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2024-10-14

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精选8篇)

1.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篇一

“十五”时期,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过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经济获得了较好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一)城市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收入结构发生变化。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63.41元,比2000年的5628.31元增长25.5%,年平均增长5.1%。从收入构成来看,2000年到2005年,工薪收入由4732.70元上升到5055.95元;经营性收入由151.60元上升到835.82元;转移性收入由449.37元上升到1233.82元,转移性收入中,养老金或离退休金,由210.35元上升到861.16元;财产性收入从192.37元下降到166.05元。借贷收入从2301.65元下降到1650.70元,借贷收入中,提取储蓄存款额从1441.10元下降到1153.28元;人均借入款341.87元与2000年基本持平;住户贷款从451.11元下降到94.97元。

(二)农村居民收入稳中有增,收入结构变化较大。“十五”时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520元增加到1643元,增长8.1%。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从325.31元上升到515.39元,其中,从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36.19元,减少39.5%,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273.01元,外出从业得到收入206.19元,分别增长100%、59.6%。家庭经营收入从1796.50元上升到1884.07元。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1721.57元,增长10.4%,第二产业收入48.31元、第三产业收入114.19元,分别下降49.3%、24.7%。财产性收入27.16元,是2000年的3.9倍。转移性收入184.12元,下降6.1%。

二、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状况也随之不断改善,逐步向消费需求多元化,消费结构合理化方向发展。在追求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人民生活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

(一)食品消费由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高

餐桌上的饮食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主食减少、副食增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由吃饱转向吃好,已成为全面反映城乡居民的饮食消费观。

2005年与2000年相比,城市居民人均用于食品消费支出从1739.44元上升到1934.96元。从食品消费构成来看,人均消费粮食251.57元,增长1.2倍;肉禽及制品401.91元,增长64.1%;油脂类90.15元,增长87.8%;蛋及蛋制品52.08元、水产品类39.97元、鲜菜162.12元、干鲜瓜果类136.59元、奶及奶制品41.06元,分别增长18.3%、54.9%、6.5%、45.9%、20.8%。

农村居民2005年人均食品消费支出890.92元,与2000年相比,增长13.9%。从主要食品消费量来看,主食消费支出减少,副食消费支出增加,粗粮减少,精粮增加。2005年与2000年相比,人均消费粮食178.19公斤,减少37.5%;薯类7公斤,减少87%;玉米39公斤,减少33.9%;豆类及制品6.4公斤、蔬菜瓜果类162.83公斤,分别增长34.5%、5.1%;奶及奶制品消费量比2000年增长5倍。恩格尔系数51%,下降了6.4个百分点。

(二)衣着向中高档方向发展

从衣着消费的档次看,城市居民的衣着从低中档提升到中高档次。衣着观念从穿暖穿好逐步向追求品牌化、高档化、时装化、个性化衣着观念发展。农村居民的衣着消费也有了很大改观,已由过去缺衣置衣的被动消费过渡到注重服装面料、款式、品牌及整体搭配的主动消费。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670.56元,比2000年增长14.8%。其中,人均购买各种服装支出486.62元,增长24.3%;平均每件服装的单价91.98元,增长63.5%。

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购买衣着89.52元,比2000年增长34.1%。平均每件服装的单价36.45元,增长24.1%。

(三)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十五”时期,我市城乡居民更加注重住房条件的改善。城市居民的住房朝着宽敞明亮、装修高档、功能齐全、使用方便的方向发展,有相当多的家庭,在拥有旧房的基础上,再买高档新房,旧房用来出租,增加收入。少数人家还住进了建有车库的别墅式住宅。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消茅”工程,财政投资2620万元,建房面积435187平方米,解决了5593户农村特困户的住房问题。让全市所有农村特困户告别了茅棚、岩洞,住进了

宽敞明亮的新房。再加上农村“五改三建两提高”的文明新村、生态家园建设,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池,建农家房舍,建致富园;让农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卫生、燃料使用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8.9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62.8%。城市居民的住宅中,26.4%属单栋住

宅。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拥有住房面积38.46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7.7%。平均每个农村居民拥有钢筋混泥土结构面积的房屋7.3平方米,增长59.7%。18.6%的城市居民用上了方便、卫生的天然气,部分农村居民用上了液化气,使用柴草作燃料的农户由2000年的50%,减少到15%;农村居民用水也得到改善,使用自来水的农户占36%,增长19%。

(四)医疗保健意识进一步增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希望,健康长寿成了每个人的追求目标。城乡居民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大幅增长,支出比重明显上升。

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390.98元,比2000年增长80%,占消费支出的7.5%,上升3.4个百分点,其中人均购买滋补保健品15.23元,增长2倍。农村居民人均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也大大增加,2005年为81.59元,比2000年增长53.9%。

(五)交通通讯成为消费亮点

“十五”时期,我市的道路、通讯设施进一步改善,为城乡居民提高交通通讯消费水平创造了条件。城市居民已经不满足于将摩托车作为家庭交通工具,纷纷将目光瞄准家用小轿车,部分收入较高的家庭购买了私家小轿车。通信业发展迅速,手机普及到城市和乡村的每个角落。

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用于交通通信支出556.12元,比2000年增长61.2%,其中,交通支出184.63元,增长15%。“十五”时期,购买家用汽车的户数明显增多,2005年每百户城市居民购买家用汽车达2.11辆。通讯消费水平飞速发展。2005年城市居民通信支出371.49元,比2000年增长90.5%,其中,购买手机、座机等通讯工具人均支出90.38元,增长4.3倍。每百户城市住户拥有移动电话128部,增长17.3倍;人均通信费用支出也由2000年的173.14元上升到2005年的281.12元,增长62.4%。

农村居民的交通通讯条件也有很大改善,表现在支出增加,比重上升。2005年,人均用于交通通讯支出为167.69元,比2000年增长2.4倍;交通通讯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6%,上升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每百户购买摩托车15.85辆,上升4.3倍。2000年农村居民每百户只有0.38部手机,2005年每百户拥有手机数达到了55.5部。

(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加,精神生活日益丰富

“十五”期间,城乡居民不仅物质生活得到较大改善,而且精神生活全方位得到提高。城市居民教育费用由人均456.9元,下降到325.75元。人均用于参加健身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的支出费用238.3元,增长1.1倍。

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用于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162.9元,比2000年增长28.1%,其中,人均文化教育娱乐用品支出39.4元,增长29%。文化教育娱乐服务费支出123.5元,增长27.9%。用于休闲、旅游的支出费用比2000年增长2倍。

(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加,家庭耐用消费品增加

2005年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2376.55元,比2000年增长1.7倍。五年中,城乡居民在解决吃好穿好的同时,还购买了科技含量高的大件耐用消费品,积累了家庭财富,提高了生活质量。除交通通讯工具成为消费热点外,其他高档家庭耐用品的拥有量也显著增加。2005年末,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21.06台,微波炉13.85台,彩色电视机116.34台,空调25.46台,分别比2000年增长2倍、3.6倍、16.3%和7.5倍。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话27.7部,比2000年增长8.6倍,移动电话由2000年每百户0.38部增加到55.5部;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63.4台、电冰箱4台、洗衣机43.6台、电风扇51.5台,分别比2000年增长3.2倍、1.5倍、1.6倍和81.5%。一些农村居民还用上了微波炉、淋浴热水器等高档耐用品。

