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事业单位调查

2024-07-22

机关事业单位调查(精选10篇)

1.机关事业单位调查 篇一

县机关事业单位股所级干部现状调查报告

股所级干部是一个单位或部门的业务骨干和中层领导干部,是科级干部队伍的后备军。加强股所级干部的管理是干部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股所级干部选准用好、管好管活,是进一步加强我县科级领导班子建设,把科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结构合理、团结高效、奋发有为的领导集体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5月23日至6月10日,我们采取发调查统计表、问卷调查表(1336份)、重点走访、单位写出调查报告的方式对全县股所级干部现状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股所级干部基本情况

至今年5月,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共有干部2673名,其中有股所级干部334名,占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数的12.5。在股所级干部中,少数民族207名,占股所级干部数的62;有党员200名,占股所级干部的59.9;有女干部94名,占股所级干部的28.1。

1、年龄结构。在全县334名股所干部中,30岁以下99名,占29.6;31岁—35岁82名,占24.5;36岁—40岁68名,占20.4;41岁以上85名,占25.5。

2、文化结构。在全县334名股所干部中,大专及以上文化162名,占48.5;中专高中159名,占47.6;初中及以下13名,占3.9。在股所干部中,接受过全日制教育大学文化的11名,占3.3;大专35名,占10.4;中专及高中244名,占73.1;初中及以下44名,占13.2。

3、履职情况,产生形式。在股所长岗位上,履职好的258名,占77.2,履职较差的75名,占22.8。在334名股所长中,有79名股所长是通过竞争上岗的形式产生,占23.7。

二、股所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对股所干部的管理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如引入竞争机制产生股所长,股所长和一般工作人员间的“双向选择”,签定股所(校)长岗位目标管理责任书进行管理,股所长报县委组织部审批制度等。但是,随着形式的发展,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调查,我县在股所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股所级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股所级干部是作为副科级干部队伍的后备干部,况且从股所干部到副科级干部的成长还需要一个过程,理应年纪更轻,文化更高,但实际情况不然:在334名股所干部中,41岁以上的占25.5;在文化结构上,大专以上文化的占48.5,初中及以下占3.9。在全县189名副科级领导干部中,41岁以上的占8.5;大专以上文化的占74.1;全县没有初中以下文化的副科级干部。

2、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上有漏洞。近年来,由于形势发展需要,部份乡镇站所的工资人事权纷纷上划到县级主管部门,致使有些乡镇站所长在管理上出现“你管我管,最后都不管”的“真空”现象。在调查中了解到有的乡镇站所长长达一个月不上班,乡镇上找他,他说在县级主管部门办事,县级主管部门找他,他说下到村上抓中心工作。

3、工作地点和考核单位脱节,考核方法不当。①对于双重管理的乡镇站所长,县级主管部门只是掌握本部门一些业务情况,而实际上股所长大量的工作在乡镇、围绕乡镇的中心工作抓发展。在县级主管部门对其进行考核时,大多只是看其年终总结写得如何,而对平常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如何、成绩如何掌握了解得不多、不全面。县级主管部门在对站所长的任用、考核、评优中不征求乡镇的意见,有的还跟乡镇党委的管理制度相抵触。如某乡镇推行机关干部下乡双聘制,按规定,没有被聘下乡的干部不能担任站所长,年终考核不能评为“优秀”,而在未被聘下乡的3名干部中,有一名却在年中被县级主管部门任命为站长,有一名在年底被县级主管部门评为“优秀”。管理和考核脱节,致使个别站所长认为,乡镇对他们的管理可接受可不接受,不在wenmi.net意乡镇对他的履职情况是否满意,只要上级主管部门满意即可。如某乡镇对站所长进行综合评定,评为不称职的2名站所长均为工资人事权在县级主管部门的站所长。②考核方法不科学。对股所干部进行考核时,考核单位对考核指标没有量化标准,对不称职股所干部没有科学的认定标准,个别股所干部虽然工作不力,思想滞后,干部职工包括领导有意见,但没有对他们进行免职的依据。

4、股所干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差。股所长和一般职工在政治、经济待遇上没有明显区别,而且当了股所长后工作要多干,责任要多负,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致使股所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据了解,部分单位在组织股所长竞争上岗时,如果不是强制性要求,有很大一部分人不愿竞争股所长职位。我们在问卷调查中问到“如果你是一般工作人员你愿意当股所长吗?”有41的同志回答不愿意担任股所长。

5、股所长干部任用中,干

2.机关事业单位调查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将本单位工作人员分为40岁以下为青年组 (35人) , 41-59岁为中年组 (48人) , 60岁以上为老年组 (30人) , 采取问卷式调查统计。其中男87例, 女26例;其中最大年龄为78岁, 最小年龄为27岁;文化程度:文盲0例, 小学0例, 初中0例, 高中15例, 大专以及上98例。

1.2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高血压的定义和并发症、体重控制范围、合理饮食、心理调节的目的、运动方式、常用药物的使用方法。共发放问卷113份, 回收113份, 回收率100%。

2 结果

不同年龄段的工作人员对高血压的认知程度见表1。

3 讨论

机关单位职员高血压高于普通人群, 这可能与工作紧张, 精神压力大, 运动较少有关。机关职员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也显著高于我国普通人群, 达到美国近年水平。这应该与机关职员群受教育程度高有关。但与美国《健康公民2010》报告中提出的高血压控制率达到50%的目标相比, 我们有明显差距, 资料显示, 要达到此目标, 至少应将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提高到80%, 并使其中90%的患者得到治疗, 治疗者中有70%能达到良好控制血压[3,4]。

