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客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8-04

农村客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10篇)

1.农村客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一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1)新疆旅游客运企业的特点:“散、小、弱”。乌鲁木齐有大大小小旅游汽车公司40余家,这些旅游汽车公司的车辆绝大大部分是以挂靠车辆从事旅游客运,个人经营,规模小,没有长远打算,缺乏整体意识,在旅游淡季时,采用低价竞争办法,到旅游旺季车辆紧张时,又哄抬车价,直接扰乱了旅游客市场。旅游客运企业太弱小散乱,没有形成规模,造成在市场没有话语权和定价权。

旅游客运企业的车辆绝大大部分都是挂靠经营管理,目前旅客运企业都规模不大,个别企业本身就没有任何文化精神,完全只是以短期的逐利为目标。企业内部的管理极其松散,对驾驶人员的教育,培训往往不能到位,企业的文化精神不能完全的灌输到每一个驾驶人员的心里,造成了服务质量的低下,安全意识的不强,每每造成客人对服务质量的投诉,甚或造成车毁人亡的交通事故。而旅游客运企业做为旅游产业链的最低端,在市场中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微乎其微。在旅游淡季盲目的恶性低价竞争,在旅游旺季漫天要价,对旅游客运企业自身及市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对新疆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可持续性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利。

因此,行业管理部门能质量信誉考核等相关政策,优胜劣汰旅游客运企业,协调旅游客运企业强强联合,使新疆的旅游客运企业能做大,做强。使旅游客运企业与驾驶人员的管理能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各种教育,培训及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将企业的文化精神真正灌输到每个人的行为中。(2)市场的供需状况摸不准。在现在旅游客运市场中,由于车辆挂靠,个人经营,交易是私下进行的,旅游客运企业太弱小散乱,没有形成规模,在市场没有话语权和定价权,旅行社是直接与车主或承包者进行联系,协商价格。这不仅是造成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我们企业、政府职能部门无法摸清市场客运市场的直接原因。如何强化管理可能是每个旅游客运企业的难题。因为企业不够强大,没有话语权,定价权。造成了市场直接选择挂靠车司机,而企业无法有效监督。虽然旅游主管部门对相关行业有具体的操作流程,但在实际操作当中有许多流程没有按照相关程序去做,出了问题一样给个人给企业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如:7.19发生在喀纳斯的一起交通事故造成了一名游客死亡,多人受伤。A公司的司机在接待旅游团队当中使用的是B公司的包车协议,A.B公司都无法按照相关程序对旅游行程单进行盖章确认。事故发生后A.B公司相互推诿,责任不能尽快明确,在保险公司理赔时又遭到没有按照相关程序去办理,是违规操作,拒赔!给整个旅游客运企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4)目前存在的各旅游汽车公司,以挂靠的形式来吸收很多的车辆,公司自身并没有资产。缺乏风险意识,没有建立防范风险机制。它们一旦出现一个重大交通事故,这些小的汽车公司就没有任何能力去承担事故所带来的高额赔偿,常常是人去楼空,逃之夭夭。

在实际管理中还遇到某些具体问题,如:自治区旅游汽车公司的一辆中型客车今年8.7号在新源县境内与另一旅游汽车公司的大型客车迎面相撞,造成6人重伤的重大交通事故。我方司机右小腿被迫截肢。而对方的车辆的各种保险居然全是假的。挂靠车司机向车队出具假保单蒙混过关。造成车辆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而无法理赔的局面。对及时救治伤病员及善后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麻烦,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并对相关旅游客运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有时甚至会对一个企业带来灭顶之灾。这也向企业敲响了警钟,我们在遇到突发事件转嫁危机时应该任何去做?强制保险不仅仅是企业应对自己负责更应该是对整个社会负责。我们建议旅游客运的行业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能出面协调选择2-3家保险公司进行强制性保险并且进行集体采购式,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保费,一方面可以使保险公司的理赔更快,更好。从而有效降低了旅游业方方面面的风险。(5)旅游客运企业是一个极其脆弱的行业,它受方方面面的影响。

新疆的旅游受地域,季节的严重制约,5.1来新疆,早了点。10.1来新疆,晚了点。坐飞机,贵了点。坐火车,慢了点。形象的描述了新疆的旅游境况。新疆旅游客运企业没有高级车辆,无法为高端客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是因为旅游客运企业纯粹就是旅游客运,一年也就是3-4个月的经营时间,中级车辆少则20几万,多则40-50万。仅靠短短的3-4个月的经营时间,何时才能走向盈利之路?企业,车主在动荡之年心里压力巨大,有时极个别车主的心里极其容易产生极端想法,又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种种原因还是因为旅游客运企业太弱小散乱,没有形成规模,在市场没有话语权。因此,我们希望行业管理部门能和企业多商讨如何将新疆的旅游客运企业做大做强。使新疆的整个旅游业能走向健康,良好,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

二、对策

根据自治区交通厅《关于做好2007年度旅游包车客运运力保障工作和旅游包车客运经营许可的通知》要求现有从事挂靠经营的旅游包车客运企业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要求进行整改,对不进行整改的企业,不得更新车辆并逐步退出旅游客运市场。按照上述内容和自治区旅游局关于旅游客运的要求,乌鲁木齐具有省际客运资质旅游客运的主体企业拟联合,以此为平台,建设新疆旅游客运服务中心(客运站),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集约化经营的原则;实施新疆旅游客运集约化经营。

(一)集约化的基本步骤

1、积极引导经营者以经营权为依托、资产为纽带,实行多种方式联合与重组,加速企业集约化、规模化进程。班线客运经营权改造可采取联营公司、线路公司、股份公司等模式,实现统一车型、统一票价、统一服务、统一调度、统一结算的目标。

2、在政府指导下,规治旅游客运管理,整合旅游客运企业,主要采取八项措施进行,一是严格旅游客运市场准入,二是强化旅游客运车辆装备及附加装置管理措施。三是从事旅游经营的三类企业必须符合相应的条件。四是引导经营业户以资为纽带,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形式实行旅游客运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经营。五是要求旅游客运企业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规范服务,做到风险共担,责任明确。六是加强游客运输安全管理,七是整顿规范旅游客运秩序,八是实行旅游客运服务质量监督。

(二)集约化的障碍及推动力

在道路客运业,集约化是高效和优质的代名词,但是集约化过程往往是曲折的,既有内部的障碍,也有外部的障碍,此过程中不乏夭折者。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障碍。对经营权的占有观念。尽管国家不承认道路客运班线经营权有价,但业界却承认,经营者将经营权视同无形资产,若集约化非经营者自发、而是行业管理部门推动的,则依托班线组建的企业或独立核算单位的股东(原车主),往往会有个人资产流失之感。再加上此类班线整合后可能导致效益下降,最终使得班线的股东复又变成车主。税赋负担增加。道路客运的税收会因经营方式的不同而存差异。属于承包经营的,一般采取单车定额包干的方式。如某短途线,税务部门估算为每车每月营业额为8500元,按3%营业税,月缴255元/车。但是,一旦按公司化运作,税务部门除了会根据财务上的实际营收收取3%营业税外,还要收33%企业所得税,股东分红还要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沉重的税赋负担,阻止了客运班线集约化的脚步。不平等竞争。在目前的道路客运市场,集约化意味着服务的规范,问题是,在非完全市场竞争机制下,服务规范了反而处于不利地位。如果一条班线规范了,其他相同的或同向线路不规范,那么意味着中途客源的流失。经营成本增加。这里的经营成本不包括税收,主要指集约化经营后,由于执行了有关劳动法律、法规,会使管理成本大大增加。如一条个体经营的班线,一般为“夫妻车”,在组建企业、哪怕是班线统一经营体后,要有财务会计、出纳,要有管理人员等,还要有办公场所,如此等等,费用明显增加。原本微利经营的,统一经营后将变成亏本。

