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优秀作文

2024-11-09

感受优秀作文(共16篇)

1.感受优秀作文 篇一

早上,暖洋洋的阳光射入被褥,我打了个哈欠,在阳光的抚摸下我的身体暖融融的,晨风中透露着几丝凉意,当我走到公园晨练时,人们面无表情,在这充满凉意的早晨晨跑;又不知从哪儿穿出了一缕缕的阳光,穿透层层云朵,照耀着大地。阳光照到树叶上,树叶上晶莹的露珠闪着五彩的光芒;阳光照到河面上,平静的河水欢快的舞动起来,、漾起一条条粼粼的波纹,如同舞动的丝带;阳光照到花朵上,含苞欲放的花蕾渐渐绽开“笑脸”;阳光照到老人身上,老人原本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露出慈祥的微笑……

在阳光下,一切都富有生机。奔跑在阳光下的我尽情沐浴着阳光,不再孤独,阳光精灵一直陪伴着我,如同一股暖流流入我的心田,令我全身都暖洋洋的。

阳光是什么?阳光是一种爱!

感受阳光600字作文:感受阳光

2.感受优秀作文 篇二

一、重视素材积累

充实文章内容条理化的语言和丰富充实的内容, 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常言道:“言之无物, 行之不远。”那么, 如何积累素材, 充实文章内容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走进生活, 积累文章素材。

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家庭里度过的, 接触外界实际生活的机会少之又少, 缺少对生活的真实感知。因此, 学生一看到作文题目就傻眼, 脑子一片空白, 无话可说。怕写作文的原因主要是心中无物,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 语文教师应给学生多提供一些实践活动, 让他们走进生活去感知生活, 从平凡、琐碎、简单、重复的生活中用心剖析其中的哲理, 用心去思考生活, 用心去体验生活, 这样才能“源头活水”滚滚而来。我有时带领学生在河畔清理垃圾, 捡拾秋叶, 捕捉昆虫, 栽花移草, 义务植树, 慰问敬老院,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 不仅树立了学生的劳动意识, 也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当然, 这些实践活动也使他们在作文中言之有物, 有感而发, 能够真切地反映出自己的所见所感。

2. 多读多记, 积累语言素材。

现实是五彩缤纷的、绚丽多彩的, 而学生的写作语言却十分有限, 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多写。“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为了让学生能读到更多、更有益的课外读物, 我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定期到学校的图书室借书, 每个学期都精心设计好班级图书角, 为学生订《作文选刊》、《快乐阅读》、《创新作文》等, 并号召学生相互交换借阅图书。

学生要记忆大量的优美语言作为自己文章的材料。如汪国真《旅行》中的“愿所有的幸福都陪伴着你, 仰首是春, 俯首是秋;愿所有的欢乐都追随着你, 月圆是诗, 月缺是画”;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等。学生如果把这些优美的语言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会增色不少。同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写日记、周记、评论和心得体会等, 要让学生多思考、多观察, 事事留心, 时时注意, 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较准确地写下来, 这就是素材的积累。除此之外,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 享受进步、收获的喜悦。

另外, 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作文语言。我在教学上很重视这一点, 经常写“下水作文”, 就是教师先写好作文, 读给学生或打印给学生, 再布置相近的作文, 然后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多角度的点评, 让他们欣赏教师的作文, 并告诉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背下来或者摘抄下来用在自己的作文中。学生对此很感兴趣, 因为他们很喜欢读教师的作品, 也很喜欢模仿创作, 这样的作文无疑是成功的。读是积累, 写是提高, 记忆是升华, 只有读、记、写结合, 才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二、重视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写作的灵魂,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作文教学的一项艰巨工程。下面我就重点谈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联想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 “真正的创造就是想象的活动”。它不受对象的限制, 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发散性、灵活性和变通性。对于开拓作文思路、发掘新意、提出新观点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想象会冲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采取多种训练形式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如我在教学中以“砖”为话题, 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立意:形状方方正正, 难道不能代表堂堂正正做人?有棱有角, 不是刚正不阿的表现吗?又如由圆展开联想可悟道不同的人生哲理: (1) 从圆的形象特征展开联想。人生就像一个圆, 一个空心圆, 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填满它。这其中包含了只有通过奋斗才会换来一个更充实、更圆满的人生的道理。 (2) 从圆的终点和起点展开联想。人生中最无聊的莫过于绕着同一个圆不停地跑。这又反映了人们对机械重复、缺乏创新的工作生活的厌倦和无奈。 (3) 从圆心到圆周的距离展开联想。从圆心到圆周各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那么圆难道不是公正的代表吗?先立观点, 然后进行推导, 凿凿有据, 令人信服。

三、修改润色, 文从改出

3.悉心感受学生的优秀 篇三

我一时很难去清晰界定什么是优秀,但我不时从具体的人和事中感受优秀,并把它们作为我的教育主张进而放大。我留有一张学生随意书写的纸条,我看到它会为学生的表现由衷高兴,我会讲述给现在和今后的学生听:

“您的文字就和您一样,平和真实的姿态中是无限的情感和体悟;您的文章就是您的课,睿智和深刻后涌动着思想的魅力,能将人的心灵涡卷,您的笔好比您生命绿叶上的脉络,而文字已融入您的血液。现在,这些带给我的更多是写作的营养和情感的触动,思维的引导,而以后,这些呈现给我的是流淌着感恩与温情的记忆,一位用心思考,用爱育人的班主任,一位用智诠释文字,用情演绎文字的语文老师。”

事情的缘由是,学生方舟向我要一些我写的文章,于是我把自己平时发表的一些小文章复印了几份送给她。第二天,她又把那些文章放回我的桌上,并附了这张纸条。看似一张小纸条,但许多人未必会有这样的习惯和这样细致的表达,我从中看到学生处事的周到,看到她心智的高度。从她的语言中可以发现,她有能力透视每个文字,有眼界观照现在和未来,一件细小的事情能拨动她的心弦,能激发她的想象。

