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的调查报告

2024-10-05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的调查报告(共11篇)

1.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的调查报告 篇一

社会调查报告书

社会坏境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程度调查报告

班级:姓名(注明学号):

指导老师:

大学生是一个备受社会人员瞩目的群体,接受了高等教育,能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创造新技术和新思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正是全国人民值得欢庆的事情。但是,大学生的成长不是一尘不变的,经常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研究环境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程度,尤其是影响上程度较大的社会环境。众所周知,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因此,社会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改变必定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究竟影响的程度如何,这便值得我们去考究了。

一、社会物质条件的影响

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大学生所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不可避免的上涨了。据统计局统计,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较,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可见,大学生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这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消极方面。在社会市场上,过多的大学生导致供过于求,大学生竞争压力大,就业、创业难度加大,大部分大学生都没有适当的时间、地点去施展才华。而且“物以稀为贵”对国民的影响根深蒂固,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大学生的价值在人们的意识中也在直线下滑。

(二)积极方面。就因为社会压力大和一小部分人对大学生的偏见,却可以激发大学生更加发奋图强,有些优秀的大学生依然能够在众多大学生中脱颖而出。将该出现在大学生身上的品质、行为、能力展现在世人面前,让社会见证大学生的成长。

虽然大学学校数量的增加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场所,但是学校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也极为重要。在地理环境上,当今学校建筑环境的建设仍在持续发展、进步中,大学生可以在绿意盎然的校园环境下参与学校活动,也可以利用先进科技设备去学习大学知识,这是过去有的学校不能提供的物质条件。以及现在的大学拥有特色较为突出、覆盖面较广的学科体系,大学生可以较大范围地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让兴趣创造动力,让动力创造新的奇迹。而且伴随着国家推进的素质教育,学校带领的强大教

学队伍,是大学生能够最大的汲取知识和学习经验的来源之一。不仅如此,大部分大学学校为给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经济上支持学生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也符合社会发展的理念。在意识上学校将部分活动全权交给学生策划、实施,他们也就自主地与社会接轨,融入社会,成长起来。

然经过调查,普遍大学生对社会环境不是有点了解,就是不是很清楚。但是,这却不能阻断社会活动和政策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在社会活动的提倡和社会政策的颁布,大学生自然而然地会跟社会的脚步而迈进,成长为全新的大学生,符合时代需要的大学生。红十字会,一个遍布全球的慈善救援组织,给了许许多多大学生成长锻炼的机会。2011年7月16日,由中国红十字会支持的河南理工大学学生开展了以“爱心呵护生命,行动抵御艾滋”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们在此活动中积极地讲解预防知识和消除市民的歧视观念。大学生村官,也从自发探索阶段发展到了全面试验阶段,近来所取得的优秀成绩更让国民赞叹。即便在开始村官在环境上有不适应,也会转变到后来的工作定位,一心只为村民服务,带领村民创业。如此,社会环境的存在和演变都对大学生成长营造了不同的氛围,为了大学生更好的成长,政府便要采取措施去建设社会环境。大学生或许会在改变的社会环境中跌倒,但也能在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下崛起。终究,这也是成长。

二、社会精神条件的影响

人们常问精神条件和物质条件哪个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更为严重呢?有人说,物质是暂时的,精神却是永恒的。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人的精神也是人的教养素质的集中体现。而大学生成长与精神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唯有大学生的精神在大学生的日常的言行举止体现出来,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成长。家庭教育是小孩子受教育的第一步,精神、想法也在这时候慢慢的形成。因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同等重要,这是他们成长的初期,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正如人们所说的: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般。著名少儿节目支持人鞠萍曾谈说:以行为去塑造孩子品格。在家里,鞠萍的小孩子也要帮忙做家务,例如卖废品,而卖废品的钱则由鞠萍“颁”给孩子。这样,仿佛张白纸一样的小孩子也明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道理,在白纸上落下了光辉的笔墨。他的精神就初步形成,为以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在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的人格、思想基本定型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众多的成长烦恼和心理问题。而大学生的精神大体就昭示了祖国未来的精神面貌,昂扬的精神

面貌是国家昌盛的表现。但大学生的成长不能总按计划中进行,在心理有很多的突发状况。所以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拥有正常的心理素质的大学生才能够健康的成长,但是不健康的心理可能会导致大学生朝不正规的途径成长,这肯定是社会大众不愿看到的一幕。黑龙江大学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崔建华教授说,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显而易见,大学生的成长不仅跟家庭教育有关,也与学校的教育,乃至社会有关。周围人们的思维常影响大学生的选择、做法,这样看来,良好的社会精神条件才能促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近年学校适时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析大学生总体的心理层面,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改正一些大学生的不良心理,将引导更多的大学生走向健康的道路,正常的成长。并且现在,社会的许多网络,如大学生励志网,里面的励志文章、励志宣言、书籍,都从精神层面去激励大学生面对人生、笑对人生、应对人生。大学生的成长少不了书本的陪伴,书籍也是成长的阶梯。有时文字所带来的精神号召、治愈力量是大家不能想象得到的,在励志网中大学生找到了适合之际的名言警句、符合自己走向的文章,在心灵上的不断满足与成长,学习在日常随意可见的事物找到可贵之处。而优秀大学生成长奖,是单位选出的优秀大学生的殊荣,发挥了模范作用,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努力工作、创业,让这样的精神如此传递下去,一直成长下去。社会精神条件比物质条件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在健康的社会风气下成长,大学生也会向国人展示更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所以国家十分重视社会精神对大学生的展示,和大学生对其的认识及领悟。

三、现有的影响与改善

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因素是方方面面的,我们无法预知未知因素的出现,但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控制现有影响因素的作用及其程度。社会环境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标志,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研究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程度,也等同于研究,人类活动给予社会环境以深刻的变化的影响,而人类本身在适应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变化。俗话说:人容易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那么,为什么不是我们改变环境,让我们在改变的环境中去变成我们理想中的自己呢?所以,大学生数量的增加造成的社会压力,一反面,国家在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该自尊自信,相信自己迟早会在社会上闯出一番事业来,改变社会对大学生的负面看法。也许,单凭一己之力不能改变别人,但至少改变自己。

(一)现在社会的趋势是普遍大学生追求热门专业,摒弃一些冷门专业,导致国内各类人才供给不均。但其实“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选择了一门学科就该一心向学,学好这门课再去学习其他专科,逐渐地由专才到通才进行转化,逐渐地走向成熟、走向社会,逐渐地成人成才。终其一点,就是明白“要做什么,应该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如果大家都做到这些,也就不存在热门、冷门学科的说法了。

(二)现在大学生自身也渐渐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这还远远不够去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必须持续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或者学习国外的科学理论,并结合我国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治疗。而其他大学生应放宽心态来看待事物,运用徐晓的“三得”:容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容得别人对你的伤害,不要计较过多,明白害人害己;舍得,有得必有失,肯舍必有得,要懂得取舍;忍得,不是一问地将任何事情追根究底,“宽厚待人,严于律己”,心情也就不会跌宕起伏,造成心理负担。

(三)大学生在读书阶段常表示自己有一段迷茫期,但之所以会迷茫也是因为找不到眼前的目标了,才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其实少一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多一点“草根情结,踏实苦干”,实实在在地走好每一步,也就是成长的脚印了。王海怀说:每个大学生都要有清晰的职业规划,比踏踏实实地朝目标逼近。面对浮躁的社会,一定要沉得下去。杜绝诱惑,坚持自己的原则,总能做好事情的。

社会环境是一个大定义,大范围,我们不能精准的预测好环境的及时变化,来做好充分适应环境变化的准备,但我们可以做到在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成长不发生较大的偏差,不远离原来的方向及目标。中国传媒大学团委书记孙靖表示:大学生的成人成才离不开政策支持,更离不开科学的方法。政府采取有益于大学生成长的措施,我们也该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大学生的成长来改变周围的社会环境,在改变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仍不断地成长。

