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爱教育

2024-07-03

诠释爱教育(共11篇)

1.诠释爱教育 篇一

用温情、智慧和爱诠释教育的真谛

放寒假了,终于可以安下心来看一些自己想看的书,给自己充充电。打开《送给教师的心灵鸡汤》,我认真阅读了一篇题为《温暖的约定》的文章,这篇文章非常吸引人,我一口气读完了整篇文章,它给了我一个启发,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用真挚的师爱去感化自己的学生。

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既关心“优生”,又关心“后进生”。一般不爱做作业的学生都是班级的“后进生”,他们平时在课堂上不积极,有时候甚至很消极,很少受到老师的重视,对自己的要求低下。有些“后进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对某个问题,尽管你教师早就指出,并反复强调,但他仍我行我素,同样的错误不断地犯,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样的“后进生”,想让教师从心底里去喜欢他,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不等于说,“后进生”就没思想、没知觉、没反应,就“无药可救”了。同样在这些“后进生”的心里也有自己想要成就的梦想,同样有着成才的愿望,他也想取得进步,也有做人的自尊。正所谓十年树人百年成才,所谓“后进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必然要发生变化的,或则越变越差,或则由“差”变好。关键则是我们的工作能否打开他的心灵之门,激发起他成才的欲望,从而由“差”向好的方面转变。不要总以为“后进生”已是“朽木”不可雕,不要对“后进生”失去信心,不要总把“后进生”看成是块“坏材料”。只要坚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认识和看待“后进生”,要相信“后进生”身上蕴藏着可以成功发展的巨大潜能,他们是完全可以赶上先进的行列的。

作为老师对“后进生”,更应该多一份“厚爱”。因为,这些学生容易被人讨厌,容易被人看不起,周围同学也不愿意和他们接近,因而他们往往产生自卑、压抑和对教育的抵触心理。其实,这些学生缺乏爱抚,只要我们以诚挚的心,真诚的爱去接近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就能够感化他们,转化他们。我们应该更多的信任和尊重“后进生”,给“后进生”一点成功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后进生”因为屡教屡犯,常常导致老师的恼怒,父母的责怪,同学的嘲笑,可能自己都不信任自己了。(后进生转化)老师就要积极寻找其身上的“闪光点”,因势利导,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赞美。不要用挖苦、讽刺、刻薄的语言来刺伤他们的自尊心,而应从内心里去尊重他们。关心就如一缕春风,吹开了“后进生”的心门,信任和尊重就像一阵细雨,慢慢的,悄悄的滋润着“后进生”的“心田”,让他们内心涌动起一股暖流,一股上进之流。

身为战斗在一线的人民教师的我,读此文章之后既感动又惭愧,感动的是书中这些平凡教师,他们没有什么豪言壮志的口号,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没有惊心动魄的事情,也没有怨天尤人的抱怨。而是用他们教育的神圣——用温情、智慧和爱诠释教育的真谛。惭愧的是我们都是人民教师,我们有着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但我却还不能豁达的接收每个孩子的缺点,还不能娴熟的、智慧的去开启每个孩子的心智。书中介绍的一些教师的教育方法虽然很平凡,却小中见大,犹如心灵的一把钥匙,开启我的心智。这本书真是太美妙了,回味无穷,等我空闲下来,我一定要好好地再阅读一遍。

2.诠释爱教育 篇二

“爱的教育”是我园礼仪特色课程里的一个教育内容, 其着眼点要培养孩子们养成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宽容、乐于奉献等品质。为了能让孩子在爱的教育环境中, 体验爱、感知爱和表达爱, 只有通过爱, 才会使孩子产生亲切感, 乐于受教育, 从而促进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一、让幼儿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感受被爱与爱的快乐

1.感受爱的存在

要让孩子学会爱, 教师必须先付出爱, 先让孩子感受到爱。让孩子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学习爱。如晨间接待时在门口热情的和孩子打招呼问声好, 摸摸头、拉拉手欢迎他们的到来。我还有意识的寻找机会拥抱每一位孩子, 一个深情的拥抱传递着我对孩子们无限的爱:包容、接纳、关爱、信任、鼓励。活动后休息时, 找孩子谈谈心, 对特别的孩子给予特别的爱, 对个别单亲家庭的幼儿, 老师的关爱显得尤为重要。午睡时轻轻的为孩子盖好被子, 夏天为孩子们擦汗, 每天给女孩梳漂亮的小辫, 离园时的安慰、再见等细节, 让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老师的爱。

2.学着付出爱

当孩子感受到被爱的快乐之后, 老师可以在日常活动中创造机会让幼儿体会付出爱也同样快乐着。在幼儿园, 要让孩子学会爱同伴是很难的, 于是我就让孩子们从相互交往, 相互关心开始。在开学初, 让孩子们每天带一件小玩具来, 在自由活动时交换着玩, 孩子们在交换玩具中有了交流, 伙伴间的关系也日趋亲密。在每天的点名时, 让孩子们看看今天谁没有来幼儿园, 想一想他为什么会没来, 是不是生病了, 以激发孩子的同情心。久而久之, 孩子们会问候那些病愈后来园的同伴了。午餐时让孩子们帮助生活老师分碗筷等, 过后在班上表扬他们能帮助他人,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不断地向孩子们表示谢意。孩子们脸上充满了满足、快乐和成就感, 真正体验关爱他人同样快乐着。

二、在各项教学活动之中渗透爱的教育

现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或留守儿童, 个个以自我为中心。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家大小围着一个人转, 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 要什么给什么, 不给就哭闹不停, 势不罢休。俗话说:“三岁看小, 七岁看老,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 因此我们应抓住幼儿养成教育的关键期, 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使幼儿终生受益。

