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2024-06-28

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心得(共14篇)

1.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一

周颖

我们广西是实施新课程改的最后一个省市,最近两个月我们进行了培训我从中了解到了很多重要的信息。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通过这次培训,对自己以后的发展也具有了较深的认识。

一、培训的收获

首先,通过培训掌握了新课程的内容。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就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通过观看视频讲座,听取专家讲解,进一步了解了新课程与传统教材在内容上的不同,掌握了新课程中的增减内容与知识的分布,清楚了新课程在讲解时应把握的深度与广度,对新课程不再紧张,不再茫然,因为心中已经有了方向。我认识到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上的改革,更是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的改革,因此,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知识的更新与深化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

其次,通过培训掌握了新课程的灵魂。传统的数学教学以传授知识,提高技能为主,而新课程是以人为主,让学生更好的发展、持续的发展、终身的发展。学大众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学数学的文化,因此,新课程是以数学内容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新课程在介绍数学史的基础上巧妙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大家都知道,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它并不是孤立于书本之上,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多采用了生活化与情景化的场景,使学生觉得学数学并不抽象,就在我们身边,并能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通过网络交流汲取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我充分认识到教学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习,也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深入浅出地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打通数学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通过把握课堂教学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方面,通过我们的日常教学,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以便升入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这次培训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更让我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这无疑将对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通过培训,我感觉到肩负的历史使命,应当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同行朋友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之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新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到数学教学,使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中迅速发展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修养的一代新人。

二、培训后的感想

实施新课改,对我们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做一名能符合时代要求的老师呢?俗

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们教师必须真正的去了解数学新课改的本质及内涵,通过自身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成熟的数学教师。

(一)自我认识。我们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来。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我们需要用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去实现新课程;要对自己的以往的和当下的实践满怀信心,要认真分析以往教学的优长与不足的基础上,借着新课程的契机,发扬光大以往的优长,改造乃至克服以往的不足。我们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摆脱过去传统思维的定式,我们要想方设法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在方法和情感方面多下功夫。

(二)对教学的认识。新课改后,教学上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改变我们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模式。以往我们大多数是灌输式教育,那么新课改后,我们对数学课堂的要求就需要有以下几个改变:一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训练,并且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都能参与实质性教学活动,当然,这要也要视学生的情况而定;其次,课堂教学需要我们创设问题情境,要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思考,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第三,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和善于提出质疑,自求解答,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化。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是学生发展的主战场。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角色。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做到言传身教。除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外,还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师生在教学中才能达到师生情感共鸣,创造和谐的环境。与此同时,我还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的心中充满“博爱”的思想,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上是我学习新课改后的一点体会和心得,还不成太熟。相信在以后真正实施新课改后,我们将会有更多的体会和感触,会有更大的进步。

2.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二

一、北川中学高中新课程改革前后的校本分析

自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 重建北川中学成为全校师生苦难经历与美好希望的历史性转折点。在灾后教育重建过程中, 许多优秀的教育专家、学者、教师及教育管理工作者支援北川中学, 为北川中学课程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初步探索的经验。2010年9月, 四川省全面实施课程改革,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试行) 》的精神, 北川中学立足学校实际, 遵循“正德惟和, 实干创新”的办学思想, 秉承“自强不息, 奋斗不止”的校训, 弘扬“严谨治学, 爱生育人, 因材施教”的教风和“惜时明礼, 弘毅慎思, 笃信好学”的学风, 在总结和继承学校多年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特别是初中课程改革成功的经验基础上, 大力推进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以高中新课程改革作为办好北川中学的重要突破口, 努力构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富有时代特征的、以学生为本的现代高中新课程和新教材体系, 积极推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生动、个性化发展, 造就一支适应新课程理念、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 为实现北川中学“三年恢复, 六年提升, 九年跨越”的重建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北川中学教师校本培训改革实践的路径选择

汶川“5·12”特大地震给四川灾区的教育造成巨大破坏:全省受灾学校1.18万所, 灾区师生的身心遭受了巨大的创伤, 教师生存的基本条件遭到破坏, 教师的工作状态和能力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北川中学受此影响更为严重。灾后社会各界纷纷对北川中学的教育重建给予大力援助, 其中对教师的培训的支持意义更为深远。众所周知, 地震不仅让许多教师付出了生命, 而且阻碍了正常的进修培训。在这一形势下, 北川中学教师校本培训成为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大特色。结合北川中学校本培训的改革实践, 提出几点创新举措。

(一) 社会各界对北川中学教师校本培训支持的创新之路

“校本”即“以学校为本, 以学校为基础”。[2]受重创的北川中学在大灾面前, 选择了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模式, 其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 通过顶岗支教, 置换岗位外出学习培训方式, 提升教学水平

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 北川中学顶住压力, 一方面以绵阳市教体局、绵阳师范学院为首派出优秀教师与大学生顶岗支教, 充实师资力量;另一方面为提升教育质量, 北川中学派出各科教师前往全国各地优质中学校观摩学习培训, 如山东名校杜郎口中学、偃州一中等积极提供课程改革成功经验, 指导北川中学教师打造“高效课堂”;香港伙伴教育基金会联合香港圣保禄学校、香港福建中学等方面的力量, 对北川中学的英语教师进行全员在港培训, 对部分语文教师进行在港培训。

2. 通过创建教师校本培训中心, 提高师资质量

社会各界纷纷在北川中学建立“教师培训中心”, 以北川中学为本, 开展师资培训。譬如, 北京西城区教委与北川中学达成三年援助计划, 除每年派出优秀教师到北川中学支教外, 还对北川中学高中英语教师进行英语课程改革的全程培训;IBM志愿者服务团队对北川中学英语教师进行口语训练, 为北川中学提供智力援助;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领导和专家, 多次带领中学教学研究团队, 指导北川中学艺术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天津体育学院与北川中学心手相连, 发挥各自优势, 抢救、发掘、整理、弘扬羌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资源, 全力支持北川中学构建高水平体育教师队伍。