三、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回顾过去的五年,**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给全市人民带来了巨大实惠。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缓慢,大大低于城镇。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与收入增长不协调。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0年增长了25.1%,但消费支出仍停留在2000年的水平,还有一部分家庭只满足于吃、穿、住等基本消费。2005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比2000年增大2.5个百分点。农民的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质量不高。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收入是基础,因此,“十一五”时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一)努力增加城市居民收入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提高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进一步完善失业、医疗、养老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强社保基金的筹集与管理,真正做到专款专用。保证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费和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费按时足额发放,把定期救助与一次性救助、大病救助、意外伤害救助结合起来。从法律上规范城镇的社会救济标准、救济对象、政府责任等,使城镇社会救济各项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社会化的轨道。

2、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城镇就业机会。城镇就业是收入的主要增长点,因此,必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效提高就业率,使更多的人能够获得稳定收入。一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紧紧围绕优势资源开发,进一步加快推进工业兴市步伐,上大项目,抓支柱产业,建工业园区,积极招商引资,提高竞争力,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增加就业岗位。二是加快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发展。**具有生态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文化特色鲜明的优势。要将旅游业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围绕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带动交通、餐饮、住宿、商贸及娱乐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三是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企业改制的下岗工人和政府精简机构的分流人员,大部分流向了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缓解就业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民营企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政府部门应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引进人才难,经营待遇不平等的问题,促进全市民营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3.将城镇就业工作列入社区发展建设规划。从低收入群体现状看,就业集中在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这是今后失业人员的主要就业渠道。在具体就业区域的选择上,社区服务的潜力很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城镇建设现代化的趋势,各种生活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应将这些潜在的需求变为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途径,并逐步建立一个规范有序的服务市场。以基层组织为依托,在社区服务方面深入挖掘潜力,积极探索企业与社区联合共建社区服务中心的办法,对社区资源进行整合和拓展,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企业出钱,社区出地、出力,创办社区信息、科技服务平台,为失业人员安置就业岗位。

(二)积极促进农民增收

1、狠抓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用现代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农业,统筹城乡发展,合理配置资源,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投入产出率和商品转化率。狠抓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把结构调优、规模效益调大、增收潜力调强。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努力加快富硒茶、畜牧、道地药材、特色蔬菜、魔芋、干鲜果等优势板块基地建设。建立完善种养与加工企业及市场的产销联接形式、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等机制。走“公司 市场 基地 农户”的路子。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建立起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加工增值拉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对具有资源好、效益高、并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实行保护政策,在信息、技术、资金、法律保障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逐步形成一批新兴支柱产业和专业化乡、专业化村及专业大户,特别抓好以特色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贮藏、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的带动辐射效应,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和精品名牌规模效益的形成。

2、建立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好务。努力搞好“三服务”,切实帮助基层、企业和农民排忧解难,为农民增收创造宽松优越的环境。在结构调整前,要帮助搞好“调什么,怎么调”的指导服务;调整中,要帮助组织好资金、物资、科技等跟踪服务;产出后,要帮助搞好销售服务。积极引导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的服务。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确保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妥有序地进行土地流转,逐步提高土地经营的集约化程度。积极扩大农民就业范围,特别是保护发展好打工经济。加强劳务中介组织的建立与完善,强化功能,搞好服务,作好资源调查、信息传递、岗前培训、跟踪服务等工作,适时帮助他们解除劳动环境、纠纷、报酬、法律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有效的流动。建立金融机构对农村社区服务的机制,明确各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义务,扩大农户小额信贷。要鼓励开展适宜的担保业务,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不断增强农业的抗御自救能力和发展能力。要创新科技推广制度,积极引进、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建立信息平台,发展电脑农业,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发挥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积极性,兴建一支层面多、联系广、素质高的农产品流通专业化队伍,做到组有流通大户、村有流通分队、乡有流通公司、县有流通集团,产业有流通协会,并加强彼此间的联系与协调,促进农产品大流通格局的形成。

3、加强农村基层组织,逐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基层组织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切实搞好服务,将党对农村的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广大农民中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为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智力支持和安全的社会环境。积极向上争取和向外引进项目、资金和技术,并作好专业化生产、家庭个体经营等各个环节的指导和管理,下大力气帮助农民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增加对节水灌溉、人畜饮水、种子种畜、乡村道路、草场围栏、水电沼气、乡村办学、医疗卫生、通讯、广播、电视以及森林保护等与农民生活和生产发展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不断扩大农民的生存发展空间。要通过政府资助、民工建勤等办法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步伐,尽快解决农用物资和农产品输入输出难的问题。加快农村集镇建设,特别是加大对边贸中心集镇建设的力度,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不断增强城镇的经济集散、辐射功能,促进城乡经济良性互动,为农民增收提供广阔畅达的空间和途径。加大扶贫帮困力度,逐步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改善农民的就业、就医和居住条件,不断提高农民的自救能力和健康水平。

2.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篇二

一、扩大消费需要促进分配公平增加

1、我国现存的消费需求现状

消费是十分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 消费是最终需求, 科学合理的消费的实现决定了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经济增长最终必须得到消费需求的支持。而目前我国在消费方面主要还存在这样几个问题:消费不足、消费结构不合理、传统消费所占比例过高。

消费不足主要体现在消费总量相对于储蓄量而言。近现代的中国是一个动荡频繁的社会, 各种各样的革命、战争不断, 在那种环境下人们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 穷怕了、苦怕了。所以现在有了收入首先想到的是存起来, 即使未来收入减少或者没有收入也不至于挨饿受苦。因此中国人对消费的未来偏好特别高, 于是倾向于把收入存起来以防万一, 即期消费就减少了。根据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分析可以得到如下数据表 (见表格1) 。2005年和2006年的居民储蓄增长速度均快于消费增长速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 每年的居民储蓄收入却接近于消费支出的两倍, 足见人们对储蓄的偏好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 2007年我国消费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食物类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过大, 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分别为40.84%和30.67%; (2) 服务类消费 (1) 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仍较低, 农村为12.46%城镇为17.52%; (3)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远低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 分别为23913.7亿元和69403.5亿元。此外我国还处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 新的产业结构尚未巩固, 传统产业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仍占主导作用, 导致传统消费仍占消费的主体, 新型产品消费不足, 新型消费方式得不到普遍推广。

2、扩大消费需要居民收入分配增加

显然, 没有收入, 人们只能徘徊在基本的生存消费边缘, 仅仅维持最起码的温饱。收入是消费的保障, 而增加收入是扩大消费的前提。

扩大消费需要增加永久性收入。居民对未来收入是有预期的, 因此居民的即期消费是在考虑已有储蓄存款、现有收入水平和预期收入三者的基础上作出的。已有储蓄存款越多, 意味着抗风险能力越强, 现有收入水平意味着即期消费能力, 预期收入则影响着即期消费能力。假如突发经济危机, 一个工薪阶层的白领面临着减薪甚至裁员的威胁, 那么他考虑到未来收入的减少甚至可能导致未来无收入, 于是就会减少即期消费。所以消费不仅受现时收入的决定, 同时也受预期收入的影响。因此扩大消费不仅要提高现时的收入水平, 同时也要保障预期收入不减少, 即需要保障永久性收入分配的增加。