有一天与方舟谈学习,她形象地把自己的学法概括为“顺藤摸瓜”。她的“顺藤摸瓜”法基本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基本是以问题为“藤”,摸那些深埋着的知识的“瓜”。比如,碰到一个自己不知道或感兴趣的事情,她马上就会去翻看课本或上网搜索,对这个问题做深入的了解。由事件到前因后果,由前因后果到人、事、物、图,一下子会发现“瓜果遍地”。有时会以一个人物为中心来网罗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形成“累累硕果”。第二层意思是顺学科之“藤”,摸文综之“瓜”。她会在学地理的时候想起历史的知识,看历史事件的时候联系地理知识。她看了大量的历史书籍,她往往会在这些书籍中发现它与地理和政治的交集,然后确定这些交集就是考试的重点。

这是一种优秀。一个人渴望成绩却不“小富即安”,而是从方法上寻求更大的空间,善于总结,独辟蹊径,且形象生动,从中你可以发现她开阔的思维和宏大的体系。

“层层叠叠的暗黄给崎岖的山路覆上了一层浓浓的寂寥与悲戚;冽冽狂啸的西风裹卷着孤猿颤抖而无助的哀啼,鞭笞着满是血痕、饱蘸泪滴的内心。路,艰难地延伸,却始终无法触及阴暗的苍穹,就如无力伤残的双翼无法承受遥遥无期的归途;风,肃杀地席卷,能扼杀一切生机,却吹不散早已凝冻的愁情;鸟,犹豫地盘旋,它汲取了自然的精华,可自然无可控制的威力却使它失去了飞翔的勇气。”

这是方舟面对杜甫的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下的句子,她巧妙地利用了诗歌的意象,借助自己的想象来扩展诗境,把简洁的诗变成丰富细腻的散文,一个病老无助的诗人形象毕现。她的语言如美丽的焰火,纷繁多姿,串串精彩,灵气逼人。

暑假,方舟到北京新东方学习英语,回校之后她与我谈起了在北京的感受,其中谈到她结识了一位13岁的深圳小女孩,“我真佩服她,我们谈得很投机,她這么小就去过好几个国家,读了很多名著,而且独立生活能力很强,志向是要创建一个自己的化妆品品牌”。方舟与我说起这位深圳女孩时言语中充满钦佩和兴奋,似乎小女孩是她的榜样,而在我看来,这实际是方舟的另一种优秀,因为她总是把自己摆在谦和的位置上,她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

于是我想,我心目中学生的优秀不是智力超群,不是能力过人,而是智慧而不失情趣。他有清晰的人生目标,有非同一般的行动能力,有丰富的涵养,有细腻的情感,有明澈的双眸,有阔达的胸襟;他自强而不自大,务实而不世俗,他能够在追求自己人生目标的同时,恪守人类最美好的品质,拥有人类最温暖的情怀,习得人类最睿智的思维,进而获得自己快乐、充盈的人生,这是我最想告诉我学生的。

其实,能悉心感受学生的优秀又何尝不是老师必备的一种优秀。

4.感受优秀作文 篇四

花,自然的精华,这些惬意之中齐放的娇花,总是能陶醉凡人的心灵。东风之中的桃花的春意,夏日下栀子花的芬芳,秋色之中菊花的清爽。不过这些娇气的花儿,享受完阳光的温暖和空气的清新,便匆匆扯下华丽的外衣,匆匆消逝。我常常只能在记忆的脑海里去追寻他们的身影。也许这就来至自然的,美丽高贵的花儿对凡人的态度吧!

天空阴云密布,却压抑着人的心弦。一场仁慈而又残暴的风雨即将席卷而来。门口一株秀丽的桃花此时此刻却成了我心头最挂念的事。真担心风雨会摧残那些脆弱的花儿。

黄昏下,天边的乌云奔腾而来,一点一点的吞噬这黄昏的天空。我和陈仁瑞、孙奥在街道疾驰,风卷集着灰尘扫过街道。与朋友分手后,我又加快了逃窜的速度,生怕自己被淋成落汤鸡。

疯狂的雨点在大风中咆哮,拼命的摇曳着春意的桃树,狂暴的将桃花花瓣撕扯下来,拽到污水之中,从此永远失去润泽。豆大的雨点携着残花扑面而来。

田野之上,风一遍又一遍的扫过,荡起一阵阵油菜花的金浪。这些卑微的菜花怎能承受风雨的撕裂呢?

玉色的晨光下,我再次踏上这片田野。雨后的清凉伴随着面向着阳光的油菜,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正迎着阳光崛起着。

昨日的风雨对他们竟一丝影响都没有,却增添了他们的灿烂,一根根朝天生长的绿茎,顶着一团团金黄,一朵朵精致的小金花上点缀着一颗颗晶莹的水珠,在晨光的映寸下,显得格外显眼。这些花的精美,是童话世界中所不能相比的。

夜幕已至,天边是一片漆黑,失趣之中,偶然回望,是远方梦的油菜花的金色海洋。

是的,也许从那些古老的诗集上,很难找到有关油菜花的优美的诗句,也许菜花历来是被忽略的对象…也许这就是平凡的魅力。

5.感受春天优秀作文 篇五

快看!新城路两边的樱桃树开满了美丽的花朵,那些粉红色的花朵很诱人。像优雅的舞者练习舞蹈。地上的草穿上了绿色的连衣裙。门前的田野是绿色的,你看不到其他颜色。油菜田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人们仿佛在海洋中徜徉。冈瓦布上的树已经发芽了,田野的风景似乎变成了一幅画。画中有山有水,真的很美。