撰写日期:年月日

2.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的调查报告 篇二

1.1 自我效能理论概念

班杜拉 (Bandura) 在1977年首先提出自我效能理论, 认为个体的表现是由个体对自己是否具备在特定环境中完成技能所要求的能力的信心强度以及环境的反应共同决定的, 其中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效能期望, 也可称为“自信”, 另一因素为结果期望。效能期望反应的是个体对其自身能力的信念。结果期望反应的是个体相信特定的行为会不会引起特定的行为结果。如果这种期望在某个情境中是消极的。那么自我效能就会降低[1]。

1.2 自我效能的来源

根据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 个人的效能预期主要建立在四种信息来源:成就表现的结果、替代性的经验、言语说服、情绪与生理的影响。

1.2.1 成就表现的结果

是指个体经由过去行动所取得的成果, 是个体亲身体验的, 是个体自我效能的最主要来源, 当个体在学习时, 累积的成功经验会提高对自我效能的预期, 累积失败的经验则会降低预期。个体累积的成功历程经验, 可以有效地增强个体的自我价值感, 同时稳固个体的自尊心, 进而促使个体更有信心迎向下一次的挑战。

1.2.2 替代性的经验

是指在活动中取得了成功的观察结果, 能够使观察者相信, 当自己处于相似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功, 进而提高观察者的自我效能感;反之, 则会降低观察者自我能力的判断, 且会削弱在类似活动中的努力程度[2]。由此可知, 这个历程包含了观察他人或者是更多其它个体的表现, 且关注的焦点在于表现的结果, 然后个体进行对自己能力的判断[3]。一般意义上, 替代性的经验是一种观察学习, 重点在于同伴或其他个体的示范作用。

1.2.3 言语说服

言语说服指的是接受别人认为自己具有执行某一任务的能力的言语鼓励, 而相信自己的效能。虽然理论上, 言语说服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同样是比个体达成任务的经验还要来得小, 但是Bandura指出一个言语说服所传达负面的结果比正面的结果要更具影响力。因此当个体被说服自己欠缺某方面的能力时, 个体会倾向于避免选择此方面的活动[4]。言语说服的方法对自我效能的影响是建立在可靠性、专业知识及可信任度的前提下, 它可以使个体相信他们能成功的完成以前无法完成的事, 但是, 此种方式所引发的效能预期比较微弱和短暂, 如面临困难的挑战或多次的失败, 此效能预期不易长久维持。

1.2.4 情绪与生理的影响

个体的情绪状态与生理状态有时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水平, 研究显示积极的情感、快乐的特征、愉快及平静等正面因素, 比悲伤、焦虑、沮丧等消极的情感状态较能够增加效能的判断[3];当个体将不舒服的生理觉醒与表现不佳、知觉失败连结在一起时, 生理状态会影响自我效能;反之, 生理的觉醒被视为是有促进作用时, 则自我效能会提高。

2 运动参与程度与生理、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2.1 运动参与程度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Caspersen等认为运动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且重复性的促进或保持体适能的身体活动[5]。对于青少年的运动参与程度方面, 美国卫生及服务部门 (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1996年) 归纳运动与健康方面的研究显示, 在生理方面可以促进心肺耐力, 预防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预防肥胖、猝死等的发生。

2.2 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在运动与心理健康方面, Taylor等学者回顾许多有关运动与心理健康的文献后, 指出运动可减少部份轻度、中度沮丧及焦虑的症状, 对自我形象、社会技巧及认知功能有促进效果[6]。Camacho等研究发现活动量低的者沮丧症状的情形, 显著高于活动量多者[7]。Haskell认为, 低、中强度的运动, 如延长时间可产生类似高强度运动的效果[8]。Iwasaki等对加拿大17626位居民的研究显示, 运动参与程度可以提升生理健康和降低心理疾病的发生, 有运动参与程度者有着健康的生活方式[9]。

由以上文献可知, 规律运动有助于生理、心理的健康。运动需合理考虑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及持续运动时间, 从事轻度或中度运动时, 如能增加运动时间, 也具有促进健康的功能, 规律运动对于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及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与慢性病预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3 自我效能影响大学生运动参与程度的研究

Desharais等以自我效能及结果期待预测大学生参与运动计划的情形, 结果指出持续参与者及中断者在自我效能、结果期待方面均有显著差异;自我效能最能区辨研究对象的参与情形, 整个模式共可解释12.5%的总变异量[10]。

Dzewaltowski分别以社会认知理论与理性行动论研究大学生的运动参与程度, 结果发现社会认知理论变项 (自我效能、结果价值期待、结果满意度) 可解释14%的运动参与程度总变异量, 且自我效能及结果满意度是运动参与程度的显著预测因子;理性行动论的变项仅能解释5%的运动参与程度总变异量, 由此结果显示预测运动参与程度时社会认知理论较理性行动论理想[11]。

Bezjak&Lee以自我效能、体适能价值、增强期待及增强价值预测大学生的体能活动, 发现仅自我效能、增强价值、体适能状况与激烈运动参与程度有显著相关[12]。

Kingery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效能与运动参与程度的研究, 结果显示:自我效能可解释运动参与程度总变异量的21%;前、后测的自我效能在性别间有显著差异, 及男生的前、后测运动自我效能及运动自我监测都显著高于女生;运动自我效能与运动参与程度呈显著正相关[13]。

由以上文献探讨得知, 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自我效能在解释运动参与程度上是强而有力的预测因子。但国内在运动参与程度的研究中, 较少对自我效能进行探讨, 对此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对影响大学生运动参与程度因素的深入分析。

4 启示

自我效能可经由成就表现的结果、替代性的经验、言语说服、情绪与生理的影响而获得改善。所以, 在大学体育工作中, 应从以上四个方面来来促进其运动参与程度的提升。

4.1 让大学生体会运动成功经验, 提高其运动参与的动机

学者闻世杰, 吕心丰提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考试成绩呈显著性相关[14],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优化体育教学方法、改进学习评价方法, 通过竞赛教学法等及一种定量与定性、结果性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进步程度做出评价, 让学生体会到运动成功经验, 激发其运动参与动机。

4.2 拓宽大学生自我效能的来源, 发挥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作用

以体育教学、校内外竞赛为载体, 宣传运动参与程度高的大学生运动成功的经验做为楷模, 给予大学生在运动上的鼓励与支持, 或是利用言语说服, 与规律运动的大学生交流, 学习运动知识, 建立自我对话, 树立运动健康理念, 克服运动障碍, 提高自我效能, 增强信心及动机, 养成从事规律运动的习惯, 提高运动参与程度。

4.3 提升大学情绪与生理知识素养, 奠定运动参与理论基础

虽然运动在生理与心理上的功能已被证实, 然而许多大学生在运动参与比例上仍然偏低, 大学体育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开设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营养与健康等理论普修、选修课, 从理论上阐明学生心理、生理与运动及健康的关系, 让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运动的益处, 并掌握日常规律运动, 运动伤害急救方法等, 强化他们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养成规律运动参与行为, 受益一生。

摘要: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理论分析, 通过阐述自我效能的概念、来源, 探讨运动参与程度与生理、心理健康关系以及自我效能对大学生运动参与程度影响研究, 认为自我效能促进大学生运动参与程度的启示是:让大学生体会运动成功经验, 提高其运动参与的动机;拓宽大学生自我效能的来源, 发挥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作用;提升大学情绪与生理知识素养, 奠定运动参与理论基础。

3.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的调查报告 篇三

网络集群行为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分析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在处理价值关系时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青年时期是人的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它是后天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文化、教育方式等情况下逐渐形成的。网络作为虚拟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网络集群行为就是指基于互联网产生的相对自发、不可预料、无组织的以及不稳定的情况下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产生的网络互动行为。最近,大家常见的各种“门事件”就是典型代表。

