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课程纲要(共8篇)
1.九年级课程纲要 篇一
人教版语文学科九年级上学期《课程纲要》史翠丽学校名称
郑州市教材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和下册五、六两个单元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适用年级
九年级上期总课时
90课时设计者
史翠丽设计日期
2012年8月22日
一、课程目标
一、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识字1.能熟练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写字、释义,会读、会写课文“读一读,写一写”里要求掌握的词语175个。
二、阅读(课内)
1、通过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够找出论点,区别论据类型,发现论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论证方法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2、欣赏文学作品(小说、诗歌),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维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示力的语言。
3、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背诵优秀诗文33篇。九上16篇:《出师表》、《诗五首》、“课后十首古诗”。九下17篇。
二、阅读(课外)
4、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本学年阅读《水浒传》、《傅雷家书》《培根随笔》三部名著,抓住主要内容,写出读书笔记。
(三)、写作
1、继续学习写记叙文,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学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3、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4、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
5、作文每学期一般不少于7篇,其他每周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练笔。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6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五合性)综学习
能就教材提出的问题,或提出学习的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
二、学科价值三十四中语文文化课堂的基本价值核心:尊重、欣赏、求真、尚美
1、热爱并运用汉民族语言文字,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民族语言的热爱之情,并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人生的感悟。
2、学习并传承民族文化,在学习运用民族优美语言的前提下,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民族智慧的深邃多元,从而热爱并主动承担起继承与传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
三、学生情况分析
1、关于九年级学生学习问题引起的心理浮躁、激动、不安和放弃现象的分析随着中考的迫近,学生的学习压力日益增大,心理的负荷也不断加大。因此学生的表现自然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自信型:这部分学生思想上有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理想,学习兴趣浓厚,基础知识扎实,学习方法得当,学习策略和技巧成熟。各科发展平衡,平时成绩优秀,并且经常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赞扬。
迷茫型:这部分学生在班级中人数较多,他们在思想上也渴望着升入高中。但由于平时不注重学习技巧和方法,或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平时成绩波动较大,不是很稳定,从而导致他们的思想起伏也较大。
自暴自弃型:这一部分学生也是班主任最头疼的一个群体。他们平时对学习就无多大兴趣,多门课程都经常亮红灯。
2、关于五班、六班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分析爱读不爱写,爱听不爱说读:大多数除了课本不爱读
课本以外的都爱读写:20多人较喜欢写作,20多人难以动笔,其余学生被动写作听:多数人能做到文明、耐心倾听说:能有条有理用简洁的语言发表自己思维所得者居约三分之一,约二分之一的人金口不开,其余学生居中。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成绩不理想.四、学材分析九年级上册六个单元,共25课。
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内容是对大自然的赞颂。
第二单元是名家名作阅读,我们可以感受人类精英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闪光的思想。
第三单元是小说单元,这个单元的学习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
第四单元是阐述求知问题的议论文。
第五单元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单元,学习时要注意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并能对各篇课文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体会。
第六单元是历史著作方面的文言文,学习这个单元必须熟读背诵课文,并将精彩的句、段摘抄在笔记本上,积累文言词汇,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先秦诸子散文单元,学习时要使学生体会到先秦诸子散文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和艺术特色。要强调朗读和背诵。第六单元是历代传诵的古代诗文名篇,须熟读背诵课文,并将精彩的句、段摘抄在笔记本上,积累文言词汇。
课外古诗词背诵:共有20首。(九上和九下)
名著导读:《水浒》、《傅雷家书》及培根随笔
附录:《怎样读诗》《谈谈小说》《复句常用关联词语一览表》《常用修辞格简表》
五、课程实施规划文言文(第一阶段)
单元课程目标
单元课程内容(课时安排、包括综合性活动和评价)
单元实施策略(课型、教法和学法特点等)
单元评价及检测方法
六单元
1、熟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2、了解史传散文,分析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1《陈涉世家》
322《唐雎不辱使命》
223《隆中对》
224《出师表》
325《词五首》
3单元测试 三篇精读,两篇略读。朗读方法和翻译方法的指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为主。
背诵过关单元检测听写注释落实过程评价
议论文第二、四单元
1、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2、通过阅读课文,结合议论文的相关知识,能够掌握三要素,区分论点与论据。
3、练习分析议论文的能力。
5《敬业与乐业》
2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17《傅雷家书两则》
18《致女儿的信》
113《事物的正确答
案不止一个》 1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15《短文两篇》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两篇精读,两篇略读。教法:讲解法,讲解议论文的知识。学法:对比阅读法、合作探究法重阅读和思考,让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重合作,议论文较难懂,充分发挥四人学习小组的作用。做一些中招的试题。
字词、文学常识过关过程性评价:作业、组内互评;
议论文拓展文本《君子之交淡如水》《坚持<一件事>原则》《平视》《心灵百叶窗》《凡事皆有度》《学会转身》小说第三、五单元
1、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2、品味小说语言;
3、会分析人物形象。
4、初步学习鉴赏古典小说的方法;
9《故乡》
210《孤独之旅》
111《我的叔叔于勒》212《心声》17《智取生辰纲》
18《杨修之死》
19《范进中举》
20《香菱学诗》
1单元测试 小说单元是学生最喜欢的,以默读为主。尊重学生对主题的理解。重情景的设置、故事的拓展。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向往之情。
字词、文学常识过关
小说拓展文本翻浆的心》
《童年》
《榜样》
《应聘》
《那年冬天好大雪》诗歌第一单元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
3、能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4、赏析、品味语言
1《沁园春雪》
12《雨说》
13《星星变奏曲》
14《外国诗歌两首》
1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
本单元是现代诗歌,主要的教学方法就是朗读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朗读比赛字词、文学常识过关
文言文(第二阶段)九下第五单元
1.能熟练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正确,读出语气;2.根据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3.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他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百家争鸣《公输》
2《孟子两章》
3《鱼我所欲也》
2《庄子》两篇
2《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2单元过关 首先要加强诵读重视背诵、名句积累拓展一些传统文化
1.过程性评价:作业、组内互评;2.:单元测试(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等)。
九下第六单元
1.能熟练朗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中心内容。
2、抓住中心事件,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相关表现,品悟人物形象;3.理解作品主题,4.梳理各课的文言常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1.曹刿论战(3课时)22.邹忌讽齐王纳谏(2课时)23.愚公移山(2课时)24.诗经两首(2课时)单元测试(1课时)6.综合性活动: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1课时)单元过关 要求学生在上课熟读课文。注重小组的合作:组内展示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联系旧知,摘取相关语句,分类梳理文言常识。
1.过程性评价:作业、组内互评;2.终结性性评价:单元测试(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等)。
六个综合性活动(板块展示
分阶段实施)综合性活动
1、依据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分组实施。
2、展示交流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1、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雨的诉说
2、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演讲
微笑着面对生活
3、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青春随想
4、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好读书读好书
5、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 学习
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
6、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写作 演讲 校园剧 写作 家庭活动
写作
过程性评价:活动参与、表现、自评、组评、师评
写作
一、结合本期综合性活动和写作课程目标,拟定如下12篇题目,进行议论文和记叙文训练《一种声音》《陪伴》《想看见你的笑》《传递——》《——并不平凡》 《——不普通》《雨的诉说》、《好读书读好书》《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守护诚信》《生起心中的太阳》《说真话》
二、其他每周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练笔,题目不定。课外古诗词古诗词背诵
通过反复诵读,能够背诵这些诗词,正确的默写其中的名句。
结合课下注释,能够理解诗文的大意。
《课外古诗词背诵》20首
自学为主课下小组互查早读检查默写
默写检测
名著导读名著导读
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够简要的概括名著的内容,说出名著的主要人物及相关情节。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作品有独特的感受。《水浒》《培根随笔》《傅雷家书》(课外阅读
课内测试1课时)
摘抄精彩语段写读后感写作文“我眼中的------”
过程评价:摘抄、读后感等。名著中考题检测。
七、过程评价
1、今天我听课的效果是能听懂,能复述还是能教别人?
