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教案

2024-08-29

中国古代建筑教案(精选8篇)

1.中国古代建筑教案 篇一

题: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课

时: 一课时

型: 欣赏课

授课对象: 高中二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 本课是古代建筑欣赏。按照教材本课是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及特色。中国建筑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其原因在于中国建筑独树一帜的木结构体系,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以及建筑外观上的色彩运用。在介绍过程中,由于篇幅问题,相对比较简单,主要以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北京故宫、圆明园、苏州园林的图片和简略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出教学重点,并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引导学生,提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欣赏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艺术作品,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了解中国建筑风格特征与发展,从而培养欣赏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中国古代建筑图片,并向学生提问,让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使教师和学生互动起来,增强学习气氛。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艺术作品产生向往,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从而热爱生活、热爱艺术。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建筑艺术的了解,使学生懂得美术的社会功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中国建筑艺术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的原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

教学难点:如何调动学生对建筑艺术欣赏的动力。

教学方法:

1.教法:讲解与幻灯片展示相结合。2.学法:欣赏,观察以及教师讲解。

教具准备: 幻灯机,古今中外著名建筑幻灯片若干张 学具准备:《艺术欣赏 美术》第二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1分钟)安定课堂,检查学具。

二:引入新课:(4分钟)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上节课我们讲了什么是建筑,同学们记得吗?(学生回答:„„)对,建筑是利用物质材料创造的一种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人为的空间。我们还知道除了房子,还有纪念碑、陵墓、桥梁、广场等等都属于建筑,但是这些大都是我们现代才有的,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中国古时候有哪些建筑呢?(学生讨论回答:„„)很好,大家都很认真地思考了,我们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寺庙、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今天的内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三:讲授新课:(35分钟)

(一):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世界上曾经存在过很多种建筑体系,但很多早已中断或者流传不广,比如古埃及、古代西亚的建筑,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一直延续至今,它们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播放几张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的图片)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

1、木结构体系:这种体系是由立柱和纵横的梁枋组合成的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均经由梁架、立柱传递到基础;墙壁不承受荷载。所以,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具有“墙倒屋不塌”的妙处。(出示建筑的木构架)这种木结构体系的基本原则有许多是同现代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基本原则相一致的。可见在很多年以前,聪明的人们就已经懂得了建筑的一些窍门呀!

2、庭院式的组群部局:古代的建筑都是以“群”的形式组成一个院落。一般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横两条轴线进行布局,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这里主要就讲讲宫殿建筑和园林艺术。

(出示北京故宫全景图和局部图片)同学们认识这是哪里吗?这是我们的故宫!它曾经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呢!你们看看是不是很宏伟很漂亮?那好,现在你们5个人一组进行3分钟的讨论,讨论的内容是“故宫好不好?好在哪里?”讨论完后请同学来讲讲你们讨论的结果。同学们都根据自己的喜好说出了故宫的优点,但对于它的情况可能不怎么清楚,现在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故宫的基本情况吧:整个故宫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纵深961米、宽753米,拥有9900多间房屋,分成中、东、西三路和几十个院落,旨在表现封建的等级观念和皇权至上的威严气势。故宫的主要建筑,比如皇帝举行大典、发号施令的主要场所被称为“前朝三大殿”以及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供帝后、妃子、皇太子等生活游乐的被称为“后朝三大殿”,这些建筑体量雄伟,外形壮丽,主次分明,建筑形象统一而又有变化。比如屋顶的形式,太和殿是重檐庑殿顶,中和殿为四面坡单攒尖顶,保和殿是重檐歇山顶。故宫主要建筑的丰富多姿的屋顶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极显著的特征之一。

3、色彩的运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这是由木结构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木材表面施加油漆作为防腐措施发展到建筑彩画,形成了俗话所说的“雕梁画栋”。我们再看一下故宫的图片,大家都看到了些什么颜色?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故宫主要建筑的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门窗,檐下处于阴影部位的建筑彩画用青绿色略加点金,在白色石台基的衬托下,更加显得富丽堂皇。在建筑上使用这样强烈的色彩而又能达到如此完美的艺术效果,不得不为之鼓掌呀!

(三):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特色

1: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花木以及建筑等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的中国古代园林(依次展示相应图片):

(1):面积较大、气派宏伟的皇家园林。如清代的圆明园、现存的颐和园等;(2):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园林风格因园主的情趣而异。如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等;

(3):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多把自然的和人造的景物融为一体。如杭州西湖、昆明西山滇池等。

2:园林布局特点——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善于“借景”。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各具特色的景区。“借景”是中国古代园林安全感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四:课堂总结:(3分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知识点(„„)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对我国古代的建筑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也对建筑这门艺术有了兴趣,建筑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可以留心观察一些自己喜欢的建筑,动脑筋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好在哪里,你会发现其实艺术一点都不高深,它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五:作业布置(2分钟):

1.中国古代建筑有哪些特色?

2.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板书设计)

一、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三、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

1.中国建筑

1.融自然和人造山水为一体:圆明园、2.欧洲建筑

杭州西湖、苏州的拙政园等

3.伊斯兰建筑

2.划分景区和空间,且善于“借景”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

1.木结构体系

2.庭院式的组群部局

3.色彩的运用

2.中国古代建筑教案 篇二

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 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占主导地位的正统哲学和伦理思想。儒家把“礼”当作治国的根本之道来提倡, 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 其核心就是宗法和等级制度。等级制度不仅贯穿于封建的政治领域, 而且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建筑上, 等级制度往往通过建筑类型、房屋的宽度、深度、屋顶形式和装饰的不同表现出来, 从而使建筑成了传承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在服饰上, 封建阶级通过制定严格的服饰制度来维护其统治地位, 尤其是在冠服制度上。古代冠服制度, 有男子二十而冠的习俗。冠礼是男子的成人礼, 不带冠的人说明其地位是极其低微的。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造型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 分别代表着一定等级, 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级别最高, 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 再次是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半坡顶。 (图1)

我国古代匠师们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 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 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巨大的体量与柔和的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中最突出的形象。同时屋脊和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 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 使屋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性标志, 西方人称赞说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之冠冕。

在服饰制度上, 古代冠帽是区分等级差别的重要标志之一。以汉代为例, 汉代冠名目繁多, 从文献记载来看大多因袭古制, 少有创新。《后汉书·舆服志》载有的冠帽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爵弁、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术氏冠、歇冠等近20种之多。其中的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重大祭祀典礼所用的冠帽。皇帝冠冕十二疏, 系白玉珠;三公诸侯七疏, 系青玉珠;卿大夫五疏, 黑玉为珠。其次通天冠, 为百官月正朝贺时, 天子所戴。再者远游冠, 形制同于通天冠, 为太子、诸侯王所戴。还有进贤冠, 为文吏儒生在入朝礼见时所戴。

从中国古建筑屋顶和古代冠帽的形制上看, 两者有些相同处。如唐代曾出现过的介帻, 其顶部呈介字形屋顶, 这种冠帽应是对当时恢宏大气的屋顶的一种借鉴。清朝的皇帝和官员的朝冠和明清时期建造的紫禁城屋顶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处。 (图2)

二、平面艺术

中国古建筑布局以轴线对称见长, 如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等, 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与总体布局方式, 因此对称齐整, 主次分明 (图3) 。从平面布局来看, 中国古建筑大都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的四合院落贯穿起来, 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 或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 这也是受“周礼”影响而在建筑上的体现。在古代都城规划中, 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 以宫室为主体, 次要建筑位于两侧, 左右对称”布局, “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 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 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 配殿居前后左右, “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 空间层层递进, 庭院深深。典型的如河北正定隆兴寺的布局, 此寺始建于隋, 改建于宋, 保存至今。

中国古代服装的二维平面剪裁和建筑的中轴对称也是同样的道理,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严格的礼制, 深刻的等级, 中庸之道在古代服装结构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古代深衣 (图4) , 是一种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 而后又缝接一起的长衣。儒家理论认为, 深衣的袖圆似规, 领方似矩, 背后垂直如绳, 下摆平衡似权, 符合规、矩、绳、权、衡五种原理。在古代服饰的织物中, 纹样也多以对称格局为主, 如利用圆形、方格、菱形及对称的波状线组成几何骨骼, 在几何骨骼内填充动物纹或花叶纹, 形成严谨而平衡的装饰风格。

在服装构成的形式法则上, 中国服装体现出强调和谐、对称、统一的表现手法。服装倾向于端庄、平衡, 忌讳倾斜感和非对称性。服装纹饰两两相对, 这于中国古建筑的对称布局不谋而合。

三、空间艺术

中国古建筑多为木结构, 其建筑空间与以石块构造的庞大宏伟的西方古建筑不同, 中国古建筑利用多重宫殿、院落和对称、重复的布局来营造其庞大。并利用木结构的镂空门窗形成虚实的空间感并扩大了建筑的视野。

以中国古园林为例。中国古典园林采用曲折而自由的布局, 用划分景区和空间, 以及“借景”的办法突破了空间的局限, 创造了丰富的园景。可以说, 园林是综合了空间与时间的艺术, 利用园内外环境的关系, 形成景随时换, 步移景转的感觉。“借景”是造园技法中巧妙地运用空间、景物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 成为园景的一部分。明计成《园冶》一书中专门有《借景》一章。他说:“园林巧于因借……借者园虽别内外, 得景则无拘远近。”园外远处的山峰冈峦、楼阁塔影以至山林树木、海山景色都可借入园内成景。景与景之间, 隔院楼台, 出墙红杏都可相互借用, 构成一个大的环境空间。园林中的走廊、拱门、镂空花窗既是空间的隔断, 又是园林景中的一部分, 形成虚虚实实的空间, 使得整个园林别致而又不失空间感。