3、扩大消费需要收入分配公平

扩大消费需要居民间收入分配的均衡增加。假如周围的朋友邻居的收入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 而自己的收入增长速度却维持在5%, 则仍然感觉不到收入的增加。这种情况下虽然也是增收的, 但是相对于周边朋友而言你却处在“隐性贫穷化”的过程中。面对自己即将成为朋友圈里的穷人, 此时的你还会随心所欲地消费吗?居民间收入的均衡增加还有利于形成消费的攀比效应。所谓攀比效应是一种赶时髦的心理, 就是消费者认为其他人买这个东西的越多, 他的购买欲望就越强烈。并且拥有这种商品的消费者越多, 这种商品的价值就越大,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手机, 如果只有一个人购买, 那么手机只是一件摆设;如果使用的人越多, 它的使用价值也越大。攀比效应尤其对新产品的推广消费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使新产品迅速成为普及性产品, 有利于新产品迅速打开市场。这种攀比效应绝大部分存在于生活水平相同或者相近的人群之间, 因此收入分配的均衡增加有利于攀比效应发生作用, 扩大消费需求。

二、收入分配影响消费

1、我国现存的收入分配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得到了较快发展,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表格3中的数据说明了2001年到2007年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情况。城镇居民收入远大于农村居民收入, 基本上维持在农村居民收入的3倍左右;从绝对量上来看, 虽然两个指标都是逐年递增的, 但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有限, 基本上保持在2000—3000元的范围内缓慢增长。因此从数据上可以看出两个问题:城乡收入差距大, 农村居民增收缓慢。

2、分配问题对消费的影响

不同的收入具有不同的特点, 城镇居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薪收入, 农村收入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收入。工薪收入基本上保持稳定属于持久性收入, 对消费波动影响不大;家庭经营性收入则相对具有更多的不可预测因素, 直接受所经营的行业波动而波动, 因此对未来不确定风险的预期值较高, 农村居民的未来消费偏好较大, 储蓄的愿望较强。这就导致了相比于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单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更低。因此创造有利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预期收入, 使之降低对未来不确定风险预期, 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即期消费。另一方面, 农村居民相对于城镇居民收入低, 恩格尔系数大。由于收入有限, 虽然储蓄愿望强烈但是储蓄能力有限, 因此不得不将收入的大部分用于消费, 因此边际消费倾向较大。因此从理论上来说,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对扩大消费生效更快作用也更明显。但是现阶段的问题是, 农村居民增收缓慢, 增收途径有限。因此如何加快农村居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成为当前经济形势下扩大内需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史晋川, 收入分配与消费需求[J], 财富智慧, 2006年5期

[2]张东辉、司志宾, 收入分配、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农村的证据[J], 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年9期

3.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篇三

关键词:文化教育;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有效途径

一、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意义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心。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不仅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出口、投資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受全球经济疲软影响,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加之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投资驱动的潜力也在逐步下降。在传统的“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中,消费是启动内需的关键,扩大消费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我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6.3%,但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才占总消费的29.6%,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相比城市,农村消费市场发展迅速,更具发展潜力。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能够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二)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

要求。目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尹世杰教授指出:“小康生活的主要特征是人民的消费以数量扩张为主逐步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为主,由以生存资料为主逐步转变为以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为主,逐步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 [1]只有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使居民生活得到改善,消费结构趋于合理,缩小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才能更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三)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农民消费水平偏低,使其无法享受到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对农民有失公平;另一方面,城乡贫富差距扩大,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享受到先进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丰硕成果,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四)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的高度概括。其中贯穿着农民对物质、文化、环境、政治需求的不断满足。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处于从温饱向全面小康过渡阶段,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可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层次,满足农民多层面的消费需求,最终促进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文化教育是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文化教育不仅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发展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也是提高消费者素质,发展消费力的极重要条件。[2]一方面,发展文化教育,有利于培育现代新型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收入。同时也能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和技术水平,拓宽就业渠道,增加收入来源。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另一方面,发展文化教育是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素质的基础。发展文化教育,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有利于发展享受、发展资料的消费,提高消费层次,扩展消费力;有利于促进合理消费,提高消费效益;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知识水平和增强维权意识,保护消费力,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三、为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应加快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

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农村的文化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加速发展文化教育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的基础;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动城镇化进程,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农民消费能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一)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加快普及高中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是农村教育任重道远的主旋律。目前,我国的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仍然比较低。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31.4%,初中文化程度占53%以上,高中文化和中专占12.7%,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9%。义务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其主要投资主体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着农村教育发展的软肋。政府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完善教育立法等措施,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切实提高新增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在确保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9年义务教育所需的各项经费、确保贫困地区有钱办学和所有适龄儿童都能按时上学的同时,将义务教育由9年制向12年制过渡、由目前的中小学阶段向高中阶段延伸,保证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文化教育。

(二)加强农村职业技能教育,培育现代化新型农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我国农民的职业教育针对性不强,缺乏系统性,能够接受培训的人覆盖面较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年内接受过一次性培训的农民不足1/3,接受过三次以上技术培训的不足3%。而在德国,53%的农民受过2至3年的职业培训。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财政投入力度不够、教育体制不健全是制约着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美国每年用于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达到1185亿美元;英国农民培训经费的70%由国际财政提供;据《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12》数据显示,我国中央财政用于农民培训中居主导地位的阳光工程培训项目的资金只有11亿元。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情况下,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大力培育现代化的新型农民。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力度,强化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投资经费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创新职业教育培训方式。由传统模式向实用技术系统学习转变,由单纯学历教育向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转变,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院、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教育资源,组织实施“农牧科技文化素质工程”、 “新型农民创业配置工程”及“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训大批初、中、高级的农业技术人员,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三)加强消费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科学消费水平。文明消费、科学消费是现代消费的发展趋势。要提高农民自身的科学水平和文明程度,促进农民消费的智能化,必须加强消费方面的教育。首先,要加强农民消费观念的教育。积极培养农村居民的消费意识,构建健康的消费观念,树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摒弃过去落后、愚昧、保守的消费观念。其次,要加强关于商品知识、消费技能的教育。要培养农村消费者识别商品真伪、优劣的能力、合理选购商品及合理花钱的能力。再次,要加强关于生态消费的教育。要积极引导农村居民消费绿色消费品并积极向他们传授生态消费技能。最后,要加强消费者权益的教育。要让农村居民意识到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并明确自己的权利,并懂得如何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尹世杰.充分发挥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J].经济纵横.2002(3):3.

[2] 尹世杰.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J].消费经济.1992(1):18.

4.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篇四

水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为落实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逐步提高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根据《云南省卫生厅 云南省民政厅关于扩大云南省提高农村儿童重大疾病保障水平试点工作范围的通知》(云卫发〔2011〕639号)、《云南省提高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云卫发〔2011〕1058号)、《云南省12种重大疾病按病种付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云卫发〔2012〕71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曲靖市提高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一、重大疾病病种范围及定点救治医院

(一)重大疾病病种范围

按照云卫发〔2011〕639号、云卫发〔2011〕1058号、云卫发〔2012〕713号文件规定,将0—14周岁(含14周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妇女乳腺癌、妇女宫颈癌、农村重性精神病、终末期肾病、耐多药肺结核、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肺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血友病、Ⅰ型糖尿病、甲亢、唇腭裂共24种重大疾病纳入全市提高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范围。

(二)重大疾病定点救治医院

重大疾病定点救治医院,按照云南省卫生厅、曲靖市卫生局确定的执行(见附件1)。

二、重大疾病补偿范围及医药费用定额支付标准

(一)补偿范围

1.患者当年必须参加新农合。

2.患者疾病诊断,主要治疗方法须同时符合本方案规定的重大疾病范围。

3.患者须在定点救治医院救治。

4.患者按规定治疗方法所发生的当次(当年)住院或门诊医药费。

(二)医药费用定额支付标准

1.重大疾病补偿范围及医药费用定额支付标准按照云南省卫生厅(云卫发〔2011〕639号)、(云卫发〔2011〕1058号)、(云卫发〔2012〕713号)文件规定执行(见附件2)。

