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童年的作文(精选18篇)
1.比童年的作文 篇一
那日,正值中秋佳节,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其乐融融地坐在月下聊天。这时,爷爷不禁感慨道:“现在的生活可真好呀!哪像我小时候。”“是啊!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有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你看大家一起唠唠嗑、窜窜门,多好啊!”爸爸应和道。
爷爷和爸爸的这一番话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爷爷、爸爸,你们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爸爸和爷爷向我徐徐道来……
50年代 解放初期
爷爷那时候的生活,只能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难。爷爷一家有9个兄弟姐妹。因家中太穷,养不起这么多的孩子,爷爷的爸爸狠心将4个孩子送给了别人。即使这样,爷爷一家八口人还是勒紧了裤腰带生活。那时候,只要有地瓜、高梁面,爷爷就会高兴得合不拢嘴。爷爷最奢望的就是过年了,因为只有那时,爷爷才能穿上新衣服。因为布票很少,有钱也买不上布。因为穷,爷爷在小学毕业后就辍了学,在家帮忙,补贴家用。
80年代 改革开放
爷爷成了家,生下了爸爸。在爸爸出生那几年,生活逐浙得到了改善,但仍然是很穷。听爸爸说,每逢龙眼成熟的季节,放学后,他总是到处去捡掉落的龙眼,然后卖了换钱。一碗青菜汤,足以令一家人心满意足。只有逢上节日,爸爸才能吃上大鱼大肉。一家六口人,挤在两张床上。家里没有煤油灯,爸爸只好自己制作煤油灯。上学时,爸爸走的是泥泞小路。遇上大雨天,必定满鞋子泥,若不小心摔倒了,那可就惨了……
代 和谐社会
再后来,爸爸就有了我和小弟。我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小公主,衣来张口,饭来伸手,要什么有什么。虽然离学校不远,但上学时,我总要父母开车送我去学校。我们,生活在这个科技发展飞快的新时代:手机、电脑、飞机……这一切,已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此刻,我不禁思潮起伏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从当初那个“东亚病夫”迈向了新时代。时光荏苒,岁月如歌。转眼间,才发现一切都变了。曾经的农家小院变成了高楼大厦,曾经的泥泞小道变成了水泥马路……讴歌四十年,迈向新时代。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创建更加美好的明天吧!
2.比童年的作文 篇二
静下心来想, 孩子们到底为什么不爱写作文呢?到孩子们当中了解, 到孩子们的作文当中寻找答案, 我发现了问题所在, 于是, 我这样去做——
一、降低评价标准, 让孩子们不再“望文生畏”
三年级的同学, 刚刚接触习作。不论教材, 还是老师, 一般只要求写一至两个自然段, 只要文通字顺, 就可以算是不错的习作。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作文的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这一系列的要求, 不是要求孩子一天两回就达到的要求, 是他们在完成了一定量和周期的作文训练后达到的标准, 而我们的作文训练, 一下子要求达到这些, 显然有些急于求成了。面对令人头晕目眩的作文, 各种各样的学生例文、作文集层出不穷, 这些佳作多半是沙里淘金, 经历了老师、家长、编辑一遍又一遍的修改、润色, 儿童原生态的习作痕迹已经难觅踪影, 透露出浓重的成人味与文学味。这些佳作, 对“拔高”作文要求, 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面对学生的习作困难, 我鼓励孩子们放胆写, 自由写, 尽可能地不拘一格地写,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只要写出了一些句子, 特别是只要写得长, 哪怕是记了流水账, 也都给“优”的评价。目的只有一个, 鼓励表达, 而不求规范和工整;尽情表达, 而不求言辞优美和妥当;真情流露, 而不求语法精美华丽等。看一篇评为“范文”的习作——
上学第一天, 妈妈说:“老师发书的时候, 一定要小心, 不要把书弄脏了, 而且不能把书撕坏了。因为书是重要的东西。”我对妈妈说:“我知道了。”我上学去了。
——《我心爱的书》
全文含标点仅72字, 原文甚至连标点也不够准确, 但我确认这是篇好作文。有事件, 有人物和语言对话, 有感受等。对于刚学作文的孩子, 这难道不是优秀的习作?
