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柴胡疏肝散运用探究论文

2024-09-06

中医内科柴胡疏肝散运用探究论文(精选4篇)

1.中医内科柴胡疏肝散运用探究论文 篇一

1 郁证

郁证以心情抑郁, 情绪不宁, 胸部满闷, 胁肋胀痛, 或易怒喜哭, 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表现。肝为风木之脏, 主疏泄, 其气升发, 喜条达而恶抑郁。精神刺激, 情志抑郁不畅, 可使肝之疏泄功能失常, 气机不畅形成郁结, 则肝经循行之处出现满闷、胀痛或梗塞不舒之症;同时, 气机郁结会反过来加重情志抑郁,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治疗以柴胡疏肝散, 组方:柴胡、香附、枳壳、川芎各10~15g, 生白芍15~30g, 陈皮6~10g, 炙甘草5~10g。心理负担重、情绪低落者可加郁金20~30g, 合欢皮15~30g, 合欢花10~15g, 青皮6~10g, 苏梗10~15g, 以加大调气解郁力度;心烦、情绪急躁、夜不能寐者加用龙骨、龙齿各20~30g (先煎) , 栀子3~10g清心重镇安神;嗳气、胸闷、恶心者加旋复花10~20g (包煎) , 代赭石15~30g (先煎) , 姜半夏5~10g降逆止恶;食积腹胀者加焦三仙各10~30g以消食化积。

病案1患者女, 46岁, 2009年12月初就诊, 自就诊前1年离婚后, 情绪持续低落, 近3个月来更甚, 常独自流泪, 不喜与人接触, 夜不能寐, 白天时发胸闷不得透气, 甚产生过自杀念头。纳减, 二便调, 舌淡苔薄, 脉弦细, 辨证为肝郁脾虚证。方药:柴胡15g, 郁金30g, 香附15g, 合欢皮30g, 合欢花15g, 当归15g, 炒白芍30g, 川芎10g, 陈皮8g, 桔梗5g, 龙骨30g (先煎) , 夜交藤30g, 炙甘草8g。7剂, 水煎服, 每日1剂。同时和患者谈心, 开导患者。二诊患者独自来院, 自述睡眠、胸闷明显好转, 遂去龙骨、桔梗, 余方药同前, 7剂。嘱患者放平心态, 心中郁闷可找信赖的人倾诉、交流, 不能遇事总独自扛。三诊患者面带微笑, 精神状态趋于正常, 自述已无明显不适, 停药, 建议服用逍遥丸、归脾丸善后。随访2年未复发, 现已重组家庭。

2 肝胆病

肝胆病多表现为右胁肋部肿胀、疼痛, 纳减、乏力等。辅助检查可发现肝功能异常, B超或CT可发现肝胆的病理性改变。其病因多为嗜酒或嗜食肥甘厚腻或湿热疫毒, 病机为诸邪郁于肝经, 肝络失和, 不通则痛。方药:柴胡、香附、枳壳各10~15g, 陈皮6~10g, 丹参15~30g, 川芎8~1 5 g, 生白芍2 0~3 0 g, 生甘草5~1 0 g。乙肝可加用虎杖、蛇舌草、茵陈、藤梨根各15~30g;脂肪肝加鳖甲20~30g (先煎) , 绞股蓝15~40g, 荷叶10~20g, 山楂10~20g;合并肝功能异常加藤梨根15~30g, 平地木10~20g, 三叶青10~20g;酒精肝加用葛花、葛根各15~30g, 鳖甲20~30g (先煎) ;胆结石加用郁金、鸡内金、广金钱各15~30g, 海金沙20~30g, 伴黄疸者则分阴黄、阳黄之不同加用茵陈术附汤或茵陈蒿汤。另, 为保证治疗效果, 须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所谓“三分治, 七分养”, 脂肪肝必须清淡低脂饮食, 坚持运动锻炼;酒精肝必须戒酒;胆囊炎必须坚持三餐按时就餐, 低脂饮食, 尤其早餐必须吃。

