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教学案设计

2024-06-21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案设计(共10篇)

1.《回忆我的母亲》教学案设计 篇一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官池初中 樊小平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写人的手法。2.领会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3.揣摩质朴、真挚的语言特点。

4.感受朱德母亲的高尚品德,体会作者的思念、敬爱之情。【教学难点】

a、学习文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b、领会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c、学习母亲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领会文章质朴而又富有深情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引导法、问答法、教读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指导预习,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的1—7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的一生可以遇见许许多多值得亲近的人,这些人有的是同甘共苦的朋友,有的是循循善诱的良师,有的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当然,在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莫过于家人,父母的爱是最温暖的、最无私的。尤其是母亲十月怀胎,辛辛苦苦的哺育子女、培养子女。每一瞬间的关注都是一份浓浓的爱意,每一个动作都是一个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和母亲的故事。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也是有关于母亲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朱德和他母亲的世界。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朱德(1886-1976),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先后参加过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革命活动。朱德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

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钟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逝世。朱德得知母亲逝世的消息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叙事散文《回忆我的母亲》。让我们怀着崇敬之心一起走进朱德的内心世界,回忆母亲的一生。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做到:

1.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 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做好下列字、词练习。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副板书:生字词。】

(1)佃农(diàn)(2)祖籍(jí)(3)妯娌(zhóu lǐ)(4)勉强(qiǎng)(5)迁徙(xǐ)(6)慰勉(wèi miǎn)(7)溺死(nì)(8)衙门(yá)(9)私塾(sī shú)(10)调料(tiáo)(11)血溅(jiàn)(12)瞒着(mán zhe)(2)解释下列词语。

①不辍劳作: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③宽厚仁慈: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⑤节衣缩食: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⑥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⑦东挪西借: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⑧聊叙: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

三、研习课文 1.什么叫回忆录?

学生分别查阅写作工具书,讨论。

明确: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2.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7自然段)。A、全班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思考、讨论:这一段写了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写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自然段总共两句话。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第二句“我爱我母亲”,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由母亲的逝世而忆及许多往事,这些往事都反映了母亲“勤劳一生”,母亲“勤劳一生”便成了全文叙事的线索,同时也才“值得我永远回忆”,从而点明了题旨。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以“勤劳”二字总领全文。作者热爱和悲痛之情,都是由值得回忆和歌颂的母亲勤劳一生而起。(联系前面回忆录的定义)

板书:(第1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B、研习课文2~7自然段。

要求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思考回答:每个段落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文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来回答问题。)

①、第2、3段先记叙了“家境贫穷”的情况,母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

②、第4、5段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③、第6段写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

④、第7段写母亲“任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作者通过这样平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C、作者记叙这方面的事情不仅歌颂了母亲的美德,而且还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或表明这些美德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将这样的语句找出来,仔细体味,并说明其作用。

例子:

第7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留有深刻的印象”,是议论;第3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是抒情。这种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和抒情,对记叙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化的作用,能更好地揭示所写事情的内在含义,抒发作者感情,歌颂母亲的崇高品质。

板书:(第2—7段):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2.熟读课文的第8—17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复习;研习课文第8—17段,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继续研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课文8—13段,按时间先后依次写了哪四件事?

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年)地主逼着退佃,又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有 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

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镇压,“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这两件事放在第8段中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顺序有颠倒,同学们要注意。)

第三件事,1905年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第四件事是1908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慰勉”。(这两件事是分别在第9、10段中写的。)

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2.写了上述四件事后,作者又进一步回忆了自己离开母亲、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后母亲的一些事。请同学们阅读第11、12段。思考:还写了些什么事?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精神品质?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熟话说:“百善孝为先”。在现实生活中,孝敬父母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例如说,穷人家的孩子,在经过奋斗打拼而有所作为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让家中的父母亲过上富足、舒服的好日子。

其实,这也是千千万万子女的共同心愿,本文的作者朱德也不例外。同学们看看第11自然段,“在民国八年的时候,我做了一件什 么事?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

恩,我把父母亲接出来。但是,父母亲和我从此就生活在一起了吗?没有。为什么呢?这里再一次强调了母亲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

那么,这样一位热爱劳动,离不开土地的农村妇女,她的思想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是传统落后的?还是现代先进的?她是否会支持儿子参加革命呢?

请同学们阅读第12自然段,用笔画出,我参加革命时,母亲的态度和行为。(请同学回答)

可以说,母亲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儿子革命、鼓舞儿子的革命斗志。

在这两段里,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热情洋溢的抒情,只是用平淡、朴实的话语,于平静的叙说之中,凸显了母亲的美好品质,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

其实,这种质朴而又富有深情的语言,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学习和借鉴。

好。我们说,母亲一生有许许多多的特点。那么,其中最大的特点又是什么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啊?好。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齐朗读一下第13自然段,并思考一下,这一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同学们,这篇文章反复提到母亲热爱劳动。例如,第4、5、7自然段,等等。在这里,作者又再一次强调了母亲热爱劳动,会不会让 人感到重复累赘啊?如果不会,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一段话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这样写的作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既照应了前文,使得文章前后呼应,起到了总结的作用。

板书(第8—13段):写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反抗压迫、支持革命的精神。

总结:这一层次记叙事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895—1944年近半个世纪),可内容并不松散。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着母亲勤劳的品德及对作者的影响这一主线和中心,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明确。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研析,细心体会这种记叙方法和写作技巧。

3.学生个别朗读第14、15段。

思考: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段落结构的形式上具有什么特点?

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对此要引导学生仔细体味感谢母亲的深刻理由。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运用了排比段。

板书(第14、15段):由衷地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三、研习课文的第16、17自然段。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思考:

(1)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含义?

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

(2)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

(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 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这一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奋斗。

板书(第16、17段):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四、回顾全文。

1.指导学生根据段落层次的意思,归纳整理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2.进一步体会本文选材精当,安排得体和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1.背诵最后两段。

2.以“我眼中的母亲”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小短文。

2.《回忆我的母亲》教学案设计 篇二

有效实施教学案教学, 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是教师要找准角色位置, 注意角色位置的转换, 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一、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 有效组织分组学习

合作学习有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教学活动过程中全员性的合作学习, 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其中最基本、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最深受教师的青睐。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有“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 组织引导调控好学生的分组合作学习, 选择分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 适时调控教学策略, 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 教育学生学会倾听, 学会交流, 学会协作, 学会分享。教师必须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认真设计, 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每次合作都要有一定的内涵, 要明确对学生理解课文、培养能力有帮助, 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及性别、个性、兴趣特长等方面的特点分组, 以此来保证成员间的差异性、互补性和组间竞争的公平性。小组内成员的搭配要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干, 而且都干“正事”, 如组长、副组长、书写员、组织员、表达员、检查记录员、补充发言人等, 防止有的学生心不在焉与词不达意, 还要防止有的学生一言不发, 有的滔滔不绝, 说个不停, 你说你的, 我说我的, 互不相干, 或者两个人一起随便谈谈, 说的内容与讨论的问题并无关联。要做到这些, 不能完全依赖学生, 教师的首席作用必须要有体现。