一、网络集群行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通过我院的调查问卷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参加网络集群行为的事件主要有:(1)涉及官员贪污腐败的事件;(2)涉及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事件;(3)涉及伦理道德的事件;(4)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话题;(5)涉及公共安全、重大事故、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事件和话题。这些热点问题在社会上也吸引了无数的网民加入讨论,网民的态度以及社会、政府对网络热点事件的态度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成型有较大的影响。

1.价值取向多元化与价值目标功利化

由于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人的言论或网络行为对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使他们原来比较单一的价值判断逐渐变成以是否有利于个人生存和发展作为指导其行为的根本标准,价值取向逐渐偏离主流价值观,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属性。在一些论坛和博客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表现,这也使得青年大学生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于生活、娱乐层面,冲淡了对高尚道德理想,对人性全面发展的追求。这些在客观上助长了青年大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趋利避害,价值目标短期化、实用化、功利化。

2.追求自我彰显个性与道德观念的弱化

青年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渴望自主选择,追求自我,互联网正好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他们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可以随心所欲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其行为的随意性大大加大,价值判断、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会被扭曲和破坏,容易放纵自己的行为,从而淡化了道德的观念。

3.网上便捷的交往手段与现实人际关系的冷漠

网络交往方便、即时,可以使交流双方在轻松的心情下表达情感、思想。避免人们面对面交流的尴尬与话题限制。但是网络交往是虚拟的,以字符为交流工具的,缺少了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因而在很多时候大学生体验的是一种虚拟的情感、成就,当他们面对现实世界的各种问题时时常会出现不能适应的现象,他们更多的倾向在网络中寻求帮助和慰藉,用虚拟的“人机交往”替代现实的“人际交往”,在网络中回避直接面对矛盾,逃避现实世界,尽量减少对周围人们的近距离沟通和接触,这样的结果就导致了他们对亲情友情的淡漠,造成在实际社会中冷漠的人际关系。

4.倡导社会公平公正与法制观念的淡薄

青年大学生正处在血气方刚的年龄,他们对社会中出现的不公平或不公正的事件反应比较敏感和迅速,有时又苦于在现实的生活中找不到合理的渠道来反映,就选择运用网络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在网络中向网友述说自己或者自己身边人受到的遭遇,在众多的网民经过围观甚至是网络的判断中,不断寻找着事实的真相,直至把谜底揭开。但是,很多的网民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在参与寻找真相的过程中,却忽略了一个根本的问题:法制观念比较淡薄,有时甚至做出一些违法法律的事情,如在人肉搜索过程中擅自攻破他人的网站密码,窃取他人的隐私,将他人的隐私随意公布在网络上。

二、网络集群行为下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干预对策

在信息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大学生作为新事物的积极倡导者,他们在价值观方面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目标多样化等特征。因此,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结合网络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特点,不断创新网络德育工作的新模式,尽量减少网络集群行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使网络成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帮助大学生构建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1.坚持价值观的教育,增强其鉴别能力

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把握判断,主要依靠他们自身的鉴别能力。降低网络集群行为中不好的因素对大学生的带来的不良影响,就应该努力提高他们自身的鉴别力、抵抗力。这是根本性的措施。因此,我们要着重引导大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提高分析辨别的能力,使他们从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通过自我实践和锻炼,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形成正确价值观。

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网络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容易诱发大学生价值观念的世俗化和工具化,陷入物欲陷阱,迷失方向。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人不仅是物质实体,也是精神实体,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更要追求精神享受;在谋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还应对社会做出应有贡献。自觉做到物质和精神、自我和社会的统一,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建立一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教师要成为既懂思想教育艺术又懂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价值观教育中过于简单化的状况,以网络为主要工作领域,适时监督、管理网络状况,及时沟通信息、参與讨论,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以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

4.加强大学生的民主法制教育,成为守法网民

目前,社会及政府在网络的管理和监督上还存在着监管不力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民主与法制等方面知识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通过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一样,也具有相应的游戏规则,只有大家共同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规范,才能保证网络空间拥有正常秩序。否则,没有规则的游戏最终会摧毁整个互联网。

参考文献:

[1]李景源,孙伟平.价值观和价值导向论要.新华文摘,2007,(22):34.

[2]邓希泉.网络集群行为的主要特征及其发生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0,01:103-107.

[3]丁静.时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学海,2010,(5):208-212.

4.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的调查报告 篇四

调查时间:2012-3-15~2012-4-15

调查地点: 河南工业大学莲花街校区学生寝室和校园

调查对象:河南工业大学莲花街校区大一至大四部分学生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调 查 人:

调查分工:

王新华:结合现状,集思广益对调查问卷的内容编排、打印。

崔红亮: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统计,对敏感的、普遍的内容进行总结,得出调查结论。

李海林:对调查问卷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针对突出的问题进行社会性的分析。三人共同:在校园和寝室,分发调查问卷,在不耽误同学们日常活动的前提下邀请同学们填写调查问卷,回答问题。

前言

当今世界,计算机和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遍布社会各个层面和角落,网络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个性心理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008年6月和2009年2月,成为无数中国网民难以忘记的两个时间节点。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先后通过人民网、新华网与网友亲切交流,“亲密接触”,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网络舆论的高度重视,成为中国互联网的“盛事”和网络问政的标志性事件。从中央到地方,党政官员与网民频频“零距离”对话,回答网民提问,开展互动交流。近年来网络文化进入了大学校园,在方便、丰富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对某些大学生的心理、学习、思想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受网络影响最大的群体要数当代大学生。正是他们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敏感和关注,使网络文化渗透到校园,并迅速与校园文化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校园网络文化。我们通过调查问卷 ,统计分析了网络文化对我校大学生的影响 ,以及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参与水平和状态。

网络文化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功能。特征方面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心灵的沟通和文化的共享等本质性特征;技术基础性、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自主创新性、相对的不可控性等基础性特征。功能方面主要包括:传播知识、从事商业活动、服务于社会和个人、供人娱乐和休闲、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等功能。这种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功能决定了其对“人”特别是大学生必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主体

调查的统计结论之一是大学生的上网目的。从指标看,上网查找资料、扩大信息量的比例最高,占62%以上;追求时尚的最少,只占2.5%;有42%的同学认为,网络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有44%的同学认为,网络有利于全面了解社会和比较中西文化、政治思潮,两者相加占86%;有3%的同学认为,网络对个人的学业会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网络文化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由无疑具有相当巨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它提高了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提高过程中,诸多良好的意识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其中包括科学技术意识和创新能力、民主意识和个性意识;它扩展了大学生交往的空间,丰富了交往的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和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的归属感;同时网络文化还拓宽了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途径,提高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外在条件,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文化为他们提供的良好的教育平台,提高自己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不断完善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

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固然是主流,但是在现阶段它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已经初见端倪。我们认为网络文化之所以对大学生产生了诸多消极的影响,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网络文化自身的原因,还有整个社会对网络文化认识和准备不到位的原因。耗时最多的网络项目是查找资料、网上阅读等,其次是游戏娱乐、聊天。我校大学生上网主要有两大目的:即追求知识和娱乐放松。目的基本上是健康的、理性的,但不容忽视的是,有一部分同学对网络的作用没有正确认识,或者说没有全面地、辩证地认识,有不少同学在游戏、娱乐和聊天上耗时最多。通过调查,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弱化现实人际关系,大学生群体在互联网上进行人际交往的手段大致如下:电子邮件、BBS、网络文本聊天(QQ、MSN等)和网络游戏。每周上网1~7小时的占46.96%,每周上网30小时以上的只占6.9%,有3.48%的同学通宵上网。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网上行为往往是在“虚

