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研究性学习方案

2024-06-26

初三物理研究性学习方案(共15篇)

1.初三物理研究性学习方案 篇一

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课题:物理课堂教学实验探索

题目的界定:物理实验改进、案例内容:水沸腾实验的改进活动方案

形式:实验探究

预计效果:第一阶段通过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

第二阶段讨论并设计改进方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三阶段推广实施,并做好总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具有创造性思考能力

案例:水沸腾实验的改进过程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器材是: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钟表。如果根据课本上的这些实验器材,安装并进行实验,弊端有三个:

时间比较长

沸腾的剧烈程度不够

气泡变化不明显。

针对以上情况,我校对此实验做如下改进

实验器材

大试管(长约25cm 直径4cm)、水、温度计、铁架台、酒精灯、火柴、钟表。探究实验步骤

提出问题:水沸腾时有什么特征?

按照如图所示装置安装器材。

进行试验:用酒精灯给盛水的大试管加热至沸腾,在水温达到80 ℃时,每隔5s记录一下水的温度,同时观察水中气泡,把记录的温度示数和气泡变化情况填入下表。

描绘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

解决前面的问题总结沸腾沸点的定义

教后小结

改进后的试管的容积比烧杯的容积小的多,加热时间短,沸腾特别剧烈。再有试管比较长,沸腾前试管上下的温差比较大,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由于经过的路径长,水蒸气遇冷液化的越多,气泡变小越明显。沸腾时试管内水的温度相同,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吸入水蒸气,由于经过的路径长,吸入的水蒸气就多,气泡就越大。此实验弥补了以上三大缺点。

成果展示:论文、阶段总结资料、试验教具展示、学生获奖证书等

初中物理研究学习探究活动设计方案

组织课外探究活动教学时,深感课外探究的话题难找,究其原因,课外探究不同与课内探究,既不是课内探究的重温,又没有前人的经验借鉴,必须有教师的创造性思考。其实,教师只要做有心人,切入课外活动并不难。下面例子简要说明我校的物理学科课外探究学习的设计方案。

地点:物理实验室

时间:每月两次学生课外活动

参加人员:部分物理教师及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

四、程序:第一阶段通过操作、观察书中试验,分析试验失败原因。

第二阶段讨论并设计改进方案,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收集资料

第三阶段做好总结

第四阶段成果展示、推广实施

案例:

(一)物理的实验很多,往往因实验前疏于考虑,试验中重视不足,导致实验的失败率很高,不妨将“实验失败的原因”作为课外探究的话题.“水的沸腾”实验简单易做,然而实验课上,接近下课时都不能达到水的沸点,有的小组水的温度超出沸点,仍不出现沸腾现象;以探究实验失败为话题:

(1)成功的小组、失败的小组之间交流、讨论,探究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构成猜想于假设”

(2)选择实验、查阅、询问中某种途径,收集证据,验证“猜想于假设”的正确性。

探究实验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方法、过程、操作、结果的分析、评估,优化实验方案,在探究中学到物理知识,增进探究能力,培养实践意识,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家庭生活为切入口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教学的基本理念,生活中含有很多的物理知识,物理是生活的一部分,以家庭生活实践为探究学习的切口,不仅消除学生对物理的神秘感,且能帮助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问题。

在“水的沸腾实验失败现象中”,又提出新的问题,水的沸点与气压有生么关系?

以“高压锅”为话题提出课外探究的任务:“水的沸点变化与高压锅”

(1)实际使用“高压锅”,煮饭或烧菜一次。

(2)观察高压锅,阅读说明书,弄清各个部件的功能,以及使用注意点。

成果:阶段总结报告

2.提高初三学生物理学习热情的策略 篇二

基于以上现象和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亲其师,信其道

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是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的关键。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好恶在很大程度上与他是否喜欢授课的那位老师有关,当学生喜欢一位老师,就很自然地会喜欢他所教的课,就会感到他讲授的内容生动有趣,从而自觉主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导。记得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一个老师最大的成功就是把他的学生教得喜欢学自己教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调控学生的情绪,使其自信地、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走老路,穿新鞋

在第一轮复习中,要全面梳理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感觉这些知识比以前上新课时更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学习积极性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第一阶段复习以课本为本,解决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这个环节很重要,体现在对各知识点内容的准确识记,只要以合适的方法进行,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传统的复习课教学方式是从头开始梳理课本,老师总结,学生听、做笔记,反复地加深记忆,没有新意,枯燥无味,容易让学生感到还是陈词老调,对知识的整理复习过程是在“炒冷饭”,提不起兴趣,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易造成疲劳复习。所以在梳理知识点时,采用更具有针对性和互动性的方式,例如将重点考查知识整体提炼,再将关键部分空出以备填写,这样学生都愿意挑战自己的理解和记忆,避免了眼高手低。同时,对于忘掉的积极查寻,对关键点的记忆更易加深。

三、多媒体,促激情

多媒体,这个集视听于一体,知识呈现方式多样化的工具,在枯燥的复习课中是一剂兴奋剂,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多媒体课程容量大、形象直观,便于学生接受、理解和提高,很符合中考复习课的要求,由于多媒体课堂容量较大,相对于传统复习课堂,大大节省了传统复习课所需的教学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本人认为如果能系统地使用多媒体上复习课,特别是上一些内容较多、有内在联系、考核要求较高的重难点章节,将大大提高复习效率,又能使知识呈现得更加直观、形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授之以渔,促发展