人工湖的风景也很美。我和妈妈走在石子路上,看着人工湖的美景。石子路两边的花很美,一簇簇的紫色小花也很吸引人。许多人在这里欣赏人工湖的美丽,有些人拍摄人工湖的美丽风景。柳枝翠绿,柳树开始发芽。柳姑娘梳着绿色的长发,一阵风吹来,柳姑娘的头发随风飘动。玉兰花不甘示弱,绽放着迷人的笑脸,仿佛在这里迎接游客。低山上的竹林更茂密。人工湖风景如画,吸引了许多游客。

6.感受幸福优秀作文 篇六

乞丐有一元铜钱,一碗热饭,对他来说,是幸福;我有父亲的疼爱,母亲的呵护,对我来说,也是幸福。

幸福是一只大雁,带我飞向快乐的彼岸;幸福是一缕光线,带我逃离可怕的黑暗;幸福是一个微笑,让我有了勇敢;幸福是一粒糖果,让人醉于香甜。

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幸福,那他注定是黑暗的、孤独的、无助的,生活定是破碎的、残缺的;而拥有幸福的人,注定一辈子都是光明的、快乐的,生活也定是完美的、向上的、阳光的。

有一句俗语是这样说的:“拥有幸福就等于拥有了全世界。”

是的,一笔收入对商人来说是幸福;一次丰收对农民来说是幸福;一粒糖果对小女孩来说是幸福,一份微笑对我来说是幸福。幸福无价,亲情无价。有了亲情,就会得到幸福,有了幸福,就拥有了快乐,拥有了世界,拥有了美好的未来。

幸福是春阳,唤醒了河流;幸福是泥土,孕育了种子;幸福是天空,养育了白云。幸福还是什么呢?

7.让学生写出有独特感受的作文 篇七

一、深入生活实际, 积累写作材料

许多学生怕写作文, 甚至谈“文”色变, 他们觉得写作文就像喝汤药太苦、太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够丰富, 再加上平时不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遇到事情不去积极思考, 许多有新意的作文素材都白白地浪费了。要使学生想写作文, 乐写作文, 就要让学生养成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遇到可写的内容随时记录, 时间长了积累的写作素材自然也就丰富了, 有了写作素材何愁无物可写、无话可说呢?另外, 教师的指导要细致。如观察事物就要让学生调动各个感官, 对事物有个全面深刻的认识, 观察越细致越好。如, 观察一只蝴蝶可先从蝴蝶的颜色、结构特征观察, 再看它的动作姿态等。然后再有目的地观察, 是重点描写蝴蝶的外表还是描写它的动作要心中有数。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二、扩大阅读量, 丰厚文化底蕴

常言说得好:“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就强调了读和写的关系。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 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另外, 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指导到位, 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因材施教,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读有所得。除了大量阅读, 丰厚学生文化底蕴的方法多种多样。我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1) 多种渠道学语文。如, 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 收看电视节目, 听新闻广播, 让学生大量地接收信息, 丰厚文化底蕴, 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 真正做到“开卷有益”。当然大量接收新思想、新信息并不是全盘接受, 而是有目的筛选、消化。 (2) 读书形式灵活多变。可以是同学间的共同探讨, 也可以是为了一个阅读主题进行分工合作, 最后大家共同达到阅读目标。 (3) 注重阅读评价。在学生阅读完教师规定的书目后,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真诚地交流, 愉快地分享读书所得。

读、写结合是作文教学的一大法宝。学生在完成大量的阅读书目后, 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把阅读、写作结合起来, 要让学生做读书笔记,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仿写, 可以摘抄, 可以写读后感……方法灵活多样, 长期坚持, 写作水平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激发写作兴趣, 打开学生思路

作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

教师可以灵活掌握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例如, 练习写一次拔河比赛, 先让学生尽情地去拔河, 然后让他们回忆拔河的过程, 把拔河时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甚至是拉拉队的表现等记下来, 然后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重点来写。又如, 要练习写一种动物或植物, 就先调动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猜谜语或讲小故事,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也就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好的作文来。再如, 教学生按照方位顺序介绍一个地方, 学生初听起来感到无从着手, 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从自己最熟悉的家开始写。可以这样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有位老师要来我们班代课, 可他对许多同学的家庭情况不太了解, 他想去你们家家访, 可又不知你们的家在哪里?你来写一篇作文告诉他你家的位置以及从学校出发的行走路线吧, 谁写得最清楚, 老师就最先到达谁家。”学生的写作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开始愉快地作文, 而且作文超出了我的想象, 这正印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说法。

巧妙地帮学生打开思路。例如, 让学生写童年“趣事”, 教师可以先说说自己童年发生的引人发笑、妙趣横生的事情, 引导学生打开自己记忆的闸门, 回顾生活中那些记忆深刻的趣事。学生往往争先恐后地叙说自己的趣事。之后教师见时机已成熟, 让学生趁着兴奋劲写出来, 学生自然是信手拈来, 不再觉得写作文苦了。再如, 让学生写“第一次___, ”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 学生可写的东西很多。教师可以叙述自己第一次做饭时手忙脚乱以及自己忐忑不安的心情, 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帮助学生开阔思路, 让学生想到了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洗衣服, 第一次叠被子, 第一次独自在家, 第一次溜冰, 第一次骑自行车……通过讨论交流, “第一次”的种种情景又重现在学生面前, 丰厚了他们的情感。最后, 教师再顺势指导一下写作技巧, 学生写起作文来就有“下笔成文”的感觉了。让学生写出有独特感受的作文也就水到渠成了。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只要我们能摸透学生的作文心理, 选择适合他们的写作方法, 就一定能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的要求, 让学生写出有独特感受的作文。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这就要求学生的作文要有独特性, 如何让学生写出有独特感受的作文呢?深入生活实际, 积累写作材料;扩大阅读量, 丰厚文化底蕴;激发写作兴趣, 打开学生思路。