二、营造童年生活, 让孩子们能够“有米下锅”
孩子们写作文, 当然得写他们熟悉的童年生活和感兴趣的内容。但问题是, 我们的孩子, 今天经历的童年生活太少了。孩子们多半生活在家里、学校、补习班, 他们难得有一点自己的时间, 自己的活动, 自己的快乐。没有童年快乐的经历, 他们写不出童年的快乐;没有童年自由的生活, 他们写不出那种自由的感觉;缺乏对世界和社会的观察, 他们看不到这个丰富美好的世界, 所以他们落笔写事, 不外乎借东西、生气、一些课间游戏等。由于孩子们被大量的功课压迫, 他们的课外阅读也很短缺, 所以他们的习作很容易让人觉得空洞无物, 内容简单。没有童年的一代孩子, 如何写他们的童年生活呢?一句话, 无米下炊, 是他们习作面临困难之一。
于是, 我努力地在班级和校内外, 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 营造儿童生活。这学期, 我们就布置孩子们在春天里捉昆虫, 种豆豆, 做小实验等。课堂上, 也开展各种各样的小活动, 如捉“虫子” (消灭错别字) , 小比赛等。这些活动, 在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的同时, 也提供了习作的内容, 激发了习作兴趣。教育专家通过对比中美教育, 指出美国教育是把整个世界搬进校园, 给孩子当教材;中国孩子以教材为整个世界。以知识为本的学习观教育观, 很大程度上已经限制了中国孩子的眼界和未来成长的空间。
此外, 我还指导孩子们认识自己, 了解老师, 感受父母, 写他们熟悉的陌生的人, 尤其强调写他们的课外生活, 校外生活, 写他们学习之外, 怎么玩耍, 怎么参加活动等, 这样, 一批反映了童年生活的习作, 就生动地呈现出来。
三、简化表达技法, 让学生们努力“有法可依”
刚学作文, 孩子们当然对于作文既喜欢又害怕。喜欢, 毕竟他们才开始接触;害怕, 是因为他们确实缺少训练。而作文, 如果没有充分地说写训练, 没有一定语言文字表达基础, 写出文通字顺、精彩生动的习作, 是不可想象的事。
在习作中, 我确实发现有些孩子对于作文, 畏于技法, 即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写人记事。于是, 我努力地把习作中的一些基本方法, 编成口诀教他们加以应用, 如写人物, “字数不够, 对话来凑”, 有人就有语言, 哪有不说话的人呢?“特点不明, 故事作证”, 写人不就是以事见人见精神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孩子们越来越爱习作。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 每每读到那些充满了童真童趣的习作, 也都会由衷一笑, 甚至忍俊不禁, 常把优秀习作推荐给同学们传阅。
此外, 我还为孩子推荐了大量的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文学作品, 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这样, 有生活, 有作文窍门, 有了丰富的课外生活和阅读, 我们班的孩子, 越来越喜欢习作。有时, 他们写的那些芝麻粒儿事, 真好玩, 下面是一个孩子的周记片断:
今天下午就到写周记的时候了, 左老师的话音刚落, 下面就传来了一片叹气声, 大家都有点不想写周记。
左老师看了看下面的同学, 说:“不想写周记啊?不想写, 也可以。”“可以?”我在心里想, “可以不写周记?”左老师看着我们惊奇的表情, 又说:“但要写出5条为什么不想写周记的理由, 上面开头空头, 结尾也空着, 留老师来写……”这……五条!我又在心里想到, 我只能写出一条……不不不, 我不要这样, 我会写出来的, 哪要这种办法呀。我觉得写作文不是什么难事, 这只是没办法的办法。我回忆了一下这周的事情, 准备迎接下午 (写周记) 的挑战……
3.我与鲁迅比童年 篇三
那时,我才五岁吧。一家商店在装修门面,我就每天跑到门前的沙堆上玩耍,大把大把地将土黄色的沙子捧到不远处的空地上:看着大树,就做大树的样子;看见轿车,又做轿车的样子;一个人从眼前走过,灵机一动,做起小人来……这样玩着玩着,我渐渐对自己手中的木棍有了兴趣。
我又开始每天拿着木棍,打一下这边的树枝。碰一下那边的墙壁。有时还当它是马鞭,一个人骑起隐形马来。跑累时,就到土地上挖泥巴。挖了一个小坑,想到妈妈给我讲过的一个故事:在炎热的夏天,猴子很热。折了几根柳条做了顶草帽,来到河边。小鱼见了。都吵着要草帽。于是猴子便做了几顶小草帽给它们。小鱼们都很高兴。但是。过了些日子,小鱼们觉得戴着草帽游水很不方便。就把草帽给扔了。一只大乌龟看见水上漂着好多柳条。便把它们带到岸上种下。来年夏天,岸边就长出了好多柳树,小鱼们再也不热了。
于是,我好不容易摘到小树的叶子,把它埋进小土坑里浇上水,希望它能长出一棵大树来……
后来,我渐渐长大,妈妈开始给我制订学习计划。她有时教我拼音。有时教我最简单的加减法数学题。玩沙子、玩木棍、玩泥巴、给小叶子浇水的日子离我越来越远。只是。小孩子好玩的天性却是没变的。有时候,妈妈会在规定的时间里让我写多少个字。到时间检查。可是我每一次写到一半就不想写了,拿出纸和彩色画笔画画,想到什么就画什么。结果,妈妈检查生字时,我就把我的“杰作”给她看,她每次都会被我幼稚的画逗得捧腹大笑!
4.比童年童年作文600字 篇四
我有一个华丽、温暖、像家一样的学校,也有专门为我们开设的游泳池、陶艺室、厨艺室、音乐大厅、舞蹈教室、手工教室等等课堂课程。
我的父母认为女孩子就应该学习跳舞,这样随时会给别人的感觉这个女孩很有气质和气场。于是小时候我的父母就带着我去学习跳舞,而当时的我完全是被逼的,当时的我一点儿也不喜欢跳舞。但是为了不让父母失望,我还是硬着头皮跳了几学期,后来在我又想放弃舞蹈时,有一位老师出现在了我的身边。