二、教师的首席作用体现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文本, 思考问题, 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 没有独立学习做基础的合作学习是华而不实的。通过独立思考, 学生会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再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到新的境界。教师要舍得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文本, 思考问题、合作学习。课堂上, 要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沉下来阅读, 沉下心来思考;让学生静思默想, 默默读书、默默品味, 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 加深体验和理解, 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挚的情感体验, 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有时上公开课, 为了眩目、热闹, 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准备, 收集相关的资料, 运用光、电、声、色等高科技手段, 让学生说、学、板、画, 耳目一新, 平时则涛声依旧。这种教学流程是“规范”化的, 时间安排“规定”化的教学是没有多大效果的。另外, 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合作讨论交流的时间, 不能刚刚进入到合作学习的情境就匆匆收场, 这样的合作学习也达不到合作的目的。

三、发挥教师首席作用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的首席作用还体现在教师既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又是引领者、参与者。

合作学习不仅是学生与学生的合作, 教师也是合作学习中的参与者, 教师可以走下讲台, 走到学生当中, 俯下身子与学生一起探讨, 以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民主平等和相互融合的和谐关系, 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 有时还可以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与作者对话等, 在相互学习、平等对话中实现锁定的教学目标, 共同体验学习过程成功的快乐。

以上是我在教学案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上的一点浅薄的认识, 不当之处愿与大家交流。

摘要:有效实施教学案教学, 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是教师要找准角色位置, 注意角色位置的转换, 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3.波洛的侦案回忆录 篇三

“我小时候对侦破案件就有特别的好奇心。那时我才11岁,就侦破了人生的第一件案子。”波洛这样写道。

那年的10月18日11时,凯基大叔家遭窃,损失了许多财物。第二天,村长召集村民开会。大家七嘴八舌,讨论了好久,也商量不出来破案的办法。波洛自告奋勇说:“村长,让我来试试吧!”大家一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就同意了。波洛想了想说:“黄蜂是上帝的特使,它有明亮的慧眼,能够辨别人间的真假善恶……”突然停了一下,然后猛然大声喊道:“看,小偷就是他!黄蜂正在他帽子上兜圈子呢!就要落下来了!”人们齐刷刷地看过去。那个小偷做贼心虚,急忙伸出手想把黄蜂挥开。当然了,哪有什么黄蜂?小偷意识到上当了,连忙辩解道:“不是我偷的,但我知道是谁偷的。”波洛问道:“你是怎么知道的?”小偷说:“昨晚午夜11时,我站在大树底下,亲眼看到偷东西的贼在离大树30米处失窃的那户人家作案,因为月光正好照在他的脸上。”

波洛听完冷笑道:“不要再编造谎言了,你就是那个窃贼!”接着给还在疑惑的村民们解释道:“10月18日晚上的月亮是上弦月,11时,月亮已经西沉,不会有月光,即使记错时间,把时间推前,月亮还在西边地平线上。如果作案人脸向西,月光照在他的脸上,东边的人是无法看到作案人的面孔的,倘若作案人脸向东,月光只照在作案人的后脑壳上,东边的人仍不能看清30米远的作案者的脸的。你这个小偷,赶快承认自己的罪行吧!”

那小偷见赖不过去了,只好交代了自己的犯罪过程。

车辙寻路踪

一天清晨,青年波洛出门办事,野外十分宁静,一个行人也没有。突然他发现路旁躺着一个警察,伤口正流着血,生命危在旦夕。波洛想把他背到医院去救治,可是那警察是个大个子,根本背不动。他只好一边为警察进行包扎,一边向警察询问情况。警察断断续续告诉波洛:“刚才发现有一个青年鬼鬼祟祟……我想那家伙可……可能刚做了什么坏……事,我就上前询问,他……趁我不备,就用……用尖刀刺我……还把我的自行车抢去了。”警察指了指罪犯逃走的方向,话没说完就昏迷过去了。波洛听完就向警察所指的方向跑去。跑了没多远,前面出现了岔道。两条路都是上坡路,都是用砂石铺成的。左边的路面上清晰地留下自行车轮的痕迹。他想凶犯可能是从这条道逃走的。可是他跑到右边一条路上,也有清晰的车轮压过的痕迹。波洛这下为难了,凶手是往哪条路逃走的呢?他想了想仔细比较起两边的痕迹来,左边路上前后轮痕印深浅大致相同,而右边路上前轮的痕迹要比后轮的浅。这时有几个刑警赶来了。波洛肯定地对他们说:“凶犯是从左边哪条道上逃走的。”刑警狐疑地问:“你这么肯定吗?”波洛点点头说:“在平坦道路上骑行下坡时,人的重心落在后轮上,所以前轮的痕迹浅,后轮的痕迹深;而上坡时,骑车的人必须朝前弯腰,重心落到把手上,这样前轮的痕迹要深一些,后轮要浅一些,逃跑的人骑行的是上坡路。而右道上前轮压的痕迹浅,后轮压的痕迹深,说明这条道上的自行车是下坡时留下的痕迹。所以可以判断凶犯是左道上逃走的。”刑警们认为有道理,就沿着左边的道路追去了,果然抓到了那个凶犯。

数字破疑案

“喂,你是波洛侦探吗?这里是罗莎饭店,刚发生了一起凶杀案,请你来一趟。”波洛拿起电话,传来了对方的声音。

波洛连忙驱车来到现场807卧室,莉娅小姐倒在地上,化妆台上乱七八糟地摆放着化妆用品,凳子倒在一旁,首饰盒里什么也没有了。

波洛把窗帘被拉起一半,发现窗台上有一只口红,他拿起口红看了看,发现口红的尖部已经磨平,再往窗台下的墙面看,那里写着三个通红的数字“608”,显然这是用口红写的,因为有窗帘的阻挡,才没有被罪犯发现。

“608”这三个数字说明什么问题呢?波洛想了想,说:“这是莉娅小姐在临终前为我们留下的罪犯的线索!”

波洛侦探找来服务员询问:“请问,608房间住的是什么人?”

服务员回答说:“608房间的卫生间坏了,已有一个星期没有住客人了。”

波洛思索了一会儿,突然明白了什么,说:“对了,隔壁房间住的是什么人?”

“是一位叫史密斯的先生。但他已经离开了。”服务员说。

波洛侦探地说:“凶手就是他!莉娅小姐背朝着窗子,用口红写下‘806’三个数字,但她这样写,数字是倒着的,咱们直观看成了‘608’。莉娅小姐的房间是‘807’,所以可以判断隔壁房间‘809’的房客就是凶手。”

警方很快就在机场捉到正在候机的史密斯。经过审讯,他正是凶手。

月落揭自盗

这是个新月初上的夜晚,月牙儿像金钩似的挂在西边地平线附近。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波洛突然接到博物馆管理员威廉的电话,说那里有文物失窃了,就连忙赶到那里。

在博物馆的办公室里,波洛见到管理员威廉。威廉拉着他的手说:“你不知道我当时有多害怕,我正在写台账,突然看见右边有个影子,窗子是开着的……”

“你没听到什么响声吗?”波洛问道。

“没有。为了壮胆,我打开收音机播放音乐。我看到有个人影在移动,接着一个人从屋里跳出了窗外。我赶紧打开了室内所有的灯,在这之前我只开着办公桌前的一盏有灯罩的小台灯,只有桌面上不大的地方有亮光。这时我才发现两只装有古钱币的保险盒不见了。这些箱子里装的是刚挖掘出来不久的文物,还没来得及上玻璃柜陈列呢!这可怎么办呀!”

