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地理学科教学计划(共14篇)
1.高一年级地理学科教学计划 篇一
高一地理学科教学反思
2007——2008学年的第一个学期结束了,下面把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反思如下:
教材分析:
这个学期的教材使用湘教版高一必修上册,本册书共四个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大气、陆地和海洋、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都为自然地理的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乃至整个中学地理最难的内容,尤其是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抽象、难理解,要求学生要有空间想象思维能力和很强的理解能力。有些知识点与物理、化学等学科交叉、渗透,要求学生要有其它学科的基础,而且要有联系实际迁移知识的能力。
学生分析:
这届学生录取时的中考成绩可以说是林业地区相对较好的,但又一些学生根本不具备高中阶段的学习能力。针对一些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概况起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完全不学习型:5个班中每个班都有1——2个学生,有的班人数更多,几乎完全不接受学习。他们上课或睡觉,或干与上课无关的事情,更甚者上课说话破坏课堂纪律。他们中又分为几种情况,有的学生智力水平不低,但是没有学习目标和学习习惯,所以进不到学习状态中;有的学生是因为基础太差,所学知识对他来说如同“天书”一般,久而久之,对学习没有了兴趣,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意识,即使是一些简单的知识也不接受了。
(2)能力有限型:这些学生也想学习,也在学习,甚至是努力地学习,但是因为智力水平有限,基础太差,能力不够,即使努力学习但是成绩仍很不理想,甚至很差,这些学生属于根本不具备高中阶段学习能力的人。
(3)自我约束力差型:这样的学生占多数,他们只要努力刻苦学习还是能够跟上进度,能够达到相应成绩的。但是他们自我约束力差,学习目标不很明确,学习时续时断,需要老师经常提醒帮助。老师督促的紧一些成绩就会上去,稍微松一松成绩就会下滑。这样的学生比例较大,如果老师精力有限成绩就不能保证了。
多数学生学习能力较好,基本可以把老师要求的知识掌握,表现还是比较好的。
教师自析:
本人年龄较轻,精力充沛,和学生的沟通比较容易。刚刚送走的高三学生整体水平较高,潜意识中对本届学生的要求也很高,总要与往届的学生比较,而这届学生和上一届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对学生失去了
耐心,工作起来比较辛苦,但在我和学生的努力下学习状况相对还是不错。
总之,在下个学期还要以调整自己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自己的教学更适应学生,更贴近学生实际。另外,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分层辅导以提高成绩,完成教学任务。
海林林业局一中 杜广平
2008.7.12
2.高一年级地理学科教学计划 篇二
那到底应该如何科学地安排高一地理教学呢?
一重视第一节地理课
如在教授第一堂地理课的时候, 不是讲教材、知识, 而应花一节课的时间来讲述地理的特征和兴趣培养;从中秋节“月圆人团圆”到“嫦娥奔月”神话与中国探月登月计划;从名山大川到世界地理之最与未解之谜;从衣食住行到天气气候、植被、地形地貌;从时事热点到各国人文景观与文化差异等。千万不能忽视这节课的作用, 越是自由发挥越需体现地理知识与地理教师的“上知天文, 下晓地理”的广博印象, 让学生对地理学科、地理教师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高一地理学习既要兼顾初中地理的知识, 又要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在备课过程中, 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 立足生活与已有知识, 应该充分挖掘地理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用所学知识原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知识整理与讨论来形成概念, 获取结论。掌握其中的规律,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在讲述第一章行星地球时, 剪取影片《2012》作为精选案例导入。这样做学生的兴趣点和知识基础落脚点就有了, 还可以为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与外星生命是否存在埋下很好的伏笔, 形成一条完整的课堂设计思路, 完成对生活中地理与实用地理的过渡, 同时也为初中没有过多学习地理知识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源引生活实例,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 引申对比与学习, 渐近似的导入与过渡
如在介绍地球的形状时, 采用橘子的形状强化“扁平的椭球体”, 再以橘瓣的分化介绍经线的划分, 以生活中切“西瓜”、“冬瓜”分别讲述“经线”与“纬线”划分;以数学中的用平面直角坐标确定平面中的点的位置来讲述用经纬线来确定地球表面上点的位置, 以三维坐标导入确定地球上任意点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来确定空间位置;以美术素描中用阴影与碳笔的淡重来处理光线构图方法与立体几何中的不同视角来解释地球自转方向在侧视、南北两极俯视、局部图中的确定。在讲“太阳短波辐射与温室效应”知识时, 结合学校南、北朝向教室, 朝南的教室夏天炎热灼人、冬天温暖光照足, 而北面教室却相反。又如在讲述大气运动知识时, 探讨诸葛亮的神算与失算:“草船借箭”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与借东风”“火烧葫芦谷, 愤天问地”来讲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削弱作用与保温作用、局部环流与季风环流、热力环流与气旋知识。
四重视地理实验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
利用地理实验集开放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目的性为一体的特点, 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提高其主动性、积极性, 参与地理的探究性活动。在讲述时间问题时, 地方时与区时概念, 让学生用笔记本的格子纸竖起来, 卷成圆柱体代表地球的经线划分并标注经度, 让每15度为一格再进一步延伸为区时, 学生在格子纸上标注, 即能提高动手能力还能自主制作学习工具。如讲述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时, 在课堂上烧一堆纸屑时, 观看演示灰烬的运行情况。在学校组织开展“保护母亲河——信江环保纪行” (信江为江西省上饶、鹰潭地区最大的水系) 活动中:介绍水循环与水体的运动;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针对鹰潭地区的丹霞地貌的观察;针对本区处于深厚的红色沙砾岩发育的地貌的观察和学习等。
3.初中地理学科的有效教学 篇三
1明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设计的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案。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必须认真分析总的教学目标,找出为实现总目标所需实现的子教学目标。目标规定了地理教学活动的方向,是形成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基础。
2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教师在明晰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要分析学习内容,了解学生期望形成的地理认知结构,找到“原有地理认知结构“与“期望地理认知结构“之间的差异,从而重新整理和开发教材,确定地理教学的起点。
3考虑学生的求知热情。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求知热情,这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获取了地理研究的方法和地理思维的过程。
4有效教学方法的选取。课堂讨论是调动学生参与与思维创新的方式之一,它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路,便于集思广益、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除了讨论课之外,演示课也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之一。在演示中可以发现问题或发现新的观点。这一过程推动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进行。
二、有效讲授
1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气氛指课堂中大多数学生占优势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和情绪的综合反映,包括师生的心境、情感体验、彼此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目标的主流态度等。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師生之间友善合作,学生之间团结,学生思维和行动活跃、积极向上,教师就很容易把他们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
2保持一定的节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注意节奏,轻重缓急要拿捏恰到好处,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让学生大脑动起来,使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
3自始至终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加之新教材的版本设计等,往往学生无从下手,不知学些什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注意引导学生,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4有效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恰当地运用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增长学生的智力,诊断学生遇到的学习障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等。因此,提问是否得法,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我认为有效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1)问题要有价值;
(2)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3)问题要有开方向性。
此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引伸和辅助,积极开辟地理课第二课堂的活动,这是目前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有效反思
1建立反思认知。它可以使教师明确自身的哪些变量与教学有关:如自己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学习风格等。
2掌握课堂易出现的失常状态自控方法。它应包括每种方法的特征、适用范围、功能等;
3在教学中时刻保持警觉。如:检视自己的思路是否指向教学目标,检视自己的情绪表现,身体状况、对课程内容的态度,自己的教学策略、组织策略是否收到意想的信息反馈,在备选方案中变换方式、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纠正偏差。
4.高一年级地理学科教学计划 篇四
学生学习情况总体分析高中美术课程主要开设的是艺术鉴赏,要求学生拥有丰富的美术史方面的知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的部分学生还不具备这条件。可喜的是我们的同学对鉴赏很感兴趣,这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动力,我们会在平时的课堂中给同学们穿插一些有关美术史方面的资料,开阔同学的眼界,提高鉴赏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学生综合艺术能力和审美小平的整体提高,使学生人格健全发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1
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设备,扩充课堂教学的容量,体现美术学科的直观性和欣赏性。
5.七年级地理学科教学论文 篇五
地理教育教学中应该着力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碧波中学:罗章铁
空间感知能力也就是个体对三维空间的事物的形状、大小、质量、颜色和其运动状态的整体理解和判断能力。地理学科中有许多章节都或多或少涉及对空间的感知。如《地球》一章,就要求我们中学生建立对空间世界的感知能力,进而理解地球如何运转,黑夜白昼如何更替四季如何产生,以及全球气候是如何形成的。
既然在地理教育教学中“空间感知能力”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呢?