关键词:作文教学,独特感受,积累材料,丰厚底蕴,打开思路

参考文献

8.作文教学中感受能力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作文 感受力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73-02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常遇到学生“怕作文”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缺少写作的素材,二是学生缺乏写作兴趣,然而,即使有兴趣把生活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学生却又下笔维艰,因为,即使有了生活,也缺乏一定的感受能力,而且,不能笔下生辉,也写不出好文章。影响小学生写作的原因方方面面,首先要加强的是小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能力,因此,必须强学生的观察训练,丰富学生的视觉感知和听觉感知,提高生活品味,促进思维发展,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感受能力。

感受能力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基础。写文章首先是要有感受,只有感受到了,才会“情动而辞发”。感受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会表达思想感情。感受能力有利于文章生动地表达情感及意思。同一题材的文章表达的效果,由于个人感受而迥然不同。例如同样写《家乡的风貌》与《公园的一角》,对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前者比后者容易写,因为农村的孩子对家乡的山山水水和家乡的各种变化有着亲身的体验,对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来说,后者则容易许多,因为城市的孩子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在公园消耗掉不少的时间。如果没有感受能力为前提,农村孩子写不出对家乡的赞美之情,城市孩子写不出公园的俏丽多姿。

那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呢?

一、训练学生视觉与听觉的能力

要使学生有内容可写,必须吸收大量周围信息,注意积累材料。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组织学生多做定向观察,围绕同一观察目的,同一内容,在观察中把观察动植物、景物、场面、事情、人物等的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多看、多听、多问的好习惯,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逐步做到会听、会看、会问,并且及时记录见闻和感受,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学生不仅要注意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更重要的是善于发现,对生活的空间,有一个广泛的感受,对空间中的事物,有细腻的感知,只有善于发现,才能在有限的生活中的到无限的素材。

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发挥思维能力,使其对事物的形成、方位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尽量做到视觉感受深刻透彻,听觉感受绵远悠长。比如,正确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声音的不同特色,如:各种动物的叫声,火车的鸣笛声,人们的呼喊声等,这些声音,只有先用听觉来感受,才能用语言来表达。再比如,恰当指导学生感受春天里公园的绿色,小草的嫩绿、石头的青绿、树叶的柔绿、这些绿色,只有用视觉感知后细细品味,才能找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

二、训练学生感受的独特性

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体验,自然会有主观认识,这种认识具有独特性时,才能生动、深切。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去挖掘其内含,使之能够产生不同的感受。如同样是写《我的妈妈》,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妈妈对我照顾十分周到,天天早起晚睡为我洗衣做饭 ……”有的则这样写:“从妈妈那慈的目光中,我感受到妈妈对我是那样关怀、体贴,使我充分感受到了母爱是伟大的……”前者由于体验浮泛,表达不够真切,而后者,确实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感受独特因而表达生动。

如何训练学生感受的独特性呢?

我认为,重视实践,乃是第一位的,感受依赖于实践,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了解事情的真谛,深觉生活的可爱,没有实践,所有的一切都是空中楼阁,虚幻而不切实际。实践决定思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有了丰富的实践,还必须做到教、学、练相统一,动脑、动手相结合,这是训练感受独特性的有效措施。把自己想到的要说的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把课本中学到的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训练学生感受的独特性。在实践中得到的东西与课本中所学的东西都是密切相关的,必须思考得深、透,这样才能把真实感受描绘出来。

有了独特的感受之后,教师要注意在语言表达上引导学生,使其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训练学生抓住本质思考入微时,要注意步步引导,不可一蹴而就。如指导写难忘的教训,则先要学生抓住“教训”来写,使学生受到教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使学生难忘,学生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指导學生写某一处景物时,先启发学生抓住景物特点,然后分析这些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学生从中能够体悟到什么,情景交融。在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时,要先明确众多感受中的一点或两点,然后围绕这个点――也就是中心思想安排事件,列出提纲,要注意重点段突出,不可横排直叙。

随着训练深入,使学生明确写人要突出人物特点、本质、思想,写事要突出事件的重要意义,写景状物要表达真实感受,总之,只要善于抓住人、物、景的独特之处,深入体会其本质特点,独特之感便能体现于行文之中。

教师还需把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情境,使其增强感受意识,体会事物所固有的特性,培养感受的独特性。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情感的丰富性。

学生想象力的形成离不开感受能力以及情感的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可以使感受内容更加具体生动,所表达的思想更充沛。

如何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呢?作文教学中从教材出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充事实情节的不足,激发作文情趣,增强感受力,随着学生所学知识的结构变化,不断拓宽思维空间,展开想象空间,依据学习规律,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向纵深发展。小学生观察事物大多见木不见林,不善于抓住事物特点,对此,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展开想象翅膀,抓住事物本质,仔细观察,加入联想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总之,小学作文教学与培养学生感受能力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教师要根据作文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想方设法进行启发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感受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扎扎实实地搞好训练。

参考文献:

[1]于树漫 小学作文教学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 2006.10

[2]赵东阳 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6.12

9.优秀作文:感受坚强 篇九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马克思

书桌上摆着一本厚厚的《名人传“>名人传》,打开它,一个坚强的你向我走来了。见到你的时候,你正在专心弹奏那著名的《命运交响曲》,当琴音终止的时候,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虽然你无法听到这雷动的掌声,可你却从观众那洋溢着笑容的脸上读到了认可和鼓励。然而,人们只看到了你成功的.一面,却不知道这场演出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艰辛。来到你的创作室,我看见你正在用下腭顶着一根木棍支在钢琴上,认真演奏着自己风刚刚创作的曲子,一曲过后,你的额头上浸出了细小的汗珠。我很想对你说:“不要再演奏了!”可我知道无论我说什么,你都是听不到的。你就是你,凭着自己的坚强与命运抗争。

