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设备配置管理办法(精选8篇)
1.大型设备配置管理办法 篇一
北
京
市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
实 施 细 则(试行)
北 京 市 卫 生 局
2006年 8 月印发
目录
一 总 则 ………………………………………………… 3 二 配置规划及管理机构 ………………………………… 3 三 配置审批 ……………………………………………… 4 四 使用管理 ……………………………………………… 7 五 监督管理 ……………………………………………… 9 六 附 则 ………………………………………………… 10 七 附 件 ………………………………………………… 11 附件1: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品目(第一批)…………… 12 附件2:新增设备申报材料……………………………… 13 附件3:更新设备申报材料…………………………………15 附件2、3附表………… …………………………17 附件4:医疗机构新购置、报废设备备案表………………19
一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本市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大型医用设备,促进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卫生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卫规财发[2004]474号)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大型医用设备是指列入卫生部管理品目的医用设备,以及尚未列入管理品目、本市区域内首次配置的整套单价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用设备。
第三条 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品目分为甲、乙两类,实行配置规划和配置证制度。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品目分类见附件1。
甲类大型医用设备由卫生部管理,并颁发配置许可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由市卫生局管理,并颁发配置许可证。第四条 配置大型医用设备应适合本市实际、符合设备配置规划原则,充分兼顾技术的先进性、适宜性和可及性,实现区域卫生资源共享,提高设备使用率。
第五条 设立北京市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北京市大型医用设备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
第六条 本细则适用于本市行政辖区内各级各类性质的医疗机构。
二 配置规划及管理机构
第七条 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由卫生部制定。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由管委会制定。第八条 管委会由卫生、发展改革、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质量技术监督等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市卫生局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第九条 专委会负责设备配置的技术评估(专家评审办法另行制定)。专委会由卫生管理、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大型医用设备专业的专家组成。
三 配置审批
第十条 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审批必须遵循依法、规范、透明的原则。配置数量严格按照卫生部批准的我市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的总量进行控制。配置申请经过专家论证后,报市卫生局领导审批。
第十一条 医疗机构须获得《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后,方可购置大型医用设备。
第十二条 市卫生局每年向卫生部报告,并通过北京市卫生信息网()向社会公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审批情况。
第十三条 甲类大型医用设备的新增、更新、报废按卫生部的相关文件执行。
第十四条 新增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需符合以下条件:
1、申请配置大型医用设备的医疗机构必须具备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开设的相应诊疗项目。
2、使用大型医用设备的医师、技师、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持有卫生部颁发的《大型医用设备上岗合格证》。
3、申请配置CT的医疗机构,必须具备常规X线检查设备和相应人员、技术等条件;原则上平均年门急诊量>150000人次或年住院手术量>900人次可提出配置申请;原有同类设备每台年检查人次数≥13800人次,临床病人(除体检)的检查阳性率专科医院≥70%,综合医院≥50%,可申请新增设备。
4、申请配置MRI的医疗机构,原则上应配置和使用CT两年以上;平均年门急诊量>300000人次或年住院手术量>3000人次可提出配置申请;原有同类设备每台年检查人次数≥7800人次,临床病人(除体检)的检查阳性率专科医院≥70%,综合医院≥50%,可申请新增设备。
5、DSA、SPECT、LA新增、更新的配置条件另行制定。
6、新增设备的配置,在同等条件下将优先满足远郊区县、新建大型居民区的新建医疗机构中门、急诊量、住院手术量最高机构的申请。
7、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项目、新建国际性医疗合作项目等新增、更新设备的配置条件另行制定。
8、三级医疗机构配置CT、MRI,可选装临床研究型、临床实用型、临床应用型三种机型;二级医疗机构选择临床实用型或临床应用型。
9、配置大型医用设备必须具备适宜的房屋、水电、防护、环保等相应的基础设施。
10、一级医疗机构不再新增、更新任何五种乙类设备。对已有的乙类设备如果连续两年检查阳性率<50%,将强制停止 5 使用。
新增设备申报材料见附件2。
第十五条 更新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需符合以下条件:
1、已取得《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的设备接近或超过使用寿命,或性能指标明显下降。
2、原则上原有设备每台年检查人次数在专家建议合理使用量范围,CT:1840-13800之间;MRI:1040-7800之间,并且临床病人(除体检)的检查阳性率专科医院≥70%,综合医院≥50%,可更新设备。
具有《大型医用设备临时配置许可证》的设备到期报废,不得更新。
更新设备申报材料见附件3。第十六条 配置大型医用设备程序:
一、甲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审批
医疗机构直接向北京市卫生局提出申请,经市卫生局审核后报卫生部审批(申报材料见附件2、3)。从正式申请受理之日起,市卫生局审核时限为30个工作日;卫生部审批时限为60个工作日。
二、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审批
1、三级医疗机构直接向市卫生局提出申请,申请材料报市卫生局审批。
2、二级医疗机构直接向辖区(县)卫生局提出申请,区县卫生局对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审查合格后,将申请材料和 审查意见一并交市卫生局审批。审查时限为30个工作日。
3、市卫生局根据《北京市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配置计划,经专家论证,对申请人条件进行横向综合比较、评价后做出配置许可决定。
市卫生局审批时限为60个工作日。对符合条件的,发给《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印制);对不符合条件的,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十七条 报废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需具备以下条件:
1、国家主管部门发布淘汰的仪器设备品目及种类;
2、未达到国家计量标准,又无法校正修复者;
3、严重污染环境,不能安全运转或可能危及人身安全和人 体健康,又无法维修或无改造价值者;
4、超过使用寿命,性能指标明显下降又无法修复者。第十八条 报废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须报市卫生局,报废设备备案表见附件4。
第十九条 拟报废的乙类设备尚未达到报废程度的处理:
1、在本院降级使用(用于科研或其他)至报废;
2、经协商由厂家作价收回;
3、调拨转让给其他医疗机构,必须报市卫生局备案;接收该设备的医疗机构须根据本规定办理配置审批许可后,方可接受。
四 使用管理
第二十条 配置大型医用设备的医疗机构须设置仪器设备 管理职能部门,建立由主管院长、设备科(处)长、技术人员组成的三级管理结构。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
第二十一条 大型医用设备上岗人员(医师、技师、工程技术人员等)必须参加卫生部认可的岗位培训,取得相应的上岗资质。
第二十二条 所购置大型医用设备必须具有国家颁发的生产或进口注册证;政府拨款资助的设备采购必须按规定实行政府采购。
第二十三条 新购置的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须经由市卫生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可的有资质单位对其使用质量、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验收,达到计(剂)量准确,安全防护、性能指标合格后方可投入临床使用。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取得了许可配置资格的批复文件后,应在设备到货安装后30日内,将所购置的甲、乙类设备名称、型号等信息报至市卫生局(新购置设备备案表见附件4)。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要加强大型医用设备日常使用管理,保证设备的良好维护,进行定期检测和自查。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应用事件要及时向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和市卫生局报告。
第二十六条 严禁医疗机构购置进口二手大型医用设备。严禁使用国家已公布的淘汰机型。购置其他医疗机构更新替换下来的大型医用设备,必须按本细则规定办理配置审批。
第二十七条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甲、乙类大型医用设备 检查治疗收费项目,须按价格主管部门制定的检查治疗收费标准执行。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
五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 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和使用由市卫生、发展改革、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质量技术监督、税务等政府相关部门监管。
第二十九条 市卫生局对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使用、上岗人员取得资质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对大型医用设备操作规范情况、应用质量的安全、有效、防护进行监督和评审。
区(县)卫生局负责辖区内二级医疗机构申请配置、更新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申请材料的形式审查。
第三十条 卫生行政监督部门负责对以下情况进行监督执法:
1、擅自购置、使用大型医用设备的医疗机构,责令其停止使用、封存设备。价格主管部门有权没收其所获取的相应检查治疗收入,并处以相应收入5倍以下的罚款。处理情况通过媒体公布。
2、使用淘汰机型和不合格的大型医用设备的医疗机构,封存该设备,吊销其《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责令其停业整顿;价格主管部门有权没收其获取的相应检查治疗收入,并处以5倍以下的罚款。
3、聘用不具备资质的人员操作、使用大型医用设备的医疗机构,责令其停止使用、封存其大型医用设备,并吊销《大型 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
第三十一条 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负责对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时的收费价格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二条 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负责对政府拨款资助的大型医用设备购置的资金、投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未经批准配置的大型医用设备,不得安排资金。