她是我们学校的一名多才多艺的舞蹈老师,她姓翁,但是我觉得她更像是一位关心我呵护我的大姐姐,于是我和同学们都叫她“翁姐姐”,甚至才读一二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还叫我们的翁姐姐是翁妈妈,也许是翁姐姐给一二年级的小朋友的印象是和蔼可亲的样子吧!翁姐姐有着一头齐腰的长发,在阳光下,就像山中的清泉一样,源源不断地流淌着;一双美丽的丹凤眼,像两颗闪闪发光的钻石;两条柳叶梢眉、高高的鼻梁、小小的樱桃嘴,再加上她那纤细、高挑的身材,我们也都还叫她“美女”。有了“美女”这个称号,翁姐姐更爱穿漂亮的服装了。我在学校参加了翁老师的舞蹈队,自从参加了这个舞蹈队后,我觉得跳舞其实也没有那么难了嘛!现在我就像跌入了无底深渊一样对舞蹈着了迷,翁姐姐每次都认真地检查我们的动作,又给我们说优点、挑毛病,让我们的舞蹈越来越完美。
现在我已经爱上了跳舞,我不用父母再逼着我学习舞蹈了,舞蹈已经成为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
5.比童年的作文 篇五
晚饭的时候,我情不自禁的问起爸爸:“爸爸,你的童年是什么样的?”爸爸说:“我们那时候的经济不好,不过还是可以上学的,也有书包课外书。”我听爸爸这么一说,顿时来了兴趣,“爸爸要不然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的书包用的久吧!”我心里暗暗得意,上学期的书包,我这学期还在用呢,肯定会赢了爸爸。听爸爸说,他那时候书包买来一用就是好几年,坏了的话,缝缝补补一用又是好几年。而我呢?从一年级到现在已经用了四个书包了。唉,这真是太浪费了。于是第一局爸爸胜利了。
我很不甘心,于是对爸爸说:“爸爸,我们来比谁的玩具多吧。”爸爸说,他小时候的娱乐也不少,比如打弹弓,跳皮筋,跳格子,弹弓还有跳格子的石块都是自己制作的。可是以前的玩具怎么会有现在的好玩呢?我有很多玩具,比如,遥控汽车、机器人、乐高积木……这局我赢了。
我想了想,又问爸爸:“你们那时候有零食吗?” 爸爸笑了笑说,那时候没有什么零食,不过呢,经常去山上采野果吃,夏天还有一种一毛钱的冰棍,现在已经吃不到那个味道了。 听完后我觉得自己真的是太幸福了。现在的零食五花八门有很多选择,而且还有各个季节的水果,连国外的水果都吃得到呢。这局我又赢了。
6.比童年的作文 篇六
从小时候开始,我的记忆中便一直存在着父母说起他们童年的情景,如滔滔江水般说都说不完,让小小心灵的我一直对此怀有憧憬。
随着年龄的逐渐长大,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听起他们讲起童年的时间也越来越稀少,那天,我突然兴起,捧一壶香茗,品着清淡的茶香,听着父母讲述他们的童年。“小时候我们的玩具可多了”,爸爸津津乐道的说道:“在夏天,我们几个孩子便会去树上捉知了,到河里捉鱼虾,打水仗。到了秋天,去自家果树上摘几个果子,美滋滋的品尝他们,到了冬天打水仗,堆雪人,别提有多好玩了。”这时妈妈补充道:“还有还有,那时可没有如今先进的科学技术,什么电视啊,手机啊,在当时十里八村才会有一家有,但当时我们却和你们的童年一样丰富多彩,像“拍照片”啊,滚铁圈、下河摸鱼、游泳、摘野果、放炮仗,自制玩具,捉昆虫,多了去了,数不胜数,比起你们如今只知道抱着手机玩好多了。”
听罢,我便不服气了,嚷嚷道:“什么嘛,我们的童年才比较丰富,可以用手机去浏览国家大事,去听音乐放松心情,无聊时和同学一约,去逛公园,去书店看书,既可以放松自己又可以增长知识,难道不好吗?”
这时,爸爸总结性的开了口:“我们的童年都是丰富多彩的,没有好、不好之分,从新中国的建立以来,我们的科技不断创新,时代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童年也变得不再一样了,但不变的是童年时的天真烂漫,不变的是童年五彩缤纷的回忆,不变的是我们曾在童年时种下的一个个纯洁美好的梦。”
7.“比”的语法化研究 篇七
在古代, “比”只用做动词, 在语法化的初始阶段, 充当句子中的谓语中心, 作为句子中唯一的动词。动补结构的发生则会使句型发生初步改变, 而“比”位置的变化则诱发了自身的语法化现象。下面我们从历时角度逐一观察“比”的语法化规律。
一、先秦 (“比X于Y”、“X比于Y”)
我们从先秦时期开始考究“比”字的意义和在句中的应用。
春秋时期, “比”字的意义有了一定的扩大, 在基础意义之上有了“等同, 相并列”的意思。这是在词义上的初步发展, 词义的发展是由于社会语言使用范围的扩大而发生改变的, 进一步从句法形式上产生了“X比于Y”、“比X于Y”两种句型。含此意的“X比于Y”句型有以下例句:
1.鲁之南鄙人, 有吴虑者, 冬陶夏耕, 自比于舜。 (墨子·鲁问) 另有“比X于Y”格式:
1.既生既予, 比予于毒。 (诗经·邶风·谷风)
这两种句型结构来看, “比”在句子中只能充当句子中的唯一谓语动词, 语位极为固定, 而且语义也无其他发展, 仅仅局限于“等同、相并列”的意思。由于受到“于”字的影响, “于”在句子中做介词, 用来引导出第二个比较项, 和句中第一个比较项形成对照, 而构成完整的句式, 一个句子中只能含有“于”一个介词, 因此, “比”只能作为动词。
战国时期, “比”有了进一步发展, 出现了“X比Y”的句型, 如:
1.夫玉者, 君子比德焉。 (荀子·法行)
这里“比”不但有了句型上的改变, 还有了意义上的进一步发展。从“相同”的意思变为“与……相比较”的意思。
二、秦汉时期 (“X比 (于) Y, W”)
秦汉时期, 动词“比”的动词意义依旧明显。如:
1. 河水沛沛, 比夫众川, 孰者为大? (论衡·自纪篇)
“X比 (于) Y, W”句型中, “于”字开始进一步脱落。“于”字的脱落后, “比”不在受到句子中有两个介词的限制, 可以自由的用于连动结构的第一个动词位置, 初步形成“X比Y, W”的格式, 而“比”在句法中则多了变化性质的条件, 不但具有连接前后比较项的作用, 同样具有了可以从动词向介词转化条件。“于”的进一步脱落, 虽然促使了“比”语法化的发展, 但“于”并没有完全脱落, 记载研究, 当时, “脱落现象只占有50%的比例”, 在句中还充当简单的及物动词。