病案2患者男, 42岁, 2013年10月初就诊, 自述近1个月来, 双下肢乏力明显, 伴右胁肋胀, 偶发头昏。纳如常, 二便调, 舌质红, 苔黄腻, 脉弦数。外院查总胆固醇 (CHO) 6.78mmol/L, 甘油三酯 (TG) 4.47mmol/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185U/L, 碱性磷酸酶 (ALP) 173U/L。B超示脂肪肝。中医辨证为肝郁痰凝型胁痛, 西医诊断:高脂血症、脂肪肝。方药:柴胡15g, 郁金30g, 丹参30g, 绞股蓝30g, 生山楂15g, 虎杖15g, 鳖甲20g (先煎) , 平地木15g, 藤梨根20g, 三叶青10g, 生白芍30g, 枳壳15 g, 生甘草10g。14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分2次服。另辛伐他汀片20mg, 每晚1次。嘱患者清淡饮食, 适度运动。二诊患者乏力、胁肋胀减轻, 效不更方, 续服14剂。三诊复查肝功能、血脂示:CHO 5.10mmol/L, TG 2.1 1 m m o l/L, A L T 8 6 U/L, A L P 6 4 U/L, 前方去三叶青, 加荷叶15g (后下) , 14剂, 余治疗同前。四诊已无明显不适, 续三诊方药14剂。五诊复查肝胆B超、肝功能、血脂, 示肝脏脂肪沉积, CHO 3.28mmol/L, TG1.65 mmol/L, ALT 40U/L, ALP 38U/L。为方便患者, 每日绞股蓝20g, 生山楂10g水煎代茶饮;辛伐他汀片10mg, 每晚1次。半年后随访, 复查肝胆B超、肝功能、血脂, 示未见明显异常。治疗方案调整每日绞股蓝15g, 生山楂10g水煎代茶饮;辛伐他汀片10mg, 隔日1次。

3 乳腺病

从经络循行来看, 足厥阴肝经循行到期门穴后, 布胸胁环绕上行, 有一分支过乳头, 入胸中, 和手太阴肺经相接;足阳明胃经行缺盆下而贯乳中;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而与乳联;冲任二脉起于胞中, 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至胸中, 冲脉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故乳腺疾病与肝、胃、肾经以及冲任二脉密切相关。乳腺疾病中, 尤以乳腺增生、乳腺囊肿、乳腺结节、乳腺纤维瘤等良性疾病发病率为高, 多表现为乳中结块, 肿胀作痛, 或每与情志因素相关, 抑郁、烦躁、发怒时加重;或与月经相关而呈周期性发作。此皆由情志不畅, 肝失疏泄, 气机郁滞而致。气机阻滞, 则血行不畅, 必然导致血瘀或津液代谢异常, 化生痰饮, 痰瘀与气相结, 表现为胁肋刺痛、乳中结块、舌青紫或瘀点瘀斑等症。治疗当疏肝解郁, 活血散结, 以柴胡舒肝散治之。组成:柴胡、香附、枳壳各10~15g, 陈皮6~10g, 川芎9~15g, 路路通10~20g, 丝瓜络10~30g, 通草10~20g, 生白芍20~30g, 炙甘草5~10g。胸部疼痛为主加郁金15~30g, 红花5~15g, 元胡8~20g;如有结节加鳖甲20~30g (先煎) , 山棱、莪术各6~15g, 红花10~15g (该组经期禁用) ;乳腺癌术后加鳖甲20~30g (先煎) , 蒲公英、蛇舌草各15~30g, 仙鹤草2 0~5 0g, 山慈姑5~1 0g;体虚乏力加生黄芪10~25g, 党参10~20g, 白术10~18g, 杜仲15~30g, 仙鹤草30~50g。

病案3患者女, 32岁, 因双乳胀于2012年10月底来诊。述每遇月经期乳胀加重, 自行触摸未及肿块或压痛, 纳可, 二便调, 寐宁, 舌红苔薄, 脉弦。乳房B超示:双乳小叶增生。辨证为肝气郁结型乳癖, 方药:柴胡12g, 香附12g, 当归10g, 炒白芍30g, 路路通15g, 枳壳10g, 陈皮6g, 川芎9g, 丝瓜络20g, 通草10g, 炙甘草6g。7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分服2次。二诊乳胀明显减轻, 续上方7剂, 服用同前。三诊症状已无, 嘱逍遥丸巩固2个月。随访未复发。