一、课堂教学重要尽量突破传统观念,树立新式教育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常常只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情感价值观的熏陶。常把地理作为一种记忆性的知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新课标确立后在我们教育界也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改革高潮,改革过去的传统教学思路,把一些新的观念和思想注入教学领域。在以往的教育教育中,“空间感知能力”也一样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重要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给我们教育带来的伤害,让教育回归自然。
二、改变教学方式进行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即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一些直观的影像,使学生通过感知这些影像,经由一种具体可感的形式来理解抽象的事物的一种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显示在学生的头脑中想成一个表象,使学生通过这一表象发挥自己的思考理解蕴含在这一表象内部的深层内涵。随着科学的进步及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改进,直观教学也逐步受到重视。特别是科技的脚步带来了直观呈现手段的革命,更多的直观呈现手段能够依赖新科技带入课堂。一般来说直观教学包括三方面内容: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一)地理教学中实物直观的运用
实物直观也就是通过展现实在的物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地理教学中通常需要用到实物直观。如在《地球仪》一章,老师可以球仪带到教室或把地球仪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理解什么事地球仪、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进而引导学生理解的: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地球上经纬是怎样分布的、地球可以依经纬度分成几个半球、地球上的海陆是怎样分布等这样一些概念。又如在地图这一章中教师可以把地图册带到教室,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家乡所在位置,进而理解怎样来判读地图和理解一些主要概念如:地图上的比例尺、地图上的`东西南北、河流山川??
再如讲《白昼与黑夜是》是教师可以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运转进而引导学生掌握白昼和黑夜是怎样产生。
(二)模像直观
模像直观也就是模拟事物的运转和其变化,把现实中事物的变化过程用虚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我们老师在讲《地球的公转》这一课是如果就只是照本宣科,别说十几岁的学生就是一般的成年人也未必能够理解。如果我们利用软件模拟地球在时空中的运转,给学生一个模拟的运转过程的话,也就能把地球长时间的运转过程以最少的时间来把它说清楚。
(三)语言直观
有人说:“教书是一门艺术”。的确,每一位老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可以在自己的舞台上自由驰骋。如何发挥就要看个人的本事,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语言的高手,能运用
丰富的语言感染每一个学生。地理教学也一样,如果教师能利用丰富的语言一步一步带领学生步入时空隧道,发挥其丰富的想象能力,感知地理空间。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习地理仅凭认真和勤奋是不行的,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能力,特别是空间想象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可是想象能力的培养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长远的过程。
地理想象是人脑对客观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反映,可分为再造地理想象和创造性地理想象两种主要类型。按照地理图象、模型或语言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它们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现象及其分布和发展变化过程的形象,是再造地理想象;根据已有的各种地理形象,在头脑中构造出前所未有的各种地理形象,属于创造性地理想象。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借助地理材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任务之一。
培养学生地理想象力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①丰富学生的地理表象储备。其途径主要是:通过地图、地理模型、图象、图表、幻灯、录像、电影、电子计算机等模象直观手段提供相应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或通过地理野外观察与实习等方式来达到丰富学生地理表象储备的目的。
②运用类比的方法。即在已有地理表象储备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或比喻指出异同,引起联想而形成一种新的地理形象。
③运用分析的方法。就是在过去已有的某种比较复杂的综合性的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指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形成各个部分的形象。
④运用综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重视已有的若干单独的地理对象的形象,然后把这些单独形象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地理综合体的形象。
6.八年级下册地理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篇六
制定计划人;
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二年级整体情况较好,生活、学习基本上能按部就班,全年级分6个教学班,1、2、3三个班级基本形成了有序课堂教学程序,为有效教学事先存在了基础。4、5、6班课堂效率较差。有不少学生好动、贪玩,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
三、教材分析:
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四、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五、具体措施:
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2、认真写好教案。
1、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2、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3、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4、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5、注意教学方法得当。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6、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7、精心选择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7.高一年级地理学科教学计划 篇七
1. 提高对地理空间格局的觉察力
对地理空间格局的觉察力,是在观察确定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空间展开范围和空间排列状态等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科能力品质,是认识空间位置、空间分布格局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能力是地理科学素养的基本组成成分。因此,基础地理教育应致力于提高学生对地理空间格局的觉察力,使之较为顺利地确定范围,进行空间上的定位,评价位置的形势,理解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有序性规律。
(1)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教师要高度关注有关地球表层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的辨识与分析、空间排列状态的观察与归纳等内容的教学。
(1) 针对不同的地理空间位置问题,确定其讲解与训练的侧重点。
例如,对于某区域的纬度位置,着重让学生观察辨识某区域与特殊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极圈等)的空间关系,辨识某区域所跨的纬度范围;对于某区域的海陆位置,着重让学生辨识与分析该区域濒临的海洋、距海远近、位于大陆的的部位;对于点状要素,如城市,着重评述在它影响所及范围内的区位特征;对于线状要素,如山脉、河流、交通线等,着重于其空间延展特征的影响,等等。另外,教师要多采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让学生归纳共性,进一步深入了解区域的属性和特征,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 针对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分布问题,确定进行观察与分析概括的侧重点。
例如,对于地形的空间分布,着重让学生从空间方位、空间排列方式 (如中国山脉的网格状分布规律,南美洲平原、高原相间分布规律等) 进行观察与分析概括;对于气候类型区的分布,着重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在水平和垂直延伸方向上的有序性更替规律,与纬度、海陆之间的位置关系等。工农业的区域分布、城市的分布、自然资源的分布等都有其观察分析的侧重点,在教学中都需要加以分析确定。
(2)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意用略图、模式图等直观手段呈现或揭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格局和规律,运用地图,布置相应的读图探究作业,让学生自己观察归纳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格局。
2. 发展学生对地理过程的分析、想象与简单预测能力
地理学习对象经常涉及地理过程,主要包括在一定空间领域内,按一定的时间周期周而复始的运动或变化的地理循环过程、在时间上重复出现的地理节奏性变化过程、随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的新旧更替与盛衰消长的地理演变过程、地理事物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尺度内持续变化的地理波动性变化过程、地理事物或现象由某一中心向四周发散的地理扩散过程等基本类型。由于一些地理现象或发生在地球内部,如地质过程,或空间范围广大,如水循环、人口迁移,或经历的时间尺度长如地壳运动、岩石风化,该类教学内容的学习,需要想象、猜测与类比,因此,教师可以用来作为训练学生分析、想象与简单预测能力的载体。在有关地理过程的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和想象,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通过直觉领悟与逻辑方法并用,使学生养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习惯。
3. 提升学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
信息加工能力的发展,要求教师培养学生搜集、选择、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并针对问题,重组、应用已有地理信息独立解决。
在教学中,地理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图表、图片、图解,以及进行实地观察、观测,调查访问等形式去获得资料,进行地理探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
在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的培养上,教师要重视让学生多种方式搜集信息,如阅读地图、各种图表、访谈、实地调查与观测、去图书馆查阅、上网查询等。其中,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练习查阅地图、查阅期刊文献、进行野外观察观测是该项能力训练的重点。在整理地理信息技能的培养上,教师应重视教给学生从各种有效信息中选择最有价值的信息的方法,注意让学生把搜集的信息资料归类整理、写成短文、制成表格、绘制成图表和简单地图等作业,用以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绘图能力、图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分析地理信息的技能的培养上,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统计等方法分析地理信息资料,运用地图等手段进行推理和得出结论,指导学生从各种信息源中选择地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评价、预测等思维活动。
