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君子之道》有感

2024-09-18

读《君子之道》有感(共11篇)

1.读《君子之道》有感 篇一

读《既见君子》有感

(一)既见君子 云胡不喜

李宝健

在广袤的天地间行走,总会遇见让人驻足欣赏的美景;在繁复的音符中聆听,总会遇见让人洗耳恭听的乐章;在历史的风尘里徘徊,总会遇见让人尊崇备至的人物。他们,像大浪里不蚀的金沙,像迷雾中不灭的灯盏,永远牢牢的静置在那里,等待着有心人的寻觅与发现。一经遇见,那便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心领神会,那便是“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一见倾心。我想与“君子”相逢,我想与“贤达”为伍,在厚重的书册中摸索、翻找,直到遇见了《既见君子》。

初次看到《既见君子》一书,立即被书名深深地吸引了,它让我想起《诗经》里的“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是啊,如果遇到了君子,又怎么可能不欢喜呢?《既见君子》这本近十万字的小书,让我与曹子建、阮嗣宗相遇,让我与李太白、谢宣城相逢,还有魏武扬鞭,渊明采菊……实实在在地收获了一腔欢喜!

既见曹植,在委屈中看到了深情

曹植,在我的印象中,是那个豪壮咏出“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俊俏少年,是那个七步吟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多才王子,是那个委屈唱出“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的寂寞臣下,他的一生因了王子的尊贵地位而璀璨夺目,他的一生也因了王子的继位身份而惶恐度日。兄弟、子侄之间的无情猜忌与戕害,让敏感而多情的曹子建深深悲切、深深受伤。他在凉薄的骨肉亲情里踽踽独行,战战兢兢。在黄初、太行年间,他曾多次上表奏言:“以罪弃生,则违古贤夕改之劝;忍垢苟全,则犯诗人胡颜之讥”,这些字里行间满是他惶恐和谦卑。朋友妻子、佳人知己统统殁于父亲和兄长的手中,这种别离和逝去的创痛对于“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的曹子建而言,恐怕更加难以接受!他有浓的化不开的一腔哀愁,有密的吹不散的满腹委屈,在这样的隐忍和伤痛中,我们看到了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字与诗篇,我们听到了一声声尽是泣血的呼唤与呐喊。这些苦难的经历、这些夹缝的处境,扼杀了政治上渴望作为的王子,却也成就诗坛上独树一帜的新星。他是陈思王,更是曹子建!他在委屈中深情起舞,那哀而不伤的乐观,那怨而不怒的平和,让他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一座丰碑,永远闪亮!

既见李白,在狂放中看到了傲岸

李白,这是一个听到就会让人莫名振奋的名字!他就像是一个符号一般镌刻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之中。“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既是我们的记忆,也是我们的童年!李白,他永远年轻着,英姿勃发、朝气蓬勃,存在于每一个孩子纯洁的心底,活在每一个国人生活的周围!他的名字在中国诗坛上无出其右,他的风采在历代才子中熠熠生辉。他是天才,有天才的聪慧,亦有天才的狂放!谁能吟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壮阔诗篇,谁能够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狂傲豪言。他狂、他傲,他任性使才,却终不改报国之志。大唐盛世的繁华孕育了他,安史之乱的风霜磨砺了他,在朝代由盛转衰的节点上,他始终是“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他始终是“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他只愿出仕一朝,功成名就,而后藏之于名山大川之中,多么朴实的心愿,多么虔诚的愿景。可惜,时代和君王有负于他!他虽功成,却不在朝野;他虽名就,却不在庙堂,不知他是否会遗憾,会感伤,还是会安慰,去庆幸,我们无从知晓,只是在千年不断的诗歌长廊中,在万年不息的文化传承里,我们看到了他的万古流放,是狂放的姿态,是傲岸的身影。

既见屈原,在谗言里看到了高洁

初识屈原,是幼时听到的一则投江自沉的传说,是端午节时赛龙舟、吃粽子时的一丝神圣。他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俊雅贵子,既有光耀的门楣、纯贵的血统,又有卓越的才华、清雅的品行,受楚王信任,得百姓拥戴,可谓天之骄子;他又是“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昏。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的忧愤悲士,既被君王猜忌、冷落,又受谗臣诽谤、污蔑,被贬斥排挤,被流放他乡,真是无所容焉。流放,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臣子最深的伤痛,至此,他的政治生命已然完结,终生的抱负付诸流水,治国理想再也无人关注;流放,是一位满腹诗书的才子最佳的奇迹,至此,他的才气情思霍然激发,毕生才名由此奠定,浪漫诗文早已成为标杆。“诗人不幸国家幸”!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文学,给了屈原巨大的厚爱。历史呢?这样的千古一人,历史当然也不会亏待他,给了他更为恒久的表彰。国破家亡之日,受谗流放之时,在汨罗江边,那一缕纵身而跳的身影,那一份自沉自溺的坚定,让他的形象就此定格,从此,他成为忠君爱国的象征,他成为正直高洁的典范!

既见陶潜,在隐逸里看到了刚直

提起陶渊明,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了这样一位老者,他身着宽大的袍子,在夕阳西下,荷锄而归,没有疲惫,没有忧虑,有的只是一份质朴纯真,只是一份率性洒脱!他,是谁?是《五柳先生传》中那个“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的真性文人;他是《归去来兮辞》里那个“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潇洒散人!他吟咏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吟咏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吟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行走在田亩之上,徘徊在青山之间,在酒与菊的晕染下,赫然成为了中国“隐逸诗人之宗”.他以其辞官不做、亲耕垄亩的人生抉择,为后世的文人雅士提供了一方“退而求其次”的安宁!()他隐,他退,并不是因为软弱。相反的,他既是一位隐者、高士,更是一位勇者、斗士!他的《咏荆轲》“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是何等的视死如归、豪气干云;他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是何等的铮铮傲骨,卓尔不群!他有一份隐者的飘逸与洒脱,也有一份仕子的风骨与刚强!

