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六次实验要求(共8篇)
1.13第六次实验要求 篇一
第六次课
浮雕
班级:10环艺3、5班
教学目标:对浮雕艺术的进行审美欣赏,学习浮雕的基本装饰风格及技法,掌握浮雕的制作过程,并制作出富有层次的浮雕作品。教学重点:浮雕技法
教学难点:浮雕造型层次的把握 课时:4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一、浮雕的概念及发展
浮雕在公元前几百年时就开始了自己的发展史。如我国汉代的的画像砖、北魏石窟里的浮雕、古埃及浮雕、古巴比伦的墓室浮雕以及古希腊建筑上的浮雕。这一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为人们长期地应用和继承下来。
纵观我国的历史,从商周铜器,汉代石刻,北魏浮雕,唐宋敦煌、龙门、大足的石窟艺术,到元明清以来大量的瓷器、漆器、金属、牙玉、木等工艺品上的浮雕作品,可以看到我国浮雕的艺术风格,不同于西方的一些浮雕作品,在构图和造型上注重线的应用,追求线的韵律和节奏,在线动与静的对比中,表露出东方艺术结构清晰、形象完整的形式美。
浮雕发展至今,大体上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接近于绘画,一种接近于雕塑。我国传统浮雕大多数属于前一种。埃及的《纺织,放牧》石雕,希腊的《纳拉姆辛石板》、《瓦孚金杯浮雕》,亚述王宫的《母狮石雕》,近代西方雕塑家,法国的希鲁得尔,南斯拉夫的米什特洛维奇等人的作品,也是采用这种绘画式的浮雕表现手法。这种浮雕,是在平面上塑造和刻画形象,它的形象不是大块突起,而是比较平整地贴在底板上,轮廓明确,层次清晰,在不同光线的照射下,或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保持着完整的形象。这种浮雕,和建筑、实用品的造型紧密结合,具有丰富物体外形的装饰效果。
浮雕始于石壁面,适于建筑或墙面等平面装饰,凸起的厚度,须视建筑周围的造型凹凸而定,建筑凹凸平浅,浮雕亦以平浅为宜,建筑柱檐之类非常凸出的可用高浮雕来装饰。
浮雕适于表现侧面,如1/2侧面,3/4侧面(或称八方侧面),完全正面的浮雕做出来的效果不太好,稍从斜角望之,就面目全非,因为浮雕终究是立体的。例如人从画面直接奔出,或画中人伸臂直指观众,这在绘画上可以很好地表现,而浮雕是不可以表现的。试想怎样从浮雕中伸出一只手臂或钻出一个头来。做浮雕应尽是避免向正面突出的形象。
二、浮雕的特点
1、构图
浮雕构图跟绘画构图,除人物正、侧面处理不同外,绘画可以一部分有画,一部分空白,浮雕则要求满幅厚薄均匀,即以无空白为宜。而且,浮雕是装饰艺术,应尊重装饰艺术的一般规则与要求,即不影响被装饰物的实用性。
2、光线
光线对浮雕的影响很大。浅浮雕在正面光照下,因为缺乏阴影,立体效果不佳,在侧面光照下凹凸效果明显。雅典巴特农神庙的浮雕是由菲狄亚斯及其徒弟合作的,属于装饰浮雕,雕在神庙四周外墙的列柱上,上方近天花板。走廊上面无光,靠走廊石墀背向上的反光映照着,建筑很高,光从底部打出,到顶端后自然很微弱,但那组浮雕在微光的映照里,凹凸毕现,细腻柔和,其他光源倒没有如此好的效果。菲狄亚斯是希腊雕刻大师,他对光线的利用自有见地。
古代雕刻家直接在石壁上作浮雕,光线效果当场可看到,所以压缩程度当场可调整,而且石料坚硬平整,依壁面为基准雕凿,效果就能平准安稳。现在雕刻浮雕,先以黏土塑成,翻成石膏后交石工用点线仪量准凿石。问题是在泥塑阶段,泥塑有削增减加之便利;作者往往因过于注重具体形象而任意增减泥量,以至破坏整个平面,或者是对浮雕层次压缩之理解在似通非通之间,很容易造成弊病。浮雕若如石般平整壁面就不会平整,整个建筑庄严肃穆之气势就会被扰乱。又如浮雕某一部分过于深凹,远望如壁上有一个洞,或某一部分过分突出,阳光照之则拖下一部分投影遮没了其他部分,远看会引起各种错误理解等等。这些在构图和雕塑时首先注意。
3、造型
浮雕对雕塑家提出了独特的要求。它的形状不像自然界的形状,而是抽象于自然的。它需要用一种创造性的装饰方法而不是写实方法去创作。其高度或者说突出的形象,在不同光线下产生的变化向雕塑家提出了艺术上和技术上的挑战。正因为浮雕在艺术和技术上的独特性,使它成为雕塑家常用的表现手法,也使它成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所有的浮雕都对物体背景有一定的依赖性。浮雕所描绘的面积广阔,使雕塑家有足够的空间尽情发挥。同样一块浮雕,既可以直接在上面雕刻,也可以翻模制作。它既可以做成几乎是平面的低浮雕,也可以做成非常突出的高浮雕,这种高浮雕仅靠与背后的一点点联系与圆雕区别开。
由于浮雕高度的多种性,它可以运用各种材料,表现各种题材,大到装饰纪念碑,小到一枚硬币都少不了浮雕。因此,浮雕的装饰手法具有多样性和可变性。
总的来说,浮雕是介于绘画与雕塑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兼有绘画和雕塑的长处。浮雕的应用范围是很广泛的,从纪念碑到工艺品的装饰,从高大的建筑到小小的纪念币上都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浮雕作品。
二、作业要求
1、内容
以植物图形为基础,设计制作一浮雕,二方连续,以前面的动物图形为基础,作为画面主体内容,内部以植物进行装饰
2、规格
长不小于30厘米,高不小于20厘米
3、制作步骤
选图----草图------制板-----填泥------描图-------堆雕-------泥塑------修形-------塑型-------统一调整----翻模
小结:
1、浮雕是走向圆雕的基础,是环艺及装饰艺术的重要艺术手段,实用性强,作业要注重装饰实用性;
2、注重浮雕的整体构图及整体风格,作画要细致,制作要认真。
2.13第六次实验要求 篇二
第四节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1、要从苯酚的乙醇溶液中回收苯酚,合理的操作步骤是:①蒸馏②过滤③静置分液④通入过量CO2⑤加入足量Na、⑥加入足量NaOH溶液⑦加入乙酸和浓H2SO4的混合液后共热⑧加入足量的溴水()
A、⑦①B、⑧②④③C、⑥①④③D、⑤④②
2、利用启普发生器制备CO2时,所选用的试剂比较合理的是()
A、CaCO3粉末和稀盐酸B、石灰石与稀硝酸
C、石灰浆与稀盐酸D、纯碱与盐酸
3、某工厂排放的酸性废液里含有游离氯。Cl2可氧化Na2SO3,要除去游离氯并中和其酸性,正确的方法是()
A、先加适量的Na2SO3溶液,再加适量Na2CO3溶液
B、先加适量的Na2CO3溶液,再加适量Na2SO3溶液
C、先加过量的Na2SO3溶液,再加适量Na2CO3溶液
D、先加过量的Na2CO3溶液,再加适量Na2SO3溶液
4、下列有关实验所选用的试剂能达到目的是()
A、证明NaHCO3溶液中混有苏打用澄清石灰水
B、证明SO2中混有CO2用澄清石灰水
C、证明AgNO3溶液中混有Al(NO3)3用氨水
D、除掉C2H6中的C2H4用酸性KMnO4溶液
5、将溶液Br—(Ag+)、SO42—(Ba2+)、S2—(Cu2+)一一沉淀出来加以分离,所加试剂顺序正确的是()
A、Cu2+、Ba2+、Ag+B、Ba2+、Cu2+、Ag+
C、Ag+、Ba2+、Cu2+D、Cu2+、Ag+、Ba2+
6、现有三组混合液:①乙酸乙酯和乙酸钠溶液 ②乙醇和丁醇 ③溴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A、分液、萃取、蒸馏B、萃取、蒸馏、分液
C、分液、蒸馏、萃取D、蒸馏、萃取、分液
7、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欲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加入乙醇和浓硫酸,使乙酸转化
为乙酸乙脂
B、除去苯中的少量苯酚:加入NaOH溶液,振荡、静置、分层,除去
水层
C、除去CO2中的少量SO2:通过盛有足量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
D、提取溶解在水中的少量碘:加入CCl4振荡、静置、分层后取出有
机层再分离
9、以下实验能获得成功的是()
A、用含结晶水的醋酸钠和碱石灰共热制甲烷气体
B、将铁屑、溴水、苯混合制溴苯
C、在苯酚溶液中滴入少量稀溴水出现白色沉淀