4. 培养运用地理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方法和技能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提高学生地理科学素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地理教师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在实际教学中地理教师应注意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注意向学生呈现探究性问题,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鼓励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而进行的各种讨论,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利用信息传播、思辨、实践等技能去探究现实世界的地理问题,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在观察、调查、阅读等情境中发现问题,尝试提出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解决的问题,领会提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确定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重点领域,发展解决相应地理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
(1)解决有关空间位置定位的问题。着眼解决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和分布在哪里的问题,学会对地理位置作出分析与评价。
(2)解决有关空间有序性的问题。着眼解决有关地理事物的空间排列状态、空间格局等问题,学会辨识地理空间结构。
(3)解决有关地理因果联系的问题。着眼解决有关地理事物空间上的成因联系问题,学会由果追因、由因追果的推理。
(4)解决有关解释空间效应的问题。着眼解决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是怎样导致其它要素发生变化的?地是怎样影响人的?人是怎样影响地的等问题,学会综合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5)解决有关地理过程的问题。着眼解决地理事物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动态变化问题,发展学生对地理过程的分析、想象与简单预测能力。
学科能力是学生智力、能力与特定学科的有机结合,是学生智力、能力在特定学科中的体现。我们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有目的的教学培养,将会显著提高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能力,这一过程也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提升地理能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任红.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地理能力.地理教育, 2001, 3.
[2]褚亚平.地理学科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1, 9.
[3]崔功豪.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9.
8.高一年级地理学科教学计划 篇八
关于地理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大多是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能力结构出发进行界定,代表性的有“二分法”——“由地理智能和地理技能综合而成”;“三分法”——“是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能的综合体现”;“四分法”——一般是指地理观察能力、地理记忆能力、地理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等。这样界定的地理能力无法反映地理学科的特色。因此,探索和和构建适合地理学科的能力结构体系,增强初中地理教学学科能力培养的可操作性,应成为学科能力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初中地理学科能力的内容
无论就初中地理教学内容、表现形式、思维方式特点而言,还是从国外中学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来看,亦或是从我国现行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能力培养的要求来看,运用地图能力(当然包括读图能力)是地理学科有别于其他所有学科能力的一个显性特征;综合分析能力、地理预测能力是地理学科能力的重要特征。另外,空间想象能力也是地理学科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1.运用地图能力
地图是按一定数学法则、运用符号系统,概括地将地球上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缩小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形,没有哪门学科像地理这样与地图牢固结合、密不可分。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范围大到整个地球,小到某局部区域。单凭人的肉眼不可能在同一时间把如此广阔的世界尽收眼底,即使是一个小局部也不能了解全面,只有通过地图才能一览无余,这就决定了地图能力的重要性。重视地图运用,突出地理的空间性,利用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也是地理教学特殊性之所在。
2.综合分析能力
综合分析指对地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揭示地理事象的本质特征和分布、发展规律的能力,是地理逻辑思维的一种重要思维形式。分析是把较复杂的地理事物分解成该事物的个别要素、个别属性、个别特点,分析地理事物的形成因素常常采取这种思维形式。综合是把地理事物的个别要素、个别属性或个别特点在头脑里结合起来成为整体,通常分析一个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需要综合的思维形式。因此,如果说思维能力是学科能力的核心,而对于地理学而言,综合分析能力是核心的核心。
3.推断和评价能力
地理学科的前瞻性使得预测能力成为地理学科能力特有的内容。但对初中学生而言,主要是對一些地理现象判断、评价和对某些地理原理的推理。因为现实世界中很多地理事物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甚至是地质历史时期)发展演变而来的,地理学中很多理论也还停留在推论的水平;加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使地理事物的演变方向和人类行为对其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太阳系的起源、地球板块运动学说、全球变暖的原因等等。地理学的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推断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预测未来发展方向,评价人类的行为对地理环境的可能影响。因此,推断和评价能力应该成为初中地理学科能力重要内容之一。
4.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想象是认识地理事象、解决地理问题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地理想象是地理智力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在空间上与时间上极其广阔,地理要素的构成异常复杂,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都无法亲身经历过或者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对于这些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借助想象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而,学习地理不能没有空间想象能力。
二、初中地理学科能力的基本结构
综合看来,地理能力是应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能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能力,是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能的综合体现。它们之间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地理知能体系。其中,地理知识是地理智能体系的基础;地理技能是地理实践的操作能力。地理能力与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关系密切,不论是“智力”技能还是“操作”技能,在地理能力形成中的作用都是不容置疑的。但它并不是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过程中以及掌握它们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实际上,随着一定地理知识、地理技能的掌握,相应的地理能力也就开始形成与发展。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没有把地理野外技能(英国)、考察技能(日本)等地理实践能力列入到地理学科能力中,虽然这些地理技能很重要,但其智能成分很少;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等研究能力(美国、德国)属于许多学科共同培养的能力,当属一般能力范畴;实践能力综合性较强,其与创新能力是各个学科共同培养的目标,所以不能将其与上述地理学科能力内容并列。
“学科能力是一种结构”,“具有系统性”。地理学科能力中地理思维能力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层次。“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这是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所有的学科能力都是以思维能力为基础的”。林崇德教授认为学科能力结构是由学科能力与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深刻性五个方面组成的。由于中学生在各学科表现出的思维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一致的,为此,我们将运用地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推断评价能力四项地理学科能力与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深刻性五项思维品质组成初中地理学科能力的基本结构。
三、初中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策略
地理学科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地理课程、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估及测试体系等众多方面。因此学科能力培养应当纳入教学目标设计之中。教学活动中,通过改变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改变教学策略,实施形成性评价体系等将地理学科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具体对策如下。
1.构建以培养地理学科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科能力培养普遍重视不够。对地理能力的理解上,片面地将地图的绘制、仪器的使用等操作技能视为地理能力的全部或主体。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地理学科对学生智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发展的独特作用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另一方面,培养不同层次、类型的地理学科能力的设计比较困难。因此,如何将学科能力与地理知识系统融合起来,便成为地理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2.运用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模式
培养学科能力需要改变过去以讲解课本知识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应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思维能力是学科能力的核心。因此,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教师都应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第一位。如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时,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形成概念;同时要培养学生努力探究各种各样不同的答案,使学生在探究多种答案过程中,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3.实施有助于思维品质发展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地理教师要精心设计并不断改进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想象、洞察力和意志等情商因素,激活和驱动认知和实践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好奇求知的强烈欲望,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地理创造思维,启动学生发散思维的内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发散思维,发挥超常规的创造能力。其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关策略有:①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灵活性;②训练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独特性;③及时反思调控,培养思维的批判性;④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培养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