三、魏晋南北朝 (“X比Y, W”)
魏晋南北朝时期, “比”在句中具有了很多的语义, 语法的变化。如:
1. 温挺义之标, 庚作民之望, 方响则金声, 比德则玉亮。 (世说新语·文学)
2.我有一子字约均提, 年既孩幼, 不任使令, 比前长大, 当用相与。 (贤愚经)
例1的意义为“与……相比”。例2则标志着一种新形式的产生, 句型为“X比YW”, 在当时的等比句中占有了相大的比例。
此时期, 最重要的特点是“于”字的大范围脱落。“‘于’在先秦两汉时是具有一身多职的介词, 具有引进动作的地点、时间、受事、与事、方向等功能。”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社会的繁盛, 前代的语言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表达时的需求。同时由于“于”的功能和用途过于繁琐复杂, 因此为了避免歧义, 便发展出了和“比”相关的词来代替“于”的功能。
四、唐宋 (“X比YW”)
在唐宋, “X比YW”句型也是最为重要的比较句型, 如:
1. 猿声比庐霍, 水色胜潇湘。 (皇甫冉·送康判官往新安赋得江路西南永)
2. 若比世路难, 犹自平于掌。 (白居易·初入太行路)
例1中, “比”兼有了承担比较结果的功能, 句子是完整的。例2中, “比”句不完整, 没有承担比较结果, 由后面的分句W承担, 有了侧重点的转移。
唐代和魏晋南北朝虽然都用同样的句型“X比YW”, 但其中W的词性有着根本的差别,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W多由动词承担, 而在唐代, W则多由形容词承担。例如:
1.色比琼浆犹嫩, 香同甘露仍春。 (郎士元·寄李袁州桑落酒)
我们可以看出, 在形容词W前, 多有副词修饰, 但在现代汉语中, 我们通常不这么使用。因此, 在唐宋时期“比”还没有完全语法化为介词。
五、元明清 (“X比YW”)
元明清时期, “X比YW”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使得前期的“X比Y, W”句式中“比Y”和“W”的联系更为紧密, 中间无法再插入其他语义内容。如:
1.今日之行, 比他事不同。 (西游记·第十二回)
元明时期, W前有了副词“更”、“愈”等此做程度修饰。W后有了补语的修饰, 使得“X比YW”的形式从根本上进一步接近现代的语法原则, 更进一步虚化, 直至成为介词。但在这个时期, 仍然会有“比”用作动词, 所以还有待进一步语法化。如:
1.叫了声贼狠心的冤家, 我比他如何? (金瓶梅三十八回)
到清代, 语法化已经基本完成, 使现代汉语中的比较句初具规模。如:
1.这些姐姐们, 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
从中我们看出, W之前已经没有了副词的修饰, W和后比较项Y连接的更为紧密, 已经形成了和现代汉语中“比”字句的形态。“用作比较式标记的用法占到了所有用法的96%左右, ‘比’字已经是一种用法专一、格式稳定的句型。”
摘要:“比”字是比较句中不可缺少的介词, 常用在“X比YW”的格式中, “比”字从春秋到清代完成了它的整个语法化过程, 从本身的动词转变为现在的兼有动词和介词的形式, 又主要以介词为主, 在汉语语言环境中充当着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比”,语法化,历时
参考文献
[1]刘坚, 曹广顺, 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 1995.
[2]刘丹青.语言类型学与介词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3]石毓智.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7.
8.我和雨来比童年 篇八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学完后,我被雨来那坚强不屈、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那份深深的爱国情怀所感动。雨来真是一个小英雄呀!
雨来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也想读书,可是日本鬼子经常来“扫荡”,害得他们没有一个安宁的学习环境,只能在晚上读书。夜校的房子很破,用的是石笔,课本也是用土纸油印的,一不小心就揉坏了。由于生活条件艰苦,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只能吃窝头,很难吃一顿可口饭食。玩稻草、翻跟头、玩水就是他们最好的游戏。
和雨来比起来,我们的童年可是幸福多了。我们出生在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一个个娇生惯养,被父母宠得不成样子,整天生活在蜜罐子里。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在绿草如茵的操场上尽情地玩耍,在父母的关爱下茁壮健康地快乐成长,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知识越来越丰富,视野也越来越开阔了。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了,我们可以吃大米、馒头、面条……一郁闷还可以玩玩具,看课外书,到多媒体教室上网,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这是雨来多么憧憬的童年生活啊!