第三十三条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北京市卫生信息网()向社会公布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审批结果,对未取得《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大型医用设备临时配置许可证》的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检查/治疗费用不予报销。
第三十四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对医疗机构使用的大型医用设备计量检定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未检定而使用的依法查处。
第三十五条 具有《大型医用设备临时配置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其相应设备的诊疗收入按营利性机构纳税,税务部门按照相关规定收缴。
六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本辖区内中国人民解放军、及武警部队所属医疗机构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和使用实行归口管理。
第三十七条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大型医用设备临时配置许可证》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印制。乙类设备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大型医用设备临时配置许可证》由 市卫生局统一填制。
第三十八条 审批受理地点:市卫生局中环广场办事大厅(宣武区枣林前街70号)。
第三十九条 本细则由北京市卫生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 本细则自2006年10月1日起实施。2002年4月27日年北京市卫生局下发的《北京市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审批程序相关规定》(京卫药械字【2002】16号)同时废止。
七 附 件
附件1: 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品目(第一批)附件2: 新增设备申报材料 附件3: 更新设备申报材料
附件4: 医疗机构新购置、报废设备备案表
2.大型设备配置管理办法 篇二
大型医用设备是一类重要的卫生资源,是解决医疗卫生领域民生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新医改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利用管理呈现“机遇与挑战并存,矛盾与发展同在”的形势,这些必须引起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层的足够重视。
1 外部政策环境的变迁
1.1 新医改政策的影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均提出,公立医院大型设备购置由政府“买单”。因此,政府必然从严控制设备配置,实施更加严格、更为科学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发挥卫生资源综合效益。
1.2 医保制度的推进和医保覆盖率的提升
新的医保制度的推行和医保覆盖率的提升,必然会释放长期受高昂医疗费用压抑的那部分群众的医疗需求,给群众看病就医带来实惠和便利,有效减轻城乡居民个人医药费用负担。患者对应用医疗设备检查的治疗服务需求将大幅度上升,这与政府对设备的严控政策存在矛盾。
1.3 医保异地结算,保险关系转移政策的推行
医保异地就医结算机制的建立,以及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将使保险关系能够较顺利地转移,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利。患者流动性的增强将给大型医用设备的科学配置带来不确定因素,卫生行政部门规划大型医用设备区域配置量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1.4“看病贵”问题依然严重,大型设备的管理层面临的社会压力很大
最近十多年来,我国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和使用出现了许多的问题,社会意见很大。由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收费高,部分医院存在诱导需求现象,增加了患者的负担,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看病贵”问题。科技含量高的医疗器械设备,由于价格昂贵、维修费用高昂,加之回扣等问题,总费用极其庞大,医院和社会都承受很大压力。
2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面临的难题
2.1 卫生部“阶梯配置政策”,准入标准更严格
卫生部发布的《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阶梯配置指导意见(2009-2011年)》(卫办规财发[2009]182号)明确要求医疗机构配置大型医用设备机型应当根据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医疗技术水平、服务量、学科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等因素按阶梯逐级有序对应配置。因此,大型医用设备医疗机构配置准入条件将进一步提高,准入标准变得更加严格。
2.2 交通条件改善,人口流动性大增,设备配置量测算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通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人民群众的出行和外出看病就医变得更加便利,人口的流动性也大大增加,患者可以更加自由和便利地选择不同的医疗机构就诊,大型医用设备面向的服务人群和区域的不确定性加大。而以往我们的设备配置都是建立在区域服务人口相对固定、患者一般就近选择医院就诊的假设基础之上的。随着人口的加速流动,卫生行政部门预测大型医用设备区域配置数量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2.3 大型医用设备采购“重洋轻中”,存在身份歧视
现如今,医疗机构购置的大型医用设备中,国外品牌占了绝大多数,尤其是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三级医疗机构中,国外进口大型医用设备几乎垄断了全部市场。加之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大型医用设备的产业化、国产化进程较为缓慢,只有少数几个知名厂家,医疗机构在采购大型医用设备中普遍“重洋轻中”,存在明显的“身份”歧视。
2.4 大型医用设备的共建共享机制创建难
目前,出于追求自身利益的考虑,医疗机构的大型设备均归一家机构所有并独立使用。医院各自为阵,相互竞争。医疗机构对建立大型医用设备共建共享机制不感兴趣,缺乏实施动力[1],加之建立共建共享机制还缺乏各方面的配套措施和政策细则[2],没有成熟机制,缺乏有效的执行,建立检治中心也可能会使就医程序复杂,不利于危重、急诊病人。医疗机构对建立区域性的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中心不理解[3,4]。
3 大型医用设备使用管理的困境
3.1 过度医疗,滥用设备的趋势日益严重
患者在医院接受检查治疗是一个被动消费的过程,在经济利益趋动下,个别医院鼓励医生多开检查单,导致不少可以通过常规物理检查诊断的病理现象,非要仪器诊断,加重了患者负担。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过多,超出合理检查治疗的资源需求,医院则通过过度检查治疗将配置成本转嫁给患者,自己无需承担不合理资源配置的成本代价。
3.2 部分设备超负荷运转,“人歇机不歇”,存在安全隐患
有些医疗机构由于门急诊量大,一方面为了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缓解就医难、看病难的矛盾,另一方面为了尽快收回购置和维修大型设备的成本,就采取了“人歇机器不歇”的办法,人和机器都处在超负荷工作的状态,设备利用的强度明显增强,有的设备甚至超负荷运转,从而出现利用过度的情况。这样不但会影响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还会对设备的性能造成损害,缩减设备的使用年限,而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对患者造成更大的伤害。
3.3 部分医疗机构的设备使用率严重偏低
有研究表明,全国各类大型医用设备的使用率均未达到理想效率的水平,总体上处于“吃不饱”状态[5,6]。从部分地区所做的设备使用效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CT和MRI大型医用设备的总体利用效率严重偏低,还存在较大的潜力,资源浪费显而易见[7,8]。
3.4 存在诱导需求和道德损害现象,难以计算出大型医疗设备的真实需求量
由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利用中存在着诱导需求的现象以及道德损害问题[9],所以在研究居民对大型医用设备需求时,需要将这部分不必要的需求剔除,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需求量。而事实上,真正剔除这部分不必要的需求非常困难,无法以人群真实需求为依据配置设备资源,致使难以计算出大型医疗设备的真实需求量,难以准确地为各地市配置合理的数量。另外,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大型医用检查设备之间在疾病谱上存在交叉变动,某种疾病往往可以利用多种检查设备来确诊,也影响了估算大型医疗设备的真实需求量。
4 大型医用设备管理体制改革的挑战
4.1 设备管理制度体系日趋完善
长期以来,医疗机构竞相购置大型医用设备,国家为了合理配置大型医用设备,规范设备的使用管理,避免重复配置、配置过度,特别制订了《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卫规财发[2004]474号),以期使大型医用设备管理逐步进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4.2 对违规装备的处罚力度日趋严厉,但各地宽严有别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违规装备大型医用设备处理的意见》(卫办规财发[2008]220号)政策的出台,显示我国加大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杜绝违规装备大型医用设备现象、维护安全稳定的医疗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的决心。但在各省级卫生管理部门的层面,目前发现的问题是,各地对违规装备的处罚宽严有别,缺乏统一的标准。
4.3 配置规划面临增量控制与实际需求增大之间的压力
据了解,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规划年内(2011年)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增量配置控制在总增长率10.0%左右(即年均增长率约3.0%左右[2]。而实际的大型医用设备年均增长率远高于这个水平,客观自然增长率与规划增长率之间形成了较大矛盾,从直观上判断,规划时所遇到的设备增量控制压力无疑是很大的。
如何在新的形势与挑战下做好大型医用设备的宏观配置与管理工作,笔者认为,管理层和决策者需重视和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重点问题:科学测算,实现总量控制目标,从源头上遏制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混乱状态;严格准入,实现地区和机构的均衡配置,抑制资源浪费,避免重复配置;配置适度前瞻,以应对随医保覆盖率上升后日益增加的服务需求和日益增加的人口流动性及日益加剧的老龄化;创新机制,建立设备共享的平台,实现检查结果互认,减轻患者负担;深入监督,强化日常管理,确保设备使用的安全,防范过度依赖仪器的趋势;从严处罚,加大打击违规配置和使用大型设备行为的力度,减少医疗诱导需求;强化保障机制,解决规划执行和落实难的问题。
摘要:本文分析新医改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利用管理面临一些新的形势和挑战,如外部政策环境的变迁、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面临的难题、大型医用设备使用管理的困境、大型医用设备管理体制改革的挑战等问题,以期引起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层对此问题的重视。
关键词:大型医用设备,设备配置,医疗设备管理
参考文献
[1]赵自林.切实把卫生规划财务工作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赵自林司长在全国卫生规划财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节选)[J].卫生经济研究,2006,(1):4-5.