D、将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后,立即伸入无水乙醇中,铜丝恢复成原
来的红色
10、在实验室利用胆矾晶体和烧碱溶液制备氧化铜固体,其实验操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① 混合 ②
过滤 ③ 加热分解 ④ 溶解 ⑤ 洗涤。就此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⑴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填序号)_;
⑵步骤②中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
⑶在实验中多次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有三个,分别是、、。
11、氨跟氧化铜反应可以制备氮气(2NH3+3CuO3Cu+N2↑+3H2O),而氮气跟镁在高温下反应可得到氮化镁,但氮化镁遇水即反应生成Mg(OH)2和NH3。下面是甲、乙两位学生提出的制备氮化镁的两种实验方案示意框图(实验前系统内空气已排除;图中箭头表示气体的流向)。
填空和回答问题:
⑴甲、乙两生提出的实验方案是否能制得氮化镁?(填“能”或“不能”)
甲_______乙______。
⑵具体说明不能制得氮化镁的原因(如两个发方案都能制得氮化镁,此小题不用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⑴在InorgAnic Syntheses一书中,有一装置是用以制备某种干燥的纯净气体.如右图所示:其A中应盛放一种密度比B中密度小的液体.下表中为几种液体的密度
现从上述液体中选出几种适宜的试剂来利用该装置制出干燥纯净气体。
(A)制备出的气体其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应选用的试剂(写名称):A中盛________B中盛________。
(C)装置中毛细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某学生拟用50mL NaOH溶液吸收CO2气体,制备Na2CO3溶液.为了防止通入的CO2气体过量而生成NaHCO3,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①取25mL NaOH溶液吸收过量的CO2气体,至CO2气体不再溶解;②小心煮沸溶液1~2分钟排出溶液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气体;③在得到的溶液中加入另一半(25mL)NaOH溶液,使溶液充分混合.
(A)他能否制得较纯净的Na2CO3?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按它的设计,第①步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B)装置A、使用的试剂是石灰石和盐酸溶液.可否使用纯碱代替石灰石?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装置B使用的试剂是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D)有人认为实验步骤②③的顺序对调,即先混合,再煮沸,更合理,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13、有两个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的反应,都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通入SO2气体,将带余烬的木条插入试管C中,木条复燃。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第1小组同学认为Na2O2与SO2反应生成了Na2SO3和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⑵请设计一种实验方案证明Na2O2与SO2反应生成的白色固体中含有Na2SO3。
⑶第2小组同学认为Na2O2与SO2反应除了生成Na2SO3和O2外,还有Na2SO4生成。
为检验是否有Na2SO4生成,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
上述方案是否合理?。请简要说明两点理由:
①;②。)
某同学设计用物质的量比为1∶1的硝酸钠和氯化钾为原料,加入一定量的水制取硝酸钾的实验,其流程如图:
⑴在①和③的实验过程中,关键的实验条件是______。
⑵分离出晶体的②和④的操作是______(填倾倒、蒸发、结晶、过滤中的某种操作)。硝酸钾是晶体______(A或C)。
⑶粗产品中可能含有的杂质离子是______;检验的方法是______。
⑷欲将粗产品提纯,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
15、某学生为将含有少量杂质铜的氯化铁提纯,拟定以下实验步骤:
①把样品加蒸馏水溶解;②过滤除去杂质;③把滤液加热蒸干得到FeCl3晶体。
⑴你认为此方案是否科学,试用化学方程式和简要文字表达其理由:
答:。
⑵请你设计提纯氯化铁方案(只要求写出提纯步骤,最多只允许6步完成)。
答:。
16、实验室用浓盐酸、MnO2共热制Cl2,并用Cl2和Ca(OH)2反应制少量漂白粉,现已知反应:
2Cl2+2Ca(OH)2==Ca(ClO)2+CaCl2+2H2O+Q,温度稍高即发生副反应:6Cl2+6Ca(OH)2==Ca(ClO3)2+5CaCl2+6H2O
现有三个同学分别设计的三套实验装置如下图:
⑴请从:① 不容易控制反应速率;② 容易控制反应速率;③ 有副反应发生;④ 可防止副反应发生;⑤ 污染环境;⑥ 可防止污染环境。几个方面对上述甲、乙、丙三套装置的优缺点作出评价,并选择符合上述装置中,选取合理的组成部分,组装一套较完善的实验装置,装置各部分的连接顺序(按气流从左到右的方向)是______。
—⑶实验中若用12mol·L1的浓盐酸100mL与足量的MnO2反应,最终生成Ca(ClO)2的物质的量总
是______0.15mol(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原因是(假定各步反应均无反应物损耗,且无副反应发生)______。
1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证明在同温同压下,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酸性不同的一元酸与足量镁带反应时,生成氢气的体积相同而反应速率不同,同时测定实验室条件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设计的简易实验装置如下图。该实验的主要操作步骤如下:
①配制浓度均为 1 mol/L 盐酸和醋酸溶液;
②用__________量取 10.00mL 1 mol/L 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加入两个锥形瓶中;
③分别称取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镁带 A g,并系于铜丝末端,A 的数值至少为____________;
④在广口瓶中装足量的水,按图连接好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⑤将铜丝向下移动,使足量镁带浸入酸中(铜丝不与酸接触),至反应完全,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反应结束后待温度恢复到室温,若丙中液面高于乙中液面,读取量筒中水的体积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为 V mL。
请将上述步骤补充完整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用文字表述④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与观察方法:_____________。