听到这里波洛变了脸色,正式道:“威廉,你以为我会轻信你的谎言吗?不要再演这种骗人的把戏了!新月初上,月牙儿像金钩,应该是初三四的月亮,挂在西边,很快就会下山。你来报案是在月牙儿接近地平线的一个小时后,这时月亮已经下山了。没有月光,坐在办公室桌前是不可能看到右边地上的人影的。你还是把那些文物拿回来的好,现在还来得及。”

威廉一听无话可说了,耷拉着脑袋,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乖乖地交出了文物。

路牌辨真假

警方接到监狱报告,一名犯间谍罪的罪犯霍金斯越狱逃跑了。监狱周围几十公里都是人迹罕见的大森林,而森林东边就是国境线,只要渡过那条界河就就是B国了。事情非同小可,他们立即请波洛侦探协同追捕逃犯。

波洛对布莱尔警官说:“霍金斯肯定想从那个界河逃走,赶快联系那里的边境警卫队关闭渡口,等待我们抓捕。对了那里有家小旅店,我在那儿待过。他如果发现暂时过不了河,会在旅店过上一夜的,因为没有其他地方可去。”

警方通知警卫队封锁渡口后,就与波洛一起出发了。半夜时分,他们来到一个三岔路口。波洛对布莱尔说:“两条岔道都有指示路标的,看看这面写了什么。”

他们打着手电寻找路标。糟糕!路标被人挖掉了,却插上了三个木牌。估计是在这儿做游戏的孩子搞的恶作剧。波洛和布莱尔连忙辨别上面的字。

左路旁边的木牌上写着:“此路通向渡口。”

右路旁边的木牌上写着:“此路不通向渡口。”

中间一条路的木牌上写着:“那两块木牌,一块说的是真话,一块说的是假话。不过我这块木牌上写的绝对是真话。这是我对你们的忠告!”

“真见鬼!这些孩子就知道给我们添麻烦!”布莱尔生气地说。

波洛朝布莱尔摆摆手说:“根据这三句话,我能判断出去渡口的路。理由是,如果左路木牌上的话是真话,那么右路林牌上的话是假话,这样这两条路都通向渡口,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相反,左路木牌上的话是假话,右路木牌上的话是真话。这样两条路都不通向渡口,只有中间一条路通向渡口。”

警察们听完马上奔向中间的渡口,最终在小旅店缉拿了罪犯。

识破古董案

一天,古董店老板霍夫曼来到警署报案,声称玛丽莲夫人寄卖的8只古董银器遭抢劫。当时说好,卖掉后60%的现金给她,剩下的作为霍夫曼的酬劳。

波洛饶有兴致地找到霍夫曼:“听说贵店失窃了8只贵重的古董银器,说不定我能帮你找到罪犯。案情说不定还能成为我撰写侦探小说的素材呢!”

霍夫曼上下打量着这个微胖并长着八字胡的老头说:“那天下午,我一个人呆在店里,背对着门,正擦一只贵重的银器。突然我感到腰间被一支手抢顶上了。一个陌生的声音威胁说:‘不要回头,把展柜里的东西一件件拿出来递给我,你要是回头看我一眼,我就打死你!’我没有办法,只得将柜子里的玛丽莲的8件贵重的银器递给了强盗……我虽然没有回头,但通过一只雪亮的银盘看到那人长着小胡子,三十几岁的样子。”

“就是这只凹底的银盘吗?”波洛笑着说,“我可以帮警察找到那个罪犯!”

霍夫曼假惺惺地说:“太好了,否则我还要赔偿古董价值的30%呢!”

“如果我能帮玛丽莲夫人找回盘子,她能给我多少酬劳呢?”波洛冷笑着说,“恐怕能获得古董价值70%的好处吧?”

霍夫曼结结巴巴地说:“你……你……这话什么意思?”

波洛声色俱厉地说:“罪犯不是别人,就是你!凹底的圆盘绝对不可能照出你背后的任何物像,当然也不能照出所谓‘罪犯’的脸,只能照出你自己在盘底变了形的倒影。”

4.小学美术快乐的回忆教学案 篇四

小学

年级

美术

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课型造型

表现课题快乐的回忆课时2课时执笔人宁宁教学目标设计

1、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最快乐的一件事,并用绘画或纸版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学习纸版画的绘画技法,利用吹塑纸进行创作。

3、通过绘画和制作,培养学生观察力、创新精神和再造能力。教学方法设计情景教学法、观察法、动手操作法、讨论法等。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学生欣赏并回忆自己的经历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出示范画,2.启发诱导。

3、讲授纸版画的制作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纸版画的制作方法。

2、纸版画的印制,水份、颜料厚薄程度的掌握。

(一)课前准备

1、教具学具准备:绘画工具、版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

一、引导阶段:

让学生带着记录他们快乐回忆的相片,用展示台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并回忆讲述。(引导学生在欣赏他人作品的基础上,回忆自己生活中快乐的片断,激发学生创作热情。)请大家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可别错过哦!

二、发展阶段:

欣赏版画作品。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纸版画的表现方式。请同学们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纸版画是通过什么方法加工完成的,它与绘画作品比较,有什么不同的视觉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回忆你生活中的有趣场面,并交流。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欣赏版画作品。(2).出示范画,启发诱导。提问:“同学们,请看老师的范画,画中都有什么有趣的事?”“今天老师教你们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制作这些形象一样的小鸟好吗?”板书:纸版画师问:纸版画是通过什么方法加工完成的,它与绘画作品比较,有什么不同的视觉效果。

(3)讲授纸版画的制作方法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制作过程。启发学生讲解制作过程。1.设计。2.制版。3.添加背景4.剪、刻、品、贴。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互动设计

三、学习体验学生作业,老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成果,交流评价

五、课堂小结

1、谈收获

2、课后拓展

三、技法学习阶段:

⑴出示制作简易纸版画的材料——吹塑纸,启发学生思考,运用什么工具和制作方法可以制作成纸版画。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采用刻、划、撕等方法进行创造性地使用,制作出内容丰富、造型美观的纸版画作品。

⑵在制作好纸版的基础上,思考并尝试怎样拓印出多色纸版画。

四、情感升华阶段:

引导学生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利用身边的材料和工具求新求异,就会创作出好的作品。教学资料参考:今日专家发表了凡高作品《草地》中,隐藏着一个少女,这就是传说中的画中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新闻,这是我在ccTV3发现的。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和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7月30日宣布,研究人员发现,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的油画《草地》“之下”藏有一幅女性肖像,即“画中画”。

《草地》多用绿色和蓝色颜料画成,这些颜料下藏有一幅着棕色和红色的妇女肖像。《草地》由梵高于1887年创作,现为库勒慕勒美术馆收藏。研究人员此前就知道,它下面隐藏着另一幅画,但对这幅“画中画”的具体内容却不清楚。

