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医药销售员的心路历程

2024-08-05

优秀的医药销售员的心路历程(通用12篇)

1.优秀的医药销售员的心路历程 篇一

心与心之间的路有多长,爱就有多深,心才能走多远。

有时的感觉虽然远隔千山万水,却分明就在眼前,甚至可以听见心的跳动,有时候虽然坐在对面,却怎么也走不进彼此心里。

我的心每天都在跋涉,忽远忽近的距离,飘渺不定的情愫,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喜欢用这种沉重、酸涩的心情打发工作之余闲散的时间。

放一杯水,静静地眺望远方,等待是否会有一颗心来赴我的心灵之约,等面前的茶水渐渐没有温度,我才端起它抿一口,尝一尝里面是否全是思念。

人到中年的感觉就象冲到第二遍的茶水,清醇,透亮,没有矫情与做作,偶尔晃一晃,也能见茶叶在杯中徐徐起伏,最终沉降。就象一颗星,无论曾经怎样灿烂,但最终都要落于尘埃……每天就这样平淡地消磨日子,打发青春,偶一日发现光洁的面庞上少了生气,纤细的腰间多了赘肉,才惊慌失措,怎么办?怎么办?

一日一日平淡流走的岁月,年复一年日渐消失的容颜,可是我的心呀,怎么也不会老,也不能老。于是我多了一种企盼,就有了关于心的渴望。在焦灼和等待中渴望有一把火,熔化我这块千年的化石;盼望有一缕风吹皱我冰封的湖面;希望有一种情超越爱情,激活我这尾休克的红鲤鱼。我沉默的等待着,我静静地审视生命中每一位过客。

曾经的你对我说:如果心是近的,再远的路也是短的;如果友情是蜜做的,再苦的海水也是甜的。我就这样开始追寻路远却心近的距离。无论要遇到多少风霜,也不管要经过多少坎坷,无论是飞越还是赤足走过,我都在向着你说的方向前行……

心在无数个暗夜里变得疯狂,心在淋漓的细雨中变得彷徨,心在灿烂的笑靥里变得年轻,心在长久的期待里学会坚强。就在一次次心灵的邂逅中我不再犹豫,就在一条心路的征途中我学会舍弃,舍弃是一种美德,舍弃是一种信念,学会舍弃才会有美好的生活。

这段心路历程里写满了无限的真诚和善良,这段心路历程中装满了太多的鼓励和祝愿。

这条路鸟语花香,风雨同舟;这条路高山流水,风雨兼程。

这条路只有来处没有归路。

2.优秀的医药销售员的心路历程 篇二

陈丽娟:你好!

主持人:你的“村官”生涯马上满三年了, 我们经常感慨时间过得太快, 你觉得在农村的日子过得快还是漫长?

陈丽娟:应该说最近这一段时间回头一看觉得三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一个是感觉自己又老了, 另外感觉就是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过得真的很快。

主持人:不会感觉到农村里面工作时间特别漫长?

陈丽娟:这样的感觉一开始会有, 那时候过一天就画一个圈, 等到融入工作以后就没有时间画这个圈了, 然后一下子就发现三年过完了。

主持人:到今年7月份, 北京首批村官将结束三年任期, 你最近都在忙些什么?

陈丽娟:准备把手头的工作忙完, 然后就是准备公务员考试之类的。

主持人:那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样的规划?

陈丽娟:我一直觉得人生是无法规划的, 每个人都会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一些机遇是无法预料到的。如果说真的是规划的话, 就是无论自己下一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都要继续踏踏实实把它做好, 这可能也算一个规划吧。

主持人:是否打算继续留在农村工作呢?

陈丽娟: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因为现在选择的机会很多, 比如公务员或者留在村里工作也有这种可能性, 包括自己创业都有可能。如果有合适的条件和机会, 留在农村工作我也觉得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毕竟已经做了三年, 如果接着做也会很得心应手。

主持人:我们看到今年报考村官的场面非常火暴, 一部分大学生可能由于就业压力选择到农村当村官。在他们对农村并不是特别了解的情况下, 去农村工作是否合适?

陈丽娟:首先我觉得无论是就业压力的现实迫使你去报村官, 或者你是真正想为农村做一些事情报村官, 我觉得动机未必能决定着你将来能做出什么样的事情。但是无论你出于什么样的目的, 一旦你选择了做村官, 只要在村官这个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做, 就能做出好的成绩。

陈丽娟:当然, 如果让我现在说我对农村完全了解了吗?我也不能这么说。只是说如果你选择了做村官, 你就要对农村有基本的了解, 不能说你到了村里以后才发现这里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现在社会资讯那么发达了, 你完全可以从周围的朋友以及从网上了解一些情况, 这样你工作的话就不会有太大的落差。落差虽然肯定会有, 但是至少可以减少落差, 加快你适应的速度。所以我建议大家还是要尽可能地去了解, 对你自己和对农村都有一定的帮助。

主持人:其实很多大学生并不能够认识到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你是怎样认识的?

陈丽娟:作为我的理解,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就是因为你在农村有很多机会可以得到锻炼。到基层后我们经常说“上面一条线、下面千头针”, 无论是国务院还是各省、基层政府布置任务后, 落实到村里就有可能是你去做。上面政策制定得很好, 最终是要由你来落实, 落实的时候没有人规定你要通过什么方式去落实, 你要自己想办法, 所以说你有很大的空间在里面, 对一个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所以从这方面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广阔的天地, 确实也大有可为。

主持人:三年前你刚走出校门的时候, 农村的工作经验并不是很充分, 那你去了农村以后是有人带还是全都靠自己?

陈丽娟:有人带。完全靠自己的话, 可能自己也能摸索出来, 但是会比较困难, 或者说时间会比较长一些。因为现在北京市, 包括各级政府、乡镇、村里面的领导对大学生村官都是非常重视和照顾的。像我们到了村里以后, 乡镇配备专职的副镇长或者副主任这样级别的领导给我们做指导员, 告诉你这个村子里面的一些经济或者农业方面的基本情况, 带你教你作决策, 他们也会告诉你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会有很多人来帮助你, 包括你的同事 (当然我所说的同事并不一定只是和你一起去的大学生村官) 。

主持人:作为一个女生, 在新的环境中会感到孤独吗?

陈丽娟:肯定会有, 因为我是北大毕业的, 北大周边的生活环境和人文气息很浓, 我很适应和很喜欢那种环境。虽然北京周围农村经济条件也很发达, 不会像大家想象的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 和外界完全失去联系, 但是觉得周围交谈的人会少一些, 在交谈的时候存在一些障碍, 这时候就会有一些孤独。但是人总是要适应孤独的, 你要适应这个。多和现在身边的同事多交流一些, 就会慢慢适应, 就会学会如何调整自己, 孤独感也会慢慢消融掉。

主持人:那你是如何调整自己让自己更容易融入农村这个环境?

陈丽娟:首先是对自己心态的调整。要知道, 自己现在工作的地方不是大学, 不是高校, 我现在工作在农村, 农村有它的特殊性, 你首先要了解你的工作环境, 其次要了解你的工作对象。这样的话我想慢慢就能和大家有一个很好的交流, 这样, 你的生活、你的工作, 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

主持人:大家很想知道你在农村里现在主要做哪些工作呢?

陈丽娟:可能不能以我现在的工作来说, 应该说我曾经做过很多的工作。基本的像村里面一些公文的起草、档案整理、给村民做一些培训, 包括法制宣传, 甚至村里面的一些经济发展方面都会做些相关的工作, 包括新农村工作中的一些选举工作等等。现在让我回忆的话就都是一些罗列出来的东西, 但是你工作中, 往往遇到的都是这样一些事情。

主持人:那在农村工作这几年, 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有哪些呢?

陈丽娟:我想第一件可能就是通过互联网把村里面的一个闲置的厂房给租出去的事情。再一个就是自己刚去时开展的一项工作。我们刚去的时候发现, 村里面有三四千口人, 人比较多, 但户籍管理还是完全纸质化的管理。比如上面来一个通知要村子里面60岁以上的老人的人数, 当时还要把户口本搬出来一页页数, 就觉得非常麻烦。后来我就和我的同事说把这些信息输入到电脑里面用一个Excel表格排列出来, 当时就觉得很好, 就和村里面领导说这个可以这样, 可以提高效率。

陈丽娟:当时领导可能也不太明白我们说什么, 但是他们还是很支持的。我们就把户口本都搬到办公室里面, 开始输入, 还要保证每个信息都是正确的, 这个工作我们做了大概一两个月。正好赶到换届的人大代表选举, 我们一调, 一两分钟就出来了, 所有人就发现这个怎么这么快, 才知道大学生村官还可以做这么多事情, 然后就慢慢交代事情给我们做。这个印象让我很深刻。

主持人:你在大学的时候学的是法律, 那你学的东西在农村能用得上吗?