⑵本实验中应选用________(填序号)的量筒。
A、100 mLB、200 mLC、500 mL
⑶若水蒸气的影响忽略不计,在实验室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式为:Vm=______________。⑷简述速率不等的原因_____________铜丝不与酸接触的原因是_____
3.团队激励第六次作业 篇三
答:(1)见利思义。
孔子的“义利”观首先肯定所有的人都有追求富贵的欲望。他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这就是说追求富贵是人们的正当欲求,因此,施惠于民,使人民的生活安饱以致富裕,应当成为统治者的基本国策。另一方面,孔子更加强调以“礼仪”制约“利”的重要性。孔子把“见利思议”作为管理的最高原则,同时也要求不同阶层都把“义”作为自身行为的规范。
孔子所讲的“义”有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先义后利”,“重义轻利”以义制约利的思想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尽管不同时代的“义”的内涵有所不同,但以义制约利是不能忽视的,也是不能颠倒的,否则国家管理和企业管理都将无法进行,社会秩序出现混乱,后果将不堪设想。
(2)惠民观
孔子的惠民观主张,为政首先应该考虑施恩惠于人民,使人民过上安逸富裕的生活。孔子的惠民观基于这样的认识:治理国家的目标首先在于安民,民贫则怨,民富则安。惠民以富的政策得以贯彻,最后就会取得“近则悦,远则来”的最佳激励效果。孔子的宏观激励思想告诫我们,要想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首先要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民安居乐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咬想法设法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层次需求,施行“惠民”政策。
孔子的“见利思义”的激励观还告诫人们,要注意激励的方向,不能“见利忘义”。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就是要坚持在强调社会主义文明的前提下追求物质文明的昌盛。
二、管子的功利主义激励观。
答:管子的功利主义激励观,是主张利益为人之本性的利益观。管子认为,所有的人不分贵贱都是“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民予则喜,夺则怒”。追求功利是人的本性的种种事实。提出以“利”作为杠杆,来激励人民的积极性。管子虽然非常重视研究人的需要,强调满足人的需要的重要性,但并不主张无限制的满足个人的私利,而是要使个人利益的欲望有所节制,否则国家就不好治理。总之,为了保证利益的激励作用,必须对人的需要有所节制。
管子的激励原则:
1.舍己以上为心
2.和
3.同利,诚信,公平
管子的奖罚激励观。首先要有明确的奖罚激励观,奖和罚就是从正反两方面强化人们的合理需求,限制人们的不合理需求,要保证其切实兑现。其次奖罚手段要发挥应有的作用,还取决于行使得是否公平。运用赏罚手段要注意掌握“度”,一方面在关键时刻要敢于重赏,重罚,另一方面行使赏罚又不可过滥。管子的激励权变观。管子的激励理论贯穿着随机应变的权变思
想。任何有效的激励手段久用不辍也会失效,要敢于突破创新。
总之,管子的激励观,既强调物质利益的原则,满足人们的功利欲求,同时又主张节制私利,明赏罚,以和为贵,此外还注意应用激励手段的权变性等,这些宝贵的思想对当今社会仍然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三、卢作孚的民生公司与民生精神
答:民生公司的宗旨是“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提倡“个人为事业服务,事业为社会服务。个人的工作是超报酬的,事业的任务是超经济的”。卢作孚苦心孤诣的塑造了闻名遐迩的“民生精神”,通过宣传全体职工共同奋发的创业精神,倡导人人进取的价值观念。正是以这种团体精神为精神支柱,使民生公司成了当时中国航运界的中坚。
四、试述管子的激励原则
答:(1)舍己以上为心
为了达到激励的目的,管子提出了一个最高的激励原则,即“舍己以上为心”。“昔者圣王之治人也,不贵其人博学也,欲其人之合同以听令也。”这就是说,背离了“以上为心”而谈激励,是绝对不容许的。当然这个“上”是指封建统治者的号令。调动人的积极性一定要保证与总体方向一致,为了维护这个最高原则,甚至可以舍弃人得才能。
(2)和
管子提出的另一个重要的激励原则是“和”,“上下不和,虽安必
危。”当然,这里所谈的“和”包含所有人际关系和睦融洽的意思,但主要是指统一、同心。
(3)同利、诚信、公平
在具体激励措施方面,管子又提出了“同利、诚信、公平”六字原则。“同利”,就是你使人民的利益与整体利益统一起来,使大家看到整体的目标和个人的目标是一致的,这样就能在激励人民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完成整体的目标。“诚信”即为“言必行,行必果”,赏罚一定要兑现,也包含着关心人,与人在感情上沟通的意思。“公平”就是使人们得到得利益与做出的贡献直接挂钩,使人们明白,只有多做贡献才能得到更大的满足。
五、阐述汉魏时期道家的激励思想
答:
1、《淮南子》与《太平经》中的人性与需要思想汉魏道家继承了先秦道家对人性的看法。《淮南子》主张“纯朴无邪”的人性论,指出:“人之性无邪。”在需要问题上,《太平经》提出统治者要关心人得最基本的需要,重视和解决“三急”、“三实”问题。
2、《淮南子》与《太平经》中的赏罚激励《淮南子》把奖赏和惩罚作为人员激励的有效手段。在惩罚问题上,体现出鲜明的道家色彩。先秦道家主张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用苛刻的暴政控制人的行为,《淮南子》继承这一思想。《淮南子》还提出实施赏罚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以国家利益为重是行使赏罚的出发点。
第二,按照实际行为表现和法度规矩实施赏罚。
第三,奖励要合乎情理,名副其实。
4、利民政策利民,是道家的一个基本思想。利民激励,就是通过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给下属谋福利,避免对其的伤害,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5、情感激励《淮南子》重视管理者对下属的情感激励,主张通过管理者的真诚之情去激励下属。真诚之情较之言语对于行为更具影响力。
4.中学体育教材教法教案(第六次) 篇四
教学内容:
1、篮球的技术动作方法和教学步骤。
2、篮球防守动作方法和教学步骤。
3、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方法和教学步骤。
4、篮球三步上篮的技术动作方法和教学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篮球运动中防守技术动作、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篮球三步上篮的技术动作方法和组织教学的方法,并对篮球运动产生浓厚兴趣,认识到篮球运动在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能结合实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篮球运动防守技术动作和易犯错误动作。
2.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技术动作和易犯错误动作以及纠正的方法。3.篮球三步上篮的技术动作和易犯错误动作以及纠正的方法。4.篮球的教学指导。
教学方法和手段:
1. 教师讲授为主,并密切联系体育实践并与学生互动教学 2. 室外讲解。
课时分配:2学时
1. 篮球运动的意义和作用?