因此, 我就有意识的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让幼儿从中感受、体验对他人的爱。我在上音乐课《我的好妈妈》这首歌先让孩子说这首歌是唱给谁的, 孩子们异口同声说:“妈妈”, 歌曲里的小朋友多爱妈妈呀, 那小朋友都爱谁呢?有的说:“爱妈妈”, 有的说:“爱爸爸”, 爱谁的都有。我问邵博:“你爱奶奶吗?”他说:“爱”。我又问:“那我们要不要听奶奶的话, 能不能不高兴就打奶奶和爷爷。奶奶每天照顾我们很辛苦。是吗?”小朋友异口同声说:“是的, 不能打人, 打人的孩子不是乖孩子, 老师不爱他”。我走到邵博身边。他说:“老师我以后再也不打奶奶了, 也不买玩具”。我表扬了他, 奖励他一朵小红花。整节课在《我的妈妈》的音乐声中进行, 孩子们唱的有声有色。同时也让孩子学习关爱他人。

三、通过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爱的情感教育

1.通过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爱家人的情感

幼儿是在家庭的精心爱护下成长起来的, 家人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无私的爱, 而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爱往往是呈单向性的, 孩子们尽情享受家人的爱, 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很少能主动去关爱家人。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可以开展谈话活动“我最喜欢的人”, 请孩子讲讲自己最喜欢谁, 为什么?在讲讲说说中, 孩子们体会到了父母的好, 喜欢之情油然而生。为了让孩子们学会爱老人, 结合了重阳节, 教给孩子许多唱爷爷奶奶的歌, 如“捶捶背”“让座”等, 在歌声中孩子们知道了, 爷爷奶奶年纪大了, 应该要关心他们, 照顾他们。活动过后请孩子讲讲自己是怎样关心帮助老人的, 教育幼儿相互学习。爱的活动必须在生活中延续, 让爱成为习惯。

2.通过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育

为了对幼儿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园开展了“缅怀先烈, 热爱祖国”的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孩子们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了吉鸿昌烈士纪念馆。在庄严的革命烈士纪念馆前, 小朋友静静地听老师介绍了革命烈士生前的英勇事迹, 怀着对烈士的敬仰和缅怀献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白花, 表达了对革命烈士的崇敬之情。接着, 孩子们来到纪念馆内, 仔细的倾听了解说员阿姨的讲解, 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在他们幼小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一直以来, 我园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 注重把思想教育融入到幼儿的日常教学中。通过此主题教育活动, 幼儿对吉鸿昌将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使幼儿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培养了孩子们“爱祖国, 爱家乡”的情感和做为扶沟人的自豪感。

四、结合节日, 创造条件, 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

各种节日都有其不同的意义, 我会结合不同的节日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和主要含义, 如“三八”妇女节、“九月十日”教师节、“六一”儿童节、“五一”劳动节, 等等, 从不同的方面对幼儿进行对节日的认识和情感教育。如在“三八”妇女节制作贺卡这个活动中, 我不把重点放在介绍节日来历上, 也没有向幼儿灌输大道理, 而是注重活动过程, 鼓励幼儿主动积极地想象创作自己的礼物。当妈妈来接时, 幼儿把亲手绘制的贺卡送给了妈妈, 并对妈妈说一句祝福的话……把活动推向高潮。

一颗小树的成长, 离不开阳光和雨露, 离不开土壤和养料。孩子心中的爱, 离不开老师的熏陶和教育。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爱的情感教育, 从点点滴滴的小事积累培养, 设法让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 懂得这份爱的珍贵, 学会关心人, 爱他人, 让孩子从小拥有一份爱的情感。通过教育把孩子从自然人培养成为懂得爱、珍惜爱、有爱心、有责任感的拥有健全的人格的人, 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怀有一颗童心, 拥有一片爱心, 让我们共同撑起一方快乐、纯净、神圣的天空。当你因工作的辛劳与繁琐倍感疲惫时, 当你被成功的喜悦冲昏了头脑时, 当你因挫折与失败茫然不知所措时, 就让爱来引领我们吧!

摘要:从让幼儿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感受被爱与爱的快乐;在各项教学活动之中渗透爱的教育;通过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爱的情感教育;结合节日, 创造条件, 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四个方面, 阐述在开放式互动活动中诠释爱的教育。

3.用爱诠释教育的真谛 篇三

郎xx是我的第一届毕业生,教了她三年,师生之间建立了真挚的感情。现在闭目一想,她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记得那是2000年的8月21日,这是初一新生报道的最后一天,班级名单只有郎xx没有报道,我等了一上午,还没有来。下午,我正在打扫教室,只见一位妇女领着一个小女孩叫我,小女孩长得很漂亮,脸色桃红,嘴角上翘,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可是眼中满是惊恐、害怕之情,手紧紧地拉着她妈妈的衣角,躲在她的身后。她妈妈跟我说,她是苦劝了一上午才肯来的,原因是她是个聋儿,戴着助听器都听不清说什么,她害怕来到一个新环境,怕有人欺负她,怕别人瞧不起她,一度不想上学了。听了这些,我摸着她的脑袋,说:“孩子,不要怕,有老师呢,一切都会好的。”

第二天,她来上学了,我把她安排在第一张桌子,并且安排了一个学习成绩好、又细心、又乐于助人的女同学做同桌,我还跟各科老师说明了她的情况。开始上课了,我将声音提得很高,以便她能听清,我还尽量站在她能看见我口型的地方讲课。三年下来,我已养成了习惯,每次考试,我都站在她的身边看;每次讲课,看着她讲;每节下课我都会问她有没有听懂,有没有困难。开学时间不长,虽然她说话支支吾吾,一般人听不懂,但我已能和她交流了。

郎xx怕同学笑话她,为此,我在班中召开了“班中充满爱”的班会,号召全体同学献出爱心帮助她、亲近她。在班会上,她感动得哭了,但也高兴得笑了,笑得是那样的灿烂、那样的可爱。

郎xx喜欢画画,小学时就曾获过大奖,上中学更勤奋了,她承担起班级的板报宣传工作,很认真负责,每次我都积极地鼓励她、表扬她,使她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再自卑。

每逢节假日我都去看她,帮她补课,跟她谈心。记得前年冬天,她的父母因感情不和而离婚,有一阶段她自己一人在家生活,每天干吃方便面。我得知这一事情之后,赶紧把她接到了我家,给她做好吃的,给她洗衣服,甚至领她一起去洗澡,帮她梳头。一起生活的这几天,她的眼里总是充满泪水地看着我,她说:“老师,你对我比我的妈妈都好!”