3. 通过开展教学、科研、管理讲座方式, 进行校本培训

作为对口支援的本地高校, 绵阳师范学院为北川中学教师培训提供智力支持, 将“绵州大讲堂”迁至北川中学, 按期派出各学科专家、教授前往北川中学对全校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及管理方面的校本培训;江苏翔宇教育集团与北川中学达成领导互派学习培训协议, 提升北川中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同时, 将其成功的教改经验和案例引进北川中学教师教学活动过程。

(二) 北川中学自身探寻教师校本培训改革之路

2010年9月, 四川省全面实行高中课程改革。爱心和教育智慧的汇聚, 为北川中学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珍惜机遇, 把感恩之情化为发展动力和实际行动, 搭建新的工作平台, 实现社会爱心资源的再聚合, 形成外部支持的长效机制, 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使教育理念和教学形式与一流的硬件相匹配, 推动北川中学向一流学校迈进。[3]由此, 北川中学掀开历史新的一页, 从学校实际出发, 探寻着一条校本教师培训的改革之路。

1. 创建课程改革研究中心, 搭建教师培训平台

经过深入探讨和思索, 北川中学在校本部成立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通过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整合来自高校、知名中学、科研机构、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的力量, 形成交流合作、双向共赢的长效机制, 并与社会各界共同搭建北川中学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实践平台, 共同致力于北川中学教育事业的振兴和繁荣。该中心根据《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中的八大领域和学校实际情况设置四个模块, 中心成员单位或个人可根据自身专业优势及援助意向自主选择并签订合作“协议书”, 为学校质量的整体提升提供可持续的援助。其中第一模块即是教师队伍建设与学校工作团队高效管理, 包括青年教师、班主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养培训, 班集体、学科组、年级组、职能处室建设与管理, 学校民主管理体系建设, 团学组织体系建设等项目。

2. 以教师校本培训为先导, 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

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北川中学在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将教师校本培训作为改革的先导, 由学校根据自身的资源,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以研讨实践为主的专业培训, 转变和更新教师观念, 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是开展校本培训。在时间安排上, 集中于教职工大会、学科组活动以及专门的培训时间;在培训形式上, 采取远程同步互动学习、个人灵活网络自学, 集体参加专题研讨, 个人书写心得体会等方式;在培训内容上, 以各学科课程标准及解读、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关系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变革、课程与评价改革、新教材学习、学科课改方案、课堂教学设计及课改专家讲座为主。另一方面是开展校本主题研修。一是进行集体备课, 重点探讨学情学法、课堂教学设计和研究专题;二是上公开教学, 重点探讨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课程改革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推广高效课堂,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三是进行课题研究, 积极引导学科教师进行校本课题研究, 重在解决北川中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四是开展评优活动, 组织课程改革案例、优秀教学设计评比, 评选高效的课堂, 及时总结推广课程改革经验。

3. 实施教师培训“1357”工程, 提升教师水平

基于“北川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与“模块化”的教学研究体系,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使教师在需要状态下学习, 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在创新状态下发展。为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 北川中学启动青年教师培养“1357”工程, 即1年站稳脚跟, 3年熟悉教材, 5年成为骨干, 7年形成特色。充分利用一流设施设备和校外优质教育资源, 推进名师工程,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 为保证校本研修研训顺利进行, 学校建立“北川中学听课制度”“校本研修研训制度”“理论学习制度与管理激励制度”等, 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 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校本论坛、专题讨论、专业会谈、协作教学、经验交流、专家指导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主题研修研训, 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日等活动, 为教师参与校本培训搭建平台, 创造条件,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基于北川中学教师校本培训路径的几点启示

汶川“5·12”特大地震给北川中学以沉重打击, 但在恢复重建过程中, 北川中学师生顶住各种压力, 坚毅前行。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下, 北川中学探索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教师校本培训之路, 既提高了教师整体队伍素质, 同时也保证了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从北川中学教师校本培训的成功经验中, 可以得出如下几点启示:

1.校本培训模式可具多样性

部分学者、专家认为校本培训应立足受训教师所在学校本体, 以此为基地展开培训活动, 而从北川中学的教学改革实践来看, 模式可具多样性、灵活性, 以达成实效性之目的。据此, 根据培训地点不同, 可划分为三种校本培训模式, 实现“三足鼎立”, 又相辅相成:以高等师范院校为中心的培训模式, 重在教师的进修或继续教育, 目的是偏重于专业与理论素养的培养;以优质中学为中心的培训模式, 重在教师实践技能与经验的获得, 目的是偏重于教学技能的培养;以受训教师所在学校为中心的培训模式, 重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目的是偏重于将在高等师范院校的理论与优质中学的实践经验有机结合, 共同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搭建教师校本培训的教研平台

通过成立中学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北川中学掀起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热潮, 从如下两方面搭建教师校本培训的教研平台:一方面, 在中学创建课程改革研究中心, 融聚社会优质教育资源, 共同研制教师校本培训方案,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另一方面, 在高等师范院校创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 共谋中学教改的实施计划, 提升师资质量与水平。通过高等师范院校与地方中学的课程改革研究中心的双向互动, 可实现准教师与在职教师培养培训双赢互惠, 推动教师培养一体化进程, 共同致力于提升基础教育师资水平。