[2]匡莉,张心明,张文燕,等.广东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现状调查和相关政策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7,(2):36-38.
[3]朱平华,王前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经济,2010,(4):33-36.
[4]张晋华.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现状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9,(20):631-632.
[5]雷海潮,毛阿燕.全国大型医用设备技术效率分析[J].医疗装备,2002,(1):17-20.
[6]朱平华,李晓鹏.广西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现状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11):112-113.
[7]毛阿燕,雷海潮.我国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及管理发展状况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5,(4):3-7.
[8]尤良.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与使用管理的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09,(9):41-42.
3.大型设备配置管理办法 篇三
关键词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教学改革、工作任务、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3.07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组建计算机网络和管理维护计算机网络方面的职业能力、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本文就《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改革实践进行探讨。
一、课程体系改革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聘请企业行业中的高级技术人员共同进行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分析在人才培养中所具备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确定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即培养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组建和管理维护方面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内容体系设计教学目标、构建学习情境、制定课程标准设计教师工作页。具体来说就是按照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进行岗位工作内容分析归纳出专业岗位的行动领域提出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目标从专业的职业能力出发重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适度、够用的原则以现场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项目构建教学情境使教、学、做相结合课堂、实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从专业的职业能力出发重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我们依据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培养带动知识学习的思路《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安排了校园网规划设计、校园网汇聚层与核心层间的互联、局校园网VLAN划分与配置、教学楼汇聚层ACL配置等7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按其工作过程又分为3个学习情境。项目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整体再到系统的原则按照真实的工作过程进行教学。重点突出工作任务与所需相关知识技能的密切联系强调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标准的相关性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为题的能力、协作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在对《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进行体系构建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的同时根据我系现有的实验实训条件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根据《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与现场实际紧密结合、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我们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将职业能力转化为教学目标在教、学、做一体化学习环境中完成。新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了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开放型实现了学习过程和实际工作过程的一致性学习环境以实际工作环境的一致性成为具有高职鲜明特色的课程采用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是一门与现场结合相当紧密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规划设计交换式校园网项目时我们学院网络为案例供学生来做需求分析及技术施工。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完成网络配置的专业技能。 2.现场教学 为了使学生在能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我们在教学项目中安排了参观学校校园网络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由网络中心的老师讲解校园网络各种网络服务器性能特点所用的网络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入侵检测设备等网络设备的性能特点和应用学习了网络工程综合布线等知识。通过现场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真实感觉增强了学生参与网络从事工程建设的信心。 3.实际操作法 这是教学方法在本课程中用的较多。近几年我们对计算机网络模拟实训室进行了扩充和完善目前该实训室拥有4组锐捷网络设备每一组包含4台路由器和2台二层交换机和2台三层交换机另有网络防火墙和无线网络等设备有计算机24台该实训室和综合布线实验室有6组模拟墙供学生实践操作基本能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鉴于此我们对本课程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改革采用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因此本课程的7个教学项目中所涉及的校园网的组建、汇聚层与核心层间的互联等都能进行实际操作。这种依靠真实设备来进行学习网络集成与管理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对设备的认知能力熟悉了网络集成中各种技术配置与管理方法。 在教学手段上广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网络实训室配备有多媒体投影仪本课程运用了PPT课件、packet tracer模拟软件等手段组织课程教学。 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先进教学手段加大了教学信息量提高了直观性对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和提高学习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
四、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本课程采取职业能力评价和职业素养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包括两个方面1. 过程化的考核方式。 内容设计上采用课堂问答、实践操作等形式记录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成就。本课程对实践性要求和能力培养要求高在学习项目完成的过程中进行考核。过程化考核成绩占课程综合成绩的比例是40%。 2.综合项目考核 综合项目考核是对学生项目完成情况的综合考核,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要充分考虑项目的综合性、规范性,要设计好项目内容,保证考试知识点的覆盖性。综合项目考核成绩占课程综合成绩的比例是60%。
五、总结
总之《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实践构建了基于工作工程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及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与探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国锋等.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2009.9
[2] 张国锋等.“ 计算机网络集成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http://www.doc88.com/p-650530360447.html
[3] CEAC信息化培训认证管理办公室 .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
[4] 余明辉等.中小型網络组建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1
4.大型设备配置管理办法 篇四
第一部分 CT配置基本标准
一、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
(一)综合性医疗机构床位60张以上,或年门急诊量>15万;专科医疗机构床位30张以上,年门急诊量>10万。
(二)医疗机构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临床科室,具有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等医技科室。
(三)放射科人员、设备配备齐全。至少有1名从事CT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至少有2名取得CT上岗资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四)医疗机构经济运行状况良好,资金有保障。
(五)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健全,具有全面的医疗质量管理方案。
(六)符合卫生、环保等部门有关要求。
二、公立医疗机构
(一)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 1.医疗机构规模:
配置临床实用型CT:必须有完善的内科、外科及相关临床科室,具有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等医技科室。年门急诊量>8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2万人次。
配置临床科研型、科学研究型CT:必须有完善的内科、外科及相关临床科室,具有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等医技科室,至少有1个省部级及以上重点专科。年门急诊量>12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 2.5万人次。
2.医疗机构科研能力:
配置临床实用型CT:近3年相关科室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不少于3项;发表论文不少于10篇(其中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不少于5篇)。具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
配置临床科研型、科学研究型CT:近3年来相关科室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不少于4项;发表论文不少于15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5篇)。具有省部级二等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
3.放射科人员资质:
配置临床实用型CT:至少有3名从事CT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含硕士学历医师1名。至少有5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配置临床科研型、科学研究型CT:至少有5名从事CT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含博士学历医师1名。至少有5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其中1名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
以上人员均须具备CT上岗资质。
4.医疗机构经济运行状况良好,资金有保障。
5.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健全,具有全面的医疗质量管理方案。6.符合卫生、环保等部门有关要求。
(二)三级专科医疗机构 1.医疗机构规模: 配置临床实用型CT:具有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等医技科室,年门急诊量>30万人次。
配置临床科研型、科学研究型CT:年门急诊量>50万人次。至少有1个省部级及以上重点专科。
2.科研能力:参照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要求。3.放射科人员资质:
配置临床实用型CT:至少有2名从事CT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含硕士学历医师1名。至少有3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配置临床科研型、科学研究型CT:至少有3名从事CT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含硕士学历医师1名。至少有3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包括1名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
以上人员均须具备CT上岗资质。
(三)二级医疗机构
1.医疗机构应具有一定的临床规模,其临床各科应具有较高的水平,有完善的内科、外科及相关临床科室,具有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等医技科室,年门急诊量>3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8000人次,年手术人次数>2000例。
2.人员资质:
至少有1名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和3名主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含具有硕士学历医师1名。至少有1名具有中级职 称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以上人员均须具备CT上岗资质,不包括回聘、兼职和顾问。配置第一台CT可根据其地理位置、专科特点等适当放宽要求。一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诊所不配置CT。
三、配置CT数量要求
(一)配置第1台CT的医疗机构应符合上述基本标准。
(二)配置第2台CT的医疗机构应为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年门急诊量>8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2万人次,年手术人次数>5000例。或原CT年检查量>25000例,或单机日检查量>100例。
(三)配置第3台CT的医疗机构应为三级甲等教学医院。年门急诊量>15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3万人次,年手术人次数>8000例。或原CT年检查量>40000例,或单机日检查量>100例。
(四)配置第4台CT及以上的医疗机构,年门急诊量>30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4万人次,年手术人次数>16000例。或原CT年检查量>80000例。配置4台以上者,单机日检查量必须>100例。
(五)专科医疗机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业务指标要求适当放宽。
第二部分 MRI配置基本标准
一、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
(一)综合性医疗机构床位60张以上,或年门急诊量>15万;专科医疗机构床位30张以上,年门急诊量>10万。
(二)医疗机构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临床科室,具有麻醉科、放射 科、超声科、病理科等临床医技科室。
(三)放射科人员、设备配备齐全。至少有1名从事MRI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至少有2名取得MRI上岗资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四)医疗机构经济运行状况良好,资金有保障。
(五)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健全,具有全面的医疗质量管理方案。
(六)符合卫生、环保等部门有关要求。
二、公立医疗机构
(一)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 1.医疗机构规模:
配置临床实用型MRI:必须有完善的内科、外科、麻醉科及相关临床科室,具有放射科、超声科、病理科等医技科室。年门急诊量>8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2万人次,年手术人次数>3000例。已装备CT的医疗机构其CT年检查量>12000例,阳性率>50%。
配置临床科研型、科学研究型MRI:必须有完善的内科、外科、麻醉科及相关临床科室,具有放射科、超声科、病理科等医技科室,至少有1个省部级及以上重点专科。年门急诊量>12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2.5万人次,年手术人次数>4000例。
2.科研能力:
配置临床实用型MRI:近3年来相关科室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不少于3项;发表论文不少于15篇(其中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不少于5篇)。具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配置临床科研型、科学研究型MRI:近3年来相关科室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不少于5项;发表论文不少于20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8篇)。至少有2项省部级二等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
3.放射科人员资质:
配置临床实用型MRI:至少有4名从事CT或MRI工作5年以上的医师,其中至少有1名从事MRI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含博士学历医师1名。至少有3名取得MRI上岗资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配置临床科研型、科学研究型MRI:至少有2名从事MRI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含博士学历医师1名。至少有3名取得MRI上岗资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其中1名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
以上人员均须具备医学影像上岗资质。4.医疗机构经济运行状况良好,资金有保障。
5.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健全,具有全面的医疗质量管理方案。6.符合卫生、环保等部门有关要求。
(二)三级专科医疗机构 1.医疗机构规模、水平:
配置临床实用型MRI:具有麻醉科、放射科、超声科、病理科等临床医技科室,年门急诊量>30万人次。
配置临床科研型、科学研究型MRI:年门急诊量>50万人次。至少有1个省部级及以上重点专科。2.科研能力:参考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要求。3.放射科人员资质:
配置临床实用型MRI:至少有3名从事CT或MRI工作5年以上的医师,其中至少有1名从事MRI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含博士学历医师1名。至少有2名取得MRI上岗资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配置临床科研型、科学研究型MRI:至少有2名从事MRI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含博士学历医师1名。至少有2名取得MRI上岗资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其中1名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
以上人员均须具备医学影像上岗资质。
(三)二级甲等医疗机构
1.医疗机构应具有一定的临床规模,其临床各科应具有较高的水平,有完善的内科、外科、麻醉科及相关临床科室,具有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等医技科室,年门急诊量>4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8000人次,年手术人次数>2000例。已装备CT的医院其CT年检查量>12000例,阳性率>50%。
2.放射科人员资质:
配置临床实用型MRI:至少有2名从事CT或MRI工作5年以上的医师,其中至少有1名从事MRI工作3年以上并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含博士学历医师1名。至少有2名取得MRI上岗资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临床科研型、科学研究型MRI:至少有1名从事MRI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含博士学历医师1名。至少有2名取得MRI上岗资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其中1名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