《既见君子》,让我与众多的君子高士相遇相逢,她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窗外美好的世界!曹植、李白、屈原、陶渊明……他们一一向我走来,在他们那独有的委屈、戕害、隐逸与放达中,我看到了知识分子宁折不玩的脊梁,九死未悔的夙愿!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读《既见君子》有感

(二)人生如诗:《既见君子》的启示

《既见君子》是今年新出的一本谈诗小书,但我看了20余天,感觉也没有怎么读懂,所以我今天读完此书后,在底页写上了几句话:

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来读诗

喜欢这种方式

这是一本意蕴深长的书

折期再阅

之所以要“折期再阅”,倒不是因为没有读懂,而是喜欢作者这种读诗的方式,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融入到对诗歌的解读中,而这解读的本身,又成了别样的诗。对于这样一首别样的诗,在读的过程中,我似乎走进了,但是又感到很陌生;似乎领略了,但是又感到很陌生。厌倦之际,稍作回想,已经记不清这一路走来的风景了。不过还是有一些杂碎,在脑海中不时跳跃着,正如作者所言:

能浮现在一代人的心里的,不是一首完整的诗,只是其中一些最好的句子,最精美的碎片和残骸,此起彼伏,来自深海沉船。

当我读过此书,不知道这艘船我是从来就没有登上过,还是沉到了我记忆的深处。其实我记忆力不好,读过的书,很快就忘记了。我曾为此而苦恼,某日看到一篇谈论“看书记不住怎么办”的文章,满怀期待的点开,却发现只有寥寥数语,至多也就一条微博的长度,其大意在告诉我们,读书犹如开车,不需要纠结于脚下的路,重要的是要记住方向。

这本《既见君子》,便是给我提供了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向——用自己的生命来解读艺术。作者在后记中谈到写作此书的初衷:

确切来讲,它并不是一项有计划的学术研究或创作,而只是人生迈入中途之际某种感情危机的产物,或者,是一个以写诗为志的人突然发觉不会写诗之后的产物,表现的形式均是通过努力去触碰和谈论一些最优秀的古典诗人,来丰富和安定自己的生命,因此,其中必然带有自己值得珍视的生命痕迹。

对于这样一份值得珍视的生命痕迹,我读来却有一份雾里看花的感觉。这好像是作者在提醒我:“小弟,你读的书还太少哦……”是啊!我又何止读书不够,更是行路太短,阅世尚浅,所以读诗,还只是沉浸在语言的表面,未能直触诗的内心。不是诗中没有,而是我的内心太单薄,缺少与诗人对话的可能。不论写诗,还是读诗,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们都需要生命的沉淀和历练,然后再从生命中获得滋养与启示。

不过我们来日方长,人生的画卷还有足够的空间任由我们去挥洒,只是远离了诗人的时代,我们内心难免不安。如何来消解这份不安,作者也也和我们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原来诗并非新奇的创作,也无关古老的神意,它只是一个人走向安宁的过程。

因此我也有感,无论人生如戏,还是人生如棋,这些与我又有多少关系呢?我对自己生命的期许是,人生如诗。

2.读《君子之道》有感 篇二

一、“君子”词义解读

汉 · 许慎《说文解字》云 :“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1]“尹”字,就像手握住兵器,“口”又比喻一般人。 “尹”字放于“口”字之上,可理解为掌握兵权,地位高于常人。另一解释,说“尹”就像手拿着一支笔,“口”字又意味着平日可以发号施令,无需劳作,因此代表掌握权力,可治理政事。由此可见,“君”乃尊称,具备指挥、发号、统治之义。“子”在《说文解字》中为 :“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 人以为称。象形。凡子之属皆从子。”[2]“子”是象形字,就像婴孩并拢双腿被包裹在襁褓中。“子”在古代也多用于对男子的尊称。综上,“君子”乃尊称,多称谓一些具有权势、地位之人。此处“权势、地位”并不依据政治因素划分,也不带有任何政治色彩,更多倾向于个人“才德”与“人格”,及由此所形成的道德地位、权势高度与人民大众对其尊崇感。

“考之《尚书》、《周易》、《诗经》中的文例,‘君子’一词的初始含义应为君上位、子下民之人。简而言之,其理性意义为‘在位者’之通称,其隐含意义为有德行之人。”(程碧英《< 论语 >“君子”词义辨析》)[3]《论语》中多次出现的“君子”虽在不同章节中有特定含义,但在本质上却有很大一致性。“隐含意义如果经常被使用,也会发展成一个新的词或义位。”(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4]由此可见, 隐性的“才德之义”或许赋予“君子”以新定位。

二、《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论语》中含有“君子”的章节分为四类(按出现方式划分):问君子 ;君子、小人对举 ;君子当如何 ;章句中含 “君子”(除上述情况外)。下面各举例证,探寻“君子”内涵, 解读“君子之道”。

(一)问君子

子贡问君子。子曰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 · 为政》[5]即孔子倡导的是先行后言,避免说空话。若能恪守此道,那么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言之艰”、“行之艰”的问题将变得简单。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 :“君子不忧不惧。”曰 :“不忧不惧, 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 · 颜渊》[6]君子修德,首当自省,内无愧疚之心,仰不愧天, 俯不怍地,当为无忧无惧。然日常之事琐碎复杂,现今之人多有忧虑之时,若非内心坦荡,不能有不忧不惧之心。

(二)君子、小人对举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 里仁》[7]义者, 宜也。事之所宜,必辨其是非,故有舍生取义之说。倘若汲汲于利,则凡事必计其利害,想其私欲。两者之差,在于用心不同。

子曰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 卫灵公》[8]小人遇事求人,很难从自身出发做到自律自勉,所以多怨 ; 君子遇事求己,有错就改,无则加勉,所以上达。

(三)君子当如何

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 · 学而》[9]厚重就显威严,内心坚定然后能学成 ;不诚无物,故以忠信为主 ;见贤思齐, 友以辅仁 ;有错不改,错误便日渐滋长,因此不可吝于改过。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 学而》[10]笃于志, 志于学,学习心切,则无暇顾及其它,无谓饮食温饱、居处安稳 ;言行谨慎,取正有道,又能辨事理之宜,可以称得上好学。

(四)章句中含“君子”

子曰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 · 里仁》[11]君子“仁” 以为君,不但贵贱取舍之中能安仁守仁,至于终食、造次、 颠沛之中皆能如此。仁者之心,自然有之,无时无处不在, 又于取舍存留间加以涵养,故谓君子。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 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 · 公冶长》[12]君子修己有分, 事上谨恪,治民以法度,又善利人,上下有服,可谓尽敦伦笃行之大节。虽未尽善尽美,如此当谓君子。

结语:

道,《说文解字》云 :“道,所行道也。”[13]所行之道, 面之所向,行之所达。君子之道,所在何处?综上,君子行事循其所宜,遇事求之于己,先行后言 ;又修德自省,厚重向学,存仁者之心,尽敦伦笃行之节,可谓君子。可见君子之称,重在德行。“参乎!吾道一以贯之。”[14]“非也。予一以贯之。”[15]若“君子之道”,“一以贯之”,乃为德行。 无论是个人修德自省,还是治人有道,恪循君子之风,即便现在,仍具重要的文化价值及社会意义。

摘要: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君子”一词,该词所塑造的君子形象及词汇内涵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以该词为出发点,在“才德”方面,对《论语》中“君子之道”的现代文化内涵加以探讨。

关键词:《论语》,君子,君子之道

参考文献

[1][2][13][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32,309,42.

