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学叙事故事(共10篇)
1.高中美术教学叙事故事 篇一
信息技术教学叙事故事
偶然的收获 钱九宏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
记得有一次上信息技术课时,突然停电了,上课铃已经响过,学生已经就座,让他们回班级自习吧,别的班级都上课了,这么多人在走廊里走过,势必会影响别人。让他们看书呢,除了信息技术这本书,学生什么都没带,况且信息技术教材里都是上机内容,看什么呢。学生乱作了一团,纷纷叹息“今天的 信息课又泡汤了”,我顿时也手足无促。学生好不容易一个星期盼来了一节信息技术课,就这样不了了知,他们会失望,再说,也不能让学生就这么白白浪费一节课的宝贵时间呀!这时我灵机一动,突然想到机房里还有一台旧机器,想必现在该轮到他们出场了。说干就干,我拍拍手让学生安静下来,问:“停电了,你们是不是很失望?”“是!”学生异口同声,我笑了笑:“停电了不等于课不能上了,或许今天的课你们会更喜欢。”此时,教室里安静极了,学生们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我。“请大家安静的等我两分钟,谜底马上揭晓!”我迅速找了两个男同学和我去了机房,搬了一个机箱,又拿了些风扇、内存条,还有网卡、声卡、显卡等等。
我拿出那些破旧的电脑零件,对学生说:“我们在书上学过了计算机的硬件知识,看了很多图片,那么,你们见没见过真正的计算机零件呢?”大部分学生都在摇头。我拿出一些零件:“谁能迅速而准确地回答出它是什么,是做什么用的?”我把零件递到学生手中,让他们仔细观察,毕竟书上的图片局限性太大了,大部分学生都不能马上识别出来。我接着说:“平时我们只是用电脑,不知道这机箱里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即使你认识这些东西,那你知道他们应该放在机箱里的哪个位置,都有什么作用吗?好,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神秘的面纱,来学习机箱里面的世界。”
首先,我把一大堆零件一一拿出来给同学们做讲解,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个风扇起什么作用?缺了风扇行不行?计算机的核心是什么?你怎么知道计算内存的大小?你会安装网卡吗?声卡、网卡、显卡怎么区分呢?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迎刃而解。学生听得都很认真,慢慢地知道哪个是内存,哪个是网卡,哪个是声卡。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接下来,我打开一个旧机箱,让学生了解机箱内部的构造,看看哪个是主板,哪个是cpu,哪个是硬盘?风扇要装在哪里,怎么装?声卡、显卡、网卡怎么装?内存条又怎么装?连接硬盘、软驱、光驱的数据线、电源线怎么插?等等,还特别提示学生每一项的注意事项。我一步一步的一边提问,一边演示给学生看,每一位学生都全神贯注,兴致勃勃。光说不练也不行,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阶段,讲解——认识——安装——比赛。讲解阶段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认识阶段是以学生的认识为基础,对号入座;在讲解和认识阶段之后的安装阶段,学生知道了如何进行简单的安装,以及安装时的注意事项等等,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极大的激发出来。最后是比赛阶段,比赛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巩固学生学习的知识,我让学生动手实践,并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比赛分口答题和操作题两部分,而口答题又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首先我把学生分为四组,然后进行提问,每答对一道题得十分,答错一道扣十分,通过知识答题很好的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动手操作题,每组派两名同学参赛,看哪组装得又快又正确。选手们一丝不苟地在那里进行操作,而拉拉队也不甘示弱,拼命为自己组加油。比赛的过程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下课铃响了,学生兴奋的离开了机房,从他们的行动、神情和状态看得出,这节课他们得到了很多,有知识,有欢乐还有荣誉,我心中暗喜,看来我的临时决策是正确的,这节课是成功的,教学效果甚至比上机课还要好很多。
课后,有的同学告诉我:“老师,我们很喜欢这样的课,收获很多。”“这样的课比上网还有意思。” „„就是这样的一个偶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多启迪,教师的创新型教学会给学生带来质的飞跃,教师的教法灵活了,也带动了学生思维的碰撞。形式多样的教学,使学生不但能从中学到科学知识的实践本领,而且也可以体验到追求真理的艰辛和乐趣,这有利于他们形成坚韧、顽强的意志,养成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的性格,提高生 存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渗透集体主义精神,这对学生独立完整人格的形成来说,无疑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2014-6-25
2.高中语文叙事诗教学方法的思考 篇二
【关键词】语文教学;叙事诗;特征;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叙事诗一直备受师生的关注。叙事诗所表现出的叙事性、艺术性和情感性等特征,是非常值得中学语文教师进行研究和思考的。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所选入的叙事诗就有“乐府双璧”:《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等,对这些叙事诗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有助于学生有效地理解叙事诗的内涵,把握叙事诗的要点,进而充分感受到叙事诗的艺术魅力。因此,本文对叙事诗的教学方法试从以下三点展开讨论。