为了避免复习课上简单的重复,教师在上课时应开动脑筋,让课堂“活”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对复习课精心设计。中考第一轮复习时,要落实基本概念、规律,避免简单的知识重复,着重掌握知识的内涵及外延。教师要设计一些拓展知识的新例题。通过例题的形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激发兴趣。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有时还要经过一段过程,使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几个反复中,逐步建立正确的认识,要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经过自己的独立思维,要求自己想通,在学生感到自己无法解决矛盾时,教师再适时予以引导点拨,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优化练习,涨自信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初三物理复习阶段,做习题,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深化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题课是物理教学最常见的课型之一。但习题课不能变成题海课,上得索然无味。中考是关乎学生一生的考试,在这最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既要锦上添花,还要雪中送炭,要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让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因此,教师要重视练习的设计,要有梯度,解题不应仅仅限于完成书面习题,有时也可以用游戏或竞赛的方式,变化的学习方式比单调的練习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对思维敏捷、基础扎实的学生,应为他们选择一些难度大、易于开发思维的题目。对学习一时有困难的学生,作业量要少些,题要容易些,总之,要力求体现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都有所得,都有自我表现、获得成功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习知识的无穷魅力,从而自觉地去获取知识,产生学习的欲望,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发起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生最关键的毕业班复习迎考的学习中,尽量避免满堂灌、填鸭式教育,这样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该尽量在枯燥的复习过程中增加亮点,添加活动,改变方式,以此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魏明,骆远征,吉世印.培养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策略[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6(4).

3.初三物理该如何学习 篇三

许多学生反映物理难学,不好理解,面对着一道道的物理题,就像是雾中看花一样,总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其实,笔者觉得难不难在于你对该科学习技巧的摸索和掌握,对如何学好物理,安博京翰教育北京大区物理杨老师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学好初三物理的几个要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课前认真预习

课前预习未讲授的新课,首先把新课的内容都要仔细地阅读一遍,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则要抓住其核心,以及与其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同时京翰教育杨老师建议学生还要阅读有关典型的例题并尝试解答,把解答书后习题作为阅读效果的检查,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适当阅读相关内容的课外书籍。

二、主动提高效率的听课

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课,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能使听课的重点更加突出。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的不懂之处时,就非常主动、格外注意听,力求当堂弄懂。同时可以对比老师的讲解以检查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教师对疑难问题的分析过程和思维方法,也可以作进一步的质疑、析疑、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听完课,不仅能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而且能更好地掌握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定期整理学习笔记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对照预习笔记、听课笔记、作业、达标检测、教科书和参考书等材料加以补充、归纳,使所学的知识达到系统、完整和高度概括的水平。学习笔记要简明、易看、一目了然,符合自己的特点。做到定期按知识本身的体系加以归类,整理出总结性的学习笔记,以求知识系统化。把这些思考的成果及时保存下来,以后再复习时,就能迅速地回到自己曾经达到的高度。

四、及时做作业

作业是学好物理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掌握知识熟练技能的基本方法。在平时的预习中,用书上的习题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课后作业时多进行一题多解及分析最优解法练习。在章节复习中精选课外习题自我测验,及时反馈信息。因此,认真做好作业,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而去有意识地加强它,逐步培养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树立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4.初三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篇四

有的同学感到物理难学,其实,就初中物理而言难度并不大,之所以觉得难学,多是因为没有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技巧,如果我们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减轻学习的负担,提高学习质量。

一、学好物理首先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基础知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基本概念(定义),基本规律(定律),基本方法。要理解和掌握好物理概念,就要研究和思考这个概念是怎样引入的?定义如何?有什么物理意义?学到什么程度才能称为真正理解呢? 理解的标准是对每个概念和规律你能回答出它们“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问题;对一些相近似易混淆的知识,要能说出它们的联系和本质区别;能用学过的概念和规律分析解决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把学过的大量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单位记忆下来,成为自己知识信息库中的信息。前面学过的知识,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学过的东西记住了,到时才能从大脑信息库中将信息提取出来。反复自我检查,反复应用,是巩固记忆的必要步骤。有人以为,理解了就一定能记住,这是对人的思维和记忆规律的误解。一个人的一生见过、理解过无数的事物,但只有那极少数(有人统计认为不足5%)经常反复作用在我们头脑中,而且是反复应用的事物,我们才能记住。所以每次课后的复习,单元复习,解题应用,实验操作,学期学年复习等,都应有计划做好安排,才能不断巩固自己的记忆。

二、重视常规学习(1)研读课本。

军队不打无准备之仗,学习物理也是如此。新学期的书发下来,希望你能够拿起物理课本,翻开美如画的篇章,顺着目录,大致了解本学期的内容;每章、每节上课前,再次提前预习,你心存大量疑惑,等待在课堂上与老师一起揭开谜底;复习时,课本要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复习,“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而且每一次你都会有新发现。(2)认真听讲。天才不是天生的。无论是新课、实验课,还是习题课、复习课,每一个“考试状元”都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聚精会神听讲,紧跟老师思路,积极思考,不时勾画出重点,标注仍不清楚的,或者记录又产生的新疑问,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学习是一个过程,不断鞭策自己,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坚持不懈,才能到达“会学”和“学会”的境界。(3)自我督查。

习题是巩固、复习是系统、考试是检验。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考试,独立完成,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精炼结论,全面思考,规范答题;及时订正,不懂就问,学会归纳,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多题归一。

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物理思维的方法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物理概念以抽象,概括为主,建立物理规律以演绎、归纳、概括为主,而分析综合与比较的方法渗透到整个物理思维之中,特别是解决物理问题时,分析综合方法应用更为普遍,如下面介绍的顺藤摸瓜法,发散思维法和逆推法就是这些方法的具体体现.(1)顺藤摸瓜法,即正向推理法,它是从已知条件推论其结果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大多数的题目的分析过程都用到。