看看雨来,想想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呢?“有志不在年高”,我们要以雨来为榜样,好好学习,也像他一样成为祖国的小英雄,将来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山西省朔州市神头六中四(1)班
指导老师:刘玉英
9.比童年作文 篇九
爷爷有块西瓜地,不出几个月,西瓜就成熟了。骄阳下,一老一小在满是西瓜的地里见缝插,缓缓前行。爷爷戴着我的小草帽,抱一个大西瓜。我戴着爷爷的大草帽,抱着一个小西瓜。那情景,真是有着说不出的滑稽。
“老鼠!老鼠!”我一阵惊呼,丢下西瓜去追老鼠。可老鼠跑得比刘翔叔叔还快。我生气了,拿起棍子乱打一通。叶片在瓜田里纷飞,西瓜像爆竹似的一个个裂开。爷爷的骂声也像比赛似的,唱响在田间地头。
明朗的早上,婶婶带着堂弟来我家,要我帮忙照顾堂弟。家里没有别人,我这块“瘦排骨”只好走马上任。
婶婶走后,我打开电视看了起来,照顾堂弟的事一会儿就被抛到脑后。“嘭”的一声,我赶紧跑过去。啊!花瓶破了,我急忙得把堂弟拖进了客厅。我找出所有能吃的东西款待堂弟。望着眼前堆得像小山似的食品,堂弟兴奋得哇哇直叫,好一阵手忙脚乱。
我又无牵无挂地坐到了电视机前。李琦那油腔滑调的歌声,像紧箍咒似的套紧了我。我也跟着唱了起来,越唱越起劲。“哇……”堂弟在哭,又怎么了?我赶紧跑过去。只见堂弟满脸通红,两眼火烧火燎似的。原来堂弟把辣椒汁当番茄酱了。我连忙拿了一杯水往堂弟嘴里灌,然后,用毛巾在堂弟脸上使劲地擦。细皮嫩肉的堂弟,顿时变成了红脸关公。他哭得更伤心了。我拿他没辙了,也跟着堂弟哭了起来……
10.比童年叙事作文 篇十
那时候有一辆自行车是多么气派啊!爸爸说自行车的时候脸上露出了笑容。记得那辆自行车是凤凰牌二十八寸,它全身都是黑色,中间有一条横杆,车把式上还有一个小铃铛,遇到行人的时候,就按一下小铃铛,行人听到声音就会让路。我问爸爸:“你跟这辆自行车有没有发生过有趣的事情?″爸爸自豪地说:“当然有啦!我刚刚学自行车的时候,因为我个子比较小,自行车比较高,学起来非常吃力。我左脚踩踏板,右脚蹬着地面走,当自行车平稳时,就迅速的把脚伸往三角形另一端的踩踏板上,如果踩不准,就会车子连人一起摔下来。当时不知摔了多少次,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可是一点也不恢心,一心只想着能够驾驭它。就是那股劲,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当我会骑自行车时,后座带着一个小伙伴,后面还有几个小伙伴在路上追赶着。穿过乡间的小路上,那时都是泥土路,而且路面凹凸不平,还有小水坑。一不留神,结果两人摔了个四脚朝天,脸上还挂了彩,身上的衣服全是泥水,可是我们还很笑得开心,一点也不觉得疼。
“那后来呢?“我接着问。爸爸叹了口气说:“后来呀!那辆自行车我骑去上学,被小偷偷走了,我还哭了好几天呢?”不是怕你爷爷骂,而是那辆自行车给我的童年带来许多乐趣。原来爸爸也是个念旧的人。
11.我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比童年 篇十一
圣诞节的晚上,小女孩在风雪中卖火柴,她又冷又饿,缩在一个墙角里,擦燃了一根火柴,幻想自己正坐在一个温暖的大火炉面前……她刚想把脚也伸过去暖和一下,火柴就灭了,火炉也不见了,温暖的感觉也消失了。而我呢?从小到大都未感受过挨冻的滋味。
小女孩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次她仿佛看见一只冒着香气的烤鹅向她摇摇摆摆地走来,此时,小女孩多饿呀!她多想吃这只烤鹅呀!但是,火柴一灭,她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而我呢?每餐都是营养丰盛,有时还不满足,经常挑三拣四,说着说那。
可怜的小女孩没有快乐,只有痛苦,于是,当她再次擦燃火柴时,只能幻想美丽的圣诞树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而我,生在蜜罐里,每个节日,妈妈都带我去逛商场,买新衣,去饭店,家长们陪在我身边带我尽情地玩耍。
最后,小女孩在火柴微弱的光亮中看到了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她赶紧擦燃了一整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奶奶在强烈的火光中显得更加温和,更加慈爱,小女孩乞求奶奶带她离开这个地方,她们飞向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12.浅谈“比”字句的结论项 篇十二
关键词:“比”字句,形容词性结论项,动词性结论项,名词性结论项
1. 引言
现代汉语中有许多表示比较的句式, 其中最重要、最典型的句式之一是带有标记词“比”的“比”字句, 它的一般形式是“X比YW”, 其中“X、Y”是比较项, “W”是结论项, 即比较的结果。结论项的类型和结构有很多种, 对词语的要求很多。另外, 外国学生和对外汉语教师在学和教“比”字句的时候, 因为没有充分掌握结论项的多种结构形式而犯的错误很多, 比如在形容词前加“很”, 在结论项中出现“飞快”这样的词语等。本文希望从“比”字句结论项的本体研究出发, 对结论项的类型进行简要的总结。
2.“比”字句的结论项
本文主要参照了北大CCL语料库, 选择了十位有代表性的京味作家 (老舍、王朔、邓友梅、陈建功、林斤澜、刘绍棠、刘心武、苏叔阳、汪曾祺和刘一达) 的语料为分析来源, 总结出结论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2.1 形容词性结论项
在这一类比字句中, 结论项只由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构成, 根据形容词前有无状语及状语的不同, 又可将其细分几个小类。
2.1.1 形容词+ (了)
但并不是所有形容词都能充当结论项:
(2) a.北京的冬天比我的家乡冷。 (自拟)
*b.北京的冬天比我的家乡寒冷。
通过研究分析, 可以发现只有性质形容词才可以, 如“新”、“热”、“漂亮”和“勇敢”等, 而状态形容词则不可以, 如“崭新”、“炎热”、“粉”、“碧绿”等。这主要是因为“比”字句在语义上表示的是比较项之间存在“量”的差异, 所以, 出现在结论项中的形容词就要求在量上具备伸展性, 性质形容词可以表示程度差异, 符合这一要求, 而状态形容词表示的是一个确定的量, 不符合比较项对形容词的要求。因此, 只有性质形容词才能做“比”字句的结论项, 状态形容词则不可以。
2.1.2 状语+形容词
首先, 程度副词如“很”“非常”等不可以作状语放在结论项的形容词前。其次, 可以出现在这一句式中的状语有“要、都、不、还 (要) 、更 (加) ”等, 下面分类说明。