中国古建筑这种虚虚实实空间感在服装上则表现为中国古代服装的宽大体量。如汉服的宽衣大袖, 仅在腰间用腰带系扎, 余下形成丰富的褶裥, 随人体的走动而产生丰富的变化。宽大的服装实体空间给人更多的活动范围, 而丰富多变的褶裥形成的虚空间则构成洒脱自然的意境。在服装结构上, 中国重视二维的空间效果, 不强调服装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 更不注重用服装表现人体的曲线。在制作上采取平面剪裁的方法, 肩部承受整个上装, 这是一个重要的接触支点, 这样使得人体与衣料纤维之间空隙较大, 显得宽松, 具有一种“自然穿着的构成” (如图5) 。中国古代服装中相对灵活的空间, 事实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中“无为”的观念。无为即自然而然或本然, 使服装和周围建筑、环境达到和谐的境界。在中国古园林中, 设计者也利用自然而然的构成方式, 使园林的亭台楼阁和假山池塘融为一体。

四、结论

综上所述, 中国古建筑和中国古代服装都是在封建社会这个大背景下发展的, 深受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或儒释道合一的精神的影响, 因此, 这些思想在服装和建筑上各有表现。中国古建筑和中国古代服饰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宝藏, 在现代设计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一般来说, 建筑艺术繁荣的地方, 服装艺术也很高超。我国的现代建筑设计和服装设计都发展起来, 相信两者在未来也会有更为亲密的接触。

参考文献

[1]黄能馥.中国服装史[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5

[2]冯泽民, 刘海清.中西服装发展史教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

[3]刘丹.世界建筑艺术之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4]付庆向.中国传统建筑的秩序美[J].高等建筑教育, 2008 (4)

[5]祁嘉华.中华古建筑的美学精神解读[J].中华艺术论丛, 2007 (00)

3.中国梦·中国建筑复兴 篇三

北京国际设计周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步入世界A类城市设计周行列,与米兰设计周、伦敦设计节、柏林设计周等被同列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设计活动之一。从2013年开始北京国际设计周正式与楼市传媒集团合作,引入房地产建筑设计单元板块,举办“D21中国建筑设计/青年建筑师奖”评选、论坛以及展览等系列活动,旨在关注中国日益壮大的建筑市场领域以及建筑领军人,推动中国建筑业主和建筑师同步走向世界。

在当天举办的论坛现场,意大利艺术家、建筑师、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总策划人福克萨斯,知名建筑设计师马岩松,中国艺术研究院、建设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王明贤,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秘书长苗乐如,首创集团董事长刘晓光,楼市传媒集团董事长、“D21中国建筑设计/青年建筑师奖”策划人蔡鸿岩等国内外艺术界、设计界、房地产界知名人士,共同围绕 “中国梦·中国建筑复兴”提出各自观点,其中“山水城市”理念及其实践代表项目——骏豪·中央公园广场成为思想讨论和会聚的焦点。与会者认为,山水城市的规划设计理念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未来城市发展的新的思考方向。

与会嘉宾对当下城市建筑设计追求极度现代化、城市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等问题发表各自见解。与会者认为,城市的模式应当既是生态化的也是人文化的,自然山水或者山水景观的再造应当充分挖掘和发挥自然潜力和人的创造力。同时,又将城市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对自然的影响或者破坏降到最低,从而获得美观、实用、节能减耗的效果。专家们一致呼吁中华民族文化自信重建的时代,应该诞生出新的建筑来体现这个时代。

“城市山水”理念的践行者、摘得“D21青年建筑师奖”的知名建筑师马岩松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城市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在这里应该有一种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骏豪·中央公园广场项目印证了“山水城市”是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该项目开发方骏豪集团总裁张辉表示,其开发理念力求将现代城市生活跟自然山水结合起来,用中国的思想和中西合璧的表现形式做出高端写字楼,让建筑成为自然的延续,同时代表中国建筑界对中国梦想的一种实践。

4.中国古代建筑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能列举山西的名胜古迹。

知道山西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博物馆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山西,有着太多令人向往的山水风光、文化遗产。中外游客都赞美山西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为什么呢?

二、自主学习

小组交流

列举山西的众多古建筑,并简述概况

1、无论建筑年代之早,比如五台山南禅寺木结构的大殿;还是体积之高大,比如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临汾鼓楼;造型之奇特,比如恒山悬空寺;规模之壮阔,比如五台山寺庙群、解州关帝庙;保存之完好,如五台山南禅寺等四大唐代建筑、平遥明代古城墙,许多都为全国之最。而且,有很多古建筑与艺术价值很高的石刻、壁画、彩塑、碑碣融为一体

2、“小北京”平遥古城

全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三座古城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城始建于西周,现有全国保存最好的明初县治砖石结构的古城墙、建于五代时期的古木结构建筑镇国寺大殿、以及金代建造的文庙大成殿等。另外,城内现存传统四合院3797处,大部分仍在使用中。清朝时,平遥有“小北京”之称,是晋商生活的缩影。

山西小江南”晋祠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郊,坐落在汾河西畔悬瓮山麓,晋祠又名唐叔虞祠,因纪念唐叔虞这位晋国开国元勋而得名。为晋水源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祠内存有许多国内仅有的文物精品,其中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历史掌故。

三教共处悬空寺

位于恒山脚下的悬空寺,自古以来一直被列为北岳恒山的“第一奇观”。悬空寺创建于北魏后期,至今已经历了1400多个年头。现存建筑是明、清两代修建后的遗物。悬空寺构思布局妙不可言,更为特殊的是,地处悬空寺最高层的三教殿内,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塑像共居一室,耐人寻味。佛教、道教、儒教始祖同居一室,确不多见。

应县木塔

本名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应县城内西北角,俗称应县木塔。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楼阁式高层建筑。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整体构架全部用木建,据称木塔遭受过无数次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一直安然无恙。

石窟宝库在云冈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造像51000余尊,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被誉为“石雕艺术宝库”,是我国石窟艺术的“三圣”之一。

“中华第一村”看大寨

“农业学大寨”,这是父辈们熟悉的、上个世纪60、70年代流行的口号。1964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昔阳县的这个小山村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现在的大寨已经成为一个优美的公园山村,层层梯田庄稼葱绿,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葱葱,处处果园硕果累累,这里保留了虎头山原址,还有陈永贵故居、大寨陈列馆、郭沫若诗碑、纪念观景亭等多处景点。

三、课堂小结

5.中国古代文学(三)教案 篇五

(二)引论

一 中国古代文学的四期五体

中国文学的分期:中国文学,古近现当

先秦文学 汉魏六朝文学 唐宋文学 元明清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的分体:诗文词小说戏曲

诗:古体诗、近体诗

文:包括古文、骈文、赋等 词

小说: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戏曲

二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性质和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三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的基础:古代汉语 1 识记繁体字 2 断句与标点

学会看注释和使用工具书

四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的方法 熟读多背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懂作品(语言)——进行审美(文学)2 掌握线索

第一讲 唐诗概论

一 唐代诗歌的繁荣 1名家辈出,名篇荟萃 2题材宽广,内容丰富 3体制完备,形式多样 4百花齐放,风格繁多 5继往开来,影响深远 二 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1内因:前代文学发展所积累的艺术经验

2外因:外在的社会文化环境最为适宜诗歌生长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统一,经济繁荣 皇帝的提倡和诗赋取士

思想开放,三教并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 诗歌风气的盛行和人们情感表达的自由

三 唐代诗歌的分期:四唐说

1初唐(高祖武德——玄宗先天)

初唐前期(高祖、太宗):贞观诗坛 初唐后期(武后、中宗):四杰、沈宋、陈子昂 2盛唐(玄宗开元——代宗大历)

盛唐之音、盛唐气象

3中唐(代宗大历——穆宗长庆)

前期(大历——贞元):大历十才子 后期(贞元——长庆):元白、韩孟 4晚唐(敬宗宝历——唐亡)

前期(宝历——宣宗大中):小李杜 后期(咸通——唐亡)四 《全唐诗》

第二讲 初唐诗歌

一 沈宋

初唐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为律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二人并称为“沈宋”,宋之问被贬岭南往返时的行旅诗写得较好,如《渡汉江》,沈佺期的代表作为《独不见》。二 初唐四杰

初唐时期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被称为“初唐四杰”,他们在诗歌创作上高扬时代精神,风格也较为清雄,开一代风气之先,为唐诗的变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王勃代表作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的代表作为《从军行》。三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第三讲 盛唐山水田园诗

一 盛唐山水田园诗繁荣的文化背景:盛唐隐逸文化 1 隐逸的文化根源

盛唐时期隐逸的表现:中国古代隐逸方式的多元化

由隐而仕

由仕而隐

边仕边隐

二 王维的《渭川田家》与《山居秋瞑》

诗情:清淡幽静、缥缈空灵的诗歌境界

画意:鲜明的色彩美、线条美、构图美

音乐美:善于捕捉自然的音响与声息

禅趣:超然出世的情怀与寂静的境界 三 孟浩然的生平与诗歌创作

孟浩然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一生以四十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闭门读书,为仕而隐;后期因无人汲引,求仕失败,愤然隐居。他既追慕陶渊明躬耕田园的高尚情操,又怀有盛唐人拯世济物的时代理想,诗多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或描写隐居萧散高雅的生活和种种闲情逸致,或描写行旅途中所见山水胜景和高情远思。风格自然平淡,意境完整浑成。