(2)发散思维法,即从某条物理规律出发,找出规律的多种表述,这是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的重要方法。例如,从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出发,推出如下结论:串并联电路的电阻是“越串越大,越并越小”,串连电路电压与电阻成正比,并联电路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3)逆推法,即根据所求问题逆推需要哪些条件,再看题目给出哪些条件,找出隐含条件或过度条件,最后解决问题。

四、重视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要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对课堂上刚学过的新知识,课后一定要把它的引入,分析,概括,结论,应用等全过程进行回顾,并与大脑里已有的相近的旧知识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矛盾,否则说明还没有真正弄懂。这时就要重新思考,重新看书学习.在弄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要即时完成作业,有余力的 同学还可适量地做些课外练习,以检验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要善于把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不注意知识的运用,你得到的知识还是死的,只有通过具体运用,才能扩展和加深自己对知识理解,学会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准初三学生暑假物理学习攻略 篇五

(一)对待初二已经学过的知识

1、先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再从错题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

这种方法是最常见的弥补基础缺陷的方法,通过全面复习物理课本以及每节课相关的衍生结论、注意事项等,可以理解并记住基本概念、规律、公式;通过从平时的练习时出现的错题中发现问题、及时归纳总结问题,可以再次把薄弱基础知识重新深入理解、彻底强化。

此方法很有效,由于不再额外多做练习,只从平时的错题中查缺补漏,所以相对于边复习基础边做练习的方法节省了一些时间。只是,依然需要占据比较成片的时间,时间依然紧张。

二、先通过做题发现错因,从错因中发现基础缺陷,然后有针对性的大范围弥补缺陷。

此方法是基础较差的同学提高物理成绩的最高效方法。也就是说先通过平时的正常练习、考试做物理题发现各种错题的错因,然后把同类题放在一起归纳总结,从这些错因中发现基础知识的缺陷,然后针对这些知识缺陷,把相关的物理公式、定理、定律、规律、实验、注意事项、易错点等全面复习一遍!即通过一道或者几道错题复习一大片基础知识,这样可以迅速的在最短时间内复习完基础知识。

由于这种复习方法非常具有针对性和重点性,同时又建立起了块状化知识网络,并且重视了对同类题型的归纳总结,因此此过程既夯实了基础知识,又迅速提高了能力。而且,当用这种方法归纳了相当多的错题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竟然在不知不觉中把所有基础知识全部复习了一遍,而且,竟然还拥有了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

(二)对待初三即将学习的知识

1、理解性记忆公式及定律。

大多数学生认为物理是理科,只要会做就行,但不知会做的前提是记忆公式、定律。当学生刚刚接触电学觉得简单,一旦到欧姆定律、电功率、焦耳定律及综合运用时,对公式、定律就不知如何运用。当然,首先是公式、定律的记忆。怎样把公式、定律长时间记住?就是理解记忆。电学中的公式比较的散乱,理解性的记忆尤为重要。

2、分析掌握电路。

电路部分要记住电路的形式、状态、及组成部分。

(1)、串联、并联

初中物理中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并联。能否正确分析辨别它们对后面内容的学习至关重要。

(2)、通路、开路、短路

有很多同学搞不清三者之间的关系。电路中出现的这三种状态,其中通路为处处相通的电路,开路为电路中有处断开的电路,这两种状态易于接受,便于分清。但是学生对于短路的分辨显得力不从心,不知道何处短路,为什么短路。

其实只要注意分析的要点即可辨出何处短路。电流具有走捷径的特点,捷径是指这条路径中电阻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即为空导线,当一根空导线,或开关、或电流表(电阻小到可以认为没有)与某个用电器并联时,电流只走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而不走用电器,使该用电器被短路,从而不能工作。

在整个电路中电流没有经过用电器而直接从正极流向负极就是短路,这个是不被允许存在的(实际生活中危害很大),还有一种叫做局部短路,即在整个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用电器,而只有部分用电器被短路了,这种情况允许存在(比如楼道红外开关)

(3)、电表示数变化及故障判断

电路故障判断一般也就是用电器的断路或者是短路问题,往往会通过电流表或者是电压表有无示数来体现。

电压表无示数的原因:

①电压表短路或断路 ;

②电压表所测的用电器短路;

③电压表所测的用电器以外的其它地方断路。

电流表无示数的原因:

①电流表短路或断路;

②电表所测的用电器断路;

③电流表所测的用电器以外路的其它地方断路。

如何学好初三物理

学生一旦进入初三,学业压力就开始有明显的增加。各科内容基本上都需要在初三第一学期全部学完。不仅如此,整个初三还多了一门化学课,也让孩子的课余时间进一步压缩。

初三物理,与初二截然不同。中考的重点章节——压强和电学都放在了初三第一学期的课程中。压力压强题型灵活多变,而且考题经常将压力、压强和浮力一同考查,综合性强。电学则是全新的一块知识章节,而且公式繁多,题型也是灵活多变,涉及到如动态电路定性分析、故障电路分析、滑动变阻器取值范围计算等。

总结起来初三物理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知识密度大。

2、知识点综合,难度大。

3、学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 。而且从我对近几年上海物理模拟考及中考的趋势看,上海初中物理越来越重视考查对知识点的理解和灵活应用能力。像是压强、电学计算压轴题型年年出新,情景题侧重于生活,考查学生的物理科普尝试储备等。

面对上面所提到的这些问题,我给同学们几点建议:

1、上课认真听讲,保持良好的听课状态,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听讲过程中紧跟老师的思维,也是锻炼自己集中注意力、提升思维灵活度的过程。

2、及时做好复习巩固。对于任何学生,新学知识的遗忘曲线基本是一致的,根据这个定律。每次当老师讲完相关课程后,在24小时内复习是最有效的。做到当天的知识当天复习,及时整理课堂笔记。

