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文化生活调查

2024-10-03

业余文化生活调查(8篇)

1.业余文化生活调查 篇一

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

金融0901班 李进

一、调查过程设计

1.调查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我们国家一直致力于健康文化建设,其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农村文化建设。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业余文化生活已经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我特意组织了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对相关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开展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状况调查,意图了解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的内容、形式以及在居民生活中的地位,了解社区居民对业余文化活动的满意程度以及所面临的困难。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一定的结论,希望能对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样本选择与调查方式

为了方便调查,我采用就近原则,在我居住的地方——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张湾镇云湾村 发放并收回了有效问卷234份,然后再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最后分析数据得出相关结论。本次调查的对象涉及各个年龄层,男女大致各一半,并且在整个村的十一个大队里都有所分布,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居民业余生活的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平均每天在业余活动上所花时间为1到2小时的约占21.6%,2到4小时的占33.4%,4到6小时的占38.7%,6小时以上的占16.3%。可见大多数人用在业余活动的时间在4小时左右,这应该是正常的时间。相对的花6小时以上的人大多是16到25岁之间的青少年,占91.4%,这些人一般都过早辍学待业在家,可以说是整天无所事事吧,而且他们主要的活动方式是上网。从中可以看出青少年的业余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在上面花费了过多的时间而且活动方式单一不够健康。

另一方面,就居民业余活动时间主要跟谁一起度过的问题,约23.7%的人业余时间主要跟家人在一起,35.5%的人主要跟朋友一起度过,剩下约40.8%的人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一人度过的。相比之下独自休闲的人所占比例要更大,而跟家人一起的时间却少了点。这反映出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过自己的自由世界,而与外界的接触显得单薄了些。我认为这跟电脑的发展有关,如今人们通过上网就能够了解几乎外面发生的所有事情,而且还能享受很多娱乐比如电影电视,听音乐,聊天,打游戏等等,总之人们似乎没有必要出门,待在家里就能搞定一切;另外,我想与家庭模式也有一定的关系,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只抚养一个小孩,而独生子女往往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从而也就更容易沉溺于网络的虚幻世界里。

2.居民业余生活的方式

我将业余活动方式划分为9个部分,包括电影电视音乐,聊天串门,打扑克麻将,运动,游戏,看书(报刊杂志等),逛街购物,文体活动(绘画,创作,舞蹈等),其他。数据显示,选择看电视电

影听音乐的人约占41.4%,聊天串门的约占52.7%,打扑克麻将的约占65.2%,运动的约占18.6%,打游戏的约占55.4%,看书的约占22.7%,逛街购物的约占31.4%,从事文体活动的约占10.2%。当前来看业余时间花在看电影电视,聊天串门,打扑克麻将和游戏的人所占比例较大,而运动,看书和文体活动等相比之下更健康的活动方式参与的人就少多了,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农村居民的业余活动方式不是很良好。

具体来看,选择看影视剧听音乐的人主要是16~25岁之间的女生,占68.4%,的确如此,现在的女生大多都喜欢看影视剧,听流行歌曲(嘻嘻,其实我也是其中之一),可谓是中国娱乐领域的“中流砥柱”,对于这点无可厚非。选择聊天串门的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16到25岁之间的青少年,他们主要是通过网络聊天,如今网络聊天基本上已经成为中国人上网必做的事;另一类是中老年人,他们比较喜欢串门聊天,这点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很庆幸我们村现在还保留着这个纯朴民风。选择打扑克麻将的人主要是26到45岁之间的中年人,而且男女比例相当,差不多各占一半。其实在我家附近就有很多家茶馆,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能听到里面嘈杂的麻将碰撞的声音,人们吆喝扯皮的声音,还能看到各色各样表情不一的人,可见我们村赌博之风盛行啊。就我所知,大人们平时聊天往往是围绕麻将展开的,麻将早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最佳谈资,我想麻将是我们村串门聊天这一传统得以保留的一个重要因素吧,就像一把双刃剑啊,这该如何看待如何取舍呢?选择打游戏的人主要是16到25岁之间的青少年,竟高达87.3%,这让我想到了我们那里还真有不少网吧,有些还“地处偏僻”,估计也不会管什么成年不成年的。唉,对于游戏尤其是网游,不知道有多少人沉迷于其中,耽误了多少人啊。再者,我们村那么多孩子都早早地走出了学校,使得本地居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相信与网络游戏有莫大的关系吧。

从以上对居民业余活动内容的分析来看,我村居民的文化活动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尽管报纸、图书、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居民对媒体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但是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在农村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看电视仍然是农村居民业余时间最常从事的文化活动。另外,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业余活动的重要手段,其中的利弊值得人们深思。

3.居民对业余生活的看法

根据调查显示,有21.7%的被调查者认为上级领导干部重视业余文化活动的建设,经常到下面了解居民的业余生活情况以及指导工作;34.1%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的业余文化活动有一定的政策保障;58.8%的居民对上级领导对业余文化活动的建设不满意;72.6%的人认为本村应该加强业余文化活动的建设。显而易见领导干部对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不够重视。

关于居民对业余文化活动的满意程度,35.2%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的文化活动能基本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满意的人数占总被调查人数的42.5%;持不肯定态度的人占总被调查人数的22.3%。由此数据可知差不多一半的人对目前的业余文化生活感到不满意,而基本上满意的人仅占1/3左右。

三、农村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现状成因分析及建议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来看,农村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状况不容乐观,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大多数居民的业余活动方式比较单一且不健康,对自己的业余活动普遍不满意,领导干部不重视居民文化建设等等。这种不良现状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偏低,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盛行,新时期独生子女性格上的缺陷等或多或少的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另外政府领导在这方面的不佳表现 也是造成这种现状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资金投入不足,相关平台的搭建力度不足,相关人才的缺乏,对文化建设的监督力量薄弱,对居民业余生活缺少正确的引导和鼓励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居民参与健康的业余文化生活的积极性。

分析了现状和原因之后,我想提出一些建议来改善这种状况。其实说到底要想达到我们的期望,主要还是要依靠上级领导,他们的态度才是关键之处。如果领导能够对居民文化生活有足够的重视,那么一切就好办多了。