2.1.2. 1 要/都+形容词
(3) 赚钱比什么都重要。 (自拟)
(4) 杭州比上海要漂亮。 (自拟)
其中副词“都”表示某一范围内的全量比较, 而“要”则带有主观上的估摸含义, 且可以出现在“比Y”的前面或后面, 例 (4) 可以说成“杭州要比上海漂亮”, 意思不变。
2.1.2. 2 不+形容词
形容词前还可以加“不”, 构成“X比Y不+形容词”的比字句结构。
这一类“比”字句的含义是“X的程度比Y深或者X跟Y差不多”。比如例 (5) 表达的语义是:机器人的速度比人快或者两者的速度一样。而且“不”可以放到“比”之前, 如例 (5) 可以说“不比人速度慢”, 基本意思不变。
2.1.2. 3 还 (要) /更 (加) +形容词
这一类“比”字句的特点是X和Y都具有结论项的性质, 但是X的程度更深。
2.2 动词性结论项
根据动词含义的不同, 动词性结论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2.2.1“变化”类动词
这类动词含变化义, 如“增加”、“缩小”、“降低”等, 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是不带数量词或数量短语, 但要带且带“了”。
(8) 今年的GDP比去年增加了。 (自拟)
*今年的GDP比去年增加。
二是带数量词或数量短语, 这时动词后可以出现“了”。
这两种形式后面都可以出现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除此之外, 这类动词前一般不可添加副词, 比如例 (12) , 不可以说“今年的GDP比去年更增加了”。
2.2.2“心理”类动词
并不是所有心理动词都可以出现在结论项中, 如“爱、重视、失望”等可以, 而“忘记、猜”等则不可以。
只有表示量变的心理动词才可以出现在结论项中, 在语法上则可直观地通过“很+V”“越来越V”确定。
2.2.3 其他类动词
这一类动词根据其在结论项中的结构形式的不同, 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宾语”, 第二类是“助动词+行为动词+宾语”, 第三类是“其他动词+体词性词语/小句”。
2.2.3. 1 有+宾语
在该类句式中, 宾语是不可缺少的, 且抽象名词居多, 如“冲劲、觉悟、资格、福气、水平”等。
2.2.3. 2 助动词+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指的是表示行为动作的动词, 如“学习、说、吃、赚钱”等, 这类动词自身没有量变含义, 所以要用主观能愿动词将其量化, 从而做结论项, 如“能、敢、肯、会、愿意”等。
但客观情态类助动词不行, 因为既然表示客观情态, 就没有程度差异, 所以不具有可比性。但是当助动词前出现程度副词“更”时, 句子又可以成立。
(14) 他比我们更应该明白。 (自拟)
*他比我们应该明白。
2.2.3. 3 其他动词+体词性词语/小句
这一类动词就是除了以上提到的“变化”类动词、“心理”类动词、“有”和行为动词以外的其他动词, 比如“值得”、“经得起”、“省”等, 比如:
这些动词后面都会出现宾语, 而且宾语是一些体词性词语或者小句。
2.3 名词性结论项
这一类“比”字句的结构形式比较简单, 主要有两种句型, 即“X比Y还+名词/名词短语”和“X比Y还/更像+名词/名词短语”。后一种句型从表面看, 属于动词性结论项, 但在语义上, 它和前一种句型类似, 所以放在一起讨论。
从结构看, 结论项是全部或部分重复比较项Y, 而且结论项前必须有程度副词“还”“更”。虽然结论项和比较项在形式上接近, 但两者的意义是不同的。比较项Y是体词性的词语, 是人或事物, 而结论项在功能上则相当于一个谓词性的词语, 是描述性的, 指的是Y的性质或程度。
3. 结语
“比”字句的结论项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即形容词性、动词性和名词性结论项。其中当结论项是形容词时, 只有性质形容词才可以出现在结论项中, 而且“很”“非常”等一些状语不可以加诸在这些形容词之前。当结论项是动词时, 可以出现的动词有“变化”类动词、“心理”类动词和“有”等其他一些动词。当结论项是名词时, 这些名词会表现出谓词性的功能, 更多的是一种说话双方的心理认可。对“比”字句结论项的研究只是起点, 汉语工作者们应以本体研究为依据, 发现“比”字句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从而推动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邓文彬.“比”字句生成过程中的条件与制约[J].河南大学学报, 1987 (5) .
[2]黄晓慧.现代汉语差比格式的来源与演变[J].中国语文, 1992 (2) .
[3]任海波.现代汉语“比”字句结论项的类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7 (4) .
[4]王茂林.留学生“比”字句习得的考察[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5 (3) .
[5]张建.“比”字句结论项选择机制探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5 (12) .
[6]源洁渝.结论项含动词的“比”字句[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2005 (3) .
[7]陈臖, 周小兵.比较句语法项目的选取和排序[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6 (2) .
13.我与长辈比童年作文 篇十三
妈妈也说,她小时候,看到街上有人戴手表,非常的羡慕,但是家里的状况让她想也不敢想,况且那时的上海手表已经卖到了130多元。”再看看现在的“小公主”、“小皇帝”们:一手一个名牌手表,身上穿着nike,肩上背着adidas。
长辈们小时候很苦,有时大人做饭,就在旁边看着。大人要是回家晚了,还得给家人做饭吃呢!可现在的孩子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老让爸爸妈妈买零食吃,不想吃就喂垃圾桶。
14.我与长辈比童年作文 篇十四
我听爷爷和大人说他们以前可有趣了,哪像我们现在,像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那是因为家长一直把我们当做心肝宝贝,所以我们只有孤独的自己一个人玩,在加上计划生育,我们大部分人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的!