合上书,你的坚强形象在我的脑海中仍无法抹去。

语文课上,老师详细地为我们讲解着《陈涉世家》。一个坚强不屈的史学巨匠向我走来了。见到你的时候,你正在为李陵向汉武帝求情,然而,恼羞成怒的汉武帝早已对李陵恨之入骨,投降匈奴,这是他无法忍受的,于是他把对李陵的恨强加到你的头上,对你实施了残酷的宫刑后,投入了大狱。狱中的你悲愤交加,想一死了之,可坚强的你想到了《史记》,想到了自己的梦想,于是你忍辱含垢,在狱中继续完成那部历史巨著。你以你的坚强向世人展示了你不朽的人格。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就评价你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你以你的坚强赢得了后人的赞赏。

10.参观感受优秀作文 篇十

中粮智慧农场分7个场馆,自动旋转追光系统、垂直栽培系统以及漂浮栽培系统和有趣的DIY(自己动手做),让我们感受到农业科技及植物生长的奥秘。但让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这些,而是我们在参观花卉工厂的时候,我和倪洪炜一起干了件好事。

那时候我们正准备离开花卉工厂,6班在前,我们班在后,我排在我们班第一个。我们出去得经过一个消毒房,倪洪炜先站在门口挡着,让我们过去。而另一个门口站的是6班的类天岳,我只是大摇大摆地过去了,没有看他。我快到大门口时,王洁老师跟我说“你应该去扶门”。

我转头一看,我的同学正在奋力地推门,我紧走几步,和倪洪炜一样把门挡住,以便其他同学可以过去。看见我们班的同学欢快地走过去,我也感到很快乐,同时也反思自己,平时太不注意细节了,比如为后面的人扶门,是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老师讲过,家长讲过,但真碰到了,好像从来没有把听到过的行为规范与现实情景联系在一起,享受别人扶的门倒是理所应当一般。王老师的提醒太及时了,让我把学过的行为规范与现实情景联系在一起,以后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想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11.感受优秀作文 篇十一

首先,了解一下阅卷教师的工作特点,目前语文中考已实施电脑阅卷,每次连续一个星期的阅卷工作,每天几百份试卷的批阅任务,批下来腰酸脖子疼,又累又紧张。工作量大,易产生疲劳,阅卷教师不可能仔仔细细地批阅每篇作文。卷面不洁,主题不清,立意不明的作文,自然难得高分。所以考生应从阅卷教师的“感受”出发,注重作文写作“细节”的强化训练,让作文给阅卷教师为之耳目一新的“感受”,才能获得一个理想的高分。如何在众多的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阅卷经历,提醒考生注意以下细节。

一、讲究文面

常言道:字如其人,字是人的第二脸面。字迹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整洁,这是考生的作文给阅卷教师的第一印象。阅卷第一眼看的就是文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作文的分数起关键作用。考生需做好以下细节:

1.书写不能潦草,要便于认读,在清楚的前提下求美观。字不要太大,写得撑破格;也不要太小,认读起来费力。不用圆珠笔、铅笔书写,防止电脑阅卷扫描不清晰。2.要注意标点的使用,不能一逗到底。不能将句号都写成小圆点。要注意标点的书写规则,例如在每行的最末一格不能使用前引号、前括号、前书名号等。3.要注意行款与分段。标题应居中,段落开头应空两格。不能全文一段,“密不透风”;也不能开头、结尾各一小段,中间一大段;也不能分段过于频繁,二三句话一段。4.谨慎修改。非改不可的地方,要正确使用修改符号;不能乱圈乱画;更不要使用涂改液、改错纸,弄得文面像患上皮肤病,很难看。

考试时,即使平常字写得不大漂亮,只要时间许可,也要尽可能让字迹工整清晰一些,“不求漂亮,但求清晰”是字迹的底线。 当然,一手漂亮的字主要得益于平常的训练,清秀的字迹,整洁的卷面,疏密有致的段落布局,一定能得到阅卷教师“感受”上的肯定评价。

二、审题列纲

古人说,作文之道,审题为先。在动笔写作前,考生应先审题,给自己充足的构思时间,不要急于动笔,“宁多思三分,不快写一秒”。审题时,力求做到不漏、不误。所谓“不漏”,即全面审题,不遗漏任何要求;所谓“不误”,即正确审题,不误解题目的内在含义。考场写作往往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写到一半,再想另起炉灶,此时时间没了,心情也坏了,干着急。因此考生审题后应列出简略提纲,防止“三边工程”(边立项,边设计,边施工)。写提纲要把握两个细节:一、提纲要体现出层次,写提纲时把段落层次考虑周密,做到条理清楚、逻辑严密。二、提纲要体现出重点,一篇文章的材料,对表达中心来说,有重有轻,提纲安排材料应体现出重点,做到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三、开好头结好尾

常言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文章开头,能够激发阅卷教师的兴趣,使阅卷教师产生强烈的批阅欲望。因此,开头要与题目相呼应,并且要指向文章的主要内容。古人用“凤头”来形容好的文章开头,是说要像凤凰的头那样漂亮,精神,短小而有吸引力,用三言两语就进入正题,不拖泥带水。中学生的作文一般都只要求写六七百字,开头呼应标题,文章入题快,文字效率高,能给阅卷教师一种良好的“感受”。有的同学可能因为担心作文的字数不够,想在开头多写一点凑数,于是东拉西扯一大堆,后面应该突出的重点却草草了事,这不仅混淆了轻重主次的关系,还很容易使题目偏离主题。结尾是文章的帷幕。在帷幕拉上的瞬间,如果在文章的结尾精彩地画上完满的一笔,就会给阅卷教师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考生要记住三个呼应:与题目呼应,与观点呼应,与开头呼应;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凸显主旨,给阅卷教师以咀嚼回味的余地,作文分数自然就会很理想。