3、保质保量的完成作业。通常对于初三的学生,我都会要求他们每周完成一张一模卷或者二模卷。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这样不仅对学生知识点的巩固有很好的作用,也能让我和学生都能更清楚的知道知识掌握的优势点和薄弱点,从而能够让我更加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6.初三物理研究性学习方案 篇六

关键词:初三物理;总复习;自主性;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引言

很多人认为,到了复习阶段,主要是知识的整理阶段,学生缺乏知识的整理与归纳能力,摸不清重点,所以复习阶段更多的应该是教师主导。然而,初三复习课的最终目的并非只有提高学习效率这一个,还包括锻炼学生的归纳与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初三的物理复习教學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自主性。

一、初三复习课的最终目的

初三复习课旨在通过系统、完整的复习过程,来弥补学生之前学习中的漏洞,加深学生的印象,加强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中考成绩。然而,这仅仅作为初三复习课的一个直接目的,而初三复习课不仅仅只有提高成绩这一个目的,还包括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归纳与总结知识点,积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工作与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我们当今的社会已不是刀耕火种的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具备一定的知识已经完全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而自主学习的能力与素质才是新世纪人才发展的关键。因为即使学富五车,缺乏自学能力,也终究会被时代淘汰。在未来发展中,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巨大潜力,是否具有在信息时代轻车熟路地驾驭知识的本领,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尤为重要的。

三、初三物理总复习中如何凸显学生自主性

初三物理总复习是一个比较紧迫的过程,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合理安排,凸显学生的自主性呢?

1.教师要敢于放手

在幼儿学习走路时,父母总是不放心,扶着他们往前走,但是总有一天父母要放手,因为不放手幼儿就永远无法学会走路。教师教学生学习就好像父母教幼儿走路一样,先搀扶着他们,再逐渐放手,才会让他们慢慢学会自己走路。在教学阶段,我们就是搀扶阶段,到了复习阶段,教师就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整理所学物理知识,去研究物理原理,观察物理现象,并且及时查漏补缺,及时发现自己的漏洞,产生一定的危机感,之后再想尽办法解决漏洞,弥补漏洞,寻求帮助。自己寻求帮助的过程,就是学生成长的过程,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形成更为深刻的印象。

2.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

实践证明,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开放自主的学习情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仅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在最后的复习阶段也是一样,只有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地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凸显。比如,在第一轮复习中,有一个“验证动量守恒”的实验,我就给学生一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行探究,设计实验方案,并在设计的过程中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这样的开放情境,得到了自主的尝试、实验、交流同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整个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教师要精讲、少讲,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知识底蕴、操作能力与发展潜力,让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和活动空间,让他们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大胆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开放的情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激发起求知欲,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倡导小组间的合作交流

学生缺乏自学的习惯,因此我们在总复习的过程中就可以倡导学生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交流,这是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良好的途径。因为在小组合作中,每一位学生都要积极思考,主动探究,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任务,达到目标,所以利用这种办法可以凸显学生的自主性。比如,我经常会在中考试题中总结出一些热门内容组成专题,将其交给小组进行讨论与研究,使学生在讨论与研究中对这些专题进行梳理。比如,我会设计这样一些小专题——《关于厨房的物理知识》《关于汽车的物理知识》,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出相关的物理知识点,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其所涵盖的物理原理,加深印象。在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中,学生由课堂上的“群体”变成了小组中的“个体”,充分发挥自主性,完成了探究。

4.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复习方案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初三物理复习都是教师设定复习方案,具体的复习时间、复习内容、复习重点和难点都是由教师决定,学生只是在复习中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老师怎么要求,他们就怎么实施。其实,这样的复习虽然看似高效,却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改变呢?我们可以让学生提出不同的复习方案,可以是针对自己的复习方案,也可以是针对自己小组的复习方案,还可以是针对全班的复习方案。针对自己的复习方案一般都是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制定的,比较符合学生自身的复习进度,要好于教师制定统一的复习方案;针对小组的学习方案可以使小组共同按照复习方案规定的模式和进度走,是学生商量一同决定的,他们会去自觉遵守;针对全班的复习方案可以有效地弥补当前复习方案的缺陷,有利于学生查漏补缺,适合各种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此一来,制定不同的方案,学生的自主性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结语

以上,我们分析了初三复习课的最终目的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并将二者结合起来,从教师要敢于放手、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倡导小组间的合作交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复习方案这四个方面论述了初三物理总复习中凸显学生自主性的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仅仅是复习课上要着重注意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多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塑造,使学生逐渐养成自学习惯,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都会受益。

参考文献

[1]郑志湖.构建学生自主探究的物理学习模式的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11(03).

[2]杨垒.生本理念下的物理复习课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9).

7.初三物理研究性学习方案 篇七

2017年秋季:基础知识深入

进入秋季后,同学们要在学校学习暑期预习的课程,在第二遍学习基本概念的同时,同学们可以开始练习各个章节较难的题目,包括历年模拟题、中考真题。通过做题的形式,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017年寒假: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的关键在于以往知识的回顾和重新认识,特别是声、光、热等模块的内容。大家要利用寒假整块的时间将这一部分的知识重新梳理一遍,做到不留任何疑点。同时,还要对力学或电学部分的基础进行梳理,很久没接触了、不要遗忘。

2017年春季:第二、三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主要是以历年模拟题、中考真题的专项练习为主,将各知识模块中考常考的题型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归纳总结。一模考试前重点突破力学、电学压轴题,认真准备一模考试。

