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企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024-10-11

维修企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精选8篇)

1.维修企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篇一

关于继续开展《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编制工作的通知

各有关企业:

为有效预防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强化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处置能力,预防与减轻突发污染事故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人民群众的危害,加强我县环境安全管理,根据《关于印发〈浙江省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业版)的通知》(浙环发

[2006]73号)和《转发省环保局〈浙江省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业版)的通知》(台环保[2006]150号)等文件要求,今年开展《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事故)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事故)。近年来,环境污染事故呈多发态势,环境安全形势非常严峻。为预防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提高企业处置突发环境污染事故能力,必须加快组织编制(或修订)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各有关企业要专人负责落实预案编制工作。

二、根据上级相关要求,经我局研究决定,在台州洛克啤酒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见附件)中开展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上述企业要在2008年10月底前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并组织有关专家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评审修改后应急预案应及时报送县环保局。

三、企业要根据导则委托有资质的咨询机构进行编写,要求结合企业实际编制预案,讲究实用性、针对性和操作性,预案要与生产规模、生产特征相适应,配套相应的应急设施和人员,确保能准确及时地控制和清除污染。企业要加强对员工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要求每年安排1-2次应急演练,及时修正应急预案,实现应急预案持续改进。

四、应急预案作为企业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将与项目环评审批、环保“三同时”验收、限期治理验收、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企业申报等环境管理相结合,缺少的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附件:2008开展《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企业名单

玉环县环境保护局

二○○八年八月六日

附件:

2008开展《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

工作的企业名单

1、台州洛克啤酒有限公司

2、中捷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3、玉环县金森金属表面处理厂

4、玉环县雄鹏机械有限公司

5、浙江苏泊尔炊具有限公司

6、台州顺帆蓄电池有限公司

7、玉环蓄电池有限公司

8、浙江双环传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9、台州海光电源有限公司

10、台州丰华铜业有限公司

2.维修企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篇二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污染治理旧账的拖欠, 我国已经步入环境事件的高发期。加上一些行业产能过剩, 部分企业经营困难, 造成部分企业停运治污设施和偷排漏排行为增多, 从而导致环境事件常有发生。

事实表明, 一些地方的突发环境事件已经给当地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很大影响。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分析显示, 我国突发环境事件主要集中在石化、化工、冶金、矿山和有色等几个行业, 特别是石化、矿山行业。由于生产工艺复杂, 生产装置大型化、过程连续化, 原辅材料及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或者易腐蚀的特点, 事故发生后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或环境污染往往更加严重。

鉴于突发环境事件普遍具有发生突然、一次排污量大、影响范围广、危害强度大, 后果严重等特点。为确保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反应快速, 救援及时, 应对措施得力有效, 保障社会稳定、人民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安全。提前编制出适合企业生产特点的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 并定期开展应急演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目的

矿山企业虽然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含有剧毒的化学品作为辅助材料, 但原料的存放场所、产品的存放场所, 如果不按照规定建设相应的防护措施, 以及尾矿库等污染防治设施出现泄漏或不当操作, 就有可能造成环境突发事故, 污染周边环境, 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及时予以控制, 防止事故蔓延和次生灾害发生, 进行有效地组织抢险和救助, 将事故危害降至最低, 同时警戒企业防微杜渐。以实现一旦有突发环境事件发生, 企业可按照应急预案所提出的程序和操作方法, 紧张有序的实施救援工作, 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并达到维护社会稳定, 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3 适用范围

应急预案适用于企业区域范围内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 需要由企业负责处置或者参与处置的重大、较大和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工作。具体包括: (1) 尾矿库发生溃坝突发事件; (2) 尾矿排放不规范、暴雨等导致尾矿库漫坝; (3) 尾矿渗水不及时排出、排水系统故障等导致尾矿库坝体局部坍塌; (4) 选厂内化学药剂发生泄漏; (5) 选矿设备、设施损坏导致矿浆泄漏; (6) 停电或输送管破裂、阀门处损坏导致尾矿浆回流或泄漏。

4 事件分级

应急预案参照环保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的分级标准, 同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以下分级:

4.1 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尾矿库发生溃坝突发事件。

4.2 较大突发环境事件

(1) 尾矿排放不规范、暴雨等导致尾矿库漫坝; (2) 尾矿渗水不及时排出、排水系统故障等导致尾矿库坝体局部坍塌。

4.3 一般突发环境事件

(1) 选矿药剂发生泄漏; (2) 选矿设备、设施损坏导致矿浆泄漏; (3) 停电或输送管破裂、阀门处损坏导致尾矿浆回流或泄漏。

5 工作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依法处置, 本着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方针, 提高企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着重贯彻如下原则:

5.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加强对突发环境事件危险源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 建立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范体系, 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 提高突发环境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 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消除或减轻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中长期影响, 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健康, 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2分类管理, 属地为主, 分级响应。接受政府环保部门的指导, 使企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系统成为区域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行法人代表统一领导指挥, 各单位积极参与和具体负责的原则, 加强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 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针对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污染, 实行分类管理, 充分发挥部门专业优势, 使采取的措施与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范围和社会影响相适应。充分发挥地方人民政府职能作用, 坚持属地为主, 实行分级响应。

5.3专兼结合,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做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 加强培训演练, 充分利用现有专业环境应急救援力量, 结合环境监测网络, 鼓励实现一专多能, 发挥经过专门培训的环境应急救援力量的作用。

5.4坚持指挥机构单独设立, 应急不能职能交叉、分散力量的原则。

5.5坚持按照应急体系设置机构职权, 应急指令下达应急部门应在一条线上, 以减少执行时间、增强执行力度。

6 结语

总而言之, 应急预案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利用应急预案, 我们不但可以在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中做到实用有效, 确保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而且我们在应急处置过程中也可以做到明智清醒, 在各种优秀的应急预案中分析比较, 选择最为恰当和经济的应急预案。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程的加快以及环境事件频繁发生, 阐述现阶段矿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指出矿山企业编制突发环境预案重要性及必要性。

关键词:矿山企业,应急预案

参考文献

[1]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 (环境保护部令第17号) , 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3.维修企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篇三

1.1编制目的

根据路桥集团海外公司生产实际,工程项目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所在国的政局时有变化,一些突发事件对我工作人员及项目安全潜在一定的威胁。为保障海外工作人员的安全,及时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确保公司员工及财产的安全,特建立海外项目人员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及预案。

1.2编制原则

1.2.1预防为主,快速响应:时刻做好应对海外事件的思想准备和应急响应,认真做好日常信息收集,监测预警及宣传教育等工作。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涉外事件的因素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1.2.2以人为本,确保安全: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保障项目部职工临时工的生命、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3统一指挥,分级负责:涉外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由海外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主要成员组成突发事件领导小组,总经理任组长,书记任副组长,统一领导和指挥,领导小组下设前方沟通、综合协调、联络人、维稳(负责善后事宜)等业务组;当事海外项目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小组,由项目经理担任组长,做好应急救援事宜。应急小组下设应急办公室、综合协调、联络人、维稳(负责善后事宜)等业务组,24小时值班,密切关注局势进展。突发事件小组按职责分工做好应急处置的相关工作。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海外公司所属各海外项目部,面对重大安全威胁突发事件,严重威胁我公司海外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或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各类突发事件。

2.组织机构和应急职责

2.1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设立三级管理体系,海外公司领导小组为一级,项目部领导小组为二级,项目各科室、各班组为三级。

2.1.1海外公司重大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由以下成员组成

组长:总经理

副组长:书记

成员:副总、总工、部门负责人

(1)沟通业务组(国内):总工任组长,工程部经理为成员。

(2)综合协调业务组(国内):书记任组长,办公室主任为成员。

(3)联络人业务组(国内):副总任组长,人力资源助理为成员。

(4)维稳业务组(国内):副总任组长,政工、保障部、企管部、财务部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1.2海外公司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小组应由以下成员

组长:项目经理

副组长:项目书记 副经理

成员:项目经理助理、办公室负责人、机料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工程负责人。

(1)应急办公室(海外):项目书记任组长,项目办公室、机料、财务、工程负责人为成员。

(2)综合协调业务组(海外):项目副经理任组长,项目办公室、机料、财务、工程负责人为成员。

(3)联络人业务组(海外):项目总工任组长,项目人力专员为成员。

(4)维稳业务组(海外):项目书记任组长,项目办公室、机料、财务、工程负责人为成员。

2.2应急职责

2.2.1重大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职责(公司级)