12.感受优秀作文 篇十二

评讲时, 我把这段话读给孩子们听, 引导他们对照要求发现问题, 学生不知所以。我问:“当他掉入河中时, 能不能看到妈妈跳水救他?他怎么知道是妈妈救了他的?掉入河中的那一刹那间, 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若有所悟, 小作者自己又说出这样的感受:“当时, 我只觉得身子直往下沉, 眼前迷茫一片, 想喊又喊不出来, 双手胡乱挥舞着。这时, 突然, 有一双手拽着我, 一股强大的力量将我拉了上来。我吐了一口水, ‘哇’的一声哭了。‘不哭, 不怕, 没事了!’我揉了揉眼睛, 原来是妈妈, 她身上也湿漉漉的, 我这才知道是妈妈救了我。”

修改后, 作文立刻“活”了。对照作文要求, 学生发现自己的感受的确被忽略了, 或者没有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 或者只在作文后用“一句话”式的感受概括总结。学生对自己心理活动变化没有敏锐的捕捉能力, 缺乏言语表达智慧。讨论时, 七嘴八舌, 下笔时, “词”海羞涩。说得热闹, 写得干涩, 作文陷入尴尬境地。

如何引导学生捕捉感受、形成诉求、智慧表达, 提高习作教学质量呢?我有几点思考:

(一) 创设生活情境:发现活动价值, 珍视自我感受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 就会产生写作的冲动。为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各类活动, 使学生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

四年级下册有篇关于体验的作文《护蛋》, 写得非常有趣。学生纷纷要求尝试, 一时间班上多了一群可爱的“蛋妈妈”、“蛋爸爸”, 他们那小心翼翼的样子真让人忍俊不禁, 发生的一连串搞笑的事情。写的日记也精彩纷呈, 学生的感受明显丰富了, 就连平时怕写作文的学生也向“一写作文就头疼”说拜拜了。

此次的写作同样是在活动之后,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我想, 因为这次活动是孩子们主动要求参与的, 摈弃了以往活动中的约束, 真正体验到活动的乐趣, 学生的情感得到自我的珍视, 有了宣泄的必要, 体会到表达的乐趣。这才是组织活动的价值所在。

(二) 明确写作意义:注重过程指导, 释放童心真情

以上述提到的“护蛋”作文指导为例, 教学中要明确重点写出感受。这样在活动过程中建构写作知识, 用知识指导写作, 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

学生用自己的个性语言书写, 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 比如:“我的蛋放在哪里最安全呢?放在口袋里?不行, 我太胖, 像个大熊猫, 万一我的肥肉将蛋挤坏了, 那岂不是‘傻’蛋凶手。放在书包里?也不行, 我书包里乱七八糟, 压坏了可不行。怎么办?我东张西望, 放哪儿最安全呢?忽然一张桌子出现在我眼前, 哈哈, 那儿最安全不过了。老师不在, 班上只有几个同学, 趁他们不注意, 我偷偷地跑过去, 将蛋轻轻地放到桌肚里, 这下可以‘蛋枕无忧’啦!谁会想到老师的讲台里会有我的蛋呢?哈哈!”多么幼稚的童真话语。学生的笔下没有了矫情虚饰, 真情实感自然流露。少了教化的痕迹, “伪作文”自然就销声匿迹。

(三) 立足课堂内外:读写结合有法, 积淀写作素养

很多人都说学好语文千法万法, 不如多读多写法。老师们鼓励孩子多读多写, 读报、读名著、读儿童文学, 日记、周记、读书笔记, 可是往往不得要领。班上一个女孩子特别爱看课外书, 家长也说小孩经常要求买书, 可是作文水平却依然原地踏步。这是个例, 却极具普遍性。学生一味地读书, 读得很多却只关注紧张的情节, 读而不得其法。班上另外一个男孩子, 写周记都是三段式:早上干嘛、下午写作业看电视或打游戏, 最后一句话“这天我真快乐!”写了几次, 几乎同样的话, 流水账一样, 写日记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他自己也越来越怕写日记, 无话可说, 写而不知其法。

其实, 读书的过程也是明白如何写的过程, 这需要老师的阅读指导, 不仅仅在作文课上, 平时的阅读教学也可以成为作文教学的基地。这样的教学既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感悟樟树的象征意义, 也让学生心中有“法“可依, 将目光聚焦到写上, 悟出文章写作的技巧、表达的规律。后来, 在课后实践观察仙人掌的活动中, 学生借鉴这样的方法, 有形化为无形。

“岁有其物, 物有其容, 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这是每个写作者的不懈追求。我想, 这何尝不是作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呢!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践行者, 老师就像一个调音师, 只有适时、适地、适法地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 才能奏响感受充沛的文字乐章。

摘要:四年级考试一篇作文题目:“我真……”作文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 写一件让你“高兴、伤心、失望、幸福……”的事情, 将事情写清楚, 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半命题作文学生比较喜欢, 跑题、偏题的现象不会出现。可是在改作文时发现, 不少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丢了!

13.感受春天作文初一作文 篇十三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在樱桃树上吗?不!我仔细地望着每个树枝树杈,什么都没有找到。只有几片烂树叶随风摆动,小麻雀跳上跳下地在欢乐地嬉戏着。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在菜地里吗?不!我低着头,瞪大了眼睛,寻找着发芽的菜种。菜地里空空如也,荒凉无比。唔……唔……唔……一阵风扫过,我冷得直哆嗦,急急忙忙地离开了菜地。但是,我不灰心,继续寻找春天的足迹。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在没开花的牡丹花上吗?是的!是的!是的!我终于找到了春天的足迹!只见枯萎、发黄的树叶在跳舞。你仔细一看,就会看见花枝上有一些粉红色的小花骨朵。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很满足地蹦蹦跳跳地往家走。

我一边走,一边唱:“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眼睛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哩哩哩哩哩哩哩,哩哩哩哩哩哩哩,春天在那小朋友眼睛里……”