2、今天我与大家口语交流的层次水平是用词达意,语句连贯还是条理清晰?
3、我今天朗读的层次水平是字音准确,语句流畅还是感情充沛?
4、今天我写的是课堂笔记,课后收获还是生活随笔?
5、我今天积累了3——5个生字词吗?我达到的标准是读准字音,准确抄写还是规范默写?
6、我今天积累了2——4个成语吗?我达到的标准是了解,理解还是运用?
7、今天我背诵了一句,一段还是一篇(一首)?今天我背诵的层次水平是基本流畅,滚瓜烂熟还是准确默写?
每问三个层次,从第一至第三依次为A、B、C三个等级,结合学情自选等级,其中听、说、读、积累六项各为3分,写项为12分,达标者均为30分。
2.九年级课程纲要 篇二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备考误区
中考对语文学习及备考的导向作用无须多言。于是,很多毕业班的总复习开始之日,便是学生陷入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海开始之时,既有整体阅读,也有专项训练。师生大量研究往年中考试题,总结中考命题规律与趋势,进行科学的分类,掌握必要的解题术语,通过海量的课外文本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的学校甚至把这种备考策略奉为至宝,不但把这种策略的实施前移至初三上学期,甚至在七、八年级也强行入轨,融入教学中,进行训练。效果如何?如果只练习不评讲或不反思,恐怕收效甚微。如果有练有评,客观地说,还是有收获的。可是,即使收效颇丰,算算费效比,再看看学生疲于应对的苦与累,很多老师会心有不安和不忍。
二、对文学类课程文本进行再开发的价值
1. 通过“再开发”积累课程文本阅读经验
中考语文试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题虽是课外文本命制,但仔细审视,都有课内文本的影子。比如,很多以小说为考试文本的阅读题会考到“揣摩人物心理”这个考点,而在《多收了三五斗》《故乡》及《我的叔叔于勒》等课内文本的学习中,有许多心理描写,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揣摩人物心理,掌握揣摩人物心理的方法。再如,“叙述的角度”也是重要的考点,而这个要点,在选入教材的鲁迅小说的教学中几乎都有涉及。在学习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把握“叙述的角度”,从“人称视角”进行分析,看“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由把握写作技能,提高阅读技能。通过此类阅读训练,积累阅读经验,为“举一反三”打好基础。
2. 通过“再开发”实现阅读经验的迁移
用课内文本的阅读经验解读课外文本,首要的前提是经验的有效形成和迁移。要想具备这一条件,就要循着“建构-储备-强化”的路径,寸积铢累,融会贯通,然后才能运用自如。“建构”是学习时的目标,“储备”和“强化”则是复习的过程。如果“建构———储备———强化”的路径畅通无阻,那学生在解答课外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时,就能从课内文本中迁移经验、借鉴方法。
但是,这种阅读经验的积累和阅读经验的迁移,既可以是潜移默化的熏陶,又需要老师想办法把感性的经验提升为理性的认识,搭建课内外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迁移的桥梁。如对“叙事的角度”的理解,可以由个别到一般,进行归类;从聚焦模式上,可以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从叙事的人称上,可以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从叙事的结构形态来说,又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这样,通过对教材中的文学类文本的再开发,储备阅读的知识与能力,提高阅读水平,优化复习效果。
叶圣陶先生认为,对已经学过的材料“要进行必要的训练与整理,这正如胃肠消化一样,把学到的东西经过揣摩、比较和思考一系列手脑并用的练习(历练)起到内化作用,把所学的知识经过融化,积淀在自己知与行的‘图式’中,从而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与行为习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课内的文学类文本进行再开发。
比起题海战术中大批量的课外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训练,对课内的文学类文本进行再开发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即使是两三年前学过的课内文本,大多数的学生都会留有印象,若能稍加梳理,一些学习要点便能在学生的记忆中被激活,这样就能节省用于阅读、感知、揣摩、深究的时间。相反,若单纯地另起炉灶仅在课外文本上下功夫,便会留下事倍功半甚至是功亏一篑的遗憾。
三、文学类课程文本再开发的实践
毕业年级,时间紧,任务重,对课内文本再开发,当然不能逐课复习、逐课过关,那样做既无时间也无必要。开发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课内文学类文本的再开发,让粗浅的理解深刻化,散乱的知识系统化,机械的套用灵活化,从而有效促进分析能力、生成能力和反思能力的提升。
1. 筛选甄别
不是所有的课内文本都属文学类文本,所以要遴选———要把每一册教材中的小说、散文、诗歌及剧本筛选出来,剔除其他诸如说明类及论说类等文体的文本,这些文本也可另外分类并加以开发。这样一来,像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教材,全部2册书即能选出20余篇(即使是初中全部六册书,也不过60篇)。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须熟悉文学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因此,筛选甄别的环节衍生的收益便是能辨析文体、了解文体特征。这个环节最好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来筛选甄别文学类课程文本。
2. 掘金挖宝
入选的每一个文本都能有一个或数个“宝藏”,对这些“宝藏”进行定位和挖掘便是所谓的掘金挖宝。定位宜聚不宜散,宜精不宜泛,一个文本确定1到3个点即可。这种“定点”或者“定位”必须依据使用的教材和当地中考的“考点”来确定,教师要先收集本地和各地近几年的中考试卷,筛选出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类考点,整理出这类考点所涉及到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分析归纳出某篇教材的“宝藏”。如像《故乡》这样的经典文本,可以确定“环境描写”“外貌描写”“对比手法”三个点。再如《雪》《囚绿记》的“宝藏”锁定为“象征手法”即可。在“淘宝”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参阅当初所做的课堂笔记或课本上的评点批注,这样的淘宝自然要比在陌生的文本中寻寻觅觅更方便简洁。而且目标明确,过程清楚,学生印象深刻。
3. 分门别类
为什么要分门别类?因为所确定的要点可能会比较散乱,语文课本对其没有任何编排,对于这些知识点教不教、教什么也没有指导可循。加以归纳整合,就能让它们各归其位。另外,分门别类的过程就是再认识的过程,可以通过甄别、审辨加深印象,融会贯通。归类可以知识点为依据,如描写手法可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类别;抒情手法又有直接抒情、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等类别。其他如结构情节、表现手法等也可分成数类。每一类可能包括多篇课内文本,同一个课内文本也可能分属不同类别。如归属“衬托”一类的就有《绿》《一双手》《鼎湖山听泉》等篇目,而其中的《鼎湖山听泉》又可列入“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类别。
4. 知识建构
分门别类的目的是为知识建构提供原料。知识建构,就是通过对这些原料进行加工、提炼、萃取、综合,从而认识规律、获取知识。以“环境描写”为例:归属这一类别的课内文本有《多收了三五斗》《我的叔叔于勒》《在烈日和暴雨下》《故乡》《囚绿记》等。加工的过程,就是从这些文本中搜索相关句段,通过对这些句段的研读探究,理解各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提炼是把这些个例集中到一起加以比较、整合,合并同类项,提取公约数,这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的过程。循着这个路径,通过进一步萃取和综合就可得出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揭示时令、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交代社会背景、推动情节发展等。若对每一个知识点都下一番功夫,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知识树”就能生成。
5. 迁移应用
迁移应用的要领是活学活用,换言之,就是要能够用储备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掌握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文学类文本阅读尽管以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主,但考生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分析就可能不得要领,综合就容易挂一漏十,鉴赏评价或许就无从入手,探究就更是步履维艰。当然,“死”的知识必须同“活”的材料紧密结合,才能使答案有骨架、有血肉,否则,生搬硬套同样会失分。要想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就需要学会迁移运用随机应变,提高观察、分析、思维、概括能力;也要注意消除学习定势的消极作用,促进正迁移,抑制负迁移,提升迁移效果。如从表达方式的角度鉴赏语句,解答时,若能在知识储备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细节描写”,便能得分,但难得满分。如果再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怎么用的”和“用得怎么样”,这样的答案才完整准确。
6. 充实完善
迁移运用是把课内文本的养料输送出来,供课外文本阅读之用。在训练课外文本阅读时,也可用课外文本阅读所得反哺,充实完善由课内文本的精妙之处整合而成的“知识树”。如在《回故乡之路》的相关练习中有一道题,要求说说下列句子中“折叠”一词妙在何处:把故乡轻轻折叠起来,永远贴身装着,仿佛只有这样,你才感觉到离故乡最近,感觉到并没有离开故乡(考试文本对原文作了删改)。这是赏析句子的练习,答案是“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故乡已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可是这种手法在“知识树”中却难觅踪影,因为苏教版初中教材的课内文本中就没有相对应的表现手法。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把这一条添加上去,不断地扩容增量,这棵“知识树”就能枝繁叶茂,富有生命活力。