本次调查显示笔者所在单位青年组公务员对高血压的定义、并发症等知识明显低于中年组和老年组, 特别是对于饮食体重控制的重要性不重视, 表现在饮食不合理, 饮酒吸烟节制性差。这说明知识高学历的机关工作人员未必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中年组和老年组对高血压的一般概念了解准确, 但是对药物治疗的长期性和规律性以及影响血压波动的因素等方面的知识缺乏, 甚至相当部分高血压患者对病情进展完全不了解, 认为只要不出现脑卒中等明显靶器官损害症状就不需要治疗。所以笔者在保健宣教工作中强调重视心理因素, 因为长期的精神紧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均可引起高血压, 职员平时要避免情绪波动。对高血压患者要说明高血压病如不能正确对待会引起的严重后果, 并举例说明, 使患者能主动从各方面配合宣教并积极医治。任何药物治疗都应配合非药物治疗, 因为坚持非药物治疗可以使高血压患者减少对药物的常规需要量。指导用药是解除患者对高血压治疗中的三大误区 (有病不愿服药, 不难受不愿服药, 不按病情服药) 的最佳途径。健康教育是一项投资少, 效益大的保健措施, 美国医药协会调查显示每花费1美元于患者健康教育服务上, 就会节省6美元的医疗费用。相比之下, 我机关单位对高血压的疾病防治宣教较为薄弱, 宣教内容及方法有待于加强和改进, 可以采用集中上知识讲座, 咨询, 或者偶遇式问话等灵活的方式, 弥补对高血压的健康教育水平的缺陷, 更好保护工作人员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赵光红.门诊人群高血压认知程度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10) :762.

[2]李立明.流行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00-403.

[3]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Healthy People2010.2nd ed[M].Washington,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000:12.

3.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怎么办 篇三

养老不公被人诟病。从2014年5月起,全国人大财经委调查组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为重点,进行专题调研,一份调查问卷显示,49%的被调查者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差距大表示不满。

这次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改革不再试点,一步到位,以免形成地区差距与单位差距。机关不再被视为特殊群体,而是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机关单位都改革了,事业单位还有什么理由硬顶?

此次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个统一、五个同步”。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改革退休费计发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成为改革的核心内容。

问题来了,机关事业单位员工怎么缴费?中国在职公务员数量约为700万,126万个各类事业单位在职人员3000多万。以往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直接由财政统一支付,现在,按照企业标准,20%由单位缴纳,8%由个人支付。

清华大学《老龄社会的养老金结构与制度整合》课题报告显示,“如果现行退休金政策不变,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年支出总成本到2035年约达2.7万亿元。有专家推测,为了让机关事业单位自己缴纳,会有“吃公家饭”的人工资普涨的过程。无论如何,公务员总有一天会习惯自己缴金,否则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改革无法完成。

逐步降低养老金替代率是比较可行的办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理事孙洁教授认为,为体现改革决心,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替代率至少应该先降低10%至15%。而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李实认为,国家应确立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替代率逐步下调机制,确定逐年下调比例。通过8到10年时间,将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逐步拉近至只有10%至20%的差距。这是以代价最小的方式降低养老不公,以免剧烈动荡。

与普通企业年金较少相比,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方案还提出,同步建立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职业年金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与只有少数企業职工有企业年金相比,参保的机关事业单位将全面建立职业年金制度。

职业年金弥补机关事业养老可能下降的部分,如同大型企业的年金一样。而两年前,深圳已开始试水职业年金。2012年8月,深圳市人社局和深圳市财政委联合发布了《深圳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障试行办法》,规定从当年8月25日起,新进入事业单位并受聘于常设岗位的工作人员,试行“社会养老保险+职业年金”的养老保障制度。这一职业年金的月缴费基数为上年度本人月平均工资总额,缴费比例为8%~9%。这笔费用列入事业单位年度预算,由单位缴交,并按月划拨至参加人员职业年金个人账户。

未来养老金投资如何保值增值,看样子证券市场是最大的获益者,如此一来,证券市场与养老金改革将有莫大的关系。

4.机关事业单位调查 篇四

物业管理现状调查

牛小风

李 杰

摘要:雁塔区企事业单位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雁塔区百姓生活中不可分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企事业单位物业管理部门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笔者重点就企业自管住宅区物业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推动企事业单位住宅区物业管理的规范化、市场化,形成职责明确、产权清晰、谁使用谁付费的市场化机制,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创造一个整洁、文明、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5.机关事业单位考勤制度 篇五

为了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树立“团结、廉政、务实、创新”的机关良好形象,营造优良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秩序,提高机关的办事效率,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除认真执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外,特制定如下考勤制度。

一、作息制度

1、机关干部、职工统一按省政府规定的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不准迟到早退。

2、上班时间不准闲扯聊天,不准擅离办公室和中途外出办私事。

3、不准上班干与本职无关的事。上班时间要尽职尽责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不准喧哗吵闹,不准搞个人娱乐活动。鼓励大家学政治、学时事政策、学科技业务和法律金融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政治业务素质。