审定各海外项目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掌握项目部所在国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可调用应急资源;批准启动和终止应急预案;负责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指挥、协调管理和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响应行动;判断事件形势和事态发展走向,提出处置建议;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迎接下一步行动。

2.2.2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小组职责(项目级)

在接到报告后,立即商议或直接发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令,指挥、协调、调用应急资源,集中力量组织救援,按程序向上级报告。

2.2.3国内业务组

沟通业务组(国内):当事故发生时,立即与项目部、国内上级部门、政府有关部门联系,请求紧急救助。

综合协调业务组(国内):掌握海外公司可调用应急资源;指挥、协调管理和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响应行动;判断事件形势和事态发展走向,提出处置建议。

联络人业务组(国内):建立海外人员详细档案,传递人员动态信息。

维稳业务组(国内):对回国人员,出现人员伤亡死亡情况,进行医疗救治、伤残鉴定、人员安置、人身意外保险、抚慰抚恤等善后处理工作。

2.2.4国外业务组

应急办公室(海外):应急办公室负责将各项应急指令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人员;负责制修订项目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确认应急联络电话;负责应急值班,收集、接收、报告和传达突发事件信息,跟踪事件动态,并组织应急培训和演练;提供应急处置工作的技术信息支持和通信保障工作。

综合协调业务组(海外):负责协调与有关部门联系,协调突发事件应急过程中需要外交途径解决的问题和信息收集、汇总和上报。并与保险部门一起做好伤亡人员及财产损失的理赔工作;负责应急资金筹集,确保资金能满足求援抢险需要;负责应急物资的购买和调配。

联络人业务组(海外):每天编制《海外人员动态表》、建立包括国内联系人在内的完善的人员信息表格,及时传递给国内。

维稳业务组(海外):对海外人员,出现人员伤亡死亡情况,进行医疗救治、伤残鉴定、人员安置、人身意外保险、抚慰抚恤等善后处理工作。

2.2.5应急的各项准备

(1)车辆准备;(2)消防设施的准备;(3)急救药品的准备;(4)防护用品的准备;(5)食物储备的准备;(6)人员精简的准备;(7)现金准备。

2.2.6紧急救助

当事故发生时,项目部立即与中国大使馆及当地中资机构联系,请求紧急救助。

2.2.7通信联络

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和应急小组相关人员通信联络要保持24小时畅通。

3.应急程序

3.1信息收集、分析和预警

3.1.1应急小组收集、获取、记录、整理各个渠道的信息,收集渠道包括但不限于:(1)政府通告;(2)外交部门、使(领)馆通告;(3)新闻媒体。(4)来源于本单位各级组织和员工的信息。

3.1.2应急小组对预报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

3.1.3应急小组下达预警指令,由各项目科室负责人负责执行。

3.1.4根据事态变化,领导领导小组下达解除预警指令,由应急小组通知各科室、班组,解除预警。

3.2应急预案启动

3.2.1当突发事件发生,现场应急预案启动,并立即上报领导小组,同时启动应急预案。

3.2.2预案启动后,应急小组和有关人员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并报告海外公司突发事件领导小组。

3.3 应急工作步骤突发事件按照其发生、发展过程,分为瞬时事件和非瞬时事件

3.3.1瞬时事件,即发生和结束在瞬间完成,应急反应主要是救治伤者、恢复生产和处理善后。

3.3.2非瞬时事件,即事件本身在持续发展,应急反应主要是控制事态发展、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3.3对非瞬时事件,项目部根据事发现场情况,指挥、协调应急救援工作,着重应急资源的协调、技术支持、法律、外交、商务及信息管理。

3.4信息发布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应在信息发布前报海外公司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审批。

3.5应急预案终止

根据突发事件的控制和发展情况,由公司突发事件领导领导小组组长下达本预案的终止令。

3.6善后处理

应急预案终止后,出现人员伤亡死亡情况,进行医疗救治、伤残鉴定、人员安置、人身意外保险、抚慰抚恤等善后处理工作,由维稳业务组负责。

4.预案实施与解释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4.企业紧急治安事件应急预案 篇四

紧急治安事件是社会、企业各种消极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般具有较复杂的社会背景;引发事件的因素往往错综复杂,涉及到企业各个方面,有些包含着职工、群众合理和不合理的要求;事件的处置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具有一定难度,并影响到企业的稳定。

紧急治安事件,是指群体或个体以满足某种需要为目的在特定环境实施危害社会、企业的行为,并导致事态扩大或冲突加剧、扰乱或破坏社会、企业的治安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应予以立即处置的突发性事件。

一、紧急治安事件的危害

由于紧急治安事件主体是在特定环境实施违反法律法规或企业规章制度的行为,紧急治安事件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事件现场,由于集体情绪的交互作用,处在这个公共情绪范围内的个体,群体感增强,个体感减弱,责任感下降,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和扩大事态的心理,使他们丧失理智,实施危害社会、企业的行为。如果处置不当,将引发更大的骚乱,使群体失控,事态扩大。

因此,无论侵犯了什么社会、企业关系,都极其容易引起职工、群众围观、参与,引发更大规模的群体行为,造成企业不能正常运转、生产、经营秩序混乱、停止、交通堵塞、罢工、罢课的严重后果。同时,事件形成后往往又诱发新的违法违规或犯罪行为,导致事态不断

扩大或冲突加剧。还有,由于事件主体行为的难以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决定了紧急治安事件破坏社会、企业秩序、威胁企业领导、企业安全的严重性。此外,紧急治安事件一般规模较大、涉及面广,及易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对社会、企业稳定和国家政权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预防和处置紧急治安事件成为保卫处维护政治稳定和企业安定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紧急治安事件的分类

根据紧急治安事件的性质和规律,将紧急治安事件分为以下几类:

1、政治性事件,指事件主体以满足某种政治要求为目的引发的事件。如有政治目的的罢工、罢课、非法集会、游行、示威冲击党政、企业机关企业等事件。

2、经济性事件,是事件主体以满足某种经济要求为目的引发的事件。如工资待遇、职工家属就业、对领导不满、土地拆迁等引发的职工、群众罢工、聚集冲击企业机关、殴打围攻领导、集会、堵塞企业公路等行为。

3、激情性事件,是指事件主体因某种精神因素而引发的群体性越轨行为。如工伤事故、劳资纠纷、大型活动等突发事件引发的家属、群众围攻殴打领导、围堵厂矿道路、非法集会、占据公共场所、哄抢破坏企业设施、财产。

4、涉外性事件,是指涉及不同国家之间关系,需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的事件。我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常有大量外国(日本、乌

克兰、德国等国家)人员来单位考察,由于文化教育等因素原因,职工、群众可能对外国人员产生排除心理所发生的抗议、围堵纠纷事件。

三、紧急治安事件处置的指导思想

妥善处理紧急治安事件,是保卫处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任务。应以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坚持把处置紧急治安事件作为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企业安定的重要任务,在厂党委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做好各项处置工作,力争把各种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迅速平息事态。尽量避免和减少紧急治安事件对企业、职工、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及影响,维护社会、企业治安秩序,保障企业公共安全,维护企业稳定。

四、紧急治安事件处理原则

1、坚持党委的统一领导,与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保卫处作为维护企业治安的专门力量,处置紧急治安事件坚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与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原则,对发生的各类紧急治安事件及时汇报并提出具体处置方案,供领导决策参考。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及时通报有关部门,紧紧依靠党委及相关部门解决具体问题。

2、教育疏导,争取多数,孤立少数

在我国现阶段,大部份事件是由人民内部矛盾激化而引发的,必须要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进行处置。立于教育疏导,争取大多数群众,孤立打击少数敌对分子和别有用心的人并注意发挥正确的舆论的导向作用。

3、实行厂党委、厂长负责制,整体作战

在处置事件中,必须实行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适合、时的、不间断的有序指挥,集中各部门联合作战,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4、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讲究政策和策略

处置紧急治安事件是一项政策性、策略性非常高的工作,稍有不慎,就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在工作中要严格遵守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依法处置原则,要求企业保卫部门能充分、灵活地运用一切可运用的法律规定。

五、紧急治安事件应急预案

初期处置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事态是否扩大或平息,是整个处置工作的关键和重点,预案如下:

1、迅速组织力量,赶赴事件现场

保卫处在获得事件消息后,应迅速组织力量,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到达现场后应选择便于观察全局动态、利于内外联系、易于机动力量隐蔽和出击的有利地形,建立现场指挥部;根据现场情况迅速做好警力部署。