一、从诗歌的叙事性为抓手,把握叙事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叙事性是叙事诗的显著特征之一,而从诗歌的叙事性入手,把握叙事诗的现实主义精神,是诗歌鉴赏的核心内容。在对叙事类的诗歌进行教学时,教师要首先让学生理解叙事诗的叙事性特征。诗歌的叙事性所体现的是诗人直面现实的社会和人生,在创作诗歌的艺术过程中恰当地融入了民生疾苦,后以巧妙的手法表达诗人对社会和人生的关注和思考,因而叙事诗所展现出的深度不仅是叙,还有创作者的深刻思考。中国古达叙事诗在创作时讲究艺术精神好主题追求,讲究把现实主义精神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从而有了白居易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境界。所以,到了唐代,更多的关注社会现实的叙事诗得到迅速发展和繁荣,并流传为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和白居易以及黄遵宪等诗人的诗歌。叙事诗所追求的现实主义精神,使这类诗歌在历史长河中能够永久保存下来,并具有很大意义的历史价值。
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在对叙事类诗歌进行教学时,要在对叙事性的特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使学生进入到相应的历史情境中,进而有效领悟和把握叙事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艺术魅力。
二、以诗歌的艺术性为钥匙,有效地分析和鉴赏叙事诗
我国是诗歌的伊甸园,是诗歌的国度。诗歌从夏商周时期发展开始, 到了唐代,诗歌迎来了鼎盛时期。我国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出现后,诗歌的创作类型丰富多样,其中叙事诗成为一个方向,虽然叙事诗在诗歌的长河中未能成为发展的主流,但似乎叙事诗的艺术魅力未能受到影响,相反却使人们对叙事诗的艺术魅力情有独钟,并且在另一个角度上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方面,它以诗歌的艺术形式出现,主要发挥了“赋比兴”中“赋”这一创作方法,后来发展为更为成熟的叙事体的出现,恰好让诗歌艺术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也向结构短小的律诗渗透,比如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浓重上绣楼;蓦见墙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样类型的代言诗,都是叙事诗的演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叙事诗保持了诗歌“赋比兴”的创作手法也秉持着“诗言志”的中国诗歌的艺术精神,同时在创作角度、关注现实等方面展现了诗歌的独特魅力。
另一方面,中国的叙事文学从神话、传奇到明清小说的发展,叙事诗也有自己的独特贡献。叙述性的创作方式是叙事诗最重要的艺术特征。在教法上如果不能从这两方面去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学生很可能认为叙事诗既失去了诗歌的艺术气质,也不及传奇、小说的叙事艺术的完整。但事实上,叙事诗恰好是两者最有机的结合,其艺术魅力也独具特色。
三、以情节为突破口,领会叙事的情感性特质
以情节为突破口,领会叙事的情感性特质,是品味叙事诗艺术魅力的必经之路。中国的古典叙事诗历史悠远,从《诗经》开始,自明清一代,在历史的承传中也有了多个层面的变化。有以纪事型的叙事结构模式的创作,这类创作主要以反映社会重大事件为中心,比如曹操的《蒿里行》、杜甫的《兵车行》以及白居易、元稹、吴伟业等人的长篇叙事诗歌,都是这类型的典范;有以感事型的叙事结构模式的创作,作者强烈的主体性情感对事件有直接的反映和评价,是抒情和叙事最紧密的结合,甚至说是情感体验和价值评价凌驾于叙事之上,叙述的进程依靠抒情和议论来进行推进,特别是在爱国主义诗人那里这种类型最为鲜明。
所以,从叙事情节入手,教法上主要以讨论情节在诗歌中的作用和地位,其结构能力和推动能力是诗歌叙事完整性的前提。同时,所有的叙事表达都围绕着一定的情感展开,不能把握这些情感的内涵就很难领会叙事诗的艺术魅力。比如《长恨歌》,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就是非常复杂的情感,在诗歌中有不同的情节进行细致、深入和到位的表现,引导学生领会这些情节与情感的特质,才能领略到诗歌的艺术魅力。
总而言之,叙事诗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套路,但是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应围绕叙事诗的叙事性、艺术生和情感性等三方面来进行。只有有效把握了这三种特征,才能在叙事诗的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娟.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叙事诗教法初探[J].课外语文(下),2015(10):66.
[2]李鸿雁,曹书杰.中国古典叙事诗研究综述[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3):104-110.
[3]舒艳.试析唐人叙事诗的小说化特色[J].文学界(理论版),2010(2):87-89.
[4]李亚锋.中国古代叙事诗研究述评[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9):119-124.
[5]王新霞.先秦汉魏叙事诗述评[J].中国文化研究,1999(2):129-134.
3.《白杨》教学反思和教育叙事故事 篇三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这一个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是让学生独立阅读,通过阅读独,解决《练习册》和《同步检测》中的问题。学生通过一边读,一边做的方法自己去发现问题。针对疑难问题,小组之间将进行讨论研究。如果解决不了的疑难,我在进行启发与点播。
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给学生大量的作业时间,使原本需要回家写的作业在学校都完成了,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另外这种教学方法也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思维,学生失去了老师这根“拐杖”,只好自己摸索着独立向前。在这种摸索中学生进步得更快,成长得更顺利。使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迅速提高起来。可以说这是一种高效省时的教学策略。但是,对于语文教学中的规范术语,我们必须准确教给学生,便于学生在阅读中、写作中以规范的、标准的、优美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实践表明,这种“以练代讲”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与反思能力的捷径!
