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2024-08-25

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论文(精选9篇)

1.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一

留守儿童品德教育工作计划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我校留守儿童具体情况,为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留守儿童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留守儿童品德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的努力。现制定我校留守儿童品德教育工作计划如下:

一、转变家长观念,达成教育共识。

(一)、品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成功建筑是孩子未来走向成功的奠基石之一。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普遍重视和强调孩子的智力发展,而相对忽视孩子的非智力发展,很多家长一味追求孩子学了多少知识,忽略了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关爱,与人合作等良好品德的教育。为了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我们计划组织开展了几期的家长学校活动,分别针对初中阶段“教什么”“如何教”开展专题讨论。我们将发动家长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将自己的看法以书面的形式展示在家长园地中,家长之间互相传阅,然后,将家长的观点进行归纳,分别找出观点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家长代表,引导他们在家长学校活动中向大家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大家进行充分的交流。逐步树立一种符合时代发展和留守儿童需求的正确观念。

(二)、针对家长在留守儿童品德教育方面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和一些普遍存在的留守儿童品德现象,如《如何学会谦让》、《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和感恩的心》等问题,开展专题讨论,促使留守儿童家长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化。

二、建立德育辅导制度,加强留守儿童教育。

(一)、为留守儿童配备指定辅导员,模拟家庭教育的模式,开展“一对一”的辅导,填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建立辅导队伍,落实辅导责任。辅导员分二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责任辅导员,由留守儿童的家长或其他监护人担任,第二层次是专职辅导员,由任课老师、少先队辅导员、法制副校长等人负责,学校每个班级配备一名专职德育辅导员。专职辅导员每两个月与所负责的学生深入交谈至少一次,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重点掌握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当面指出并鼓励其改正。指定辅导员责任更重,对留守儿童的言行时刻留意,做到在生活上关怀、学习上关心、思想上关注、情感上关爱,每半个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以上,让其感到有家庭和社会的温暖。

(二)、运用研究成果,开展针对辅导。总结出留守儿童存在的五种常见心理,即孤独心理、逆反心理、厌学心理、逃避现实心理、“破罐破摔”心理,把这五种心理的日常表现和最佳预防、纠正方法写成文字资料,印发给全体辅导员,让德育辅导员针对学生不同的行为、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开展辅导。具体活动项目:

1、谈心活动。谈心必须按期进行,为保证效果,德育辅导员开展每次谈心都要认真作记录,既记录学生的优点,也记录学生的不足,还要记载学生的变化过程。辅导员的记录定期送给学校,由各学校汇总掌握学生的大体趋势,反过来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指导。

2、沟通活动。每学期开学时,由学校给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发一封公开信,公开信的内容是请学生家长(或监护人)与学校一道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落实家庭教育的责任。对留守儿童在发公开信时,把指定辅导员的姓名、联系方式一并告知家长(或监护人),以便双方联系沟通。每学期结束,学校再给每个家长发一封信,信的内容是由辅导员对学生的操行进行评定,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辅导员在信上签名以示负责。配备指定辅导员的,由指定辅导员负责落实信函内容。

3、家校联系活动。指定辅导员每季度与他们至少沟通一次,每学期家访至少一次,与家长或(监护人)经常沟通,及时掌握留守儿童在学校和家庭的情况,共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

4、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内学校组织一两次社会实践活动,指定辅导员尽可能与所负责的留守儿童一起参加,增加指定辅导员与所负责学生在一起相处和交流的时间。要求留守儿童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煮饭、洗碗、洗衣服等,从小培育小孩的劳动意识和其他优良品质,防止隔代管教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溺爱孩子,留守儿童的实际监护人对其在家劳动情况定期反馈给指定辅导员,以便更好地落实社会实践活动。

三、开展各种主题德育活动,培育留守儿童的感恩之心。

(一)、针对我校“留守儿童”中存在亲情缺失和家教缺位等问题,我校计划在“留守儿童”中开展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教育活动。活动主要通过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座谈会,引导孩子通过信件、电话、网络等方式向父母汇报在家在校情况,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交流,理解、感恩父母;充分利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之机,开展“亲子活动”、“我为爸妈露一手”、“今天我当家”等活动拉近孩子与父母的情感,加深因时空距离而冲淡的两代亲情;开展留守儿童“感激社会关爱之恩、感激父母养育之恩、感激同学帮助之恩”等感恩教育征文、演讲比赛活动。

(二)、以班级为主体,召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和讨论会。召开主题班会,推荐优秀的“感恩教育”的主题班会在全校集中展示,并把优秀班会的录像在校园网上上展示。召开讨论会,讨论哪些行为是感恩的行为,如:认真听课、爱护财物、珍惜粮食、注意节约、关心同学、尊敬长辈、、、、、、等等。

(三)、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演讲比赛形式,使学生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至关至爱。以“学雷锋活动”为载体定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此活动由政教处组织各班级负责开展。

(三)、通过倡导学生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活动,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

我们全体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通过开展各种主题德育活动,多管齐下,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培育留守儿童的感恩之心、进取之心、文明之心。宣传、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留守儿童,为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把我校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做好

2016年6月

2.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二

关键词:留守儿童,道德,教育

留守儿童, 就是在农村地区, 父母双方或单方因在外务工而把子女交由父母中另外一方或长辈寄养的儿童。随着我国农村务工人数的增多, 大量的儿童留守在农村,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一亿八千万留守儿童, 他们缺少父母关爱和有效监护, 俨然成为我国底层社会的一个缩影。重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 无疑是我国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这关乎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未来。

1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现状

1.1 道德认识不清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内涵的理解和掌握, 并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判断。从小加强对道德的认识不仅可以明辨是非, 还能塑造儿童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对儿童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在现实中, 农村留守儿童价值观和道德观扭曲,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甚嚣尘上。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 无法对子女进行监护教育, 只能给孩子多留一些零花钱, 但令家长们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些零花钱已然变为孩子炫耀攀比的资本。

1.2 缺乏情感呵护

情感呵护对留守儿童道德观的形成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 良好的道德呵护有助于调节儿童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促进其良好人格的发展。在农村, 留守儿童不仅缺少父母关爱, 更缺少和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无法得到父母的支持与帮助。据调查,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偏低, 厌学情绪普遍存在, 同时又得不到教师的足够关爱, 再加上与同学们相处不当, 最终导致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冷漠、自私、自卑和敏感等, 不愿多与同学接触。