以上人员均须具备医学影像上岗资质,不包括回聘、兼职和顾问。二级乙等医疗机构、一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诊所不配置MRI。
三、配置MRI数量要求
(一)配置第1台MRI的医疗机构应符合上述基本标准。
(二)配置第2台MRI的医疗机构年门急诊量>12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2万人次,年手术人次数>6000例。原MRI年检查量>10000例,单机日检查量>50例。
(三)配置第3台MRI的医疗机构应为三级甲等教学医院,年门急诊量>15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3万人次,年手术人次数>12000例。原MRI年检查量>15000例,单机日检查量>50例。
(四)配置第4台MRI及以上的医疗机构,年门急诊量>30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4万人次,年手术人次数>16000例。原MRI年检查量>20000例。配置4台以上者,单机日检查量必须>50例。
(五)专科医疗机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业务指标要求适当放宽。
第三部分 DSA配置基本要求
一、配置DSA的医疗机构应为二级甲等及以上医疗机构,并已 取得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相应诊疗技术准入。一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诊所不配置DSA。为支持社会办医的发展,业务量、床位设置达到一定规模,具有专科特色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可申请配置DSA。
二、申请配置DSA设备的医疗机构应具有一定的临床规模,其临床各科应具有较高的水平,有完善的神经科、心脏科、介入科或肿瘤科等临床科室,同时应具有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麻醉科等临床医技科室。三级乙等以上的专科医疗机构也可配备,但至少应具有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麻醉科等临床医技科室。
三、放射科至少有2名具有5年以上DSA工作经验的医师,其中至少有1名从事DSA介入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至少有2名取得DSA上岗资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上述所有人员不包括回聘、兼职和顾问。
四、配置第1台DSA的医疗机构,年门急诊量>4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8000人次,年手术人次数>2000例。
五、配置第2台DSA的医疗机构应为二级甲等及以上医疗机构,年门急诊量>8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2万人次,年手术人次数>6000例。或原DSA年检查量>2500例,或单机日检查量>10例。
六、配置3台DSA及以上的医疗机构,年门急诊量>20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4万人次,年手术人次数>16000例。或原DSA年检查量>5000例。配置三台以上者,单机日检查量必须>12例,或冠脉介入单机日诊治量>30例。
七、专科医疗机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业务指标要求适当放宽。
第四部分 LA配置基本标准
一、本市二级甲等及以上或相应规模医疗机构可申请配置LA,二级乙等、一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诊所暂不配置LA。为支持社会办医的发展,业务量、床位设置达到一定规模,具有专科特色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可申请配置LA。
二、申请配置LA设备的医疗机构应具有一定的临床规模,其临床各科应具有较高的水平,有完善的外科、放射科、病理科、肿瘤科等临床医技科室,符合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开设的放射治疗诊疗项目,并设置独立的放疗科,原则上要求设有床位。
三、放疗科至少有2名医师、3名技师和1名物理师。科室负责人应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放射治疗医师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医师执业证书》,并符合执业地点、执业类别和执业范围的要求。所有业务人员必须接受岗位培训,具有《放射人员工作证》,并取得《大型医用设备(LA)上岗合格证》。上述所有人员不包括回聘、兼职和顾问。
四、配置第1台LA的医疗机构,年门急诊量>4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8000人次,年手术人次数>2000例。
配置第2台LA及以上的医疗机构,原LA日治疗量>50例,医务人员按比例增加。
五、配备CT模拟定位机、剂量验证系统、治疗计划系统等设备。
六、对于具有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或博士学位授予点的单位,可以增加主要用于临床科研为主的加速器设备配置。
七、专科医疗机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业务指标要求适当放宽。
第五部分 SPECT配置基本标准
一、本市二级及以上或相应规模的医疗机构可申请配置SPECT,一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诊所暂不配置SPECT。为支持社会办医的发展,业务量、床位设置达到一定规模,具有专科特色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可申请配置SPECT。
二、医疗机构应有独立设置的核医学科,并具有一定的临床规模,其临床各科应具有较高的水平。医疗机构原则上应有心内科、肿瘤科、内分泌科、消化内科、泌尿外科等临床科室(专科医疗机构除外)。
三、核医学科至少有3名专职医师或技师,并配有熟悉放射性药物的医师或药师。科室负责人应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有核医学工作经历并接受相应培训;所有业务人员必须接受SPECT岗位技能培训,取得相应资质或培训证书。上述所有人员不包括回聘、兼职和顾问。
四、医疗机构应配有助理工程师或经培训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设备维护保养和基本修理。
五、SPECT用房及其辅助用房,必须达到安全防护及环保等相应部门检查的审核标准,并取得相应的合格证。
六、如上述各类人员和条件尚未达到要求,应先上报切实可行的 调配计划。申请配置单位应在领取《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前人员到位,并通过系统培训,取得相应证书。
七、配置第1台SPECT的医疗机构,年门急诊量>4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8000人次,年手术人次数>2000例,或年门急诊量>40万人次;
八、配置第2台SPECT的医疗机构,单机年检查量>3000例;至少有5名具有核医学上岗资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其中1名具有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九、配置第3台SPECT的医疗机构应为三级医院,单机年检查量>3000例;至少有8名具有核医学上岗资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其中1名为硕士生导师。
十、配置第4台SPECT及以上的医疗机构应为三级甲等教学医院,单机年检查量>3000例,至少有10名具有核医学上岗资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其中1名为博士生导师。
十一、专科医疗机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业务指标要求适当放宽。
第六部分 乙类设备阶梯配置标准
大型医用设备阶梯分型为科学研究型、临床科研型和临床实用型。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功能定位、医疗技术水平、服务量、学科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等因素按阶梯逐级有序对应配置适宜机型。本标准适用范围为本市公立医疗机构申请新增、更新配置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一、科学研究型
科学研究型指同类设备中的尖端设备,主要用于领先科学研究和临床新技术开发。
配置标准:科学研究型原则上配置在本市科研、临床水平居于前列的三级甲等综合或特定专科医院。医疗机构的相关学科是上海临床医学中心、近三年相关学科曾获省部级科研二等奖以上、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上的研究工作。
二、临床科研型
临床科研型指同类设备中能满足特定临床和研究工作需要的先进设备。
配置标准:临床科研型原则上配置在本市临床、科研水平处于领先的三级甲等医疗机构,以及相关学科临床和科研水平达到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同等水平的医疗机构。配置医疗机构近三年相关学科曾获省部级科研三等奖以上、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承担上海市科(教)委重点项目及以上的研究工作或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
三、临床实用型
临床实用型指同类设备中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临床上广泛应用,性价比较高的设备。
配置标准:临床实用型原则上配置在二级医疗机构,以及首次配置该类设备的医疗机构。
四、具体分型
(一)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1.科学研究型:128排及以上、双源CT和能谱成像CT。2.临床科研型:64排及以下。3.临床实用型:16排及以下。(二)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1.科学研究型:3.0T及以上。2.临床科研型:1.5T。3.临床实用型:1.0T及以下。(三)医用直线加速器(LA)1.科学研究型:容积调强(旋转调强)放疗设备。2.临床科研型:图像引导放疗设备、调强放疗设备。
5.USB设备配置简介 篇五
一个USB设备可以有几种配置。比如,一个最大需求200mA电流的设备和一个总线供电的LJSB设备相连时,它只能获得100mA电流。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设备就不被支持,主机软件也不会激活这个设备。为了避免出现这个情况,设备的设计者可以提供一种可选的配置,把设备对总线电流量的要求减少到100mA(当然,应采取措施保证在100mA时也能工作,比如,关闭某些功能)。
一个USB设备可以有几个接口。比如,USB数字电话有两个接口:音频接口(发送器和接收器)和人机接口(拨号装置)。又如,CD-ROM有三个接口:音频接口、视频接口和大容量存储接口。在USB系统中,一个接口实现一种功能。也可反过来说,设备中具有某种独立功能的部分构成一个接口。
端点的概念在前面已经提到,端点是主机和设备之间通信流的终点。比如,设备的一个输出寄存器就是一个输出端点。一个设备可以有多个端点,而端点总是属于某个接口的,这是因为端点是根据接口的需要设置的,一个接口可以有多个端点,
认识了USB设备的逻辑构成,就可以扫描一下USB设备的描述符。在USB系统中,设备的描述符包括:
①设备描述符:每个设备有一个设备描述符,它包含了设备的一般信息,并且标出了一个设备所支持的可能的配置的数量(一个或几个)。此外,它还包含了缺省通信管道(端点0)的信息。
②配置描述符:一个设备对它所支持的每一种配置都有一个配置描述符。它包括关于配置的一般信息,并且定义了当使用这些配置时的接口数量。
③接口描述符:提供了关于接口的一般信息,也指出了特定的接口所支持设备类。此外,它还指出了该接口进行通信时所使用的端点描述符的数量。
④端点描述符:一个端点描述符定义了一个通信点。端点描述符包含了一些信息,例如,端点支持的传输类型(指块传输、中断传输、等时传输和控制传输)以及支持的最高传输速率。