篮球运动最大的本体运动特征,在于它的运动方式是围绕高空的球篮和篮球而展开集体攻守对抗,其活动都是围绕着如何激励活动者能将篮球更快、更准、更多地投进高空篮筐和破坏对手投进高空篮筐中去而展开。所以说“高”是篮球竞技的运动目标,“准”是篮球运动的目的,由此说在高速度、高强度的对抗条件下争高求准是篮球运动的最大本体特征。2. 篮球运动防守技术动作和易犯错误动作? 在篮球比赛中所运用的各种专门动作的总称,分为进攻与防守两大部分。进攻技术包括投篮、传球、接球、运球、突破、脚步移动和抢篮板球;防守技术包括脚步移动、防持球人、防无球人和抢篮板球。攻守共有10项技术(抢篮板球是共同的),上百个技术动作。由于比赛中进攻和防守随时互相转化,运动员必须掌握全面的攻、守技术、做到能攻善守。
3、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技术动作和易犯错误动作以及纠正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践发现,单手肩上投篮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有以下几种:(1)扛投:即将球肩上投出;(2)肘部外展:持球手臂不能与地面近似垂直肘关节向侧外展;(3)推球:出球达不到头顶最高点,用手掌将球从身体侧前方推出;(4)甩投:用小臂将球甩出;(5)球不能旋转:球出手时不能向后旋转
4、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要领?
①单手持球方法:投篮手五指自然分开,手心空出,手腕后仰,大小拇指间的夹角约为80%,以扩大对球的支撑面,用指根及其以上部位托球的后下方,球体的重力作用线近乎落在食指和中指的指根部位肘关节自然下垂,另一手扶球的侧上部,置球于同侧头或看前上方,然而要做到,快,准,出手点要高
②以上的练习主要为了进一步建立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动作概念,掌握单手肩上投篮的手法.上下肢协调配合,加强投篮和身体协调性的结合
③要求:身体和投球的动作紧密结合.做到快而连贯,更进一步提高投球和支配球的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篮球三步上篮的技术动作和易犯错误动作以及纠正的方法助跑
5篮球三步上篮的技术动作和易犯错误动作方法? 跑动步法与行进间篮下单手肩上投篮基本相同,只是在接球后的第二步要继续加快速度,向前上方起跳,腾空时间要短。投篮手指五指自然分开,托球的下部,手心朝上,手臂向上伸展,接近球篮时,用手指上挑的动作,使球向前旋转投向球篮
动作要点:第二步用力蹬地向前方起跳,投篮出手前保持单手低手托球稳定性,用指腕上挑力量使球向前旋转投出。
简单一点口诀就是:1步大(为了摆脱对手);2步小(调节重心,注意身体的协调);3步腾空高(注意把身体伸展开大方一点,另外注意对球的保护)
6、中学生进行篮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①篮球运动是我们较为喜爱的运动项目,也是中学体育必修课的主要内容之一, 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我们在篮球教学和比赛中经常发现学生技术、战术运用生搬硬套,实效性差,不合理的跑位接应多,防守时不知如何选位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篮球运动竞赛规律的认识不足,用篮球运动的术语说:即篮球战术意识差。培养提高中学生的篮球战术意识,对提高中学生运动员的篮球运动水平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中学生运动员处于基础训练阶段,所以应把战术意识的培养放在与其它专项能力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②意识是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类独有的最完善的反映形式,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自觉能动的放映。战术意识是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战术目的,正确合理地运用战术和技术的自觉的心理活动。篮球战术意识是运动员对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的认识和合理的运用。篮球战术意识来源于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对变化着的客观事物的初级认识过程,产生于运动员对所从事的运动项目本质和发展规律的高级认识过程,并通过运动员的具体行动表现出其主要的特征和作用。
③从战术意识在篮球比赛中的作用来看,培养中学生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是必要的。战术意识被人誉为运动场上的“活灵魂”,是运动员高度智慧的结晶。战术意识与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智力能力相适应, 战术意识的强弱,往往是衡量一个球队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认识战术意识对中学生运动员的影响,关键是要摆脱“意识会在训练比赛中自然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束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规律去指导训练,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有的放矢地讲清战术意识的概念、特点及其作用,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战术意识。
④发展注意品质,提高观察能力。篮球运动员的观察能力是随时掌握赛场上千变万化的情况,并作出正确判断和快速反应动作的先决条件。要使运动员学会用眼睛的余光观察比赛动向的能力,以扩大视野。比赛中要求运动员随时注意观察防守者的情况,进攻队员球场的分布,控球者的行动意图及篮球处于场上的位置,主动寻找战机。篮球战术意识只有通过娴熟的、过硬的基本技术才能得到具体有效的体现,所以在训练中要把基本技术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但特别要注意的是,要在基本技战术训练中贯穿战术意识的因素,施以战术意识的内容,把技战术训练与培养战术意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技战术的运用能力。
课后小结:
5.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体会 篇五
近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到有关省市考察人口普查准备工作,对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出了明确要求。他指出:“各地一定要进一步增强对人口普查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现在就要立即行动起来,高度重视,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摸清普查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难点,尽早作出预判,尽早提出预案,认真做好人口普查的各项准备工作。”
按照近年来开展农业普查、第二次经济普查的经验和规律,基本是在距普查时点一年左右的时候召开办公室主任会议,进行全面部署,并着手第一期的普查试点工作。这就标志着中国统计部门全面进入了普查工作周期。对第六次人口普查而言,这个时期现在已经到了。已经不再是未雨绸缪,而是要全力以赴了。
前几天,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兄弟省市同仁,在我的博客上留下了很长的一段话。大意是说,在网上发现了有近百个关于“人口普查”的问题,也知道人普不是我的职责所在,但希望我能针对这些问题写一篇文章,作出回应。我看了这些问题,还真不是我可以给出答案的。但是,这些问题确实不仅是在人口普查中可能遇到(其实,现在就已经遇到),而且关乎许多人的切身利益,需要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认真制定合情合理的政策,并予以积极的回应和解释。比如:非婚生婴儿、超生儿没有准生证和出生证,能否在人普时报上户口,会罚钱吗?人口普查如果漏报,会变成黑户吗?夫妻二人一人是城市居民、一人是农村户口,普查时可以迁过来吗?等等。