4、实行考勤登记制度。每个处室指派一名副处以上干部负责考勤登记,并将出勤情况逐日报局总值班汇总登记。

5、严格请假制度。如遇特殊情况不能按时上下班或中途外出办事的,必须提前向处室主管领导请假,不允许先斩后奏。

本机关工作人员病假、事假、婚假、产假、丧假、探亲假、年休假等休假时间均按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因病、因事请假在3天以内,一般干部由处室领导批准,3天以上报分管局领导批准。处级以上干部请假3天以下者,报分管局领导批准,3天以上者,报局长批准。除法定假(指元旦、春节、“五一”、“十一”10天假日及52个双休日,以下同)外,凡休其他有关规定假的须提前2天填表办理审批手续,因公出市、出省者须报局领导批准,并将审批报告交处室考勤员统计。

6、严格实行督查制度。局直机关党委将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督查。一般采取上班后15分钟或中途对在岗情况进行抽查。凡未预先请假和报告离岗的,均以违规论处。

7、从发文之日起,机关干部必须填写省人事厅统一印发的“公仆日记”或“考勤记实手册”,作为年终考核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

二、奖惩措施

1、本考勤制度仅限于经局人事处核定的在编在岗人员,并由办公室发放或代发工资的人员范围内执行,其奖金基数按现行工资来源办法办理。

2、考勤奖金基数按每人每年1200元核定,凡出满勤,办事高效、高水准,无违规扣罚者,每人每月奖100元,按季兑现。

3、出勤率与考勤奖挂钩。除法定假外,每缺勤一天扣考勤奖10元,直至该季考勤奖扣完为止。

4、无故旷工5天以上者,扣发全年考勤奖;无故旷工4天以下者,每旷工1天扣发20%的年考勤奖金,已发放的从工资中扣回。

5、未经请假报告,凡迟到早退和上班中途私自外出的,每季累计10次以上的,扣发当季全部考勤奖金。

6、上班时间干私活、超过工间操(上、下午各15分钟)进行打牌、下棋、打球等个人娱乐活动的,初次提出批评教育,累计5次以上者,扣发当季考勤奖。

7、上班时间串岗、闲扯、喧哗打闹,影响他人工作的,给予通报批评,屡教不改的,扣发当季考勤奖。

8、干部职工年累计扣发全年考勤奖25%以上(含25%)者,不能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和优秀职工。

9、机关工作人员确需加班的,经分管局长批准,各处室可酌情安排补休。

6.机关事业单位工会制度 篇六

1、会员评家活动在同级党组织领导和上级工会指导下,通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进行。每年至少评议一次。会员代表的人数不得少于会员总数的30%。

2、会员评家活动主要评议基层工会开展工作、建设职工之家情况,评议工会主席(副主席)履职情况。

3、会员评家前应将评议内容、评议标准告知会员,做好组织发动和准备工作,并向上级工会报告。

4、工会主席(副主席)在会员(代表)大会上报告工会工作及建设职工之家情况,并就个人履职情况进行述职。会员(代表)大会对工会工作、建设职工之家情况和工会主席(副主席)在进行民主评议的基础上,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测评(一人一票),根据测评结果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次,当场公开民主测评结果。满意率高于80%、且不满意率低于10%的,为民主测评满意。满意和基本满意之和高于60%的,为民主测评基本满意。不满意率高于40%的,为民主测评不满意。工会委员会委员不得担任本级工会开展会员评家活动的监票员、计票员。

5、会员评家的结果应以书面形式报同级党组织和上一级工会,并作为考核基层工会工作和工会主席、副

主席的重要依据。对会员群众民主评议、民主测评反映的突出问题,该基层工会应向会员(代表)群众反馈整改措施。

工会财务管理制度

一、加强财务管理,贯彻执行财务工作,为群众、为生产服务。切实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充分发挥其物质保证作用;

二、遵照上级有关规定,认真讨论编制财务计划和预、决算。严格执行经费开支标准,走时检查分析财务收支情况;

三、督促检查和帮助工会小组、车间工会,做好会费收缴工作,按时收缴工会经费;

四、按照国家会计制度的规定,妥善保管会计凭证、帐簿、报表等档案资料和现金(上级核定数),按时间矿工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报告各项经费的收支情况;

五、每年向工会会员公布财务收支情况;

六、协助有关人员健全工会财产,物品管理制度,全面系统登记工会财产,物品帐目监督检查工会财产物品保管和使用情况;

七、财务工作人员工作变动时,应办清交接手续,并有工会领导负责监交;

八、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对违反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的开支,拒付管理;

九、财务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坚持原则、秉公办理、不谋私利,做到收支手续完备、内容真实、数字准确、帐目清楚。

工会经费审查工作制度

一、依法独立行使经费审查监督职权,对同级工会会员(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并接受上级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的业务指导、督促和检查。

二、协助同级工会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管好工会财产,监督同级工会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财经政策、纪律、法规和工会财务工作的方针、规章制度。

三、审查同级工会预算、决算的编制执行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是否准确合理地反映了工会工作需要。

四、督促同级工会定期公布帐目,发扬财务民主,实行财务公开。

五、在同级工会组织机构变动和财务财产管理人员调动时,负责监督做好交接工作。

女职工工作制度

一、认真贯彻落实工会工作方针,研究制定女工工作目标、任务,指导女职工工作。

二、参与有关保护女职工权益制度的制定,并监督、贯彻落实女职工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组织女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提高女职工参政能力。

三、维护女职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参与、指导签订女职工特殊权益专项集体合同,参与女职工劳动争议、家庭暴力等案件的调处。

四、提高女职工综合素质,定期组织开展女职工培训和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等各项劳动竞赛,进一步提高广大女职工的技术技能水平。