(三)集约化的推动力 集约化有障碍,但也有推动力。集约化的动力来自于企业,源动力在于通过集约化经营以求取得更高的效益,以及内部的易于管理。换言之,就是集约化能够带来好处。集约化的推力来自于行业管理部门和机构,其源动力在于集约化后,行业管理部门市场管理成本的下降。集约化的助力则来自于社会公众,集约化经营后服务质量的提升,使社会公众能够受惠。了解三者关系,有助于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的决策:企业的动力是成功的内因,企业没有动力,依靠行业管理部门的行政压力,会有“强扭的瓜不甜”之感。行业管理部门的推力是外因,企业有了动力,再加上行业管理部门的推力,可大大缩短集约化的进程。对此,行业管理部门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三、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道路客运业普遍采用承包(是经营权的承包,车辆由经营者购买,有的称之为“暗挂”)这种分散经营的状况,集约化就是要将客运线路经营权、车辆、人员及资产进行有机整合,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进行经营管理,以求经营效益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1)集约化应从客运热线、从专线客运开始

客运热线意味着有丰厚的营收,而集约化经营成功的关键是经营效益的保证。从海南、上海等等旅游客运线路集约化经营的成功案例,多是客流较大的线路。集约化经营后,由于产生了品牌效应,吸引了更多的客源,经济效益明显提升,集约化后经营状况十分稳定。从实际情况来看,集约化经营的成功无不依托于干线客运。

(2)集约化经营要与服务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相结合 实行集约化经营后,客运企业对经营要素具备了完全掌控的条件,应当不失时机地推行服务标准化、经营品牌化战略。

(3)集约化是选项,是方向,但不排斥其他经营方式 客运的经营方式是应当是多元化的,集约化也是多层次的。在道路客运市场,集约化并非一用就灵,跳到客运市场外看客运市场,集约化应当只是一种选择。在目前客运市场尚不十分成熟的今天,承包经营、联合体经营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从行业管理部门角度看,市场秩序必须日益改善,客运服务必须日益提高,要达到这个要求,除了集约化途径外,应当通过服务质量标准加客运诚信经营考核的途径,对经营行为加以规范。(4)集约化需要政府支持

旅游客运客流少、时段性强,经营效益低,集约化经营难度较大。在油价日益高涨的今天,承包经营已经十分困难,集约化经营可能更难以为继,若必须推行集约化经营,应当争取政府的支持,通过免税、规费减免、适当财政补贴等措施降低成本。(5)建议主管部门有一个统一价格、统一调度、统一结算、统一监督协调部门,减少车辆空驶率,增加车辆利用率。

2.农村客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二

一、水路客运企业加强预算管理的作用

水路客运业是交通运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 为隔海相望的旅客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丰富了旅客选择出行路线的种类。但水路客运企业面临激烈竞争, 想要获得收益不仅仅要提高服务质量等外部环境, 更应该从内部管理控制成本, 实施预算管理, 规范管理要求, 可见预算管理在水路客运企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利于提高水路客运企业成本控制能力

水路客运是站点与站点之间的运输, 企业对在客船运送顾客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费用如船舶耗损, 船上服务人员的工资以及站点负责协调工作人员的开支等进行预算, 把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可以使企业在可预见成本条件下努力增加客运收入。控制成本是实施预算管理的第一步, 客运企业在进行预算管理时, 能够有效控制成本。

(二) 利于改善水路客运企业经营能力

水路客运企业在经营过程中, 往往会考虑开通某一条线路所带来的收益与成本, 对相关工作做全面预算, 不仅要对所需各种资源进行配置, 而且能够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可以预见在经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提前做好应对政策, 提高应对能力, 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工作的有效结合, 做到未雨绸缪, 增强了水路客运企业的经营能力。

(三) 利于增加水路客运企业的经营收入

任何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 水路客运企业为了获得收益有符合自身的经营战略, 而预售管理是为企业经营战略服务, 通过预算可以实现内部控制和经营战略的有效结合, 达到为经营战略服务的目的, 从内部管理为经营战略打好了基础, 从而利于满足渡船旅客所需要的服务, 实现水路客运企业盈利的目的, 促进水路客运企业进一步发展。

二、水路客运企业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交通客运业缩短了各个地区之间的距离,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 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 客运业必须加强预算管理, 提高竞争力。水路客运企业在预算管理中, 目前存在如下问题:

(一) 对预算体系认识不够

预算包括资本、经营和财务预算, 三者相互影响, 始终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 不可分割。作为传统产业, 水路客运业容易受计划经济遗留的影响, 在预算方面存在一些误区:一部分人认为预算是计划的一种, 是一种形式, 只需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另一部分人认为预算与资金有关, 应该归财务部门管辖, 其他部门没有权力干涉和参与, 只是被动的接受管理。从水路客运现状看, 站点之间预算管理仍以专员和会计部门管理, 只是针对财务预算开展, 以成本控制为主, 很少涉及资本和经营预算, 这种片面性的预算管理必然不利于水路客运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 对企业整体能力的提升带来不利影响。

(二) 预算编制的信息尚需验证

预算是依据去年情况并结合企业今年发展战略而提出的一种估计的数据, 这就难以避免与未来实际存在偏差, 如果偏差过大, 不仅会降低预算的可信度, 而且不利于企业发展战略实现。水路客运企业在进行预算时以会计信息为主, 较少结合具体业务部门工作量等数据, 这就容易使计划与实际差距很大。水路客运唯一变动较大的数据是石油价格的变动, 而财务部门很难准确估计具体客运船只的油耗量, 往往参照去年数据简单编制全年预算, 导致数据严重不实。此外, 由于上述因素外加人员工资等其他因素每年波动很大, 加大了预算编制的难度。

(三) 预算管理参与度不高

预算管理不仅仅局限于财务人员, 要全员参与。全员是指企业所有员工、领导都是参与者,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要将预算编制、预算考评纳入预算, 一切成本支出都要归入预算。当前水路客运企业预算管理参与度仅局限于客运站点相关工作人员, 在成本方面采用定额控制方法, 对产生的间接的成本缺乏数据收集工作;对于上级关注的重要客运服务收益和费用项目, 重视度高, 所整理的预算资料齐全, 而其他一些边缘收益如水路客运过程中增值服务往往重视不够;预算管理的压力都压在客运站点相关人员身上, 导致责任不均等, 没有做好预算全企业参与的工作。

(四) 预算执行力度不够

进行预算的目的是付诸实践, 有的水路客运企业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虽然有明确的工作细则, 但在具体操作上过于散漫, 不按规定执行, 站点客运服务人员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难以改变以往形成的陋习。在成本方面, 未严格执行成本控制预算标准, 成本超支时只会一味的追加预算, 容易导致预算失效, 降低了预算的威信。

三、改善水路客运企业预算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 健全预算管理体系

为了确保水路客运企业开展有效的预算管理, 水路客运企业应转变预算管理认识, 继续实施财务预算管理, 成立统一预算管理部门, 负责企业从事客运服务经营收支的协调、审批和控制。财务部门是预算管理的主要部门, 从事预算管理的日常工作, 对预算进行编制, 进行预算的监督和执行;同时要依据预算管理的要求完善员工工作管理制度、客船维修费用、客船折旧、责任制考核方法等制度, 确保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此外, 要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预算制度, 包括财务预算审核制度、审批制度和预算分析制度, 开展资本和业务和筹资预算工作, 为水路客运企业预算管理打好基础。