陈丽娟:觉得大学教育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 更多的传授的是一种思考的能力或者说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提高。我学的是法律, 首先它培养了我的法律精神和意识, 做很多事情的时候我会考虑到它的公平、程序性以及要求做到公开透明等一些相关方面。说得直接一点的话, 像我学法律, 在村里面给村民做一些法制培训, 或者村民有一些法律问题的时候可以和他进行交流、沟通, 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主持人:那在农村工作都有哪些难处呢?

陈丽娟:我觉得对于大学生来说第一个难处可能就是沟通上的难处。你的工作对象是村民, 他和你受教育的水平或者说他和你的成长轨迹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是自己的同学, 有时候沟通起来也有很大的困难, 因为人与人之间成长背景不一样会造成沟通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对大学生村官而言, 到农村, 首先在沟通上可能有一定的障碍。这时候你不能急躁, 因为你首先要了解你的工作对象, 并不是说别人和你想的不一样他的想法一定劣于你, 只是大家的出发点不一样, 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所以沟通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你也要经常进行换位思考, 你要站在他的角度上想如何做, 这样才能觉得沟通起来不是很困难。

主持人:那除此之外, 比如其他的我们要对某件事付诸行动的时候会不会有些困难呢?

陈丽娟:一开始会觉得有些困难。到农村以后有很多可以创新的机会, 这时候也就意味着你可能要承担失败之后的打击。并不是说你失败后别人会追究什么样的责任, 而是失败之后心里面就会很难受。因为它并不是一个模拟, 失败了无所谓。你工作中处理事情如果失败的话, 别人给你收拾这个烂摊子是很麻烦的。

陈丽娟: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就会觉得心里面特别忐忑, 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这时候我们一般采取的方法就是, 交给我这项工作后我就会有一个初步的想法, 我会把这个想法和我的指导员、村主任或者和我的同事沟通一下, 会让他们帮我看看整个过程有没有什么遗漏, 或者会遇到什么情况。他们就会告诉我哪里应该注意什么。这样第一次成功后, 对自己也会很有自信, 慢慢也会越来越有经验, 会看到自己工作程序中哪些地方该注意什么了。

主持人:村里面的领导很支持你们, 他们对你们的帮助大吗?

陈丽娟:很大的, 刚才我说到的一些我很难忘的事情, 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肯定也做不到。你再有想法、再有行动力, 如果没有人支持你这个想法和做法的话也是一纸空文。我觉得很多人有这样的顾虑, 觉得村干部不好打交道或者不好说话之类的, 但是我觉得至少在我接触的范围内我觉得大家对大学生村官都很包容。其实很多村领导对我们都像看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他对你犯的错

彩B隰2009.7

误都会很包容, 而且会给你指出来。

主持人:农村的工作很辛苦、很复杂, 干好一件事情很不容易, 那你自己如何看待政绩, 如何理解"幸福"这样一个概念的呢?

陈丽娟:如果谈政绩的话我个人没有什么政绩, 因为政绩这个词我觉得太大了, 对于大多数村官来说就是自己的工作成果。对我来说, 工作成果可能不仅仅是我眼前能做出来的事情。我觉得如果通过我的工作给村子里带来一些变化, 这些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显现出来, 这也是工作成果的一种展现方式。

陈丽娟:很多大学生村官做的可能也是这样的工作, 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积累。他到农村去给农村带来小小的变化, 但是这些小小的变化慢慢积累起来以后, 可能就会对农村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这可能就算是政绩了吧。如果说幸福的话, 我觉得幸福可能就是看到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 无论是大还是小, 看到自己的工作被别人肯定, 我觉得就是一种幸福。

主持人:大学生进入农村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提高村民收入方面, 你到了农村后都想了哪些法子?

陈丽娟:对村子有一定的了解后, 最大的问题就是就业的问题, 通过报纸和网络给他们找一些机会看能不能就业。另外就是想把厂子租出去, 村集体有钱村民的收入也会得到一些增长;再就是争取机会给村民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 也是提高他们收入的一种方式。

主持人:你说过最需要法律援助的不是大城市, 而是不发达地区, 经过三年的工作你对此有何体会?

陈丽娟:我对这个看法还是比较认可的。大城市的法律人才比较多, 它的供需能达到一定的平衡。但是在农村, 有的时候村民并没有意识到一些事情是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的, 他没有这种意识, 但是并不代表他没有这个需求。这块不会有很多的像律师费用的产生, 所以对一些律师而言可能没有很多的经济收入, 就不太会去关注它。但是, 往往这样一些小的地方, 会对一个村子或者是一个家庭的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大学生村官到了村子里以后做的更多的工作可能就是普法, 普法的形式也很灵活, 并不一定是拿着法条给他念。因为在村子里面工作信息的沟通还是比较灵的, 没准哪天上班听到谁家有什么事了, 你就可以通过这个机会跟他聊聊天。比如宅基地起纠纷了, 亲人之间发生的一些纠纷, 你可以和他慢慢沟通。

陈丽娟:到了农村之后你就会发现, 我们做的更多的是调解工作。因为这些都是亲人或者邻里之间的纠纷, 你用调解的方式可能会更好地达到社会效应、法律效应的统一, 而并不是拿着法律条文死揪着谁应该赔谁多少钱, 而是从将来长期的相处角度来考虑。其实, 在北京可能不仅仅是学法律的村官做到了这些, 一些其他专业的村官在农村根据自己工作的需要也慢慢学起了法律。

主持人:那你平时有没有去别的村子进行调研, 或者借鉴他们比较好的地方?

陈丽娟:不能说调研吧。比如有我们的同学在那个村, 我就会去看一看。像我做人大代表提出的第一个议案就是关于新农村设长效管护机制的问题, 这就是去别的村和其他村官交流的时候看到的一个问题, 最后形成一个建议在人代会的时候提出来。

主持人:说到人大代表, 我们知道你是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唯一的大学生村官, 你是怎样看待自己这样一个特殊的荣誉的呢?

陈丽娟:我觉得很多人把它看成一种荣誉, 我更多的是把它看成一种职责。人大代表是需要履职的, 人大代表人民选, 我当代表为人民。它是一种责任。作为人大代表里的大学生村官, 一方面这样的群体需要一个代表, 需要一个发言人, 再一个可能就是说因为我们工作在农村, 可能从我们的角度来反映农村的一些实际问题和其他代表反映农村的问题有一些不同的点, 是对这个结构的一种弥补吧。

主持人:为了更好履行自己人大代表的这样一个职责, 你具体做了哪些工作呢?

陈丽娟:首先, 代表履职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要深入、要调研。自从当了代表以后首先要学习如何当代表, 找了一些人民代表履职的书和规定之类的资料, 看了一下大概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样做, 什么样的事情还不能做。知道这样的事情以后就慢慢搜集一些调研资料以及大家的心声或者呼声, 通过这样的一些方式形成建议、议案, 到会上或者在闭会期间通过提建议的渠道把意见反映上去。就是这么一个履职的程序。

主持人:在农村工作了三年了, 应该说和现在的村庄以及咱们的村民建立了不错的关系。你是怎样看待自己现在所在的村以及村民的呢?

陈丽娟:很喜欢那里, 也很喜欢那里的村民。三年了, 和很多村民都有很深厚的感情, 现在一说起来有可能会离开那儿就觉得特别舍不得。但是毕竟还不是很远, 我也想着以后会经常回来看看, 有时候还会开玩笑说你结婚一定要叫我, 或者你们家生孩子了一定要叫我。虽然是说笑, 但是真的不会断了这份联系和这份感情, 因为毕竟是自己工作的第一个地方。而且这种工作我觉得跟在一般的机关和单位不一样, 人和人之间的感情特别深。不会觉得纯粹是工作关系, 有时候甚至像亲情或者友情的感觉。

主持人:有没有村民给你带来特别感动的事情?

陈丽娟:还是挺多的, 有时候工作下班晚了, 下班路上碰到大爷大妈就会说, 怎么这么晚;有时候冬天天黑得早, 大爷大妈就说以后别这么晚走了, 要不先到家里吃点饭吧, 心里都特别温暖。

主持人:那咱们村官业余生活都是怎样的呢?

陈丽娟:业余生活还是很丰富的。据我了解, 我们这个房山区的村官居住方式有很多种, 有的还像集体宿舍一样住, 有的是分散居住在各自所在的村。但是联系还是挺多的, 有时候我们大家晚上一起出去吃饭, 也会聊一些平常工作的心得或者遇到的事情, 平时也会看看书、上上网, 业余生活还是蛮丰富的。

主持人: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方式还是挺欠缺的, 那在提高农村文化生活方面你都做了哪些尝试?