拟”世界中进行,即“人—机”交往,再加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了自我主义和崇尚独立的个性,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网络沉迷必然影响到其人际交往方式,导致他们忽视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思维能力减退,网络时代的一个全球化现象,无限的搜索引擎让信息唾手可得,搜索成瘾所带来的思考惰性,让越来越多的网民思维趋于简单化,变得更迟钝和麻木,更懒得思考了。因过度依赖搜索引擎,会让人失去独立思考的精神,减弱人们对信息的解读分析能力。由于对搜索引擎的过分依赖,让很多大学生不再费力去记忆,不再绞尽脑汁思考问题,不再为一个观点而争论,“不记、不想、不争”,已经是很多大学生最普遍的互联网行为,丧失了对知识的最基本的积累;价值取向紊乱,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在网络的冲击下更趋于个性化、多样化,社会的价值观念也难以保持统一,导致的道德评价失范、道德相对主义最终必然导致青年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较少,对于经过伪装的思想和言论的识别能力较差,加之特有的好奇心、猎奇心,他们会比较容易被诱导,进而产生错误的价值倾向。久而久之,还会把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带到现实生活中。更甚者,还容易对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标准产生排斥与抵触心理。

结尾

近年来, 高校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校园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我们对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我们必须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加强网络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国已颁布的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有很多。我国还应该注意借鉴国外网络道德规范建设的经验,制定出更具科学性、操作性的网络道德规范要求,以便使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有章可依,能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其次,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要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要施行以辨识为主、辨识与灌输相统一的道德教育方法。把管理和教育结合起来,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的网络自由与自律、责任与道义相互统一。使他们能够提高分析辨别能力和“免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自觉地防止和抵制网络不良因素的影响。

再次,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加强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理想信念在职业方面的具体化,它通过主客观条件的测定、分析和总结,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应该尽早确立“职业生涯”的概念,一进校就想到毕业,让职业规划从大学入校的第一天就开始,与学习生活同步。科学、合理、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步骤,也是制止网络负面影响的防火墙。许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能主宰自由的时间,再加上网络娱乐化、低俗化的诱惑,很容易走入歧途。最后,我建议学校校园网上开通网上咨询服务活动。服务学生需求,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就业、心理咨询等需求,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学生事务中心,就业发展与指导中心等专门的网站,让校园网与学生实际的成长和成才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为学生服务。同时,我们号召大学生洁身自好,把握青春。

5.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的调查报告 篇五

一.调查对象及范围。

对象:从性别来看:女生占50占%,男生占50%从年级来看:大一占60%,大二占20%,大三占20%

范围:我校学生

二.调查方法及内容

应为是以问答的采访方式1.请问您是大几的?2.您经常上网吗?3.您上网主要是干什么?4.你一天平均上多久?5.您通宵过没有?6.是否有意学习某种电脑技能?

四.数据结果与分析

当今大学生是电脑消费的一大群体,是网路世界中的一个新生主力军,在享受着网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遭受着因网路而带来的危害与迷茫。通过调查我们有一下几点看法。危害

1.1 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调查显示,我校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2个小时以下的占57.79%,2-5小时的占28.92%,5小时以上的占13.29%。而他们上网占用的主要是体育锻炼时间、休闲娱乐时间及睡眠时间,其中被调查中有7.1%的是经常“晚上包宿上网”的。由于牺牲了相当的睡眠时间、体育锻炼时间去上网,这些学生常常因为睡眠不足、缺乏锻炼和即时休息而面容憔悴、无精打采、注意力不能集中等,重者与毒品成瘾相似,完全被游戏和网络控制,难以摆脱,整个人变得不可理喻。

1.2 对学习的负面影响

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技术,内容丰富生动,传播速度快捷,原本是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然而在我校调查中发现我校学生上网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只占19.9%。网络因信息繁杂多样,易于取得,又使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易受大量无关信息的干扰,不知不觉地把有目的的学习变成一种无目的的漫游。

由于我校部分学生对上网时间不能很好的控制,而是聊天、看视频、玩游戏,其中在调查中有51.3%的同学沉溺于此中,从而对学习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来这些是用来陶冶道德情操和加强品格修养的,只要适当的控制时间,它能使我们适当地调节一下情绪,使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经常上网的同学对此并不能很好的控制,而是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许多学生因此而不断的逃课、熬通宵、不完成作业,导致成绩直线下滑。

2成熟

虽然网路给我们大学生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但是总体来讲“功大于过”的,从本调查问卷上可以看出,我校大学生在网路时间的分配上不但是合理的,而且随着网龄的增加也越来越变得成熟。

首先,网络在人们生活当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她的危害而逃避她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分配合理的时间,如果使用的恰当,那么我们会收益匪浅。经问卷调查,当问到“你的上网时间”时,有70.2%的同学选择“利用课余时间上网”,仅有4.76%的同学是“经常旷课上网”的,这说明大部分同学还是能合理的安排并控制时间的。并且还发现在回答“利用课余时间上网”的学生

中其中大二的学生低出大三的9.45个百分点,这是否能说明高网龄的学生更能够合理的安排并控制时间呢?

从本次调查来看,我觉的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随着网络的普及、网民的增加,我们自身会变得成熟,对待电脑网络也会逐渐以平常心看待。在问及“是否有意学习某种电脑技能”时,大二的学生中有63.4%的同学有这种想法,而大三的则只有46.5%,虽然这个比重还是很高,但是总算较之大二有所下降,或许这种说法有点牵强,但是我个人认为随着接触网络时间的增长,对网络的期望值也是逐渐归于平常化,用一种平常的心态去看待网络,那时不管是我们还是网络本身都将会变得成熟。

6.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的调查报告 篇六

调查地点:调查日期:问卷编号:尊敬的各位同学:

您好!为了了解目前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程度,对网络文化的认知程度、受网络文化的影响程度,我们特设计此调查问卷,希望得到您的支持,真诚地感谢您的参与!

1.目前你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

A.20小时以上B.10~20小时C.2~10小时D.2小时以下

2.你上网最常做的事情是(最多可选4个)

A.聊天交友B.讨论热门话题,论坛、贴吧跟贴C.看电影、听歌或玩游戏D.查询资料、浏览新闻与评论E.下载各类资源F.收发电子邮件G.更新博客H.网上电子商务I.其他

3.你觉的网络的发展对你的生活有没有影响?

A.很大B.有一点C.没有D.说不清楚

4.你觉得上网对你现阶段的学习有没有影响?

A.有负面影响B.有正面影响C.两方面的影响都有D.没有影响

5.与传统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相比,你觉得网络是

A.是自由的,完全可以不负责任B.是虚拟的,不必太认真C.是不健全的,尚待与现实社会的规范相适应D.是不同的,需要发展其自身的规范

6.你认为网络上的教育资源

A.比较缺乏,种类太少,质量不高B.比较丰富,但质量不高C.教学信息丰富,更新及时,交互性强D.不太了解,很少关注这方面的内容

7.你会相信发布在网上的那些公共信息吗?

A.相信B.不相信C.不全信

8.当你无意中看到反动的宣传文章或讨论时,你一般是

A.好奇,进去看看B.奇文共赏,并主动到相关网站了解信息C.置之不理D.仔细阅读,作出自己的判断,并提醒相关部门注意

9.日常生活中遇到烦恼或不快时有向网络倾诉的习惯吗?

A.经常B.一般C.很少D.没有

10.你对现在语音聊天室、论坛、贴吧存在的骂人现象怎么看?

A.非常反感B.没什么,很好玩C.别人都在骂,所以我也骂D.无所谓

11.你认为网络游戏

A.刺激过瘾B.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能,满足成就感C.无聊,浪费时间D.没玩过,不好说

12.你上网买过东西吗?