第四讲 盛唐边塞诗

一 盛唐边塞诗繁荣的文化背景:盛唐时期的边塞战争 1 唐代的对外用兵政策 2 文人们的从军风尚 二 高适的《燕歌行》

《燕歌行》综合了作者的见闻,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和极其凝炼的笔墨,在广阔的背景上描写了边塞战争,表现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既有对战士保卫边疆、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的颂扬,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还有对当时边塞用兵而将非其人的揭露和不满,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超过同时的许多诗人。追求不朽功名的高亢基调,与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苦难与崇高相对照,使全诗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此诗在艺术上也取得很大成功。诗中句式骈散相间,用韵平仄交替,动荡开阖,纵横豪宕,显示出浑厚的骨力和矫健的笔力,不愧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典范之作。二 岑参《白雪歌》:边塞的奇丽景象与边塞风光的浪漫颂歌

岑参一生中曾两次出塞,在西北边地长达六年,并在安西、北庭、关西节度幕中任过职,有丰富的边塞生活的阅历。充满异域情调的风土人情,尤其是西北边地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了这位生性“好奇”的诗人,成为他取之不尽的创作题材。因此他的边塞诗不仅数量多,而且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想象奇特鲜明,语言雄奇瑰丽,艺术上善用比喻、夸张,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三 王昌龄《出塞》与《从军行》

边塞诗《从军行》一组七首,非一时一地之作,或抒征人久戍思家之念,或写将士克敌卫国的豪情,或写战争胜利的喜悦,均意态雄健,音节高亮,言近旨远,语浅情深。《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以亘古不变的明月关山见证了边患不息、征戍无已,无数士兵不得生还的悲惨历史,表达了巩固边防、实现和平的愿望。笔力雄浑,深沉含蓄,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王昌龄的七绝善于捕捉最有包孕的片刻,表现人物刹那间对外界事物的感触。并精心处理绝句中的每一句。如起句骤响易彻,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次句顺承;第三句另辟新境,翻出新意;结句含蓄蕴藉,不令语尽思穷。

第五讲 李白

一 李白的传奇人生

唐武后长安元年(701)——唐代宗宝应元年(762)

蜀中时期

安陆漫游

长安时期

鲁梁漫游

安史之乱

二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强烈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既歌唱理想,同时也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代表作有《行路难》、《将进酒》等。如《行路难》通过一系列丰富多采、瞬息万变的形象,生动揭示了世路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遭遇波折的悲愤苦闷,以及追求人生理想的执着和自信。《将进酒》借饮酒狂歌抒发了作者有才不得施展的苦闷,也表现了愤世嫉俗的傲岸和乐观自信、豪放不羁的精神. 2 关心国家命运,同情民生疾苦。如《古风》(其十九)描写了被安史叛军占领的洛阳豺狼当道、生灵涂炭的悲惨现实,表达了作者无比沉痛的忧国忧民之情;《丁都护歌》反映了民工从云阳拖船运送盘石至上游的惨重劳役,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悲惨处境的深切同情。

赞美自然山川。代表作有《蜀道难》、《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等。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在山水诗中表现最突出。他笔下的山水往往呈现出两种境界,一是壮美,借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表现他渴望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热切心情和壮伟不凡的襟怀;二是优美,以安谧纯静而又充满生机的自然境界,抚慰他在现实中屡遭碰壁的悲愤和不平的心灵。三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1豪放飘逸的风格

李白的诗歌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1)诗中多选择大鹏、天马、高山、瀑布、长江、黄河等雄伟阔大的意象。(2)李白的诗很少对生活过程做细致如实的描绘,而是捕捉了许多表面看来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深入揭示感情的激荡,造成诗歌结构的大开大合。(3)他抒情的方式也往往不是含蓄收敛的,而是有如山洪暴发,喷涌而出,一气直下。2 瑰丽神奇的境界

他的诗常常充满大胆惊人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还常常借助于神话传说、梦境和幻觉构成瑰丽神奇的境界。3清新俊逸的语言

李白的诗歌常用极单纯自然而又豪放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极深厚的感情,达到他自己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理想境界。李白还注意学习民歌语言和当时的口语,使诗歌自然流畅,饶有民歌风味。四 李白是盛唐气象最为杰出的代表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当唐诗上升到它的高潮,一切就都表现为开朗的、解放的,唐人的生活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它的骨干。

少年没有苦闷吗?春天没有悲伤吗?然而那到底是少年的,春天的。

——林庚 凝炼的风骨和昂扬奋发向上的激情 2 兴象玲珑的诗境 不假雕饰,自然天成的诗歌之美

第六讲 杜甫

一 杜甫的生平

读书游历

长安十年

陷贼及为官

漂泊西南

二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诗史

杜甫思想的核心是忧国忧民。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天宝末到大历年间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以及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变,在揭露封建当权势力的腐败、贫富的对立、表现民生疾苦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被誉为“诗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广泛而深刻地揭露当权势力的罪恶,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运用强烈对比,揭露了上层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穷奢极欲、横征暴敛的罪恶,高度概括了贫富对立的严酷现实。

2真实反映了人民深受战乱和剥削压榨的痛苦。作于乾元二年(759)春的著名组诗“三吏”、“三别”便真切反映了由于唐王朝大肆抽丁抓夫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其中既有已过兵役年龄的老汉,也有不及兵役年龄的中男,甚至连

根本没有服兵役义务的老妇也被捉去。在《又呈吴郎》中,通过“无食无儿一妇人”扑枣,说明百姓“征求贫到骨”的悲惨处境。而所有这类诗,无不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刻同情。

3抒发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如作于陷贼时期的《春望》,通过眺望沦陷后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工稳的对仗生动表达了对祖国危难的深重忧虑。三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沉郁顿挫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所谓“沉郁顿挫”,指的是深沉郁积的感情通过曲折往复的手法表现出来。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

杜甫善于通过典型事件、人物及细节,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面貌以及人民的遭遇和愿望。如《石壕吏》通过老妇一家的惨状,概括了安史之乱后广大人民家破人亡的悲惨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诗高度概括了社会矛盾的尖锐程度。

杜诗语言苍劲凝炼,往往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如《石壕吏》中差吏与老妇的对话,采用藏问于答、以实带虚的写法,省略不少笔墨。杜诗用典如盐着水,不露痕迹,同时又善于吸收口语和方言入诗。

在诗体运用上,杜甫众体兼长,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七律在他手中日臻于纯熟,并使题材大为开扩,如《秋兴八首》便表现了深沉博大的历史和现实内容。

四 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集大成

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清·叶燮《原诗》:“杜甫之诗,包源流,综正变。自甫以前,如汉魏之浑朴古雅,六朝之藻丽秾纤、澹远韶秀,甫诗无一不备。然出于甫,皆甫之诗,无一字句为前人之诗也。自甫以后,在唐如韩愈、李贺之奇奡,刘禹锡、杜牧之雄杰,刘长卿之流利,温庭筠、李商隐之轻艳,以至宋、金、元、明之诗家,称巨擘者,无虑数十百人,各自炫奇翻异,而甫无一不为之开先。”

第七讲 韩愈与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指的是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在唐诗经过长期发展并已取得极大成就以后,有意打破传统的表现手法,避熟就生,标新立异。发掘新的形式、语言、意境,创立自己的新风格。虽有时因翻新出奇而不免流于晦涩险怪,却避免了中唐诗风滑向柔弱浮荡一途。除韩、孟外,这一派诗人还有贾岛、李贺、卢仝、刘叉等。一 韩愈

韩愈今存300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是诗风豪放雄奇。他的诗大都气魄宏大,气势磅礴,改变了大历以来诗坛上纤巧卑弱的现象。其次,是他有意打破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想象奇崛,意象怪奇,构思奇特,标新立异。表现了一种过去从未曾有过的风格。

韩愈的另一创造是“以文为诗”,就是把过去不曾入诗或不宜入诗的材料和手法引进诗歌。如将散文的某些表现手段、结构方法、语言形式用于诗歌;用散文的体制来扩展诗的篇幅;以汉赋那种铺陈排比来结构诗歌;语言打破匀称、均衡、和谐、圆润,使律化的诗歌复古,通篇单行等。这对后世诗歌尤其是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有极大影响。二 孟郊

孟郊作诗以苦吟著称,多为五言古体。艺术上注重造语炼字,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

孟郊出身贫寒,遭遇不幸,仕途潦倒,故其诗多写自身的穷愁孤苦。如组诗《秋怀十五首》等。三 贾岛

贾岛与孟郊同以苦吟著名,苏轼说“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便是指二人诗多愁苦凄清之境,且诗风孤郁悲凉,凄寒局促。这与他出身平民,屡试不第,性格压抑、内向有关。多五言诗,现存370余首中五言就有300首。

贾岛诗多表现贫穷愁苦之态、孤寂索寞之情,题材狭窄。作诗多以铸字炼句为胜,缺乏完整的构思,故有佳句而少有佳篇。《暮过山村》一首中“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两句,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见于言外。