(二) 采用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

水路客运企业在预算编制时, 要根据实际情况, 不能单纯以会计信息为编制依据, 更应结合大量的基础数据。在编制上, 应采取“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相结合的方法, 费用以零基预算为主, 费用主要包括一级维护、客船的材料费、员工费用、站点办公费用、水电费用和通讯费等。而客运收入和成本以滚动预算方法为主, 其中营业收入等于年线路单船收入与预算期客船数, 预测的单船收入受上年度收入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的影响;成本依据客船燃油消耗进行预算。通过有效的分类对收入、成本和费用进行预算, 可以有效避免信息不准确的问题, 从而利于预算工作的展开。

(三) 加强水路客运企业预算执行力度

水路客运不仅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而且受海上天气变化影响较大, 针对这种现状, 水路客运企业预算管理更应该以动态预算作为考核预算执行的标准。一方面预算人员应该按照规定每月编制预算情况表, 控制超支、挤占等问题的出现, 要严格按照章程办事, 不能随意变更, 确保预算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要根据经济形势和新的要求适时对预算做出调整, 预算执行要落实到每个人, 建立相应的奖励处罚机制, 对于符合预算管理执行标准的人员每月月底进行公示, 树立榜样形象, 从而推动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另外要对预算执行情况及时跟踪, 财务部门要对差异较大的预算指标进行差异分析, 如对燃油材料等造成成本增大对客运公司利润带来的影响分析, 并由预算管理部门研究调整, 从而达到符合客运公司日常客运的需要。

(四)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员工对预算的认识

传统的预算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水路客运公司的发展的需求, 仅仅依靠财务部门很难做好预算管理工作, 更需要全员参与。要在员工手册中加入预算管理知识, 并在每日晨会上学习预算管理内容, 提高对预算的认识。同时可以将预算参与工作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一部分, 督促员工参与, 从而调动员工参与预算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此外, 要将预算管理目标细分, 落实到各个营业人员, 明晰责任, 以制度的形式确认下来, 强化客运员工对预算的认识。

四、结语

水路交通是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 其面临的发展环境日益严峻, 加强内部管理, 进行有效的预算管理是提高其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水路客运企业应该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从而促进企业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

摘要:水路交通一直是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点, 研究水路客运企业预算管理对提高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水路客运企业加强预算管理的作用, 引出了目前水路客运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如对预算体系认识不够、预算编制信息尚需验证、预算参与度不高和预算执行力度不强等, 针对这些问题, 从而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水路客运企业,预算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洪芳华.浅析公路客运站预算管理方法.当代经济, 2011 (14) .

3.农村客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客运站;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客运站文化作为现代交通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运站的文明标志,直接影响着客运站的运营与管理。但是,目前我国的客运站文化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加强客运站文化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我国客运站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阶段,尽管交通主管部门和客运站自身都已经开始认识到文化建设对客运站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全国来看,还有很多客运站的文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或流于形式,不能促进客运站的软实力的提升,达不到完善客运站管理体系的目的。从我国客运站文化建设的现状说,目前客运站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层主管部门认识不到位

客运站上层管理者是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和指挥者,只有上层管理者深刻意识到文化建设对客运站运营和管理的重要性,才可能将文化建设得以有效的落实。但现在有很多客运站的上层领导者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一般认为所谓的客运站文化就是将客运站的外观形象设计漂亮。”[1]如把客运站的标语、标示制作精美一些等。因此,很多的客运站领导者就是热衷于这种形象设计式的文化建设,忽略了文化建设在客运站运营中的精神作用。

(二)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尽管我国交通文化建设有了一定的成效,但对于整个行业的文化建设来说,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客运站文化建设,致使全国各地的客运站文化建设进度不一、层次不齐、缺乏长期规划、建设措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三)组织机构不健全

健全的组织结构是客运站健康运行的基础,是各项工作责任得以落实的保证。目前,在客运站管理过程中,由于组织机构不健全,致使权限、责任分工不明确,进而影响了客运站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四)客运站文化建设创新性不足

从我国客运站文化建设的实际状况来说,虽然许多客运站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文化建设,但是多数都是相互模仿,脱离自身实际,缺乏个性、缺乏创新,因此,很难发挥客运站文化建设应有的作用。

二、我国客运站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为指导

客运站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持久地、深入地、全面地开展。必须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宗旨,立足客运站实际,突出特色,努力创建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2]同时,在客运站文化建设还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积极创建符合自身实际文化特色,并将客运站文化建设与客运站所处的地域特点、历史底蕴、民族文化充分融合起来,构筑符合自身个性的客运站文化建设模式,逐渐形成品牌效应,使得客运站文化魅力得以尽显。

(二)制定客运站文化建设的规划

1、成立专门的指导小组负责客运站文化建设

设立专门的客运站文化建设指导小组,明确具体分工,将责任到位,制定详细的建设计划,对客运站文化建设实行全方位的领导和管理,并充分做好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工作,保证客运站文化建设有效地开展。

2、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客运站文化建设

客运站文化建设是一项以服务人为宗旨系统工程,就是为了大家,依靠大家,为大家共享。每个员工都是客运站文化建设的主体,都应成为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因此,要积极向每个员工大力宣传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自身发展的作用,使文化建设理念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心,转化为员工内在的价值理念,使客运站文化建设的精神实质得以有效的实施。

3、建立有效的传播渠道,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

客运站文化建设的开展,不仅要健全有效的实施组织和机制,而且要建立起自己的传播途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媒介对客运站文化内容、理念、精神实质进行广泛宣传,为客运站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客运站的社会形象。

(三)明确客运站文化建设的内容

在开展客运站文化建设时,应该围绕以服务人为宗旨,以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实施文化建设。

1、注重塑造客运站核心价值理念建设

核心价值理念是客运站文化建设精髓的核心,它精神内涵凝聚了全体员工的力量共同朝着同一个目标迈进。然而,核心价值理念的塑造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上下一致,在专门指导小组的领导下,充分调动每一个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并制定可行的建设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2、注重客运站文化建设中的时代精神培养

在客运站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把握时代脉搏,将时代精神融入到客运站文化建设中去,赋予文化建设更多的时代意义。因此,客运站要站在时代的角度,立足于客运站的实际,培养自己时代文化精神,力求以全新的理念来建设客运站文化。

3、注重组织机构建设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客运站文化建设有序、有组织的开展运行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客运站的运营对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组织机构要根据文化建设的要求,不断完善部门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为客运站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服务,推进文化建设顺利开展。

4、注重客运站行为规范建设

在客运站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开展行为规范建设,要始终结合客运站的实际,制定严格合理的管理和工作规范,进而实现行为统一化,达到塑造美好的客运站形象的目的。尤其是,在行为规范的建设中要按照文化建设的要求,注重规范客运站的服务礼仪、树立客运站文化品牌意识、建立有效的文化宣传媒介。

参考文献:

[1]李利英.客运站文化理论研究[D].长安大学,200504,2-3

[2]马晓春, 周文光. 构建和谐客运站新途径[J]. 交通企业管理, 2007, 22(5): 44-45

4.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农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农业生产要素尤其是农用土地资源实行市场配置和规模经营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但据我们调查,当前农地资源利用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承包土地少,规模生产难形成。平均分包土地的格局使农民在有限的承包土地上增加收入的难度增大,扩大规模经营又没有多余的土地,放弃承包土地又担心生活没有保障,有限的土地限制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农业土地资源的浪费。

二、小规模生产,农民收益难增加。分散零星生产经营方式难以摆脱小农经济的桎梏,制约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成和推进。

三、政策不具体,监管措施难有力。提倡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一直是中央农村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在中央一系列农村政策中均有涉及,但比较原则。对土地流转的管理,从上到下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没有具体实施细则,在流转程序、流转手段、流转档案管理等方面缺乏统一规定,这是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不规范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旧习惯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转困难。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有的对土地的眷恋还很深,宁愿造成地荒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据调查,部分地方季节性的抛荒地约占耕地面积的10%。大面积抛荒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给农村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