2、观察动态、掌握情况

保卫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观察和现场调查、了解事件主体的情绪、状态、类型、规模以及事件发展趋势,弄清事件起因、性质、动机、目的、指向目标、事件成员来源和事件核心层人员构成状况,其次,现场指挥应迅速拟定处置方案,并将现场情况和处置意见报告上

级,请求决策。

3、管制现场,控制局势

现场指挥按照党委、上级领导的决策、命令、指示,根据现场情况迅速采取控制现场态势的有效管制措施。根据处置工作实际需要,采取下列管制措施:

1、封锁现场和相关地区;

2、设置警戒线,划定警戒区域;

3、实施临时交通管制;

4、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在事件现场拍照、摄像、录音、报道等活动。在对现场管控同时,要处置现场出现的各种情况,如对受伤人员的抢救,对极端危险分子和骨干采取适当的方式隔离;对不便使用强制手段的,应进行控制监视,并做好取证工作。

4、做好取证工作,掌握违法犯罪事实

做好现场取证工作,可以采用录音、录像、照相等手段,采取公开与秘密的方式及时取证,为后期处理工作做准备。

六、后期处置

指事态平息后,开展进一步调查工作,处理事件责任人,消除危害后果。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事件调查

事件平息后,应对事件进行全面、深入调查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从了解群众开始,从人到事、从事到人,区分“幕后”、“操纵”、“为首”、“参与”、“围观”等事件主体的各个层次。

2、对事件危害后果的处理

保卫处应协同相关部门,做好正面的宣传教育,尽快恢复秩序,对事件中造成的损失应做好善后工作,分清责任,区别对待处理。处置中获取的相关证物,进行登记,妥善保管。总之,消除危害后果的目的是彻底平息事态,教育广大群众,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保卫处

2011年7月

5.维修企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篇五

各基层单位:

现将《突发安全事件应急救援处置预案》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按照预案认真抓好贯彻落实,进一步规范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进一步提高我司各单位对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安全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确保安全生产。

***年**月**日

*********运输公司 突发安全事件应急救援处置预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编制目的

突发应急事件可能和其它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或引发次生、衍生事件,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按安全突发应急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原则上可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级。

第四条 工作原则

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坚持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首要任务,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安全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预防为主、平急结合。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加强安全突发应急事件的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做好应急预案、机制准备和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装备配置、培训演练等工作,增强应急救援能力。

三、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在集团公司的统一领导下,集团公司和各基层单位的应急救援中心按照分类管理、分级响应的原则负责相关安全突发应急救援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各基层单位要认真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职责,制订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机制,完善应急救援条件。

四、条块结合、属地为主。安全突发应急事件应急处置以当地交通主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为主,各基层单位应当与当地交

系电话:********、传真:********)。

第七条 职责任务

一、集团公司突发安全事件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职责 负责建立集团公司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管理体系,落实专人和相应措施;研究制订集团公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审查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中心编制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统一规划、调配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处置经费;在较大以上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时,指挥调度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中心参与应急救援处置工作;必要时请示市交通主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实施应急增援;宣布启动应急预案和终止应急行动。

二、集团公司突发安全事件应急救援中心职责

负责集团公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实施及各基层单位发生群伤或死亡1人以上或危化品运输过程中发生严重泄漏、燃烧、爆炸和人员伤亡等事故的应急救援指挥和协调处置工作。建立应急救援保障中心工作职责,落实抢险队伍、车辆、物资、装备、经费,组织开展应急演练,适时修订预案,统计上报各种工作情况。

三、集团公司应急管理(应急救援保障中心)办公室职责 负责《集团公司突发安全事件应急救援处置预案》的制订、实施、演练和培训工作,指导、监督、检查各基层单位应急救援

资产部:负责应急运输车辆的技术状况管理,为应急抢险救援提供车辆维护技术保障。

保卫部: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负责维护全司治安秩序,确保运输秩序和治安秩序良好。

党(团)委办:负责全司重、特大应急事件信息对外宣传、报道。

监事会办:负责监督相关应急救援人员履职到岗情况。群工部: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负责协助应急办做好道路运输秩序维护。

开发办: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负责协助应急办做好道路运输秩序维护。

工会办:负责做好协调配合工作,并对应急抢险救援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进行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 基层单位应急组织及职责

各基层单位应严格按照《**省安全生产条例》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规定》要求履行责任主体职责,参照本预案成立相应的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和应急办公室,在当地交通主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以及集团公司的统一领导下,结合实际制订本单位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配备相应装备,组织应急救援培训与演练,按规定及时报告突发安全事件信息,负责本单位突发安

严重(Ⅱ级)的预警信息由集团公司配合市交通主管和行业管理部门发布、调整和解除。较重(Ⅲ级)、一般(Ⅳ级)的预警信息,由基层单位配合当地交通主管和行业管理部门发布、调整和解除。

第四章 应急处置

第十一条 集团公司应急救援抢险中心和各基层单位要完善应急处置各项制度,建立健全应急处置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应急救援处置能力。

第十二条 信息报告

突发安全事件发生后,事发有关单位要在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的同时,立即如实向集团公司报告,并同时报告当地交通主管、行业管理部门,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第十三条 应急响应

按照分级处置的原则,集团公司、各基层单位应根据突发安全应急事件的不同等级启动相应预案,作出应急响应。发生特别

设造成重大影响的事故。

三、出现下列情况之一为较大事件(事故),启动III级响应:

(一)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急到3人以上1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者3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突发事件(事故)。

(二)超出基层单位应急处置能力的突发事件(事故)。

(三)发生跨县级行政区域的突发安全事件(事故)。

(四)集团公司或当地交通主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认定的较大事件(事故)。

四、出现下列情况之一为一般事件(事故),启动Ⅳ级响应: 造成3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事故)。

第十五条 指挥与协调

集团公司处置的突发安全应急事件,由集团公司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各基层单位应急抢险中心开展工作或指派、组织工作组赶赴现场指挥,按照上级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的要求和部署组织实施应急处置工作。主要任务是:①提出现场应急行动的原则要求;②发布启动集团公司相关应急预案的指令;③协调各基层单位应急力量实施应急处置指挥机构的应急指挥工作;④及时

1一次道路运输行车突发安全事件造成死亡1人以上或重伤10人以上,或危险化学品运输造成泄漏、燃烧、爆炸、人员伤亡事故的,事件发生单位应及时将事故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类别、车辆、驾驶员、伤亡情况、“五不出站”基本情况、简要经过等,分别用电话报公司应急办公室,并在2小时内传真报送正式书面快报;集团公司及时将较大、重大、特别重大伤亡事件或事故和危化品运输事件或事故的基本情况上报市交通局、运管处应急办公室。

二、赶赴事件或事故现场及组织协调

较大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的安全一责任人、分管安全领导、安全科长及集团公司分管安全领导、安全部长应及时赶赴现场,督促发生事件或事故的相关单位积极进行现场的施救工作,认真做好事故善后处理的组织协调工作。

三、事故的调查处理

发生一般伤亡事件或事故和危化品运输严重泄漏、燃烧、爆炸事故,事发单位按照集团公司要求对事件(事故)的管理责任和领导责任进行调查处理。集团公司负责对社会影响恶劣的一般事件(事故)调查处理,并积极配合省、市政府较大、重大、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组做好事故调查工作,并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机关的结论及有关单位、驾驶人员在事故中应负的责任,按照集

第五章 后期处置

第十九条 善后处置

各基层单位和集团公司应急中心应积极做好事件(事故)的善后处置工作及有关协调配合工作。善后处置工作包括人员安置、补偿、征用物资补偿、污染物收集、清理与处理、道路运输畅通等事项。通过善后处置尽快消除事故后果和影响,确保道路运输畅通和社会稳定,尽快恢复正常的交通秩序。

第二十条 调查与总结

特别重大事件(事故)由市政府协助省政府或国务院授权的部门进行调查;重大事件(事故)由省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调查;较大事件(事故)由市政府负责组织调查,集团公司及所属各基层单位应做好协调配合工作。

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对事件的抢险救援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总结,并在一周内向集团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书面报告。主要内容:事件(事故)的基本情况、抢险过程、抢险救援组织指挥、应急预案执行情况、主要抢险措施、抢险救援效果、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经验教训和改进措施、建议。重大事件由集团公司一周内向市交通局、市运管处提交书

5险队伍和扩大应急响应增援处置队伍,制定组织保障方案,加强业务培训,强化应急配合功能,提高装备水平,增强救援能力。

集团公司应急中心和各基层单位要加强对参加应急抢险救援工作人员的管理,积极为应急抢险救援人员提供符合要求的安全防护装备,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严格按照程序开展应急抢险救援工作,确保应急救援人员安全。

