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看法论文

2024-10-03

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看法论文(精选9篇)

1.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看法论文 篇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字数:2475 来源:教育学 2013年8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小学数学教学技能已成为一种最直接、最方便的教学方法,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

数学课是思维体操课,如何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课堂提问起着重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当得法地运用好课堂提问,就能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训练小学生的思维,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下面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就课堂教学提问谈谈一些拙见。

一、现状分析

纵观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觉得主要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1.提问过于公式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经常能听到这样的问答:“你是怎么想的?”“有知道答案吗?”这种常用问答本来无可非议,但是如果经常地反复,这样的问题不仅起不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效果,千篇一律的问题反而容易让学生养成倦怠的情绪,从而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2.提问过于简单化。大多数教师的问题设计成认知目标的问题,而对于更高要求的拓展性、探究性问题,发现型、创造型问题等开放性问题所占比例太少.就数学而言,在对有争议的知识以及难点问题设计教学时,开放性问题可以占到很大比例.3.提问的单一化。课堂提问仅限于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的单一形式,忽略了师生的双向交流以及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看似有问有答,实际上形式单一,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失去了交际的实际意义.学生缺乏主动提问的意识,更谈不上智力的开发.4.无效倾听。经常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在等待一位学生的回答时,眼睛注视着另一位爱开小差的学生;或者不等一位学生回答完问题,就急着打断该学生,叫另一位学生作答,或者干脆自己说出答案.这些无效倾听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回答教师的提问,不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5.提问对象的集中化。其实绝大部分教师都愿意看到学生正确地回答出问题,因而有意无意地倾向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一些学困生,给予的机会却很少.这样,课堂上听着蛮热闹,被忽视的学生也就永远被打入冷宫,偏离了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二、有效提问的应用

教师的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性、针对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1、有效的提问原则。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回应或回答,并且这种注意、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在大多数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对吗?”“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仿佛学习成了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这样的提问是没有时效性,也对我们的教学不会有大的推进作用。

2、提问方式的转变。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甚至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无效提问、低效提问的现象,甚至有时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也存在着教师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留深思的时间;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的情况;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随意性,忽视对问题精心设计和组织,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情况;这样的提问方式只是流于形式,只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填充而已。

三、提问对象单一的转变

课堂提问的过程,应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所以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提问,只要有不同的观点,完全可以向教师提出,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与教师的提问同样重要,二者是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课堂提问中教师的提问应该有机地结合学生的提问,它可以是:师问生答,生生问答,教师引导。

四、问题的精心设计

问题是串成课堂的链子。因此,教师简洁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形成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我们设计怎样的问题?怎样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切合实际?只有考虑全面了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我们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出示主题图后,就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就漫无边际地说,往往会兜很大个圈子才能绕到主题上,有时甚至回不到主题上。这样学生的观察力、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多少呢?所以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技巧:首先提问要问在当问之时。其次,提问要问在症结之处,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巧妙的发问能适当点拨学生的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有惑,便出现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多精辟的话语呀!真正道出了“提问”的价值所在。

总之,教师的提问要遵循提问形式的科学合理,更要符合学生现状的原则,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要恰到好处,时刻把握住一个“度”字。只有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很好地结合,提问的方法灵活得当,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客观而委婉,作为一种启发信息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思维的震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开展思考、讨论,探究规律,获得新知。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提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以达到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也才能真正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2.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看法论文 篇二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贯彻教学意图、师生之间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如果能根据教学目的、结合学生实际, 艺术地设置高质量的课堂提问, 则可以提示学生思考的起点和方向, 引导学生有序地探求知识的奥秘, 全面而深刻地掌握知识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调动他们的感官同时参与学习.

一、提问的明确性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 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教师提问语言要准确, 简练要恰如其分地遣词选句, 准确地讲清楚各种概念、公式和定理、毫不含糊, 使学生能听懂教师讲的意思.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和了解学生.那种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空话连篇, 不着边际的讲话, 会使学生无法正确掌握知识要点, 这样就能腾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 有利于发展智力, 还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多些时间练习, 就能较好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提问的思考性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 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而且能促其知识内化.有些问题提出后, 学生往往不用思考, 答案脱口而出, 或很容易地能在教材上找到.这样的提问, 从表面上看, 学生很投入,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但这激发不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是没有思维价值的提问.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 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 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三、提问的针对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 既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 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且, 教师发问时要心中有数, 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 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 要有针对性, 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学生创造机会, 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 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 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 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 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

四、提问的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 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 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 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 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 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 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 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 由浅入深, 相互联系, 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 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 先引导学生量圆的周长、直径, 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 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用什么表示? (2) 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 (3) 如果知道圆的半径, 你能否计算出圆的周长?为什么? (4) 你能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 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总之,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是一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来精心设计提问,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五、提问的适度性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有疑就须问, 但问要问到关键处, 问到点子上, 问出水平来.课堂教学中提问必须运用得当, 不能滥用、多用, 没有必要设问的地方就不要设问.提问的适度性指所提问题的内容量和数量.这包括一个问题所包含的知识容量, 一项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数量, 一次发问的问题数量等.我们在课堂上提问时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来确定提问的量.

例如: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 当学生懂得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并能自己举例时, 教师再一次把问题引向深入, 拿出一张卡片问:“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这样使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进入了高一级层次.提问的适度, 表现在学生方面就是提问要考虑后进生、中等生、优等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比率.有些教师偏爱优等生, 提问只考虑优等生而放弃后进生, 造成一种“期待差异”, 由于这种原因, 整个课堂往往为优等生所控制, 极少有后进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因此, 提问要顾及全体学生,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在《知识的增长》一文中提出:“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而“问”已经成为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化的科学.为此, 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 认真总结.只有教师具备了渊博的知识, 辅以创新的意识, 才能在课堂中“问出一道题, 激起千重浪”, 从而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让提问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真正体验到智力角逐的乐趣!