我希望我错了
——《白杨》教学叙事故事
学生通过自学《白杨》这一课后,基本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作业。但是,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一个孩子在给“虬”字注音时,写成了“qiǔ”,我问他:“这个音对吗?”孩子回答:“好像对!”语意含糊。我没有告诉他,我对他说:“我记得这个字好像读qiú。”接下来我说:“但是,我希望我错了,你对了,因为你对了,说明你在进步,说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孩子带着作业走了。(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孩子用“好像”这个词来表情达意,很显然存在着不确定因素;我也用“好像”这个词来回答他。孩子就明白了在对待学习这件事上,是不能含糊的的。)
不一会儿,孩子不好意思地回来说:“老师,我错了。你对了!”很显然,孩子去查字典了。
这个字一定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希望我错了,你对了!”是我对学生的一种期盼。用这样的温婉的语言去教育孩子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远比用强硬的批评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孩子用“好像”这个词来表情达意,很显然存在着不确定因素;我也用
4.高中美术教学叙事故事 篇四
有一次我在上英语课的时候,正讲得兴起,一名学生将手举得高高的,我便疑惑地停下来问他有什么事。原本我以为他是要回答问题或者提问,谁知他竟然说:“老师,赵XX在偷偷写语文早自习。”我一听顿时火冒三丈:什么?这名赵同学本来英语成绩就不好,他上英语课的时候不好好听课,竟然写语文早自习?难怪他的英语成绩会那么差!我立刻严厉的批评了赵同学,并且没收了他的语文练习本。可是我发现,这名同学虽然不再做其它的事情了,但也没有认真地听课,而且还一脸的不服气。这样下去,他的英语成绩还是上不来呀。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的目的是提高他的英语成绩,并不是想让他多写几遍作业。他若是这样上课,那英语课对于他来说纯属浪费时间,还真不如做点别的练习题呢。
可是,他为什么不愿意学英语呢?我在课后把他叫到办公室,询问他原因。他 却问我:“老师,学好英语有什么用?我以后又不打算出国。”我听了他的问题当时也有些语塞,反问自己:是呀,学好英语到底有些什么用处呢?我一时回答不出,便转移话题,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他说是他妈妈告诉他的。我想了一会儿告诉他,英语是一门学问,而且是我们现阶段学习的任务之一,我们不能只将它当成一种日后与外国人交流的手段啊。别的不说,背单词的时候,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记忆力呢。再说,中国境内就有很多外国人啊,不用出国也有机会使用英语的呀!这名学生有些动容,日后上英语的时候用心了很多。
5.高中英语教学叙事 篇五
英语组 高婷
讲台上,我,立。讲台下,学生,坐。教室外,阳光,暖。教室内,目光,炽。理想的课堂环境大概就是这样了。作为新教师,站在正在慢慢熟悉的讲台上,我正努力用轻快地语调讲解着习题,而学生们看着题目,跟随我的思路,一起走在英语世界的宽敞大道上„„
阅读理解。题目已经讲解完毕,回头整理文中出现的重点词句。看到breakfast,早餐。这个词,并不在我备课的范围之内,但灵机一动,决定抓住时机,时刻提醒大家注意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回顾复习。
我问道:“What’s the Chinese meaning of breakfast?”“早饭!”“早餐!”大家迅速的给出了正确答案。紧接着,我又问道:“And how do we call the meal we have at noon and in the eveing?”“Lunch!”“Dinner!”“Good!”看来大家对基本的日常词汇掌握的还是很扎实的嘛!每每说道breakfast和lunch这两个词,我都会想到另外一个复合词:brunch。所以,我趁热打铁:“If you get up late in the morning, maybe at 10 a.m., the meal you eat is called breakfast or lunch or„”我故意拖长了声调,提示大家应该还有另一种答案。
这个时候,大概从来没有遇见过这个问题,大家有些沉默。几秒钟后,一个男生大声说:“还叫breakfast!”我看着他,带着笑,示意他继续说下去,给我们解释一下。男生站起来,略带尴尬的说:“我十点起来吃早饭,十二点再吃午饭。所以应该还是breakfast。”话音未落,我们所有人,包括他自己,全都心照不宣的笑了。
我冲他点点头,请他坐下,继续引导大家。我转身在黑板上写道: 8:00 breakfast 12:00 lunch 学生看着黑板迷茫了几秒钟,稍后有几个理解力不错的孩子已经有些悟到什么的样子了。我用另外颜色的粉笔在第一条横线上写:10:00。This 2 hours past 8 and 2 hours before 12.This is a time in the middle of the times for breakfast and lunch.之前的课堂上,有跟大家简单的介绍过某些单词是由两个单词复合而来的,有时候是两个单词的完全形式,比如timetable,有时候是两个单词的部分形式的组合,比如说brunch。
大概是受到这种构词法的启发,大家开始议论。突然听到一个声音:breakfastlunch!有人在笑,也有人在思考:到底对还是不对呢?
呃„„这个说法„„思路倒是没错,到底要怎么引导到正确的路子上呢?我稍稍的皱了眉。
算是灵机一动吧,我学着电视机里李咏的样子,身体前倾,表情庄严,右手伸向说出这个有些复杂单词的同学,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他,希望他能够在全班同学面前重复一遍这个伟大的猜想。当我满怀希望和信心的看着他时,男孩却有些羞怯和不确定的冲我抱歉的摇头。
Well,要将大家的注意力重新转移到我身上来啊!我故意把语速放慢,重复着刚才听到的那个略显荒唐的单词:“breakfastlunch„„”大家看向我,等待着下一步说明:不会真的是这个看起来神马道理都没有的词儿吧?„„这是我从大家脸上读出的话。
我转身在黑板上的第二道横线上写道:brunch。
当看完最后一个字母的收笔,几乎全班都恍然大悟的“哦”了一声。我微笑着看着大家,学生们却把我鼓励的微笑看成了狡猾的得意,纷纷说道:老师,这也太那个什么了吧?
这是英语课!中文神马的怎么又随口溜出来了?
