,四处求书而不得,竟让我找到一本字帖,里面的字我依稀认得,是《伤仲永》,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篇文字。小学时忙于认字,除了都作文书外基本没有读书的记忆。及至初中开始接触《中华上下五千年1-12卷》、《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初中之时,新概念作文开始比赛,韩寒与郭敬明开始声名鹊起,在那时我阅读了大量同龄人的作品。我倒是没有读过《西游记》,可能是看过太多与之相关的影视作品。当时所读的国外名著,现在可记得的是《红与黑》、《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福尔摩斯探案集》等。及至大学,我又想起了明清小说,于是《醒世恒言》、《喻世名言》、《警世通言》等一大波古代小说来袭。除了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之外,我也涉猎了很多武侠小说,志怪志异,金庸古龙等。记得当时在课堂上看古龙的《欢乐英雄》,竟到了旁若无人之境,老师走到我的课桌前,把我的小说一把抽出,看了看书名,竟充满怜爱地将书还给我,告诉我下课再看……言归正传,我在读书之时经常做摘录,将书中我觉得口齿噙香的章节段落摘抄下来,反复咀嚼体会。及至今日,我觉得,对我影响最深的是《红搂梦》,我将之置于床头,常与宝黛“彻夜长谈”。《红楼梦》确实是一部文学巨著,它从各个方面描写了清朝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社会习俗、文化传统、朝代更替、宗教信仰等。说起宗教信仰,《红楼梦》中佛教、道教都各有很多描述。比如惜春出家,宝黛参禅,及至贾母带女眷到张道士道观为宝玉过生日,都是有关与宗教的描述。书非借不能读也,在读借来之书时,我我主要运用了摘抄的方法,也略写过几篇读书评论。如今虽感觉受益匪浅,却也时时感觉读书不精,囫囵吞枣,好读书不求甚解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真正的读书,不仅仅是阅读书本上的只言片语,还要理解文字蕴含的思想及作者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读书,尤其是读些好书,我们可以接触到不少可资借鉴的系统研究思路及非常规思维。随着读书量的增加、知识的积累,我们的思路可以突破局限,得以拓展[8]。

参考文献:

[1]引文源自:张卫强,经典研读与研读方法,《语言研究》,第88页。

[2]引文源自:李慎明,不动笔墨不读书,《中华读书报》,第1页。

[3]引文源自:张卫强,经典研读与研读方法,《语言研究》,第88页。

[4]引文源自:董泽芳、谭颖芳,研究生应学会读书,《当代教育论坛》,2012年第2期,第104页。

[5]引文源自:郭久麟,读书与读书笔记。

[6]引文源自:杜啸尘,小议写读书笔记,山东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系。

[7]引文源自:董泽芳、谭颖芳,研究生应学会读书,《当代教育论坛》,2012年第2期,第106页。

8.读书札记 篇八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这是讲如何读书,要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这是要我们集中精神,读书不可以开小差,要专注,专注才能够深入领会经文的意思,一个人他学习好不好就看他能不能专注。(熟视无睹、有口无心要不得)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是讲学习一定要按部就班,读这本书就要把它从头到尾读完再开第二本,不要看著这本想著那本,这样就会搞乱。一个人学习如果能够注重这种方法,他其实成功的就快。(细读、精读消化的才好,别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在制定读书计划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懈怠偷懒,日积月累功夫深了,原先窒碍不通或困顿疑惑之处自然而然都迎刃而解了。(茅塞顿开)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求学当中,心里有疑问,应随时做笔记,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必明白它的真义。(还要手到;不耻下问)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古人写字使用毛笔,写字前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会磨偏了,写出来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来。(浮躁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

《老子》第六十四章

之一

原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释义: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一步迈出来的(从脚下开始的)。

感悟:万事起于忽微,量变引起质变!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荀子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是也。

之二

原文: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释义:人在做事的时候,经常在几乎就要成功的时候失败;做事要像刚开始那样慎重认真地对待最后的环节,那样就不会失败了。

感悟:“功亏一篑”“功败垂成”,失败往往在于不够坚持,善始善终方能成事。荀子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功在不舍。锲(雕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也。