五、风险大,效益低,制约流转。农业是自然和市场双重影响的弱势产业,比较效益低,特别是前几年,农产品卖难,造成流转也难,加之加入WTO后对农业的影响更大,农业增产难增收,如城北镇的马林村XX年大面积种植西瓜,由于品种单一,当年气候不好,出产时,市场行情看跌,造成大量烂瓜,农民损失严重。

六、操作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多数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只有口头约定,没有书面合同,即使有书面合同,其内容不完整,在某些方面不具有法律效力。有的未经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审查同意;二是土地流转有的不按规范签订合同,合同条款、标的不明确,甚至与现行法规相冲突,如租用土地的时间超过了二轮承包期规定的时间等。有的曲线炒作地皮,实行耕地“农转非”;三是有的合同未经县乡合同管理机构审查、签证或公证机关公证。目前,还没有一个乡有比较完整的土地流转合同档案,农村土地流转资料档案缺乏。

七、开发业主引进难。由于农业收益比较低,高收益项目农业难以选择,农业开发又面临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因 此,业主对投资农业开发极为慎重,真正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或业主参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农业的比较少。目前,全县引进从事农业开发的业主中真正坚持下来并实实在在取得较好效益的不多。有的依赖性大,只想靠政府支持;有的管理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有的项目选择不准,产业趋同,品种单一;有的盲目追求规模,管理粗放;也有的缺乏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

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在稳定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建立规范有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土地使用权的依法流转。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稳定承包关系,完善土地延包工作。进一步做好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的工作,全县自1999年开展二轮土地延包30年工作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大部分地方落实了延包政策,但极少数地方由于认识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延包工作未真正落到实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还滞留在干部手中,延包合同也没完全签订到户。这些地方必须在短期内查漏补缺,确保延包合同签订率和承包经营权入户率达到100%,同时要按乡、村、社逐级建立好承包土地台帐。这既是稳定土地承包权,落实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的要求,也是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基础。

二、明确管理机构和职能,加强土地流转管理监督。农业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是对现有农村生产关系适应新阶段 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局部调整,是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是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的延续和发展,是农村经营管理部门三大主体职能中的首要职能。县乡两级经营管理部门要认真负起农业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的工作责任,及时发现新情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制定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措施,使之行为规范,形成配套的流转管理办法和经常性的工作制度,积极地去引导、实施、管理和监督。首先是确立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具体范围、原则,规范流转的形式,明确流转的操作程序,规定对违规失范行为的处理办法;第二是规范流转合同,建立流转合同的指导、签证、仲裁制度;第三是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档案,重点对拟出让方的土地情况基本条件和拟受让方的土地需求情况进行登记造册,促进土地的顺利流转。

三、创新观念,推动土地顺利流转。全县人均耕地不到一亩,大家都停留在这块人均不到一亩土地上,很难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农民很难富起来。随着入世,农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矛盾、平均承包土地与市场自由配置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分散的一家一户小农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等等,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将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广大干部要立足为民办实事出发,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把它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结合各地实际,多形式、多 渠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对土地流转法规政策要进行广泛的宣传,促进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工作,改变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扩大种植规模,防止宁肯荒地也要守着一亩地的僵化思想,有效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

5.农村小学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五

重庆市大足县珠溪镇玉滩小学余成渠

近年来,笔者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农村小学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常采用的方法是:⑴编:编一些不切实际,没有做过的事情.⑵抄:抄袭优秀作文选上的作文.⑶仿:仿写作文,事情一样,只是改变人物.⑷背:背优秀作文,考试时默写在试卷上.如果不是这样做,而的确是学生自己写出的作文,也是十分”糟糕”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面窄,内容贫乏

农村大部分学校没有图书馆、阅览室,就是有图书室也很少开放,形同虚设。商店里也很少有卖书的,许多学生除了读规定的教科书外,很少能阅读到课外读物,以至写作文时闹出笑话。有一位学生在写《我喜爱的小学生周报》这篇作文时,开头是这样写的:“有一天,我和小学生周报一起去拔草„„”你看,他把《小学生周报》当作是一位名叫周报的小学生来写了,原因就是他根本没见过《小学生周报》。现在学校都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学校、教师怕学生活动出事,很少组织活动,如春游、秋游、野炊、参观、访问等。加上农村学生现在也有很多独生子女,受到家庭的过分宠爱,很少参与割稻子、拔草、放牛,喂猪之类的劳动。就是有的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家长也不一定同意,生怕出了问题。因此,也难怪学生写起作文来,觉得无内容可写。

2.千题一试,千人一面

学生生活单一,见识少,在学校里,每天都是在上课、下课循环中度过,课外及节假日也只能在孩子的嬉闹中打发,加上词汇贫乏,观察不仔细,出现了“千题一试”、“千人一面”的现象。在调查中,我发现,在以“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暑假里的一天”及“我得到了夸奖”、“放学路上”等为题的学生作文中,写拾钱包、帮老人的居多。在拾钱包的作文中,有的写拾到一角钱交给老师,有的写将拾到的钱包交还失主;在帮老人的作文中,有的写帮老人桃水、扫地,有的写给老人让座,有的写扶摔倒的老人。经过调查,没有几个是真的。在写“我的爸爸”作文里,李强的爸爸和张伟的爸爸都是:“高高的个子,国字脸,浓眉下一双大眼睛可有神了„„”

3.层次不分,缺乏想象

很多学生在习作时,有的一整篇作文就一个自然段,有的是胡乱分成二个自然段或三个自然段,有的干脆无论什么作文,一律分成三段:开头一段,中间一段,结尾一段,有的甚至想什么时候分,就什么时候分——另外,一些学生写日记,不分详略主次,记流水帐,从早上起床

穿鞋、洗脸、漱口、吃饭、上学一直写到晚上洗脚上床睡觉,读这样的习作感到枯燥无味。记事作文中,纯粹记事,平铺直叙,对于主人公在事件过程中的语言、动作、神态一律没写,写法单一,没有发挥联想。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学习好普通话,重视作文教学

说好话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因此,学校应要求学生、教师在学校里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一律讲普通话,提倡校外也讲普通话。还可结合一些活动,如开展普通话演讲比赛,开辟“普通话一角”等进行口语交际。农村小学生写不好作文,许多原因是由于教师造成的。有的教师对作文教学不重视。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后都有一次写作训练,课程计划也要求在每周的语文课中安排两节作文课。而在农村,许多教师将这种单元后的写作训练变成“附加题”,可写可不写。作文课常拿来上语文基础知识,作文课摆在课程表上形同虚设,这就影响了学的作文水平。因此,教师应按课程计划,扎实上好作文课,不挪作他用。学校要监督、检查教师上好作文课,还可开展一些活动,如作文竞赛、征文活动等,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扩大阅读面,参与社会实践

农村小学每年应投入一定的资金,购买适合学生阅读的书报,积极开展读书读报活动。设立班级图书角,建立、开放图书室、阅览室,规定学生课外阅读量,根据习作要求,推荐有关读物,让学生事先积累有关知识,建议每位同学都捐一本作文书,与同学交换看作文,并从课本及《少年先锋报》、《学语文》、《课堂内外》等课外书刊、书籍中摘抄优美词句,并归类,培养小学生读书动笔墨的好习惯。指导学生出受潮报,开展手抄报展评活动。让学生背一些优美语段,加强多读、熟读、背诵的训练。还要尽可能带学生走出教室,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多参观游览。学校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有意义且学生喜爱的活动,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接触的人、体会到的干苦记下来,养成及时梳理材料的习惯。