4 胃肠病

胃肠疾病多表现为:胃脘部胀气、疼痛、烧心, 伴嗳气、泛酸、善食易饥等症。病机主要是肝郁脾虚, 脾不化湿。笔者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治疗常见胃肠疾病 (如慢性浅表性胃炎或伴糜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柴胡、香附、枳壳各10~15g, 川芎、陈皮各6~10g, 生白芍20~30g, 炙甘草5~10g。泛酸、烧心明显加海螵蛸15~30g, 煅瓦楞20~30g (先煎) , 白芨8~15g, 浙贝母15~30g;胃肠以胀为主加佛手、紫苏梗、莱菔子各10~15g, 木香8~1 5g;乏力明显加党参1 5~2 5 g, 炒白术1 2~2 0g, 生黄芪15~30g;舌苔厚腻重加苍术10~30g, 藿香10~20g, 佩兰10~15g, 砂仁3~6g (后下) , 薏苡仁15~30g。

病案4患者男, 42岁, 因上腹胀气伴烧心于2011年2月初来诊。仔细询问得知患者近来食量明显增加, 但食后上腹胀气明显, 无泛酸、恶心呕吐, 二便调, 寐欠宁, 舌淡苔腻, 脉弦细。辨证为肝郁脾虚型胃痛, 方药:柴胡、香附、枳壳各15g、川芎、陈皮各8g, 生白芍20g, 海螵蛸30g, 煅瓦楞20g (先煎) , 薏苡仁20g, 炒甘草8g。7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分服2次。二诊烧心、胀气明显好转, 上方改枳壳为10g, 海螵蛸20g, 余同前。三诊已无明显不适, 续服二诊方7剂。四诊患者已无不适, 续服二诊方药, 加以巩固。

5 代谢性疾病

代谢性疾病可见乏力、口干、头昏头痛等症状, 临床检查以舒张压升高为多、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可偏高、血黏度增加。如果不尽早干预, 可加速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笔者认为, 高血脂、高血糖、血管硬化等代谢异常性疾病多属痰、湿、瘀、虚, 病位在心, 病理变化的枢机在肝脾, 病久则累及肺肾。病初实证为多, 病久则虚实夹杂。肝主疏泄, 脾主运化, 肝气郁结、肝经不舒, 则脾失运化, 无法加速血脂、血糖的分解代谢, 故疏肝是标本兼治之举。笔者治疗此类疾病仍以柴胡舒肝散为基本方, 组方:柴胡、香附、枳壳各10~15g, 川芎6~15g, 红花10~15g, 陈皮6~10g, 炒白芍20~30g, 炙甘草5~10g。伴有高血脂加绞股蓝20~50g, 决明子、炒山楂、荷叶各10~30g;伴有糖尿病加玉米须10~50g, 北沙参、天花粉、芦根各15~30g;胸闷、胸痛、心悸明显加薤白10~15g, 全瓜蒌15~30g, 元胡10~20g, 龙骨或龙齿20~30g (先煎) ;乏力、短气明显加生黄芪15~30g, 党参15~25 g, 炒白术15~20g, 升麻3~10g;并发水肿加槟榔10~20g, 大腹皮10~20g, 车前子20~30g (包煎) 。

病案5患者男, 68岁, 2012年11月底, 因血压控制不理想来诊。诊见:体形肥胖, 时有头昏、胸闷发作, 嗜睡, 纳可, 二便调, 舌质紫, 苔黄腻, 脉弦数。当日血压180/120mm Hg。辨证为肝郁脾虚、肝阳上亢证, 考虑老年肥胖患者可能血脂高, 故方药如下:柴胡15g, 郁金20g, 川芎10g, 红花10g, 陈皮6~10g, 炒白芍30g, 绞股蓝30g, 决明子、炒山楂、荷叶各15g, 珍珠母30g (先煎) , 生甘草6g。7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分服2次。嘱继服先前降压药, 下次空腹来诊。二诊空腹检查血脂、血糖、肝肾功能, 示血糖8.26mmol/L, CHO 7.76mmol/L, TG5.25mmol/L, ALT 85U/L, ALP 76U/L, 当日血压160/108mm Hg。方药调整如下柴胡15g, 郁金30g, 川芎10g, 天麻9g, 钩藤15g (后下) , 生白芍30g, 绞股蓝30g, 玉米须20g, 炒山楂15g, 珍珠母30g (先煎) , 生甘草6g, 7剂, 用法同前。停先前服用降压药, 调整如下: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 每日2次;辛伐他汀片20mg, 每晚1次;盐酸二甲双胍片0.25g, 每日2次。三诊BP150/96mm Hg, 头昏、胸闷、嗜睡减轻, 续三诊中西药联合治疗。四诊BP 14 0/9 0mm Hg, 诸证又有所减轻, 续三诊治疗方法不变。五诊BP 135/85mm Hg, 应患者要求, 停汤剂, 每日绞股蓝20g, 玉米须15g, 炒山楂10g水煎代茶饮, 西药不变继服。半年后随访复查空腹血脂、血糖、肝肾功能, 示血糖5.42mmol/L, CHO 5.15mmol/L, TG 1.17mmol/L, A L T 3 8 U/L, A L P 2 6 U/L, 当日B P 1 3 2/8 5 m m H g。嘱坚持五诊方药治疗, 不得擅自停药。