读书是件快乐的事情(2008-12-26 18:55:21)

最近一段时期,看了不少书,当然主要是历史方面的。主要有《汉代风云人物》、《帝国的终结》、《品三国》(易中天),《明亡清兴六十年》、《正说

清朝十二帝》(阎崇年),《流血的仕途》上下(曹昇),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之项羽,《明朝那些事儿》(1—5)(当年明月),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唐高宗的真相》,《玄奘西游记》上下(钱文忠)等。此外还看了马未都先生的说收藏系列(家具篇、陶瓷篇、玉器篇),专业性比较强的《历史研究》(汤因比)正在看,但还没有进入。

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用在本人身上十分恰当哦,但求自得其乐而已。尤其是喝着我的工夫茶,读一本轻松愉悦的书,像当年明月的书,也算是人生一大乐事,期待他的第六部作品。不过这小子要这么个写法,来个100来集,我的钱包可就瘪了。

接下来的买书计划:明朝那些事儿 6;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第6版);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蒙曼说唐:武则天;说慈禧(隋丽娟倾情奉献讲述一个不一样的慈禧);中国人史纲(全三册,柏杨炼狱之作-新版);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等。哇,需要好多钱啊,想想很心疼哎。

那就先买《中国人史纲》吧,此书乃柏杨先生完成于监狱之中,以世纪为经,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写到20世纪初;以事件为纬,内容涵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篇幅浩大,文字流畅生动,结构精练紧凑。自面世以来,不断再版,深受欢迎,成为中国人了解中国通史的首选书籍,在青年学子中更几乎人手一册。我竟然还没读过,实在汗颜啊不过,上学时读过他的《丑陋的中国人》还是不错的,相信所言不虚,就这么定了。

与李零大师商榷二则(2009-06-22 21:33:24)

【按语】 宋代陆九渊《语录下》:“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疑:一要有疑问;二要敢质疑)

李零先生写的《丧家狗》题目很雷人,但内容的确是实实在在,不失为一本解读《论语》的好著作,尤其是对我这样的初学者而言。但后生小子读到一半也有几处斗胆想与先生在这里切磋一二。

第一处是《子罕第九》9.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李零先生在否定了传统的两种解释之后,提出:“我理解,孔子的话,全是讲自己无知。我怀疑,他是说,在傻瓜面前,我一无所知。”对于前一句我表示赞同,但后一句不尽然。这段话通篇都是孔子的谦虚话,他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先知先觉的“圣人”,所以说自己“无知”是可能的。而“鄙人”,即我们通常说的乡巴佬,大部分是农人,他们如果问孔子问题的话应该是稼穑之类的,而这正是孔子不懂也不屑于学习的领域,所以他更理所当然说“空空如也”了,就是从头到尾(两端)一无所知。

9.读书札记(阅读教学) 篇九

渠县有庆一小 王世勇

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而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培养孩子爱上阅读,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使命。然而,阅读教学的低效和无效是所有语文老师都必须直面的问题,怎样才能让阅读教学成为引领学生成长催化剂呢?教课文,不等同与教阅读能力,课文只是语文教学的凭借。要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关心什么?目标决定教学走向。那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呢?

阅读教学的三重境界:

落实有效教学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课堂可以从教学活动基本框架的落实、知识理解抵达的深度、主客体之间及主体间的对话质量这三个层次来考察其成败;这三个层次上的优化,可以谓之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列出六种能力元素,其认知能力要求是从低到高发展的,在小学教学与评估中要全面关注这些能力的培养。

(一)复述

认读原文,抄录词句,指出显性的事实。通过找出恰当的事实,了解学生对篇章最基本的、直接的理解。这是最低层次的阅读要求。

1.抄录词句,指出显性事实。

2.抄录词句,找出得到某结论的显性事实(依据)。有时指出某结论,要求学生从原文抄录得出这一结论的事实。有时要求学生先判断,然后找出得到这一结论的事实。

(二)解释

用自己的话语解释词语、表面句意。句子的表面意义(命题意义),是由一个个词语意义连接而成,不顾语境也大致能把意思写出来。这种问题可了解学生对词句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篇章局部的理解水平。