14.初二优秀作文:感受音乐 篇十四

曲子的作者名叫华彦钧,出生在江苏无锡。他对民间音乐有着强烈的兴趣,从小就学了击鼓,吹笛,拉二胡,弹琵琶。十五六岁时,已成为当地一名出色的乐师。而他三十四岁的时候,疾病使他双目失明了。贫病交加的他,流落在街头,生活极为艰苦。但他骨气刚毅,从不乞求别人的施舍,而是以卖艺为生。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瞎子阿炳。阿炳长期生活于社会的底层,有着鲜明的爱憎,他曾编演过许多乐曲,刚才我们所听到的,就是阿炳的二胡曲代表作《二泉映月》。由于他生活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他也曾编演过许多讽刺性的乐曲,向邪恶势力挑战,如《听松》《汉奸的下场》等曲目,表达了他对日寇及汉奸的极大的义愤,而他因此也成为了反动当局的眼中钉、肉中刺。1947年,阿炳遭国民党殴打成疾,被迫停止了卖艺生活。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坎坷岁月,阿炳终于盼到了全国的解放,他的艺术生涯也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采访了阿炳,并在匆忙中录下了他所弹奏的《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六首乐曲。他还答应半年后继续录制二三百首二胡曲。可是,由于他长期遭受旧社会的折磨,竟于当年12月4日吐血去世了。阿炳之死以及他数百首乐曲的失传,不能不说是中国音乐史上永远无法弥补的一大损失。

《二泉映月》作为他仅保留下来的几首曲目之一,显得弥足珍贵。据说在录制它的时候,工作人员曾询问阿炳乐曲的名字。阿炳说,既然广东有《三潭印月》,那么这首曲子就叫作《二泉映月》吧。就这样,《二泉映月》流传了下来,而它也被看作是作是作者一生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二泉映月》以一种抒情式的音乐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和作者那无限深邃的感情。全曲共分为六段,经历了五次变奏。

在曲子开端是一段引子,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仿佛在乐曲开始之前,作者已经在心中默默地说了好久了,不知不觉地发出这声叹息,乐曲如同一个老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他在倾诉着在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他在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有又充满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第四段到达了全曲的高潮,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而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倾诉着,倾诉着,倾诉着……

可以说,这首曲子无论是在创作还是演奏上,都充分地表达出了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它不仅在国内深得人民喜爱,也在国际乐坛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它以它深沉、悠扬而又不失激昂的乐声,撼动着千百万人的心弦……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该曲的评价:“我应该跪下来听……”那是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弦乐合奏《二泉映月》(改编),当时,小泽征尔并没有说什么。

15.感受优秀作文 篇十五

一、引导学生感知生活, 珍视自已独特真实的心理感受

感受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 它渗透着人物浓厚的主观色彩, 也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同一处景在心情不同的情况下去欣赏会有不同的感受, 同一件事因不同的人去做感受亦不相同。不仅如此, 每一个因成长经历、性格差异、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的不同, 对人生的认识, 对生活的感受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珍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比如, 在长期戍守边疆的岑差眼中雪如满树的梨花一般灿烂, 想象奇特, 虽说边塞正处严冬, 却让人不由得想起春天, 所以才会有:“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妙诗句;同样是雪, 在宋代诗人卢梅坡的笔下又另有一番情趣, 它极富人的思想感情, 诗人以独特的视角, 尽力展示了梅雪为争春而让诗人头痛的感受, 故有千古名句:“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同是以雪入诗, 因诗人的经历不同、所处环境不同、欣赏事物的角度不同因而导致感受不同。

学生的作文其实也是这样, 想要掌握写作的第一手资料, 我们就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留心体验生活, 其间自己的感受最为真切。今年我班周记的内容定为《三班的故事》, 不同的学生因各种不同的原因, 对每天发生的事情, 感受也各不相同, 所以在周记他们记录了因运动会夺冠而开心, 因红歌比赛失败而伤心, 因作文获奖而骄傲, 又因某科考试失利而难过等各种不同的心理感受。

二、培养学生见微知著的能力, 抒写真实细腻的感受

有的学生总觉得人、事、物、景等司空见惯, 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也写不什么特别感受来。其实人们感知事物, 感受生活等都是需要调动各种感官的, 诸如用眼观, 用鼻嗅, 用耳听, 用脑思, 用心想等。人们只有尽情释放五官, 才能敏锐地捕捉外界有用的信息, 才能收集许多写作所需的有价值、有意义的材料。所以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见微知著的能力, 这样学生们在写作时才不至于叙写平淡, 才能写出细致入微的感受。鲁迅在《社戏》一文中那段前往赵庄看社戏时的景物描写十分经典, 让读者嗅到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水草的清香, 看到了似兽脊的远山, 听到了似是歌吹的声音��所以我们在平时就要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对待事物的体察能力。

比如, 在指导人物动作描写训练时, 先进行了一个热身活动——拣黄豆比赛, 老师课前先在每一个碗里放几十粒黄豆, 每组五人, 每组一碗, 每人在一分钟内用筷子挑拣黄豆到另一碗中, 拣多的人为胜。可想而知,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因亲自实践, 亲身参与, 他们的各种感官都充分调动起来了, 眼看别人拣豆的认真动作, 耳听组内同学的支持鼓励的话语, 心想自己拣豆的成败��然后我们再来让他们写作, 学生不仅写出了别人拣豆时的动作、神态, 还写出了自己拣豆的动作、心理以及组内同学的语言等, 感受极为丰富, 真实而又细腻。成功的作文往往视角独特, 学生的感受是真实的, 也让人觉得新奇。

三、启发学生积淀情感体验, 抒写丰富深刻的感受

情感也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 丰富的情感体验是文章感情丰富的前提。生活中人们因各种琐事而体验到的情感或愉悦或兴奋或悲伤或难过等, 而对于这些情感, 学生要有一颗敏锐的心, 决不能置若罔然, 不闻不顾。如果没有生离死别的痛, 也许就不会有史铁生充满感激思念之情的散文《秋天的怀念》;如果没有亡国的悲切之痛, 也许就不会有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真切而又深刻的愁思;如果没有骨肉分离的切肤之痛, 没有对故士对祖国的深沉眷恋之情, 也许就没有余光中的经典之作《乡愁》。

