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命课堂感悟(共8篇)
1.构建生命课堂感悟 篇一
构建历史“生命”课堂的途径
1、改变教学观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生命课堂的新理论。
传统课堂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上,强调刺激――反应,把学习者看做是对外部刺激作出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生命”课堂则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基础,它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做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并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播者与灌输者。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构建“生命”课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落实好新课标,视学生为鲜活的生命体,树立现代教学观、主体性的学生观、广义的知识观、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自己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
2、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增进课堂生命活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各种现代化科技成果被动用于教学中,既推动教学手段的更新,而且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使历史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一种场所,历史课堂必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投影、录音、录像、微机的演示,扩大和改变视觉和听觉途径,提高视听效果,再现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在情境的氛围中感知历史,陶冶性情,激发情趣,活跃思维。尤其是计算机程序教学,可将教师的思维过程用计算机的画面和文字体现出来并形成教学软件,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很多较深刻的现象痕迹,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可使更多的学生有思考和参与解决问题的机会,增加课堂的活力,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而且教师可以把教学的静态设计和动态设计结合起来,形成活而不乱的课堂教学,增强师生的热情和参与兴趣,使课堂教学显露出无限的生机来。例如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与性质,教师在运用微机设计的战争形势与战争路线图及展示了战争的局面后,向学生提出假想,根据当时战争的形势分析,一战结果是必然的吗?如果你是德国的总参谋长,你是否有办法来赢得这场战争?可从战略上,外交上考虑,然后又提出,如果你是法国的统帅,你将如何对付这位德国总参谋长的办法?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得非常热烈,想出了很多办法,提出了很多设想,最后教师指出,战争的结果不是必然的,但无论哪一方胜利,都不能改变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通过这样的讲座与分析,学生不仅加深了印象,而且活跃了思维,锻炼了表达与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对提高教学质量会产生积极作用,回使历史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3、通过学生活动、体验、表现来使课堂成为生命的绿洲。
传统课堂教学在谈到教学目标时,虽然口头上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在实践中,只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除了有认知发展的需要,还有技能与情感的发展要求。完整生命的发展本质是通过活动、体验和表现进行的。人通过活动发展能力与认知,通过体验丰富情感世界,通过表现获得前进的动力。例如在讲北京人和山顶洞有什么区别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动手用橡皮泥捏出北京人、山顶洞人像,再比较二者异同。这样,课堂上学生自然会细心观察,用心雕塑,兴趣盎然、记忆深刻,调动了积极性,主体性也得到了体现。再例如,讲《美国内战》一节,可把学生分成两组,穿越时空进入正在进行激烈辩论的美国国会中,就南北矛盾中的焦点展开辩论,在教师启发下,得出结论,化解了难点,锻炼了能力。同样还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彼此合作等,来焕发历史课堂强大的“生命”潜力。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能动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习者的活动。教师为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充分创设情境,切实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支配自己的学习,把更多认知力量投入到历史课堂中去,体验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生活历程。使历史课堂走出荒芜的沙漠,成为生命的绿洲。
2.构建生命课堂感悟 篇二
一、生活,给课堂画龙点睛
化学是从生活中摄取的知识,而它的目的也是服务于生活,它就是化学的活的精髓。就像幼儿园里教孩子数数,结合实物来数会比硬背效果强上百倍,并且孩子具备了能够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本能,释放出有效教学的最大光彩。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更何况是化学学科。比如说,吃剩的苹果放久了会有酒味,你知道原因吗?如果在糖类的教学时告诉学生,那么这必定会成为一个亮点。
案例1:在高一化学必修2 乙醇的教学中,介绍物理性质时讲到:乙醇俗称酒精,是一种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沸点是78.5 度,易挥发,密度比水小,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等等。学生记着划着,表情僵硬,大脑记忆时就表现出较累的样子。而在另一个班里教学时效果完全不同,不爱学习的学生都高昂着脖子听得津津有味。因为我让他们想想平时家里人喝的酒是无色的,酒很香,酒的度数各不相同的原因是兑的水量不同,关键我还给他们讲了生活大调查:发烧了,有些家长会用酒精给孩子擦身,这种方法可取吗?认为酒精擦身可以的原因是酒精沸点低、易挥发,挥发时会带走热量从而降温,属于物理降温法。但是酒精除了可以用嘴喝,皮肤也可以“喝”,就是吸收。每个人的酒量不同,有的人喝多一点就会醉上脸,小孩子就更不能比了,如果酒精量没有控制好,过多浸入皮肤内,孩子很容易会“醉”,甚至酒精过敏、中毒。如果误用了含甲醇的工业酒精擦拭,毒性很大,严重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还是洗洗温水澡、贴退热贴物理降温吧。学生听得美美的,这回长知识了,感叹到化学课真好。