3.提供教师校本培训的时间保障

灾后北川中学师资紧缺, 但仍保证着本校教师校本培训, 这既得益于高等师范院校优秀大学生的实习支教, 又得益于地方教育局优秀师资的援助。由于当前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编制计划紧缺, 许多教师无暇顾及专业培训, 因此, 首先可通过多种方式补给, 充足师资, 从而保障教师校本培训的时间, 譬如一方面, 可通过与高等师范院校搭建合作平台, 通过顶岗支教方式补充师资, 或是监督和规范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到农村中学从事教师工作。另一方面, 也可通过“西部志愿者”计划或“特岗教师”计划, 充实中学师资队伍。[4]其次加大城镇学校特别是优质学校教师对农村中学的支援力度, 可通过教育局统一组织安排任务, 依据一定的时间段, 城镇中学教师分批次地到农村中学进行对口支援。[5]以上几种方案均是通过置换形式, 使在岗教师能有机会和时间保障投入到校本培训之中, 促进专业化发展。

【本文系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灾后教育重建背景下‘双元双向’实习支教共赢模式的构建研究” (项目编号:FFB090647) 的阶段性成果;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新课程背景下四川高中教师校本培训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TER2009-030) ,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四川高中教师教学行为研究” (项目编号:CJF09032) 的阶段性成果。绵阳师范学院重点教育改革课题“《规划纲要》视域下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互动合作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号:Mnu-JY1028) 。】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研究课题组.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 2002 (11) .

[2]李冰, 叶际琴.有效性:校本培训的应然追求——基于校本培训管理的视角[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9 (5) .

[3]邹俊川.北川中学校长刘亚春:用“爱”筑起新学校[N].四川日报, 20110107.

[4]蒋平.《规划纲要》视域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平性论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16) .

3.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心得 篇三

关键词:思维;探索;课程

一、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高中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第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对基础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技能上,还应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它们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上述的定位,我国的高中教育不是“专业技术的职业教育”,也不是“大学的预科教育”,而是公民的“数学通识教育”。它的出发点,仍然是为广大公民提供进一步的数学基础。随着国家的发展,高中教育将会更加普及,我们期望为中国普通公民提供适应21世纪需要的必要的数学基础。《标准》设置的必修课程是所有高中学生未来发展的公共平台,它是一种共同的文化基础,《标准》设置了不同的选修系列课程,它们仍然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数学课程,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發展平台。

二、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高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进行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同时,《标准》还指出,学生在选择之后允许进行适当地转换、调整,以便不断地对未来人生进行规划和思考。高中数学课程给学校和教师也留有一定的选择余地。他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和自身的条件,制定课程发展计划,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数学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选课建议:(1)选修课的设置就是希望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希望数学能为同学们的发展提供帮助,这是数学工作者的最高追求。我们将会想方设法努力,让数学课程更有吸引力。也希望同学们努力发现、培养自己对数学的兴趣。

(2)特长和兴趣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在数学学习中,有的学生善于计算,“数感”非常好,善于发现“数、式”中的规律;有的学生图形想象力非常强,善于发现“图形”中的规律;有的学生对数据有明锐的感觉,善于发现“数据”中的有用信息;等等。每个人都有特长,不同的人特长不同,有一些人不知道自己的特长所在,这也是个缺憾。

三、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社会的发展需要终身教育,而学生在学校中只能获得其需要的部分知识和初步能力,更多的必须在其未来的人生历程中依靠自主的探索、主动的学习,去不断地充实自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此外,数学学习不仅仅是记忆一些重要的数学结论,还要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再加上数学学科高度抽象的特点,这就需要学习者有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精神,需要有自主探索的过程,需要有多种丰富的学习方式。

四、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培养全面数学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高中数学课程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也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我国数学教育十分重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演绎逻辑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标准》在此基础上,强调了抽象概括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抽象概括能力:我们不仅仅需要同学们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本身,还应该帮助同学们了解知识、技能、结论形成的过程,产生的过程,能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能够从一些现象中,通过类比、归纳、猜想,通过合情推理,总结数学规律,发现数学规律。这也是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非常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许多数学家反复建议,我们不仅要重视培养同学们的演绎推理能力,同样,也要重视培养同学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也应该渗透到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中。

数据处理的能力: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于数据、信息的关注越来越大,处理数据,已经成为百姓生活不可回避的问题。生活中的很多数据都是“杂乱”的,但并非“无章”,如何发现其中的规律,如何利用这些规律提高生活质量。数据处理能力成为现代人的基本能力。在高中学习中,有必要掌握基本数据处理能力: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利用信息说明问题等等。

五、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提倡数学应用,是90年代以来我国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标准》继续强调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未来公民的需要。我们应该帮助高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受到数学的初步应用训练的同时,着重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使他们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进行思考,找到数学应用的契机,适应未来公民的需要。

第二,现代数学本身的原因。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应用数学和数学应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数学渗透到几乎每一个学科领域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第三,数学教育界自身认识上的原因。我国数学教育具有很多优秀的经验和优良的传统,需要认真的总结和发扬。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数学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忽视数学的应用,忽视数学与其他学科以及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忽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第四,如何进行“数学应用教学”的原因。近几年来,我国大学、中学普遍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数学应用的教学,正在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必须指出的是,理顺《标准》和考试关系的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应是考试服从《标准》,考试服从教学,考试必须有利于课程改革和教学的实施。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考试有它自己独立的要求:保持社会公平,以及能够实际操作。这需要一个长期探索、逐步磨合、互相适应的过程。

4.高中音乐新课程培训学习心得 篇四

将高中音乐课程划分为一个必修模块和五个选修模块。这种以模块形式出现的课程,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心。那么,在经历了三年的课程实践以后,在实施过程中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现对其中碰到的一些问题提出进行探讨,拟作初步思索。