2.定点救治医院各重大疾病定额支付费用包括患者住院期间到外院检查、治疗等费用以及本定点救治医院住院前三天的门诊费用。

3.重大疾病患者住院费用实行定额支付,医院只能按该定额收取费用。患者按病种定额支付标准的30%支付自付金额,新农合管理部门对省、市级定点救治医院重大疾病患者全程住院医药费用按定额支付标准的70%定额支付,不设起付线,超出定额支付标准的费用由定点医院自行承担,新农合不予支付;备注中除外的部分例外。因自动出院、转科、转院、死亡等特殊原因,重大疾病患者中途退出主要治疗且医药费用未达到定额支付标准的50%或住院天数小于该病种临床路径住院天数的一半,按实际发生的住院医药费用,按患者当地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规定结算。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医疗救助再按比例支付。如患者住院期间发生重大并发症,治疗费用超过包干费用的200%,由定点救治医院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经与当地合管办协商,超出定额部分按当地新农合补偿政策补偿。

4.根据《曲靖市卫生局 曲靖市民政局关于扩大提高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范围的通知》(曲卫联〔2011〕33号)要求: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医疗费用实行单病种分类限额包干制。每位患者其住院医疗费用先由各治疗定点医院全额垫付,出院后由新农合按住院包干总费用70%予以结算,由民政医疗救助资金按住院包干总费用20%-30%分三类进行救助:一类: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按住院包干总费用30%进行救助;二类:农村低保对象按住院包干总费用25%进行救助,其余5%费用由个人承担;三类:其他对象按住院包干总费用20%进行救助,其余10%费用由个人承担。

5.唇腭裂等有援助项目支持的重大疾病,先由援助项目减免后,剩余医药费用再按定点救治医院定额支付标准进行补偿支付。

三、以下医药费用不列入重大疾病按病种付费范围

(一)重大疾病患者不在定点救治医院治疗、采取非本方案规定的治疗方法、因强化维持(白血病除外)等治疗再次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不列入提高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范围,按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规定结算。

(二)在一个参合年内,重大疾病患者同一疾病过程住院手续(指同疾病诊断进行外科手续或介入治疗)限享受一次本方案规定的补偿政策(本方案另有规定的除外),再次住院发生的医药费用,按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规定结算。重大疾病患者介入或外科手救治,按照相关临床路径和诊疗操作规范使用药物和诊疗项目,不受新农合报销药品目录和诊疗项目目录的限制。

四、住院、报销与结算流程

(一)重大疾病患者携带参合证、身份证(或户口簿)、转诊审批表(统筹地区内除外)等到定点救治医院就诊,定点救治医院审查患者参合信息,对确诊为按病种付费范围的重大疾病患者,开具入院通知单,标注“新农合重大疾病”按重大疾病类别进行管理。

(二)重大疾病患者入院时,按该病种定额支付标准的30%预交住院费。重大疾病患者出院时,与定点救治医院按该病种定额支付标准的30%结清个人自付费用。

(三)定点救治医院严格按照诊疗规范进行诊治。定点救治医院严格按照临床路径和云南省诊疗规范对病人进行合理诊治,治疗结束,完整填写两份《云南省重大疾病新农合补偿结算单》(附件6),签字、盖科室公章后,交医院医保办。医院医保办审核盖章(一份留存,一份在结算时交患者所在地新农合经办机构),并按有关规定上报重大疾病医疗服务及基金补偿信息。

(四)定点救治医院新农合结算方式。定点救治医院一律实行即时结报。按规定,新农合应支付定点救治医院重大疾病救治的医药费用,每月与其他病种一并结算。定点救治医院医保办提交重大疾病住院患者的①《云南省重大疾病新农合补偿结算单》(附件6);②出院小结;③全额费用发票;④住院费用清单;⑤《云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拨付申请表》(附件7)。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还须提供《云南省农村参合儿童白血病、先心病治疗审批表》(附件3)、《儿童情况登记表》(附件4)、《云南省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心病定点医疗服务协议》(附件5)。定期向患者所在地统筹地区新农合经办机构申请拨付新农合基金定额支付的费用。

(五)新农合经办机构收到定点救治医院重大疾病结算申请资料,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按新农合基金定额支付标准,向定点救治医院拨付资金。

五、组织管理

(一)各县(市、区)卫生局、合管办、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切实将其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群众谋福祉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认真组织实施。

(二)全市统一执行本方案确定的重大疾病补偿范围及医药费用定额支付标准,各县(市、区)不得另行制定补偿范围及医药费用定额支付标准。各县(市、区)扩增的重大疾病病种,按各县(市、区)新农合实施方案执行。

(三)省卫生厅和市卫生局确定的重大疾病救治医院,参合患者住院医药费用一律实行即时结报,取消手工结报。即时结报的报审资料,统一使用省卫生厅和本方案制定的报审资料,各定点医疗机构不得另行制定。

(四)定点救治医院必须严格执行重大疾病医疗费用限价、包干标准,超出限价、包干标准的费用由医院承担,新农合基金不予支付。

(五)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据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方案和医疗服务协议,对定点救治医院服务行为、服务质量、费用补偿行为进行日常监管,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检查力度,发现拒收,推诿急重病人、超标准收费、延长住院时间、分解住院、医疗质量管理混乱等违规行为要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实行保证金扣罚制度,直至取消定点资格,并向社会公布。

(六)市级各定点救治医院要成立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各专业科室、医务管理、护理管理、医保管理、药学管理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定点救治医院要制订以上重大疾病标准化诊疗方案,并于4月20日前上报市卫生局备案。

(七)定点救治医院应严格审查与确认患者参合身份是否符合重大疾病范围。对不符合重大疾病范围的患者应做好政策解释工作。承诺并严格按照诊疗规范收治患者,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与收费行为,保证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主动接受监管。定点救治医院不得拒收、推诿危重重大疾病患者;不得将重大疾病范围之外的病种(或治疗方法)升级或串换为重大疾病范围内病种(或治疗方法),增加新农合基金支出;不得减少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方案中包含的诊疗项目与服务内容,损害患者的利益;不得将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方案包含的医药费用通过外购处方、门诊处方、门诊检查、外院检查、分解住院、分解费用等各种方式排除在当次住院医药费用之外,让患者自付,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定点救治医疗机构出现以上违规问题,一经查实,第一次给予黄牌警告,第二次取消定点救治医院资格,并按《云南省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严肃处理。

(八)各县(市、区)合管办要广泛宣传、告知参合农民重大疾病范围、定点救治医院、管理及补偿政策,积极引导重大疾病患者到定点救治医院就诊;负责审核与结算重大疾病患者新农合定额补偿费用,简化相关程序,及时拨付定点救治医院的垫付资金;负责按月及时上报提高农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工作补偿情况报表。

(九)本实施方案自2013年4月10日起执行。之前关于提高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相关文件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附件:1.曲靖市农村居民重大疾病省、市级定点救治医院