三、改变作文教法,鼓励发挥想象

教师在让学生写作文时,通常是在课堂上完成作文,这种做法不便于学生写作。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图书馆、家中、校园、田野溪旁等地完成作文,这样便于学生对自己的写作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搜集写作时所需的材料。另外,还可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情趣、现实生活等将命题作文改为半命题作文。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见识是不同的,命题作文往往局限于少部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感受,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发挥想象,可以在写实实在在事物时,加入一些想象内容,也可让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写些童话式、科幻式的描写未来

6.探讨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六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方针内涵十分丰富,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总之,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各地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虽然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此,正确地对待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以利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向前推进。我就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供参考。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

在基层,有的农民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存在偏差,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对新农村建设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普遍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3、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只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三是“短浅化”。在基层,哪里简单就抓哪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把新农村建设仅仅定位于硬化几条路、改几户厕、装几户自来水、粉刷几栋房子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

4、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

新农村建设面广、量大、任务重,必须先行试点,再全面稳步推进。通过对示范村建设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当前存在政策、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要素。一是政策不够完善。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有的政策存在不确定、不连续、不合理等因素,如以工补农怎么补,城市带农村怎么带,政府增加的支农资金如何补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影响了镇、村和农民的积极性。二是资金筹集难。不少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富裕程度较低,建设主体投资乏力。同时,县、镇两级由于财力所限,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足。三是土地制约明显。1998年土地二轮承包时不少村没有预留中心村用地,即使预留了,有的也已被置换为工业用地,或被重新发包,有的与现在的中心村规划不相符合,导致能建新村庄的地方不在规划内,规划的地方不能建新村庄。加之新农村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涉及转换用地的政策不明确,使土地调整、置换、募集比较困难,造成不少村新农村建设用地迟迟不能到位。

二、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世纪工程,是贯彻党的“三农”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3-4]。

1、认真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构画新农村建设蓝图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规划,尤其是乡(镇)村建设规划,要充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注重利用土地,保护耕地,不搞千篇律。建设规划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专业机构指导、相关部门审定,坚持科学合理,统筹兼顾。

2、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以优质稻米、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以绿色无公害大米、蔬菜等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批拥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3、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政策,让公共财政受益于农

国家将通过各类项目逐步加大扶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各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应将各项目如期保质地在农村落实。对帮助农村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的项目,应保证全面落实;对农业各种直接经济、物质补贴和奖励,应及时发给相关受益人;对各种保障性福利,应及时搞好申报审批,使农民享有公共财政福利。

4、积极创新投资机制,改变投资方式

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建设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伟大事业,农民应当在建设自己的家园中成为现代建设的优秀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要积极探索建立“各级政府拨一点,涉农资金捆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扶单位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让一点”的融资模式。政府应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落实一定的启动资金和补助资金。

5、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保障水平

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重点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抓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二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一池四改”(沼气池、改厨、改水、改圈、改厕),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三是尽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如尽快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完善农村大病医疗求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求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四是加强农村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加强村镇文化活动中心和村民健身休闲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3参考文献

7.农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七

制订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 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按道理应该不成什么问题。但大多教师没有作文教学计划, 作文教学无序化无系统性。这样, 上作文课也没有具体的教案, 只是随便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去写, 然后批改然后讲评, 至于效果如何则另当别论。试想一想, 作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明确的难点、重点, 不是循序渐进, 而是随心所欲, 一学期下来, 只满足于作文的次数, 根本不去管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多少或是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等等。这样进行作文教学只能使学生成为完成作文任务的机器, 很难明白自己作文的长处与缺点, 很难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能力训练使自己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从而激起自己写作的动力。

作文前缺少必要的启发和指导, 把题目材料给学生就算完成了任务。在现行的作文教学中, 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 套题, 程式化, 抹杀学生真实感受的现象仍很严重。教师教给学生一些套路,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模仿, 造成作文千篇一律, 这样的作品代替学生的真实感受, 形成语文教学长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误区。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合理地编排作文教学顺序

高中三年, 六个学期, 将作文教学按学年分成六个练习阶段。这六个学年按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综合进行结合教材的作文练习设计, 这种设计符合作文写作的基本技能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即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显到深刻、由部分到整体的过程, 在每个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结合班级、学校、社会、国内外时事以及当地课文教学实际进行一些即兴话题写作。这样的练习旨在将最基本的一些写作基础知识做一次巩固和提高, 也为了学生在高考更好地创造和发挥提供更为扎实的写作技能储备。

第二、作文练习加强针对性

平时大多数教师都是随意布置作文题目, 造成许多练习都是机械地、盲目性的重复, 不但造成学生写作积极性减退, 而且造成写了很多提高不多的窘境。作文练习应结合学生的实际, 充分了解学生作文薄弱环节, 结合教材单元设计科学有序地进行。

二、阅读教学缺少主动性

尽管现在的课堂倡导“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但我们看到很多教师要求学生预习或是讨论时, 都是同时要求学生根据教师事先布置的任务或设置的问题来学习和思考, 这样虽然教学目标很明确, 但却无形间影响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学生阅读的兴趣会大打折扣。阅读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 十几二十个问题下来, 课文解析完毕, 中心水到渠成, 自己不禁得意非凡。事实上, 教师苦心经营, 吃力不讨好, 学生积习难返, 启而不发, 于是很多教师重蹈旧辙, 采用了传统的讲授法, 甚至不分讲读与自读课的区别, 苦心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 引导学生亦步亦趋。教师连珠炮似的向学生发问, 学生只有招架之力, 无还手之机。浅层次的问题尚可以启发解决, 较难的问题就只能是老师越俎代疱了, 十几二十个问题下来, 课文解析完毕, 中心水到渠成, 自己不禁得意非凡。但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了, 教师喧宾夺主成了课堂的主人, 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 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以教师讲授为主, 这样意味着把学生置于一个被动的地位, 不能与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注重让学生领会学会学习的时代精神, 我们常常只见教师, 不见学生, 学生的学要顺应教师的教, 最终, 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 限制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发挥, 教师讲得太多了, 学生学得反而太少了;教师讲得太好了, 学生学得反而差了;教师能力太强了, 学生能力反而弱了, 这看似悖于常理, 却又在情境之中。针对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必须从整体出发, 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反对注入式, 提倡启发式。“启发、引导”才是教师的职责, 在启发引导中, “令学生运其才智, 勤其练习, 领悟之源广开, 纯熟之功弥深”, 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启发式的要点在于, 根据教学要求, 从学生实际出发, 选用各种适当的方式、方法, 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这里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能力。启发式当然要设疑解惑;而且这是重要的教学手段, 但决不等于满堂问或满堂练, 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要提高启发质量, 改善启发形式, 讲求启发效果。

8.农村消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农村 防火工作 消防设施 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1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254-01

人们通常认为,城市居住集中,易发火灾,损失大,但事实上县乡村消防任务也不轻。

柴火取暖、燃放烟花爆竹、电线线路老化、烧香请佛,火灾隐患相对较多。同时农村聚居往往比较分散,而且距离消防站又比较远,发生火灾后,又很难及时到达,贻误灭火时机,极易造成严重损失。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农村消防工作。加强和改进农村消防工作,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1 农村消防工作存在的困难

1.1 农民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目前在我国农村,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的,由于传统的文化素质,经济条件等众多原因,农村的安全知识更是少之甚少。根据相关调查,目前农村对防火知识基本停留在“火要用水灭、起火打119”这种初级阶段。再加上目前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留下大量老人留守,这进一步加剧了消防安全知识的传播。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知识匮乏,自防自救能力较差,这已经成为农村消防工作“特色”难点!

