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共13篇)
1.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 篇一
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树立现代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
教师要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个称职的数学教师应扮演组织者、引导者、主持人的角色,而不应扮演我讲你听,我呼你应,我考你答的说教者,甚至是木偶操作者的角色。唯有如此定位,才能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才能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一个人在轻松自由的心
理状态下,才有可能出现创新思维的灵感。相反,在压抑、恐惧的心理状态下,很难有所创造。因此,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一种有利于激发创造潜能的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在教育观念陈旧,仍把学生当做“知识容器”的教师那里永远无法实现。
为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丰富的联想、生动的讲解、精美的作图、严密的推理、巧妙的方法、娴熟的运算技巧等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情感,激励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使他们感到亲切、可敬,产
生情感交融的欲望。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敢于放手让 学生充分讨论
课堂讨论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材中的一些新知识,是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给出的。这部分内容应放手让学生去推导,从而得出新结论。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是利用配方法得到的,而配方法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探求结论。在最后开方时,可提示什么情况下才能开方,让学生讨论,从而解决问题。
有时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回答。创新性的见解往往在学生的各抒己见之中。学生讨论热烈之时,往往正是发散思维最活跃之际。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能够设计出让学生自由讨论的题目,能够设计出可以有多种答案,能澄清学生模糊、错误认识的题目,能够设计出学生可能产生创造性见解的题目,这就是数学创新教学的艺术。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在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参与程度
课堂教学的生命力集中体现在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上,这个建构过程的最高层次是师生互动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学生自身的思维探索活动。所以,无论是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总结,还是习题的解答,都应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为进行知识的“再创造”打下基础。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求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概念既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结果。在概念形成或产生之前,往往存在着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恰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契机。因此,概念教学应恰当地展示其形成过程,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下定义的过程,以再现“数学家的思维过程”。
与此同时,数学概念是从客观世界中直接或间接抽象出来的,其定义大多通过“展示(或具体操作)事例——抽象本质属性——推广到一般同类事物”得出。教师在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在思维上经历一个 由具体到抽象和概括事物本质的认识过程。
如讲解绝对值的概念时,可利用数轴给出绝对值的几何意义,让学生画数轴,并在数轴上标出-3,+3,-1/3,+1/3,-5,+5这些数所对应的点,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点与原点的关系,启发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距离”与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对应起来。这就完成了由具体操作事例(画数轴)到抽象本质属性(绝对值)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既实现了由形到数、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变,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几何概念是进行判断、推理的依据,也是思维的起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让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揭示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本质属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探索,归纳出概念。如四边形是由两个具有公共边的任意三角形拼接而成的,也可以看作一个三角形任意截取一个三角形后的剩余部分。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定理、法则、公式的推导、证明和归纳的过程,培养学么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华罗庚说过:“学习数学最好到数学家的纸篓里去找材料,不要只看书上的结论。”在教学中,对于数学的定理、法则、公式的形成,大致分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或类比方法得出结论,再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出发得出结论。因此,教学中应根据命题的形成过程所体现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学中,通过设计把证明改为实验探索,学生以研究者的角色,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经历由实验观察、归纳猜想到证明猜想,形成创造性思维的体验。
又如,“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提炼过程。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在足球比赛中,赢球数和输球数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若规定赢球为正,则输球为负,从而可根据球队在一场比赛中输赢球的各种情况列出加法算式,并由其实际意义得出算式的结果。让学生通过对加法算式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出加法法
则,从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养成用数学的意识。初步感受探索与成功的乐趣,获得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这体现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能力”的教育思想。
再如,“单项式的乘法法则”“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教学,也可以类似地进行。通过让学生动笔演练、动手画图、测量等方式,让学生参与“法则”“定理”的形成过程,从而提高其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发挥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经过“实验——猜想——论证——理论”的过程,始终处于参与状态,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人翁”作用。结果表明,这样做比直接给出定理效果好,理解得深刻,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知识的获取,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解题。所以,展示解题思维过程,不但能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而且能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题过程中,设计出恰当的启发性问题,让学生与教师达成心理共鸣与思维共识,主动地与教师一起探索,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心理上得到和谐发展。
(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提炼的过程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证明是利用等高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底边之比,将线段比转化为三角形的面积比,利用三角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来证明的。在定理证明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解题思路,归纳提炼出证明线段成比例问题中常用的“面积法”的解题思想:由线段比寻觅面积比,再由面积比去找线段比。让学生体会解完题后的反思和总结是多么重要。通过总结,可以归纳这种解题方法的特点,从而提炼出一种解题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这种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知识的正迁移水平。其次,还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经验、规律及时进行提炼、总结、升华,用于指导解题实践时就能触类旁通,提高能力。古语说得好: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学数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章节知识的小结过程
学完一个知识段落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教师课前可以把所要复习的内容设计成一连串的问题或小结提纲发给学生,让学生去复习、整理、巩固并讨论,然后再由教师重点总结。从某种意义上说,补充的过程就是升华探求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这样做,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能得到较好的锻炼和提高。
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大胆设计开放性问题,积极进行例习题传统模式的改革
开放性问题的解答,学生必须动手、动脑、动口自行获得答案,教师不能填塞、硬灌与代替。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学习,潜在智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主体。没有学生积极的参与,不可能对开放题作出解答。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提出问题,引导和组织学生解决问题,对学生的不同答案作出评价,既照顾差生的解题水平,又鼓励优秀学生寻求更一般的解答上。教师是启发者、鼓励者、咨询者、指导者、示范者,师生间应互联互动,合作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
总之,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的着眼点,都应该放在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上。必须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教学的轴心,想方设法唤起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努力为他们创造参与的条件,从而使他们的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交流思想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2.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 篇二
一、尊重学生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实就是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有关的学习之中.在当前的高中数学的教学中, 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没有学习的热情, 并且很多学生都无法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当然很多教师也是自顾自地进行有关的讲解, 并没有很好地和学生交流, 也没有很好地听取学生的想法.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并没有很好地尊重学生.长此以往, 这样的教学方式就会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削减, 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实现也将遥遥无期, 最终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发展.鉴于此, 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要做的第一位的事情就是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 不仅是让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享有平等的地位, 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教学中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才可以在凸显出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同时提升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实施中, 笔者认为一方面教师要在语言上尊重学生;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要合理进行筛选并且采纳.当下, 很多教师都会让学生开展评教活动.这一活动开展的目的是从学生的角度促进教学.所以, 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建议进行筛选并且实施改进.这样就会使得学生觉得自己其实是受到尊重的, 而这样的方式也将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率的发展.