为清楚再现这幅“画中画”,研究人员利用一种新技术测量颜料中的化学物质,尤其是汞元素和锑元素。这种新技术以“同步辐射激发X射线荧光光谱学”为基础,比现有X光照相术有所改进,曾用于其他“画中画”的发现。

梵高作品可能1/3有“画中画”

关于这一发现的意义,研究人员说,它将帮助艺术史学家更好地理解梵高作品演变过程。

美术史界普遍认为,因无钱购买作画材料,梵高多次在作过画的画布上再次作画,他的作品可能多达三分之一有“画中画”。

荷兰梵高美术馆XX年8月宣布,艺术史学家发现梵高作品《峡谷》隐藏有另一幅画作《野生植物》。XX年10月,荷兰艺术历史学家奥克杰·维尔吉斯在梵高的一幅巴黎风景油画“下面”发现一幅他早期的自画像

三、学生作业、老师指导作业要求:欣赏教材中作品,用纸版画或绘画的形式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四、展示作品,交流评价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师:请你谈谈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课后拓展:可以用水彩笔,颜料等各种绘画材料,采取不同的绘画形式如吹塑纸版画,黑白线条等表现画面的效果。板书设计快乐的回忆1.设计。制作过程:

5.《回忆我的母亲》教学案设计 篇五

1、积累词语,理解内容。

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联系生活体验,通过阅读拓展材料,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学习重点:通过叙述典型事例,表现母亲品性

学习难点:品味语句,把握语体特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胡适(1891~1962),原名(),字()。安徽绩溪人,学者。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他还是新诗的倡议者和实践者。

2.文体、背景介绍(参照同步)

3.解释词语

文绉绉(zhōuzhōu): 佃(diàn)户:

轻薄: 仁慈:

质问: 管束:

广漠: 宽恕:

(二)初读感知

课文具体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试用“从

事中,说明母亲是一个________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评价母亲的形象。)

例如:“母亲是一个对我管教深细而严格的人”/“母亲是一个容忍善良、仁慈温和又很有刚气的人”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朗读,思考:文中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2、品读,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如何呢?从哪可以看出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的看法(同学各抒己见,)

3、品味关键语词,掌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请同学们结合语境,品味句中加点词语的分寸感。

⑴ 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

⑵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⑶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二)展示交流

三、拓展延伸(内容必须包含一篇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训练)

1、阅读关于母爱的材料(指名由同学朗读)

◆ 一个猎人追杀一只藏羚羊,眼看走投无路时,这只藏羚羊突然不在奔跑,而是面对猎人跪下了,猎人感到奇怪,但未动恻隐之心,举枪打死了羚羊。回到驻地,猎人解剖发现,原来这只羊的腹中竟有一个胎儿。猎人明白了,她的求饶正是为了孩子。猎人十分后悔,丢掉猎枪,再也不打猎了。

◆最后的母爱

中新社香港三月二十七日电台北消息:台湾一位高龄产妇临产前不幸遇到火灾,被救出火场送往医院时已经没有呼吸心跳,全身烧黑,唯有双手护住的肚皮完好,医师赶忙施行死后剖腹产,接生下足月男婴居然还活着。

高雄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张裕今天在台湾妇产科医学会报告这个案例,他表示,这名产妇到院前死亡,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身体躬曲,双手护住腹部,状似保护腹中胎儿,全身皮肤仅腹部完好。

◆《血色母爱》的报道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母亲下岗了,但是她不忍心看着她的女儿整天闷闷不乐,便决定带她的女儿去滑雪,还买了两件银色面包服,让她女儿高兴。但不幸的事却发生了:她们太兴奋,滑得远离了指定的地方,导致雪崩,母亲俩穿的银灰色衣服与白色相似,救援飞机根本看不到她们,母女俩都要冻僵了。最后,母亲把自己的血管割破,用鲜血写了“SOS”使她的女儿获救,而这位伟大的母亲却因失血过多,永远地离开了她的女儿。

在平常的小事中妈妈为我们做了什么,而我们又是怎么回报的吧

2、齐读下列材料

◆当你1岁的时候,她喂你吃奶并给你洗澡;而作为报答,你整晚的哭着;

当你3岁的时候,她怜爱的为你做菜;而作为报答,你把一盘她做的菜扔在地上;

当你4岁的时候,她给你买下彩笔;而作为报答,你涂了满墙的抽象画;

当你5岁的时候,她给你买了漂亮的衣服;而作为报答,你穿着它到泥坑里玩耍;

当你7岁的时候,她给你买了球;而作为报答,你用球打破了邻居的玻璃;

当你9岁的时候,她付了很多钱给你辅导钢琴;而作为报答,你常常旷课并不去练习;

当你11岁的时候,她陪你还有你的朋友们去看电影;而作为报答,你让她坐另一排去;

当你13岁的时候,她建议你去把头发剪了,而你说她不懂什么是现在的时髦发型;

当你14岁的时候,她付了你一个月的夏令营费用,而你却一整月没有打一个电话给她;

当你15岁的时候,她下班回家想拥抱你一下,而作为报答,你转身进屋把门插上了;

当你17岁的时候,她在等一个重要的电话,而你却抱着电话和你的朋友聊了一晚上;

当你18岁的时候,她为你高中毕业感动得流下眼泪,而你却跟朋友在外聚会到天亮;

当你19岁的时候,她付了你的大学学费又送你到学校,你要求她在远点下车怕同学看见笑话;

当你20岁的时候,她问你“你想去哪啊”,而你回答:我不想像你一样;

当你23岁的时候,她给你买家具布置你的新家,而你对朋友说她买的家具真糟糕;

当你30岁的时候,她对怎样照顾小孩提出劝告,而你对她说:妈,时代不同了;

当你40岁的时候,她给你打电话,说今天生日,而你回答:妈,我很忙没时间;

当你50岁的时候,她常常患病,需要你的看护,而你却为你的儿女在奔波;

终于有一天,她去世了,突然你想起了所有从来没做过的事,它们像榔头般痛击着你的心。

3、谈感受

读了这些内容,你想一想,你平时是怎样做的?同学之间交流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同学经常嫌母亲唠叨,与母亲吵架顶撞,学习了以上的内容,你现在是不是有许多话想对自己的妈妈说呢?拿起手中的笔,把自己想对妈妈说的话记录下来吧,注意要用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感情,300字左右。时间为15分钟

四、布置作业

把作文整理在作文本上,回去读给妈妈听。

五、板书设计

我(1---4)生活童年对“我”(严和善)

的(5---12)记叙母亲对家庭(宽容)

亲(13)深远影响对自己(刚烈)

韩三其

6.学案设计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篇六

一、学案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

首先教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呈现,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鼓励他们大胆说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感受。这样, 学生所获得的不再是对知识的单纯认知, 而是继续学习的自信, 引导他们发表个人见解, 这样他们才能感觉到化学原来可以这么学, 教师也才能根据学生的理解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积极营造高效、和谐的教学氛围, 以学案为载体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启迪, 引发, 导学, 把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发现者, 让学生自己动手, 动口, 动脑, 领会知识, 学会学习, 学会创新。

其次教师的“讲”要基于学生的“学”, “讲”要以学生的“学”为方向, 讲学生的疑惑之处, 讲学生的思路受阻之处, 讲解题的方法、学习的规律, 这样的讲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学案设计要把握好以下角度

将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设计成填空形式, 为学生学科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 也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知识线索;

将重点、难点、关键点设计成问题, 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提示,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 获得新知, 这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精选和设计有代表性例题,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及时应用新知的能力, 同时培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 总结学习规律和技巧;

设计的习题要紧扣目标, 切合学生实际, 难易适宜, 兼顾知识的综合运用, 各种题型要合理搭配。

三、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

以《盐类的水解》学案设计中的一个环节为例。

【交流与讨论】

以醋酸钠溶液显碱性为例思考、讨论与交流以下问题:

(1) CH3COONa溶液显性, 说明其溶液中的c (H+) 和c (OH-) 的相对大小是什么关系?

