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案-生物的呼吸作用

2024-10-06

生物教案-生物的呼吸作用(16篇)

1.生物教案-生物的呼吸作用 篇一

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知道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能利用呼吸作用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重点和难点】:

1、认识呼吸作用的过程。

2、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3、对呼吸作用三个演示实验现象的准确分析;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课时分配】: 1课时 【教材准备】:

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和材料,提前两周准备豆苗或玉米苗,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在上一节中,我们学到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那哪位同学能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光合作用的含义?有谁能在黑板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回答并自行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并积累有机物,供给自身及其他动物体、微生物进行生命活动。如人类自身不能产生能量,所以就需要一日三餐来供给,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日常生命活动中,哪些活动是耗能的?(学生列举生命现象,指出耗能的一些生命活动)

植物为人类生命活动积攒了化学能量,如:淀粉、蛋白质、油料,那么这些固体的能量又是通过何种方式变成我们进行生命活动的热量的呢?

接下来,我们将开始新一章的学习,了解一下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到哪里去了?人和动物的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以何种方式转化而来?

(二)目标点击:

这一章中,我们需要达到的目标:(1)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2)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3)知道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能利用呼吸作用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三)情境导入:

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人和动物呼吸,不断地从外界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是不是也呼吸?如植物也要呼吸,那么它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是否与我们相同?得出检测植物是否进行呼吸,可以用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的方法。可提问:

1、什么是呼吸?请举出身边见到的呼吸现象。

2、人在呼吸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在成分上有什么不同?

3、植物有没有呼吸?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如果植物也进行呼吸,植物周围的O2就会减少,CO2增多。所以,要知道植物是否进行了呼吸作用,可以通过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来证明。怎样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了呢?

(四)自主学习:

通过阅读P128-129,了解演示实验“观察种子的呼吸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思考三个问题:

1、实验一中,温度计上得度数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

2、实验二中,澄清的石灰水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3、实验三中,燃烧的蜡烛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五)合作交流

学生在阅读完演示实验后,小组合作并讨论老师预设的问题,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教师汇总学生在该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如:为什么要做四组实验?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六)精讲点拨

①验一中,温度计的变化证明了黄豆进行呼吸作用散发出热量。

实验二,蜡烛的熄灭则证明黄豆的呼吸作用是一个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动物的呼吸是相似的。

实验三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黄豆萌发的瓶子中产生了二氧化碳,注入水将瓶中空气压入导管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综合以上实验,可以证明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是一个相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都是一个利用氧气消耗能量,产生二氧化碳和热量和水的过程。

呼吸作用: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二氧化碳 +水 +热量

②呼吸作用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如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有机物的合成和运输、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等。那么,可不可以在生产生活中利用呼吸作用为人类服务?

(七)有效训练

1、粮食、蔬菜和水果的贮藏?

2、那种温度适合果农储存水果?

A日温15℃,夜间25℃

B日温15℃,夜间15℃ C日温25℃,夜间25℃ D日温25℃,夜间15℃

3、为什么新疆的西瓜特别甜?

六、课后拓展

利用呼吸作用谈香蕉的后熟

2.生物教案-生物的呼吸作用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感染患者中, 根据医院感染标准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者24例, 男15例, 女9例, 年龄25~45岁。

1.2 标本采集方法

患者先用盐水漱口, 尽量少粘唾液, 咳痰入消毒容器, 痰样品做革兰染色镜检, 观察样品是否适合作培养, 室温下立即送检。

1.3 病原菌分离鉴定

按中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细菌的培养, 分离及鉴定[1]。药敏试验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2]。采用5%羊血琼脂和麦康凯琼脂 (分离革兰阴性菌) 培养基来培养[3], 质控用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埃希菌, 铜绿假单胞菌和各种抗菌药物纸片均购自珠海迪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2 结果

2.1 微生物种类及检出率

2 4例患者共作培养8 9次, 7 8份标本有致病菌生长, 阳性率87.64%。其中10例分离出2种或2种以上细菌, 共获病原菌96株, 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71株, 占73.96%, 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多见, 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 革兰阳性菌19株, 占19.79%, 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 真菌6株, 占6.25%, 结果见表1。

2.2 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革兰阴性菌对左氧氟沙星和亚胺培南较敏感, 其余多不同程度耐药, 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较敏感, 对头孢类很大程度耐药。见表2。

3 讨论

下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患, 治疗时必须明确引起感染的病原体以选择有效的抗生素。临床上供选择的抗生素日益增多, 耐药菌株亦明显增多, 由于大剂量头孢菌素的应用, 导致院内感染特别是铜绿假单孢菌和肠球菌感染日益增多。

从表1可见, 24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液中, 革兰阴性杆菌占73.96%, 仍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所占比例较大, 革兰阳性菌的比例也在增加19.79%, 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真菌类感染在逐年增加, 给临床治疗带来更大挑战[4]。

从表2可以看出, 革兰阴性菌对左氧氟沙星和亚胺培南较敏感, 故在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时可作为首选药, 但亚胺培南由于价格较贵, 一般只在重症感染中才使用, 抗生素联合用药具有较好的疗效, 但联合用药会引起二重感染, 还会增加药物过敏性及毒性, 不宜长期使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关键, 其使用原则应根据致病菌的种类, 参考抗生素的抗菌谱, 在应用抗生素前取痰做细菌培养, 应用中华医学会推荐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经验抗生素治疗;一般抗生素应用3d无效才考虑更换, 不宜频繁更换抗生素;老年人可适当放宽抗生素应用条件。

参考文献

[1]叶应妩, 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杜, 2006:473.

[2]徐晖.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1602例分析[J].中国误诊, 2008, 8 (8) :1983-1984.

[3]黄文智, 李淑英.加强临床微生物检验促进医院感染控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5, 4 (4) :363-364.