社区文化活动在内容上,应该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结合;在形式上要提倡多样化,防止单一化,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重要的是,应该充分调动中青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政府可以着力培养一批艺术骨干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群众文化队伍,从而发展一批健康的民间活

动团体组织,吸引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其中。同时,要想稳定农村文化的建设,还应当适当表彰和激励农村文化建设中成绩突出、有较大贡献的人员,充分肯定他们的辛勤劳动,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再者,不仅要提高精神产品的有效供给,为居民搭建一定的活动平台,而且还应该教育引导居民确立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方式,遏制和杜绝消极落后的业余文化消费。另外,健康的文化市场经营活动能够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从而为人们从事健康的业余生活创造有利条件。相关部门应加强文化市场建设,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积极支持、倡导和发展健康文化,坚决抵制各种腐朽和不健康文化,营造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

四、实践总结与体会

这次实践虽然形式上过于简单,但是作为我的第一次社会实践,从中我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感觉很有收获。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或大或小的难题,是我的家人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才使我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最终能够将其完成。不过这只是一次尝试,在以后的实践中我会更严格规范的做调查,用更高级的分析模式,做出更高水平的报告。

2.业余文化生活调查 篇二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 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数达2.42亿人, 其中外出就业1.53亿人, 庞大的农民工流动浪潮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在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 其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由过去的“单身外出”逐渐转变为“举家迁徙”, 日益明显地呈现出流动人口“家庭化”的趋势。这种农民工家属随行趋势最直接的结果是造就了农民工随迁子女这一新的城市群体。近年来,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数量不断大幅度增长, 二代移民已经出现, 他们或者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 或者在城市出生继而留在城市。流动儿童是我国庞大流动人口中派生的一个特殊部分, 有其独特的成长性, 并体现着更加深远的社会变迁意义。

随着城镇化脚步的加快, 大量农民工子女流入城市, 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阻碍, 以及自身经济能力的限制, 多数农民工子女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长此以往, 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儿童的差距越来越大, 非常不利于他们融入城市。因此, 农民工随迁子女面临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教育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在这一领域:祁雪瑞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及义务教育法制公平进行了研究;田慧生、吴霓基于12城市调研, 分析了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入学和政府部门落实相关政策的情况;中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研究及数据库建设课题组描述了中国流动儿童的特点和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的现状, 分析了随迁子女教育的问题和成因, 其后就“教育政策的执行”进行重点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此外, 在赵树凯、段成荣、张宁娟、刘淑兰、湛卫清、简新华、刘传江等的相关研究中, 该问题也一再被提及。

随着“两为主”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 但并非意味着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得到了全部解决。现有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也更加全面和深入, 逐步从宏观政策转变到微观个体, 不仅关注课堂而且关注业余生活。目前, 随着对农民工子女课余生活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 社会各界也积极为农民工子女搭建了一个校外活动的平台, 切实关心帮助农民工子女的成长。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生活和文化生活, 解决了农民工子女亲情缺失、心理健康、学习困难等问题, 并通过大力宣传, 为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社会、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业余生活是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生活的重要部分, 然而与城市孩子相比,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业余生活显得相对匮乏。这不仅影响到儿童兴趣特长的挖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还会长远地影响他们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人数已超过2700万人, 他们有的在城市公办学校或营利性民办学校就读, 此外大部分在办学条件有限、师资力量薄弱的打工子弟学校上学。由于资金不足, 这些打工子弟学校无法为孩子们提供科普性、知识性较强的课外书籍, 无法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 农民工随迁子女业余生活呈现出基础设施匮乏、内容缺乏科学引导的特点。进城务工人员在子女课余时间给予的陪伴较少, 多数子女的课余生活无人看管引导, 处于“放羊”状态, 不少学生因此染上网瘾, 家庭教育本应作为学校教育有力的补充, 却在此时缺失严重。另外, 社会对农民工子女的关注由于并未深入学校教育之外的业余生活, 难免显得“营养不良”。

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业余生活问题, 现有的相关成果虽然多为新闻报导和调研描述, 但足以显示进一步研究该问题的必要与紧迫。在杨波的文章中, 南宁市近11万随父母进城就学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被称为“小蒲公英”, 如何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被认为是摆在社会各界面前的一道重要命题。在太原市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调查中, 34.4%随父母进城的农村孩子在业余时间帮父母干活。这种在业余生活上同城市孩子的巨大差异将导致许多问题, 尤其心理健康方面。在这一点上, 胡进、黄小萍、彭颂等都进行过相关研究。鉴于此, 本文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业余生活为出发点, 利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获取一手数据与其他资料, 通过多个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考察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业余生活和心理状态, 以透视他们的问题和需要。

二、实证研究

1、数据与样本

本文抽取武汉市晒湖小学和东升小学学生共177人为调查样本, 收回有效问卷166份, 有效回收率93.79%。问卷涉及调查对象性别、年龄、在武汉居住时间、搬家次数、转学次数、零花钱使用情况、父母指导学习时间、每周课余参加体育活动时间等14项问题。

调查样本的年龄范围在9—14周岁, 其中男生98人, 女生68人。首先, 就生活、学习的稳定性看, 多数样本在武汉居住时间较长, 但搬家次数在2次及以上占到总样本的56%, 转学次数在2次及以上的占27.1%, 详见表1。同城市子女相比, 样本搬家次数和转学次数普遍偏高, 说明其生活和学习环境经常发生变化。环境改变后, 通常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期。虽然适应期的长短因人而异, 但总体而言, 这对孩子们融入新环境、结交新朋友、跟上课程学习进度等都不利。

其次, 就父母在课余时间的关心程度看, 选取父母每周陪伴子女学习的时间和每月带子女参加文体活动 (包括逛公园、参观博物馆、科技馆, 去青少年宫、电影院、话剧院、图书馆、书店, 进行体育运动等) 的次数为调查指标, 得到图1和图2。调查样本中, 父母平均每天指导子女学习的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的占到77%, 平均每周参加文体活动不足1次的占到73%。因为工作忙或者力不从心等原因, 大部分父母不过问子女的学习情况, 父母对子女学习的指导时间明显不足, 孩子在放学后处于“放羊”状态, 这对于孩子正确学习习惯的养成造成了不良影响。另外, 父母周末带子女参加文体活动的频率也相当低, 调查中有11%的孩子称从未有过。农民工随迁子女无法享受到城市中专为青少年儿童设立的公共资源。这不利于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 培养自己的特长, 在一定程度上对课外知识的学习也受到阻碍。