1.3 道德行为异常

道德行为就是在自身道德观念的影响下呈现出来的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活动, 是衡量道德观念水平高低的试金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可见道德行为不仅关乎整个社会, 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自身的幸福与否。对于留守儿童来说, 他们还处在成长阶段, 自我管理能力差, 只能依赖于长辈监护, 然而由于留守儿童缺少有效看护, 极易染上不良恶习, 有的儿童上学迟到早退、谎话连篇、寻衅打架和沉迷网吧, 更为严重的是, 这些儿童常常纠集在一起, 相互壮胆, 抢劫同学, 给周边地区带来了极为严重的恶劣影响。

2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下滑成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大批农村务工人员远离家乡, 带着梦想, 怀揣激情, 积极投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之中。但由于种种原因, 其子女无法随迁, 只能留在亲戚家寄养, 这就形成了隔代教育、同辈教育和自我教育, 最终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落后, 留守儿童道德滑坡等一系列问题。

2.1 隔代教育问题严重

据有关资料显示, 在农村有78%的留守儿童由祖辈和长辈监护, 他们年岁偏大, 文化知识水平偏低, 溺爱严重, 很难对留守儿童进行系统化的教育, 再加上错误的管教方式, 往往形成儿童懦弱胆小、古怪孤僻的性格。人在童年时期, 双亲对子女的影响至关重要, 缺少父母关爱的儿童很容易产生被抛弃的感觉, 从而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此外, 在如今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中, 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产生变化, 某些在老一辈眼中视为正确的思想观念未必在年轻人心中站得住脚, 随之产生教育观念偏差, 进而激起儿童抵触心理最后导致疏远父母、引发家庭矛盾等一系列问题。

2.2 学校教育质量偏低

首先, 在农村教育资源普遍匮乏, 学校硬件设施简陋, 师资力量薄弱且流动性大, 教学管理混乱, 加之农村学风淡薄, 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为本来就难以为继的乡村学校雪上加霜。其次, 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往往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德育的培养, 或者是把德育和智育割裂开来, 流于形式, 疲于应付。再次, 农村教师素质普遍偏低, 有的教师缺乏相应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 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学生甚至挖苦学生, 这不仅有悖师德还会严重挫伤学生自尊心, 给儿童们的幼小心灵蒙上阴影。

2.3 儿童法律保护意识不健全

首先, 留守儿童法律保护制度不健全。我国针对未成年儿童的法律主要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但缺少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的法律制度。另外, 我国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维权意识普遍薄弱, 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导致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事件屡见不鲜。其次, 配套政策不完善。尽管我们国家多次出台相应政策, 但还是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需要, 这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农民工的就业保障和随迁子女入学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再次, 社会关注度不够。社会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慈善帮助, 建立社会救助机制, 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公益项目, 为原本孤独的心灵建起一座爱的港湾。

3 解决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对策

3.1 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每个人从降生开始就存在并存活于不同的环境中, 面对不同的教育和生活环境, 会使各个儿童形成不同的成长原创性。儿童的生长发育离不开父母的悉心关照, 温暖的家庭能够保证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家长要强化自身对孩子的关爱思想, 要爱护并正确教育子女, 父母的关爱是确保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 要尽量创造最好的条件保证孩子的健康发育。父母要认识到自身对子女的监护责任, 不断完善自身为人父母的思想和行为。此外还应提高家长素质, 优化教养方式。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强化家长或儿童监护人的综合素质, 是保证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朝良好方向发展的关键, 家长的品行会对孩子的素质和行为起到模范作用。所以,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 要有一定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 要可以凭借自身的力量对孩子实行正确的教导, 同时要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 对其不良思想予以指正。所以说, 留守儿童的家长要尽量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文化水平高、思想素质高、个人水平高、品行好、习惯好的亲戚进行监管,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个人素质不足给孩子带来的教育缺失。在教育方式和技巧方面, 父母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内心情感, 坚决避免粗鲁地打骂孩子的错误教育方法。虽然留守儿童的家长和孩子不在同一个地区, 但是和孩子频繁的沟通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家庭教育的权威性使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学校的教育, 这样, 家长和孩子的沟通除了要对孩子的生活和物质基础进行了解之外, 还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和学习情况。最主要的是要重视观察孩子的情感变化, 及时解决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让孩子切实感受到来自家长的关怀, 最大程度地减少孩子离开父母的孤独和无助的感觉。再有, 父母要尽自己的所能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 保证孩子在日常生活的培养熏陶中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质。

3.2 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时间是最多的, 学校要竭尽所能为学生创建最温馨的生活学习环境, 学校要完善自己的方方面面的建设, 从全方位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学校方面可以从教师设计、走廊布置、办公室装修和学生宿舍多个地方体现出浓厚的人文气息, 以此影响学生的个人修养形成。学校要以学生本身为教育出发点, 构建文明和谐的教育环境, 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最温暖的另一个家。

3.2.1 构建和谐气氛。

教书育人是学校和教师的职责所在, 教书是形式, 育人是根本。教师除了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之外, 还要有足够的人格修养和品德素质层次做出为人师表的楷模, 教师要时刻关怀学生, 用无私的心关心学生的成长。教师要文明执教, 通过文明的语言、恰当的举止对学生的思想行动进行熏陶, 保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确保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 教师要尽量试着理解学生, 和学生之间构建平等理解的关心, 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留守学生和普通学生相比, 存在较大的问题, 教师应该要重视和留守儿童的沟通, 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 让留守儿童在学校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3.2.2 构建平安校园。

要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构建联系制度, 完善学校的安全制度, 强化安全防范工作, 学校可以邀请交警队、派出所和消防队等单位定期到学校进行演讲, 向学生宣传安全知识。这些演讲和报告能够帮助学生增加安全防范意识, 让学生主动高兴的走进学校, 平安健康的回到家中。学校的安全建设需要从身边小事做起, 要组织开展争做文明学生的活动, 以此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再有, 学校方面要增加家访的次数, 特别要增加对问题学生的关心, 教师要经常到留守儿童家中进行走访, 随时和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 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状况, 帮助学生解决其面临的各种困难。学校方面要通过细致的关怀, 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 使其健康成长。

3.2.3 要开展快乐活动。

这方面主要是保证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要在快乐的环境下和学生沟通交流, 充分构建并融合品德教育的开展。学校方面可以组织开展一些“手拉手、心连心的互帮互助活动”, 也可以开展一些“留守儿童文艺汇演”等提升广大学生凝聚力的活动。另外学校方面可以创办一些主要描写留守儿童生活, 表达留守儿童新生的校刊校报, 引导留守儿童通过这样的活动平台, 展示自己的才能, 提升个人能力。

3.3 改进学校道德教育模式

3.3.1 要树立德智教育双重发展的教育理念。

学校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重视德智教育双重发展的教学理念, 改变传统应试教育重视成绩、轻视道德培养的教育方法, 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融入符合社会发展观念的道德素质标准对学生进行培养, 要在学习生活中的细小环节上对学生展开教育, 补充家庭教育的缺失。