在高中音乐课程中,六个模块的设置试图完整涵盖音乐所有的领域。因此,每个模块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假如按照课程类型来分,具有明显基础中央倾向的必修模块是《音乐鉴赏》,其他均有明显实践性倾向模块的《歌唱》、《演奏》、《音乐与舞蹈》、《创作》、《音乐与戏剧表演》被作为选修内容。这种分类,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根据课程主体所表现抽敬的倾向性做出的一种划分。笔者认为,这几个模块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侧重音乐理论知识应用(《创作》);侧重实践性发展(《歌唱》、《演奏》、《音乐与舞蹈》)。进行这种选修课模块分类,目的在于理顺其间的观系。对于学生来说,意义在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兴趣倾向,选修相应的模块进行学习。如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就可以选择《演奏》、《歌唱》、《音乐与舞蹈》这类课程。这类课程降低了对音乐理论知识的要求,强调了应用性和实践性。对教师来说,可根据各模块不同的知识与能力要求,相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开设《创作》模块的教师,必定要具备宽阔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开设《歌唱》、《演奏》的教师则要有精深的专业技术。因此,理清观系,有利于选修课程的开展与教学的有序进行。

从目前我县三年来的实施情块敬看,《音乐鉴赏》模块各学校开展基本正常,音乐选修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问题是很多学校不开选修课,《鉴赏》模块上完就代表整个高中阶段的音乐课成的完成,最后在学分认定上可以不用专业课老师的签名,完全可以由学校其他人员代签,以上这些情况严峻挫伤了专业老师的教学积极性;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认为选修课是必修课的补充,持这种观点的人,把选修课当干必修课的陪衬,使得选修课成为必修课的附属,或完全被必修课侵占而名存实亡;

二、在于把选修课的内容当干专业音乐院校学习的方式来上。这种错误的熟悉,使得有些教师一味追求专业的深、广,如出现将《演奏》、《歌唱》这样的选修模块上成大学专业音乐的演奏课、演唱课,极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爱好。

要解决以上诸多问题和误区,首先要让教育主管部门重视,熟悉选修课程开设的目的、作用,以便自上而下的对高中音乐课进行有体系的治理和监督,其次,在我们缺乏开设音乐选修课土壤的备景下,老师们认识上的及时转变显得十分迫切,在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的前提下,选修课程的实施至少面临教材、教师、教学、课程治理、课程资源、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材方面。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它的处理和创造性使用至观重要。我们这里的教材选用的是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总的来看,教材的编写忠实反映出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了音乐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内容选取符合选修课程模块的特点。但是,从对课程标准帝矜正内涵的完整理解与掌握,再到编写者依照自己的理解选取教材编写内容,最后教师用教材教,这三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个落差。如何克服或缩小这种落差,就需要从研究教材人手,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生活备景来参与学习音乐,让学生把音乐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2.教师方面。教师是课程最终的执行者,是选修课程开设成败的观键。

高中音乐新课程设定的五个选修模块,对高中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因为高中音乐新课程五个选修模块的设定,暴露出了现阶段高中音乐师资现状与满意新课程改革需要之间存在着的突出矛盾。目前,许多高中在教师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结构性缺编,部分经济薄弱地区还存在师资力量匮乏的情况,这些与选修课开设都形成和产生了一些矛盾,主要是音乐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与学校音乐教师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单一性不相适应。另外,很多学校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力下,参与继承教育时间少,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机会少,造成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模糊,对模块化的选修课程功能、特点等了解不够,这些又与选修课开设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相矛盾。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除了加强对教师的有效培训外,还可积极展开区域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其他的资源,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3.教学方面。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基本途径,因此必须把教学作为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今的高中新课程,个人感觉要完成的任务内容过多,学校为了赶进度,抓高考,造成绩,一些无观紧要的选修课程的教学就被一些所谓的主要学科给挤占了。以音乐知识为基础,以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阶情操、树立准确的审美观为突破口,激发想象,启迪思维,力求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情境中把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都将成为空谈。

4.课程管理方面。课程管理是选修课程得以有序进行的保障。相观制度的建立和完备(如选课指导制度)成为课程管理的首要任务。

教育主管部门要对所辖的学校进行课程管理和监督,从根本上杜绝不开音乐课帝疋种现象。

5.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体会 篇五

4月7日8日两天,市教研室的申、沈两位老师百忙中抽出时间来我县对高中数学教师进行培训。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两天下来,我对于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认识,也对我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

第一,内容结构上,打破了学科的本位主义框框,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内容和改变了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使学生体会到,不是为了数学而学数学。从教材所选例题及所编习题可以看到,数学中有物理,数学中有化学,数学中有政治、经济、地理、环境及科技等;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自然与社会的各个领域。增强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来的自觉性。同时,使我对新课标的内容和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6.高中新课程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六

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做为一名教师面对新课程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新课程的特点

高中化学新课程分为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其中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深化。根据课程标准的设计,6个选修模块之间是平行关系。从内容上来看,必修模块几乎包括了以往高中化学三年所涉及的所有内容,但由于必修模块中具体的知识点作了精简,教学要求作了调整,大多数只是形成一般的概念,了解基本的研究方法,相关内容在选修模块中都将进一步深化。高中化学课程结构图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时代性和人文性,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倡导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采用学分管理模式,兼顾各类学生的需要。