摘要:课堂提问也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 它被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笔者认为提问作为一门教学艺术, 与其他学问一样, 同样具有自身的规律.教师要熟练掌握并自如运用这一规律, 就必须精心设计、悉心揣摩, 力求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本文从课堂提问的明确性、思考性、针对性、逻辑性、适度性五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明确性,思考性,针对性,逻辑性,适度性

参考文献

[1]吴之光.学课堂提问的艺术[J].基础教育研究.2010-12-23.

[2]彭荣艳.数学课堂提问的“五”注意[J].教育教学论坛.2010-10-05.

[3]黄永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0-01-15.

[4]王再斌.数学课堂提问之我见[J].才智.2010-02-15.

3.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探索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有效提问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035-02

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变得更有效率呢?下面就谈谈自己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认为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学生的应答还是被动的。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应设法让学生在疑问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因为对任何问题的认识,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教师固有的教育观念认为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学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或自己不懂的问题。为了使学生会提问,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独到的见解,不仅要表扬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并指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中获得更大的收获,才会越来越爱提问,越来越会提问。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探究性的评价,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它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等等。

二、课堂提问应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小学数学知识的结构编排本身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课堂提问的顺序同样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呈阶梯状行进。教学中根据教材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有联系的、逐步推进的问题组成问题链,这样的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特点,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认识分数》一课时,按顺序提出如下问题:

(1)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

(2)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

通过这两个问题使学生结合分蛋糕的过程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含义,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的白纸动手折一折,涂色表示出白纸的1/2,再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得到1/2的。在学生得出三种不同折法表示1/2的情况下,接着进一步提问: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分数的本质,只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这一教学过程,用几个循序渐进的问题,由于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而顺利的让学生从整数认识到了分数,并进一步认识了分数的意义。

三、课堂提问应把握时机,巧妙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提问的时机,只有在最佳的时机提出合适的问题,才会取得最佳的效果。孔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的时候,教师的适时提问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当思维发生障碍时,所遇到的问题往往就是本课教学重点所在之处,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采用铺垫性的提问,减小难度,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索,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课堂提问应难易适度,恰到好处

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注意难易适当。老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太过简单的问题,没有思考的空间,起不到提问的作用,看不出学生的理解程度,不能给学生的思维起引领导航作用;过难的问题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问题应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即问题要高于或略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其难易应处在学生潜在发展区之内,在学生经过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达到“跳一跳”就可“摘到桃”的理想境界。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了用割补法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策略,所以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解决。(1)分别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那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2)用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能否拼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怎样求出它的面积?(3)动手测量数据,填写操作实验报告,找出求一个三角形面积的一般方法。实践证明,切合学生、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看法论文 篇四

一、课题的提出: ● 课题核心概念:

小学课堂有效性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尚未掌握必要的有效提问策略,在选择与使用时常常会出现偏差,并因而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本文拟在分析有效提问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提出有效提问的策略。

● 存在问题分析:

提问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教学问题逐渐聚焦于真实的课堂,提问受到很大的关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随心所欲地提问;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提问的技巧、时机掌握不够好;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等等;严重的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价值认识,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效率提高。

2、通过课堂教学评议、研究课观摩、教学展示、教学案例分析、课堂教学诊断等途径,提高教师的数学课堂提问设计及应用能力。

3、通过对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的调查分析,结合典型教学案例的研究,探索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形成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有效性数学问题情境的研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列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有设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制造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那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激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我们课题组对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是促进教师提问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

四、有效提问的策略

面对教学内容,教师该如何将其转化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问题呢?笔者以为,教师首先提问时还要兼顾问题的广泛性和指向性,提问既要符合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又要紧紧指向预定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探索;第三教师提问还要注意避免一些问题,确保提问的有效性。最后,还应适时、适度地使用探询性问题,用于澄清学生的回答,激发新信息,或重新调整回答,使之朝更有成效的方向扩展。

1、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

面对相同的问题情景,提出的问题不同,教学效果肯定不同。所以教师提问时,必须需要考虑提问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1)提问要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

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如教学“直线”时,根据学生认知领域中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不同层次行为,对于直线概念也有相应的以下不同提问方式:

1你知道什么是直线吗?

2以下这些线条中,哪些是曲线?哪些是直线?

3可以在这两点之间画一条直线吗?

4下面的图画中,哪幅图表示一条直线?

5不用尺子你怎样画出一条直线?

6你会画直线吗?你能说说画直线的步骤吗?

不同提问方式,引起学生思考层次也不同,教学时如何把握呢?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实际情况采用相应提问方式,引起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一般来说前3种类型提问方式常用于直接教学模式,后3种类型提问常用于接间教学模式。

(2)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如在北师大版数学第四册内容为“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认知“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及什么是对边、什么是对角”的知识后,就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搭一搭”的数学活动,当学生搭好“平行四边形”,教师组织评议后,作如下引导:

师: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生1:我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先搭一个长方形,再拉一拉。生2:我认为是选4根对边相等的小棒。

„„

上述教学中教师以“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这一问题作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思考,给予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大,这样的提问无疑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巧妙地认知了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2、提问要兼顾广泛性和指向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大气”,不能太小,那种答案显而易见,一问一答的问题要尽量减少。“大问题”首先要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其次“大问题”也必须是指向明确的,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如教学“时间和数学

(一)”(北师大版第五册),在这节课里,教师创设了一个“每当周六、周日的时候,只要爸爸休息或妈妈休息,他们就会带飞飞出去玩,这不12月份到了”的教学情境,情境呈现后学生情绪高涨。然后,教师提出“飞飞会想些什么呢?”的问题,提问一经提出马上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一方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是一个包含了很多小问题的大问题,这个大问题一般要利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来解决,因而具有了很强的挑战性。另一方面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较易在学生中产生共鸣,问题直指要寻找共同的休息日这一教学活动,因而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再如: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教师在引入学习时用多媒体出示游泳池,并说明游泳池的平均水深1.40米。

教师:你去游泳,安全吗? 学生:安全,可以在浅水区。学生:安全,可以,带救生圈。教师追问:真的安全吗? 学生:安全,可以叫家长陪同。

„„

教师只好出示游泳池的剖面图:最深处1.6米,是浅处1.2米,中间1.4米。

教师:1.4米是怎样算出来的,是什么意思?