3.3.2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

教育最关键的问题是要体现人生命的价值, 儿童的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关键内容, 更是学校教育最本质的要求体现。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需要更多的亲情补偿, 可以通过心理教育的方法弥补留守儿童的心里缺失和心理需要。所以, 在日常生活中学校的老师要和学生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要尊重并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 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动态, 一旦学生遇到困难挫折,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劝导, 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帮助学生排解思想难题, 带领学生解决心理疑惑, 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3.3.3 提升教育质量, 完善教学方法。

农村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照顾和关爱, 要从细微之处关心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要从改善并强化现有的教学方法入手提升教育水平, 让学生在班级中感受到温馨的家的感觉[4]。再有要提升现有中小学教师的个人素质水平和教学能力, 保证其可以通过个人的教学能力带领学生健康成长, 要让其随时检查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 及时发现教学不足和缺陷, 并且给学生以帮助和支持。除了这些方面以外学校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 组织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为学生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 对留守儿童进行完整全面的心理教育, 解决其心理问题。

3.3.4 构建领导机构, 成立“留守儿童管理办公室”。

学校要设定留守儿童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工作, 校领导要带头重视这方面的管理工作, 对留守儿童实行统一的领导和管理, 重视对学生学习和思想方面的教育, 确保所有工作都能落实到实处。学校领导办公室和教导处要将各自的职能任务结合到一起, 互相配合, 综合协调沟通, 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切实做好关心关怀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项工作。

3.3.5 构建留守儿童应急机制。

学校要在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之间制定详细的联系方法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突发事件能够在第一时间联系监护人和学生家长, 保证学生的安全。这部分工作要求学校的教职工要签订安全责任书, 明确责任归属, 确保学生的安全。

3.3.6 构建并完善检查考核制度。

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愈合管理, 学校除了要将基本教学状况纳入到考评制度中, 还要完善制度细则, 按时对班级整体和教师的管理方法做出评定。

3.4 发挥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

政府要重视对住宿制学校的教育投入, 要通过政府扶持提升学校建设水平, 帮助学生建设更加温馨美好的留守家园。来自政府的经济支持是保证学校整体建设不断发展的关键, 更是保证学校成为学生留守生活的温馨之处的基本保证。学校是学生生活活动的关键地方, 是带给学生知识, 指导学生进步的重要环境。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要动员并组织实力较强的社会团体和个人和留守儿童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结对子活动,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 为学生提供无忧学习、快乐生活的基本保障。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 让其在和谐温暖的社会大家庭中感受到足够的关爱, 由此产生尊师敬长, 关爱同学的良好品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 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另外也要锻炼学生爱自己, 爱父母, 爱他人, 爱学校, 爱家庭, 爱社会的良好品质, 让学生努力学习能够有通过好的成绩报答社会的社会责任感。

3.5 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部门要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 要及时出台各种扶持政策, 从根本上完善政府职能, 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农村留守儿童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因为亲情的欠缺所导致的这类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进行解决, 这部分问题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完善自身职能, 不断完善法律条文和规定, 强化制度管理, 提高相关规定对留守儿童的积极作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需要多方面力量联合解决, 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叶敬忠.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 2005 (10)

[2]魏小英.加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是创建农村和谐家庭的基础[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 (6)

[3]关晋杰.新课程形式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3)

3.如何对留守儿童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篇三

【关键词】留守儿童 思想品德教育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与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在农村。他们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称为留守儿童。简言之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

当然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一般都做了一定的安排,据此可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父母双方中的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单独抚养的孩子,从某种角度讲可以成为“单亲家庭”孩子。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较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均在身边的孩子)来说,欠缺父爱或母爱。

2.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的孩子,从而形成了隔代抚养的现象,这种情况占农村留守儿童的绝大多数。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缺乏父爱和母爱,得到的多是祖父母的溺爱。

3.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被托付给亲戚照管的孩子,这种也较为常见。

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会产生一系列心理、品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就品德方面主要表现有: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的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如何对留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的提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做呢?现就课题研究开展以来的相关研究与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1、以家庭为本,营造温馨的家园

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成长过程,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他的生活习惯与道德修养,与他的生活环境紧密相关,有无数的事实可以证明。可见,家庭环境对留守儿童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对留守儿童成长起着举足轻重作用。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他们的优良思想品格的发展。首先,组织有关人员对留守儿童代家长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环境,文化程度状况的模底,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园。其次,按时组织代理家长学习儿童成长规律的教育,同时相互之间进行留守儿童教育经验交流,探讨对留守儿童教育方法,使他们正确掌握教育留守儿童有效的、可行性的教育途径,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

2、以校为家,营造温馨校园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时间比较多,学校要想尽办法让留学生守儿童有个温馨的生活环境,校园的每一平方米都成为学生受教育的平台,让校园的教室、走廊、办公室和留守学生之家等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学校要提倡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温馨家园。

a、营造和谐氛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在教书育人中,育人是最根本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知识和学问,更有堪为人师的人格和品德,对学生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爱。以文明从教,用文明的言行、举止去教育、感染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师生之间和谐相处,成为他们的知心人。针对留守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犹如家里的温馨。

b、建设平安校园。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建全学校安全制度,加强安全防范措施,邀请交警队、派出所、消防队等到校开展不同形式的专题活动。让学生具有安全防范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高高兴兴地来,平平安安地回家。在学校里开展安全从我身边做起,争做文明小学生等系列活动,促进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多进行家访,尤其是“问题学生”,要经常到留守学生家里走访,和临时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等,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以关爱的形式给予,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c、开展快乐活动。他们在快乐活动中融合地进行交流,使品德教育自主建构得到充分实现。学校要广泛开展“手拉手、心连心、同一片篮天”和、“我留守、我自强、我幸福”文艺等活动;创办一些《留守之声》之类的板报,让留守学生能通过这样的平台,展示自己留守的风采。

3、在群体关爱中健康成长。

政府应该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帮助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乐园”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留守儿童乐园”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家园;活动中的乐园;学习中的温泉。大力提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动员有实的社会团体、个人进行结对子活动。帮助解决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使他们无后顾之忧,体会到社会的温暖,感受到生活不是孤单无助的,是和谐、温暖的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应该有责任地尊敬、爱戴老师,团结、爱护同学;有责任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公德。同时,必须学会爱自己,进而学会爱父母、爱别人、爱学校、爱社会,努力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社会。

4.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四

副组长:岑枝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抓具体工作)

张显伦(关工委副主任 抓宣传教育工作)

朱瑞吉(关工委副主任 抓校内外学生调查工作)