4.在实践中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若要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思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让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英国《国家地理课程》对学生的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紧扣“当地”具体情况,将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列为重要教学内容。地理活动涉及生活各个领域,丰富多彩,应积极组织、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
5.实施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
以培养学生学科能力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学的及时反馈,形成性评价便是主要方法。
因为学科能力总是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学科能力的许多方面,在学习活动结束之后很难用测试手段来评价学生的水平。
总之,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推断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是初中地理学科能力的重要内容。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地理学科尤其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只有依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地理教学中积极进行地理学科能力培养,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
2.林崇德主编,王雄等著.历史地理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3.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关伟,宫作民,袁书琪.地理教育学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9.高一年级地理学科教学计划 篇九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21世纪祖国建设的接班人。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高中地理总体教学目的
1、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独立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3、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4、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本学期教学任务
完成高中地理(必修)下册教学。
四、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下册主要是人文地理内容,主要从人类活动的角度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本册共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主要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投入要素、区位选择、地域类型等,从而认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
第二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主要让学生了解乡村的形成,城市的起源,城市的区位与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的关系,城市化及其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合理的城市化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城市化必须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第三单元“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主要让学生了解交通、通信以及商业贸易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四单元“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是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也是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最后一个单元,是一个总结性的单元。这个单元让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活动认识到: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环境,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会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并写好教案。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运用生产和生活中?“案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插图、阅读材料、活动等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主要是《基础训练》),并及时批阅、讲解作业。
4、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六、课时安排
六、课时安排?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共11—13课时)1 农业生产活动 1 2 农业的区位选择 1 3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1 4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二)1 5 工业生产活动 1 6 工业的区位选择 1 7 企业的空间发展 1 8 工业地域的形成 1 9 传统工业区 1
新兴工业区 1 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共7—8课时)1 聚落的形成 1 2 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2 3 城市的区位因素
(二)1 4 城市化 1 5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1—2 第七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共9—10课时)1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2 2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2 3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 1 4 城市交通运输 1 5 电子通信 1 6 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 1 7 国际贸易和金融 1 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共5—6课时)1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1 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 3 可持续发展 1 4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 总结:新的学期查字典大学网会为您分享更多精彩内容,以上就是
10.七年级地理学科总结 篇十
本人现担任七年级(1)班地理学科教学工作,现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科实际情况,对这一学期以来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七年级(1)班在籍人数
人。这次期末考试取得成绩如下:参考人数
人,优生人数
人,优生率为 %,及格人数
人,及格率为 %,差生人数
人,差生率为
%。
二、存在的不足
通过这半年来的教学,我发现在教学中我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1、部分学生对地理兴趣不够高。
从学生信息反馈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对待地理学科兴趣不够高,重视程度不够深。表现在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认真练习巩固,考试的时候又不认真对待。
2、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部分学生只是上课45分钟认真听讲,课后没有花时间去练习,导致对所学的知识很快就忘记了,所以考试的效果也不好。
3、学生不能用“地理的头脑”去解决问题。
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会用“地理的头脑”去解决问题,只是死记硬背,而不能充分结合图形去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做题的时候无从下手。
三、今后的打算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的基础,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当中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好的学风中逐步提高自己。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
无论做什么事情,自信是必要的,兴趣则是锦上添花。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采用各种方法增强学生自信心。
3、让学生掌握及时复习的学习方法。
古人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上课掌握的再好,课后不及时复习,也会很快忘记。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课后及时复习,温故而知新。
4、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的头脑”去处理问题。
地理离不开图形,让学生集合图形去学习地理,这有助于学生把知识学活、学牢,不容易遗忘。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当中,要沿用好的教学方法,改进不足之处,多向老教师虚心求教,争取在下个学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1.高一年级地理学科教学计划 篇十一
[关键词] 实验教学、学科思维、学科素养
进入高中的学习,许多同学感到化学知识难、繁、乱,搞不清楚知识前后关联,没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知识记了又忘,更谈不上知识的运用与能力的提高。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掌握一定的化学学习方法,没有形成一定的学科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必然对学好化学失去信心,学习成绩也就很难提不上去。因此在高一的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探究、培养思维能力和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下面我谈谈在高一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科思维培养的一些做法。
一、在实验复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案例1:在学生刚学完苏教版《必修1》专题1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后,已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但是学生对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的选择缺乏深层次思考,不够系统化,学科思维不够严谨,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为此在这节的实验复习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设计如下:首先以问题情境入手:“实验室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已知其中一瓶是硫酸溶液,另一瓶是蔗糖溶液。请设计实验方案对溶液进行鉴别”然后要求学生思考并讨论,说出设计方案及鉴别依据。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学生说的各种方案:用pH试纸、石蕊试液、活泼金属、滴加氯化钡溶液、通过做导电性实验等,【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盲目的,想到什么说什么,这个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与归纳,思维发散后还得集中】这些方法都是利用了硫酸(H+和SO42-)与蔗糖性质的差异进行鉴别。为什么性质上会有差异,依据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组成类别不同:硫酸是酸,蔗糖是有机化合物,硫酸是电解质,蔗糖为非电解质。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归纳分析鉴别的思想与方法:物质组成与类别不同→性质(物性或化性)不同→依据一定的方法(反应现象等)鉴别。【设疑】若将蔗糖溶液换成淀粉溶液还可以怎么鉴别?学生立即想到利用淀粉溶液属于胶体,可以利用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鉴别或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特性鉴别。通过本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明确了物质鉴别的思维方向,学会归纳与总结。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第一单元物质的分类的知识可以为物质的鉴别服务,同时接下来的实验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也是为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理清前后知识的关联,形成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学科思想。