3.谈九年级化学新课程的实验教学 篇三
一、教材处理
教材中的实验,主要有课堂实验、活动与探究、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等几种方式,教学时我们侧重于“课堂实验”和“活动与探究”,对于“家庭小实验”和“习题中的实验”,则鼓励学生利用家中物品进行实验。我们还将部分习题中的实验作为兴趣小组活动的内容,有时也将个别“家庭小实验”安排在课堂上来完成。如:在学习“金刚石、石墨和C60”这一课题时,我们就将“石墨导电实验”和“生成炭黑的实验”安排在课堂上进行,还让学生现场演示用6B铅笔芯替代石墨电极试验其导电性、用玻璃刀裁玻璃等实验。这样的设计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化学对个人生活和对社会的重要作用,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二、实验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教材中的个别实验存在设计不严密、操作不规范、现象不明显等缺点,我们在仔细研究、分析探讨、实验验证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个别实验的改进,现列举如下:
1、实验2-5(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氧气):教材设计的实验步骤中,缺少了对“二氧化锰能否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进行探究,而且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的操作不太准确。对此,我们做了如下改进:⑴取2支试管,分别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少量的二氧化锰,分别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这两支试管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⑵将上述过氧化氢溶液倒入装有二氧化锰的那支试管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经过这样改进,实验操作更加规范了,同时也使探究过程更加科学严谨。
2、上册教材 “活动与探究-氨分子的扩散”:由于要将浓氨水倒入敞口小烧杯中,浓烈的刺激性气味会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躲避该气味的刺激。此外,实验室常用的最小烧杯一般为50 mL,用实验室常用的大烧杯(一般为500mL)罩不住两个50 mL小烧杯的。对此我作如下改进:将浓氨水倒入小试剂瓶内,敞口放置,并与装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A放在一起,再用500 mL大烧杯罩住,大烧杯外放一个装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B。待观察到烧杯A中的溶液变红后,立即盖上盛氨水的小试剂瓶的瓶塞,该瓶试剂可供下一个班级教学时使用。这样设计,既观察到明显现象,又将污染降到很小程度,还能节省实验时间及实验药品。
3、上册教材 “活动与探究—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若按教材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要让玻璃管下端与白磷接触操作起来不太方便,又由于玻璃管较细,待锥形瓶冷却后,很难观察到气球会缩进玻璃管内。对该实验我们进行如下改进:参照图5-1,将小号试管的管底去掉,制成口径较大的玻璃管,替代细长玻璃管。通过对锥形瓶(放在垫有石棉网的三角架上) 进行加热来使白磷燃烧。实验时可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气球先胀大后慢慢缩小,最后缩进玻璃管内,冷却后称量发现反应前后质量没有变化。改进后的实验现象明显,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来探求知识的欲望。
4、实验6-5(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教材图中所示瓶子似乎太大,实验前要收集一大瓶二氧化碳既费时又费药品。对此我采用质地较软的一次性透明塑料小水杯(预先做好封口处理)进行实验,既节约时间,又节省药品,更重要的是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三、实验再开发:
除了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实验以外,我们发现教材中的部分实
验还具有生成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尝试着对教材中的部分实验进行生成性再开发,具体有以下几个实验:
1、上册教材 “活动与探究—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当学生看到气球胀大时很是兴奋,再看到气球慢慢缩小,最后缩进玻璃管内,教室里顿时发出了一片惊叹声。这个现象极大地刺激着学生去探索其中的缘由,探究活动也顺理成章地被推到了高潮,学生在非常自然的情境中总结得出“由于瓶内气压变化引起气球变化”的结论。此时我再抛出一个问题:如何让玻璃管内的气球弹出?这又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学们畅所欲言,提出了多种方案,如:用镊子取出,用玻璃棒捅出,通过加热锥形瓶让其弹出等等,最后我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验证各种方案的可行性。可喜的是,多数学生懂得利用前面学到的“瓶内气压变化引起气球变化”的结论来设计实验方案。
2、当做完“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实验后,我取出一瓶500mL塑料瓶装汽水,学生们先是诧异,而后有一些学生就想到了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此时我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如何用实验证明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能否利用这瓶汽水来完成“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请讲述你的设计方案。学生们分组进行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方案,如:打开汽水瓶盖,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打开汽水瓶盖,将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放在瓶口;打开汽水瓶盖,塞上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将导管放入裝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打开汽水瓶盖,塞上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将导管放入装有石蕊溶液的试管中,待溶液变红后,再将溶液进行加热,观察现象……然后每组选派一个代表,按照他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经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探究实验,学生亲身体验了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这一事实,也学会了将前面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验设计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3、“蜡烛的燃烧现象为什么不同”实验,教材只是注重了隔绝空气和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会对燃烧造成什么影响,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前面对燃烧条件的探究结论,教学时我们将实验进行再开发,提供部分器材让学生通过尝试性的实践,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使正在燃烧的蜡烛熄灭。从这一活动的实施中我们看出学生的思维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他们争先恐后地尝试着各种方法,除了书上介绍的方法外,还采取了用嘴吹灭、用书扇灭、用水浇灭、用剪刀剪去燃烧的烛芯等方法,这种尝试不是盲目的,而是将前面得出的结论应用在他们的具体方法中,理论的精髓在这里得以体现。
实践证明,教师在条件允许时,若能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生成性再开发,将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
四、自制仪器装置
积极开动脑筋、集思广义,因地制宜地利用周围的物品(包括一些废旧物品)自行设计实验装置,自己动手制作相关仪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较好的形式。例如,我们让学生利用废旧的塑料眼药水瓶、塑料吸管(或用过的圆珠笔芯)制成多用滴管(见附图1);利用装洋参丸(或草珊瑚含片)的透明真空硬塑板制成微型井穴板(附图2);利用小号具支试管、塑料眼药水瓶、塑料吸管、小号离心试管等制成一套试验白磷与氧气反应的装置(附图3 );利用装青霉素的小药瓶、塑料眼药水瓶、塑料吸管、装新簧片的小药瓶等制成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附图4)。
五、存在的问题
4.六年级阅读课程纲要 篇四
——校本课程《阅读》课程纲要
设计人:唐景磊 张月颖 陈宇丽 李丽 冯艳丽 课程名称:让梦想插上翅膀 课程类型:阅读