案例2:夏天了,总是避免不了会被蚊虫叮咬,但是我们会无意中发现,用过肥皂洗澡之后再多的叮咬之处也不那么痒了。因为蚊虫、蚂蚁等叮咬时会分泌出甲酸,它能刺激皮肤红肿起疙瘩,酸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用小苏打或肥皂水等弱碱性溶液也可以起到止痒作用,是不是很方便有趣啊!超市里卖的一些止痒产品也有这个原理,只是有些是碱性的中药成分。这样学习羧酸的酸性,不仅有效而且实用,充分地激活了化学课堂,展示了化学魅力。弄的自习课学生都想听化学,说回家以后把学到的化学知识告诉了家人,感觉化学特别奇妙,学着不累很快乐。当然,这也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上好课应该具备的最基本要求。
二、“美”化课堂
这个“美”不仅是指教室应该有美的环境,教师同样也要“美”,包括仪表大方得体、有好的教学风度、神情、目光、姿态、肢体语言等等。倘若我们为人师表、教学时精神饱满、拥有亲切的目光、幽默的语言,肯定会给学生带来可亲可敬的直觉,让学生在课堂中也拥有好的精神面貌。
此外,学生的眼睛从教师一踏进课堂就会盯着教师的动作与表情,一定要微笑。教师笑了,学生也会跟着潜移默化地笑着听课,轻松自然、激情洋溢。有几次我心情不好,牵连到上课的语气沉重,有时候夹枪带刺,结果测验成绩没有想象中理想,找学生谈话,班长却道出:“老师,这段时间你上课喜欢绷着脸,我们听课的效果也不好,大家都说喜欢看到你笑的样子,那样我们才有信心和耐心把课听好。”
三、别让学生“消化”不良
记得把时间留给学生。学习就像吃饭一样,要一口一口吃进去,若是张开嘴让别人一直不停地送进口中,必定会被噎着,消化不良造成紊乱。课堂上若整堂课都是教师的声音,就算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也强调了注意事项,忙得不亦乐乎,自以为很完美,但却是一堂失败的课。最大弊病就在于教师讲得太多,一直在喂饭,学生没有消化的时间,那么饭再好,学生也是吃不了的,营养不吸收,还可能拉肚子,教学远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下课后就会听到学生长长地叹气:“哎!终于下课了,快要受不了了。”所以,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半是教,一半是学,不要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在正确的引导下翱翔。
四、有效课堂催化剂——积极评价
任何人都希望从小就在别人的肯定和积极鼓励下成长,学生学习也是如此,如果总被别人否定,那么自己就会变得没有信心、没有动力;相反,再不好的学生如果能够得到一点安慰与鼓励,都有可能逆转乾坤,因为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有意义的价值。
案例:我今年所教的其中一个班里有三个学生同坐在最后一排,学习基础都很差,成绩倒数。而有一次提问学生化学方程式,他们当中有一个学生写对了,我就好好表扬了一番,他笑得很高兴。后来发现他在课堂上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爱说闲话了,而且每次默写方程式都能写得很好,我就次次表扬,他美滋滋的,结果成绩不断提升,其他两名学生有了榜样也跟着好好学了。这个例子让我反思,课堂上不要打击学生,如果什么都会了还用得着教师吗?宽容友善、关爱学生,任何学生都应给予积极地鼓励与表扬,这就是有效课堂的催化剂。
摘要:构建生活化课堂不仅可以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打造出一个极为有效的课堂。
3.感悟的课堂,生命的牧者 篇三
一、质疑促思,自主探究
当代课程改革的理念由传统的教师组织学习内容向设计学习经历变化,尊重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语文学习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而非居高临下的概括灌输。教师要把学习的时间、思考、对话、自主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解放他们的智力,解放他们的创造力和开拓精神,让他们自主阅读,自主表达,合作交流,变“学会”为“会学”。而主问题的设计和板块思路不失为一种质疑促思,自主探究,生成课堂感悟的好手段。
主问题的设计。美国Merrill博士的“首要教学原理”指出:“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当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够促进学习。”教师可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新颖的激疑性、探究性、发散性的主问题,激发高层次的思考,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如促使人们进行对比的问题:“同样写水清澈,柳宗元和吴均有何不同?”要求人们综合性思考的问题,如教学《最后一课》呈现:我不喜欢小弗郎士——我认为他不是一个好学生,因为他贪玩、总迟到、不爱学习,还不关心自己的国家……我也不喜欢韩麦尔先生———我认为他不是一个好老师,他体罚学生,拿戒尺打学生;还叫学生替他浇花;甚至他干脆给学生放假,自己去钓鱼,还不认真讲课。这是我的看法,请谈一谈你的看法(小组读课文,勾画批注,讨论)。要求做出评价的问题,如《蚊子与狮子》的课尾设计:假设你是一只老虎,是森林公司的老板,因公司发展的需要,要招聘一些公司职员,正好有蚊子、狮子、蜘蛛来应聘,请问作为老板的你,你会招聘谁呢?你又会放弃谁呢?说出理由。学生回答会异彩纷呈(招聘蜘蛛:技术性人才;招聘狮子,狮子有绝对的实力,有正义感,可做公司的形象大使;招聘蚊子,因为社会需要敢于挑战的人;三个都招聘,它们各有所长。绝对不会招聘狮子,会威胁老虎的地位;不会招聘蚊子,因为会捉弄老虎;不会招聘蜘蛛,它只会等待,机会不会自己找上门来)。巧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激起思维火花,使大多数同学跃跃欲试。当然提问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产生洞察力,而不是分享信息。所提出的问题最好是开放式问题,要求经过一番深层思考后才能回答。在教学中,也要教给学生在文本研读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技巧,鼓励质疑文本,并引领鼓励学生进行个性的合理解读。这些质疑的过程,就是按照学情和时空推进的激活思维,推进生命的过程。
板块式设计。由于学生的兴趣有别,个性特点不尽相同,教师既要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伙伴、或者自主选择他们所习惯的方式呈现阅读体验,如朗读、表演、表述……也要善于根据不同文体和自己的风格选择恰当形式引领他们阅读体验。例如余映潮老师执教《沁园春·雪》的板块式思路设计,精简、优化教学环节,精妙的分层朗读指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竞技者、表达者、展示者,是以“学”为中心的生动的课中活动:1.读出字词句的力度。(上阕)2.读出若干字的长度,如“望”、“惜”、“须”、“妖娆”、“俱”、“数”。3.读出几个句子的高度(学生找出并齐读下阕)。层次简练,美轮美奂,给学生一种渐入佳境的朗读感受,学生在吟咏之间领略到“吐纳珠玉之声”,在展示之时体验“舒展风云之志”。又如《女娲补天》,以女娲抟黄土造人的神话传说沟联西方《圣经》上帝用土造亚当。使学生能够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结构和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
充分时间思考。李希贵老师曾告诫过:“不要经不住课堂上的沉默,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的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教师提问必须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中途不要有任何插话或干扰。不要因为暂时的沉默而慌了手脚,教师的喋喋不休、事无巨细、越俎代庖,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带来的只能是学生的失语、人文的失落,也就听不到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教”不仅仅意味着“先声夺人”的积极介入,还意味着“欲擒故纵”的延迟介入,甚至“放虎归山”的不作介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时要实施“主动撤离”和“适时登场”,要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去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二、对话互动,悟意审美