二、在情境创设模拟实验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借助实验情境,模拟实验,有利于将抽象思维形象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2:在讲到溶液的配制——有关溶液的稀释问题时:m(溶液)1ω1=m(溶液)2ω2和c1V(溶液)1=c2V(溶液)2这两个关系式的得出,大多数老师只简单地分析说,稀释过程中根据溶质的量不变,从而就有以上两个关系式,觉得学生应该不难理解。但在实际做题当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思维慢,部分学生甚至不会做。(例如以下这题)
例题1:用20g氢氧化钠配成250m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为 ;从中取出5mL溶液,加水稀释为100mL,则稀释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在这100mL溶液中含NaOH的质量为 。
其实对于刚入学不久的高一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抽象的思维还没办法形象化。为了使学生理解稀释过程溶液中各物理量的变化关系。上课时我假装不经意在全班同学面前拿起已泡好的红茶(透明的杯子)喝了一小口,后借口说还是很渴再喝一口。然后问学生:大家觉得老师后来喝的会不会比较甜,为什么?学生顿时明白老师的用意,且答案不言而喻。然后问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变的量有哪些?变的量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不变的量(与所取的体积无关的量)有c、ω、ρ,改变的量有V(溶液)、m(溶质)、n(溶质)、m(溶液),继而追问:若老师不想要这么甜可以怎么操作,学生立即回答说:往杯子加水稀释。教师按照学生的说法往杯子中掺了点水,茶水的颜色立即变浅了。此时再追问此时改变的量是什么,不变的量是什么。然后在黑板上写下此过程中不变的量m(溶质)、n(溶质),改变的量有c、ω、ρ、V(溶液)、m(溶液)。那么根据此过程中不变的量列出两个关系式:m(溶液)1ω1=m(溶液)2ω2和c1V(溶液)1=c2V(溶液)2。
借助这样的一个情境创设,模拟实验,将抽象的思维形象化、感官化,有利于学生类比思
考,并形成一定规律和方法。那么以上的那道题学生便能够快速做出来,并真正理解。
三、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高一教材中的很多实验教学中,教师演示,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但是在
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有些现象与你所想要得到的结论有所出入。对学生提出的疑
问,这个时候有些老师按照自己的想法直接解释或轻易搪塞不正面回应。这样子的做法只能给
学生带来更大的疑问,久而久之造成的后果是学生也就不再质疑,而是一味的顺从接受,扼杀
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面分析,对学生提出的合理质疑要给予鼓励表扬,或
者老师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并解决。
案例3:在进行硝酸与铜反应的演示实验,教师拿出两根装有螺旋铜丝的试管,先在一
根试管中加入浓硝酸,用带有单孔橡胶的塑料袋立即塞住试管口,观察现象,试管上方出现
红棕色气体说明气体为NO2,再在另一根的试管中加入稀硝酸反应不明显,给试管加热一段时
间,待有出现明显现象后也用带有单孔橡胶的塑料袋立即塞住试管口。观察到的现象,除铜丝表面也有气泡产生,试管上方气体也略呈红棕色。【质疑】铜与稀硝酸也产生NO2气体?【学生】部分学生回答说是生成的NO遇试管上方的空气反应生成了NO2。【教师反问】你怎么知道的,凭什么?【学生】猜测的。【教师】如何重新设计实验验证你的说法正确?实验的关键点是什么?这时候学生头脑里有了基本的思维活动,知道关键点是排除空气的干扰。这个时候教师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仪器,并组装成以下一些实验装置,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原理及操作方法,完成实验。
本实验通过对现象得出的结论产生质疑,进而引导学生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与创新,在实验中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得到培养。
四、在实验运用中,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高一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内容在高中化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份量,而化学实验是其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载体。选择典型的实验试题,加强对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应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
例题2:碳跟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X和铜跟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Y同时通入盛有足量氯化钡溶液的洗气瓶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碳酸钡 B.在Z导管出来的气体中无二氧化碳
C.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硫酸钡 D.在Z导管口有无色气体出现
分析:本试题有效地考查了氧化物CO2、SO2、NO、NO2的性质,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亚硫酸钡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知识,根据物质的性质解释实验现象,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本题教师在分析时还可以对问题进行补充拓展,如问:若要使洗气瓶中有沉淀产生,通入的Y气体还可以是什么?分析讨论得出Y气体还可以是NH3、O2、Cl2等。通过此题,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总之,在高一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契机对学生进行学科的方法指导、思维启迪、学科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整个高中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2.略议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学科渗透 篇十二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科渗透
传统的学科教学过于注重学科本位, 从一个较为狭窄的空间来理解课程的含义。教师单纯从常识学科的要求这一维度来进行教学设计, 这样更容易忽视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课程的综合和整合, 是新课程在结构上的改革重点, 它要求建立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打破学科壁垒, 进行综合教学。地理学科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兼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渗透和综合, 以整合的观念重建地理学科教学体系, 使各类知识能够相互支撑, 为地理课程提供更大的包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另外, 高中文理分科形式上划分了学科之间的界限, 但是高考试题越来越突出了问题立意的意向, 问题是不分科的,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运用学科内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因此, 加强地理教学中的学科渗透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有益尝试。
首先, 夯实学生地理基础。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行知识转换、重组、迁移和建立学科知识网络体系的前提。地理事实、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相互联系, 是建立学科体系, 进行知识迁移的重要依据。例如, 对大气运动的理解, 需要对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种力、大气的局部运动与全球运动、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等进行理解, 这里涉及的概念和原理都是极其重要的, 如果概念模糊、原理不清, 就根本谈不上知识的迁移, 也就无法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 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新课程要求地理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一是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二是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社会的多元化决定了问题的多元化, 只学好本专业知识, 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地理新课程教学必须建立大教材观, 只有既专且广的知识储备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 才能在备课过程中发挥高中新课程的整体优化效应, 宏观把握、微观渗透。例如, 在大洋环流系统讲解中, 如果只讲授相关的地理知识, 会让学生觉得单调、枯燥, 若联系历史上我国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 以及欧洲历史上血腥的三角奴隶贸易, 不仅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让其尽快了解洋流的运动点及季风对航海的影响。
第三, 调控课堂有机渗透。课堂教学中的学科渗透, 必须有学科本位意识, 要注意讲授的必要性、知识的准确性和内容的针对性。例如, 调动学生政治知识储备中关于人口、聚落、宗教、旅游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人文地理部分内容;联系语文中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气候与地势高低的关系;运用数学中的数轴讲解时区问题, 简单易懂;联系化学中的臭氧层、酸雨、温室效应等讲授地理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联系物理学中气温、气压等讲解风带和气压带的形成;联系历史上秦朝蜀郡郡守李冰修筑都江堰的过程, 讲述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及社会用水综合效益问题;高中地理知识中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问题等。不论是相关学科知识的迁移, 还是其他科目理论方法的移植, 只要有相关学科知识的介入, 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 并学会运用发散思维解决问题。
第四, 利用课外有效延伸。常见的课外延伸包括作业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是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因此, 精心设计作业, 有意导向学科综合, 是教学中学科渗透的必要环节。例如, 布置某地人口密度的计算, 学生在运用地理知识的同时, 必须借助于数学计算方法, 自然渗透。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走出课本, 走出教室, 走向自然, 走向社会的有益尝试, 是知识的深化与迁移, 是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是生活的感悟与体验。例如,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城市用水情况的走访调查, 在以地理知识为主的情况下, 必须调动语文、数学、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才能有效地搜集整理资料, 得出正确的结论, 写出优秀的论文。这不但让学生了解了地理中水资源的相关知识, 培养了他们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 而且锻炼了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八年级家长会地理学科发言稿 篇十三
陆占源
各位家长朋友:
上午好!我是七年级和咱们八年级的地理任课教师,首先欢迎和感谢各位家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次家长会。
转眼本学期又已过半,在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要进行地理结业考试,满分100分,所得的成绩要记入中考成绩,说明地理也是中考科目,只不过是提前先考而已。所以,我们要对地理学科引起重视,齐心协力,共创佳绩!