有一次,妈妈和我谈论她小时候的生活是多么无拘无束的,我真羡慕他啊,她说以前背着锅,带着铲子。油水,叫上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上山野餐,那个时候在“我们”眼里什么东西都是好吃的!像番薯啊……这样我更加感兴趣了。我不停的追问后来呢。后来呢。
妈妈一直讲述着,看来这段故事是妈妈影响最深刻的,记的这么牢,我听完故事后,一直回想着自己以前的事情,仔仔细细的回想了好久,就是没有像这样的有趣故事,哎!才过了十几年怎么差别就会这么大啊!现在我们连学校都不能出去,更不用说是野餐了。以前的快乐时无处不在的,现在的快乐就单单在旅游之中了。虽然下个星期班级搞了活动,可是我现在没感到有什么快乐的。
15.学生比树少的大学 篇十五
建校园时莱斯规定, 原址上的橡树一棵也不许动, 精心设防, 从始建到完工, 橡树一棵没少, 共689棵。
于是, 第一年招生就招了689名。
人们大不理解, 有人说莱斯神经有问题, 因为按学校的规模, 至少可招1000 名学生。而私立学校, 是靠学费养活, 一个老师给50个学生讲课和给100个学生讲课没什么区别。
莱斯却继续要求师生分片培育橡树和新栽橡树, 直到把校园栽到“饱和”为止。如果橡树妨碍了基建用地, 必须不惜代价把橡树移栽到校园另一个地方, 并且必须保证它能成活, 否则下一年就必须相应地减少招生。
倘若下一年的招生计划增加了, 学校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栽够相应数目的橡树, 如果不幸有些没有存活, 就会有相应的学生倒霉了。
此时, 有人似有所悟, 而更多的人是更加疑惑, 有的人甚至说他可能是“橡树精”!
到1902 年, 校园里的橡树终于“饱和”了, 共4890 棵。这时, 重病中的莱斯立下一个规定:无论到何时, 学校里的学生不许超过4890人!
他去世后, 人们看到, 莱斯大学声名鹊起, 成了“美国南部哈佛”, 人们为他立起了雕像——“美国私立学校至尊先人”!
直到2008年, 325公顷的校园里, 还是4890棵郁郁葱葱的橡树, 而全校学生总数为4850 人, 比橡数的总数略少。而在公立学校, 325公顷的校园, 至少有学生9000名。
一百多年过去了, 无论时代怎样变迁, 无论经济如何发展, 莱斯大学的学生总是少于橡树!对于莱斯先生的规定, 已没有人表示疑问或反对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一平方米内长一棵树和一平方米内长10棵树当然不同, 一棵树成材, 10 棵树成柴!一个教室坐20 个学生和坐50 个学生当然不同。对台上教师的个性化教育的可能性而言, 20 个学生是20 比1, 50 个学生是50比1。道理太简单了!
太简单的道理, 却总是有太多的人难以效仿, 道理也很简单:利欲所致!
莱斯大学限制只是学生的数量, 对有意来任教的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 不仅来者不拒, 而且还主动向他们抛出“绣球”。学生总数不到5000 名, 但教师总数超过500 名, 高于10比1。
16.我与鲁迅比童年作文 篇十六
那时侯,一家商店在装修门面,我就跑到门前的沙堆上玩耍。大把大把地将土黄色的沙子捧到不远处的空地上。看着大树,就做大树的样子,弄了半天,不像,换一个;看见轿车,就做轿车的样子,这边弄一下,那边弄一下,还是不像,再换一个;一个人从眼前走过,灵机一动,做起小人来,盘弄了半天,这哪像是个人啊!连长臂猿都不如!生气了,拿起小棍,把做的东西都捣坏了。玩着玩着,又对自己手中的木棍起了兴趣。
拿着它,打一下这边的树枝,碰一下那边的墙壁,有时还当它是马鞭,一个人骑起隐形马来。过了一会儿,跑累了,又到土地上挖泥巴。挖了一个小坑,想到妈妈以前给我讲的一个故事。
在炎热的夏天,猴子很热,折了几根柳条做了顶草帽,来到河边。小鱼见了,都吵着要草帽。于是猴子便做了几顶小草帽给了它们。小鱼们都很高兴。但是,过了些日子,小鱼们觉得带着草帽游水很不方便,就把草帽给扔了。一只大乌龟看见水上漂着好多柳条,便把它们带到岸上种下。来年夏天,岸边就长出了好多柳树,小鱼们再也不热了。
于是,我跑到一棵小树边,好不容易摘到了一片叶子,又高兴地跑回原来那个坑边,把叶子埋进去,又浇了点水,希望它能长出一棵大树来。
后来,妈妈就不是我天天让我出去玩了。有时教我拼音,有时教我最简单的加减法数学题。我在家里就不能玩沙子、玩木棍、玩泥巴了,也不能给小叶子浇水了。
有时候,妈妈会在规定的时间里让我写多少个字,到时间检查。可是我每一次写到一半就不想写了。拿出纸和彩色画笔画画,想到什么就画什么。结果到时间,妈妈检查生字,我一个都写不出来,妈妈就问:“在干什么,怎么都不会?”我就把我的“杰作”给她看。她一看就捧腹大笑——纸上面画着一个五官不协,身子扭曲的女骇,身边写着爸爸的名字!