[3]程碧英.《论语》“君子”词义辨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0.(1).

[4]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6.

3.儒家君子人格和君子修养之道 篇三

关键词:儒家思想;君子人格;修养之道

文章编号:978—7—80712—971—4(2012)01—030—02

儒家学说作为两千多年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自孔夫子收徒讲学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儒家形成一整套的理论,深刻影响着两千年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士人修养和成才方面,大力提倡君子人格,并且给出系统的修养方式,《礼记·大学》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这是一整套的修养方式,并且具有操作性,数千年来多少古人就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完成他们的使命。那么,君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群体,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修炼,普通人有没有机会成为君子呢?

一、君子的理想人格

《论语·学而》开篇即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君子一词出现在孔子语录著作的开头,如果不是后人传播过程中窜改,应该可以看出君子人格是孔子身份重视的,之后论语还有各种经典对其大肆发挥,终于成为一个庞杂的修养体系。这句话张居正这样讲评:“君子,是成德之人……是以虽名誉不著而人不知我,亦惟处之泰然,略无一毫含怒之意。如此则其心纯平为己,而不求人知,其学诚在于内,而不愿乎外,识趣广大,志向高明,盖粹然成德之人也。所以说不亦君子乎!”[3]这就为君子定下一个很巧妙的规矩,一个人都有微时,不为世人所知,倘若整日当愤青,那就不能虚心求进步,君子就做不成。相反,别人不知道,甚至误解自己都要甘于平淡,埋头做好自己的事情,终有一天会出头,这才是最大的君子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4]这句话很好的解决了君子面对人不知的局面,天道运转,君子日以继夜的发愤图强,如同天道一样,恒久不息。随后易经中提出了符合元亨利贞的四德,“君子体仁足以张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5]君子的努力还是在仁德的修养上,只要达到这样的人格就能表率众人,和谐做事,使物各得其所,坚定干事。而在坤卦中,与君子自强不不息对应,提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6]君子要有足够的承担,在儒家理论的体系里,君子是作为国家支柱和社会的基石而存在,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

在孔圣人的语境里,君子追求仁义礼智信,刻苦修养,达到内心的无忧,外在的人事练达,“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7]孔子在这里很是谦虚了一下,所以他的弟子立即送给老师一定高帽子,夫子自道也。这也多少反映出孔子对君子修养的终极主张,君子无论怎样的学习修炼,最后总要出山的,货卖帝王家。立德,立功,立言,追求三不朽境界。但是,这个境界很少有人达到,即使孔子也没有具有这种境界,而后世儒生能够差强人意的几位,也各有自身令人诟病的地方,如朱熹、王守仁、曾国藩等。所以子努力寻求走出这个困境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这样一句著名的话:“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虽然做过官,也做了几件事,可是事功确实缺乏的很,寻求到的解决之道就是速朽,或者就是吾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作为一个君子,实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至今没有足够完美的人出现。君子从学之始,人不知而不愠,而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终于获得立事之基。处世做事,能成为三不朽的人物最好,倘若不行,也可以追求所谓的道,立足于学问,或者竟逃到国外开拓新的事业,都不失为君子的作风。君子不是一个狭隘的概念,也不是古董式的老朽,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过得下去的人,活着就是一种成功吧。

二、君子的界定范围

两千余年的中国古代文明和儒家思想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文官集团统治根深蒂固,其主流思想塑造之下,似乎君子都是如张生之流的文弱读书人。现在可以查到的各种解释,则认为君子是指古代的贵族和有才能的人,“君子:古代对贵族与士的通称,指有才德的人,不论其有无爵位。”[8]这个说法算是共识。

如此一来,想要成为君子实在不是一件门槛很低的事情了,要是读书人,还得是书读的不错的人,不像英国绅士,只要彬彬有礼,尊重妇女,差不多就算绅士一把了。这样认为或许是缩小了君子的范围,并且为成为君子设立了过高的要求,因为中国古代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读书的,普通大众是不是就被排除出预备君子的队伍了呢?孔夫子推崇那些人呢?“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士;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9]史鱼、蘧伯玉都是士大夫,拥有可贵的品质,所以君子之名,当之无愧。那么,如果普通老百姓拥有了这些品质之后是否可以配上君子之名呢?应该可以被认可为君子。孔子门生三千,富有贫苦的都有,有颜回的安贫乐道,也有子贡这个富裕商人,当然也有子路这样的政府公务员。当年子贡问君子。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就是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的人。后世张溥撰写《五人墓碑记》,为没有学

问的五人做传,五人的行为恰是君子的行为。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10]君子无论在身处危险境地,还是颠沛流离之际,甚至一顿饭的时间都不要违背仁德。后世孟子言“浩然之气”,宋明诸家发明理学,无非不是砥砺志气,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里,有着很多志士仁人,他们出身不同,但都当得君子之名。吾于是言,相信孔子当年弘道于民间,收徒三千,也有这种想法吧。子夏有这样一段话,“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1]这句话是每个有君子之心的希望。

三、君子的修养方法

曾子提出很有名的三省学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2]每日三省吾身,三在中国是泛指,也可以是多次。反省什么呢?忠信和学习,这恰恰是君子的立身之本,唯有忠信的品质才能为国做事,唯有学习才能使自己有能力成事。这种三省的办法,后世运用最有名的是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每日写日记同自己的好色贪财做斗争,成绩斐然。民国总统蒋介石的日记公布之后,蒋介石也是每日反省,有儒者之风。

孔子还提出很多标准,可供有志于君子之道的人学习。“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中新,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4]“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15]君子既要修养内心,忍得住寂寞,明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道理,还要外在有威仪,说话做事都要有一定的气度,安贫乐道,等待时机的来临。

君子的修养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需要经过时间的长时间洗礼,最终达到“仁者爱人”和舍生取义。仁义是君子必备的两个要素,也是有志于君子品格的人所要努力追求的。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6]是为儒家倡导的为仁而努力,仁是一种天下为公的精神,为生民请命,为万世谋太平,,任重而道远;对于义的追求,孔子是这样说的,“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7]义在古代中国的地位,由关羽崇拜的全国推广能看出一二,中国一诺重千金,舍生取义,义字之重可见一斑。

君子通过反省自己,获得经验型的知识学问,达到外在和内在的统一,人事练达,深谙仁义之境,这样就可以入世兼济天下,倘若不逢其时,也可以为万世之表。只是对普通人来讲,要想成就君子人格是有些难度的,有没有更直接的方法呢?“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8]最入门的办法,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姊妹,应该比较容易操作吧,可以作为君子人格修养的基础法门。

四、君子的生活方式

曾经有个故事,讲一个得到大儒,隐居深山,为世人所敬仰。于是,有粉丝慕名而访,问了很多问题,儒者在三不朽方面成果显著,但是当粉丝问道,你的家庭生活怎么样时,儒者先是一愣,继而大哭。自从后世理学兴起之后,道学家的味道日重,政府也努力将这套哲学体系教条化,框架化,愚民化。在一般的印象中,读书人大类于孔乙己,得道者就是枯如古树的老朽。真实的情况怎么样呢?君子的人格应该怎么样?有没有可能内外统一,成为一种活泼有生命力的人格修养目标呢?