3.生物教案-生物的呼吸作用 篇三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105-01

植物与动物不同,他们没有独立的消化系统,所以它们要靠其他技能来补充自身所需要的物质,就绿色植物而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摄取营养和释放能量的过程,就好像人类吃饭排泄一样,是维持植物生存的一种天生的技能。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植物的这两种本能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区别和联系,是相互依存又独立存在的两种生理活动。

一、概念比较

光合作用是指含有叶绿体的绿色植物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吸收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自己需要的物质,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参与者是叶绿体。由叶子进到内部的二氧化碳和由根部进到内部的水,在叶绿体的作用下转变成为淀粉。呼吸作用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可以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是生物体在细胞内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产生能量的化学过程,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来自生物体内糖类、ATP等的能量。无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一种方式,指细胞生活在无氧或者缺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成酒精或乳酸等,同时释放出能量。通过概念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供给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由植物直接吸收进行光合作用,二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小自给自足的循环关系。

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意义

光合作用的意义在于,它制造的淀粉等产物为动物和人提供了食物的来源,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维持了地球的碳——氧平衡,因此,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界都离不开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意义是能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植物的生长、营养物质的吸收、有害物质的排放等都离不开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酶,不仅是供自己生长的必需品,人们还能够利用这些酶进行一些工业的加工制造,可以酿造葡萄酒等等。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二者都是在为植物这个整体服务的,所以二者又是互为个体的关系,无论是光合作用还是呼吸作用都有自己独立的工作系统,都是大自然带给它们的,生存的能力。

三、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1)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氧气和有机物,呼吸作用把有机物和氧气结合起来生成二氧化碳和水。(2)光合作用的动力来自光能,呼吸作用的动力来自有机物。(3)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叶绿素等色素、酶等,呼吸作用的条件是氧气和酶等。(4)光合作用是真核细胞在类囊体的薄膜和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反应,呼吸作用是绝大多数真核细胞在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2、联系:在绿色植物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两个生理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呼吸作用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来自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需要的原料来自呼吸作用,二者即相互依赖又是不同的两个生理过程。

四、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应用

随着人们对生物学的研究越来越透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被人们熟悉掌握以后,利用二者的关系来为人类服务,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对于光合作用来讲,在人们充分了解了光合作用的本质以后,利用光合作用给人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便利。首先就是塑料大棚的普及,使用蓝紫色塑料薄膜搭建种植农作物的场所,可以补充冬季阳光的不足,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根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向大棚内释放二氧化碳,以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来保证农作物的生长。根据温度对二者的影响,白天把大棚的温度适当提高,夜晚再想办法降低温度,通过增大昼夜温差来提高产量。然后是对人类健康的改变,比如在室内适当的养一些花草,可以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有利于人们的呼吸和健康,还有超市的蔬菜水果用保鲜袋包裹,减少氧气的进入,降低呼吸作用,保持蔬菜水果的新鲜,等等这些实例告诉我们,明确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对我们人类的健康和发展有非常大的好处。

五、全面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从时间、影响因素、物质、能量、代谢等方面来全面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光合作用主要在白天有光的时候进行,呼吸作用白天晚上都在进行。有一些因素是相同的,有些因素不同,如温度既能影响光合作用也能影响呼吸作用,光和二氧化碳只能影响光合作用,能量方面,光合作用利用的是光能,呼吸作用只能利用化学能。通过实验观察,探索各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各种性质,全面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阅读课外生物学文献,争取融会贯通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乃至整个生物学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是植物进行生存的生理活动。二者之间有区别,有着不同的工作机能,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光合作用离不开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更离不开光合作用,这两项生理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供给。由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大自然的魅力,每一颗渺小的枝丫都是一个有着自己完美的生存系统的生命,所以世间万物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等着我们去探究。

参考文献:

[1]刘汉超.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J].考试(高考.理科版).2006(10)

[2]陈宜胜.比较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J].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2009(08)

4.生物教案-生物的呼吸作用 篇四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②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说明它们的异同点。

③掌握呼吸方式的判断并会利用呼吸作用方程式计算。

2 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发现问题能力。

②通过分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处理信息、合作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③通过辨析等评价方式,培养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情境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判、正确结论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希望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精神。

②让学生知道理论来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及原理。

2 细胞呼吸原理和本质

3根据呼吸作用方程式的相关计算

教学过程

【导入】本课导语

生物体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而且能量的直接提供者ATP,ATP中的能量主要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对于生物体来说ATP中的能量都可以来源于呼吸作用,本节课主要来复习细胞呼吸。

【活动】细胞呼吸学生活动

活动1

问题1:生物体内有多种供能物质,各种能源物质在供能上有怎样的关系?

问题2:细胞呼吸是ATP的主要来源,ATP还有哪些来源呢?

【讲授】请两个同学写出细胞呼吸反应式,引导出细胞呼吸类型、概念和过程的复习。

PPT分别展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完整过程,提出相应问题

问题3:有氧产物CO2、H2O中的氧原子的来源?

追问:如果提供18O2 ,可以产生放射性C18O2 吗?

问题4:有同学认为反应式中的“能量”就是“ATP中的能量”,对吗?

问题5:为什么不同生物的无氧呼吸产物不同呢?

最后,讨论辨析:

1、没有线粒体的生物就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吗?

2、有线粒体的生物就一定会发生有氧呼吸吗?

总结: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水;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CO2。

【讲授】细胞呼吸讲授

引导学生理解实验结果,总结细胞呼吸方式。总结细胞呼吸方程式。引导学生利用方程式计算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练习】细胞呼吸练习

1.酵母菌在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将酵母菌放在含有培养液的密闭的锥形瓶中,测得CO2的释放量比O2的吸收量大1倍,则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为

A.1∶6 B.1∶3 C.1∶2 D.1∶0

解析:用“并列比较法”解。此题中的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 此时CO2释放量比O2的吸收量大,由此可知生物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可以看出,有氧呼吸时O2的吸收量与CO2的释放量相同,假设O2的吸收量为1 mol,则因CO2的释放量是吸收量的2倍,所以共释放CO2的量为2 mol,有氧呼吸时释放的CO2量与吸收O2量相同,因此也是1 mol,那么无氧呼吸释放CO2的量则为1 mol。又由上述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可知,有氧呼吸产生l mol CO2需要消耗1/6 mol葡萄糖,而无氧呼吸时产生1 mol CO2需要消耗1/2 mol葡萄糖,则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为(1/6)∶(1/2)=1∶3。答案:B

【测试】细胞呼吸当堂测试

.有一瓶子有酵母菌的葡萄液,吸进氧气的体积与放出二氧化碳体积之比是3:5这是因为

A 有1/2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B 有1/3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C 有2/3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D 有1/4 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5.生物教案-生物的呼吸作用 篇五

一.学前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介绍完光合作用的知识点之后的课程,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三大重要反应作用之一,它与光合作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本节内容对植物呼吸作用知识框架的建构,主要是通过对“观察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现象的分析而获得。本节内容是课标中第四个主题的重点内容,在课标中他属于理解层次。

2.学生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并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关键时期。由于初一学生思维具有跳跃性,所以我设计了演示实验,用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现象本质。又考虑到初一学生没有学过化学,而本节内容又需要化学知识,所以我还安排了一个互动的铺垫实验(具体内容后面介绍),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实验现象。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2.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学生能够说出呼吸作用的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和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2.通过与光合作用的对比,提高学生整体思维、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植物的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呼吸作用的概念和证明呼吸作用的三个演示实验

