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共8篇)
1.中部崛起 篇一
中部崛起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中部崛起的问题与对策,有这样几点看法. 第一点,大家知道以前有一个说法叫中部兴中国兴,可见中部的区域很重要.从历史角度来看,中部也是国家发展战略强调的一个重要地区.最早孙中山先生就想以武汉为中心建立大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建国大纲,想以此带动二十世纪新中国经济的.繁荣昌盛.新中国成立以后,中部也是很受重视,最早给中部地区安排的项目,包括后来苏联专家的项目,最终部署了很多.但是后来走上了国防建设为重点的这样一个发展的道路,对中部也是更为重视.
作 者:陈东琪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刊 名:中国城市经济英文刊名:CHINA URBAN ECONOMY年,卷(期):“”(8)分类号:F2关键词:
2.中部崛起 篇二
会议指出, 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在内的中部地区, 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以来, 中部六省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是, 中部地区也面临着诸多制约长远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过程中, 要进一步发挥中部地区比较优势, 增强对全国发展的支撑能力。
会议提出, 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争取到2015年, 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的目标。为此, 一要以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切实改变农村面貌。二要按照优化布局、集中开发、高效利用、精深加工、安全环保的原则, 巩固和提升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地位。推进大型煤矿建设, 加快电力和电网建设, 大力发展原材料精深加工。三要以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为着力点, 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实力和水平。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四要优化交通资源配置, 强化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加快铁路网和机场建设, 完善公路干线网络, 提高水运、管道运输能力。五要加快形成沿长江、陇海、京广和京九“两横两纵”经济带, 积极培育充满活力的城市群;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 发展县域经济, 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六要努力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强耕地保护, 提高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七要优先发展教育,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增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八要以薄弱环节为突破口, 加快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 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完善支持中部崛起的政策体系。
3.武汉:意欲引领中部崛起 篇三
武汉市市长李宪生是一个地道的武汉人。目睹城市发展的起起落落,这位武汉人很有些着急。2003年的“两会”上,他对温家宝总理“武汉在哪里?”的追问引起了世人的关注。2004年的“两会”,他提出武汉的作用被低估。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制定,2005年,李宪生在“两会”上明确定位:武汉该是中部崛起的一个战略支点。
2004年初,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中部崛起的战略成为中部地区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经济的契机。
近两年来,武汉以积极的姿态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招商会上,同时,它也以开放和平和的心态举办各种论坛,探索新的发展途径。武汉作为全国的区位中心,正试图通过发展制造业、重振商业、积极发展房地产来引领经济的发展。
武汉能否成功引领中部崛起?
区域经济发展的东风
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淮先生认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中国目前区域发展总格局的形成。目前,我国共有四大经济区域。第一个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东部沿海地区,它是我国加快发展现代化的始发地。第二个是大西部地区,从2000年开始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在使这约占中国国土面积差不多60%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第三个是从2003年启动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而中部六省市在2004年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将在最近几年逐渐实施崛起战略。中央政府在政策走向上期待中部崛起能带动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的发展。
第二个层面是城市群的崛起以及相互竞争的不断加剧。人们熟知的城市延绵带有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等。按照中央战略部署,西部大开发出现的城市带,长江上游以重庆为核心的城市带,西陇海线以及西南线沿海城市带,北京、天津新区以及唐山等一系列城市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城市群等地区,成为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最快、政策关注最高的地方。
第三个层面是若干大中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加快。上海、北京以及其他区域经济核心的城市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引人瞩目的现象。城市建设和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当前经济运行中更应彻底解决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城市改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系列矛盾,积极促进城市化健康、良好地发展。
武汉的优势与隐患
陈淮认为,在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部地区显而易见地存在着一个进一步追赶东部沿海地区的问题。
武汉自有它独特的优势,当然,忧患也的确存在。
首先,人们通常认为所谓中部,包括河南、山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这六省。陈淮认为,中部六省有一个令人遗憾的地方,那就是六省并不是在努力形成齐心协力的发展态势,而是各省更希望借助于周边更多的发展机会,宁愿发散向外延伸发展。
其次,在中部六省中,武汉和郑州这两个省会城市都有基础和前景。两者一个紧锁长江中游,一个扼守黄河中游。从各方面来讲,两个城市在六省中有龙头的地位。然而另一方面,这两个城市也面临挑战和潜在的危机。安徽的部分城市,比如马鞍山、芜湖,甚至河北省,都更多倾向于和长三角结盟。而湖南对珠三角、泛珠三角经济区比较感兴趣。如果按这样的情况发展,中部并没有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如果各省又都向外延发展的话,本来地处中心的武汉和湖北,也许会脱离了城市延绵带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其中心地位反而有可能被边缘化。
回顾北京和上海的发展历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在城市建设中提出要由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发展,上海提出了要把自己建成远东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但是在第十个五年计划中,这两个大城市不约而同反过来发展第二产业,重新向工业化基础的产业发展。如果原本过度注重第三产业的城市注意到我国的国情反过来发展工业化的基础产业,那么,原来工业化基础产业比较雄厚的城市,完善自己的商业功能,这也许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良性的重要战略机会。