一模考试后,根据自己一模考试结果,分析自己的不足,开始第三轮复习。第三轮复习以查漏补缺为主,将初三第二学期以来所做过的所有试卷、作业等当中的错题认真研究(平时注意整理),做到以前错过的题目再次遇到时不再犯错。

2017年中考:调整心态,勇敢面对

8.初三物理《摩擦力》课例研究报告 篇八

——初三物理《摩擦力》

一、研究背景

1、知识基础:《摩擦力》一节是鲁教版八年级教材第六章第四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基础知识之后所要学习的知识。在初中运动和力这部分内容中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摩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对于摩擦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从初中教学的要求来说,知识本身的要求并不高。教材中的安排是通过认识滑动摩擦——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知道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和应用。

2、能力基础:虽然学生已经在前面的学习中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但是初二的学生刚接触科学探究的程序、思路和方法,还不是很完整。用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和完成实验,分析总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把有关摩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知道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3、心理基础:本节课利用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 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基本完整的探究过程 , 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科学规律,使学生通过物理课的学习有更强的进取心。

二、研究过程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并付诸实践。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取长补短的协作意识。

(二)重点

知道滑动摩擦力阻碍相对运动,猜想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方法。

(三)难点

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各环节的方法与思路,多方面考虑问题,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四)过程及方法

1、摩擦概念的引入: 自行车在路上滑行时,总会慢慢停下来。为什么?

实验:(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到了什么?

(2).手平放在桌面上,不用力推或拉,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小组合作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⑴提出问题: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 ⑵ 猜想与假设。

问题:你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摩擦力? 各小组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和讨论实验方法。

如果有学生提出重力是影响因素,可做简单比较加以说明。

对于材料性质这一影响因素,不过多强调,通过事例让学生了解即可,如果有学生感兴趣,可适当安排。

(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科学的猜想与假设,鼓励自主探究。)⑶ 制定计划和实验方案,选择器材。怎样测量滑动摩擦力?

怎样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其中某个因素的关系? 怎样测摩擦力更准确?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渗透思想方法 —— 让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设计过程

渗透和强化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思维习惯。需要记录的实验内容什么?如何记录便于比较?

(初中学生往往对记录方法不太熟悉和重视,需要强调记录对于实验结论得出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有设计实验记录表格的科学意识。)

⑷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发现学生问题,指导探究。(为评价和反思做好准备)

具体的问题应具体解决,但不能包办代替。

⑸ 指导小组之间对实验结果评估 , 交流 , 讨论,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愿望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愿望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3、摩擦知识的应用 ⑴ 分析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师启发:现在我们知道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我们为什么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摩擦的应用和危害:http://v.ku6.com/show/PymWUhvT1lOlpt0P.html 减小摩擦的方法:http://v.ku6.com/show/1KxtEQkH4LY0fakU.html 增大摩擦的方法:http://v.ku6.com/show/10QBQ9F3bJo-YUAF.html 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http:///programs/view/wrfzSE12WQI/ 学生总结出结论。教师板书结论: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通过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有益摩擦。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通过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来(加润滑剂),可以减小有害摩擦。

4、总结与评价

你学到了什么?(学生主动回顾知识与方法)

有什么体会或问题?(通过感受与问题,使学生加深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教师评议。(有效激励,增强学生信心)

提出新问题:实验中还发现了什么问题?(为学生留下新的课题)钩码滑动与滚动时,难易程度为什么不同?

木块从静止到运动的瞬间,测力计的示数大,等到匀速运动后为什么反而变小?

实验时,手握弹簧测力计使木块匀速运动,示数不太稳定,怎么办?

(五)教学关键

通过做“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实验,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科学的猜想与假设,鼓励自主探究。从生活走向物理 , 从物理走向社会。

(六)教学效果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学生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猜想时,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地进行其它猜想。

(七)教学反思

由于这是一堂科学探究课,所以教师在引导和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语言的技巧性;对于学生的看法和观点,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

9.初三物理研究性学习方案 篇九

关键词:初三数学心理障碍成绩对策

一、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初三学生的數学问题,相对其他科目显得更加复杂抽象、综合性强,多数需要学生通过抽象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和论证,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这要求初三数学教学需要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习惯于初一初二学习模式的学生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初三学习节奏快,题量多,学习时间长,加上父母和老师迫切的关注,升学的临近,这使得青春期的学生觉得压力无处不在。体能和心理双重砝码往往造成大部分学生的为难心理,老师不能及时了解,家长不能宽容乐观理解,一味的给学生施加压力,这样内外夹击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在大题量综合型的考试中的成绩落差,使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有的甚至怕上数学课,怕碰数学题,对能否学好数学存在忧虑。从笔者的调查分析来看,初三教学“满堂灌”教学法和“题海战术”法是产生隋性心理的温床。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合适的学习方法,这是他们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学生座谈了解,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自己不会做。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此外,还有自卑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初三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有效性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二、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主要来自于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师为了赶进度,特别是专项训练课和练习讲评课,教学活动常常是教师按事前准备的内容和设计的教学程序进行讲解,逢到专项训练课,便讲几道例题;逢到练习讲评课,便报报答案,讲完报完就算完成任务,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现有能力发展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都可以置之度外,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压抑了,学习兴趣丧失了。二是初三数学比初中一二年级的知识内容在数量上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也使很多学习被动的、依赖心理重的学生感到不适应。部分初三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或者下了功夫数学成绩提高不明显,可能与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不正确、教学方法不恰当有关。三是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数学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造成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局面。

三、化解心理障碍的应对措施

学好数学应当加强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较高层次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常会令学生困惑、疑惧甚至无所适从,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我们要想办法帮助他们尽早克服,尽快适应学科本身的要求。改变“一听就明”、“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学习误区。即狠抓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数学方法。要每周、每单元后及时区别新旧知识并体会他们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每单元测验后要及时改差错,否则知识信息量差错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数学教师在授课时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