1.2 建筑布置随意,耐火等级低

农村建筑房屋结构简单、布局密集而且大量存在木质结构建筑,导致农村建筑整体耐火等级偏低。再加上没有统一的规划,建筑随意布置,而且家家相连,导致防火间距不足。与此同时,农村电气线路零乱、裸露、老化,乱拉现象严重。所以农村一旦发生火灾,燃烧猛烈,蔓延迅速,极易发生垮塌等事故。

1.3 消防设施落后,消防力量薄弱

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安消防部队的灭火任务越来越大,在加上现有编制的限制,消防部队人员和装备的增加无法跟上灭火和救援任务的增加。按照相关标准,一座消防站的保护面积应为4~7 km2,目前各基层消防大队消防站辖区保护面积均过大,一些边远地区发生火灾,由于路途遥远,很难达到开展效果。而各乡镇,特别是距县城较远的乡镇,大部分都没有按要求组建农村义务消防队。有的虽然组建了,人员素质不仅较低,且未配备基本灭火装备,不能发挥义务消防队应有的作用。同时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步伐不相适应。大部分乡镇没有制订消防专业规划,甚至一些乡镇没有制订城镇总体规划,这就造成了城镇与消防工作的不协调,同步发展,消防队伍,公共消防设施滞后。

1.4 农村用火随意,缺乏制约

农村用火随意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各种节日,烟花炮竹燃放随意;二是农村老人大多信佛,烧香拜佛点蜡烛十分普遍,大多都是老太太,而且多数老年人都住在木质结构的老房子里,在这些建筑内点蜡烛很容易引发火灾;三是烧垃圾和烧灰施肥普遍。

1.5 农村道路差,容易造成灭火救援迟

农村火灾除了路途遥远外,道路狭窄、道路无法再地图上准确显示,潜在危险较多,民房一旦发生火灾,我们的灭火力量无法在短时间内赶到。有的存在甚至根本没有可以让消防车通过的道路,导致消防车无法到达火灾现场。

2 农村防火新对策

农村防火工作一直都滞后于时代经济的发展,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要想一时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是基本上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根据目前现有的条件,把农村消防的“短腿”补上去。

2.1 层层落实消防安全责任

按照目前消防工作机制,我们的防火工作基本只是做到县一级,至于乡镇街道这一级的消防工作我们大多是处于指导阶段,无法将消防安全责任落实到乡镇。农村消防工作跟城市消防工作一样,都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我们首先应该通过立法将我们的消防各项工作切实落实到乡镇街道一级,真正形成全民消防这一工作体制。

2.2 要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农民消防安全意识

根据目前整个消防宣传来看,我们消防的宣传工作大多停留在事故的报道、城市宣传这一层次,农村消防安全宣传少之甚少。而且,我们也知道消防知识缺乏、消防安全意识不强是农村火灾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要果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消防常识和消防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农民的消防安全意识。首先消防部门要利用重大节日、假日、“119”宣傳日对农村进行强有力的宣传,采用发放传单、横幅、影视、广播等丰富多彩地宣传教育;其次是各乡镇政府要根据农村火灾的特定点,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消防法律法规纳入当地普法教育的内容,有计划地进行消防安全教育,提高农民消防法制观念;最后,是要依托广大的电视媒体,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始终要以提高农村群众的消防素质入手,提升农村消防安全级别。

2.3 加快多种消防队伍建设,填补农村消防力量空白

上文已经提到了,由于武警消防力量受制于编制的限制,在人员装备的扩充上无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此各地,尤其是农村方面,要针对农村分布面积广、区域跨度大等客观情况,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消防队伍。依托乡镇街道和村民委员会及公安派出所、民兵、治安联防等组织力量,有条件的可以组建专兼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配备消防车辆和必要的消防装备器材。同时各级政府要在财政上支持对农村消防建设,避免出现农村消防建设成为一纸空文。

2.4 加强立法,将消防纳入乡镇规划

要使农村消防工作走上法制、持续、有序的发展轨道,要制订完善农村消防工作的法律法规。除此之外,要根据中国农村的特点,充分发挥乡规民约的作用,把消防工作具体内容写入乡规民约。同时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消防设施建设与经济和村镇建设同步发展的观念,在规划村镇布局和商业网点、居民小区、工业园区等建设过程中,严格依照《消防法》的规定和有关技术标准,把消防设施建设纳入整体规划,例如统一设立消防器材室,配备灭火器、手抬机动泵、水带、水枪、灭火器、消防斧等消防设施,重点要害场所配备消防器材箱和

报警专用电话,并将农村的水池、水井等天然水源建设成为消防水源,设置标志牌,建好取水平台或码头,彻底解决农村先天消防隐患。

9.农村客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九

(合肥学院09工程管理一班万占强)

摘要:随着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土地征收现象越来越普及。在征收过程中。由于制度上的缺陷,很多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本文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制度进行改革的思路。关键词:土地征收、征收补偿、征收程序

所谓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是指国家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以强制方式取得集体土地所有权,并给予被征地人补偿的行为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村土地征收现象越来越普遍,将日益成为农村的一个基本问题。在不少地区尤其是城市近郊已经出现农民不务农、无田耕种的现象。目前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群众生活归困于土地问题,而其中60%左右是直接由征地引起的。由此看来,如何改革当前的土地征收制度,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已经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了。

一、农村土地的征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偏低,且分配不合理,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1、补偿标准不合理。我国现行征地补偿制度是采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产值倍数法”计算标准。这种补偿标准较土地实际产出价值而言往往脱离实际。现在我国的农业大部分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了,是集精品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为一体的现代型农业,土地的产出已完全不是普通的粮食或蔬菜价值可比的。但在计算补偿费用时,仍按照传统的粮食与经济作物之比来测定前三年的农业产值,这样形成的土地补偿额当然不能反映被征耕地本身的实际产出价值,且往往偏低。

2、补偿范围不合理。《土地管理法》四十七条规定,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物权法》四十二条规定了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但现有的法律没有考虑可能给农民造成的其他损失,如对残留地、对相邻土地损害的赔偿。

3、补偿方式单一。我国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方式主要有金钱补偿和劳动力安置两种方式。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原有的劳动力安置办法在实践中很少使用。单纯的金钱补偿无法真正安置失地农民的生活。农民失地后大量涌入城市,由于缺乏技能和知识,无法在城市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待仅有的一点补偿金额用完后,失地农民就彻底失去了生存的依靠。

4、补偿费用分配不合理。在实际补偿分配过程中,争议最多的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首先是土地补偿费。征地补偿费一般先经乡政府,再经村委会,最后才到农户,资金拨付一般也是直接到乡财政,只有个别地区直接到村。这往往造成各级政府、村委会以及集体经济组织相互争抢土地补偿金,或通过各种名义克扣征地款,甚至个别乡村干部凭借权力分割征地款项,导致真正的所有权主体不能享受应该享有的利益。其次,安置补助费的分配。安置补助费是为了确保被征地农民现有生活水平不降低而给予的补助,由安置单位享有,但现实中常出现未按规定足额发放,甚至完全没有发放到农民手中,而是被层层截留。

(二)土地征收程序不完善,欠缺司法救济

1、征收程序中土地权利人参与程序不够。《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虽有公告和听证的规定,但缺乏农民实际参与听证的程序保障。公告在土地征收中是一种后置程序,只作为附属程序置于批准之后,目的也只用于权利登记,不是与农民协商,对征收并不起监督作用。“听取意见”只是流于形式。不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征地补偿、安置有何意见,国家都

可以先征地。这样在征地程序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尤其是农民毫无发言权,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完全处于弱势一方。

2、土地征收程序不透明,缺乏公正的土地价格评估机构,容易形成暗箱操作,导致真正拥有土地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被排除在外。

3、争议解决机制不完善。《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主要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权属纠纷的救济途径,而不包括土地征收补偿纠纷的处理。发生纠纷后,法院往往以征地补偿案件不属于民事案件为南不予受理,司法保护不能实现。而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征收各方不能对征地补偿标准达成一致意见的,由征收部门裁定,而且该裁定为终局裁定,相对人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而现在我国绝大部分省(市)尚未建立起相应的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制度。而且这种由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做法,难免有失公平;同时也容易使政府陷入征地纠纷,争议裁决的旷日持久战中。