陈淮说,当然,武汉也有自己的一些战略优势。武汉的商业历史悠久,是最有传统的产业,而武汉在建国后工业基地的底子又很结实。那么,如果武汉在注重原有工业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商业功能,并提升它的档次,应当说这是有战略意义的一件事。
4.中部崛起 篇四
按照公司党委的部署关于开展“中部率先崛起”和“安丘一年大变样”的大讨论活动,我们烟站本阶段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重点是找差距、找瓶颈,明确目标措施,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梳理出影响“中部率先崛起”、“一年大变样”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和生产要素障碍及下一步的工作目标
。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贯彻落实“中部率先崛起”和“安丘一年大变样”上形成的共识,就是:专卖为先,“两烟”为体,多点支撑,统筹推进。
大讨论活动开展以来,我们组织集中学习、撰写心得、查摆问题、剖析原因、制定对策,牢固树立“中部率先崛起”和“安丘一年大变样”与科学发展观相结合的重要性。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深刻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30年来的发展成果,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通过当前学习实践活动,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建设“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也是“中部率先崛起”和“安丘烟草一年大变样”的关键所在,只有把握好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才能够应对烟草行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我们要推进安丘烟草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指导各项具体工作。
1、强化先进思想支撑。思想解放程度决定发展速度,没有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理念大更新,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思想解放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以思想领先推动发展提速。“中部率先崛起”是潍坊烟草的一次新的创业、新的任务,“一年大变样”、“跻身潍坊烟草前列”更是安丘烟草的一次新的创业、新的任务,要转变观念,更新理念,把管理的思想换成服务的思想,把封闭的思想换成开放的思想,把墨守成规的思想换成敢作敢为的思想,把观望等待的思想换成积极进取的思想,把讲条件的思想换成服从执行的思想,把计较个人得失的思想换成乐于奉献的思想。把不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的人,换成在期限内保质保量、富有创造性完成任务的人;把管理上不去、工作没头绪、考核不达标的人,换成管理科学合理、工作井井有条、考核优秀先进的人;把推诿扯皮、无所作为的人,换成工作积极主动、做事成事的人;把怕担风险、怕负责任的人,换成敢于做事、能做大事的人;把搬弄是非、闹不团结的人,换成任劳任怨、团结干事的人。
2、强化人才智力支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烟草行业的共同价值观就是“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就是要以维护好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目标,努力实现便民、惠民。要公平投放货源,做好市场管理,要以“提升服务品质”为中心,客户经理、市管员和送货员要向广大零售户及消费者提供“差异化”、“亲情化”和“精细化”的优质服务,满足不同零售户的多层次需求。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整个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竞争力,谁就能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从安丘烟草来讲,落后显现的是经济指标上的差距,实质是人的思想、学识、技能、作风等方方面面上的不足。(来源:好范文 http:///)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安丘烟草快速发展的最大制约点。
制约安丘烟草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最大空间也在人才队伍建设。要牢固树立“一流的事业需要一流的人才”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把人才作为强企之本、发展之要、常青之基,大力推进领导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首先,加大人事改革力度,激活干部队伍。要针对安丘烟草干部队伍年龄、文化结构老化的实际,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突出业绩导向,完善干部任用机制,拓宽选拔渠道,加大竞争上岗、部门轮岗力度,优化干部队伍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干部的德,从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考察干部的才,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干部职工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出来,推上安丘烟草发展的前台。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其次,要加强培训。针对大部分职工学历低、文化素质差、理论水平低的实际,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走出去对标考查,坐下来解剖分析,交流学习体会,营造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成效,实现知识共享。
5.中部崛起 篇五
在全球聚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际,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此《规划》的批复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国务院要求,《规划》实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江西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程宇航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举对于明确江西未来发展方向,加强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一湖清水”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江西省第一个成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
“从全国范围来看,江西的发展相对滞后。因祸得福,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江西保留了完整生态的重要资源――鄱阳湖。生态经济是未来的发展主题,相信《规划》的提出将让江西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更大更广泛的关注和投资者的青睐。”程宇航认为。
据了解,早在2008年年初,江西省省委书记苏荣就确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2009年2月22日,江西省长吴新雄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关问题。3月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首次向世界表明了江西“关于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想”。同年4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工作动员大会在南昌召开,标志着这项重大战略实施进入实质阶段。9月,江西省正式向国家有关部委上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2009年4月15日,国家发改委会同20多个部门80余人,来到江西鄱阳湖地区开始实地调研,专家专题组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做了进一步修改完善。7月14日,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这个规划被印发至25个部委征求意见。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江西省省委书记苏荣指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两个目的,一是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人民造福;二是促进江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江西人民造福。