A.从不B.偶尔C.想买,但不知道途径D.经常

13.你对现代网络文化的看法是

7.浅谈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七

一、概述

1、网络的定义

网络一词来源于英语单词internet或network, 百科词条对“网络”作的最简短的定义就是“一个巨大的虚拟画面”。“网络”从一诞生就被贴上“虚拟”的标签, 在虚幻的网络世界里, 人们的行为几乎可以不受任何约束。正是网络的虚拟性, 才造就了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网络进行交流和沟通, 因为网络世界不要求对自己所交待的任何信息负责, 除非触犯法律, 故而法律是调整网络世界的最低限度。网络的虚拟性为犯罪侦查工作带来挑战, 同时也为意图利用网络从事不法活动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 于是网络犯罪、网络诈骗等事件频频出现。网络的虚拟性也由此导致大学生在道德观、人生观上的扭曲和错误认识, 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整天沉迷网络而无法自拔。

2、网络自身特点

网络之所以对大学生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是因为以下几个特点:

(1) 自主性和开放性。网络上信息量极大, 使用者可以自主选择需要的信息, 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系统, 使用者随时随地都可以从网上获取自己所需的任何信息。

(2) 平等性和虚拟性。在网络上, 个人身份都以符号的形式出现, 地位的平等带来了交流的自由。任何人在互联网上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网络创设了一个虚拟空间, 人可以尽情地尝试扮演各种社会角色, 还能轻松实现现实生活中无法企及的梦想。

(3) 交互性。网络营造的虚拟现实是一种特殊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大家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换。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网络是科技发展的产物, 方便了人类生活。对于大学生而言, 网络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物。网络对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性格的完善, 对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1、网络的开放性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它以其快捷的传递方式迅速传递着信息和知识, 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料。大学生是上网的高群体, 他们通过网络, 迅速地了解他们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了解在课本和课堂上所无法提供的各种资料, 快捷地查询各种考试资料和结果,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网络使得同学之间, 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方便, 甚至可以进行国际交流, 知识面也随之扩大。

2、网络交流的平等性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网络的交流是平等而直接的。大学生都有了解他人、推销自我的渴望, 他们希望别人能尊重自己, 认可自己, 而网络文化正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有效手段。通过网络交流, 有的学生可以找到自我, 作出更成熟的自我评价, 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目的;有的学生如果平时缺乏自信, 通过网络, 他们可以发现自己的潜能, 培养健全的人格;有的学生如果遇到烦恼, 通过网络, 他们可以畅所欲言, 排解心中的忧愁。这一切对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是十分有益的。

3、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

网络交流的隐蔽性、交互性, 符合大学生渴望真情又怀疑真情的心理特点。互联网上,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既是直接的又是间接的。直接性是指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交流, 话语直接转化为文字和语句, 而不管对方的年龄、性别、职业等等, 便于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相融, 说我所想, 做我想做, 而不必戴一副假面具做人, 适当地缓解人们的压力。

三、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网络也不例外。在带来各种便利和优势的同时, 网络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明晰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部分学生的学业和学习态度提出了挑战互联网的出现,

受到了广大青年大学生的青睐, 纷纷“触网”, 特别是网络进入学生宿舍后, 学生上网的热情空前高涨, 自由度也大大增加。部分缺乏自制力的学生, 则会无节制地在网上花费时间和精力, 利用网络看影碟, 玩网络游戏, 在聊天室聊天等, 一少部分学生则迷恋网络而无心思上课。

2、导致大学生沟通能力退化网上交友已成为当前时尚, 网络改变了传统交往方式, 大胆突破时空界限。

青年大学生强烈的交往欲望促使其迷恋于网络虚拟社会的沟通方式, 这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他们忽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网络毕竟是传递信息的媒介, 只是一些简单的代表符号, 大学生交友的网络化缺乏表情、手势等丰富的肢体语言,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现实社会中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许多学生往往是上网时情绪高度兴奋, 网后无所事事、百无聊赖。所以, 网上交友的大红人也许会在现实社交中存在极大的困难和障碍。

四、对策

1、加强互联网的思想教育功能。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我们要利用互联网的强大教育功能, 用主旋律来占领网络教育阵地, 让互联网成为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思想和文化的课堂。高校、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要找好切入点, 把中华民族的优秀资料放到网上去, 让大学生了解更多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 把学生的网上活动吸引到健康有益的内容上, 以鲜活的形式和内容, 使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

各级各类学校应该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 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首先, 对反动、色情、迷信的信息, 自觉地不看、不听、不信。对这些精神“毒品”, 不要抱着好奇、试试看的心理, 否则久而久之就会上瘾。其次, 不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虽然网上聊天可帮助大学生交流思想, 广交朋友, 但虚拟的世界连着真实的世界。

3、建立高素质的教育队伍。

互联网为信息社会的各个领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新的形势下, 面对网络文化的渗透, 德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必须不断调整、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水平, 特别是应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必须认真研究探讨学生的网络心理;必须具备科学的网络文化意识, 善于对网络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引导, 利用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心灵导师的作用, 及时而科学地解答大学生通过网络反映出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 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但是网络世界纷杂凌乱, 褒贬信息充斥, 要对大学生对网络的利用加以合理引导。

参考文献

[1]黄先梅.网络对大学生的伦理分析[J].传承, 2010, (8) .

[2]刘书强.浅析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J].湘潮, 2007, (5) .

8.网络文学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文学 影响 对策

一、前言

大学生对互联网这个虚拟的平台有很大的认同感和参与热情,网络文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虽然其饱受争议但也越来越受欢迎,其易受性和包容性让大学生的心理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创作网络文学的一方还是接受网络文学的一方,其中大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思想灵活,灵感多,又喜欢坐在电脑前倾诉自己或是寻找心灵的慰藉,网络文学以交流为目的并且专业性不是很强,获得了很多大学生的认同和青睐。但凡事都有利弊,网络文学也挑战着传统文化。网络文学参差不齐,有些为了单方面地追求刺激或宣传消极的思想文化,作品低级不负责任,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失去了活力,整日沉迷于虚幻的世界,忘记了自己应该做什么,这个精神鸦片让部分大学生失去了目标,失去了自我,对父母的暖心叮嘱和严厉的批评已经无动于衷,变得麻木和呆滞。

二、网络文学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本来就不完美,网络文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更是无法保证会有多完美,就像一把双刃剑,给你乐趣的同时又腐蚀着你的心灵,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各个方面的。

(一)网络文学给大学生提供了缓解压力的平台

数据表明60%的学生课余时间都会待在宿舍,网络文学可以极大地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作为网络文学的创造方,这使得他可以表达和倾诉自己,审视自己的内心并且写出自己的内心世界,或真实的,或虚幻的,使个性得到张扬,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甚至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网络文学的接收方,这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放松的平台,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轻松、可以缓解压力的环境,让心情得到放松,交更多的朋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求知途径,了解自己以前不知道或者不清楚的事情,使大学生的观念得到更新,视野得到拓展,既能实现信息共享又能达到娱乐的目的,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网络文化在大学生中普及是一个必然趋势,逐渐成为校园中新的文化现象。大学生中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电脑,网络覆盖面也越来越广,网络文化的发展简直势不可挡。

(二)网络文学为大学生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信息时代,网络文学中储存着巨大的信息量,包含文化、历史、地理等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与传统文化不同,网络文学更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更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算在小说中也可以学习到自己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拓展了学习的范围,接触另一个世界并且再也无法停止步伐,促使大学生变得善于思考。同时,各种类型的小说也更能让大学生了解社会看到其存在的很多问题,学习变得更主动、更积极,也更多元化。

(三)网络文学也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价值方面带来负面的影响

网络文学没有严格的审批过程,质量参差不齐,其宣扬极端思想,传播色情内容,更有一些浮夸的言情小说大肆宣扬拜金主义和纸醉金迷、花天酒地以及情情爱爱的腐朽思想。大学生还没有完全接触社会,对社会没有充分的了解,也没有很强的自制力,很容易被这些消极的思想所误导,放弃学业,不愿再吃苦奋斗,反而异想天开模仿其中的人物,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甚至亲手把自己的人生推向毁灭,我相信在他们幡然醒悟的时候一定会追悔莫及。