新课改迫切要求教师改变一味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由传统的独白式教学向交往互动的对话式教学转变。“对话是一种创造行为”,应把它看作一种阅读态度,一种研读的方式,也是一种引导学生阅读的语文教学方式。余映潮老师认为,阅读教学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就是“美”的发现,“美”的感悟过程。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思考,如何把孩子们眼中一马平川的“康庄大道”还原为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蜀道”,让他们在拥有险境跋涉的艰难之后,终于看到风景。“学为中心”的师生互动对话,贵在引导深入探究文本内涵,悟意审美,继而发现世界,通达自我的过程,而非结论。
文本细读,深度挖掘内涵。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王君说:“文本的细读,是一种在混沌中出生入死冲杀突击,历经了脱胎换骨的灵魂历练的生命之旅,非有九死一生执着不悔的精神不能开掘出语言的通途。”教学中要抓住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从体验语言入手,由一个字的推敲、斟琢、熏陶、感染,引导学生体悟到一个字背后的情感容量,把课上到学生的心灵里去。如《那树》,树被砍倒下时人们“只知”马路上的路灯变得更宽阔了,却“不知”什么的问题,引领学生探究出人类的盲目、愚昧、无知、妄为,感悟到语句意味深长,感情凝重,揭示了作者深深的忧患。再如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语言平白如话,不加丝毫雕琢,但质朴和平淡之中笔笔深情,副词的运用更是平中见奇。除了仔细体味母亲三次催人泪下的“哭”的细节,更要在“刚、就、真、实在、悄悄、最”和六个“从不”(从来没有)等副词表达效果上重锤敲打,体会作者强烈涌现的至真至纯的爱母之情、敬母之意。微言之处有大意,寻常之处见匠心。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对文本探宝、寻宝的对话感悟过程,从而一叶知秋,窥一斑而见全豹,于无声处听惊雷。教师挑战的不仅仅是文本,不仅仅是课堂,更是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还有生命境界,这是一种全方位的砥砺和修炼。
互文解读,体味人文精神。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本质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交流,从语言中品悟,在阅读中思考,让课文里的人文精神自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营养。例如杨聪执教《杨修之死》,当课堂上学生对“杨修之死”的认识倾向于杨修本身的恃才自傲,自取灭亡时,教师引导学生重新看杨修,屏幕出示李敖说的一句话。又四次展现相关资料,与课文进行了互文解读,在对话中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意义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感受到作者罗贯中在杨修身上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悲,人才遭弃之痛,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文化心态:我们可以选择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然而我们不应该鄙弃甚至打击那些才华外显、放旷直言之人。杨聪老师提供与文本相匹配的学习材料,选择恰当的时机呈现,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步步推进对话与“交流”,让学生自学、自探、自己重新修正观点得出结论。此时教师就像是站在那塞林格笔下的“麦田”的悬崖边,不让学生迷失方向的守望者。这种以学定教的教学,是从教学内容到形式的创新成长,是依照学情和时空推进的激活思维,感悟生命,浸润生命的历程。
endprint
假设重构,形成价值取向(批判或倡导)。教师在对话中引领学生假设重构,形成价值取向,其方式有文本角色体验、角色内省、角色评价等。如全国一等奖的课例《小石潭记》: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为题,在文中找出融情于景的文句,与柳宗元对话。教师深情示范后学生思维活跃:伐竹取道——寄寓与世隔绝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忧伤;空游无所依——寄寓贬官永州报国无门的苦闷;斗折蛇行、不可知其源——寄寓一生坎坷,前路渺茫;犬牙差互——寄寓仕途艰险......再如《春》,只有引导学生贴近儿童时代的自我,用纯洁的儿童的眼睛和天真的孩子气才能真正读懂作者独特的童真、童心和童趣,读懂文中富有江南气息、充满古典诗情画意的春之情趣美。教学《故乡》:如果你来到了平桥村,你愿意和哪位小朋友交友呢?再如教学《老王》:你认为,在与老王交往中,“我”怎么做,日后才不会愧疚?教师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教学中来,有更高的热情和意愿去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看法,实现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流,让个体生命在对话中绽放出五彩光芒。
三、建构体验,蕴情感怀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于漪言,“教师要以作者之情化为自己之情,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新课程强调情景建构,注重孩子在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独特感悟,学到知识、发展能力。学为中心的感悟课堂,通过诵读体验、品味涵泳、联想与想象、咀嚼与回味,从而拨动心弦,形成追求充满人文情怀的、闪烁智慧光芒、荡漾融融爱意的美的教育境界。
美读、演读,体验情感的醇厚。诗人郑敏说:“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了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诵读是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得情感体验的主要途径。文学作品是生命张力的载体,包含着中国文化的血脉、根基乃至生命基因。教师只需督促诵读,“放牧南山”,非诵读不足以能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非诵读不足以让学生感悟到这些美文本身情感的温度、深邃之意。有些散文如《那树》的第八段:“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美文本身创设庄严、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悲剧色彩。再如王君教授《老王》时认为《老王》其实是很难读懂的,那压抑在文字中的躲躲闪闪,那缠绵在语言深处的欲说还休。为此,她针对五处语言点,设计了五个多样化的诵读情景,努力化平淡为神奇:1.自述身世,理解老王被社会遗弃的痛苦。2.饰老王,创造性对话,理解老王没有家人的孤苦无依。3.饰看客,“演说”社会闲人对老王的挖苦讽刺,理解社会对老王的凉薄。4.演读老王和杨绛的对话:理解老王有“房”无家的痛苦。5.诵读文中反复出现的“只”字,感受老王的走投无路。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和富有探究、充满乐趣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从而获得心灵的理解、震憾。引领学生在演读中体悟到最浅淡的文字,却承载着一代精英知识分子对灵魂的叩问,从而对淡朴的文本产生深深的敬畏之情。