很显然教师提出的“你去游泳,安全吗?”这个问题,目的是想让学生理解平均数,问题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也有很大生成空间,但是这个问题缺乏明显的数学指向性,难以引起学生数学的思考。笔者认为当出示主题图后,可以提出一个具有定向性特点的问题——“有一冒失鬼,一看平均水深1.4米,自己身高1.42米,马上往水里跳,你们认为这样安全吗?”估计学生就会顺着问题指示的方向,理解平均水深的含义。

3、根据学习进程,适时使用探询性问题

探询性问题是在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回答以后接着追问一个问题,提出探询性问题对教师具有较高的挑战性,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和环节目标的把握上非常清晰和恰当,只有做到心中有教学目标,才能及时追问或补问。

(1)使用探询性问题澄清对知识的理解,在快节奏的活跃课堂里,那些简短而含糊的回答有可能会掩饰部分正确的答案,或者,虽然答案是正确的,但理由是错误的。当你不能确定在一个正确的回答背后,意味着有多大程度的理解时,应使用探询性问题来加以澄清。如教学“9的减法”,教师出示情景:“9个气球,飞走了5个”,你能用算式表示吗?学生提出“9-5=4”,教师这时可以追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这样你就有可能听到“9表示气球的总个数,5表示飞走的个数,求出来的4表示剩下气球的个数。”通过追问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算式意义的理解。

(2)使用探询性问题诱发新的学习信息,在得到一个至少是部分正确的或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的回答之后,使用探询性问题可以诱发新的学习信息。如教学“十几减9(8)”,课的开始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后,问学生15-9你会算吗?

学生:15-9=6

因为10-9=1

1+5=6 学生:15-9=6

因为15-5=10

10-4=6 学生:15-9=6

因为 15-10=5

5+1=6

但是对后续学习有帮助的想加算减的方法在课堂中没有生成,这时教师可以补问“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习的加法来计算呢?”然后由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学生马上会说:“因为6+9=15,所以15-9=6”。通过补问,诱出了新的学习信息,使课堂显得更丰富多彩。

(3)使用探询性问题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向,使讨论转向新的方向,为后续学习问题设定新的情境。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学生明白同分母分数如何比较大小之后,教师提出“现在有没有同学要说说其他分数的大小比较”,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思维方向马上发生转变,进而自然地进入另一个知识点——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建构阶段。

4、有效提问要注意避免的问题

(1)使用的问题太复杂,语意模棱两可。

(2)教师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对于超出你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你会拒之门外,其实这里隐藏着不可预约的精彩。

(3)提问时心中无教学目标,不能肯定自已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4)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作出回答。

(5)把提问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

总之,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5.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 篇五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

[摘要] 针对目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依据有效提问的内涵、特点及要求,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以寻求包括恰当的提问语言、优化提问结构、灵活掌握提问技巧以及把握提问良好时机在内的提问策略,从而,使简约、有效阅读教学得以很好的实现。[关键词]有效性;问题;阅读教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和思考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因而提出问题是教学的起点。教学中的“提问”,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随着班级授课制产生,提问很快步入了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大地提高了阅读教学效率。然而,当前课堂上缺乏有效提问,盲目运用提问的现象,在阅读教学中,提问出现一些弊端和问题,对有效教学产生了不利影响。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内涵

何谓有效性提问?塔巴(Taba.1964)认为:“问题是新形成的认知系统的承载者”,西方学者德加默也提出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阅读教学完全在于如何恰当有效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因此,有效提问就是指以有效的策略提出有效的问题。这就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

基于前人对有效性提问的研究,笔者从两个方面对有效性提问进行尝试性界定:

一方面是从有效性提问问题本身角度。有效性问题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清楚明了、有目的、简洁、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能够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另一方面是从教师提问策略的角度。有效提问是指教师通过认真专研教材,而精心准备和巧妙设计的提问。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要求

从学习心理学角度看,有效提问应该使学生处于悱愤的状态。所谓“悱”,指欲说而不能言;“愤”是指欲求明白而不得。②

结合语文教学实际,笔者认为有效提问应符合以下的要求:

(一)紧扣教学目标,切合教学重点

提问问题应紧扣教学目标,适合教学重点的需要。提问是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有效提问需聚焦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上,切忌旁逸斜出,以致耗时低效。①② 张丽.试论有效课堂提问的技巧.上海教育科研[J].2003年第12期P3

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P180 南京晓庄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或设计)”

(二)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实际发展水平

问题的设置需基于学生的原点,并在“现实发展区”与“最近发展区”的区间内进行才能恰当地把握主问题的难易程度,使学生“跳一跳”便能获得由提问所提供的信息,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三)力求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内涵理解统一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尤其新课改以来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理念提醒我们教学提问设计要力求语言文字训练和人文内涵理解相统一。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关键是寻求两者的结合点即关键词语,并以此为问点,进行提问。

三、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提问常见问题及成因

(一)常见问题

1、提问目的不明确的问题

许多教师提问虽然有目的,但是不够明确,具体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种教师随意提问,或者流水式提问,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低认知水平的问题或者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紧要的问题,学生常可以用“是”或“不是”,“对”与“不对”,“好”和“不好”来回答。第二种教师提的问题比较模糊。当学生听到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表现出一脸疑问,不知道如何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时教师的提问可能范围过大或者所提的问题有歧义,学生不能很好的明白教师提问的意图。

