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社会《马背上的民族》

2024-07-10

大班社会《马背上的民族》(通用9篇)

1.大班社会《马背上的民族》 篇一

幼儿园教案 马背上的民族

活动目标:

1.了解蒙古族人民的居住地、服饰特点、风俗习惯等,知道他们擅长骑马。

2.知道蒙古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大民族之一,对民族文化感兴趣。

活动准备:

1.音乐下载《赛马》《小牧民》、骑马视频。

2.PPT、电脑、电视机。

活动过程:

一、欣赏赛马音乐。

听了这段音乐,你觉得人们在干什么?

二、观看赛马视频。

1.他们在干什么?你知道他们是那个民族的人吗?(蒙古族)

2.小结:他们都是蒙古族人,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大名族之一。

设问:他们为什么要骑马呢?

三、通过情景教学旅行,了解蒙古族。

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蒙古旅游,了解蒙古族。

1.逐一看PPT,了解蒙古族的居住地、风俗习惯、服饰特点。

(1)地理风光:草原、牛羊、蒙古包等,蒙古包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搬运轻便,十分适合蒙古族游牧生活。

(2)见面礼仪:献哈达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请幼儿模拟练习献哈达。

(3)服饰特点: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为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4)食俗:羊是蒙古人生活的主要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最常见的是手抓羊肉;蒙古族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

(5)爱好:骑马、摔跤、挤奶、拉马头琴等。

2.提问:现在你知道他们为什么喜欢骑马?

3.小结:蒙古族生活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他们就骑着马带着蒙古包在草原上草丰富的地方安家,以放牛、养羊为生,马儿就是他们最好的交通工具和伙伴。是游牧民族也叫马背上的民族。

四、旅行结束,和蒙古人一起随音乐表演。

今天的旅游就结束了,蒙古小朋友邀请我们一起去跳舞,好吗?

1.倾听音乐《小牧民》,带幼儿边走边围成一个圈。

2.用蒙古人喜欢的动作来表演音乐。

2.马背上的快乐作文 篇二

骑马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今天,我终于实现了。这个奇妙的际遇发生在无锡三国城。

三国城的外面有两尊雕塑,还竖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三国城”三个字。我们进去一看,里面的房子古色古香,有后宫、凤仪亭……忽然,前面传来一阵马叫声,我跑过去一看,“原来这儿可以骑马!”我赶紧跑过去央求妈妈,妈妈爽快地同意了。

我踩着台阶上了马背。坐在马背上的感觉真妙啊!马一步一步地走着,坐在上面的.我一颠一颠的,好神气!下来之后,我又摸了摸马头,“感谢”一下这位女生,然后就跑去观看《三英战吕布》的表演了。

真巧啊,表演场也可以骑马!趁着表演还没有开始,我又骑了一会儿马。不过这次可不是散步,而是跑步啦。一位叔叔把我抱到马背上,然后他轻轻一挥鞭子,马就开始跑啦!我可以感到风从脸庞呼呼地吹过去,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模糊了……一圈过后,只听见“咔嚓”一声,不用说,那一定是我妈在给我拍照。

接下来,我们观看了大型马术表演《三英战吕布》,他们真是帅呆了。

3.马背上的法庭读后感 篇三

在这个行动过程中,影片从头到尾都充斥着法律与民俗的冲突,例如对猪拱罐罐山的解决方案、国徽被马贼偷后的处理方式、阿洛和他的新娘私奔的处理方法等等。整个影片简单而又真实,他并没有刻意的去制造一些让人感动的情节出来,却真正的让我感受到了影片弥漫着时代气息与人文关怀。

这部影片中,导演启用了大量的当地群众演员,正是这些当地群众,将农村情况的真实写照表现的淋漓尽致:人们贫穷依旧、法律意识也是极为淡薄,还有那与法治要求相比落后些许的陈旧风俗。我们的影片处处无不显示着法律与民俗之间的冲突,而如何处理好这些冲突,就成了影片的一大亮点,我们看到了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冯与初出茅庐的阿洛之间的差距。中国的普法之路,仍然是任重道远,《马背上的法庭》不仅反映了艰苦条件下基层法官的工作、生活,也是对工作在艰苦条件下所有政法工作者的真实写照。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空洞的说教,一切如同你在山寨里亲眼一样朴实无华,让你觉得这本身就是一部未加装饰的纪录片。