君子的行为应该符合规范,即使是和别人搞竞争。“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19]或许有人说,搞个事情也要这么多规矩,不自由。现在社会很多方面的失范,交通乱,挤公车,无忍让之心,这样的局面恐怕正说明有一套方法规范个人行为的重要性。所以,前面孔老先生的那么多教育,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生活之中的君子,也是性情中人,不必拔着头发离开地球,奇形怪状以示非凡。相反,要适应世俗生活,也要有精神上的雅致,在文和质之间找到平衡点,好像女人的身材,恰到好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0]文中有质,雅量之中有雷厉风行,粗言粗行;质中有文,朴实的行动中,世俗的活动中,有点礼貌雅量,相得益彰,十分和谐。至于君子的日常行为,如穿衣服也有要求,“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21]衣服之制,能反映出孔子礼治的大愿望,因此深得孔子的重视,这个穿衣服也是有讲究的,今天也是这样,场合不同,还是要讲究一些的。吃饭,访客都有不同的要求,肉切的不方方正正就不要吃,席子放得不正就不要坐,等等。虽然看起来很繁琐,但恰恰是今天社会很缺乏的东西。

当然,君子之名下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人就要有生活,生活就不可能只是枯燥的修养和理论,还要有多姿多彩的生活,这样作为人生才是完整的。这样的人生孔子也追求,“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22],此时此景,怎一个美字了得!孔子就赞成这个观点,君子也是要事功和生活兼顾的,历史能够成点事情的人,大多不是标准的君子,也不是标准的小人,如明代的张居正。

参考文献:

[1][4][5][6][8]朱安群,徐奔,等.十三经直解(第一卷)[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767;31;32;40;29.

4.读《君子之道》有感 篇四

孔子说:绅士用正确的方式爱钱。阅读人性的弱点,这篇文章,我真的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人性的弱点大部分是人们喜欢支付小心理。在上海,经常有这样的伎俩,几个人在一起,假装自己粗心大意,会是一条失去地面的金项链,直到有人拿起金项链,还有另一个人也跑了,他第一次见到。然后有第三个人来做法官,先假装看看,然后第一次拿起人们说,人,你变得富有,这条金项链至少价值一万!第二个人说,他第一次看到,法官会说,那样,拿起人们看到一些钱看人。然后拿起金项链就会看到上千人,回家发现金项链是假的,这次的遗憾已经晚了。

5.读《大鱼之道》有感 篇五

读《大鱼之道》有感1

窗外,夜幕降临,一片昏暗,只有路边闪烁的昏黄的灯光。可我没有丝毫没有注意,我依然沉浸在书本之中。

一条硕大的黑鱼跳出水面,跳到了岸上,水面翻腾起层层浪花。

为什么,黑鱼要跳出水面,要跳到岸上?为什么?

带着满脑的疑惑不解,我翻开了书本。

当读到“没有想到,因为作者没有让鱼母将腹中的鱼子产到孔雀湖里去,鱼母就在归途中拼命咬住树枝,直到将鱼子产进湖里,它才默默地死去。’’的时候,我的心中仿佛掀起了万丈狂澜,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为何鱼母要在归途中拼命咬住树枝?因为——母亲,是一首大爱的歌。

当读到“只不过,小鲤鱼跳龙门,一跳就跳出了荣华富贵,而鱼母此刻跳的,却是象镇着恐怖与死亡的不归路。’’的时候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震撼将我脑海中的一切其他感受都吞没了。我想,鱼母千里迢迢,顶风破浪,逆流而上。途中历尽千难万险,早已筋疲力尽、心力憔悴了。可是,它仍然坚持着,拼死产下了鱼子。为何它可以坚持下来?因为——母亲是一首大爱的歌。

舐犊情深永远是天底下所有母亲的本能,母亲对我们的爱永远可以惊天动地、感鬼泣神!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母亲。我能想象,母亲在怀孕期间,腆着个大肚子,走路十分不方便,更不要提做其他的事情了。可是,为了肚子里的我,她能够忍受。母亲在生下我的时候,用痛来形容就太渺小了,说是在生与死之间徘徊还差不多。可是,为了我们,她依然能够忍受。因为——母亲是一首大爱的歌。

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险阻,请记住,母亲对我们的爱永不褪色!值此母亲节来临之际,我把我能想到的一切诉诸笔端,献给我的母亲,献给天底下所有无私的母亲!

读《大鱼之道》有感2

罗曼罗兰说:“母爱是最旺盛的火焰。”这句话不仅只用在人类身上,还可以用在这世界上的任何灿烂生命。尤其读了《大鱼之道》这本书后,我更体是会到母爱的力量。

这本小说讲述一只大黑鲩来到一片湖产卵,却被一片高高的石阶挡住了去路。但这条大黑鲩没有放弃,因为它是一位母亲,必需跃过一切艰险,给自己的孩子带来希望。它大口大口的喘息着,即使摔得头破血流,全身伤痕累累,那圆溜溜胀鼓鼓的肚皮却完好无损,那里是它的孩子,它拼死也要保护好!