2、提问次数多的问题

提问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但提问过于频繁,会造成“过而不及”的后果。教师一味地提问,学生则被教师的提问牵着鼻子走,主体性地位很难发挥作用,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只会答疑,不会质疑,更不会创新。

3、提问难易度没有把握好的问题

在教学中,很多的教师都比较难以把握提问的难易度,因为提问的难易是相对的,是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的提问问题比较的简单,肤浅;有的提问很难,具有很强的思维性,需要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回答,甚至有的问题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很多,达到学生难以企及的高度;有的是问题之间的难易相差很大,中间缺乏相应的“过渡段”,使学生在理解上有阻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太难或简单,都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成因分析

制约教师阅读课堂提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针对目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成因分析:

1、对教材文本把握不够 南京晓庄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或设计)”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载体。要上好一节语文课的前提,是要有好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是提问设计。提问设计是否精当,关键看教材的处理是否合理。因为教材文本是提问的支点,立足点,所以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厘清教材文本的要点,抓住文本的特点,找准文本的重、难点。然而,实际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文本把握不够,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教师备课时间不足,这主要在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思考准备什么问题来实施教学,更不会耐心的把每一个要提问的问题写进教案;其二,教师的文本解读功夫不精深,对文本的解读肤浅,只知文本文字表面意思,很难通过有效提问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感悟内在的人文内涵。

2、对学生了解不够全面

教师的“教”是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的,连接教与学的纽带就是提问。在课堂上,教师设计问题时应树立“学生意识”,围绕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如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而进行问题设计。还要注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水平都具有阶段性特征,同时,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异性。设计问题时,应清醒的认识到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四、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一)恰当的提问语言

恰当的提问语言是指教师提问语言准确、清晰明了,使学生正确的理解教师提问的意图。教师在提问时若没有准确的使用相关的动词,就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困惑,使他们分不清到底给出哪种信息才是真正符合教师提问的意图。

(二)优化提问结构

1、精心选择提问“点”

所谓问点,就是提问的切入点,关键点。同一个教学内容,可以设问的地方很多,但不能随意的设问,这就需要我们厘清教学内容要点,反复琢磨,确立重难点,在文章的精要处找准切入点。问点的选择注意以下几点:(1)问点要着眼于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内容重点处设疑,不仅准确地扣住教学目标,而且巧妙地处理教学重点,从而使教学简约,高效。(2)问点应立足于突破难点。教学难点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抓住难点处设问,能化难为易,帮助学生更好的突破难点。(3)问点要有思维价值,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所设的问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很难提高。因此,精心设计有思维价值的问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2、提问着眼整体,环环相扣,且有层次性

① 郭根福.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08.4/c 南京晓庄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或设计)”

整体性提问的设计,要求教师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将备课中初拟的零散的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同时使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且有层次性,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

(三)、灵活掌握有效提问技巧

1、变直为曲

直问就是直截了当的问,问点明确,问的主旨即在获得直接的答案。但直问的最大的弊端是形式呆板,缺少变化,如果经常直问,久而久之学生对这类题目会感到索然无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假如把提问由“直问”变为“曲问”,以曲径通幽的方式提出,寻求学生兴趣与课文内容的契合点,抓住最感兴趣而有同课文重点、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而提问,那么课堂课堂就会至始至终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答问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正反结合

正问就是从问题的正面,从问题的一般逻辑和时空顺序而问。学生遵循老师的提问,顺藤摸瓜回答老师的问题。正问能够锻炼学生的正向思维,但不利于学生反向思维,逆向思考。正问和反问结合可以促使学生从问题的两个对立面出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培养学生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这两种方法最好交替进行,结合使用。

3、变散为聚

有效的提问切忌散问。散问就是提问问题散乱,问题琐碎,缺乏整体性。纵观目前的语文课堂,普遍存在“满堂问”现象,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多,拂去表面现象,实际教学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从提问入手,使提问变“散”为“聚”,化零为整。所谓聚,就是指提问要简洁、凝练,具有整体性。提问应着眼于整体设计,要求教师紧扣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将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4、巧设悬念

好奇心人皆有之,特别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他们的好奇心十分的强烈,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想象。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制造“悬念”,将会使课堂充满活力、学生思维活跃。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将悬念运用的提问中,最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四)把握提问良好时机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这句话经常用来说明先让学 4 南京晓庄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或设计)”

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高质量的提问,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思维上出现了焦虑和困惑时,教师要以设问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走出困惑。

五、结论

形成有效而富有操作的提问对策的前提是,应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有效性提问的意涵、特点、要求,结合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和课标理念,对当前的语文阅读提问出现的主要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进而得出行之有效的提问对策,以求简约、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得以良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丽.试论有效课堂提问的技巧.上海教育科研[J].2003年第12期P3 [2]郭根福.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策略.语文教学通讯[J]2008.04 [3]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P180 [4]王德勋.课堂提问的时机及提问方式研究.课程与教学[J].2008.8.P50

6.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看法论文 篇六

摘 要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但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忽视提问的重要性。一个好的提问,往往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好的收益,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事半功倍效果。当然,课堂教学中不是可以随意提问题,有的问题不但不能有助于教学,反而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麻烦。教师一定要认真思考,根据文本内容与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问题,在恰当的时间,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提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提问有效,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延伸文本知识,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好的效益。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我们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呢?我想,教师应该注意问题的选择、提问的方式与技巧、提问时机的把握以及提问的及时评价与反馈。这样有助于我们提问的效果,保证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

引 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1]英国教育家爱德华德波诺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2]如此看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多么的重要。其实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思考习惯的一种有效策略。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该怎样提问,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提问要收到良好的效果,应注意一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选择是提问有效性的关键