授课教师:六年级语文教师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一、课程设计的背景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而在教育的所有环节之中,课程教材的改革又是具有基础性、主导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开设校本课程,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优化知识结构,有效进行自身调整的平台,进而提高综合素养。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和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我校学生家庭知识结构层次参差不齐,学生文化课底子较为薄弱,自觉阅读能力习惯尚未养成,阅读面较窄,阅读能力不强。结合以上实际,我校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营造学校良好的读书文化氛围,真正让学生在阅读中进步、成长。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实施,促进书香校园的营造,推进文化校园的建设,打造人人学习、终身学习型学校。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辅相承,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课外阅读与课内指导相结合,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坚持 “科研兴校”与创建“特色学校”相结合,传承读书文化,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努力实现学校课改总目标。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本着“塑造完美心灵,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习惯决定命运,读书成就人生”为宗旨,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感悟到读书的乐趣,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具体目标如下:
1、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提高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3、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并喜欢阅读,品味经典。
4、积极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情操,享受读书的乐趣。
5、通过阅读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接受优秀思想的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古诗文160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中国教育学会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曾说:“热爱母语,就要喜欢诵读经典。诵读经典,你不仅会更加热爱母语,热爱中华优秀文化,而且会为自己幸福的人生奠基。”为了在阅读中广泛传播中华民族博大精神,营造学校良好的读书氛围,真正让学生在阅读中受益、成长,让祖**语美丽学生的人生,促进书香校园的营造,因此开发了该校本课程。
四、课程内容与实施
根据上述目标,结合六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本课程内容主要安排如下:
(一)主题单元拓展阅读——依据教材的单元主题 第一单元拓展篇目: 《石榴》——郭沫若 《雨》——冯剑华
第二单元《爱国》拓展篇目: 《想北平》——老舍
《乡愁》——余光中 《我爱这土地》——艾青
《祖国山川颂》——黄药眠
第三单元《人间处处有真情》拓展篇目: 《大冒险》──信守承诺 《教师节的康乃馨》──尊师爱生 《妈妈哭泣的那一天》──母子情深 《爸爸的新鞋》──相亲相爱 第四单元《保护环境》拓展篇目: 《田野中的哭声》——纪伯伦
《不幸的地球》 《黄土高原曾是秀美山川》 第五单元《认识鲁迅》拓展篇目: 《怀鲁迅》——郁达夫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第六单元《轻叩诗歌大门》拓展篇目:(小学生必背古诗词20篇)《回乡偶书》 贺知章 《夏日绝句》 李清照 《题临安邸》 林 升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浪淘沙》 刘禹锡 《己亥杂诗》 龚自珍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水调歌头》 黄庭坚 《诉衷情》 陆游 《青玉案》 贺铸 《蝶恋花》 柳永 《念奴娇》 文天祥 《桂枝香》 王安石 《虞美人》 李煜 《沁园春雪》 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第七单元《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拓展篇目:《白苍鹭》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第八单元《艺术的魅力》拓展篇目:
《二泉映月》《屋顶上的月光》《看戏》
(二)与好书交朋友——丰富的课外阅读 必读书目: 《绿山墙的安妮》 《狼王梦》 《红岩》 《鲁滨孙漂流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 《草房子》 《名人传》 《汤姆大叔的小屋》 选读书目: 《稻草人》
《漂亮老师和坏小子》 《爱的教育》
《伯牙学琴》 《冰心儿童文学全集》 《世界名人传记丛书》 《一生必读的名家美文》 《窗边的小豆豆》 《苏菲的世界》
(三)实施与要求
1、为学生创造读书机会
(1)建立班级图书角。设立小图书管理员,做好图书借阅管理。每月举行一次图书交换日活动(同年级),以拓展书源,使学生有书可读。
(2)以班级为单位,向学校图书室借阅大量书目,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料。
2、明确阅读时间
(1)晨读。早上上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诵读内容每周一诗,语文教师提前在黑板上写上诵读的古诗,到时间指导学生规范诵读,可带领学生诵读,尽量让短暂的读书时间为教学服务。
(2)晚读。坚持每天晚上半小时的阅读时间,在家长的陪同下共读,做好评比工作,争创“书香家庭”,努力让家庭形成良好的读书环境,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3)阅读课。每个星期三的下午第三节课为阅读课。每次活动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再上课,努力让阅读课上出特色,让师生都有“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阅读意识。教师可以把阅读课上成“读书方法指导课”、“ 好书推荐课”、“故事会”、“诗歌朗诵会”、“ 读书交流会”、“ 读书沙龙”等不同课型,调动学生读书兴趣。
(4)节假日。利用节假日的时间自主阅读,实现在校在家都阅读,上学回家也阅读的理想阅读境界,杜绝“1+1=0”的恶性阅读后果,要鼓励学生将读书变成一种自觉的、具有生活气息的快乐活动。也可和家长一起共读,互相激励,共同形成阅读的天地,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而增色。
3、做好评价工作
教师加强检查调控,以学生互相检查、家长督促检查为主,教师抽查为辅;以表扬鼓励为主,督促纠正为辅。让学生自主学习,从内心感到课外阅读是自己学习的一种需要,逐步养成一种习惯。
五、课程评价
1、坚持评价内容的多角度。一是对课程本身进行观察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分析评价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时调整。二是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关注读书信息的获取,更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将建立学生读书卡片、对读书的情况及时统计、评价、反思,加强过程的管理。
2、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主要采用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相结合,多种评价方式并行。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更让家长参与课程评价活动。要在学习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5.二年级上期音乐课程纲要 篇五
课程名称:小学音乐
课程类型:小学音乐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版)
试用年级:二年级
授课时间:36课时左右(2课时/周×18周)
设计者:成都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罗月月
背景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孩子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课堂常规,大部分学生能够用正确的姿势、自然轻声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有良好的聆听习惯。本期继续训练课堂常规以及声音、节奏、视唱练耳的训练,根据孩子的特点,通过活动、游戏的方式进行训练,打好基础。通过体态律动、游戏、创编活动让学生掌握本期所以学唱的歌曲、聆听的音乐以及知识点,以实现本期教学目标。
(二)本学期学科内容特点
二年级上册共8课:问声好、幸福的歌、音乐会、咯咯哒、童趣、跳起舞、大海的歌、新年好。其中歌曲共18首,每首都需学唱,让学生了解几首中国优秀的儿童歌曲和几首优秀的外国歌曲,并配以群体的音乐活动,如:齐唱、独唱、分组唱,这是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学生养成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欣赏有16首,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音乐必要的审美能力。
(三)课程资源
教材;课堂打击乐器(包括自制乐器);钢琴;与音乐学习相关的图片、视频、课件等;多媒体;电视频道:CCTV3、CCTV15;网站:中国音乐网、百度音乐、酷我音乐、腾讯视频、优酷网、21世纪教育网;期刊:《中小学音乐教育》、《音乐爱好者》、《中国音乐教育》。
目标
(一)欣赏音乐的能力
1、能注意力集中地聆听乐曲,初步知道怎样聆听音乐,学习以动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2、能通过聆听各种不同风格的乐曲感受音乐的情绪和音乐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及情景,体会主题。
3、能通过聆听感受民族乐器,西洋乐器所表现出的不同。
4、能通过想象音乐中所表现的形象,能用线条、动作、声音等表现自己听后的印象。