感性唤醒,建构人文情怀。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有位老师教学《归园田居》,导入时播放了羽泉演唱的《归园田居》歌曲,并展示歌词,有效地引领学生的情感走向,激发了下文的深入探究。在课快结束时,此老师又展示了一系列材料:“‘开心农场的游戏”、“农家采摘游图片”、“英国女王的‘后菜园”、“美国奥巴马‘有点田”、“北京现实版的‘开心园”,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到了田园生活别样的魅力,从而更好地领悟了陶渊明的情怀。又如《聊斋志异》设计结语:尝尽世间辛酸,识遍人间艰辛,阵阵风霜化神奇,片片丹心寄聊斋。狐仙花妖亦懂情,一哭一笑皆醉人,最是书香能致远,痴心浩荡铸经典,人鬼情未了,《聊斋》成了我们的、也是世界的《聊斋》。同学们抽空到“聊斋”坐坐!这样的一些教学语言,不但能显现出一种教学艺术,营造情感氛围,还能促发学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如此种种,诗意的课堂,精神的沉淀,情感的语文,才能培养出有思想高度,语言深度的文化人,真正实现语文的终极目标。
再如特级教师赵群筠老师上《春酒》,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作品文眼“到哪里去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蕴意,课件出示琦君其他文学作品资料。这些文学作品的植入,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回归到文化的大背景和传统知识分子的乡土情结之中。这是借助感性材料,建构情景,巧妙无痕地帮助了学生深切体悟到琦君特殊的乡情。
语文教师,呈现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让学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我,感悟自己,感悟人生。关注学生感悟是新课程教学的生命力所在,教师应以“学为中心”,努力呈现感悟的课堂,做学生生命的牧者。就像生本教育倡导者郭思乐教授所说: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知识的“纤夫”。当然,这并非是对我们当前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对阅读教学作出的必要调整、完善和发展。几点粗鄙看法,惭愧贻笑大方之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3]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4]廖肇银.转变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J].江西教育,2003,(11).
4.浅谈构建生命化课堂 篇四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的历史课程应该彰显其教育功能,使历史课堂成为生命化的课堂。生命化课堂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是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课堂,是富有历史味道的课堂,是动态生成性的课堂。
历史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接受的知识。通过历史学习,增强我们的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使历史课程凸显公民教育的功能,使历史课堂成为生命化的课堂。生命化课堂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由此可见生命化课堂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是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课堂,是富有历史味道的课堂,是动态生成性的课堂。下面我以《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为例,谈谈是怎样构建生命化课堂的。
一、情境激趣
在教学中,适当地创设历史情境,能够再现具体时间和空间下生动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实现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质疑和创新,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自主情感体验、培养创新思维,实现课堂生命化。在《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中,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贯穿到解放前,时间跨度比较大,而且教材里面涉及的内容繁杂,一些历史史实的叙述生硬又呆板,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给教学带来了不少的麻烦。我运用了范例教学法,进行问题探究和情境再现,从整体上掌握中华民族工业在近代的发展历程。呈现了1896年、20世纪初、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抗战胜利后等四个阶段荣氏企业发展的情境。
情境一:1896年,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银庄,鉴于大量免税外国面粉进口,销路甚广,且投资小,见效快,遂决定筹办面粉厂。1900年10月,他们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1903年独资经营。
思考:(1)荣氏兄弟在这个时候(1896年)创办企业有哪些有利因素?(2)荣氏兄弟为什么首先从轻工业开始?
情境二:1912年辛亥革命的爆发,着实让荣氏兄弟欢欣鼓舞了一阵子,政府也大力倡导实业。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了,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锐减。荣氏看准了面粉、棉纱工业大发展的苗头,不失时机地大力扩充,同时抓质量、创名牌,强化企业管理。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国内“抵制日货,爱用国货”更是推动了荣氏企业产品迅速占领市场。1914~1922年间,面粉系统发展为12个厂,日产面粉8.6万余包,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荣氏企业已稳操“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桂冠。
思考:20世纪初的20年间可谓是荣氏企业成长的“春天”,你认为这期间促进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情境三: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一系列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荣氏面粉和纺织再一次大放异彩。1932年,荣氏兄弟控制下的面粉、纺织系统在全国同行业民族资本的比重,分别占30.7%和29.4%。
思考: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荣氏企业发展状况如何?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情境四:就在荣氏企业王国全力扩张时,1937年日本法西斯大举进犯中国,各地荣氏
工厂横遭洗劫,有的化为一片焦土。8年抗战中,约有1/3的纱锭、一半以上的布机及1/5的粉磨被破坏,幸存下来的机器和设备,也大都被敌人“军管”劫夺。
思考: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如何?其原因是什么?