陈丽娟:尝试还是挺多的, 比如做《村民月报》, 通过《村民月报》的形式宣传健康、法律的相关知识。再有就是走村串户的时候, 会和大家讲一些文化或者法律的知识, 过年过节的时候组织一些活动比如送春联或者其他文娱活动, 丰富一下大家的生活。

主持人:你曾经说, 当下政策更多都是为解决“离开”而制定的政策, 并没有为留下的“大学生村官”提供保障性政策。你怎样看待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 有什么具体建议?

陈丽娟:这句话是今年一月份人代会提的一个建议里说的一句话。一月份之后, 北京市陆续出台了很多政策, 比如转向事业编, 就是你可以以村支部书记副书记的形式留在农村, 还有续签, 还有针对村官的公务员考试, 还有一些区县事业单位的招考。应该说现在有8种形式可以让你继续留在基层工作,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保障性政策这么一个长效机制的问题。但是因为我们毕竟是第一批大学生村官, 很多政策和制度还需要完善。所以我觉得可能随着第一批村官离开之后, 第二批、第三批村官慢慢到了以后, 他们离开农村的时候政策可能会比现在更完善、更好一些。

陈丽娟:至于这个长效机制更多的是让大学生村官有一个良性的流动, 并不只是在村和村之间的流动, 也可能是村到乡镇政府到市级政府到国家级政府这样一个流动。并不仅仅是一个横向, 而是一个纵向的工作, 让大家知道我到基层工作这一辈子不仅是限于基层的工作。如果你在基层工作表现很优秀, 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领域, 我想这是对那些有志于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最大的吸引之处。

主持人:大学生村官还是比较关注福利待遇的, 你觉得现在的村官的福利待遇合适吗?

陈丽娟:我觉得首先是一个钱多少够花的问题。目前我觉得还算可以, 本科生第一年是两千, 第二年是二千五, 第三年是三千, 去掉“五险一金”, 第一年是一千五六那样, 具体的我也说不清。但是像我了解的情况, 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挣的钱只要不是很挥霍的话还是能有一定积蓄的, 因为住的地方单位会提供集体住宿, 吃的话也可以在单位食堂, 费用也不是很多。如果你平常生活不是那么浪费的话, 还是会有积蓄的。

主持人:网友提到“村官镇用”的现象, 你是怎样看待的呢?

陈丽娟:我觉得不能单纯说这是一个坏的现象, 就我了解的情况有这个规定:大学生村官在村里面任职的时间, 一年不能少于任职的2/3, 就是说每年必须在村里面工作一定时间之后才能到镇里去工作。因为乡镇政府遇到一些阶段性工作的时候确实很需要人手, 这时候把村官抽上去到科室里面工作, 我觉得也是对这个大学生村官的提高。因为到村里面工作了解的只是一个村的情况, 到乡镇工作了解的是整个乡镇的情况。我去过一些业务科室, 比如我去招商、城建这样一些科室的话, 会明白一个项目该走什么样的程序, 该怎么样去包装它, 该做哪些前期的工作。之后, 我就知道村里面哪些地方可以发展一下, 弄一个项目该怎么申请、申报, 有一个开辟自己工作的新的途径和角度, 这对大学生村官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

陈丽娟:但是还是一个时间控制的问题, 如果你到村里面报的是做村官的工作三年, 但是你一天村子里也没去过, 而在乡镇政府工作了两年, 这样就不是很好。你还没了解基层的情况, 一直在上面悬着没有下来, 这可能就不是很好的现象了。主要是这个时间点把握好、度把握好, 对大学生村官也是有一定的帮助和助力的。

主持人: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先行者, 你对下一批即将去农村任职的大学生有什么想说的, 对他们有什么样的建议呢?

陈丽娟:我的建议就是, 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和动力, 来到这里就不能浪费自己的青春, 就要踏踏实实地工作, 利用好自己的每一天, 为你自己、为农村或者是为基层百姓多做一些事情, 多做一些努力。

主持人:好的, 非常感谢丽娟, 分享了那么多关于她的村官的故事, 在这里我们也祝愿她前程似锦。

3.殷海光的心路历程 篇三

殷海光原名殷福生,一九一九年出生于湖北黄岗一个破落的大家庭。中学念书的时候,他喜欢跟同学们辩论,于是迷上了逻辑。后来到了北平,从师于有名的逻辑学专家,深谙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金岳霖先生。殷海光后来的提倡科学、民主与自由,很大程度是受了金岳霖的开放式的教育方式的影响。金岳霖主张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而且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一次在一个逻辑讨论会上,有人提到了当时享有盛名的K·Goedel的一本书,金岳霖说要买来看看。他的一位学生沈有鼎马上对金先生说:“老实说,你看不懂的。”金先生闻言,先是哦哦了两声,然后说:“那就算了。”师生的这段对话,对殷海光影响至深,他直至晚年仍然未能忘却。

在后来几十年的治学生涯中,殷海光一直以介绍西方的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论到中国为己任,撰写了《思想与方法》、《论认知的独立》等著述,并且在大学讲授逻辑课程。但是作为金岳霖的学生,与其说他的收获在于学问本身,不如说他的收获在于那种自由主义的精神。殷海光在对学院式的训练进行批评时说:“学院式的训练所供给我们的只是生料,我们要吃这原料后,经过我们心灵的润育而产生出崭新的东西才行。”“要做到陆象山所说:‘六经为我注脚’的气象,才是个思想人材。”所以殷海光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最关注的是人的尊严。他在中国推广逻辑分析和经验的方法也是由于他对传统文化中践踏人的尊严深恶痛绝的结果。他说,至少在过去中国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多是“长”出来的,很少是“想”出来的。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自幼读四书五经,这些经籍是硬塞进他们脑袋中去的,他们只有无条件地接受的分,却从来没有制度性的机会作自动分析和批评的训练。对于经验世界,他们是陌生的;情感、价值的因素往往与认知混淆在一起。中国文化中认知因素的缺乏,必待输入西方实证论哲学来补救。

殷海光把他所学到的思想方法,首先用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透视上。他认为,传统文化中的认知因素不发展,从根本上说,归因于儒家文化的泛道德主义倾向。而儒家泛道德主义之形式,又有其重要的社会基础——中国独特的宗法社会结构。中国传统的通体社会又有它的特异性后,即家成为整个社会的基本单位,整个社会成为家的延伸和放大。殷海光写道:“中国的传统家庭,尤其是传统的大家庭,可以说是‘自足体系’,或一小宇宙。这个小宇宙能给其中一切分子的要求以高度的满足。一个分子生下来,从摇篮到棺材,至少在理论上,都由家庭供给。”这种家族中心的社会秩序之维持与稳定,除了有一小生产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外,自然需要一套严格划分上下尊卑的论理观念和礼教来维系,而“孝”,则是家族中心主义的灵魂和基本命题。中国传统的通体社会不仅养成“思想合模”、“权威主义”、“长老至上”、“地位与声威要求”等等一系列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价值标准,当旧的社会秩序已经崩溃,甚至维护旧秩序的礼教已经崩溃之后,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泛道德主义影响还会相当长时间地存在,从而成为现代化的严重阻力。这表现在泛道德主义者有强烈的道德声威要求,及继承“道统”的历史使命感。有这种要求横在心头,他们往往不承认道德价值的多元性。殷海光写道:“中国的保守主义者,无分新旧老少,在实质上都是‘应帝王’的人物。他们的‘使命感’是建立并翼护论教基础。照这类人物看来,政治制度只是这一论教现实的工具。工具是次要的。在理论上,什么工具有利于现实论教,他们便采用什么工具。他们并不十分拘泥。”伦理与政治的混淆,这实在是一个太大危险的缺口。因为他们最向往的政治制度是“儒治”或“伦治”;如果实行“儒治”的历史与文化条件已不复存在,大家的时髦是讲民主,他们也可以跟着讲民主。可是在他们看来民主只是一个形式条件,真正重要的还是“儒治”这一实质。对于“自由”,他们更怀抱有“先天性”的敌意。既然他们对于民主不太热心,无怪乎不求甚解,更不希望其对民主的理论与实际有什么贡献。