5、能通过聆听感受分辨钢琴、小提琴及不同乐器的音色、节拍。初步感受、分辨音乐的不同情绪。感受音乐中描绘的“小音乐家”形象。
(二)表演能力
1、能够整齐地按要求背唱歌曲;能在歌声与动作表演中表现歌曲所表达的不同情绪及所蕴含的不同情感和意境并通过歌曲的游戏,养成听音乐做动作的习惯。
2、在聆听音乐中尝试能用动作表达自己想象中的图案。
3、能以不同的情感和声音演唱歌曲,表达歌曲内容,用动作感受二拍子、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三)创编与活动能力
1、知道音有长短、高低,练习随歌声或乐曲进行击拍,初步做到均匀、准确。
2、能按图意拍击节奏、编创节奏、传递节奏。
3、认识碰钟,学习并探索演奏方法,练习为歌曲演唱伴奏。
4、能按节奏编创歌谣,能准确地朗读歌谣,并读出二拍子的强弱。
5、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用敲击各种物品的方式,探索感知、体验音的长短、强弱。
6、能用欢快的动作表演集体舞,体验欢快的情绪,增强身体动作的协调性。
7、能够编创歌词、编创动作表演来表现主题。
8、能结合自己的感受填写节奏,并能整齐地读出三声部节奏。
9、认识民族打击乐器锣、鼓、镲,能掌握其演奏姿势,探索其演奏方法。并能为歌曲伴奏。
(四)知识技能
1、学习以音乐的方式与教师和同学交往,喜欢并乐于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2、初步认识课本中的几种音乐学习标志,尝试以动作和语言表达活泼欢快的情绪。
3、认识木鱼,学习并探索演奏方法,练习为歌曲演唱伴奏。
4、通过图谱的学习与实践,掌握二分音符的时值。
内容
单元
课题
学习内容
课型
课时
第一课
问声好
《森林水车》
《夏天的阳光》
聆听:管弦乐《森林水车》,领唱、合唱《夏天的阳光》。
欣赏课
《早上好》、《小麻雀》
表演:1、《早上好》、《小麻雀》。
2、编创活动。
歌唱课
第二课
幸福的歌
《快乐的啰嗦》、《阳光下的孩子》
聆听弹拨乐合奏《快乐的啰嗦》、领唱、合唱《阳光下的孩子》。
欣赏课
《彝家娃娃真幸福》、《乃哟乃》
表演《彝家娃娃真幸福》、《乃哟乃》
歌唱课
第三课
音乐会
《青蛙音乐会》、《百鸟朝凤》。
1、聆听管弦乐《青蛙音乐会》、唢呐独奏《百鸟朝凤》
欣赏课
《快乐的音乐会》、《唢呐配喇叭》
1、表演《快乐的音乐会》、《唢呐配喇叭》。
2、编创活动。
歌唱课
第四课
咯咯哒
《公鸡
母鸡》、《我的小鸡》
聆听管弦乐《公鸡
母鸡》、童声合唱《我的小鸡》
欣赏课
《母鸡叫咯咯》
《小鸡的一家》
表演《母鸡叫咯咯》
《小鸡的一家》。
编创活动。
歌唱课
期中复习
复习歌曲
第五课
童趣
《小狗圆舞曲》、《跳圆舞曲的小猫》
聆听钢琴《小狗圆舞曲》、管弦乐《跳圆舞曲的小猫》
欣赏课
《打花巴掌》
《蜗牛与黄鹂鸟》
表演《打花巴掌》
《蜗牛与黄鹂鸟》
编创活动
歌唱课
第六课
跳起舞
《四小天鹅舞曲》、《糖果仙子舞曲》
聆听管弦乐《四小天鹅舞曲》、《糖果仙子舞曲》。
欣赏课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小红帽》
表演唱《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小红帽》
歌唱课
第七课
大海的歌
《海上风暴》
《大海摇篮》
聆听歌曲《海上风暴》、管弦乐
《大海摇篮》。
欣赏课
《大海》
《云》
表演《大海》、《云》。
编创活动。
歌唱课
第八课
新年好
《晚会》、《窗花舞》。
聆听管弦乐《晚会》、《窗花舞》。
欣赏课
《小拜年》、《过新年》
表演《小拜年》、《过新年》
编创活动。
打击乐器分类
歌唱课
期末测试
演唱固定曲目、表演、才艺
实施
一、教学方式:问题教学。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设置学生生成、探究、交流的问题,进行教学。二、学习方式:
歌曲教学中,采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措施和方法,如:教唱法、听唱法、口授法、哼唱法、比较法、演示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教学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精选教法,快乐学习,提高音乐教学实效。
3、教学渗透,展开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课外拓展性练习:
1、课堂拓展练习:主要通过观察、提问、交流、操作、考试等途径来实现。
2、课后拓展练习:主要通过收集音像资料,谈话等途径实现。
评价
以现行音乐课程标准为主体,结合我校个性化课程实施计划,贯彻新课标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眼于音乐教学评价的活动性、开放性,激发小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通过音乐学习活动,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音乐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积极推动音乐个性化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本学期评价总分100分,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组成。评价结构以等级制呈现,具体表现为:A等(100—85)、B等(84—70)、C等(69—60)。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评价成绩
过程性评价(80)
平时表现(30)
课堂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主动回答问题、良好的课堂常规(20)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编排及表演(10)
技能测试(50)
识读乐谱(10)
进行两小节识读旋律,节奏准确,识读流畅。(10)
歌唱
(30)
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有表情的演唱歌曲(15)
在需要背唱的曲目中抽取1首歌曲进行背唱(15)
总结性评价(20)
小组展示
(20)
自选教材上的歌曲,以3—5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创编展示过程。
加分
(5)
才艺展示
(5)
舞蹈、器乐等音乐类才艺展示(5)
总分
等级
附1:音乐课堂学生活动设计观察记录表
附一:音乐(二年级上册)课程实施评价表
教师
学校
班级
时间
课题
课型
课时
评价维度
评价项目
评价等级及结果
A
B
C
D
得分
活动目标设计
1.教师已将教学彼表转化为体现主任务的学生活动目标。
2.学生活动目标设计体现了学科的主问题并面向全体学生。
3.学生能清晰感知具体活动应达到的目标。
活动过程设计
1.活动形式与学习内容一致,是达成目标的最佳方式。
2.学生主动参与,而不是为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被动参与。
3.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学生由充足的时间参与活动。
4.活动中有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活动气氛融洽和谐。
5.教师在学生活动中进行了适时、恰当的指导、支持、帮助。
6.活动的目标明确,所有学生都在参与中获得差异发展。
活动效果检测
1.活动中有效的检测,教师根据检测对活动进行灵活调整。
2.活动过程中由生成,教师根据检测对活动进行灵活调整。
3.学生掌握了该内容的学习方法,体会到在活动中学习的成就感。
总体评价
改进建议
6.六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篇六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近6年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活动经验,抽象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学习内容:本期教材共安排了六个学习单元:“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抽屉原理)”、这五个单元是新的内容,最后一个单元式“整理和复习”是小学阶段数学内容的总复习。目的是对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概括,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为学生顺利进入初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
1.能说出什么是负数,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会说出比例的意义,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解比例,会说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能说出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具有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
内容: 负数
教学重点: 会读写负数,比较负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比较负数的大小 教学措施:
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负数的意义。2.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第二单元
内容: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比例的有关概念及应用
教学措施:比例这一单元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接着教学成反比例的量,然后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进行联系、对比,最后再教学正反比例的应用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正反比例的概念及判断,避免发生混淆;对于应用题,安排用不同的方法解一道题目,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比例的认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知识的解题能力。
第三单元
内容:圆柱与圆锥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的特征及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及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和圆锥体积的计算及有关的综合性问题。