五、开展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女职工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业务技能和健康素质;关心女职工成长进步,积极发现、培养、推荐女性人才。做好优秀女职工的评选、表彰工作,总结推广她们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积极发现、培养优秀女职工。

六、组织开展适合女职工特点的各项活动,活跃女职工文化生活。

七、做好女职工“关爱行动”工作,为女职工办实事、做好事,帮助她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

学校工会职责

(一)加强对职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机关职工政治理论、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业务素质水平。

(二)动员组织职工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做好先进工作者的评选、表彰、培养、管理和服务工作。

(三)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四)配合党政机关贯彻落实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维护学校职工合法权益,协助党政机关解决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组织职工参加疗养、休养及健康体检,努力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五)加强调查研究,反映职工意见和建议,参与学校内部事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促进学校内部事务公开,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推进机关廉政建设。

(六)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健全工会民主制度,做好会员的发展、接收、教育和会籍管理工作,加强对专(兼)职工会干部和工会积极分子的培养,深入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

(七)依法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管理好工会资产。

会员(代表)大会制度

(一)工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经工会委员会或者三分之一以上会员提议,可以临时召开会议。会员在一百人以下的应当召开会员大会。

(二)会员大会和会员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党组织、上级工会的重要指示精神;审议和批准工会委员会工作报告;审议和批准工会委员会的经费收支情况报告和经费审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选举工会委员会、经费审查委员会;讨论决定工会工作的重大问题;公开工会内部事务;民主评议监督工会工作和工会领导人。

(三)会员代表大会代表实行常任制,任期与工会委员会相同。

(四)工会委员会主持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的日常工作,向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会员监督。

困难职工帮扶制度

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是党政解决困难职工群众的工作及生活问题,为困难职工提供救助、维权和服务,促进社会和谐,促进改革发展,为党分忧的一项重要工作。为进一步将帮扶工作做好、做实,真正使帮扶工作覆盖到每一名困难职工。经研究决定,此项工作由工会

牵头组织实施,切实维护好困难职工的切身利益,把组织温暖送到职工心坎上。

一、特困和困难职工标准 特困职工: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我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职工。困难职工:家庭月人均收入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由于重病或残疾等原因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职工。

二、特困和困难职工调查

工会于每年3月前对困难职工进行调查摸底。对符合特困和困难标准的职工要在实施“三查一访”后,纳入困难职工档案。

三、帮扶工作制度

(一)每年春节期间向困难职工发放食物或慰问金。

(二)工会深入困难职工家庭进行走访慰问,组织贴心人服务队开展为困难职工服务活动。

(三)每年在8月底开展金秋助学活动,为考上大学的困难职工子女发放助学金。

(四)不定期开展转赠活动,将筹集到的帮扶物品赠与有需求的困难职工。

7.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管理探究 篇七

1. 完善公务用车管理的意义

(1) 有效控制费用, 节约支出。

2011年国家各部委陆续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2010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决算和2011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情况。公布显示, 商务部2010年的“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6171.41万元, 2011年的“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5624.07万元。可见, 公务用车的费用之巨大, 且车辆拥有量每年都在大量增加。因此, 控制车辆数量, 提高车辆有效利用率, 完善公务用车的管理制度是节约支出和提高资金利用率的有效手段。

(2) 遏制腐败行为, 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机关公务用车配备的方式、方法, 形成如同享受一种待遇的现象。买车、坐车已不仅仅是公务需要, 车辆好坏已成了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助长了奢侈之风。机关公务用车存在公私不分、公车私用现象;在机关公务用车购置、维修、保险及燃料等支出方面, 存在较为严重的不正之风。完善公务用车管理, 将会有效地遏制机关公务用车使用、管理过程中产生的腐败现象, 促进党风廉政的建设。

(3) 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务车辆是由交通规费投资购建的国有资产。多年来, 由于管理不善, 致使一些单位将公务车辆随意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抵押、担保和处置,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公务车辆管理, 能有效维护这一部分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同时也为机关事业单位管理全部国有资产提供了有益经验。

(4) 有利于实现公务车辆合理配置。

长期以来, 机关事业单位公务车辆存在着配置严重不合理现象, 同样业务且业务量差别不大的事业单位之间, 公务车辆占有的数量和质量差别很大, 造成有的单位车辆非常紧张, 有的单位车辆出现闲置和浪费。配备数量的不合理, 不仅导致了单位之间经费预算安排的不合理, 而且造成了职工之间待遇上的差距。因此, 加强车辆管理, 是实现车辆在单位之间的公平、公正和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

2. 公务用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公务用车编制不合理, 支出逐年攀升。

公务用车是按单位人员编制、级别和领导职数定编。作为财政部门安排车辆经费的原则是“超编车辆按编制, 短编单位按实有, 达到控编节支的目的”。然而它的负面效应则是, 从财政经费上没能体现对短编者或空编单位给予奖励的政策, 使得有条件的单位千方百计向上要车、借车、购车, 使公务用车规模逐年加大, 车辆费用逐年攀升[2]。机关事业单位超编购车现象普遍, 有些地方由于车辆购置限制不力, 其数量年年增长, 车辆购置经费支出逐年攀升。部分机关事业单位一方面反映行政事业经费不足, 另一方面挤占挪用各种专项经费以自筹资金的方式购买公务用车;资金不足的单位, 不惜靠收费、罚款、摊派和挪用专项资金购车、换车、养车, 致使单位负债累累, 个别单位甚至连干部职工的工资福利都不能得到保障, 群众反响较大。