第二十三条 经费保障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相应的应急经费保障机制。各基层单位和集团公司应急抢险中心负责所属范围突发安全事件应急抢险救援和交通方面的经费。集团公司财务部应预设相应应急专项储备经费,由应急办向集团公司应急领导小组或有关领导报告决定并调剂使用。各有关部门应本着“特事特办、急事先办”的原则,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第二十四条 物资装备保障

各基层单位应建立健全本单位应急救援设备、物质数据库,并明确其类型、数量、性能和存放位置,建立相应的管理登记、维护、保养和调用等制度,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做好物资储备工作,以保证应急救援时的统一综合调配使用。

第八章 监督管理

7(1)不按规定制订应急事件预案的;(2)拒绝履行应急准备和应急救援责任的;(3)瞒报、漏报、谎报、迟报应急事件信息的;(4)拒不执行应急事件预案,不服从命令和指挥或在应急响应时临阵脱逃的;

(5)有其它危害应急工作行为的。

第九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预案管理

各基层单位和集团公司应急抢险中心必须按照本预案的规定履行各自职责并制定相应应急预案。集团公司以本预案为总预案,同时编制了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重大节假日安全运输保障、防汛抢险、消防安全应急处置、危险化学品货物运输事故应急处置五个分预案,在不同时段发生不同情况突发安全事件时,按相应预案规定启动应急响应并及时妥善处置,做到预案启动及时,处置有力、有序、有效,努力把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事件影响降至最低。集团公司将结合预案运行情况,适时对预案进行修订。

6.企业维稳工作处置突发应急预案 篇六

作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为维护企事业单位的政治稳定和治安安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安机关处置突发事件有关政策,特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在区委、区政府和公司总经理室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快速反应、统一指挥、高效运转、稳妥处置”的方针,组织全厂职工采取有力措施,切实维护企事业单位内部稳定。

二、工作目标

一是坚决防止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对企事业单位内部进行渗透、煽动、破坏,阴谋制造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重大政治案(事)件;二是坚决防止企业单位内部发生大规模非法聚集等群体性事件;三是坚决防止内部发生打砸抢烧事件;四是坚决防止企事业单位职工大规模冲击厂区和单位,进行非法聚集游行示威活动。

三、组织领导

组长:

副组长

副组长

四、任务分工

1、保卫处:一是负责企事业单位内部群体性事件及闹

1事苗头信息的收集和报送工作,调查事件原因、主要组织者、掌握现场情况,掌握事态发展趋势,及时上报;二是运用公秘手段获取情报信息,掌握、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插手事件、进行煽动破坏活动;

2、办公室:协调、指导企事业单位内部保卫组织,积极开展工作,维护单位内部政治稳定和治安秩序;会同有关部门加强企事业单位内部网络及互联网监控工作,防止影响稳定的信息传播;五是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现场调查取证工作。

五、处置原则

一是坚持防处结合、防范在先。加强预防、情报引导、及时研判、有效应对,把预防、控制工作做在前面,对各类非法活动苗头发现得早、处置在小,严防小事拖大,争取最佳效果。

二是坚持快速反应、果断处置。一旦发生非法聚集活动,要依法、及时、稳妥、果断处置,防止人员大规模非法聚集,防止事态扩大升级,防止发生连锁反应。

三是坚持统筹协调、群防群治。紧紧依靠党委、政府,与有关单位和行业主管部门密切配合,明确职责、明确任务,充分发挥保卫人员和职工群众的作用,实行齐抓共管、群防群治。

六、处置方法及步骤

(一)情报信息收集阶段

1、加强情报信息的工作,作到不迟报不漏报。

2、在各部门至少2名信息员,密切关注单位内部职工的日常言论,对提供有价值信息的人员将适当给予奖励。同时,要关注职工群众对社会各类热点、焦点问题的不满情绪,防止单位内部问题与社会问题交织作用,坚决防止出现“经济问题政治化、单位问题社会化”。

3、利用各种手段对重点人员,重点群体做好管控工作。要布控到位,落实包保责任。通过各种渠道发现重点人员后,立即将重点人员的详细信息上报分局

4、加强对单位内部网的管理,一旦发现内部网络出现关,立即删除,并视情节依法处理。

(二)发现苗头阶段

1、发现涉及稳定的问题,立即通知上级相关领导,马上处理解决,防止扩大蔓延,同时加强对职工的日常教育。

2、与网安部门配合,对单位内部网有害信息及时删除,同进落地查人。

3、加强企事业单位内部巡逻,有关的传单、小报、标语等宣传品,发现后及时查处。

4、对企事业单位内部的突发性事件,及时了解,介入处理,掌握动态,防止负面炒作,防止企事业单位职工情绪受到影响和激化。

(三)单位内部聚集阶段

1、制定处置突发预案,明确现场指挥领导体系;

2、企事业单位内部出现职工演讲、集结、闹事等事件后,现场指挥人员立即组织保卫到达现场,及时上报信息,并通知当地党委、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领导到现场配合处置。

3、立即对单位进行封锁,与外界隔离,防止职工走出企事业单位,防止社会人员进入企事业单位,制止记者照相、录像、采访,配合公安部门对企事业单位周边的道路进行交通管制。

4、迅速将集结群体进行隔离,尽快使人群疏导到厂房、车间等指定地点,防止企事业单位内部职工进行更大规模的聚集,公安机关与企事业单位领导要及时做好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宣传教育工作。劝导、疏导工作以企事业单位为主,维持秩序以公安民警为主。

6、加强单位内部重要部位的安全保卫,发生打砸抢烧等暴力、恶性事件时,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工作,及时固定证据,为后续工作提供证据支持。

七、工作要求

一是要建立健全指挥体系。落实责任,统一指挥。二是要强化重点人动态防控。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实时、准确掌握情报信息,将重点人和其他可能滋事的嫌疑人员尽可能控制在单位和家庭,坚决控制在可能聚集

滋事的现场之外。

7.维修企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篇七

2003年“非典”发生以来,中国开始重视和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逐渐形成了“一案三制”工作格局,其中的“一案”就是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自2004年国务院颁发国家突发事件总体预案以来,全国各地方和企事业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总数据信已有360多万个,初步形成了以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企事业单位预案为主线的应急预案体系[1],几年来,在各类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应急预案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最近几年应急管理工作实践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应用,也逐渐显示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各类预案交叉重复、格式雷同;预案强调文本文件,实用性和操作性不够,以及预案内容形式固定,缺乏弹性与灵活性等。实质上,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在应急预案体系结构上存在缺陷。随着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深化,急需对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结构的顶层设计做进一步的审视和完善,这对解决应急预案编制与实施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有很大意义。

1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其体系建设发展沿革

应急预案最早期雏形是二战期间出现的民防计划,当时由于空袭等战争行为给平民造成巨大伤亡和基础设施严重破坏,英国等参战国纷纷制定了以保护公众安全为目标的民防战略或计划。二战后这一做法又演变扩展到应对自然灾害和技术灾难等领域。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组建了联邦应急管理署(FEMA),应急管理模式逐渐由分散向集中统一方向转变。FEMA组织来自全国的科学家和政府官员对应急预案的形式、内容及其分类多次做了全面调研和深入分析,其代表性成果是在 1992颁布的美国联邦应急响应预案(FRP)[2]。美国“9.11”事件后,许多国家对应急管理战略做出重大调整,2002年美国颁布了《国土安全法》,依法组建了国土安全部(DHS),根据美国第5号总统令(HSPD-5),在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的亲自领导下,对美国突发事件预案体系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评估并广泛征求了各界对建立国家应急预案体系的意见。2004年,依调研分析结果,编制公布了国家应急响应预案(NRP)[3]和另一个重要文件——《国家事故管理系统》(NIMS)[4]。2005年发生卡特里娜飓风灾难,灾后由美国总统科学顾问领衔,对这次巨灾的应急处置全过程做了认真的调查评估并向美国总统和国会参、众两院提交了《卡特里娜飓风灾难调查报告》(The Federal Response To Hurricane Katrina: Lessons Learned)[5],该报告指出:美国政府对这次巨灾应对不力,暴露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存在重大结构性缺陷,在建议中特别提出了应加强国家应急准备体系和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建议对国家应急管理战略作重大调整。2006年,FEMA组织对全国应急预案再一次进行回顾总结并发表了《国家应急预案评估》[6],同年6月发布了《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保护计划》(NIPP)[7],对涉及公共安全和国家运行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关键资源提出了战略性要求。2007年美国国土安全部发布了《国家应急准备指南》(NPG)[8],系统性提出了国家应急准备的愿景、预案情景、通用任务列表(Universal Task List)和目标能力列表(Target capability list),确定国家应形成预防和保护等八个优先能力。2008年1月,美国国土安全部公布了《国家应急响应框架》(NRF)[9],再一次明确提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应由以应急处置为主向应急准备为核心的重大转变,在NRF中分析了国家应急响应预案存在的问题并要求在修改完善之前暂停使用该预案。在NRF中有几个特点值得特别关注:

(1)系统描述了NRF、NRP、NIMS和NPG之间的逻辑关系;

(2)强调了脆弱性对灾变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提出把脆弱性评价作为灾难风险评估的重要因素;

(3)强调应急准备文化的基础性作用,提出应对灾害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应从整体上提高所有公众的与风险相匹配的意识和能力;

(4)再次重申突发事件分层响应的原则,强调所有突发事件都应实行第一响应(First Response),家庭、社区、地方和中央政府对突发事件都应积极参与响应过程。而且响应的扩大和升级主要取决于自身的能力,而不是灾难的范围与强度,基于这个理念,国家应急响应框架取消了以往国家应急响应预案中由总统宣布进入重大突发事件状态和启动国家应急响应预案的规定。

2009年美国FEMA公布了《应急准备指南:地方政府应急预案修订指南》(CPG101)[10],进一步推进和规范全国各类应急预案修订,该指南对应急预案编制修订的目标、程序、结构、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具体建议和要求,其中还使用很大篇幅描述了各类预案的结构关系。至此,美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

近几年,美国政府在总统的直接支持下,积极推进应急准备与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先后动员了几千名科学家和政府官员,投入近300亿美元。

同一时期,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应急管理系统和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例如,英国在2004年修改了《国民紧急事件状态法》,随后公布了《2005国内紧急状态法执行方案》以及《应急准备指南》,使历史悠久的民防特色应急体制推进到综合应急管理的新阶段。又如德国、日本和法国等在2010年前后,在强化法制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了政府应急管理机构的建设,明显增强其能力与职责,同时重新修订了应急管理规划和应急预案,以便应对日益频繁和复杂的各类突发事件。由于各国体制、法律和文化上的差异,每个国家应急预案结构和内容等方面都略有区别,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应急预案体系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逐渐趋向一致的倾向[13,14]。例如,对突发事件的分级与分类是应急管理和应急预案编制的重要基础,当前各国几乎都采用以事件的破坏强度与应对能力综合分级的思路,而不再采用传统的事件来源、行业和事件灾害后果进行分类方法。

在德国应急预案等法规文件中,把各类突发事件划分为普通、异常和重大三个级别: 普通事件有火灾、洪水、爆炸等常规公共安全事件,一般是由市政、警方和消防部门处置; 异常事件包括影响范围较大极端气象灾害、重大疫情、危险化学品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或飞机失事等重大交通事故,这类事件需要地方政府出面协调、联邦支援和红十字会等非政府组织参与; 重大突发事件可导致众多人身伤亡,对环境和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破坏且难以恢复,不仅需要政府各方面配合参与,而且需得到联邦应急管理部门给予技术协助、军队以及周边相邻地方的支持,当特别重大的灾难发生后,联邦政府将启动国家级的应急指挥中心,统一协调全面应急响应行动。

英国突发事件管理是按照指挥职能分成为“金、银和铜”的三类不同级别。三类指挥级别在各类突发事件中承担不同角色,分别负责所谓的战略、战术和操作三个不同层次的任务: “金”负责战略级任务,是重大应急响应总协调人,能够指挥调动所有资源,并授权“银”一级根据事件情景做战术策划,但一般不强求其置身现场; “银”级的指挥位置主要是在事件现场,主要职责之一是把金级所制定的战略转化为实施战术行动,实际上“银”是现场的协调指挥者,但一般不直接介入具体的应急响应行动; “铜”级则是各类应急处置活动的执行者,他们接受银的指挥命令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并负责将执行情况向银汇报,要保证新的战术指令继续落实。三类指挥不取决于事件的强度和行政级别,而主要是由突发事件中所需的角色和能力而决定。

美国目前还没有严格意义的突发事件分级办法,但NRF等很多文件中原则上把各类突发事件划分为全国重大事件(巨灾);需要州紧急应对事件(灾难)和需地方应对突发事件(事故与事件)这三种类型(级别),将其作为分层应急响应的参考。

综合考虑到突发事件类型与级别的耦合关系,作者提出可以用一个矩阵对不同事件级别与事件类型做一个综合的描述(参见表1)。值得特别说明的是:事件的级别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生变化、事件类型也可以演变或耦合,因此这种分级与分类应具有良好的弹性与灵活性。按照突发事件分层管理的基本原则,无论哪一类或哪一级事件的应急响应行政级别与范围都应从最底层开始响应,是否升级,不是依据事件的强度,而主要取决于能力,只有当事件的范围、强度和复杂性超出本级能力时才能提请上级政府和其它支援单位的介入。

2国外应急体系建设主要特点与我国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为进一步认识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结构性特质,对涉及到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几个核心问题,做了国内外比较研究。

2.1 应急预案体系有关的法制、体制和技术支撑条件

国外在突发事件应急法制基础和体制建设方面为应急预案体系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以国家事故管理系统(NIMS)和国家应急准备指南(NPG)为代表的应急管理核心文件则为应急预案体系提供了稳定、规范的运行环境。这些要素与应急预案体系共同构成了国家应急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参见图1)。

与国外比较,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最主要差距是表现在体系结构顶层设计方面。在2007年我国颁发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由于缺乏相对应配套法规、标准和具体明确要求,因此对应急管理体制和应急预案管理的支撑强度明显不足,这直接影响到我国应急管理系统建设与发展可执行性。例如,我国各级政府中设置的应急管理部门在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规中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和授权,其行政职能、工作范围和管理机制方面需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我国应急预案数量庞大,但还缺类似NIMS这类全国通用标准化运行模板和具有近似NPG功能的国家应急准备指导性文件。如果这些基础性薄弱环节不能明显改善,应急预案的运行环境将十分困难[15,16]。这些应急管理法制与体制上表现出的脆弱性实质上反映了在我国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结构性缺陷,这类系统结构上的问题只有依靠系统结构顶层设计和有序制度化建设才能逐渐解决,这是我国应急预案管理和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长期以来所面临的挑战。

2.2 应急预案体系结构框架、分类与功能实现

“9.11”事件以来,尤其是印度洋大海啸、卡特里娜飓风和我国汶川“5.12”大地震发生以来,各国都大力加强了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美国在这方面进展尤为显著。不但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且比较细致刻画出各类预案的形式与功能。美国现行的应急预案按其功能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层面、六个种类(参见表2、图2),不同类别的预案具有不同的使用对象、结构、内容、功能和表达形式。这四层六类预案从英文上讲都是Plan,但按中国人理解习惯则可分别定义为:规划、计划、预案、方案和方法等。

所谓战略级预案(Strategic-Level plans)也可称为战略规划。战略级预案位于应急预案体系最顶层,其核心是提出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愿景目标,主要功能是政策引导、总体布局和确定目标,一般在适用时间上要跨越数年以上,但内容宜粗不宜细,其制定者是国家应急管理部门。

操作级预案(Operation-level plans)主要适用对象是以各级政府为主。该类预案主要是基于各类灾害的特定情景,描述政府和各个部门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任务、职责和统一协调的机制与程序。其适用时间以月为计,要根据演练与实践的评估结果不断完善改进。操作级预案依据其功能常划分为概念预案(CONPLANs)和行动预案(OPLANs)两种类型。概念预案主要用于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和应急指挥机构,主要功能是综合协调辖区内各类行动与资源。而OPLANs主要用于政府相应部门和参与应急活动的各个功能单位,主要是以任务清单的形式确定各个单位的任务与职责,其内容应更加详细、具体,其主要制定者国家和省市级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以及参与应急活动的政府相关部门。

第三类是战术级预案(Tactical-level plans),它是在Oplans的基础上产生并视现场的随机情景而改进完善,主要使用对象是参加现场应急响应行动的功能单元,例如负责或参与工程抢险、医疗救护和后勤支持等各个单位。战术级预案从结构与内容应具有良好的弹性、灵活性与可操作性,主要制定与使用者是政府各个部门及其下属单位。