江西省省长吴新雄表示,鄱阳湖区域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向着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的目标大步迈进。
探索协调发展新模式
众所周知,鄱阳湖是长江的重要调蓄湖泊和具有世界影响的湿地。该区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具有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条件。
据了解,以鄱阳湖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区,范围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该区以江西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
程宇航表示,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对于加强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在全国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示范性。
国务院指出,要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重大举措,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
根据《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战略目标是:到2015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到2020年,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
打造环鄱阳湖高效运输体系
要想富,先修路。
根据规划,江西省将推进陆、水、空各种交通方式一体化协调发展,形成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综合运输通道格局,构建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铁路方面,重点建设南昌至九江铁路客运专线、向莆铁路、九景衢铁路、皖赣铁路增建二线、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杭长段、京九电化、武九铁路扩能工程等干线铁路。
公路方面,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和中心城市主通道建设,完善环鄱阳湖公路体系。环湖高速公路是以福银高速公路南昌至九江段、杭瑞高速公路九江至景德镇段、济广高速公路景德镇至鹰潭段、沪昆高速公路鹰潭至南昌段为基础。同时,大力推进南昌至德兴、彭泽至湖口、永修至武宁等地方加密高速公路的建设速度。另外,我省还将改造干线公路,建设一批港区与干线公路衔接的疏港道路。
水运方面,将以九江、南昌港口建设为重点,加快鄱阳湖水系的航道建设,重点建设鄱阳湖高等级航道等航运设施建设。机场方面,完成昌北国际机场和景德镇机场扩建,打造建设南昌国际航空港,推进建设宜春明月山机场,适时建设赣东上饶三清山机场。
6.中部崛起 篇六
【发布文号】国发〔2012〕43号 【发布日期】2012-08-27 【生效日期】2012-08-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2〕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印发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中部地区巩固成果、发挥优势、加快崛起的关键时期,为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一)主要成就。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中部地区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经济实现较快增长,总体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逐步提高;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以下称“三基地、一枢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稳步推进,区域合作交流不断深入,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经过不懈努力,中部地区已经步入了加快发展、全面崛起的新阶段。
(二)机遇与挑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和扩大内需战略全面实施,中部地区广阔的市场潜力和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得到发挥;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加快调整,为中部地区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了良好机遇;我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中部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但也应看到,中部地区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城镇化水平偏低、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等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转变发展方式任务依然艰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任重道远。
(三)重大意义。中部地区是全国“三农”问题最为突出的区域,是推进新一轮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点区域,是内需增长极具潜力的区域,在新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在新形势下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推动中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客观需要;是发挥中部地区区位优势,构筑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战略枢纽,加快形成协调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的现实选择;是激发中部地区内需潜能,拓展发展空间,支撑全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要求。
(四)总体要求。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更加注重转型发展,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更加注重和谐发展,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五)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明显成效,年均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快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更加清晰,“三基地、一枢纽”地位更加巩固,城乡区域更加协调,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城镇化率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东部地区水平,努力实现全面崛起,在支撑全国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稳步提升“三基地、一枢纽”地位,增强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六)巩固粮食生产基地地位。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结合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充分挖掘增产潜力,到2020年中部地区粮食生产能力达到3600亿斤以上,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提升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加大对中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的支持力度。统筹实施粮食生产重大工程,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大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断完善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继续实施良种补贴,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建立农业关键技术补贴制度。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在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和洞庭湖地区、山西中南部等农产品优势产区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着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力争使中部地区走在全国农业现代化前列。