二、帮助学生认识自身
在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 很多学生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 对相关的事物没有足够的认识, 对自身的定位也不清楚.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自己认识不清楚”.
这一问题的存在无疑影响了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确立, 也影响了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形成.所以, 笔者认为要在教学中解决这一问题一定要及时地帮助学生认识自身.
所谓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不仅是要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 也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在什么样问题的解决上比较拿手, 对哪种技巧方法掌握得更好等等.
让学生认识清楚自身的能力和自己的特点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这样不仅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更加充满自信心, 也使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将自己的优势运用到其他的内容的学习上, 最终实现数学水平的提升和学生的能力发展.例如:换元法掌握较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三角函数的问题, 还能够将这种整体代换的方式迁移到解析几何的解答上;综合运用和解析较强的能力可以散入到一些简单问题的简单回答上;良好的记忆力要和知识的运用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解决有关问题.
三、教学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以上两种方式是在教学中的语言和小细节上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而如何在教学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则是另一大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学实施过程更是凸显出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重要过程, 也是让学生获得主人翁意识的关键阶段.所以,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师尤其要注意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多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 多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这样, 长此以往, 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将不断加强,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将不断被凸显.例如:
1. 有一个三角函数的综合运用题目
在海岸A处, 发现北偏东45°方向, 距离A处2.7海里的B处有一艘走私船, 在A处北偏西75°角的方向, 距离A处2海里的C处的缉私船正奉命以15海里每小时的速度追截走私船, 此时, 走私船正在以11海里每小时的速度从B处向北偏东30°方向逃窜, 求缉私船应该沿着什么方向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追上走私船?
2. 教师实施过程
A.学生阐述解答初设;
B.学生讨论解答思路;
C.学生自行结合所得得出解答方案;
D.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评定;
E.学生对教师的评定进行反思;
F.教师进行详细讲解.
3. 教学总结
所谓教学总结就是在完成这一题目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一题目进行概括性的归纳引导和理解.例如上面这一题目的思路是:考察正弦、余弦定理的建模及其运用;第一步是根据题意画出相关的图形, 然后依据图形来转化成数学语言进行解析.
整个教学过程完成以后, 学生几乎在每一个环节都参与其中, 更为重要的是几乎完全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摸索, 再由教师带领进行引导性的探究.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无疑获得了最大程度的凸显, 而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也将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被强化并且不断获得提升.
在教学实施中, 如何凸显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其实直接关系着高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发展, 也影响着学生的能力发展和不断进步.所以, 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学生, 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和地位变化, 以期实现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提高.
摘要:如何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如何在教学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在下文中笔者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3.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 篇三
关键词:八年级;数学教学;主体地位
新形势下,很多学科都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好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层出不穷,课堂的效率效果也有了质的飞跃,与其他学科不同,数学这门学科包含着海量的固定公式、各种知识定义,需要学生有很强的逻辑思维。基于上述这些特点,数学课应该如何进行改革,如何更新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做出怎样的改变,又有哪些教学手段可以利用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教学计划怎样更合理,而学生又该怎样发挥他的主导地位呢?笔者在这里给出一些应对策略和一些合理性的意见建议。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学生是教学的核心。传统的数学教学体系就是教师在讲台上很卖力在讲,板书写了一篇又一篇,然后就是出题给学生做,学生就是算啊算,完全就是“大帮哄”,最后用考试去检验成果。长久下来,学生就成了算题的机器。在数学教学中,也有很多好的教学方法辅助我们,比如说考试、测验,通常情况我们是把它放在最后,用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其实测验应该是我们最先的教学切入点,开学伊始就应该组织测验,为的是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也就是所谓的摸底,清楚他们处于怎样的水平,我们才能找准教学的方向,我们才有依据进行课程安排和教学设计,测验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学生的数学基础情况,还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向,知道学生的思维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讲解知识点时才能知道从哪里切入能把学生带进去,让他们用最短的时间进入状态,更快更好地吸收。
二、开展有效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虽然学习数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还会有很多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学习成绩上相差比较远。再加上有一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没有到位,所以,就没有办法把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用相同的水平来衡量,这样的话,教师就应该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的方式进行学习,然后组织好每个小组成员的不同学习成绩,让学生能够在小组中发挥所长共同进步。通过小組学习的方法,学生可以在小组中找到自己不同的位置,如果教师布置学习作业或者是学习任务,就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全员的讨论,这样的话可以让学习成绩稍微好一点的学生带动学习成绩稍微差一点的学生,还有一点是能够调动学习成绩稍微差一点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得到更多的收获。在进行分组的时候,每个小组学生的学习成绩应该分成不同的等级,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作用,教师不能限制学生活动的权利,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点,然后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要通过学生的提问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在什么位置上,并且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由于数学内容有的比较枯燥无味,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困难,
所以,教师可以在讲课的时候利用比较先进的多媒体仪器,让学生更加立体地了解知识点的来源以及知识点的实际使用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但是,多媒体的使用只能起一个辅助的作用,没有办法占据所有的课堂内容,还需要教师的解答,还有具体事例的分析,根据学生的了解情况进行进一步讲解,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习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并且在多媒体的引导下更好地理解知识
内容。
总之,在进行八年级学生的数学教育中,教师应该首先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然后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前提下,进行知识内容的渗透,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在利用创新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培养出更加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卢育新.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J].新课程学习:下,2013(08):112.