2.曲靖市农村居民重大疾病住院省、市级定点医院包干费用标准

3.云南省农村参合儿童白血病先心病治疗审批表

4.患儿情况登记表

5.云南省农村参合儿童白血病先心病定点医疗服务协议

5.关于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调研报告 篇五

--------茅台镇居民消费水平调查

前言: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农村建设提出我们的建议。为了解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我和几个同学开展了这次调查,目前,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改善和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农村消费信用是当前扩大农村消费的主要途径。高度重视和不断促进农村消费也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当前,制约农村消费需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本市生活消费支出、消费环境、社会保障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调研,来阐述本市茅台镇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现状、原因和如何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结论。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本市消费需求的现状:

根据仁怀市商务局发布的仁怀市上半年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今年以来,本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市域经济发展为宗旨,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扩大消费,本市消费品市场表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本年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55.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1%。其中城市消费137亿元,占消费总额的60%,同比增长17%;农村消费28.8亿元,仅占 %,增长 %,城市消费额和增幅大大高于农村。从消费热点看,“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有力带动了空调、冰箱等家电的销售,商品消费快速增长。汽车消费热度不减,仁怀车展三天时间销售各类小汽车

360多台,带动成品油消费增长。仁怀超一大世界专业大市场、大润发商业广场相继启动,规模型商业和精品型商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激活本市消费品市场。我们仁怀市的城镇人口是

40万,农村人口60万,城市化比例是40%。于是我们重点对本市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展开了调查。

二、农村居民消费心理:

1、即期消费不足,消费倾向下降。消费倾向反映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意愿,是消费者收入预期、支出预期和消费偏好的集中体现。从总体趋势上看,仁怀市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即每百元纯收入中用于生活消费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一是商品价格上涨导致购买力下降。二是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基本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能力仍基本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学的社会保障模式得到有效保证,农民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较多,在考虑支出时,很为谨慎,往往选择增加储蓄,减少即期消费,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2、相对落后的消费环境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近年来,仁怀市市各级府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小城镇建设的步伐不

断加快;为了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彻底改变农村流通领域的落后面貌,开展了“农村万家店连锁经营进村庄,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进乡镇,农副产品进市城工作”,但是由于部分乡镇基础设施落后,一些地方存在电视信号弱的情况;部分地区交通通讯条件差,道路坑洼不平,产品维修不便、售后服务跟不上,许多市城居民享用的现代化商品在农村基本派不上用场,加之农村乡镇购物环境较差、产品不够丰富,更有甚者把农村当作推销假冒伪劣产品的集散地,影响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限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

3、农民消费观念陈旧保守,消费结构不甚合理。长期的自然经济,培养了农民相对保守陈旧的观念,形成了“存钱、盖房、娶媳妇”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消费模式,大部分农民不敢借贷消费,消费层次不高。从消费情况看,绝大多数农民的消费仅限于一般的生活支出,传统的吃、穿、住三大基本消费仍牢牢占据着农民消费的绝对份额,即使有钱的农民也舍不得在娱乐、健身等享受和发展方面多花钱。

三、制约本市农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

1、收入水平增长率偏低。尽管本市农村居民收入每年都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扣除物价因素的实际增长速率变化不大。收入水平偏低直接影响农民的消费需求,尤其对于占农村人口比重60%,购买力占20%的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温饱型的农村居民而言,收入不足严重制约其消费需求。农民收入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市场上销售其农副产品获得收入;

二是通过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来增加的收入;三是非农产业的收入,主要是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四是劳务输出收入。农产品价格日益与国际市场接轨,国际农产品价格较低,制约着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回升,使其价值实现较低,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随着城市就业压力的增大,进城的门槛大,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困难日益加大,加之家庭生活等压力和农民自身文化素质问题,非农收入促进农民增收的难度增大。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慢严重制约农村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

2、基础设施基本可以。本市农村道路、市场消费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可以,标准质量可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购物环境、卫生条件、交通建设相对落后、信息传播设施滞后、通讯费用偏高、有线电视、电话等普及率有待提高,宽带网络使用率更是偏低。目前,有综合市场的乡镇占全市的100%。有专业市场的乡镇占全市的100%;有农产品专业市场的乡镇占全市的88%,农村基础设施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3、商品流通好。农村商品流通体制落后。流通网点布局不合理,在村里就可以买到化肥的村占100%,从村到买到彩电的商店的距离不超过1千米。

产品流通渠道好,流通成本不算高,利润低;经营规模小, 现代化程度低,小个体化,经营环境差,管理落后;有假冒伪劣产品、有不法分子违法行为、产品质量一般化、生产资料市场质量与价格不相称。

4、农村社会保障落后于城镇。本市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严重落后于城镇,与农村经济改革发展脱节现象严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窄小,保障标准偏低,民政部门经费不足,救济缺少科学性和连贯性。医疗保障落实的现实性差,国家财政资助到位,居民参保意识低,参保人数多。养老保险制度系统风险相对高,地方资金不集中,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资金投资渠道单一,资金管理不科学,不规范缺乏有

效的监督。

5、消费观念相对落后。近十几年来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有了一定的改变,但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总体上仍相对落后。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据了解,农村饮食观有较大的飞跃,但仍然存在饮食结构相对单一,营养结构不够合理;衣着尽管趋于成衣化时尚化,但儿童、已婚中年人、老年人的衣着观念普遍停留在简单的保暖需求状态;对住房质量、生活环境、商品档次等的要求偏低;总体医疗保健意识低;信贷消费观念薄弱。

四、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建议:

1、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中央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落实对农民的补贴,直接减轻农民负担,这样也就相应增加了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农产品规模效应。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村的经济结构。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发挥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作用,扩大农村信贷规模, 改善农业投资环境,扩大农村投资的渠道,发展农村股份制企业;积极发展农业科技信息体系,进一步推广农业技术,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和技术培训;实行农产品标准化优质化生产,建立相关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完善农产品收购验收制度,促进农产品与国际市场接轨,提升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大优势农产品的进出口。加快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放松农民进城的限制和农村儿童进城就读的条件,积极引导促进农村消费结构更科学化、合理化。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生态环境、农田水利、农村能源等项目,特别是支持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种子、种畜和乡村道路建设等,同时,加快农村水、购物环境、交通、通讯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农村消费的“瓶颈”制约。同时,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生态型农村经济。

3、加强农村商品流通。加强农村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发展现代农村物流体系,科学合理的规划农村流通网点,降低产品流通成本;积极发展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 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民合作投资经营,科学经营管理;进一步加大农村流通市场整治力度。对经营者而言就要整治欺行霸市、经营假冒伪劣、短斤少两、强卖强买等行为 ,切实保护农村消费者利益。

4、建设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发展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保基金的来源,促进社保基金的稳定性和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全面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形成一个更加合理并具有可持续性的新制度,加大国家财政的投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积极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科学制定农民大病医疗统筹实施方案,探索建立市级农村合作医疗救助基金,完善多层次的监督机制,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的良性互动;提高资金管理的层次,提高避免风险的水平,确保基金的缴纳,投资和发放的安全有效。

5、转变相对落后的消费观念。积极引导农民更新消费观念,鼓励农民随着生活的改善,由生理数量需求消费向生理质量需求消费发展。积极传播现代的健康的价值观,生活观,消费观,去除传统的不健康的观念, 尤其是婚丧喜庆铺张浪费等不良的旧习惯,改变农民“量入

6.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篇六

摘要:农村流通业的具体发展水平,对我国农村普通民众群体的实际消费质量具备深刻影响,本文围绕农村流通业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协调发展机制问题,选取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农村流通业;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协调发展机制;研究分析