情境五:八年抗战后,奄奄一息的荣氏集团劫后余生,试图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中国卷入全面内战之中,再加上美国产品的大量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1946年,荣德生遭到绑架。荣家为了救他,竟被上海国民党当局敲诈了60多万美元。荣德生对国民党政府的幻想完全破灭了。
思考:抗战胜利后荣氏企业发展状况如何?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通过设置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养成论从史出的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激趣启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历史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由此可见,情感是历史教学的灵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再现历史事件的情节、人物的形象及与之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强化对史实的认知,启迪思维,培养高尚的情操,获得知情并举的教学效果。
在导入环节,我播放了背景音乐《命运交响曲》,使我们体会到在人生中,要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用不懈的努力、坚定的信念,书写人生的辉煌。
课堂上我设置了第二环节:探索民族资产阶级经营之道。
材料1:荣德生在1943年对自己的经营之道以一副对联作了总结:“意诚言必中”“心正思无邪”。
材料2:荣毅仁说:“开厂的时候很不容易,刚开始没有多少钱,有一年发大水,小麦很潮,放久了有一股味道。我父亲就下命令,不能买潮湿的,都得买最好的。”
材料3:荣宗敬的名言是:造厂力求其快,设备力求其新,开工力求其足,扩展力求其多,因之无月不添新机,无时不在运转。人弃我取将旧变新,以一文钱做三文钱的事,薄利多做,竞胜于市场,庶必其能成功。
探究荣氏家族的经营思想。学生总结出了诚信、正当经营,质量是生命线,高效、创新、薄利多销,等。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体会到了荣氏兄弟创业之艰辛以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之艰难,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积极竞争、顽强生存、艰苦创业、善于经营、勇创品牌的一面。
三、设疑导思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要注意课程目标中的生成教学,要鼓励学生进行发现性学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生成学习内容。教师通过设计各种问题,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究,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形成开放的教学环境,增强学习中发现、生成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问题一:以荣氏兄弟等为代表的实业家想通过兴办实业,挽救民族危机,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你认为“实业”能“救国”吗?为什么?
问题二:请你回想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史,思考:影响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5.平等、尊重-构建语文课堂的生命 篇五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同时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平等――构建语文课堂的前提
有人说:“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训,而是平等的交流,什么时候学生与教师的眼光平视了,我们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也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在教学中要如何让学生享有平等的自由呢?
1、耐心倾听
学生的.知识层次千差万别,学生的思路更是各具特色,而这种特色往往是通过他们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教师只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他们思维的亮点,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从而达到个性化教学,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如教学《捞铁牛》一文结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对话情境:“怀丙的办法好吗?你想对他说什么?还有没有别的想法?”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说:“我觉得怀丙的办法好,想对他说‘你真行’”有的说:“我想对他说‘你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忽然,一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这个方法不可取。”其他学生都感到诧异,我微笑着示意让学生往下说,学生得到鼓励,继续说:“因为怀丙没有注意环保,为了捞铁牛,又把泥沙铲到河里,那不就污染了河水吗?他应该多准备两只船,和那只装满泥沙的船一起划到中央,然后把船上的泥沙铲到船上,这样就不污染环境了。”多么与众不同的见解。
6.构建生命课堂感悟 篇六
董 玲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六十六团二中)
摘 要:旨在论述:新课程呼唤新课堂回归生活、走向真实,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创建充满生命力的高效课堂可从以下几点尝试:首先从教师这一角度如何保证高效入手,其次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优化教学手段,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再则,优化学习方式,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最后,从优化反馈评价过程,关注学生的生成创新状态进行阐述。让学生感受学习之乐趣,成长之幸福,生命之意义,为培养学生成为知能并进、身心健康的人才而奠基。
关键词:锁定课堂;生命的课堂;生态的课堂;关注学习状态;激扬生命;构建高效课堂
南师大博士生导师鲁洁教授对基础教育的走向归纳为:“回归生活,关爱生命,注重人本,发展个性。”课堂乃是教育的主阵地,因此,锁定课堂掘金,从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激扬学生生命,构建高效课堂入手寻求突破,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散发出香醇的语文味道,才是当前解决语文课堂“费时多而收效微”窘况的一把金钥匙。那么,如何构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用教师的素养保证课堂,用目标的科学规范课堂,用思维的张力激活课堂
对于高效,最基本的要求在于教师肯做事,而且是做正确规范的事。教师、学生各人都做好各人的事情,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要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使语文走向“简约教学”,从冗繁走向凝练,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只有教师做到了及时地退,学生才能适时地进。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让我深深领悟到:教师的太过“有为”其实往往是以学生的太过“无为”为代价的!真正的高效应当是学生创造的,教师要学会恰当的“让位”,而不是“越俎代庖”抑或是“退位”。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首先要将“高效”之根深深埋植在我们每位教师的心里。