“Recently, having brunch in the west has already been a fashion.Because sometimes they have to sleep very late and there is no possibility for them to get up at the normal time for breakfast.And they will feel hungry till lunchtime, so brunch comes out.” 听了我的讲解,对于brunch这个词,大家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拿起笔在英语报的空白处,记下了这个有趣的新单词下。
记忆单词,一直以来都是令学生头疼的学习项目之一。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和渠道让个别学生不得不在听写单词的那个早上,四点半就爬起来“挑灯夜战”。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心里真的不是滋味,觉得自己欠了学生的,没有能教给他们适用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听了师父以及同组其他老师的课后,对于单词的记忆和讲解有了比以前深刻的认识。首先要给学生树立一个时时都复习的环境氛围,不能知识学过了就过了,要时时的提起,温故才能知新。在课文讲授和练习讲解时候,遇到熟悉的单词,顺口就提问相关的搭配和用法,既简洁而且久而久之,学生也能自觉地在遇到熟悉知识时候,举一反三。
由于高中单词量要比初中的大得多,所以单纯的记忆,对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所以将生单词拆分为几个熟悉单词的做法会更加适合我们学生。构词法的简单介绍,前缀、后缀以及复合词的知识的大概了解,在完成阅读理解题目时,不会因为太多没有头绪的生词而造成过多的障碍。这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是十分有用的方法。
6.高中美术教学叙事故事 篇六
【关键词】叙事学理论 高中语文教学 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71-02
前言:叙述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对自我情感的表达,对于情感或者思想上进行转述的需要。目前,在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叙事学理论的表现主要在于人物角色的扮演和深入,教师可以将教材改编成为一个故事性强的可叙述的片段[1]。首先就对于语言材料的改编。这里可以是对课文或其他语言项目进行改编。其次就是设置一种语境,是指运用叙述句或者带有叙述性的小段落来组建一个语境。最后就是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或者自主学习的时候自发的对有些材料或者段落进行一些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阶段自发的对某些语言材料进行语境设置。这种方式既能够是学生在愉快的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能激发老师对于教学活动的热情,师生在互动交流时能够有更积极地心态来面对课程教学。
一、改编教材文本
利用叙事学理论改编文本,有规则地打乱教材原有的表达模式。比如将一篇普通的文章,改换成其他人称来进行描写和叙述,运用其他视角来进行对文章的改写,加入其他人物对于整个事件的感悟和体味。这样一来,文本的内容虽然没有增加,但是对于文本的理解却可以出现多种不同的版本,加入其他角色的理解使得文章变得更加清晰更加有韵味,在便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同时可以使学生锻炼想象能力,可谓一举多得。不仅如此,除了将其他角色加入文本之外,可以利用辩论的方式来理解文本内容,根据不同的文本形态,可以有不同的改变文本的方式。提出一个辩题,让学生们进行自主选择一方,进行有组织辩论。将一篇议论文改编成一场辩论会,这样的创新之举在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同时,加入了叙事理论的的作用,将文本改编成有血有肉的故事或者带有故事性的教学模式。
二、营造语境与角色扮演
叙事法教学能够把一些零散的语言、短语或者句子甚至是简单的段落组合成为一个有趣的故事,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以及时间的起因经过结果。另外一种情景即是在学习一些小说内容的文本或者是古典文学类型的文本是可以采用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人物心理,抓住主要的故事情节,明确文本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由老师出面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从实实在在的情景中感受文本中的角色性格,从文本中的实际角色出发去经历去体验。学生真正融入到角色当中时,会不自觉对于情景中的人物形象有更加深入清晰地认识,这样便于学生去理解文本,进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最后,学生对于这种学习方式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方式教育学生能够真正领悟教材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最重要的是由学生亲自去领悟教材的模拟情景,主动接受知识,难能可贵。
三、自主学习与任务布置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让学生意识到自我的主体意识是十分必要的。这一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讲十分重要,这个时期是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最主要的时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主动自我学习意识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面对教材时,首先要理解文本所处的背景,为了方便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把握文本的整体脉络。另外是要划分层次,了解文章结构,梳理文章脉络,明白作者的写作方式到底是什么,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章的结构有何关系。另外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布置任务。这个环节需要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进而针对不同学生或者不同小组进行不同的任务布置。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接受教师下达的任务,能够鞭策学生在进行自主独立思考的同时进行客观上的训练。另外,叙事学理论所营造的语境在一定程度上是故事化了的语境,也是生活化,顺应文学化以及艺术化的语境[2]。师生都存在于故事化了的语境中,学生和教师都是这个语境的缔造者和加入者[3]。
四、结语
叙事学理论综合了理论和实践,通过对材料的改编和整合、语境的重新设置和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最终使得文学教学下影响的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提高学习水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利用不一样的学习方法进去解决问题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升。叙事学理论为学会僧和老师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当然,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出现是对于传统教育理念的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唐伟胜.认知叙事学视野中的叙事理解[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04:28-36.
[2]王红,雷艳妮. 从经典到当代:叙事学视角理论之演进[J]. 求索,2012,02:194-195+187.
7.高中英语教学叙事 篇七
“铃、铃、铃……”,伴随着上课铃声,我走进了教室,将那个漂亮的礼品盒端端正正地放在了讲桌上,然后微笑着环视了一下教室。有的同学已经在小声议论了,有的则伸长了脖子往讲桌上看。“OK!第一步成功。同学们的好奇心已经被我准备的礼品盒给调动起来了。”我心里暗自想到,“好了,抓住时机,马上开始第二步。”于是,我拿起礼品和问到:
T: Boys and girls, what’s this ? Ss: It’s a box.
T: Is it beautiful Ss: Yes!