⑤字符串描述符:可选的描述符,由UNICODE(统一字符编码标准,用16位二进制数表示一个字符)字符串组成。它提供了那些可显示出来供人们读取的信息。可以为制造商、产品、序列号、配置和接口等定义字符串描述符。例如,为某个接口定义一个字符串描述符,并在接口描述符中设置指向该字符串描述符的指针。这样,可显示出与这个接口有关的说明信息。
⑥设备类定义描述符:可用来定义新的设备类,以便在标准设备类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功能。
6.大型设备配置管理办法 篇六
(一)必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相应诊疗项目。
(二)医疗机构购置设备前,必须拥有经过培训从事操作和诊断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各一名以上;且持有经全国统一考试获得的相应设备上岗资格。
(三)必须具备适宜的房屋、水电等相应基础设施及相应的防护、环保等实施方案。配置直线加速器等设备还须具有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一、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配置基本要求
(一)县级以上综合性医院或相应规模医院可申请配置CT;除经济发达地区规模和条件达到二级医院标准的镇级医院(卫生院)外,原则上县级以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暂不配置CT;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部、诊所不配置CT。为支持社会办医,业务量和床位设置达到一定规模的民营医院、专科特色明显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可申请配置CT。
(二)申请配置CT设备的医院应具有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的临床规模,其临床各科应具有较高的水平,具有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等基础科室。三级以上的专科医院配备CT,必须具有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等基础科室。
(三)申请配置CT的医疗机构,其放射科至少有2名中级以上职称的放射专业执业医师,1名主管技师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上述人员不包括回聘、兼职和顾问。
(四)放射科将要从事CT工作的高级职称医师须有1年以上CT工作或进修经历;中级职称医师须有半年以上CT进修经历。申报时其放射科至少有1名取得CT上岗资格证书的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并具有初级计算机应用和初级英语的合格证。
(五)申请配置第1台CT设备的基本条件:
部、省、地级市属医院:开放床位数500张(中医医院400张)以上、年门急诊量>35万人次,年出院病人数>9600人次,年手术人次数>4000人次。
县级综合性医院:开放床位数150张以上、年门急诊量>20万人次,年出院病人数>5100人次,年手术人次数>1800人次。
镇级医院(卫生院):开放床位数120张以上、年门急诊量>20万人次,年出院病人数>4500人次,年手术人次数>1500人次或年B超检查人次>8000人次。
肿瘤、骨伤科或心血管等专科医院:开放床位数100张以上、病床使用率>80%,年出院病人数>3000人次。
(六)申请配置第2台CT设备的医院应为二级甲等以上综合性医院,年门急诊量>6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10000人次,年手术人数>5000例。或第一台CT年检查量>25000例,或单机每日超过90例。
(七)申请配置第3台或3台以上CT设备的医院必须是三级甲等综合教学医院。年门急诊量>15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25000人次,年手术量>10000例。或前2台CT年检查量>40000例,或双机每日超过150例。
(八)16排及以上CT原则上限于三级医疗机构配置;64排及以上CT限于三级甲等、并有博士培训点、国家级研究项目的医疗机构配置。
(九)民营医疗机构业务指标要求适当放宽。
(十)严禁配置二手CT和国家已公布的淘汰机型。
二、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配置基本要求
(一)县级以上综合性医院或相应规模医院可申请配置MRI,县级以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部、诊所暂不配置MRI。为支持社会办医的发展,业务量和床位设置达到一定规模的民办医院、专科特色明显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可申请配置MRI。
(二)申请配置MRI设备的医院应具有一定的临床规模,其临床各科应具有较高的水平。医院必须有神经科、心脏科、普外科、消化科、骨科、泌尿外科等科室,具有完备的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超声科、麻醉科等基础科室。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可申请配备,但至少应具有完备的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麻醉科等基础科室。
(三)放射科应具有相应的专业人员,至少有2名高级职称和3名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放射专业人员,并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具有主管技师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2名以上。上述人员不包括回聘、兼职和顾问。
(四)放射科将要从事MRI工作的高级职称医师须从事CT工作经历2年以上并有半年以上MRI工作或进修经历。中级职称医师须有半年以上MRI进修经历。申报时放射科至少有2名将要从事MRI操作的技术人员,且具有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和MRI上岗资格证书。上述人员同时须有初级计算机应用和初级英语的合格证。
(五)申请配置第1台MRI设备的基本条件:
部、省、地级市属医院:开放床位数500张(中医医院400张)以上、年门急诊量>60万人次;年出院人次>20000人次;年手术人次>7300人次。
县级综合性医院:开放床位数300张以上、年门急诊量>20万人次;年出院人次>9900人次;年手术人次>3500例或年B超检查人次>16000人次。
肿瘤医院或心血管等专科医院:开放床位数150张、病床使用率>80%,年出院病人数>3000人次。
已装备CT的医院申请配置MRI,其CT年检查人次>12000例,阳性率>50%。
(六)申请配置第2台MRI设备的医院应为三级综合性医院,年门急诊量>8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18000人次。年出院人数>18000人次,年手术人数>6000例。或第1台MRI年检查量>6500例,或单机每日超过25例。
(七)申请配置第3台或3台以上MRI设备的医院必须是三级甲等教学医院。年出院人数>20000人次,年门急诊量>100万人次。年手术量>10000例。或前2台MRI年检查量>12000例,或双机每日超过50例。
(八)配置研究型MRI(3.0T及以上)的单位必须是博士培养点,并有省部级以上的研究项目。
(九)民营医疗机构业务指标要求适当放宽。
(十)严禁配置二手MRI和国家已公布的淘汰机型。
三、800毫安以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配置基本要求
(一)DSA定义:功率50kw以上或最大输出电流800mA以上;图像分辨率512×512以上;采集速度每秒25帧以上。
(二)三级综合性医院或相应规模医院可申请配置DSA,地级市以下医院暂不配置DSA,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诊所不配置DSA。为支持社会办医的发展,业务量和床位设置达到一定规模的民办医院、专科特色明显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可申请配置DSA。
(三)申请配置DSA设备的医院应具有一定的临床规模,其临床各科应具有较高的水平。医院应有比较完善的神经科、心脏科、介入科或肿瘤科等科室,同时应具有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麻醉科等基础科室。三级乙等以上的专科医院也可配备,但至少应具有放射
科、检验科、病理科、麻醉科等基础科室。
(四)放射科应具有相应的专业人员,至少有1名高级职称和3名中级或以上职称的放射专业人员,并具有执业医师资格。上述人员不包括回聘、兼职和顾问。
(五)放射科将要从事DSA工作的高级职称医师须有1年以上DSA工作或进修经历。中级职称医师须有半年以上DSA进修经历。申报时放射科至少有2名将要从事DSA操作的技术人员,且具有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和DSA上岗资格证书或国家规定的相关操作资格证书。
(六)申请配置第1台DSA设备的基本条件:
综合性医院:开放床位数500张以上、年门急诊量>30万人次,年出院人次>8000人次,年手术人次>1000例。
肿瘤医院或心血管等专科医院:开放床位数100张以上、病床使用率>80%,年出院病人数>2000人次。
(七)申请配置第2台DSA设备的医院应为三级甲等以上医院,年门急诊量>60万人次以上,年出院人数>10000人次,年手术人数>5000例。或第1台DSA年检查量>2500例,或单机每日超过10例。申请配置第3台及3台以上DSA设备的医院,其业务指标要求依此类推。
(八)民营医疗机构业务指标要求适当放宽。
(九)严禁配置二手DSA和国家已公布的淘汰机型。
四、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LA)配置基本要求
(一)三级综合性医院或相应规模医院可申请配置LA,地级市以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诊所暂不配置LA。为支持社会办医的发展,业务量和床位设置达到三级规模和水平的民办医院、专科特色明显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可申请配置LA。
(二)申请配置LA设备的医院应具有一定的临床规模,其临床各科应具有较高的水平。医院必须有完善的影像诊断科、病理科、外科和化疗科等基础科室,符合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开设的放射治疗诊疗项目。医院必须具备适宜开展放射治疗业务的房屋、水电、辐射防护、环保等相应基础设施。
(三)放射治疗科由医师、物理师和放疗技师组成。放疗科负责人应由从事3年以上临床放疗实践的副高级(含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所有从事放射治疗业务的医师应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并符合执业地点、执业类别和执业范围的要求。必须接受岗位培训,具备《放射人员工作证》,并取得《大型医用设备(LA)上岗合格证》。物理师应具备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必须接受岗位培训,具备《放射人员工作证》,并取得《大型医用设备(LA)上岗合格证》。放疗技师应具备中等医技专科以上学历,必须接受岗位培训,具备《放射人员工作证》,并取得《大型医用设备(LA)上岗合格证》。上述所有人员不包括回聘、兼职和顾问。
申请配置LA的单位,在获得《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前,各类从业人员必须到位。
(四)医用直线加速器必须达到计(剂)量准确,安全防护和性能指标合格后方可使用。除此之外,必须配置模拟定位机或CT模拟定位机、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放射剂量仪等辅助设施,缺一不可。
(五)申请配置第1台LA设备的基本条件:
综合性医院:开放床位数500张以上、年门急诊量>50万人次,年出院人次>20000人次,年手术人次>9000例。
肿瘤医院或心血管等专科医院:开放床位数200张以上、病床使用率>80%,年出院病
人数>2000人次。
(六)申请配置第2台LA的医院,其原有的设备必须满足每年每台医用直线加速器治疗的病人数>500例。申请配置2台以上的以此病例数类推。