就这样,不是亲人而胜似亲人,转眼间,三年的师生生活已过去,她以素科第一、文化课314分的好成绩考入了伊春职业学院。得知这一喜讯,我感动得想哭。郎xx她真的很优秀,她付出了常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才能有今天的结果。

为了庆祝,她妈妈为她办了庆祝酒席,特邀我去,会上郎xx手捧花篮,走到我面前,深深鞠了一躬,哭着跟我说:“老师,谢谢你,是你让我变得开朗、自信,是你让我爱上了生物,如果没有你,我不知现在会怎样,你就是我最亲的亲人。”说着,她扑入我的怀中,我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我也滿眼的泪水,这是感动的泪,也是高兴的泪。

2005年金秋时节,我又送走了一届毕业生,同时迎来了38个活泼又可爱的新一届学生,这样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班主任工作。

这38个学生家庭情况各有不同,其中特殊家庭的孩子有13人之多,而且我发现这13个孩子多多少少与其他孩子不同,他们有的脾气倔强暴躁,不容批评;有的自我封闭,斤斤计较;有的家庭贫困,自尊心很强。而对这些孩子,我对他们都爱护有加,小心翼翼地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还发动学生对他们伸出友谊之手,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于老师、同学的爱心。

刘xx同学是一名孤儿,他三岁母亲去世,十一岁父亲去世,一直由姥姥抚养,家庭贫困,姥姥身体又不好,对孩子也缺乏教育,刚入学时,刘xx的形象简直就是一个社会的混混样,头发前过眉,鬓过耳,且焗黄色,一脸的叛逆,一身紧身黑衣、黑裤,走路两手插兜,左摇右晃的。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悄悄地把他叫出教室,问明了家庭情况后我告诉他:“你这身打扮很入时,但不适合你的学生身份,不要让谁一眼就把你当成典型特例揪出来,你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我告诉他换上校服,剪去头发。第二天,他校服穿上了,但头发不剪,中午放学,我就拉着他的手一起去给他剪了头。

刘xx很聪明,但学习不认真,我对各科教师说明了他的情况,各科老师也都积极地鼓励他,使他的成绩不断提升。

到了交书费的日子了,刘xx姥姥拿不出那240多元的书费,迟迟交不上来,看到这些,想到他作为一个孤儿的不幸,我说:“我给你交。”这件事很让刘xx感动。从此,他与我的关系更密切了,话更多了,与同学关系更融洽了,更懂得珍惜了。

刘xx这样一个问题家庭中的孩子,错误不断,屡教屡犯,面对这样的学生,更需要老师有爱心、有耐心,整个初二学年,就是这样度过的。2009年圣诞节,学生都互相赠送圣诞果,有不少学生送给老师,我注意到,刘xx没有接到同学们的礼物。于是我把他叫到我的身边,送给他一枚圣诞果,并且搂着他的脖子说:“刘xx,虽然你现在小毛病不断,但较初一学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希望你继续努力,更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这枚圣诞果送给你,我不是以老师的身份,而是以朋友、母亲的身份送你的,希望你不要辜负一位母亲的期望。”听了这些话,刘xx不住地点头,眼里闪着泪花。从这天开始,我发现刘xx每天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了。

从一个个学生身上,使我懂得对学生必须倾注爱心,爱护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爱心,才能使他们健康地成长。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教育是根植于爱的。”而我要说:“爱是一盏指路的明灯,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爱是一丝和煦的春风,那就让我们用爱诠释教育的真谛吧!”

4.诠释父母爱 篇四

诠释父母爱

 

昨夜听到一个故事,讲诉一位退休老兵,照顾自己的儿子,他的儿子颇有志气,一心想报答父母,报效祖国。可是天不留情――他患上了直肠癌,已经是晚期。一位父亲出于本能与对孩子的爱――北走东北,南下四川;东走山东,西至甘肃,甚至哀求名医,甚至想到以死相报孩子对自己的爱,在爱的庇护下,孩子的生命由六个月延伸到三年,可是造化的无情带走了他的生命。岁月如歌,逝者如斯的感情的跃上我的心头。

不知正在读我的文章的你,有什么感受,也许痛楚,也许感动,也许掉泪,也许同情,也许你会感到自己的无助,或许你仅仅是感到一丝涟漪似的感情触动你的心房。这无关紧要,紧要的是看看自己的“身后”,自己的“身后”有谁?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父母,父母可能不在你的身边,但重要的是有一种信念与一颗感恩的心,可能这仅仅是个家常的话语,在耳边不知磨过几次,但是这是作为他人对你的`希望啊,不仅仅那些人会爱你,更会保护你……所以作为我们要有一种信念,父母爱我们!即使和父母顶嘴,或者父母和好友亲朋闲聊你的不足,甚至将不足夸大其辞,你不要放在心上,冲撞几句不要将那几句话刻在心中,因为刻在心里的只能是幸福时光,将不幸抛之脑后。父母的叮嘱的确是罗嗦的,让人心烦的,你有没有感到这是长者对你的劝告,对你的担心。不要嫌弃母亲的烦人,不要忌恨父亲的严厉,我们拥有感恩的心,母亲节的康乃馨,父亲节的太阳菊,对于父母,这是一次感动。在你的生活环境下,似乎痛苦,似乎幸福,似乎也在与病魔抗争,似乎在温馨的家中。这都无所谓,让我们带着笑脸,一切好转皆有可能;这都无所谓,让我们用感恩的心,去感谢每一个爱我们的人,尤其是父母。

今天阳光不错,射进了我的家中,我想起今天是二月一日啊,又是一个月的开端,在这个年味十足的月份里,你在做些什么?

5.手机诠释爱作文700字 篇五

高中时,看着多数同学都有了手机时,我的想法却改变了。也许是内心深处的驱使,也许是想跟随大众的潮流吧!