(2) “公车私驾”现象屡禁不止。

据国家发改委调研报告显示, 公车使用有3个1/3:公事占1/3, 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1/3, 司机私用占1/3[3]。一些机关事业单位负责人及其中层干部外出开会、个人办事、度假旅游、钓鱼休闲全都驾着公车。更有甚者, 不少驾驶员经常开着单位的车辆, 利用工作之便和节假日到处跑生意、拉货物, 单位负责人视而不见, 不闻不问。同时, 由于公车的使用过于频繁会增加油费、修理费、保养费的支出, 既浪费了社会资源, 不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 又不利于低碳环保;过度使用公车还加重了交通拥堵现象, 不利于和谐城市的构建。因此为了能促进机关事业单位更好的发展, 必须杜绝公车私用的行为。

(3) 互相攀比, 浪费严重。

一些机关事业单位讲排场、摆阔气, 相互攀比, 本单位已无法购车, 却巧立名目, 以各种形式拨款给下属单位要其帮助购置车辆;车辆不在本单位帐上反映, 造成帐实不符。时下, 各地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浪费较为严重, 比如一些单位即使有条件也很少利用兼职驾驶员;公车外出时对其用油及路线等缺乏必要的限制;人员外出不管远近, 不管事大事小一概用公车;车内不满员, 开空程车的情况时有发生;同一线路上重复派车等。还有一些单位不仅相当一部分的科级干部有专车, 甚至基层站所的负责人也有专车, 加重了公务用车支出负担。

(4) 使用效率低, 资产流失。

目前, 机关事业单位机关公务用车的管理方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 这种管理方式形成了多投入、少产出、高消耗、低效益、浪费严重的现象。由于单位普遍存在重钱轻物, 重物轻管的现象, 受车辆配备、使用及车辆管理体制所限, 单位对机关公务用车费用无法进行必要的经济核算和有效管理, 致使部分车辆利用率低, 资产闲置状况严重, 造成人为的浪费和自然消耗。由于公务用车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 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各单位的车辆配备、更新、报废等手续得不到有效监控, 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为国家和集体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3. 公务用车管理方案设想

(1) 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原则。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规定, 公务车是指党政机关用于履行公务的机动车辆, 分为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一般公务用车是指用于办理公务、机要通信、处置突发事件等公务活动的机动车辆。执法执勤用车是指用于办案、监察、稽查、税务征管等执法执勤公务的专用机动车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应遵循经济适用、节能环保、保障公务、节约使用的原则。

(2) 公务用车管理对策建议。

(1) 成立机构, 建立管理机制。为完善公务用车管理, 应该从上到下成立由相关领导参加的公务用车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财政部门;同时建立公务车辆管理联席会议制度, 召集有关负责人研究部署公务车辆管理工作, 重大事项则提请最高领导办公会研究决定。

(2) 控制车辆编制、严禁超标准购车。以单位人员编制数、基本业务需要为依据, 区别不同的行政级别, 对管理用车和业务用车分别核定编制数。各机关事业单位要严格按需求配备车辆, 不得超编制、超标准购车, 严禁以各种名义向下属单位借用、调换和摊派资金购买车辆。对公务用车进行专项治理, 各单位对公务用车要登记, 如实填报相关申请, 并予以公示。

(3) 严禁公车私用。公务车辆管理中心设立统一的停车场, 夜间和节假日, 车辆一律停于停车场。因工作原因, 确需提前上班或推迟下班的, 驾驶员需向有关领导报告, 经同意后, 方可将车带回家停放, 否则按公车私用处理。特殊情况确需使用公车的, 必须在用车前提出申请, 说明原因、时间、线路, 确定驾车人员, 填写《公车临时借用许可证》, 经本单位主管领导批准, 经同意后, 方可出车。

(4) 加强公务用车的购置审批程序。公务用车的配备严格遵循经济适用、节能环保、保障公务、节约使用的原则。各单位需购置车辆的要严格按审批的车型、购车价格和排气量, 一律实行政府采购, 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行政审批部门要认真做好登记, 办理好有关手续, 力求规范有序、公正透明、共同监管。

(5) 采取“三定”管理办法。“三定”管理办法即:定点维修, 车辆统一由指定汽修站维修和保养;定点加油, 车辆统一到指定加油站加油;定点采购, 车辆配件统一到指定特约维修站采购。各单位可选择1~2个汽车修理厂和加油站, 作为本单位公务用车的定点加油点和定点维修点, 实行对公务用车定点加油、定点维修管理, 并由纪检和财政部门定期督查。

摘要:文章论述了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管理的现实意义, 分析了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管理中存在的编制不合理、支出攀升、公车私驾、使用效率低等问题, 探究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公务车辆,管理,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盛文翔, 杨彦林.关于加强机关公务车辆调度管理和安全行车工作的一点粗浅思考[J].市场周刊, 2012 (1) .

[2]袁瑞新.加强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支出管理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 (9) .

[3]沈忠.论事业单位公务车辆的管理[J].经营管理, 2011 (11) .

[4]毛宝祥.谈甘肃省交通事业单位公务车辆管理[J].交通财会, 2008 (10) .

[5]许秀平.行政事业单位公车管理应对措施[J].统计与咨询, 2007 (4) .

[6]何俊松.浅谈机关事业单位公务车辆科学管理[J].华章, 2011 (9) .

[7]胡应兰.论事业单位公务车辆的管理[J].咸宁学院学报, 2010 (8) .