三、网络文学的发展对策

(一)作为网络的监管部门,应该加大对网络文学的监管力度

就像大禹治水重点在疏通而不在堵一样,我们在进行网络文学管理的时候,不能一味地禁止。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地进行分类,对网络文学进行不同的筛选分级。就像我们的邻国日本一样。日本对于不同类型的网络文学就有很严格的分类标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十八禁”之外,日本对于一些思想沉重的题材,还有“十五禁”这个说法,就是为了能让心智还不太成熟的十五岁以下的青少年能更好地远离社会的黑暗面,保持思想的正确性。但反观我们的监管部门,就是一旦发现一些与主流思想不太符合的网络文学,就马上以下架的方式进行治理,这样的方法,只会强化大家的逆反心理,反而更加不利于监管。

(二)作为网络文学的创造方,应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很多网络文学的创造者都是为了金钱进行创作,同时网络的自由性也让很多自身素质不高的创作者将自己写的不堪入目的内容发表到网上。这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提高这些创作者的思想素质,让他们知道自由不等于放纵,就是在进行网络文学创作的时候,也要尽可能地创作出适合人民群众观看的,具有积极思想意义的网络文学作品。

(三)作为网络文学的接收方,应该秉承扬弃的态度对待网络文学

我们可以尽情地享受网络带给我们的自由和便利,抱着放松的态度去阅读网络文学。但并不是所有的网络文学都能适合我们阅读,我们需要的是能够进行合理的筛选,不要沉迷于一时的感官享受,而是能选择一些适合自身的、优良健康的网络文学作品。

四、总结

网络文学这把双刃剑关键在于大学生如何对待,如果能自律严格地要求自己,那么就会得其丰厚的馈赠,了解知识,激发创造力,成为大学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杨柳.浅析网络文学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双重影响[J].高教论坛,2013(07):26-27,66.

9.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的调查报告 篇九

近些年来,“晒现象”在网络上逐步风行,成为人们网络生活的一部分,人们通过网络分享自己的生活,也通过别人的晒了解其他人,但是也有一些人晒行为幅度很大,晒裸照,晒隐私,更有人通过晒来博取关注,也出现了一批所谓“网络红人”。

我们以网络晒现象作为调查研究方向,旨在通过这一网络现象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看法及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调查题目:关于网络晒现象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

二、调查地点: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新校区

三、调查对象: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

四、调查方式:随机抽取对象进行调查,共60份调查样本

五、调查内容:大学生对晒现象的认识,大学生自身晒行为,大学生对网络晒现象及网络红人的看法。

调查数据汇总与分析:在随机抽取的调查对象中,针对以下主要问题的回答,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对“晒”这个字的直观感受:85%的被调查者选择“中性”,7%的人选择“正面”,8%选择“负面”

2、对晒行为的接受程度:62%的被调查者选择可以接受晒生活照,47%

可以接受晒情绪,27%可以接受晒账单工资单,仅有5%的人可以接受晒隐私和裸照,3%可以接受炫富的晒行为

3、自身会在网络上分享的事情:84%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分享聚会之类的事情,8%会晒亲密照,5%会晒失恋,3%的人会晒名牌

4、自身在网络上晒的原因:43%的被调查者是为了让朋友知道自己的现

状,72%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2%因为空虚寂寞,8%是将其作为表现自己的方式,没有调查者选择为了博取关注而进行晒行为

5、关注网络上晒现象的时间:73%的人占用其上网时间的5%以下,23%的人占用其上网时间的30%左右,3%的人占用其上网时间的50%以上

6、网络红人现象对其自身的影响:77%的人认为其对自身影响不大,17%的人选择有不利影响,认为污染视听,6%选择有积极影响

7、认为网络红人现象对社会的影响:43%的人认为其引起人们对法律法

规和道德的影响,35%的人认为其只是娱乐大众,不会造成其他影响,20%的人认为其败坏风气,对社会道德底线和价值观造成冲击,2%认为这是一种前卫的表现

由调查数据可知,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晒现象基本持中立态度,但是对晒行为的接受程度基本处在晒生活小事,分享情绪等,只有小半可以接受在网络上晒账单工资单等行为,对晒隐私晒裸照炫富等行为很少有人能够接受,可见大部分大学生接受范围内的晒行为是符合社会所引导的价值观的。自身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的原因大多是为了让朋友知道自己的现状,或记录自己生活的点滴,或作为表现自己的方式等健康向上的原因。

对于网络晒客及网络红人等的关注方面,大部分被调查者只占用自己网络生活的很小部分时间,并且只是出于无聊打发时间而偶尔关注,网络红人等事件对自己影响不大,也有相当一部分被调查者认为网络红人对自己有不利影响,会污染自己的视听,但也没有受到其它大的冲击。在网络红人对社会的影响的观点上,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该现象能引起人们对法律法规及社会道德观的思考,另外的被调查者分别认为其败坏了社会风气和认为其只是娱乐大众,不会有大的影响,可见大学生群体有相当部分认为网络晒现象的泛滥及网络红人等会对社会价值观产生不利的影响,应该进行某种程度的监管。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学生对网络不同程度的网络晒现象有着不同的认识,其接受程度符合社会倡导的健康价值观,对于网络上较为消极负面或者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晒现象没有太多关注,没有受太多网络负面价值观的影响,网络晒现象并没有对大学生价值观造成太多影响。

当代大学生的交际环境变为虚拟与真实交错的二维空间。以计算机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持的网络打破了传统的人际交往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走向了跨时空、跨地域的网络沟通时代,这一方面促进了当代大学生交往的便捷性,有利于新型代际关系的形成,但这又使人际交往变得虚拟化,可能会出现一些负面问题,但是根据本次调查,大学生价值观具有很大程度的稳定性,不会轻易受到网络负面消息的影响,这是很让人欣慰的,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网络信息对人们的影响,应该通过舆论导向、相关部门监管等来对网络信息进行健康维护,以免网络的不良影响趋势进一步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一班20114080119

10.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的调查报告 篇十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网络也成为一些不法分子散布谣言、歪理邪说、乃至传播色情信息的工具。为了了解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的问题的基本情况,我们学习小组对我校一些大学生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总结网络的积极意义、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一些意见与解决方法,为使大学生能更好地利用网络做出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网络文化,道德修养

一、前言

(一)调查背景

当今社会是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遍布各个领域,在经济、政治、生活等方面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网络文化这一新兴文化正在我国迅速普及,由于其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迥异于以往所有的文化,这就必然会对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现在,网络文化已经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那么,网络文化究竟对大学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调查的目的与问卷设计

本项调查旨在了解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四人组设计了共20个问题:性别、上网的频率、每次上网的时长、是否有通宵上网的经历、上网的主要目的、平时浏览最多的信息、网络吸引您的最大原因、遇到不明白的事情会做什么、如何处理从网络中搜集到的信息、大多数情况下完成开放型作业的方式、在上网的过程中是否浏览过政治上的反动宣传言论、如果遇到这些宣传会采取的措施、是否经常在网上结交新朋友、是否更愿意上网而不是和亲密的朋友呆在一起、对事件的认识和态度与大部分网民不一致且经过思考认为自己是对时会怎么做、网络文化对你的现实生活是否有影响、网络文化之所以流行的原因、如今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通过网上发泄交流你觉得怎么样、网络对您的影响多大、该怎样建设更和谐、健康、文明的网络利用文化。