第四类预案为现场行动方案(Incident Action plan,IAP)也可称为现场运行计划。IAP主要针对突发事件中的随机情景,只适用于一个完整行动或一个单项任务,时间限度一般以小时为计,如果时间超过数天、甚至以月计,则应转变为战术级预案。这类预案在应急行动的时间、地点、人员和活动都要清晰、明确和具体。IAP是在现场制定,但其模板应事先构建,从这个意义上说,IAP与其说是行动方案,还不如说是制定现场行动方案的路径、方法和程序,这类预案应由具体承担应急响应职责的单位,如医学救护队、消防灭火队等来制定。

这四种应急预案构成了各类功能预案的基本原型,可以在国家、省市地方政府、社区,乃至企事业单位的应急预案编制中得到应用[17],但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预案功能和目标可能侧重不同,例如国家级可能侧重在战略级和操作级,省市地方政府侧重在操作级,而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则主要应是操作级和战术级。

目前我国现行应急预案可分为五种类型: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企事业单位预案和大型活动与特殊场所的应急预案。而从行政级别上又可分为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五个级别[11]。这些预案从结构上大体相似,有人评论为“上下一般粗,左右一样平”,其格式比较形式化,缺乏具体的操作性,文本文件特色较重,预案管理较为薄弱,缺乏持续改进的机制,尤其突出的问题是:这些预案没有形成结构完整、联系紧密和功能明晰的系统。

2.3 应急预案核心内容是应急准备

近几年,应急管理的一个主要进展是逐渐认识到应急准备的重要性[18],并明确提出应急预案应成为应急准备的基础平台。以美国国家应急框架(NRF)为启点,应急预案结构与内容的重心开始转移到应急准备这一核心目标上来。传统的应急预案概念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应对处置的方案,而现代应急预案则是强调突发事件发生之前怎样做好准备的方案,而应急处置则是应急准备的发展与延续。这些认识深化是基于对“9.11”事件和卡特里娜飓风等一系列重大事故灾难应对经验和教训的总结[5]。美国的NRF和NPG都一再重申,要坚决地把应急管理的重点由应急处置转向应急准备上来,按传统的应急管理四阶段理论(减灾、准备、响应、恢复),应急准备是应急管理过程一个中间环节,而现在则认为应急准备所形成的能力是支撑应急全过程的基础性行动。应急准备主要包括应急预案、组织与人力资源、物质资源配备、持续培训、应急演练和评审改进这六项工作内容,应急预案则是应急准备系统运行的基础性平台,应急准备的其它几项工作也是通过应急预案来组织推进和实施,而正是通过这些应急准备活动的运行为应急预案的持续更新完善提供依据。

目前,我国的应急预案还处于传统的“处置方案”阶段,对应急准备工作强调不够,也没有形成实质的应急准备体系,这很容易在实际工作中造成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的脱节,也很难为应急准备工作提供持续、有效运行环境。

2.4 应急预案的持续改进机制

应急预案的生命力和有效性在于不断的更新和改进,在美国CPG101中提出,持续改进机制是应急预案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明确要求:任何预案审查修改的周期不应超过24个月,只有对应急预案不断的进行评估和改进才能保持其活力,这种持续改进是通过PDCA循环模式实现(参见图3)。

应急预案的这种管理模式与应急准备的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首先应按照应急准备愿景目标制定应急预案;然后在初始应急预案编制形成后,即按预案的安排在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装备物资、和宣传培训等方面进行应急准备工作;为检查评估应急准备能力必须组织应急演练,这种演练主要目标是发现问题和检测应急管理系统中的脆弱性;每次演练时都应同时对应急准备水平做出具体评估,这些评估主要是对应急预案改进提出意见并落实在应急预案的修改完善过程中。对每一次重大应急响应活动也都要事后评估,这些实践活动的评估主要内容也是对应急准备体系和应急预案提出修改意见。例如,美国作出暂停使用NRP同时形成了新的NRF这样一个重大举措,实际上主要是由于卡特里娜飓风评估报告对NRP 提出大量批评意见后而产生的结果。每一个初始预案的文本编制完成后都必须经过演练的检验才能获准实施。美国政府在对地方政府应急预案进行检查评估时,在评估表格中要求受检方要回答三个关于应急预案主要问题:一是应急预案编制是否经过应急演练?如果回答否,评估意见就判定重大缺失;二是应急演练发现了哪些问题?如果回答发现了一些具体问题,则判分为优,但如果回答没有发现问题,虽然演练组织的很好,但一般得分也会很低,甚至判定为不及格;三是在应急演练和应急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改进意见是否反映在应急预案的修订过程中?只有根据评估结果把修改意见具体反映在更新的预案中,才能得到较高的评价。应急预案不断的更新完善的中心目标是推动应急准备能力持续提高。按照CPG101中的要求,没有经过演练的应急预案不能在实际应急活动中应用。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这种周期循环性应急预案修订机制,多数应急预案公布数年后不曾组织过演练和评估,也很难进行修改更新,这是我国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3 应急预案体系概念设计

自2004年我国国家总体应急预案颁布以来,推动与指导了全国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实现了一个从无到有的重要历史跨越,但经过了七、八年的实践,现在急需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以全面提高应急管理和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应急预案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其核心是总体框架的概念设计,即我们常讲的所谓“顶层设计”,顶层设计主要是解决大系统建设中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结构性和致用性等重要问题。按照系统论,“整体不等于各部分之和”的思想以及系统工程中“系统功能最优取决于结构最优”的认识,复杂系统中结构的重要性远大于单元或某个要素的个体品质,这种“结构性最优”只有通过整体设计才能实现[19]。

3.1应急预案系统环境设想和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

从国内外经验上看,国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一般首先考虑以下几个主要原则:已有的法律法规;现行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历史和现在重大突发事件风险特征;应急管理基础条件及主要需求;应急预案存量资源及各方面对修改应急预案的建议等。这些要素的考量对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基础性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具体联系到我国应急预案体系形成与发展,也应依据于三个重要的基础条件:首先是法制,在相应法规中要对应急预案的编制、实施、管理和修改提出明确的规定和具体要求;其次是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逐渐完善,依法在各级政府建立应急管理机构,这样的组织机构不仅是应急指挥和应急响应的平台,更重要的职责是负责日常应急准备工作,其中尤为重要的职能是对应急预案日常修订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评估和修改完善;第三是形成以应急准备指导性文件(纲要或指南)、国家事件管理系统(NIMS)和应急预案三者互为支撑的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类似于在图1中所表示出来的结构。这些条件是构建应急预案系统最基本的系统环境要求。法制、体制和应急管理运行机制也是整个应急管理体系必备要素,应与预案体系构建一并考虑。

3.2 应急预案体系结构与内容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以应急预案系统为核心,再加上以应急准备导则(或指南)为愿景目标;以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为科学支撑;以预案基础运行条件为技术保障和与应急指挥中心平台物理运行环境紧密连接,即所谓1+4的系统结构,其逻辑关系与主要内容可参见图4。

(1)适立与风险相匹配的应急准备能力是应急预案的核心目标,包括应急准备情景、目标、任务和应急准备文化四个主要应急准备内容,对应急预案系统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例如,应急准备文化是应急预案能否有效实施的基础,但也是我国应急管理工作中主要薄弱环节。只有突发事件应急准备的理念、方法和技能深入到每个社区、家庭,落实到每个人,应急预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2)基于应急预案编制的风险评估工作主要内容包括:特殊风险(情景)分析、突发事件应对脆弱性研判和综合应急能力评估。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有助于构造重大突发事件的特定情景和随机情景,以明确应急准备目标,而脆弱性分析和能力评估则可成为编制与修改预案重要参考依据[21,22],为应急预案系统建设提供有力科学支撑,实质上也是编制、修改应急预案的先期条件,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应急预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3)基于应急预案主要是应急准备方案的思想,应急预案系统应由应急预案结构原型等五个主要方面组成(参见图5)。

应急预案结构原型设计应提出类似于图2和表1中关于应急预案层次类别、应用对象、基本特征、形式内容和具体功能等关键要素,并应清晰描述出各类预案之间的逻辑关系;

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定了应急预案编制技术要求、编制和评审程序、预案演练及其评估改进、应急预案制定与实施检查评估等一系列管理行动;

应急预案编制指南是指导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编制修改工作的主要技术规范。其中包括对应急预案修订的法律性要求、程序步骤的规定和技术要点解析,尤其要对各种不同类别应急预案的关键性差异作出特别说明以强化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必要时还可提供各类应急预案的模板,以供编制者学习参考;