8.机关事业单位调查 篇八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党建活动;新形势

党和国家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曾有过这样准确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若要掌握新技术,就应当不断学习,更要在实践中积极创新。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实现进步的灵魂,也是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机关事业单位开展活动创新对于加强基层党建活动实效性具有着重要意义。机关事业单位作为我们党的基层组织,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从目前机关事业单位的党建工作来看,仍旧存在着诸多亟需处理的问题,为了更好的顺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可以适当调整原有的党建策略,将过去对党建活动发展的消极因素彻底清除。所以面对新形势,机关事业单位党建活动的创新,是一项必须要开展的重要工作。

一、实现基层党建资源的充分整合

做好基层党建资源的充分整合工作,第一,应当进一步巩固我党的执政基础,也就是不论机制怎样转变、体系怎样改变,新建单位和党组织的同步考虑应当始终坚持,同时党务政工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也应同步配套;第二,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组织优化作用,利用党员联管、人才共用等办法,实现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第三,凭借宣传等多种方式将党员全部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将其投入到党建活动中去。树立起积极的激励导向,从而更好的引导广大党员真抓实干、争优创优,充分激发出党员干部投身党建活动设计的热情;第四,还应树立起平等化基础党建活动,秉承奖用结合的原则,把奖励作为选拔、重用党员干部的主要根据,从而使贡献突出、绩效优异且群众口碑好的党员干部得到奖励,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任用。在工作中也应当坚持真评真奖原则,根据贡献大小行奖,决不搞关系奖、安慰奖或者平衡奖,进而做到奖得其所,保持好奖励的公平性以及严肃性。通过以上方式,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于基础党建工作,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二、机关事业单位党建活动的创新设计

(一)积极开展基层为活动

这一活动主要是为了更好的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以基层党组织的党建活动必须要以“为民活动”内容为主。活动的主要内容可包含“走千家、送温暖”以及“民心工程”等关于执政为民的内容,这对于实现好、维护好以及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着重要意义。在活动内容的设计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解决广大群众生活问题为主的根本原则,先应建立起群众情况档案,了解机关事业单位中每一位职工的生活状况,这样有利于开展互帮互助的“为民活动”。然后,应当创设“为民活动”工作小组,从而保证随时进行“送温暖”活动。

(二)广泛开展基层竞赛活动

机关事业单位务必保证面向市场竞争环境,打造一流人才实力,并通过内部培训管理、外部引进等方式,优化人才结构,依靠发展特色技术,强化人才特色性,同时依靠开发目标市场,增强人才复合性。为能够更好发挥出人才的作用,党建活动中可以开展基层竞赛活动。对于不同领域基层党组织以及党员特点,可在工作第一线设立“争优创优、吃口耐劳”的竞赛活动,而在管理部门可进行“服务竞赛”以及“责任竞赛”等。

(三)深入开展基层监督活动

对党组织的监督工作,应以群众为基礎。为能够更好的发挥出群众监督的作用,可以深入开展基层监督活动,推广“职工议事”、“职工说事”、“议事恳谈”以及“五议五公开”等民主形式的监督管理办法,充分发动广大群众为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建言献策。还可通过开展党代表、提审议案、视察调研、民主推荐、参与党内重要会议以及民主议评领导干部等基层党组织活动的设计,确保党组织的民主活动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关于板块活动的设计

机关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的党建活动整合创新需要及时与自身管理模式以及经营模式相适应,重视创新探索活动载体,将特色活动作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可行性措施。为实现上述目标可设置与之对应的板块活动设计。这里所说的板块活动设计具体就是指始终坚持在每一时期、每一阶段,对不同工作来开展不同的党内活动,以此确保党内活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可通过讨论组织专题、基层现场办公以及听取发展规划思路的回报等形式,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入了解机关事业单位稳产和部门管理优势二者间的具体关系,进一步明确部门工作在机关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意义。

(五)开展党组织的学习活动

党组织学习活动的设计需要充分依靠机关事业单位的党支部,党支部应当切实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院党委关于创优争优全面实施的部署工作。广大党员干部要依靠模范行为影响及带领广大群众积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争创机关事业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努力做一名合格且优秀的共产党员。党组织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了1.马克思主义的学习;2.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3.党的历史的学习;4.机关事业单位建设中所需各类知识的学习。有了以上的基础,便可以设计“树立新观念、站在新起点、确定新目标、赢得新发展”活动。根据这一活动,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可以以“科技”、“管理”以及“党群”三个系统作为单元,引导党组织进行相关知识的问题,还可随时进行讨论。为做好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建设以及维护稳定工作进行理想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决策执行能力,并通过理论学习的强化,加强其政治敏锐性及鉴别力,使之和机关事业单位党委保持一致。此外,还应宣传、贯彻落实岗位责任制,依靠广大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使职工养成严守禁令、遵从守则、自觉履行的良好习惯。

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机关事业单位当前的党建工作仍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新形势下,党建活动的创新是机遇和挑战同时存在的改革。机关事业单位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应当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学习活动的布置,加强板块活动设计,开展相关的监督、竞赛和为民活动,进一步完善党组织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熹.新时期加强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考——以科学发展观开创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局面[J].中国集体经济,2011(15).

[2]滕兴光,朱洪雨.新时期建筑企业党建工作若干问题的探讨——以徐州建筑企业党建工作为例[J].新西部(下半月),2009(09).

[3]汪洋.执政党要善于从文化视角认识和加强党建工作——90年党建工作的文化思考[A].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论文选编(下册)[C].2011.