(2) 纯水 (醋酸钠未溶解时) 中的c (H+) 和c (OH-) 的相对大小又是什么关系?

(3) CH3COONa水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哪些粒子?什么离子之间能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 (弱电解质) ?

(4) 离子相互作用时溶液中的c (H+) 和c (OH-) ]如何变化?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5) 最终溶液中的c (H+) 和c (OH-) 的相对大小关系与实验是否相符合?

目标性:围绕教学目标, 紧扣教材, 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 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 以便控制学习总量, 使学生明确目标,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应作适当的提示, 配以一定的思考题,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梯度性: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 做到循序渐进, 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学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 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 光看书不思考不行, 思考不深入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学案设计的问题中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学会看书, 学会自学。

层次性:学案设计要能使优秀生从中感到挑战, 使中等学生受到激励, 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四、结语

学案设计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 学案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为上好课而准备的教案, 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为目的。所以学案编写很重要, 要求老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内在价值, 对知识点要正确把握, 对学生的“学情”即“认知程度”要有足够的了解。在讲解某个知识点时, 以往教案无非就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 然后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学案的不同点就在于把新知识点“问题化”, 即把新知识点拆解成学生可以通过思考来解决的小问题, 让学生主动去探究, 养成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其次,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抛弃以往那种“不讲不放心”的心理;改掉以往“老师在讲台上自我陶醉, 学生在下面浑浑噩噩”的情况, 不要再认为课堂上多讲几个题就是课堂容量大了。要切实注重学生的“思维容量”、“思维活跃度”,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成功的机会。

学案设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平台。

在“学案”的指导下, 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通过创设宽松课堂氛围、表扬闪光点、小组合作竞争等多种方式,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面均有所提高。老师引导学生树立“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参与, 我快乐, 我提高”、“我的课堂我做主”等思想, 实施“三先”即:题目让学生先做, 问题让学生先想, 答案让学生先说,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让每位学生真正放下思想包袱, 主动参与, 积极获取新知。

参考文献

[1]王云生:《高中新课程教与学丛书-化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6.6。

[2]毕华林、亓英丽:《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8。

[3]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

7.《回忆我的母亲》教学案设计 篇七

1、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和写人记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理解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感受文中真挚的师生情感,培养学生尊重老师、热爱老师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  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揣摩人物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学习写人记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有人说:“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有人说:“老师像蜡烛,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有人说:“老师像梯子,载着学生攀登科学的高峰。”  从幼儿园到初中,我们同学接触了不少老师。其中必然有一位是我们同学印象最深刻、最难忘的。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还时常在你脑海里浮现。那么魏巍笔下的老师是什么样的了?让我们随着作者所写的回忆,一起去看看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吧。

二、整体感知

(一)走进作者 走进本文

(二)初读课文 掌握生字词 掌握生字  魏巍  蔡芸芝  榆钱  黑痣  褪色  焚香  磕头  啰      狡猾  背诵  海鸥  牵挂  援助  纠纷    时辰  占卜  模模糊糊 掌握词义温柔:多用于形容女性温和柔顺。  心清如水:形容心地纯洁,像清澈的水一般。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纠纷:争执的事情。  辨析:①迷迷糊糊:指头脑思维不清晰。→与清醒相对。  例:他审讯期间,一会儿这样说,一会儿那样说,把警官弄得迷迷糊糊的了。  ②模模糊糊:不分明、不清楚。→与清晰相对。 例:清晨,大雾弥漫,景色变得模模糊糊。

(三)整体感悟  理清思路

1、全文是围绕哪一个词展开回忆的?  难忘。“最使我难忘”突出了“我”对蔡老师的挚爱和永远的怀念。

2、在作者的记忆里,作者对蔡老师的有哪些印象?(用原文回答)  温柔和美丽。  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有着优异的影响。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啊。

3、  作者选取了哪几件和蔡老师有关的令人难忘的往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引导学生概括事件: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蔡老师假装发怒;老师教我们跳舞;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老师教我们读诗;我们看老师写字;老师排除我和同学之间的小纠纷;我梦里寻师。

三、深入探究

1、作者为何要写这七件事?  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园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更表现对老师的爱。

2、这篇课文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

(详略得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在一篇文章中,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但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可见,详写和略写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

陈雪荣

8.《回忆我的母亲》教学案设计 篇八

濮水柔情

课时安排二

累计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

2、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身边事例的介绍,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替他人着想。

4、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引导他们关心父母,培养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学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培养他们家庭责任感。教学难点

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问题预设

初三的学生已经开始有自己的思想、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了,而且,学生与父母之间有代沟,有很多学生不理解母亲对他们的关爱,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培养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

知识铺垫

1.给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ōu)绰号(chuò)庶祖母(shù)吹笙(shēng)摹画(mó)眼翳(yì)舔去(tiǎn)侮辱(wǔ)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3.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

4.文章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尝试概括表现了母亲什么品质?

5.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教材解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母爱是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是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母爱是神圣的、伟大的、不求回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二、检查学案

1、字词情况

2、作者情况

3、问题解决情况

三、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其代表作有《文学改良刍议》、诗集《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许多亲人相继死去。为了她唯一的儿子胡适,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忍受一切,挣扎着熬过了23年。她宁可自己遭受困窘,也要供胡适读书,她处处为儿子设想,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了人世。

四、整体把握文意:

第一部分:回忆作者九岁前的若干经历,为写母亲做铺垫。

(1)交代自己性格的主要成因——来自自身原因和母亲原因(社会环境)

(2)写自己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

(3)写两次失去发展的机会。

(4)自然过渡。

第二部分:写母亲。

(1)母亲对我的“教之严,爱之慈”。A、罚跪——严师 B、治眼疾)

(2)母亲的宽容隐忍、仁慈温和。(A、对大哥 B、对嫂子的无理取闹)

(3)母亲很刚气的一面。

第三部分:写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五、问题讲解:

(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

(2)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质?