(三)调查方法和过程

本次调研我们学习小组采用的是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网络使用情况,主要了解大学生上网时间、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时段、目的、内容等;二是网络交际问题,主要了解有无网上交友经历、原因、表现等;三是网络道德观,主要了解网络用语,对网络黑客和网络不健康信息的态度等。为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四人组在针对我院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名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的随机问卷调查。问卷采取不记名的方式进行发放填写,以确保问卷的有效性。本次调查总体是我校大学生,共发放40份,实收35份,回收率87.5%。此次问卷的目的,是了解网络给大学生带来哪些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以引起学校和大学生本人的重视。因而,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网络和利用网络。并最大限度地消除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二、正文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上网的时间。上网一小时以内、2—4小时、超过5个小时各占2.9%、82.8%和14.3%。大学生上网目的,思想指导行动,大学生上网的目的直接影响到对待网络的态度及表现。调查显示,情感、信息的沟通和减压是大学生上网的重要目的,但无聊、打发时间玩游戏的仍占31.4%。在另一项“你平时浏览最多的信息”的深入调查中,关注“娱乐体育休闲类”高达77.1%,位居第一,高于文学艺术类(28.6%)和教育学习类(25.7%),特别应引起重视的是,有许多学生在浏览信息时随意浏览,无特别目的由此可见,尽管大多数大学生能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存在“网络盲点”,如漫无目的、太重娱乐、寻求刺激等,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一大杀手。

2.大学生网络交际问题。在“是否经常在网上结交新朋友”项,经常、偶尔、几乎没有各占11.4%、54.3%、34.3%;在“是否更愿意上网而不是和亲密的朋友呆在一起”项,几乎没有、经常、偶尔各占42.8%、14.3%、42.9%。超过一半的学生偶尔在网上结交新朋友。绝大多数学生更愿意上网而不是和亲密的朋友呆在一起,这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不能一直沉浸在虚假的网络中。

3.网络道德观问题。在“在上网的过程中是否浏览过政治上的反动宣传言论“项,经常、偶尔、几乎没有各占5.7%、40%、54.3%;在”如果遇到这些宣传会采取的措施”项,关闭窗口、有选择地看、继续看下去各占45.7%、40%、14.3%。调查显示,学生们还是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去关注反动宣传或有选择地看。网络中充斥着欺诈、不健康等信息,学生们在上网时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被欺骗,当然也不能散播不良信息。

(二)提出建议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有助于其知识的扩容与更新;能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发挥文化的调适功能;能为大学生提供角色实践的场所,为在现实生活中胜任角色打好基础;扩大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提高交往能力;为形成和发挥创造力提供空间;促进新的思维模式的形成;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生长和个性的张扬。

了解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在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的同时,也要正视大学生对网络的失衡问题,引起注意并解决问题。在些罗列几点建议:

1、自我节制

(1)增强自觉程度。任何时代都需要具有理性自律和人文关怀双重人格魅力的人,网络时代更是如此。大学生要至善的自我约束和收拢个人放纵的意志欲求,理性且道德地使用网络,在展示自身网络本领的同时,充分考虑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大学生必然会相对地减少上网的时间,在现实在参加更多的休闲活动,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3)寻求外在真实的协助,在真实的生活中寻找满足需求的方式,寻找真实的支持。如与辅导员老师、心理咨询老师多交流,听听他们的意见,或在学习中刻苦奋斗取得好成绩,以满足心理需要等。

2、摆正心态

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处世方式,积极、良好的心理必然使人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倘若大学生们能够在遇到现实生活障碍和困难的时候,将其视为考验自我、战胜自我的一个机会,认真剖析原因,问题总会解决的。把网上 的真诚释放的心态延续到现实中,剔除虚伪和扭曲的心性,就不至陷入无端郁闷和窘迫之中,也不必要把情感完全寄托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淡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努力创造辉煌的人生,对社会多做贡献。有了这样人生追求的大学生,自然就没有那么多网络问题了。

3、加强管理

高校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比如,高校可以多设一些相关的网络教育课程,加强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可以在本科低年级就及时抓好这方面的管制工作。同时,适当地限制大学生们的上网时间,从而有节制地利用网络。

(三)调查研究总结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总体来看,目前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而网络文化中也确实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应注意正确接收网络文化,摄取其中的有益部分,同时在利用网络进行娱乐的同时也应注意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网络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则需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

参考文献:

[1]李艳.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2]田菩提.大学生上网负面影响分析及消解对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邓小华.大学生网络文化:内涵、特征与构建[J],教育文化论坛,2009(2).[4]孙进.网络文化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研究[J],学理论,2009(32):139—143.三、附件: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问卷调查

您好,为了开展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成长影响的课题研究,了解目前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程度,对网络文化的认知程度,受网络文化的影响程度,我们特设计此问卷调查,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真心感谢您的参与!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上网的频率是怎样的

A几乎每天都上

B一周2—3次左右

C很少上网

3、您每次上网的时长是多久

A1小时以内

B2—4小时

C超过5个小时

4、您是否有通宵上网的经历 A有

B无

5、您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A看影视剧娱乐节目

B聊天、交友

C看新闻、查资料等

D玩游戏

E购物

F其他

6、您平时浏览最多的信息是什么?

A时事政治类

B科学技术类

C文学艺术类

D娱乐体育休闲类

E教育学习类

F其他

7、您认为网络吸引您的最大原因是什么?

A较强的娱乐性,可以看电影,听音乐,放松身心

B网络的虚拟性,可以逃避现实中的失落感,在网络中寻得满足

C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可以搜索到自己需要的资料

D可以扩展交际范围,联络朋友感情

8、遇到不明白的事情,您会

A上网搜索答案

B询问他人

C去图书馆找资料

9、您如何处理从网络中搜集到的信息

A直接采用

B修改后采用

C只当参考

10、大多数情况下,您完成开放型作业的方式是 A都是自己的思想

B大部分从网络中引用,少量自己想法

C 大部分自己思想,少部分从网络中引用

11、您在上网的过程中是否浏览过政治上的反动宣传言论

A经常

B偶尔

C几乎没有

12、如果遇到这些宣传,您会采取的措施是

A关闭窗口

B有选择地看

C继续看下去

13、您经常在网上结交新朋友吗

A经常

B偶尔

C几乎没有

14、您更愿意上网而不是和亲密的朋友呆在一起吗 A几乎没有

B经常

C偶尔

15、如果您对事件的认识和态度与大部分网民不一致,且您经过思考认为自己是对的,您会

A 在网络上表明自己的态度,试图说服其他网民 B不表明自己的态度,保持沉默

C在网络上表明自己的态度,但不做说服他人的努力

16、您觉得网络文化对你的现实生活有影响吗

A是,给了我很多启发,许多网络名人的事迹深深地影响我 B否,完全没有影响,我还是很洁身自好的 C是,不过至少作为茶余饭后的娱乐方式 D否,网络和现实应该分得很清楚

17、您会使用网络文化之所以流行的原因 A都是因为无聊 B其本身新鲜有趣 C娱乐大众 D跟随流行

E现代人压力太大

18、如今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通过网上发泄交流你觉得怎么样 A我觉得这是最真实情感的表露,可以,我也有过 B我觉得网上发泄情绪会破坏网络秩序,我没有过

C我觉得网上交流使得更多人沉迷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越来越冷漠,我没有过 D我觉得网上交流跟现实交流没什么区别,我也有过

19、您认为网络对您的影响多大 A很大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

B较大我的生活离不开网络

C较小没什么影响

D一点也没有影响

20、您认为该怎样建设更和谐、健康、文明的网络利用文化

A全民教育

B健全法律

C弘扬网络美德、以德育人

D建设更好的网络管理方式

比例统计

ABCDEF 1

7(20%)

28(80%)2

21(60%)

13(37.1%)

1(2.9%)3

1(2.9%)

29(82.9%)

5(14.2%)4

14(40%)

21(60%)5

21(26.5%)

13(16.5%)

19(24.1%)

11(13.9%)

12(15.2%)

3(3.5%)6

8(13.8%)

1(1.7%)

10(17.2%)

27(46.6%)

9(15.5%)

3(5.2%)7

20(40%)

32(72.7%)9

7(20%)