二、学习新课程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内容。

我们目前还没有仔细研究过高中的新教材,但是通过这次学习我已经知道高中化学新课程是在初中化学新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具有双重功能和双重基础性,即一方面要促进全体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所需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所以我们教师首先要学习好新课程、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要求教师对教科书知识结构内容作适当调整,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教材处理是教师教学的前提,首先要求教师了解各模块教材的基本结构,深刻分析各模块教材的编写思路,明确重点知识的化学内涵,揭示不同教材中化学核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其次,要求教师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实际收集有关的教学资源,对教材的单元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删除教科书中某些不适应学生的知识内容,并适当增加新的化学学习素材,改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途径进行教学,以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

三、教好新课程

1.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化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要充分开发化学实验的各种教学功能。实验既是教学手段,又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实验的认识论功能,而且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审视实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世界的有利工具和方法,并初步学习使用这种方法。

3.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的学,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7.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 篇七

高中阶段是衔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中间阶段, 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 还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以后打下坚实基础。同时, 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和基本要求。为了更好地达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 研究新课改下数学教学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

2. 对新教材的认识

2.1 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 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打破了原来分科安排内容 (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 的编写体系;安排知识顺序时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这些特点更符合高中学生年龄特征以及认知规律, 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课前预习, 也有利于我们展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2.2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突出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而应在讲授知识内容的同时注意对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提炼总结, 使之能逐步被学生掌握并对他们发挥指导作用。因此, 新教材在各章节的内容安排上, 非常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和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2.3 由实际问题引入, 强调数学的应用意识。

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 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 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2.4 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又一大特色, 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 把数学学习从教室走向了社会, 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交往中, 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 学会合作, 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善。

3. 怎样教好新教材

新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从根本上变革传统教学, 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 以学生主动建构, 师生合作互动, 促进全面发展的新教学, 以实现“教是为了学”这一根本目标。

3.1 明确教学目标, 把握好教学的“度”。

与过去的教科书相比较, 很难说教学的目标是“降低了”还是“提高了”, 也不能简单地回答“理论性的东西降低了”, “实际应用性的东西加强了”。这就要求我们严格按照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变化, 在课内不随意拓展、挖深内容, 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3.2 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 基本技能的培养。

课堂教学应把主要精力用于将最基础的东西讲深、讲透。对于基础知识, 教师往往认为每天在讲基础, 但我认为某些教师还没有真正做到重视基础, 至少把基础知识没有讲透。不论是优生和差生, 当学生做出某一题时, 他都会感到自然、轻松, 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然而这些成功都靠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正确理解或深刻理解后的灵感得到的。没有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 不会作出一个正确的反应, 更不会对某一类知识和题型产生长久的正效应。所以教师应立足于将最基本的东西讲深讲透, 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3.3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把课堂还给学生, 摒弃“穿新鞋走老路”、“满堂灌”已经成为数学教师的共识。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活动的时间、空间, 实现课堂教学面向全体, 人人参与,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3.4 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一堂好课绝不应该孤立于生活之外, 回归生活, 体现生活性, 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 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 让数学走进学生视野, 让生活进入数学课堂, 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 使学生感悟, 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 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使学生自己发现身边的数学,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 增强数学的作用意识。

3.5 教师要善于与时俱进, 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有着突出的人本身不能企及的优点:一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 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 提高讲解效率;二是直观性强, 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三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 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4. 结束语

总之,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施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新课程, 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深刻内涵, 扎扎实实, 一点一滴地从基础做起, 即以高质量的教学设计为切入点, 学会等待, 学会分享, 学会激励, 学会合作, 学会探究, 学会创新, 学会反思, 只有这样, 才能与新课程通行, 才能让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8.浅谈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 篇八

所谓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事实与数学内容(表层知识)的本质与共性的认识(深层知识)。关于中学数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符号化与对应思想,如换元思想、对应变换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②分类与集合思想,如分类思想、交集并集思想、补集思想;③公理化与系统思想,如公理化思想、结构思想、整体思想、分解组合思想;④统计思想,如随机思想、统计调查思想、假设检验思想、量化思想;⑤化归思想,如纵向化归、横向化归、同向化归、逆向化归思想;⑥辩证思想,如对立统一思想、运动变化思想、最优化思想、极限思想。数学思想方法总是蕴含在具体的数学基本知识里,处于潜形态。作为教师,应该将深层知识揭示出来,将这些深层知识由潜形态转变为显形态,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朦胧感受转变为明晰的理解。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培养学生机敏及逆向的思维,又能激发学生猜测和创造的能力,并由此上升到思想方法的高度。

一、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中数学课程的性质中谈道:“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對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第一手资料,可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数学探索能力是在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选择判断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对形成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验证和发展,进一步加深理性认识。数学探索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中最富有创造性的要素,也是较难培养和发展的要素。探索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提出设想、验证设想、修正和发展设想的过程,在数学中,它表现在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解题途径、得出数学结论、寻找解题规律等一系列有意义的发现活动之中。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例如让学生尝试研究“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先让学生制定调查研究专题,从教科书、课外阅读书以及网络中查找有关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内容,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际需要,分组到不同的银行进行原始数据的搜集,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整理,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使他们发现了研究数学的乐趣,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二、在抽象问题的探索中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提倡学生问,还要善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深化思维,增强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希望能够上升为一种自觉地对客观事物中蕴藏的一些数学模式做出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层知识的发生过程实际上也是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像概念的形成过程、新旧知识的对比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规律的被揭示过程、解题思路的思考过程等,都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训练思维的极好机会。此时提高学习效果,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讲到高中数学第一册(上)“反函数”这一节内容时,学生的思维往往搞不清为什么有的函数有反函数、有的函数没有反函数。这时我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映射是函数,反函数作为一种函数,也必须符合函数的定义,从而推导出在定义域和值域间只有一一映射的函数才有反函数。于是在求y=x2(x≤0)的反函数时能否把条件“x≤0”去掉,结论当然是不能,如果去掉,则给一个y值时,就不是一个x值与其对应,不是一一映射,就没有反函数。数学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自身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的发展中选取有关数学研究问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同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一样,是从特定的数学角度和途径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例,通过亲身体验进行数学的学习。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有助于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性、训练性学习”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它有利于克服数学教学中注重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发展的流弊,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9.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九