一是对我的管教;

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

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及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质。(3)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问题讲解。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严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

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传”,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4)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二、体会语言:

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凭着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后婆,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女儿,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除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四、问题研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等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五、情感延伸

1、在奥地利发生了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2002年2月23日,位于奥地利西南部阿尔卑斯山的费拉茨谷地发生拉一起雪崩,一对正在滑雪的母女被大雪埋葬。当她们历尽艰辛爬出厚厚的雪堆时,却又面临着新的危机:由于她们身上都穿着银灰色的衣服,救援飞机很难发现她们的踪影,随着时间的推移,饥饿、寒冷和恐惧纷至沓来。母女俩开始了艰难的自救,然而无济于事,她们的努力换来的是更严重的困难,她们昏迷了。当女儿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她起先还以为是梦,但医生告诉她这是现实,她昏迷在雪地里,被雪崩救援人员发现紧急送到了红十字医院。医生还不无沉痛地告诉她,真正救她的其实是她的母亲!救援人员在她母亲的遗体旁发现了一块染满鲜血的锋利的岩石切片,而她母亲的左手动脉被切开了。救援人员正是因为看见了雪地上那道鲜红的长长的血迹才发现下面有人„„

医生的话还没有说完,女儿就痛哭起来。在这一瞬间,她发现母亲原来是如此伟大!在这次雪崩灾难中,在迟迟得不到救援的生死关头,母亲以一种感天泣地的行为,用自己动脉里流淌的鲜血为女儿指引了生命的方向!女儿终于心痛地明白,自己原来一直都拥有着一份人世间最珍贵的财富,那就是比血更浓的母爱!

同学们,故事中的母亲用生命保全了女儿,希望我们能从中悟道爱的真谛。假如你是那位母亲,体会一下当时母亲会怎么想,怎么做,请说一说。

2、母亲爱子女的方式不同,多数的母亲都是说教式的爱,一件事说起来三遍四遍,我们嫌母亲烦,不能理解,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或者你有事不能理解母亲的做法,请你说一说。我们每天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你长这么大,母亲为你做的事有哪些你忘不了?

六、课堂小结:

也许,我们的母亲没有领袖的丰功伟绩,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没有科学家的渊识博学,没有英雄的豪言壮语,没有文学家的鸿篇巨著。但母爱如天大,同时又小得只能住在我们的心里,母爱是可以撑天的支柱,也是我们想拥抱的温暖。我们永远爱着您——妈妈。

七、布置作业

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作文。

教学后记

附:

《我的母亲》学案

1.给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ōu)绰号(chuò)庶祖母(shù)吹笙(shēng)摹画(mó)眼翳(yì)舔去(tiǎn)侮辱(wǔ)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3.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

4.文章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尝试概括表现了母亲什么品质?

5.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6.思考:

9.《回忆我的母亲》教学案设计 篇九

主备人 禹建军 审核人 曾娴静

课前预习指导

一、认真阅读以下内容,了解相关知识及作家作品。

1、讽刺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漏对象的缺点和可笑之处,常采用夸张和反讽等方式,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讽刺手法犀利有力,而且使用灵活,或正面进攻,或旁敲侧击;或讽刺揶揄;或正颜厉色;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2、作家作品简介。

马克吐温,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也是一位负有盛名的幽默和讽刺作家,一直被推崇为“美国文坛巨子”。

马克吐温,英文写作“MarkTwain”,原意是“两噚”,领航员术语,即水深两噚,航船可以顺利通过。这是作者在密西西比河上当领航员时,常听测量水深的人喊这个词,后来便用它做了自己的笔名。

马克吐温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不得不外出谋生。先是在一家报社的印刷所当学徒,后来,又当过排字工人、银矿工人、领航员和新闻记者,因此他并未受过正式的学校教育,但是,丰富的社会经历和生活经验也使他积累了众多的文学素材,为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马克吐温一生创作了许多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政论,杂文,游记等,全集共25卷。主要作品如《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傻瓜威尔逊》、《竞选州长》、《百万英镑》、《赤道环球游记》等。

二、养成做批注的好习惯。

1、熟读课文,标注课文段落序号,

2、找出课文中生字词并弄清意思。(不认识的字词一定要记得查词典)

3、划出课文中精彩语句并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用波浪线勾画出来)

预习反馈 +1、基础知识考查。

(1)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_作家。

(2)生字正音:

煞费苦心( ) 滑稽( ) 撰写( ) 戏谑( )

(3)释词:

我想,这可是一个好机会,便煞费苦心地写了一篇关于这事的详细报道,还画了一组粗糙的插图。

煞费苦心:

我想,用猝不及防的恶作剧去攻击附近一家报纸的编辑,这便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猝不及防:

他是个头号的花花公子,一脸奸笑,穿着俗不可耐,一向使女人着迷。

俗不可耐:

我万万没料到,这样一件小事,竟像我的那些戏谑琐闻一样,受到人们刮目相看。

刮目相看:

2、能力检测。

马克吐温在第一次文学尝试中,做了三件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件事不仅显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而且使________________;也使周围的人对他刮目相看。

课堂活动设计

创设学境

激情导入 冰心以亲切的语言向广大青少年谈论了自己的读书经历和读书经验,《忆读书》让我们读起来可亲可感。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作家冰心,谁能背一首冰心的小诗?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写作风格,今天我们接触另一种风格的作品。

明确目标

自学生疑

学习目标

一、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二、读懂课文,能找出课文记叙的几件重要事情。

三、了解马克吐温及其作品。

四、通过阅读课文,提炼总结“我”的性格特点。

五、掌握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六、品读文中富于讽刺意味的语言。

重点

一、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二、提取课文的主要内容信息。

三、把握材料的详略处理。

难点 对课文语言幽默风格的总体把握对讽刺性语言的理解。

我的疑问 预习中碰到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

合作交流展示质疑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所写的内容。马克吐温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是干什么?

2、作者在第一次文学尝试中做了哪几件事?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响?

我的第一次

1、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2、给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脚注

3、课文在语言风格上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4、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5、作者在第一次文学尝试中详写了________,________,略写了________。

6、马克吐温的作品有着独特的语言风格,你认为本文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举一两个例子加以分析说明。

点拔释疑拓展延伸

课外延伸:对于马克吐温的讽刺风格你如何看待?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每件事都能用这种手法加以讽刺吗?

总结归纳达标测评

1、课文内容总结

马克吐温的《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叙述了作者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及尝试产生的________,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全文语言________,富于讽刺意味。作家作品中的鲜明特征,对我们认识生活,走近文学,感悟人生有很多的帮助与启示。

2、阅读理解:

第一次真好

①路过人家的墙边,偶一抬头,看见一棵结实累累的柚子树,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的柚子,沉甸甸垂吊在枝头。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②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除了木瓜树以外,所有结实累累的果树,都只能够在图画、照片和电视里看到。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霎时间,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③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口味?有多少“第一次”使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④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个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而的所谓小鸟,。第一次看妻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此老鸟。

⑤第一次生孩子时,护士把包在襁褓中,只露出一张红朴朴小脸的老大抱来放在我的身边。我第一次看到从自己身体中分出来的骨肉,第一次看到如此鲜嫩的,才出生不到一个钟头的婴儿,心情非常复杂,又兴奋又新奇又紧张,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他,惟恐这脆弱的小生命随晨消失。

⑥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自己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喷气式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却新鲜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⑦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⑧愿你珍重第一次。

1、下面是第④自然段空白处原有的句子,句序已打乱,请调整句序。

①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 ②仅仅具有鸟的雏形

③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 ④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

正确的句序是:

2、作者写自己的一些“第一次”经历,详细叙写的是哪三次?请各用一个短语加以概括。

①:

②:

③:

3、第①自然段中,作者既然说柚子树“不见得很美”,又说“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其中包含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4、第③自然段画线的两个反问句,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 。

5、作者哪次具体经历照应了“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这一句子?