二、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导入,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让他们带着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如,在教授《散步》时,入课我选择了欣赏音乐《让爱住我家》,然后再过渡:“同学们,听着这温馨甜美的音乐,我想大家一定会想到我们温暖的家。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家里有哪些人?大家在一起时会干些什么呢?”这时,学生都有很多话要说,教师再顺水推舟,切入到亲情与生命的主题,出示一些温馨家庭的图片。导课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讨论、质疑、听讲、思考、作业、合作等活动中去,学生的注意程度就会提高。
三、优化教学手段,关注学生的参与度
蒋保华在《教育诗哲》中讲到:“课堂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对话互动,情智同步发展的交往过程,这就意味着师生主体的共同参与,心灵的开放晤对,智慧的互通共享,精神的愉悦满足。”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参与的广度、频度、力度、深度,也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高效。语文课堂要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但放手不等于放任,教师一定要注意学习小组优、良、中、差搭配,合理形成帮扶小对子。营造参与无错的氛围,只有有了合理的班级管理机制,才能促使我们的课堂放而不乱,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和谐而快乐。
四、优化学习方式,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我认为,小学高段至初中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形成如下几种语文学习习惯:读思议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圈点批注习惯;聚精会神的听课习惯;拟写作提纲的习惯;记日记的习惯;认真独立的作业习惯;认真修改文章的习惯;规范美观的书写习惯;不懂就问、善于质疑的习惯;有计划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积累格言警句等素材的习惯;看报纸、听新闻的习惯。只有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状态,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优化反馈评价过程,关注学生的生成、创新状态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因而在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才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只有做好了课前学情、教材、分层作业等精心的准备与设计,课上才会有学生精彩无限的生成与创新。这一个个弥足珍贵的创新或是学生的突发奇想,灵感乍现的一瞬,抑或是水到渠成、心领神会的`结果。而教师作为反馈评价过程的主导者和信息传递的中心,更应把握好时机,及时调控,准确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平时应当在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方面多琢磨、勤研究。
在评价方式上,可以将口头与笔头、知识与技能等创造性地“寓考于乐”;评价方法上可使用成长袋、活动法和互评法等,充分重视形成性评价。语文课上,教师尤其要注重在每个节点上的及时反馈,对忽略的知识查漏补缺,反馈时,教师应特别注重突出学困生,让他们说、谈、演、写,及时了解他们知识的掌握情况,不让一个弱者掉队。充分利用“兵教兵”“兵练兵”的策略,学生可以在黑板上演示,可以趴在课桌上扎堆,也可以蹲在地上用粉笔在地板上板演,这样的方法贴近学生,学生的思维也就会积极主动,被帮助者解开了疑惑,学会了解题的思路与方法,帮助者在讲解中也就形成了新的能力,从而达到“兵强兵”生生双赢的效果。
7.“心动”中构建语文生命课堂 篇七
语文教学秉承着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人的教育之终极目的, 即语文要给学生的更多的是一点生活的情趣、一个心灵居所、一种健全的人格。一言以蔽之, 要实现生命的成长。而“教生命”自然需“有生命力地教”。
在教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意识到“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这一尘封已久的教育学理论的内在涵义。追溯起来, 英语中的“教学”一词“instruction”, 其原始意义是指“引导学习者自己如何积累和整理知识”;希腊语“教学”一词蕴含“我教”之意, 即“自己教育自己”;我国古代的“教也, 始之自学;学也, 终之教也, 亦学也”, 也在教与学辩证统一中灌注了学习者自己在教学中主动建构知识的理念。因此, “未来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 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于是, “教学活动变成学习活动”, 换言之, “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 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
有鉴于此, 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动起来”毋庸置疑应成为课堂生命化的主要形式。
“生命”在“心动”中张开
所谓的“动”有两方面涵义。
其一为学生的“外动”, 诸如寻常意义上的“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等, 呈出可视、可听之样态。然而, 读要读出文本中与自己的前体验对接时的那份无可言说的欣悦, 或可静听自己意绪铺展、思想律动的音频;说要说出不同成长轨迹的学生个性的异彩纷呈, 也令其在日复一日的说中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议要议出同一气场里灵感碰撞时此起彼伏的思维指向一个高度时所投出的的愈益端庄优雅的神情;演要演出对某一角色乃至某一主旨的至微至细的理喻, 从而愿意潜移默化地受其牵引以渐渐廓清眼前的人生。换言之, 活动本身指向的是可以量化的生命的成长, 而非一味地追求在“热闹”中藉“还时间给学生”之名完成对“生命课堂”的解读。
其二为学生的“内动”, 即课堂给学生腾出令其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品的时空。它呈出的也许是静态的, 但为“精气神中得, 心花静里开”的静, 乃一动态敞开的系统, 穿行其间的是一颗颗率性自由的心灵, 他们依傍着饱含生命情怀的文本“思接千载, 精鹜八方”。久之, 学生的精神世界渐渐丰腴起来, 而语文课堂所担负的诸如品性、境界、情怀等人格要素也在不期然而然中悄悄矗立起来。倘若此种“动”是负载于“写一写”的名目下并诉之以常, 则是为他们跃动的生命存盘, 倘以“成长袋”的形式为其收藏, 则为人师者一定会对“教学相长”、“终身学习”等理念情有独钟并真切地触摸到自己使命的崇高与纯粹。
笔者对此感触颇深, 曾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后让学生课上即兴以“思念”为话题写一首诗。十分钟的“寂静”过后, 我听到了如下的心语:那摇曳的树影/破碎的记忆/像碎玻璃/闪着晶莹却也痛了自己//山里飘来了凄清的笛/有浅浅的梨涡伴着那声音浮现/浮现又消散/在绯红的夕阳里/被染上了寂寞的甜蜜:栖居于草木箫音山月池雨里深婉的情思/诉说着他们善感的心与自然的息息相契——天人合一的境界得传统文化之精髓, 也是生命本然状态的呈示。枯黄的藤蔓, 绕着/在锈渍的杆上/轻轻飘荡的秋千/播放着泛黄的影像//皎洁的月光/倒映着思念的透明/坚硬的礁石/雕刻着思念的力量//花瓶里飘落的诗/仍是冬天的句式/沐浴季节轮回中的/那熟悉的都市/和那被遗忘的旋律——失去美好知道疼和痛, 有至乐所以有深哀, 这是重情义者对曾经付出的尊重。愿绵绵细雨/把这缕缕哀思/带给远方的你/雨停了, 你走了/天晴了, 梦远了//梦中的花落了, 雨下了, 你走了/留我一人在梧桐树下/写尽无边的痛/天边的绯红, 正如你的笑/却渐渐褪去/那个古老的不重返的夏日/那无尽的痛永存梦中/你是否知道/我在欣赏悲哀———对苦痛取欣赏的姿容以及试图沐浴日光的努力, 洋溢着直面挫折的快意、顿悟生命的美丽。最是那一袭白衣/在那夕阳下江中的小舟/最是那箫音/在玉轮月华下叩击心弦/携前世今生, 人海茫茫, 终于得遇/三千江水灿若桃花//你舞了整晚/我横刀立马, 满地黄花/酒过半, 烛未断/只允咽泪装欢———传递的是高贵的生命需要, 它关乎知识、修养连同感悟人生的能力。