------2013年暑假历史培训心得体会

在2013年这个热情的8月份我们历史教研组在我校敬知楼进行了面向高三的系列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自主高考题训练、小组讨论高考取向以及最关键的聆听专家讲座。

通过对于七位历史教学专家们的教授内容的学习。使我对课改中历史专题式教学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进一步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时代的教师,也使我充分认识到一些以往没有认识到的东西,感触颇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1、扩展自己的空间,突破自己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要充实

主要指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要把历史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处,学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要靠知识本身 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同时教学过程中做到三个“延伸”。一是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二是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延伸”。三是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延伸”。

3、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会不断涌现,教育应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主动地研究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变革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4、教育资源、课程资源的整合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其中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网络、科技成果。认识并开发这些资源,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

通过培训,让我感受到:作为教师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同样就选择了付出奉献,更要终身学习,更新观念,脚踏实地,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来完善自己,我们更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进步,更要不断地从新课程标准、历史学科特点、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课改先驱的课堂案例和反思中汲取营养,我们也许无权选择自己的工作环境,但我们可以自己选择我们的工作方式,用自己的独特去演绎精彩,使自己的课堂永远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特别感觉。

高2011级历史备课组

10.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数学 篇十

在《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数学》专题四中,有句话说的好:“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对这句话我感触很深。回顾自己这一年来的教学生活,学生往往反映给我的就是不想学习,不会学习。举个例子来说,在我的教学教学过程中,我喜欢充分的发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对数学养成兴趣,从而促使他们自觉自发的学习数学,可是我发现这样的过程,完成的质量往往是不高的。新课改以后,老师的作用就由最初的主导地位退居其次,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这种方法在上新课的时候就非常适用的,对于不会学习的同学,首先,老师就要循序渐进的告诉他们,我们需要预习,需要你们自主完成导学案,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养成一个自主预习的习惯。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生活中与之相关的数学知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自我探究的过程强化,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深化知识点。对于课后作业这块,布置固定的作业,然后对于自身提高这块,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适量增加练习,这样才会逐步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学会怎么学习数学。对于高中数学,因为其结构复杂于初中数学,也比初中数学枯燥,很多同学就会反映学不走,没兴趣,从而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导致不想学习,没有一个好的学习行为。这就需要老师的一个引导培养,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不想学,不会学的情况,那样才会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质量。

教师的自我素养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

学习完《教育的艺术——怎样做个好老师》这门课程后,我认为教师的素养不仅仅是体现在学识上的,更体现在品德与个人魅力上。

我深信一句话,什么样的老师带什么样的学生。老师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你的看法以及对你所执教的这门学科的喜爱程度。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就必须自己是合格的,以要求学生的准则要求自己,尊老爱幼,爱护环境,遵守公共秩序和道德,这样才能问心无愧,才能教好学生。

我时常对我学生说,你的学习可以不好,但是你必须学会学习,你得有学习的态度,所以就算你念不好书,但一定要学会做人。要尊老爱幼,要尊师重教。更要学会学习。我是一个乐观开朗,精力充沛的人,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的学生就非常的活跃,他们自主讨论,有问题就举手提问或者在我巡堂的时候直接问我。我提倡他们独立自主学习,并培养他们大胆走上讲台,作为小老师给其他同学讲答。我希望我的学生乐观积极,好学勤问。记得有一次,半期考试刚完,我班上的孩子们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却感冒得很严重,总结分析成绩的时候声音有些沙哑,然后我就准备讲半期考试的试卷。这时候孩子们说,老师你别讲啦,你病啦就休息吧,我们来讲。这时候班上平时最捣蛋的男生从教室后面端来一个塑胶的凳子,用餐巾纸抹了抹,然后请我坐下,他们就开始讲试卷,一个人讲一道,进行得有条不紊。我坐在凳子上,我觉得微笑得很开心。我看着他们并不是很好的粉笔字,我看着他们不熟练的板书着,我看着他们认真的表情,我很感动,很开心,我觉得他们很懂事,我也觉得他们很有能力,这就是我想要的课堂,我想要的氛围,我的孩子们给我了,这是他们的素养,也是我的成就。

11.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数学文化”;高中数学教育事业

【中图分类号】G633.6

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人物,需要不断完善教学理念,对每一个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实际,注重数学文化的传播。数学这门课程,要学好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做到主动去探索和发现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相关的数学文化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不应该只重视学生的数学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将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相结合,注重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接下来,本文将进行阐述“数学文化”的涵义及其在高中数学教育中的渗透[1]。

一、“数学文化”的定义

“数学文化”,指的是从文化的视角来理解看待数学。在思考数学、研究数学以及不断发展数学的过程中,运用恰当的文化现象的各种形式,从文化的方向以及观点,来观察数学、研究数学,尽可能的实现数学中的文化价值。数学文化包括了像数学教育、数学美、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以及数学发展历程等各方面的内容。例如数学发展历史过程中发生的三次数学危机。第一次危机是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因为不能把2写成两个整数之比所导致的,当时的人们认为所有的数都能用整数比表示,但突然发现2这个数居然不能表示为整数比。其实2是无理数,所有的整数之比构成的是有理数系,有理数系需要扩充,要添加无理数。终于在19世纪,这一危机的彻底解决,因为建立了实数理论。