T: Can you guess what is in it ? Ss: Cup.(Books./ Doll./ Camera… ) 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了起来,同学们或自己思考,或三三两两讨论,注意力完全被礼品盒牢牢抓住了。于是,趁大家都在积极思考和讨论的时候,我拿起了礼品盒,准备打开它。教室里一下就安静了下来,几十双眼睛齐齐地盯着我手中的盒子。我慢慢的打开了盒子。“噢?!”孩子们发出了惊呼。原来盒子里什么都没有。“老
师……?!”孩子们又把疑惑和询问的目光投向了我。我微笑着看了看他们,说到“Yes. It’s a gift box. But there is nothing in it .I have a problem .My mother’s birthday is coming soon ,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at can I get her for her birthday?” 听了我的话,孩子们皱着的眉头和小脸又舒展开来,教室里又重新热闹了起来,大家都在争先恐后的给我出主意。
8.最新高中英语教学叙事 篇八
英语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语言,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殊性。从学科本身来讲,课堂上出现各种意外事件的频率比较高,再加上高中生处于强烈追求个性,突显自我的特殊时期,所以能否较为妥善地处理好课堂突发事件就显的尤为重要。俗话说的好“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只有“沉着”,才能“应战”,才能将被动局面扭转。下面我谈谈在英语教学中一次处理突发事件的案例。
每当期末到来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有所减退。特别是在教师讲解练习题时,学生有时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学期期末复习阶段,我在班级正讲解翻译练习题。当我叫一名学生回答翻译题时,他居然站起身,想都没有想就大声地说:“我认为这道题正确答案是D.”这引来了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然后,所有同学的目光都集中到我这里来,那个答错问题的学生也不好意思地看着我。我想他们都在想老师怎么处理此事。于是,我等大家全都安静下来后,不紧不慢地说:“虽然你刚才是所答非所问,但是老师还是能感受到你对我和英语这门功课还有一分热情,我希望你能再多投入一点热情给英语。同时,受到感动的我也愿意给你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请坐。”然后,我又继续讲解练习。在这节课剩下的半小时里,我欣喜地看到不仅刚才那位上课溜号的同学格外认真地听我讲课,其他同学的注意力也变得高度集中。
从那次事情后,我在上课时就格外注意起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的同学来,不断给他们鼓励,信心和希望,结果发现他们在上课时的表现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我上课也更有效率了。卡尔·罗杰斯有句名言:一旦真诚、对个人的尊重、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等态度出现了,振奋人心的事情就发生了。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的幼稚和天真;用充满爱的眼睛欣赏学生„„即使是成绩最差,行为最随便的孩子,他们也有自尊,也要我们所说的“面子”。很多课堂上的突发事情其实并不需要教师和学生对立起来,如果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爱心和肯定,那么我想教与学就将不再是心血来潮和灵感突发的过程了。
9.神奇婚姻故事深层叙事程式探析 篇九
关键词:故事;叙事程式;文化内涵;生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5)03-0085-05
在民间故事的浩瀚海洋里,幻想故事相对而言数量最为丰富,形式最为多样,情节最为复杂。笔者发现,在民间幻想故事,特别是神奇婚姻故事中,存在一种十分有趣而又发人深思的现象,故事的结构普遍呈现出一种共同的深层模式,即不平衡——平衡——平衡被打破(再次不平衡)——再次平衡,简便起见用字母表示,那就是A-B-A1-B1,A代表不平衡的状态,B代表平衡状态;A1代表二次不平衡的状态;B1代表二次平衡的状态。
一、故事的整体模式呈现为A-B-A1-B1
A代表不平衡状态,是指故事主人公开始时由于种种原因处于匮乏的状态.过着贫苦、孤独、受欺凌的生活。B代表平衡状态是指由于得到神奇女性或者神奇宝物的帮助,主人公有了美满的婚姻或者安定富足的生活,由匮乏状态达到满足状态。A1代表的再次不平衡指的是这一平衡被反对者得知,于是通过种种手段抢夺或干预本属于主人公的神奇女性,打破了这一平衡。B1代表的再次平衡状态是指主人公经过与反对者反复斗争之后,重新拥有属于自己的神奇女性,最终重新过上美好生活,再次达到平衡。这一程式在相应的神奇婚姻故事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其规律性如下。
(一)A-B,由不平衡到平衡过程
A-B过程是故事的缘起,这一过程在很多异类婚中为典型的动物报恩过程。这一过程中,缺乏社会资源却具有美好品质的主人公在偶然情况下救助了受伤、被追捕或因其他原因身陷险境且具有神奇身份或魔力的动物,亦或是出于善意把某个陷于困境的小动物带回家照顾。比如田螺、鱼、蛇、鸽子、小兔、江蚌、梅花鹿;被救助者出于回报,化身为美丽女子帮助主人公料理家务并最终与之结为夫妻。对于整个故事而言,A-B的过程只是一个引子,有些故事的这一过程写的比较简略。
(二)B-Al,美好消息泄露导致平衡被打破的过程
这是平衡状态被打破的过程,起着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转折存在一种普遍的套路或者说程式,我们在这里姑且称之为转折程式,这种转折程式在故事的叙述中很简单:由于美好消息的泄露,贪心的地主、县令、皇帝或其他当杈者得知了消息,想把神奇姑娘夺来据为己有,于是设置障碍难关加害主人公。本属于正方的神奇女性或宝物被反对者得知而后进行破坏或夺取。消息的泄露或传播构成整个故事的巨大转折,原先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只有在战胜邪恶的力量之后才能形成。几乎所有这类故事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平衡打破之前,一部分是平衡打破之后,这其中的分水岭,就是美好消息的泄露。
(三)A1-B1,面对难题考验,再次争取平衡的过程
A1-B1,这是违禁所带来的考验,故事的重心所在,是正反两方面力量的反复斗争,最终正方胜利的过程。强势的反面力量提出各种无理要求,设置常人难以实现的难题要挟主人公,如达不到就强占主人公的妻子;主人公一筹莫屣,而身为神奇女性的妻子却具有非凡的能力和神奇的宝物,最终巧妙应对;主人公在妻子的帮助下战胜反面力量,重新过上幸福生活。
平衡被打破后,反对者往往通过难题考试、迫害、模仿、破坏等种种手段,抢夺原本属于主人公的神奇女性或神奇宝物,或者干涉破坏主人公的幸福生活。基本的态势是敌强我弱,而主体则会进行百折不饶的反抗,很多时候这种抗争要反复很多次。最终以智慧、勇气、坚韧不拔的信念,再加上神奇力量的帮助赢得胜利,再次达到更美好的平衡状态。在故事平衡被打破,再次由不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的转变过程中,主体往往会经历种种较量。