我今天谈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结业考试的重要性。地理是升学科目之一。地理结业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升学,地理结业考试正是我们的孩子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更何况高中还要学地理、考地理。
第二、教学及复习进度安排,由于地理学科要参加中考,我们学校现在每周安排了两节地理课,以后很可能每周两节半地理课,我计划本学期学完八年级上册和下册的部分内容,下学期对七、八年级教材及进行全面的总复习。总复习阶段是综合训练和中考模拟考试等。
第三、本学期第一次月考成绩已经出来了,从学生的学习及考试情况来看,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一、试卷问题:
1、做题审题不认真,打眼一看,直接做题。
2、答题用语不规范,这是最容易扣分的地方。
3、错别字多,书写潦草,在试卷批阅中,每个班都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书写潦草,根本看不清楚写的到底是什么,这样的试卷,看不清楚,直接扣分,非常可惜。
4、读图、析图能力弱。地理考试图题很重要,考试分值在50分,在复习时要教材和提纲一起去看,去背,而有很多同学只背复习提纲,脱离书本上的图。
二、地理学科现在存在的问题:
1、课堂听讲不认真,每个班级都有个别学生上课不带课本,不听课,看窗外的,没有学习的心了。
2、不按要求完成书写和背诵作业。
3、大多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处在死记硬背的阶段,实际应用不灵活。
三、改进措施
1、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训练。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充分利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培养读图、析图的能力。
3、加强学生实际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并不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各地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要善于找到因果联系,理清脉络,这样学习起来更加轻松。
4、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能力。加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
5、欢迎孩子多问,才能发现复习中的不足和问题,才能指正过来,憋在心里不问,只会越积越多。
四、请家长朋友配合我们做好以下工作:
1、家长需要经常督促孩子的学习。督促孩子养成课前预习,课堂积极发言,课后及时复习的好习惯。多关心孩子地理作业、笔记和背记资料。对于成绩暂时不理想者,可以进行适当的鼓励。
2、每周抽出一个小时背诵地理知识
14.高一年级地理学科教学计划 篇十四
一、基础知识题(本题共6小题,每题三分,共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横线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穹庐(qiōng)
廪食(lǐ)
扶辇(niǎn)
颤(chàn)栗
B.窥视(kuī)
单于(chán)伏弩(nǔ)
诡言(guǐ)C.赏赐(chì)蛮夷(yí)
自刎(wěn)
嗔(chēng)怪 D.斧钺(yuâ)
喟然(wâi)
赦罪(shâ)
阏氏(yān)
2.下列划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书豪在其职业生涯首发的前五场比赛中,目无全牛,组织有方,率领球队连战皆捷,迅速成为球迷的新偶像。
B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他的公司终于成功上市,个人资产已经跃居该省首位,但他却深感自己知识欠缺,身无长物,决定继续到大学深造。
C.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今天我们全体住校生以火一般的热情在电视机前集体收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节目。
D.这次选举,本来他是大有希望的,但是由于近来的所作所为,使他颇受争议,深孚众望,民调随之反转,本来稳赢,结果落选。可见互联网时代的民意如水。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B.有关部门负责人强调,利用互联网造谣、传谣是违法行为,我国多部法律对惩治这类行为已有明确规定。
C.人社部正在研究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将在适当的时候广泛征询社会各界人士,方案成熟后,各项改革举措将逐步实施。
D.上午八点钟,当他和自己同甘共苦、一路走了半个世纪的老友一起搀扶着登上主席台时,全场掌声雷动。
4.下列各句中,划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3分)A.衡少善属文
属:连缀。B.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数:屡次。C.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益:更加。D.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徙:升职。
5.下列语句中划横线的“以”字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3分)例: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A.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B.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6.从句式结构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3分)A.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D.乃设九宾礼于廷
高中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题三分)
漫议中国“鼎”
鼎在中国由来已久。它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食品。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记述:“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粘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的重器了。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自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后,“鼎”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政治引申意义。譬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三足鼎立等等。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是文明的见证,又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它呈长方形、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它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还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主要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最具审美价值的工艺品。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 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在我国已传承至今。
由于自古以来,鼎就是我国一种庄严的重要礼器,象征着祖国昌盛、稳固、团结、统一和权威,亦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故在当今一些重大外交场合和国家的一些重大政治活动中,都会由鼎来唱主角。上世纪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该鼎的整个造型,雄伟祥和,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美观庄重。
7.下列对“鼎”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鼎最初是古代炖煮和盛放食物的烹饪之器,后演变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B.鼎最早是用粘土烧制的陶鼎,大约在4000年前发展为青铜铸造的铜鼎。C.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见证了中华古代文明,又传承了中华悠久文化。
D.鼎上的铭文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鼎”是比其它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