呼吸作用的概念和过程是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实验的观察、设计和动手能力是作为能力目标,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把概念和三个演示实验作为教学核心,作为重点内容介绍。

2.难点:呼吸作用过程中的有机物的分解和能量的释放

之前学习的光合作用中介绍了有机物的构建,而在呼吸作用中,有机物会分解供能,学生对于有机物的构建后再分解会觉得很难理解,再加上能量的释放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所以这一部分就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分析

为了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突破重难点,我选择了一下几种教学方法:

1.演示实验法:实验不拘于枯燥的课本文字,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导学生思考。

2.探究性学习:用探究式学习法可以锻炼学生思维,自己发现现象本质,从而掌握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互动式学习法:课堂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室为引导,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并且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

1.导课:播放视频,展示小老鼠与植物共存的实验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要呼吸,那么植物是否也要呼吸?从而引出呼吸作用的概念。用视频可以激发兴趣,学生对多媒体的兴趣很高,而且视频生动形象。

2.铺垫实验: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初中生的化学知识积累很少,先给他们做个铺垫实验会让学生对呼吸作用的实验现象理解的更透彻。请学生自己上台,互动实验会营造轻松积极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

3.三个呼吸作用实质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教室的正确引导下,相互讨论,自己得出现象本质,从而完成知识和能力的目标。

实验一:证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放出CO2

实验二:证明植物呼吸作用吸收氧气

实验三:证明活的种子呼吸作用放出热量

之所以将这节课设计成为演示实验课,是因为考虑到学生自己做实验很耽误时间,没法完成课时计划。加之初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很强,实验中又涉及到玻璃、火等因素,为了保障学生安全,由我自己做演示实验。本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可以作为演示实验。

4.总结:三个实验介绍完后得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得出呼吸作用的本质,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

5.与光合作用做对比,从反应部位,能量、物质、气体变化方面将两者对比。运用对比既可以复习光合作用的知识点,又可以更好的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还可以锻炼学生总结、对比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6.高中生物必修一呼吸作用知识点 篇六

光合作用:发生范围(绿色植物)、场所(叶绿体)、能量来源(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和氧气)。

叶绿体的色素

①分布: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上。

②色素的种类:高等植物叶绿体含有以下四种色素。A、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包括叶绿素a(蓝绿色)和叶绿素b(β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包括胡萝卜素和叶素

叶绿体的酶

分布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光反应阶段的酶)和叶绿体的基质中(暗反应阶段的酶)。

光合作用的过程

①光反应阶段a、水的光解:2H2O→4[H]+O2(为暗反应提供氢)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

②暗反应阶段:a、CO2的固定:CO2+C5→2C3b、C3化合物的还原:2C3+[H]+ATP→(CH2O)+C5

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①场所:光反应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

②条件:光反应需要光、叶绿素等色素、酶,暗反应需要许多有关的酶。

③物质变化: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暗反应发生CO2的固定和C3化合物的还原。

④能量变化:光反应中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⑤联系:光反应产物[H]是暗反应中CO2的还原剂,ATP为暗反应的进行提供了能量,暗反应产生的ADP和Pi为光反应形成ATP提供了原料。

光反应的进行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暗反应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能量和[H],在较弱光照下生长的植物,其光反应进行较慢,故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时,光合作用速率并没有随之增加。光照增强,蒸腾作用随之增加,从而避免叶片的灼伤,但炎热夏天的中午光照过强时,为了防止植物体内水分过度散失,通过植物进行适应性的调节,气孔关闭。虽然光反应产生了足够的ATP和〔H〕,但是气孔关闭,CO2进入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分子数减少,影响了暗反应中葡萄糖的产生。

光合作用的意义

①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

②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③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有光照(包括光照的强度、光照的时间长短)、二氧化碳浓度、温度(主要影响酶的作用)和水等。

这些因素中任何一种的改变都将影响光合作用过程。如:在大棚蔬菜等植物栽种过程中,可采用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夜间适当降低温度(减少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方法,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再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增加光合作用的产物。

7.生物教案-生物的呼吸作用 篇七

1 极端微生物嗜热菌

1.1 嗜热菌的概念

嗜热菌主要生活在热环境中, 具有较强的耐热性, 如火山口的周围地区、工厂的高温废水排放区等温度较高的地方。虽然嗜热菌具有较强的耐热机制, 但是根据不同的温度也可以将嗜热菌分为3个等级。 (1) 极端嗜热菌, 极端嗜热菌一般情况下生长在65摄氏度的高温中, 而最高生长温度可以达到75摄氏度, 最低温度不能低于40摄氏度, 现如今在我国共发现了20多种极端嗜热菌, 大部分都生存在火山的周围地区[2]。 (2) 专性嗜热菌, 该种嗜热菌生长地方的温度为55摄氏度, 生长的温度不能低于40摄氏度, 否则就会死亡。 (3) 兼性嗜热菌, 该种嗜热菌既能在低于55摄氏度的温度中生长, 而且又能在常温的范围中长期的生长。

1.2 嗜热菌的地球化学作用

由于嗜热菌其自身的特点, 使得其能够参与到许多生物物质的化学反应中。在微生物成矿、冶金、有机物的分解以及地球的循环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热环境中, 嗜热菌无论是直接吸附矿物颗粒, 还是通过代谢的产物, 都会对比周围的p H值以及氧化条件进行改变, 并影响到地球的化学循环。同时, 嗜热菌通过吸附作用可以将矿元素进行聚集, 为矿床提供资源, 并通过新陈代谢的作用, 产生出特殊的氧化条件, 从而使得矿物出现溶解、迁移和沉淀的现象。另外嗜热菌在高温的条件下还具有非常强大的生物降解能力和转化能力, 使得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

2 极端微生物嗜盐菌

2.1 嗜盐菌的概念

在广阔的自然界中, 存在着许多高盐度的地区, 如死海、里海、沿海的礁石等地区, 而在这时高盐地区能够存活的微生物也只有嗜盐菌微生物, 嗜盐菌具有较强的抗高渗透性, 目前, 我国发现的嗜盐菌微生物也主要分为3种: (1) 抗盐微生物, 该种微生物适合生长在盐浓度较低的地方, 如绿色杜氏藻; (2) 中度嗜盐微生物, 其适合生长在盐浓度适中的区域, 主要由真细菌、蓝细菌之类的微生物; (3) 极端嗜盐微生物, 该种微生物可以直接生长在盐浓度较高的区域中, 生长在该区中的微生物是古细菌, 分别为盐球菌和盐杆菌。