“妈,你……你能不能给我……”我哽塞着说,矛盾的内心让我不知所措。但那个“邪恶”的声音最终占据了我的整个内心:“我想买手机!”她没有感到很意外,只对我说了句:“现在还在读高中,最重要的是读书,手机会影响学习的,以后再买吧!”这也是我早就料到的,所以也就没再继续问。但我怎么会就此罢休呢!后来几次放月假回家,我都会提到手机的话题,但固执的妈妈总是持反对的态度。后来,我也就明白了什么叫“胳膊拧不过大腿”。高一过去了,我想买手机的愿望还是没实现。

高三时,想买手机的想法更加强烈起来,我本想用满意的成绩换取妈妈的同意,但总是行不通。家里的亲人都替我说话,他们一致以为我是个成绩不错,听话的孩子,读高中了,拥有一个手机是很平常的事。得到他们的支持,我很庆幸,也很高兴,我相信离成功已经不远了,我的目标快实现了!最终还是我胜了,我终于拥有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经常发短信,打电话,是发给爸爸妈妈,打给家里亲人的吧?不是,每个月我最多只会给家里拨一个电话,其它都是爸妈定期打给我,问候我,关心我。渐渐地,我的学习松散了很多,但话费支出却很大,我想我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呢!当初,要妈妈买手机的原因就是“与家里联系不方便”,而此时我又做了些什么?妈妈反对我是为了我,家里人支持我,是相信我。

6.无法诠释的爱高中作文 篇六

——题记

翻开古老泛黄的相册,岁月的芳香抚摸着我的思绪,轻轻地、深深的呼吸……

炽热的阳光灼烤着大地,河岸边的杨柳无力的呼吸。夏日的太阳正如他的青春迸放着热情和活力。在贫瘠的年代,他弯着腰耕种着贫瘠的土地。他很平凡,平凡的只是一个农村的穷小子,这注定他的一生都不会有恢弘的业绩。

岁月悠悠,他年岁有加,有了自己的家庭、事业。生活依然如此平凡,或许连平凡都不如。他暗淡的生活中唯一的彩色是他的女儿。生活的坎坷总是为难他,一次次阻止他前进的步伐,社会抛弃了他——他失业了。对于他来说,失业并不可怕,他惧怕的是丢失了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对女儿和妻子的责任。他的内心变得空虚,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苦楚,他第一次开始抱怨生活的残酷,但却又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情绪,四处奔波劳碌,靠自己早起晚睡的血汗钱养家糊口。但他从未因为生活的拘谨而让自己的女儿吃一点儿苦头,受一点而委屈。其实,在女儿心中,他一直都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父亲。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天有一天,转眼间又是一年春天。

他不是上天宠爱的幸运儿,而是恶魔眷恋的不幸者,命运的不公再一次降临在他的身上。常年体弱多病的妻子为了不拖累他,在痛苦中选择了解脱,因为只有死亡能了却世间所有的痛苦。但她并没有想到,没有了她的陪伴实际上是加重了他的负担。不论有多苦多累,他所承受的是精神上的折磨,她的离去是他这一生中最大的内疚。从此在这世上女儿便是他生存的唯一希望,他所做的一切,所付出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他的女儿。

为了女儿,他狠心做了一个决定:他要重新找一份工作,将女儿暂时寄养在亲戚家。在两年内,他一定要给女儿一个新的生活,让女儿永远都幸福快乐。

那天,是他亲手将女儿送到亲戚的怀中。听到女儿嚎啕的哭声,他的心如同刀割一般,但他还是毅然的放手,转身,离去。他知道,如果他这时心软,将来他会更加后悔。与其痛苦一世,不如痛苦一时。

在这两年里,他的心无时无刻不受着煎熬。他也会时常去看自己的女儿,给她带些爱吃的零食和漂亮的衣物,虽然钱挣得不多,但是只要花在女儿身上,不论有多么昂贵,他都舍得。因为在那时,他能够做到的也只有这些。然而在幼小的女儿心里,父亲这个名字却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暗淡。

有一次,女儿生病了,打点滴时,股了血管,小手变得又高又肿,他抚摸着女儿的小手笑着逗女儿开心,但笑着笑着却心疼得哭了起来。女儿看见爸爸哭了反而笑了。那时女儿并不明白爸爸为什么要哭,她只知道那次爸爸哭得很伤心很伤心。

时序更迭,四季循环,转眼间,两年过去了。父亲终于可以接自己心爱的女儿回家了。那时女儿7岁,正是最调皮的年纪,回到老家,却感觉十分陌生,这让父亲非常不知所措。他害怕女儿接受不了新的环境,变得生疏沉默,会影响到女儿的性格。他套重新营造一个新的家庭——为女找一个母亲。让女儿拥有母爱。实现自己对女儿的承诺……

如今,女儿长大了,父亲也老了。父亲这么多年的辛酸,女儿都明白了。但父亲依然默默无闻的为女儿的幸福努力着,从没有放弃过。女儿就是她的天,女儿就是他的地,女儿是他的一切。都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或许上辈子父亲欠我的太多,今世终究要偿还。父亲的一生不是平凡的,因为在女儿心中他永远都是伟大的,我去也同样因为拥有这样一位父亲而感到骄傲。我知道,在父亲心中,他想给我的,还远远没有达到,而且也永远都不可能达到。不只是我的父亲,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会这样,我们应该感谢上苍让我们拥有这么伟大无私的爱,这是我们无论用多少语言都无法诠释的。那就让我们把这无法诠释的爱铭刻在心底,永远牢记:道不远人,孝敬父母。

7.英国高等教育治理范式变革的诠释 篇七

一、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的终结

1987年4月,白皮书《高等教育:迎接挑战》(Higher Education:Meeting the Challenge)宣布了UGC的终结。[1]1988年,《教育改革法》创建了基金委员会(University Funding Council)(UFC)治理范式,明确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责任,这一点对基金委员会治理范式的诠释至关重要。从UGC到UFC的变革意义重大,因为它标志着与过去的决裂:“考虑到教育经济意识形态的力量,学术价值不可能再次支配大学与国家的关系……国家创建新的UFC组织,旨在让大学感受到国家的力量。”[2]UGC在此次变革中遭受重创。[3]塔珀(Tapper,T.)将UGC的管理风格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1919年成立到撒切尔政府上台;二是1979年至1989年的终结。[4]