成员:冯贵权

5.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五

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

——高尔基

我是一名有30年教龄的区县中学教师。近十年来,我最大的感悟,是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慢慢地,学生们都不再是专心学习的乖宝宝,他们孤僻、自闭,怨恨的心绪开始蔓延,甚至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道德品行不端。那是在2000年的毕业班,一名女生当着全班学生的面骂我是“老巫婆”;那是在2003年的夏天,一名男生偷窃其他寝室同学的财物;有学生追着老师打,有学生沉迷于网游“失踪”一周,有学生结成小帮派收其他同学的保护费„„

从任教以来我一直秉持这样的观点,就是把刚走进校门的孩子看做是一张白纸。如今,这张白纸上沾染了如此多的污浊,我身为老师,心何以堪。想必众多一线教师同行,都有着与我同样的经历与感受。

问题的产生和爆发,是因为这些孩子多了一个称呼,“留守儿童”。

在与本校同事、外校同行交流的过程中,区县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比例普遍占到班级学生总数的40%左右,高的竟达到70%。然而,现在已不是去追究留守儿童这一现象及成因的时候了,超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必然衍生这一社会问题。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发现症状,对症用药。

一、留守儿童的四大症状

我认为,留守儿童主要体现出以下四种主要症状:

1.心理问题。

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及时沟通,学生放学回家面对的是花甲之年的爷爷奶

奶、外公外婆。然而,祖父辈的隔代教育,要么产生极度溺爱现象,要么就是有深不见底的代沟。孩子们感到寂寞,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甚至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滋生怨恨情绪。遇到失败挫折,没有人在第一时间给予及时的引导,孩子们要么继续享受外婆的溺爱,要么就把心灵之门紧紧闭合,自信心逐渐消磨殆尽。

2.学习成绩差。

在我任教的班级中,留守儿童能够完全自觉地努力学习,并取得中上游成绩,十中难出一二。心理问题影响到学习心态,若是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那成绩怎么可能提高?

3.认知偏差导致行为偏差。

学生的思想就像海绵,对精华和糟粕没有分辨能力。无论是对他人、对事、对物、对金钱、对自我,这些学生都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家庭、学校、校外,构成影响学生认知的三大因素。其中任何一项缺位,都将导致孩子的价值认知观念走向误区,并最终传导到行为,犯下令人痛心的错误。

4.道德缺失。

人生是0,道德是1,无论你有多少钱,多少学识,多大权势,没有道德这个1,那有再多的0都是枉然。然而现在的学生,由于社会大环境的浸染,小小年纪便开始产生拜金、暴力、色情的负面情绪,衍生出偷盗、斗殴、沉迷网络和色情等诸多道德问题。如果说成绩差影响成才,那么道德败坏将直接上升到“做人”的高度。这是四大症状中影响最为恶劣的一个。

二、寻找对症的药方

1.不建议改变教育制度,让留守儿童随父母就读。

曾经,我认为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有两条线索:一是改善现有教育制度,让留守儿童随父母就读;另一条是改善教育环境。但经过反复思考,与专家沟通探讨,最终我认为,第一条线索不具备可操作性。主要出于以下3个方面考虑,首先是留守儿童父母的工作流动性太强,将导致孩子频繁换学校,穿梭于不同的老师和同学当中,然而容易产生更多问题。其二,大量留守儿童来到城市就读,势必给城市教育资源带来无法承载的巨大压力。其三,留守儿童出走,也将抽空区县乡镇的现有生源,造成地方上的教育资源浪费。

2.改善教育环境是根本之路,有七大良方。

1)加强家长与留守儿童的联系。

虽然我们都爱这些孩子,但是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亲子教育是任何其他形式教育都无法取代的。在这一点上,学校和老师应当为他们搭建沟通的桥梁,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家长与子女间的联系是双向的。如果与家长联系困难,那至少学生一方的资源是可把控的。父母和子女,不管是哪一方的主动沟通多了,亲情也就温暖直达了。

2)营造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

如果说学生回到家之后的环境,是教育工作者难以影响的,那至少在学校、在班级、在学校周边,我们是可以影响和正确引导的。可由学校牵头,通过校内广播、刊物、宣传栏、集体活动等形式,积极传播良好的学习方法。相对较难的,是周边环境,这需要地方政府坚持不懈地开展整治行动,让网吧、游戏室、录像厅等青少年不宜涉足的营业性场所远离学生。

3)鼓励学生住校,专设教辅老师。

目前不少区县中小学校,对寄宿学生仍采取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一方面由于担心管理麻烦和安全问题,学校往往不主动提倡学生住校,另一方面,学校对

学生寝室只设置门卫和清洁工。我的建议是,一方面学校应鼓励留守儿童住校,校方采取集中管理,老师有更多机会与学生沟通,学生节省大量上学时间。另一方面,学校应针对寄宿学生,专设教辅老师,由班主任或班级科任老师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关怀学生放学后的生活情况,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学习方法。

4)积极推行家访制度。

光把学生收进来还不行,老师得走出去,由学校制订“分工家访,共享信息”的家访制度,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分头对每个学生进行家访,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大致家庭背景,比如父母亲在哪里打工,从事什么工作,平时跟孩子采取什么样的联系方式,孩子的代理监护人(往往是祖父辈或叔叔)是谁,对孩子的日常教育又主要采用什么方法等。家访后收集到的信息,由班级老师开会共享,针对其中的难题,大家一起商讨。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料库。

5)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

以班级为单位,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并在形式方面建议契合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潮流,不必拘泥于常规,活动只需要把握方向,是往有益的方向引导就可以了。活动主要目的是不断增强班级内部凝聚力,给学生培养集体意识,弱化孤独感,养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畅快交流的良好风气。

6)代理家长制。

由校方出面组织,发动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村社干部和有帮扶能力的共产党员,以及社会热心人士,争当“代理家长”,自愿与留守儿童组成代理家庭,与留守儿童结成一对一的管护对子,做孩子们的成长保护人。这一制度目前已有地方学校开始试点,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

7)提升教师自身修养。

老师们做什么,学生们学什么。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学生模仿:打麻将、爱喝酒、玩游戏、说脏话脏字„„倘若有一天发现初中生在寝室抱着白酒瓶子喝,还说“这是我们亲爱的班主任最喜欢的牌子”,那是令人羞愧难当的。因此除学校一直强调的专业水平提升外,不仅是班主任,而且各科老师都必须普遍重视提升自身道德品行和个人修养。这种修养的提升,虽非一日之功,但如果从学校、从教师个人,都可能普遍引起高度重视,是能够在短期内起到相当明显的变化,从长期的潜移默化看,效果更是惊人。

最后,与诸多奋战在教育一线的同仁,分享一下我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心得“,勿要操之过急,从小事或边缘事切入,逐渐打开学生心扉,让孩子认同你。处理好关键的那一下,走进学生心灵,让孩子信任你。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的意义,端正学习态度,最终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助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无愧于父母,无愧于社会”。