2.柴胡疏肝散在妇科病中的应用 篇二

中图分类号:R271.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2-0035-02

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古方作陈•散阵》,为调肝理脾之名方。原方由柴胡、陈皮、香附、川芎、枳壳、芍药、甘草组成,功用: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症见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恶抑郁。肝体阴而用阳,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血量的生理功能,肝又有易怒、易热、易虚、易亢的特点。妇人以血为基本,若素性忧郁,或七情内伤,或他脏病变伤及肝木,则肝的功能失常,表现为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经湿热、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和由此而表现的相关病机,影响冲任,导致妇产科疾病。表现为:月经后期、经前期综合症、经前乳房胀痛、不孕症、更年期综合症等疾病。

1所治妇科病的原因分析

邵淑霞、康连芳[1]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症60例,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头痛重加葛根、钩藤;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乳房、胸胁痛加川楝子、王不留行;烦躁发热、口干苦加牡丹皮、栀子、黄连、麦冬;面部痤疮加夏枯草、连翘、金银花;阴虚加女贞子、枸杞子、生地、熟地;腰痛者加续断、桑寄生。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 mL,早晚分服,于经前7~10 d服用至月经来潮。结果:痊愈36例,有效12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原文指出,本病与肝脾关系密切,尤其与肝关系最密切,加之中年妇女正处在工作学习最繁忙的阶段,在社会和家庭中担任重要责任,导致内伤七情、饮食失节或劳倦,于行经前体内阴血下聚平衡失调,生理机能紊乱,以月经前期出现肝脾、冲脉气机郁滞、气火偏亢病症为特点。糜澜[2]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治疗月经后期36例,临床表现月经周期推后7 d~2个月左右,经B超或尿妊娠试验排除早孕,伴经量减少,经色暗褐,或经前乳房胀痛,少腹坠痛或见烦躁易怒,手足心热,舌质淡红泛青,苔黄白,脉弦细。将月经周期分为经前期(7 d)用疏肝行气,活血通经法(柴胡15 g,赤芍15 g,枳壳15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15 g,三棱6 g,莪术6 g,丹参15 g,牛膝15 g,甘草6 g,服药3剂未行经可加大三棱、莪术用量);行经期(7 d)用疏肝行气,补血活血法(柴胡15 g,白芍15 g,枳壳15 g,川芎10 g,甘草6 g,熟地15 g,首乌15 g,黄芪15 g,当归15 g,若经量较多可去川芎、当归);经后期(16 d)用疏肝行气,补肾养肝法(柴胡15 g,白芍15 g,枳壳15 g,青皮10 g,香附20 g,山药20 g,枸杞15 g,续断20 g,熟地15 g,菟丝子15 g,枣皮10 g)。结果:治愈21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原文指出此类患者中,生活无规律者居多,同时伴肝郁气滞证候者亦较多,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化裁治疗本病临床效果较好,与雌孕激素治疗法相比,显示了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严宇仙[3]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肝郁型不孕症12例,临床表现为经期先后不定,量时多时少,色暗红,少许血块,经行不畅,乳房胀痛,小腹胀痛,心烦易怒,嗳气叹息,苔薄白,脉弦细。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随证加减,偏肾虚加枸杞、菟丝子、巴戟天、女贞子各10 g,杜仲15 g;偏血瘀加泽兰、当归、郁金、桃红、牛膝各10 g;偏痰湿加胆南星、半夏、茯苓、苍术各10 g。每剂煎2次,月经后开始服药,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服药3个疗程怀孕2例,4个疗程怀孕5例,5个疗程怀孕3例,6个和8个疗程怀孕各1例。原文指出七情不遂,肝气郁滞,或求子心切,肝气不舒,或肝阴不足,肝失所柔,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气血相合,冲任不资,以致不孕。柴胡疏肝散中诸药共奏疏肝平肝行气活血,调理冲任之功,而获良效。杨志平[4]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更年期综合症30例,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1天1剂,分早晚服,15 d为1个疗程。临床加减:阴虚火旺者加地骨皮、生地、黄柏、知母等;急躁易怒者加龙胆草、磁石、栀子等;情志抑郁加炙甘草、浮小麦、合欢皮、郁金等;用药3个疗程后,治愈12例,好转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中医认为绝经前后多为肝之阴血不足,阴阳失调,治宜疏肝解郁、养血调经、滋阴补阳等方法,可使疾病得到较好治疗。柴胡疏肝散中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养血,调整阴阳之功,临床随症加减,每每有效。