(七)提高能源原材料基地发展水平。继续推进晋北、晋东、晋中、淮南、淮北和河南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积极淘汰煤炭落后产能,加快实施煤炭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支持在长江沿岸规划建设大型煤炭储备中心。加强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鼓励采气采煤一体化。加快大型火电基地建设,合理规划建设水电站,支持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因地制宜推广分布式新能源发电,稳步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小水电代燃料和农村水电扩容增效等项目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制定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指导目录,加大重点成矿区带的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投入力度,建立重要矿产资源的矿产地储备,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推进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实现原材料工业由大变强,推动建设布局合理、优势突出、体系完整、安全环保的原材料精深加工基地。
(八)壮大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实力。依托骨干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关键技术研发,推动汽车、大型机械、特高压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船舶等装备制造业升级和发展。以掌握核心技术为突破口,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实施重大产业发展创新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成果应用示范工程。充分发挥武汉、长株潭地区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武汉信息、郑州生物、南昌航空、合肥电子信息等专业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重点发展家用电器、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能源资源开发与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九)加快发展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重点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内陆无水港。规范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壮大演艺娱乐、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文化创意等产业,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发展金融、研发设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休闲娱乐、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扶持发展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新型服务业态。
(十)强化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统筹发展各种运输方式,加强与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的交通通道建设,强化中部六省之间的互联互通,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巩固中部地区在全国综合运输大通道中的战略地位。加快完善铁路网,尽快贯通“四纵四横”客运专线中部段,有序推进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继续实施既有线路扩能改造,加强煤运通道建设,提高运输能力。加强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完成国家高速公路网中部路段建设,加快构建沿长江快速通道,推进高速公路拥挤路段扩容改造,打通省际“断头路”,基本实现所有县通高等级公路。加快长江、淮河干流及重要支流高等级航道建设,统筹岸线资源开发,加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重点内河港口建设。加强武汉、郑州、长沙等枢纽机场建设,支持与其他国内枢纽机场合作开通中转联程国际航线,新建和扩建一批支线机场,鼓励发展通用航空。建设郑州、武汉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各交通方式之间以及与城市交通的无缝衔接。
三、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十一)支持重点经济区发展。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重大交通干线,加快构建沿陇海、沿京广、沿京九和沿长江经济带,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发展,促进经济合理布局。重点推进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等重点区域发展,形成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和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推动晋中南、皖北、赣南、湘南地区开发开放,加快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打造湘西、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带。
(十二)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支持省会等中心城市完善功能、增强实力,培育壮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城市群,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推动大中小城市与周边小城镇进一步加强要素流动和功能联系,实现协调发展。全面加强城镇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城镇承载能力。推进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支持郑(州)汴(开封)新区发展,建设内陆开发开放高地,打造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先导区。根据城市群发展需要,适时推进行政区划调整。
(十三)大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把县城和中心镇作为承接城市辐射、服务农村发展的重要节点,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建设标准,培育形成一批中小城市,强化对周边农村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深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稳步推进省直管县改革试点。
(十四)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推进秦巴山区、武陵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扭转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发展差距扩大趋势。推动在武陵山区率先开展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促进大别山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积极开展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帮扶)工作。加大对低洼易涝区、行蓄洪区、南水北调工程渠首区的支持力度。
(十五)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大对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和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深入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组织实施好资源型城市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专项,扶持引导资源型城市尽快形成新的支柱产业,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大力支持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民生工程建设,继续做好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