6.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六

摘要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城市,他们留在乡村或者随着他们一起进入城市的孩子,却伴生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解决这些孩子教育问题,更成为这些问题中重中之重,老师作为面对这一问题的主力,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也是社会为老师们提出的新的课题。以耐心、爱心、平等之心为主,灵活应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是老师应对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 教师,留守儿童,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而他们的子女在外务工无能力照顾,则留在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照料,这些孩子则成了留守儿童, 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和教育。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学习引导和管理,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然而留守儿童的教育则是最困扰的难题,没有了父母的关爱和正确引导教育,学校老师的教育责任因此显得致关重要。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需要学校给与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影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成了学校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些孩子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正面教育或教育不当,将不仅会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现象,还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为缺少亲人的正确指导教育,作为老师的我们在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显得至关重要。

1、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的留守儿童主要面临以下问题: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一定理解,与认识亲情的缺失,使他们无法获得足够的交流渠道,导致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监护人不在身边督促、孩子自身缺乏自能力 导致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留守儿童大多数是被代为监护,代为监护人因为自身的年龄、身体、素质等问题,无法完全与留守儿童交流,使留守儿童无法找到父母身上的安全感,导致留守普遍存在自我保护意识严重,从而伴生出现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等不利于成长的心理问题。另外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的留守儿童,年龄结构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处在0-14周岁之间,也就正在处在义务教育的中小阶段,作为一名小学的老师,我们也就成为全社会主要面对这个特殊群体的主力了,如何面做好这个群体的教育工作,也就成为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了,也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主力军。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发现症状,对症下药。

一、留守儿童的四大症状

我认为,留守儿童主要体现出以下四种主要症状:

1.心理问题。

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及时沟通,学生放学回家面对的是花甲之年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然而,祖父辈的隔代教育,要么产生极度溺爱现象,要么就是有深不见底的代沟。孩子们感到寂寞,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甚至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滋生怨恨情绪。遇到失败挫折,没有人在第一时间给予及时的引导,孩子们要么继续享受外婆的溺爱,要么就把心灵之门紧紧闭合,自信心逐渐消磨殆尽。

2.学习成绩差。

在我任教的班级中,留守儿童能够完全自觉地努力学习,并取得中上游成绩,十中难出一二。心理问题影响到学习心态,若是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那成绩怎么可能提高?

3.认知偏差导致行为偏差。

学生的思想就像海绵,对精华和糟粕没有分辨能力。无论是对他人、对事、对物、对金钱、对自我,这些学生都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家庭、学校、校外,构成影响学生认知的三大因素。其中任何一项缺位,都将导致孩子的价值认知观念走向误区,并最终传导到行为,犯下令人痛心的错误。

4.道德缺失。

人生是0,道德是1,无论你有多少钱,多少学识,多大权势,没有道德这个1,那有再多的0都是枉然。然而现在的学生,由于社会大环境的浸染,小小年纪便开始产生拜金、暴力、色情的负面情绪,衍生出偷盗、斗殴、沉迷网络和色情等诸多道德问题。如果说成绩差影响成才,那么道德败坏将直接上升到“做人”的高度。这是四大症状中影响最为恶劣的一个。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关爱留守儿童

1、平等对待、消除歧视是化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我们首先应当做到,有教无类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不能因为这些孩子是留守儿童,就有一丝差别,甚至出现虽然我们没有歧视的意思,但让孩子理解我们存在着不同。老师应当落实先教做人进而成才的教育思路。在平时授课中我们绝对不可以出现,如:因为学生成绩不好,而随便当着班级等公共场合指出这个学生这样那样的缺点,即使要指出学生的不足也顾忌学生脆弱的自尊心理,最好在私下在去指正其不足。尤其对于留守儿童来 说也许您的一句不经意的批评,使他的心中本已经脆弱的心理防线崩溃,导致他们自卑与自闭。相反,我们如果对于孩子的每一丝进步都来一点轻声的喝彩与鼓励,就可以慢慢改变他们自卑与不自信的心理,从而使包括留守在内的所有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2 用心关爱,多引导 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在班主任工作中应把爱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爱,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针对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亲情关爱,笔者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注重从平时生活细节、亲情体验、心理教育等各个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力争让留守儿童找回亲情、找回快乐,健康成长。

3、建立信任是打开沟通之门的切入点

赢得的孩子的信任,是老师必备的能力,特别是赢得的留守儿童的信任,更是解决留守儿童缺乏亲情、缺乏沟通等问 题的关键。作为老师,我们可以通过让孩子写给老师写信、和老师匿名网络聊天、批改同学们的周记或者日记等渠道和孩子们交流与沟通,但尤其要注意保护孩子们的隐私。绝对不能出现孩子们特别是留守儿童,通过一些方式向老师说的体惜话、问的隐私问题而老师随意或者不经意的披露这些隐私的现象,那样对于孩子来说你已经永远的失去了他们的信任,也关闭了打开他们心灵窗口的大门了。在赢得孩子们信任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我们所掌握的情况,对于孩子们遇到问题给予多种解决方式,让孩子们去选择引导和培养他们的自主解决问题能力,不要单纯告诉孩子们应该怎么样做,而是告诉孩子们为什么这样做

4、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解决留守儿童的主要手段。

大部分留守儿童脱离双亲在祖辈的溺爱中成长,孩子勇于表达想法,思维也相对活跃,班主任应适时发展他们的想像力,思考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在课内、课外尽量多组织一些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活动、留守孩子的生日party等,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留守学生的特长、优势,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自觉远离不良诱惑,同时也觉得自己成为被关爱的对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忘却远离父母的孤单,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5、无私的关爱是抚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优良药剂

对于留守儿童面临的在家庭中遇到缺乏父母关爱、缺少生活上、学习上指导问题。作为老师我们要充分发挥做为留守儿童“爱心妈妈”的作用,在平时生活中对于留守儿童我们应该投注更多的关注,比如:对留守儿童家庭多作一些家访,在家访的过程中教会孩子们如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并且对孩子遇到的一些学习上问题进行适当与正确的辅导,要做到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他们用我们无私、平等的关爱抚平留守儿童心灵上被抛弃、被遗弃的扭曲心理。6、寻找机会,多表扬

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缺乏督促,很容易使“留守儿童”们变成了“问题学生”。但留守儿童并不一定都是问题学生。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留守儿童,发现他们的优点。他们中也有自立自强的,部分留守儿童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水平远高出其他同龄人。班主任要珍视留守儿童的这些特质,利用一切契机激励、表扬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精神。