重要基础设施保护计划是一类特殊预案,是应急预案系统中重要组成之一,与其它类型预案的区别是该保护计划设定清晰的保护目标和明确对象,为了确保一些对公众基本生活需求和国家正常运行有重大影响的重要工程设置、要害部门、以及关键性的战略资源,在突发事件,尤其是危机情况下能够受到优先保护和维持有效运行,保护目标包括大坝、核电站、重要的电力、通讯、交通和能源供应等设施,以及城市生命线等基础设施,要求对每类每个具体的对象都要制定包括备份在内的应急准备计划;

工作(业务)连续性计划也是应急预案系统中一个特例设置,其目的是基于在重大事件发生时,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和企业运行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出现在短期内难以恢复的严重破坏,政府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都应制定包括人事安排、工作场所设施和运行程序的特别准备预案,以保证在特别紧急状态下避免或减少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出现缺失和混乱,维持社会秩序正常,以及使业务活动保持连续性运行。

上述这五部分内容构成了应急预案系统的主体,其它部分则都是以这些主体为基点的扩展和衍生。

(4)应急预案有效运行还必须得到一些技术基础的支撑,这些支撑条件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针对所有突发事件标准化运行管理,其主要内容是建立统一的应急指挥模式——ICS指挥系统,规范在应急响应过程中各个参加单位角色任务和活动方式,尤其是在巨灾或在危机发生时,采用统一高效联合指挥体系ICS/UC 对于确保所有应急响应活动的协调一致至关重要,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在所有应急预案中都是必不可缺的核心要素; 二是关于信息沟通、通讯联系、信息共享、资源调配和大规模应急疏散等公众保护规范和协议; 第三是与应急预案密切相关的培训和应急演练的目标规划和组织、检测评估方法等。

由于应急响应对通讯和信息交互需求性很强,应急预案的内容都应与相应各类型的应急指挥中心状况的关系十分密切,严格意义讲,几乎所有的应急管理活动都在这样物理平台的环境中运行,所以应急预案中关于指挥、通讯、信息、资源等约定都必须考虑到所属应急指挥平台的技术能力和特点。

3.3 对我国应急预案体系发展建设建议

当前我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主要应考量三个问题:首先是如何设定中国预案体系发展愿景目标;其次怎样充分应用好现有的存量资源继承发展,然后才是如何有计划的分步实施。

(1)按照系统论科学指导思想和应急管理的实际需求,我国应急预案体系整体框架应由三个层次构成:国家总体预案与行动预案;地方政府综合应急行动预案;企事业单位及社区的行动预案。

虽然以上三类预案都是基于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情景,但针对事件的影响范围、严重程度和复杂性有很大差别,这些差别可具体表现在每类应急预案的目标、结构和内容等所具有不同特征(参见表3)。在各级应急预案系统中都可能包括有战略级、行动级(概念预案和行动预案)、战术级和现场行动级(IAP)四种类型预案,但由于目标职能不同而各有侧重。例如,在国家级预案中主要包括战略预案和行动预案;地方政府级也可以有战略预案,但其主体应是综合性的应急行动预案;而乡镇、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的预案应主要是基于自身风险的行动预案或战术预案,而大型活动的应急预案则可视为一种特例的现场行动预案(IAP)。

由于使用单位职责和权限不同,因而各类预案的功能有一定区别,但必须强调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应互相紧密联系,不能设置明显边界障碍,必须有利交叉融合,例如,大型活动的现场行动预案必须建立在当地综合性应急预案的基础之上,实践证明只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时,每单个预案才能有效实施。

(2)多年来,我国在应急预案编制实施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也形成了巨大规模,这些存量资源可以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今后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的设计和实现都是原有体系的“扬弃”和发展。首先,在对我国应急预案体系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愿景框架,对现存的应急预案资源进行解析聚类和凝练;其次对每类应急预案的形式与内容做初步的调正、衍接;然后依据应急预案体系实际现状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新的需求编制新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修订框架和具体实施方案。

无论是体系设计还是预案修改都必须依托于现在预案体系的基础,以保持前后体系之间的连续性和可接受性。

(3)在明确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愿景、目标和理清、凝炼现有应急预案体系基础上,编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中长期发展建设规划,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分布实施。当前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重点首先应是应急预案体系总体框架和国家应急准备战略的制定;然后才逐步开展国家总体预案修改和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工作;在第三个阶段,按照体系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思想制定出类似事故管理系统(NIMS)、重要基础设施保护计划(NIPP)和工作连续性计划等其它一些种类重要预案或规范,经过五年左右的连续性工作基本完成新的应急预案体系这一宏伟工程。完全有理由可以期待,应急预案体系的形成将使我国应急管理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摘要:在复习国内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发展沿革基础上,针对我国应急预案顶层设计需求,分析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主要经验和现实问题,提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首先应以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构建为基础;以加强应急准备为指导思想和提高应急准备能力为核心目标;以系统论和系统工程为基本方法,形成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继承性和致用性应急预案体系框架的总体设计,认为从应急管理长远发展上考量,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系统结构其重要度远大于单个应急预案的完整性。进一步论述了今后我国应急预案体系总体结构、功能分类及其相互关系,并建议在首先完成顶层愿景设计基础上再逐渐分阶段实现并形成循环持续改进机制。

8.维修企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篇八

关键词: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应急救援;应急处置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103-03

众所周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为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而预先制定的指导性方案,是为应急管理者提供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的行动计划。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对于提高应急救援能力,降低生命、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但是由于我国应急预案建设起步晚,缺乏处置突发事件的实践经验,应急预案的质量总体还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尤其是在科学性和操作性等方面还有较多问题,在应急救援的实际工作中,预案的应急作用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突发事件的实际处置中需要的不是“原则性”、“纲领性”的应急预案,而是需要能够应用于实际应急处置的预案,检验一个预案是否可行,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必然是否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如果一个预案难以操作或者操作过程不顺畅,那就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也不可能达到制定预案的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影响应急预案可操作性的若干关键问题,探究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应急预案的对策建议,为全面提升我国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提供针对性依据。

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概述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要分析我国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的原因,必须对应急预案有基本的认识。

(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内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定义,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它的特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危害性较大;二是事故的紧急性和突发性;三是事件现场的不确定性。

应急预案作为防范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基本依据,是针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和突发事件的预防与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措施等内容做出具体的规定。应急预案的实质是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出提前预测,并为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而预先制订实施计划,其主要内容是对突发事件防控体系及其运作机制的描述,它是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工作的基本规则和操作指南[1]。

(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2003年,我国确立了“一案三制”为核心内容的应急体系的建设,并成立了国务院办公厅应急预案小组,标志着我国应急预案工作的全面启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建立从国家到部门从地方政府到企事业单位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40多万件,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已初步建成[2]。我国的应急预案按主要包括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地方政府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等。

我国应急预案的建设发展迅速,近几年,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最近几年应急管理工作实践和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现有的应急预案也逐渐显露出来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急预案体系上的问题,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对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和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现有的应急预案体系存在描述不一致、异构性等问题,不同应急预案体系不能有机地统一;不同的应急预案体系之间存在语义冲突[3],使得应急预案在实际运用当中效用无法发挥,甚至无法作为应急处置的指导守则。第二,应急预案本身存在的问题。在应急预案发展初期,为了快速形成一个预案体系,造成只重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很多应急预案存在内容雷同,千篇一律,脱离实际,事件发生后,很难按照预案去操作。第三,应急预案的表现形式问题。应急预案多采用文本形式,文档冗长,查询困难,而且忽视培训、演练、修订等工作。第四,应急预案在实际应用当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应急预案科技水平低,先进技术应用不足,与应急管理其他相关工作融合不充分,造成预案被孤立,不能重复发挥其效用。综上所述,我国应急预案的建设虽然已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复杂,特别是应急预案在实际应用中操作性不强的问题较为突出,与不断提升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要求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不能不对此给予应有的重视。

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的原因探析

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是应急预案发挥作用的关键,也是应急预案制定的目的,不具有操作性的应急预案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预案。

(一)应急预案编制缺乏风险分析,科学性差

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突发事件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然而现实中突发事件是很难预测的。由于各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公共设施建设差异,同样的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和危险范围等可能完全不同;其次,突发事件发生后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而且很有可能产生次级灾害,因此如果没有充分的分析,应急预案就难以实现应急的作用。目前来看,我国多数应急预案的制定并没有充分的风险分析,应急预案考虑的因素还不够全面,内容细化程度不高,预案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很难在实际操作中应用。制定部门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没有充分预见,最终造成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严重性没有足够的准备,在事件发生之后难以应对自如,严重影响应急救援工作。