(一)问题要紧扣作者的思路

问题是为理解课文服务的,那么,教师所提的问题一定要紧扣作者的思路,让学生能够顺着问题的引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那么怎样才能紧扣作者的思路呢?我想,问题要紧扣作者的思路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只有教师深入解读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抓住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提出的问题才能紧扣作者的思路。例如《飞吧,海鸥》,课文讲述了友人与海鸥之间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界中动物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教育了学生应该怎样与自然界中的动物和谐相处,怎样保护自然界的动物。那么,在教学中,这样提问:友人与海鸥之间有怎样的故事?学生就会把思维固化在“故事”上,很多学生只顾了解友人与海鸥之间的故事。若换个问题:友人与海鸥之间有怎样的默契?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友人与海鸥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这样一来,问题紧扣了作者的思路,抓住了主题。

(二)问题要有针对性

教师提问要言简意赅,所提问题目标要明确,要有针对性。只有提得准,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定向思维,若无的放矢,任学生的思维如脱缰的野马,一放不可收拾,而且也没有什么价值。[3]那么,在提问之前,就要想好该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首要任务是什么?然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问,简明扼要、紧扣主题。如《赤壁之战》一文,周瑜为什么只用三万人马击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这个问题学生不易掌握。若这样问: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学生就会很容易明白。

(三)问题要针对教材的重难点

对于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我们要力求把握重点,突破难点,那么,对于教学的重点,是每位教师所不会忽视的。要准确的把握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提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问题提得准,着眼于教材的重难点,会很轻松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如《翠鸟》一文,读懂课文,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和活动特点是文章的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自觉地保护动物,养成爱鸟爱动物的习惯是本课的难点。如果根据课文这样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翠鸟的颜色特别鲜艳?动作迅速,敏捷?你喜欢翠鸟吗?为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找到相关内容,认真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四)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呆板、陈旧、不新颖的问题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相反,如果换一个角度,让学生产生新奇感,具有启发性,他们就会积极主动的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如《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一文,若教师问: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什么?这一问题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这样问:世界上第一台吸尘器是谁发明的?他是怎样发明的?学生一下子就会有很强的求知欲,去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再如《张衡》一文中,教师问:张衡是什么人?他发明了什么?学生的学习欲望就不会很高。如果这样问:地动仪是谁发明的?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作用?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五)问题的难度要适宜

问题的难度要深浅适度,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太简单学生没有兴趣,太难学生理解不了。正如一位著名教育家说的“教师设计的问题,正如学生站在树下摘果子一样,不能让他伸手就摘到,也不能让他用尽力气跳起来还够不着。要让他稍微挑起一点就能够着。”[4]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有求知欲。如《春天的小雨滴滴滴》一文中,很多老师都会问“春天的小雨有多美?”这个问题就有点太深,学生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如果改成“文中春天的小雨都有哪些声音?你觉得美吗?”这样学生从字里行间就能够体会到春雨的美,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

(六)问题要有梯度,逐层推进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文本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5]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程度应各不相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形成有梯度的问题链,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和理解。如《我不能忘记祖国》一文,教师这样问:在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是,一位美国学生说了些什么?当班长让宋庆龄讲讲时,宋庆龄讲了些什么?宋庆龄的话你懂了什么?这样问题有易到难,逐层推进,学生很容易理解文本内容,抓住文章主旨。

(七)问题要有广度,点面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学习的知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应该涉足一些课外的知识,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所以,教师的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实际,不失时机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有所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例如《新型玻璃》一课的教学,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口头描绘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玻璃,然后,将其与文中的新型玻璃进行比较,找出普通玻璃的不足。教师的课堂提问一般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是既要照顾全体,又要点面结合。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的提问方式与技巧是提问有效性的重点

(一)激疑式提问

教师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自己研读文本,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疑问和感悟,能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学会于无疑处生疑。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才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在教学《蚂蚁的救助》一课,蚂蚁能够救助自己的同伴,不弃不离,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交流:蚂蚁是这样救助自己的同伴的?蚂蚁为什么会主动救助自己的同伴?……

(二)逆向式提问

逆向式提问就是从相反的视角切入问点,要求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回答问题。逆向的妙处在于借助正反对比材料,构成矛盾情境,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在教学《小泽征尔的判断》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

解小泽果敢、坚信的品质。教师不是顺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泽具有果敢、坚信的品质?而是逆问:假如小泽的判断错误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可以从多角度进行逆向思维,从而加深了对小泽果敢、坚信的认识。通过逆问,不但训练了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全面地看出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探究式提问

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文章内容可以有更深的理解,那么在教学中,探究式提问也是十分重要的,能给学生明确的导学思路,方法或目标。《卢沟桥》一文中的教学片断: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学生兴趣十足,认真的阅读教材,很快从文中找到答案。生——课文的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可以看出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师——课文中具体讲了石狮子的哪几种姿态?生——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四)层递式提问

层递式提问也就是问题由浅入深,层次推进,环环相扣,让学生从易到难,逐步加强思考,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能有力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曹冲称象》一课,可以这样设计提问:大象是哪来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哪些人提出了称象的办法?曹冲的办法好吗?好在哪里?只要在教学中把这些问题逐层解决,学生也就掌握了课文。

(五)曲折式提问

曲折式提问是指问在此而意在彼,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一番思索才能回答的提问。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吸引学生研究与发现,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如《放弃射门》一课,主要讲福勒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却放弃了射门。设计讨论的问题是:福勒放弃射门的做法对吗?在学生的激烈讨论和相互交流中,有的说对,有的说错。教师最后根据他们说的理由作出正确的总结性评论。采用这种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六)矛盾式提问