二、故事叙事模式的深层文化内涵
我们把上述的整体结构横式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即A-B,多为典型的报恩故事,贯穿其中的是那种上千年流传下来的、非常朴素的好人好报思想。从讲述者的角度而言,其实质就是一种劝善,不仅是行有余力而行善,更是行无余力仍要行善,劝告人们这微小的善将会带来意想不到好处。其教化的意义尽管似乎有些功利主义在其中,但更多地却是对善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憧憬。然而从故事主人公角度而言,这种善行很多时候并非刻意为之,或者说并非是很清晰很自觉的意识到要去行善,更不是在一开始就需求回报的。大多是自然而然的一种选择,是其品性、情趣、价值观的一种自然流露。典型的比如田螺姑娘中的吴堪,他喜欢家门前清澈的溪水,常用东西盖住家门前的溪水,使得溪水十分洁净。一次偶然机会,他在水边看到一只白色田螺,十分可爱,便捡回家,养在水缸里。这完全是心性使然,对大自然的美德欣赏,对生灵的爱护,是不经意间的一种自然流露。
再看B-A1,这是故事转折过程的模式,由于其叙述的简单性,一直是被人忽视且较少论及。在故事初次平衡后,在主人公与神奇姑娘缔结婚姻过上幸福生活后,这一消息即被泄露或传播,直接导致平衡被破坏。B-A1的过程,也就是美好消息的泄露过程。美好的事物被反对者知道了,其实质可以理解为一种违禁。如同一个美好的秘密被不怀好意者窥探到一样,这秘密如同一个禁忌,消息泄露即禁忌被打破。甜蜜的爱情或充实的财富被反对者知道了,于是采取种种手段要夺取或破坏这一平衡。反对者在这里占有相对多的社会资源,他们是国王、大臣、地主或领主之类,或者是同级别中相对强大的一方,如有钱且坏心眼的邻居、伙伴之类。弗洛伊德认为:“塔布(Ta-boo),就我们看来,它代表了两种不同方面的意义。首先,是‘崇高的’‘神圣的’,另一方面,则是‘神秘的’‘危险的’‘禁止的’‘不洁的’。”“无论禁忌为何,它都是神圣的、重要的、有价值的、有力量的、危险的、不可触犯的、猥亵的、不直言说的”。美好的消息恰恰符合禁忌的这一特征,它本身是善良者得到回报。而泄露或传播美好的消息也就等于违禁。
nlc202309011918
第一,它是禁忌中崇高的、圣洁的、有价值的一面,同时又隐含不可言说的性质,因为言说即为泄露。而且显而易见第一次的平衡状态常常都是十分美好的,以至于读者在心理上甚至本能地怀疑这美好可能不会长久,怀着忐忑的心情关注故事的发展。“初始情境常常会提供一幅特别的画面,有时是刻意表现的幸福,有时是绚丽多彩的形式。这种幸福是为了给接踵而来的灾难提供形成鲜明对照的背景”。田螺女型故事,当我们读到主人公初次和心爱的异类幻化的姑娘幸福结合在一起时,一方面感到由衷的喜悦,另一方面则近乎本能地感到这并非故事的结局,打破这一幸福的阴影或不幸就在前方的某个角落里潜藏着,蠢蠢欲动。而且这幸福越灿烂,这阴影似乎也就越大。
第二,同时泄露这一状态的后果又明显具有违禁的性质,其产生的影响如同违禁一样,是灾难性的,带给主人公美好生活的神奇女性会受到威胁,主人公的美好生活亦会被破坏。“变成禁忌物的危险是一种物理的危险,它完全超出了我们道德力量能达到的范围。不管是无意的行为还是有意的行为,其效果是完全一样的。禁忌的影响完全与人无关,并且是以一种纯被动的方式传播的”。禁忌是一种警告,一种抑制,违禁必然要产生相应后果,这一转折程式亦是如此,幸福的画面闪过之后,故事总是这样陷八转折——没过多久,这一消息被贪心的县令、坏心的国王、不怀好意的大臣或伯克知道了,他们也想见见美丽的姑娘或神奇的宝贝,见到之后立马不顾礼法道义,要据为己有。美好的消息泄露之后,或者说这一禁忌被打破之后,带来的总是一系列负面的结果。
第三,禁忌的结果都是违禁,或者说禁忌从来都是用来打破的,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但从潘多拉魔盒开始,几乎所有的禁忌都无一例外。普洛普概括出民间故事的31个功能项,违禁正是促进故事发展的一个转折点。“禁忌的基础是一种被禁制的行为,而这种行为的实行在潜意识里却强烈的被要求着”。禁忌本是要起到保护或巩固的作用,通过威慑或警示使人规避。然而现实却是禁忌的设置往往会带来相反的结果,变成主体试图冲破禁忌,以身试禁、以身犯险的内在追求。美好消息的泄露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禁忌,没有人明确地设禁,没有明确的禁忌要求,也没有具体的违禁人。它是一个美好被窥视,进而激发反对者邪恶欲望,造成负面结果的一个过程。幻想故事中的神奇婚姻故事无一例外,转折都是美好消息的泄露。美好消息被人们所珍视,小心翼翼维护着,但结果却总以泄露告终,这也正是禁忌的一个悖论。
最后是A1-B1过程,也就是第二次由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关于这一过程背后的文化内涵,相关论述很多,因为这一过程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故事的伦理教育意义。简言之就是主体和反对者相互较量的过程,它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主要有两点,一是幸福来之不易,必须努力捍卫;二是最朴素的普世价值观,那就是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三、程式化的生成机制
(一)外在机制
这种叙事结构的程式化,在民间幻想故事中大量存在着,而且一直在被复制和流传,一代代的故事“制造者”和传播者对这一程式似乎乐此不疲。之所以用“程式”一词,是因为民间故事不具备完全意义上的独创性或创作个性,民间故事不同于作家文学,作家文学由于其复杂性以及作者的独特个性,它是独特的“这一个”。民间故事则相对简单,它是集体创作、口头传承的,其以口头状态存在的历史远长于其被书面记录的历史。不像作家文学那么追求个性,反而多有相似或重复.它往往是“这一类”。“口头诗人并不追求我们通常认为是文艺作品重要属性的独创性或新颖性,而观众也不作这样的要求,一个经历了千锤百炼的口头表演艺术传统,它一定是在多个层面上都高度程式化了的”。民间故事是讲出来的,是口头交流的产物,包含民间叙事表演的所有因素。在听和说的情境中考察民间故事,理应是研究民间故事研究发展的一个方向。在民间,在各个民族中,都有着历史悠久的讲故事传统。一直以来,我们都关注于故事讲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讲,较少关注故事是怎么讲的。故事是如何讲述的,或者故事是如何被创编出来的,其实质也就是故事的外在生成机制是什么。既然民间故事因其自身特性而可以被划归为种种类型,那么相应的讲述或创编机制也就可能具有某种共性。这种共性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程式,一种相对稳定的被反复使用并长期留传下来的一种故事结构。“惫义依存于结构,因此,那在时间中延绵不绝、方生方死的语音之流要能够成为有意义的口头文本,就必须有稳定的、可以被重复和理解的结构”;“一个口述文本会很清楚地表明它是由程式来主宰的,其中有大量的程式化表达的痕迹”。尽管在这里洛德是针对史诗而言的,但民间故事作为一个口述文本,同样具有这一特征。在程式的基础上,研究故事的外在生成机制才成为可能。可以说,程式是民间故事“创编”和流传的基础。各种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既为民间故事研究提供了方便,其本身也正是民间故事程式化的产物。斯钦巴图在谈到史诗的模式时曾指出:“主题内部也有可供选择的多种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是由一系列母题及其序列在一部史诗多个文本的规律性组合构成,这些母题也有自己的特定模式。”这在民间故事领域亦是如此。