2.2 嗜盐菌的地球化学作用

由于嗜盐菌具备特殊的生存机制, 因此能够对生物圈以及地球圈中的奥秘以及生物的进化方面进行最大程度的揭示。嗜盐菌一般情况下都是生存在深海的沉积物中, 由于深海沉积物的稳定性以及非扰动性较强, 使得许多古代微生物的遗迹都保留在深海的沉积物中。根据探索人员探索的信息可以得知, 深海沉积物的不同层次嗜热菌的种群和数量也是不同的。同时由于嗜盐菌生活在深海的盐沉积物中, 人们认为在深海的盐沉积中保留着大量的古代细菌, 而现如今这一猜测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证实。根据相关资料表明, 在靠近新墨西哥州的二叠系沉积层中分离出了许多曾为被发现的嗜盐古菌, 而嗜盐古菌的采集区域也都没有被深海扰动过, 从而对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 极端微生物嗜酸菌

3.1 嗜酸菌的概念

在自然界中不仅存在着高盐度的地区, 而且还存在着许多的强酸环境, 如酸性温泉、废铜矿堆以及酸性土壤等地区, 而在该种强酸环境中生长的微生物就被称为嗜酸微生物。一般情况下, 在酸性的环境中首先出现的是能氧化的化能自养菌, 当化能自养菌出现大量的增殖后, 就会出现嗜酸菌。现如今, 嗜酸菌主要分为自养嗜酸细菌和异养嗜酸细菌两种类型。

3.2 嗜酸菌的地球化学作用

嗜酸热古菌是现如今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 在生物的冶金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的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如今氧化亚铁硫杆菌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硫化物的矿床中, 尤其是黄铁矿以及黄铜矿的生物淋滤中, 通过试验可以得知嗜酸菌能够对硫作物中的重金属元素进行很强的溶解, 如络元素、铜元素、锌元素等。同时嗜酸菌对铜元素、铁元素、锌元素等元素在酸水环境中的地球化学元素的循环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 在酸矿水的治理中, 必须要找出相关的解决途径, 从而对酸矿水中进行很好的治理。

4 结语

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是人类无法想象的生物资源, 不仅能够为国家生物的科研提供珍贵的素材, 而且对生物地球化学元素的循环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要采用更为先进的办法检测极端微生物, 从而发现越来越多的极端微生物, 并对极端微生物资源进行大力的开发, 为人类提供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陈骏, 连宾, 王斌.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及其生物地球化学作用[J].地学前缘, 2006 (6) :199-207.

8.生物教案-生物的呼吸作用 篇八

摘 要:两栖类动物作为有脊椎动物里面的鱼类和爬行类动物之间的过渡性动物还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关键性动物。它既有鱼类的生理特征又有爬行类的形态特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它的痕迹,也是我们喜爱的动物之一。按新课改教学的要求以学生为主,教师教导的原理下要积极带动学生深入观察实时生活并结合学习的内容和生活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两栖类动物;生物进化;新课改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23-01

生物进化历程是包括在初中教学中的必要内容,也是解开自然界中奥秘的扎点,我们解开这一点的中点和起点也关于两栖类动物。

生物课对初中学生来说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是指学生第一次接触这门课。熟悉是指学生每时每刻和生物共存,所以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极大,老师为带好学生要抓好杂点并要有节律性的解释相关内容。

研究生物进化是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解开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来更好地推动生物科学的跨越式发展。

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如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早期都是有鳃裂和尾,说明了脊椎动物和人是某些古代的低等动物进化来的。

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发育为变态发育,成体即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如青蛙,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型,由此两栖动物在动物进化过程中占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两栖动物能证明动物进化的一个关键环节。即水到陆生,两栖类动物的进化完成了从水生到陆生,从鳃呼吸的转变。

两栖类是由鱼类进化来的独特种类,我们可以通过某些生理特征来判定某种生物是不是两栖类。而大多数的特征都是从他们的祖先鱼类那里继承而后变异来的,大多数变异的发生都是有利的,因为这种进化特征可以使他们增强摄取和防御能力。

两栖动物的特征与鱼类十分相似,他们的心脏是由左右两心房组成的,然而,动静脉血在心室中的混合使得两栖动物的呼吸系统非常低效因此作为补偿,两栖动物可以通过体表皮肤和口腔表皮吸收更多的氧气,然而这种通过皮肤呼吸的方式类似于鱼类的腮式呼吸。

两栖动物还有其独特的繁殖习性,就是幼体在水中发育鳃呼吸成体肺呼吸,这使得他们能够在路上觅食,并寻找住所,当两栖类动物性成熟之后就又回到水中进行繁殖,它们在水中交配,雌性在水生植物枝上产卵,有些鱼类体内有鳔,这可使他们在水中保持直立但是鳔不能够吸到水中的氧气到血液,有科学证据表明通过基因突变,这个时候已经有许多的毛细血管和纤毛在鱼鳔上形成,就像一个原原的肺结构,这样的进化就使得这些鱼能够在陆地上停留较长的时间,因此在干旱的季节这些有肺结构的鱼就能迁移到附近的水生环境中,从而保持一个种较好的存活率,这就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有些鱼已经具有肌肉,如肉鳍这种肉质鳍结合了鱼鳔到肺的突变,使得这些鱼能够在陆地上迁移的更远,利用他们的重鳍这些鱼类能够在陆地上推动他们的身体前进,而且这也使得这种鱼类能够存活繁衍并进一步进化出四肢,由于他们的死只能够更好的适应在陆地上的生活并且他们的非结构能够更有效的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因此他们就可以更长时间的生活在陆地上,并进一步演化成早期两栖类。

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离不开生物进化的大致趋势,动物而言两栖类是水生动物演变陆生动物的过渡性动物,他的幼体向他的祖先一样用鳃呼吸在各个鳍的协调下游泳成体以后和他的后代一样用肺呼吸,但还在离不开水的缘故皮肤辅助呼吸,在他演化过程中隐藏不了的变化,和生理形态特征来完全可以证明两栖类动物是一个生物进化中的关键性动物研究进化历程的活化体。

在培养情感态度上教师该强调的一点是制定目标和不断地奋斗是取得成就的基础,我们要很成功的讲解鱼类在水中生活的长期过程中渴望陆地生活,而把这个为制定目标,结果达到目的,这样一个精神我们学生和每个人应该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晓鸿.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尾两栖动物食性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2008(02).

[2] 高正发.四川绵阳市两栖爬行动物区系及地理区划[J].四川动物,2006(02).