最后, 就课余时间的活动内容看, 在课余时间照顾弟弟妹妹、做家务等的样本和参加补习班的样本比例持平, 均有46人, 占全部样本的并列第一, 接着是自己在家看书学习的38个样本, 参加体育锻炼的29个样本紧随其后, 只有7个样本表示会在周末参加兴趣班。数据充分表明农民工随迁子女课余活动的相对匮乏。

2、计量分析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农民工随迁子女业余生活丰富与否的影响因素, 设计从生活、学习环境的稳定性、父母在课余时间对子女的关心程度、业余生活的内容三个方面进行logistic二元模型分析。其中, 以农民工随迁子女回答业余生活是否丰富这一变量为因变量 (“很丰富”和“比较丰富”记为1, “很不丰富”、“比较不丰富”和“丰富”记为0) , 其余指标为自变量。考虑到样本量大小, 自变量都按协变量处理。模型的似然比检验P=0.000。对各自变量的作用进行似然比检验的结果显示全部自变量都有统计意义, 估计系数见表2。

(注:*表示在10%显著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显著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显著水平下显著。)

表2显示, 年龄、在武汉居住时间、是否有个人卧室、搬家次数、转学次数、父母每周指导学习时间以及父母每月带子女参加文体活动的次数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对业余生活丰富与否的态度没有影响, 而每周零花钱数量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对业余生活丰富与否的态度有显著的负影响, 课余参加体育活动时间、对生活的满意态度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对业余生活丰富与否的态度有显著的正影响。其中, 课余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增加一次, 样本回答业余生活很丰富和比较丰富对回答业余生活很不丰富、比较不丰富和丰富的机会比就增加为原来的1.094倍。同样, 样本对生活的满意态度的正向改变将使其回答业余生活很丰富和比较丰富对回答业余生活很不丰富、比较不丰富和丰富的机会比增加为原来的4.997倍。这表明相比生活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对农民工随迁子女业余生活的影响, 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也许更重要。

三、分析与对策建议

1、农民工随迁子女业余生活匮乏的原因

(1) 教育资源投入有限, 无力营造绚烂的业余生活。与城市公立学校相比, 农民工子弟学校在师资力量、学校设施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有限, 农民工子弟学校难以满足学生丰富业余生活的需要。尽管国家政策已经要求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权, 但具体到各地方的政策和实际操作中, 却没有使农民工子女享受公平的待遇。他们面临的制度上的障碍和歧视, 直接影响到其丰富业余生活的获得。在笔者的调查中, 尽管是地处武汉市中心城区的农民工子弟小学, 教室的布置、学生课桌、操场和体育设施等, 与普通小学相差甚远。可想而知, 偏远一点的学校, 其条件更是不如人意。相反, 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儿童, 不仅可以便捷地享受社会和学校提供的业余活动资源, 而且大部分父母有能力支付其参加课余兴趣培养班等的费用。

(2) 社会关注集中课堂, 课余生活关注不够。长期以来, 社会对农民工子女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了课堂:师资投入, 教学基础设施完善, 课本及学习用品的捐赠。此外, 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社会团体组织参与的各种爱心支教活动, 也起到了丰富孩子们课堂学习的作用。然而社会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关注却没能更进一步深入孩子们的业余生活中;没有意识到农民工子女由于缺少父母陪伴引导很少享受公共教育资源和服务全民的基础设施, 以及可能受到社会中不良影响的侵蚀。城市子女在课余时间可以由父母陪伴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丰富自己的知识, 或是参加兴趣班, 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种类, 而农民工子女由于父母工作时间与经济的原因, 很少参与这些有益的课余活动, 极有可能受到不良因素的引诱, 不仅对个人的成长成才不利, 也可能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 改善农民工子女的业余生活需要更多社会关注。

(3) 家庭教育缺失, 不重视业余生活质量。一方面, 受经济所迫, 农民工工作强度较大, 无时间陪伴子女, 同时农民工的工作非常不稳定, 经常因为工作而东奔西跑, 这直接导致家长严重缺乏对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时间。另一方面, 农民工由于自身受教育经历的限制, 家庭教育观念相对陈旧, 比如教育子女缺乏互动、不能正确理解子女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教育方法落后、以及将子女教育问题全部交给学校等。这就直接导致了他们对子女课余生活的缺乏引导, 使得不少农民工子女受到了社会中不良影响的侵蚀。

2、丰富农民工随迁子女业余生活的对策建议

(1) 政府应给予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政府应真正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这个公共品, 把农民工子女教育放在财政预算名单上, 进一步出台政策减少变相收费、变相排斥的现象, 开放公共资源, 改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环境, 为丰富业余生活创造条件。在地方政府的具体实施中, 应从制度上保障农民工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 具体包括: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用工企业的监管, 保证工资按时全额发放, 禁止以盈利为目的强迫农民工加班加点工作, 保证农民工有较充足的时间在子女的课余生活中对其进行引导和监护, 确保子女远离不良影响;导向用工企业对农民工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 改善雇佣人员的生活条件, 从而稳定农民工工作, 减少其流动性, 为其子女稳定地接受教育, 降低对生活环境的适应难度提供基础等。

(2) 社会应更多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业余生活。社会组织和团体可以主动参与到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课余生活的行动中来。目前已有一些企业、志愿者组织和社会团体自发为打工子弟学校捐赠图书, 然而, 这些缺乏统筹、尚未形成规模的捐赠行为还无法惠及全国数千万农民工子女。政府应联合社会力量设立专项基金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 组织志愿者阳光行动等提供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方面的帮助。同时, 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工学校进行资助, 帮助其扩充师资力量, 完善教学设施等。充分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是为农民工子女营造良好的课余学习生活环境的有力保障。