(二)内在机制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结构没有特别的内容,它本身就是内容。”对故事本身而言,内在的程式或结构也具有重要意义。“内容和形式具有同样的性质,二者在具体文本中接受同样的分析。内容从其结构中获得其实在性,结构之形式则是内容包括在其中的浑然一体的结构性构造”。就故事本身而言,民间故事结构简单,易于被理解和接受,仿佛民谣一般,有一种内在的节奏和韵律充盈其中,在重复的、相似的情节组合中将不同的故事娓娓道来。同时这节奏和韵律又承载着接受者积淀已久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这节奏感和韵律,符合人们的普遍的心理期待,熨帖人们的情感。上述的幻想故事的平衡程式,正是这节奏的一种。从不平衡到平衡,到再次不平衡,然后又到再次平衡,如同两个舒缓而有韵致的节拍。开始的不平衡是一种铺垫,欲扬先抑;继而由不平衡到平衡,多是由于动物报恩或神奇外力帮助,这是为了烘托主人公美好品质,引发人们的共鸣——主人公纯良的心性和不幸的遭遇竟感动了异类或其他不可知的力量,得到了福报——这是许多读者所乐见的,也是民间故事塑造主人公形象不可或缺的 种方式。此后平衡再次被打破,这前文已述,其性质如同一种违禁,而这违禁背后也符合人们潜在的心理。道家的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此消彼长、福祸相因,以至人生无常、世事无常等思想都渗透到个体的心灵深处,成为一种文化积淀,一种集体无意识,之前的美好绚丽、完满无瑕恰似为之后的磨难、不幸、考验作一个伏笔和对照,一般读者读至此,无需猜想都大致知道下文必定是美好消息泄露的不幸后果,然而读者更知道,这不幸必定只是过程而不是结局,因为民间幻想故事多是以大团圆作结的。因为幻想故事中总有种种神奇力量存在,在幻想的世界没有什么邪恶是不可战胜的。即便其中一些主人公被迫害致死,但却不是单纯的死去,而是死后化为异类,仍宣泄前世的仇恨,践行前世的爱情,了却前世的夙愿,最终克服了“现实”,而达到永恒。至此,主人公又经历一次考验,光辉形象已经确立,遭破坏的幸福亦被再次拾起,且历久弥坚,一切恢复美好。教化意义也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完成,读者也得到了心理慰藉,故事的平衡程式画上句号。这一故事结局并非汉民族独有,古今中外的幻想故事大多未出此窠臼,西方故事常以婚礼作为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亦属此类。
nlc202309011918
(三)传播机制
故事的传播,首先离不开那些讲故事的人,他们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独立作者,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作者”的功能,所以这里我们姑且仍旧笼统地将他们称为作者,其中包括大量的曾经的说书人、故事家以及其他民间艺人等。对民间故事讲述者本身的相关研究目前做的还相对较少和粗浅,因此我们可以从对古代白话小说的相关研究中加以借鉴。白话小说的创作,“作者将程式看作是一种过滤网,当建构文本、选择建构素材时,必然要受到程式这张网的过滤筛选。那些合乎创作主体认知程式的信息就被保留下来,而那些不合乎主体认知程式的信息就被拒绝或排斥掉。因此白话小说作者只要掌握并在记忆中储存了相关程式,这个创作之前的准备工程可以大大简化……经过创作主体认知图式选定的创作素材往往是零散杂乱的,还需要进一步加工整理。而这种加工整理过程也必然受到创作主体记忆中储存的程式的影响……作者只需调动记忆中的结构程式来依葫芦画瓢,将已经选定的创造素材按特定范式整合在一起,创作过程即可完成”。民间故事也是如此,故事讲述者可能有大量的母题储备,它们丰富而零散,一定的程式可以说是对这些题材的一定的组合序列。“故事类型化,其最大的好处是便于记忆,易于领会,尤其是对文化水平不高的民间艺人而言,他们可以依据故事程式,借助他们自身的人生阅历和道听途说的事件,将故事丰富起来……不需要死记硬背,不必一成不变临场发挥,挥洒自如……有了故事框架,怎样说都不会走样,而在故事框架之中随意点染增益,说书人的艺术个性会比较容易地显露出来,这也是同一故事,会有不同说法的原因”。民间故事的传播者包括讲述者,也包括听众或读者,听众也将成为讲述者。通过口头传承,一代又一代,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反复讲述,在这一次次的重复中,读者或听众也相应逐渐产生一种心理期待模式,当读者读到一种叙事程式,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它就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态反复出现。这种反复出现的故事,会与民众某一共同的心理需求相对应。程式化叙事不仅培养了艺人和故事的写作者,而且也培育了受众形成一定的欣赏习惯。他们喜欢品味特定程式的故事,并在故事的多次重复中加以寻味,这习惯一经形成,其辐射力与顽固性是不可低估的。这一点在民间故事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换句话说,古代的白话小说,其叙事模式与民间故事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而且题材上很多就源于民间故事,二者有着深切的历史渊源。
故事的程式呈A-B-A1-B1,也就是由初次的不平衡到平衡;再到平衡被打破,直至二次平衡,正符合正——反——合的发展模式。中国人向来喜欢“故事”,喜旧而不厌新,甚至喜旧更为普遍,郑振铎曾对《投笔记》传奇做过评论:“(此剧)叙的是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其中也免不了英雄失志,义士赠金,奸人诬陷,封赠团圆的传奇套子。好像明人的传奇,除了这样的写法以外,便得不到读者、寝者的同情似的。”对于幻想故事而言,相对其他民间故事来说比较曲折复杂。从不平衡到平衡,属于“正”的范畴,平衡被打破,属于“反”的范畴,最后再次达到平衡,属于“合”的范畴,整体上属于“正——反——合”的模式,这一模式长久以来深深契台读者的心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民间幻想故事中,特别是其中的神奇婚姻和神奇宝物故事中,普遍存在一种程式,即故事的发展由初次的不平衡到平衡;再到平衡被打破,直至二次平衡。这一程式,尤其是其中的转折程式具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更是故事本身等生成机制和传播机制的产物,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10.高中美术教学叙事故事 篇十
摘要:英语词汇通常被誉为英语学习中的“砖瓦”,词汇学习既是英语学习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本文将分析以叙事为中介的英语词汇教学,以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为例,阐述认知科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叙事教学;英语教学;英语词汇;认知