目前,全社会都在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在许多地方已出现了“代理家长”、“知心爸爸”、“知心妈妈”。我相信: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要我们用真诚去面对,用爱心去感受,留守儿童也一样会拥有花样年华。

总之,关爱留守儿童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老师有责任有义务更要关心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同样的天空,同样的阳光下,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7.学龄前儿童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探析 篇七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思想品德教育,问题与对策

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 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因此, 任何教育都应以道德为目的。 尤其对于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儿童, 其道德认识还处于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正是道德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 此时道德教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龄前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培养的好, 以后只需顺势培养下去, 自然可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 养成不良心态和行为习惯等, 不易改变……”可见, 思想品德教育在学龄前儿童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这一时期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 其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是道德水平发展的最佳时期。 这一时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决定学龄前儿童未来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环节。

学龄前儿童思想品德的发展是儿童个体知、情、意、行各要素相互协调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儿童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交往和活动的影响, 将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 从而形成个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随着儿童社会化程度逐渐加深, 在其不断实践的过程中, 其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也不断地发生矛盾和冲突。因此, 必须要在学龄前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发生矛盾冲突时, 及时通过正确的方式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从而帮助和指导学龄前儿童正确处理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矛盾冲突, 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来指导道德行为, 帮助儿童最终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学前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家庭和学校重智育而轻德育的教育理念

第一, 家长过分重视儿童智力发展。受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 大多数家长“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因此, 教育大多时候只体现了它的功利性。这就导致了很多家长在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教育时, 只关心儿童“算对了几道数学题”、“背会了几首古诗”、“学会了几个单词”等, 却很少过问孩子“今天过得快不快乐”。这样过分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 长此以往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第二, 学校教育内容过早进入小学化。如今的幼儿园教育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 早已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变了味。教育内容也过早进入小学化, 实行“超前教育”, 有些幼儿园甚至还给儿童布置“家庭作业”, 从而使素质教育大打折扣。

(二) 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抽象难以践行

第一, 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幼儿园德育内容大多只停留在“口号式”、“文件式”, 局限于理论而缺少具体实践。老师总是告诉孩子要爱祖国、爱家乡、爱国徽国旗、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等等, 却没有告诉孩子怎样做才是爱祖国、爱家乡。孩子也因未能理解而无法将德育内容贯彻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 导致这样的德育内容并不能真正地发挥教育作用。

第二, 德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格特征的儿童, 他们的知识容量和心理需要也不同。但幼儿园德育在内容方面普遍追求共性教育, 而轻视对个体的指导。从而导致教育者在对儿童进行德育的过程中缺乏针对性, 忽略了不同个体之间的心理差异, 致使德育教育难以取得实际的效果。

(三) 思想品德教育方式和评价方式单一

第一, 德育方式以教师讲述为主。目前我国大部分教师在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 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给孩子讲故事。这种方法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如果不能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同样达不到德育的最佳效果。

第二, 思想品德评价多是教师的印象打分。对学生进行品德评价一直以来都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但要将这项工作做好却很不容易。根据学龄前儿童的特点, 品德评价多以教师为主。但如果老师平时没有认真地关心、观察每一个儿童的话, 教师的评价方式就会依赖于自己的主观观念, 片面地根据某个孩子的卫生、纪律甚至成绩, 来对孩子进行好与坏的评价, 这样极易导致将好孩子划分到“坏孩子”的队伍里, 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打击。

三、学龄前儿童思想品德培养的主要对策

(一) 建立“家庭——幼儿园手拉手”协调配合机制

第一, 家长要充分重视儿童思想品德的培养。“做事先做人, 做人先立德”, 对于学龄前儿童这个阶段, 相对于智育来说, 家长更应该重视学龄前儿童的品德培养。这就要求家长应有一套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 切忌用暴力和语言逼迫孩子去做不喜欢做的事情, 多与孩子沟通交流, 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情感变化, 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逐渐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乐于助人等一些优秀品质。

第二, 实现“家庭——幼儿园手拉手”协调合作。家长与幼儿园双方应时常沟通交流, 一方面, 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品德表现, 并结合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情况, 适当调整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 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所反映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情况, 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通过建立“家庭——幼儿园手拉手”协调配合机制, 家庭和幼儿园双方均可以在有准备的情况下, 实现对孩子思想品德教育的预估, 从而更好地进行对学龄前儿童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

(二) 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应具体化

第一, 德育内容应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即生活”, 教育只有源于生活才能发挥出教育的作用, 德育也是如此, 只有结合实际生活的德育内容才能真正的达到德育的效果。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等等这些德育内容, 虽然都是正确的, 但毕竟太过抽象化, 孩子无法理解, 也无法践行。而德育的最终目的, 终究还是要回到实际生活的, 所以德育内容应是源于孩子从生活中感悟、认识到的真实的道德情感, 而并非强制地向孩子传授抽象的道德内容。切忌为了德育, 而让孩子成为知识的奴隶。

第二, 有针对性的制定德育内容。只有符合学龄前儿童认知特点的德育内容和方法才能促进学前儿童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对于较低年龄段的儿童要以引导其明辨道德是非为主;对于稍大年龄的儿童应逐渐引导和培养其道德情感。对于性格内向的儿童, 应注重培养其关爱他人、 乐于助人等道德品质;对于性格外向的儿童, 应注重培养其文明礼貌、 诚实守信等道德品质。

(三) 改进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和评价方式

第一, 德育过程中要重“行”。美国的民本主义教育学家杜威, 就主张教育应在“做中学”。例如, 开展一些集体活动, 做一些集体小游戏, 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到一个人的力量有时是很渺小的, 而集体的力量远比个人的力量要大得多, 无形之中培养了孩子热爱集体、团结友爱等道德品质。再比如, 为了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 可以开展“我是小小清洁工”活动, 让孩子在自己动手劳动的过程中体验劳动带来的成果, 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通过“做中学”让孩子在实践中亲身经历和感受, 不仅能使孩子将平时所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还能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而且通过实践所达到的德育效果能够使儿童留下深刻的记忆, 这是课堂德育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效果。

第二, 教师应树立开放的评价理念。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思想品德评价既然无法避免评价教师“专人化”, 但却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这个缺陷。前文提到的“家庭——幼儿园手拉手”协调合作机制依然可以起到作用, 教师通过和家长进行沟通, 了解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不同状态下的表现, 用较为全面的观点对孩子的品德进行评价。此外, 也可为学龄前儿童设计“成长档案袋”, 记录儿童日常生活的表现、儿童的自评、小组的互评等等, 为其品德评价提供依据。

总之, 德育工作是一项长久的、系统的工作, 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明显得效果。这就需要无论是家庭还是幼教工作者都必须将这项工作重视起来, 要将德育工作开展的可行、有效, 方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茂聪.儿童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2.