(3) 农民工应提高家庭教育意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农民工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 工作时间占用对子女教育的时间, 工作流动性强, 生活条件简陋的问题, 家庭教育在农民工子女的成长过程中严重缺失, 这对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处于启蒙期的孩子来说会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社会应加强农民工对子女教育及课余生活重要性观念的认识, 针对农民工普遍存在的教育等同于学校教育的观念, 应以社区或企业为基本单位, 宣传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 树立为孩子创建积极健康的课余生活的目标, 从观念上重视家庭教育。

摘要: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徙和日益明显的流动人口“家庭化”趋势, 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 尤其是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业余生活对社会和个人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武汉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随迁子女为研究对象, 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发现, 农民工随迁子女对业余生活丰富与否的态度受生活、学习环境的稳定性, 父母的关心程度, 以及业余时间的活动内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论生活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如何, 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是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 从政府、社会和家庭三方面, 对进一步改善农民工随迁子女业余生活提出建议。

3.扬州市业余网球消费现状调查 篇三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对扬州市网球消费者的相关特征和消费水平进行调查,了解扬州目前网球消费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参考。希望本研究对该市乃至苏北其他城市全民健身运动更好的开展、体育经济的发展提供积极的现实意义。

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扬州市大众网球消费现状进行了调查,根据目前扬州市业余网球消费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不足和发展所遇的瓶颈,并对扬州市大众网球运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究,旨在大力宣扬网球文化、培养网球人口以及为城市网球运动更好的开展做出展望。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本文以扬州市区网球爱好者和消费者的消费特征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查阅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以及逻辑推理法应用到对扬州市业余网球运动发展及对策的研究中,探讨其现状与发展对策,为促进扬州市业余网球运动的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

结果与分析

扬州市网球消费者的特征调查

消费者年龄和学历特征调查。扬州网球消费者的学历层次较高,在调查的200名消费者中,本科以上学历的消费者超过50%,符合网球运动“高学历”的特点。

从年龄结构上看,中青年是消费者人群的绝对主力,其原因是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亚健康问题起来越突出,而网球有着娱乐和健身双重的作用吸引了一大批人群,特别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

消费者的职业和收入特征调查。据问卷调查显示,40%的消费者为公务员,17%的消费者为私营业主,16%的消费者为公司高管,普通职员的比例达到17%,学生和其他职业分别为4%和6%。

扬州属于江苏的苏中板块,2016年城市可持续发展在江苏排在第七位,人均GDP达49560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30690元,2014年35690元,2015年42560元,2016年达到49560元,近5年来年均增长14%;随着收入的不断增长,居民消费潜力明显增强。从上表可看出,扬州的网球消费群体中以较高收入人群为主,89%的消费者月收入都超过5000元,年收入超过60000元,在扬州地区属于较高收入者,他们工作和收入都较稳定,因此有了一定的可支配时间和经济保障来进行网球健身运动。

消费者参加网球运动的动机调查与分析

扬州的网球消费者参加网球运动的动机有多种多样,通过调查,强身健体仍是消费者追求的首选目标。目前我国大众参与网球健身娱乐的方式也多样化,较为典型的有家庭式为单位、朋友亲戚圈为单位等方式,说明网球运动的健身、娱乐、高雅的特点已被大众接受,消费者在参与网球运动时不仅体会到带来的强身健体效果,同时也享受到通过网球运动带来的乐趣,增加了与人交往,扩大自己的视野。

扬州大众网球消费者消费支出调查与分析

根据《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中国群体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走向与对策》和《对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等调查,居民的参与体育消费承受力差别巨大。就国内网球消费市场而言,消费能力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①、单纯实物消费层次:消费承受能力以购买低档网球拍和球为主。参与消费的方式主要是对墙锻炼、利用公共场地或免费场地练习等。此消费能力的群体占为数不多。②、公益福利性消费层次:消费承受能力以购买中档网球拍、网球运动服饰、网球运动耗材为主。参与消费的方式是利用公共场地或免费场地、中低价有偿使用场地等进行网球锻炼和练习。此消费能力的群体是当前业余网球运动开展的主力军,占有绝大部分。③、市场价格消费层次:消费承受能力以购买高档网球拍、名牌网球运动服饰、名牌网球运动耗材为主。参与消费的方式基本是以会员的方式加入网球俱乐部,享受优质的场地和服务进行网球运动的锻炼。

从表2可看出,扬州的网球消费者是以实物消费为主,其它消费比例不高。从表3看出,61.5%消费者的年消费金额2500-5000元左右,其中网球拍属于网球耐用品,一般在400元-1500元之间,其余是打球费用(包括请教练、场地费用等)、参加比赛费用和交通费等。

扬州大众网球消费者网球场地选择倾向

扬州市大众网球消费者网球场地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场地位置、网球氛围好,交通便捷;二是教练水平要高;三是场地费用合理。

扬州市网球消费的趋势

2016年,扬州“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等全民健身热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花钱买健康”的意识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扬州市民对健身运动的认识已到较高的程度。作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城市,扬州市在不断地加强自己各方面的硬件设施,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以方便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随着近几年扬州房地产业的兴盛,高档住宅小区中的网球场也越来越多,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在体育设施上的不断投入,网球运动场地数量的增加是必然趋势,将会有更多的消费者参与网球运动,从而带动整个扬州网球产业的发展。

结论

(1)扬州市业余网球人口主要是由公务员、私营业主、普通职员和公司管理人员组成:网球消费分为三个档次,以月消费500元以下居多。大部分网球消费者年消费在2500-5000间,以实物性消费为主。应该重视网球文化的宣扬,扩大消费者的消费视野,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意识。

(2)网球消费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大众参与网球的热情,目前的网球消费总体水平仍然较高。场地的建设和收费应考慮更多大众的消费水平,一些中低档和免费的场地是吸引大众参与网球主要因素之一。

4.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调查分析 篇四

我们本次调查的主题是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调查分析,通过本次调查,就能够让我们对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此,谢谢你腾出宝贵的时间来填写我们的问卷。

1.性别()

A男B女

2.在业余生活中你如何对待做兼职()