教学措施:圆柱及圆锥的教学从直观入手,通过对常见实物观察,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几何图形,然后介绍圆柱各部分名称。通过教师演示及学生实验来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及圆锥的体积。
第四单元
内容:统计 教学重点:学会看统计图表 教学难点:通过统计表回答问题 教学措施:
让学生知道在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上,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然后依次说明三种不同类型的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最后在例题和练习中,让学生根据图表回答问题,使学生学会看统计图表、会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养成学生应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第五单元
内容:数学广角
教学重点: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措施:
1.借助教具、事物操作和画草图方式进行“说理”,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引导学生先判断某个问题是否属于用“抽屉原理”可以解决的范畴,再思考如何寻找隐藏在其背后的“抽屉问题”的一般模式。
第六单元
内容: 整理和复习
教学重点:梳理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教学难点: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措施:复习时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同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形成知识网络。教师则加强反馈,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及时补习学生的知识缺漏。
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式:
1.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还应同年级老师交换听课,及时反思,真正领会教学设计意图,提高驾御课堂的能力。应采用“激励性、自主性、创造性”教学策略,以问题为线索,恰当运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突破重点、难点,变多讲多练,为精讲精练,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采用直观演示、启发讲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
3.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4.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学习方式:
利用导学案,采用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
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实施对策:
1.数与代数方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强运算意义的理解;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和优化;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加强方法的指导。
2.空间和图形:加强直观教学,注重教具和课件的合理运用;注重与现实世界相联系;注重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来认识几何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统计与概率: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根据数据做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进行交流,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
4.实践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重视复习整理能力的培养。
5.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提高教学的效率。6.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7.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别辅导;每个知识点落实到位。课程评价:
(一)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1)当堂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点评,得分加入本组或个人积分中;
(2)利用信息交流平台针对学生的特性与家长定期进行交流;(3)学生书写错题分析报告;
(4)收集有关资料,合作完成一次实践活动,撰写活动报告;(5)单元学习进行复习整理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1.学习评价包括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导学案、作业情况、成绩等。2.测试成绩评价
形式:卷面测试;评定等级:
(1)卷面测试:概念平均错误在20%以内,口算、简算平均错误率5%以内,速度每分5题以上;度量、画图平均错误率在20%以内,综合运用解决问题错误率在25%以内;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2)计算能力检测。主要考察学生对数与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能否运用数与计算的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否运用合理的计算策略正确地进行运算;是否有对计算结果进行估算和验算的习惯;
(3)评定等级:(1)优秀A;(2)良好B;(3)及格C;(4)不及格D。
(4)学生自评和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评价可用书面、口头等方式。
(三)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1)过程评价:课堂表现、作业、研究型学习(2)结果性评价:当堂检测结果 评审意见:
7.《乡土文化读本》课程纲要 篇七
语文实践与综合性学习实验教材——《乡土文化读本》。
[开发目的]
通过开发和挖掘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资源, 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历史地理、农业生产、人物风情、宗教文化等, 并以此作为语文实践与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讨论探究等活动中进行生动活泼地学习, 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课程类型]
《乡土文化读本》与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实验教材互为补充, 有机统一。以统编教材为主, 以实验教材为辅, 为限选课。
[适用年级]
实验教材适用于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
[教学时数]
每周安排1课时。 (每章后面设计的语文实践与综合性学习可分为短时作业和长时作业, 根据学习内容斟情而定, 一般不作硬性规定。)
[课程背景]
传统的课程实质是高幂次课程, 就是越来越远离生活, 远离学生生命的内在需求。课程的本体应该是符号实践而非符号研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新一轮课改针对我国教育的现实, 强调和加强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和实践的联系, 增设了综合实践课程。相应地语文课程标准有了重大突破, 就是单独列出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要求, 突出跨领域的综合学习, 这样就突破了仅仅在知识学习中的育人局限。学生素质的发展除了要学习间接经验, 掌握一定的知识外, 还要经过亲身操作或实践的磨练, 形成相应的体验、领悟、经历等直接经验, 而且对于一些方面的发展来讲, 获得直接经验比掌握间接经验, 在某种情况下显得更主要更复杂。一个人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就不能仅仅具有作为符号活动主体的素质, 还应该具有作为操作活动主体和交往活动主体的素质。如果我们将这种理念付诸于具体的教学实践, 就会改变课程文化, 即由文化的工具性存在转变为文化的主体性存在, 由肯定性定位转变为探究性定位, 由认同性模式转变为生成性模式, 课程文化也会走向一种自主、自律、自为的教育文化, 并重建知识伦理, 使乡土文化走进课程成为可能。
农村学生大部分思想保守, 性格内向, 阅读量小, 知识贮存少, 视野不开阔, 思维不活跃, 创新意识差, 读写能力相对不强。以乡土文化为载体,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使语文知识得以综合运用, 语文能力得以整体发展,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得以沟通, 书本学习与实践得以结合, 使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得以凸现。通过学习乡土文化知识,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能力, 关注乡土文化实施的过程和学生的理解, 并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的建构文化、生成文化, 在实际情况中, 在社会实践中、在生活体验中培育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达成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