贾岛晚年名气越来越大,他内心的压抑不平,行为乖张,都得到晚唐一些诗人的共鸣,而作诗之苦,更为他们所效法。其影响一直及于宋末。四 李贺

李贺是没落皇室的后裔,自称“唐诸王孙”、“宗孙”。这样的出身加上诗名早著,李贺自视甚高,充满理想。然而家族早已败落,家境颇为贫寒,再加上由于父名“晋肃”,与“进士”谐音,不能参加进士考试,他的理想抱负很快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并且比常人更多地体验到人生的苦涩,精神始终处于极度抑郁苦闷之中。忧郁与激愤的情绪,渗透了李贺的大部分诗歌。

李贺今存诗200余首,皆呕心而作。从个人命运出发,感受、体验和对抗自然与社会对人的压抑,思考人的命运、生死等人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李贺诗最重要的内容,诗里表现出一种深沉的生命意识。有时甚至把解脱痛苦的希望寄托在虚无飘渺的神鬼世界,用各种形式来抒发、表现他的追求和苦闷,如《梦天》、《秋来》等。这些诗作每每融入极为浓郁的伤感意绪和幽僻怪诞的个性特征。

李贺诗歌色彩浓丽、想象奇诡、情调幽冷、构思独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于中唐诗坛独树一帜。他的诗题材奇异,取材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驰骋想象,构造出奇诡迷离的艺术境界,人称“长吉体”。

李贺诗奇崛冷艳、虚荒诞幻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他独特的创造性思维、超越现实迥异常境的想象夸张、大量虚幻意象的营造,奇异峭拔的遣词造句,以及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创造性运用上。如喜用泣、鬼、寒、死等色彩冷艳凄迷的辞藻。想象云彩是天河中的流水,因而也能发出流水声:“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日像玻璃般明亮,因此也能像玻璃似的敲响:“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

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崛起的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走了一条与之相反的重写实、尚通俗的创作道路。他们发扬杜甫的写实精神,倡导新乐府诗,反映社会问题,针砭政治弊端,以期达到实际的社会效果。艺术表现上则以新乐府的形式、平易浅切的语言、自然流畅的意脉来增加诗歌的可读性。产生了

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八讲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一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分期与分类

白居易出身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十六岁到长安以《赋得古原草送别》谒顾况,显现了出众的才华。二十九岁中进士,此后连续两次登科。元和二年(807),任左拾遗,将诗歌作为进谏的手段,因出语太直,触忤权贵,元和十年(815)遭谗被贬为江州司马。一生以此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志在“兼济天下”,后期转向“独善其身”。

白居易被贬江州之初,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诗、感伤诗、闲适诗和杂律诗。前期多讽谕诗,后期多其他三类;前期比较注意作品的题材和内容,后期则更多着眼于艺术。二 白居易的讽谕诗

讽谕诗以《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为代表,广泛揭露了当时各种弊政和民间疾苦。如《秦中吟》中的《买花》借描写京城贵游争相购买牡丹的豪奢,揭示了富人的奢侈正是建筑在剥削下层百姓的基础上这一意义深刻的主题;《轻肥》以宦官的跋扈骄奢与“是岁衢州旱,江南人食人”的惨景形成鲜明对照,充分揭示出社会现实的不合理。三 白居易的感伤诗

感伤诗以《长恨歌》和《琵琶行》最为杰出,代表了白居易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

《长恨歌》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展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由于作者既想揭露李、杨的荒淫给国家民族带来的危害,在具体叙述中又用自己的感情和想象丰富了这一故事,赋予这一爱情悲剧更普遍的意义,因而使此诗主题呈现出复杂的状况。

《琵琶行》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典型形象,通过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与自己遭受权贵排斥打击的遭遇,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的罪恶,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四 新乐府运动

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好以乐府特别是新题乐府的形式,来反映社会问题,针砭政治弊端,以期达到实际的社会效果。同时在艺术表现上,这群诗人也大多努力以平易浅切的语言、自然流畅的意脉来增加诗歌的可读性。以前人们曾把这一诗歌创作思潮称为“新乐府运动”。五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白居易在总结前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代表作是《与元九书》,主要内容有:

1、认为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密切反映现实生活,尤其要反映民生疾苦,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和“惟歌生民病”等口号;

2、在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要求形式服务于内容。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对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也合乎道理。但他们将儒家功利主义的诗论强调到极致,把“风雅比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影响了对前代作家的正确评价;此外,在强调政治内容时,忽视了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诗贵含蓄的特点;又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真实等同起来。其局限显而易见。

第九讲 晚唐诗歌

从文宗大和年间到唐末,是文学史上的晚唐时期,约七十年左右。国势江河日下,诗运亦如国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但杜牧、李商隐以具有鲜明时代色彩、个性特征和独特艺术风格的诗歌,为唐代的灿烂诗国涂抹了最后一道绚丽的霞彩。一 杜牧 生平与思想:剑气箫心杜牧之

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世称“杜樊川”。杜牧生于内忧外患日益深重的晚唐,自幼便有经邦济世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又由于晚唐国势日下,杜牧失意消极,甚至放浪声色。2 咏史诗

咏史诗纵论史事,议论朝政得失,很有特色,艺术上也有创新。一部分采用传统手法,借古喻今;另一部分以诗论史,具有史论色彩。分别以《过华清宫》和《赤壁》为代表。《过华清宫》(其一)通过杨贵妃嗜鲜荔枝玄宗命飞骑千里传送的历史事实,深刻揭露和讽刺了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作者在史实的基础上,驰骋丰富的艺术想象,既引人入胜,又耐人寻味。全诗不着一句议论而题旨自见。《赤壁》写作者凭吊古迹所抒发的历史兴亡的感慨。作者将东吴在赤壁之战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不是出于军事上的无知,而是借史事一吐胸中怀才不遇的块垒。此诗用笔锋利,英气逼人,充分体现出杜牧诗“雄姿英发”的特色。这一以诗论史的写法尤为后代许多诗人所仿效。二 李商隐 1生平

李商隐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因不幸卷入牛李党争,长期遭受排挤打击,一生多沉沦幕府,困顿失意。2诗歌题材

李商隐现存600多首诗,按题材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政治诗。直接反映现实政治和重大的历史事件,表现了他对晚唐社会的清醒认识和强烈的正义感。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高度概括了唐王朝从贞观之治到甘露之变的历史,深刻揭露了当时存在的严重社会危机,分析了造成“安史之乱”的原因。

二、咏史诗。多是借歌咏历史来讽谕现实。

三、咏怀诗与咏物诗。这类诗意境清新,情思缠绵,往往流露出浓重的感伤情调,反映了晚唐特定的时代风貌。

四、爱情诗及无题诗。其爱情诗真挚动人。无题诗或以“无题”二字名篇,或借诗的首二字为题,内容或写爱情,或借男女之情而别有寄托。这类诗多用七律,想象丰富,形象生动,工于比兴,善用象征和暗示手法,形成绮丽精工、深情绵邈的独特风格。3 艺术特点

李商隐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前人曾概括为“深情绵邈”或“沉博绝丽”。具体表现为:大量运用比兴寄托;笔下的事物都赋予了作者的性格;以骈文为诗,辞采华丽,音韵铿锵,善用比喻;议论、叙事、抒情与典故相结合。他以意境的深细婉曲和词采的典丽精工创造了诗歌朦胧美的境界,对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十讲 唐代散文

一 中国古代散文的概念

散文——韵文(无韵者散也)

散文——骈文(不对者散也)二 先唐文概说

先秦诸子散文与历史散文:《尚书》是第一部散文集。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生了诸子散文。《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

汉代史传文学与政论文:本期散文进一步发展,《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代表了两汉散文的最高成就。

魏晋南北朝文:文章多讲求声律,形成骈俪文体,《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则不同凡响。

三 古文运动之前的散文 四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中唐贞元、元和年间韩愈、柳宗元等提倡的一次散文革新运动。所谓“古文”,是指一种上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与唐代流行的骈文相对立的新型散文。“古文”作为文体概念,是由韩愈提出的。

韩愈散文的特点:继承性、独创性、鲜明个性

第十一讲 唐传奇

一 唐传奇的题材

神怪题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南柯一梦)沈既济《枕中记》(黄粱一梦)

历史题材:陈鸿《长恨歌传》

爱情题材:元稹《莺莺传》 二 唐传奇的特点

多用传记的形式写唐代社会新奇的人生事件 2 开始有意地进行艺术虚构

具备了较完整的情节结构、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 4 采用文言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已真正成熟。

第十二讲 唐五代词

一 词的名称与起源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合乐而歌的新诗体。词的兴起与音乐有极密切的关系。唐代燕乐以西域音乐为主,曲目繁多,曲调新鲜悦耳,旋律灵活多变,适宜抒发不同的思想情感,需要长短错落、优美婉转的歌辞与之相配,因而促进了因声度辞的词的兴盛。

词的体制与诗不同。词有词调,词调名为词牌。早期的词,内容与词牌名相一致,如《渔歌子》吟咏渔家生活,《忆江南》回忆江南的生活和风物。在词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两者逐渐脱钩,词牌名只成了一种词谱体制标志。每一种词牌都有一定的格律:字数一定;讲究平仄,还要分清四声;句式参差不齐,少则一字句,多则十余字句;押韵位置固定。

二 敦煌曲子词

词像文学史上大多数文学体裁一样,起源于民间。现传最早的唐代民间词是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故称敦煌曲子词。敦煌曲子词题材广泛,作者众多。形式