A 锻炼自己,及早适应社会B 赚钱C 两者皆有D 不想做

3.您除了双休日、节假日之外,每天拥有的业余时间()

A 1-2小时B 3-6小时 C7-9小时D 9小时以上

4.您认为你的业余时间是否充裕()

A远远不够B 刚刚够用C时间很充裕

5.业余时间您一般在哪里()

A宿舍B教室C 街上D 娱乐场所

6.业余时间您一般与谁在一起()

A 女朋友B 同学C 个人D其他

7.业余生活中,您一般与人交流的方式()

A打电话B上网C面对面交流

8.您业余时间一般在做什么()

A上网B学习C恋爱D 逛街E运动F兼职G 其他

9.在业余时间里使用电脑的目的()

A玩游戏B 查资料C看电影 D 聊天 E其他

10.您一般怎样安排你的业余时间

A自己安排 B看朋友安排 C其他

11.业余时间您一般会关注()

A国家大事B 社会动态C娱乐新闻D其它

12.在大学里您参加过几个学生社团()

A0B1C2D 3个及以上

13.你每天花多少时间上网()

A不足1小时B1-2小时 C3小时及以上

14.你认为业余生活对您有什么样的影响()

A学习有所提高B增进了和同学之间的友谊C增加了社会经验D拓宽了知识面 E其它

15.您觉得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时间的合理分配对你今后的发展影响大吗()

5.大学生业余生活状况调查 篇五

摘要: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在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的同时,也应该更多地关注和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本篇调查报告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我校的2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从大学生的各种业余生活状况出发,研究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娱乐、健身等调查项目,从不同的方面做比较分析,找出隐藏在大学生大学生活的动力,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同时,随着大学生独立意识增强、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逐渐增多,大学生对业余生活的时间安排与利用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业余生活质量也不断随之下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甚至造成学生行为偏差。因此,增强大学生对业余生活的认识,控制业余生活的负面影响,提高大学生业余生活质量尤为重要。本篇调查报告以此为目的,阐述大学生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以及提供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调查报告;大学生;业余生活;合理安排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我组社会调查研究的调查总体是我校在校所有大学生,抽样对我校在校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在调查时注意了男女的调查比例,以方便调查的研究与分析。

(二)调查方法

为了解我校在校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状况,针对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话题,采用抽样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状况。本小组成员在2013年6月7日展开了对我校在校200名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状况调查,问卷采用自填式及匿名的方式,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进行调查。本次分发调查问卷200份,收回共20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94份,无效问卷6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统计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调查中有57人选择了每天大概拥有的业余时间是3-5小时,89人选择了6-8小时,从抽样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在校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所拥有的时间是比较充裕的。在校大学生在安排自身的业余生活时候,超过50%的在校大学生是偶尔或者不安排计划表,业余生活没有一个时间规划,对自身的在校生涯没有一个具体的规划方案。但是,在问卷调查结果中认为自身的业余生活比较合理或者非常合理的人数却不超过25%,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认为在校业余生活比较一般或者不合理,在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还能认识到业余生活的不合理的地方。50%的在校大学生在问卷中选择了学习、运动、逛街这三项,紧接的是上网或玩游戏,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比较单一,大多数都是徘徊在这四项之中,问卷中超过50%的在校大学生选择了学习的时间为1-3个小时,同时认为业余时间应该用来学习,这些调查结果说明了学习是在校大学生业余生活首选的度过方式。其次,超过一半的问卷填写者选择了在业余生活中得到了知识和社交技巧,而少数的问卷填写者认为得到了实践能力,大学生在业余生活中得到的东西也是不尽相同的。90%以上调查对象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业余生活,其中1/3的在校大学生选择自己的室友进行分享,另外有1/4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与男(女)朋友进行分享,在校的大学生普遍采取了就近的原则以及根据人际关系距离的远近来选择分享自己的业余生活。

(二)问卷统计分析

通过本次的问卷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当代的在校大学生有着充裕的业余时间,也说明了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改变自身,完善自身。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当代的在校大学生缺乏一个规划安排的生活习惯,导致了许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该往哪走,在进了大学的校门时而丢失了最初的目标。虽然很多的大学生都意识到了自己业余生活的不合理,但是很少会有人去改变自身的业余生活。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存在相当大的问题,首先是大量的剩余时间为他们创造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高中灌输式苦行僧式的生活让大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厌倦之情,不断放松自己,学校在介入学生课余生活时力度不够,形式单一,内容陈旧,导致大量的学生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网络上,同时上网内容只是聊天和游戏,使得大学生的环境更加良莠不齐,另外大学恋爱也在普遍满蔓延,它将成为网络之外另一种摆脱空虚的方式,第二,人际关系的缺乏,使大学生更面临一种焦虑感,功利化倾向不断加重,大学的素质培养与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产生了冲突。即使是在学习的同学,动机也很复杂,不排除是为奖学金而去。但是学生在潜意识里是要求上进的,只是目标不明确,人生没有规划,再加上大量时间由自己支配,最后变成了毫无章法。

三、结论

(一)无计划,无目标

根据调查的结果分析,当代大学生拥有充裕的业余时间,也造就了大学生们在校所面临的困境,不知如何去选择,不知如何去做。大部分的入校大学生在经历了高中的奋斗后,进入校园变得无所适从,面对大量的时间不知道规划自己的业余生活,这更加造成了无计划无目标的盲目境地。通常处于无目标、无计划的状态,不利于大学生培养自身的各种能力,虚度许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中,正是大学生前往未来的重要阶段。

(二)偏移性

对于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很多人在校园中逐渐的偏向于一种或几种项目,但是这些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并不是长久的,也就是说与设定的目标不同,在校园生活中他们会偏离他们的目标,转而对另外的事情感兴趣,但也不会长久。而当代大学生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的困惑与不解。首先,大部分的在校大学生缺乏制作生活规划的习惯,容易受从众心理的影响,盲目的追求不适合自身的东西,从而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三)心理因素