一、认知与叙事教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事学与认知科学、认知语言学在理论与运用上的结合在西方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兴趣。认知叙事学以其特有的方式研究叙事,为叙事学在西方的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认知学的研究者们更多的关注故事这一形式,认为故事是基本的认知能力,在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中具有根本的意义。在叙事教学法中,要以叙事为中介,将认知科学研究成果服务于外语教学,力求更全面更有效地发展外语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叙事”简单的说就是讲故事,是通过语言来完成对事实或事件的叙述,从而向对方进行信息的传递。教育叙事最早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从其它学术领域“引进”教育界的,它是“叙事研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叙事教学法就是教师以鲜活的生活、事件、经验及行为为出发点,通过写实语言进行深描,将故事融入具体的教学情境体验之中,引发学生争论,通过分析讨论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并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和人文关怀。整个教学叙事过程具有一定的.反思性、开放性、人文性和动态的生成性。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研究范式,教育叙事已经成了教育理论及实践领域的热点话题。
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叙事教学
作为英语学习的基础,词汇量的大小可以说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英语水平,因此,词汇的学习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中之重,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水平,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叙事教学法可能为我们的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一个有利的途径。教师在授课前可先划分一下单词,将有可能串联成一个故事串的单词组合到一起教授。下面以两组高一词汇为例,slave/host/peasant/fisherman/gardener/boss/landlady,在对这一组单词进行教授时,老师可以这么讲“黑人奴隶(slave)解放运动后,奴隶(slave)们翻身做了主人(host),他们不再受奴隶主的控制,干起了自己喜欢的职业,有的做了农民(peasant),有的成了渔民(fisherman),有的做了花匠(gardener),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当起了老板(boss),于是,他们的妻子也顺理成章的当上了老板娘(landlady)。”这样,单词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而是一组组有关联的字符串,这样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也能提高学生的记忆水平。再如,ancestor/generation/teenager/adult/couple/great-grandfather/great-grandmother/relation,这组单词也可将它们以一个小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很久很久以前,人类的祖先(ancestor)诞下了一代人(generation),这些人由青少年(teenager)长成了成年人(adult),长大成人的他们两两结为夫妇(couple),又有了他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于是,最初的祖先(ancestor)成了这一代人的曾祖父(great-grandfather)、曾祖母(great-grandmother),人类就这样不断地繁衍生息,相互之间结成了亲属关系(relation)。”这样,已形成了叙事的单词串便有利于学生的认知,从而提高他们的词汇学习效率。 三、叙事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通过对叙事教学法的探讨,有利于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将认知叙事学运用到英语词汇教学中,有利于提高教师上课的质量,并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认知叙事学用之于英语词汇教学实践中,是有利于提高学生词汇量水平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这一方面是认识叙事学研究在广度上的扩展,同时也把它引入到了教学实践之中,是认知叙事学研究在由理论转向实际运用的重要突破。认知叙事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可以有效提高老师的授课效果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应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进行叙事对教师的工作量和水平就有了更大的挑战和要求,教师要运用这一教学策略,首先要对词汇做一个整体的归类,把可能描述为一个故事事件的单词归为一组,这一方面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需要打破课本中词汇的安排序列。另外,一些副词、拟声词等等也有可能无法形成叙事,因此,叙事教学在词汇教学中还有其自身的不足和局限。
参考文献:
[1]戴卫・赫尔曼主编,马海良译,新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侯怀银&王霞,论教育研究的叙事学转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
[3]华莱士・马丁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申丹等译,当代叙事理论指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申丹,谈关于认知文体学的几个问题[J],外国语文,(1)。
【高中美术教学叙事故事】推荐阅读:
美术教学叙事故事08-21
高中美术免费10-19
高中美术作业10-19
高中美术课堂教学06-29
高中美术实习总结09-11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07-10
高中美术的教学计划10-19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作业07-20
高中美术教师实习心得08-10
高中美术鉴赏课论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