他成功了,但苦难没有结束。贪婪的人类捉住了它,它挣扎着。我仿佛看到它在哭泣,但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它那未出生的孩子。于是,作为母亲的力量充满了它的全身。就在这一刹那,它咬住一根树枝,尾巴猛烈的颤抖了起来,闪耀起一片黑光,喷射出一片金黄的鱼子,像是一条金色的彩虹,一端连接着死亡,一端连接着新生。它完成了一位母亲的使命。

母爱如雨,始终滋润着我们,包容着我们。我爱我的母亲,正如她一直深深的爱着我。

读《大鱼之道》有感3

今天和妈妈到书城又买了一本沈石溪叔叔的书,书名叫《大鱼之道》,它是沈石溪叔叔亲生经历的一件事情,因为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一直储存在他的脑海里,不能忘怀。

一天清晨,天还蒙蒙亮,他来到了孔雀湖边昨天晚上扎在芦苇杆上的捕鸟扣。这孔雀湖被青山包围着,碧波荡漾,水草丰盛,风景美极了,这里是鱼的产房,也是鱼的摇篮,所以常年有水鸟在四周捕食。

这天只扣了一只小水鸟,沈石溪叔叔看天色尚早,就钻进瀑布里准备洗个舒服的澡。这时他看见一条浑身黑黑,肚子鼓得像颗大大的泡泡糖的黑脘鱼,毫无疑问,这肚子里面塞满了鱼子。只见大鱼在瀑布下的水潭里拼命甩动着尾巴,一个打挺跃上瀑布的一层石坎,然后平躺在石面上,在瀑布的浇淋下,嚅动着嘴腮,大口大口喘息着,看样子黑脘鱼是准备跃到瀑布里来产卵。这条鱼有一米多长,身体比大蟒蛇还要粗,少说也有一百五十多斤,可以美美的好好吃一顿了,想到这里,沈叔叔很兴奋,赶紧跑到边上折了根手指粗的藤站在瀑布上方等着鱼上来抓鱼。鱼母喘息了一阵又一个打挺,跳到更上一层石坎上,就想爬楼梯似的层层登高,爬一层喘息几分钟再爬,鱼没有手和脚也没有翅膀,在这石坎上跳跃的难度好比人在沼泽地里跳高,现在又腆着个鼓胀胀的肚子,负重登高,更是雪上加霜,难上加难。

鱼母终于跳到沈叔叔站立的那层石坎上了,沈叔叔提起棍子瞄准鱼头打去,鱼被打得像皮球似的弹了弹,被湍急的瀑布水冲到下面水潭里去了,沈叔叔还以为鱼知道有人要抓它,会趁这个死里逃生的机会游走。就在这时让他目瞪口呆的事情发生了,鱼母一摆尾又开始往石坎上跳,因为已经受了伤它跳得无比艰难,要跳好几次才跳上一层,每次跳失败都重重的摔在石板上传来叭的一声闷响。不知道跳了多久,等它跳到沈叔叔站立的那块石坎上的时候整个鱼身体都被血染红了,身体伤痕累累,唯独那圆滚滚的肚皮却完好无损。沈叔叔走过去用棍子用力的一敲,把鱼脑子都敲出来了,扎上藤,吃力的拖着鱼母准备把鱼拖回家。正在这时他这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事情发生了,明明是一条脑子都出来的死鱼却一跃而起,动作快如闪电跳进湖里,鱼头枕在岸边,鱼身浸泡在水里,尾部喷射出一片金黄的鱼子,碧水间飘起一条金色的黄绸带,一端连接着死亡一端连接着新生,色彩鲜艳的鱼子绵绵不断的喷射出来缓缓地沉进绿色的水草间……

终于,鱼母胀鼓鼓的肚子瘪了下去,尾部那道黄色的绸带也消逝了,鱼母才一动不动的任他拖回家。

鱼母为了后代的繁衍,它赢得了生命道路上最后的辉煌。天下的母亲为了孩子都会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读《大鱼之道》有感4

寒假里的一天,我读了著名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叔叔写的.《大鱼之道》。读后,我在震撼之余,深刻地体会到了一种感人而伟大的情感——母爱。

本文先以朋友对“道”字标新立异的诠释引出了一条黑鲩鱼母的故事:文中的“我”偶然发现了一条相当有资历且待孕的黑鲩,堪称鱼母。这条鱼母在还差最后一跳就跳入孔雀湖时,因被“我”的一棍阻碍了,没有成功,滚下了山坡。而在它知道再试一次必死无疑的时候,它为了自己的孩子,毅然又试了一次。果然,被“我”打死了。又因“我”爱吃鱼子,所以没遵循当地的风俗让鱼母产子,可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鱼母竟如诈尸一般从“我”手中跳出,到湖边产了子,后来,它就再也没动过。

读完此文,我不禁被文中的鱼母所感动,是什么让它在明知第二次是在跳鬼门关,还是毫不犹豫地跳向死亡?是爱,是它对孩子深深的爱!是什么让它在被砸碎脑壳后还从“我”手中用尽自己最后的一丝力气跳出,在湖边产了子,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还是伟大的母爱!这个故事之所以令人震撼,真是因为它向我们展现了母爱超乎想象的力量。

母爱,不分贵贱;母爱,不分大小;母爱,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母爱,是那样伟大、无私!汶川地震中,有多少母亲为了救孩子而献出自己的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又有多少母亲为了孩子用心良苦。母爱,总是在小事中轻轻流露出来,所以,它常会让人留下感动的泪。我相信,如果一位母亲和她的孩子只有一个生存的机会,所有母亲一定会像电一影《20xx》中呈现的那样,哪怕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让孩子活下去。仔细想想,在生活中,我又何尝不是在妈妈的母爱中成长的。哪怕是一次轻轻给我盖被子的动作,一声关心的叮嘱,一句恨铁不成钢的责骂,其中不都藏着母爱吗?记得有一次,妈妈闪了腰,每天开车送我上学都是一次折磨。我多次劝她:“妈妈,您别开车送我了,我自己乘公交车就行了。”可她依然坚持,她说:“不行,天气冷,乘车的话就要早点起来了,我想让你多睡会。”她开车时,我发现,她时常用手撑住自己的腰,眉头紧锁,疼痛难忍。每次看她这样,我都十分不忍,十分感动,我在心中默默地说:“谢谢您,妈妈!”为了让孩子多睡几分钟,情愿自己忍受病痛的折磨,这就是母爱的力量。

我很佩服沈石溪叔叔,他能通过讲述动物故事,给人以启示,使人深思。《大鱼之道》真是本值得每个人好好品读的一本好书。

读《大鱼之道》有感5

趁着寒假轻松美好的时光,我读完了沈石溪的著作《大鱼之道》,受益匪浅。

这本书记叙了发生在动物间个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如《鱼道》《善举白旗的鱼》《驯化幼雉》等。其中,《鱼道》这个故事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它讲述了这样个故事:“我”在孔雀湖边发现了条肚皮鼓鼓的母鲩鱼,便想捉住它。鱼母为能跳进湖中央产卵,跳上被瀑布冲刷的石坎,跳得浑身是血;在被“我”重重棍打在脑壳上并捉住后,仍拼命用嘴咬住树枝,用尽最后点力气,把卵产在了水里,这之后,任“我” 把它清蒸油炸,始终没有动过下。

读完这个故事,我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了。鱼母为了将卵产下,拼死挣扎的壮举令我感动,令我热泪盈眶。这个故事生动地诠释了鱼母无私、伟大的母爱,是首生命的赞歌!