我们知道,根据有关统计法律法规,普查及其他形式统计调查取得的数据,只能用于统计目的,不能用于其他目的,更不应作为各种处罚的依据。但普查同其他各种形式的统计调查一样,要把确保数据质量放在第一位,要通过普查摸清各种常规登记和日常管理不掌握的情况和信息。这就必然会遇到许多棘手的实际问题,并且政策性极强,甚至关乎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和谐与稳定。由此也预示着,人口普查将是一场硬仗。
人口普查将是一场硬仗。十年一次,一次十年。中国的.经济社会在每一个十年间都会有新的巨大的变化:经济总量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城乡面貌变化,人民生活改善。说来也巧,本月初,我们去参观一个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前,那里还叫农村,那里的人还叫农民。现在,那里的规划面积没变,但地面上的一切都已今非昔比:建了饭店、餐馆、水城、医院、学院、公寓;农村成了新城,农民成为居民,不仅搬进了现代化楼房,连新生儿都能分到100多平方米的极优价格住房;在这块土地上工作的外来人口已是户籍居民的十几倍。而同这个村庄或称新城相比,一些地区连行政规划都发生了变化,山也不是那座山了,梁也不是那座梁。目前,无论就全国范围而言,还是在一个省区或地市,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乃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加大的矛盾也很明显和突出。全国性的人口普查,既要兼顾共性,又不能忽视个性;既要坚持统一性原则,又要兼顾各地区特点,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人口普查将是一场硬仗。诚如**局长所言,这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运用行政手段开展普查的难度愈来愈大。换句话说,在利益主体和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日趋多元、民众维权意识增强、转型时期的一些社会矛盾也有所加剧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对普查的配合程度和对统计工作的理解程度都有所减弱。早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入户时,仅元旦、春节期间,北京地区就有80余名普查员被狗咬伤、或是摔伤、被人打伤。而人口普查要面对每一个公民,普查对象比农业普查要多得多,由普查所涉及到的利益问题也多得多。这些问题处理不好,既影响相关人员的切身利益,也会影响普查的数据质量。
6.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体会(二) 篇六
一、普查员“入户难”原因分析
根据我区实际情况,普查员“入户难”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调查户配合程度低,防备心理强。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人事活动越发广泛,人员流动日趋活跃,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由此而导致居民的防备心理不断增强。基于部门调查户怕麻烦的心理以及对个人隐私保密意识的提高,对普查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因此,普查员“入户难”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商业调查引发的弊端。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各种各样的商业调查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各种形式的欺诈行为。这种不规范、不守信的商业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对政府调查的认可。无论是采用什么形式的入户调查,居民首先都是持怀疑态度,特别是像人口普查这类牵涉到家人个人隐私的调查更是受到居民的排斥,甚至有人将政府的人口普查与其他调查相混淆,缺(来源:好范文 http:///)乏信任感。三是普查员最恰当的入户时机难以把握。在人口普查的过程中,部分居民由于工作等各种原因,早出晚归,普查员多次登门找不到人的情况比较普遍。一般入户最佳时间是早、中、晚饭前后约两个小时时间,时间比较紧凑,为了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作息,普查员往往比较难以把握合适的入户时机,居民抱怨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我区外来人口众多,流动性强,这也给人口普查登记带来了一定难度。尤其是一些工作特殊的人群,如物流场所内跑运输的一些人,这部分人口如何调查准确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四是一些特殊人群对调查工作存在抵触情绪。如下岗人员、有过不良记录人员、个别生活困难人员,对社会有不满情绪,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配合人口普查工作。
二、解决普查员“入户难”对策分析
针对普查员“入户难”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人口普查宣传力度。人口普查涉及千家万户,需要全部被调查户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在时下经济关系不断增强、人口复杂性日益增加、居民安全意识不断增强、群众配合程度明显减弱的环境下,搞好人口普查的宣传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宣传形式上,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不仅要运用电视、报纸、广播、简报、横幅、标语等传统的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而且还可以创新运用网络、政府门户网站、手机短信平台等其他形式进行宣传,使居民能够从多种渠道了解人口普查,提高居民对人口普查的认知度。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计生、公安、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的作用。计生、公安、劳动保障等部门在基层均有自己的组织队伍,他们对于人口的管理已经实行了常态化,因此要充分利用好这些信息资源以及人员力量开展好人口普查工作。在上门登记时,可以在村(居)委会、大厦的物业管理员等熟人的引导下或者借助公安的力量进行入户登记,大大降低了人口普查的难度,以防止上门登记不配合的情况发生。三是提高普查员自身的综合素质。普查员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决定着调查质量的高低。在实际普查过程中,普查员要秉持着真诚、耐心、细致的心态投入到普查工作中,在礼节礼貌以及文明用语上要足够尊重调查对象,这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够消除调查对象的抵触情绪。同时对普查员要加强培训工作,对人口普查专业知识要了解的非常透彻。四是找准合适的入户时机,提高工作效率。结合居民工作生活的特点,分不同对象、不同时间上门登记,做到统筹兼顾。对有退休人员在家的调查户进行上班时间登记,对于公务员、事业单位、公司职员等可以利用双休日进行入户登记,可将登记的时间安排在早上晨练、中午下班后和晚饭后进行。对个别早出晚归工作时间弹性比较大的调查户将采取事前电话预约,安排好上门登记时间,尽量减少对居民正常工作和休息的影响,也可以避免普查员来回奔波,提高见面率。
三、注意调查技巧,提高调查效率
7.社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总结 篇七