在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中,90%以上的在校大学生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业余生活,同时50%的都意识到自己的业余生活不合理或者一般。但是,从调查对象分享对象中来看,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不愿意过多的与他人的交流,而局限于自己比较亲密的朋友、家人、室友,限制了当代大学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封闭的内心心理,考虑许多不必要的因素,致使自身在社会交往中畏首畏尾。想要克服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影响。由于中国传统观念的存在,许多人想要做的事情,顾虑太多不能实现。其次,众多的大学生不愿意面对让自身尴尬的事,导致许多有益的事被有意的避免了,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对于校园文化也有不小的负面影响。

四、建议

(一)良好的环境

对于当代在校大学生来说,学校是学习求知的地方,这说明了各高校需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好的“学风”和安静的环境以供大学生们更好的拥有学习的上进心。学校可以从思想上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努力学习,从而是大学生养成合理安排自己业余生活 的习惯,为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大学生趋向于认为业余时间应该由个人去安排,无须学校去管。大学生希望课余活动可以自由安排,所以对于大学生业余时间安排各大高校可以采取引导的方式,号召教师在课堂上,在学校的各种传播媒介采取启发诱导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安排业余的生活。当代大学生大多希望“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健全各种管理制度来加以引导”,而且大学生也热切要求能利用业余的空闲时间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参加社会上的实践活动,从而了解社会,培养自己的能力,为日后能有效地胜任各项工作打下基础。学校现阶段的客观条件还存在一定的制约性,但是可以做出行动,做出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选择,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改善并创造条件,逐步满足大学生的多重需求。

(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身子女,他们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下,极易形成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状况。随着大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越来越强,过去那种由直接强化或外来影响而形成的价值观、人身观的情况愈来愈少,而主要依赖于青年学生的同一化过程。同一化过程本来是一种无意识的学习过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无意识的学习可以转变为有意识的学习榜样、效仿榜样。而在青年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过程中,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因而,从价值观的形成来看,我们应该鼓励大学生多向社会上各方面有专长的榜样学习,这样一来,既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良好人格,同时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三)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业余生活

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织形式,是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大舞台,在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术型社团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用型的社团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弥补知识和能力的缺陷,达到知识结构的完善、基本技能的提高;娱乐型社团活动可以转移学生内心的紧张情绪,从而调节机体的平衡,缓和不良的困惑和压抑,恢复正常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参加社团文化活动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良好渠道,在社团活动中,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其个性、爱好、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发展,人格也不断完善。所以,正确地看待社团文化,有益于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而面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多层次、多格局的发展情况,单一的社团文化似乎也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我们可能要在社团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上多做一些研究。内容上要处理好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的关系,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高层次的文化活动;形式上不能隔开校园与社会的思想和文化交流,校园师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和载体全方位接纳外界信息,经加工后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内容上的丰富、形式上的活泼以及贴近现实生活,这样的社团才能让现在的大学生喜欢并关注。

五、结尾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是非常重要,不容忽视的。大学校园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除了日常的教学活动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讲座、文娱活动、社团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的确是令人眼花缭乱,但如何安排课余时间我们又常常心中没谱。

首先,制订一份学习和休息的计划,这样能使我们的休闲和学习有条不紊地进行,使身心得到有效地放松和调适。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兼顾多个方面充分利用时间学习课外知识,发展个人素质和能力。其次,要对自己在近期内的活动有一个理智的分析。看看自己近期内要达到哪些目标,自己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各种活动对自己发展的意义又有多大等等。然后做出最好的时间安排,并且在执行计划中不断地改善和发展。努力克制受到他人的影响而打乱自己的课余生活计划的现象发生。

6.大学生业余生活调查报告 篇六

经历了残酷的高考,我们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与高中初中相比,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课余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然而,并非每位大学生都能处理好学习、生活、社会活动中的矛盾,合理的安排和规划课余时间。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如何处理、协调这些学习与生活间的矛盾,帮助大学生合理有序的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提高课余生活质量,我们在本校的寝室以及教室等地方展开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大一新生,发放问卷30份,回收问卷30份,有效问卷30份。在经过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我得出以下结论,并提出几点自己的建议。

总体来说,大学生课余生活时间充裕,但是对于时间的安排上,有大部分同学的安排不合理,把过多的时间和金钱浪费在上网玩游戏上。

1.有60%的同学在双休日和节假日外拥有3-6个小时的业余时间,27%的同学拥有6-9个小时业余时间,仅仅只有3%的同学不足3个小时,可见,占大多数的同学的课余时很充分的,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2.业余时间里面,有43%的同学选择在宿舍里面学习,有40%的同学选择在图书馆和教室学习,余下的同学则是会在校园幽静的小道里学习。在业余的看的书籍,有50%的同学喜欢科幻类,有37%的同学喜欢杂志类,其余13%的同学喜欢哲学类或者言情类。

3.电脑使用过度频繁

在业余时间里面有40%的同学使用电脑为了聊天,37%的同学使用电脑为了玩右戏,而用电脑进行查阅学习资料以及学习应用软件的只有23%。这体现了同学们使用电脑的情况,并不是那么乐观。此外,有77%的同学在上网娱乐方面安排的业余时间最多,17%的同学讲时间那排在运动上最多,余下的6%的同学为其他,在学习上安排时间最多的,一个同学也没有,这不得不让我感到惊讶。

4.社团生活很少

有60%的同学没有参加任何一个社团,参加一个社团的占了30%,而参加两个社团的,仅仅占了调查总数的10%,参加超过两个社团的同学,一个也没有。社团活动能够锻炼学生处理事情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入社团已成为大学生融入象牙塔的选择,是培养交际能力的场所,但是这参加人数让然觉得我们身处的并不是大学。

5.对自己生活感到满意的同学很少

有57%的同学觉得自己的生活很一般,有27%的同学觉得自己的生活很无聊,不满意,对自己生活满意的同学,仅仅只占了16%;在对于课余生活安排规律与否的调查结果里显示,有66%的同学觉得自己的业余生活不规律,有7%的同学觉得自己的业余生活介于规律与不规律之间,余下7%的同学觉得自己的业余生活安排规律。

6.对于学习的态度

有50%的同学对自己的学习很重视,有40%的同学对于学习一般重视,只有10%的同学是过一天算一天的态度,在自习时,有60%的同学选择做专业作业或者看专业的课程,有的同学17%的同学是看课外书籍,有23%的同学很少去上自习,然而,去自习时看英语的同学一个也没有。