[2]闫霞霞.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数学差异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4.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 篇四
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的不同,我们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领域。每册的教材都涵盖到这四大领域,而从具体的课程编排上看,造型·表现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些。这一特征在小学阶段更为明显。以湘美版第一册美术教材为例,全册共22课,造型·表现12课,欣赏·评述1课,综合·探索5课,设计·应用4课。可见,造型·表现在美术课程内容中覆盖面最广,分量最重的学习领域,是美术学习的基础。
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对培养人的造型能力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看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习的主题,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合理引导,而不能把教学变成盲目的“游戏课”、“玩耍课”,失去教学目标和方向。
在造型·表现领域中,课程的内容最为广泛,既有传统意义的绘画,雕塑,又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手工制作,造型游戏等,从无意识的涂涂抹抹,到有意识的创作表达,无论写生的,临摹的,还是创作出新的图示、表现出形式和内容新颖的作品,或写意,或写实,或再现,或表象,这都是造型·表现。这虽然丰富了师生的活动形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老师对教材的把握,学生对于教材的应用、知识的融会贯通造成难度。具体表现就是老师过于在意课堂的丰富性、愉悦性和综合性,导致喧宾夺主或顾此失彼,迷失了美术课的本性。要在教学中凸显学科本体,就要规避以下四种较为典型的现象。
一、综合课喧宾夺主
综合课,即在本学科教学中可以有机地植入其他学科的元素。美术也可以这么做。在本次培训的示范案例中,容艳艳老师执教的《下雨了》一课,以歌曲《小雨沙沙》为切入点,这就在美术课中植入音乐元素,而且用的很得当。这种大课堂的做法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但前提是以本科为主,其他为辅。一次在网上观摩《古诗配画》一课教学视频。本课重点在于指导学生选择熟悉的古诗,运用已有的绘画技巧来表现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和想象能力。而这位老师在不经意中代替了语文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诗歌赏析上面,目标出现了偏差,学生的美术技能学习被放在了次要位置,他们的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就得不到锻炼,那就失去了美术课的意义。其实,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每首古诗的不同内容或场景,通过分类、总结指导构图;如何描绘诗中的主要场景;如何用色彩渲染诗歌的意境等,打下良好的创作基础,努力表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二、创新学习方式华而不实
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但自主的课堂绝不是放任自流的课堂。一位老师执教《陶泥的世界》,以黏土激起学生创作热情后,先简单的示范怎样使用泥塑工具,然后演示搓泥条、拍泥板,最后欣赏几张陶艺图片,就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随着学生操作活动的开展,整个教室热闹起来,人声鼎沸,毫无秩序,学生完全忘记了要用泥条造型的任务。此时老师想控制大家的情绪为时已晚,到下课时学生的作业可想而知。
这位老师本意是好的,想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却没有考虑到必要的泥塑技能技巧的传授。这节课学生除了玩的尽兴也没有其他收获,更谈不上泥塑造型能力的提高,根本原因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对自主学习的内涵的理解有了偏差。自主的课堂不是放任自流的课堂,教师的示范,知识技能的传授不能忽视,不能为了表面的东西而丢失了美术最本位的东西。
三、寓教于乐顾此失彼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为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准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师生都很投入,学生也看得津津有味,表面看上去是一堂成功的课,而实际并不见得。因为课上得成不成功取决于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有没有解决,而不是看学生学得高不高兴,课堂气氛是不是轻松活跃。一位老师执教《卡通大亮相》一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带领学生欣赏了大量的卡通片和卡通图片,还设计了模仿表演,主题歌演唱环节。这节课师生情绪都很高昂,学生都踊跃参与,热情四溢,其实这热闹的背后教学重点难点都没有解决。课堂上大家关注的是卡通片的剧情以及片中角色的有趣对白,注意力都被卡通片的娱乐性所吸引,忽略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顾此失彼,舍本求末,使美术课变成了电视课。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美术本位的元素进行教学,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又对学生的创造力有促进作用,这才有利于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四、课堂作业急于求成
当代人物画大家范曾先生的一幅作品动辄上百万。你让他一天完成一幅作品,可以,减笔简画,不加背景;你让他一年画一幅也可以,苦心构思,精心勾勒,耐心敷色,人景合一,定是画不惊人死不休。两种状态下的画作岂能会因尺幅相同而等价?相差的是工夫。达·芬奇画《蒙娜丽莎》,从构思到完成历时 4年,(又一说26年,只嘴唇就画了12年,)方成就这一艺术珍宝。可见,充足的时间是创作高质量作品的重要保障。
看了很多示范课,感觉普遍存在这一问题,就是执教者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课堂环节的完整,教学过程的流畅,就刻意压缩了学生自主表现的时间,急于求成,以致在展示交流环节往往有部分的学生作品未完成,即使完成的作品也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大张旗鼓地展示不完善的作品,怎能起到示范鼓励的作用?这纯粹是为了展示而展示。试想,如果不拘于一节课的时间,而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构思、创作、指导、交流,精益求精,相信每名学生都会交上一份满意的作品。
5.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 篇五
我们经常听说学生学语文一听就懂,一做就懵。有时老师越是讲如何做,如何理解,而学生越是糊涂,原因在于学生只循老师的思路而未能开发自己的思维。为此老师要先出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以开发他们的思维,然后再讲解。这样比教师直接讲好得多。这是因为学生开发了自己的思维,动脑筋思考,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曾说:“要用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予提示,给予时间,不满足于问题的解答,应追求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2、加强自由讨论
自由讨论是不可少的课堂教程,它是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锋,是整节课学习的高潮,思维的高潮。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使学生敢想、敢说,通过讨论激发思维的火花,通过答疑明辨是非,加强了自由讨论的学习形式,学生面对学生敢于直言,敢于说对,敢于说不对,敢于开诚布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每个同学的看法或答案都不可能是准确全面的,但在七嘴八舌中,都示演了大脑的分析、比较、综合、整理,对各种信息进行了评价、分析、筛选或优化,既培养了学生倾听别人意见和观点的品德、作风,又补充了自己答案的不足。通过学习别人的语言,丰富了自己的词汇,提高了语文表达能力,养成了自己虚心学习的好思想,好作风。
3、重视新课点拨
6.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 篇六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作者/杨宏满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选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课题,本文只是在平时语文教学时的几点体会。
一、更新理念,转变角色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
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他们敢不敢问,愿不愿问,善不善问,取决于我们教师教学的成败。新时代提出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开动脑筋 ,学会学习。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1.创设情境,激励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为了唤起学生美的体验,我设计了各种巧练,品味美的意蕴。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在品味文章遣词造句之精时,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主动与老师交流,与同学争论,整堂课气氛活跃。朗读课文更是抑扬顿挫,有声有色,语言积累水到渠成,达到了优化的效果。实践证明,多种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自信心与自主意识的驱动下,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个性、寻求发展、获得成功。
2.分层要求,激励信心