(七)民营医疗机构业务指标要求适当放宽。
(八)严禁配置二手LA和国家已公布的淘汰机型。
五、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配置基本要求
(一)三级综合性医院或相应规模医院可申请配置SPECT,地级市以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诊所暂不配置SPECT。为支持社会办医的发展,学科水平相对较高、专科特色相对明显的民办医院和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可申请装备SPECT。
(二)申请配置SPECT设备的医院应具有一定的临床规模,其临床各科应具有较高的水平。医院原则上应有相应的心、脑、肿瘤、内分泌、消化、泌尿、血液等科室(专科医院除外),并有开展核医学相关工作三年以上的基础或积累。
(三)核医学科具有相应的专业人员,科室业务负责人应由从事核医学工作5年以上、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并配有熟悉放射性药物的医师或药师;所有业务人员必须接受SPECT岗位技能培训,取得相应资质或培训证书。上述人员同时须有初级计算机应用和初级英语的合格证。
(四)核医学科应配有助理工程师或经培训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设备维护保养和基本修理。
(五)SPECT用房及其辅助用房,必须达到安全防护及环保的相应部门检查审核标准,并取得相应的合格证。
(六)如上述各类人员和条件尚未达到要求,应先上报切实可行的调配计划。申请配置单位应在领取《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前人员到位,并通过系统培训,取得相应证书;
(七)申请配置第1台SPECT的基本条件:
综合性医院:开放床位数500张以上、年门急诊量>50万人次,年出院人次>20000人次,年手术人次>10000例。
肿瘤医院或心血管等专科医院:开放床位数100张以上、病床使用率>80%,年出院病人数>2000人次。
(八)申请配置第2台SPECT医疗机构原机年检查量>2000人次,或承担较多干部保健业务的医院年检查量>1500人次;申请配置3台及以上医疗机构原机年检查量>4000人次,或年心脏检查量>1500人次。
(九)民营医疗机构业务指标要求适当放宽。
7.大型设备配置管理办法 篇七
1 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配置
近年来, 我国公路工程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 同时在进行公路建设时, 机械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机械设备在公路工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 施工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合理的机械设备, 并加强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 从而有效地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缩短工程施工工期, 减轻施工人员工作量, 全面降低工程造价, 提高公路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下面从机械设备的自身条件和型号选择两方面, 分析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配置。
1.1 机械设备的自身条件
在制造公路工程机械设备时, 用到的科技含量会对设备的综合性能造成很大的影响, 因此, 采购人员在选购施工机械设备时, 要有良好的机械设备管理意识, 避免盲目的购买机械设备, 从而对公路施工造成影响。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 机械的完好率、工作性能、维护管理效果等都会对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造成影响, 这就要求采购人员在购买机械设备过程中, 对机械设备的完好率、综合性能等进行认真的检查, 并且要多家对比, 选择质量良好、价格便宜的工程机械设备, 从而为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保障。
1.2 机械设备的型号选择
由于公路工程机械设备有不同的型号, 并且不同型号的机械设备其作业范围存在一定的差异, 如果在作业过程中, 超出了机械设备的作业范围, 就会造成机械设备资源浪费, 从而增大施工成本, 因此, 在进行公路工程施工时, 必须根据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现场条件以及机械设备自身的特点, 选择合适型号的机械设备, 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由于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配套机械化施工在很多时候要求配合作业, 而不是单机操作, 因此, 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 不仅要选择合适型号的机械设备, 还要工程的具体情况, 合理的搭配单项工程, 避免出现机械设备资源浪费的现象。例如施工单位在进行沥青路面施工时, 如果没有将拌合设备和运输设备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就会对沥青路面的正常施工造成影响, 甚至会影响到路面的平整度, 从而降低工程施工质量。
2 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维护管理措施
2.1 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措施
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质量对其正常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因此, 施工单位在进行公路工程施工时, 必须加大对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力度, 从而为工程的顺利施工提供保障。施工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 建立完善的机械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制度, 并且机械设备维护保养制度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身上, 确保机械设备的维护质量, 施工单位还要根据机械化设备的运行情况, 制定合理的维护检修计划, 定期对所有的工程机械设备进行维护检修, 确保工程机械设备时刻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对于一些容易出现故障、利用率比较高的工程机械设备, 施工单位要做好设备跟踪诊断工作, 发现机械设备存在异常现象后, 要及时停止机械化设备的运行, 组织检修人员对机械设备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 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尽快恢复机械设备的稳定运行, 避免设备故障对施工造成影响。
很多情况下, 公路工程机械设备故障是由于设备润滑不好造成的, 因此, 在日常施工中, 要特别注重对机械设备进行润滑保护, 从而有效地降低机械设备零件的磨损, 降低机械设备故障发生率。为确保公路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质量, 施工单位还要根据机械设备的具体情况, 选择合理的润滑剂, 并且要在润滑机械化设备前, 对润滑剂的质量进行检查, 如果发现润滑剂质量不合格, 要及时更换。
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 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是难以避免的, 对于一些小的故障, 施工单位经常会忽略, 导致这些小故障引起比较大的故障, 从而对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 最终对施工的顺利进行造成影响, 因此, 在进行工程机械设备维护保养时, 要特别注重处理设备的小故障, 避免出现设备带病作业的现象, 最终引起机械设备重大故障, 这样不仅会对公路工程的正常施工造成影响, 还很有可能造成机械设备报废, 造成资源损失。
施工单位要根据工程机械设备的运行情况, 制定相应的预防性检修方案, 在机械设备发生故障前, 进行故障隐患处理, 确保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施工单位对工程机械设备进行检修时, 要选择先进的技术对其进行检测, 这样能有效地节省机械设备故障维修时间和维修费用。
2.2 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
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质量对及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 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 施工单位要加大对机械设备的管理力度, 确保工程机械设备的稳定运行。施工单位要做好工程机械设备组织工作, 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 建立完善的机械设备管理体系, 根据工程各个环节所需的机械设备种类及设备数量, 编制合理的设备管理方案, 从而为公路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施工单位要推行工程机械设备包机责任制, 将设备管理人的自身利益同设备管理质量联系在一起, 从而有效地激发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确保设备管理人员能严格的按照相关规范进行设备维护管理。设备管理人员还要加大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 如果发现施工人员有违规操作的现象, 要及时纠正过来, 对于情节严重的现象, 管理人员要根据相关管理制度, 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 只有保证机械设备的合理使用, 才能为公路工程的施工安全提供保障。
由于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 要注重对操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 并且要强化操作人员的理论水平, 确保操作人员熟悉工程机械设备的原理、组成、性能, 避免操作人员操作不合理引起设备故障。
3 总结
机械设备的配置和维护管理对公路工程施工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 施工单位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理的机械设备, 并安排专业的工作人员对机械设备进行管理, 确保工程机械设备的稳定运行, 从而为公路工程的顺利施工提供保障。
摘要:近年来, 我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 公路工程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 为有效地提高公路工程的施工效率, 越来越多的机械设备应用在公路工程中, 在进行公路工程施工时, 施工单位必须根据实际情况, 合理的配置施工机械设备, 并加大对机械设备的维护管理力度, 确保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稳定运行。文章重点分析了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配置, 并提出了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维护管理措施。
关键词:机械设备,配置,维护管理
参考文献
[1]方振营.试论公路工程中机械设备的配置及维护管理[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03) :141-142.