毋庸置疑, 这里都是有关幸福的诗句, 因为它关乎生命的状态:有知草木盛衰的善感的心;有对情意付出的尊重与释然;有直面挫折走出泥泞的勇气与坚定;有对纯情唯美境界的捍卫与憧憬;有以厚实的文学底垫对高贵的无声诠释———皆为真、善、美的流淌, 生命因之一派丰盈、润泽。“写一写”, 这是对生命成长的纪实, 也不失为对“没有情书时代”里日益粗鄙的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思。是为他们跃动的生命存盘, 也是帮他们积蓄走向美好人生的资本。
与此同时, 一要将抒情诗关于“意象”、“意境”的知识最直观地给予学生———教学重点、难点不攻自破。二要以课上深情“晒一晒”所营造的主体氛围无声地牵引学生向心灵地盘开疆拓土。三要深度捕捉学生个体差异所在, 以添设教学增长点并顺势为育人储备新的切入点以备不时之需———亦为不菲的收获。
事实上, 高中生“处于儿童和成人之间, 他们的社会地位, 加之这一时期独特的生物学基础, 他们在情绪上是不稳定的, 他们的道德观念经历着传统到现代的冲突, 他们的文化从余暇生活中反映出其时尚性和时髦性”。加之, 功利性教育背景下升学考试的压力无处不在, 尤其是学校里关于情趣、心灵、人格等属于生命本身的呵护与关爱内容的实质性缺席, 他们已经很难接受老师人格上的牵引, 学习之余的内容也常常只能埋着在读图时代里恶搞、超级女生、游戏机一类释放与宣泄的快感里。这助长了学生性情里浮躁的部分, 也无以滋养优雅的情感与气息, 从而与高品位的生活渐行渐远。确切地说, 依恩格斯的理论, 学生的生命长期处于无涉幸福感的压抑状态。因为幸福源于它在生命完整性的层面赋予了人的存在以价值感, 简言之, 幸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生命需求。而学生们终日在生命的浅层次里徘徊, 心灵已然一派荒原。
我以为, 既然教育旨在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 并于其中品尝生之喜悦且汇聚而成一生的幸福。那么, 我们的学生第一要义是去为寻找幸福而突围。在此意义上, 承载最丰厚生命意蕴的语文课堂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这一使命。
然而, 无论“外动”抑或“内动”, 不可缺失的是“心动”。它是经心灵滤过的、饱含生命能量的释放。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当欣欣然去做时, 学生会主动将语文与生活牵手, 悦纳“语文如生活本身一样无所不在”之理念, 并自觉地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每一角落, 扎扎实实俯下身来融入生活。于是, 唯有将时间真正意义上还给学生用以独立阅读、思考、品味与发抒并见诸文字, 令其在直抵心灵的“活动群”里沐浴着文学的庄严华美, 从而挥洒自己真实的痛与乐时, 学语文才可能成为他们的一种心理需求, 进而成为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庸姿态的生成
一些教师钟情于游离文本的讨论或辩论, 或以影视片段冲击耳目占据心灵, 且名之曰拓展迁移, 使课堂由原来的“满堂灌”走向“满堂乱”, 从一个极端推至另一极端。我以为, 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 不应是“爽”, 而是“舒服”;不止于“养眼”, 尤需“养心”。所谓的“精致”总有这样的好处罢:花而不乱, 似闹却静, 帮着师生———为了激情和渴望激情的人们安顿激情, 因为真正的吸纳是直指心性的。一如居室装修, 卧室就要寻一处心灵栖居之所, 不温馨便流于纯粹的时尚也即真正的不时尚。语文“生命课堂”的构建亦如此, 总是表面的群情激昂, 说到底不过是浮躁意绪的张扬, 终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整体推进。
诚然, 此中庸境界的达成需要为人师者的驾驭之功, 教师的主导是学生主体地位巍然矗立的强有力支撑, 但是要想进入这一境界, 需要对这一学科的性质和教师职能有清醒的认识: (1) 语文是用以涵养思想、储蓄情感的, 是对完整人的塑造。 (2) 教师是首席教学资源, 直接关涉生命课堂的深度、宽度、厚度, 努力做个“读书人”是幸福的。中庸不是智者, 而是圣人, 此时正立于高处, 悠悠地说:“能够修治自身, 便会教化众人。”
8.构建生命课堂感悟 篇八
关键词: 设疑 互动 感悟 地理高效课堂
琅岐中学开展“遵循‘四个基本环节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和策略研究”市级教研课题研究,实践一年来,我努力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提炼,构建了适合海岛学生学情的地理学科教学模式,即“设疑、互动、感悟”教学模式。该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教材为中心的套路,改变了以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强调“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高效学习。
一、巧妙设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一切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去疑、去思,必须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有了兴趣才可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而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刺激,为学生创设生动而有趣的问题情境。例如,导入新课时,可以采用想象情景、故事情景、描述情景、场面情景等情境吸引学生。
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必能引人入胜,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如“三圈环流”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如何让学生获取、掌握这一部分知识?运用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马纬度”的故事:18世纪产业革命前,人类还没有发明蒸汽机,航海家们只能靠风力乘帆船在海洋上航行。航海家们经过多次航行,发现30°纬度附近总是无风,帆船一旦进入该海区将无法航行,只能停泊下来,等候着风的降临,一等可能是几天甚至几十天。那时帆船除装载一般货物外,还装运许多马匹到美洲大陆。一般货物没什么,可怜的马匹由于草料和淡水不足,相继死掉,马肉又吃不完,不得不把马肉投进大海喂鱼。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无风的30°纬度叫做“马纬度”。既然有无风带,自然就会有有风带。古代航海家和商人还发现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有一种风的方向少变,一直很守“信用”,常年吹着一个方向,称之为“信风”。他们在信风的帮助下,往来于大西洋和太平洋,在各大洲进行贸易往来,因此,这种信风又有“贸易风”之称。当时,人们还不明白,为什么在“马纬度”海区总是无风,而在“贸易风”的海区风又总是那么守“信用”。这节课我们通过三圈环流学习解决“马纬度”和“贸易风”的形成。学生被我的故事吸引住了,很快投入到问题的研究和学习中。学习后,我进一步引申提出问题:哪些纬度还可以称为“马纬度”或“贸易风”?为什么海岛上的树会形成旗形树冠?问题使学生的兴趣更浓,积极性更高,将知识难点变成有趣的故事,活跃课堂气氛,形成课堂教学中又一个高潮。