母鲩鱼的孩子是幸运,因为它们有个伟大的母亲;而我也是幸运的,因为我也有个爱我的妈妈。记得有次,天下着大雨,妈妈来学校接我,我们合撑把伞回家。路上,那把伞总是偏向我那边,我看到妈妈的衣服已经被淋湿了。我的心里酸,关心的问:“妈妈,你冷吗?”妈妈笑着说:“我穿的衣服很多,怎么会冷呢?”我很清楚,妈妈在说个美丽的谎言,而这个谎言包含着对我无私的爱。不知怎么,我的眼前浮现出了这样幕幕场景:放学回家后,妈妈为我煮了锅可口的鱼汤;每天上学前,妈妈总是再三叮嘱我上课要注意听讲;在我发烧的那天晚上,妈妈连夜送我去医院,并直守在病床边;我有题目请教妈妈时,妈妈没有教我,而是让我独立思考……是啊,母爱无处不在,它不定像鱼母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孩子的存活那样壮烈伟大,但它如春雨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健康快乐地成长。

6.读《大鱼之道》有感 篇六

一天清晨,天还蒙蒙亮,他来到了孔雀湖边昨天晚上扎在芦苇杆上的捕鸟扣。这孔雀湖被青山包围着,碧波荡漾,水草丰盛,风景美极了,这里是鱼的产房,也是鱼的摇篮,所以常年有水鸟在四周捕食。

这天只扣了一只小水鸟,沈石溪叔叔看天色尚早,就钻进瀑布里准备洗个舒服的澡。这时他看见一条浑身黑黑,肚子鼓得像颗大大的泡泡糖的黑脘鱼,毫无疑问,这肚子里面塞满了鱼子。只见大鱼在瀑布下的水潭里拼命甩动着尾巴,一个打挺跃上瀑布的一层石坎,然后平躺在石面上,在瀑布的浇淋下,嚅动着嘴腮,大口大口喘息着,看样子黑脘鱼是准备跃到瀑布里来产卵。这条鱼有一米多长,身体比大蟒蛇还要粗,少说也有一百五十多斤,可以美美的好好吃一顿了,想到这里,沈叔叔很兴奋,赶紧跑到边上折了根手指粗的藤站在瀑布上方等着鱼上来抓鱼。鱼母喘息了一阵又一个打挺,跳到更上一层石坎上,就想爬楼梯似的层层登高,爬一层喘息几分钟再爬,鱼没有手和脚也没有翅膀,在这石坎上跳跃的难度好比人在沼泽地里跳高,现在又腆着个鼓胀胀的肚子,负重登高,更是雪上加霜,难上加难。

鱼母终于跳到沈叔叔站立的那层石坎上了,沈叔叔提起棍子瞄准鱼头打去,鱼被打得像皮球似的弹了弹,被湍急的瀑布水冲到下面水潭里去了,沈叔叔还以为鱼知道有人要抓它,会趁这个死里逃生的机会游走。就在这时让他目瞪口呆的事情发生了,鱼母一摆尾又开始往石坎上跳,因为已经受了伤它跳得无比艰难,要跳好几次才跳上一层,每次跳失败都重重的摔在石板上传来叭的一声闷响。不知道跳了多久,等它跳到沈叔叔站立的那块石坎上的时候整个鱼身体都被血染红了,身体伤痕累累,唯独那圆滚滚的肚皮却完好无损。沈叔叔走过去用棍子用力的一敲,把鱼脑子都敲出来了,扎上藤,吃力的拖着鱼母准备把鱼拖回家。正在这时他这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事情发生了,明明是一条脑子都出来的死鱼却一跃而起,动作快如闪电跳进湖里,鱼头枕在岸边,鱼身浸泡在水里,尾部喷射出一片金黄的鱼子,碧水间飘起一条金色的黄绸带,一端连接着死亡一端连接着新生,色彩鲜艳的鱼子绵绵不断的喷射出来缓缓地沉进绿色的水草间……

终于,鱼母胀鼓鼓的肚子瘪了下去,尾部那道黄色的绸带也消逝了,鱼母才一动不动的任他拖回家。

7.读《君子之道》有感 篇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莲, 花之君子者也!”这是诗歌《爱莲说》当中最经典的部分。此诗是形容莲花虽在淤泥中生长, 却不受污染, 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这首诗有着更深的含义, 歌颂了莲花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 香气远播更显得清雅脱俗。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 与众人皆羡富贵 (牡丹) 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作者借莲花表现了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舞蹈创作的根源就来自于周敦颐的这首诗歌《爱莲说》, 舞蹈编导赵小刚深入地剖析了《爱莲说》这首诗, 把它编排成舞蹈, 主题环环相扣、特点新颖别致, 呈献给大家。

舞蹈《爱莲说》的开头就让我们进入了诗中的意境。首先是悠扬的琵琶声把我们带到了梦里江南的荷塘边, 表演者似莲花在荷塘中亭亭玉立。在一个雨后的清晨, 在碧蓝的水面上, 在绿意盎然的荷叶丛中, 一朵出水的莲 (泛着桃红的色) 从美梦中醒来, 睁开机灵的眼, 看看新的一天, 然后抖抖身上的露珠, 身体轻轻舒展, 纤纤细手, 婆娑舞步如一只蝴蝶在水中自由飞舞:时而奔放时而羞涩……

编导赵小刚巧妙地运用了古典舞当中最常用的兰花指来形容莲花形象的千姿百态, 表演者纤细的手指犹如莲花的花瓣, 柔美的指尖就像花蕾般, 沐浴在阳光下。再加上表演者的兰花指和身体韵律的结合拿捏得恰到好处, 仿佛看见了清晨的出水芙蓉、夕阳的清新高雅, 把莲花的外形展现得淋漓尽致!此作品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从最初的如梦初醒, 到垂帘欲滴, 再到优雅脱俗, 表演者就如莲花, 使人和大自然和二为一。