四、促进数学成绩持续提高的对策

(一)狠抓基础。

改变“一听就明”、“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学习误区。狠抓基础,即狠抓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数学方法。要每周、每单元后及时区别新旧知识并体会他们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每单元测验后要及时改差错,否则知识信息量差错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注重过程。

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

(三)培养信心。

增强学生的受挫能力和解决困难的信心,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给他们开阔眼界的机会。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兴趣萌发出来了,教与学也就更加相辅相成了。在平时要加强学生基本功的练习,引导他们从基本题目的练习中举一反三,增强逐步解决复杂习题的本领,同时要循序渐进,不能跨大步,以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确保数学成绩的稳定发挥和持续提高。

(四)讲究方法。

10.初三物理研究性学习方案 篇十

这是电路分析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只有把比较复杂的电路简化才能进行电路的分析。对于电路的简化概括为一下几种方法:

⑴对于电路中存在的电流表,由于其电阻极小,因此可以用导线将其取代;

⑵对于电路中存在的电压表,由于其电阻极大,因此可以看作断路而直接将电压表去掉;

⑶对于电路中存在的短路、断路的这部分电路,由于实际没有电流通过,因此也可以直接将该部分电路去掉;

⑷对于电路出现的导线端点可以不经电源、用电器、等任意移动;

⑸对于电路中出现的滑动变阻器,可以看作是有两个定值电阻组成的电路。

经过以上几种电路简化后,电路就会变得比较简单,容易识别出是并联还是串联,明确各用电器的关系,接下去进行第二个步骤是电表的对应。

二、电表对应

经过电路简化后,电路中基本只出现电源、用电器,电路显得比较简单,把刚才去掉的电表复原上去。

三、电路判断

11.物理研究性学习步骤 篇十一

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通过实验,分析、综合、归纳得出物理概念、规律;同时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研究性学习丰富了物理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学习概念、规律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探索学习能力;也更易调动学生思维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本课题主要的研究方法

调查问卷法。运用教育科学理论的知识,分析所搜集材料和统计的数据,以调查分析的结果为依据,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具体有效的方法,寻找一条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动脑思考的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本课题研究的步骤及时间安排

具体计划如下:

第一阶段:

指导学生了解本课题当前的研究形式,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

l、对所选课题研究情况进行调查。

2、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调查数据和材料。

3、撰写调查报告。

第三阶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结题验收阶段。

1、收集、整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12.初三物理研究性学习方案 篇十二

如何树立农村学生的信心,激发和培养其学物理的兴趣,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农村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实验导入设计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是要善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实验导入是否成功关系到一节物理课的成败,精心设计实验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实验的导入设计有以下几种方法.

1. 从生活实际问题导入.生活中的许多例子,都含有物理知识,如学生们夏天喜欢吃的冰棍.在讲授物态变化这节课时,让学生们观察下面现象:某同学从冰箱拿出一条冰棍,看到冰棍冒着“白气”,表面附着一层“白粉”,放进嘴里冰棍越来越小了.教师让学生观察后马上提出问题:为什么冰棍会冒“白气”,表面会有“白粉”,而且冰棍会越来越小了?从生活用品的实际问题中引入课题.

2. 用惊奇现象导入.在实际讲课当中,我们在设计实验导入时,不妨利用学生惊奇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心理,采用惊奇现象导入,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在讲大气压强时,演示杯中的水为什么不外流的小实验.我们准备两个玻璃杯,一杯盛满水,另一杯没有盛满水.

我们先演示没装满水的那一杯,纸片没有托住杯中的水,水流了出来,学生当场被突如奇来的一幕吓呆了;然后再演示装满水的那一杯,这次水没倒下来,而是被纸片托住了.在这一惊一乍中,实验的鲜明对比下,引入大气压这内容,可以说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3. 讲故事引入.如对于平面镜这节课,可以让学生讲《猴子捞月》的故事,创设情景让学生亲临其镜,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借助玩具引入,激发学生兴趣.许多玩具的设计和操作都关系到一些科学原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玩具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学习动机;或以玩具为对象,教师通过分析,激起学生的探究精神.如出示一些会跳的“青蛙”,让学生自己玩一玩,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青蛙为什么会自己在跳?”“为什么跳了一会,自己会停下来?”等等一些与科学原理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科学探究实验是培养兴趣的过程

探究型实验是学生带着问题在实验和观察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思考分析,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实验.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基础目标是:学生应培养爱动脑的探究习惯,具有科学探究精神,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根据农村初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水平,物理实验中探究型实验教学要求不可能太高,主要围绕学生易接受,可见的实验有选择地展开.请看下面课例.

本节课以学生探索为主,学生分小组探索,教师循循诱导,使学生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元件连接、工作特点以及两种电路的区别有了深刻有认识,为后面电路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和兴趣.

开展实验是激起兴趣的动力

在广大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要缓解教学资源的不足,只有另开僻新路,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事和物,变废为宝,来开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1. 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教具,开发思维.如对于摩擦起电现象,由于没有玻璃棒和橡胶棒等教具,我引导学生用圆珠笔在头发上摩擦,从而理解带电体的性质.还可以用两个气球在衣服上摩擦,两个气球带上同种电荷,这时两个气球互相排斥.这个实验使学生们认识到电就在我们身边,仪器就在我们手上,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发思维,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提高创造力.为促进物理教学,进一步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教师要改封闭式实验为开放性探索,变灌输式教学为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如在学校举办科技信息长廊展览,开展小制作、科技小论文,实验器材制作比赛,开展实验操作比赛等.通过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活动,寓物理内容于科技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技能,也培养的学生的创造力,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科技活动时间安排可以在课内,但更多地在课外;组织形式可以是单干,也可小组合作;实验地点可以在家中,也可在校内.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探究,教师只需给学生适当的引导、帮助,让学生自己交流,以便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探究的兴趣.