17.比童年作文 篇十七
最后一个小六一都悄然离去,恰如一阵轻风拂过湖面……
小时候,逃学翻校门,不小心卡在缝隙。爬树时被卡在树杈中。两次都被老师,而他们都无可奈何。
还有一次,午自习下课把睡的正香甜的同桌从课桌上推了下来,摔得嚎啕大哭,自己却掩着嘴走开了。
哥哥十三岁生日,我也曾演过一场戏。那天,外婆提了一个大蛋糕过来,碰巧,上街买菜的妈妈也顺便买了个大蛋糕,等待中的我(吃蛋糕),终于吃午饭了,可惜只切了一个大蛋糕,真是难以满足我的馋劲。呜啊,这可是我为哥哥生日演奏的“难忘”啊。一听到我的歌声,大家都赶来看我,擅自解开彩带的我,一不小心在蛋糕里摔出了小喜神,笑得大家眼泪都出来了,要知道,蛋糕与我亲密无间,在我脸上画出个大花脸。为何?指引桌子比我高出一大截,不小心摔出个“四脚朝天”,真是喜极生悲呀!
我在渐渐长大了,期待我的又是什么呢?是成功的喜悦,还是失败的沮丧?还是成功+失败的夹心呢?一切无从而知。
18.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 篇十八
弗·司各特· 菲茨杰拉德是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作家,出生在一个并不富有的家庭 , 生活的窘迫使他精神濒于崩溃,终日酗酒,死于心脏病。他是美国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 一生写了许多作品体现生活现实。他是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二,小说介绍及美国梦
(一)简析小说
小说的背景被设定在现代化的美国社会中上层社会的白人圈内,通过尼克的叙述展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空气里弥漫着欢歌与纵饮的气息。盖茨比用尽所有努力造就了一个全新的自己,实现了美国梦。当时的美国经济腾飞,尤其是金融业空前发达,道琼斯指数连连飙升,经济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泡沫浮华时代。毕业于耶鲁的高材生尼克也深受影响,于是决定弃文学从金融,加入到这一潮流中去。盖茨比,作为当时的传奇人物,为了自己挚爱的女子黛西,在她家所在的河对岸建立了一座大房子,夜夜笙歌,只为了能够吸引黛西前来,再续前缘。尼克作为黛西的表亲,也是唯一一个收到盖茨比派对请帖的人。菲茨杰拉德用了第一人称内聚焦的叙事方式,通过尼克的回忆来讲故事,以他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思考,通常运用第一人称内聚焦这种叙事手法都会令人读得如临其境,真实感极强。
盖茨比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的了不起在于他无所顾忌地爱着黛西多年,他的心是纯粹的。虽然盖茨比经过多年的奋斗,进入了上流社会的圈子,他从来不为金钱、权力与荣誉所动,事业上的建构是为了与黛西更接近。不幸的是,他的一生以悲剧结束,包括他梦寐以求的爱情。
(二)关于美国梦
从所有的国内外研究 , 我们可以看到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伟大的小说 , 每个人都能从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解释。盖茨比是千千万万个带着美国梦在美国这篇土地上辛勤奋斗的年轻人中的一员。当时的美国,尤其是上流社会还是阶级观念和种族歧视非常严重的,但是经济的腾飞,工业的高速发展让一代代心怀梦想的草根青年开始努力去冲破社会的等级制,他们代表的是一种人民自我意识的觉醒,代表着任何人只要肯努力,无论你来自哪里,无论你出生贵贱,只要你有勇气,肯奋斗,你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的思想意识,而盖茨比就是这样的年轻人,从这一点上,盖茨比是了不起的。从男屌丝逆袭成为社会名流,有权有势,还不靠任何的社会关系便扶摇直上,放置在现在这个社会已然难上加难。而在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来说,似乎变得有理可循。要不是,盖茨比抓住了与另一个富翁在船上相处的那些日子,男屌丝如何才能崛起可能还是个未知数。所以,可以这样说,盖茨比原本作为男屌丝想要成为一代名流,还是抓住了机遇,当然还得通过努力,最终绝地反击。然而他想改变命运的梦想的初衷是好的,可最终的建立点是错的,他在追逐成功和爱情的道路上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他渴望获得上流社会的认可和那些所谓表面上的功成名就,这样的一条路注定会是一个悲剧,但是我们不能怪盖茨比,因为在他身上所拥有的一切是当时美国20年代经济大繁荣的社会背景下一大批年轻人对于自己梦想追求的一个的缩影。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对这个社会彻底悲观或对盖茨比这样的年轻人感到绝望,我们也要看到他们身上的光辉之处,从他们身上看到一种希望。小说中有句话,是尼克的父亲告诉尼克 :Always try tosee the best in people。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要努力发现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在任何时候都要对此怀有希望。
三,评价及总结
英国著名诗人和评论家艾略特称赞这部小说是“自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1983年 ,《了不起的盖茨比》被翻译成中文后 , 许多中国学者开始研究《了不起的盖茨比》, 分析其艺术形式 , 它的主题和象征。《了不起的盖茨比》实际上是一个回忆和总结美国梦的演变历史和现实视角的过程。【1】 盖茨比的梦想也是所有美国人的梦想。盖茨比的失败也是他们一代人的失败。【2】这不由让我想起菲茨杰拉德曾经描述这个灯红酒绿的年代的一句话 :“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最优秀的作品,作品向人们生动地展示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社会。描述了在一个道德沦丧和颓废以及个人责任感缺乏的社会里美国梦的破灭。本文简单介绍了作者及他的这部作品,并简单的分析作品中的美国梦。
【比童年的作文】推荐阅读:
我和外婆比童年作文09-17
我和外公比童年作文10-15
我和爸爸比童年征文08-06
童年趣事的作文:童年傻事10-05
关于童年的作文:难忘童年10-22
童年的烦恼作文07-31
童年的脚印作文08-08
作文童年的发现10-02
童年的暮色柜作文06-18
童年的照片故事作文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