矛盾式提问就是有意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以制造矛盾,引发学生展开思维交锋,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她是我的朋友》一文,阮恒举手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既然不是针刺痛了他,怎么会“啜泣”呢?为什么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况很多,造成了文章起伏跌宕。我们不妨在这些地方设问,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在质疑释疑中,引导学生揣摩阮恒在献血过程中神情动作的变化,体会其内心急剧的思想斗争,引发共鸣,从而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

(七)比较式提问

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于对比而设定的提问。如《鸟的天堂》一文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上引号,而后一个不加引号呢?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含义?通过学生的讨论,他们会体会到这句话中出现的两次“鸟的天堂”意思并不一样。这种提问能使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清晰完整的认识,从而得到新颖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扩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

(八)拓展式提问

拓展式提问是对文本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对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场景等进行补充与扩展。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社会环境和自己的生活 实际。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在课堂中进行拓展与延伸,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才会全面,丰富,同时学生的思维也会得到扩展。例如《奇异的植物世界》一课,教师可以这样提问:除课文中所描写的植物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奇异的植物?这样扩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知识。

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时机的把握是提问有效性的保证

(一)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把握提问时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观察,揣摩学生的心里。把握时机适时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心里特点巧妙加以引导,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积极的思考问题,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但因为提问的火候未到,学生就很难做出现积极反应,错过了提问的良机,就难以发挥提问的最佳效应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二)教师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把握提问的时机

教师要从启迪思维的角度,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在什么地方问什么问题,是教师需要下功夫琢磨的。只有课文空间上的问点与学生思维时间上的问点交叉了,才真正可

以说是提问时机的优化。

(三)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兴趣的角度把握提问的时机

教师应该从激发学生兴趣的角度把握提问时机,考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问点,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在学生思维卡壳的时候,适时提问,有助于学生变通思维,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总的来说,提问的时机不同,效果也不同。如果开头发问,学生才初知课文,很难回答到位。如果在总结时提问,学生的思维正在高潮点上,能在精神振奋的状态下积极思考,课文的关键点和学生思维活动高潮点融为一体,提问效果就明显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准备好精彩的问题,预设好提问的时机,这样才能保证提问的有效性。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及时评价与反馈是提问有效性的升华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提问,而忽视了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与反馈。这样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兴趣,而不能主动的去思考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给予恰当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心智,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师评价与反馈时要具有引导性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可能会出现偏差,这时教师就要及时的引导评价,让学生能够及时纠正,并且对知识有新的认识和发现。例如:《鲸》一课中老师问:鲸是鱼吗?学生回答:鲸是胎生的鱼。这时学生的回答就出现了偏差,教师就要及时引导,让学生知道鱼是卵生。

(二)教师评价与反馈时要具有激励性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评价与反馈时要具有激励性,在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错误是很正常的事,这时教师就要有激励性的进行评价,既要给学生纠正好错误,也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学生要有激励性。

(三)教师评价与反馈时要具有针对性

教师评价与反馈时要具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应给予针对性的评价。评

价时应因人而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特长。这就要求老师在评价与反馈时不能千篇一律,要有针对性,把握好灵活性和个体性特点,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挥其创造能力。

(四)教师评价与反馈时要具有艺术性

新课程提出课堂气氛要和谐,其实和谐就取决于我们老师。教师评价与反馈时要具有艺术性,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师生之间有亲和关系,让课堂教学和谐发展,趣味十足。

结 论

总之,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不能随便应付。一个设计不好的问题还不如不问,所以,备课时一定要精心设计提问,选择好问题,把握好时机,用一种合适的方式提问,就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好的效益。

7.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初探 篇七

一、提问应少而精

这里的少而精是针对提问的数量而言。教师须了解所讲知识的特点, 且找出数学内容的主要部分与比较难懂的知识点, 然后采取归纳与综合的分析法, 以增加问题的思考容量, 并尽量降低问题的直白化程度与繁琐性, 这样就能增进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从而起到通过“精问”引发“深思”的效果。例如, 两位教师在讲梯形面积的有关公式时, 分别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哪两条线段有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

2.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组合为一个何种形状的图形?所组合的图形与原梯形的高是否一样?原梯形的上、下底之和是否等于组合图形的底?如何分别求解出组合图形与梯形的面积?原梯形面积比组合的图形面积小多少?求梯形面积时, 为何要用高乘以上、下底之和, 还要再乘1/2?

对比以上两个问题可发现, 第一个的容量显然更大, 它能够紧扣两个图形各部分之间关系这一主要知识点, 起到了由“精问”引发“深思”的效果。第二个问题则有些太过直白, 且繁琐, 会使学生感到思维游移, 不利于他们借助所学的知识做深入判断, 亦不能培养逻辑思维。

二、提问应全面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增强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因此提问应针对所有学生展开, 让所有学生都可与教师进行沟通, 而不应仅面对一小部分学生。然而有的教师只是针对少数尖子生提问, 而将学困生置于一旁, 这样就会使得学困生听课兴趣减弱, 不能集中精力于课堂。因此, 在讲课当中, 教师应多考虑学困生, 尽量先提问他们。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 提问要分清侧重点, 让学困生也能在问题的引发下主动思维。

第二, 问题的解答先从学困生开始, 只有在学困生解答不出时, 才让优生进行解答, 这样可以让学困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 逐步增强学习的信心。

第三, 将提问看成是一种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途径, 应引导学困生积极进行解答, 无论回答得对还是错, 都要对他们加以鼓励。此外, 教师在课堂提问当中, 还须斟酌所用的语言。有学者认为:通过运用形象、严谨、激昂、诙谐的语言, 能够令人感到清晰、诚信、兴奋以及快乐。所以, 教师要注意提问语言的运用, 做到清晰、凝练、形象、温和、愉悦。经由恰当的语言, 将无形、无趣、无声转变成有形、有趣与有声, 营造出一个温馨、融洽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喜学、善学、会学以及好学。

三、提问要深化学习内容

学生在素常的学习过程中, 所见到的、想到的、掌握的都是比较浅显的内容, 而提问可以使学生掌握的内容进一步深化, 使学生经历一个由浅到深的认知过程。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时, 教师是这样提问的:

师: (多媒体出示等腰直角三角形) 这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谁能告诉我它的内角和是多少?