与泛道德主义相伴随,中国文化采取“崇古”的价值取向。传统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思想前提上必须唯道统是遵,在行为模式上必须唯古制是赖。他们从来没有在一个制度的培养和鼓励之下离开“先王先法”来自动创造方法以解决人生和社会的实际问题。这种文化特质对于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中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因为价值观念是一种文化类型的核心,它从根本上决定这种文化在同另一种文化接触时采取的态度,是迎合,还是拒变?按照殷海光的观点,中国现代化问题基本上是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如何调整原来的文化去适应外来文化的问题。他提出,近代中国文化在受西方文化冲击的时候,最紧迫而又基本的要求是变。可是,“遵古”的文化价值取向却最不利于变。古老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又发生拒变的实际作用。这就是在一方面有变的迫切要求,同时在另一方面又百般拒变。二力相激,加上外力的实际作用,于是演成近百年来的社会动乱和中西文化论战高潮迭起的局面。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彻底改变“崇古价值取向”的品格,而这同时意味着跟传统文化作最后的、最彻底的决裂。这一决裂是不容易的,因为它本身是一个“二律背反”:要改变传统文化的人本身就为传统文化所造成。文化的保守主义者自不必说,即以介绍外国的新思想、新观念的“趋新人物”来说,由于中国没有“为知识而知识”的学术独立传统,旧日中国的学术不成文地做了道德伦理价值的支柱。既然有了这条把“学术为工具”的旧路,正逢中国在大变动里有种种大问题临头,而知识分子又接受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熏陶,于是很自然地把吸收外国的观念,思想和知识同用以解决这些现实大问题的迫切要求混扯在一起。在殷海光看来,为知识而知识的真正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心情和方式,与迫切要求解决现实问题的心情和方式是有一段距离的;而要解决现实问题,必须从真正的学术研究工作开始。于是,殷海光大力提倡“认知的独立”,强调“独立思想”。据他的理解,自由主义者首先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人,他说:“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至少必须具有独自的批评能力和精神,有不盲目权威的自发见解,以及不依附任何势力集体的气象。”

身世和童年的印象对殷海光思想的形成刻下不可磨灭的印痕。他从出生的破落大家庭中观察到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末日黄昏,种下了他对中国固有东西的厌恶和反叛的种子;也透过父辈们的遭遇,观察到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他的伯父和父亲是他们那一代读书人的典型:一方面,对于传统的儒家思想,他们随时表现出一个旧时代读书人的倾慕之情,友朋相聚,他们就高谈宋明理学和佛学,侈谈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另一方面,他们又向往新制度,渴望吸收新思想。有趣的是,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是恋旧还是趋新,时代的洪流像怒吼的江河冲扫一切,也将他的父执一辈卷席进去。他的伯父成了一名激烈的革命党人,曾为民国的实现付出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民国的牌子挂出来了,社会上的黑暗现象无减,他看到的是革命者的争权夺利,于是梦幻破灭,以三十七岁的中年重新做一个圣经书院的学生,终于成为传教士。他的父亲后来也走了同一条路——当一名传教士。

多年以后,殷海光终于将他童年的这一切印象和直观感受化为理性的架构,在《中国文化之展望》一书中,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悲剧命运之成因,作了着力的分析。他说,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普遍具有一种“边际人格”,这种边际人格的形成实乃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急剧变动的反映。在这个时代,并不是旧的去了而新的没有来,而是旧的还没有来得及去掉而新的大量涌到。旧的和新的,同在一个中国文化分子身上打起仗来。于是,一个一个的人成为中西文化的战场,整个社会也沦为中西文化的战场。战场是不易稳定的,因此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思想也不易稳定。他们时而保守,时而前进,时而左向,时而右转,时而极端,时而折衷。这就是殷海光从“文化与社会变迁”这一视角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思想急剧多变提供的说明。

然而,如果说边际人格是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过渡时必然伴随的社会文化现象,那么,中西文化观念之冲突及中国文化之特质,更给这一转型染上悲剧的色彩。因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一种“祟古”取向,它与现代化过程要采取的“要变”、“趋变”取向相冲突。这种冲突是根本性的,它给不止一代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制造内心的分裂、焦虑和心理上的巨大挫折。

这种心理的焦虑和挫折,其直接的严重后果表现为中国近代行动人物和观念人物的脱节。按殷海光的分析,中国近几十年的巨大变动带有浓厚的群众运动的色彩。群众性的运动的发展趋向一般经由三个阶段:宣传、组织,新的权力形态的出现。在运动的头两个阶段,居于主导地位的是“狂热之士”和“观念之士”;在第二个阶段,常有一种潜在的行动人物隐身在组织中,他们职卑位微,不为人所注意。到了第三个阶段,如果有新的权力形态出现,那么这类潜在的行动人物可能脱颖而出,成为实际的行动人物。在中国的历史和社会文化里,根本就没有培养出西方意义的“为知识而知识”的纯知识分子。小而言之个人的名位利禄,大而言之对国家、社会、伦教的责任感,在在都难使中国知识分子与现实政治绝缘。在这一关节上,中国知识分子享有比较特殊的社会地位,也往往遭受比较特殊的挫折。自清末以来,社会文化的动乱逼着他们纷纷走出书房,他们对社会对国家有传统的道德责任感,这种意识在国难当头时一经翻译就是“救国救民”。“救国救民”的意识碰到时髦的史观,就形变而为“完成历史使命”。这些观念在他们心目中发酵,又变成推动时代的动力。可是,他们拿不出有效的办法来解决实际的问题,由于能侈谈“思想”以作鼓动,在运动的初期颇得到实际人物的借重,因而这两种人物大致可以相处得不错。可是,等到新的统治结构出现以后,实现的问题逐渐来临,理想的问题逐渐退色,权力的一元化问题成为问题的枢纽。随着这一转变,行动人物和观念人物无法不起分化,或最后分手。在观念人物中,比较能放弃理想而自认为目的已达的人又变为辅治阶层;比较坚持原有理想而又天真的人慢慢滋生一种被诱拐的感觉,当有别的机会时,这类人可能投弃别的公司分号;第一流而又有独立思想的人,不是别立门户,就是遗世独立。

对于观念人物,殷海光给予了更多的同情和理解,心情却是复杂的:一方面,他承认知识分子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应该在近代和现代的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扮演时代催生者的角色,另一方面,他不得不正视历史和现状,承认知识分子难以独力肩起建立新社会的重担。他认为知识分子终究是以“观念”为生活的人。他说:“这样看来,作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时得付出生命的代价。苏格拉底就是一个典型。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必须‘只问是非,不管一切’。他只对他的思想和见解负责。他根本不考虑一个时候流行的意见,当然更不考虑适当的口头禅;不考虑别人对他的思想言论的好恶情绪反应;必要时也不考虑他的思想言论所引起的结果是否对他有利。一个知识分子为了真理而与整个时代背离不算稀奇。旁人对他的恭维,他不当作‘精神食粮’。旁人对他的诽谤,也不足以动摇他的见解。世间的荣华富贵,不足以夺去他对真理追求的热爱。世间对他的侮辱迫害,他知道这是人间难免的事。”对观念的执着追求,决定了他是一位独立卓行,却又异常孤独之士。他写道:“我是五四后期的人物,正像许多后期的人物一样,没有机会享受到五四时代人物的声华,但却遭受着寂寞、凄凉和横逆。”殷海光这里说的“五四后期”,从他用的英文词句看来,现在应当理解为“后五四”或“五四后”,他这里说的“许多后期的人物”,亦当作如是解。

以激烈批判传统著称的殷海光,晚年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却有了转变。他说:“许多人拿近代西方的自由思想去衡量古代的中国而后施以抨击(胡适和我以前就犯了这种错误),不想想看:在思想上,老子和庄子的世界是多么的自由自在?特别是庄子,心灵何等的开放(要建立开放的社会,首先必须有开放的心灵)……”“我现在悟到中国文化自孔子以来不尚机变之巧的伟大价值”等等。《春蚕吐丝》中如此之类的话语,颇引起人们的注意。徐复观宣称,殷海光“转变的方向,正是唐(君毅)、牟(宗三)两先生历年来的主张。”可徐复观将殷海光的转变视为向现代新儒家方向的靠拢,却是不符合实际的。依我看,殷海光晚年对中国文化的具体看法是有了转变,但这些变化后面的文化理念——自由主义的观念却没有改变。他说:“中国的传统和西方的自由主义要如何沟通?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如果我的病能好,我要对这问题下一点功夫去研究。”这一思想导向使他从对传统的反叛和批评,转为对传统的超越。在这个意义上,他说:“对于传统,我是个批评者,更新者,再造者。”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估,实是他对实证论哲学重新反省的结果。殷海光出入逻辑经验论数十年,最后不得不承认,作为一种哲学,逻辑经验论有它的基本缺点。逻辑经验论有一个假定,以为一切知识都可整合,其结果造成“知识的极权主义”。殷海光写道:“逻辑经验论最使人不满的是:以为解决了大脑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人生的问题。其实人的问题并不止于此。人最重要的问题是心灵的问题。”又说:“大脑的问题是‘触及’。由于心灵的问题不能确定,逻辑经验论便认为心灵的问题是‘假拟的问题’。也许从逻辑经验论的论点来看,心灵的问题是‘假拟的问题’,但它却是‘真实的问题’。人是有悲欢离合的。”在西方,存在主义所面对的问题是心灵而非大脑,所以殷海光对存在主义抱有同情的理解。但他不满意存在主义对人生问题的终极解决方式,他追求理性,肯定理性的价值,于是将目光移向中国的古典文明。