再如学习时区与日界线时,我举了一个例子:“当一艘远洋客轮自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时,恰好有一对孪生姐妹降生于日界线两侧,结果是先出生的为妹妹,后出生的为姐姐。”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学生的争论,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我说错了。我告诉学生:“这都是日界线惹的祸。”学生立即兴奋起来,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通过演示、讨论和总结,将时区和日界线这一地理难点轻松拿下了。
兴趣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而要使学生感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就要了解学生的生活阅历、心理特点、兴趣爱好,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走近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话题,使之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践行,在践行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同感。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之主动地、独立地去尝试、去探索、去实践。
二、积极互动,激发学生学习潜质
新教学理念倡导师生、生生合作学习,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交流彼此感受,分享彼此思考、见解,形成师生、生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通过互动,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认知过程,使学生体味到与人合作的喜悦,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众多有差异学生的不足,从而使每个学生得到真正发展。大大弥补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学习成为纯粹的被动接受的不足。
以《天气与生活》为例,首先,在黑板上写下本课要求,即讨论的问题: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完成47页思考题一,学会使用“天气”与“气候”这两个术语;讨论如何总结描述气候特征;有哪些接受天气预报的途径;卫星云图的各种颜色代表什么事物;识别各种天气符号,并试着播报49页图4.3城市天气预报;污浊空气的危害;根据50页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对照表,播报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将问题和要求明确后,学生便按既定分组形势进行分组讨论,要求学生在20分钟内完成所有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的时候,教师便在教室内来回巡视,检查学生讨论情况,及时纠正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如某个组没有将讨论结果记在记录本上,而是直接写在书上,便要求其立即改正。某些学生在讨论中没有积极发言,便要求组长督促。学生讨论结束以后,我开始总结,一个问题展示完毕以后对展示成果进行评价,重点在讨论方法指导上。
“互动”还表现为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想一想、写一写、议一议、画一画等活动形式,完成某个教学环节,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情趣,不仅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身,更主要的是通过“互动”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如在中国气温时空分布一节教学中告诉学生我国东部地区从北至南部分城市如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海口1月、7月平均气温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转绘成柱状图,计算冬夏季节五个城市中气温最低城市与气温最高城市的温差,并从图中观察比较两幅图的气温变化幅度,最终发现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特征。这样将教材知识变成探究问题,还知识发展以本来面目。
另外,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对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参与学生的讨论、表演,与学生感同身受、教学相长。尊重并关注学生的需要,使学生体会到自由、民主、和谐、关爱,同时受到鼓励、鞭策、欣赏、指导,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三、引导感悟,促进学生学习升华
新的教学模式下,学习是一个体验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通过学习,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能指导现实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意义。最重要的是通过地理教学,实现学生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实践过程中,要注意探究内容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简单的不用探究,过难的无法探究,要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七年级进行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探究,如果这样设计问题“观察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哪些因素会影响气温?”很显然这个问题太大,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找不到思考方向,如果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你能看出全球气温哪儿高,哪儿低?有没有规律?”“按照你发现的规律看看青藏高原那儿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是更平直些还是更弯曲些,可能是什么原因?”“通过上面分析,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说出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哪些吗?”这样有层次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才能切实体会到地理知识的科学内涵,真正领悟到学习地理知识价值所在,同时不断感受探究地理问题的快乐。
总之,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爱学;要善于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主动性,使学生能学;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真正使有效教学显实效,达到地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施红芳.浅谈非智力因素的开发[J].地理教学,1988.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华东师范出版社,2000,9.
【构建生命课堂感悟】推荐阅读:
关于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11-07
构建有效课堂07-01
爱心构建美好课堂07-16
构建高效课堂总结09-15
构建地理高效课堂10-25
如何构建高效英语课堂07-02
浅谈构建高效课堂08-14
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11-03
构建高效课堂校本研修小结06-16
构建和实践新模式课堂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