生1:180°。

师:那么, 如果把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加上一条垂线, 等分为两个三角形, 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

生1:都是90°。

师:为什么?

生1:两个角拼在一起的时候是180°, 分开就是除以2, 那就是90°。

师:那么, 大家一起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并把这个等腰三角形沿着垂线剪开, 看看得到了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

生2:两个直角。

师:每个直角的内角和呢?

生2:180°。

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提问, 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 思维顺畅, 学生更清楚地知道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 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无关, 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 步步深入, 引人入胜, 既启迪了学生智慧, 又帮助学生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四、提问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

由于教学时间比较紧张, 一般教师提问后只给学生两三秒的时间思考, 假如学生站起来回答的时候有所迟疑, 教师便会立即请他坐下, 再请另外一名学生回答。其实, 这样一来, 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 通常无法回答或者因仓促回答而导致错误, 那么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者纠正学生的错误, 既浪费时间又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是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因此, 在教学中我常常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后, 至少让学生思考10秒钟, 然后请学生回答。如果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 就留给学生更长的时间, 使其有更充分的时间思考, 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 给足时间和提示, 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回答正确。

五、结语

提问, 对于教师来说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 而对于学生来说, 则是驱动思维, 蓄积而发的内在表现。可以说, 教学过程中提问是必不可少的, 是贯穿始终的, 也是十分有效的。为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提问的价值, 抓住教材中可以用来提问的点, 精心设计问题, 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的过程中深化认识, 提高学习效率。

摘要:“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课堂提问是每一个学科、每一节课都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它可以启发学生思考, 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有效实施师生互动, 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进行探究, 希望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问题, 实施提问。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少而精,积极思维

参考文献

[1]王德勋.试论课堂提问的时机把握及提问方法[J].教育探索, 2007 (2) .

[2]徐娟.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1.

[3]何裙裙.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0.

[4]谷爱东.论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艺术[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8 (11) .

[5]田民, 田道均.教学中课堂提问技巧探析[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5) .

8.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看法论文 篇八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数学课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因此课堂教学呼唤有效性、高效性。

一、数学课堂提问之“四无效”

1.无效之问答。教师教学方式老套,一问一答,频繁问答。如 “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类问题的提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过于简单,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2.无效之设计。教师提问没有目的性,没有进行有效设计。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3.无效之“唯一”。教师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4.无效之思考。提出的问题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回答,虽然有些成绩好的学生能很快回答,但大部分学生思考不出来,达不到提问的应有作用。

二、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体现在提问的内容、要求、范围、措辞等各方面的准确性上,这是保证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前提。2.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小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段的要求,尽量采用具体化的提问,提问的目的具体了,学生才能明白思维方向才能积极地寻求问题的答案。3.艺术性。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合理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提问时注意技巧,能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技巧

1.目的明确。提问时应从一个角度出发,这样不会产生歧义。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充分估计学生在理解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摸清抓准、切中要害,使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提问可以尝试在游戏中提问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2.语态亲切。教师平时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师生在平等、民在主的气氛中,自然可以很好地讨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并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大胆求异,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提问效果一定好。3.思维要活跃。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坚持科学性原则能保证课堂提问的准确性。问题的表述要精炼、明白准确,不能用学生不懂的“术语”。 4.提问要适中。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给学生提供一点思考的空间,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这样的提问没有意义。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大,超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也会造成学生不能作答。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设计问题。5.有层次。提问时,相同的问题,选取不同的问答对象,会得到不同的提问效果。教师平时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个别差异,做到对每一个学生心中有数。针对不同的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对象问答。一般的问题通常先让基础差一些的学生回答,回答不上来,再叫基础好的学生回答或补充。为鼓励基础后进生回答问题,教师要选择一些容易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使他们能够答出来,有一种成功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 余 华

9.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看法论文 篇九

课程论文

教师对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的看法

学院:数学与财经学院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学生姓名:邱熠 学号:201202024068

摘要:几何直观是利用图表和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它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概念。小学阶段正是几何直观教学最重要的启蒙时期,若能合理地利用几何直观对课堂内容做出相应地处理、对教学方式做出一定的优化,可以让学生了解知识背景、内涵,调动其学习的激情,往往会使教学效果更为显著。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小学数学教师对几何直观的认识进行了研究,发现小学数学教师对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十分认同,同时更加有力地证明了几何直观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字:几何直观;教学;小学数学

数学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无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已成为公民基本素养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几何直观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的数学教育就需要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合理利用几何直观教学。在日常的授课中利用几何图形进行数学语言、信息的转换,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基础知识的内涵与性质。将形象生动的图像带到课堂当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请,打破沉闷、枯燥的氛围,使他们真正融入到学习当中去。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很多问题在脱离了问题本身所拥有的几何背景之后,问题就会变得更加抽象化,更加不利于解决该问题。因此,合理地运用几何直观去探索、研究、改进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部分教学难点的教学方法,也就成了小学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小学生所具备的思维开始都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然后再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渐渐发展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是小学生所形成的有限的抽象逻辑思维,仍然是建立在一定的形象思维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小学生所形成的抽象逻辑思维仍然是与他们自身的感官意识有一定的联系,依旧具有显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因此,让学生学会合理运用几何直观来解决相关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当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当教师对几何直观的表现形式有了准确、深刻的认识并领悟其内涵之后,才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几何直观进行教学活动,同时提高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以下就是所涉及的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图4.1 调查问卷的结果(单选题)根据图1所显示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