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六)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布局和结构。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鼓励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和免学费政策。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支持中部地区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发展,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推进产学研结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强疾病预防体系建设,加大地方病、传染病防治力度。推进人口计生服务体系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发挥中部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各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十七)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多种途径,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加大对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继续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就业推进工程,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对未能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普遍实行劳动预备制培训。健全最低工资和工资指导线制度。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支持中部地区开展对外劳务合作。
(十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提高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城乡统筹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建立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完善福利机构基础设施,逐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推动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化。加强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开展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
五、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十九)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试点。深入实施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大力支持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湖北省国家低碳省试点和江西南昌国家低碳城市试点,适当扩大中部地区低碳省份和低碳城市试点范围。支持湖北省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合理确定碳排放初始交易价格。推动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支持丹江口库区开展生态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建设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探索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二十)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和淮河、黄河、海河、巢湖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加快推进城市和重点建制镇污水、垃圾处理,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推动湘江流域污染综合整治,深入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大气污染物综合控制,改善重点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继续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和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强鄱阳湖、洞庭湖、洪湖、梁子湖、巢湖等重点湖泊和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快三峡库区及上游、丹江口库区及上游、鄱阳湖和洞庭湖湖区防护林建设,加强汉江中下游生态建设,推进武汉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加大京津风沙源治理力度,继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和崩岗治理试点。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大矿区塌陷治理力度。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加大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力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十一)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大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工作力度,推进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限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加大惩罚性电价、差别电价实施力度和范围。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深入推进粉煤灰、煤矸石等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对重点用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对城镇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投资,中央给予补助。加快山西、河南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支持建设一批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和示范城市、园区、企业。加快“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再制造示范基地(集聚区)建设。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总体战略,加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二十二)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进一步治理淮河,加强黄河下游治理和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推进长江、黄河、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防洪工程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强洞庭湖、鄱阳湖、巢湖综合治理,推进长江、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建设和黄河滩区治理,加快南水北调中线及配套工程建设。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强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大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力度。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协调推进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做好三峡库区等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和避让搬迁。完善防灾应急体系,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地区灾害防治和综合治理。