4.我的考研心路历程 篇四

王 璐

2010年考研结束了,最大的感受就是坚持就是胜利。虽然曾经对此不屑一顾,但经历了这次考研,我深深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内涵。

在决定考研时,我就开始考虑报考学校及专业,并咨询了很多任课老师及有经验的学长们。我最终决定报考南京师范大学的英语语言文学。

政治

大三下学期,我在学校的飞扬工作室报了领航政治辅导班。暑假8月份去上强化班,跟着老师的步伐一步一步地开始复习政治。10月份上强化班,11月份是冲刺班,12月份有当代政治经济班,考前一星期有押题班。总体来说,政治的复习进度跟辅导班老师的要求保持一致就可以了。主要还是靠自己去理解记忆。根据科目的不同来决定复习的方法。

二外法语

推荐用书:马晓宏《法语》1~3册,南师自编两本习题集(随园外院500号楼一楼办公室有售,50块两本,要早去,防止买不到)+《大学法语考研必备》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好好做过一遍再对照真题,就可以明白很多真题出自这些题库。我法语学习进度比老师教的进度稍快,遇到不会的问题就趁课间问老师。上课时也积极提出疑问。法语主要是搞清楚基本时态基本语言点,马版的书一二两册所有内容+三册的时态。重要的是要把那三本练习好好吃透。

翻译与写作

今年翻译的体裁与口译类似,所以准备考南师的同学可以多接触口译教程,熟悉翻译的风格。但也要练习一些文学体裁的文章,如《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2,3》张培基著,《散文108篇》。准备写作的话,就是要多练习。以专八作文题为练习对象,平时多积累写作中常用的好词好句。并多看看专八范文,这对于准备专八考试也有好处。

外国语言学基础知识与汉语写作(汉语答)

我主要准备的是语言学,参考书目是《新编简明语言学教程》戴炜栋编。先总体熟悉一下所有内容,把里面出现过的黑体字的概念都整理下来。然后对着这些概念默写。名词解释,回答问题都尽量用书上原话回答,越准确越好。这个一定要非常细致。除了戴的书,还可以看胡壮麟或是刘润清的书,拓展一下学术视野,对复试的时候很有好处。因为是汉语答题,所以根据个人喜好,可以把重要的名词解释或问答题用用中文整理出来,可以参考张鑫友的《新编简明语言学教程学习指南》。

最后想说的是考研不是一个人在作战,需要我们与研友互相鼓励。平时有空可以浏览考研论坛,把握别人的复习进度,同时也要规划好自己的复习计划。每天可以定个计划,完成哪些内容。这样会有成就感,复习起来也不会感到太枯燥郁闷。

5.学生领袖的心路历程 篇五

梁嘉惠

各位领导、老师、在座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是广东实验中学初中部学生会主席,来自初三(12)班的梁嘉惠。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分享我作为学生领袖在省实成长的心路历程。

记得还没有入学的时候,我便早已对省实的素质教育有所耳闻。真正进入省实后,更是为省实开放、自主的氛围所惊叹。那时我才知道,原来中学的学生组织也能拥有自己的会议室、拥有统一的服装、更能亲手组织活动并为之负责。

我为这样广阔的平台所吸引,加入了大队部,成为了志愿者工作部的一名干事。为大队部的活动布场、面试并筛选校内志愿者、周末时到大塘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进行志愿活动……各种简单却繁琐的工作接踵而来,可我依旧羡慕那些能够策划活动、上台主持、管理人员的同学们,渴望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因此,我又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省实的学生会,努力工作、积累经验,在一次次更大型的活动中挑战自己,逐渐适应了更紧凑的生活节奏,最终成为了第十九届省实初中部学生会的主席。

与其说是自己的性格和经历令我能够站在今天的位置上,成为一名出色的学生领袖,倒不如说,是省实的环境和氛围造就了此时此刻的我。

正是在省实,我第一次为一个活动在学生会会议室呆到晚上八九点,第一次给家长和老师们做工作报告,更是第一次为学生会成员的管理和调度伤脑筋。

相信不仅是我,在座的许多学生领袖们也有相似的经历和体会。

以2014学年下学期为例,学生会初中部共举办方言大赛、一站到底、名著续写大赛、“超级辩辩辩”校际辩论赛四项大型活动,并实行“欢欢喜喜闹元宵”、反馈制度、部门展示等利于提高凝聚力的活动和措施。而校团委初中部则负责了慈善庙会、“超级演说家”演讲比赛、“抹ma咪呀”志愿活动、书法大赛、南湖小学志愿联谊等活动。在最近的教师节期间,学生会和团委也相继推出了“写给老师的三行情书”和“摄像机前喊出爱”的活动。

经过这么多的历练,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学生干部们都受益匪浅。身处其中的我,也对学生会工作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记得今年6月,团委学生副书记肖沁沅同学曾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七次少代会,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学生会、团委工作的影响范围不仅仅是在校内,我们所做的一切更应是与国家、与社会接轨的。

当同学们因希望得到锻炼而加入学生会、加入团委时,学生组织给他们带去的不应仅仅是在学校抛头露面、与学长沟通合作的机会,我们还应提供广阔的视野、多维的思考方式,更应带领他们为同学服务、为社会奉献,主动承担起青少年应承担的那份社会责任,引领学生的思潮。

6.我的入党心路历程 篇六

XXX

时间的流逝总能冲淡脑海中很多的记忆,但有些记忆却是我这辈子永久难忘的,比如我的入党历程。

对于入党,从我幼年以来一直都有强烈的意愿,小时候看着周围人家家里的门上挂着“共产党员户”,就心生羡慕。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共产党员是积极向上,努力奋进的一批人。而我从小对他们充满了羡慕和崇拜,希望着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时间来到了大一。刚来到大学不久,辅导员通知我们自愿上交入党申请书,我对于这样的通知无比兴奋,想着终于有了入党的机会,然后我怀着诚挚的情怀写了入党申请书。递交入党申请书后我始终以身边的优秀党员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学习上踏实勤学,工作上任劳任怨。

经过一年的努力,自己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其他表现也都较为优秀,心想自己这次应该能够顺利的成为一名预备党员。但是,最终得知自己目前还只是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时,我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首先,这次没有成为预备党员,是党组织为了更加全面的对我们进行考验和考察,我们应该以优秀党员为标准,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其次,对党的认识不够,对党章党规不够熟悉,应该加强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并积极向优秀党员学习。最后,应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只有端正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产生和保持正确的入党行为,才能经受住党组织的长期考验和考察,才能正确对待争取入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

时间来到了大二。大二刚开学就接到了学校党支部的通知,要求入党积极分子要按时参加党课学习,并在学年末参加党课测评考核,只有顺利通过考核才有机会成为预备党员。经过一年紧张而又充实的党课学习,我顺利的通过了测评考核,现在自己又向党组织靠拢了一大步。但是,当得知这次我与另一位同学只能有一人优先转为预备党员时,我毫不犹豫的将这次机会让给了同学,而我将继续接受党组织的考验。

大三这一年,我积极工作,刻苦学习,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与监督,以身边优秀的共产党员为榜样,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我深知,要想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很难,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更难。前面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是我决不气馁,无论什么样的挑战我都会接受,因为我心中充满了希望和信念,我必能勇往直前,努力学习,积极实践,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终于在大四上学期末时得到了支部大会的通过和上级党组织的批准,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我想这对我来说既是荣誉更是鞭策,鞭策我在各方面做的更好。在预备党员的一年里,我从学校迈入了社会,党组织关系也从学校转到了户口所在村党支部。在工作和生活中积极进取,向身边的党员学习,积极参加支部组织的党课学习,从党课的学习中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艰苦过去以及从艰苦战争中散发出来的意志品质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经过一年的预备考察,我顺利的通过了村党支部的各项考核,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

现在,我是一名党支部书记,每天的工作就是用心服务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我非常珍惜也很热爱我的工作。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基层工作者,我用心服务群众,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同时我也不断的提升和增强自我,工作之余学习理论知识,为服务群众打造坚强的知识壁垒。

7.优秀的医药销售员的心路历程 篇七

一、自我、他人、亲人———悲悯情怀的三重超越

经过十四岁经历的那个冬天之后, 作者对寒冷的认识逐渐深入。而也正是从那个夜晚开始, “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 在纷飞的大雪下, 作者“放下一年的事情”, “用自己那只冰手, 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完成了对自我、他人、亲人的三重超越。

作者经过那个十四岁经历的冬天之后, 摆脱了曾经的年少无知、张狂不羁, 而对自己鲜活而伤痛的生命产生了深深的悲悯之情。然而作者并未仅停留于对一己生命惺惺自怜的小境界中, 而是由己及人地进行了可贵的超越。