[3] Dubois Alain,江建平.现生两栖动物的高级阶元命名[A].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2005年学术研讨会暨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

[4] 李 成,江建平.无尾两栖类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栖息环境[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

9.生物教案-生物的呼吸作用 篇九

涕灭威及其有毒代谢产物对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采用直接吸收法测定了土壤呼吸强度,比较了涕灭威及其亚砜和砜浓度分别为0、1、10、50mg・kg-1时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分别在第2、5、7、10、12、15、17、20 d测定了土壤的呼吸量.结果表明,涕灭威及其有毒代谢产物涕灭威砜均能抑制土壤呼吸作用,涕灭威亚砜对土壤呼吸具有促进作用.在涕灭威3种不同的.浓度处理中,浓度为50 mg・kg-1时,对土壤呼吸的抑制作用较强.在3种不同浓度的涕灭威亚砜处理中,浓度为10 mg・kg-1时,涕灭威亚砜对土壤释放CO2总量的影响作用较明显.涕灭威砜3种不同浓度处理之间差异较小.涕灭威亚砜和涕灭威砜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均大于涕灭威,其中涕灭威砜具有明显抑制土壤呼吸的作用.由F值检验和LSR分析可知,涕灭威及其代谢产物明显影响了土壤微生物活性.高浓度涕灭威及其代谢产物对土壤微生物危害性较大,为评价该农药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作 者:谢慧 朱鲁生 王军 刘伟 王秀国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泰安,271018刊 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年,卷(期):24(1)分类号:X172关键词:涕灭威 涕灭威亚砜 涕灭威砜 土壤呼吸

10.生物教案-生物的呼吸作用 篇十

教育家朱永新说:“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够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作为一线的教师,我更要不断地学习和反思。反思在教学中的得与失,把提高生物课堂效率落到实处。

本节课我讲述的内容是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第五章的内容。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探究历程、过程、原理应用以及化能合成作用。内容虽然是新课,但学生并不陌生,是初中学过光合作用的拓展与延伸。学生能积极思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都很好,所有的讨论和分组回答的环节井然有序。学生小结的时在上黑板边画边讲,胸有成竹的样子可以看出其对知识点的能很好掌握。本节课的反思如下:

一、导课新颖,一鸣惊人。为了让学生尽快投入本堂课,我用“光合作用汽车”的漫画、“世博会概念车—叶子”的图片以最短的时间吸引住全班学生,调动其的积极性。并渗透德育教育、环保意识教育,倡议“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在很好的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同时引入新课。

二、用探究学习彰显生命活力,用问题串贯串整个课堂。本节课是生物探究课。课前,请学生自主完成导学卡,以问题串的形式贯穿课堂,从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几个实验引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以及反应的条件和场所,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光合作用的概念。问题串相连紧凑,一气呵成,学生在探究式过程中,轻松掌握知识。

三、借鉴了“三为主”原则授课,关注学生思维构建。“三为主”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本节课关于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由学生分别扮演科学家为同学们讲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光合作用的过程让学生利用导学案分组自学、讨论,教师再用课件演示过程,分析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并设计表格让学生对比。既锻炼了学生思维,又巩固了基础知识还辨析了易混淆知识点。

四、讲与练有机结合本节课每一知识点学完后,及时巩固练习,做到讲与练有机结合,以便于学生更好掌握知识点。学生边做,教师边批改,做到及时反馈。

11.生物学实验的五大作用 篇十一

一、对生物学理论的奠基作用

谈到生物实验,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它对概念、理论的验证,变抽象的概念为具体的认识。而不是探究它是怎样作用于学生的认知过程。只是口头强调实验是如何重要或者借助名人格言的力量和科学发现的事例,来提高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實际教学中,往往表现为单纯在量的方面追求,而忽视对每一个具体实验在教学中的目标等质的方面的深入探讨。事实上,观察、实验绝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的认识过程。实验教学不仅为学生学习理论提供感性材料,也为理解疑难概念、原理铺设台阶。例如,通过光合作用实验,学生就会知道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动力是光,“厂房”是叶绿体,主品是淀粉(并贮存化学能),同时放出氧,然后概括出光合作用公式: CO2+H2O→淀粉(贮存能量)+O2

通过实验得出这样一个简洁明了的公式,却蕴含着复杂的生化反应原理。所以说生物学实验并不仅仅是验证理论正确与否的手段和工具,而本身就具有形成理论的功效,也可以说具有理论的奠基功效。从整体上说,生物实验不仅是教学中的一部分内容,也具有它本身特有的教学目标。

二、促使学生形成认知结构的转化和发展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在生活实践里已经接受很多感性信息,有的已成定型,有的正在疑惑之中。学生的正确认识有待梳理清楚,不正确的认识有待澄清和纠正,这中间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生物学实验。如马铃薯的块茎,学生往往认为是马铃薯的根。这种属于习惯上认为埋在土壤里的都是根的错误认识,会在实验观察中得以纠正。马铃薯块具有茎的明显特征,所以才确认是块茎。学生原有的错误的认知结构在头脑中解体,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是在有目的、有针对性设计的生物实验或实习中进行的,所以说生物实验在实现学生认知结构转变中具有独到的作用。

认知的起点和基础一般被视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主体的涵义就是活动和动作。儿童的认知过程是有阶段性的。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有计划有指导地创造活动机会,创立新的环境,让学生观察、动脑、动手,使低年级学生的智力发展成为一个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使他们认知水平伴随年级升高而同步高效发展,逐渐从接触物质到脱离物质实体而表现精神的动作或活动,即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高中学生尽管生物学知识增多了,但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水平,仍然需要多进行实验,切实开好实验课。现在高中学生认知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初中时实验教学开展不均衡的后遗症。如果高中再不引起足够重视,基本技能和自我学习能力就得不到长进,造成高分低能的后果,影响到大学的学习,甚至影响今后的工作。

三、非语言传播作用

生物学教学是把前人总结的宝贵财富间接地传播给学生,让学生得以继承和发扬。为了让学生知道科学财富的本源,不但要有课堂讲授教学的目标,也要有生物实验教学目标,发挥实验教学特有的非语言传播功效。

开设生物学实验会改变生物课堂教学结构,打破仅靠语言传播的单一形式,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为知识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往往有这样的情况,用很多语言不能说清楚的道理,若实际演示一下,学生就会一目了然。如脊蛙反射实验,就有这种明显功效。当把蘸有0.5%硫酸溶液的纸片贴到脊蛙的腹部,马上会产生搔扒反射,自然得出脊髓具有反射功能的结论。