1945年后,英国大学从财政上对国家相对依赖转变为几乎完全依赖,要继续维持大学独立的神话更加困难。这种财政依赖性通常被视为大学自治的保证而非威胁。[5]1946年UGC扩大了职责范围:“……与大学和有关团体协商,协助制定和执行大学发展计划,确保完全满足国家需要。”[6]1964年,UGC由财政部移交到教育与科学部(DES)。UGC扩大的职责所倡导的规划模式并未因此形成一个为满足国家需要而管理大学的全新UGC,UGC对此缺乏明确认识,指望UGC向大学施加压力是不可能的。[7]UGC是致力于为指导提供良好判断的治理范式,它依赖于思想和信息的交流;依赖于对大学的定期视察;依赖于大人物与优秀人士间的社交接触。因此,UGC的被动角色总是遭受到议会和政府周期性的困扰。两大事件彻底破坏了UGC的地位:一是20世纪70年代的财政削减及撒切尔政府削减公共开支和强化大学责任的政治决定;二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拨款削减成为UGC命运戏剧性的转折点。1981年UGC遭到最强烈的批评,[9]UGC承担起明确的规划职责,做出了大学分摊痛苦的决定。[10]随后,UGC又做出了学系合理化决定,日益成为规划的组织者。UGC的理念不再是高等教育共同的意识形态,“一旦精英主义的意识形态发生分裂,UGC最终必将屈从于政府”。[11]UGC的终结是长期破坏其地位的外部和内部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死亡早已预示……并不是撒切尔主义谋杀的后果。”[12]

UGC终结的时机选择是个值得分析的问题。根据一些著名评论家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UGC在政府心目中的地位增强,增加了继续生存的可能性。[13]但为何撒切尔政府最终要用一个基于不同原则的治理范式来取代UGC呢?UGC在20世纪70年代的危机中暴露出缺乏引领大学的能力,在20世纪80年代UGC陷入困境,尤其是UGC在“卡迪夫危机”中的表现,致使UGC遭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公共账目委员会这样评价:“UGC应及早采取积极行动,识别、评判和应对卡迪夫的财政困境。”[14]并声明:“我们欢迎建立新的大学基金委员会,它的作用扩大了,能够更加积极地考虑提交的事件,具有更大的权力与职责。”[15]20世纪80年代,政府对UGC职能的评价决定着UGC的生死存亡,但是,UGC丧失了机会。1979至1988年间,政府迫切希望UGC能够有效地行动起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UGC却始终无法避免其与生俱来的缺陷。虽然UGC在20世纪80年代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并在某些领域出现了对其生存前景乐观的评价,但都无法掩盖UGC缺乏有效干涉大学事务的能力和实行有效干预的事实。正如UGC主席斯温纳顿·戴尔所声称的,UGC缺乏干涉的权力。在接受整块拨款之后,资源分配由大学决定的惯例直接抑制了UGC的行动。[16]即便是UGC能够证明其有效的规划能力,然而,关键是它能否被当时的政府所接受。决心对大学实施有效控制的撒切尔政府不会屈服于由少数权威人士组成的机构,并接受UGC基于专业知识做出的决定。

至此,我们可得出结论,与其说UGC的终结是自身的失败,不如说是强大政治力量所支持的新思想的牺牲品。英国高等教育治理的根本原则发生了转变。“新公共管理”原则是驱动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撒切尔和梅杰政府实施公共服务改革的核心法则。可以说,英国高等教育治理的重建就是国家改革的一部分,改革的重点聚焦在国家如何能有效地卸下对公共物品生产的责任。

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和1992年的《高等教育法》赋予基金委员会明确的法定地位,这一点意义重大。UGC由财政部创建,只是国家的外围机构,而UFC的法定地位使其成为国家治理机器的一部分。立法框架明确了政策制定过程控制者和院校参与者的责任。在UGC时代,大学的职权和与中央政府交往中的职权边界没有明确界定,而是过多地依据惯例。在一个精英型、小规模的高等教育系统中,UGC范式不会引起什么问题。但是,随着英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复杂和成本的不断增加,政府驾驭高等教育的发展的意图明显,因而,UGC范式便凸显出诸多问题。

二、国家与高等教育治理变革的关系

萨尔特(Salter,B.)和塔珀认为,国家是导致UGC终结和基金委员会治理范式创立的政治中心,[17]理由是基于哈尔西(Halsay,A.H.)和特罗(Trow,M.)的假设:国家作为“经济增长的管理者”和“个人参与机会的分配者”,对高等教育持有主要的兴趣,高等教育“提供经济增长所需的科学人力和技术创新及扩大日益增长的入学机会”。[18]在国家看来,大学在UGC的领导下没有以足够的活力刺激经济增长和扩大社会入学机会。[19]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克劳斯兰德批准创建高等教育公共部门,作为对大学的制衡。多科技术学院成为“人民的大学”对社会需求做出反应,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20]但是,多科技术学院没有免于大学的召唤,暗地里走上了“学术漂移”的道路,甚至抵制社会需求的压力。[21]在英国精英界出现了泾渭分明的不同观点。能否信任大学对国家需求做出适当反应?是否需要一种新型治理范式,迫使大学对政府压力更加敏感,做出积极的应对?当有着不同信念的政府面对相同的问题时,这种批评超越了政治边界,导致英国大学的地位更加不稳定。政治问题逐渐发生转变,不再是是否应当进行变革,而是究竟用什么原则来巩固新的治理结构。

在新型结构产生前,国家与大学间已确立的价值基础必将遭受挑战。[22]新思想成为新型结构的先驱。尽管UGC具有重要的技术职能,但其主要作用是维护大学的自由主义理想。大学的核心职能是确定何谓高深学问、如何传承和扩大这种知识、怎样代表国家和社会检验高等教育的质量。可见,大学肩负着生产和确立高深学问质量的双重职责。大学自治和UGC的政治独立性都是确保大学实现其职能的手段。

萨尔特(B.Salter)和塔珀认为,高等教育的经济意识形态恰是与此相对立的意识形态,它占领了中央教育机器,随着经济和政治条件的改变,逐步赢得了跨越党派的广泛支持。在这两条相关阵线上,其支持者向大学对高深知识定义的垄断权以及大学的主要使命提出了挑战,最终这两方面的挑战都获得了成功。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应是服务于经济需要,扩大社会入学机会,并成为主流学术思维。