十四岁冬天的那个夜晚, 由于是独自一人赶着牛车进沙漠去打柴, 因此作者有了一次以自己赤裸的生命和严酷的自然直接对话的经历。而正是这次经历, 使他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是这种殷实的生命体验, 使作者对生命的悲悯之情超越了自我, 把爱之触角伸向了更为广大的空间, 包括一个陌生的路人, 完成了由己及人的可贵飞跃。

在一个寒冷的早晨, 作者主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 给他倒了一杯热茶”, 希望把自己的友好和热情, 变成一个冬天的火把, 去温暖对方身上带着的“许多冬天的寒冷”。然而作者的热情帮助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那个路人甚至连一句话都没说, 只是“朝我点了一下头, 开门走了”, 最后冻死在村西头。

这次经历, 又促使作者对冬天作更深层次的思索。作者沉痛地写道:“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 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我们帮不了谁。”作者沉痛地进入了内省式的批判式反思。他在十四岁的那个冬天冻坏了一条腿, 是因为他没吭声, 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 而耽误了补救措施的施行;那个陌生路人最后被冻死, 也是因为“他一句话不说”, 而未寻求同类的热情帮助。那么, 姑妈呢?

姑妈由于年老多病、孤苦伶仃, 特别需要亲情的温暖。她在许多年前的冬天, 在作者兄弟几个去看望她后临别前, 总平淡地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作者对姑妈的处境也怀有深深的悲悯之情, 不但自己常去看望姑妈, 而且一直没有忘记姑妈这句话, 且也不止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但是由于母亲“有五六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她要拉着他们度过冬天, 不让一个孩子受冷”, 竟直到姑妈去世, 也没能满足她这个微薄的愿望。

这件事, 使作者对悲悯之情又有了一层更深的体认:即使主动说出自己需要的帮助, 也会因为冬天对所有人的普遍挤压, 而使求助者未必就能得到她要的帮助, 尽管对方也很想提供帮助。

这样, 作者面对双鬓斑白的母亲, 把自己的悲悯之情又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作者写道:“我告诉自己, 不管天冷天热, 我们都要过来和母亲坐坐。”因为“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 母亲都会特别高兴, 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作者希望“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 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

至此, 作者把自己对生命的悲悯之情通过三重提升, 如地底岩浆般炽热地奉献于读者的面前。

二、痛心、坚信、呼唤———人间真情的三阶提升

品读《寒风吹彻》, 是一次艰苦而温馨的旅行。

在作者素淡、明澈的语言中, 我们迎风冒雪, 踏冰而行。有冰凌扎刺之痛, 有冰裂氺冷之苦。曾经之伤, 遗留之痛, 无法修复和挽回, 层层叠加, 累积着寒冬的阴冷。然而在一番冰雨浸漫、霜雪侵肌之后, 我们却又时时感到了丝丝暖意, 阵阵热流。在一片冰天雪地的文字林中, 地老天荒的话语场里, 我们虽然读出了作者对自己遭遇的叹息, 对路人结局的悲悯, 对自己亲人光景的伤感, 却也读出了他遭遇坎坷后的淡定从容, 历经磨难后的顽强执着, 遍尝辛酸后的深沉博爱。

我们看到作者经过风雪洗礼后的生命变得越发丰润而饱满, 不谙世事的心脏变得更加博大而悲悯。他痛心于父母的粗心和自己的年幼无知的倔强, 而使自己冻坏了一条腿。他痛心于那个陌生老者的拒绝吐露心声而冻死于村头, 他痛心于年老多病的姑妈至死也未能实现的微薄愿望, 他痛心于母亲因忙于拉扯子女而未能在姑妈死前满足她的微薄愿望, 并在忙碌中也进入了“伤心寒冷”的“一个人的冬天”。他更痛心于目睹自己最亲的人“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 却无能为力。他一边劈好过冬的柴火, 围抱火炉, 吃咸菜啃馍馍, “用自己那只冰手, 从头到尾抚摸自己的一生”, 一边用如雪般干净线粋的文字抒写心情, 为自己也为我们“创造一种绝处逢生”[1]。

于是我们看到年仅十四岁就被冻坏一条腿的作者, 并没有就此怨天尤人, 自伤自怜, 进而冷眼看世界、看人生。而是从这次遭遇中, 懂得了隐藏温暖, 并把“这温暖”节约地用于此后多余的爱情生活, 把自己仅有的温暖全给了自己的亲人们。

在亲历路人被冻死在村头的悲剧后, 他也没有从消极的层面来看待这些人, 而是坚信“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 只是我们看不见”。在这里, 我们读出了冻死者的另一种坚信。他认为老者的择死而去, 未必是心中无爱, 反倒很可能是因为他心中有爱, 甚或是心有至爱, 心有大爱 (即如殉情和牺牲) 。从他对冻死的路人的唏嘘叹息和悲悯同情之中, 我们看到了他对人心之暖、人情之美的坚信与守望。

最后作者悲怆沉痛地写道:“我围抱着火炉, 烤热着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 我其余的岁月, 我的亲人们的岁月, 远在屋外的大雪中, 被寒风吹彻。”在这里, 作者不仅写出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我们帮不了谁”的生存况味, 而且完成了“个人成为全体, 刘亮程成为我们”的角色转化。他痛得悲怆, 爱得彻底。

至于作者的虚怀之辞, 也只是期望生养于和平盛世、日渐小康的孩子们能早日成熟, 也即作者所谓:“当然, 把这样的文字呈现到中学生面前, 说明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长大了。”[2]

至此, 我们从作者痛苦的历程中, 可隐约揣摩出作者辉煌的心路、良苦的用心。

参考文献

8.一个丁克女子的心路历程 篇八

刚结婚的时候,一切都没有着落:房子是租的,家具是简易的,事业也才起步。所以一门心思只想挣钱,好早日把小家安置得像个样子。后来条件好起来,可以喘口气了,可年轻人爱玩的本性也显露出来,周末约上三五好友一起逛商场、泡酒吧,过节时和老公出去吃大餐,再看场电影,听个音乐会什么的,生活得快乐而忙碌。不知怎么就到了这把年纪,还当自己是小孩呢。

唐沂最烦孩子,因为他们要吃要喝,要吵要闹,还总在你最没时间最疲劳的时候死缠住你不放。即使放弃自己大部分的爱好与活动,作为珍视事业发展的职业女性,唐沂也不可能把主要精力都放到养育小孩上面。

对唐沂来说,选择不要小孩,做个无牵无挂的“丁克”女性是很诱人的。但一闪出这个念头,脑海中马上会浮现起婆婆那张失望已极的脸,让她不由得内疚万分。好在老公对小孩倒没有什么特别的热情,不会给她很大的压力。但唐沂自己也很想弄清楚如果不生育会给她的身体带来哪些影响,心理会不会产生变化?这些答案对她的决定是至关重要的。

相信在我们周围也有不少要做“丁克”的女性,那么在这里和唐沂一起来补上这一节课吧!听听正反两方的辩词,你也许不会想到,其中还蕴藏着这么多深奥有趣的学问!

生 理 影 响

正面观点:

1.享受性爱乐趣 未经生育的女性更能保持旺盛的性欲与性能力。她们阴道壁的肌肉组织没有经受过生产时的强力拉伸,仍能保持较好的弹性和收缩力。阴道上皮细胞分泌适中,保证阴道润滑,外阴的触觉也比较敏感,比起那些生产过的女性,未育女性更容易享受到性爱的欢娱。

2.保持苗条身材 不管恢复得有多好,女人生过小孩后身材总有变化。就像皮肤纤维断裂后留下的妊娠纹很难消除一样,腹腔组织过度拉伸变得松弛以后就更会给脂肪留出空间。作了妈妈的女人只要稍有松懈,小腹就会成为脂肪滋长的乐园。

但有些“飞机场”女孩子经过生育和哺乳后,乳房的脂肪组织得到发育,胸部曲线会更加明显,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女人怀孕期间身体内性激素(包括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成倍增加。由于乳腺组织对雌激素比较敏感,这期间会受到雌激素的额外刺激,埋下异常增生(癌变)的隐患。所以,曾生育过的女性比未生育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更高,而且怀孕的次数越多患乳腺癌的风险越大。

负面观点:

1.失去孕期对月经的调节 从女人青春期开始,月经周而复始每月准时光临,子宫内膜每个月都要重复经历增殖-脱落-修补的循环。只有在怀孕期间女人体内的这种激素变化才会被打破,让卵巢和子宫得到休息,而不生育的女人则会丧失这段调整期。