上,保存了民间文学特有的明快质朴的风格,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语言爽直俚白,比喻丰富生动,但有时稍嫌粗糙。敦煌曲子词中成就最高的是爱情词。如《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一连用六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来立誓,匪夷所思,动人肺腑,与汉代乐府《上邪》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 早期文人词

文人真正认真地倚声填词,是从中唐开始的。有作品传世的作家有张志和、戴叔伦、韦应物、刘禹锡、白居易等。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有《渔父》五首,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一首,词中将江南的景色,渔父的生活,写得极其生动传神,表现了隐士淡泊闲适的人生情趣。一时和者甚众,并远播海外。

渔父词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 花间词

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编十八家词人的词五百首为《花间集》,这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选集。花间词的特点是多写闺阁情事,情致缠绵,辞藻富丽。

温庭筠是文学史上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晚唐善作“侧艳之词”的词人。今存词70余首,多写闺情。辞藻华丽。风格浓艳,声律谐和,词意含蓄。但题材比较狭窄,情致单调,色彩过浓。是近体诗向文人词的过渡,奠定了“婉约词”的基调。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是温词浓艳香软风格的代表作。通过对一位贵族女子晨起梳妆过程的描述,含蓄蕴藉地表现了闺中女子盛年独处的空虚、慵懒和孤寂。辞采华丽,意象绵密,刻画工细。温词善于运用比兴、象征、暗示、烘托等手法,创造绵密秾丽的意象、华美的构图和悠远的情韵,并富有音乐美。韦庄与温庭筠并称“温韦”,韦词与温词分别代表了《花间集》两种不同的风格。韦庄词一是在题材上不像温词多代女子立言,而是比较注重个人心灵的抒发,如《菩萨蛮》五首,抒发了作者的漂泊之感,离乱之痛和思亲怀旧之情。二是风格清丽疏淡,多用白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如《思帝乡》不事雕饰,用直白的口语表达了女子渴求爱情,纵被抛弃也无怨无悔的真挚情怀,风格直率显豁。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五 南唐词

以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时代稍晚于西蜀词,虽也表现出情致缠绵的特点,却与花间词有所不同,拓宽了词的内容和意境。不仅抒发了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而且往往借对春恨秋思、男女情事的咏叹,寄托国事飘摇的深沉痛苦。词风清丽淡雅、擅长白描。

后主李煜多才多艺,诗文俱工,书画兼擅,词的成就尤高。其词以南唐灭亡被遣入宋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写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后期由于经历了从一国之君到阶下囚的巨大变化,遂于今昔盛衰的对比、伤春悲秋的吟咏中倾诉了思念故国、悲悼亡国的深哀巨恸,凄怆动人。《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作品。

李煜的艺术素养极高,他的词不仅具有真挚强烈的情感,而且具有十分鲜明的艺术个性。他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传达人物的情态和心理,于平淡中见新奇;还善于借助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段将抽象的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如写哀愁的深广、无尽无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写离愁的纷乱难以排遣:“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乌夜啼》)李煜词的语言朴素生动,却耐人寻味,达到直白通俗与形象精练统一的完美境界。

李煜词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使词由花前月下娱宾遣兴的应歌之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独立抒情文体,开文人抒情词的先河。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高度评价了李煜在词的历史进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第十三讲 北宋前期的词

宋词在整个宋代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它是足以与唐诗媲美,并且代表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一代之文学”。

词这种文学形式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到宋代已蔚为大观。宋词的繁荣不是偶然的,它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待遇优厚。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宋初主要延续了南唐词风,正如《艺概》所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

一、晏殊

晏殊生活优裕,人生道路没有太大的起伏。叶梦得《避暑录话》说他“性喜宾客,未尝一日不燕饮,每有嘉客必留,亦必以歌乐相佐,谈笑杂出”。这就明确地道出了晏殊的词是为了遣兴娱宾,筵宴助兴而作。

从内容来说,晏殊的词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表现男欢女爱、离愁别恨。这类词在艺术上多用白描手法,如他的代表作《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即是如此。词以小令的形式,代言体的方式,用白描的手法写离愁别恨,既不用典故,也不用工笔,借景抒情,含蓄蕴藉。

另一类也表现了他自己的一些真实的人生感受,其中的一个突出的主题是感叹时光易逝。如他的名作《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这首词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样的名句,真实地表现了他内心情感的波动。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蝶恋花(鹊踏枝)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二、欧阳修

欧阳修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在诗、文、词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的词也同当时的大多数词一样,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但是,与其他词人的作品相比,欧阳修的词有两个方面是比较独特的:

首先,欧词在内容上已不再完全局限于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而把山水自然、身世感慨引入词中,这就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例如,他的《采桑子》十首,专写自然景色;《临江仙》中,则有“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的人生感慨。这些都是当时的词作中较少见到的。

其次,欧词在表现手法上虽然以白描为主,但写得更为细腻生动。例如《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通过借景抒情和细节描写等,生动细致地表现了一位女子的苦闷,其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二句极尽曲折之妙:无人倾诉愁情,于是有问花之举;但花也不理睬,不理倒还罢了,还掉头而去,更添了无数烦恼。又如《南歌子》(凤髻金泥带),写一位新婚女子的生活情态,生动形象,惟妙惟肖。欧词艺术上的这种特点,显然与他深厚的艺术功力有关。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三、张先

张先的词从内容来说,并无特别之处,还是以伤春伤别为主,写的多是“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如代表作《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今天看来,张先的词有几个方面是比较独特的:第一,善于炼字。这方面最经典的故事便是他得名“张三影”的传说。《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七载,有人称张先为张三中,“公曰: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风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余平生所得意也。”张先之所以对三个“影”字得意,原因在于炼字之精。第二是长调的运用。如前所述,沿袭期的词人大多用小令,而张先的词则较多地采用了长调,在这一点上,他与柳永有相似之处。例如《卜算子慢》(溪山别意)长达九十字,这在北宋初中期是较少见到的。第三是词序的运用。他的词往往有一个小序,交代写作的背景或缘由,这是以前的词中很少出现的。

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四、晏几道

从生活的时代来说,晏几道应属于北宋后期,但他的词却与北宋前期词比较接近,内容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男女爱情题材。不过,晏几道的词也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多表现人生变化的梦幻感。在艺术上往往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融情入景,并巧妙地融化前人的诗句,将情感表现得既真实动人,又耐人寻味。例如他的名作《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和《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前一首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借对一位歌女的思念,表现了对人生变幻的独特感受,读来极为动人。其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二句于借用前人的成句,借景抒情中兼有对比,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后者也是表现对一位歌女的怀念,下阙“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虽化用杜甫诗句,但更为细腻曲折:别时盼望相见,但只能在梦中实现;真正相见之后却怀疑在梦中,又不相信相见的真实性。一真一幻,曲尽人情。

晏几道的词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当词风纷纷转向之时,他独远绍南唐,近承家风,保留着南唐五代词人的特点,多以小令来表现离愁别恨,成为南唐词的最后传人。

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第十四讲 柳永

一、柳永的生平

二、柳词的题材

柳永是宋代第一位专力于写词的词人,现存的近200首词收在他的词集《乐章集》中。从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主要表现男女爱情、离愁别恨。这一类作品在主题上与北宋以至晚唐五代词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艺术上却有突破。代表作是《雨霖铃》,全词通过景物描写,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离别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与晚唐五代词相比,表现得更为细腻曲折。

第二类着重表现羁旅行役之苦。柳永一生浪迹天涯,对羁旅行役有真实感受,所以,这类作品往往写得真切动人。这一类可以《八声甘州》为代表。全词表现曲折,意境阔大,一向对柳永颇有微词的苏轼也不禁感叹“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几句“不减唐人高处”。这也说明了柳永这类词的成就。

第三类则是描写城市风光。这类作品在以男女爱情、离愁别恨为主流的北宋词坛上,别具一格。《望海潮》(东南形胜)是这一类的代表作。

三、柳词的成就

柳永在北宋前期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柳词在艺术上有新的创造:

一是大量使用长调慢词,改变了以小令为主的传统; 二是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使铺叙手法进入词中;

三是大量吸收俗语入词,使词更接近下层民众,从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四是创制使用了众多新曲调,使词与当时的流行音乐结合得更紧密。

第十五讲 苏轼

一、苏轼的生平与思想

苏轼禀赋异常,天资绝人,在诗歌、词、散文、书法等方面均有创造性的贡献,是我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苏轼受过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又受到佛道思想的深刻影响。儒家思想使他积极入世,关注政治和人民的生活。佛道思想一方面使他经常产生人生无常、梦幻虚无的思想,另一方面又使他能比较冷静理智地应对人生挫折。苏轼的思想表现与他的人生际遇紧密相关。年轻和仕途比较顺利时,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遭受挫折时,佛道思想便占了上风。

二、苏词的主体风格及其风格的多样性

以清雄旷达为主,也有不少缠绵哀婉之作。

三、苏词的特点:以诗为词

扩大词境:内容上,打破了过去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的传统,举凡怀古、悼亡、山水、田园、仕途失意、报国雄心、人生哲理等,无不可以入词。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表现的是打猎及报国之情,《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描写的是农村的和平劳动生活。这样的内容,在以前的词中是不可能见到的。从而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提高了词的境界,使词从以娱乐为主,转变为以抒发个人的人生感受为主,从而具有了与诗同样的功能与作用。如《定**》(莫听穿林打叶声)在题材上表现的是遇雨这样的生活小事,但是其中既表现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因而在内容和境界上就远远超出了前人的作品。