在这里,有的只是一个个简简单单的代号:老冯,一个基层老法官;杨阿姨――一个即将被清退的书记员;阿洛――一个刚到基层工作的年轻法官;一匹驮上国徽、帐蓬及文书的老马,就是这个法庭的全部家当。这个法庭处理的事无非是妯娌分菜坛子、猪拱了罐罐山、羊偷吃了菜之类邻里之间小纠纷。没有复杂离奇的情节,没有说教,就连打官司也很少听到那枯燥的法律术语,听那带有“嘎”字尾音的语言,让人感觉那就象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族长在调处族人之间的矛盾纠纷。而在深夜里,他们三人静静地聊着天:聊老冯妻子女儿的情况,聊杨阿姨的经历,聊阿洛的新娘,如普通人般的,聊着各自的家长里短。

影片里,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老冯愿意并且真的把自己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以真诚赢得群众的信赖,在山寨有很高威信;作为法官,他把法律的原则性与操作的灵活性巧妙结合,使一些棘手问题迎刃而解;作为前辈,他对年轻法官没有空洞说教,只是润物细无声的行为,尽管年轻人一时不能接受;而作为一个男人,他也渴望儿女情长,当他来到摩梭族杨阿姨家时,听到杨家人问道:“几时来走婚”时,他乐了。

4.电影《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篇四

《马背上的法庭》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云南边区基层派出法庭的一个法官和两个书记员牵着一匹挂着国徽的老马行走于云南各寨开庭的故事。整部电影都用纪实的镜头语言记述中国司法发展改革过程中的一段段平凡简单的事。没有夸张豪华的场面,没有出神入化的特技效果,没有大牌人气演员„„但正是因为这么简单平凡,这么亲切真实,才能让我们好像身临其境的随着那马背上的国徽颠簸的走过那段旅程。

观看这部电影后,受益匪浅,感触良多,特别是对于基层派出法庭与我国法院组织体系的关系;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我国的法律法规的冲突;国徽的价值;法官的形象标准等等这些问题,都让我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和思考。以上只是我个人在观看电影后就个别司法方面的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但其实,影片还有很多让人感触很多的地方,例如只有老冯才能代替老祖宗牵走本家的猪和当老葛得知老冯“送”他一头小猪时不无荣幸感地冲着村民喊“冯法官给我送了头猪”等等都体现了边远山区的人们虽然没有完整的法律意思,但他们都承认法律的威严,法官的特殊地位和身份。又如小女孩走了十几里的山路就为了给冯法官送去几个枣,也体现了山区人民的淳朴和对老冯的谢意。„„

5.马背上的男孩读后感1000字 篇五

刚拿到《马背上的男孩》这本书时,封面上的这句话就瞬间让我温暖了起来,迫不及待地读完英国作家路伯特。伊萨克森写的这本书,从一个看似平常,其实伟大的故事里,患有自闭症的小若菀逐渐出现在我的眼前,乃至我的心里。顽皮、坏脾气、无法自控的大小便、不会和人对话、不会分享……若菀身上的一系列现状,让每一个做母亲的人都感到恐惧、担忧。在为自己孩子健康成长的同时,也为若菀的病症感到担心。所以,看到后来若菀的改变,我打心眼儿里敬佩若菀父母的耐心和他们对若菀特别的爱。

路伯特不仅是个作家,还是个伟大而又细心的父亲。而克里斯汀则是个特别勇敢的妈妈,对于这对平凡的夫妻来说,若菀的丁点进步,是他们生活中最大的动力。从一开始的束手无策,到若菀慢慢会做选择、会对话、会交朋友、24小时没有发脾气。这对父母倾注给这个特别的孩子太多特别的爱了!想到那些在我儿子两岁时就习以为常的动作能够出现在已经6岁的若菀身上时,由衷地替他们高兴。无法想象在过去的间,他们是如何夜以继日地给自己动力,熬过那些曾经绝望的日日夜夜。

若菀生下来是个不幸的孩子,但幸运的是,他有一对那么爱他的父母,始终在关爱他,自始至终没有放弃他。在发现若菀的.病症后,父母带着他四处求医,远赴蒙古草原、西伯利亚等地,尝试各种治疗方法。除了路伯特和克里斯汀外,还有那么多善良的人在他治疗的路上给予特别的帮助。这些很特别的爱凝聚在一起,让这个一直在孤独中挣扎的孩子慢慢地康复起来。在这个长途跋涉的治疗过程中,路伯特还发现了治疗自闭症的独特良药——借助动物的力量。《马背上的男孩》带给那些拥有自闭症儿童的家庭一线希望。

读完此书,我立刻想到早几年教过的一个学生,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很不幸,其父母缺乏责任感的养育方式让他患上了自闭症,动不动就发脾气,行为举止顷刻间变成另外一个人。尽管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努力帮助他,但是父母一直不在意的表现,让这个孩子自始至终都没有摆脱自闭症带来的痛苦。真想马上给他的父母讲讲若菀的故事,希望他们也能改变自己坚持的态度?让孩子早日走出心中的孤独,重归平静的生活。