2.更年期的冲击 据医学统计,没有生育过的女人比作妈妈的女人更年期来得更早,反应也更强烈。这一方面归因于失去孕期的调节,未生育的女人体内性激素水平容易失衡,经受不住年龄的考验;另一方面可能与丁克家庭进入老年后因没有子女而产生的相对冷落的家庭环境与孤寂心理有关。

3.增加卵巢癌的发病风险 未生育的女子卵巢癌发病率显著高于生育过孩子的女人,而且怀孕次数越多,患卵巢癌的风险就越低。有趣的是,这与乳癌的患病倾向正好相反。

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由于性激素的作用,孕妇体内卵巢暂停排卵,直至哺乳期的第4至6个月才恢复。这样算起来,一次怀孕生产卵巢就少排出10~20个卵子,这对于卵巢生殖细胞无疑是极大的休整。如果没有孕期,卵巢生殖细胞一直不断地分裂产生卵子,出现异常增殖的风险就会增加。

4.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有关文献研究资料表明,女性一生中如果有一次完整的孕育生命的过程,就能增加5到10年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主要是针对妇科疾病的。而未生育过的女子到中、老年时更易罹患妇科病症。

心 理 影 响

正面观点:

1.自由、独立的心境 没有小孩的拖累,会获得更多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利用业余时间进修,或者去读一个MBA学位,为自己的事业发展增添筹码。没有小孩的牵挂,即使是在公司加班也会专注许多。兴趣广泛的人更可以把时间投入在自己的爱好上面,去听大型音乐会,去看话剧或电影,去全国——甚至世界各地旅游,自由自在,没有牵挂,充分享受现代生活的乐趣。

有孩子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些依赖心理(尤其在东方社会),自己的事业要求子女去继承,自己没有达到的目标也寄希望于孩子。现代父母大都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在物质上不需要依靠子女养老,但在精神上的依赖却有增无减。

所以,没有孩子的丁克家庭会拥有更加自由、洒脱的生活,在心理上也更加独立和坚强。

2.社会化心理 其实这是一把双刃剑;对性格开朗的人来说,没有孩子牵扯精力,会更多地关注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变化,更加贴近社会;而对于性格孤僻的人,若没有孩子的联系作用,将更容易与社会脱离。

从这一点上讲,相对于内向、喜欢独处的女人,性格开朗、活跃的女性更适合选择丁克家庭的生活方式。

负面观点:

1.欠缺感 毕竟结婚、生育是大多数女人的完整历程。十月怀胎、为人之母这种体验的缺失,会让她们在潜意识当中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不完满的女人。

2.负疚感 丁克女性所做出的不生育的选择虽然是个人决定,却会对整个家庭产生极大影响。当她们发现因为自己的选择使日渐老去的双方老人不能享受孙儿环膝的天伦之乐,或捕捉到尊重妻子选择的丈夫不自觉投向别的父子的羡慕眼神时,负疚感不由得就会涌上心头。

3.时间引起的心理变化 人们在充满活力的年轻阶段,事业、爱好、朋友是生活的重心,而小孩似乎只能成为拖累。随着年龄的增长,事业发展、社会关系及地位都已稳定,对许多社会活动也逐渐心生厌倦,这时家庭气氛就显得重要起来。所以,许多丁克家庭进入中年之后忽然感觉到家里很冷清,对从前的选择会产生怀疑甚至后悔。

社 会 影 响

正面观点:

1.全面、充分发挥女性能力 生育一个健康的孩子要占用女人一生中最精华的时段,这时若把主要精力放在养育孩子上面,对女人的事业发展起来说常常是致命的,而选择不生育的女人就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去全面地发展自己。

2.缩短男女社会差距 我们的社会对女性太不公平,男人通过努力获得的成就与地位是被社会认可并推崇的,而女人对家庭和孩子做出的巨大贡献与牺牲则被认为是理所应当,再普通不过的。而且这所有的付出还会因为男人的变心、家庭的破裂而化为乌有。

在社会没有给予母亲足够的尊重(实在的、物质上的反映,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的时候,如果没有孩子的牵扯,女人与男人在同一起跑线(仍然是相对的)上开始努力,会有更多的女性取得与男性同样杰出的成就。

3.缩减人口 许多丁克家庭都会开玩笑说他们在为计划生育做贡献,但相信他们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出于这个原因。尽管如此,在客观上日益增多的丁克家庭还是确实起到了这个作用。

负面观点:

目前还没有什么严重的负面影响。虽然有人认为丁克家庭婚姻不稳定,但实际上现代家庭中单凭孩子来维系一个没有爱情的婚姻只能是痴人说梦罢了。

在列出了这么一份长长的得失清单之后,唐沂明白了:不论怎样选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在生理上,女人有生育下一代的责任和需求;但在现代社会中,女人却拥有更多的选择与权利。

9.我的心路历程作文 篇九

高二学年刚刚开启,在经过了一个相当漫长而又牢牢把握的暑假,我迎来了新学期的再分班。综合上学期和开学摸底考试,我以班级13号的成绩进入新的22班。这个名次既不突出,也算不上落后。我对这个名次没有什么感觉,甚至心安理得自我满足。

开学的第一个月,我依然和上学期的状态一样,散漫而毫无章法。事实证明,如果发现问题而不及时反思整改,问题只会越积越多,直至积重难返。别人在奔跑,而我在原地踏步,就只能望着别人的背影而望尘莫及。

第一次月考成绩出来了,看到自己的名字卡在成绩单的中间,虽说不是特别落后,但与最高分相差50分,差不多每科都跟别人落了10分左右。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正视自己。其实问题一直存在,差距一直就有,关键在于如何解决问题缩小差距。我开始观察身边的优秀同学,我发现,在我忙着补昨天的作业时,他们大部分在提前进行明天的任务;我发现自己漫无目的在超市在楼道里瞎逛时,别人都在教室埋头苦读;当我每天中午踩着12点半的哨声进入教室时,他们都已经进入学习状态。我发现同桌厚我几倍的数学纠错本,我发现别人已经提前写了那么多的《高考高手》,我发现,我原来跟别人有这么大的差距。

振生老师说,高中生最应该具备两个特点,一个是事少,一个是心静。而我就属于事特别多的,心容易乱的学生。为了警戒自己,我在课桌上贴了一张纸,上面写了四个字——少说废话。写作业的时候,我把手表放在一旁;吃饭时,我开始做着下一步的计划,我有意识加快走路的步伐……在这样的改变中,我迎来了第二次月考。623分,年级第六名。回顾这第二个月的学习,我居然觉得这一二个月来的感悟和收获竟比我整个高一一年还要多,我从来没有对自己认识得如此清楚和透彻。

11月来了,我不敢有丝毫松懈,我不想再次被那么多的人甩在后面,我不想在高二的重新洗牌中被淘汰。我极力“模仿”着我身边的同学,模仿他们的专心,模仿他们的刻苦。要成为和他们一样专心刻苦的人。

“我来一中干什么?”“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高一时,我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两个问题,而现在我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越来越明确。我来一中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是为了的高考。我要成为一个坚定而刻苦的人,我不想自甘平庸。

关于这次月考,尽管成绩不错,但是我非常清楚,运气和侥幸的成分相当大。如果作文换个题目,或者地理多出几道世界地理的题目,我的名次肯定要后退。这说明我还有很大的不足,我还没有足够的实力。正因为如此,我今天站在这里没有什么经验和方法同大家分享。我是初学者,我还处在摸索的阶段,跟年级那些优秀的学生相比,我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在这里只想告诉大家的是,只要敢想,并且真正从这一秒开始为之努力,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同学们,如果我们仍然觉得迷茫,仍然找不到人生的方向,那就停下脚步问问自己:“我来一中干什么?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们仍然忙忙碌碌而收获不多,那就往身边左右看看别人坚定的步伐,奔跑的身影。

10.我的心路历程作文 篇十

暑假,60天,那漫长的岁月里,有了不堪入目的成绩的激励,变得分外充实:早上不再是乏味的,分指引我去8上数学书里嬉戏;下午不再是无聊的,经典名著陪伴我去语文神殿翱翔;晚上不再是困乏的,一个个单词鼓励我去外文的世界腾飞。告别电视,告别电脑游戏,告别所谓不良的一切,暑假过去,开学没原来那么可怕了,努力了,经历了……可以了,新的挑战,我来了!