实验教材《乡土文化读本》属活动课程,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 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实验教材在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充分发展的过程中, 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作为重点。所以, 它强调学生应在活动中学, 注重直接体验和积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每章大都围绕一系列重要问题或挑战性任务而编排学习内容, 安排学习活动, 学生便按照该系列课题或主题参加学习活动的, 在活动过程中收集书面材料和实际材料, 进而通过自己的思考, 操作以及与同伴的讨论去解决或提交作品, 另外教材的内容还是围绕一个一个主题或课题而从多种学科或多种现实中收集组织的。这种综合性内容不受学科知识的束缚, 因而有助于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多种能力的均衡发展。
尊重地方性的本土知识是实验教材的出发点和显著特点。只有学生真正掌握地方性知识, 才有能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只有让地方性知识进入课程, 学生才能形成对地方的归属感、认同感, 才能关注和关心地方的发展和进步, 才能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愿望, 也才能具有爱地方、爱国家的品德和情感。地方性的知识能够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发生联系, 与普遍化的知识相比, 没有丝毫的优劣高下之分, 只有将地方性知识纳入课程体系, 才能使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接轨, 才能丰富学生的生活世界, 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
[具体内容]
《乡土文化读本》有目录、前言, 暂拟为六章, 各章依次为:悠久的历史、秀美的山川、丰富的物产、灿烂的文化、淳朴的民俗、杰出的人物。
[学习方式]
1. 开展研究性学习。
2.开展体验性学习。
3.开展合作性学习。
4.开展创造性学习。
5.开展网络学习。
[教师角色]
《乡土文化读本》所设计的语文实践与综合性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1.教师是学习主题创造、设计的引导者。
2.教师是活动、组织的协调者。
3.教师是学生实践的指导者和服务者。
[教学原则]
1. 整合性原则。
2. 开放性原则。
3. 自主性原则。
4.实践性原则。
5.探究性原则。
6.生成性原则。
[教学方式]
实验教材的学习不同于以往的语文学科课文课程, 在实验的过程中, 在教学途径与教学方式上,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从书本走向实践。不忽视知识的价值, 不囿于书本知识范围的限制, 从单纯的课堂讲授转向通过学生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来学习。
2.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有限的校园中的学习转向更充分的利用社会的丰富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
3. 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走向主动的探索,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和权威。
4. 从注重结果、结论的教育转向注重学习过程的教育。
5.从机械的指令性的程式化教学走向生动的创造性教学。
[实施建议]
1.主题的选定以学生为主体。依据现代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互动。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 使他们可以自主开展学习, 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发展个性。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经验、条件、能力等选定所要学习的主题。如有些学生如果对民间故事感兴趣, 让其走访民间艺人、故事篓子、民歌手等, 然后自己整理, 润饰加工, 使其具有文学性和可读性, 幽默风趣, 耐人寻味, 并将它装入学习成果精选档案袋。如果把学生的兴趣, 爱好调动起来后, 他们就能倾注全部热情, 兴致勃勃, 认真地学习。教师可以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引导: (1) 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实际问题等给予积极的引导, 既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也要注意所选问题的价值; (2)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引导的目的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 而是提供信息, 启发思路, 补充知识, 介绍方法和线索。
2.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策略的鼓励。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和资料, 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图书馆、人际交往等获取资料的方法和途径。重视学生调查、实践、访问、查阅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与策略,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3.重视学习的总结, 交流与分享。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成长尤其重要。在实验的不同时段,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进步, 已实现的目标以及所走过的弯路进行总结。通过反思和反省, 为学生的成长提供重要契机, 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习惯。每章学完之后, 都要及时进行总结、交流和分享。在合作、交流中, 学生学会理解和宽容, 学会客观的分析和辨证的思考, 也学会申辩。
[评价方式]
《乡土文化读本》实验教材对学习效果的评价采用档案袋评定, 注重学生的自我接受、体验、展现和反思, 强调学生参与 (制作档案袋) , 使学生在体验中认真反思他们的作品、知识和理解。既可采用学习成果精选档案袋, 也可采用“主题探究活动档案袋”评定。具体设计如下:
语文实践与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档案袋
1.学完物产这一章后, 确立一个你感兴趣的与本地生态环境相关的主题。
(1) 说明所选主题对本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2) 指导教师对说明的评语_____。
2.制定周详的计划, 发现关于这个主题的相关信息。
(1) 说明如何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
(2) 概括相关信息的大致内容, 优势与不足。
(3) 尝试提出假设。
(4) 指导教师对收集信息的方法、资料、概括、假设的评语______。
3.运用恰当的方法 (科学或社会科学的方法) 进行探究。
(1) 制定有助于假设检验的方案。
(2) 教师对研究过程的评语______。
4.根据你的研究结果, 撰写一份建议或报告, 在建
议或报告中提出你的行动策略或政策改变意见。
(1) 形成建议或撰写正式报告。
(2) 对建议或报告评价的证据 (论证活动安排) 。
5. 将你的发现或建议提交给一些有能力实现你的想法的机构, 如乡政府, 环保局等。
(1) 建议及报告接受部门证明。
(2) 建议及报告采纳情况附录。
8.九年级课程纲要 篇八
摘要:通过对甘肃省某县15所学校的调查发现,该县化学课程资源丰富而又贫乏,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依然是“新瓶装老酒”,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调查与分析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1-0028-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1问题的提出
A县位于中华腹地、甘肃省东南部,分布于秦岭山脉西南端丘陵河谷地带。该县中部地域宽阔、地形多样、矿产资源丰富,融名胜古迹、民风民俗、自然风光于一体,享有“陇上江南”的美称;北部以铅锌矿最为丰富,素有铅锌重镇之盛誉;南部又以金矿著称。1985年该县就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108个对外开放县之一,1998年又被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近年来,A县已初步形成了粮食、畜牧、林果、蔬菜、烤烟五大农业基地及有色金属、酿造、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五大体系。A县启动新课程已历6个年头,6年来,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怎样,课程资源的适切性如何,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是新课程实施的对象,他们最有发言权;而且来自学生群体的信息是最真实、最可靠的。因此我们做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学生意向的调查是适当的、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2 调查内容及分析
2.1调查对象
我们选取甘肃省A县具有代表性的学校15所作为研究对象,所选取的这些学校中有占全县总人口近40%的西片学校5所,北片矿区学校3所,东片盆地区学校2所,南部山区学校3所,城区学校2所。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与师生座谈为辅。共发放调查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1份。为保证问卷的真实可靠,要求当堂填写、不互相谈论,并当堂交卷。在问卷的统计中,进行了分校、分片和综合统计,希望能从中看出学校理念、经济、地域和民风等对我们所要调查的信息的影响。
2.2调查内容及分析