提高词品:词源于民间,继而流入青楼,长期以来起着在酒宴歌席上佐欢助兴之用,故而被视为“艳科”。人们认为词与正统的载道言志的诗文比起来,显得品位低下,是小道小技,正人君子不应染指于此。但词到了苏轼的手中,已经

与诗的言志抒怀并无二致了,这样词就登上了大雅之堂,取得了与诗同等的地位。古人评价他的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胡寅《酒边词序》)。

转变词风:风格上,打破了以婉约为主的传统,既有婉约,又有豪放、清旷、幽美等。《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写得极其缠绵,其婉约不下于传统的婉约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则极尽豪放之至。风格的多样,使词多姿多彩,而不再是单一的一种风格。

解放词律:在词与音乐的关系上,打破了以词附属于音乐的传统,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工具。苏轼的词,往往不协音律。李清照说他的词是“句读不葺之诗”,这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由于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音乐的束缚,这使得苏轼的词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因而更能表现出他的艺术个性。

第十六讲 秦观及贺铸

一、秦观

秦观虽为苏门弟子,但他的词更多的接受了柳永等婉约派的影响,因此,多描写离愁别恨、男女爱情,风格偏于柔婉。秦观与其他婉约词人的不同之处在于:

首先,秦观的词并不是单纯地表现男女爱情,而是“将身世之感并打入艳情”,即借爱情描写抒发身世之感。例如他的代表作《满庭芳》(山抹微云),通过对一位歌妓的怀念,表现了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将爱情与身世结合在一起。

其次,他后期的词多直接表现政治上遭受挫折时的痛苦绝望心情,这在其他婉约词人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例如《踏莎行》(雾失楼台),一方面对景物的描写极为悲凉,一方面又直接抒发了远贬郴州时孤寂无聊的苦闷,其中流露出来的绝望心情,千载之下依然动人心弦。

第三,艺术上,秦观的词有两方面突出的特点:一是善于描写迷离朦胧的意境。如《踏莎行》开篇就写道:“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展现了一种迷离的晚景。二是善于通过比喻、写景等手法,将无形之情写得既形象又富有美感。例如“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这些描写长期以来都为人所称道。

秦观一向被列为婉约派的大家,但他的词娱乐的成分减少了,更多的是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可以说,秦观的词突出了词中自我抒情的地位。

二、贺铸

贺铸的词兼有豪放与婉约等多种风格。词集中的大部分作品属于婉约之作,而且风情不减柳永、秦观等人。例如其代表作《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这首词表现因一位女子路过而引起的感情波澜,后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连用三个比喻,将“闲愁”写得具体而又形象。

他的豪放接近苏轼,但更趋于狂放,更有侠气、狂气,开了南宋豪放词中狂放的先声。例如著名的《六州歌头》(少年侠气),通过对少年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全词写得悲壮苍凉,豪放之中不乏沉郁。其中对狂放行为的描写以及将个人命运与报国之心结合在一起的写法,是以前的词作中很少见到的。这样的作品,对稍后的张孝祥、辛弃疾、刘过等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此外,贺铸还写了一些其他风格的作品,表现了他可贵的艺术尝试。与贺铸同时的著名诗人张耒在《东山词序》中说:“方回乐府妙绝一世,盛丽如游金、张之堂,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既指出了贺铸词风格的多样性,也可见贺铸词在当时的评价之高。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望海潮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半死桐

(思越人,亦名鹧鸪天)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芳心苦

(踏莎行)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横塘路(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第十七讲 周邦彦

周邦彦的词向来评价极高,有人称之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认为“邦彦词上承温(庭筠)、韦(庄),下开姜(夔)、吴(文英),为南北宋之宗匠。词法之精,无逾邦彦者”(周济《宋四家词选序》)。客观地说,周邦彦的词在内容上并无多少创新之处,仍然承袭婉约词的传统,以表现男女爱情、离愁别恨为主。周邦彦的成就在于融合各家之长,力避各家之短,将词写得更为精工。其主要表现在:

在音乐上,周邦彦确定并创制了许多新调。他利用在大晟府任职的机会,对前代和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进行了重新审定,确定了各调中每个字的平仄,使各种词调定型。与此同时,他还制作了一些新调,例如《六丑》、《华胥引》、《花犯》等。这样,周邦彦写出来的词“下字用韵皆有法度”,格律严整。这种对音律的重视,实际上也是对苏轼以来词的创作脱离音乐倾向的纠正,这对南宋的格律派影响很大。

在语言上,周邦彦非常讲究语言的锤炼、典故的运用以及对前人诗句的融化,因而形成了一种典雅工丽的语言风格。这几个方面,前人都已在词中有所尝试,例如用典在苏轼词中已不少见,晏几道、贺铸的词中也不乏成功化用前人诗句的作品,但周邦彦在这些方面后来居上,做得远比他的前辈出色。例如《西河》(金陵怀古),这首词化用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和古乐府《石城乐》三首古诗,天衣无缝,完整自然。前人说“凡作词当以清真为主。盖清真最为知音,且无一点市井气,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诸贤诗句中来,而不用经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冠绝也”(沈义父《乐府指迷》。准确指出了周邦彦词在语言上的特色。

在结构上,周邦彦的词比柳永、苏轼等人的作品更复杂曲折。柳永、苏轼的某些词虽用长调,但结构并不复杂,周邦彦的词在时间和空间上转换频繁,极尽变化之能事。

周美成精於音律,每制新调,教坊竞相传唱。游汴,尝主李师师家,为赋《洛阳春》云:“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阑愁,但问取、亭前柳。”李尝欲委身而未能也。一夕,道君幸师师家,美成仓卒不及避,匿复壁间。道君自携新橙一颗云:“江南新进者。”相与谑语。周悉闻之,因成《少年游》云:“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他日师师为道君歌之,询是谁作,以美成对。道君大怒,即令押出国门。越日道君复幸师师家,不过,坐待初更始归。啼眉泪眼,愁态可掬。道君诘之,答以周邦彦得罪去国,略致杯酒郊饯,不知官家到来。道君问有词否,答云:“有《兰陵王》词。”道君云:“唱一遍看。”师师乃整袂捧觞而歌云:“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首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道君大悦,即命召还为大晟乐正。(《本事词》卷上)

一落索

双调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阑愁,但问取、亭前柳。

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兰陵王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首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毛幷《樵隐笔录》:“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

西河

大石金陵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鬓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沈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第十八讲 李清照

一 李清照的生平

李清照(1084—?),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幼有才华,后嫁赵明诚,南渡赵明诚病故后,晚年流离于江南一带,有《漱玉词》。

二 李清照词的题材取向与创作分期

题材取向:以歌咏离情及人生感受为主 前期:欢快的生活情趣及相思离别之苦 后期:自身的寂寞哀伤和对亡夫的追念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永遇乐

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三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1、清新自然又创意出奇的语言风格:易安体

2、借平凡的细节叙写真情

四 李清照的词论

《词论》:“词别是一家”,词作为独立的以抒情为主的音乐文学样式,应该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与诗不同的特点。

第十九讲 辛弃疾

一 辛弃疾的生平二 辛词的思想内容

1、书写政治抱负的爱国词章

2、描写山水田园风光及闲适之情

3、情词

三 辛词的艺术特点:以文为词

形式解放,内容广泛,风格多样 语言丰富而运用自由

有赋体叙事,直抒其情,又善用比兴,意在言外

第二十讲

姜夔

一 姜夔的生平二 姜词的思想内容

抒发个人飘泊江湖的身世之感 书写相思之情的情词 忧国伤时之作 托事咏物的咏物词

三 姜词的艺术特点

审音创调,自度新曲,音节谐美 语言清刚峭拔,瘦硬凝炼

风格清空骚雅(清空:空灵含蓄;骚雅:寓意见志)词往往配有韵味绝佳的小序

第二十一讲 宋诗概说

一 宋诗发展的分期:“之”字型

第一阶段:宋初三体诗(北宋初年沿袭晚唐五代余风)第二阶段:从北宋的欧王苏黄到南宋的中兴四大诗人(宋诗特点的形成和宋诗的成熟)

第三阶段:江湖诗派和宋末爱国诗人(由宋调复归于唐音)二 宋诗的特点 严羽《沧浪诗话》: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以文字为诗:王安石: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以才学为诗:黄庭坚: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以议论为诗:王安石: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三 宋诗特点形成的原因

外因:社会文化的高度发展和文人的学者化

(科举、学校、印刷出版)

内因:诗歌向前发展的需要,唐诗的继承与反动 四 宋诗在中国诗史中的地位

启功: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自然天成,气象混沌)

唐诗是嚷出来的(情感充沛,兴象玲珑)

宋诗是想出来的(深思熟虑,富于理趣)

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规模前人,兼取诸家)

唐诗之后的又一座高峰,中国诗史上唯一能与唐诗比美的诗。五 钱钟书与《宋诗选注》

第二十二讲 苏轼的诗歌

一 苏轼的个性

苏轼从小研读经史,受儒学理想影响较深,作为一个富于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他具有坚定执着的品格。而另一方面,经历多年宦海**的苏轼,也清楚地看到政治斗争的险恶,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他因此从老庄哲学和佛法中追求超越的解脱。