《马背上的男孩》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中,任何时候,即便是在看起来毫无希望的时候,我们也要敢于梦想去改善生活的现状和质量。哪怕是需要我们付出一切,也在所不惜,

想起微博上前一段出现的“爸爸爱喜禾”,喜禾的爸爸在得知两岁多的儿子换上了自闭症以后,没有被击垮。而是开通了微博,把和儿子相守的点滴趣事都记录下来,用一种幽默诙谐的语言去激励儿子和自己敢于面对人生。这不也是一种特别的爱吗?它需要做父母的去压抑内心巨大的痛苦,去引领孩子早日走出孤独。对于小喜禾来说,命运对他很不公平,但是从父母那里他不会感到丝毫不安。喜禾爸爸的乐观和幽默反而让关注他的粉丝有种幸福得感觉。例如:1月10日,他写到“他是矛盾的,他是分裂的。他嘴里说的是火车,但动作是在模仿飞机,有时还在床上尿泡尿以为自己是轮船,想在尿上航行。”这样积极地笑对生活,相信爸爸和喜禾都不会后悔所有的人生。

6.大班社会《马背上的民族》 篇六

一.找出骗的原因

1.从全文入手,让学生细读全文后思考:课文写谁骗谁?一共骗了几次?

2.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呢?(先因为陈赓两次要他骑马;接着是因为陈赓要与他同行;然后是因为陈赓要给他一小包青稞面。)

3.文中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以及对环境的描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从分析中了解到:小红军黄黄的小脸说明他十分瘦弱,一双大眼睛告诉我们小红军十分机灵,所以他才能想出方法来骗陈赓,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写出了小红军不但忍饥挨饿,而且受到深秋寒冷的威胁。而太阳偏西、荒无人烟等环境描写则交代了时近傍晚,小红军在这样寒冷的、没有人烟的草地上行走很危险。)从以上分析中,学生会深深感到长征的艰险和小红军这时正需要陈赓的帮助。

二、分析骗的方法小红军用神态来骗陈赓。

当时陈赓让小红军上马骑一会儿吧时,小红军表现出怎样的神态?为什么要表现出这样的神态呢?(小红军用满不在乎、微微一笑的神态来表明自己并不疲劳,很有体力,不需要骑马。)

小红军用语言骗陈赓。陈赓两次让小红军骑马,小红军说了哪些话?这些话都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小红军要让陈赓相信他身体很强壮,很有体力),当陈赓要求与他一块儿走时,小红军又说了什么话?是真的有同伴吗?(没有,小红军只不过让陈赓不必为他担心而已,为的是不拖累陈赓。)当陈赓要给他青稞面时,他又怎么说的?为什么要这么说?

小红军还用动作骗陈赓。指导学生自己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标出有关动词,思考每一动作写出了小红军什么心理。例如把腰一挺(小红军想以此表明他很有体力。)他把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为什么他不重重地拍了拍?(这样陈赓就会发现里面不是干粮了)

三、抓装骗的破绽细读课文最后几节

问:从哪句话看出陈赓知道自己受骗了?

如果你是陈赓,你从小红军的言行中会发现什么破绽?(引导学生从小红军的言行之中分析:草地荒无人烟,艰险难走,连骑马的陈赓都十分疲惫,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脸黄黄的,身体又很虚弱,一双小脚冻得又青又红,怎么受得了?进入草地走了很长路程,战士们都忍饥挨饿,小红军的干粮袋怎么会鼓鼓的呢?)

陈赓发现自己受骗之后,他是怎么做的?他找到小红军之后,他发现了什么?课文中陈赓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呢?(明白了小红军既没有同伴,也没有干粮;已经疲惫不堪了,为了不拖累别人,才编出种种理由来骗他。)

指导学生朗读陈赓最后说的那句话,要读出陈赓的悔恨与自责之情。

四、体会骗的精神学生细读全文

7.大班社会《马背上的民族》 篇七

1、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的简洁对话和精彩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品质的。

2、体会小红军为什么在处于极度疲惫,甚至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巧妙“骗”过陈赓放弃对自己的帮助。

3、体会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从而体会长征途中红军官兵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红军长征中的艰苦生活,体会红军战士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以及小红军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

1、回忆课文主要内容(根据提示叙述)这篇课文讲了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个掉了队的小红军虽然自己 _______,但也不肯骑____________,不吃________________,说服了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起一件往事。