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设计问题,布置作业时都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特别对于后进生在学习上的障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后进生的发言或因吞吞吐吐或因不够贴切,引起同学的哄笑,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沉重的打击,此刻激励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决不能采取责难排斥的态度,要看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因材施“励”。善用显微镜和望远镜,用显微镜看学生的闪光点,用望远镜看学生的潜力,即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后进生。启发引导他们克服适当的困难开始,不断地迈向成功。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学习中的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如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话语,直接表扬,让他们为自己感到骄傲,充满自信。在尝到甜头之后,他们便会自觉地想去再啃“甘蔗”,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劲头。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很行”,看到成功的希望,树立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学习就变成了轻松的事情、享受的事情,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
在课堂上,我总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叫学生进行回答,并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布置作业时实行“作业超市化”,也就是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究。
三、激励质疑,启迪思维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以前,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我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这样做,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而且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会大打折扣。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教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我总是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例:在教学课文《少年闰土》“跳鱼儿”这部分内容时,突然有个学生向我提问:“课文中介绍的跳鱼儿真有趣,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而且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老师,我从来没看见过跳鱼儿,它到底是什么样儿的?”这突如其来的问题一下子把我“问倒”了,开始我只是惊呆,无言以待。后来我坦诚地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但老师也没有看见过这种鱼,我们同学中谁见过这样的跳鱼儿?”这一问学生们立刻趣味盎然,他们见多识广,有几个学生回答说,这种鱼会跳跃,比其他鱼多了两只青蛙似的脚。由于我能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学生上语文课大胆发问,敢于提出独到的见解,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
其实,知识浩如烟海,教师不可能万
事精通,被学生“问倒”之后,教师要表现出“不知为不知”的坦诚,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千万不能怕尊严受挫而训斥学生。同时,教师还要虚心好学,积极探寻学生所提出问题的答案,也可以让学生带着新的问号下课,引导他们自主学习,鼓励他们的创见之疑,创见之问。这样,自主学习就落到了实处,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7.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 篇七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基础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 更新知识, 转变角色,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已成为当代教育的教学趋势, 与现代素质教育并进,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平台。下面, 就笔者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浅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激情的表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2012年6月中旬, 笔者有幸到山西太谷中学学习高效课堂, 十多节课下来, 受益颇多, 每堂课都各有长处。充满激情的课堂是最具有活力的, 学生认可度是最高的。如太谷中学的安老师在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框题时就颇有激情, 她的语言很有感染力, 尤其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方面, 使学生达到了共鸣。她在讲述长征精神时, 是通过让学生来讲述长征中的小故事得出长征精神的内涵的, 整个过程中学生很激动, 特别是在阐述当代的“新长征精神”时, 她通过一幅幅生动的图片, 把中国人在雪灾、地震中所体现的坚强、不怕困难等新长征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 并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让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践行今天的“新长征精神”, 成为整堂课的点睛之笔。
在教育活动中, 情感是重要的影响力。对于有血有肉的人来说, 最有影响力的触动方式莫过于“动情”。所谓“动情”, 就是激起情感, 振奋情感, 触动情感, 打动情感。而这就要求教师上课充满激情。
二、在师生交流中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 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 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角色。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 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1. 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 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 我们的教师不再是唱主角, 尽情地灌输, 而是让学生讲, 也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 不再是教师主体性的体现。在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和谐的氛围。打破了以往那种沉寂的气氛, 将活动引入课堂, 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 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2. 通过小组协作, 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 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确立一名负责人, 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 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 确定主题, 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 并进行讨论、交流, 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三、在课堂中教师的智慧和幽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凸显其主体地位
教育智慧表现在教师能创造性应用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上, 如在政治课上, 教师可以编一些口诀和顺口溜, 教师能以精湛的语言艺术, 把政治课堂变无趣为有趣, 变无声为有声, 变无形为有形, 激发学生对学习政治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这样学生的主动性也就充分地发挥出来。教育智慧还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在教育教学中, 常常会发生一些教师始料不及的事件, 如教师处理不当, 则会激发矛盾, 处理巧妙, 则可使教师变被动为主动, 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如笔者在2011年3月的某一天在九年级四班上早自习, 刚进门, 教室里呜哩哇啦吵个不停,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对同学正在打架, 于是我站在讲台上, 拿了一支粉笔, 在黑板上写道:彩色武打惊险战斗故事片。同学们笑得东倒西歪, 两位同学不欢而散, 从此, 在政治课上再没有打架的人, 使我懂得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正真含义。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没有直接批评, 而是随机应变, 借题发挥进行教育, 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育幽默是机敏诙谐的, 它总是在愉快中给人以启迪, 体现出教师的机智。
前不久, 我校组织的一次优质课比赛中, 笔者听了一节政治课。这节课讲的是与人交往中的幽默性, 当教师要求学生举出身边幽默的事例时, 不知是学生紧张还是缺少这方面的事例, 学生冷场了。这时, 这位老师马上拿出自已身边的一个例子:当自己的小侄子太调皮要挨父亲的揍时, 爷爷出面劝阻无效时, 他挽起袖子, 说:“好, 真要打是吧, 你打儿子, 我也打儿子”。并且这位老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 还配上挽袖子的动作, 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在这个过程中, 这位老师把语言与动作相结合, 不仅达到了幽默的效果而且起到了教育的目的。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大家七嘴八舌的讲开了, 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四、教师科学、公正的评价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 大多数教师的课堂评价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 衡量学生以“听话”、分数为标准。因此, 建立科学公正的课堂评价机制势在必行。首先, 教师要在课堂上多用激励、富有感召力的语言评价学生。比如用“你能行”、“你真棒”、“相信你做的更好”等语言,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激励机制带来的将是师生之间的和谐融洽、心理相融。伴随着这样的气氛, 这种教育影响就会如涓涓细流流入学生的心田,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其次, 不断改进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堂评价机制。