[4]市委实施“先锋工程”开展“双争双带”活动推进办.凝心聚力抓党建,引领和谐促发展[N].鸡西日报,2007.

[5]张华.以目标管理为导向的党建绩效工作体系[A].2010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集(下)[C].2011.

9.机关事业单位调查 篇九

本人工作至今不断加强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当前,尤其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特别是电脑网络和信息知识的了解掌握,提高掌握新知识、新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一、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对政治学习“走过场”。尽管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思考,使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脱节,没有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变得形式化、教条化。

2.为人民服务意识的不够强烈。未能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往往考虑个人得失较多。

3.工作方法传统。有没有创新精神,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对问题不作深层次的分析,思考不深刻。

二、整改措施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培养为人民利益甘愿作出自我牺牲的精神。其次要把这种精神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在实践中让自己的观念不断强化和升华,以高度的责任感、以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作风,以百折不饶、知难而进的勇气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2.加强自我改造,提高综合素质。目前对我而言,最大的问题是要加强业务学习,只有狠下决心,提高对学习业务知识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自觉、刻苦地钻研业务,务实基础,灵活运用合理的方法和措施。

3.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只是的学习,不断用新知识、新文化、马列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相结合武装自己的头脑,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真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讲正气的高度要求自己。4.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岗敬业的事业心,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扎实工作作风完成党和人民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今后本人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起带头模范作用。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引导大家自我改造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工作作风。使大家的综合素质都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队伍建设的需要。

XX街社会事务科:

10.机关事业单位调查 篇十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制改革

2014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这一规定可以视为国家层面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又一部署方针,即推动事业单位养老、医疗等项工作的社会化,通过社会保险的形式,一方面实现全国社保工作“一盘棋”,统一国民待遇,另一方面试图通过社会化途径减轻国家和单位在用人过程中的养老、医疗等负担。目前,全国范围内的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改革工作尚处于调研、摸底阶段,关于该项改革的具体措施、办法仍需广泛研究论证。笔者仅从养老保险改革问题入手,根据当前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现实情况,就此项工作可能面临的难点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索。

一、建立统一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般要求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为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通过公共政策的实施,使人们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大致相等。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包括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等内容,是新时期中国政府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2006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指针。以此为契机,在社会保险领域,我国已逐步建立了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保障网络。

在此基础上,国家政策面需要进一步统一养老保险覆盖方式、结算方法,均等国民待遇,在统一政策面实现国民待遇均等化。其措施主要有:一方面,统一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扩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同时,统一城镇所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政策、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另一方面,制定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实现不同群体养老保险跨行业、跨地区接续转移;同时,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整合养老保险制度。

在整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面向上,一般思路是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为先导,逐步取消养老“双轨制”,将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统一纳入均等化的国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2012年制定的《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在试点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其作为“十二五”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专项行动之一,可见,实现待遇均等化是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的重要任务。

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是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

现行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制度,其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社会化程度低,筹资结构单一,个人保障意识淡薄,没有体现权利、义务相结合及待遇、贡献相联系的社会保障基本原则。事业单位目前退休人员平均年龄和占单位人员比重都高于社会平均数,一般在0.6-1.5的范围,单位养老负担及其沉重。这一现象一方面导致事业单位运转效率降低,另一方面也导致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迟滞不前,难以适应市场薪酬结构的一般趋势。

现行事业单位养老在制度模式、管理体制、筹资机制、待遇计发和水平等方面,都与企业不同,使得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无法有效衔接,自20世纪90年代企业养老保险改革后,二者的差距逐渐增大,差距比例甚而从约20%扩大到约70%,这种财富分配差距,引起社会关于公平的广泛争议,阻碍人才在社会间的正常流动。

事实上,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作为公职人员范畴,与企业工作人员相比,都属于职业劳动者,在劳动关系方面大体相同;在筹资模式方面,雇主都是主要缴费义务主体;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框架内,基本都属于城镇经济范畴,应该实行相同的养老保障制度。

三、基于均等化目标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面临的问题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本质上要求统一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系,实行地方乃至省级统筹,实现养老社会化。在推行此项工作过程中,按照机关事业单位现行离退休制度考察,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1、養老保险改革如何平衡社会公平。

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制度长期实行现收现付、个人不缴费、完全依靠财政养老的政策。这一方式的特点,一是资金来源单一,完全依靠财政拨款和事业经费;二是随着近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连续上调,退休人数增加,导致财政负担十分沉重;三是在这一体制下,养老金替代率和实际收入水平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机关事业单位实际养老金替代率在85%以上,而企业只有48%,表明企业员工在退休后其生活水平还不到退休前的一半——随着养老金替代率下降幅度的拉大,企业员工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在养老待遇水平上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根据规定,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正常调整幅度为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的40%~60%,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调整幅度按同级在职职工工资增长率调整,调整幅度可达90%,从而使得企业养老金虽然一直在增长,但实际上机关事业单位平均人均退休金还是远远高出企业退休养老金。

如果政府以国家财政负担过重为由,改革目的实际表现为“甩包袱”,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待遇完全社会化,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统筹统一考量,那么将损害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现有利益;而如果建立个人缴费、国家财政支持的“新机制”,则需要在不使其他人利益受损的情况下增加一方福利。事实上,部分改革声音希望通过过渡性养老金和职业年金的办法,使改革对即期退休者的影响减小,而仅对较晚退休者实现完全改革,在操作层面并未增进福利,因之顺利实现的可能性较小。虽然在可见范畴内我们认为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待遇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但但考虑到国内生产总值和政府财政收入增长倍数的事实,事业单位养老金的实际攀升幅度并不大,相对而言,是企业养老金增长过少。因之,应该以提高企业养老金水平,而非降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待遇的方式实现改革目标。