8.下列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国君或贵族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当代在一些重大的政治、外交活动中,也会有鼎的身影:足见鼎是一种重要的礼器。B.李泽厚认为,鼎器质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古代青铜器中最具审美价值的工艺品。
C.商灭夏,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周灭商,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这说明鼎已
高中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 经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的重器了。
D.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的青铜器,鼎上的铭文记载了当时的许多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大篆铭文记载了当时的典章制度史实,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
B.“鼎”字经过多种字体的演变,但至今仍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形体特点,又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诸多意义。
C.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大方鼎。
D.“世纪宝鼎”以其特有的姿形、纹饰、金文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作为礼器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三、文言文阅读(21分)梁曾,字贡父,燕人。至元十年,用累考及格,授云南诸路行省都事。十五年,转同知广南西道左右两江宣抚司事。明年,除知南阳府。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曾请折输布,民便之。
三十年正月,至安南。其国有三门:中曰阳明,左曰日新,右曰云会。陪臣郊迎,将由日新门入。曾大怒曰:“奉诏不由中门,是我辱君命也。”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世子陈日燇大感服。三月,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还诸陶子奇。八月,还京师,入见,进所与陈日燇往复议事书。帝大悦,解衣赐之,右丞阿里意不然,帝怒曰:“梁曾两使外国,以口舌息兵戈,尔何敢尔!”或谗曾受安南赂者,帝以问曾,曾对曰:“安南以黄金器币奇物遗臣,臣不受,以属陶子奇矣。”仍乘传之任淮安。到官,兴学校,厉风俗,河南行省事有疑者,皆委曾议之。
大德元年,除杭州路总管。请禁莫夜鞫囚、游街、酷刑,朝廷是之,著为令。四年,丁内艰。先是,丁忧之制未行,曾上言请如礼。七年,除潭州路总管,以未终制,不赴。寻召还京,辞以母丧未葬,扶柩北归。四年,以疾辞归,敕赐药物,存问备至。延佑元年,还至汴梁,以病不复职,寓居淮南,杜门不通宾客,惟日以书史自娱。至治二年卒,年八十一。(节选自《元史》)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B.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C.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D.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11.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授”指授予官职,“除”指罢免官职。
高中语文试卷第3页,共8页
B.“阙”,本意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即指帝都长安,“诣阙”,指奔赴朝廷、皇宫、或都城。C.“路”,宋金元时代行政区划名。
D.“丁内艰”,意为遭逢母丧事。古代封建社会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回家守制,又称“丁忧”,是传统的道德礼制。
12.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曾擅长外交,成绩卓著。他两次出使安南,坚持原则,注重礼节,取得了外交的胜利。
B.梁曾事君忠勤,深得信任。皇帝为表彰其出使安南之功,解衣赐之,这引发了阿里的不满,皇帝也认为梁曾只是以口舌之利,大胆妄为。
C.梁曾为官清廉,不贪钱财。安南送给梁曾许多贵重礼物,梁曾拒不接受,这让他后来得以在皇帝面前坦然应对说他接受安南财物的谗言。
D.梁曾恪守礼制,不肯苟且。梁曾出使安南,坚持要从中门入城;他还建议按照礼制施行居丧制度,他自己因服丧未满,拒绝到潭州赴任。13.翻译下列句子(12分)
(1)或谗曾受安南赂者,帝以问曾,曾对曰:“安南以黄金器币奇物遗臣,臣不受,以属陶子奇矣。”(7分)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5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满江红 宋.辛弃疾①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②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人已去③,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注】①辛弃疾作此词时,已年届40,是他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在途中的抒怀。②緉liǎng,相当于“双”③楼观才成人已去:此句是化用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由江行沿途所见山水引发回忆,蕴含着久别重逢之慨。
B.“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归隐田园未得实现而形成的。
C.“长为客”长期客居他乡,不但表现了词人长期为官他乡的忧愤,而且表达了自己无奈之感。
D.“吴楚地,东南坼。”化用杜甫的诗句“吴楚东南坼”,贴切表现出江行所见景象的壮阔。
15.这首词蕴含着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6分)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高中语文试卷第4页,共8页
梨花箱
李德霞
奶奶上山挖野菜,回来时滚了坡,两条腿就不能动了。
父亲把奶奶背到金先生家,金先生看过后说:“人上了岁数不经摔,回家慢慢调养吧。调养得好,兴许能送个屎尿。”
奶奶的腿,被金先生判了死刑。父亲又把奶奶背回家。奶奶原来住西屋,父亲的腿还没迈上台阶,背上的奶奶就喊:“雷劈的,西屋照不了多少日头,你想让我早点死啊!我住北屋!”
父亲看看母亲,母亲说:“就依娘。”
北屋是倒炕,离窗户远。奶奶说:“给我弄张床,我睡窗口那边。”父亲和母亲“吭哧吭哧”从下房挪来那张老式木头床,摆在窗口前,铺好被褥,扶奶奶躺下去。奶奶很满足,很惬意的样子。奶奶似乎把支使父亲做这做那当成了乐趣,刚躺一会儿,奶奶又说:“去,把我西屋那边的梨花箱搬过来。”
梨花箱是奶奶的陪嫁品,梨木做的,上面画着一朵朵梨花,煞是好看。梨花箱里没啥值钱的东西,全是奶奶打了补丁、磨成毛边的旧衣裳。破归破,旧归旧,可一件件洗得干净,叠得齐整。父亲搬来梨花箱,放到奶奶够得着的地方。奶奶闭上眼安静地睡了。
吃饭了,父亲端来玉米糁子糊糊。奶奶爱吃煮烂了的土豆块,父亲就多捞几块沉在碗底奶奶一看父亲手里的稀饭,脸一板叫:“雷劈的,你要饿死我吗?我不喝稀的,吃稠的„„我吃玉米饽饽!”
父亲不敢还嘴,陪着笑端走稀饭。回到西屋,父亲一脸疑惑地对母亲说:“咱娘以前不是这个样子,咋就不讲理了?”母亲边做玉米饽饽边说:“昨天咱娘还活蹦乱跳的,一下子不能动了,换你,心里能好受?她不拿捏你拿捏谁?”
母亲做好了玉米饽饽,父亲趁热给奶奶端过去。父亲搁下碗,扶奶奶起来,拉条板凳坐在奶奶床边。父亲想和奶奶好好说会儿话。奶奶并不领情,瞪一眼父亲,凶巴巴地嚷:
“我吃饭,你看着,你让我怎么往下咽?几年的私塾白念啦?”
父亲灰了脸,急急地走开。从此,父亲再给奶奶送玉米饽饽,搁下碗就走,他怕惹奶奶不高兴。
转眼,几天过去。父亲发现了新问题,回来对母亲说:“咱娘一顿两个玉米饽饽,一天吃两顿,咋越吃越没精神头了?”母亲说:“你快去请金先生来,可别憋出别的病来。”
金先生来了,进去得快,出来得也快。金先生看看父亲,又看看母亲,眼神怪怪的。金先生说:“老人是不能干活了,可不能亏了老人的肚子啊。” 父亲一把掀开锅盖,锅里是照见人影的玉米稀饭。父亲涨红了脸说:“我娘不喝稀的,吃稠的,我们匀出玉米面给她做饽饽,一天两顿饭,一顿两个饽饽,够壮劳力的伙食了,咋就亏了肚子?”
“那就好,那就好。算我没说。”金先生讪笑着,走出门去。父亲瞅着金先生远去的背影,啐口唾沫说:“呸,医术不行,毛病不少。”母亲说:“要不,你后天跟队长请个假,送咱娘去镇里看看,千万别耽搁了。”
第七天一早,父亲借来毛驴车,拴在大门口。母亲刚好蒸出了玉米饽饽,父亲端着热气腾腾的饽饽走进北屋,进门就说:“娘,吃饭了,吃完饭我们带你去镇里瞧瞧。” 没人应。
父亲往里一看,手一抖,碗“啪”地碎在地上,两个玉米饽饽滚到当地„„ 奶奶死了„„
村里人都说,奶奶活着刚强,死也刚强,硬是没拖累父亲母亲几天。
高中语文试卷第5页,共8页 出丧回来,父亲和母亲收拾北屋。挪开奶奶睡过的那张木头床,父亲一眼看见藏在床头下的梨花箱.父亲很懊悔,懊悔没把梨花箱随奶奶葬进坟里。梨花箱打开,父亲和母亲惊呆了。里面没一件奶奶的旧衣裳,全是掰开晒干的玉米饽饽!母亲含泪把饽饽拼了又拼,数了又数,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正好二十四个。母亲低声啜泣:“咱娘„„她是饿死的呀!”