1(2.9%)2(5.7%)16(45.7%)13 4(11.4%)14 15(42.9%)15 2(5.7%)12(34.3%)17 6(12.5%)18 21(60%)7(20%)

14(25.5%)3(6%)

8(18.2%)

22(62.9%)

21(60%)

14(40%)

14(40%)

19(54.3%)

5(14.3%)

15(42.9%)3(8.6%)

18(37.5%)4(11.4%)

15(42.9%)

8(14.5%)

20(40%)

4(9.1%)6(17.1%)13(37.1%)19(54.3%)5(14.3%)12(34.3%)15(42.8%)18(51.4%)

17(48.6%)

18(37.5%)

8(22.9%)

12(34.3%)23(41.8%)

7(14%)

3(8.5%)

6(12.5%)

2(5.7%)

1(2.8%)

11.网络依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十一

21世纪是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也是人才激烈竞争和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时代,心理健康已成为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网络环境下,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利用网络环境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保护当代大学生不受或少受网络环境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已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依赖的特征和成因

大学生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有着鲜明的个性。他们渴望交友,希望被别人理解,同时又不愿主动与同学交往,在这样的矛盾心理状态下,网络的开放性满足了大学生渴望交流的内心需求。但是,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没有完全形成,缺少足够牢固的精神屏障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其行为易受影响。他们在网络面前有时缺乏足够的理智,有的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后烦躁不安,有些大学生宁可荒废学业也要和电脑网络为伴,还有部分学生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误入歧途,近年来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案件也屡见不鲜。那么,大学生网络依赖有哪些特征?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大学生产生这样的行为?

1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寻求自我价值

大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渴望友谊、理解和支持。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空间的扩展和社会阅历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交往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他们需要了解别人,需要通过别人来了解自己,需要爱与被爱,需要有机会来显示自己的优越和展示自己的专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大学生心理的单纯性,常会使部分学生在交往中遭受挫折,并表现出不同的人际交往障碍,如多疑、害羞、自我封闭和社交恐惧,使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得不到满足,而虚拟的网络世界为他们自身价值的满足提供了便利。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在一个非以貌取人的环境下相互认识和了解,每一个网民拥有平等的发言权,在网上可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这对现实中觉得处在卑微地位的大学生更有吸引力。在互联网上,他们可以跨越时空彼此相识,形成一种理性而又持久的亲密朋友关系。他们可以建立个人主页,把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资料,通过双向或多向交流的网络载体,让网友们认识和了解自已。通过这种交往,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会得到实现,自我评价也会提高。当自我价值实现时,在主观上就会产生自信、自尊和自我稳定的感受,会觉得生活有意义,使人充满热情。反之,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得不到实现时,就会缺少自信、自尊和自我稳定感,这正是一些学生沉湎于网络的内部动机。

2大学生通过上网进行心理宣泄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学生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学业负担较重、人际关系紧张、失恋、生活的窘困等等,使他们对社会环境以及校园生活中的诸多不完善的方面大为不满,严重的还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进而影响身心健康。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行为的“心理驱动系统”由两种心理倾向构成:一是寻求满足的心理倾向,二是避免伤害的、防卫的心理倾向。大学生在寻求满足、进取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其产生避免伤害和自我防卫的行为,以求获得心理的平衡。网络由于具有隐匿性、开放性、便捷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为大学生适时地转移、倾诉和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提供了机会和场所,通过此种方式,他们宣泄被压抑的不良情绪,并获得一定的心理自疗效果。因此,网络极易成为许多大学生躲避孤独和排解心理压力的场所,上网成了他们释放心理压力、松弛身心的一种方式。他们或到QQ聊天室向网友倾诉自己的不快,或到对抗游戏里冲杀一番,就如同人们喜欢唱卡拉OK、听摇滚乐、喜爱足球一样,通过尽情的呼喊、喧闹来发泄心中的郁闷。

3大学生在网络中追求娱乐的l心理

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捷、无地域限制、拉近传播者之间的距离等优势,它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目前的文化和娱乐形态,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网络媒体可以汇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形式,在技术上实现了多媒体传播,达到时空交融、视听兼备的综合性艺术效果,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这就打破了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打破了现实生活中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广播三足鼎立的势力划分。传统媒体提供的新闻和信息都是封闭的,观众只能随着传播者的意图被动地接受媒体的信息。而在网络传播中,网络观众可以主动接受所需要的信息,随心所欲地点击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可以参与媒体的传播活动,成为媒体的一部分,或与媒体传播者交流沟通。网上游戏、聊天、听音乐、看在线电影和读娱乐性文章是大学生网上娱乐的重要形式。网络媒体把文字阅览、画面浏览和声音聆听融为一体,将欣赏者的感觉全方位打开,使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和嗅觉协同活动,获得多感官刺激,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网络传媒具有的这些特征和功能,正好同大学生追求新奇、浪漫、惊险、刺激的求知探索心理特征相匹配,所以上网冲浪成为他们业余休闲的重要方式。

4大学生在网络中的情感表达心理

大学生通过网络实现情感表达的需要,这是在大学生内心深处潜藏的极为深刻的上网动机。他们在网络中结识朋友,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情感交流、尊重和满足。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满足对爱的需求的场所。在网络里,他们表达情感的方面主要有聊天、建立个人网页、网恋和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大学生的聊天中,聊得最多的话题是爱情和友谊,因为爱好兴趣不同,他们在“虚拟世界”里相互交谈、互相倾吐着秘密。在网络上,他们展示的自我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经过粉饰的或者是理想中的自我,他们在那里可以寻找理想中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可以找到没有缺点的恋人,这种现代的、纯真的、柏拉图式的爱情童话,能够满足他们内心深处对浪漫爱情和真诚友情的渴求,也可以慰藉深藏于孤寂的心灵。他们中的大多数虽然幻想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经历它,但现实不会有这样的机会。

5大学生在网络中探索和尝试新生活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每天“三点一线”,难免感觉到单调乏味。心理学家弗洛姆指出:“一个人生理上和生物上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但是他们仍然不满意,仍然不安宁”,因为缺少了“一种能够使他变得主动的蓬勃生机”。因此,追求新鲜感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人的本性就是要不断地寻找和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大学生上网正是为了寻求这种不断扩展的、不断更新的、能够给人以新鲜感的生活,这种新鲜感包括惊奇、喜悦、清新和振奋。上网可以使大学生走出自我狭小生活的空间,认识和了解更广大的世界。

二、消除大学生网络依赖负面影响

的措施

面对网络依赖的负面作用,笔者认为防范措施不应是阻止学生上网,而是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通过科学的网络管理和教育,达到消除网络依赖的负面作用这一目标,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应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的能力

当前,大学生上网最大的问题是网络成瘾。实践证明,比较有效的办法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等主渠道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对信息的判断处理能力。学校可以多组织学生参与网络话题的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网络成瘾的危害,加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影响的能力。对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教育要纳入平时的管理,而不能放任自流。同时,要对沉溺于网络的学生进行定期观察,并及时和家长联系,注重其在学校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并及时备档,建立心理档案。

2妥大力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质

在大学生成长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质是当务之急。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硬件配备和对有关人员的网络技术培训,建立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懂网络技术知识的师资队伍。

3要抓好校园网的建设和相关论坛的管理

根据教育部有关学校信息教育发展目标要求,学校应成为学生上网的主渠道。建立校园网络,学生既可以便利地在本校的局域网浏览资料,也可以通过外联网站接人因特网,搜索更加丰富的信息。校园网的最大优势是进行交互式教学,满足学生参与讨论需求。为了满足学生交流和宣泄的心理需求,还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聊天室,由相关教师轮流操作和做版主。这样,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了解其真实心态,掌握宏观导向的主动权,坚持主流价值观,因势利导地给予学生教育和帮助,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更加强学生网络行为的监控和管理

上一篇: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的自我介绍下一篇:初中英语作文中考万能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