与意识形态斗争同等重要的是治理范式的政治斗争。当大学自治的传统价值理念不再使政治动摇,甚至在学术界也日益备受攻击时,大学自治的理念便显得不堪一击。既然不再具有存在的理由,为什么还要继续维持这种治理范式?这场斗争既是政治斗争,又是经济斗争。

正如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案》和1992年的《高等教育法案》所表明的,在传统大学理念被逐步侵蚀之后,紧接着是新型治理范式的诞生,UGC让位于UFC。值得注意的是,新型模式基于三个重要的原则:(1)政策控制和指导高等教育发展是国家的正式责任;(2)基金委员会主要是确定公共拨款中分配给大学的份额,制定政治上最佳履行既定政策目标的战略;(3)大学必须尽可能地在国家和基金委员会确定的政策下有效运作。因此,不同于中央规划,高效的院校管理将决定大学的未来,只是偶尔会受到一些政治干预。

三、对英国高等教育治理范式变革的政治学诠释

在分析国家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变化时,塔珀避开了描述性的“沼泽”,指出国家与高等教育轴线变化的理解关键在于分析中央教育机器的疆域。1919年的教育署和1945年后的教育部,官僚政治需求将大学置于部的指导之下,[23]教育部“顺理成章”地承担协调各层次教育系统的职责。将高等教育是经济资源的理念在教育部内生根发芽,逐步成熟,奠定了与高等教育自由主义理念相对立的意识形态基础。因此,单靠官僚政治,无法将正在萌生的意识形态提升至支配性地位,从而推动高等教育治理范式的变革。事实上,治理范式的变革源于政治环境的变化,政府要对高等教育施加控制,因此,必须进行结构上的变革。

除此之外,塔珀认为,在分析治理结构的变革时,还应强调官僚政治(部)与政治压力(主要是政府)的相互作用。[24]对治理范式变革进行合理诠释,首先要分析是什么力量激发这些复杂机构行动起来。克里斯多佛·胡德(Hood.C.)提出了阐释经济政策逆转的理论框架,用以分析原有经济战略为何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再可信,甚至最终分裂,被不同经济前提的政策所取代。[25]胡德的图式结构为我们的剖析提供了更宽泛的理论背景,英国高等教育治理范式的变革关键在于国家机器内部的变化。

胡德指出,高等教育政策变化依赖于这几个关键因素:(1)经济和政治危机;(2)新思想的产生(睡眠状态的思想新生);(3)政策部门内利益集团的重新组合;(4)不同政策目标新政策的形成。[26]他借用凯恩斯的话强调思想在变革中的重大作用:“……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思想的作用……比通常所认为的更加强大,的确,世界受思想所支配。”[27]胡德称思想为摧毁“政策的恐龙”,“改变气候的陨星”。然而,高等教育经济意识形态的发展却不能被称为“陨星”,因为它早已在国家的彼岸扎根,经过了长期的发展才渗透到国家机器,随着政治支持的不断增加,最终形成自己特有的思想,孕育出动摇原有价值体系和高等教育治理结构的关键性力量。

1975年至1985年这10年间英国高等教育陷入混乱之中,英国经济的逐步下滑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末工业与财政环境的混乱无序。随之而来的是公众对国家治理能力的严重质疑。可见,这既是一场经济危机,又是一场政治危机。因此,已形成一段时间的思想(1958年成立的经济事务研究所自由市场智囊团)开始被认真思考,随着撒切尔夫人成为国家领导人,这种思想渗透到保守党。缩减公共开支、明确国家政策责任的范围,政府如何行使经济和社会政策传递的责任、如何提供对私人财富有利的环境等古老思想开始浮出表面。

20世纪70年代的危机导致了通过国家重构来适应环境变化思想的产生。这种新意识形态本质是:小而强的国家;有效实施政策目标的国家;政策目标的制定与政策实施的行政责任相分离的国家;监控和管理院校绩效以确保国家政策目标的国家。基金委员会治理范式正是基于这些思想。这些思想对社会政策传递的变革产生了全面冲击,将教育视为经济资源的思想不断获得力量,为新模式提供了关键性的政策目标:高等教育在对具有竞争活力的劳动力的培养、科学研究、与工业伙伴关系的形成、位于社会和经济重建最前沿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等方面都应发挥其重要作用。

其次,“政策栖息地的变化”[28]刺激了治理新思想的出现。虽然属于英国高等教育的外部因素,但当政府忙于应对国家危机时,这些新思想对英国高等教育也产生极大冲击。胡德指出,另一个外部原因是“新竞争者和掠夺者的出现”,利益集团重新联合,同时出现了支持新政权的体制。[29]在英国高等教育的政策舞台上,出现了新的利益集团——企业利益、区域发展局及学生家长。更重要的是,英国高等教育公共部门原有利益集团分裂。1988到1992年治理的转变始终围绕着缓解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冲突的需要、平衡大学和多科技术学院的关系、控制大学官员和学术人员的职责及院校内部责任的结构这三个方面。变革的主要目的是重建英国高等教育传统利益集团的权利分布。

治理风格的变革严重冲击了原有的权威和地位模式。因此,那些寻求地位和权力的各种利益集团开始支持新型治理模式的运作。例如,多科技术学院董事们期望摆脱地方教育当局的限制,表现出明显的变革愿望。政府则期望新模式能迫使院校行动起来,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和引领英国大学。

此外,胡德提出“制度硬化症”的理念,即一个组织到了生命的末期,便开始自我破坏。[30]迫于政府压力,20世纪80年代UGC再次振作。但是,UGC是为驾驭精英型高等教育而设计的组织,在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不再是合适的治理机构。尽管UGC后期的行为与其生存并不相关,但是“卡迪夫事件”是UGC自我角色否定的再次肯定。政治界普遍认为,这是UGC不能适应变化的真实体现。UGC已经“硬化”,改变其法定地位的本质在于创建具备危机干预权力的治理机构。基金委员会治理范式的创建是英国社会政策控制思想的产物,代表着治理范式的转移:人们怀疑建立在福利国家积极扩张政治共识基础上的战后中央引领的规划模式,怀疑中央政府有效传递社会政策的能力,认为公共部门规模的不断扩大危害了国家的总体经济福利。因此,新型治理范式的出现可以说是应对经济和政治危机做出的积极反应。