2、养老保险改革资金负担沉重,对改善机关事业单位现有养老经费支出模式并无帮助。

按照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统筹缴费费率计算,个人缴费比例在8%,单位缴费比例在20%。综合考虑机关事业单位现有人员结构,包括已退休人员、距离退休缴费年限不足15年及尚能完成15年缴费年限工作人员,如按照现有收入水平,在不降低工作期間收入的情况下,单位需要承担的养老保险改革资金,将会无比巨大,单靠政府财政补贴是难以承担的。一方面,已退休人员转化社会化养老,在实际收入水平不降低的情况下,单位每年应缴纳补贴费用,都将成为巨大负担;另一方面,对于机关事业单位“新人”,如果在不降低预期退休养老待遇的情况下,按照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予以计算,缴费基数和缴费模式势必将成为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巨大包袱。根据测算,按现有养老模式,机关事业单位每年实际支出的养老经费,尚不足以充抵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按比例应缴纳的社会保险部分。亦即,如果实施理想中的统一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对于单位而言,其每年实际支出养老资金,将不仅局限于已退休人员,而将普及于全部工作人员,实际支出将会超过或至少不少于当前支出。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养老保险机制,却未必能维持既有的退休待遇水平和增长幅度。这一判断,将大大降低事业单位从集体到个体的参与改革的愿望。

3、征缴发放缺乏理论论证和政策统一,现行局部改革效果不明显。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已近二十年,但仍然缺乏法律依据。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地方,征缴基数有按人事部门核定档案工资为标准,有按工资总额为标准,甚至有执行“双基数”或“单基数”;单位征缴比例方面,有的高达40%及以上,有的只有20%左右,多数在25%~33%;个人征缴比例一般为2%~8%,多数在2%左右,不少地方还不建立个人账户,使统账结合的方式比现收现付的方式风险更大;而有建议将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暂不纳入社会保险体系,更将形成新型“双轨制”,使社会出现增设机构和增加冗员的问题。综合来看,这些问题是缺乏统一理论设计论证和政策指导导致的。

四、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建议

1、打破身份制度,设立过渡期,从发展角度实现一体化的社会保险机制。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其根本,是打破“身份双轨制”的樊篱,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并轨,实现政策统一。这一统一的基础,并不在于形式上立即实现养老的社会保险化,从而面对诸如资金压力、给付不能和全员政策平衡不能的诸种弊端,而在于立足历史发展的规律,从根本上梳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任用的人事关系,改事业单位人事聘用制为雇员(合同)制,从而从根本上破除身份体制。这一改革是历史性的,是有一定发展过程的,因此应当设立过渡期,以实现新旧体制的衔接。

一方面,事业单位必须改变用人机制,采取合同制度聘用人员,使用人方式统一于劳动合同职业制度,从而自然衔接养老社会保险体制;另一方面,应当建立较为科学的薪酬分配体系,采取合同绩效工资制度,加大奖金比例,促使新人能够积极储备自身养老资金;同时,要将新人任用机制与老人任用机制加以区别,对二者待遇体系进行测算和考察,通过奖金机制平衡二者岗位、劳动付出和发展空间。做好新旧制度衔接,既要保障原有体制人员待遇连续,又要顾及新体制衔接和待遇水平平衡。可以认识到,当政策层面的“老人”完全为“新人”、“新机制”所替代,统一的社保政策就有了付诸实施的可能。其中,职业年金替代率如果能够保证养老保险待遇不降低,许多问题将暂时化解;同时,通过岗位设置和绩效考核制度,差异化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收入结构,控制用人成本,建立市场化的人员聘用机制,是做好资金控制的另一重要途径。

2、构建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其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保障,应当在社会保险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年金制度予以补充,以减少改革前后的待遇落差。总体而言,通过职业年金来弥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下降的部分,体现效率和差别,以基金制和缴费确定制为主体,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由于职业年金属于补充性的养老保险制度范畴,故基本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替代率合计设为80%是比较妥当的。平衡企业年金设置的有限性和机关事业单位年金的普遍性和增长率,合理的职业年金将既保障公职人员体面的社会身份,也使得社会分配差距有所减少,这符合世界一般经济体的社会养老保险结构和待遇比例基准。

总体而言,养老的社会保险机制,应立足于满足基本养老需求为目标加以创设。根本上,改变机关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考核结构,推行绩效奖金制度和职业年金,保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和养老待遇水平稳定,是符合机关事业单位作为社会公共事业服务工作性质的稳定要求的。与企业职工效益工资和日常积累的养老意识有所区别,机关事业单位的总体收入水平应当维持在社会平均水平附近,同时通过绩效意识的衔接,培养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日常积累的养老意识,增加养老累积途径。在观念变革的前提下,进行制度创设和政策引导,是最终实现基于国民统一基础上有所差别、体现行业质量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然路径。

参考文献:

[1]刘志昌.2006年以来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探析.社会主义研究,2013,(6).

[2]蔡向东,蒲新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刍议.当代经济研究,2009,(8).

[3]何文杰.公益类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生产力研究,2014,(4).

[4]李春根,张彦.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差距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14,(3).

[5]杨晓芸,张力.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生产力研究,2008,(9).

上一篇:安全生产知识简答题都有什么?下一篇:小学教师申请职称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