屏东社区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在区人普办和街道人普办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体社区指导员、普查员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任务。现将人口普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健全组织,领导重视。
社区“两委”班子高度重视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多次召开辖区单位、党支部、居民小组会议,研究和部署人口普查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制。社区成立了以书记、主任为组长,两委班子成员及辖区单位成员共同组成的人口普查领导小组,选配了3名指导员和15名普查人员,具体负责社区人口普查工作的实施,为全面开展人口普查工作打下了基础。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制作人普宣传横幅。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宣传标语内容,制作人普宣横幅2幅,标语5条,在小区院落、建筑工作、行人较多的公路边悬挂。同时,普查员在入户摸底登记时,给每户居民送上《致全市人口普查住户的一封信》,让居民群众了解人口普查的目的和意义,积极支持和配合普查员开展登记工作,营造良好的人普宣传氛围。
三、层层培训提高水平
根据街道人普办的统一部署,社区全体业务骨干在省农业厅会议室参加了街道人普办组织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业务培训。培训期间大家认真学习了人口普查的入户摸底,户主姓名底册填写,长表抽样,短长表、死亡表、境外表填写、普查表审核、过录汇总、入户交谈技巧等一系列业务知识,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
四、实地查勘,入户登记
界定区域,绘制地图是做好人口普查的基础。在区人普办的指导下,社区结合实际确定了把整个社区划分为13个普查小区(其中虚拟小区3个),全体普查员按照普查小区地图上房屋编号的顺序,不辞辛劳,以高度的责任心走遍调查小区内的家家户户,逐户进行摸底,按照要求详细记录被调查户信息,认真编制《户主姓名底册》并入户核实。做到不多登一户也不漏登一户,对不配合的住户做好耐心的宣传工作,最大限度的保证户籍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的准确,避免遗漏,完成了入户登记工作。
五、保证质量,准确无误。
8.第六次参加名家讲堂的体会 篇八
---------记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研修班的学习
河南新乡学院
邓一琳
今年的大讲堂第一次开设了太极理论研修班,我有幸参加了该班的学习。说有幸,理由有三:
一是研修班的教学内容正是我所渴望了解的,即从太极拳的根基理论上进行挖掘与整理,指导我们从根本上来了解何为太极拳,从而知道如何来修炼太极拳。
二是此次讲课的老师们令人尊敬。有三位老师,节节课都在课堂上。李建伟老师,太极水平堪称一流,是有真功夫者,他曾得到五位太极拳界顶级人物的言传身教。这五位人物是:田秀臣(是其入室弟子),冯志强,陈照奎,李经梧,李忠荫。第二位是康伟老师。他是此次太极课程的主讲。康老师从7岁开始习武,十五六岁开始学习太极拳。自22年前康老师开始研究太极拳的理论。二十余年来,他把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感悟的点点滴滴从自身和李建伟老师身上进行实践与验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康老师讲课生动活泼,满怀热忱,看得出他深厚的理论功底。第三位是陈敬东老师。陈老师是三位中最年轻的,温文尔雅,仅四十余岁。他教该班的实践课。看他的演示,似乎在看一汪清澈的泉水的流淌,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从他身上看到的是行云流水般的太极之蕴。
这是一个配合默契的团队。所有的课程三位老师全部在场。康老师主讲理论之后就是实践课,学员们三三两两围绕着三位老师进行不同的体验
和探讨。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上课方式。这个团队除了三位老师之外,还有几位工作人员,都是太极山庄的人员。他们从头至尾也都在课堂上,帮助老师们做一些辅助性工作。
三是在这个课堂上,除了每位学员事先都拿到的一本培训教材外,教室里还准备了各种教具。(太极拳课还有教具,这是我原来不曾见到的。)此外,教室里竖立了好几幅大字条幅,上面写着与太极理论有关的文字。如:拳名太极,天人合一,虚与实,太极图,中与和,太极观真等,每幅字的内容均是对以上标题的诠释。
下面我对此次学习的收获作一小结。一. 太极拳之理
何为太极拳?
李建伟老师说,太极拳是什么?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我们用拳的形式来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康伟老师借陈鑫“太极拳论”中所言: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一丝不假强为,强为者皆非阴阳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而这种自然界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周而复始发展变化的根本性规律的学问,就来自“易经”。“易经”开篇即说:易有两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万物皆由此而生。
康伟老师用阴阳太极图带领我们一起来认识亿万年来天为阳,地为阴,不断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变化过程而产生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循环往复的变化现象。(见下图)
从中我们知道,世上所有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按照阴阳自然规律的变化而形成的。从图中,我们得知两仪(即阴阳)是物质生化变化的根本,四象是阴阳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性质与现象的关系(即性与象)。
从图中,我们看出阴阳变化的过程有以下几条原则:
(1)阴阳共处于一个共同体中,相互作用,此消彼长,循环往复,无始无端。
(2)阴极则生阳,阳极则生阴。(3)阴阳变化皆为渐变,而绝非突变。
(4)阴阳转换应纯乎自然,而绝非外力所加损。
阴阳混一,即为太极;纯阴不生,纯阳不长。
康老师讲,这就是太极拳的“理”。而太极拳就是要遵循这些原则来习练的。否则“纯乎自然,阴阳相济”就是一句空话。他告诉我们,不要进入以拳为拳,以(方)法为法的重形不重理的误区,只是在不断地动作如何摆,姿势如何低,招法如何用,力量如何变上做文章。首先要明白太极拳之理。
这里康老师引用了一段陈鑫的“太极拳名义说”中的文字:“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深明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立其名以定位成宪。义至精也,法至严也。
后之人事不师古,不流于狂妄,即涉于偏倚,而求一不刚不柔,至当却好者,以与太极之理相吻合,盖以戛乎其难矣。
然古之神圣能发明太极之理者,莫如包羲氏、夏后氏。《河图《洛书》有证明也,惜乎予学识浅,未能窥其蕴奥。于《河图《洛书》未能道破一语,而特于羲经所著阴阳错综,六爻变化与神禹所传之五行相克者,窃取万分之一焉。
后之人苟能与古人之糟粕,即气委而求其源,未始无补于身心性命之说,虽曰拳为小道,而太极之大道存焉,况其用为广,运动者宜留心焉。深玩细思,久之自有得也。拳之宜人,岂浅鲜哉。”
红线部分文字用白话写出,就是“后来的人(学拳)不效法古人,(所以)不是流于狂妄,就是流于偏颇,(本着这样的方式)要想达到不刚不柔,恰到好处的程度,以符合太极的理念,也难怪是非常困难的。”
意拳宗师王芗斎也有一语,担忧太极拳会“流弊所及大有成为‘棋谱式’太极拳,如此将该拳葬送而破产,实为可惜耳”。二. 如何修炼太极拳 1.上善若水见太极
明白了阴阳之理,那么太极拳所追求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混一的性质,以及人们常说的“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些现象,如何在行拳走架中体现出来呢?