7.时间安排

有50%的同学平均每天学习的时间为1-2小时,有30%的同学为2-3小时,有20%的同学学习时间超过3小时;有40%的同学平局每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1-2小时,17%的同学每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2-3小时,有33%的同学每天使用电脑的时间超过3小时;有60%的同游每天平均运动1-2个小时,有20%的同学每天运动时间不在半个小时,而余下的20%的同学则超过了两个小时。

我的建议

1,学校要为大学生创造好的环境。

学校是学习的好地方,这也要求各高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好的学习和环境是一所高校必须达到的要求。这要求学校从软硬件实施上能满足大学生学习的需要,从思想上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努力学习,提高自己。

2,重视课外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但现代社会要求的是德才兼备、有知识、有能力、能创新的开拓性人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应试型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之中,第一课堂为大学生提供了专业知识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它培养的是大学生的专门能力,而素质教育则要求除了专业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应该是整个人的素质的提高,这不是第一课堂就可以实现的。

3,合理使用电脑,避免沉迷于网络游戏。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合理使用。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信息,开拓眼界,不断提高自己。而且培养更强的自控能力,学习与娱乐兼得,避免沉迷于网络游戏。我们这次调查针对的仅仅是大一的新生,因为大一新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对突然多出来的业余时间没有一个好的规划和安排,导致了大多数学生沉迷于网络,希望学校对此进行教育,我们的大学生活是美好的,不仅仅只是电脑而已。

4,把自己从单一学习的枯燥之中拉出来,丰富课余生活。

学习之余,大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社团开展的各种活动,如运动会、足球比赛、卡拉OK大赛等,还有校内外各类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各类学术社团组织的学术节、模拟股市、学术论文大赛等等。除了这些活动外,大学生也可以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志愿者活动、创业活动等实践服务型活动。总之,大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兴趣爱好及个人发展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余活动。

7.业余文化生活调查 篇七

因此,对城镇居民的业余篮球运动问题作出调查,进一步了解业余篮球运动的开展情况对分析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业余篮球运动是指篮球爱好者在空余的时间里, 运用各种篮球技术进行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愉悦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活动。它主要包括晨练、午间练、下午练、周末练、家庭体育、 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等多种组织形式和内容。培养人们终身体育的意识,有助于培养现代人的思维,在体育运动熏陶和培育下, 人们的生活方式必然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样,从而使传统生活方式得到彻底改变[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坛厂镇、中枢镇、鲁班镇、茅台镇四个镇为典型代表调查仁怀市的业余篮球运动锻炼开展情况。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发放《仁怀市城镇居民业余篮球运动的调查问卷700份,回收682份,回收率95.5%,有效问卷665份,有效率95.5%。

1.2.2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的书籍,期刊中国知网对仁怀市城镇居民进行分析。

1.2.3数据统计法

运用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晨练与午间锻炼情况

调查发现,有92%的民间自发组织,只有8%社区组织。晨练与午间锻炼是学生的活动,是由学生在学校自发组织,而学生还在学校学生会成立了体育组,专门组织业余篮球友谊赛,并在课间操结束后进行公布业余篮球比赛得分情况。这种实施的方法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锻炼意识,有利于增强的体质,提高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学生自愿积极效果明显。而下午和周末练是由社区组织的也有少部分是自发,由于工作和其他种种原因, 效果不明显。

调查显示:仁怀市业余篮球运动喜欢的男生比女生多3.2%, 结果表明:男生相对偏爱于业余篮球运动,学生爱参加业余篮球运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8.3%,这是由男生性格所决定的,此结果说明业余篮球还未完全发挥本身的价值,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篮球的认识不够。

调查显示:参加业余篮球运动665人中,社会成员中男性和女性与学生中男生和女生总数所占比例相差2.9%,这表明也业余篮球在城镇居民深受欢迎,居民对体育锻炼有初步认识。

2.2城镇居民业余篮球运动的持续时间

调查显示:从城镇居民参加业余篮球运动时间的长短来看, 超过一小时的人数占23.2%,说明了城镇居民坚持业余篮球运动的达到每天锻炼1小时的人数偏少。大多数参加业余篮球的人都集中在30分钟至60分钟,健身效果中等。36.2%的城镇居民低于30分钟,锻炼的时间不够,锻炼效果不明显;分析得出: 缺乏社会指导员进行正确的指导以及场地过少,此外,由于工作压力大、业余时间陪家人等是参与业余篮球运动时间少的直接因素。

2.3城镇居民业余篮球运动的次数

调查显示:44%城镇居民的能每周参加的次数在1-2次, 3-4次锻炼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2.7%,说明了大部分的居民都在进行业余篮球运动,只有少部分城镇居民5次以上,还有15.9%的城镇居民一次都不参与业余篮球运动,因此,城镇居民参加业余篮球运动的次数明显达不到国家《体育与健康》的标准,所以,需要专门社会指导员指导进行正确的锻炼,同时家庭, 学校、政府及相关体育部门的三者的重视,提高居民的认识,让城镇居民合理锻炼,从而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2.4城镇居民业余篮球运动强度

调查显示:从表5看出仁怀市业余篮球运动占中等偏小强度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66.5%,而大强度运动占14.2%,无运动强度19%,而达到中等强度的学生占25.2%。说明,居民盲目进行体育锻炼,分析其主要缺乏职业的社会指导人员,管理体制的不合理。

2.5影响城镇居民参加业余篮运动的因素

表6分析原因:工作时间和工作压力是影响城镇居民参加业余运动的主要因素,虽然国家倡导全民健身,强调减轻工作者负担,但是,为了生存得更好,思想观点偏重于工作,忽略了锻炼。所以,要从源头上解决城镇居民缺乏锻炼的问题,政府合理调整管理机制,注重民主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3结论