8.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 篇八
一、激发学习动机
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其中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是前提。初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经验,对教师的崇拜,教具的好奇己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动机需求和兴趣需要,他们更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为此,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不能只单纯停留于口头的激励、教具的新奇,而更应该围绕数学问题,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提炼材料,使学生面临问题,并创造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探索规律、总结知识的学习氛围。学生只有面临问题,特别是哪些他们“跳一跳”能解决的问题,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实践也证明,凡是经过学生自己探索,概括的知识,才能获得最深刻的理解和记忆。为了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尝试教学法。新授前,我就先出示尝试练习,最后通过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如“老师还没有教,谁会做这道题?”“看谁最聪明,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如在教学分式方程时,出示尝试练习后,通过语言把学生引入尝试练习的问题中,学生自然而然会利用旧知识。如“一元一次方程”“多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但发现却解决不了,从而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有不足之感和求是之心,从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教师再要求学生去自学课文,尝试练习,他们也就相当愿意,相当乐意地去研究、探索和解决问题。
二、关注思维的过程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句话还形象地说明了数学的精髓在于思维,在于思维过程,反映在学习上,就是学生探索的过程,学习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不能单纯从结果论成败得失。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解答过程中,看出学生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了解他们知识上的缺陷,从而对症下药,给予适当的提醒和善意的点拔,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弥补知识缺陷,当然也使他们知识更加系统化,思维更加严密,思维过程更加紧密。
三、强化成功体验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还要不断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对学生的成功,教师要及时予以默许或表扬,使他们内心得到满足,成功体验得到强化。教师不但要从学生的正确解题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更要善于从学生错误解题过程中,发现他们的成功之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予以指出和表扬,以提高学生对解题过程、对思维过程的兴趣。特别是差生的成功之处、闪光点,更要及时指出,有时还不妨夸大其辞地表扬,以使他们能从不断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成功体验得到更深刻的强化,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当然,学生成功体验的强化,也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循环。
四、培养意志品质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繁重的过程。完成数学教育,离不开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参与,要求学生付出大量艰辛的劳动,学生要解决问题,除了必须对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外,还必须有解决问题的顽强意志力。有些学生虽对数学有兴趣,也想获得成功,但由于缺乏这种意志力,他们在碰到较难的问题时,不是迎难而上,而是遇难而退。这类学生,除了要强化他们的成功体验外,更要加强他们意志力的培养,要向他们强调学习毅力的重要性,在他们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向他们指出“曙光就在前方”,把他引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当然,平时教师也就有意识地提供“跳一跳”就能使他们解决的问题,使他们逐步克服解题过程中的干扰,从而自觉地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
9.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 篇九
靖边四中赵世宽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我们所构建的教学活动能否让学生在学习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如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 积极性,学生的主动意识尤为重要.然而新课程改革也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要转变,即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这也是每位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努力探索解决的主要问题,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怎样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下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加强数学的直观性教学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可见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后进生的学习情绪,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不仅要引导学生学数学知识,练数学技能,进行思维训练,还要让他们体验到平等、信任、宽容和关爱,使每一个学生在学数学时经常伴有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把学生看成是参与者,把学生的学习视为主动接受外 部知识纳入学生知识结构的过程。将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接受,把学生单向从教师或书本接受变为多维接受。由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把自置身于学生群体之中,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为学生创
造成功的机会,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积极性,并给予积极而善意的帮助。同时,对于学有潜力的学生,应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或发现都给予肯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自豪感,学生练习时我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能力等因素,把习题分档次给出几组,然后让学生自己选,可以多选也可以少选,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题做,让学困生也觉得有用武之地,慢慢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成绩好的学生可以选择拔高题,并适当提高题目难度,从而激发尖子生征服难题的欲望。由于练习层次有区别,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水平的舞台,这正符合了课程标准上指出的“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这样学生的学习情绪才会不 断提高,主体意识才会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进发出无穷的力量。
三、把数学延伸到生活中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就能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例如在学习完《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后,我安排了两项数学活动:一是做一个圆柱,使它的高等于10厘米,表面积等于48平方厘米。二是在家利用一面墙(长度不限)和20米的篱笆围成一个面积为50平方米的小菜园,请学生自己设计。课外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可以加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四、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1.让学生多观察
观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认识事物、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综合能力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观察的活动。例如,在学《图形的分类》时,当学生了解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时,我让学生观察学校、教室哪些地方应用了这些图形的特性,学生马上观察:找出了教室的音响支架、投影支架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2.让学生多思考