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治理范式变革涉及到以下相关变量:(1)20世纪70年代经济和政治危机迫使国家在结构与行为上发生变化,出现了新的政策栖息地;(2)对国家应从事的社会政策目标和最佳传递政策目标指导原则的探索和明确;(3)高等教育内部支持新型治理模式利益集团的大力推动;(4)反对变革的高等教育利益集团抵制运动的失败。[31]

因此,对英国高等教育治理范式变革的诠释必须放置于更广泛的背景中,必须置于相应的特别政策背景中。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国家扩大了其社会责任,不同历史与政治背景塑造了国家责任的产生和政策传递的方式。UGC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英国大学的财政困境决定了年度拨款的基本原则,而大学自治的精英共识说服了当时政府,建立了国家与大学间的“缓冲器”——UGC。新型治理范式是政府行动的后果,也是官员们期望的模式:政府成为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主要参与者,但不承担高等教育日常管理的责任。

结论

UGC范式的终结是英国20世纪70年代政治和经济危机导致的治理思维范式转变的结果,基金委员会治理模式应运而生。治理范式的变革通过两个路径——国家权力的扩张和市场的日益入侵实现。基金委员会治理范式体现了国家控制日益增强型的体制。虽然UGC履行了规划职能,但是,它属于高等教育世界,不属于国家官僚政治结构。国家不仅拥有权力,而且具有重构高等教育治理结构的决心。UGC被基金委员会治理模式所取代正是国家权力和意志的体现。国家坚定不移地把高等教育纳入国家的轨道,将高等教育置于中央教育机构的直接管理之下。

基金委员会是对高等教育施加政策控制的解决途径,是新公共治理模式原则的体现。它不再是国家与大学之间的“缓冲器”,其职责是实施政策,而不是制定政策。对国家而言,基金委员会治理范式的魅力在于它能使政府摆脱政策实施的日常责任,但仍有权控制政策指挥的制高点。

英国大学与政府关系实质性的转变不是英国大学领导人的软弱无能或政治家的敢作敢为,而是结构因素造就的结果。[32]英国大学系统规模的扩张及成本的增加迫使英国大学与其他教育部门对稀缺公共资源的竞争日益加剧。从前,英国大学系统只是由少数且同质性的大学构成,政府乐意信任UGC分配拨款而不干涉其行为,因为这种分配不会造成重大的政治纷争。但是,随着大学数量和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英国高等教育系统更加异质和多样化,大学发展规划的必要性日益凸显。UGC模式无法管理规模庞大且分化的英国大学系统,政策制定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把政治领导人排除在外,通过学术机构间非正式、秘密协商来决定。在扩张的大学系统中,政策抉择只能在政治过程中决定,而学术判断只起到辅助作用。

8.用爱诠释师德 篇八

师德之爱。在于爱岗敬业。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们应忠于职守。如果我们不去恭敬地做好它。也许将来的某一天就会失去生存的基础;虽然每一节课也许只是为学生讲解了一个知识点,演算了一道习题、解决了一个教学难点,但也就是在这—个个知识点的学习中,培养和造就了祖国的栋梁之材。继承和发展了祖国悠久的文化!我们难道不应该认真地恭恭敬敬地去做好它吗?

从我们选择教师职业的那天起,我们就选择了奉献。教师就要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是的,爱的力量是神奇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的工程是最为艰巨和艰难的。难道我们就不该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自己的学生吗?

9.无法诠释的爱高中作文 篇九

爱有很多种,有父母对于子女得呵护,有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有朋友之间的友情。有人说‘爱不是占有,而是付出’。但是我却一直认为意味的付出是不可行的。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父母把他们当祖宗一样供养,捧在手心怕摔了,还在嘴里怕化了。从孩子的生活起居衣着饮食都是无微不至,全权包办。孩子们想要星星,要月亮,父母也会竭尽所能给予。孩子就像掉进灰堆里的豆腐一吹不的更碰不得。‘娇生惯养’一次或许是专门为当今孩子制定的。那么父母的这些行为是不是对我们的爱呢、这是一个值得令人们引起反思的问题,曾经,有一户人家的孩子考上清华大学,但最后却退学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原来他连床也不会铺,甚至连牙也不会刷。一个连自己生活都不会自理的人,就算再怎样聪明,也一无所事。这样的结局就是父母的溺爱所导致的。这个事例也正是给家长敲响的警钟—爱,也要会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这些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赞美老师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但是我个人认为’棍棒底下出状元’。‘严师出高徒’。更实际贴切。我们班有一名严师,他对我严格的教育是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了知识的重要性,找到了未来的前进动力和方向。这就是爱也确实会爱。朋友,多么熟悉的名次,朋友之间的友情就像

一张纸—干净,春节。想一股甘泉,滋润你干裂的心田;像一清风,抚平你内心的感伤;像一束光,照耀你深处的黑暗,常在耳畔听到“好朋友”、“仗义”就够了,当你好朋友没有完成作业,向你借时,你“仗义”的给了他,这就是爱吗?当你的好朋友叫你帮他打某某人的时候,你“仗义”的去帮他打人,这就是爱吗?还记得有一次,我的好朋友剪了一个新发型,兴奋地跑来问我怎么样,说实话,让人看了直哆嗦,但是为了不让她失望,就撒谎骗了他,当她沾沾自喜地“炫耀”时,遭到了唾沫的淹没。过后,她极讨厌我,这一刻才知道自己犯下了多大的错误,难道这也是爱吗?