二、“数学文化”在当前我国高中数学教育中的渗透

今天,我国的数学教育发展遇到了严重的瓶颈。在大多数学校的教学里,数学竟然成了空洞的解题训练。对数学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一种过于强调抽象和过度专门化的趋势,而忽视了“数学文化”的渗透,数学的应用以及与其他领域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弱。这样一来,人们一提到数学感觉就是枯燥无味的难考学科,长此以往下去的话,十分不利于高中数学教育的长久发展。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缺少数学文化方面的知识竞赛,虽然很多学校都会举办一些数学竞赛活动,然而这些活动的关注点只是集中在学生对于数学题的解答速度、解答方法以及解答思路上,对于学生而言,缺少一定的数学文化方面的知识竞赛活动。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个性的健康发展以及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数学文化”在当前我国高中数学教育中的渗透并不完善[2]。

三、如何加强“数学文化”在我国高中数学教育中的渗透

3.1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专业素养与文化道德修养

数学这门课程,需要结合一定的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课本知识。因此,作为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师,我们不仅需要对数学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发生的变化进行了解和研究,,更要了解在生活实践中“数学文化”的应用,比如在生活中进行数字运算时,可以联想到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并且了解它是如何传入中国而被大众所接受的。又比如崔路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讲述的:(1)通过学习我们发现一元一次方程的根可以用系数来表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也能用系数来表示,那么三次方程呢?四次呢?五次呢?更高次可以吗?天才数学家迦罗瓦20岁出头,就证明了5次及以上的方程是没有公式解的,也就是不能用系数直接给出。之后他死了,死于为爱情的决斗。根据后来的解读来看,当时是一个女人故意勾引他,然后引诱他和一个职业枪手决斗,所以他21岁就死了。那个女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他是愤青,搞一些政治运动,所以,大家以后不要随便参和政治,更不要随随便便为了所谓的爱情和人决斗,珍爱生命,因为你要为自己负责,要为数学少进步50年负责;(2)非歐几何是由3个人几乎同时发现的,但是当时的鲍耶·雅诺什收到高斯的回信,信中高斯说自己早就有相关的研究。他就觉得高斯是抄袭他的成果,不久一个俄国人也发现了非欧几何,他以为高斯把他的成果泄露给了别人,然后怒而终生不再研究数学。其实他们三个都是独立发现的,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天赋。所以说做人不要太狂。(3)埃及太阳神庙,有一个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在每年的唯一一天,太阳光会通过门正好照到神像上面。这就是数学与天文学的结合,如果将来你们穿越了,当神棍也是不错的。通过这样的渗透方式,一方面可以充实自己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现在和将来的数学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今后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进而促进中国高中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3.2改革数学教学方法,深入挖掘数学的魅力

教师需要严格依照新课程改革后高中数学的教学要求,将相关的数学文化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讲解相关的数学题目、数学原理、数学公式以及数学推理时,需要结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程度,将相对应的数学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推动学生结合一定的数学文化主动探究相关数学内容。如,教师向学生讲授“球的体积公式”这一节内容时,可以提到阿基米德定律的由来,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军之手(死前他还在说:“不要弄坏我的圆”。)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3]。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更加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中国的教育事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了使学生们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法展的人才,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文化”在我国高中数学教育中的渗透。

参考文献

[1]李小蛟.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数学文化"渗透之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0,11(3):1117-1119.2135.

[2]郭宗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和途径[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1,04(10):1260-1262.1432.

12.浅析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 篇十二

一、正确认识课堂提问的功能

教师若是满堂问, 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但本质上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教师用很高的提问频率直奔主题, 使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受到限制, 学生缺失了发现、体验的机会, 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 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权, 很难引发认知冲突, 自主学习成为空谈.因此, 必须对课堂提问的内涵有一个新的认识, 课堂提问应更注重帮助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 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思维, 提升学生素养.

例如, 在讲“二面角平面角”的概念时, 教师不是直接问:“什么叫二面角的平面角?”而是通过对折后的纸片, 随着纸片的不断张开, 让学生体会这一过程中角的变化, 进而引出概念, 同时又牢牢记住这一实验的场景, 对照数学中严谨的定义, 有助于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

二、提问要考虑教学时机, 并给以思考时间

教师提出问题后, 不要马上就自己讲述, 要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 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思考时间, 让学生展现思维过程.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也应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 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说明、补充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 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 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

例如, 讲解“平面的基本性质”时, 教师不是直接问:“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可以作几个平面?”而是提问:“经过三点可以作几个平面?”学生在课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 他必须自己对三个点可能有的位置关系加以研究和组合, 考虑“三个点在一条直线上”情况和“三个点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情况, 这种提问方式不脱离教材, 又不拘泥于教材, 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时空, 逐步启导学生探索, 课堂气氛活跃.

三、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教师提问要有针对性, 提出的问题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 把问题提得太难.学生的思维与认识对象之间, 有一个“最近发展区”, 教师设计问题要寻找这个“发展区”.提出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特别是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时, 教师要及时的点拨, 把学生的思路理顺.总之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问在疑处, 点在惑时, 以达到引发认知兴趣, 获得知识, 提高能力的目的.

为了更快地把学生带入发现概念的“最近发展区”,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类比联想、归纳猜想等思维方式自主地发现概念所包含的规律.

例如, 在“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学中, 试图让学生从特例中自我发现规律, 自我归纳结论的方式来形成对这一概念的猜测.

观察下列各数列, 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从中发现、归纳出规律, 也就“猜测”了等差数列的概念.

四、提问要考虑学生整体

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是现代教育追求的一个目标.教师在教学时, 提问要因材施教, 照顾到全体学生.为此, 教师设计出来的问题应有层次.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备课要做到对学生心中有数, 课堂要善于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微妙变化, 通过信息反馈, 捕捉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思想浪花, 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 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例如, 教学“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这节课时, 连续向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让问题层层递进, 思维步步深入.