流通业是现有的社会经济实践发展背景之下,实现生产性社会部门以及消费性社会部门高效有序相互连接的重要中间环节,在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事业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先导支持作用,对基层普通民众群体实际发生的消费实践行为,具备不容忽视的助力和保障作用。基层农村是我国现有的空间覆盖规模最大的消费实践活动市场,也是我国各级政府在具体实现扩内需经济改革工作预期目标过程中的重要动力来源。从具体的应用功能角度展开分析,农村流通业是我国基层农村居民在参与基础性消费行为过程中的基本实践渠道,是繁荣优化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事业发展水平,激活和改善我国现有商品要素流通实践活动组织实施流程的重要途径。最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基层农村流通产业的良好有序发展,我国基层农民群体的综合性消费水平也发生了表现程度显著的改变,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农村流通业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协调发展机制问题,展开简要的分析论述。

一、农村流通业与农村居民基本消费水平的发展变化

最近几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的快速持续深入发展,以及我国基层普通民众群体基础性物质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优化,我国基层农村民众群体的基础性消费意识认知水平,以及综合性消费实践能力水平均显著提升,客观上将以往长期存在的被动式消费活动心理格局,改变为主动式消费心理活动体验格局,在将主要消费品类型从生活必须品逐步转化为其他类型消费品的实践活动背景下,导致我国基层农村居民消费品类型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演进趋势。在针对-之间我国农村居民群体的人均性消费支出构成比例结构展开基础理论分析的背景之下可以知道,从-20期间,我国农村基层居民群体的食品类消费品的消费支出数额水平呈现了显著的逐年下降趋势,而针对其他类型消费品要素的消费支出规模水平呈现了显著的逐渐提升变化趋势,客观上揭示了我国现有农村居民群体中,其基础性消费支出要素结构正在呈现出显著的逐渐改善优化趋势。在上述基本性发展变化趋势的直接影响之下,我国基层农村居民在具体选取消费品类型过程中,逐步展现了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变化趋势。以食品类消费品的消费行为选择特征角度展开分析,最近几年以来,我国基层农村普通民众对肉类、禽类,蛋类,以及常见种类瓜果蔬菜的消费数量规模正在逐步增加,在此基础上,上述消费者群体针对反季节蔬菜,热带水果,以及多种多样水产品的消费愿望和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因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农村基础流通业的良好有序发展,以及农村流通业实际市场交易活动实践规模的不断扩展,创造和提供了充分的支持和保障条件。最近几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现代农村经济的综合性增长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我国农村基层居民群体基础性收入水平的显著改善,我国农村居民的基础性生活质量水平和消费实践能力水平均发生了显著优化。伴随着现代移动互联网信息传处理技术的快速稳定有序发展,以及广泛引入运用,现代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快速发展和网络购物行为的.不断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深刻改变了我国现有农村居民群体的基础性消费观念认知结构,诱导了我国现有的基层农村居民群体在基础性的消费观念层面,以及消费行为实践方式层面逐步展现出较为显著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表现特征,客观上诱导了以网络购物为代表的新型消费活动实践方式在我国基层普通农村民众群体中的大量涌现。另有问卷调查数据测算结果揭示,从-年期间,我国基层性农村居民群体中的网络购物行为发生率水平,呈现了显著的逐渐提升趋势,客观上揭示了现阶段我国基层农村中的商品要素流通数量规模,以及流通实践路径,正在展现出程度显著的不断增加变化趋势。

二、农村流通业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协调发展的改良优化策略

第一,切实强化现有的农村流通业基础性公共应用设施的建设实践力度,不断改善和优化我国基层农村居民群体的基础性消费环境。要结合现阶段我国基层农村流通业的发展状态,针对性建构优化基本性农村流通业基础运用设施项目。从而为我国农村流通业的良好有序发展,以及基层农村居民基础性消费活动体验水平的改善优化建构支持条件。要针对我国基层农村现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在建设规模和使用状态层面所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通过不断提升针对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工作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保障和促进我国基层农村公共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配备质量水平显著改善提升,为我国基层农村流通业的稳定有序发展,创造和提供稳定且充分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支持条件。要借由对具备更广泛空间覆盖范围的通信应用技术体系和网络信息应用技术体系的建设和优化,为我国基层农村流通业发展过程中,各项基础性信息要素项目交流互通行为的顺畅有序组织开展提供基础性技术支持条件。要立足我国现有基层农村的基础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状态作为基本切入点,通过组织实施全面系统的实地性业务调研实践活动,规划设置指向我国基层农村流通业领域的物流流通和仓储设施支持条件,从而为我国基层农村流通业的稳定有序发展,建构和提供基础性的致辞条件。第二,建构形成适合我国现有农村流通业发展的基础物流业务实践体系,保障和助力我国基层农村民众群体的基础性消费体验活动质量水平。要借助对现代性网络应用技术的引入运用,切实改善和优化我国基层农村居民的消费体验活动路径,确保其实际消费体验质量水平不断改善优化。要以我国基层农村流通业的现有业务发展状态和发展需求作为基础,通过对多种多样具备充分现代化特点的仓储物流应用技术形态的引入运用,逐步建设发展形成适合我国农村流通业发展状态的仓储物流应用业务体系,确保在我国基层农村流通业发展水平不断改善的历史背景之下,助力我国我国农村基层农村民众的消费质量不断改善。第三,借助切实更新优化农村基础性消费品要素的连锁经营模式,有效降低基础性农村消费品要素的综合性流通业成本。要逐步将以往长期存在的分散式产品要素经营活动组织开展模式,逐步转化为与产品要素生产制造商和供应商直接进行业务对接的连锁经营式业务实践模式,确保能够有效缩减产品要素在具体化的市场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支出规模。

三、结语

针对农村流通业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协调发展机制问题,本文择取围绕农村流通业与农村居民基本消费水平的发展变化,以及农村流通业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协调发展的改良优化策略,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夏妍,程斌.我国农村流通业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协调发展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3:38-40.

[2]丁俊发.促进消费与流通渠道建设的几个问题[J].中国流通经济,,02:9-14.

[3]刘昆.为民服务建平台改革发展增实力——努力推动全省供销合作经济再上新水平[J].广东经济,2012,03:4-8.

[4]罗永华.广东省流通业发展对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1,18:22-24.

7.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力的对策探析 篇七

一、农村居民消费力的现状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我国农村人口为67415万人, 占50.32%, 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农村消费需求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内在、强劲的互动关系。从消费支出结构来看, 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0%, 城镇为36.5%。这表明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仍然较低, 存在严重的消费不足现象, 城乡消费水平差距较大, 因此为缩小城乡间差距, 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力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

从消费市场来看, 农户消费增长率低, 消费结构陈旧单一, 这样的现实使农村消费市场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没有新的发展, 但是农村消费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首先, 农村消费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据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到2020年, 要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 消费水平大幅提升, 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目标。2009年, 农民人均收入已达到5153元, 若按2007年农村居民消费倾向77.8%测算, 估计2020年农村消费品市场将达到5万亿元, 比2009扩大74%。这将会为农村消费市场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次, 农村消费结构处于转型升级时期, 即处于从食物、居住等基本物质生活消费, 逐步向发展型、享受型物质和精神消费的转型升级阶段。农民对家用电器, 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比重日益上升。同时, 农村市场流通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从2005年开始, 全国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共有2300多家企业在80%的县开展农村流通网络建设, 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购物的安全隐患, 提高了购物的安全性。近年来, 在全国范围实施的“家电下乡”政策, 有效地拉动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也带动了相关家电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低的原因