由第1题的统计结果可知:在被调查的这些数学教师中,有43%的数学教师对几何直观所具备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很清楚;有57%的数学教师对几何直观所具备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仅仅是略知一二;没有数学教师对几何直观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一无所知。由此可见,几乎所有的小学数学教师对几何直观的表现形式与内涵都是有一些了解的,只是他们在了解的深度上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

由第2题的统计结果可知:在被调查的这些数学教师中,有79%的数学教师认为培养小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对于他们的学习而言十分重要;有21%的数学教师认为培养小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对于他们的学习而言不太重要;但是没有数学教师认为培养小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对于他们的学习而言不重要。由此可见,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并且结合第一题的调查结果的显示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几乎所有教师在他们的教学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运用到几何直观,并且绝大部分的教师对于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教学的方式十分重视。

由第3题的统计结果可知:在被调查的这些数学教师中,有42%的数学教师认为在多数情况下几何直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学问题的实质;有51%的数学教师认为几何直观偶尔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学问题的实质;只有7%的数学教师认为在几何直观对于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学问题的实质而言毫无意义。此可见,多数老师还是认为几何直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

由第4题的统计结果可知:在被调查的这些数学教师中,有33%的数学教师认为几何直观能够很大程度上地帮助学生造就创新能力;有52%的数学教师认为几何直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只能起到一点点地辅助作用;然而,还有15%的数学教师则认为几何直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毫无帮助。说明大多数的教师对该几何直观的了解认知程度不够,作为传道授业者的教师,如果自身没能领悟和吃透,那么又怎么对学生进行渗透和训练呢?同时也说明我们教师不够重视几何直观教学,对其掌握不够透彻,没有达到数学教师的真正要求,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学习,应该在平时将强对它的学习和研究。由第5题的统计结果可知:在被调查的这些数学教师中,只有16%的数学教师时常会利用闲暇时光在课本或教参意外的书籍中去了解几何直观的相关知识;有57%的数学教师偶尔会利用闲暇时光在课本或教参意外的书籍中去了解几何直观的相关知识;但是还有27%的数学教师从不会利用闲暇时光在课本或教参意外的书籍中去了解几何直观的相关知识。由此可见,几何直观还未能在多数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的心中引起很高的重视。由第6题的统计结果可知:在被调查的这些数学教师中,有68%的教师都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几何直观的教学方式对使学生喜欢上数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有21%的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几何图形进行直观演示对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没有显著性作用;还有11%的教师则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几何图形进行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毫无帮助。由此可见,在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看来,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几何直观教学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是有较大的帮助的。

由第7题的统计结果可知:在被调查的这些数学教师中,有33%的数学教师认为在多数情况下,几何直观能够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营造生动的课堂;有62%的数学教师则认为几何直观只是偶尔能够对活跃课堂氛围带来帮助;还有5%的数学教师则认为几何直观对于在教学过程中活跃课堂氛围毫无帮助。由此可见,在多数教师看来,合理利用几何直观教学来活跃课堂氛围很重要,否则容易弄巧成拙。

由第8题的统计结果可知:在被调查的这些数学教师中,有29%的数学教师认为提高学生运用几何直观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中小学阶段最有必要;只有3%的数学教师认为提高学生运用几何直观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大学阶段最有必要;有68%的数学教师则认为在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阶段都应该提高他们运用几何直观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在老师们看来,还应该关注和提高学生对几何直观的应用,学以致用这是教学的根本宗旨,这对数学学习是有必要的。

图4.2 调查问卷的结果(多选题)

根据图2所显示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 由第9题的统计结果可知:在被调查的这些数学教师中,有92%的数学教师认为数学课堂应当注重提高学生的操作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有87%的数学教师认为数学课堂应当注重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有89%的教师认为数学课堂应当注重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喜爱程度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有32%的教师认为数学课堂应当注重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有43%的教师认为数学课堂应当注重营造和谐、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

对于第10题,对教师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后发现大多数教师所认为的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方法有如下几种:让学生充分感受几何直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所带来的便捷;让学生养成画图解决问题的习惯;重视图形的变换,让图形变得多样化,把各个图形之间的关系理清;一定要让一些典型的图形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

参考文献:

[1]义务教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2011.2.[2]刘霖.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5.[3]冯崇和.几何直观:探索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8.[4]陶玉萍.“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师,2013.7.[5]吉智深.借助几何直观学好数学[J].教学与管理,2013.5.附件:调查问卷

教师对“几何直观”的看法

尊敬的老师:

您好!真诚地感谢您参与本次的问卷调查,本调查旨在了解您对几何直观的看法,所有问题选项无好坏、对错之分,仅供学术研究之用,请您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回答,谢谢您的合作!

教龄:授课年级:教学科目:

一、单选题

1、您对“几何直观”所具备的内涵与表现形式的了解程度是多少? A.很清楚 B.知道 C.不知道

2、您认为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占有怎样的地位? A.很重要 B.不太重要 C.不重要

3、您认为“几何直观”是否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学问题的实质? A.经常能B.偶尔能 C.不能

4、您认为“几何直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无作用? A.有重要作用B.有一点作用C.没有作用

5、您除了在课本或教参中了解到“几何直观”外,是否还有利用闲暇时光在其他材料中了解相关的知识?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6、您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几何直观”教学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A.能 B.有一点作用C.不能

7、您认为“几何直观”在实际课堂中是否能够加强课堂的互动效果? A.经常能 B.偶尔能 C.不能

8、您认为“几何直观”在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哪个阶段有重要作用? A.中、小学阶段B.大学阶段C.整个数学学习阶段

二、多选题

9、您认为数学课堂应当注重达到以下哪几点? A.提高学生的操作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B.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

C.注重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喜爱程度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D.注重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 E.营造和谐、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

三、简答题

上一篇:舞蹈专业团队学期总结范文下一篇:祖国的读后感