问题1:我们已经学习过椭圆, 椭圆是平面上一个动点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 (定长大于两定点间距离) , 那么, 平面上到两定点距离的差是一个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呢?学生动手完成实验.

问题2:运动中, 这条曲线上的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应该如何描述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

问题3:还有其他约束条件吗?

问题4:我们怎样建立直角坐标系求椭圆的标准方程?怎样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双曲线方程呢?

问题5:椭圆有两个标准方程, 双曲线也有两个吗?另一个是如何得到的?

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拾阶而上, 经历发现的过程, 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13.高中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三

在2012年7月19日至20日二天时间内,我参加了由四川省教育局组织的高中新课改培训。作为处于教育一线的教师来说,参加这个培训,意义深远而重大。对教师搞好教育工作是很有裨益的,为国家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起着积极的作用。在此,简要谈谈我对新课改的一些体会。

首先,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生物、理解生物,同时把学习到的生物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生物,感到学习生物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其次,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对于教学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第三,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四,灵活使用挖掘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最后,新课改应该改变以往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

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氛围中学习。因为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

14.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四

陈广兰

8月22日我在哈尔滨参加了黑龙江省高中化学课程基于问题的培训,短短的几天让我收获颇丰。通过讲座讨论、研讨互动、观摩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不仅让我对新教材的各个模块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而且也让我对新教材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有了从新的认识,可以说这次培训不但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也从更高的视角认识新课程。这次培训的内容:

《选修模块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工作经验交流与研讨》 《必修模块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反思与教学建议》

《高中化学新课程课例观摩与点评》

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这次学习的体会:

一、对高中化学新课程再认识

1、高中化学新课程结构: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指《化学1》和《化学2》,选修包括6个模块,即《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化学1》、《化学2》和《化学反应原理》为高考必考内容,占试卷中绝大部分的分数,《物质结构与性质》与《有机化学基础》选考其一,占15分。必修与选修模块都有其定位和鲜明的特点,不只是化学知识单一传授的功能。

2、教材的特点:

对于化学主干知识,教材的处理:对于元素及化合物这个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不再按照元素自然族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有关的物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经验出发,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知识,新教材以主题覆盖、螺旋发展来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知识与观念的建构,以一现象形成一个原理,以一

原理解决一类问题。对于有机化学知识内容的处理教材则是在必修《化学2》先初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再在选修《有机化学基础》中进一步完善有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

教材借助各种栏目完成了教材内容的呈现,如 “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拓展视野”、“整理归纳”、“化学史话”等。这些栏目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内容的铺设,内容的多样化呈现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起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作用,对学生适应新课程教学活动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同时设置的栏目对新课程实施的教师来说课堂行为的科学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帮助。

教材的设计关注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系体现了综合性和开放性,材料更加有实用性和趣味性,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选择性。教材也非常注重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们能够从身边的化学事例入手,选择性的学习自己喜欢的内容,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活力,并且改革也更加注重实用性与时效性,把现实生活中的化学事件以及化工生产中的最新应用理论融入了高中化学教学中,让学生的化学学习有了很明确的方向,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了很坚实的基础。新教材内容的选择不是单纯从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其顺序的编排,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特点。

二、对教材处理再认识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教学资源由单一转向多元。而本次课程改革的特点又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性的发展空间,培训中各位老师的研讨,我们寻找更为理想的处理方法,如:调整教材前后内容、重组教学单元、内容的整合、调整进度、适当扩展教学内容等等。教师可以创造性使用教材。但要注意两点:

(1)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整体上把握个模块的教材结构、教学内容和“三维”目标,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不得随意更改教学目的,违背学科教学特点。并准确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在这里专家们特别强调不同学校为了应试能力,任意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广度,造成

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记得专家的一句话让我足够的震撼,你们是以练习册习题为标准讲知识点还是以大纲为基准?我相信在场的所有老师跟我有同感,练习册上出现的知识点就要拓展给学生,而很少有人想过高考要不要求学生掌握。老师们生怕疏忽一个知识点,却从来没有透彻研究大纲,拿着新教材,做着旧教材的题,费时费力却收效甚微,老师们是不是要反思自己?我想我该再一次认识新课程,(2)创造性使用教材必须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否则简单为了调整而生硬将内容生搬硬套在一起,反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对新教材修订的几点建议

1、必修一教材的内容涉及面广,栏目多,教师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更何况探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教材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很多结论在教材中没有直接写明而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同时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使得不少学生不能适应而觉得化学太难、太繁。是否能够调整教材内容带刺顺序,将元素化合物内容调整到第一章,将物质的量或离子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内容调整至后第二章学习。以缓解学生初入高中学习的不适应?

2、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的多点分布是否都合理?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编写者将某些知识点内容分散排布,例如在教材中出现了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在后续文字中又继续出现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把原来完整的一个认识过程生硬的一劈为二,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教材中的定义是否能够完整,结论是否应以结论的形式呈现?

3、必修二内容有选修四内容部分重复,是否该减少重复部分,减少教材内容量?

4、选修3中晶胞的计算是否应降低计算难度?

5、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中内容偏难,是否能降低难度,删减等效平衡及溶度积的有关计算?

在授课中,一线的老师最痛苦的莫过于尽力去教却无成效的教学。我也一样曾经为找不到症结而苦恼。在教学中我也逐步感受到教材内容抽象难理解是一方

面,另一方面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是最重要的也是难于解决的问题。适当删减教材难点或将教材中难点分散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上一篇:演讲稿怎么写才动听众下一篇:我的植物朋友栀子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