舞蹈《爱莲说》具有浓厚的中国古典的审美性质, 之前描述的是莲花的形象和外部构造, 编导之所以要表现莲花, 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外表端庄、高雅, 而是舞者用莲花塑造东方女性“不染污泥, 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舞者的表演和动作诠释了诗中的寓意。表演者动作优美怡人、轻盈飘逸, 是因为在情感的依托下才具有这样的感染力, 她从内心情感出发, 让气息贯穿始终, 情绪收放得如此自由。使人陶醉其中, 久久无法释怀!此作品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情感的变化多端、技艺高超的动作, 而是在于舞蹈流动飞舞的线条韵律。这部作品古典舞身韵贯穿了整个舞蹈。舞者借用“韵”把舞蹈贯穿于飘逸飞扬的线条之中, 舞蹈在音乐的强弱、顿挫、转折之中, 自由展开。脚下的步伐和动作干净、利落, 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形成了极富变化的流动之美。这活生生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的美, 以一种“行云流水、刚柔相济”的审美精神, 借爱莲之韵抒情表意, 依据古典舞的审美规律, 不仅展现了舞蹈的独特魅力, 而且更能体现出人与自然“化而为一”的无我境界!另外, 在舞蹈的流动中我们可以看到表演者的动作显示出“圆”的韵律, 正所谓“圆美之态, 流动之气”, “圆”和“流”两个韵律的结合, 使整个舞蹈发挥的如鱼得水, 非常自如!

当下, 大多数人都明白《爱莲说》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一个情感, 但真正能做到像诗中所描述的却微乎其微。编导赵小刚把它编排成舞蹈通过舞台展现给观众, 不仅是希望给大家带来一种直观的美, 而是更加希望大家能得到一种心灵美。这种美是那么的坚贞、那么的纯洁、那么的高尚……

摘要: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获得古典舞表演一等奖的《爱莲说》看完之后让人感触颇深!细腻柔美、刚柔相济、别出心裁的舞蹈语汇, 使整个舞蹈作品变得活灵活现!舞蹈创作的根源来自于周敦颐的这首诗歌《爱莲说》,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莲, 花之君子者也!”这是诗歌《爱莲说》当中最经典的部分。舞蹈编导赵小刚深入地剖析了《爱莲说》这首诗, 把它编排成舞蹈, 主题环环相扣、特点新颖别致, 呈献给大家。当下, 大多数人都明白《爱莲说》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一个情感, 但真正能做到像诗中所描述的却微乎其微。所以编导通过编排《爱莲说》舞蹈颂扬东方女性“不染污泥, 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

8.“不喧哗,自有声”新君子之道 篇八

何谓“君子”,从中国古代的君王到西方世界的绅士贵族,从士大夫到现今的精英人物,“君子”一词所代表的人物,皆指向那些因自身高尚人格与修为而可称之为“君子”的人们。君子之道的内涵从未因时代的更迭而改变,正如伟大的人格不会因为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的内涵是永恒不变的。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hold’住,内心充实而有光,谦卑而执著,羞涩而无畏,这即是君子之道与新君子之道所说的内容。而所谓新君子之道,因为我们的生活场景变了,所以修炼的方法也需改变。古代的人用下围棋、骑马、射箭、古乐、弹古琴等来修炼自己,而现代的人在开车中修行,在婚姻中修行,在和同事的博弈中修行,在和客户的交往中修行,甚至在餐厅里吃饭的时候修行。

当下所倡导的新君子之道,正像佛家所讲担水砍柴皆能悟道,翠竹黄花皆是妙谛,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说“根本不存在所谓商业的真理,所谓商业的真理,现代的真理,不过是人类古老智慧在现代这个世界里你怎样全身心地去践行它。”亦如君子之道作为中华古老文明的核心思想,新君子之道的“新”仅仅在于大众立足于当下对其的解读及践行。

“不喧哗,自有声”的新君子之道,亦如儒家所讲“君子和而不同”一般,在芸芸众生中,他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从他的一言一行中,能让人感受到他的伟大,这种伟大来自于其自身阅历与知识的修炼,以及高尚人格的感染力。君子的本质是有自我修炼后的实力,然后厚积薄发,像冰山一样只露出八分之一在水面。总是把自己放在有学问的人的视线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总是把自己放在有品位的人的视线里的人,才是真正有品位的。所以作为一个君子,菜根谭有句话还是概括得非常好的,“君子之用心如青天白日,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如玉韫珠玑,不可使人易知”。德鲁克说伟大的公司,伟大的人,他们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有一半的事情一定是别人看不到的,这样的人才可称为伟大的人,才是“不喧哗,自有声”,不张扬自有风采的人,才叫新君子,才是当今社会应秉承的新君子之道。”

行车之道

道路即道场,是一个修炼的工具与场所。我们应在道路上让自己修炼得更加温润有秩序,Hold住自己的情绪,Hold住前进的节奏,为什么?它不是目的,而是一个手段。它的目的是什么?它的目的是真正建立起你在这个时代的竞争力,这个竞争力是一种不需要竞争的竞争力。

行车之道作为人在道路上的表现及修为,其实也可看作他人生道路上的投影,他在这条路上的表现就会反映出他在所谓人生道路的状态。如果在这里面表现出喧哗、不耐烦,甚至是语出伤人等等贪嗔痴慢疑、怨恨恼怒烦的现象,一定是这个人在职业的道路上或人生道路上频频投射过去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天天讲在路上修行这件事,修什么呢?最终修出的君子气度不仅让我们变成一个君子或绅士,也不仅仅让我们显得自己很高尚的样子,更重要的是像中国君子文化所说的“内圣外王。”

对于如今道路上的嘈杂与拥堵,君子要讲慎独,慎独的意思是凌晨三点钟你在路上没人监督你的时候,你还要保持你的风范,要坚守你的价值,这才是君子的风度。当今的中国人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道路上,如何在开车的过程中,如何在路上行走的过程中,真正修炼出自己的新君子之道,不仅是为了他人与社会,更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内圣外王的人,一个可以掌控自己、掌控团队、掌控未来的人。

当行进车辆遇到过马路的行人,坐在方向盘后的你是选择减速、停车让行,还是不耐烦地鸣笛催促,当车辆夜行对向相遇,你是否会关闭远光灯,为行车安全留出宽敞的空间?如何用会车时友善的灯光,使夜色变得更加柔和动人?拥堵路况下,是否应该多些耐心,让道路因秩序而变得顺畅通达?身陷车流中,汽车喇叭是否应该只用作善意提醒而非宣泄烦躁,让宁静为身边环境增添暖色?……当人们在各种媒介与移动客户端转发着“心灵鸡汤”版的文字与思想时,是否更应该将这些文字的精髓融于自身的修为及上述的道路问题中,在道路上刺耳的喇叭或恶语责难声中,随意变道与蛇形并线等驾驶行为并不能给拥堵的城市及心灵带来丝毫的改变和愉悦。“道路如道场”,用君子的修為与“不喧哗,自有声”的行车之道,树立君子之风,以自身的人格重量成就道路及人生路上的进取。

9.读自然之道有感 篇九

当肉食鸟的叫声响彻云霄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好心办坏事的悲伤,此时,我的心情似乎已经于作者一样。我们要认识并尊重自然规律,自然规律的存在我们不能认为地介入进行干预,否则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它使我想起一件事:初夏的栀子树上长满花苞,虽说是花苞,却能与盛开的花相媲美。我想,捧一朵花,闻闻那沁人心脾的香气,一定让人心旷神怡吧!想着便跑到树下,摘下一个花苞,一股清香顿时扑鼻而来,“真香!”我不禁喃喃道,美丽的花苞想洁白的仙女,随风起舞。但很快花苞便蔫头蔫脑了,花瓣也失去了光彩。我这才明白:是我自私的行为,过早地让它凋零了,只有让它自然地生长,它才会开出最香、最美的花!