张三

10.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案 篇十

设计:汪廷才

教学目标

(一)、体会诗歌中诗人对大堰河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揣摩诗歌的语言艺术,培养诗歌鉴赏力

(三)、学习排比、反复和对比的手法,提高学生审美水平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诗人的感情线索,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真挚怀念与赞美。

难点:赏析诗歌艺术特点:一是叙事抒情,二是对比,反复,排比手法的理解和运用。第二次备课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不知道大家看过《我的丑娘》这部电视剧没有,这里面刻画了一个伟大的母亲形象,在这里面,天地之大,无奇不有,狗嫌家贫,子嫌娘丑。我都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你明明就出生在富贵人家,却因为父母迷信被送到一个贫困的家庭去抚养,而你的养母是个不出众,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的农村妇女,你知道自己的身世后,你会怎么样?面对贫苦,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的养母,你有什么想法? 生:。。。

师 : 同学们,你们没有亲身的体验,所以你们没有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母爱是不分有无血缘关系的,是不分国界,不分等级的,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歌唱母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赏析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养母——大叶荷(大堰河)的赞美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诗人艾青对他的养母是怎样的感情。(板书课题:大堰河——我的保姆)

(三)、题目解说: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名字,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的村庄叫大叶河,大堰河是谐音。她从小嫁到艾青的村庄做媳妇,渡过悲苦的一生。

(四)、作者介绍与背景资料: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他母亲生艾青时难产,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详之兆,因此,艾清被送到本村的一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了他的乳儿。由于艾青积极参加一些爱国运动,在1932年被捕入狱,当天空飘着雪花,诗人站立在铁窗前,思绪波动,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曾经给予过他母爱的农民保姆大堰河。由雪寒,联想到乳母给予自己的温暖,由囚禁自己的铁窗,联想到死者长眠的墓地。诗情汹涌,不能自己。于是,诗人借助从铁窗里反射进来的雪光,头抵着墙壁,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五)、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检查订正《预习案》

(六)、整体感知:先播放录音领读,然后分别请学生自由朗读,范读和齐声朗读。

1、诗歌主题

这首抒情长诗,作者用排比、反复和对比手法,流露出他深沉、真挚的感情,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河真挚的怀念和热情的赞美,歌颂了贫苦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

2、分析全诗(板书)(1)、作者思路(板书)

(2)、结构层次 :学生诵读诗歌,思考诗歌可以分为几部分。学生讨论后明确: 全诗共分为三部分:(板书)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诗歌,了解作者及作者的创作背景,大致上知道了大堰河在艾青心中的地位,也体会到了其中的真挚情感。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歌。

第二次备课

(八)、布置作业

1、掌握文中生字词

2、熟读诗歌,理解全诗

3、做课后练习

(九)、板书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 青)

1、作者思路:这首诗以追忆往事为线索展开思路:雪景——大堰河被雪压着的坟墓——大堰河一生的遭遇——大堰河死后一家人的命运——赞美诗呈给大堰河及所有劳动人民。

2、全诗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节),交代了“我”与大堰河各自的阶级地位和二人之间的特殊关系。第二部分:(第4—11节),集中刻画大堰河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贫苦的农民母亲的无限热爱和怀念之情。

第三部分:(第12、13节)诗人从回忆过渡到现实,诗人的感情也达到了高潮。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

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通过抒情的笔写出浓浓的情,故乡情,离愁之情,还有表达母爱之情的。(给学生放映有关母亲的照片,调动学生请按因素。)上节课我们已经大致上了解了诗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首诗歌。

(二)、赏析诗歌,句段理解

第一部分 :(1)全班齐读第一部分(1—3节)(2)学生分析诗歌,老师点拨点评

(明确)A、景物描写的意境特征:凄凉、衰败、荒寂

B、“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这一诗句反复的作用: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怀念之情。

(3)概括主要内容:(板书)突出我与大堰河之间养育与被养育的特殊关系:地主之子与“我”的保姆。

第二部分 :(1)全班齐读诗歌第二部分(4—11节)(2)学生分析诗歌,老师点拨点评

(明确)A、一系列的排比句增强了语气,丰富了内容,突出了重点,突出了大堰河慈爱、勤劳的形象。

B、诗人借助鲜明的对比更能显示大堰河家是贫穷的,但充满了爱,“我”家是富有,但缺少爱。

C、大堰河的梦是对乳儿的祝愿,期盼乳儿成家立业,生活美满,可见大堰河内心世界丰富美好。

D、之所以说大堰河的灵魂是紫色的,是因为紫色象征高贵,这样描写赞颂了大堰河高贵美好的心灵。

(3)概括内容:(板书)刻画大堰河形象,描写出养“我”之艰,别后牵挂,悲惨结局。第三部分:(1)全班齐读诗歌第三部分(12、13节)(2)学生分析诗歌,老师点拨点评

(明确)A、一连串排比句,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无限怀念和深情礼赞。B、“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暗示大堰河是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C、最后一小节,运用呼告的手法,把诗人对大堰河的感情推到了高潮。(3)概括内容:(板书)作者直抒胸臆:感谢怀念之情。

(三)、写作特色

1、这首诗歌从头到尾始围绕着“我”和“大堰河”的关系而写的。由此可见,全诗是运用

第一人称的写法。

2、《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并没有完整的故事,只有作者利用片段画面,倾吐对大堰第二次备课 河的深情,可见是一首带有一定叙事性的抒情诗。

3、诗歌没有一定的格式,只有旋律,没有押韵要求,每行字数不一,可见这是一首自由诗。

4、诗歌中排比、反复和对比手法的运用,使感情表达凝重,强烈。

(四)、课堂互动 :用排比、反复或对比手法来造句子。

规则:点名起来造句子,回答不上课请求教室里任何一个人的帮助。

(五)、课堂总结 :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五)、作业 :完成检测案

(六)、板书

大堰河——我的保姆

1、诗人——地主之子 鲜明 家里富有却缺乏爱

大堰河——“我”的保姆 对比 家里贫穷但充满爱

2、刻画大堰河形象:养“我”之艰,别后牵挂,勤劳善良,悲惨结局

3、作者直抒胸臆:对大堰河感谢怀念之情 《大堰河,我的保姆》预习案答案

一、语言积累

1.音形辨识

团箕(ji)

檐头(yan)

瓦菲(fei)冰屑(xie)

青苔(tai)荆棘(ji)

火钵(bo)

忸怩(niu ni)

叱骂(chi)

麦糟(zao)牌匾(bian)

灶火(zao)

碾过(nian)

咒语(zhou)

虱子(shi)2.字形辨识

堰(河堰)

檐(屋檐)

掐(掐住)

钵(钵盆)

忸(忸怩)

偃(偃旗息鼓)