2典型病例

2.1李某,女,24岁,于2011年11月19日初诊。以经前乳房胀痛伴阴道不规则流血2+月就诊。刻下阴道不规则流血已2+月,血量少伴下腹胀痛,眠差,情绪急躁,舌红苔薄白,脉细弦。查PRL:680.20 uIU/mL。诊断:经前乳房胀痛、崩漏,辨证属肝郁气滞,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柴胡、赤芍、川芎、枳壳、陈皮、白芍、青皮、丝瓜络各10 g,香附、路路通各15 g。服药2剂后阴道流血止,服药5剂时乳房胀痛明显好转,继续原方加减服用5剂。2009年12月1日复诊,述服药第26天乳房胀痛明显缓解,复查PRL:567.60 uIU/mL。继续原方加减服用3个疗程(每周期服用10剂),经前乳房胀痛消失,无阴道不规则流血现象,经净后复查PRL恢复正常范围。

按:本例患者经前乳胀明显,伴下腹胀痛,阴道不规则流血,情绪急躁,结合舌脉,中医辨证属于肝郁气滞型。平素肝郁气滞,气血运行不畅,经前冲气偏盛,循肝脉上逆,肝经气血瘀滞,克伐脾胃,乳络不畅,可出现经前乳房胀痛。气滞血瘀,血不归经,可出现经期延长,量多。治宜疏肝理气,活血通络,用柴胡、枳壳、陈皮、青皮、香附以疏肝行气,丝瓜络、路路通活血通络。

2.2吴某,女,23岁,于2010年4月24日初诊。以月经周期紊乱、周期先后不定6年就诊。月经情况:4~5 d /20~50 d,以推后多见,经血夹块,经期小腹疼痛剧烈,平素白带正常,生活压力大,情绪抑郁,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诊断:月经先后不定期、痛经。辨证:肝郁气滞,疏泄失常。治宜疏肝理气,活血调经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陈皮、枳壳、香附、当归、熟地、川芎各10 g,茺蔚子15 g,鸡血藤30 g,炒川楝子10 g,甘草6 g。二诊,2010年5月10日,服药2周后月经来潮,经行腹痛有所缓解。继以前方加减治疗3个月经周期,患者月经周期为27~35 d,经行腹痛明显缓解。

按:本例月经周期先后不定伴痛经,当责之于肝郁气滞。肝郁则疏泄失常,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则见月经周期先后不定,不通则痛,则见痛经。故治当疏肝解郁,理气活血调经。

3小结

“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现代女性在工作和生活中担任重要角色,处于学习生活双重压力之下,易导致肝失疏泄,疏泄不畅,气机阻滞,发生妇科疾病,故治疗上从肝论治并取得满意疗效。柴胡疏肝散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名方,主治肝气郁滞证,目前此方广泛应用于各科疾病,在妇科应用中验证疗效确切。但在临床应用妇科疾病时必须抓住要点:一是证属肝郁,二是无明显虚证。参考文献:

[1]邵淑霞,康连芳.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症60例[J].吉林中医药,2007,27(7):33.