1.解释文中的词语、短语的意义。一般针对难以理解的词语、多义词、指代词,或其他对理解全篇内容起重要作用的词语提问,有时词义要根据语境确定或作适当的调整。

2.解释语句的表层意义(命题意义)。采用包含不易理解的词汇、结构较复杂的句子设问。

(三)重整

分析篇章内容关系,抽取篇章重要信息,概括段篇主要意义,辨识表达技巧等。它主要评核分析与综合能力。

1.理清篇章内容关系。要求学生理清篇章内部的段落间或层次间的内容关系,如总分、分总、总—分—总、时序、并列(地序)、比较(异同)、因果等关系。

2.根据篇章内容分段分层。从分析篇章结构(形式)角度提问。3.从篇章某处摄取特定信息。概括一个或多个句群、语段所负载的信息。4.从篇章多处摄取信息。通过篇章全局的理解,从不同地方概括得出某结论的多个依据、原因,或概括不同的表现等。

5.概括段意或层意。有时要求先划出层次(分段),然后再概括各层(各段)的意思。

6.概括全篇内容。这是对阅读篇章最大语言单位的概括,答题时需对原文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

7.辨识篇章的表达技巧。要求分析篇章的表达技巧,或找出采用某种表达技巧所写的句子。当前中国内地中小学课程标准、测试均淡化修辞、表达技巧一类的要求,香港中学试卷中则常可看到分析表达技巧一类的试题,而且多属于知识与规则层面的试题,它离实际解决读写问题有一定的距离。从能力评核角度看,它宜发展成为下述的评鉴题。

(四)伸展

在理解篇章表层意义的基础上,找出隐含信息(引申含义,拓展内容)。1.推断句子的深层意义。深层意义也称功能意义、交际义值,是在语境中理解隐含意义。深层意义与表层意义的关系至少有三种情况:相同、相近、相反。凡出现后面两种情况的句子,均可以用来提出这类问题。

2.推断篇外信息,想象篇章未阐述而又有理据可推得的内容。如,某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发生的细节、在某种假设情况下事件发展的结果、按前文所述事件可能发生的结果等。

3.推断作者、文内人物某言行隐含的情绪、观点、态度等。

4.推出篇章隐含的作者心态、中心、主题、主旨或全文写作意图。本题型要在理解全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意义。

5.推出读了篇章后所得的感悟、懂得的道理。结合个人的经验,阐述自己获得的启发、懂得的道理。这种问题与现实生活、工作中阅读的需要相一致,设计问题时值得考虑。

(五)评鉴

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评说人物与思想内容,鉴赏语言表达。学生回答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即可。

1.评说人物。评说篇内人物、作者本人,要求学生给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评说思想内容:做法、建议、思想、观点等。题式为“你同意„„做法/建议、思想/观点吗?为什么?”学生可赞同,也可反对。

3.鉴赏语言:鉴赏精妙的字词、精彩的句子。此类题型不能仅限于鉴别表达技法,以免学生在学习中机械操练。

4.鉴赏表达技巧:修辞格、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第三条和第四条在语境中评述文章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促使学生领会文章的表达形式,从阅读中有意识地学习写作方法。

(六)创意

在理解篇章意思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想法,提出文章的新写法,或运用所读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1.为篇章提出富有新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见解。为了预防学生从原文抄方法或观点来答题,考虑“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时,常用“除了篇章所阐述的外„„”“你还有什么更有效的方法„„”引出问题。学生的答案要符合语境、社会价值。

2.为篇章选用新的题材。

3.为篇章提出新的表达技巧"改写文句。4.灵活运用所读信息解决相关的问题。4.要营造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密不可分。语文教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解读课文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还要指导学生解读内容思想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方法。

文本的拓展和教学的链接,不单决定了文本的宽度,教学的密度,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亮度。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只在其表,很难抵达其里,教师作为引导者,该如何有效挖掘关键点进行文本细读呢?我觉得应该挖掘文章的文眼处、空白处、内涵处,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处进行品味、感悟、体会文本内涵。引领学生以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读书,慢慢读,慢慢品、慢慢赏。如何提高阅读能力?