(三)土地征收条件不明确

我国《宪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对土地实施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我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第四款规定: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 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由此可见。我国宪法和法律均以“公共利益”作为对集体土地征收的条件。

那么如何理解“公共利益”,它的概念、范围都包含了哪些方面。对此,我国的法律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实际操作中,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满足自身利益,滥用征收权。不管是否真正为了“公共利益”,都打着“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的幌子,肆意侵犯农村集体的所有权、农民的承包经营权。由于立法没有就“公共利益”的界限进行明确的界定,导致实践中“公共利益”的概念从公共设施、公益事业扩大到了所有的经济建设领域。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集体土地产权的弱势法律地位。

国家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并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完全清晰的承认,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权益模糊不清,这样很容易导致国家强制公权的侵入。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在土地征收问题上缺乏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保护。

1、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对于土地所有者集体来说,“集体”是个集合名词不是法律上的概念,不具有某种确定的指向性,农民缺乏行使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组织形式和程序,这类似于国有企业中的“所有者缺位”。该组织成员不以个人身份享有和行使集体所有权,并且不在集体财产中享受任何特定份额。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一般由村民委员会代行集体所有权,但村民委员会并非一级国家机关,只是村民自治组织,并无保护村民利益的动机,结果土地集体所有,表面上似乎人人都有实际上变成了无人所有或乡、村干部小团体所有的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名存实亡,带来了政府无视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权利,以及集体土地所有权行政权力化的倾向。

2、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的法律地位不平衡。我国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一种不完全的权能,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尊重。

首先,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最终处置权是属于国家的。最典型的就是当国家建设需要使用集体土地时,国家只需要通过征收集体土地就可以了,被征收者只有无条件地服从,没有协商的余地,更不得阻挠。此外。集体土地流转制度供给不足。在现行的法律体制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封闭运作为特点,没有直接入市的权利,集体所有的土地,只有经国家征收转为国有土地后,才能出让、转让,集体土地所有者的主体地位根本无从体现。

其次,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经济利益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因公共利益需要而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时,国家理应给予合理的补偿,但这种补偿不是等价的,国家对征地补偿的标准有最高数额的限制,且这种标准是以产值的倍数为依据的,缺乏市场因素的考虑,不具有公平合理性。

(二)立法不完善。

1、在我国没有单独的土地征收法或土地征收条例,相关的制度都散见在少数的单行的法律法规中。法律法规的规定不仅薄弱,而且相互之间存在不相衔接的问题。现行的土地征收制度对土地征收程序虽然做出了的规定,但这些程序的规定过多的强调征地一方的权力,农民利益未受重视、土地征收应当是征地一方和被征地一方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双方地位不平衡的情况下,立法对国家征地应当有一套程序来限制国家的权力和保障被征地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的利益免受非法征地的侵害,要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上诉权,使农民能够积极参与进来。

2、制定征收补偿标准的权力随意下放。《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对土地征收的补偿费、安置补助费规定了具体的计算标准,但对其它方面则下放权力。有时权力被违法再度下放,导致补偿标准不统一,而且标准层层降低,严重侵害农村集体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并且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对补偿标准规定了一个较大的幅度范围:6到l0倍,最高不超过30倍。地方政府根据授权,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政府既是利益分配者,又是利益获得者,被征收方又极少参与征收协商谈判过程,这就导致很多地方政府滥用自由裁量权,常常按照法定最低标准给予补偿。

二、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思路

1、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防止土地征收权的滥用。

一般而言,公益在现代国家,系以维持和平之社会秩序,保障个人之尊严、财产、自由及权利,提供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等为其内容。总结各国对“公共利益”的规定,具体分两种表述形式:一种是概括性规定,其特点是概括性强,操作的弹性大,但是容易导致征收权的滥用:另外一种是列举性规定,特点是详细具体。可以有效地防止征收权的滥用。像日本和我国的台湾地区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规定,而我国现行的立法体制采用的是概括性规定。为了防止土地征收权的滥用,我们应当通过立法严格限制“公共利益”的范围。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将其限制在以下几方面:国家机关和军事用途;交通、水利、能源、供电、供暖、供水等公共事业或市政建设;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绿化、慈善机构等社会公共事业;国家重大经济建设项目。但以公益为目的的;其他由政府兴办的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

2、导入市场机制,确立“合理补偿”的原则

针对我国目前对土地征收补偿原则的规定不明朗的现象,我国应当在借鉴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确立“合理补偿”的原则。以市场价格作为征地补偿的标准,以市场谈判的方式确定补偿费用。该原则的确立,一方面可以切实保护被征收土地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也可以避免现阶段实行“完全补偿”可能给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负担。同时,还应当适当扩大补偿的范围,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为此,一方面应当建立完善的土地评估制度和土地评估方法,在对被征收土地进行科学的评估后,以市价为基础,综合考虑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合理地确定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另一方面,土地征收补偿的标准要确保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为确保土地补偿费用的公正分配,一方面应当确保村民会议的自治权,排除行政和司法的过多干预,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分配方案的合法性审批制度,防止村民会议自治权的滥用。

3、完善土地征收程序,确保征地民主

由于我国法律对土地征收的程序性规定缺乏系统性和操作性,需要制定统一的《土地征收法》进行规范。农村土地征收的具体程序应该包括:首先应该是征地单位持相关的项目批文或设计书向有权批准土地征收的土地征收批准机构申请,申请人应就征地的目的、条件、补偿等方面做出详细说明;申请提出之后,批准机构要正式通知被征地者,并就征地事项举行听证会,并最终由批准机构根据自己的调查和听证会上双方的意见做出决定;申请批准后,征地单位与被征地者就征地的补偿标准等问题进行谈判、协商,共同确定征收赔偿方案,意见不一致时,由批准机构裁决,对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由人民法院裁定,以保证补偿方案的公正性;最后由征地单位按照补偿方案缴纳土地征收补偿费用,之后征地单位获得征收土地的所有权。

参考文献:

[1]郭洁.土地征用补偿法律问题探析[J].当代法学,2002,(8).

[2]卢丽华.加拿大土地征用制度及其借鉴[J].中国土地,2000,(8).

10.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是检验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只有搞好义务教育,才能保证有足够的生源来接受高等教育,来发展国家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基础教育搞不好,将对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应该肯定,随着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各地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也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农村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也面临着不容乐观的问题,其突出表现有:

一、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一)教育投入少,办学条件差

办学条件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办学经费的问题。近些年,虽然在有关法律、政策的保证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一定改善,但与城镇学校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变。危房少了,但配套设施跟不上,基本的教学器具仍比较缺乏。一些课程特别是艺术、体育以及实验课所需要的基本设施和教具不完善。农村学校学生享受不到城镇学校学生的学习条件,薄弱学校依然薄弱的现象普遍存在。正是由于办学条件上的差别,在开展素质教育方面,农村学校也无法与城镇学校相比。这使 到一些地方的学校‚开得了学,而办不好学‛。正是由于经费不足,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也受到影响。为此,一些学生家长对学校不满意,情愿为子女出高价择校、借读或送子女入民办学校,从而使中央关于免费义务教育的规定在有些地方成为一纸空文。就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地方经济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基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经济比较薄弱的乡镇,基础教育的发展难度极大。二是各地实施新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后,学校的经费单一全靠财政维持学校的基本的运转,无其它多余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更新设施设备,更谈不上足额保证教师进修提高和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费用。三是由于山区条件限制,按学生就近入学要求,迫使一些学校的整合力度不够,无法更好的整合优质教育资源。