3. 提高学生在演示实验中的参与率.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这就不同程度地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演示实验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有必要时可以多次重复,以加深印象.例如在“认识压强”一节的教学中,我将原来的课堂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引导实验,每四至六位学生发一套实验器材(海棉、砝码、小方桌),由两位实验能力较强的学生上台演示.由于学生参与演示实验,课堂气氛变活跃了.可见,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不仅能让学生有展示实验技能的机会,而且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又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13.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案例 篇十三

上传: 欧阳坤

更新时间:2013-1-20 21:26:00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案例 ——公路的弯道测量

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取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它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以创造为指向,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杜威的“儿童活动中心论”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性学习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普遍实施,我国目前尚处在研究性学习的起步探索阶段,研究性学习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

1问题的提出

过往的行人经过时发现,路面在拐弯处不是水平的,而是一侧高、另一侧低,人们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说是为了下雨时雨水容易流走,有人说这样车可以跑得快……不禁让人想到“路面为什么要修成这样?”这是类似火车转弯的向心力一个不错的研究性课题。2 研究的实施步骤

组织4个小组,每个小组大约6人左右,研究是在课余时间分时完成的。(1)察看地形

各小组首先分批对公路地形和路面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调查,学生们观察很细致,最后总结地形特点报告:这段路面呈“S”形,弯曲部分内侧路面低,外侧部分路面高,弯曲程度大的(老师注:曲率半径小的)路段内外侧高度差较大,否则小。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我告诉他们,到物理教材“圆周运动及其应用”一章中去找答案。通过学习,他们很快找到了合理的解释,虽然有的同学还不很理解,但他们这时对该知识的需求却成为他们理解这些知识的强大动力。为了使原理的理解更透彻,各小组在一起,一个小组解释,其他做必要的补充,这是一次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我们的实践表明,对某一部分知识的实际需求会形成对之学习的强大动力,这是一种“问题驱动”式的学习。最后讨论的合理解释为: 汽车以一定的速度v通过公路,在拐弯处,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

由公式③可知,转弯处半径越小,路面的倾角越大。学生们的问题解决了,他们很高兴,似乎完成任务了。我又向他们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工程师设计这段公路的设计车速是多大? 学生:问一问设计的工程师。

另一学生:我们只要测出公路的转弯半径和路面的倾角,由公式③就可以求出了。

老师:我们先自己测量,再请教工程师叔叔,看看我们的测量准不准。请大家设计出测弯道半径、路面倾角和设计车速的方案来,过几天我们进行交流。鼓励同学提出与他人不同的办法。(2)设计测量方案与交流

解决问题时同学们的思维是高度发散的,他们设计的测量方案总共有8种,有直接测量方案、间接测量方案,不仅用到了数学知识,还用到了初中的连通器原理、高中的打点计时器和激光器等,设计方案各不相同。同学们在交流时也非常惊异:原来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案如此多呀!他们彼此借鉴方案的优点,完善自己的测量方案,比如,有一种方案是直接找到公路圆弧的圆心,而圆心位于对面的小山上,不可能把小山挖掉,这种方案需要改进。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相互学习,而且可以充分展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合作能力等,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3)实地测量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无论计划制定得多么周密,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和困难,而且有些困难还常常是始料不及的,我们在这里称之为“生成性问题”。实地测量开始了,学生们在测量中有喜悦和失望,有沮丧和自信,下面是他们测量过程的几个侧面。

镜头1:这一组的测量方法很便捷,先用目测确定公路的最弯处,用皮尺测出中点到弯弧顶的距离,如图3所示,原理为:

(4)总结与拓展

同学们满怀着收获的喜悦,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当得知工程师的设计结果和他们的测量基本一致时,他们是多么兴奋,“我居然能干工程师做的事情了”。研究成果使同学们获得了自信。3 总结

总结这次研究性学习有如下特点:(1)计划性

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可以与常规教学接轨,使学生形成学习的需要,为学习新的知识形成了新的增长点。本次研究性学习之后,我们学习圆周运动时,学生学得很好。(2)生在参加这次研究性学习时的体验

14.初三物理学习专家指导相关介绍 篇十四

初中学生普遍感到物理学科难学,因为物理题目往往艰涩难懂,而且计算繁琐,可以说是很多初中生学习的难点。下面是一位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的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减轻负担并提高学习质量。

一、努力学好语文、数学是基础。

物理课是初中学生感到难学的课程,其原因是:物理课不但有系统、严密的物理概念和知识,而且物理课与数学、语文课的知识联系也很密切。例如数学中的方次运算、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等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经常应用。但数学知识又不能生搬硬套,例如数学中a=c/b说明a与b成反比,a与c成正比,但在物理ρ=m/V定义式中,ρ与m、V的大小无关;在I=U/R中,却有I与U成正比,I与R成反比。所以学好数学知识对物理课的学习至关重要。同理,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好坏对物理的学习影响很大。因为物理中的概念、定理、定律的文字叙述言简意深,一字之差,天地之别。例如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不能叙述为垂直向下;摩擦力的方向是阻碍相对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阻碍运动;又如物体吸热后温度升高了20℃和温度升高到20℃含义截然不同。可见语文知识对学好物理课的重要。