可以说,他既严正又平和,既坚持了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士大夫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人格理想,把两者融为一体,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那一类在士大夫心灵上历来相互纠结缠绕的矛盾,并在其文学作品中加以充分的表现。

二 苏轼的诗歌与诗中的理趣

在苏轼的诗歌中,最大量也最为人们喜好的是那些通过描绘日常生活经历和自然景物来抒发人生情怀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以庄禅超时空的观照框架理解俗世人生,带有很强的哲理性,因而把古诗中常见的一些题材提升到很高的层次上,诗的内涵显得深厚,同时也表现出旷达的人生态度。如: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和子由渑池怀旧》)

再如《题西林壁》,纯是从自然景物得到某种悟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有一些诗作,虽不带有哲理的成分,其实还是有着他那种人生哲理的背景。比如: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竹外桃花三两技,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

并非是说苏轼能够全然忘却人生的痛苦,只是苏轼最善于把老庄佛禅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环境结合起来,来排遣、消解他的痛苦而已。像《纵笔三首》之一: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苏轼《书吴道子画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评语,也正是他自己对诗歌境界的追求。这种系统的艺术观,深厚的艺术修养,加上超人的才华,深刻的思想,使苏轼的诗歌形成显著的特色,达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境界,成为宋诗的顶峰。三 苏轼诗歌的特点

1灵妙的风格,表现为种种新颖独特的感受、巧妙妥帖的比喻、出人意外的联想等。

2诗歌结构讲求意脉贯通,流动感强。

3对诗歌的语言理论上推崇自然平淡,但很多诗写得神采飞动,色泽鲜丽。

第二十三讲 黄庭坚

一 黄庭坚的诗歌理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有《山谷集》。

黄庭坚主张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他认为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又说“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尔”。并提出了著名的“点铁成金”与

“夺胎换骨”论。这有两方面的涵意:一是指借用前人诗文中的词语、典故,加以陶冶点化,化陈为新,使之在自己的诗中起到精妙的修辞作用;二是指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

他虽然重视运用书本材料,却强烈反对袭用前人的陈辞滥调。所以,过去诗歌中习见的语汇、意象,在黄庭坚诗里反而是少见的。他用典,喜欢从一些冷僻的书籍中引用;如果是人们熟悉的,他则尽量用得出人意料。譬如《咏猩猩毛笔》中“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

二 黄庭坚诗歌的句法和结构:拗句与草蛇灰线之妙

黄庭坚对诗的句法和结构有很深的讲究。在句法方面,黄庭坚喜欢多用拗句,这是从杜甫那里学来的,但杜甫还只是偶一为之,黄庭坚则用得很普遍,形成他的特色。

所谓“拗句”,主要在格律诗体中把一句或一联的平仄加以改变,与此同时,也把诗句的语序组织加以改变,使音节和文气不顺畅,这样就有意造成一种不平衡不和谐的效果,犹如书法中生硬屈折的线条,给人的奇峭倔强的感觉。如“故人相见自青眼,新贵即今多黑头”,“自”字应平而仄,“多”字应仄而平;“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皆少年”,“百”字应平而仄,“皆”字应仄而平,这一类句式在黄诗中经常出现。还有像“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平仄虽然合规矩,但“一——三——三”的音步节奏也是很奇兀的。而在全诗的结构上,黄庭坚也多有奇变,有时跳跃,有时反折,很少一路连绵衔接而成的。以往宋诗多有平易流畅、意脉连贯的特点,而黄庭坚有意走一条与之相背的道路。三 黄庭坚的诗歌风格

黄庭坚的诗以讲究法度、刻意求深求异的写作方法,造成了他的瘦硬峭拔的风格,给宋诗带来了一种新的变化。下面是他的《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四 江西诗派

北宋末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于是文坛上有了“江西诗派”这个名称(其实这些人中有一半以上不是江西人,称“江西诗派”主要是因黄庭坚的关系)。这一诗人群体不仅在诗学观点和写作风格上大体一致,而且多数成员也有交游,并产生了重大影响。到宋末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又提出所谓“一祖三宗”之说,即把杜甫算作这一派的祖师,而把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算作三大宗师。江西诗派是宋代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

第二十四讲 陆游

一 陆游所处的时代背景

靖康南渡(1127)之后,南宋偏安一隅,爱国志士皆力图恢复河山。二 陆游诗歌的渊源:从江西入而不从江西出

少学江西:忆在茶山听说诗(学曾几)

陆游早年学诗于曾几,曾几称赞他的诗像吕本中,他自己也很高兴,可见他曾深受江西诗派的影响。少年时代打下了这一烙印,直到他老年也并未完全消除。

中年从军南郑:诗家三昧忽见前

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

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打球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疋; 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 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翦裁妙处非刀尺。

陆游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古人。他有一句名言:“工夫在诗外。”什么是诗外工夫呢?他说:“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这就是说,诗的妙处,来之于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对现实世界的深切感受,而不可能在闭门造车、模拟古人中求得。

三 陆游诗歌的题材与风格

陆游留下的大量诗篇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反映爱国思想情感的作品。这类作品同时由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他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他的悲愤也愈是强烈。这使他的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如下面这两首名作:

关山月

6.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概括文段; 2.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3.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教学重难点】

筛选信息;理解作者对建筑特征的独特论述。【教学过程】 课前音画欣赏:

幻灯片展示中国著名古建筑图片,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一、导入(略)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建筑特征;2.把握课文结构;3.感受传统文化。

三、预习检测

1.字音(略)

2.介绍作者梁思成

四、阅读思考

1.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建筑?

(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

2.句中的“文法”、“词汇”和“文章”分别喻指建筑中的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引导学生从文章中的相应段落找到解释)

文法(第14段):建筑的惯例法式,建筑的风格手法。

词汇(第14段):建筑学上的门、窗、枋、厢房、庭院等。

文章(第15段):建筑

3.欣赏中国建筑,引导学生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展示一:(学生展示特征

一、特征二)

明确:这是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一个是个体建筑

特征,一个是群体建筑特征。

展示二:(学生展示特征

三、特征

四、特征五)

明确:这是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中国建筑的结构

方法,斗拱的作用,举折、举架的作用)。

(多媒体辅助学生了解木材结构和斗拱的作用)

展示三:(学生展示特征

六、特征

七、特征

八、特征九)

明确:这是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介绍屋顶,着色,装饰部件,用材方面的装饰)

(多媒体辅助学生了解屋顶的装饰、建筑的大红着

色、彩绘装饰、脊吻装饰、窗户装饰)

小结说明顺序:

按照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结构方法和外观装饰展开说

明的。

4.(展示四)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中国建筑与中华文化的相关

性。

明确:建筑中的“中庸之道”;建筑中的森严等级(以太

和殿脊吻为例)等。

5.(展示五)西方建筑的特点

6.梁思成先生在文章的第18段“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

间的‘可译性’问

题”,怎么理解“可译性”?

明确:用“语言和文学”为喻,所谓“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五、拓展延伸

阅读材料,畅所欲言:

在强势的城市规划下,摩天大楼像雨季的洪水般涨过了老城南的头顶。南京老城南的躯体正暴露在大锤与推土机之下,拆迁工人们的钢铁机械对准了那些七架梁的木构大宅。死去的雕花门窗散落在倒塌的断壁与碎砖间,粗壮的梁木四处横陈,立向天空的几根残柱像巨型生物的残骸。曾被称为 “画船箫鼓”、“桨声灯影”的十里秦淮河畔,成片的河厅河房皆被夷为平地,只剩下几座省市级文保单位,茕茕孑立于瓦砾中。

思考: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怎样处理好建设新城市和保护古建筑的关系?(学生讨论后发言)明确: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观象。(梁思成)

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凝动的音乐,是永恒的艺术。(梁思成)

六、课文结构(略)

七、课堂小结(内容、结构、语言)

八、当堂检测环节

九、推荐阅读:

梁思成作品:《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7.浅论中国古代建筑与古代哲学 篇七

哲学作为人的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理论,其作用并不在于提供知识,而是主要在于为人类自我发展的需要提供理念思维方式;哲学理论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它作出的结论,而是它可能给出的精神意境。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古文化的智慧和精华,中国古代建筑受到其深刻的影响。回顾历史,人类总是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根基、启发灵感的。影响古代建筑的思想有许多,主要为追求天地人和谐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国古代哲学包括太极一元论、阴阳二元论、五行说和天人合一说等等,都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包括在城市规划、传统民居、单体建筑等多个方面。

中国古代哲学以天、地、人为一个宇宙大系统,追求天地人宇宙万物的和谐合一,以之为最高的理想。为了达到这一理想境界,《老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准则。“天人合一”指的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人的生活理想,而且从根本上成就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始终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的,这一思想给中国古代文化予以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古代建筑一直蕴含着浓郁的哲学思想。例如,中国古代的社会意识认为世界一切事物,无论是有形抑或是无形,都是由阴阳二气和木、火、土、金、水衍生出来的。它对中国古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城市的选址、住宅的取向、墓地的方位等无不渗透这种意识的观念。阴阳五行对中国古代人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制约,同样古代的礼仪也渗透到城市和建筑中来,礼为人用,所以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思想注重“人”这个基点。下面分别从哲学思想对城市规划、传统民居、单体建筑方面的影响作一讨论。

1 阴阳五行学说在规划中的运用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制约着中国古代人的思想和行为。建筑是人类的重大活动之一,自然受到五行的制约。五行说以水、火、木、金、土作为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后来又产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 “木胜火、火胜土、土胜金、金胜水、水胜木”的五行相生相克的观点。