[2]汪筱华.幼儿园德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刘电芝.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4]陈美玲.论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教育与教育学研究, 2014.11.

8.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八

关键词:转型期;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农村的大量建设,农民工大批地走进城市。因此,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成了教育工作的重点。如何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结合起来,有效利用具有乡土性、可及性和多样性优势的农村资源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无论是从理论建设还是实践中,都急需采取新措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改善生活环境。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分析

1.農村留守儿童严重匮乏家庭思想教育

依据我国目前的农村建设现状来看,农村的留守儿童大多数都由自己的爷爷奶奶照顾。虽然爷爷奶奶对自己的后辈疼爱有加,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能全方位地关注,但由于这些老人的思想比较陈旧、落后,与时代的发展严重脱轨,甚至还会出现过分溺爱儿童的情况,这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都会带来不良影响。同时,由亲戚抚养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儿童无法真正得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虽然亲戚也会对这些儿童细心照顾,但毕竟不如自己亲生父母那种血脉相连的亲密关系。留守儿童的心理会产生寄人篱下的阴影,有自卑、冷漠、孤僻的内心情绪,甚至与亲生父母产生代沟。

2.相关政府职能不到位带来的不良影响

对于农村的教育,国家财政部门虽然是加大支持力度,但由于县级财政实力有限,乡镇财政部门更是捉襟见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专项资金投入甚少。而农村的社会环境也不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很多农村都存在着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例如,迷信思想、赌博等,这些消极的情绪都会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长期下去就会形成拜金主义、迷信思想等。除此之外,现行的户籍制度使农民工子女享受不到与城市市民子女相同的待遇,城市的公立学校收费高,迫使进城务工的农民不能将自己的子女留在身边,农民子女也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及父母的教导。

二、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措施

1.农村教育机构的工作者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对待农村留守儿童,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全面提升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当然,农村教育机构的工作者在加强对儿童教育的过程中,并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而是要从现实实际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把受教育者看成是独立的个体,把留守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爱的温暖。

2.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必须转变思想认识

许多农民工在对孩子的教育思想上,存在很多误差,他们认为,为孩子储存教育经费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和监护,这些农民工选择进城务工,一味追求物质方面的需要。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发展等各个方面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导致孩子缺乏真正的关爱。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必须转变思想,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多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内心情感,及时教孩子学会做人的道理。

3.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制度

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规范孩子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这是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1)各级乡镇政府要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为这些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住宿条件,解决儿童实际的生活需求问题。(2)学校专门配备专业教师,对寄宿学生的生活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均衡留守学生的饮食营养,从小培养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3)农村教育机构必须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打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开展一系列的文艺活动,让留守儿童都参与其中,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帮助这些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完善的性格,让留守学生在与老师、同学相处的过程中,找到家的感觉。

4.建立留守儿童组织,规范教育管理

建立相应的农村留守儿童组织,温暖留守儿童的心灵,这是规范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核心。在农村中心建立免费心理咨询平台,并成立一批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定期辅导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确保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5.支持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

根据我国目前的城市现状来看,城市的公立学校不能容纳诸多的农民工子女入学,所以,各级各地政府应该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严格纳入当地政府的财政,在农民工集中的地方设立农民工子弟学校。当地政府部门在办学场所、校舍建设、师资队伍等各个方面都给予大力扶持。办好农民工子弟学校,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入学,享受高等的教育资源。

6.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由于我国的农村经济建设很落后,农民收入低下,被生活所迫,不得不进城务工。各地乡镇政府针对这种现状,必须加大对农村的经济建设,大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所以,在交通便利,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农村,一定要抓住经济产业调整的机会,当地政府部门积极招商引资,投资建厂,让更多的企业在农村落户,吸引农民工就业,缓解农民工外出造成留守儿童教育困难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要求农村教育工作者多关心、关注、温暖学生,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班集体这个大家庭就是自己的温馨小家,保证留守儿童自尊、自重、自信的健康成长发展。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及农村教育机构的全力配合协调。

参考文献:

[1]吉振宏,李君.以人为本,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9).

[2]张静.爱洒留守儿童心间: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J].科学咨询,2015(02).

[3]麻碧霞.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初探[J].新一代:下半月,2013(07).

[4]杨振山.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小学教研版,2010(05).

[5]彭承德.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策略[J].科学咨询,2015(02).

9.留守儿童的教育 篇九

姓名:姜云尼

单位:南嘉中学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务工,他们留守在家的子女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留守孩子虽然只是青少年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但其教育问题不可忽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身心健康、个性和谐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原因、措施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大致现状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的产物,据保守估计,留守儿童在各地农村不会少于千万,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到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问题,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度的进一步加快,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的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怎么样使留守儿童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理,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已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已引起了更多的社会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关注。“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超过500万的速度增长,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①“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祖父母等亲属或因经济生活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的情况随时可见,儿童在健康、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件屡有发生,前几年在一些农村发现的毒奶粉事件和河南系列杀人案件的受害者,留守儿童占到相当比例。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及发展问题

根据中央教科所的一项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容乐观,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仅占10%,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成绩都处于中等偏下。长时间的亲子分离,缺乏沟通,在学习方面所出现的困难、疑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与疏导,加之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②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因而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很低(6.1%)。造成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缺乏上进心。

第一,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怀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使得他们形成了不良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自我封闭和是非感模糊等,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二,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过低导致学习成绩较差、辍学、失学等问题,据调查,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具体表现有迟到、早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好的完成家庭作业,甚至旷课等,造成如此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部分农民工对子女的期望过低,很多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给了孩子,使孩子相信读书无用论,在留守时缺乏约束,甚至是父母给予支持的情况下,逃学、辍学,将自己的前途定位在和父母一起打工上,早早踏上辍学打工的道路,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据调查,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长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8.6%。”③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长辈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是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其结果是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辍学、失学屡见不鲜。

父母外出后由于工作的繁忙加上彼此的距离往往很难与子女进行沟通,有些留守儿童反映几年当中没有收到父母一封信,平时几乎断了与父母的联系。当过年时父母即使回家.由于长期没有交流,彼此都感到陌生,除问些生活和学习上的事,没有什么话可说,这种状况使父母与子女均有一种失落感,但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因此,教育部门和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应当以协调者的身份架起父母与子女心灵联系的桥梁,让外出的父母抽出些时间多写写信,有可能多通些电话,子女也经常写信向父母汇报自己的种种情况,不要因为空间距离阻碍了亲子间的沟通。父母的理解和鼓励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

三、面对现实,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

以上从一些层面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既然属于心理层面的,其对策就应该从相应的角度来提出。