生物实验的教学作用,也常常体现在实验的精密仪器、标本及其它教具上,因为它本身就融入了人类的智慧,传播着人类的进步思想,反映着人类与自然斗争的历史足迹,使学生领悟人类与自然斗争的匠心独具的巧妙方法。特别当学生迈进了实验室,看到整齐精密的仪器、精致的标本,无形中给学生以探索大自然的力量,给学生以科学的陶冶,这是任何语言所不能完全表达的。

当教师亲自给学生做实验演示,教师那种认真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无不感染着学生,对学生今后的科学实践有着深刻的影响,可能就此会决定着青少年一生中远大志向或就业的选择。

四、促使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作用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又可指导实践。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是先人积累起来的间接知识,学习教材为我们继承先人的文化遗产提供了捷径。可是在科学飞速发展的年代里,仅靠学生单纯地学习书本知识是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的,必须使学生自己具有终生学习知识的技能和能力。这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通过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例如,学生通过实验掌握了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技能,这将为学生今后向生命的微观世界探索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实践中,要让学生在自然中身临其境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才能够正确地选择对象和思维方法,提高观察质量。调动多种感官,开拓知识视野,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摆脱形式的、呆板的学习局面。通过写观察记录和撰写科学小论文,提高文字的表述能力,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扩大知识面;在标本采集和标本制作中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评价作用

长期以来,不论传统教学还是现代教学,都把笔试作为评价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不能把被试者的知识、技能、能力完全准确地考查出来。特别是对实际操作的能力,不能作出真实客观评价。实践证明,这种评价功效只能通过实验才能实现。如做蚯蚓解剖试验时,如果先用笔或口头回答解剖程序,有的学生回答得很圆满,可是在动手解剖时,第一剪就把消化管剪破,使泥沙弥散出来挡住整个观察的视野,影响下一步的观察,只好重新操作。

实验操作所以能反映出基本技能掌握的真实情况,是因为动手操作不同于用言辞来表达自我时,可用含混模棱两可的手法掩饰白己的无知或缺陷。实验操作本身就体现了诚实,它将会把实验中的成功和失败,毫无法掩饰地暴露在他人的眼底,马上会得出对技能或能力掌握情况的客观评价。

12.初中生物教具教学的作用 篇十二

一、教具教学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利用教具展示导入, 教具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课堂就会变得开放、活跃,气氛热烈,教学效果自然很好。例如,在讲“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时,我请两名学生分别扔一张纸和一个叠好的纸飞机,看谁扔得更远,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一看便知道是纸飞机扔得远,因为它能在空中“飞”行一段时间,由纸飞机学生立即联想到鸟类。此时便可乘机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探究鸟类适合飞行的特点。”这样,利用自制教具创设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接下来的新课教学顺理成章。

2.激 发兴趣 ,提高学生参与面

面向全体学生是初中生物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 教具教学形象生动的特点刚好可以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开花和结果”一节中,学生对于花的结构既熟悉又陌生,为了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花的结构及功能,课前让同学们每个人准备一朵百合花带到课堂上。上课时先请几位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一朵花都有哪些结构, 然后让每个同学对照课本中桃花的结构熟悉百合花的结构。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

3.形象直观 ,突破难点

教具教学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效果非常显著。我在教学“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中有关肾小球的重吸收过程时,如果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则学生通常只能知道肾小球具有过滤作用,经常忘了其过滤作用,即把什么物质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和重点,使学生形象记忆,我选取生活中一些大小不一的种子和沙粒代表血液中的物质。然后找到一个筛子, 这个筛子孔的大小刚好只能让部分种子和沙粒通过。课堂上在讲到肾小球的过滤作用时,我把种子和沙子混合后放入筛子过筛时,学生露出期待的神情,迫切地想知道到底哪些颗粒经过了筛子,哪些颗粒还留在筛子上。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更把抽象、难懂的知识通过教具的演示变得具体、简单,又增添新奇感,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具教学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能的不足 ,持久的兴趣会导致发明创造”。实践证明,制作教具时呈现出的新奇生物现象和成功制作,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而且制作一旦有所收获、有所创新,就会使兴趣更稳定,就会继续探索,从而喜欢生物,热爱科学。师生一起努力制作教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凡是有兴趣的事物,学生总会想办法接近它、认识它、获得它。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兴趣是学习的起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素质教育的根本理念是培养创新精神。教学中合理使用好教具,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课堂操作中亲自动手,通过不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分析归纳,表述结论等,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在讲授七年级《动植物细胞结构》时,按教材规定完成教学任务后,布置课外活动,要求学生回家后做细胞模型。第二天就有好几个同学拿着自己做的细胞模型来了, 有的是平面的, 有的是立体的。当然了花样百出要属细胞内各个结构的材料选择,如细胞核有的用乒乓球、有的用橡皮泥、有的用鸡蛋壳等。从他们多种多样的取材,形态各异的造型中,发现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勤俭意识

生物教具不仅能反映出所要学习的生物现象, 更要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生物理论, 同时它的制作又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理论,这就要求学生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把生物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然后再总结经验,检验、检查自制教具的合理性、科学性及不足,通过来回、反复反馈,既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又用实践证明理论的正确,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同时在教具制作中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如何变“废”为“宝 ”,利用生活中一些废弃物 , 如废铁纸盒、木材下脚料、饮料罐子、饮料吸管等,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教具,既节约了资金,降低了教育成本,又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勤劳俭朴的优良品质,对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情感教育。

13.光合作用产物高二生物教案 篇十三

1、知识目标

①概述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原理,并说出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②解释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③说明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2、能力目标

①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德育目标

①通过对光合作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绿色植物和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光合作用的过程,理解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过程比较。

2、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课 时] 3课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光合作用的发现:

年代 科学家 实验设计思路及现象 结论

1771年 普里斯

特利 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放在密闭玻璃罩内,

现象是______ __

小鼠与绿色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

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1779年 根豪斯 把带叶枝条放到水中,光下 ,

暗处 .

1864年 萨克斯 把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目的是____________,

然后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

处理叶片,发现____________

1880年 恩吉

尔曼 水 绵 黑暗、没有空气

好氧细菌 显微镜观察

完全曝光→现象_________________

极细光束照射叶绿体→现象__ __

1940年 鲁宾

和卡门 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218O,CO2→现象________________

H2O,C18O2→现象_______________

1948年 卡尔文 用14C标记CO2追踪光合作用过程中碳的行踪,

发现

二、光合色素与光能捕获

1、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叶绿体,是因为其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 和 。其中酶分布于 。

色素的分布于: ;

色素的作用: 、 、 光能 。

2、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类:

叶绿素a: 色

叶绿素: 主要吸收 光

叶绿素b: 色

③色素种类

胡萝卜素: 色

类胡萝卜素 主要吸收 光

叶黄素: 色

[思考与讨论]

(1)为什么夏天绿油油的树叶到秋天会变黄?