瞻(瞻仰)

陷(陷阱)

体(体魄)

钮(钮扣)3.词语释义(略)

三、主旨:本文是一首自传性的叙事抒情诗。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塑造了大堰河勤劳、善良、宽厚和淳朴的形象,写出了整个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感激和赞美之情,表现了对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的同情与关注,表达了对黑暗的旧世界的痛恨和诅咒。《大堰河,我的保姆》检测案答案

一、研读文章,探究问题

1、略。

第一层(1―2节)问题1: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从小做童养媳,度过了悲苦的一生.这个贫困保姆的名字,看似平淡无奇,却深刻揭示了像大堰河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村妇女是很多很多的.大堰河就是当时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问题2: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感激和赞美之情。第二层(3―8节)问题1:这些修饰语营造了一种悲惨、凄凉的氛围,说明大堰河身世的悲苦。

问题2(1)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

(2)真切感人的生活细节描写。如:(1)第四节用八个排比句即八个细节,铺叙大堰河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写出关心、照料、温暖、爱抚乳儿,充分体现了她的勤劳和善良。(2)【第七节,六个排比】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承担着繁重的劳动。含着笑,不停地劳动表现了大堰河勤劳、纯朴、宽厚、善良。首尾反复,大堰河用她的一切,先是乳汁,后是双手,为“我”和我的一家所作的牺牲,表现她的伟大。(3)【第八节】描写了堰河对乳儿真挚的爱。〖典型细节〗1.年节切冬米的糖;2.贴乳儿的画;3.逢人夸乳儿;4.梦里盼乳儿幸福。这些细节真切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感情,反映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大堰河就是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却又伟大的母亲。诗人通过赞美大堰河,寄托对大地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问题3:对大堰河的依恋和对金碧辉煌的豪门的不适应。

问题4:诗人连用六个“她含着笑”,写大堰河尽管有永远也干不完的艰辛的劳动,但她却很快乐,坚强质朴乐观。第二次备课 第三层(9―11节)明确:写大堰河死时还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博大而深挚的爱。写平时打她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和儿子的痛苦,衬托出大堰河的悲苦和贫穷。两次写我不在身边,表现诗人因未能最后看一眼乳母而愧疚痛苦的心情。第四层(12―13节)问题:灵魂本来是抽象的,更谈不上有颜色,用“紫色”来修饰“灵魂”:一是化抽象为具体,将抽象的“灵魂”和难以触摸的心理感受形象化;二是紫色象征高贵而忧虑,说大堰河的灵魂是“紫色”的,突出了大堰河灵魂因“痛苦”而“高贵”,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歌颂与赞美之情。

“长满了青苔的石椅”表示一种荒凉、败落。

“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显出大堰河家的生活十分穷困。

“红漆雕花的家具”“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显示艾青父母家里非常富有豪华。

“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表现艾青的少年的特点。

“辉煌的结彩的堂上”,显示大堰河梦中的艾青婚礼隆重。

“泥黑的温柔的脸颜”,显示大堰河的作为劳动人民劳作辛苦。

二、(1)《礁石》借物象——礁石的形象,《大堰河——我的保姆》借塑造人物形象——大堰河来抒发感情。(2)《礁石》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海浪的描绘,塑造了搏击风浪,在狂涛中巍然屹立的礁石的形象。诗中用一个动词“扑”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浪的汹涌、猛烈、势不可挡,前边用“无休止”来修饰“浪”发起冲击的频率之快,更能烘托出海浪的来势汹汹。“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一句与前面写海浪的猛烈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动衬静,虽是直接写海浪,却间接的刻画了礁石的坚不可摧、稳若泰山、不畏风浪。尽管“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这足以见得礁石是何等的自信与伟大,这也正表现了礁石像勇士那样,搏击海浪、不折不挠、顽强抗争,具有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大堰河——我的保姆》预习案

预习准备:

1、认真熟读课文,仔细理解探究,并收集与文章相关资料,在课堂上为同学们介绍以便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

2、通读诗歌,找出生字词,并提前去收集文章相关资料。课时目标:

1、通过诗中具体的形象,体味和感受诗中蕴含的真挚感情和深刻哲理。

2、注意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学习重点:

1.大堰河的人物形象。2.排比句式和重叠反复的手法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1932年回国,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因从事爱国运动被捕,在狱中开始诗歌创作。其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礼赞》、《古罗马的大斗技场》。2.写作背景

艾青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据说艾青出生后算命先生说他命中“克”双亲。于是,他被送到本村一个贫苦农妇“大堰河”家中抚养。艾青在“大堰河”家里住了五年,到了读书的年龄才回到父母家里。亲生父母对他非常冷漠,他幼小的心中得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艾青后来说他“从小就等于没有父母”,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他,给了他温暖的母爱,他们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情缘。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规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艾青看到雪,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长眠于地下的保姆,便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3.文题释义

大堰河是个童养媳,她的名字就是她出生的那个村庄的名字。她的村庄叫大叶荷,大堰河是谐音。大叶荷这个村子很小,大堰河从小做童养媳,度过了劳碌悲苦的一生,死时也只有一口很简陋的棺木。预习自测:

一、语言积累 1.音形辨识 团箕()

檐头()

瓦菲()

冰屑()

青苔()......荆棘()火钵()

忸怩()叱骂()

麦糟()........牌匾()

灶火()

碾过()

咒语()

虱子().....2.字形辨识

堰()

檐()

掐()

钵()

忸()

偃()

瞻()

陷()

体()

钮()3.词语释义

瓦菲:

典押:

天伦:

忸怩:.火钵:.悉索:.麦糟:

匾额: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从整体上感知全诗。

三、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该如何概括?

《大堰河——我的保姆》检测案

一、研读文章,探究问题

问题1:本文是叙事抒情诗,叙述了什么内容? 第一层(1―2节)问题1:从第1节可以看出大堰河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大堰河”是河的名字还是人的名字?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问题2:大堰河,我的保姆”一句在文中反复出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二层(3―8节)问题1:第三节,诗人为我们描绘了四个画面,如这样改“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坟墓/你的瓦菲/你的园地/你的石椅„„”,把那些修饰语“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门前的长了青苔”全部省去,不是更简练吗?

问题2:细读第4、7、8节,诗人回忆了大堰河对自己的爱,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爱的? 体会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大堰河形象。

问题3:怎样理解“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这种矛盾的写法在本节中还有哪些?

问题4:第7节中反复写“她含着笑”,应该如何理解?

第三层(9―11节)问题:第9节中,写了大堰河死时的境况及她的丈夫和儿子、我在她死时的样子或境况,各有什么作用?

第四层(12―13节)问题:在第12节中,诗人用“紫色的灵魂”来形容大堰河的灵魂,“紫色的灵魂”应该怎样理解? 看看全诗中艾青用了多少颜色词语,一一找出来,说说各自的意义。

二、比较阅读:阅读艾青的《礁石》一诗,完成下列问题。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象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1)、艾青说过:“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试比较分析《礁石》与《大堰河》在表达观念、抒发情感方面的“形象”有何不同。

上一篇:餐厅收银员岗位职责及责任下一篇:杨地镇2012第一期民兵训练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