六、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二十三)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府。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打破行政垄断和地区封锁,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培育发展土地、资本、产权、技术和劳动力等市场。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支持国有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妥善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认真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导中小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增强发展活力。支持民间资本进入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金融服务等领域。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公共财政体制,探索建立符合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财政政策导向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和支持中部地区在城乡土地管理、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先行先试,破解体制机制难题。
(二十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城乡分割的制度障碍,推动城乡之间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加大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创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强城乡规划统筹协调,提高以城带乡发展水平。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把有合法稳定职业和稳定住所的农村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逐步将符合条件的进城稳定就业人员纳入城镇保障性住房供应范围。健全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改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及时足额安排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确保农民在土地增值中的收益权。统筹村庄布局,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合理引导农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稳步开展多种形式的城乡一体化试点。大力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农村电网、农村公路、农村沼气、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设。
(二十五)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完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推进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政策引导,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增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活力,发挥科技领军人才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对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建设。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支持源头创新,加强创新型人才示范基地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环境,落实自主创新优惠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加快发展,推进安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合肥、郑州、武汉、长沙等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二十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完善政府服务,强化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推进社会管理规范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强化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加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延伸基本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多种形式的社会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制度。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动态服务管理制度,做好对外出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矛盾排查、信息预警、应急处置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七、全方位扩大开放,加快形成互利共赢开放新格局
(二十七)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完善开放政策,优化开放环境,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重点支持省会等中心城市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航空口岸建设,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加快长江流域开发开放,探索建立沿长江大通关模式,实现长江水运通关便利化。推动重点口岸建设,加强与沿海港口口岸战略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申请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推动武汉、合肥、南昌等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依托本地产业基础和要素优势,不断提高服务外包水平。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建设沿海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支持在湖南湘南、湖北荆州、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江西赣南等地区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鼓励中部地区企业“走出去”。
(二十八)不断深化区域合作。健全合作机制,创新合作形式,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密切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等东部沿海地区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鼓励与东部地区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形式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探索建立合作发展、互利共赢新机制。加强与西部地区在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方面的互动合作,以国内区域合作支撑西部地区全方位扩大向西开放和参与国际次区域合作。研究加快跨省交界地区合作发展问题,大力支持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开展区域协调发展试验。支持办好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广泛开展各类经贸活动。(二十九)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建立中部六省行政首长定期协商机制,鼓励中部六省在基础设施、信息平台、旅游开发、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开展合作,加强在科技要素、人力资源、信用体系、市场准入、质量互认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对接,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太(原)榆(次)、合(肥)淮(南)、郑(州)汴(开封)、(南)昌九(江)等重点区域一体化发展。鼓励和支持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开展战略合作,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八、加强政策支持