10.读《狐狸的生存之道》有感1 篇十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狐狸的生存之道》,这本书可好看了。故事是这样的:狐狸妈妈有两小只狐狸,他们每天都过得很开心,小狐狸一天天长大,狐狸妈妈决定教给他们独立生存的方法。狐狸妈妈告诉小狐狸:“当你们遇见兔子、山羊等比你们弱小的动物时,对它们不要客气,坑蒙拐骗、连欺带诈,样子凶一点;要是遇见老虎、狮子等比你们大的动物时,你们一定要对它微笑,把肚子里的好话全说出来。”狐狸妈妈顿了顿说:“如果你们要是碰着真不好吃这一套的,那你们只有采用第三招——跑!只要你们把这三招练好了,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一只不狐狸不明白,疑惑地问:“我们不能诚实一点吗?” 狐狸妈妈对小狐狸说:“我们的祖先早就试过了,练好一招要比前面三招难一万倍。”

11.读《君子之道》有感 篇十一

——读《千年一叹》有感

李达172班刘力铭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

在世界上下五千年以来,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人类文明。其中就有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华夏文明的四大古文明。它们的出现都有一大特点:都是依山傍水而发源,然后便是繁衍生息,直到繁荣昌盛。然而除了华夏文明以外,其他一些古文明却因种种原因衰落以至于消亡。那么,是什么,让繁盛的古文明消亡的呢?

文明,它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它还包括了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等。同时,文明还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工具。因此,可以这样说:文明因野蛮而生。然而,文明虽因野蛮而生,但也会因野蛮而死。连年的战争和极端的信仰都会使得一种文明消亡。就拿古埃及来说吧:它很不幸,当年的首领不喜好征战,便让当年的埃及一直都在发展自身内部,却把军事力量弃之不顾;再加上埃及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埃及也遭到了别的文明的侵略与文化的被毁灭,以至于古埃及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无人解读的遗憾,而使它变得神秘。再说说古印度:也许是它信仰佛教,它便不喜欢战争,结果也是一样,被其他同样野蛮文明灭亡了。然而,因为野蛮而灭亡的文明不仅仅是因为被灭亡,历史上还有一个文明因为自己的连续战争灭亡了:它,便是亚述帝国。亚述是一个穷兵黩武的国家,它的连年征战给周边文明带来了不小的伤害。然而,因为它自己的好战,导致了民众的不满,最终,因为人民的起义,亚述便灭亡了。虽说华夏文明也有着强悍的军队,也有着许多的战争,但并不代表它一定就是野蛮的,华夏文明的战争大多是内战和抵抗侵略的战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对外没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华夏文明便得以保存至今。因此,我认为,只有自己避开野蛮,同时也要抵抗外来野蛮入侵,才能使文明得到有效保存。

然而,文明的生存就只靠自己吗?远远不够,还有靠文明生存的自然环境。其实老子早就说过:万物要顺其自然。文明也是一样的。在繁华的文明也敌不过一次自然暴力。古巴比伦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当年古巴比伦所在的土地万物丛生,可因为人们的滥砍滥伐,导致土地沙漠化越来越严重,最终整个文明都被沙漠湮灭。因此,想要人为暴力征服自然,那是不可能的。而真正被动毁灭的也有,当年的庞贝古城,是古罗马时期的一大文明古城,它,也有过它的辉煌。然而,一次火山喷发,庞贝却变得不堪一击:滚烫的火山灰埋没了这座城市。因此,难道我们需要每天对自己所处的自然产生担忧吗?不必。因为放眼当今,人类文明的电子科技十分发达,而且根据文明前辈因自然而灭亡所给我们的教训和经验,我们可以提前预知某种自然灾害的到来并且可以做出有效的防御措施,以此来保存自己的文明。然而,一些人为造成的自然灾害还是无法及时抵御,以此,我认为,只有好好顺应自然,并且要时刻注意防范自然灾害,才能使文明得到有效保存。

自然,野蛮和文明,看似关系不大,实际上则有着因果关系。因为自然,所以有了文明;同样因为野蛮,所以也会有文明。他们三者皆环环相扣。但文明,却脆弱得多。虽然文明可以用自然来哺育自己,也可以用野蛮来锻炼自己,但当它的过度开发会使自然屈服,它的过于高雅会使野蛮眼红乃至自卑时,后两者可能就会刻意刁难这个文明。因此自然可能会让灾害来毁掉这个文明的重要城市或者说直接摧毁这个文明,野蛮可能会让其他喜欢强加别人的文明来入侵这个文明。然而,只要这个文明能顽强抵抗这些刁难,那它就是最大的赢家,因为就连自然和野蛮都对它无可奈何,那又有什么能打败它呢?反之,就是真的被击垮了,再也不能起来了,留下来的,就只有废墟,甚至什么都不留。然而,对于它俩,文明还是需要包容他们,毕竟是因为它们自己才成长起来的呀!因此,我认为,文明只要宽容自然,宽容野蛮,做一些能感化它们的事情,自然和野蛮便会很少欺负文明,要不然一直打持久战,也不是办法呀!在历史长河中,又有哪个文明能真正击败自然和野蛮呢?我想,一个文明的繁盛之道,亦是如此。

附诗:

埃及印度很厌战,最终被毁不复存。

亚述好战虽辉煌,最终也被打下台。

古巴比伦乱砍伐,终被沙漠所讨伐。

庞贝古城虽繁盛,自然面前力有限。

只有好好顺自然,同时防范其灾害。

只有避开野蛮侵,同时抵抗其侵害。

才能不会遭灭亡,古来文明得以存。

文明因此而繁盛,世世代代永相传。

(指导老师:张芝兰)

【点评】

上一篇:少先队队长竞选演讲稿下一篇:矿井瓦斯综合治理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