目前数学教学大多还是教师先讲解例题,然后学生完成“做一做”以及相应的练习,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一现象如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改变,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学习必将失去兴趣,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必将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于问题解决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思维发展的过程,把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中解放出来,教给他们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从而获得解题本领和能力。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起始阶段,此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及发展。
一位哲人曾说过: “能使学生终生受益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而能使绝大多数学生终生受益的不是数学知识,而是其思维能力,是学会怎样思考问题,学会怎样把情境中收集到的数学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筛选,使其能为解决数学问题服务。“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
3.让学生多讨论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他认为:“教学不是用于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各种能够促进人的独立自主和自由合作学习的条件。”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随着素质教育的步步深入,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法越来越被人们所采用,它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注意集中、思维敏捷、兴趣高涨,同时又有利于教学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教学。在教“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把“教”具变成“学”具,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动手。在比比画画,剪剪拼拼的实际操作中找出了将各种三角形转化为长方形的方法和有
关的数量关系。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了自主解决问题的锻炼,使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偷悦。
10.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 篇十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一、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前几项和公式时,介绍历史上关于高斯解答l+2+3+…+100=?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讲解复数的概念时,通过介绍虚数单位“i”的来历,使学生了解复数的产生和数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向数学知识领域近进;在讲解椭圆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油罐的侧面曲线具有什么性质,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佯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1.让学生多观察
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2.让学生多思考
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
3.让学生多讨论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三、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创设良好的人场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娶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交往沟通、求知进娶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四、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1.如何在课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十一
一、“复习铺垫”必须要有吗?
传统的课堂教学分为复习铺垫、新课导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和回家作业。如要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般要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因为从数学知识、方法的角度看,“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教学内容应该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种有选择的复习铺垫对新知识的迁移能起到顺水推舟的作用,但是,这样的复习铺垫是教师设置的,学生只是在教师的“牵引”下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不会主动地寻求相关的知识铺垫,长此以往学生将形成一种惰性,这种教学的“脚手架”搭得太高,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在已有的众多知识中去找出与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有关的信息,这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提取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当你在解决一个新的问题时,一般没有人会告诉你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知识。你只有在碰到问题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方能清楚还需要哪些知识,然后,你要在原来的知识库中提取并且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原有的知识,这无疑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我们何不来一些大胆的教学尝试,去掉复习铺垫,让学生产生新旧知识的碰撞,再激发他们去搜集相关的知识储备呢?下面是朱乐平老师在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上海点)时开设的一节研究课片段:
片段一:“老师,这没学过。”
上课开始后,教师首先出示问题。
老师:“有许多饮料一箱是24瓶,请同学们猜测一下:这样的饮料16箱大约有多少瓶?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
老师的话音刚落,许多学生就举起了手。老师点了几位学生,他们给出的答案从“八十左右”到“五百多”不等。
老师:“看来,大家猜想的数字很不一致。那么,有什么办法来判断哪个答案是正确的,或者说,哪个答案最准确呢?”
一位小个子男孩在下面轻声说道:“算一算就知道了。”
老师马上接过话头:“这位同学说得很对。算一算就知道了。下面就请你们先把自己猜测的数写在纸上,然后独立地、用尽可能多的方法算一算,到底等于多少,看看自己的猜想是否准确。”
按照教学设计,接下来应该是学生独立地探究24×16的各种算法。但老师布置任务后,许多学生仍然抬头望着老师。当老师问他们为什么还不动手计算时,一位后排的男生站起来说:“老师,这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我们还没学呢!”
老师肯定地说:“对,是没学。不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想出许多办法。”
虽然仍有一些学生脸上带着疑惑的神情,但全班学生都开始思考算法。在这期间,老师在教室里巡视,并个别辅导。
我最欣赏片段中朱老师的一句话:“对,是没学。不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想出许多办法。”一句肯定加一句激励,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放一放手,知识的“苹果”学生跳一跳也许就能够得着,思维的火花若得到进发,自然生命将会绽放得更美。
二、先独立思考。还是先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的方式之一,它能起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但也存在着误区。究竟该先独立思考还是该先小组交流?我认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如果能够建立在独立思考和准备发言的基础上,讨论和交流的质量必定提高,反之往往会流于形式。
“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试图体现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经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帮助数学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小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一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在小组内每一个同学都讲述自己的解题方法,并对其他同学的解法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并通过交流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换位思考。
总之,要让学生置身于有目的的主动学习活动中,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产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焕发自然生命的光彩,我们的课堂才会因此更具生命价值!