二、联系生活实践,培养学习兴趣。

物理课与生活实践联系很密切,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给予创造条件,不但是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引导学生遵循好奇心、求知欲、爱学习、责任感的成长规律。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联系生活提出问题:载重的拖拉机为什么还要在机头压一块大石头?为什么电视上看到北方冬天,汽车轮胎上绑着个铁圈?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了解,学生们都能一定程度的得到成功的喜悦。在物理运算中也要联系实际。数学运算中有一个四舍五入的原则,但在物理运算中不一定适用。比如,在计算水能用几个瓶子装时,计算结果是需要5.2个,如果采取四舍五入,答案是5个。我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分析5个瓶子装下大部分水,那另外0.2个瓶子所装的水放那里呢?从而使学生知道,物理中有时不能生搬硬套数学原则。

三、总结交流学习方法

15.初中物理中的“研究性学习” 篇十五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原则;组织形式;选题;注意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置是课程改革显著的特点之一,该计划规定:“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要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让学生主动地接受信息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强调学生知识表征方式的重要性。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以达到大纲的要求。

一、“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

初中物理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以物理专题研究为载体,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体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注意物理教科书与学生生活、现代科技和社会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同时可以让学生重视历史上重要的物理发现或发明的过程,还可以探索这些发现或发明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发扬历史上物理科学研究者那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探索研究精神;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和探究。

物理课“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实践、及时归纳总结来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科学求实的治学态度。掌握物理规律及规律发现的基本方法和过程,科学地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之间产生误差的原因,学会在繁杂的现象中,抓住问题的本质和核心,以期提高学生运用综合知识来分析问题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以探究和研究为宗旨,以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归宿。在整个过程中,我只起到一个组织、指导、协调和保障作用,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不再是从我的“口”,而是自己的手、腿、眼、脑。通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相互探究和亲自实践来完成学习任务,并能在研究中以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与选题

“研究性学习”是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材中按知识内容所分的章节进行授课的局面,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将被打乱。教学中我对学生要研究的知识板块(专题)理论层次及其内容作预备研究,在某个单元或某个章节理论知识教学任务完成后,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根据教师所确定的专题,制定研究方案并收集资料,进行具体的研究,写出研究报告,进行成果展示。例如,在学习“简单机械”之后,我确立了《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的研究课题。在本课题的“研究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两人一组为单位的教学组织方式展开探究。首先,简单介绍自行车的知识;其次,介绍自行车的种类;然后分发活动记录卡,分组活动(带领学生到校停车场去)。强调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注意事项:(1)观察自行车的铭牌、型号、类别、出厂地、用途等,填写在记录卡上(要求一位同学记录,另一同学重点观察)。(2)观察自行车的构造,认识各部分的作用。如一辆平车自重23.5kg左右,由二百多种、一千多个零件组成,按其作用可以将零件分为十七个部件。要求学生观察后写出自行车的构造:车架部件,前叉部件,车把部件,前轴部件,后轴部件,中轴部件,脚蹬部件,飞轮部件,车轮部件,车闸部件,鞍座部件,泥板部件,链罩部件,衣架部件,支架部件,车铃部件,保险叉部件。(3)测量与计算,通过观察认识自行车的构造,进一步识别自行车上属于杠杠的部件,并用刻度尺测其动力臂和阻力臂,判别其杠杠类型。最后进一步思考:①自行车的闸把是弯曲的,为什么属于杠杠?怎样测量动力臂和阻力臂?②自行车的脚蹬属于轮轴,但那里并没有轮子,这是什么道理?③自行车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

在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不仅是一份调研报告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还是对整个调研过程的亲身感受。通过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开阔眼界,丰富知识。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对学生和教师都非常重要。“研究性学习”过程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对教师来说也是全新的领域,要求教师必须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必须具备研究的素质,不但能组织学生进行研讨,而且还必须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过程。如在学习“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之后,我针对本地区农田用水贫乏问题,确立《农田用水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题进行调查,了解农业用水贫乏地区的储水、输水结构,调查这些地区农用水贫乏的原因。然后写出调查访问报告,并向当地政府领导提出合理建议。

通过调查观察,学生知道了学习物理知识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激励了他们努力学习为将来投身祖国建设的崇高信念;学会了将物理知识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的方法,提高了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培养了关心社会,参与管理的能力。比如,初三(5)班陈友樟、赵松鑫同学的《关于隆都镇农业用水缺乏的原因调查和对策》引起政府人代会的重视,他们的建议被纳入农村开发项目计划之一,得到学校、社会的高度评价。

三、“研究性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指导学生规范研究设计

在实施操作以前,要对研究结果进行估测,制定具体研究方案,体现研究的计划。如:研究时间的安排,进行哪些采访,完成哪些实验,对阶段性成果如何沟通等。研究设计的计划性,有利于研究的外在监督和内部约束,以增强完成研究的信心。

2.提高学生研究成果的质量

虽然“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但研究的内容包含着学生对研究方法的运用、工具的使用及对基础理论层面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实验数据,处理各种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处理的能力,同时指导学生明确课题研究报告的写作要求,培养学生科研素质。

3.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科学、公正

一个课题研究结束,教师要及时总结,总结应侧重于对学生研究过程的分析、评价。总结中既要有定性分析,又要有定量分析。同时,可以用档案记录的方法来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即用由学生本人和教师分别填写的评价卡片的形式来记录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情况,根据记录的档案,对每个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学生本人写的评价卡,即自我评价,主要是学生阐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自己在各个方面的收获,如“我学会了什么”“我掌握了什么方法”“我的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得与失”“今后我准备如何改进自己的研究工作”等等。这样的评价,重在评价学生的发展层次与发展水平,是“自我参照评价”,即以自己原有水平作参照物的评价,而不是外部“科学标准评价”或“同班级同学比较评价”,这样便为下一步的课题研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使基础教育更具活力。

上一篇:教师工作心态下一篇:前台转正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