父亲抱着梨花箱,泪雨滂沱,长跪不起„„
16.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6分)
17.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奶奶这一人物形象。(6分)
18.文中划线句子极尽笔墨描写“梨花箱”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
19、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苏轼《定**》中写词人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拄着拐杖从容前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写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眺望,感慨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了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竟无语凝噎。(4)东篱把酒黄昏后,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6)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堂中、房宇外,①。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同,②。所以,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的,③。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汉朝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
六、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高晓松在《184天监狱生活实录》说:“我妈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著名诗人汪国真说:“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远方总像一簇圣火,在人们心头燃烧,于是我们总是期盼着远方„„也有人说遥远的只是诗,生活中近的才是现实,我们要立足眼前的“现实”。
读了上述材料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生活,展开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中语文试卷第6页,共8页
语文考试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B A项中的“穹”读qióng,廪lǐn;C项中的“嗔”读chēn;D项中的“喟”读kuì。
2.A B“身无长物”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C“七月流火”是天气热极转凉的转折,是从最热开始转凉,D“深孚众望”指在群众中享有威望,使大家信服,符合大家的期望。
3.B A,项缺少主语,把“使得”去掉。C,缺少宾语,在各界人士后加“的意见” D,缺少介词,在“当他和”后加“与” 4.D, “徙”指调动官职。
5.C.例句的“以解释为“因为”,C项的“以”也解释为“因为” 6.C,ABD都是状语后置句。
二、论述类文本答案
【小题7】D项,原文“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说明并非只有鼎才有铭文,也不能说鼎因有铭文而是“比其它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故选D。
【小题8】B原文“是我国青铜和铸造技术最具审美价值的工艺品”,不能说“我国古代青铜器中最具审美价值的工艺品”故选B。
【小题9】A项,“大篆铭文”只是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的文字。故选A。
二、文言文 【小题10】C
【小题11】A“除”指拜官
【小题12】B此题B项,皇帝怒斥了阿里,肯定了梁曾的功劳。故选B。
13.翻译(1)有人进谗言说梁曾接受安南贿赂,皇帝用这件事来询问梁曾,曾回答说:“安南把黄金、器物、丝绸、珍奇物品赠送给我,我没接受,还给陶子奇了。(2)略。文言文翻译:梁曾字贡父,燕人。至元十年因考核及格而授云南诸路行省都事。十五年,转任同知广南西道左右两江宣抚司事。第二年被授予南阳府知府。南阳在宋末属边疆地区,桑柘树尚未长成,而每年(这时候就)要征收蚕丝,百姓为此感到很困苦。梁曾请求折算成布匹来交纳,百姓认为这样很方便。
三十年正月梁曾到达安南。其国都有三座门,中间的叫阳明门,左边的叫日新门,右边的叫云会门。陪臣在郊外迎接梁曾等人,将从进日新门进入。梁曾特别生气地说:“奉皇帝命令而来,不从中门进入,这是我有辱君命。”立即回到驿馆。不久,该国又打开云会门请梁曾进去,梁曾又坚持不进,后来才从阳明门迎诏进城。梁曾要求陈日燇亲自出来迎诏,讲明元朝重右的礼节。用书信的形式和陈日燇多次交流,详细地宣布天子的威德,劝告他们的国君入朝。世子陈日燇深为感动佩服。三月,让安南国相陶子奇等随梁曾到朝廷请罪。并献上万寿颂、金册表章、土产,还拿黄金、器物、丝绸、珍奇物品,送给梁曾作为礼物,梁曾拒不接受,将原物交还陶子奇。八月回京师入宫见帝,献上与陈日燇往来议事的记载。皇帝非常高兴,解下自己的衣服赐给他,右丞相阿里认为这样不对,皇帝生气地说:“梁曾两次出使外国,用言辞平息了战争,你怎么敢这样呢?”有人进谗言说梁曾接受安南贿赂,皇帝用这件事来询问梁曾,曾回答说:“安南把黄金、器物、丝绸、珍奇物品赠送给我,我没接受,还给陶子奇了。”他于是乘驿站的车马赶回淮安上任。他到任后在淮安兴办学校,整肃风俗,河南行省有疑难的事,都委托曾商议。
大德元年,(梁曾)被授予杭州路总管,(他)上奏请求禁止夜间审讯囚犯、游街、酷刑,朝廷认为他的建议是对的,写成法令。四年,母亲去世,归家守孝。在这之前,守孝的制度没有施行,他上奏按礼实施守孝制度。七年授潭州路总管,因服丧期未满没
高中语文试卷第7页,共8页 赴任。不久召回京师,因为母亲灵柩尚未下葬而推辞,扶灵柩北上。四年因病辞官归乡,皇帝下令赏赐药物,慰问关怀很周到。延祐元年,回至汴梁,因病不再复职,居住在淮南,闭门不与宾客交往,每天以读书史为乐。至治二年逝世,享年八十一岁。
四、诗歌
14.B“归隐田园”错误
15.感情:①大半生不如愿的失意与无奈。“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表达了作者对不如愿的大半生耿耿于怀,忙忙碌碌却终究是自己无法左右的“常为客”的失意与无奈。②渴望建功立业却又因未如愿反先老而遗憾。下阙通过写曹操、刘备抒发了作者既渴望能如英雄一样建功立业,又因“旌旗未卷头先白”而遗憾。③对人事多乖的感叹。“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可叹人世间的悲欢,不过是在循环往复,从古至今都是如此。表达了作者对命运不如已愿,人事多乖的感叹。(每个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时光匆匆,人生如梦 也可酌情给分。)
五、文学类文本
16.奶奶上山挖野菜摔断了腿——奶奶要住北屋,并要吃玉米饽饽——奶奶把粮食藏在箱内——奶奶被饿死
17.形象:勤劳 分析:上山挖野菜;善良,分析:把粮食留给家人;刚强,分析:宁愿被活活饿死也不愿拖累家人(言之有理即可,每点两分)
18.作用:1.(情节)为故事的展开做铺垫,埋下伏笔 描绘“梨花箱”为下文奶奶藏玉米饽饽这一情节做铺垫。
2.(人物)丰富人物形象。通过对“梨花箱”的描绘可看出奶奶是一个勤劳简朴的人,丰富了“奶奶”这一人物形象。
3.(主题)梨花箱虽然破旧但奶奶仍很看重,反映了即使在贫困的年代人们依然热爱生活,依旧关爱自己的家人,与小说的名字相照应。19.略
20.①处处都有灯笼张挂 ②故灯意味着人丁兴旺 ③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
六、作文
远方对我们的诱惑不仅仅是风光美景、人文历史,更多的是一种梦幻,一种精神的归宿,一种看不见的灵魂里涌动的向往。”它暗示此题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实写,比如写向往某处风景名胜;虚写,则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写对一种理想境界的追求等。可以写到远方旅行,也可以写远方诱人的风光美景、人文历史。但根据材料里“远方总像一簇圣火,在人们心头燃烧。于是我们总是期盼着远方„„”的提示,写“一种梦幻,一种精神的归宿,一种灵魂里涌动的向往”。因此,话题“远方”可以理解为“理想、目标和某种理想的境界”。参考立意:(1)远方的诱惑在不断激励我们远行。(2)远方是人生的理想,远景是人生的目标和价值取向,远行是在生命的高度、气度、厚度三度空间的修炼中一步步靠近成功彼岸的过程。(3)立足现实,把握眼前的生活。(“现实”角度)
【高一年级地理学科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高一地理教学要求06-21
高一地理教学教学研讨10-21
高一年级德育工作计划07-18
高一年级期中阶段教学总结08-23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工作计划11-13
2022年高一年级工作计划06-17
高一年级教学开放周活动总结08-30
高一下册地理城市化教学设计11-06
高一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07-26
如何提高一年级语文教学质量(赵淑玲)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