据权威调查,中国目前留守儿童数量保守估计超过6000万,这是个非常大的数据。也正因为这样留守儿童现状越来越得到社会重视,许多政府机构和企业也在开展关爱留守行动,比如从国家而言2013年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就联手三生(中国)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开展了“手拉手,让留守儿童笑起来”的关爱行动。就地方而言,在嘉鱼也展开了留守儿童“亲情家园”服务中心,“成立服务中心后,孩子有人教,有人管,比以前省心、放心多了。”早在12年的时候,在嘉鱼县陆溪镇中心小学读书的张佳瑶开学后,住进了镇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她家住陆溪镇虎山村二组,以往每次放学都要由爷爷来接,路途较远,很不安全。

据介绍,陆溪镇中心小学学生有416名,其中留守儿童共199名。2011年6月,嘉鱼县以陆溪镇中心小学为试点,投资200万元成立了首家留守儿童服务中心。试点成功后,该模式将向其他乡镇推广。中心设立心理咨询室、标准化食堂、学生宿舍、卫生间、沐浴间等,还专门开设了“两线一屋”:“亲情热线”、“教师热线”和“亲情屋”。

“中心固定安排时间与留守儿童谈心,如发现有孩子遇到心理问题,心理咨询老师会及时予以疏导,必要时,联系其监护人或外出打工的家长,一起做孩子的思想工作。”该中心负责心理咨询的刘敏老师说。

目前,该县已为陆溪镇中心小学的80余名儿童争取到国家贫困生生活补助,199名留守儿童全部在服务中心的标准化食堂就餐,26名留守儿童搬进了学生宿舍。

以上是作为国家社会能做到的是改善农村教育环境,让继续留守的儿童能够得到更多的利益保证。然而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正视现实、面对现实是留守儿童必须具有的健康心态。各种调查均反映了留守儿童存在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无论是对亲情的需求,还是面对无奈的反抗,都可以看成是对现实缺乏正确的观念和内心不平衡所致。因而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改变不了现实的情况下,只能改变自己。父母不能在身边这一现实未尝不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也许这种磨炼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这些观念需要教育者通过各种形式灌输给他们,使其感到自己不仅应成为关注和同情的对象,也应成为生活的强者,使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再单一化。实际上心态的转变也是一种成长,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

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全社会,包括教育主管部门都应确立一个观念,把留守儿童上学当成一件十分正常的事,要给它们生存空间,允许它们合法存在,不仅如此,而且应尽力而为地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一些实际困难,让打工子弟接收到社会的良性反馈,而不是灌输人性的阴暗面,最终导致积重难返,对有留守儿童的学校的老师要提高素质、转变观念的教育,不歧视打工子弟,平等地对待他们,这样一种大环境是搞好打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大前提,失去这个大前提就不能获得根本性的成功。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培养健全的人格,保持良好的心理环境。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一些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留守儿童要进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解除心理烦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调适能力。

立志是成材的必要前提,是成材的动力。中国古话说:人无志不立;人穷志不穷;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将目标作为自己的动力,锁定目标后,要精心策划,坚定不移地实施。光有志向没有能力,结果是志大才疏。避免出现志大才疏,就要搞好知识学习,要搞好知识学习就一定要打好基础,一段时间误下了,后来就很难补上。

老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做什么样的人。有些家长在都市文化的激励下对孩子产生了过高的期望值,有些家长则期望值过低,所以调到适当的程度,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既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也关心学习的过程,让孩子乐于学习,这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很好方式。

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宣传勤俭节约的好处和意义,让孩子认识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世世代代的传家宝,懂得勤俭节约,无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都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配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通过有效途径,加强勤俭教育,逐步养成孩子们乐于吃苦、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使他们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

观察 “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成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并告知他们的法定监护人,督促监护人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定期 督促外出务工家长经常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定期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把老人集中起来学习一 些简单的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孙辈们的职责。氛围和环境。

【参考文献】 ① 胡丽丽,观察与思考,新浪新闻,2006年 ② 宝林镇、邓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2005年 ③ 刘丽丽,《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2007年

④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探究》(《现代交际》2011年01期

⑤留守孩子教育的论文

博客

题,据调查,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具体表现有迟到、早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好的完成家庭作业,甚至旷课等,造成如此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部分农民工对子女的期望过低,很多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给了孩子,使孩子相信读书无用论,在留守时缺乏约束,甚至是父母给予支持的情况下,逃学、辍学,将自己的前途定位在和父母一起打工上,早早踏上辍学打工的道路,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据调查,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长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8.6%。”③

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长辈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是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其结果是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辍学、失学屡见不鲜。

三、面对现状解决的办法

认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该分两 条主线入手:一是改善制度环境,让“留守儿童”可以随父母入城接受教育;二是改善农村教育环境,让继续留守的儿童能够 得到更多的利益保证。

第一,在现阶段,可以借鉴上海的方式,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实施流动儿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只要是已经在同一个城市居住达到一定年限就给予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同样的入学受教育 机会。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接收流动儿童学校的督导,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一些 有条件接受流动儿童入学,但对他们入学通过多收费和乱收费的方式设置障碍的学校进行严厉的查处和处罚,从根本上杜绝城 市学校对流动儿童歧视性待遇和收费,确保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

第二,政府还应加大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国家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和要求,按照第五次人口普 查的标准来确定中央对各级

地方政府义务教育经费的支出,各地政府应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对在城市内 设立的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予以补贴,提供基本的场地,适当的建校拨款,教师方面的大力支持等等,解决城市学校目 前还不能容纳的那部分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第三,改善农村环境,让“留守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是眼下值得操作的。“国家和政府应更多关注农村教育,落实支 农政策,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和建设力度。”④各农村学校也要密切配合,积极出力。在教育工作中应增强针对性,对“留守 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与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建议健全农村学 生档案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把学生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在什么地方打工以及父母的联系方式等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增加 到学生的档案里。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尽量完善寄宿制,把“留守儿童”都 集中在学校住宿,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这么做既避免家中老人的溺爱又可进行更科学的生活引导。配备专门的类似心理辅导 的老师,解决他们平时生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让他们也能跟其它儿童一样感受到关爱和重视,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 时期。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汇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同时, 学校还可以教育和发动全校学生,积极团结帮助留守同学,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同时,为了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工会、学校和派出 所,充分利用党政机关富余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观察 “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成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并告知他们的法定监护人,督促监护人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定期 督促外出务工家长经常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定期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把老人集中起来学习一 些简单的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孙辈们的职责。

为了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工会、学校和派出 所,充分利用党政机关富余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观察 “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成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并告知他们的法定监护人,督促监护人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定期 督促外出务工家长经常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定期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把老人集中起来学习一 些简单的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孙辈们的职责。氛围和环境。

上一篇:嘉定区迎园小学教育综合督导自查报告下一篇:作文---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