1、根本原因———消费能力不足

根据西方的消费理论, 消费函数体现了消费和收入的关系。其基本公式是:C=α+βYt (式中C为现期消费, α为自发性消费, 即必须有的基本生活消费, β为边际消费倾向, Yt为即期收入, βYt表示引致消费) , 其基本含义为消费是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的和, 消费者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即期收入。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具有如下特点。

(1)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大。我国农村居民收入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虽然家庭人均净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2009年的5153元, 但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 后者是前者的3.3倍。此外, 近年来, 由于受自然和经济社会方面的限制, 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缓慢, 且低于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两者的差距还在不断扩大。收入差距的拉大直接造成消费水平上的差距。农村居民的消费力与城镇居民相比较而言不断下降。

(2) 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具有不稳定性。农村居民收入主要由生产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组成。由于来自自然以及社会经济方面的不稳定性, 延伸至农业生产, 致使农村居民的生产经营收入不稳定。首先, 由于农作物的自然属性, 加上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较落后,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导致农作物的收成不确定, 如去年我国西南部的持续干旱, 致使农作物大面积减产。其次, 我国一直实施侧重城市的经济社会政策, 因此农民工的进城务工机会受到诸多限制。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因企业的倒闭而导致农民工提前返乡数达到14.3万人, 占外出务工人数的16.49%。直接导致工资性收入的下滑。

2、主要原因———消费意愿低下

(1) 农村居民预期消费支出增加。一是预期高等教育消费支出不断增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收费体制的改革, 学费一直呈上升的趋势。面对不断上升的高等教育消费, 农村居民只有节衣缩食增加储蓄, 才能预留出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费用, 这导致了我国农村居民现期消费的下降。二是预期养老费用不断增加。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局限性, 农村大多数居民没有被纳入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障体系。导致农村居民在养老方面的预期支出费用不断增加, 减少了农村居民消费的可能性。三是预期医疗消费支出不断增加。由于农村的医疗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也导致农村居民预期医疗费用不断增加, 尽管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仍旧不能缓解农村居民看病难的问题。

(2) 农村消费环境差, 制约潜在消费。一是农村消费市场主要是以集市和附近小城镇为主, 分布松散且不集中。这必然使得商品的流通渠道不够畅通, 减少了居民消费的可能性。二是大量假冒伪劣商品流通于农村市场, 让潜在的居民消费力望而却步。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某些偏远地区道路闭塞, 交通不畅, 造成货物流通不畅, 阻碍了潜在购买力转化为实际消费。四是供求不一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生产厂商生产的商品与农村实际需求不一致, 出现了农村市场产品供给过剩与需求不足并存的局面。这种供求结构的不一致, 不仅严重浪费了社会资源, 使得社会资源分配不均, 而且没有发挥农村居民消费力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三、探析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力的对策

1、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1) 建立农业保护制度, 抵御各类风险。一是应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确保农产品的价格高于市场均衡价格, 从而保证农民的合理利润。二是建立农产品缓冲储备体系和风险基金制度。通过缓冲储备体系执行农产品价格保护, 这就保证了农民收入, 从而确保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是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应着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农业的科研和技术推广经费;支持建立农产品储备调节基金;支持农业保险事业发展。

(2) 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力度。虽然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实现了免学杂费, 但还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 以避免变相收费代替学杂费。同时, 在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 还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有两个:一是对外出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使其掌握一技之长, 谋求工资待遇更高、工作环境更好的工作。二是对农民进行先进农业技术培训, 使其掌握一定的农业科学生产技术, 增加农业收入。

(3)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实现优化升级。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应按高产、优质、高技、生态、安全的要求进行调整, 生产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农产品, 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优质化, 突出农产品的地区特色;推进生产经营产业化、规模化, 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扩大农产品的深加工, 提供多样化生产;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改善种养模式;完善农村产品市场的流通体系, 保持农产品及时销售。

(4) 推动乡镇企业发展,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发展乡镇企业, 不仅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而且能有效解决农民就业的问题, 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消费能力。为此, 应积极探索乡村集体所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引导乡镇企业把深化改革同加强管理、科技进步、领导班子建设等结合起来, 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 通过发展乡镇企业, 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缓解城乡差距, 减少农村人口, 增加农民收入。

2、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1) 确保农村生活用水质量和用电合理定价。首先, 应在农村铺设自来水管道, 确保每家用户的供水, 根据各个地区的水资源质量考虑安装自来水过滤器, 确保生活用水的洁净, 让民众安全饮用。生活用水的改善, 将进一步刺激农民对家用电器, 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其次, 要确保农村供电价格控制在农村居民可以支付的范围内, 以减轻农民使用家用电器的后顾之忧。大型电力公司应该加快改善农村电网工程, 提高农村用电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使农村居民可以安全、放心地使用家电产品。

(2) 完善农村道路和通信设施建设。农村公路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与外界交往的最基本因素。应该完善农村与乡镇和城市之间的道路建设, 这不仅可以缩短农村与城市的距离, 也有利于两地区的互通有无, 城市的家电等耐用消费品进驻农村市场, 而农村的蔬菜等农产品也可以及时供应到城市, 促进双方地区经济发展。同时, 应大量建设电视信号塔和通讯塔, 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现今进入信息化的时代, 应该在农村加强网络建设, 使得农村能及时获得各方面信息, 提高生活水平。

(3) 净化消费环境, 降低农村居民消费的预期消费损失成本。在启动农村居民消费之初, 我们必须严格打击向农村市场投放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 为农村居民提供一个安全的购物环境, 降低其预期消费损失成本, 使其能够放心消费。此外, 消费者协会等单位应加大对农村消费者的教育, 提高其辨别商品真伪的能力以及培养其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 从而使违法乱纪分子无可乘之机。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 针对高等教育费用方面的预期, 国家应制定优惠政策, 给予贫困学生一定补助, 并制定助学贷款制度, 以减轻家庭负担。其次, 应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为公平起见,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须覆盖全体农村居民。地方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 鼓励广大农民参保, 以减轻后代的养老负担, 促使原来的预期养老费用向其他方面的消费转化。同时, 应尽快建立并完善农村医疗保险体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和健康保险制度, 切实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的问题。此外, 也可以通过发放“农村消费券”, 扩大农村消费。

4、积极落实“家电下乡”等政策

落实“家电下乡”的优惠政策, 一是要简化财政补贴申请、兑付手续, 以方便农民及时、快捷实现补贴兑付。二是确保下乡家电的品种多样化, 质量有保证以满足农村居民消费者, 而不是将社会淘汰的落后陈旧家电销往农村。三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使家电下乡政策在农村广为人知, 激发农户购买的积极性。四是强化监督检查, 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要严惩商家的欺骗性行为, 保护农户的合法权益, 保证农村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力, 不仅对农村市场的开发与完善具有促进作用, 而且有利于扩大我国的内需, 拉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增长。我们相信, 随着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 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观念逐渐转变, 农民将实现从基本的生活消费到更高的消费水平转变, 农村市场也必定发展成为最具潜力的市场。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以来, 我国的净出口受到了很大冲击, 政府也将关注的重心由外需转向了内需, 推出了一系列刺激内需的政策, 希望通过扩大内需来拉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但作为我国最大消费群体的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却长期处于较低水准, 这极大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正是在此背景下, 合理引导农村居民消费、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外消费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 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 从多方面提出扩大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力,农村消费市场,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潘建伟: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分析与政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 2011 (9) .