★ 入党心路历程

★ 回顾入党心路历程

★ 在职备考GRE心路历程

★ 入党心路历程心得体会总结收获

★ 数学专业二战考研的心路历程

★ 我的随笔

★ 〖司考经验〗基层在职人员考司考的心路历程

★ 我的周末-周末随笔

★ 随笔 我失业了。。。

11.哲学家的心路历程 篇十一

这些年随着学术文化研究的深入,研讨方法论的热潮有增无减,一时各标异帜、众说纷纭。李先生从他切身治学经历中总结并针对学术界现状和年轻人的实际提出来的一些治学方法虽然并不系统、完整,也比不上那些所谓“新思潮、新方法”来得更富魅力和引诱人,但却很为实在、很为深刻,有着独到的识见。比如他一直很为重视整体性研究,在多种场合呼吁学术研究要微观宏观并重,分析综合齐举,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多方法去接近、处理和研究某个学术问题,因为“真理是在整体,而不只在某一个层面、某一种方法、途径或角度上。”(第21页)而研究课题的选择,方法、角度的确定则又须是在“客观上最符合时代、社会或学科发展的需要性,同时有具体环境、条件中的可行性;在主观上又最适合自己的基础、能力、气质、志趣的方向、方法、专业和课题,而不是盲目地随大流或与各种主客观条件‘对着干’……”(第14页)我觉得这不仅仅只是在谈论一个方法的问题,而且还有更深刻的命题在。

李先生这些年的研究就正是紧紧抓住文化心理结构这个中心概念,从这个角度来展开和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和创造性转化的,并进而他又提出了与“中体西用”、“全盘西化”相对立的“西体中用”说,“即认为未来的道路应是社会存在的本体(生产方式、上层建筑和日常现实生活)和本体意识(科技思想、意识形态)的现代化(它源自西方,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包括儒学作为中国文化心理的客观存在这个实际)相结合。”(第225页)

作为哲学家李泽厚的深刻还在于在思考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建过程中,同时又把人类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所面临的困境和可能的选择作为思考的前提条件,在这两条发展迥异的坐标系的交叉点上,他寻求着解决历史主义与伦理主义二律背反的可能途径,他的探索的最辉煌的理想是建立“主体性实践哲学”即“人类学本体论”。(第281页)在那里“人与自然、社会与个体、情感与理知、历史与心理、理想与现实的悲剧性的冲突和分裂应该被克服,为弗洛伊德所发现的个体生物性的存在和为存在主义所发现的个体精神性的存在的巨大对峙应该消除。回到感性的人,回到美,回到历史,将与个体的全面成长相并行。”(第296页)从他那里我们也许还能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哲学,“它是科学加诗”,“哲学并不许诺什么,但它表达希望。”(第296页)

12.大学里的心路历程 篇十二

谁能抵挡住生活中更多的诱惑,谁就有更多战胜自己的机会,而战胜自己就等于战胜了别人。

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快乐充实的过好每一天,把生活中或者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无论多么小,都把它当成自己前进的动力。生命的车轮就是在不停地得与失中前行着,剩下的东西只不过是我们脑海中一串串回忆罢了,或忧伤,或欣喜…

为什么我们有时会感到心痛,是因为我们总保留着原本就应该丢弃的一些东西,当某一天自己真的丢弃了那么本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时,我们就会发现,原来生活的本身是非常美好的,感叹自己当时怎么就没有好好的去体验。我们每天应该早睡早起,保证白天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一个清醒的头脑,这样我们就会有足够的力量去过好属于我们的每一天。

时刻要明白,我为什么来读大学,我来大学的目的是什么,是混日子吗?不是,是享受吗?不是,我来大学的目的不仅是未来将来的工作,还要在大学里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来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大学四年是人生中非常美好的一段时光,但是,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我这四年的话,留给我的,将是以后无尽的悔恨。

人不逼自己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大潜力,我们需要跳出框子,挑战自己。现在的学习不是学给别人看的,而是学给自己看的,就算现在学得再好,或者学得再差,别人也只是微微一笑而已,我们时刻要明白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所作的事情至少要让自己不会觉得有违于心,还有就是要对得起自己的父母,以及其他一切真正关心自己的人。

无论现在处在多么彷徨或者迷茫的境地,都不要停止前进的脚步,要记住,我们追求理想的道路会因为我们不断前进而变得越来越清晰。

一个人的理想信念越崇高越坚定,那么他的人格和精神境界就会越高尚。

所谓的幸福,其实就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职的工作、一位深爱自己的人、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而得到这些很简单,不需要我们刻意地去追求,只要我们现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属于我们的那些幸福自然而然就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哪里有什么天才,终生努力便成天才。不要被大学轻松的表象所迷惑,要早日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要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作出不懈的努力。

想得到快乐其实很简单,与追求无关,与财富无关,与年龄无关,甚至与健康无关,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地得到它,得到快乐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放下让我们不开心的一切。

人生的旅途,有得必有失,有酸甜苦辣各种滋味,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活在当下,把自己该做的事情一件一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不为跟谁挣,也不为与谁比,为的只是将自己的人生活出更多的精彩,然后我们慢慢去品尝去体验生命给我们的各种滋味。

有些感触,只有在自己亲身经历过以后才会真正感受到。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一点也没错,有时我们运动过后就会感觉到自己的状态会更加的好,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学的时候就好好学,玩的时候就好好的玩。逃避只会让问题永远成为问题。

人生如梦,难得作为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人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要怎样做才能不枉自己在人世间走过一遭呢?我想我们应该这样做,我们要努力尝尽我们能够得到的东西的滋味,少看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让自己快乐、坦然地活在这个世界。

人生在世,能遇到一个能和自己相伴终生的人真的很不容易,能找到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真的很难,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努力去追求,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该做的事情都做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加的优秀,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有足够的资本去谈我们想要的那份幸福。

苏少波,原西南师范大学学子,他说,有爱才会有动力,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为了安生立命…

现在不好好打好基础,不好好提高自我,将来走出校门,机会来了自己想抓也抓不住。

今日我要与往日不同,每天都有新的进步,无论是思想认识上的还是知识与技能上的。一定要学有所得,要学就学进去,要不畏难,不怕苦,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否则就不要学习,没有用心地学习就是在浪费时间,还会养成学习不专一的坏习惯,得不偿失。一个人的思想达不到一个较高的境界,那么这个人对很多事物的认识只能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对于生命的体验也就不会那么的深刻。

如果感觉自己在某些方面天分不够,而自己在这方面又想得到提升,那么只有加倍地努力去弥补自己的不足,勤能补拙是良药,一分辛苦一份才。

我们不能打着自己已经努力过而放松自己,失败不需要借口,成功不需要理由。靠实力说话,而不只是靠一张嘴巴说话,改变从意识开始,竞争无处不在。大学就是对子进行不断地开光。

要珍惜大学四年难得的读书机会。

如果感觉自己学习很吃力而想放弃,就可以这样想,别人都把书编出来了,自己只是去学习它而已,比起编书,我们这学习他人成果的应该是小菜一碟。

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看似一直在学习,但实质上学得没有效果。老后悔的人容易患病,所以我们做过的事情,不要老感觉到后悔。

人生需要的是一些经历,经历过后才会懂得,经历多了就会不断的成熟,经历能增加生命的厚重感。

上帝把痛苦赏赐给那些能够坚强的走下去的人,因为他们相信,痛苦的尽头就是希望,希望越大痛苦就会越多。

人生重在经历,挂科何尝又不是一种特殊的人生经历呢?但是要记住,挂了再多的科也不要挂掉了对人生的信心!

不要用偏激的想法去衡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要学会客观地对待身边的一切事物。可以悲伤,可以颓废,但痛过之后一定要笑,而且是发自内心的笑,要获得这种笑的唯一做法就是在其他地方找成就感或者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进步。

把事情一件一件地做好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好每一件事,不要相互受影响,受牵累。

先苦后乐,量变产生质变,厚积薄发。

随时记录自己优秀的想法,一定要让自己乐观起来。成功一定有方法。

我们没有理让自己每一天过的不开心。

善意的谎言背后隐藏的是内心深处沉重的失落。

在这个社会生存还是很容易的,但选择怎样一种方式去生存很大一部分是有自己决定的。

第一次从大学回家的最大感触是,我很平凡,我的家庭很平凡,我家的生活很平淡,这种感受让我明白,其实我的出身很平凡,只是因为从小到大父母都把我看得很金贵,才让我有一种优越感,其实我跟其他农村出身的孩子是一样的,我现在必须得有自己的想法,一定要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而不是被平淡无奇的生活表象所迷惑,一定要有自己的追求,不能再懒惰下去啦。

漫长的黑夜,早已退去了白天的喧嚣,只剩下一个寂寞空虚的我,肚子躺下,静静地品尝着黑夜带给我的这杯苦酒,寝室的姐妹们都已经进入了属于自己的梦乡,可这无情地黑夜却肆无忌惮的撕扯着我的灵魂,叫我怎么也找不到这夜的入口。心灵的空虚就像一个无底洞一样,深得让人没有丝毫勇气去填补。我该如何逃脱黑夜带给我的恐惧呢?

上一篇:关于受理2010-2011学年信用助学贷款申请下一篇:新课改下下的中学生物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