第2自然段:在草地上行军时,有个小红军和陈赓同志一样掉队了。第3自然段:陈赓同志让小红军骑马。第4自然段:小红军说他体力强,不要骑。

第5——6自然段:陈赓同志命令小红军骑一段路,小红军倔强地要跟马赛跑。第7——8自然段:陈赓同志和小红军一起走,小红军没同意。

第9——10自然段:陈赓同志给小红军青稞面,小红军拒绝,陈赓只好走了。第11自然段:陈赓同志平静不下来。

第12自然段:陈赓同志掉转马头返回来,小红军倒在地上。第13——15自然段:等陈赓同志明白过来时,小红军停止了呼吸。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故事来历。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讲遇到小红军。第三部分(第11——15自然段):讲失去小红军。

8.大班社会教案:少数民族 篇八

1.让幼儿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都是中国人。

2.主要从服装上尝试辨认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四个民族,了解他们的主要生活习惯及居住地。

3.培养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5.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课前丰富有关地理知识与音乐舞蹈方面的技巧。

2.自制投影片,中国地图,四个民族娃娃(彩色图片),居住地标记(蒙古包、大雪山等彩色图片大小各一套),彩色挂图,录音机。【幼儿园PPT课件制作】

发展幼儿弹跳的能力。

一、开始部分

1.出示中国地图,复习儿歌“中国地图”,巩固以前所学的地理知识。

2.让幼儿知道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

第一次尝试: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请幼儿说一说知道有哪些民族,居住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

幼儿讨论

3.出示朝鲜、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四个民族的娃娃,一起找出他们居住在“大公鸡”的什么地方,并将民娃娃与他们居住地的标记贴在地图上。

二、基本部分

1.放映投影片,并出示挂图,认识四个民族的服饰特征并了解其生活习惯。

(1)放映蒙古族的投影片,让幼儿通过观察、讨论,了解蒙古族人的服饰特征与主要生活习惯。

第二次尝试:幼儿观察讨论蒙古族人穿什么样的衣服?发展幼儿弹跳的能力。他们的服饰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他们爱好什么?……

(2)出示蒙古族的挂图,深入引导幼儿观察,并能用完整的语言描述其服饰、生活、乐器等部分特征。然后由教师小结,加深幼儿印象。

教师小结:蒙古族人身穿长袍,斜开衣襟,头上扎着头巾或戴着皮帽子,腰间束丝带,脚穿皮靴。他们生活在大草原上,以放牧为生,住在可以随拆随搭的蒙古包里,他们爱吃牛肉、羊肉、喝奶茶。蒙族人喜欢唱歌、跳舞、弹马头琴。

(3)用同样的方法,介绍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

2.利用投影片,组织添色游戏“为民族娃娃穿花衣”,让幼儿再辨认不同的民族服饰及居住地,巩固所学知识。

游戏规则:利用投影的套色方法为民族娃娃戴漂亮的服饰,然后请小朋友辨认所出示的民族娃娃并送到相应的布景下。(在教室四周准备雪山、蒙古包、城堡、花园的布景)3.欣赏四个民族的音乐,尝试创编民族舞蹈。

第三次尝试:幼儿根据平时的知识与上课的认识边听音乐边跳舞,区别各民族不同的舞蹈风格,鼓励幼儿创编。

三、结束部分

1.培养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几个少数民族,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中国人,我们五十多个民族生活在一起,一起劳动,一起唱歌跳舞,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说课】

我选择的是一节常识课,如何摆脱枯燥、单调的形式,让幼儿心情愉快地得到知识、开阔眼界,我便在活动的设计、教具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动脑筋。

具体地说,认识少数民族这样一节常识课,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

开始部分主要是利用幼儿的以往经验,从复习儿歌认识中国地图开始,知道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重点是让幼儿知道除了汉族外,其他的各个民族都是少数民族。教师用意在使幼儿理解民族大团结),引入本课的具体内容,(请来四个做客的民族娃娃,让幼儿猜一猜他们来自哪里,客人说出自己从哪里来)认识四个民族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这样通过大地图(中国)→许多民族→四位客人。一步步深入到课题,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

基本部分是让幼儿认识各民族的服饰特征与生活习惯,通过认识、巩固加深幼儿印象。可以先让幼儿观察幻灯片,由教师的导语让幼儿尝试,进一步仔细观察挂图,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出教师小结,由此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然后是复习了新课。最后为了丰富知识,让幼儿大致了解他们的音乐及舞蹈,这样满足孩子爱唱爱跳的欲望,培养音乐的感受力及欣赏、创编的能力,教师应跳出各民族的舞蹈风格,用情绪与动作感染幼儿,活跃课堂气氛。

活动反思:

9.马背上的法庭法律角度观后感 篇九

《马背上的法庭》这部电影讲述了我国西南山区法院巡回审判的故事,以老冯、杨阿姨、阿洛三个人物的视角来叙述,我认为与其说该片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部反应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关于法制的一部纪录片,因为该片比较客观真实的反应了我国广大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的法制建设、法制观念、法制水平落后的情况。看到这样一部电影对于我自己来说是心情比较沉重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我国的法制建设水平在很多地方还严重滞后,对于我们法科学生来说是一个很现实的挑战;其二是我来自滇东北山区,曾有过一次随着在法院工作的亲戚一起下乡巡回审判和调解的经历,有很多情形非常相似。

电影中的几个主人公我相信在现实当中是有原型存在的,并且在我国西部落后地区可能普遍存在。其中老冯所代表的是能将国家法律与农村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解决纠纷矛盾的乡村派法制工作者;杨阿姨所代表的是我国长期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法制一线的工作人员,虽然其业务水平不高,但是却在贫困落后地区法制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 重要作用,我们是不能忘记这些人的;阿洛代表的是我国在新时期通过正规院校培养的法律人才,但是其实际司法经验不足,是一名坚持奉行书本知识的学院派法制工作者。影片的主题主要在表现乡村派与学院派的思想碰撞;国家法律在实际运行中的效力;法律与传统习惯之间的关系;法与情的关系。

很多法社会学家主张法律应该分为书本上的法与运行中的法,我认为影片中的阿洛所坚持的就是书本上的法,其对于法律的理解完全依据国家所制定的法,在司法实践中也倾向于严格依据法律规定的法律进行,这在影片中所描写的猪拱罐罐山事例表现最为明显。但是阿洛忽略了一个问题,书本上的法在运行中是不一样的,因为一些客观因素法律实际执行效果往往不如立法者预期的好,运行中的法律效果可能会打折扣,如果依据阿洛的观点对该案例不予受理,这样一方面是很好的坚持了法律的规定,但是这样操作的社会恶劣影响是非常大的,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冲突和矛盾。而冯法官就是一个司法经验非常丰富的司法人员,在实际司法过程中能在遵守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做一些变通和换一种方式来执行法律,这样的方式不仅符合了法律的要求也更加符合了我国司法的客观实际,最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操作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虽然其中可能有一些与法律规定不太吻合,但是其目的和结果都和我国的立法、司法是一致的。所以从该影片中我有一个很大的感触是我国的立法者在立法时更应该注重实际运行法律的效果而不是只是期望和预计的法律运行效果,立法机构在立法过程中更应该倾听最基层司法人员的意见和看法。同时可以探索授予我国基层司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面对贫困落后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及有特殊地方习俗地区司法执法时在符合我国基本法律及基本司法执法原则的前提下有一些自主的变通权,这也是我国司法过程中必须面对也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和考虑的一个方面。

影片中所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国家制定的法律与地方或民族传统之间的不协调、不一致甚至于冲突,这在影片中的很多细节都有体现。这种情况在法社会学者专业用语中叫做国家的法与非国家的法之间的冲突,因为民间民族的一些传统在长期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解决社会纠纷和民间矛盾的民间解决体系这就是非国家法也叫有民间法、传统法等的称呼。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给我们学法律的学生一项思考和关注研究的课题。

影片中阿洛不小心弄丢了国徽、老冯在寻找国徽过程中的急切甚至于不顾生命安全的想要走进草海取回国徽深深的感动了我,一个基层司法人员对于工作的热爱、对于我国司法工作的忠诚和贡献表露出来,这是我们新一代法律人值得学习的。而老冯感染了大家齐心协力的取回国徽,当地居民用最高的礼节对国徽顶礼膜拜,这应该是我国法制宣传最想达到的效果,希望所有的公民都能敬畏国徽,敬畏法律,使法律能真正融入大家的生活,能成为保护公民的一把利剑。

影片中所叙述的阿洛结婚和阿洛岳父制定违法村规两件事情,而两件事情结合在一起导

致阿洛带着妻子离开,其中就透露出情与法的冲突还有农村地区公民法制意识低下,依据自己民主制定的村规村约却侵犯了别人的合法权益,但是自己还认为自己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这样的事情在我国西部法制落后地区是广泛存在的,这也是我国法制建设的一个盲区,是我国法制建设最难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些地区。而阿洛因为公正的指出了其岳父的错误做法而开罪岳父,导致岳父拒绝两人结婚,这其中就表现出我国基层执法中经常遇到的情与法相冲突的情况。

上一篇:大学毕业论文致谢词500字下一篇:五年级第五单元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