(1)城镇居民未能正确认识运动对工作、学习、生活的积极作用。由于工作、学习、生活压力过大以及缺乏体育锻炼方面知识,城镇居民对业余篮球兴趣不是很浓厚业,余篮球运动未能真正在城镇居民生活中体现其价值,而生活方式的巨变加快了业余篮球大众化的进程,篮球运动优点也从体育项目中突显出来。 (2)公共体育服务资源配置问题。体育设备不完善、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不足、公共场所场地未完对外开放、部分场地处于闲置状态、资源配置不合理或太老化、没有社会指导员、存在安全隐患等。(3)管理制度不合理。首先,管理者组织不合理、体育经费运用不合理等使得社会指导员没有固定的收入,以至于缺乏专业的社会指导员。其次是没有规范的管理制度,从而影响了业余蓝球运动开展。

摘要:培养人终身体育的意识,有助于培养现代人的思维,在体育运动熏陶和培育下,人的生活方式必然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样,从而使传统生活方式得到彻底改变。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以及数据统计法对仁怀市业余篮球运动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居民实际参加业余篮球运动的时间很少,城镇居民对业余篮球运动的认识不够;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经费来源狭窄均是影响城镇居民参与篮球运动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城镇,业余,篮球运动

参考文献

[1]杨霆,杨文轩.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10,225.

8.中学生业余党校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八

一、對学生业余党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适应时代的变化,使中学生业余党校活动在创新中寻求新载体,新方法,实现新突破,新发展,彭阳一中于2015年10月,在高中三个年级56个教学班的239位先进学生代表中进行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调查设计两个方面内容:1、你对参加业余党校学习的认识;2、你对我校中学生业余党校工作的看法。每个方面内容又包含若干项指标,调查结果如下:

1、你对参加中学生业余党校的认识。①你为什么要参加业余党校学习?了解党的基本知识87、1% ,班主任要求 6、6% ,班上的同学都来 2、9% ,好玩,搞不清楚2、5%;②你希望通过学习得到什么? 提高自己对党的认识 31、5% ,为参加党组织作准备 57、7% ,清楚怎样才能加入党组织 6、6%,提高在班内的威信3、3% ,很有必要 77、2% ,对要求入党的人才有用 6、6% ,提高在班内的威信 3、3% ;③你认为参加党校学习对你个人 ?很有必要 77、2%, 对要求入党的人才有用 9、1% ,不太理解,不太清楚8、3% ,十分多余5% ;④开展党的“保先”教育活动有无必要 .很有必要43、2% ,有必要 48、1% ,没必要 1、7% ,无所谓 6、2%;⑤高一阶段报名参加党校学习目的 .积极上进,争取入党66% ,想多学点知识 23、7%,差不多的同不都报了 3、7% ,其他5、8% .

2、你对我校中学生业余党校工作的看法。①你认为最近几年,我校每届发展10名左右学生党员,数量多不多? 太少了53、5% ,差不多 36、9% ,太多了 7、5%,不知道 2、1%;②你觉得我校的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状况如何? 很好 14、1%,好 29、9%,一般 46、1% ,不好 10% ;③你认为我校学生业余党校安排的学习内容怎么样? 很好 16、2% ,好 39、4% ,一般 38、6%,不好 5、8%;④你认为我校学生业余党校的学习形式怎么样? 很好14、9% ,好 30、3%,一般 45、2% ,不好 9、1%;⑤校学生业余党校辅导老师讲课的质量如何? 很好17、8% ,好 42、7%,一般 32、8% ,不好 5、4%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中思想主流是健康的,对中学生党校活动的积极意义有广泛的认同。但是,社会上不良思潮对中学生消极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中学生党校活动内容、形式需加大创新力度。调查中所发现的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寻求加强中学生业余党校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二、对学生业余党校教育策略的思考

1、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贴近社会发展实际。我们在学生业余党校实践中作了如下尝试:在学习教育中,引入管理对社会的巨大促进作用,引导学生对个人社会价值与社会发展统一性的理性思考,促进学生干部对自己素质和潜能的重视;实际工作中积极创设发挥学生干部才能的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努力使学生干部在工作中感受到通过自身努力使集体学习和活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入党对象培养等各个环节肯定学生干部的价值,强化学生干部荣誉感。我们希望通过以上探索切实提高业余党校学员的综合素质,为升入高一级学校,进入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2、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思想实际。首先,要坚持目标的层次性,对不同年级段学员提出不同的要求。目前,我们已经构建了高中三年四个阶段性教育层次。第一层次:面向全体团员的党知识启蒙教育。第二层次:在高一年级中成立普通教育班,对团员中的先进分子进行培养。第三层次:在高二年级中成立优秀学员班,对党校学员中的先进分子进行理想前途教育。第四层次:在高三年级中成立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班,重点抓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工作。今后要根据学生特点的变化使各个层的教育活动内容不断完善,使其更具体化,增强可操作性。

其次,要充分体现学员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必须经过道德认识和体验,实现道德教育转化为道德行为。因此,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自我教育。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我们的教育不是从青少年出发,而是把青少年作为被塑造的客体,这样造成与目前青少年主体的核心价值相背离,影响教育的实效性。学生业余党校教育活动应充分体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把总体教育要求和学生思想实际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要直面广大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使教育内容更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增强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和自律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选择。在活动设计上要积极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总之,要切实做到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目前,学校仍然主要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忽视德育过程中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道德教育结果认识与行为严重脱离。在道德认识上都知道那么做,但道德行为却做不到,已经成为学校德育最棘手的难题。此类问题在学生干部,党校学员中也很突出。因此,我们认为在党校学习内容安排中要以学校德育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为主题,把矛盾摆在学生面前,通过讨论提高认识。

道德养成是一个知情意行并存的过程。因此,体验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及成长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学生业余党校教育应加强实践环节。首先,通过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开展“献爱心、送温暖”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崇高道德情操的实践活动体系。其次,强调业余党校学员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要从班内或身边的小事做起。充分发动学生干部、业余党校学员积极参与校园文明岗建设,提倡为学校和广大同学服务。再次,开展演讲、辩论等活动,提升道德认识水平。

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为了促进中学生业余党校工作的健康发展,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切实地把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培养为政治忠诚、学业优秀、行为表率的先锋战士。

上一篇:最富有深意的离别赠言下一篇:浅谈如何防止网站内容被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