(三十)扶持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粮食主产区提高财政保障能力,逐步缩小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加快改变“粮食大县、财政穷县”状况。国家扶持农业生产的各类补贴,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倾斜。进一步完善奖励政策,逐步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的奖励。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和利益补偿,中央预算内投资对主产区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给予重点支持,优先安排农产品加工等农业发展项目,支持在主产区中心城市和县城布局对地方财力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引导粮食主销区参与主产区粮食生产基地、仓储设施等建设,鼓励采取多种形式建立稳固的产销协作关系。
(三十一)落实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严格基本农田保护,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加快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加快旧城区、城中村和煤矿沉陷区改造,积极盘活闲置和空闲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支持多层标准厂房建设,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年租制度。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机制。在节约集约用地前提下,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规模适当向中部地区倾斜,保障工业化和城镇化用地需求。
(三十二)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中央财政对中部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力度,重点支持中部地区改善民生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动将煤炭、部分金属矿产品等纳入资源税改革试点。支持武汉、郑州、长沙、合肥等地区加快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鼓励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在中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规范发展。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扶持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支持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落实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等优惠政策。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增加期货品种。
(三十三)加强投资、产业政策支持与引导。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在重大项目规划布局、审批核准、资金安排等方面对中部地区给予适当倾斜。鼓励中部六省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发展私募股权投资。根据中部地区产业发展实际,研究制定差别化产业政策。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修订《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增加特色产业条目。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转移项目,根据权限优先予以核准或备案。
(三十四)完善生态补偿相关政策。加大中央财政对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神农架林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淮河源头、东江源头、鄱阳湖湿地等开展生态补偿试点。鼓励新安江、东江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与受益区之间开展横向生态环境补偿。逐步提高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对资源型企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有关规定提取用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准予税前扣除。
(三十五)完善并落实好“两个比照”政策。进一步加大中部地区“两个比照”(中部六省中26个城市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243个县市区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政策实施力度,完善实施细则,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三十六)强化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进一步发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明确部门职责,密切分工合作,加强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项目安排、改革试点等方面的沟通协商,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推动形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整体合力。中部六省要认真组织实施,明确工作责任,制定工作方案,全面落实各项任务。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工作指导,细化政策措施,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综合协调、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重大事项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中部六省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周密部署、通力协作,切实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不断开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新局面。
国务院
2012年8月27日
7.加强政府间合作促进中部崛起 篇七
关键词:政府间合作,中部崛起
中部地区 (指中部六省:江西、湖北、安徽、湖南、河南、山西) 的各地方政府, 应该加强彼此的政府间合作, 利用各地的比较优势资源, 大力发展经济, 促进中部崛起。
一、加强政府间合作对促进中部崛起的意义
1. 符合国家的宏观政策要求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国家“十一五”时期实施的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政策, 是续东部沿海开发、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 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所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
2. 政府间合作效益大于竞争效益
目前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分工带来的必然选择。行政对市场经济的保护主义必然会带来社会成本的提高。政府间的合作, 则是一种帕累托改进状态。
3. 中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政府间的合作对于发展区域而言就是要引导区域经济一体化, 促进中部区域内部贸易的自由化、促进产业梯度转移、大量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市场趋于统一, 投资规模扩大能加速各省经济发展。
二、中部地区政府进行合作有着坚实的合作基础和条件
1. 有共同的发展需求
从表中显示:各省的战略规划中要求发展工业和对开开放的需求尤其明显。
2.有着类似的优势条件和共同的困境
(1) 优势条件
(1) 中部地区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中部地区位于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腹地, 拥有便捷的交通网络。这使中部在承接新的一轮国内外产业转移方面处于有利地位。