表1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从表中可以看出,84.64%的学生是喜欢化学的,城区学生所占比例更高(92.63%)。只有一所学校的九年级学生例外:不喜欢化学的学生超过了一半(52.50%)。从与该校师生的座谈中得知,九年级的2位化学教师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还处于经验积累期。通过调查还发现,A县的完全中学将主要精力放在高中部,致使初中部的教师在人员配置上处于劣势,该校就属于此列。在学生喜欢的活动中,喜欢实验、观察活动的占70.97%,西片学校达到74.69%;在喜欢阅读的书籍中,城区学生喜欢读故事书和科普读物的比例相差不大(36.84%、35.79%),但西片学生喜欢读故事书的学生几乎占到一半(48.55%)。
从表2可以看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学生首先求助的是老师或同学,其次是图书、杂志等相关资料,最后是上网;这符合代价最小原则。在经济欠发达的A县,多数学生要上网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迫不得已只有去网吧,花费时间和金钱或许还得不到有价值的信息。
表3的调查数据表明,超过一半的学生(55.61%)认为参加化学活动不但不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反而对其它学科的学习有帮助;但对学校开展的与化学有关的活动的调查,数据分布离散度大。学校开展的活动很有限,几乎没有开展。
对已有资源的利用情况的调查中显示,校内供学生使用的学习资源除教科书外主要是实验室和光盘资料;而老师经常使用的只占26.42%,偶尔一用的高达38.71%。老师按照教科书的顺序进行教学(86.79%), 做过课本上要求的化学实验(61.60%),学生观察身边的化学现象,能提出问题(58.22%)。使用电脑、使用化学教学软件学习、听科普报告、去科研机构参观、甚至从图书馆借阅化学方面的图书、杂志都是不可能的事。虽然多数学校配备了电脑,但仅限于上信息技术课,而信息技术课的内容“玩”的居多。对于使用化学软件学习,那几乎是一件奢侈的事;微机教室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部分学校还有多媒体报告厅,但用途已逐渐变为放光盘、讲公开课等。校内图书馆名存实亡,校外图书馆化学方面的书籍很少且很陈旧。东片某校学生这样写着:上化学课不做实验,老师干巴巴地讲,学生迷迷糊糊地听;上网不方便;没有科技馆等类似地方。西片学生这样填写:没有社会实践;实验能力差;没有从实际出发,只注重成绩;做题太少。南片学生填写的是:没有实验;没有条件上网。北片区学生填写的是:没有开放学生实验室;大家很少在一起讨论化学;在学习上,自己不是很主动;老师对学生没有太大信心;没有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等等。综观A县各校情况发现,对于演示实验,部分学校还能做一些;学生分组实验,有的学校做过一次,有的做过两次,多数学校学生分组实验一次都没有做过!究其原因,一些易损耗品(如试管)损坏后未能及时添置,药品过期无法使用等等,总之不是缺仪器就是缺药品,使实验不能正常开设。
在希望开发利用的化学课程资源中(表4),开发与农业有关的资源呼声最高(80.65%),因为A县是农业大县;其次是与衣食住行有关的资源(76.50%)。值得关注的是,北片处于矿区的学生和城区学生选择开发与工业有关的课程资源的比例反而比其它选项都低。为何会出现如此耐人寻味的现象呢?原来处于矿区的3所学校中,一所是职工子弟学校,他们的父母都在矿上上班;其余两所虽然不是职工子弟学校,但他们对开矿、选矿、冶炼等见的较多,有的学生家长就从事着与矿有关的工作,耳濡目染,他们对于矿的事情要比其它片区的学生知道的多,尤其是乡镇、个体不规范企业带给他们的“工业三废”使他们深受其害。A县地势北部高城区低,学生希望在教学中补充与我们周围的空气、水、绿色植物等相关的化学知识(83.56%);农药、化肥、油漆、涂料等的知识(70.20%);液化石油气、沼气等燃料知识(68.05%);其他所列选项的选择率皆已接近60%。由此说明,A县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希望了解家乡,了解周围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在填写的其它希望开发的课程资源中,西片、东片学生希望介绍常见食品、蔬菜的农药污染问题,大蒜的药理,不同农作物的化肥施用量,农作物种子的培育,地膜处理,果树管理,制矿泉水,地方特色小吃的知识等;城区和北片矿区学生希望重点介绍如何方便、简单地减少污染,废旧利用,食品卫生与健康,汽车尾气知识,厨房化学、宠物化学等;而南片学生只是笼统地要求介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
在对化学课程资源丰富程度的认识的调查中(表5)发现,有77.11%的学生认为不丰富;只有北片某校学生认为课程资源丰富(40.00%)的比率大于认为不丰富的比例(32.00%)。走访该校学生,他们说资料多得看都看不完!是什么资料呢?原来是自己和家长购买的各种习题资料、参考书!这些单一的纸质文字应试资源,数量再多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扩展。由此反应出该校学生对于课程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不是很清楚,在他们的心目中,有参考书看、有习题资料做,课程资源就已经相当丰富了。
在开放性简答题“你认为学习化学知识对你的生活和未来有什么用?”的回答中,多数学生认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用到化学知识,化学学习是他们掌握今后生活技术的关键,如健康饮食,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不盲目使用化学用品,节约能源,保护空气,了解工业、农业、食品生产和加工等方面的知识。有的学生说的更干脆:“不至于不认识化肥!”“长大后就算当农民,也可以合理种植农作物,合理施肥,不会盲目,如果从事工业生产,对保护自己、保护环境、提高自身素质有很大帮助。”
3 启示与建议
3.1数学、物理、语文等其他学科是化学学习兴趣持久的前提和保证
保持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乐趣、志趣是每个科任教师长期研究的课题。此外,还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其他学科对化学的支撑。化学是自然科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往往要综合应用各门学科的知识。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对化学概念不能透彻理解,甚至不能正确理解,因此也就无法欣赏到化学的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文学科的缺乏;在许多牵涉到计算的内容中,原理的应用没有问题,但具体的数字运算却常常出现错误。究其原因是基础知识缺乏、偏科等原因造成;在基础教育阶段只有多学科齐头并进,各科迁移,单科突破,才能整体受益,也才能使化学兴趣弥久愈浓。
3.2校园环境建设中,要重视实验室、图书室内容的建设,将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A县有不少校园建设示范学校有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等,部门齐全,但就是中看不中用。为改变这种现象,管理者需将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如对化学实验室配置必要的药品、仪器和设备,配备、培训实验员;更新图书,订购有价值的期刊杂志;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化学实验室管理制度。对于化学教师,可与学生一道,因地制宜,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替代实验药品或自制简易的实验仪器,这样既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节约意识、环保的意识。开放实验室、图书室,让学生能做自选化学实验,搞化学魔术表演,玩化学扑克游戏,猜化学谜语,搜寻化学哲理诗词、化学对联等,让校园活动丰富起来。A县的实验员很少有专职的,多数都是理、化、生、地、器材等兼管的实验员,年龄偏大,对工作已没有太大热情;因此需设法改变,努力提高实验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3.3创造条件解决教师后顾之忧,让师生走出校园,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化学
安全是悬在每位教师头上的一把利剑。在任何场合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但我们不能因为怕承担责任而不做事情,各方面应配合搞好学生安全工作,让教师有信心、有胆量将学生带出校园,如,参观净水厂、污水处理厂、制氧厂、活性炭厂、水泥厂、冶炼厂等;敢于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做调查,搞研究。只有让学生经历具体感知,然后才能抽象概括,最终到实际的应用。
3.4实行人性化管理,给教师些自由时间和人文关心,开发利用校内外化学课程资源,寻找课程资源利用的载体
A县的很多学校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并和教师工资挂钩,有个别学校要求教师每日的两次到校和两次离校都需到专人处报到,如果工作做了而没有去按时报到,工资同样会被扣掉,使教师疲于奔命。还有许多作业:二字(毛笔、钢笔字)一笔记(理论学习笔记),加上日常工作:教案、听课记录、作业批改记录、工作计划(总结)等都进行量化考核并和工资挂钩;对教师的管理细化了再细化。然而,对细节的过分追求以至于迷失了对大局的把握,学生素质却每况愈下。管理者要充分信任教师,给教师一个宽松的环境,对于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应付上级检查的)少做一些,腾出时间干一些该干的事:走出校园看看制氧厂是怎么制氧气的、农民用什么肥料、打什么农药,调查一下河水污染问题,看看生铁冶炼厂是怎么炼铁的等等;将丰富庞杂的化学课程资源进行遴选、组合、改造、创造,将其作为教学内容、拓展资料、课外活动素材或教学实例等进行教学活动,实现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产生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钟启泉,崔永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九年级课程纲要】推荐阅读:
四年级下册总课程纲要08-12
田径校本课程纲要07-18
校本课程指导纲要07-19
海绵画课程纲要07-25
快乐舞蹈校本课程纲要07-07
手抄报校本纲要课程07-16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纲要08-01
趣味英语课程纲要09-03
绘本校本课程开发纲要07-09
课程纲要分享课的教学反思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