《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中国古代的聚落选址,涉及的因素很多,大多都重视环境的选择。西汉晁错提出在边地建城选址的原则;“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汉书·晁错传》)。

阴阳的观念与地形结合,则水之北、山之南为阳,水之南、山之北为阴;则山为阳(刚),水为阴(柔)。选址应合乎“负阴而抱阳”“阴阳合德,则刚柔有体”,这是总的原则。中国的城市多沿水分布,城址多依山傍水,使城市得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健康发展。这一点与以《管子》为代表的重环境求使用的思想相契合。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广州、西安、洛阳、兰州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规划布局方面,明清紫禁城则是体现阴阳五行思想的典范。

紫禁城分为前朝后寝,即外朝内廷,外朝为阳,用阳数,有五门、三朝;内廷为阴,用阴数,有两宫六寝。两宫为乾清宫和坤宁宫,分别为帝后所居,取名“乾清”“坤宁”以配帝后的性别、身份。两宫之间为交泰殿,指天地之气融合贯通,生育万物,物得大通,故曰泰。“乾清”“坤宁”“交泰”体现天地交泰,阴阳和平之意。

五行学说在紫禁城的规划设计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东华门喻木,西华门喻金,午门喻火,玄武门喻水,三大殿喻中央土,三大殿的三层台阶为一巨大的“土”字,土字的方向面南,与天子面南而坐的方向一致。天子居“土”上,居五行之中央,喻意“得土者得天下”。

2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传统民居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民居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以“风水”理论为基础,讲求人与自然最融洽的存在关系和对话方式,以及存在空间的圆满无缺。如有缺失,则人为补之,表现了对空间位置、方向的刻意追求和对环境缺失的再创造。而“诗”“书”“礼”“乐”不仅为人的存在作了社会教导,为人的行为语言作了规范,使人与人、家与家、家与国的关系处在一种同构、互动的秩序上,而且使作为非建筑师建筑的民居有了一定之规,产生一定的形制。风水语言是关于民居选址、环境、朝向、形态和尺度的基本理论,其实质则是关于人与自然世界及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择基选址讲求觅龙,观砂察水,点穴,使“疝气茂盛,直走近水,近水聚气,凝结为穴”,以达藏风聚气。传统民居大多以风水为据选择建造,不仅反映了风水选址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基本原则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境界,更表达了“天人合一”的“诗意安居”的理想。

中国传统风水术也称“山水之术”,假言于迷信,实质于环境生态美学,它追求一种仁山智水的住居环境,反映了古人的择居环境观。

中国传统建筑布局,讲究中轴对称,均衡有序,严谨规整,北方地区最为明显,而南方的建筑则有所变通。例如四川的建筑因为在山地条件下,原则的运用相当灵活变通,并有创造性的发展。最主要的就是曲轴手法。建筑轴线之曲,宛如游龙,不仅在平面上展开,而且在空间上拓升。不少建筑总体布局依山就势,层层叠叠,随山势自然伸展,建筑各抱地势,但空间变幻无常,既主从相随,又连环有情。

3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单体建筑的影响

对“天人合一”的理想的追求,导致了古人对天地的崇拜。

崇尚天地,尊重自然,对自然资源既合理利用,又积极保护,一直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主要特征。古人形容屋顶如翼,展示于天空,仙人走兽皆为赞天的符号。

中国古建筑的大屋顶,曲线是弯向宇宙空间的,是和大气环境相协同的,是动态的,它的轮廓展示着飘在天空之势。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凹曲屋面的形成,存在一种假说,认为:利于排水——“上尊而宇卑,吐水疾而远”(《考工记·轮人》);利于遮阳采光——“激日昂而纳光”(班固《西都赋》)和利于通风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院子是传统建筑的场景所在。院子的最大特点是靠围合形成内外两种不同的“境”。人们穿过门洞看院里,从院子看院景,从屋里看院子,院是一种多向的内部露天景观,构成一个幽静的天地人合一的小小世外桃源、一种文化化了的小天地。它的顶部被平平的屋脊、墙头树梢和房檐围合着,限定出天空与地面,展示着一种宁静、自省、拥有和遵循天地大律的自我的境界。

真正的艺术皆是从传统中脱胎而来的。建筑是艺术,它给人以美感,美就是和谐与完美。中国建筑传统不是薄薄的《中国建筑史》,也不是简单的“大屋顶”,应该是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深刻了解,是对中国人的生存环境的深刻体验。

我们应该在新的思路上研究继承传统,“延续传统”不是靠已有的文化拥堆而成,不是从艺术遗产中抽绎精华拼接而得,而只能靠沉淀着传统文化精神的艺术家生机勃勃的个人“创造”。同样,中国建筑传统的继承与创造,也只能依靠建筑师的个人创造。

摘要:指出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始终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的,崇尚天地、尊重自然,对自然资源既合理利用,又积极保护一直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主要特征,深入探讨了哲学思想对城市规划、传统民居、单体建筑方面的影响,从而提高人们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认识。

关键词:古建筑,哲学,自然,建筑传统

参考文献

[1]张作合.建筑史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2]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中国古建筑辞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8.中国古代建筑教案 篇八

中式建筑为三段式,在整体上可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在上部屋顶为上,顶又有屋脊,飞沿,斗拱,山墙等,在中部有金柱,廊柱,窗格,门等,下部主要有台阶、台基以及柱顶石等。

屋顶的造型有着极其严格的等级限制,整体上的可以分为庑殿顶、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卷棚顶。在以前庑殿顶是古代建筑中最高的建筑形式,由于它屋顶陡峭,屋檐宽深庄重、气势磅礴浩大,在封建社会是皇权和神权等统治阶级的象征,多用在宫殿、坛庙、重要的门楼等高级别的建筑之中,普通官府、衙役、商铺、民居等是不能用的。

歇山具有前后坡面和左右半坡面;共4个坡型,它相对于庑殿顶底一个等级,不像庑殿顶那般严肃,比较活泼,所以多用于殿堂楼阁等比民宿等级高但又不到皇宫等级的建筑之中。

而硬山顶和悬山顶是最次的等级,多用于普通的民用建筑之中而硬山与悬山的区别就在于硬山两端山墙直接与屋顶相交,悬山顾名思义便是屋顶两端向外伸出山墙之外而悬挑着的屋顶且多用于南方地区。所谓建筑之大美者于穹顶也。

可以说屋顶是整个建筑的标志,屋顶的造型美直接影响到整体建筑的美观程度,当然屋顶除了造型的区别的美以外屋顶之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装饰部分,如果把建筑比作个人,屋顶可就是人的脸了,而屋顶的装饰无异于在人的脸上化妆,这是锦上添花的效果。所以穹顶的装饰是必不可少的,能装饰的地方可就有得谈了,从正脊到垂脊、戗脊、攒尖顶上的宝顶和屋檐边上的瓦当等都是可以装饰的地方,而装饰的内容从各种各样的神仙走兽到福寿纹样,无不透露着建筑师的良苦用心,尤其是广州一带的民居,在屋脊之上镶嵌有各种经典典故,无一不在诉说着一段段故事。

脊兽是由瓦制成的,高级建筑多用琉璃瓦,它的功能最初目的是为了保护木栓和铁钉以及防止漏水和生锈,对脊的连接部起固定和支撑作用。后来脊兽发展出了装饰功能,并代表着等级的意义,不同等级的建筑所安放的脊兽数量和形式都有严格的限制。

正脊常常上安放吻兽或望兽,正脊两端的装饰就有龙吻、鸱尾等装饰,而较矮小的厅堂屋脊则是会采用些哺龙、纹头、雌毛。而这些装饰的运用是有讲究的,由于我国古代建筑是木架结构,容易着火,在五行之中水克火,而龙吻、鸱尾等是龙的形象,龙是生活在海里的神话形象,人们当时把它装饰在屋顶上,其作用有“避火”镇灾之意。除了正脊两端在正脊之上还有一些人物神仙故事也都是人们熟知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人物群像的背景是高低相望的亭台楼阁;整条瓦脊采用连景式组成,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恰似一个巨大的舞台。

在一些重要宫殿上,垂脊以及戗脊上他们的装饰更显得比较统一,大致以跑兽、垂兽、“仙人”为主。其中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另在屋脊边缘处安放仙人走兽。在殿顶翘起的戗脊上安放着仙人和各种小兽,称“戗兽”,其数目与种类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小兽越多,建筑级别越高,常见为9、7、5、3不等但均为奇数。小兽的排列是有寓意的。这些小兽的最前面有个领头的骑凤仙人。其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的第块瓦件。此仙人不计在小兽数目之内。小兽的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其中天马与海马、狻猊与押鱼之位可置换。故宫太和殿为等级最高的古建筑,角脊之上排列着10个小兽。关于小兽前为何有个骑凤仙人有着段传说故事:相传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缗王败北后被追兵紧逼,逃到江边,危急中,遇大鸟。于是,缗王骑上大鸟,渡江而去,化险为夷。古人把它放在建筑脊端,也表示骑凤飞行,逢凶化吉。总之这些小兽具有极强的装饰作用,使古建筑更加宏伟庄重。同时,在结构上稳固了屋脊和瓦垄,是我国古代建筑不可缺少的部分。

总结

上一篇:托马斯阿奎那名言下一篇:采购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