父母呵护自己的孩子,却因为过于溺爱而害了他们,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让学生找到未来的路,朋友与朋友之间的虚假赞美,淡化了彼此的感情,这就是爱吗?那爱到底是什么呢?爱不是父母过分的溺爱,而是谆谆教诲,让孩子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爱不是老师对学生的不管不问,而是为了让学生找到未来前进动力和方向的严格要求;爱不是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假”仗义、“虚赞美”,而是朋友之间真情坦诚。

10.用生命诠释大爱读后感 篇十

五山小学谢敏

当我读了《用生命诠释大爱》这篇文章后,被他们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他们,只是一群平凡的老师;他们,也有自己的家人;他们,如同往常,走上讲台;但他们谁都没有想到,会有一场特大地震发生,摧毁学校,夺去生命。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发生,一瞬之间,一座座教学楼成为废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深埋在瓦砾之中。而就在这最危难、最紧急、最关键的时刻,我们的老师挺身站了出来,他们张开双臂护住学生,他们用身体挡住坍塌的预制板,他们紧紧抱住学生,他们不顾自己的安全,返回最危险的地带救助学生。“大爱无言,大音希声”,任何的语言在这样的行动面前都是极其苍白和无力的,任何华丽的词汇都不能描绘出他们彼时彼刻的心情和情境。他们在那一刻站了出来,用自己的臂膀维护了学生的安全。

我对地震灾区中同行们的表现充满了崇高的敬意。在生命受到威胁的一瞬间,逃生是人的本能反应。但在此次大地震中,震中区的不少教师却放弃了转瞬即逝的逃生机会,坚守着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为不少孩子赢得了生存的希望,自己却深埋冰冷的地下,再也无法出来。他们闪光的名字永远镌刻中华儿女的英雄簿上。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他们是中国教育的脊梁。此刻,我为自己是一名教师,是他们的同行感到自豪与骄傲。一种冲天的豪气激荡着我的心灵,我也要做他们一样的敬业者,无愧于人民教师的称号!他们用行动证

11.用爱诠释美丽人生 篇十一

关键词:师爱 无私 神圣 奉献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2-115-01

2005年,我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带着青春的无限激情,满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真诚来到果子园小学。从此,我踏入三尺讲台,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看到这一群可爱的孩子,我感到责任重大,以后的日子,我就是他们的班主任了,我将要和他们一起度过小学六年的生活。

从教至今已经有几个年头,让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母爱容易出现溺爱,友爱需要回报,情爱是专一、自私的爱。而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如同池塘里的水一样,池塘里没有水不能称之为池塘,同样,教育没有爱也不能称之为教育”。由此可见,一切成功的教育都必须基于爱,借助于爱,归结于爱。爱是教育的灵魂和真谛,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师对学生的爱更是一种把全部心灵和才智献给孩子的真诚。这种爱是无私的,它要毫无保留地献给所有学生;这种爱是深沉的,它蕴涵在为所有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当中;这种爱是神圣的,它能凝成水乳交融的情谊。其实,一个教师要做到爱学生并不难,难的是能做到真心的爱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包括那些成绩差,纪律差,资质差的学生。一束温暖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声亲切的问候,都会让他们倍受感动,并铭记在心,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

我校位于郊区,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家长大部分务农,由于自身原因,对孩子学习不重视,并且无力辅导孩子,因此导致很多孩子学习习惯不好,能力也参差不齐。班里有一位男生,家庭条件不好,上有哥哥,下有妹妹,父亲无固定工作,靠打零工维持一家五口人的生活,母亲身体又不好。他的学习成绩比较差,班里的同学都歧视他,他自己也感到自卑,破罐子破摔,对学习毫无兴趣,经常无故旷课,打架、捣乱成为家常便饭,而且这个孩子还有一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喜欢偷拿别人的东西,看到喜欢的东西总喜欢据为己有。曾经三次,趁我不注意的时候从我钱包里拿钱。我没有把事情公开,而是悄悄找到他,与他亲切的交谈,让他从内心深处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恶劣,并且逐渐让他意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从而改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他的个人卫生也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身上总是脏兮兮的,新换的衣服也不见原来的本色,而且总有一种发霉的味道,伙食费总是最后一个交…… 我总在想:他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应该要远远大于其他的学生,每天面对的是父母的指责,同学的奚落,老师的冷眼,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又有谁能了解呢?我在心中始终有一个念头,他毕竟是一个孩子,慢慢的他会懂事的。

因此,我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总是提醒他明天该换衣服了,该洗澡了,缺少纸笔我就送给他,伙食费没带,我就给垫上。我用爱去感化他、教育他,在学习中,我让他坐在第一排,把他编排在学习成绩较好的一组内,让学习好的同学时刻帮助他,我也经常给他单独辅导,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在班内活动中,如竞选班干部组织辩论会、文艺活动、学生游戏等活动中有意识地让他参与,同时让同学们主动接近他,和他一起学习、一起游戏,由于我的多方努力,以爱为本的教育,他不仅在学习成绩上有进步,在性格方面也发生很大变化,不再自卑,不再孤独,脸上充满了欢笑。

爱是无私的,爱的力量也是伟大的。他的父母看到他翻天覆地的变化,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他们曾经调皮、捣乱的儿子,他们每次看见我,总是对我感激涕零。这更让我体会到师爱像滴滴甘露,能使枯萎了的心灵苏醒;师爱像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但是,我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会无怨无悔。当清晨走进校园,面对一个个标准的队礼,一声声清脆的“老师早”,我要对我的学生说声谢谢,谢谢你们给了我美好的一天;当走进圣洁的课堂,看到一双双渴求甘霖的双眸,一颗颗等待塑造的无邪的心灵,我要对我的学生说声谢谢,谢谢你们让我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当课间跟孩子们泡在一起,看到一个个生龙活虎的身影,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我要对我的学生说声谢谢,谢谢你们让我又回到了童年:当晚上放学时,你们一声声发自肺腑的“老师再见”,我要对我的学生说声谢谢,谢谢你们让我过了充实的一天……

我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只是一颗真诚的心。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用我的真情交换学生的真诚,用我的真诚拂去学生心中的尘埃,用我的真诚抚慰学生冰冷的心。人的感情是相互的,教师的真诚学生是能感受到的。我坚信:只有当学生接受了你这个人,才可能以主动的态度接受你的教育,才能在你的教育下健康、快乐成长。

人们对老师的评价一向都很高,有人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老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有人说老师是甘为人梯,默默耕耘;有人说老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而我只愿做那一颗小小的铺路石,静静地躺在泥土里,虽然它没有水晶的纯静,没有宝石的艳丽,没有钻石的光芒。但我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我们的新一代走在我们铺就的平坦而宽阔的道路上奔向前方,奔向四方,奔向远方!

上一篇:签字证明下一篇:百货公司专柜租赁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