(二)应急预案缺乏情景描述,脱离应急实际需要

突发事件的表现形式复杂,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对于应急管理和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来说是很大的技术挑战。纵观各类突发事件预案,不难看到,很多预案的描述笼统,篇幅较短,缺少具体情景描述,更多的是原则性的语句,在实际应用中不易操作。另外,很多预案内容雷同,抄袭严重,与地区、组织实际情况严重脱离。就某市洪涝灾害应急预案而言,文中并没有出现隧道积水、小区低层受灾如何处置,而这些被忽视的受灾情景恰恰才是最需要救援的地方。另外,由于地区差异明显,应急救援的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同样是洪涝灾害,城市洪涝和农村洪涝的救援重点存在着重大差异,城市洪涝首先要考虑城市交通畅通、低洼地区人员安全;而农村洪涝救援则以排除农田积水,预防山体滑坡等次级灾害为首要任务。因此,如果不能结合地区或灾害种类的差异性,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必定大打折扣。

(三)应急部门协同尚不完善,预案作用受限

突发事件往往具有并发性,事件一般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此外,突发事件的扩散将导致各类衍生和次生突发事件的发生,因此多数的突发事件需要多部门多层次的配合作战,然而我国应急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模式还不完善,致使应急预案中关于部门协同的内容无法实施。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应急预案多是由单一部门或企业单位自行编制,而不是多部门联合制定,使预案本身欠缺协同合作的条件;其次,应急调度指挥过程中,由于各个部门间使用的通信设备不尽统一,不同制式的通信设备难以融合对接,造成看似融合的部门并没有真正协同作业;最后,不同的部门存在着价值取向的差异,多层次之间存在着非线性机制,这样的组合结构时常会发生决策上的冲突,而应急预案中关于组织方式的描述有限,实际救援时无法统一行动。

(四)应急物资与应急预案不匹配,准备不足

应急物资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和处置的重要物质支撑,良好的应急物资存储和管理,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对公众生产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为救援任务提供基础保障。而目前的应急物资储备建设还不能与应急预案中关于应急处置的要求相匹配,难以支持应急救援工作,其主要问题是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以实物为主,往往会造成物资的数量和品种匮乏,物资存储困难,不能满足大规模突发事件的需要。例如,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物资被调空,仍不能满足灾区对物资的需求,相继又启用了甘肃、云南、湖北、吉林等省市的应急物资,甚至紧急联系生产企业加紧生产;其次,我国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以行政管理为基础的垂直管理模式,造成了不同地域差距大,物资储备不均衡,重复构建、管理不善等问题。汶川地震后,北川县将剩余救灾物资转为储备物资,但是多数物资没有标明使用期限,仓库配套设施不全,管理不规范,救援物资缺少统一调度和安排。

三、提高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

提高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可操作性问题已成为我国应急预案工作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推进。具体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进行灾害风险分析,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

风险分析是应急预案编制的基础,风险分析的结果不仅有助于确定应急工作重点,提供划分预案编制优先级别的依据,而且也为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风险分析包括危险识别、脆弱性分析和风险评估。危险识别目的是识别可能存在的重大危险因素,分析本地区的地理、气象等自然条件,以及工业和运输、商贸、公共设施等的具体情况,总结本地区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重大事故,来识别出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等突发事件。

(二)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建立典型突发事件情景

一般来说,一线应急救援人员和各组织代表是最熟悉了解本地区具体情况的人员,他们的意见大多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对于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可操作性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因此应急预案编制的主体除了编制机关的行政代表、应急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关联部门的工作人员、相关领域技术专家、法学和管理学专家,还应该包括应急救援组织的专家,一线救援人员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志愿者代表以及相关非政府组织代表等。

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典型突发事件的基础上,除编制专项应急预案之外,可编制典型突发事件情景应急预案。情景是对可能发生的情况的描述,是一系列关于需要应急响应的包含各种信息的假设。基于情景的应急预案制定工作,有助于提高处理复杂和交叉的突发事件协调能力,灵活高效地应对风险的能力。情景也是应急预案演练的基础,根据特定的情景,可以组织各部门参与培训、演练,培养各部门、组织的协同能力,提高整体应急能力。

(三)加强应急预案演习,增强各级部门的协同性

应急演练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应急预案的效果,及时发现其中一些过于死板、不易操作的部分,因此要增强应急预案的操作性,必须要开展应急演练。常规的演练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开展更多的多层次、常态化的应急预案演练。应急演练是可以人为控制的,针对特定的情景事件,根据预案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权限,执行应急响应任务的训练和演示活动。实施跨部门、跨区域的多层次演练,可以提高实际应急时的应急响应速度和整体协同处置能力。通过应急演练使应急预案获得生命力,使“死预案”变成“活预案”,“纸预案”变成“人预案”。要保证应急演练活动的质量,还要求统一救援人员的通信设备和救援设备,应急协同,最重要的就是组织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和指挥工作的协调与统一,首先在技术层面将救援人员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组织协同。

(四)做好应急储备工作,提升应急预案的实用性

应急物资储备是应急预案实施的基础支撑,应与应急预案要求相匹配。在编制预案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应急物资储备仓库,未雨绸缪。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在实物存储的基础上,合同储存和生产综合能力储存模式,做好充分的应急物资准备。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在储备应急物资上负有重要责任,一方面,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建立与当地应急预案相当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另一方面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居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家庭储备应急救援物资和自救物资。居民应急储备作为政府物资储备的补充,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帮助受灾人群在第一时间获得有效的应急物资,对灾害中生存、自救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水、高热量食品、简单医疗物资、逃生和求救物资。在日本,每个家庭都配备地震应急包,发生地震、海啸等灾难后,公民自救在政府救援开展之前即已经开始,极大地减少了人员伤亡,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五)建立健全评价制度,不断完善应急评价体系

应急预案的评价体系包括事前评价和事后评价两个阶段,事前评价是从理论上对预案进行评价,目的是为了保证应急预案的质量;事后评价是基于应急预案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为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基础。要想提高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在事前评价中,要对应急预案中场景的代表性、方案的动态调整性、应急方案的合理性、应急步骤的明确性、应急任务的准确性、政策保障的充分性、资源储备的充分性,应急联动机制等与操作性相关的指标做完整的衡量和估计,并且要根据预案的具体情况,完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事后评价包括应急演练后的评价和应急实施后的评价,事后评价是针对预案的应急响应能力、应急指挥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和应急联动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能够及时发现应急预案的问题并加以完善,为应急预案修订提供理论依据,为今后应急处置提供经验和指导。

(六)细化推广应急预案,提高全民应急救援能力

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之前预先制定的操作方案,它所描述的是应急处置的具体流程,因此要求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尽可能详细,对于应急处置操作程序的描述要尽量清晰、具体。预案的丰富程度直观地反映在预案的篇幅上,美国的《全国响应框架》(NRF,National Response Framework)正文有80页,应急支持功能附件①达288页。突发事件类附件②则由上百页的多个文件组成。美国总体应急预案在职责、操作概念程序等方面的可操作性很强,在跨部门职责分工方面,其预案的支持功能附件对于牵头部门、参与部门,各自的任务职责等均表述得非常清晰和具体。

详细具体的应急预案不仅是政府应急部门的操作指南,也是群众的自救指南。群众是应急预案操作的主体,群众自救是应急救援的重要内容,应急预案所体现出来的首要原则是“人员安全”,“预防为主,自救为主”在应急救援中至关重要,要加强对每个公民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政府要加强基层的应急宣传与应急培训,将应急预案推广到人民群众中去。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美国联邦政府制作了一个专门的网页——“全国应急响应框架资源中心”,把框架文本、相关资源、官方相关培训信息等放在一个平台上供全国使用者参考。

四、结语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一案三制”的核心内容,关系着我国应急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而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提高预案的有效性,是长久以来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应急预案操作性的四个原因,然后针对每个原因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和方法。应急预案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它牵涉到应急工作的多个方面,所以应急预案操作性不强,除了预案本身的不完善之外,更多的是与之相关的应急工作的问题,例如应急部门的协同合作、应急联动问题,各级政府应急储备问题,广大公众应急教育不足问题等。因此,要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必须同时完善应急预案评估、应急预案演练、应急物资储备、应急知识宣传等工作,以提高应急预案的整体水平。只有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提高预案在实际应急工作中的效用,才能真正实现应急预案的价值,增强我国应急管理的能力,保障广大群众的财产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产。

参考文献:

[1]李军.应急预案信息化方法研究[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2,(1).

[2]刘铁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概念设计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2).

上一篇:描写雨水的作文欣赏下一篇:工程标准化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