(2) 拥有资源性禀赋。中部形成了山西、河南、安徽为三角的煤炭基地, 以江西、湖北、湖南为三角的有色金属基地, 以湖南、湖北的磷化矿基地;还有种类很多的植物, 还有名胜古迹等资源。
(3) 低成本优势明显。中部的农业、能源、矿产资源成本明显低于西部;中部地区的劳动力、土地资源成本低。这个是中部地区独特的吸引力, 成为各级政府对外吸引投资的重要手段。
(2) 中部地区政府共同要面对的困境
(1) 中部崛起面临行政壁垒的约束
中部地区六省, 在市场化进程中, 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隐性或变相甚至是政府明文规定的地方保护。如在湖北省的市场上难见到江西的金圣名牌香烟。
(2) 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就人均GDP, 2005, 2006, 2007年中国各省人均GDP排名中, 中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处于全国中下游。外贸依存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非国有经济发展滞后。
(3) 产业结构水平低, 阻碍中部工业化进程
从总体上看, 中部产业结构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山西省外其他省都是农业大省, 第一产业占20%左右, 农民在全部劳动力中占5 0%以上, 中部多数省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前期;中部地区支柱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现象非常突出。
(4) 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综合实力不强
中部地区没有一个城市进入我国城市排名的前10名, 在前50位城市中, 中部6省的省会城市多数处于中后位置。
三、加强政府间合作, 促进中部崛起的路径选择
1. 提高认识, 形成中部六省大家庭观念, 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加强政府间的合作, 可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 增强竞争力;有助于统筹城乡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可以促进省与省之间的融合、实现区域经济协调有序的发展。政府间应扫除观念上的障碍, 形成“共赢”和“协同”的思维体系。
2. 引导产业结构调整, 发挥比较优势, 相互合作互补
中部各政府应该利用区域经济的分工, 加强政府间的合作, 引导经济实体发展产业集群, 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各政府应以培育产业集群作为推进工业化的着力点, 促进产业集群化、工业园区化、分工专业化;鼓励产业集群同中部各大高校, 科研所联合, 并建立重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基金;运用财政贴息, 税收返还等政策手段;发展与各地区有比较优势、资源互补支撑、产业链延长、附加值提高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3, 共同打造中部地区的服务型政府联盟
中部地区各级政府应建立共享的公共利益观念, 共同打造中部地区的服务型政府联盟。建立中部地区一体化的协调机制, 吸纳非政府组织参与, 形成经交叠, 嵌套的多中心、自主治理的合作机制;建立区域合作新机制, 区域互动机制。中部地区已形成湖北武汉的“1+8”经济圈、江西的“昌九景工业走廊”等六个规模的城市联合体和总部集群, 各级政府可以引导城市联合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形成规模效应, 利于形成高水平产业链和创新性产业集群的兴起, 利于中部经济实体的整体崛起。
参考文献
[1]陶学荣 陶睿又:公共行政管理学.中国人事出版社, 04年版
[2]赵凌云:2006年中部地区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版
[3]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版
[4]景体华 陈孟平:2006年——2007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版
8.班级管理需“中部崛起” 篇八
一、转换工作视角,关注中部学生状态
相比优秀的金字塔顶层学生,中部学生其实是最有潜力、最有可塑性的学生,因为他们的内心并不平静,甚至波涛起伏、思想深刻。从学业的角度看,他们往往能够基本完成学业达标的要求,学习态度也很认真、勤恳,并能不时地表现出自己的优势。从守纪的角度看,他们大都是教师心目中听话的好学生,在老师的教导下呈现出明显的向师性。所以,班主任若能认清班情,并在此良好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出发,积极鼓励中间学生,多给予微笑和肯定,不断拨动学生的心弦,叩开学生的心扉,调动他们参与和管理的积极性,让他们体察到老师的信任和期望,从而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积极参与班级管理,这应该是治班的妙计良策。当然,班主任应深入他们的心灵深处,了解他们的学习和思想动态,积极参与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去,想他们所想,思他们所思,了解他们的爱好及所需。因为有时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困惑可能更多,隐藏更深,但因为长期处于浅层睡眠中,不能及时释疑,从而形成习惯性心灵待机状态。其实,只要有合适的机会,有恰当的引领,他们会比其他学生迸发出更强的动力和更饱满的热情,从而更易突破自我,提升自我,以班级主角的身份和主人翁意识参与班级管理和建设。想必教师的关注和希望会给他们的身心注入新的活力,给他们的心灵倾注激情,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美好憧憬。
二、挖掘潜在优势,引领中部学生参与管理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使我们评价学生时多了一把科学的标杆。中部学生相比经常“犯上作乱”的后进生有其极具个性特色的优势,如中部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强,自我适应和上进心也较突出,易于和同学相处,乐于和老师交流等。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优势,充分利用这些天然资源,开拓创新,不断发掘他们的内在闪光点和智慧,从而以此为支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确立目标,为他们的梦想添砖加瓦,这样既树立了班级自我管理中由他律转为自律的典范,又发挥了其辐射引领作用。在中部学生中,有的天生善于演歌,但大多平时较收敛;有的精于绘画,但囿于学习的压力,常常如那山谷中的长春花,“开在深山人未识”;有的琴棋书画皆有学问,但却始终未露其庐山真面目。其实,这些都是班级管理中的内在精神财富,犹如奇葩朵朵,给班集体建设和管理装点打扮,一旦赋予其生长空间,展现出属于他的独特美和芬芳,并加以有效引领,不仅增强自身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有利于班级管理活动的柔性开展和阳光推进。当然,这需要我们班主任平时多留意、多留心、多留情,把中部学生当作可供采掘的瑰宝,找准切入点,见微知著,不断发掘,中部学生定会发现一个崭新的自我,班级管理定会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收获一份意外的惊喜。
三、优化治班策略,鼓励中部学生献计献策
在治班策略上,班干或科委往往是由班级群体里的“精英”组成,有的甚至一身兼二职。若吸纳部分责任心强、有上进心的中部学生担任一些班级职位,对班级均衡发展和良性互动非常有利。中部学生的锦囊妙计,往往既能反映优秀学生的基本愿望,又能赢得后进生的理解和支持,因而,它是班级管理智慧萌生的源泉、班级内涵建设的风向标。它的易操作性,能顺理成章地刺激中部学生自信心,从而效仿其优,同时引领后进学生,示之以范,当然也能鞭策优秀生更进一步。在班级班規的实践制定过程中,要始终本着“让每一个学生平等地成长”的原则,既要瞻前顾后,更要彰显中部学生的主体需求,因为班级管理的良性循环,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多元参与和群策群力。教师要深切理解中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的殷切愿望,充分发扬民主,灵活运用多把尺子,让中部学生甚至后进生也有权利成为班级管理中重要的一族,不断发光发热。同时要在平等的基础上让大家共同参与竞争,推贤举能,集思广益,实现班级管理的同构共建与和谐共赢。因此,在班级管理中,除了那些值得我们表扬的优秀生,那些每天有故事的后进生,我们更应听听平时缄默有礼但内心嘹亮的“中部崛起”的声音。
班级管理是一门科学,但更是一门艺术,一门关于人自身的艺术。如果说优秀的学生起步早,在成长的征途中早已捷足先登,习惯了自我管理,而后进生起步晚,在发展中充满曲折,尚需班主任扶持的话,那么“中部崛起”的声音正是我们需侧耳倾听的发自内心的呐喊,它是一种需求,更是一种力量使然。
【中部崛起】推荐阅读:
大国崛起简介09-06
崛起现象09-14
大国崛起作文10-07
深圳实验学校初中部06-21
读天朝崛起有感09-04
猩球崛起 影评10-24
中心学校初中部绩效考核方案07-08
初中部教导主任工作总结07-30
北京八一中学初中部10-17
从《河殇》到大国崛起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