[2]糜澜.柴胡疏肝散化裁治疗月经后期36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1,22(5):26.

[3]严宇仙.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肝郁型不孕症12例[J].浙江中医药结合杂志,2003,13(8):509~510.

[4]杨志平.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更年期综合症30例[J].河南中医,2008,28(9):21

(收稿日期:2011-10-08)

3.中医内科柴胡疏肝散运用探究论文 篇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8月, 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胆囊炎患者80例,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平均每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 女17例, 年龄22岁~58岁, 合并胆囊结石者9例;对照组男24例, 女16例, 年龄24岁~60岁, 合并胆囊结石者8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参照《实用内科学》 (第十三版) [1]中有关慢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①间断或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感, 疼痛可向右侧肩背部放射。②有消化不良症状, 如恶心、喛气、反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 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③病程长, 病情经过有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的特点。④胆囊区可有轻度压痛和 (或) 叩击痛。⑤B超可见胆囊壁增厚、毛糙、胆囊缩小或变形等慢性胆囊炎的征象, 部分可见胆囊结石。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之法, 以柴胡疏肝散为主, 结合病情, 随证加减, 基本方:柴胡、川芎、枳壳、陈皮各9 g, 白芍12 g, 制香附、法半夏、厚朴各9 g, 鸡内金15 g, 金钱草30 g, 蒲公英15 g, 郁金12 g, 炙甘草6 g。脾虚者加党参、白术, 黄疸者加茵陈蒿、山枙子, 胁痛甚者加延胡索、当归、川楝子, 伴恶心呕吐者加生姜、竹茹, 便秘者加大黄、槟榔, 口渴者加麦冬、花粉、玄参。加水煎药至400 m L, 每日1剂, 分早晚服用。对照组用消炎利胆片 (广东罗浮山国药有限公司) , 6片/次, 3次/d, 口服;氧氟沙星片 (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0.2/次, 3次/d, 口服。2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 疗程结束后, 评定疗效。治疗期间注意休息、调情志, 避免精神紧张, 保持心情舒畅, 饮食要规律, 保持食用清淡、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 忌烟酒, 忌食辛辣油腻食品。

1.4 疗效评判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B超检查胆囊恢复正常, 随访1年未复发;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B超检查胆囊明显改善;有效: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 B超检查胆囊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及B超检查胆囊均无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达9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 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见表1。

3 讨论

慢性胆囊炎是由急性或亚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 或长期存在的胆囊结石所致胆囊功能异常[2]。目前, 西医治疗本病主要是消炎、利胆、解痉、止痛等对症治疗, 虽然能缓解症状, 但很难治愈, 部分反复发作者需要采取手术治疗。

本病在中医学属于“胁痛”、“胆胀”等范畴, 病位在胆, 病理上与肝脾胃关系密切。肝胆互为表里, 肝主疏泄, 喜条达、恶抑郁, 分泌和排泄胆汁;胆附于肝, 乃中精之府, 其功能既依赖于肝的疏泄, 储存胆汁, 又能促进脾胃运化, 以传输通降为顺, 胆腑清利, 则肝气柔达, 脾胃自无患也。其发病原因多因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情志不畅、劳累等引起, 情志忧郁或嗜食肥甘厚味, 损伤肝脾, 肝郁气滞, 脾虚湿困, 湿热内蕴, 阻碍肝胆气机, 肝失疏泄, 胆失通降, 胆液排泄失畅, 使肝胃升降失司, 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本病。所以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蕴结是慢性胆囊炎的主要病机, 治疗以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为法。因本病常见以肝郁气滞型为主, 兼有湿阻, 故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方中柴胡入肝胆经, 疏肝解郁, 升阳举陷, 白芍敛阴, 养血柔肝, 与柴胡合用敛阴和阳, 条达肝气, 两者相配一散一收, 调畅出入气机;枳壳行气消滞, 降胆胃浊气, 与柴胡相配一升一降, 调畅升降气机;香附行气止痛, 助柴胡疏肝理气;川芎行气活血止痛, 助柴胡解肝经之郁滞;郁金行气解郁, 利胆退黄;陈皮健脾理气, 燥湿化痰;金钱草入肝胆经, 清肝胆湿热;蒲公英入肝经, 清利湿热而解毒;半夏、厚朴燥湿健脾, 降逆止呕;鸡内金运脾消食;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 可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从而肝气条达, 血脉通畅, 脾升胃降, 气机调和, 湿去热消, 诸证皆除。

本文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 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总之,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具有显著的效果, 且副作用少, 不良反应小,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灏珠, 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152-2153.