8.大型设备配置管理办法 篇八
摘 要:本文结合作者所在学校专业教育一体化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适应LED行业的高级技能人才,根据LED封装工艺流程,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优化一体化教学设备配置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LED封装 教学实践 优化教学设备
中国是半导体照明(LED)封装大国。2012年,我国LED封装产业规模达到320亿元。2012年年12月,全国有LED规模企业达到5000家,其中封装企业1000家,从业人员达到目前的200多万人。而2014年,我国LED产业规模为3507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LED外延芯片市场规模138亿元,占比3.91%;LED封装市场规模517亿元,占比14.74%;LED应用市场规模2852亿元,占比81.32%。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LED 封装基地。
2012年3月13日,“广东省半导体照明(LED)职业研发应用基地”在惠州市技师学院挂牌,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半导体照明行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因为珠三角地区LED封装企业数量超过了全国的三分之二。依照职业研发基地的任务要求,笔者对LED封装职业与相关的行业龙头企业,如惠州CREE光电、LG伊偌特等公司的人才职业能力需求与待遇结构进行了调研。
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笔者在专业教育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就如何培养LED产业的高级技能人才进行了大胆探索,就如何设计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内容、设备配置、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质量评价等许多方面积累了创新思路。下面就LED封装专业高级班的教学内容设计与设备配置,谈谈笔者学校的做法。
一、LED封装工艺流程与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在LED照明产业链中,封装技术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上游生产的LED 芯片必须封装成LED灯珠器件,才能制成各种照明产品。
1.LED封装工艺流程
LED封装形式有Lamp直插式、SMD式、hi-power LED功率型、COB板载芯片封装、集成封装等形式。不同封装形式的LED,其应用场合也不同。因功率型封装的LED主要应用在照明中,故将功率型LED封装作为高级工的教学内容,最符合产业的实际。
功率型LED封装工艺流程,主要由固晶、固晶封烤、焊线、荧光粉涂布、荧光粉烘烤、透镜安装或灌胶成型、胶体封烤、切脚、测试、包装等组成。
对于功率型LED封装工艺,可以选择一种典型结构,比如仿流明结构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因为工艺流程大同小异,在有差异的地方要进行比较分析,使得学生能够通过一种LED封装结构的生产,来加深理解其他结构。
2.确定LED封装教学模块
按照工艺流程和工位涉及的主要设备,进行整体设计学习,共提炼出六个一体化学习模块。六个模块分别是LED封装基础相关知识与芯片检测技能训练、LED固晶设备相关知识与技能操作训练、焊线设备相关知识与技能训练、点胶工序相关知识与技能训练、封胶工序相关知识与技能训练、分光工序、包装相关知识与技能训练。
3.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1)分好小组,明确学习任务。以上六个一体化教学的模块,仅仅是企业需要的必备知识和技能,但现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还包含职业道德、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改善能力、沟通能力、基本的管理能力等。为了达到以上目的,采用项目教学法,每个班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接受一项指定的技能操作训练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每个项目小组有一位小组长,安排学校的实训工厂给每一组配一位实训指导师傅,小组的所有任务包括项目推进计划制订、设备操作指南、SOP作业指导书制作、项目完成后实习总结。实习总结包含小组计划与分工,小组所碰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对生产、质量、工艺、设备、安全管理的理解等。以上项目小组的所有任务要求,在老师规定期限内完成,小组可以协商,老师予以适当的指导和规范,实习结束后教师会对小组长和成员给予评价和考核。
这里设计的六个项目教学过程,一定要注重小组长的计划、协调、组织、沟通、管理能力,以及成员的配合能力的培养。每个成员要积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并在观摩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重要模块加强训练。LED封装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高,在进行具体的内容设计时,要考虑如下因素:培养对象的差异性问题,需要针对高级工的技能要求和与中级工的差别来取舍;企业与生产线设备的差异性问题,在工业化的现代工厂,有规模的LED封装企业可能有几十、上百条封装生产线,有自动化、半自动化、手工生产设备的组合,在一条生产线中,不同设备操作的难度有差异;LED封装生产线设备操作难易问题,一般的设备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学生掌握主要的生产操作要领需要一周左右时间,而固晶机、焊线机这一类设备掌握操作要领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在安排教学时,重要的固晶机、焊线机模块要加强训练。在操作实训教学中,对固晶机技能操作学习的重点有,光学照相、取晶三点、置晶三点、顶针高度、点胶高度、取晶高度、置晶高度、材料路径、芯片路径等调试内容,以及设备的编程、设备的维护与简单故障处理内容。焊线机技能操作重点学习内容有,开关机程序、工件夹具与料盒、进出料盒凹槽、示教焊接位置、芯片参考系统、引线操作点、示教焊线、矩阵焊线、编辑焊接、瓷嘴与EFO校准、USG与十字准线校准等参数的设置,以及对穿金线、切线、削球、单片试做、首件测试、金球球形与焊点形状检测、拉力大小测试等内容要进行专题训练。
(3)结合企业实际,增加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学习制作SOP和设备操作指南,目的是为了解决各个工厂设备选型的差异化问题,学生们学会了制作SOP以及设备操作指南的方法,也就学会了企业需要的一项关键技能——ISO工艺文件制作与设备操作步骤分解方法。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设备操作技能学习六个模块可以按照学期任务进行调整,即每个小组并不需要全部学完六个模块的操作,重点是要掌握设备操作指南制作与SOP制作的要领,以及关键设备操作技能。
(4)总结环节规范化。在实训结束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每个总结报告必须涵盖小组成员的生产、质量、工艺、设备、安全管理、团队合作、问题发现与改善等内容,目的就是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深化校企合作,优化一体化教学设备配置
1.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解决一体化教学生产线建设的资金问题
学生要学习好LED封装技能,应该有相应的实训设备,但完整的LED封装生产线价格不菲,因此一般职业院校望而止步。笔者学院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当地政府对LED产业的扶植政策,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可以解决学院内生产线的建设问题。
2.优化一体化教学生产线设备的配置
有了资金,如何配置适合产教研的生产线?笔者学院的做法是,一方面要考虑工厂的需要,第二方面要考虑教学成本需要,第三还要考虑设备的通用性与专业性。
目前,半导体照明市场以大功率LED为主,故培养学生的设备也应该以大功率LED生产线为主。学院的大功率LED生产线配置了固晶机、焊线机、显微镜、烘烤机、封胶机、搅拌脱泡机、点胶机、分选机、编带机、光电综合测试、荧光补粉测试、盖透镜机、压边机等设备。
固晶机与焊线机是设备关键,也是投资一条大功率生产线的主要资金所在。固晶机是一个光、机、电一体化的设备,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通过历次的技术改进与优化后,目前国产固晶机完全能满足实际生产需要。焊线机是LED封装生产中关键工序的设备,对产品可靠性影响最大,封装企业一般使用进口设备。
固晶机与焊线机以国外的ASM公司、K&S公司技术最成熟,是封装生产线采购的首选品牌。国产厂商主要有深圳市新益昌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深圳市大族光电设备有限公司、深圳市翠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等。
生产线中的显微镜、光电综合测试、荧光补粉测试等检测设备在技术上已经很成熟,因此可以按照资金支付能力来选择,一般中小企业选择国产化的检测设备较多,因此推荐使用国内的设备,如深圳市大族光电、杭州中为光电、杭州远方等品牌,都可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生产线中所用的烘烤机、封胶机、搅拌脱泡机、点胶机、分选机、编带机、盖透镜机、压边机等设备,已经实现国产化,其性价比已可与国外同类设备比拟。
3.深化校企合作,既出产品又出人才
有了LED封装生产线,如何开展产教研工作?因为LED封装生产线设备自动化程度高、产能高,单独一条大功率线一个月材料费多达几百万,一般院校不可能承担起LED封装工厂运营的高额费用。笔者学院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层次,将LED封装企业引进学院,办教学工厂,解决了这一瓶颈问题。引进的企业负责生产线正常运作的各项工作与费用,包括生产管理、材料采购等,学生定期到教学工厂进行零距离实训,老师与教学工厂的师傅一起指导培养学生,开展产教研工作,既出产品,又出人才。
LED封装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也是国家与地方的紧缺专业,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设备的选型,进行专业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才能更快更好地培养专业的高技能人才,促进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
【大型设备配置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医院大型设备审计制度06-26
大型设备通用吊装方案10-12
大型办公设备租赁合同06-21
大型机械设备维修申请范文09-07
大型活动后勤管理方案10-03
大型汽车集团外来人员进出公司管理办法10-09
大型国有企业公司对外接待工作管理办法08-22
山西省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办法09-07
厦门经济特区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09-04
车辆设备管理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