康老师们为了让我们对这些玄虚的概念能直观地看到和感受到,带领我们做了这样的实验:
教室内放置一个大圆筒,桶中装了大半桶水,水上漂浮着一个充了气的空心球。他让我们用一只手按压空心球,尽力将球压入水中而不让其弹起。随着空心球不断向水中深入,会感到下压的力量越来越大,球的反弹力也越来越大,想控制住球很难。稍不留神,手会按空,球会迅速反弹上来,溅周围的人一身水。
康老师要我们注意两点:一,向水中按压的越深,球的反弹力越大;二,反弹力点飘忽不定,很难控制住。但我们若把球放在桌子上,则很容易将球按住不动。而且,球在水中时,你若把手放在球的下方的水中,没有任何压力出现。这里康老师引用“道德经”和“周易”中的几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之德,善利万物而不争,舍己从人而不辞。”
水是极柔软的物质,任何物质放入水中,它都会呈现出容让之象,绝不产生任何抵抗。水之形,舍己从人,自无定形而随容器而变。水之性,外柔软而内坚刚,可承载一切,而自身绝不受损。世上再坚硬的物体当承受的力量足够大时都会被压坏,而水则不然。连航空母舰也可将其托起。这就是水之本性,柔中寓刚。它的特点就是形阴而性阳,外阴而内阳。
康老师要我们注意,将球放入水中,水即容让;向下按压球(阳)的同时,水的容让(阴)同时产生,这种阴阳是同时出现的,不分前后,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也即即阴即阳。将球取出,水即恢复原样,静止,阴象阳性均不显现了,形成阴阳混一的状态。水的这种本原状态就是太极。
从这个精彩的实验中,我们真实而又直观地感受到了太极的状态和阴阳变化。水中体现出来的柔中之刚,就是我们要努力地不断地寻求的太极“劲儿”。
但太极劲又该如何来寻求呢? 2.练气化神,练神还虚
康老师讲,万物之性皆虚实。通俗地讲,看得见,能拿得起的是实物,不能拿得起的是虚物。实物(如人之体力)出来的东西是实,非虚,叫”力”,虚中之实出来的东西叫“虚力”,即“劲”。也即虚出劲,实出力;实中之虚,阳中之阴,刚中之柔,是“柔力”;虚中之实,阴中之阳,柔中之刚,是“劲”。而习拳的过程,就是要把实性养成虚性,不
管何种力,都要扔掉,要达到最后连柔力都不要。
康老师讲,这个过程就是由力换劲的过程。而这个扔力换劲的过程是要遵循阴阳转化的渐变过程的,是漫长的,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功到自然成,是自然而然而得的,不是想有就有的。就像是一个实心球,你挖去一点力,劲就会填进去一点,慢慢地(2--3年),这个球变成了空心球,你的换劲过程就可以了,或者说,功夫上身了。其实,能达到50%已经很不错了。这时老师一摸你,就可以知道你是否有“劲”了!想象一下,一个充足了气的汽车轮胎,它的坚硬程度可想而知吧!
这里康老师举了一个婴儿的例子。婴儿很小,他的实还不起作用,但你若伸给他一个手指头,他会本能地抓紧,你想摆脱还不大容易。这种婴儿的握力是虚在起作用,这是一种本能。所以练拳有一种说法:去后天之拙力,还先天之本能。不在虚的层面上明白虚,感悟虚,而总在外表的实像上下功夫,真正的太极功夫是永远摸不到的。就好比太极拳是一棵大树,你不从树根上去研究(研究太极之理),而总在树枝树叶上去研究(具体的方法,而法无定法),你研究的完么?
但如何来练虚呢? 3.松——修炼太极拳的第一要务
康老师讲,松的前提是要思想上静,然后松体。你的最自然的状态就是最放松的状态。比如说,散步溜达时的状态。就把这种状态用在行拳走架当中。要注意几个点:关节不压缩;韧带不拉伸;皮和肌肉不紧张。李建伟老师也强调了几点:眼帘下垂时能看见脚尖,不能
看到膝盖;前弓步,膝盖一定不能过脚尖;任何动作,后肩胛骨不能突出出来;不要虚领顶劲,而是虚灵顶劲。他还说,开肩不是挒肩,开胯不是挒胯。
我想,这样的要求可以帮助我们做到立身中正;弓步时可以使身体的重心落在合理的中垂线上;后肩胛骨不突出才能做到含胸拔背;头部若顶,则易出拙力,虚灵竖项就是最好的状态。
在此我想起郝少如讲的“练太极拳,肉是懒的……肉不能主动,不能以肉带动骨(有所谓骨肉分离之说)。肌肉不紧张,不着力,似乎要从骨骼上脱垂,所谓脱骨状态。但骨骼不能像散了架子似的,反之要有空的意识,用意识使骨骼漂浮起来,空如气球,轻柔无比。这是一种向上的感觉,与松沉于地上是一上一下的对立关系。……空与松必须构成一上一下的对立关系(杨志英”中华武术”2013.5 P37)。
我联想起所谓“松沉,膨胀感”,大概意在于此吧!