三、“老师”——“学生”?
还以朱老师同一节课的片段为例。
片段二:“我也没懂,请再说一遍。”
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让部分小组的代表报告他们小组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原来自己小组中没有想到的计算方法,可以记录下来。每当学生提出一种新的方法,教师总问全班学生:“你们都明白了吗?”如果有一些学生表示不明白,教师就说:“我也没有听懂,请再说一遍。”例如,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如下的算法:
学生:“我是这样算的,首先用16除以2,等于8;24乘以8,等于192;再用2乘以192,得到384。”
老师:“你们都听明白了吗?”
“不明白。”学生几乎齐声地回答。
“我也不明白,”朱老师露出一脸困惑的样子,“为什么要16除以2,我们这里明明是做乘法运算,怎么会出现除法?我想不通,你能说得再清楚一些吗?”
这位学生犹豫了一下,说:“我是这样想的,16里面有2个8,所以我先从16中拿出一个8,用它去乘以24,得到192,然后再用2乘以192,得到384。”
老师又问:“你们听懂了吗?”
大多数学生仍在摇头。
老师说:“我有点明白了,他是这样考虑的。”说完,便在黑板上写下:
16÷2=8
24x8=192
192x2=384
欣赏完了这个教学片段,我的眼前俨然出现一幅师生同学同乐的互动场景,这幅场景中没有老师,却多了一名学生;没有答案,却多了一些疑问。朱老师做了一名真正的学生,角色的互换让学生感受到了真正的师生平等,细心的倾听让学生找到倾诉的快乐。“不明白”“我也不明白”“我有点明白了”,老师以一个学生真切的学习感受一步步肯定了“小老师”讲解的成功,无形中表达出老师对学生的肯定与赞许,更激起了学生学习知识和表达见解的愿望。
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而在于“学”。为了达到“学”的目的,我们何不放下教师的架子,走进学生的心灵与空间,成为众多学生中的普通一员,与所有学生一样做一名真正的学习者、倾听者、交流者。这样才能更深切地洞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思路、对策,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更清新的洗礼,脱去“社会价值”的外衣,与学生一样展示一个毫无掩饰的自然生命的思维与成长过程!
12.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 篇十二
一、在新知课型中, 让学生检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新知课型中, 传统的授课模式就是教师讲清基本概念, 然后辅之以一些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的练习,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是课程的主导者, 教师的目标是“精讲精练”或者“少讲多练”, 在这样的课堂中, 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进程, 有利于学生接受系统的知识。可是, 致命的弱点是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会养成一种被动吸收的学习习惯, 连做题都是受定势思维的影响, 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扩散和创造性的发展, 从而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在探究性的课程设置中, 教师应该设置恰当的问题, 从而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把学生带到矛盾冲突中, 让学生在困惑中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实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 在学习“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时候, 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中, 教师往往会在坐标系中画出一条直线, 标出其中的两个的坐标和倾斜角, 然后讲授斜率和倾斜角的概念和联系, 从而引入相应的公式。笔者认为, 教师应该更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引入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以此为出发点, 在课堂中, 不妨在黑板上先画一个坐标系, 然后就向学生提问:“如何能确定一条直线?”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得出两点就可以确定一条直线, 或者点角也可以确定一条直线, 接下来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一般情况下的直线, 并在直线上标出两个点, 再进一步的追问:“直线与坐标轴相交, 通常有8个角, 选择那一个角来研究比较好?”从这个问题引入倾斜角的概念, 可以让学生理解这样选择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当学生讨论探索比较清楚之后, 再抛出一个问题:“两点及点角都能确定一条直线, 那两点与点角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在层层追问质疑之下, 直线的斜率的概念就呼之欲出了, 很明显, 这一系列的问题直指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学生在质疑问难中进行探究和创造, 问题的指向就形成探究的源头。在某种意义上, 传与授都不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引与激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学生在面对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获得知识, 形成能力, 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迁移, 更有利于才、智、情的健康发展。
二、在习题课中, 让学生多角度思考探究问题
在习题课中,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就学生练习中的难点和易错点或者教师平时收集的经典题目对学生进行逐一地讲解, 这样的课型容量大、速度快, 也给教师带来“效率高”的错觉, 学生在这样的课程中会学习到解决习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会模仿着完成类似的问题。可是, 这样的课型是单一的, 其本质上还是“填鸭式”的灌输, 其课堂容量大也只是形式上的, 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事实上, 在习题课选题上, 可以复习旧知, 也可以为新课作一些铺垫, 选择的题目应该具有开放性、探索性, 选择有思维拓展空间, 可引伸、推广和讨论的题目。这样, 才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不同的知识体系中去思考解决问题, 而学生在解决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时会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让潜藏在其大脑深处的知识点浮现出来。
在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之前, 我设计了一堂习题课, 在黑板中间的坐标系中, 我画出一条直线和一个点 (直线方程与点的坐标已经具体给出) , 然后提出问题:“如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演算之后, 学生展现出他们的智慧:有直接求垂足再求距离的, 有从三角形等积入手的, 有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射影定理的, 甚至有利用向量的投影公式的……课后我在总结时感叹:如果学生没有发挥出他们的创新能力, 那是因为我们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还不够。毕竟, “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1]。
三、在复习课中, 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体系
在复习课时, 通常情况下教师会把章节的知识要点作一个小结, 很多教师还会精心设计成图表的方式让学生复制, 然后再讲解几道综合性较强、有一定难度的习题。按理说, 这样的处理并无不妥, 学生轻松, 教师也很容易控制课堂。但是, 按部就班地教学会让课堂显得毫无生气, 学生在轻松之余更多的是疲惫和厌倦。
试想, 如果我们在进行章节复习的时候, 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一切, 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学生在探索中慢慢学会用图与表的方式来梳理及构建知识体系, 从而让知识呈现出结构化、模块化, 学生也会在自己的动手处理的过程中, 有效地唤醒创造的热情和创新的意识。
笔者曾在集合这一单元的学习结束之后, 让学生自已总结这个章节的知识内容, 学生中出现三种不同的总结表达方式: (1) 用线性的形式, 按知识的层次逐一罗列; (2) 用表格的方式把集合的子集和并、交、补的运算从文字、图形、符号三个角度进行了总结; (3)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了章节知识。当我将这三个形式的总结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并点评时, 学生在讨论中找到自己的不足, 得到了进步。
事实上, 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去用表格或者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创造性地总结, 从而进行章节知识的生成与构建, 会让学生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当学生看到自己亲手创造的成果, 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时, 我们是不是也看到了孩子的创造力甚至是生命的活力在得到提高呢?长期的累积, 就会培养出自信、鲜活、充满阳光的生命个体。
在今天, “我们将无法满足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教育需求, 除非教师成为学习经历的设计者, 而不只是教书匠。[2]”作为学生, 如果成天处于被动接受、机械训练、简单重复之中, 对于所学的知识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那我们就很难想象, 他走出校园后, 怎么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建设者?作为教师, 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味快乐, 感知新奇, 成为个性独特、生命张扬的鲜活个体, 从而进行有意义地学习, 显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