学生学习写作, 也要将自己的情感体验置于生活的土壤之上,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积淀自己丰富的情感, 在适当的写作实践中点击自己情感的按纽, 充分展现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感受能力。比如, 在引导学生练写《记住这一天》这一篇作文时, 教师应特别注意启发学生, 选择哪一天去写呢?为什么这一天值得去写呢?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这一天发生的事, 一定让你有特别的情感体验, 写作时要选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极力渲染这种情感体验, 才能收到良好的写作效果。批阅作文时发现, 有的学生选择了某一天消除了与母亲之间的误会, 有的学生选择了父亲逝世的日子, 有的学生选择自己获大奖的那一天��总之, 这一次学生的选材都是在已有生活体验的基础上, 叙事基础之上流露出了自己真实而深刻的情感体验。所以指导初中学生学习写作, 就要启发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积淀自己的情感体验, 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情真意切的作文来。

综上所述, 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真切深刻地感受生活, 珍视独特的心理感受, 培养学生见微知著的能力, 启发学生积蓄并倾注自己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不断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感受能力, 继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摘要:初中作文训练不是朝夕就能做成的事情, 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本文从引导学生真切深刻地感受生活, 珍视他们独特的心理感受;培养学生见微知著的能力;启发学生积蓄并倾注自己的情感体验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感知生活,见微知著,积淀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高学成.整体阅读三步法浅探[J].安徽教育, 1996 (4) .

16.作文教学中学生感受力的培养 篇十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A-

0054-0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它也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农村初中生的作文水平总体偏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不会观察生活、感受力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总是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学生的感受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利用课文培养感受力

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经典文章,郑振铎的《猫》(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语言入木三分,写活了人物的心理;《社戏》(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景物,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些经典课文是培养学生感受力的重要依托。

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时,笔者引导学生去感受:“十几年前(‘文革时),作者家门前的紫藤萝曾经被砍掉,零落无花,而现在紫藤萝又开得这样灿烂。你从这里能得到什么启示呢?”学生经过思考,体会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因而人不能被个人暂时的不幸压垮,而应始终积极向上地生活的道理。笔者随后让学生在课后结合自己的学习感受试写一篇类似的从生活小事中得到感悟的文章。在一篇题名为《感悟生命》的作文中,有一名学生写出了由放烟花而生发的感触:“今晚的天空好美。烟花高高地腾空而起,在空中幻化成种种形象,然后钻进浓浓的夜色中。在这妙不可言的夜色中,我想,生命只有一次,然而在这仅有一次的生命中,人人却都有机会如烟花般光彩夺目……”

引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经典片段的写法,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与生活感受,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即景作文抓感受

自然界中的山光水色、花开花落、月圆月缺都是自然现象,但为什么许多名家能将其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泪?那是因为名家在描写景物时融入了真情实感。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也常抓住各种不同的自然之景,让学生用心感受,把真情实感诉诸纸端。如在弥漫着白雾的冬日早晨、彩霞满天的秋天傍晚,笔者都会抓住这“天赐”的良机,毫不吝惜地停下课,让学生走出教室,全身心沉浸在自然景象中,然后要求学生立即写一段话。学生经过仔细观察、用心感受,往往能写出感染人心的文章。

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笔者带领学生走到教室外,亲身感受月光,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写一写感受。有一位比较外向的男同学写道:“今晚的月亮圆得像月饼,无论我走到哪里,它都陪着我走,就像小时候母亲教我走路那样,我走到哪儿她就跟到哪儿,时时刻刻陪在我的身边。”而另一位比较沉静的女同学则这样写道:“月上柳梢头,洒下满地洁白,轻柔如水。清风徐徐,吹动了我的衣襟,也吹乱了我的思绪,我的思绪如野马般奔驰在草原上……已度过十五个春秋,却像是在眨眼之间。我禁不住地问,月亮为何在不停地走?时间为何如此无情?为何在这恍若一瞬间的时光里,在我母亲的脸上犁出这么多的沟壑?为何在我父亲的双手上增添了这么多的厚茧?为何使我爷爷白发苍苍……月亮啊月亮,时光啊时光,你们就不能走得慢些吗?请你们慢些走。”

面对同一轮明月,学生却写出了全然不同的感受。当然,仅靠几次观景作文训练就想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与写作能力,那也是不现实的。那几次训练只能教给学生方法,学生在课后还得善于观察,学会抓住和利用灵感。因此教师也应对学生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新的感受飘过脑际,都要拿起笔将灵感写下来。

三、认识生活,感悟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我们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来谈如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情与现象,存在的种种人物和景象,平凡的也罢,激情的也罢,都是学生写作文的生动素材,教师要教学生去挖掘、认识、感悟。例如,学生一般认为向父母伸手要钱是理所当然的事,教师可让学生在接过父母手中的钱时试着说一声“谢谢”,让学生观察父母的反应,并将自己当时的感受用笔写下来。

为了让学生感悟生活,笔者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影片,如让学生观看《高山下的花环》《董存瑞》《黄河绝恋》等,在学生感动之余,“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写下观后感。另外,笔者还常结合当前的社会时事,给学生读一些报纸社论等,让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使学生不仅学会用心感受自己身边的小生活,还学会关心民生疾苦,关心社会这个大集体,让他们写出“大气”的文章来。

总之,不管采用什么样的途径,目的都是教会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学生只有将作文与做人、作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将对生活的思考融入到作文中,才能感受到生活处处有题材,不会再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慨。

上一篇:三农实践报告下一篇:梅花小区小高层住宅楼设计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