4.以意行气,练出中和之气
太极拳要用意,不用力,练意不练力。心生意,意导气,气催形。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虚灵之心养中和之气。这里康老师又展现给大家一个很有趣的实验: 桌子上一字排列了六个大小体积完全一样的玻璃盒子, 盒子完全用黑布蒙了起来。老师问我们,这些盒子一样么?是的,从外表上看是完全一样的。但当老师把蒙的布拿掉以后,我们才看到这六个盒子里的东西完全各不相同。老师讲,这就像是我们很多人在打拳,外表动作都很相似,但太极拳是内家拳,是道家拳,道本虚无。内在的东西你是看不到的。你有时看到一个真正的太极大师打的拳,似乎外形上不怎么样,不
如竞赛套路看起来漂亮,但他们的内涵绝对是无法相比的。康老师给我们放了几段录像,要我们去观察、比较。(其实,我们早就有这样的感觉。)
但何为中和之气?
康老师们结合“道德经”和“中庸”中的文字来诠释“中与和”:
“中者,虚也,无也,含蕴包容也。和者,中之用也。合时宜,合节度,恰到好处也。
“中庸”谓之“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中和,即致合乎自然之中正之道尔。中为性情之内在,和则内中显之于外。中道行之,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守中以为天下正。中即道体,守中即守道也。“
康老师们为使我们遵循太极阴阳之理进行放松的练习,特带来一套基本功法“太极六式”,由陈敬东老师演示,康老师讲解,并发给了书面资料。每式均从其形、意、理三个层面进行了诠释。陈老师还专门为每式编制了一首小诗。我已经开始了每日的练习。三. 对王宗岳太极拳论的解读
对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许多太极拳人大概都耳熟能详。也有许许多多的不同注解。我本人也曾看到过、听到过不同的解释,但仍对某些论点不甚明了。这一次在理论学习班上有了新的收获。现摘录几段文字,谈一谈此次学习之后的理解。
1.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我们平时的习惯是哪里重,哪里就会变实撑住,而太极拳要求哪里越重,哪里就越要保持虚性,即如水之性,虚而能无限的容,向上容则无限的高,向下容则无限的深,哪个方向都是“无底洞”。2.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无论是行拳还是推手,都要遵循太极阴阳渐变的规律,在渐变的过程中体会每一点的微变化,久之则会产生对微变化的敏感意识,哪怕很微小的力也能自然感觉到。
3.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虚、实”是力的性质,而不是力的大小轻重,虚有虚的大小,实有实的大小,一吨水也是“虚”,一根针也是“实”,所以两腿能保持虚性不变就是“双沉”,而两腿为实性就是“双重”。虚则活,实则死,虚则灵,实则滞,所以“双沉不是病,而双重则为病”。
4.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太极拳本是习练舍弃主观意识,遵从客观规律的运动,舍此求它则将越来越远,阴阳之理不知不辩不行,差一点都不行,你若把阴阳虚实就看做是体重在哪只脚上,这可就差的太远了。
四. 对初级推手的新认识
康老师讲,初级推手的目的,非关输赢。它是用来检查拳之用的。要体悟那点儿劲。第一步,要顺遂,即舍己从人,不丢不顶。推手中是拿直不拿弯的。在练习推手时,要让进攻方舒服,不要越界(即身前两肩间)。
康老师们以平圆单推手为例,让我们一个个和他们搭手试验。这一搭手,我才真切感受到手上接触点上那一点点力,才知道什么叫舍己从人。这远非我原来意识当中的推手情况。这简直就是一种虚无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稍微加一点力(羽毛、蝇虫之力),对方都能真切地感觉到。哦!原来推手练的是这种感觉!我又电话问及四正推手。康老师说,进攻方是喂劲儿,后退方是练随化劲儿。包括平圆单推手。
我原来也听到过,说和某位大师推手,你根本就摸不着他,他的身上似乎是一个无底洞。我原来对此很不理解,想象不出是怎么个无底洞法。这一次和康老师的推手练习,让我知道了什么叫无底洞。
康老师讲,推手中你感觉到的这么一点点力,要保持到你的行拳走架中,而且要一套拳打下来始终保持这种状态,松松地打,不使劲。其原则是,体重不能坠,关节不压缩,伸手不能感到抻了,感到抻了,这就是筋拉紧了,要一直让肌肉松松的,在打拳中保持这种很轻的感觉,只是用脊柱在移动我的位置,我的重心,不去想哪个实,哪个虚,哪个重,哪个轻,要在整套拳中一直保持一个感觉是十分重要的,但非常不易。一个感觉能从头到尾连上么?比如,你一出手,就会使劲,一回手就会撤劲,状态就已经变了,这就叫守不住。第一步要用意守住不用力的状态。在每一个点上都保持这种状态,包括独立步。你守住不用力的状态就是在练松。为什么要练松呢?因为在练松的过程中,你的体力会越来越小,你的气力会越来越大。第二步要练动中求静。动作在动,静就是里面不变的那个东西,要一直保持这个东西在走,也就是说,不管是静的状态还是动时的状态,我身体里的东西是一样的,我在找那个不变的东西。比如,独立步蹬腿,一下子就会紧张。要慢慢地,轻轻地把脚踏实了,再慢慢地以同一种轻轻的状态把脚抬起。所以,太极拳为什么要慢呢,要一点一点地把这个状态保持住。在慢的过程中,你会体会到它的每一点的精微变化。这才是在练太极,在练太极的东西。
我真切地感觉到,想练真太极,而不是仅仅动动四肢,太难了!
结语
本次大讲堂理论与实践研修班的学习,使我们从根本上了解了何为太极拳,太极拳应该如何按照太极的阴阳哲理来修炼。不要总是把精力放在枝叶上,而忽略了对根文化的理解。不管何门何派的太极拳,只要是太极拳,尽管套路的运行路线不同,式子的摆放不同,但其基本原理都是要遵循一个太极之理。打拳要打出它的文化之蕴。而这个蕴是内在的,不是仅仅在外表上的,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名言: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虽然认识到了,但真正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去练,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就要看你的恒心与毅力了!
愿天下更多的习拳人能早日认识这一根本原理!
【13第六次实验要求】推荐阅读:
设计实验报告要求11-03
word实验2要求08-05
理化实验考试监考要求08-30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要求09-26
改进与创新实验设计要求11-04
会计模拟实验期末考试要求11-10
第二次实验课要求10-30
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要求10-31
东江实验学校司机工作职责及要求11-1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实验课程论文要求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