4.中医内科柴胡疏肝散运用探究论文 篇四

1.1 一般资料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56例患者均为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患者,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 每组28例。治疗组男11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36.24±13.87) 岁, 平均病程 (2.84±1.91) 年。对照组男12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 (35.73±14.02) 岁, 平均病程 (2.66±1.78)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FD罗马Ⅲ诊断标准[1], 西医诊断为FD者;中医辨证[2]为肝胃不和证者;无贲门、食管及腹部手术史;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辨证不明确或有过多兼挟证或合并证;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对本药过敏者;有明显的心、肺、肝、肾功能的异常;有结缔组织病、糖尿病、精神病史, 有腹部手术史。

1.3 治疗方法

56例患者随机分为柴胡疏肝散治疗组和多潘立酮对照组, 每组28例。治疗组用柴胡疏肝散汤剂加减治疗, 组成为:陈皮10g, 柴胡10g, 川芎10g, 香附10g, 枳壳10g, 芍药10g, 甘草5g。上述药物水煎200m L, 每次服用100m L, 每日2次, 饭后30min服用。对照组用多潘立酮治疗, 每次10mg, 每日3次, 餐前30min口服。治疗期间停用一切与本病有关的治疗药物, 两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疗效评价标准

2.1 疗效评价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确定疗效。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症状积分减少>70%且<95%;有效:症状、体征好转, 症状积分减少>30%且<7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甚或加重, 症状积分减少<30%。

2.2 生活质量评价

采用功能性消化紊乱生命质量量表 (FDDQL) [4]。共40个条目, 对日常活动、忧虑、饮食、睡眠、不适、疾病处理、人际关系和压力这8个方面进行评价, 各个方面的计分用标准公式计算转换分数。

3 结果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1 两组总体疗效评价

治疗1个疗程后,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3.2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1个疗程后, 治疗组饮食、睡眠、日常活动、忧虑及压力等方面的因子分显著提高 (P<0.05) , 且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对照组仅饮食方面的因子分显著提高 (P<0.05) 。见表2。

4 讨论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将功能性消化不良证侯分为: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5]。肝胃不和型在功能性消化不良 (FD) 的患者中占多数, 其症状表现为:胃脘部胀痛, 攻撑作痛, 两胁胀满, 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 痞塞不舒, 心烦易怒, 善太息, 舌淡红, 苔薄白, 脉弦, 平素情绪易郁或易怒。中医藏象学说将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概括为脾升胃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是脾胃运化功能的活动形式, 是全身气机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肝主疏泄, 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气机疏通畅达、脾升胃降的重要前提。肝胃功能失调是FD发生的基本病机, 故FD的中医治疗, 主要从疏肝、和胃两方面治疗。

本研究针对FD发生的基本病机, 选用经典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柴胡疏肝散能疏肝解郁、调理气机, 使脾能健运, 胃能降逆。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香附理气疏肝, 助柴胡以解肝郁;川芎行气活血而止痛, 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 二药相合, 增其行气止痛之功, 为臣药。陈皮、枳壳理气行滞, 芍药、甘草养血柔肝, 缓急止痛, 为佐药。甘草兼调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 可奏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之功。研究结果表明,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且治疗组在改善FD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也显著优于对照组, 提示柴胡舒肝散的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功效, 对肝胃不和FD具有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Drossman DA.The functional gastro intestinal disorder sand theRome process[J].Gastro enterology, 2006, 130 (5) :1377.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社, 2002:132.

[3]王伟岸, 胡品津.功能性胃肠病中医临床研究规范化的若干问题[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24 (10) :941.

[4]高丽, 万崇华, 李晓梅.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应用概况[J].国外医学 (社会医学分册) , 2005, 22 (2) :78.

上一篇:东北师范大学期末作业下一篇:小额贷款公司操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