(2)叶绿体中色素的形成需哪些条件?

[实验]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合作用的概念:

植物通过 ,利用 ,把 和

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 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3、光反应与暗反应的比较

光反应 暗反应

部位

条件

反应物

物质变化

能量变化

产物

两阶段的关系

实质

例题:下图是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请对图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代表________,其功能是_______ _。

(2)图中B是________,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来自于______ __。

(3)图中C是________,它被传递到叶绿体的________部位,用于________。

(4)图中D是________,在叶绿体中合成D所需的能量来自__ ______。

(5)图中E是________;

(6)图中F是________,它是由CO2和________结合后形成。

(7)图中H是________,此阶段是在叶绿体的________上进行的;Ⅰ是________,此阶段是在叶绿体的________中进行的。

(8)由F到J称为______ __;由G到F称为__ ______。确切地说,

J代表____ ____。

四、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农业上通过提高光能利用率来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方法有:

、 、

2、影响光合作用强度(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有哪些?

[练习]

1、在光合作用实验里,如果所用的水中有0.2%的水分子含18О,二氧化碳中有0.68%的二氧化碳分子含18О。那么,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含18О的比例为

A.0.20% B.0.44% C.0.64% D.0.88% ( )

2、下图所示,某植物上的绿叶经阳光照射24小时后,经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有锡箔覆视部位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本实验证明 ( )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①② B.③⑤ C.②⑤ D.①③

[补充] 化能合成作用

绿色植物以光能为能源,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糖类,糖类中贮存着由光能转换来的能量。因此绿色植物属于自养生物。相反,人、动物、真菌及大多数细菌,细胞中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它们属于异养生物。

除了绿色植物,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分解时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例如,生活在土壤中的硝化细菌能利用土壤中的氨(NH3)氧化成亚硝酸(HNO2),进而将亚硝酸氧化成硝酸(HNO3)。硝化细菌能够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合成糖类,这些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校本作业]

1、下图为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片中两类色素吸收不同波长光波的曲线图,请判定A和B分别为何种色素 (A )

A.叶绿素、类胡萝卜素 B.类胡萝卜素、叶绿素

C.叶黄素、叶绿素a D.叶绿素a、叶绿素b

2、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C )

A.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B.叶绿体中色素能够分离的原因是在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C.研钵中加入二氧化硅、碳酸钙和绿叶后直接用杵棒进行研磨,不用作任何处理

D.滤液细线要画得细而直,避免色素带间的部分重叠

3、.普里斯特利把一只小白鼠和一盆植物一同放到一个玻璃罩内,结果小白鼠和植物都能存活很长时间。但后来有人重复这个实验,却有的能成功,有的不能成功。以下关于这一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该实验并不科学,没有可重复性

B.该实验的成功与否,要看是否将装置置于阳光下

C.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与小白鼠需要的氧达到了平衡

D.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需要的CO2与小白鼠呼出的CO2达到了平衡

4、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A.光反应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

B.光反应需要光,不需要酶,暗反应不需要光,需要多种酶

C.当对植物突然停止光照以后,暗反应也马上停止

D.光反应分解水生成O2,暗反应消耗O2生成水

5、如图是一晴朗夏日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C点与B点相比较,叶肉细胞内的C3、C5、ATP和[H]的含量发生的变化依次是 ( C )

A.升、升、升、升

B.降、降、降、降

C.降、升、升、升

D.升、升、降、降

6、科学家研究CO2 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同一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得到实验结果如右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D )

A.光照强度为b时,造成曲线 Ⅱ 和 Ⅲ 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CO2 浓度不同

B.光照强度为 c 时,造成曲线Ⅰ和Ⅱ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温度不同

C.光照强度为a~b时,曲线Ⅰ、Ⅱ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

D.光照强度为a~c时,曲线Ⅰ、Ⅲ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

7、图甲表示某种植物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影响的变化曲线,图乙表示某种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速率受CO2浓度影响的变化曲线。a点与c点相比较,c点时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 ;b点与c点相比较,b点时叶肉细胞中C5的含量

A.高、高 B.低、基本一致

C.低、高 D.高、基本一致

8、如图为光反应、暗反应联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物质:

a ,b ,c ,d 。

(2)如小麦在适宜条件下栽培,突然将d降至极低水平,则小麦叶片中的三碳化合物的含量会突然减少,其原因是 ;若降低d的同时,又停止光照,则不会出现上述现象,其原因是 。

(3)若对某植物作如下处理:(甲)持续光照10分钟,(乙)光照5秒后再黑暗处理5秒,连续交替进行20分钟。若其他条件不变,则在甲、乙两种情况下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是 ( )

A.甲多于乙 B.甲少于乙 C.甲和乙相等 D.无法确定

答案 (1)O2 ATP [H] CO2 (2)CO2固定减弱 C3还原也减弱 (3)B

9、下图为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甲图表示在光照弱的情况下,光合作用随 的增加成正比增加,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此时影响光合作用的过程是 阶段。

(2)从图甲可见,光照强度超过某一强度时,光合作用速度不再增加,且有稳定发展的趋势,这种变化主要决定于 ,此时光合作用的 阶段受到限制。

(3)图乙中C点表示光照强度为B时,是植物生长的 ,出现CD段的原因是 。

(4)请在图甲中绘制50℃时植物光合作用速度变化的曲线。

(5)根据图甲,在图乙绘制光照强度为A时,不同温度下光合作用速率变化曲线。

答案 (1)光照强度 光反应 (2)温度 暗反应

(3)最适温度 酶活性降低,光合作用速率降低

(4)如图

(5)如图

10、图甲和图乙表示某植物在适宜的CO2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图丙是光合作用图解。请据图回答:

(1)由甲图可见,B点光合作用的速率主要受 的限制,此时主要影响丙图中 等过程(填序号)。

(2)乙图表示光照强度为甲图中的B点时,植物光合速率的变化曲线。乙图中曲线后段出现下降趋势的原因是 。

(3)丙图中 吸收的光能将用于 过程(填序号);过程⑥的反应物还包括来自光反应的 。

14.生物教案-生物的呼吸作用 篇十四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简介自己查阅的《寂静的春天》一书,谈谈如何保护野生动物、如何保护环境等。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掌握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1、分析教材中P44资料,思考其中的问题

2、小组讨论“资料分析”中的问题。

(明确: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消长对其它都有影响,食物链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明确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3、拓展反思:

解决教材p47练习题1

学习任务二:理解动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回忆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各自的作用及呼吸作用的概念

2、自学教材P45最后一段,动物作为消费者,如何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学习任务三:动物如何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自学:分析教材中的插图,总结动物如何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三、系统总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四、尝试应用

15.消毒在生物安全中的作用 篇十五

1 畜禽生产需要消毒

环境中的致病菌和病毒可以突破疫苗和药物防线,导致传染病发生,造成畜禽病死亡率上升等一系列问题。在畜禽生产过程中,由于动物疫病病毒的变异和新的动物疫病的不断出现,疫苗的保护率和药物治疗效果越来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人类对动物疫病疫苗的研究总是迟于疫病流行,致使人们对疫病的控制变得越来越难以把握。这些不利因素不断打击着人们对安全养殖生产的信心。

2 健全生物安全体系

近年来,国际上提出的“生物安全”生产体系理论,应当是我国养殖生产中应遵循的准则,也是有效控制疫病、增加对养殖生产信心的根本保证。所谓生物安全体系 (biosecurity) 是一种可以减少细菌、病毒等致病原进入养殖场或在场与场之间的传播的系统化畜禽生产管理体系。近年来,虽然我国已经建起了相当数量规模较大、标准较高的畜禽养殖场,但这些在硬件上已接近国际化标准的畜禽生产场,从来就没有摆脱各种疫病的困扰。绝大多数养殖场在生物安全方面存在漏洞,涉及到饲养管理、免疫接种、药物使用、引种来源、消毒规范、饲料、水质量控制等诸多方面。

在生物安全体系中,有三个重要环节,即疫苗、药品、消毒是应当时时把握的重点。在以往的养殖生产过程中,人们对疫苗、药物的作用和认识越来越清晰,而对消毒这一环节却并非真正把握得很准确,往往把疫病的发生归结为疫苗和药物的控制等问题上,通过采用不断加强免疫、增加药物使用剂量等方式,希望得到期望的结果。而常常没有更多地考虑消毒环节是否出了问题,是否真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而实际上,如果不考虑疫病由种畜禽垂直传播的情况下,设想—个没有病毒和致病微生物污染 (或病毒、致病微生物含量较低) 环境,使不用任何疫苗和药物预防,畜禽也不会发生任何传染性疫病的。强毒或致病微生物在环境中的持续存在、扩增、传播才是真正的病因,所以说严格的消毒和疫苗、药物一样对于保证动物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能等到禽流感、SARS等疫病暴发时,才不得不选择优良的消毒剂以及采取严格而有效的消毒措施。为此,在养殖生产过程需不断完善生物安全中消毒这一重要环节。在生产过程中选择优良的消毒药,并且合理的调整、设定针对不同环节的消毒程序,减少病毒、细菌传播的机会。同时,通过在饲养过程中不断优化饲养环境,配合合理免疫、用药等方法,全方位切断疫病的传播途径,达到更有效控制疫病的目的。

3 畜禽场环境消毒程序

16.生物教案-生物的呼吸作用 篇十六

摘要:当前,我国的国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但不容忽视的是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化工、电子、钢铁等行業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现阶段,化学肥料和农药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久而久之必然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微生物菌肥及生物防治病虫害的绿色环保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微生物菌肥及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基本情况。

关键词:微生物菌肥;生物防治;生态保护;作用

中图分类号: S14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2.037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用仅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中国在粮食生产所取得伟大成就,离不开党中央始终以农业为基础,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首位的决策,也离不开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和辛勤的劳动,更离不开粮食生产中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贡献,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敦化市现有耕地面积16.96万公顷,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6万公顷左右,是全国800个产粮大县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习惯选择种植高产作物品种、施用化学肥料及使用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来提高粮食产量。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优点是价格便宜,易于使用,效果明显,经过多年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的广泛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施用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敦化市每年农民使用的化学肥料约为50000吨,使用的农药约为650吨。经过常年施用化学肥料和农药,部分化学物质会沉积在土壤中,不易降解,长而久之必然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微生物菌肥和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的绿色环保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

1 微生物菌肥

微生物菌肥作为一种生物制剂与化学肥料相比具有以下特点:提高农作物产量,提高品质,刺激农作物生长,抗病害,培肥地力,增强作物抗旱、耐寒能力,减少资源的浪费。

1.1 微生物肥料在环保中的作用

随着化肥的大量使用,对生活生产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污染。微生物肥料却在对环境的保护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作物种类和土壤条件,采用微生物肥料的施用,既能保证增产,还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的物理性能,提高土壤肥力和提高作物品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2 改良土壤作用

培肥地力是微生物肥料的主要功效之一。微生物肥料主要通过各种菌剂促进土壤中难溶性养分的溶解和释放。同时,由于菌剂的代谢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有机酸性物质,促进土壤中微量元素硅、铝、铁、镁、钼等的释放及整合,能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的板结现象,使被土壤固定的无效肥料转化成有效肥料,提高土壤中养分的供应,促进作物的吸收利用,增加土壤肥力。

2 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有效方法。最大优点是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1 以虫治虫

利用自然界有益昆虫和人工释放昆虫来控制害虫的为害。其中最典型的是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广泛应用。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降低农作物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收,保护生态环境。比如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松毛虫等。

2.2 以鸟治虫

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这类天敌很多,主要分为食虫、食鼠的脊椎动物和捕食性节肢动物两大类。生物天敌防治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不杀伤害虫天敌(鸟类等),不污染环境,长时间推广使用,可使林内原有天敌(鸟类等)得到较好保护,可逐步实现害虫防治的良性循环,实现害虫“有虫不成灾”,实现森林和害虫之间的“和谐”,同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目前无公害的生物天敌防治技术已经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运用。

2.3 以菌治虫

利用微生物防治,常见的有应用真菌、细菌、病毒和能分泌抗生物质的抗生菌。以菌治虫是20世纪80年代新兴的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昆虫的病原微生物杀死害虫。这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物等,对人畜均无影响,使用时比较安全,无残留毒性,害虫对细菌也无法产生抗药性,因此,微生物农药的杀虫效果在所有防治技术中名列前茅。

参考文献

[1]阿尔贝·萨松.生物技术——挑战与希望[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6.

[2]陈坚.环境生物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孙毅.生物技术研究的新进展[J].科技信息杂志,1995(05):10-11.

[4]李海云,王静,吕福堂,等.生物菌肥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10):53-54.

[5]陈翔兰.生物菌肥的作用及推广应用前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04):96.

上一篇:失职与责任追究制度下一篇:二次结构补充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