(二)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

教师队伍不稳是农村中小学十分突出的问题。由于政府投资不均衡,导致农村一些中小学办学条件恶劣,教师实际收入低,较多的骨干教师流向城市或调入效益较好的城市学校,或纷纷抢夺公务员这个‚金饭碗‛,至使一些学校特别是边远学校严重缺编、教师老龄化。一些教师即使没有调动的想法,但为了家庭生活也大多从事第二职业,变成了‚亦商亦教‛,这样使一些原本基础教育薄弱的地方更是雪上加霜。就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 是多数教师无其它收入来源,只能靠工资养家糊口,不得不分散精力从事其它职业,增加收入以维持生计,从而不可能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也影响了教师的进取精神;二是学校其它收入微薄,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不能完全与教师劳动付出成正比,奖金分配差距不大,难以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三是由于学校经费不足,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少,致使多数教师不可能进行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因此改革意识较为淡漠;四是经济薄弱的乡镇教师严重缺编,教师工作压力大,教师所教学科极不稳定,并且常常是同时教几个学科,这极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培养学科骨干教师,造成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单调,就更谈不上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了。总之,由于农村特别是西部边远地区学校条件艰苦,外面的优秀教师引不进,本地的好教师又留不住,使这些学校教师整体素质较差,许多教师‚上得了岗,但站不‘稳’岗。

(三)辍学率有所反弹,实际辍学率情况严重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巨大成绩。但至今为止,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现象在许多地方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初中阶段学生的辍学情况比较严重,一些地方初中三年辍学率累计最高的可达到20%左右,一般初中学校年辍学率实际都在4—10%之间。具体情况一般是小学毕业后就有1%左右 的学生未就读初中,进入初中后呈逐年上升趋势,初三年级为辍学高峰。初中学生辍学多发生在年级之间,即由初一年级向初三年级过度时,或二年级向三年级过度时。其辍学原因有:一是课程内容设臵不合理,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学习困难,成绩差;二是教学资源贫乏,教育教学质量差,丧失学习积极性,厌学情绪大;三是部分教师缺失师德师风,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师生抵触情绪大;四是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严重,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低下,叛逆心理较强;五是家长法律意识、社会见识差,对子女的学习缺乏远见,与学校教育不同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之后,基本解决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但学生 ‚上得起学,却上不好学‛。

(四)山区学生的交通安全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学校布局调整可以有效地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然而,在山区,学生的上学交通安全问题也由此凸现出来。在山区,有的小学生每日要走10多里才能到学校,再加上山区地势险要,交通不便,安全问题尤为严重。由于山区交通无法达到像城市一样便利,学校集中实施寄宿制后,造成上下学、放假或返校时段交通拥挤,甚至学校生无公交车可乘,迫使一些学生搭乘无证车辆,形成严重安全隐患。

二、农村义务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一)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 教育经费来主要源于政府的投入,虽然义务教育现在实行免费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但是学校办学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只有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持续稳定的投入,才能真正满足农村义务教育的需要。

一是通过制定教育投入法和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县、乡镇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责任、投入比例和奖励处罚要求:根据城乡不同的人均GDP和人均实际收入,制定乡镇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标准,作为县政府对乡镇政府的考核目标。

二是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的拨款制度,首先是要制定各级各类教育的基本的拨款原则与拨款标准,使教育拨款有章可循,同时要完善拨款程序,增加拨款的透明度。当前,在投资取向和政策选择上,弱化或不实行重点学校教育资源优先配臵政策,不使有限的资金、教学设施和素质高的教师流向少数学校,不扩大城乡教育的差距,然后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在现实情况下,要特别增加对乡镇学校、对各级各类村级小学的投入,解决经济落后乡镇义务教育面临的严重的生存危机。

三是保证县财政对义务教育主渠道投入的畅通,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提高农村教师生活补助,将农村中小学校舍维护、改造和建设所需经费纳入政府经常性预算,并确保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

(二)加强对农村教师队伍管理和建设 针对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素质低,必须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着重抓好师资队伍管理和建设,实现区域师资配臵的均衡。并着力提高农村教师的思想觉悟,使农村教师安教乐教。

首先,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上,充分考虑农村学校分布广、班额小等情况,适当给予政策倾斜,增加教师编制。

其次,对长期坚持在落后乡镇工作的教师实施特殊津贴。县政府安排一定专项经费,补贴山区和贫困地区教师,提高这些地区学校教师待遇,鼓励教师扎根农村。在职称评定上,为鼓励优秀教师到条件艰苦的学校任教,同样条件下应优先考虑其职称晋级。

最后,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必须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工作的中心,必须下大力气清理整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一是对于不能胜任教师职业的要分离出去,同时严把教师进入关,招考教师应考查参考人员的实际教育教学操作能力为主,而不能只停留在书面的理论考查上;二是努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教师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加强师德建设,使教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关心热爱学生;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增加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四是为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让他们接触最新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建立教师交流制度。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各地教育部门可以组织城市的 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去上观摩课、优质课,这样可以把先进的经验、方法、思想和观念带到农村,达到资源共享。也可以引导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结对子,在互帮互学中使学生增长知识,扩大视野。

(三)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学生流失

义务教育对个体的成才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令人担忧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展,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流失反弹迹象明显,大量初中未毕业的学生流失到社会,直接阻碍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影响了农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农村社会的长远发展,阻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后劲。并且,‚早流‛的青少年群体缺少抗体和抗病能力,很容易被社会上不良习气等‚病毒‛感染,给社会增加不安定因素,成为社会的一大隐患。控制农村初中生流失,必须有党和政府的支持,有社会各界的大力配合,统一认识多管齐下,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

第一,着力于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教学场所等学校硬件设施和教师素质等软件配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优化课程设臵,尽量开设一些切合学生实际的课程,让更多学生能发现自身的特长,而不至于在学校当中找不到自己学下去的理由。第二,建立依法保障机制。实行‚控制学生辍学四书制‛,即学生入学前向家长送达由乡(镇)政府盖章的《义务教育通知书》;学生入学时由乡(镇)政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签订《保学合同书》;学生辍学时向家长送达由乡(镇)政府盖章的《限期复学通知书》;家长不送学生返校时送达《处罚决定书》。

第三,建立控制辍学奖惩机制。凡是农村初中辍学率超过规定范围的,教育工作评先选优时将实行一票否决。由于政府行为不到位,产生大面积辍学的,要追究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由于学校管理混乱,导致辍学率明显上升的,要追究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学校主要领导的责任;由于歧视、侮辱、体罚学生,造成学生辍学的,要追究学校领导和当事教师的责任。

第四,完善学籍管理机制。加强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籍管理,建立健全学籍管理的两级报表制和辍学学生情况报告制度,认真履行学生转出转入休学手续,防止学生辍学。建立小学升初中交接制度。避免小学升初中过程中出现学生辍学现象,保证初中的入学率。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学籍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学籍管理的严肃性。

(四)立足源头,解决安全隐患

面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日益突出交通安全问题,要坚持从源头入手,切实保障师生安全。一是科学规划布局,优化学校区域结构。对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校的布局调整,可按照‚立足发展,着眼长远,方便群众,确保安全‛的原则进行,不能只停留在撤并几所学校或改建几所学校的基础上,“关、停、并、转”也不能搞一刀切。学校布局一要结合乡镇建设发展规划进行统筹安排;二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和所处的地理位臵进行规划,重点放在扩大乡镇所在地的初中和中心校规模上,这样既可以满足乡镇适龄儿童和农村转入城镇的适龄儿童入学的需要,又可以实现初中和中心校有限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和良性运转。在学校建设方面要在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上多做文章,以满足中小学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上一篇:食堂财务管理及成本核算论文下一篇:医院保洁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