[2]何雨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积极扩大农村消费[J].农村财政与财务, 2009 (5) .

[3]曹娜、熊静:浅析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的原因[J].大众商务, 2009 (7) .

[4]马一民:建立覆盖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J].经济研究参考, 2009 (12) .

[5]李琴:扩大农村消费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加强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J].消费导刊, 2009 (6) .

8.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篇八

关键词:单位根与协整检验;因果关系检验;实证研

中图分类号:F1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4-0040-02

1引 言

我国现行经济运行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不协调,带来的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畸型发育。这与我国的经济大国地位极不相称。长期以来,在国民经济的运行中,居民消费率一直很低,外贸依存度始终偏高。这个不协调问题的背后所潜藏的弊端,在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尚不明显。一旦社会经济生活出现问题,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弱势和不足就会充分暴露,进而引发经济生活的倒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主要是依靠外需的拉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已经严重阻碍我国国民经济的外部需求,导致整个经济发展速度的下滑。它告诫人们,尽管我国经济规模庞大,也不可能完全依靠外需,寄希望于国际大市场来发展经济,最终只能依赖内需的增长来拉动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要抓住时机,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在民需和提升居民的消费需求上面,确立内需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逐步构建我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

实施扩大内需,关键是准确理解生产性消费内需与生活性消费内需,切不要把两者混同。我们所说的扩大内需,主要是指扩大居民消费,强调的是后者,即“民需”。只有解决民需不足的问题,提升居民消费率,才能抓住扩大内需及其重点,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并且有助于构建健康的、与大国地位相适应的我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

从微观现象上看,居民消费表现为分散的个体行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作用似不明显,但是只要从宏观的视野来审视,把居民消费当作一个整体并将其置于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就得以突显。经济增长真实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状况,体现了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反映了居民的购买力水平,也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走势。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投资需求只不过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才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新的起点,消费需求才是真正的最终需求,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升级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在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又是影响消费增长的最主要的因素。1936年凯恩斯在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全面论述了有效需求原理。其把不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根据有效需求原理,单靠市场机制本身的作用,无法达到充分就业和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必须强调政府对于有效需求的管理,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政府干预,以增加投资和扩大消费,从而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从现实的经验看,由于居民消费是最终消费,因此消费增长应该对经济增长影响大,而且具有持久性。按照宏观经济理论,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在一定时期内应存在一种共同的变化趋势与均衡关系。文章基于我国1978~2007年的数据就我国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协整检验。

2研究方法和数据说明

2.1相关方法介绍

根据文章研究内容的需要以及计量经济学上对时间数据的处理原理,并且结合数据选取的特点,首先采用协整检验方法来处理时间序列变量的非平稳性,当然了,如果数据选取的很好,并不需要进行平稳处理,但是之前的检验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如果存在非平稳性,经过处理的数据还要进行Engle&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目的是检验时间序列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的、稳定的关系。在这篇文章中,通过检验我国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如前者与后者为同阶单整,且它们之间存在平稳的线性组合,就表明协整关系存在,否则反之。在进行检验时,主要采用E-G两步法、ADF单位根法,Granger因果法来具体的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

2.2数据来源说明

文章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居民消费水平两个重要的时间序列,在一般情况下,时序数列取对数之后一般不会改变其时序性质,不改变协整关系,故为了消除数据序列的异方差性,文章对经济变量数据进行了处理。其中变量GDP代表国民生产总值的对数时间序列,变量PCC代表居民消费水平的对数时间序列,对数曲线如图1所示。并且所有的数据均来自于的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时间段选取为1978年到2007年。

3分 析

文章根据研究的方法一,利用协整分析来先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从图1可以看出,GDP和居民消费水平PCC具有类似的时间趋势,这表明着两个序列可能具有共同的趋同成分,即:这两个变量均表现出非平稳的特征,而经过一阶差分之后的两个序列基本平稳(如图2)。

3.1平稳性检验

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主要是由于大多数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而平稳性又在建模过程中有重要地位,所以文章便对经济变量进行了平稳性检验。根据相关文献知道,时间序列平稳性的检验方法主要有自相关函数检验和单位根检验。目前采用最常用的是单位根检验,其结果如表1(保留2个小数点)。

从以上的检验结果中知道,样本区间内的GDP、PCC是非平稳的。而D(GDP)、D(PCC)却是平稳的。故D(GDP)、D(PCC)序列都是一阶单整所以GDP、PCC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序列。

3.2协整检验

根据协整检验的相关步骤,可以知道:在进行检验之前,必须首先进行估计方程,这个步骤通常利用Eviews软件便可得,这里不需要做详细的论述,只给出相应结果为:

GDP=1.16*PCC + 0.88

(138.2)(33.4)

R2=0.9 985F=19 101.63

并且根据回归方程的分析看出,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对GDP的弹性约为1.16。说明对GDP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估计方程后,就要进行检验了,由上一步结果很容易知道估计的残差e是:

e=1.16*PCC-GDP+0.88

并且根据软件其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

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下的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进一步表明GDP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是协整的。

3.3变量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前2个检验并不能说明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所以最后我们进行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是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 其检验的结果见表3。

同样从以上的图表分析可以看出,GDP与PCC之间的因果关系受滞后期影响,当滞后期为1时,在10%的显著水平下,可以发现在1978~2007年之间,我国存在从经济增长到居民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导致了居民消费水平的增加,这主要是因为经济的发展导致居民收入增加,进而促进消费的增加。当滞后期为2期和3期时,GDP与PCC具有很强的Granger双向因果关系, 这符合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的现实国情。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收入增长的“三驾马车”,尤其消费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也是一国发展经济的最终归宿,而经济的发展与居民收入增加之间的相互推进关系也表明了,经济的发展会引起消费的增加,同时,消费的刺激也促进了经济的向前发展。

4相关结论及建议

4.1结论

从以上的检验结果中可以知道,居民的消费是与经济的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的,这也符合经济学常识。并最终得出的综合结论为:

①居民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从表2可以看出,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具体关系通过协整方程表现出来,居民消费PCC 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就增长约1.16个百分点。说明居民消费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而且是众多发展因素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其作用明显。

②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来看,当滞后期为1时,存在从经济增长到居民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说明我国经济增长会使居民消费水平的增加。而当滞后期为2期和3期时,GDP与PCC具有很强的Granger双向因果关系。近几年国内提出“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也证实了居民消费在促使经济增长上的持久影响。且经济的增长最终也会促进居民消费的增加。长期作用下,居民消费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会达到一个均衡稳定状态。

4.2对策建议

目前,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水平要想提高,要想更好更快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以增强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①税收政策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手段,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的角度,对现行的政策措施进行相应调整。适度降低居民个人的税负,相对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同时运用税收政策刺激居民的消费意愿,从而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 ②针对性地引导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将过去的引致消费转变为自主消费。如政府在鼓励消费者消费某一类商品或限制消费者消费某些商品时,可通过价格调控来引导,增加商议性价格的成份等等,注重闲暇时间消费的引导,尤其是对假日消费的引导,从而合理引导居民自主消费方向。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这是刺激居民消费最根本的方法,可以促进合理的社会消费供需结构的形成,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们的消费顾虑,减少预防性储蓄,促使人们大胆消费。

参考文献:

[1] 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 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 马薇.协整理论与应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法治知识教案下一篇:一件珍贵的衬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