13.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 篇十三
关键词:数学发挥小学生主体性教育
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小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它不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成为知识的接收器,不敢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养成被动接受和依赖教师的习惯与惰性,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自由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养成积极主动的参与习惯,为今后终身学习,不断认识客观世界奠定扎实的学力基础,同时形成相对稳定的素养和品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要创设情境,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要注意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为学生创造自信自强、朝气蓬勃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重视教与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代教学论的思想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的探究;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生活占生活经验来源的主要部分,要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起用他们的生活经验,起用的过程就是教学活动的过程。一般地认为,知识是人们社会实践的总结,是对大自然认识的结晶。这只是看到知识的“静态”。如果根据这个观点,教学时只要把结果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或者作反复的练习就行了。这样的教学扼杀了学生诸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讨论、质疑等探究活动,从而亲自发现数学问题潜在的神奇奥秘,领略数学美的真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让每一位学生动手进行操作——折圆纸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轻而易举就得到了“在同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这样的教学,不但看到了知识的“静态”存在,更用“动态”的观点引导学生考察了知识,即知识不但是认识的“结果”,更包括认识的“过程”。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但可以更巩固,也便于灵活运用。学生在如此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新知识,而且也掌握了探索研究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另外,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教材里的知识是客观的存在的东西,而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知识结构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要使知识结构成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像照相机那样一下子“复印”上去就行了。因为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吸收、同化新知识,充实、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者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组成新旧知识统一的、新的认知结构。这样在教学中必须有一个建构过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学生都知道生活中的年份,甚至月和日,授课时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各人观察自己手中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然后在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通过交流,大家发现一年有12个月,月又分为31天的大月和30天的小月,以及特殊的二月。在此基础上,出示从2005年至2008年历年来的2月份的天数,同样由学生自己找规律,促使学生去再思考、再分析。学生经过再次的研究和探索,又得到了四年一闰。这样的教学,把要研究的过程展开了,引导学生突破一个又一个难点,由表及里,最后获得知识。所以,数学学习不是对于外部所授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累积,而是主体能动性的建构,并且学生在建构过程中还受到诸多方面的教育。重视教与学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积极有意义的行动,需要激励、推动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从而达到学习目的,而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学习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才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愿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先创设了一个商店的商品部,出示一些商品(商品都是文具品)和它们的单价,让学生进行购物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读出商品的标价,接着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结合教材进行观察和讨论,“这些数有什么特征?”、“这些数又叫什么数?”等问题。这时学习小数已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内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产生不足之感和探求之心,力求实现心理平衡。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不平衡——探究发现——解决问题——平衡”的学习过程中去。这样堂课,在引入新课阶段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了“情境问题”的氛围,架起了实现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当学生学会读小数后,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数点右边的数和小数点左边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一样?这个问题又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始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数学教学各个环节中,都应精心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学习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三、渗透方法,促进学生的主体性
数学思想方法,隐含在知识里,体现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数学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掌握了这种能力的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从而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是学会学习、发展创新的前提。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除了要设计一些情境外,还要把科学的思维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迁移,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学生一旦具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不断获得学习成功,增强自信和动力,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就注意演绎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出示了一个缩小了长方形的长的图形——正方形,要求学生计算面积,学生就用S=ab这个公式计算出了正方形面积。这时稍加点拨:这是个什么图形?学生恍然大悟,得到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数学知识的运用是演绎思想体现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能自觉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从中得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运用学到的知识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知识才是“活知识”。
主要参考书目:
【1】《走向高效能的教学》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推荐阅读:
浅谈数学史教学在高等数学课堂中的作用11-12
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论文06-20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论文: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09-06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10-25
如何营造活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氛围10-10
教育论文小班化数学教学中游戏的作用07-31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如何撰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08-21
小学数学名师论文《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参赛08-13
如何激活数学课堂教学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