1.利用阅读期待,创造性阅读。首先,要明确语文课程性质,坚守语文教学本真。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吃准目标”,就是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做到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夯实基础”,就是要干好小学语文该干的事,学生要读好书,写好字,要听得明白,说得清楚,写得通顺,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基础不牢,能力不会强,素养不会高。即使暂时取得高分数,过了若干年回头看,建的也还是语文的“豆腐渣”工程。“指导学习”,就是要增强在阅读教学中指导读法、写法、学法的意识,有切实可行、灵活多样、适合那个年段、那篇课文的指导怎样读、怎样写、怎样学的方法策略,并且渐渐内化成适合学生自己的读法、写法、学法,进而形成较强的学习力。方法的指导切忌概念化、一般化,要体现语文学习的规律,好学、管用。“鼓励创新”,就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心甘情愿地“让学”,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其次,要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自主学习,学生真读、真说、真写、真感悟、真体验;再次,要有一个好的机制,有一套好的模式,有许多好的方法、策略,保证学生“能学”“学会”“会学”以及持续地“乐学”。

2.兴趣培养与提升:能够沟通和交流、共鸣,才会有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如果孩子没有体验到自我肯定,那么我们就会受到空虚和无意义的侵犯,就会对语文课失去兴趣。(1)如何增强体验?巧设悬念。(2)怎样词语教学?发现词语的现实意义;联系实际体会;进入词语营造的意境;发掘词语的表现力,体察人物内心;掌握词语的解释方法:拆解词语。4.有效预习,要找准教学的起点。预习是学生惟一的独立学习的机会,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体现于预习的水平上。所以,预习作业要全面地针对教学目标,而不仅仅是为教学作一些基础准备。预习设计要求能够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直指重点,让学生带着独立的观点进入课堂。任何一堂课都不应该从零开始。要关注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教学应以自读后的初步感受作为教学的起点;要针对学情,确定学习目标,精选学习内容。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少做无用的功。文本解读的最佳切入点应该是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切入点,教师切入点应该多预设。

3.巧设统领全文的中心问题。文本中如何提出好的大问题?(1)体现出文本价值,和课堂的核心目标相关;(2)巧妙,激发学生兴趣;(3)隐含整个板块甚至整堂课的教学内容;(4)是文本结构、文本价值、学生思维、教学板块的统一点或交集点。大问题的设计要能一次次的把学生打回文本中,在文本一遍遍的细读中,发现奥妙、解决问题、获得提升。

5.抓住文眼,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文本细读,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心词句统领教学。

每一篇文章都是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每一篇文章都是围绕这中心内容来展开。因此,在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我们在把握文本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准确抓出最能表达文本思想内涵的语句,以此统领教学,实效性更高。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我们抓住了最能表现本文情感主线的关键语句“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得了呢?”进行“一咏三叹”。《画杨桃》一课我们可以抓住“想当然”这个中心词来展开教学:我不想当然,实事求是,把杨桃化成了五角星;老师不想当然,对我的作品没有妄下结论,而是“审视”;同学们一开始“想当然”,嘲笑我画错了。后来通过亲身实践,发现自己错了,意识到自己想当然是不对的,所以很羞愧。《自然之道》中最能体现文本思想内涵的句子应该是“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我们可以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思考这几个问题:我们做了一件什么事?你认为这是一件蠢事吗?我们蠢在哪里?通过深究文本,品味语言,逐步体会文本的深刻内涵来。整个教学环节简洁高效。

6.利用文本空白解读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坚持和文本对话,善于从文本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中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从作者写出来的文字中去发掘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

7.要改进“教”的法子。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先要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避免“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叶圣陶语);进而生与生、师与生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互动交流,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不同年段、不同课文有不同的训练重点),努力实现“例”的增值。指导的方法、策略,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文而异,百花齐放。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的过程、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师得心应手的,就是更好的。

上一篇:人身损害具体赔偿项目的若干问题论文下一篇:电缆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